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词学习与信息技术整合教学反思

2024-05-03

宋词学习与信息技术整合教学反思(精选8篇)

篇1:宋词学习与信息技术整合教学反思

宋词学习与信息技术整合教学反思

确立用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教学平台教学“宋词学习”是有自己的想法的。

首先,我对传统诗歌教学模式有自己的困惑。传统的诗歌教学基本是一种诵读加教师解读赏析的教学,诗词学习课堂,由教师范读或听朗诵录音开始,接下来分析诗词内容,这中间也有叫学生来赏析,但基本是教师把自己对诗歌的解读讲解给学生,然后再以诵读结束。这种教学方式,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对诗歌意境的体悟、对诗歌情感的把握等情况,教师都不能清晰地知晓掌握,学生仍然是被动学习,学生的主体性没有得到体现,或者说根本不可能发挥全体学生的主动性。这样的教学效果总是不如人意。

有了网络教学平台,就有可能解决这一问题,我想在传统诵读的基础上,利用教学平台,让每个学生对诗歌的真实理解得以展现,不管他的理解是到位深刻,还是擦边肤浅,那都是他个人的解读,他在试着走近诗歌。如果在主观理解的基础上,他能得到教师有针对性的点拨和指导,那么他接下来的进一步鉴赏也必将会成为他个人的主动思考。在这样的学习过程里,学生一直是处在一种主动自发的状态中,学习效果就比只听教师赏析要好。

在“宋词学习”这个教学设计中,学生有自己选择的自由,选一首宋词制作朗读课件、选两首词进行赏析、选苏轼和李清照的两首词进行比较、选一则词谱填词。有了选择,学生的学习热情高多了,每一教学环节,学生参与的热情和学习的质量都让我感到异常惊喜。

其次,选择“宋词学习”,也是我对教学平台的认识所致。对于这个教学平台,发现教学资源库里有大量的拓展辅助资源,利用这些资源,让学生在课外学习,能保证新课标里“课内外学习时间1/1”的要求。

在“宋词学习”这个教学设计中,学生表现出来的热情和智慧,确是我以前很难见到的。

用这个教学设计,利用平台虚拟教室和现实教室结合教学宋词,给我最大的感受是对学生要刮目相看了。原来的教学要了解学生的思想是比较困难的。课堂发言受时间的限制,大多数学生的智慧、思想无法展示,极大地限制了某些同学的才能发挥。如今有了网络教室,有了语文论坛,学生的学习过程我可以清楚的了解,把学习语文的整个过程都展现在大家眼前,对于学生来说也是一个激励,好的学生的得到别人的肯定,越发兴致盎然。差的学生看到差距,又能找到比较的目标和学习的榜样,对他们的帮助也特别大。

以下出示的是学生在宋词学习过程中的一些帖子内容,从中不难看出,学生表达的不仅是对宋词的理解,也是每位学生的个性展示。

据我所知,苏轼死了妻子,李清照死了丈夫,后来二人心中都充满悲伤,那怎么办?于是二人便写起了词。李清照她丈夫在建康时病死了,本来李清照也不想活了,但后来一想:不行!所以就继续活着了。过了几年后,写完《金石录后序》的一个傍晚,她突然来了灵感,创作了《声声慢》!这虽是他死了丈夫好几年后写的,但从此中仍明显看出她对他的思念之情。第一句“寻寻觅觅……”,写她想把她丈夫那些古玩找回来,可这是不可能的!为什么呢?因为被拿得差不多了。看到大雁飞了过去,很伤心;喝几口小酒,又害怕晚上风大着凉,再加上自己本来就够愁了,配上这环境就更愁了,总之就是让她很不爽。

而苏轼的《江城子》呢,是他为了纪念他死掉的妻子的。写作背景倒是挺吓人的,做了个梦,梦到了死了的妻子!虽然都过了十年,但依然对她一片痴心,这一点和李清照很像。但即使看到他妻子了估计他妻子也不一定认识他了。为什么呢?苏轼给予了回答:“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唉,为什么古人48岁就到了知天命的岁数了呢?保养不够?工作量太大?有压力?官场黑暗?我估计苏轼肯定是这样的。对苏轼来说,梳妆这个动作可能是他印象最深的一个动作了,想起了他妻子的这个动作,再加上那孤坟、明月夜、短松冈,更使他伤心了。

二人这时都够愁的,其实那时候的人没几个不愁的吧。

方鹏——宋词比较

这样的个性表达,如果没有平台,这样的表达平常教师是不容易看到的。还有一些学生的学习结果的展示,表明他们的学习探究已经有了相当的深度,表现出来的思想,如果没有资源库里的资料为学生的思考提供阶梯,学生的思想是上不了这样的高度的。

我还是认为苏东坡不属于豪放派,只能说他开创了豪放派。苏东坡词流传下来的362首词中只有四十几首是豪放词,而且苏词的精华不是豪放部分,而是其睿智和清秀的部分。这也正是我喜爱苏词的原因。

那种睿智是是忍受住世间磨练后对人生的洒脱,是经历尽人生沧桑后对生命的洞察。(带酒冲山雨,和衣睡晚晴)

那种清秀是乐呵呵地随世而流却不染一尘,是淡幽幽地遇景梳妆又素面朝天。(玉盆纤手弄清泉,琼珠碎却圆)

读到那些睿智的词我常常和苏老一起乐呵呵地抿着嘴笑。

读到那些清秀的词我却常常奇怪,为何一个拉着长马脸的老头竟能写出小姑娘都写不出来的秀丽之词。

但想到温庭筠丑得被叫做温八叉,却也写的一手温香暖玉的好诗词,于是也就释然而乐了。

刘阳——宋词比较

刘阳同学几经思考,多次阅读苏轼的大量词作,说“我还是认为苏轼不属于豪放派,只能说他开创了豪放派。”虽然观点有误,但是他学习后的感受,敢于说,不迷信,不盲从,这比听老师说什么就是什么要令人欣慰。马丁同学从意象出发,陈述自己的理由,证明自己的观点,我觉得这就是研究性学习,是自主学习。而刘凯蒙同学和李倩同学,他们把目光投向词作的背后,关注到作者的身世、经历、思想、审美取向,关注到了当时的社会背景,讨论词作风格不同的深层原因,这样的学习收获比我们在上课里给他们讲解,价值要大得多。

在虚拟教室里学生的学习是自由的,没有教师威权在上的压抑,没有时间的限制,没有其与他同学对比的思想负担,而且有充分的资源可供参考,可以深入思考,精心组织语言表达。这样的环境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

学生的学习结果达到了我自己的教学预期,与传统的诗歌教学相比,我认为这种教学更有利于学生掌握古代诗歌。

在这个虚拟的环境中学生学习方式有了巨大的改变,同样在整合的教学中,老师的教学方式也产生了巨大的变化。原来一堂里的精妙授课,成了整个教学过程中的一个环节;原来考虑怎样导入课堂、如何安排教学内容的讲授次序,变成了如何安排学生的学习活动、怎样布置一个一个的学习任务;原来考虑一堂课的各个教学环节如何水到渠成的衔接,变成了考虑虚拟课堂和现实课堂怎样互动互生;原来布置预习安排课后作业,变成了更直观可控的虚拟课堂学习任务的设计安排。总的.说来,是从关注学生的课堂学习转而考虑学生整个学习过程。在这样的教学里,教师的角色发生了转变,究竟在哪些方面有了转变,有感触,但不清晰,还需要进一步思考。

现场课上完后,我一直在思考。有以下几点认识。

上这一课的指导思想有些乱,是两种教学思想在冲撞,既希望学生在课上充分发挥自主,想让他们放开来谈,适当加以引导推进,又没有摆脱自己的旧观念,总想把自己的一些既有结论给学生,拉着学生往自己的设计好模子里走。教什么和引导什么、学什么和还需掌握什么,这两点在课上体现的不明显。教师的引导作用没有体现充分。

对于整合后的语文教学,不同文体的教学有什么特点,自己认识不清。比如带思辨性的散文、文学色彩很浓的小说和科学知识偏重的文章的教学,在虚拟和现实课堂里教学的呈现方式和古代诗歌教学一样吗?如何充分的发挥虚拟和现实课堂相连接和优势,达到古代诗歌教学的最佳效果?这个“宋词学习”的教学设计是否充分利用了二者结合的优势,还有没有更好的设计,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得到更好更多的收获,我现在还没有想明白。

但现场课上,如何及时恰当的点评引导学生的发言,确是向我提出了一个新的挑战。应该说学生在网上的发言,在这节课前,是看过很多遍,原来设计在学生的发言中提炼出一个问题,组织课堂讨论,结合学生的发言完全不是他网上的内容了,原来准备的思路在课上只实现了一半,就是他们争论风格形成的原因那部分还在。这使我认识到,学生的网上发言与现实是有差距的,来回粘贴别人的文字没有自己的理解,课上自然不能自圆其说;另一种情况是,网上资料的丰富,查阅的便捷,也可能学生没有把自己的所得完全呈现在网上,现实课堂上发言可能会有很多惊人之言。面对这样的情况,老师要驾驭课堂,在思维敏捷、学识渊博、教学经验丰富等方面就有了更高的要求。

篇2:宋词学习与信息技术整合教学反思

马继东

在进行本课教学时,我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利用多媒体平台,力图创造宽松的、自由讨论的教学情境,调动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参与。探索在教师指导下设置问题,引导学生自己“摘果子”,摆脱了教师的说教,使学生深受启发。

篇3:宋词学习与信息技术整合教学反思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提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普遍应用, 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 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 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 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笔者在英语教学中总结了一些信息技术应用的实践经验, 同时进行了反思。

一、信息技术与英语教学相结合的经验

1.利用信息技术帮助学生了解文化背景

教师通过上网搜集到英语课文中所涉及的国家、城市、人物、地理历史、文化背景等的相关图片和资料, 使学生对课文中的内容有更直观、更深刻的理解。

例如, 北京版初中英语教材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中《托马斯·爱迪生》一课, 在网上搜集到关于他的照片、家庭情况和所处的时代背景等资料, 制成幻灯片, 帮助学生理解课文中提到的“电报在当时是高科技”。同时, 使学生了解到爱迪生的一生和他的大约2 000项创造发明, 以及他为人类的文明和进步所做出的巨大贡献。整节课上, 学生对了解爱迪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把课文的内容记得很清楚, 同时又扩展了知识和文化背景。

2.利用信息技术开展情景教学

在英语课堂教学中, 运用多媒体技术创设一定的情景, 让学生在情景中理解事物, 有助于加强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理解, 而且还能培养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 在讲到red, blue, black, purple, yellow等各种颜色的单词时, 笔者从网上找到各种颜色衣服的图片制作成课件, 让学生先把图片按颜色分类, 再问这些分好类的衣服的颜色, 反复强化。然后假设有个小服装店, 让学生来买卖这些服装。这样学生不但记住了关于颜色的单词, 还把购物的句型“How much is it ?”“What color do you want?”等运用得很好。整节课学生的积极性都很高, 收到了非常好的效果。

3.利用信息技术进行课堂强化练习

对当堂课的内容进行课堂强化练习, 可以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使学生很快巩固新知识, 减轻作业负担。首先, 把每节课的单词都用幻灯片进行训练, 对照英文说汉语, 对照汉语说英文, 反复练习。其次, 重要的知识点制作成单选题或翻译句子的幻灯片, 让学生迅速说出或写出答案。再次, 在网上找一些拓展内容, 如阅读小短文、写小作文等进行拓展训练。每次学生答对题, 都有图片或动画效果的不同笑脸或热烈的掌声, 使学生乐此不疲地迅速做出反应。这样学生在课堂上就能掌握当天的学习内容。

在新课导入或者热身环节, 笔者会重点教授影响学生听力或者阅读输出环节的个别词汇, 运用多媒体手段对词汇进行解释, 如对解释不通的运用多媒体图片举例, 以确保学生真正理解了词汇。

例如, 在北京版初中英语教材第13册Unit 3 Part2的词汇学习中, 笔者在热身环节主要处理了4个词汇, 利用多媒体图片解释vacation, 利用多媒体词汇互译解释了prefer (like…better/more) , 利用英文图片解释了throw和fight, 学生很快就明白了词汇的本身含义, 再举例加深理解。这样学生不仅掌握了词汇, 学会了运用词汇, 而且课堂不会显得枯燥。另外, 剩余的不会影响阅读和输出的新词, 在课文学习中进行处理。学生在阅读和回答问题时自然会带出新词的学习。学生回答“What did Dick and Sam do after motherleft?”这个问题时, 找到答案“They had a seriousfi ght.”结合文章学生明白了serious这个词的用法。

4.利用信息技术进行阶段性复习

在网上可以搜集到大量的习题, 精心挑选后制成幻灯片, 在课堂上进行阶段性复习, 效果很好。把每天、每周、每月的重点知识都进行考试和总结, 做到日日清、周周清、月月清, 使学生在课堂上加强对知识的巩固和理解, 从而减少课外负担。

利用多媒体复习能更好地突破重难点, 优化学生的思维能力, 提高学生的素质。在语言学习的过程中, 学生对一些语法、词汇、时态的应用等比较抽象的知识难以理解, 单纯依靠教师的讲解太抽象, 并且使学生感到厌倦。而多媒体课件形象直观, 有利于化抽象为具体, 帮助学生建立概念与表象之间的联系, 从而突破教学难点。

例如在复习“过去时”时, 则可用多媒体展示一系列画面:打扫后干净整洁的教室, 扔在地上的香蕉皮, 一片狼藉的操场……教师可以配上画外音“Oh, Who did it?”使学生们在一定的情境中逐渐熟悉这个时态的用法。教师简单讲解之后, 让学生做多媒体展示的填空题、句型转换等练习, 在情景和操练中学习时态, 使学生轻松地掌握了知识点, 收到很好的效果。

二、信息技术应用于英语教学的问题

1.过分强调学生主体地位

在以多媒体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教学环境下, 教学活动要求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然而, 在实际教学中, 有时学生的主体地位被无限放大, 课堂成了学生放任自流的场所, 出现了学生在网络中自学难以监控, 学生在自由发言时不围绕主题、随意性很强等问题。教学中过分弱化了教师的地位和作用, 使课堂成为一盘散沙。

2.过分强调信息技术的运用

在信息技术和英语教学的整合过程中, 有时会因为生硬地使用信息技术导致教学目标出现偏移, 信息技术喧宾夺主, 课堂成了技术和资源的展示, 而没有突出培养学生的学科能力, 对于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几乎没有作用。教师盲目地关注技术、追求技术, 课程整合的焦点被放在了具体技术手段上, 而不是教学内容、教学策略与教学方法上, 其后果可想而知。所以信息技术和英语教学的整合, 不要以牺牲课程目标的实现为代价, 更不要为了使用技术而使用技术。

3.忽视态度、价值观的培养

正确的价值观、积极的人生态度同渊博的知识一样, 是现代人走向成功不可缺少的要素。教师在设计课堂教学活动时, 不仅要准确体现教学重点, 而且要着力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信息技术与英语课程整合中存在过度重视学生知识、能力的培养, 而忽视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的问题。有时教师会利用信息技术让大量的知识信息填充整个课堂, 学生疲于应对知识的海洋而忽视自身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缺陷和不足, 这需要引起广大教育工作者的注意。

4.教师运用信息技术教学的能力不够

篇4:宋词学习与信息技术整合教学反思

关键词:信息技术;多媒体;数学教学;有效整合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1422(2014)04-0073-03

数学内涵博大精深,数学外延无所不在,数学是我们了解世界的工具,认识世界的钥匙。然而在现代职业技术学校的数学教学过程中,由于学生的数学基础薄弱,逻辑思维能力欠缺,学习数学出现许多困惑与阻力,而数学知识又是进一步深造,以及学习专业知识所必备的基础学科。信息技术与数学的整合给中职数学教学带来了曙光。然而如何把二者有机融合,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促进作用,值得教学工作者深入探索的一个问题,笔者在数学教学实践中,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深入的尝试与有效的探索。

一、巧引主题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数学教学在实施情境教学时,我们常常运用实物演示情境、图画再现情境、音乐渲染情境、表演暗示情境、语言描述情境等,它们都曾起到过促进学生提高注意力,引发学习兴趣的作用。如果把这些手段与多媒体技术的图像、声音、文字、动画有机结合起来,实现教学内容形象直观、活泼生动、妙趣横生,将会在引发学生探究欲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创新学习方面,产生前所未有的效果。

例如,在讲解函数的单调性时,笔者给学生播放了笔者录制的一段某只股票的即时分析走势动态图,学生看到股票在某一时段一路攀升,连创新高时,个个惊叹不已,而当看到股票在某一瞬间略作停顿却突然调头,价格陡转直下,转瞬之间又跌进了低谷,大家又扼腕叹惜,在学生陷入难舍难分的情景时,笔者话锋一转说,股价走势图是以时间为横坐标,以价格为纵坐标描绘的函数图像,其随时间而升降的特性就是今天要学的函数的单调性,相信学完本节内容后,大家会对股票的图像特性有一个更加清醒的认识。学生们没有想到函数与实际生活结合得如此紧密,学习更加认真、举手发言的人数比以前多了,讨论也更加激烈,达到了良好的教育效果。

二、巧用媒体优势,破解知识难点

利用多媒体技术信息量大、易于图文结合,减少书写时间,解决了教学中承前不能启后,首尾无法呼应的现状,为教和学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条件。

多媒体教学能做到图文并茂、信息量大、利于对比、感染力强,具有实时性、交互性和直观性,丰富了课堂教学形式,促进了学生对知名的感受和理解。例如,笔者在讲解用图像法解一元二次不等式时,通过数形结合,把图像法解一元二次不等式分成三步:(1)求判别式△的值,并判断其值是大于零、等于零还是小于零又分成三种情况;(2)根据△的值,有根的求根,没有根的直接画草图;(3)根据求出根的情况画出对应草图。(4)根据草图写出解集。把判别式、实数根和图像相互对照,实现了数形的相互印证,有助于学生的理解和掌握,克服了学生只会记忆“大于取两边,小于取中间”而不懂应用的通病。

又如,在讲解了指数函数之后,学生对底数a大于1和小于1时的图像分辨不清,笔者运用几何画板制作了一个图像随着底数a的变化而变化的动态函数,只要点击“动画参数”按钮,底数a就会不断地变化,图像也随着a的变化而变化,a大于1时是增函数,当a大于零且小于1时又变成减函数;单击“动画点”P点就会在图像上面动态移动,体现图像的绘制过程。通过逼真的动态演示,指数函数图像的性质就直观生动地呈现出来,把知识性与趣味性结合起来,有效解决了以往在学习过程中似是而非不能充分领会的现状。

运用多媒体技术的优点,巧妙设计,动静结合引发学生思考,有利于调动了学生思考的积极性,促进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三、巧用信息手段,实现分层教学

怎样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分层教学是实现因材施教的好方法,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条件的优势,巧妙设计分层教学方案,为不同基础的学生铺设不同幅度的阶梯,让一次次小小的成功,成为增强他们学习信心和奠定他们进步动力的基石,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发展,从而较大幅度地提高因材施教的效果,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达到最大限度的发展。

以学习小组(与层组不同,学习小组以异质同组为原则分配)为单位进行自主学习,不同层的学生搭配到不同小组中互助学习,不但完成了各自的学习任务,上一层的同学在完成任务后还主动探讨下一个层的学习任务,主动提高自己,最终每一个学生得到不同程度的收获。

素质教育要求要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个学生的才能得到充分的发展,通过这样的分层分组进行的差异化教学,有效地让优等生“吃得好”,中等生“吃得饱”,后进生“吃得了”,满足了不同层次的学生的个性需求,为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四、结合游戏方式,拓展学习时间

数学的抽象与枯燥,给广大中职学生从心理上造成了压力与负担,使他们无法感受到学数学的乐趣。在全面推进数学教学改革的今天,把趣味性的游戏活动和网络环境同课堂教学结合起来是改革的好方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教学实践中,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引入游戏和网络,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更好的实现教学目标。

(一)猜谜游戏

结合教学内容,在新概念学习之初,课题引入之时,恰当引入数学谜语,会给学生一个惊喜,增添学习情趣,激发学习兴趣。如“五四三二一(倒数)”、“考试不作弊(真分数)”、“两牛打架(对顶角)”、“朱元璋登基(消元)”、彼此等待(相等)等等。这些数学谜语,既重点出了相应数学术语,开阔了学生视野,又活跃了课堂气氛。

(二)课堂教学与游戏结合

由于数学知识具有高度抽象的特征,导致传统的教学方法很容易造成学生听觉、视觉以及思维的疲劳,久而久之会产生厌学心理,对数学学习极为不利。教贵宜新,我们需要改变教学方式来刺激学生外部感官、调动内在动力,使他们自觉自愿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可以结合数学游戏来开展课堂教学。

例如,在小组学习的过程中,首先是大家自主学习,然后进行小组交流。为了让大家都有机会发言,采用抽“幸运号”(或抽扑克牌)的方法来确定,具体做法是提前准备好卡片(与小组人数一致),届时大家随机抽号,抽到有“幸运”两个字的卡片者做本次小组交流的主持人并作知识小结,其余的人则轮流为别人解答问题,主持人加5分,回答别人一个问题者加2分,没有回答或没有回答正确的不加分。这种方式,让数学学习与讨论交流变得轻松活泼,大家乐于参与。

(三)成立网络学习小组

现在的网络社交工具相当发达,已成为中职学生业余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与其听任他们在聊天和游戏中浪费大量时间,还不如充分利用网络社交群的优势,引导他们利用网络环境的交互性、实时性组建“小智慧”数学QQ群(适合本班)、“空间教室”数学微信群(适合同年级)、利用博客建立“职中数学社区”等数学学习群或空间,并做好以下几个方面建设性工作:

(1)趣味性。将一些能培养逻辑推理能力趣味游戏上传到群里,如口算、数独、24点、七巧板、独立钻石棋等电脑智力游戏,增强学习群的吸引力;(2)探究性。提供一些探讨性问题,如1加到1000是多少(看谁算得又快又好)?一张纸对折30次之后有多高?这些既有趣味性又能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问题,培养学生探究的习惯;(3)引导性。及时对当前所学的数学知识进行引导讨论、延伸拓展。上传个别学生个性化的精简小结,优秀的案例、巧思妙解等,以供大家交流分享,深化对所学知识的理解。(4)准入性。小组成员加入方法:起初先招收部分数学爱好者,经过宣传引导再逐步吸引其他成员。培养有热情、积极性高、成就感强、名望好的数学爱好者一至两名作为群管理者(群主),负责为群成员提供各种服务和解答数学知识。每个学期,群主负责组织成员参与学校或数学科组举办的数学竞赛,也可以与教师及数学科组商量单独开展数学交流竞技活动。网络学习小组的建立,为学生提供了自主探索和协作交流的空间,由于情趣相投,在这块自由的天地里他们少了几分约束,多了几分真诚,交流互助倍感轻松惬意,不知不觉中数学素养与信息素养都得到了提高。

五、反思教学实践,提高教学质量

信息技术的应用虽然较为普遍,但应用效果却不尽人意。主要原因有,(1)是应用信息技术的水平不高,(2)是整合的目的不明,(3)是对数学知识的挖掘不够。没有在内容呈现方式、教学方式、学习方式、突破难点、发展创新思维能力上下工夫。为此,需要我们转变教育观念,提高信息素养;结合学科特点,找准整合题材;利用信息技术优势,营造优质的数学教学环境。

总之,信息技术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改变了我们传统的数学教育思想与教学模式,利用信息技术整合的数学课堂理应是身心得到健康发展的课堂,是思维活跃激情澎湃的课堂,是求知、做人和展示个性的课堂,更是师生相互交流、教学相长的课堂。因此,在当前我国积极推进现代化教育的背景下,探索信息技术和数学课程的整合,把枯燥变生动、把隐晦变形象、把抽象变直观,巧妙实现分层教学,大幅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对于发展学生的信息素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李江华.中学数学整合教学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2(5):116-117.

[2]刘丽霞.依托信息化手段优化中职数学教学[J].职业技术,2013(7):28.

[3]陈克芳.浅谈中职数学教学改革[J].当代职业教育,2013(10):39-41.

[4]何棋.信息技术与高中数学整合重在实效[J].中国数学教育,2013(10):8-11.

责任编辑 朱守锂

例如,在小组学习的过程中,首先是大家自主学习,然后进行小组交流。为了让大家都有机会发言,采用抽“幸运号”(或抽扑克牌)的方法来确定,具体做法是提前准备好卡片(与小组人数一致),届时大家随机抽号,抽到有“幸运”两个字的卡片者做本次小组交流的主持人并作知识小结,其余的人则轮流为别人解答问题,主持人加5分,回答别人一个问题者加2分,没有回答或没有回答正确的不加分。这种方式,让数学学习与讨论交流变得轻松活泼,大家乐于参与。

(三)成立网络学习小组

现在的网络社交工具相当发达,已成为中职学生业余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与其听任他们在聊天和游戏中浪费大量时间,还不如充分利用网络社交群的优势,引导他们利用网络环境的交互性、实时性组建“小智慧”数学QQ群(适合本班)、“空间教室”数学微信群(适合同年级)、利用博客建立“职中数学社区”等数学学习群或空间,并做好以下几个方面建设性工作:

(1)趣味性。将一些能培养逻辑推理能力趣味游戏上传到群里,如口算、数独、24点、七巧板、独立钻石棋等电脑智力游戏,增强学习群的吸引力;(2)探究性。提供一些探讨性问题,如1加到1000是多少(看谁算得又快又好)?一张纸对折30次之后有多高?这些既有趣味性又能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问题,培养学生探究的习惯;(3)引导性。及时对当前所学的数学知识进行引导讨论、延伸拓展。上传个别学生个性化的精简小结,优秀的案例、巧思妙解等,以供大家交流分享,深化对所学知识的理解。(4)准入性。小组成员加入方法:起初先招收部分数学爱好者,经过宣传引导再逐步吸引其他成员。培养有热情、积极性高、成就感强、名望好的数学爱好者一至两名作为群管理者(群主),负责为群成员提供各种服务和解答数学知识。每个学期,群主负责组织成员参与学校或数学科组举办的数学竞赛,也可以与教师及数学科组商量单独开展数学交流竞技活动。网络学习小组的建立,为学生提供了自主探索和协作交流的空间,由于情趣相投,在这块自由的天地里他们少了几分约束,多了几分真诚,交流互助倍感轻松惬意,不知不觉中数学素养与信息素养都得到了提高。

五、反思教学实践,提高教学质量

信息技术的应用虽然较为普遍,但应用效果却不尽人意。主要原因有,(1)是应用信息技术的水平不高,(2)是整合的目的不明,(3)是对数学知识的挖掘不够。没有在内容呈现方式、教学方式、学习方式、突破难点、发展创新思维能力上下工夫。为此,需要我们转变教育观念,提高信息素养;结合学科特点,找准整合题材;利用信息技术优势,营造优质的数学教学环境。

总之,信息技术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改变了我们传统的数学教育思想与教学模式,利用信息技术整合的数学课堂理应是身心得到健康发展的课堂,是思维活跃激情澎湃的课堂,是求知、做人和展示个性的课堂,更是师生相互交流、教学相长的课堂。因此,在当前我国积极推进现代化教育的背景下,探索信息技术和数学课程的整合,把枯燥变生动、把隐晦变形象、把抽象变直观,巧妙实现分层教学,大幅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对于发展学生的信息素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李江华.中学数学整合教学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2(5):116-117.

[2]刘丽霞.依托信息化手段优化中职数学教学[J].职业技术,2013(7):28.

[3]陈克芳.浅谈中职数学教学改革[J].当代职业教育,2013(10):39-41.

[4]何棋.信息技术与高中数学整合重在实效[J].中国数学教育,2013(10):8-11.

责任编辑 朱守锂

例如,在小组学习的过程中,首先是大家自主学习,然后进行小组交流。为了让大家都有机会发言,采用抽“幸运号”(或抽扑克牌)的方法来确定,具体做法是提前准备好卡片(与小组人数一致),届时大家随机抽号,抽到有“幸运”两个字的卡片者做本次小组交流的主持人并作知识小结,其余的人则轮流为别人解答问题,主持人加5分,回答别人一个问题者加2分,没有回答或没有回答正确的不加分。这种方式,让数学学习与讨论交流变得轻松活泼,大家乐于参与。

(三)成立网络学习小组

现在的网络社交工具相当发达,已成为中职学生业余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与其听任他们在聊天和游戏中浪费大量时间,还不如充分利用网络社交群的优势,引导他们利用网络环境的交互性、实时性组建“小智慧”数学QQ群(适合本班)、“空间教室”数学微信群(适合同年级)、利用博客建立“职中数学社区”等数学学习群或空间,并做好以下几个方面建设性工作:

(1)趣味性。将一些能培养逻辑推理能力趣味游戏上传到群里,如口算、数独、24点、七巧板、独立钻石棋等电脑智力游戏,增强学习群的吸引力;(2)探究性。提供一些探讨性问题,如1加到1000是多少(看谁算得又快又好)?一张纸对折30次之后有多高?这些既有趣味性又能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问题,培养学生探究的习惯;(3)引导性。及时对当前所学的数学知识进行引导讨论、延伸拓展。上传个别学生个性化的精简小结,优秀的案例、巧思妙解等,以供大家交流分享,深化对所学知识的理解。(4)准入性。小组成员加入方法:起初先招收部分数学爱好者,经过宣传引导再逐步吸引其他成员。培养有热情、积极性高、成就感强、名望好的数学爱好者一至两名作为群管理者(群主),负责为群成员提供各种服务和解答数学知识。每个学期,群主负责组织成员参与学校或数学科组举办的数学竞赛,也可以与教师及数学科组商量单独开展数学交流竞技活动。网络学习小组的建立,为学生提供了自主探索和协作交流的空间,由于情趣相投,在这块自由的天地里他们少了几分约束,多了几分真诚,交流互助倍感轻松惬意,不知不觉中数学素养与信息素养都得到了提高。

五、反思教学实践,提高教学质量

信息技术的应用虽然较为普遍,但应用效果却不尽人意。主要原因有,(1)是应用信息技术的水平不高,(2)是整合的目的不明,(3)是对数学知识的挖掘不够。没有在内容呈现方式、教学方式、学习方式、突破难点、发展创新思维能力上下工夫。为此,需要我们转变教育观念,提高信息素养;结合学科特点,找准整合题材;利用信息技术优势,营造优质的数学教学环境。

总之,信息技术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改变了我们传统的数学教育思想与教学模式,利用信息技术整合的数学课堂理应是身心得到健康发展的课堂,是思维活跃激情澎湃的课堂,是求知、做人和展示个性的课堂,更是师生相互交流、教学相长的课堂。因此,在当前我国积极推进现代化教育的背景下,探索信息技术和数学课程的整合,把枯燥变生动、把隐晦变形象、把抽象变直观,巧妙实现分层教学,大幅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对于发展学生的信息素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李江华.中学数学整合教学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2(5):116-117.

[2]刘丽霞.依托信息化手段优化中职数学教学[J].职业技术,2013(7):28.

[3]陈克芳.浅谈中职数学教学改革[J].当代职业教育,2013(10):39-41.

[4]何棋.信息技术与高中数学整合重在实效[J].中国数学教育,2013(10):8-11.

篇5:宋词学习与信息技术整合教学反思

合肥巢湖市黄麓中心学校

周志

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对传统的课程理念、课程内容、课程实施策略以及课程资源建设产生着巨大的深刻变革。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以下简称整合)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的重中之重,是实现教与学行为方式转变的有效途径和方法。如何将信息技术与初中物理教学进行整合,为新型课堂教学提供最理想的教学环境呢?笔者经过十年的探究和实践,下面谈谈信息技术与初中物理教学整合的反思。

1、教学内容指向现实

信息技术与初中物理学科的整合,使教学内容从封闭走向开放。信息技术为实现新的课程目标提供了非常有利的工具,内容的整合能有效地克服传统物理教学内容缺乏鲜活时代气息、脱离现实生活实际的弊端。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学生可以很容易获得丰富的、多样化的教育资源。这也迫使教师不断拓宽自己的知识面,以更好地选择教学内容、设计教学过程,结合教学探究,因势利导地帮助和指导学生了解从何处获取以及如何有效地利用与课程相关的资源,使教学内容更具有时代气息、更贴近生活和现代科技,纳米技术、光手术刀等新科技随时可能进入学生的视野,大量与教科书、生活、科技前沿相关的知识内容就尽收眼底。在这一全新的教学环境中,知识内容呈现开放性,不惟“纲”、不惟“本”,不以教师、课堂、书本为中心,学生能选择不同的内容来建构自己的知识结构,以及个体独特的知识体系。

2、学习方式转向自主

建构在网络环境下的学生自主学习的方式,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所追求的目标。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意味着信息技术不再仅仅是一种技术手段,而是一种学习方式的根本变革。信息技术在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合作交流等方面有明显的优势,学习者从传统的接受式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形成一种将书本知识与社会信息相结合、教师传授与自我探索相结合的观念和模式。

信息技术与初中物理教学的整合是更多地利用网络检索,获取大量信息资源,并通过与计算机的交互,在与教师和同学的协作交流下,进行自主学习和网络协作,以达到建构物理知识、提高学习能力的目的。教师的“讲”更多地由学生积极参与的活动所代替,学生由“听讲”、“记笔记”的学习方式更多地变为观察、实验和主动地思考。现代信息技术提供的大量资源构成有利于学生自主选择学习方向、自主进行意义建构的情境。在这种环境中,学生变整齐划一的“不得不学”为主动多样的“积极去学”,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3、学习过程走向探究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学生将越来越多地参与到探究性课题的研究中,进而意识到他们自己所学知识与科学发展、社会生活的关联。在探究过程中,他们不是机械地记忆信息,而是根据某项“任务”,自主搜寻、检索、分析、组合与探究课题有关的资讯,从而达到培养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和基本的科学素养的目的。信息技术为学生在学科教学中的探究学习提供了技术工具和环境氛围。

网上资源为物理课题探究提供了丰富的材料,学生不但可以看到、听到各种信息,而且可以进入学习内容中去,去处理信息和生成新的信息。课程教学中,可以不定期地公布一些由课本中问题转化来的 “探索研究”的课题,以激励学生试着去设计实验、解决特定的问题。如“生活中的杠杆”、“农田里的热学”、“为什么自行车只有在行驶时不跌倒”等,使课堂探究性学习得到延伸。

4、课程资源倾向多媒体

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资源的丰富性和共享性,都冲击着传统的课程资源观。课程资源的物化载体不单是教学用书、参考资料等文本印刷品,学习者可以直接从信息环境和数字化资源中获取知识;课程资源的生命载体也不单是教师,学习者可以通过信息技术从学习化社区、在线专家等方面获取课程内容,达到最终的学习目标。网络资源的突出优势在于知识更新速度快、能够突破教育环境的时空限制,用各种相关资源来丰富封闭的、孤立的课堂教学,极大地扩充课堂教学知识容量。

信息技术与初中物理教学整合要求教师对初中物理教学内容进行信息化处理后,使其成为学习者的学习资源,并提供给学习者共享。其中应包含许多不同情境的应用实例和有关的信息资料,以方便学习者依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去主动发现、主动探索。

从传统的计算机辅助教学到现在的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观,是基本理念的飞跃,其最根本的出发点是教学要从以教为中心向以学为中心的方向发展,更加关注学习者,让学生最大限度地接触信息技术,让信息技术成为学习者强大的认知工具,同时也要关注信息技术对学习内容和学习环境的影响。只有这样,才能使信息技术成为物理教学和学生发展的助推器。

篇6:宋词学习与信息技术整合教学反思

1、信息技术与初中数学教学整合的现状

目前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主要有三种形态:(1)多媒体信息组合演示为主,即以教师使用信息技术为主的多媒体演示型教学模式。它是教师目前运用最早、最为得心应手的主流形态。

(2)网络环境下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即 多媒体计算机和互联网能提供表现丰富、互动性强的学习环境,让学生更多、更好地获取关于客观事物规律及内在联系的知识,帮助学生进行积极的意义建构,这是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典型形态。(3)基于互联网资源的研究性学习,即围绕某项专题,利用网络搜寻与专题相关的信息,并对信息进行加工处理,以达到完成研究探索的任务。它是研究性学习与信息技术整合的一种开放形态,是现代教育的一种新形式。

信息技术与初中数学教学的整合,不管采用哪一种整合的教学形态,不应为了整合而整合,而是为了学生的发展这一目的而进行有效的整合,因此评价一节整合课是否优秀,绝不在于采用的信息技术的多寡,也不在于信息技术的先进或精美与否,而应

主要考虑是否体现实效,是否体现课程基础目标与学生发展目标的统一,是否帮助学生达到有关学科标准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规定的目标,是否改善教与学的方式,甚至是否以成本最低的整合实现最大化的效益。

2、信息技术与初中数学教学整合的教学实践

数学是一门抽象的学科,许多数学概念、数学模型之所以成为学生学习的难点和疑点,就是因为太抽象、不具体。仅凭老师的描述讲解和演示课件,教学效果不甚明显。假如利用网络环境和图形的形象直观的动态效果,让每一位学生都亲身体验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那么将能更有效地抓住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降低学生的学习数学的难度,使新知识化难为易,变抽象为具体,同时改善教与学的方式,极大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2.1学生充分利用网络资源, 提前预习数学

我提前布置了两个预习问题:1.如何研究任意直线与直线的位置关系;2.任意直线与直线的位置关系有几种,分别是什么。学生带着问题,到数学网站上搜集相关的资料,提出研究方案;然后在小组内讨论,形成最佳方案。

在课堂上,我让各个小组尽情地展示自己的研究方案。有的小组提出作出直线与直线的图形,再找交点;这体现了过程比结果更重要的教学理念。

2.2学生动手做模拟实验,自主探究数学

为了让学生直观感性地学习任意直线与直线的位置关系,我用几

何画板制作了学生课件,学生在旋转的过程中学生可以观察过一定点的直线与直线的交点个数,从而总结出任意直线与直线的位置关系。

3、信息技术与初中数学教学整合的反思

3.1学科整合使课堂更开放

在本节课中,我设计了数学实验,让学生自主探索过一定点的直线与直线的交点个数,从而总结任意直线与直线的位置关系。由学生自主探索,这样的研究过程已经具有开放性。但是学生毕竟是在老师设计的研究方案下研究,假如数学实验的方案由学生设计好,并制作成课件,那么使研究更具有开放性,也全面地锻炼了学生的各种潜在能力,使探索过程更接近于数学家们研究数学的过程。当然,这需要老师和学生具备更强的信息技术能力。

<<普通初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指出: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主要是呈现以前无法呈现的数学内容,它的整合的原则是促进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

在老师设计的数学实验中,学生自主操作、合作交流地学习新知识,老师实现了基本“无纸化”的教学,这样也造成学生的个别数学技能的缺失,如基本作图技能、计算能力等。因此不能盲目彻底地进行“无纸化”教学,不能把信息技术完全代替“手工操作”。例如已知直线和双曲线的方程,要判断交点个数,应在下一节进行补强,也就是说让学生用笔和纸进行“手工操作”来解决此类问题。

信息技术与初中数学教学整合的实践和反思

篇7:宋词学习与信息技术整合教学反思

学习了《初中化学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研究》感受颇多,反思自己的教学,总结一下自己对化学实验和多媒体结合的体会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具有的强大的信息传播功能,为化学课程改革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展现出新的前景。多媒体集文字、图像、声音、动画等各种信息传输技术于一体,具有多维动画模拟效果,能全方位、多角度展示化学实验,具有很强的真实感,灵活性和表现力,通过设计合理的多媒体课件来演示实验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在一定感官,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习效率,因此,运用多媒体课件,可以优化九年级化学实验教学。

一、丰富感性实验材料,提高学生学习化学兴趣

自主学习是科学探究的重要特征。充分调动学生的探究积极性,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探究兴趣尤为重要。注意是学生获得知识的前提,只有把注意力集中到学习的对象上去,才能产生求知的欲望。这种强烈的求知欲正是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而多媒体计算机技术,集语言、文字、声音、图形、动画和视频图像于一体,创设悦耳、悦目、悦心的情境,直观形象地感性材料,其生动性、趣味性深深吸引学生的注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例如在教学《碳的单质》时,采用多媒体课件导入,生动形象的画面,伴以美妙的音乐,弹出一幅郑板桥的古字画,一边听着美妙的音乐,一边在屏幕上用文字设疑:“这幅字画为什么会年长日久而不褪色呢?”这样让学生目观其型,耳闻其声,心有所思,激发学习动机,创设一个良好的课堂氛围,很快让学生进入学习过程。紧接着放映画面:几个大型的露天煤矿,外面堆积着好多的煤。人们用烧焦的木桩往坝梁上栽,边上闪烁一根普通木桩在泥土中腐烂的情形。学生们在观赏中情不自禁的脱颖而出:碳在常温下具有稳定性。像这样,播放一段录像,倾听一段录音来引入课题,就会使整个课堂顿时活跃,不仅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唤醒学生有意注意,有心想去探究,而且使学生的心一直被教师引导着,环节紧凑,过渡自然,使教学过程顺利进行,还提高了教学效率。

二、运用多媒体课件模拟展示微观粒子,化抽象为直观,增强学生感知能力 九年级的化学教学中,要注意学生化学观念的形成。粒子观的初步建立必须在化学微观教学中体现出来。像在《物质构成微粒》:苯分子的图像、STM拍摄的硅原子图像可以通过多媒体展示出来。

还有在讲分子运动时,说到湿衣服晒干的过程,无法通过实验真实反映其变化过程,若通过多媒体动画模拟,水分子从衣服上慢慢运动出来,散发到空气中去,同时温度升高时,水分子运动加剧;温度降低时,分子运动减慢,最后湿衣服变成了干衣服。通过动画模拟,学生不但加深了对分子运动的认识,而且也了解了分子运动规律与温度的关系。

百闻不如一见,形象逼真地进行模拟展示,可以多方位刺激学生的感官,不仅非常有利于知识的获取,而且非常有利于知识的理解。

三.运用多媒体课件模拟展示反应时间长的实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九年级化学实验中,有些实验由于时间过长,而课堂教学时间有限,无法直接观察结果,学生情绪受到干扰,不利于教学。如铁生锈的实验,可通过多媒体课件中模拟完成,让学生在短的时间内看到铁生锈的情景。这样的模拟使学生如临其境,更易发现问题的本质,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四、优化实验教学,提高实验效率

1.放大实验现象:很多演示实验教师在讲台上做,只有前面部分同学能观察到,致使很多学生不容易观察到一些实验细节。运用多媒体投影技术把实物放大,使原来看不清的实验现象清晰明显,如产生气体、沉淀、颜色变化等实验现象,这样会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参与程度,加深他们对化学反应和实验操作的理解。

2.对实验进行分析对比:有些实验操作或现象需要进行对比分析,通过对比,得出规律,使零散的知识结构化和条理化。但教师不可能将所有的实验在课堂上演示,而运用多媒体技术将设计好的实验对比演示可以解决这一问题。如在金属活动性顺序时,可用多媒体技术模拟镁、锌、铁、铜分别与稀盐酸反应的实验,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它们在现象上的差别,从而比较出它们金属活动性强弱规律。

篇8:宋词学习与信息技术整合教学反思

1.1 加大投入, 完善设施, 提供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条件

学校需要配置标准的电脑室、多媒体教室、语音室、开通教室监控系统和学校网站等, 拥有现代教育教学的硬环境, 才能在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实践中形成可以组织指导学生进行信息化学习的教育环境、教师队伍和教育方式。信息技术软件建设方面努力与学校管理、学科课程、选修课程相配套, 努力做到成套化、系列化、多媒体化, 并且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校园网络系统, 不断搜集积累完善各学科的教学资料, 并积极开展计算机辅助教学课件的开发、应用和研究。这样既促使教师在实践中应用现代教育信息技术, 同时为现代教育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提供了必要的条件和学习交流的空间。

1.2 开展培训, 建设队伍, 开发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资源

第一, 要抓好常规的现代教育技术媒体使用和音像教材制作的培训, 多组织教师学习投影、录音、视频展示台、多媒体教室等常规设备的使用、保养知识, 以进一步提高常规教育技术设备的使用率。第二, 要成立由信息组为主体的教学课件制作指导小组, 为教师制作课件释疑解难, 整理保存教师制作的课件, 定期开展校内外交流, 这样在开发出精品课件、优秀多媒体教学课的同时, 又整体提高教师对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水平。第三, 要举办课件展示、评比等活动, 这样才能激励广大教师参与课件制作活动, 进行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第四要重视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如:开展青年教师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探究性教学设计评比, 让教师结合实际, 比较传统教学媒体与现代教学媒体功能上的差异, 钻研如何采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的模式, 如何充分发挥现代教学媒体的优势。

1.3 合理利用, 发展创新, 促使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

广大教师通过网上查询、下载大量的有关学科发展动态、国内外教改信息、名师教学经验等内容, 使教师解决了备课中参考资料不足的缺憾, 使网络进入课堂, 实现了真正交互式的教学。促使信息技术教育融合在学科教学中:如数学教学中, 通过引入多媒体技术突破难点, 动静结合, 化难为易, 直观感知, 增强形象性, 帮助学生发现规律, 促进了学生的思维发展;语文教学活动中引入多媒体技术, 可以大大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增加课堂教学的容量, 突出教学的重点, 突破教学的难点, 增强教学的感染力及表现力, 为课堂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

1.4 开展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研讨活动

通过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研讨活动, 教师能够结合本学科特点, 从课堂中心退居为辅导者, 为学生广泛地收集学习资料, 做好学生学习的后盾, 体现了学生为主体, 教师为主导的原则。通过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研讨活动, 教师能综合应用动画、影像、图像、图形、声音、文本等多种媒体素材, 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 多角度地将大量教学信息快速地传递给学生, 突破重点、解决难点, 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1.5 把握好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基本方式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基本方式主要有利用计算机中现有工具进行整合教学、利用计算机信息加工能力进行整合教学、利用计算机进行模拟实验的整合教学、利用网站进行研究性学习和协作学习的整合教学。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都以工具的形式与整个教学过程有机地融合在一起,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 学生的主体性和个性得到较大的体现, 这样的教学氛围十分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培养, 教师通过整合任务, 发挥了自己的主导作用, 以各种形式、多种手段帮助学生学习, 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反思

2.1 不能重形式、轻内容、让学科成为配角

应注重教学内容的拓展探究, 学科的特点和功能不能削弱。有的教师因为要赶上潮流, 每逢“公开课”、“教研课”就必使用课件, 好像如果没有课件做配角就少了什么似的, 就无法显示出自己的水平, 因此不管这堂课的内容需不需要课件、不管这堂课的内容适不适合做课件, 统统弄出一个课件出来, 结果倒成了摆设。

2.2 不能重教师、轻学生

不少教师制作的课件还只是为“我这一节课”而制作, 所以在设计时, 基本上是以“教师为中心”, 而很少考虑学生如何学的问题。在教学时, 不能够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内容, 缺乏灵活性。

2.3 不能重操作、轻交流

由于制作课件时, 各教学环节是预设的, 教师在进行教学时, 必须随时操作电脑等设备, 关注媒体的使用情况, 所以, 教师的活动范围只能局限在讲台 ( 电脑 ) 的近距离之内, 教师关注学生的时间也少了。这就使教师不能更好地与学生进行视线、情感的密切交流。

2.4 不能重形象、轻抽象

媒体的运用虽能把复杂问题简单化, 抽象知识具体化, 整体内容分解化, 这样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掌握所学的知识。但是, 如果仅仅停留在这一层面上, 那么就会严重影响学生智力的发展, 影响他们抽象思维、逻辑思维和整体感知等能力的培养。

总之,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过程中, 需要社会、学校、资源、网络、教、学等多方面多层面的前提和条件才能实现整合, 整合过程的主体应该是课程、是学生, 而非信息技术, 整合的过程中要把握学科课堂教学特点, 理解学科教学的功能, 根据课程目标、学科属性、学生需求, 哪方面是最必要的, 效果是最好的, 这样才能更好地融合学科, 实现有意义的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

摘要: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是要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融合, 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来优化我们的教学, 使各种教学资源、各个教学要素和教学环节相互融合, 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目标。

上一篇:王秀丽《漂亮的艺术字》教案说课稿反思下一篇:民族师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