高中生如何看待粉丝经济中的“疯狂打赏”行为

2022-09-10

1 粉丝经济及打赏行为的概念解读

通过文献查阅和资料收集, 在众多观点中, 笔者对张蔷在其著作《粉丝力量大》中关于粉丝经济的定义产生了共鸣。“粉丝经济以情绪资本为核心, 以消费者为主角, 从消费者的情感出发, 企业借力使力, 达到为品牌与偶像增值情绪资本的目的”。粉丝经济就是一种建立在粉丝和被关注者关系之上的一种经营性创收行为, 在营销过程中充分掌控现代人的心理和情绪, 从而将其转化为获取经济利益和社会效益的动力。

而打赏恰好就是将“粉丝”转化为经济效益的有效途径之一。简单来说, 打赏就是人们出于一种完全自愿, 对“偶像”在网上发布的原创内容 (视频、文章、音乐等资源) 以付费形式表示喜欢、赞赏和支持的行为。近年来层出不穷的疯狂打赏及这种行为背后潜在的人们的心理, 才是引起笔者注意的重点。

2 粉丝经济下疯狂打赏乱象丛生

曾几何时, “粉丝”这个词仅流行于娱乐行业, 被他们关注的基本都是些明星、偶像或名人, 而粉丝们表示支持的途径也限于买买专辑、听听演唱会或者买买他们代言的东西。这和我们讨论的“打赏”虽有相似的性质, 但却一点也不疯狂。互联网打破时空限制, 使得粉丝经济从娱乐行业拓展到销售商品、提供服务等多个领域。就以网络直播为例, 多少青年学生在网络直播的混战中丧失了理智, 疯狂打赏就是最好的证据。

粉丝疯狂打赏各类主播的报道随处可见:一大学生因为玩“土豪游戏”而走火入魔, 疯狂给游戏女主播打赏十几万元, 但该生家庭却十分贫困, 为了维持打赏, 该生竟然选择了校园贷款, 就像得了妄想症似的在朋友圈里故弄玄虚摆出一副富二代的姿态……如今, 这样的例子实在数不胜数, 甚至我们身边也不乏其数。对主播的打赏就好比“有钱的捧个钱场, 没钱的捧个人场”, 从本质上来说“捧钱场”是一种赠予行为, 无可厚非, 但是“疯狂打赏”不得不引人深思, 尤其是针对青少年群体。

3“疯狂打赏”背后的潜在心理分析

3.1 渴望社交和被关注, 导致被“疯狂打赏”套路

在“90后”及“00后”这一代中, 独生子女占了很大数量, 安逸的生活加之父母、家庭关爱的缺失, 很多青少年闲暇之余常有寂寞、无聊之感, 于是极其的渴望社交, 渴望从社交中找到乐趣, 渴望找到自身的存在感和被人关注的感觉。而加入粉丝社区, 去对主播进行打赏则让他们找到了强烈的参与感, 让他们感受到和主播“在一起”和“被重视”的滋味。主播简简单单的一句“谢谢XX宝宝的樱花雨”“XX送了保时捷车队, 谢谢!”, 或者对打赏者卖卖萌、撒撒娇, 就轻而易举地将打赏者引上了这条没有尽头的路上, 从而形成了以主播为核心的比较稳定的社交关系, 打赏者渐渐深陷其中而不自知, 更不愿自拔。

3.2 虚荣心作祟, 在“疯狂打赏”路上愈走愈远

除了渴望社交和渴望被关注的心理, 很多人打赏的根源都是虚荣心在作祟。因为在直播平台中, 谁打赏的数额越多, 谁的排名就越靠前, 谁就越能吸引主播的关注, 为了“争面子”, 在荷尔蒙刺激下人们的虚荣心无比膨胀, 进而引发疯狂的打赏和攀比。而主播们为了更好地人气和收入, 想尽办法地迎合各位打赏者, 给足他们“面子”并将那些打赏靠前的人吹捧到一定的高度, 以此来维持当前的现状, 更不断刺激后来者疯狂敢追。由此, 部分打赏者在“疯狂打赏”的路上愈走愈远, 有的甚至倾家荡产。

3.3 高中生应有的理智态度

互联网消费以我们青少年为主要“生产力”, 网络直播更是让正值芳华的青少年难以认清现实。希望参与社交并从中得到自身价值的认同, 这是人们的正常需求, 但在笔者看来, 为了“参与”短暂的社交, 或为了得到主播片刻的“认可”, 这种拿金钱去换取虚荣心一时满足的行为, 那就是自欺欺人, 尽情释放后得到的也只能是空虚与寂寞, 因为这种虚无缥缈靠金钱建立和维持起来的人格关系, 和正常的人际交往相差甚远。要想获取社会认可, 我们可以用自己的努力、成绩、智慧、才华、品德等方式实现, 而疯狂打赏者则只看到了美貌与金钱, 这种被扭曲的社会认同放大了人们的虚荣心、攀比心和表现欲, 助长为了面子而“炫富”和“装富”的陋习。

4 结语

被网络主播“关注”和“认可”的荣誉是不被公众认可的, 其中掺杂了太多“水分”, 疯狂打赏无非就是在自欺欺人, 最终为这种行为买单的还是打赏者自身及家人。与其费尽心思去讨好陌生主播, 不如回过头来看看为自己、为家庭而奔波、劳累的家人;与其陪着主播喜怒哀乐, 不如关掉电脑、放下手机去关心一下家人的痛苦和无奈;与其在网上炫富, 不如将挥霍的钱财分享给那些真正需要帮助的人们, 这样的精神财富和社会认可才真正有意义有价值。

摘要:社会在进步, 时代在发展, 经济水平的逐渐提高使物质需求得到了极大满足的同时, 人们对精神层面的追求愈发强烈和多元。在此情况下催生出来的粉丝经济, 成为人们关注的重点话题和社会舆论的焦点问题。作为新时期的高中生, 我们对“粉丝经济”和“打赏”这样新潮的词语并不陌生。在笔者看来, 其之所以引起广泛的关注, 不仅仅是由于其产生的根源, 更是由于其产生经济效益的模式。粉丝的“疯狂打赏”就是其盈利的主要来源。鉴于此, 本文将从一名高中生的视角对这种行为背后潜在的心理进行探析, 以透过现象看本质, 为相关学生带来一定的正面启发。

关键词:粉丝经济,疯狂打赏,虚荣心

参考文献

[1] 张蔷.粉丝力量大[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0.

[2] 叶媛媛, 陈子仪.“熊孩子”的非理性网络消费如何破?[N].海南日报, 2017-07-21.

上一篇:关注学生生命发展构建语文高效课堂下一篇:基于物联网技术的赣州水环境监测平台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