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等职业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分析

2024-05-09

中等职业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分析(共8篇)

篇1:中等职业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分析

中等职业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分析

摘要:改革开放20多年来,中等职业教育历经创业——辉煌——下滑——回升——又低落——再攀升这样一个波浪式的发展路程。它的起落直接与劳动就业市场变化,整个教育结构的战略调整,政府的政策导向等因素密切相关。近几年,北京市的职业教育也处于“低谷”。在职教下滑的严峻形势下,国务院召开的第四次全国职教工作会议,使职业教育再次引起各界关注,搅动起思想的碰撞和实践的探新。本文是在调研和思考的基础上,对现存主要问题进行诊断,并试图从创新的角度提出对策建议。

关键词:中等职教

困惑——中等职教面临五大难题

问题一:生源危机

一是学生数量萎缩。近两年“普高热、中职冷”的“生源大战”局面愈演愈烈,北京一个远郊区的某所职高去年只招了31个学生。数字表明:随着北京学龄人口的变化,初中毕业生将逐年减少,到2008年,将从2001年的14万人逐步下降到9.6万人左右;“普高和高校”的扩招导向使得普职比例呈“普增职减”之势,今后几年,职校招生数还会继续下降;初中毕业生的锐减、普高的扩招、中职缺乏吸引力带来的“招生难”,无疑给职业学校带来巨大的生存危机。

二是学生状况处于弱势。淘汰分流机制下的职校考生分数偏低,比如,为了“初中不落地”以及社会的稳定,使得一些职业学校不得不录取分数很低的学生;“考不上普高到职高”的无奈选择,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心理和人格发展;把相当数量的不合格初中毕业生教成“学历加证书”的合格职校生谈何容易?“生源质量下降”是职教人的又一悲叹!问题二:体系割裂

长期以来,职业教育作为一种后发的教育类型,在体系上应该说是不完善的,在整个教育体系中的作用和地位也不是很清晰。

其一是在层次上衔接不够。过去一般认为,“职业教育”从层次上看主要是指职高、中专和技校等中等层次,高职是众多人所陌生的,而且中高职在培养目标、课程、教学模式等方面也缺乏有机的衔接。中职与普通高校的交叉衔接更是缺乏有效机制。

其二是在类型上融通不够。初三后分流的职教与普教相互分离、高中阶段的职普二元并存,是我国中等职教模式的一大特色。职普相互融通和渗透是世界性的发展趋势,综合高中在国外是成功的模式,但在我国目前还没有取得经验形成特色。普通高中渗透职业技术教育也处于浅尝实验阶段。

其三是职业培训在正规教育体系中没有正式的地位。职业培训是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更多地属于非正规社会教育系统。但随着职教事业的变化,成人的、非学历的职业培训也是中等职业学校的重要功能之一,原有的教育体系显然具有局限性。问题三:模式单一

尽管多年来职教取得很多经验,但用它本应有的“多样化”的内在特征来对照,依然带有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单一化”的痕迹。

一是办学功能单一。几乎都办成学历教育、正规教育,非学历教育和非正规教育只是一种补充形式。

二是办学体制单一。在北京现有的约220所中等职业学校中,仅有20所是各种形式的民办教育,其余均为公办学校。与国家积极鼓励非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校采取社会力量办学的政策不相适应。

三是办学形式单一。职业教育在国际上主要有三种模式:以学校为主的模式、以企业为

主的模式、以企业和学校相结合的模式。我国是比较典型的学校本位模式,企业和行业参与的力度和广度不甚平衡,其中有认识问题、有政策问题、有企业的困难,但关键还是制度和机制问题。以学校为主的办学模式,带来的是资源和投入的客观需要与实际供给不足的矛盾比较突出。高成本的学校模式也遭到世界银行专家的质疑,他们在一份报告中发出“今后20年内,中国应把中等职业教育的比例减少为零”的惊人警示,引起国人官方和学者的争议,且不说这个判断是否合理,至少为什么、从哪个角度引发出这种结论,值得我们深思。四是教学制度单一。学校系统的职业教育几乎都是长学制,或是三年制,或是四年制。一些经济和企业界人士认为,若单纯从职业能力和岗前培训的角度看,许多岗位职业(工种)根本不需要3、4年的培养;另外,职业教育和培训主要是面向企业行业,固定而不灵活的教学制度也不适应多变的市场需求。

问题四:管理多头

在管理体制上,条块分割、多头分散的管理是我国职业教育的一大特色。表现为:一是部门分权。职业教育分属于教育部门、劳动部门、各行业部门多头领导。

二是证书分管。教育部门发学历证书,劳动部门发职业资格证书或技术等级证,不同行业又有执业证、专业技术等级证,等等。—个中等职业学校或一位职校生要面对多方证书考试。

三是中职与高职分统。同是一类教育,同归教育行政部门管理,却按层次分割开来:中等职教归职成教司(或处),高等职教归高教司(处)。

四是职前与职后分离。职前教育主要是教育部门的事,职后的继续教育和终身教育多是劳动部门、人事部门、各行业、社会和个人的事。

总之,尽管职业教育很复杂,但多头的、分散的管理模式难免形成交叉、争权、推委、扯皮、门户之见等弊端。

问题五:质量遭非议

中等职教因为先天的不足(人、财、物、办学思想等)和后天的不利因素(社会认识、用工政策、政府导向、自身条件)影响,导致它的社会吸引力和认可度都不是很高。据北京教科院的一项“公众对首都教育现状的评价与预期调查”报告显示:公众对各级各类教育的满意度状况,中等职教的分值最低(满分为5,中职为2.96),质量评价不仅低于学前、普通中小学和高校,甚至不如民办、私立学校及继续教育。这种状况需要客观地分析,至少职业教育的复杂性增加了职业学校教育的难度。

第一,文化基础课与专业技能课及实习的双重要求,在有限的学时下很难把握比重适当,二者的关系始终困扰着职校,畸轻畸重在所难免。

第二,升学与就业两个目标两种标准,在有限的教学资源下如何兼顾,难免此消彼长。第三,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同时获得,孰轻孰重?道理上好说,实践中谈何容易!第四,“双师型”教师的需求与匮乏的矛盾。在职教形势迷茫,理论和技能人才奇缺,人事制度、教师培训机制和流动机制没有健全的形势下,如何扩充“双师型”师资?

影响质量的因素很多,比如质量观、课程、师资、教学模式等等,但是,上述矛盾有些是学校难以摆平的,需要靠外力来缓解。

思考——中等职教发展的七个创新思路

江泽民同志高瞻远瞩地提出了“教育创新”的战略思想,这是促进我国教育跨越式发展的现实要求,也是北京经济、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从首都教育现代化与终身教育体系及学习型社会的建设要求出发,针对中等职业教育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应该从创新的角度提出与时俱进的新思路、新举措。我不揣在借鉴与思考的基础上,归纳出七点建议:

一、提高认识,营造氛围——改变职业教育在教育体系中处于“非主流的补充性”地位,树立职教在终身教育体系中的主干地位,特别是其重要的经济地位,创造良好的政策和制度环境。

职业教育首先是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终身教育体系和学习型社会建设中极为重要但又是非常薄弱的一个部分,必须改变职教是“二流教育”的看法和做法。

职业教育区别于他类教育的地方就是其经济地位的日益突出:本土的人力资源开发、提升劳动者素质,从而提高民族竞争力;就业与再就业工程、促进农村城市化、可持续发展,哪个战略都离不开职业教育和培训。

相比而言,职业教育的接受者是数以亿计的普通劳动者及其子女,实际上反映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应该从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高度认识和发展职业教育。

要加强和引导舆论宣传,要刨造一个“重技术,重技艺”的社会氛围,国外“博士可能失业,师傅永久吃香”的现象值得深思。只有把正确的认识与政策和制度一致起来,职教才能真正引起全社会的重视。如用经济杠杆和就业准入证书制度的手段,改变社会对职业教育和技术人才的鄙薄观念,导向作用才算到位。

二、扩大生源,辐射周边——城市人口与农村人口兼收,北京人与外地人兼顾,在校学生与社会成员兼容;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并举,职前教育与职后继续教育并行。

北京人口结构的变化使得今后几年初三毕业生逐断减少,普高和高校扩招的形势有增无减,人才学历层次高移也是一种趋势。职业教育作为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的重要作用逐渐淡化,因此仅是学历教育的单一功能必须改变。职业学校更重要的是发挥资源优势承担非学历的职业培训。普通高中生、大学生的职业技术教育,成人的在岗、转岗及其他培训都是职业学校的重要功能。既为学生服务,又为企业服务和社会服务。

据统计,2001年北京城区和郊区的职业高中学校比例是67:33,而到2005年,初三在校生的城乡比例是45.6:55.4,初中在校生的城乡比例将是48.6:51.4。在适当调整北京城区和郊区县的学校布局的同时,还要考虑城区学校的办学实力和城区孩子的“追高”现实,应充分利用城区优势资源满足农村孩子的求学需求,更多地吸引和接收农民子弟到职业学较学习,从而为农村、农民和农业现代化服务。

据涠查,首都的特殊位置对外地人有很强的吸引力,北京应适当放开招生政策,允许有能力的学校面向全国招生,有条件的地区和学校可以向外地辐射,既为北京服务,又为全国服务。

据资料,北京每年约有200多万外来务工人员,下岗职工待就业人员约有7万多人,再加上现有企业人员也需要培训,这些人员为学校吸引受培训者提供了众多的对象。

三、多种形式升学,多种面向就业——探索中职升学的新模式,适当扩大职校生对口升学的比例;就业重点面向第三产业、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现代制造业,并打入国外劳务市场。

中职不再是终结性教育已被认同,中高职衔接已成为改革的重要举措。北京市规定,到2008年,参考资料:

[1] 胡思旭;高职院校营销效能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 2007

[2] 刘莉萍;中等职业学校招生难的原因分析及对策思考[D].华中师范大学 2004

[3] 朱丹;关于中等职业学校实施创新教育的若干思考[D].福建师范大学 2002

[4] 陈胜祥;中等职业教育招生的困境、成因与对策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 2005

篇2:中等职业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分析

摘要:从当前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实际出发,概述了学生在读后感写作中存在的问题,同时也分析了学生对读后感写作“望而生畏,教而远之”的原因.并提出了解决这些问意的方法和要求。

关键词:中等职业学校;读后感写作;问题;方法

所谓“读后感”,顾名思义,就是读文章后的感想。让学生写读后感,是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中经常应用的课外写作训练方式。写读后感可以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积累词句、体会别人的写作技巧,并从中学会写作的方法,从而加以应用,并最终提高阅读理解能力,提高读书效益,提升写作能力。在中国传统的教学中强调学生在 “读”中体会,所谓“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目的与我们今天的让学生写读后感相似。下面我结合自己的教学谈一谈对读后感教学的认识。

一、中职学生读后感写作存在的问题

1.抄袭原文多。无“感”或“感”少。大部分同学只有介绍没有感受,特别是写较长篇幅文章的读后感,写作的主体部分几乎是复述原文的故事情节,复述完了,文章就结束了。还有的同学根本不认真读原著.把图书馆借来的有关这部名著的参考书、背景介绍或是人物分析进行摘抄,之后加进几句不痛不痒的点评,就成了一篇所谓的“读后感”.几乎没有自己的“感”。

2.无“感”而发,牵强附会。这类文章由于“读不深,悟不透”,所以一般来说,中心不明确,体会不深刻.没有紧扣原著,也不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空话连篇。学生只是介绍文章的内容、艺术特色等,把一些无关紧要的内容勉强地扯在一起,“读”与“感”、“晓”与“悟”没有有机的结合。

3.人云亦云,空洞抽象,缺乏新意。学生在阅读文学作品时往往浅尝撤止,缺乏深入的思考,再加之知识的局限,因此在读后感的写作中不能准确抓住写作的主题,有的甚至没有明确的主题,因此入题较慢,主体部分往往展不开,即使勉强写下去也常常是思路不清晰,泛泛而谈。

4.蜻蜒点水,面面俱到,没有重点。这类文章主要表现为没有较好地把握原文的精神或主旨,没有确立好感发的要点,从议论文的角度来说,就是没有清晰的论点,或者即使有也显得很空泛、不集中,因此写得全、杂、乱。

造成上述问题的主要原因,一是学生没有正确的写作态度,将读后感写作只作为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其次就是学生没有弄清“读”和“感”的关系;第三就是没有养成认真阅读的习惯;第四就是在读的过程中缺乏必要的思考,写之前更没有认真的思考。

二、中职学生读后感写作的几点要求

1.感不离读,做到读感结合。我们要求学生首先要重视“读”,如果没有对原文的细读,感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知之深,才能感之深。在具体教学中,我要求学生认真阅读原文,认真体会文章的字词句、布局谋篇,搞清写作的社会背景,弄清楚作品通过记人叙事,揭示了人物什么样的精神品质,反映了什么样的社会现象,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进而找出作品中哪些章节使人受感动,思考为什么会使人感动等等.搞清了这些问题再构思动笔。

2.准确选择感受点,做到感想集中。读后感是读了一篇文章或一本书以后写下的感想。由于各自的认识等方面的原因,不同的人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对同一作品会有不同的感受。例如读寓言《滥竿充数》,从讽刺南郭先生的角度去思考,可以领悟到没有真本领蒙混过日子的人早晚要“露馅”,认识到掌握真才实学的重要性;若是考虑在齐宣王时南郭先生能混下去的原因。就可以想到领导者要有实事求是的领

导作风,不能搞华而不实,否则会给混水摸鱼的人留下空子可钻;再要从管理体制的角度去思考,就可进一步认识到齐宣王的“大锅饭”缺少必要的考评机制.为南郭先生一类的人提供了饱食终日混日子的客观条件,从而联想到改革开放以来,打破“铁饭碗”.废除大锅饭的必要性;当然我们还可以看到,由于长期以来受“中庸”思想的影响,人与人之间讲究以“和”为贵,所以没有人揭发南郭先生,也是其以“混”的原因之一。只要抓住了作品中最令人感动、体会最深的内容,寻到“感悟点”,延伸下去,并展开丰富的联想,就可以克服读后感中千篇一律的毛病。

3.联系实际谈感想,做到个性化。联系自己的生活或思想实际,畅谈感受,这是读后感个性化的重要方法。读后感的重点在“感”字上,联系实际谈感受,可以使文章内容更为充实,更具有说服力。因此,在读后感写作指导中,我们要求学生写作时要结合现实热点问题有理论、有实例地展开自己的联想;要结合自己的思想、学习、生活实际等,写出自己的心得、感受,发表自己的见解、议论,谈出自己所受到的启发、教育。如《滥竽充数》为题的读后感,如果我们将这故事与今天的社会现实联系起来,就不难发现,齐宣王“必三百人”齐奏的弊端,从管理体制的角度去思考,就可进一步认识到齐宣王的“大锅饭”缺少必要的考评机,联系实际,畅谈新人新事新思想,这样的读后感才具有时代特色。

三、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1.严格要求学生多读书读好书,提高学生品德修养。高尔基说:书籍是青年人不可分离的生命伴侣和导师。笛卡尔说: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雨果说:各种蠢事,在每天阅读好书的影响下,仿佛烤在火上一样,渐渐熔化。腹有诗书气自华,书卷气就是通过长期的阅读形成的,是一种从骨子里散发出来的芝兰般的 芬芳,沁人心脾,让人如沐春风,良好的读书习惯将受益终身。

2.学、思、写结合,提高学生阅读、理解、写作的能力。“不动笔墨不读书”,勤动笔、写批注、做摘记、拟提纲、写感想,是巩固读书成果、提高作文水平的重要手段。我们要求学生将读书时的真实感受写下来,这就是将别人的东西化成自己 的东西。“学而不思则罔”,学习需要思考,读的过程一定要与思的过程结合,长期坚持写读后感就能使学生读、思、写都得到训练和提高。

3.课堂教学与课外阅读相结合,加强引导,提高阅读的效益。我们在语文教学中推出了一套学生阅读教学方案,把各年级教学单元教材篇目和阅读教学有机地融合到一起,将课堂教学和课外阅读进行有机整合.开展读书心得交流,将优秀的读后感推荐到学校的校报和文学刊物上发表;将影视资料与阅读相结合、通过图文并茂的 形式促进学生阅读。近年来,学校先后购买了影视资料.并把四大名著录制下来.在周末播放,学生在教室观看,尽量拉近学生与经典的距离,实现学生与名著近距离接触;将课外讨论与阅读结合,我们利用阅读课举办“专题讨论会”,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发表阅读的体会,让学生在交流中体会阅读的快乐.通过讨论,教师们也能切实感受到了学生思维中蕴涵的巨大潜能,从而以更科学的方式去加以引导启发.为学生们提供更大的个性化阅读空间。

读后感写作,“读”是前提,“感”是“读”的升华;“读”的内容为次,“感”的内容为主;“读”和“感”必须有机的统一起来。多让学生写“读后感”,能锻炼学生分析、评价文章的能力,学生只要能做到“善读”“晓悟”,那他们的阅读和写作 水平必能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1]林良富谈教学生活化的实战与探索[M]宁波出版社

篇3:中等职业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分析

1 发展的机遇

1.1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职业教育

2002年和2005年, 国务院先后召开两次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 特别是2005年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的召开和《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的颁布, 明确了中等职业教育重点发展和优先发展的战略, 标志着中等职业教育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1.2 职业教育办学思想实现了重大转变

职业教育工作认真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 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 面向社会、面向市场办学, 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 积极开展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 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职业教育的质量有了显著提高。

1.3 职业教育投入不断加大, 基础建设得到明显加强

自2003年以来, 中央财政已经累计投入53亿元, 重点支持1 080个职业教育实训基地、1 235个县级职教中心和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70所示范性高等职业技术学院的建设, 组织实施了“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 完成了1.2万名骨干专业教师的国家级培训任务。各地政府也增加了投入, 职业院校的办学条件有了很大改善。

1.4 职业教育服务经济社会的意识和能力明显增强

组织实施了“国家技能型人才培养培训工程”“国家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程”“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工程”“成人继续教育和再就业培训工程”, 年培训城乡劳动者达1.5亿人次。

1.5 建立健全了中职生资助体系

2007年秋, 中央和地方财政用于中等职业学校国家助学金的经费达到90多亿元, 中职生受资助面达到90%以上。

以上几点说明中等职业教育正面临着难得的发展机遇。中等卫生职业教育和其他职业教育一样, 迎来又一个发展的春天, 我们必须抓住这一发展机遇, 认真分析当前中等卫生职业教育发展存在的问题、环境和条件, 牢牢把握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趋势, 推进中等卫生职业教育发展。

2 机遇中的困难

2.1 生源质量下降

近年来, 中职卫校无限制扩大招生及“高中热”使得生源质量急剧下降。生源质量差导致课堂教学无法顺利实施, 教育质量下滑。不可否认的是, 近几年中等卫生职业学校招生人数不断增加。这就使一些人认为中职卫生教育生源充足, 发展前景良好, 这是一种过于乐观的态度。究其原因是因为这部分人缺乏深层次的分析研究, 没有认识到生源质量差问题对卫生职业教育发展的影响和对整个卫生职业活动潜在的危害。扩大招生是中职卫校发展所选择的主要措施, 但招生规模一定要与市场需求相吻合。扩大招生只能满足一些眼前的、局部的利益, 比如暂时缓解学校办学资金不足的问题, 但从长远看, 不利于整个卫生事业发展。因此, 一定要高度重视生源质量问题, 明确生源的好坏要从生源数量与质量2方面去评价, 不能仅看生源数量。

2.2 毕业生就业率低

中等卫生职业学校还没有彻底转变办学理念, 没有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办学方针, 没有把学校的教育教学与卫生职业岗位需求紧密结合起来, 造成大量的无效教育。另外, 由于社会对卫生技术人才的要求日渐提高, 学生及其家长就业定位不准, 就业渠道和网络尚不完善, 以及人才需求信息不畅等因素, 使得大量的毕业生无法就业。就业形势的严峻直接影响招生工作, 招生困难与就业困难互为因果、相互作用, 这两大困难使得中等卫生职业教育的发展雪上加霜。

2.3 师资紧缺, 教学质量难以提高

大多数中等卫生职业学校师资编制普遍为20世纪80年代确定的标准, 随着招生规模的扩大, 师资力量明显不足。教师超负荷授课, 教学质量难以保证。

2.4 发展资金短缺, 基础设施滞后

虽然政府不断增加对中等职业教育的财政投入, 对接受职业教育的学生及家庭进行资助, 并出台了一些经济资助政策, 但学校基础建设与发展资金仍十分短缺, 加上学校融资和贷款渠道不畅, 大部分学校的建设和发展主要依靠自我积累和自筹资金来完成, 并存在不同程度的负债, 造成基础设施和实训条件简陋, 校园面积严重不足。

3 对策

3.1 正确定位

在2008年度职成教工作会议暨中职招生工作会议上, 教育部部长周济提出, 要进一步转变办学思想, 明确职业学校的定位和方向。并指出中等职业教育的定位, 就是在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高等职业教育的定位, 就是在高中教育的基础上培养数以千万计的高技能专门人才。那么, 中等卫生职业教育如何定位, 笔者认为必须明确以下2个问题。

(1) 中等卫生职业教育要培养出什么样的人才。这是中等卫生职业教育能否准确定位的关键。有人提出要培养应用型人才, 也有人提出培养实用型人才, 还有人坚持培养知识型人才。笔者认为首先要搞清楚这几种人才类型的特点与差异, 然后根据卫生职业岗位特点和需求来确定。

(2) 可能接受中等卫生职业教育的人群。

第一类:职业入门者。职业入门者就是指以前没有从事过卫生类工作, 希望加入卫生职业行业的人, 即零知识、零技能、零经验的人员。目前, 可能接受中等卫生职业教育入门的大多为初中毕业生。

第二类:职业能力提升者。一般是指那些正在从事卫生职业活动, 但由于岗位的改变、工作要求的提高、知识老化需要更新知识、提高能力的人员。对需要职业能力提升者进行培训是中等卫生职业教育今后的主要任务。

第三类:希望获取执业资格证书者。

通过以上分析说明中等卫生职业教育还有一定的存在价值。但由于卫生类岗位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 决定了中等卫生职业教育将逐渐缩小规模。现阶段中等卫生职业教育究竟还有多大的生存空间, 还需要对市场需求进行分析。

3.2 认真做好中等卫生职业人才的需求分析

中等卫生职业教育的需求分析应该是在教育部门、卫生主管部门、医疗单位、教学单位及工作人员的共同参与下对卫生职业人才需求进行分析。不仅要对医疗卫生组织机构及场所进行分析, 还要对从事医疗卫生工作人员的目标、技能、知识进行分析;不仅要分析现有状况与应有状况的差距, 还要分析未来发展状况。这样才能制定出具有可行性、实用性的教育、培训计划。

3.3 积极探索产学合作, 推行校院合作办学模式

校院合作是指学校和医院合作办学, 培养人才。《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要求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温家宝总理在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要改变传统的以学校课堂为中心的做法, 职业教育的课堂有些要设在学校, 有些可以设在工厂车间、服务场所和田间地头。要加快职业院校实训基地建设。有条件的地方和学校, 学生可以一面在学校学习, 一面在企业工作, 工学结合、半工半读。这既可减轻学生和家长的经济负担, 学生毕业后也容易找到工作。职业教育面向就业, 重要的是面向企业, 培养企业需要的人才。总理的讲话给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指明了方向。

长期以来, 中等卫生职业教育始终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校学习与临床实习相结合的办学模式。确保学生有一年的时间到医院实习, 而且已经建立了医院接受卫校学生实习的制度, 在这一方面与其他职业教育相比中等卫生职业教育有更多的经验, 但与真正的“工学结合、校企合作”还有一定的距离。校院合作办学模式还处于摸索阶段, 还需要做大量的工作。一是要积极探索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办学模式, 充分认识其内涵。要把校院合作视为学校发展的长远大计;二是学校明确实行校院合作是中等卫生职业教育的必然选择;三是要积极采取措施提高医院及其他用人单位对中等卫生职业教育的认可度;四是教育部门、卫生主管部门、学校、医院都要把校院合作视为发展中等卫生职业教育的重要工作, 尽快出台与产学合作教育相关的法律法规, 制定相关政策。

3.4 按市场经济规律办事, 实行“订单式”招生

“订单式”培养是指用人单位与培养单位签订用人协议, 双方共同制订人才培养计划, 充分利用双方的有利资源, 共同参与人才培养过程, 实现预定的人才培养目标, 最后由用人单位按照协议安排学生就业的合作办学模式。“订单式”培养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人力资源开发的必然趋势, 它为我国职业教育注入了活力, 为校企合作找到了最佳途径。“订单式”培养是职业教育在教学方式上的一次改革, 它既要按职业教育的规律展开教学, 又要按市场需求培养学生。

“订单式”招生是由笔者在研究“订单式”培养模式后提出的。“订单式”招生可以有效解决目前生源质量差及学生就业率低的问题。根据职业教育“以服务为宗旨, 以就业为导向, 走产学研结合的改革发展之路”的办学理念, 做到市场需求就是办学方向, 社会满意就是质量标准, 适应经济发展就是学校发展。因此, 如何实现校企合作办学, 实行“订单式”招生, 是中等卫生职业教育的当务之急。笔者建议政府部门要加强对中等卫生职业学校的招生管理, 有订单则招生, 无订单则取消招生。

3.5 以“四维”模式及岗位需求为标准进行课程设置

教学计划与大纲, 是实施教育教学的规定性和指导性文件, 是组织教学与培训活动的基本依据。课程方案的制定必须服从教育目标、层次和规格的要求。

中等卫生职业教育新一轮教学计划、大纲及教材刚开始投入使用。新计划、新大纲、新教材注重人文、突出需求、力求实用。在使用过程中, 整体效果良好。但还存在一些问题, 如部分课程设置欠合理、知识结构衔接不好、内容取舍不当等。因此, 应尽快修订大纲、计划、教材。在修改时需要注意以下问题:一是坚持岗位需求的原则;二是注意体现素质为先、能力为本、技能为主、应用为主的原则;三是要广泛征求一线教师的意见;四是深入医院等卫生单位调查了解中等卫生职业学校学生未来职业特点及需求;六是制定课程考核方法、标准及学生评价手段。蒉

篇4:中等职业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分析

【关键词】 南通地区 中等职业教育 校企合作

【中图分类号】 G64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72(2013)09-092-01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学校、学生三者构成校企合作系统的三大主体,这三者虽然利益互不相同,但又互为资源要素供求关系,即企业需要学校提供人力资源和技术支持;学生需要成才和就业;学校需要提高自己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但南通地区中等职业教育以校为主校企合作存在着不少问题。

(一)就运作方式看,政府的主导作用未能充分发挥

合作意识方面。政府、企业和学校在对校企合作的客观性、必要性、必然性的理论认识和实践观念上还存在着许多误区,没有真正认识校企合作的内涵。调查显示,有30.8%的企业认为“地方领导虽然重视,配套政策难落实”,说明在实施过程中不少企业遇到了一定阻力;23.1%的企业认为“地方领导不过问,相关部门不了解”,说明企业对政策环境存在疑虑;15.4%的企业认为“地方领导反对,相关部门不支持”,说明企业与当地政府部门协调不力,说明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热情并不太高。

(二)就实践层面看,校企合作的观念还没有真正落实

调查显示,教职工对校企合作制度很看重的仅占9.8%,说明校企合作制度的执行尚未真正纳入学校管理制度体系,需要学校管理当局进一步细化,使之成为学校管理的有机组成部分;已经感受到制度约束的占46.3%,说明相关岗位人员已经意识到该制度对于绩效评价的重要性;但高达26.8%的调查对象认为“一般,无碍大局”,甚至有19.5%的人认为“废纸一张,没有任何作用”,说明校企合作制度的执行阻力不小,还需要一个比较长的,同时也是比较痛苦的过程,才能让绝大多数教职工感受到该制度对自身的约束力。

进一步的研究显示,多数学校还没有从象牙塔思维模式中走出来,存在态度不端正的现象,在校企合作方面往往采取一种应付检查的态度,在和企业谈合作时只是一味的拉赞助、安排就业等,把企业当作慈善家;而很多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他们更加注重短期利益,缺乏成熟的合作教育思想,很少参与学校的人才培养,往往把校企多元化合作视为额外负担。参与校企合作的企业以中小企业居多,大型企业往往由于其相对待遇较高,对从业人员的吸引力较强,大多不存在中职人才危机,因此,并不热衷于参加校企合作办学。

(三)就合作机制看,学校主动多、企业回应少

调查显示,由于校企合作对于企业存在着一些不利影响,65.4%的调查对象认为中职学生知识面过窄,不能满足企业全方位需求;有42.3%的调查对象认为中职学生人才培养周期过长,不能满足企业人才需求的紧迫性;30.8%的调查对象认为中职学生拉帮结派的现象严重,不利于企业管理,仅有15.4%的受调查者认为,职校生专业不对口,用不上,一方面说明企业对学生的专业水平期望值并不高,另一方面也说明企业技术人才的紧缺程度。在与南通强生光电有限公司总经理顾云的访谈中,他说道:到企业参加实践的学生数量还是相对较少的,只能满足企业的一部分需求,而且如果培养的学生不能取得上岗证书的话,那么可用人才的数量就更少了。

(四)就合作模式看,顶岗实习多、工学结合少

对于职业学校学生的技能培养而言,将所学理论与生产实践有机结合更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而目前企业更倾向于接受学生参加顶岗实习,调查显示,100%的受调查者认为如东县职业中学都采用了“顶岗式”校企合作方式,说明教职工对职校生最后一学年的顶岗实习是认可的,也把这一时段的教学活动归入校企合作范畴;有46.3%的受调查者认为,本校采用了“介入式”校企合作形式,其余校企合作方式按选择人数分,依次分别是“订单式”、“参与式”、“一体式”、“股份式”,说明学校校企合作方式还稍显单一,工学结合并没有能全面铺开。

(五)就合作层次看,浅层次的多、深层次的少

调查显示,在校企合作方面的调查中,仅有9.8%的受调查者选择“一体式”,有7.3%的受调查者选择“股份式”合作形式,说明学校尚未真正采用这两种合作形式,中等职业学校校企合作主要停留在浅层次,与企业的合作大都集中于顶岗实习、推荐就业、聘请企业专家上课、举办企业家报告会等浅表层次合作,即使有合作层次相对高一些的,比如冠名班、订单培养、产学研等,也还处于初级阶段。学校把校企合作工作仅仅看作解决学生实习实训的一种途径,不少学校合作形式和内容没有取得实质性突破,合作深度不够。

(六)就合作内容看,涉及用工的多、涉及项目研发的少

目前中等职业学校的校企合作大多止步于劳动用工,对涉及人才培养深层次的问题还很少顾及。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存在脱节。长期以来,职业教育传统的教学模式是理论教学与实习教学分别进行,课程设置和教学也泾渭分明地分为理论课教学和实习课教学两部分。理论教师注重理论知识讲解,实习教师注重实际操作,理论教学与实习教学严重脱节。这样的课程设置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难以理论联系实际,给学生的学习造成了很大的困难,也导致了重复教学和资源浪费,严重束缚了学生的专业发展。不少职业学校的专业设置与地方经济发展的需求结合不紧密,培养出来的毕业生,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的人才特色不明显,体现不出其不可替代性。

篇5:浅谈中等职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牛俊高娇

(陕西科技大学 职业技术学院 陕西 西安 710021)

摘要:由于传统教育根深蒂固的影响,中等职业教育的生源数量递减。中等职业思想道德与法律教育不足。改善中等职业教育现状的主要对策:1.营造良好的教育氛围和社会环境; 2.强化职业教育师资队伍;3.大力提高中等职业教育的办学质量;4.提高中等职业教育管理上水平;5.要实施心理健康教育;6.加大中等职业教育的经费投入;应采取措施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形成一支既精通专业理论知识,又熟练掌握实践技能的一体化双师型师资队伍。[1][2]

关键词:观念生源教材建设 思想道德师资力量主要对策

作者简介:牛俊[1],(1990.04-)男 汉 陕西省商洛市人 ;高娇[2],(1990.08-)女 汉 陕西省榆林市人本科 陕西科技大学学生,在校学生,研究方向:数控、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工作单位:陕西西安未央大学园区陕西科技大学职业技术学院,邮编:710021

一、中等职业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1.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

中等职业教育是直接创造社会财富的一种教学体系。但是中国社会自古以来重道轻器,现实中“重文凭、轻技能”的社会观念和思维定式,根深蒂固存在于我国群众之中,以至于认为职业教育是差等生教育;甚至于是报考普通高校无望的学生才报考职业院校。对技术工人的身份、地位、待遇都存在观念歧视;社会上重普教、轻职教,重科研型人才、轻技能型人才的现象仍很突出。职业学校发展弱势,这些都严重地制约着职业教育的发展。就拿我前次生产实习来讲,我们中国不缺技能人才,缺的是专业性技能人才,可是传统意义上的中等职业教育在萎缩:在世界发达国家普遍出现了正等职业教育萎缩的现象,如日本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占高中学生总数,1980年为31.77%,而在1999年则为25.15%;美国1982年比例为34%,到1994年为25%,此后基本稳定在这个比例上。可见这种萎缩有一个组件稳定的过程。1

2.中等职业教育的生源数量递减

由于传统教育根深蒂固的影响,中等职业教育的生源数量递减。就拿我所读过的职业高中来说,我们当地家长反对自己的孩子上职业高中,宁愿让考不上重点高中的孩子自费上高中。职业教育是以人为本的教育.2我高一时我校职高人数是1300人左右,高二时我校职高人数1000人左右,当我高三时就剩850人了。而且,近十年来,随着我国高校扩招、高中热的逐年升温,各级各类中等职业学校的招生受到了很大的影响,生源质量逐年下降,出现了学校生源滑坡的现象。就河北省来说,自2006 年开始,每年以10 万人左右的数量递减。3社会上追求高学历对职业教育的影响:由于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期阶段,在有限的教育投入下,对教育结构的战略选择,只能重点保障义务教育和基本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积极稳步发展高等教育。但是,随着我国城乡居民小康生活的初步实现,接受更高层次教育的物质承受能力已明显增强,因此,许多学生家长不希望也不需要自己的孩子过早就业,只希望他们能多读一些书。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加之我国目前就业形势很严峻,近几年就业率明显下降,企业招工盲目要求高学历等原因,造成众多初中毕业生选择读普通高中的道路,职业教育学生数下降,这必然导致中等职业教育发展势头减弱: 一是招生规模增长趋缓,二是生源质量下降,三是社会普遍将中等职业学校视为落榜后的无奈选择,致使职业学校“门庭冷落”。

3.目前中等职业教育的教材建设仍存在以下问题:

①.缺少适合职教特点的教材。

目前的职业高中大多教材其来源:一是直接使用本科大学(含电大、成教)的同类教材, 由教师删减增补而形成的;二是应用中专教材;三是由部分院校教师联合编写的;四是个别专业的个别老教师自编的。所以缺少适合职教特色的专用教材。

②.教材中普遍存在“繁、难、偏、旧”职教学生参差不齐,差异性很大,有不少学生实际上没有达到初中毕业的合格要求,面对“高深莫测”的教材,许多学生既听不懂也学不会,久而久之就产生逆反心理,厌倦学习。4这样怎么能提高职业高中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③.不同层次教材内容的重复现象

重复现象严重。如职高职专与相同或相近专业的职大教材内容的交叉重复;短期培训班与相同或相近专业的全日制(二年制甚至三年制)职教班教材内容的交叉重复等等。

4.经费投入严重不足:

导致许多学校缺乏培养学生职业技能所需的最基础的设施和设备;

教师没有机会出去进修以提高并充实自身的知识结构.5.开设的学科适用范围较窄

学生们的综合素质培养不足,学习的技能较单一,很难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造成该领域技术面临落后淘汰,导致学生再一次面临失业。

6.忽视学生人格品德的教育

⑴学生在工作中会由于不讲信用,性格孤僻,社交能力差,缺乏团队精神

⑵遇到挫折心理承受能力差,而面临被社会淘汰的局面。

二、中等职业思想道德与法律教育不足

道德教育的形式脱离社会及青少年的现实目前学校主要是以灌输形式进行道德教育, 忽视德育过程中青少年之间、青少年与老师之间的互动, 在社会层面的道德教育过程中存在着青少年低参与、甚至不参与的现象。这样, 你讲你的, 他想他的, 效果不理想。5我个人觉得职高应该开设《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这门课。学习思想道德修养的意义是:1.有助于当代中等职业教育学生认识立志、树立和做人的道理,选择正确的成才之路;2.有助于当代中等职业教育学生掌握丰富的思想道德和法律知识,为提高思想道德和法律素养打下坚实基础;3.有助于当代中等职业教育学生摆正“德“与”才“的位置,做到德才兼备,全面发展。学习这门课的有效方法是:1.注重学习科学理论;2.注重学习和掌握思想道德和法律修养的基本知识;3.注重联系实际;注重知行统一。

三、中等职业教育师资力量薄弱

中等职业教育师资力量薄弱,加强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2005年全国有中等职业教育专任教师58.87万人,聘请校外教师8.23万人,比2003年分别增加3.01万人和0.34万人,增长5.4% 和4.3%,生师比已经达到22.5:1,高出教育部颁发的生师比标准5.5人。6显然,目前我中等职业学校的教师数量不足,且来源复杂,很多教师没有经过专业培训,师资队伍比较薄弱,教学水平较低。我国的职业教育师资队伍中,教师学历不达标者达有60%以上,这与我国培养高素质职业教育标准是不相适应的。因此,应采取措施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形成一支既精通专业理论知识,又熟练掌握实践技能的一体化双师型师资队伍。同时,还应逐步建立一套有利于师资队伍发展的教师资格认证体系,包括专业任职标准、培养模式及资格鉴定等制度,以规范职业教育师资队伍,确保职业教育高质量地向前发展。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所以说一个好老师在关键时刻对一个人影响很大,或许改变一个人的一生。相信每个人都想成为好老师那样的人,同时你也有成为他的可能,只要你敢想并且付出了行动,那么如何才能尽快成长为好老师呢?一个好职业教师的能力包括教学能力,认知能力,专业能力,组织教材的能力,言语组织和表达能力,组织教学能力,教育机智等。当然,和谐师生关系的确立更多的有赖于教师自身观念的更新和素质的提高,人格的不断健全和完善;有赖于教师对学生无微不至的爱和时时刻刻的尊重。相信和谐师生的关系将会在中等职业教育中进发出强劲的教育能量,促进教育效果的不断提高,为完成中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做出更大的贡献。7

四、改善中等职业教育现状的主要对策

1.营造良好的教育氛围和社会环境。要为中等职业教育发展营造良好的教育氛围和社会环境,树立正确的成才观,纠正成才评价机制的偏差;同时,还要有正确的政策导向和相应的制度保障,消除就业单位用人上的政策歧视,提高技能人才地位、待遇和社会保障水平等。

2.强化职业教育师资队伍。首先,中职院校和成人院校的教师应设立较高的准入门槛,既要有理论知识又要有实践技能。同时,建立优胜劣汰的流动机制,采用考试、考核、考评和双向选聘等办法,对不合格的教师予以淘汰,对优秀教师则给予较高的待遇。高职学校多招收“双师型”教师。

3.大力提高中等职业教育的办学质量。要把提高质量作为职业教育工作的重点。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启动新一轮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与质量提高计划。要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继续推进素质教育,加强以敬业和诚信为重点的职业道德教育,培养学生掌握必要的文化知识和熟练的职业技能;要继续推动职业院校面向社会、面向市场办学,大力发展面向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的专业,加强课程与教材建设,改革教学内容,更新教学方法,以提高现代教育技术在教育中的质量。

4.提高中等职业教育管理上水平。要进一步理顺职业教育管理体制,加强政府统筹,调动各行企业支持和参与发展职业教育的积极性。进一步完善职业学校招生、学籍、教学、合作办学、资助、就业等管理制度;加强对职业教育的督导检查;加强对民办职业学校的管理,规范其办学行为。

5.要实施心理健康教育,需不断探索创新改革之路随着社会需求的变化,中等职业教育必须与时俱进,改革创新,有条件的中职学校要建立心理咨询中心,配备专职人员,对有心理困扰和障碍的学生进行心理诊治。同时建立学生的心理档案,并做好档案的保密工作。总之,中等职业教育必须在提高学生掌握和运用专业技术能力的同时,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加强学生的心理素质的培养,努力培养同时具有熟练操作技能和健全人格的高素质技能人才,为推动经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6.加大中等职业教育的经费投入。多渠道筹集资金,增加对职业教育的经费投入,改善职业学校的办学条件,按照国务院精神,各级政府要切实承担起发展职业教育的主要责任,努力增加用于发展职业教育的财政拨款,吸收国外资金和社会慈善资金发展职业教育。积极探索和逐步建立职业教育经费由政府、学习者、企事业用人单位和社会共同分担的机制,提高资金的效益。

相信在党和国家重视下,随着多方条件的改善,我国的中等职业教育一定会迎来一个相当好的发展局面,职业教育的成果也一定会在社会的发展中起到越来显著的作用,也希望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前景越来越好。

[参考文献]

1.中等职业教育发展之我见曾德安 张旭全611735

2.中国职业教育发展与改革:经验与规律 姜大源(教育部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研究所,北京100085)

3.中职教育现状与学生就业分析 石家庄工程技术学校

4.中职校本教材建设的问题与对策 丁云霞(无锡市锡山中等专业学校,江苏无锡214191)

5.中等职业学校道德教育之我见娄底机电工程学校 周春红

6.中等职业教育发展与办学条件分析研究

篇6:中等职业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分析

李珍香(贵阳市白云区职业技术学校550061)贵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

版)2010年增刊总第111期

摘要:当前职校绝大多数学生的英语基础薄弱,导致学生对英语学习缺乏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教师教学模式陈旧落后,教学方法单一,教学手段落后。本文从激发学生英语学习兴趣,改变英语教学方式,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有效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开展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等方面提高中等职业技术学校英语教学质量。

关键词:职校 英语教学问题教学改进措施

职业技术教育的培养目标是社会所需的技术型人才,其职业性特点要求直接面向具体工作实用技能的教育,所学、所教应紧密联系实际,要实用、有用。随着经济全球一体化的加快,英语作为“教育面向世界”的重要学科,它的作用日益突出。综合素质、实用技能、英语读和写的能力等一些与现代化生产联系紧密的要素,成为用人单位衡量人才的首选标准。因此,在中等职业学校教育教学中,英语教学越来越表现出其突出的地位和作用,培养能够适应市场经济下对英语熟练应用,并且具有一定专业技术技能、新的复合型当代综合型人才是当前职业英语教育教学的发展方向,因此对职业学校英语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目前职业学校英语教学面临着许多困难和问题,本文尝试从分析目前职校英语教学的现状与问题入手,对职校英语教学存在的问题怎么解决,探索一些教学改进措施。

一、当前中等职业学校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学生因素

当前职校绝大多数学生的英语基础薄弱,导致学生对英语学习缺

乏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大部分学生英语基础都比较差、单词读写困难;一少部分学生基础可以,但对英语学习不感兴趣,没有学习动力,导致实际英语成绩差;极少数的学生英语基础较好,但受整个英语学习环境的影响,英语读写能力提高缓慢。学生学习死记硬背,有些学生甚至不识音标,不会拼读单词。往往按照单词的字母顺序,象读电话号码那样反复背诵、书写生词。结果,学生的“努力学习”收不到应有的成效,学过的单词念不准,新的单词不会念,越学越吃力,就会在心理上产生害怕、厌学等情绪。学生由于英语基础薄弱,对英语学习产生惧怕的心理,逃课,抄袭作业,害怕课堂提问,害怕听写单词,害怕读单词、课文是他们共同的表现,上英语课如同听天书一般,不知所云。

2.教师因素

受传统英语教学的影响,有的老师一味的赶教学进度,不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只是满堂灌。老师主动的灌,学生被动的听。讲得过多,重点不突出,学生掌握不了要领,课堂气氛也沉闷,学生客易产生疲劳,老师累得气喘嘘嘘,学生听得迷迷糊糊。老师上课停留在原始的教学状态中,没有语音室,没有幻灯片,没有电脑等现代化的手段来辅助教学,甚至连录音机都少用,从始至终都只是老师讲述,根本提不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有些教师把应该提高学生听、说、读、写、译的英语教学变成了英语语言知识讲授课,语法分析课,应付考试做题课。单一的教学方法,使很多学生对英语学习失去兴趣,对学好英语没有信心。

二、职校英语教学改进措施

1、激发学生英语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英语学习的内在动力。

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学习动机。因此,教师应对学生的学习动机作进一步了解、分类、并及时进行学习目的教育,让他们把学习目的和生活目的、就业现状联系起来。有效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对英语学习的极积主动性。学生是课堂教学上的积极参与者,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挖掘学生的内在潜力。

2、实行理想、信念教育,树立学生学习英语的信心。

理想、信念对于学生的成长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尤其是在学习英语这门课程中。中职生还没有意识到英语知识的掌握对将来工作的意义,导致了他们对英语学习的放松,甚至于放弃。在现代化进程日益加快的今天,英语的应用已经渗透到了我们工作、生活的各个方面,没有一定的英语知识水平,就看不懂设备的说明、工艺流程的变化、工艺参数的指示等最简单的生产常识,更无法谈起操作设备、改进工艺、提高质量,也就无法干好工作。加强理想、信念教育是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是适应职业教育特点的需要,是适应英语教学的需要,更是树立学生要学好英语自信心的需要。

3、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灵活多样的教学模式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发其学习内动力的有效手段。结合英语的学科特点,可以适当加大听、说、读的练习比例,在教学中鼓励学生说英语,大胆地说,不怕出错,教师加以指导

并及时做出评价。课堂内外多采用启发式,采取以学生为中心的主题教学模式,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不断进行新的教学实践,重点提高学生英语实际应用能力。还可以选取一些话题让学生从网络或其它途径查找感兴趣的相关材料,也可以要求学生以某一话题为中心进行角色扮演;还可以把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有机结合起来,如游戏式、小组讨论、演讲、辩论以及模拟对话等等,为学生提供创造性运用语言的机会,培养和提高应用语言的能力。多种教学手段的交替使用能够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大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性和课后学习自主性。

4.活跃课堂气氛,加强课堂互动

调节控制课堂教学节奏,活跃课堂气氛。学生的情绪与课堂教学节奏有着直接关系。一节课如果学生情绪涣散低落,教师即使手舞足蹈,口若悬河,也不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相反,热情洋溢、欢愉喜悦的课堂氛围,将会使学生喜欢上英语,爱上英语课。因此,教师一定要关注学生的情绪,随时调控教学节奏,创设良好的课堂氛围。当发现学生疲倦时,穿插一些趣味性的东西,让学生唱一唱,动一动;当发现多数学生已掌握教学内容,表现出注意力涣散,漫不经心时,应加快节奏,增加密度或增添一两个小游戏或进行表演比赛。这样,歌曲、表演、游戏等教学活动此起彼伏,促使学生集中注意力。教师要善于消除不良情绪,让学生注意力始终跟着老师转,并积极参与思考。

5、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教师不仅向学生传授知识,而且还要注意传授自学方法,并从学生入学开始抓起,如教给学生记忆26个字母的句子——A quick brown fox jumps over the lazy dog、提供记忆动词be的变化歌;教会学生查字典;帮助学生掌握名词复数、第三人称单数形式的规律;用图解法帮助学生理解现在进行时;指导学生建立学习卡片,随时记下单词的合成、转化,派生词和反义、近义、同音词;帮助学生过好音标关,用读音规则来拼写单词;坚持让学生在上新课前,先听录音,模仿正确的语音语调等等。培养学生拼读单词的能力、构词分析能力和推断能力;帮助学主具有论证能力、概括能力和阅读能力;以及提高学生对句法分析的能力。

6、有效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提高课堂效果

英语是一门语言课,它要求的情景性是很强的,但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很难突破时间和空间对人们的限制,使很多知识难以进入课堂,多媒体辅助教学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刺激学生的思维,让学生们一节课有多个兴奋点;使教材和媒体之间优势互补;课件中的跟读、模仿、问答练习、角色扮演等交互式训练,有利于学生认知发展和思维训练。多媒体的运用集文字、声音、图像和动画于一体,生动直观,还能创设教材难以提供的情景,体现多媒体的综合效果,能改善教学环境,优化教学结构。给学生提供的语言实践机会更多了,有利于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提高。

7、开展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努力营造英语学习的大环境举办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课外活动,培养学生英语学习的兴

趣。如组织各种英语竞赛,如口语大赛、歌曲大赛、演讲比赛、辩论赛等,还可以定期举办英语角以及一些英语晚会。这些活动都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个用英语交流的环境,让学生学会在一个真实的英语环境下用英语进行交流、建立浓厚的英语环境氛围、拓宽学以致用的空间,为整体推进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

篇7:中等职业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分析

市教育局:

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担负着为国家建设培养实用型人才的重任。党的十七大指出:“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是站在社会发展的战略高度提出来的。国家提出普通高中和职业学校招生达到1:1的要求,实现普通高中与职业教育的平衡发展,这不仅反映了我国经济对技能型人才、高素质的劳动者有更大的需求,也反映了教育领域落实科学发展观,调整教育结构,促进各级各类教育全面协调发展,实现新时期教育跨越式发展的客观需求;同时,它对加快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将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而中等职业学校招生工作是一项政策性强、社会涉及面广,广大人民群众关注的重要工作。2010年的招生工作已告一段落,现将其中存在的问题与建议总结如下:

一、招生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生源减少。首先是自然人口的减少,随着国家计划生育政策的进一步落实,当前中等职业学校的适龄学生数量较往年相比有了大幅度的减少,从今年招生的情况看,在农村很多上百户的大村子里九年级毕业生就俩到三个,甚至有的村子一个都没有。其次是中等职业学校招生计划生源总数数量统计不准,以今年招生计划为例,统计的初中生生源为32421人,而这个数字是七年级时统计的,当到了九年级毕业时这个数字中就有很大一部分学生因为各种原因流失了,这部分流失的学生大多都不再选择上学,直接流入打工者的队伍,而在分配招生计划时,将这部分流失的学生也算入了计划生源中,就造成了生源虚高的假象。再者填报志愿人数统计数据不准,今年填报中等职业学校的人数是13245人,而这些志愿中很多最终都没有落实,其中有一部分志愿还是那些流失了的学生为了拿到初中毕业证而胡乱填报的。这就造成了很多学校的招生计划过大过虚,最终导致完成不了招生计划。

2、高中扩招。随着生源的减少,各个高中也开始扩招,今年的高中录取位置值已经降到48.了。就目前的情况看,位置值在40到48的这部分家长还是偏向于选择让孩子读高中。这样对于中等职业学校原本萎缩的生源来说无异于雪上加霜,很多学生对传统的文化课已经失去了兴趣,中考位置值在45到48左右,再让他们进入高中学习文化课,他们中的一部分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就会流失。还有一部分在经过三年的高中煎熬后,因为考不上大学又无一技之长,走上社会后只能从事简单的没有技术含量的工作。这就违背了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初衷。

3、民办职校泛滥。近年来随着国家对职业教育的大力扶持,各类民办职校大量出现。很多民办职校办学规模小、师资力量薄弱、硬件条件差,随着生源的减少,他们为了生存,为了招到生源,进行了大量的不实宣传,蒙蔽学生家长,更有甚者在招生过程中恶意诋毁市属普通中专和国家级重点职业学校,造成招生秩序混乱。还有部分民办职校办学条件差、毕业生安置就业没保障,在招生宣传时却大肆鼓吹其办学条件好,学生安置就业好,待遇高等,开出大量吸引学生,吸引家长的空头支票,到学生毕业分配时不能兑现,很多学生读完后不能安排工作只能呆在家里或外出打工,最终学校名声败坏无法继续办学后,这部分民办职校换个名称又重新欺骗学生继续办学。学生和学生家长对正规中等职业学校和民办职校不了解,将俩者混为一团,这样就造成学生、学生家长对正规中等职业学校也产生了信任危机和戒备心理,产生了读中职还不如打工的想法,增加了正规中等职业学校的招生难度。

4、地方保护严重。随着初中毕业生人数逐年下降和民办职校的逐年增多,中等职业学校的生源大战不断升级,成了没有硝烟的战场,部分地区教育行政部门的地方保护政策也愈来愈突出。严重干扰了中等职业学校的正常招生秩序,剥夺了学生自主选择学校的权利,极大地影响了学校间的公平竞争。地方保护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给初中学校下达指标任务。在招生过程中,一些地区教育行政部门实行 “内外有别”的政策,将本地职业学校的招生作为行政任务,外加经济奖惩落实下去,外地的中职学校却被拒之门外。为了保证本地中职学校的生源,一些地区教育行政部门将本地区职业学校的招生任务下达给各初中学校,将任务完成情况与校长的考核和业绩挂钩,而校长则再层层分解下达到各九年级班主任,明确规定一个班级必须有几名学生送到本地某职校,如完不成招生指标则扣发工资、奖金,甚至调离工作岗位,迫使班主任私下给本班学生做思想工作,报考本地区职业学校。(2)、屏蔽招生信息。在招生计划的公布和学校的宣传上,剥夺了考生的知情权。各初中学校对外地中职学校的招生宣传采取不接待、不支持、不理睬、不配合的态度,甚至出现了明令学生不得接、看非本地指定中等职业学校的宣传材料。个别地区由教育部门相关人员蹲点坐阵,严查本地区以外的学校在本地区进校招生宣传,只给本地的职业学校提供宣传机会。另外对上级制定的中职招生政策不宣传,印发的招生计划、报考指南被地区教育行政部门和各中学扣压,使考生不了解招生政策,不知道招生学校,剥夺了考生的知情权。据有的中等职业学校调查:很多新生在被问到“你是如何知道我校的”这一问题时,大多表示是通过亲戚朋友得知,很少有人是通过省市招生部门印发的、应该人手一

本的报考指南了解的。(3)、剥夺考生填报志愿选择权。很多中学采取限定考生选报志愿范围的办法,只允许考生填报本地区所属的高中和职业学校,有的中学由老师代替考生填报中考志愿,更有甚者私自更改考生填报志愿的内容,影响考生的正常录取。有的中学以报考自己指定的高中、中职学校为条件,扣押学生准考证、毕业证,致使学生不得不放弃自己选择的学校。还有的中学推荐考生就读与自己有经济利益的职业学校,谋取不正当利益,牺牲考生的前途。(4)、提前分流,拦截生源。为扶持一些本地职业学校,完成当地行政部门下达的招生任务,有些中学在九年级上学期即开始分流学生,以不发毕业证为要挟,将成绩较差的学生分流到指定职业学校就读。(5)、本地学校提前录取。一些地区教育行政部门给本地职业学校特殊政策,在中职学校正常录取前,已经将本地职业学校录取完毕,提前将本地职业学校录取通知书发放给学生,要求学生凭借在本地职业学校入学的缴费证明回本校领取初中毕业证。

二、招生工作的建议

1、加快全市中职学校招生工作的规范化进程。加强中职招生工作的宏观管理,保证“公平、公开、公正”,实施阳光操作。为了保证招生工作的正常秩序,从政策的制定到工作程序的实施必须要有严格的规定,要按照教育部的要求实现统筹协调、统一管理,保证生源的合理流转。杜绝随意招生,无序竞争。

2、按真实比例配置招生计划。在生源情况调查统计时,分阶段统计,初中阶段可在学生每升一个年级时进行一次统计,这样可以摸清每个年级段的学生的真实人数和生源流向。在生源数据真实可靠的前提下,合理分配招生计划。

3、恢复3+2办学。所谓“3+2模式”就是中等职业学校与高等职业院校实行3年+2年的对接,学生进入中等职业学校后就获得了高职院校的学籍,前3年在中等职业学校学习,后2年在高等职业院校学习。学习期满,符合毕业条件者,由所在高职院校颁发专科毕业证书。恢复3+2办学模式,一方面满足广大学生对学制、学历的不同需求,另一方面增强中职学生学习的延续性和深入性,目前我国的职业教育大多止于中等层次,与之衔接的高等院校及其专业较少,这是许多家长和学生不愿选择职业教育的一个重要原因。恢复3+2办学,意味着中职学生不需要参加高考也可以进入高职院校学习,这不仅帮助许多学生圆了大学梦,也满足了许多家长望子成龙的心理。参加3+2模式的的学生,通过3年中专学习后学生还可以自行分流,升大学还是就业,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和当时的就业形势进行自主选择。

4、规范民办职校办学条件,整顿中等职业学校招生秩序。(1)、各职能部门要严格审查民办职校的办学资格和办学条件,坚决取缔一批违规办学、无办学资格的民办职校,对师资力量薄弱、办学条件差的学校要责令其整改。(2)、对招生过程中做虚假宣传,欺骗学生和家长,恶意诋毁其他学校的学校要通报批评,对使用非法手段收买、贿赂中学老师购买生源的学校要严肃追究其责任人的责任。为中等职业学校招生营造一个健康、良好、有序的环境。

5、发扬大职教精神,废除地方保护主义。(1)、建立统一的中职招生信息平台,打破信息屏蔽,使考生和家长能够全面了解中职招生政策和招生学校的真实情况,帮助考生选择到自己满意的学校,实现阳光招生。同时规范中职学校的宣传工作,由市、县教育行政部门、招生部门搭建平台,联系各中职学校在不影响初中学校正常教学秩序的情况下,到初中学校进行有序的招生宣传。(2)、建立考生网上填报志愿系统,推广考生网上填报志愿,彻底打破地方保护的限制,使考生能够按照自己的真实意愿选报学校。促进市属中职学校与县级职教中心联合招生、合作办学,做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打破地方保护的壁垒。

6、对国家级公办中等职业学校,要加大扶持力度。政府职能部门要对推进中等职业学校教育公平和教育资源均衡发展的政策予以高度重视,严格按照市级财政增长比例和国务院规定标准确保中职教育资金投入,同时要在近几年内首先加大对一部分重点特色中等职业学校资金投入的倾斜力度,使中职学校特色办学进一步巩固和深化,扩大办学规模,办成一批精品学校,形成龙头和辐射效应。

市招办

篇8:中等职业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一、中等职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1. 轻职业教育, 重普通教育是客观存在的现实。

中等职业教育的社会地位还未达到与普通教育并驾齐驱的地位。重学术、轻应用, 重普教、轻职教的思想不仅仅在社会上, 更重要的是在教育界占统治地位。同时, 不少学生家长的心理也不利于职业教育的发展, 鄙视中职教育和根深蒂固的“望子成龙”的传统观念交织在一起, 职业教育在相当一部分人的眼里还是个二流教育, 再加上职业教育的质量不高, 自身缺乏足够的吸引力, 导致学生和家长不愿意选择就读职业学校。

2. 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没有形成有效的互动机制。

例如, 我县是农业生产县, 但我校开设的专业与农村经济相关的很少, 即使开设了也并没有真正联系到农业生产的实际。就业市场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并没有转化为有效的职业教育需求, 职业教育的办学机制、人才培养与市场的衔接不够紧密, 职业教育适应市场、服务经济的能力还比较薄弱。

3. 教师队伍与职业教育的发展、与社会对职业教育的要求还不能统一。

中等职业学校的教师主要由以下几部分组成:一是职教师资, 二是从普通中学转岗的一部分教师。这部分教师从事职业教育是新手, 缺乏相应的经验, 对于培养学生的实际技能显得力不从心。从职业教育专任教师组成来看, 具有本科以上学历的比例在上升, 但是他们的本科学历与他们的专业不挂钩。此外, 专业课和文化课教师的结构不合理, 文化课教师比重偏大的问题也还普遍存在;教师年龄结构也不尽合理, 因而造成骨干教师、专业带头人少。而年轻教师的知识结构与职业教育所要求的知识结构也不相适应, 缺乏必要的工作实践能力和专业实践技能。

4. 中职教育办学条件差, 办学设施明显不足, 教学内容、方法陈旧。

中职教育与普通教育相比, 其特点就在于培养各类技能型人才, 而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往往是建立在充足、先进的实验设施和实习基地之上的。教育经费明显不足, 致使中职学校的教育质量不高, 其主要表现在:一是办学条件差, 设备技术含量低。由于中职学校没有其他的资金来源, 拨付的教育经费只够维持学校的日常开支, 无法及时引进先进的教学设备。

二、对策

1. 搞好专业建设。

职业学校专业设置问题是关系到学校生存与发展的至关重要的问题。它受社会、经济 (包括区域经济) 的发展、技术的进步和社会职业岗位的变化等因素的影响与制约, 也与学校的办学指导思想、办学优势、办学条件有着直接的关系。专业设置是否被社会认可, 是评价学校专业设置是否科学、合理的检验标准。因此, 专业设置应尽可能定位于明确的职业范围, 定位时要考虑社会 (用人单位) 和个人 (学生) 双方的要求和意向, 并及时加以调整和转向。

2.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具体措施为:对新进教师全部进行岗前规范化培训, 要求过好教学关;对中青年教师要求一律进行计算机强化训练;通过与大中型工业企业和高校的合作, 聘任工程技术专家和资深教授作为兼职教师或专业指导委员会成员等等。学校应从各方面提高专业教师的理论水平和实际操作技能, 使专业教师真正达到进教室是一个好老师, 进车间是一个好师傅的“双师型”标准。

3. 积极进行教学改革。

一要根据市场需求设置课程、安排教材。要按照“实用、够用”的原则对现有教材删繁就简, 不求系统性, 注重针对性;对目前短缺的教材, 鼓励教师自编讲义, 允许教材讲义申报科研成果, 将优秀教材与科研成果一起进行奖励。二要添置现代化教学设备, 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进行教学, 可与国内学校建立远程教育网络和签订交流合作协议, 实现专业共建、资源共享。三要改进教学方法, 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变以教师为中心为以学生为中心, 变封闭式教学为开放式教学, 变重点传授知识为重在培养能力。四要加强实践教学。要建立实习、实训基地, 实行两条腿走路, 采取校企联姻、产学结合的办法培训学生。要制订科学的实践教学考评办法, 将“双证制” (毕业证和职业资格证) 纳入教学计划。

4. 加强职业道德教育。

上一篇:幼儿读书的名言下一篇:杜甫:后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