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县域中等职业教育现状的思考

2024-05-12

对县域中等职业教育现状的思考(精选9篇)

篇1:对县域中等职业教育现状的思考

对县域中等职业教育现状的思考

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的中等职业教育在目前以及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与此同时,为了发展中等职业教育,为社会培养更多的技术型人才,国家对中等职业学校投入了大量支持,比如每生连续享受两年每年1500元的补助,同时也有额外的一些贫困补助,就在这种情况下,国家的大额投入和热情支持遭到社会的冷漠相待;职业学校本身在完善过程中所暴露出来的种种弊端和面临的困境;以及家长们的偏颇认识等。所有的这些难题与尴尬都在无形中给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设置了一道又一道门槛,县域领域里尤为突出。下面就将我县中等职业教育的现状分析与思考。

凤县是一个人口不多的山区县,中等职业学校只有一所,即凤县职业教育中心,生源都是本县的初三毕业生,然而由于地域的限制加上本来的社会因素,我县职业教育中心在接下来的几年内将直接面临一场严峻的考验,同时也是关系到生死存亡的关键。

可以这么说,社会上对职业教育的评价并不是如此的肯定,特别是人们现在还普遍固守着一种“初中—高中—大学”的人才成长模式,认为这才是正道。而选择职业学校仅仅是一种不得以而为之的办法,只有学习不好的学生或类似原因的学生才到职业学校就读。职业教育这种教育模式只能尴尬地在夹缝中生存。即使国家现在一直都在强掉技术型人才的重要性,以及中国目前最缺的是技术性人才,但这与目前传言的“职业教育无用论”恰恰背道而驰。当然,无风不起浪,目前中等职业教育所招收的学生绝大多数都是初中毕业未能考上高中的学生,他们当中要么是打架闹事不爱学习的,要么就是本来学习的能力就不行的,总之他们都是在初中阶段被忽视掉的群体,长期以来,他们便失去自信,就算进入职业学校,也是抱着一种混得目的而来的。曾今,我在班级做过一个调查,百分之五十的学生是迫于无奈选择来职中学习,还有百分之二十的学生还想继续学习,但没能考上高中,只好选择职业学校,再有百分之三十的学生是家长因为其年龄小放到社会上去不放心,而将其送到职中来混年龄,从而保个平安。面对这样的群体,几年读下来,什么都没学成,所以将责任推向了学校;还有些学生由于自己学艺不精,加之缺乏必要的实战经验,而对就业岗位的要求又太高,不能脚踏实地的工作,反而责怪学校不负责任。

再就是生源外流,目前社会上有很多民办、私办、企办及大的公办院校每年都则不择手段的挖取生源,加上现在高等院校的持续扩招,高中每年的招收人数几乎固定在500人,而全县的初三毕业生满打满算也就是1000人左右,就这每年的初三毕业生都在急剧下降,据统计到2015年我县初三毕业身将会下降至700人左右,这就意味着职业教育招生人数总共只有200人左右,但面对目前招生激烈性,加上很多家长对职中的排斥性,我县职业教育直接面临着危机。

与此同时,一些家长认为自己好不容易尽了那九年义务,考不上高中,便再也不想给自己增加负担了。而往往部分孩子还是想上中专学门技术的,这时家长便发话了“读中专有什么用!大学毕业都找不到工作,总之一条,打心里就不想送,还到处去把职校说得一无是处。还有的家长对学校的期望值太高,认为自己的孩子学了几年一定就能

找一个称心如意的工作。稍不满意便将矛头指向学校。再有,多数家长以为我交了费,孩子就归你们学校管,能不能学成都是学校的事。学得好是孩子出息。学得不好,找不到事做罪在学校。更有甚者,部分家长寄希望于学校的严格管理,自己疏于管教。殊不知,职教阶段的教育方法与模式与小学初中是完全不同的。一旦孩子变坏了,学校就是罪魁祸首。更可气的是,家长们不但不反省自己的过失,追究孩子的责任,反而到处宣扬学校的不好,读中专无用,使那些本想送孩子读书的家长望而却步,产生了极坏的影响。

政府的宣传力度不够大,仅仅靠职业学校和初高中学校及良莠不齐的社会招生员的宣传达不到根本目的。我县职业教育可以说是我县教育系统里面的一个被忽视了的方面,政府不能把国家的有关政策及保障措施和一些就业信息及时地真正地传达给群众尤其是农民群众。所以人们对职业教育的重要性是一知半解。如果能把对职业教育的宣传象当年扫盲、实现两基、九年义务教育一样宣传的话,相信人民群众会更理解、支持职业教育。

综合上述我县职业教育的现状不得不使我们思考,面对当今我县职业教育的现状,我们应该转变方向,努力使我县职业教育摆脱危机。

篇2:对县域中等职业教育现状的思考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政府根据各个时期祖国建设的需要不断推动职业教育的发展,尤其是2005后起我国的职业教育进入了快迅发展阶段,但根底线环境差基础弱差距大的现实仍存在。

我国现有的教育体系主要由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三大部分组成。基础教育领域一直是我国教育领域中的重点领域。经过几十年的艰苦努力,我国的基础教育领域取得了巨大的进步。2006年,我国全面完成了“两基”攻坚战,取得了我国教育发展史上里程碑式的成果。“两基”达标,意味着我国在基础教育领域进入了世界的先进水平。

高等教育,改革开放以来在国家的大力扶持和支持下,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尤其是1999年高校开始扩招以来,高等教育领域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以我国的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阶段发展到“大众化教育”阶段为标志,我国的大学生数量已跃居世界第一。

而职业教育,由于体制、政策、经济发展水平、人们传统文化意识等方面的原因,几十年来发展起伏不定。重视不够,投入不足球,加上自办学条件较差,成为制约职业教育发展的桎梏。

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水平与发达国家的发展水平差距大。

这一差距的具体表现是:在我国城镇就业人口中技能型劳动力者仅占32.9%,而其余为非技能或低技能劳动者,而发达国家的发展水平差距大。

职业教育在学生的来源及教师水平上与基础教育、高等教育也有相当的差距。有学生来源方面,中职学生与普通高中的学生有相当的差距,相当一部分是考不上普通高中的学生进入了中职学校。高职学生的录取分数比普通本科的录取分线差了一大截,绝大多数是考不上本科院校的学生进入各类高职院校读书。在教师方面:“……就全国总体情况看,2005处各类中职学校教师为75万人,2006年增长到约79万人。据有关人士介绍,到2010年,中职教师缺口至少为10万人,中等职业教育要保持当前生师21:1,至少还要补充40万新教师……一是合格学历和高级职称的教师比例为17.9%,45岁以下具本科学历的职教教师比例不足10%;北京市中职学校1万多专任教师中,硕士以上学历只有5%左右。二是专业课教师紧缺。在专业课教师中。专业课和实习指导教师仅占52%……三是“双师型”教师匮乏。在全国专业课教师和实习指导教师中,“双师型”教师不到1/4。……

职业教育发展水平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需求差距大。

篇3:对县域中等职业教育现状的思考

关键词:职业教育,双师型,德育建设

近几年来,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国家对教育体系的改革和对职业教育的推进和发展越来越重视, 职业教育在教育体系占有越来越大的比重。据统计, 全国共有中等职业学校近15000所, 其中国家级重点中职学校近2000所, 省、部级重点中职学校约3000所。现今, 长春市就有中等职业学校101所, 在校生10万余人。其中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2所, 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11所, 省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8所, 拥有3个国家级骨干示范专业和40个市级以上骨干示范专业点。经过这五年发展, 全市中等职业学校在校生翻了一番, 向社会输送技能型人才16万多人。这些统计数字表明, 中等职业学校在不断发展壮大, 职业教育体系也在不断完善、创新、改革。虽然中等职业教育是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但若想把职业教育做大、做好、做强, 还要面临诸多的困难。

一、中等职业教育的现状

1、中等职业学校教学条件和设施较差, 投入经费不足。

有些中等职业学校原有的办学条件和基础就较差, 加上招生规模不断地扩大, 办学压力加重, 但办学投资却远远跟不上职校规模的发展速度, 这样就使中等职业学校的办学条件没有得到改善, 很多职业学校不仅教学设备缺少, 就连实训基地也大多名存实亡。投资经费的不足, 很大程度制约了中等职业学校的发展。

2、中等职业学校生源“良莠不齐”。

中等职业学校有很多是来自我国农村的学生, 其中有一部分是不能顺利升入高中的中等教育程度以下的学生。另外还有一部分特殊性质的学生, 如一些由于没有工作经验, 想通过学习其他的专业技术的获得更好的工作岗位来到职业学校学习的大学毕业生。还有一些是已经有社会工作经验, 但专业技术知识不足, 想回到学校重新学习以便于更好地去适应工作岗位的人员。

3、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方法单调, 课程设置不明确。

中等职业学校在教学课程设置上比较单一, 除了公共基础文化课程以外, 对“技术型”或“技能型”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的设置很模糊。而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教学手段和方法很单调, 以致于在一定程度上打消了学生自主学习的乐趣。

4、真正意义上的“双师型”教师严重缺乏, 教学质量较差。

目前, “双师型”教师的来源仍以高校毕业直接任教为主体, 他们理论知识很丰富, 但实践经验不足。另外很多职校还出现非专业课教师兼课的现象, 这样就导致教学质量明显下降。“双师型”教师应该不光要理论知识丰富, 职业技能也要精熟。但职校里的大多数教师教课多年, 很多人实际上很少参与与专业相关的社会活动, 这在一方面也就造成“教学—社会”的脱节, 从而导致学生在未来的工作岗位上, 所学到的知识不能很好的运用或无用。

5、职业教育品牌特色不明。

现今教育事业竞争较大, 优胜劣汰。如果一所职业学校没有特色品牌教学, 就如一件衣服没有商标一样, 社会认知度会降低, 从而导致生源缺失, 投资减少等一系列连锁反应, 这是职业学校发展迟缓的一个客观原因。

6、毕业生的对口就业存在问题。

现在, 很多毕业生在学校所学的专业与就业时所从事工作的不对口, 致使其学无所用, 这使得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缺乏竞争力。

二、如何加强中等职业学校的德育建设

根据教育部“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大纲”所说, 中等职业学校德育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道德、法律和心理健康的教育。它是中等职业学校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与智育、体育、美育等相互联系, 彼此渗透, 密切协调, 对学生健康成长成才和学校工作具有重要的导向、动力和保证作用。中等职业学校必须把德育工作摆在素质教育的首要位置。

1、根据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特点开展合适的思想道德教育

第一, 由于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素质参差不齐, 年龄普遍偏小, 都还没有养成良好习惯。我们要遵循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方针, 学校可以针对学生的特点, 通过与学生签订行为规范承诺书, 规范学生的学习习惯、生活习惯和日常的一言一行。在教学和日常的学习中加强爱心教育, 感恩教育, 把德育教育渗透到教学中去。

第二, 现在学生由于社会因素或家庭因素导致心理承受力差, 压力过大, 自卑、自信心差等一系列心理问题。学校应该开办一间心理咨询室, 给学生一个说“悄悄话”的地方, 让他们释放压力。另外, 还可以举办一些活动, 如技能大赛, 才艺表演来树立榜样, 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以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第三, 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由于年纪小, 法制意识薄弱。学校应该与管辖派出所开展互帮互助活动, 让民警走进学校, 结合实际案例, 给学生上堂生动的法律课。这样, 在学习的过程中就会增强学生知法、守法的观念。

第四, 针对职业学校的学生毕业后绝大多数直接就业的特点, 强化职业道德教育。各学校始终把职业道德教育作为德育工作的重点, 开设《职业生涯设计》、《职业道德》等课程, 组织学生到企事业单位调查, 还聘请企业人士到学校作专题报告, 介绍企业道德标准, 用他们的实践经验和亲身体会教育学生, 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认知。

2、狠抓教师道德建设

首先, 学校应该打造一支高素质的德育工作队伍和优良的德育环境, 教师是学生的学习榜样, 榜样力量是很强大的。我们试想, 如果一个学校师资素质不高, 我们又拿什么来约束学生的日常行为, 学校的德育目标就更难实现了。我们应该给教师制定更高的行为准则, 通过教师的一言一行来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

其次, 学校应该狠抓教师职业道德建设。人们的传统观念就是教师这个职业是个铁饭碗, 怎么教也不会丢的。但是随着教育体系的改革, 对教师这个行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应该让教师有一种危机意识, 优胜劣汰, 竞争上岗。

第三, 我们要重视班主任队伍建设, 规定晋升职称和职务、收入分配等方面, 要向班主任倾斜, 同时要求学校结合实际, 完善班主任选拔聘任、工作规范和业绩考核等一系列制度, 引导广大教师教书育人。加大对德育工作专项投入, 组织开展的与教师和专职干部的专门培训。每年组织评选“十佳教师”, 将敬业爱生作为评选的重要内容。

3、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环境建设在德育建设中也是不可缺少的。学校应该围绕以学生为本的宗旨, 充分利用班级黑板报, 走廊, 操场, 校园小广播来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学校要创造一个洁净、温馨的学习氛围, 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自觉接受教育。

4、完善德育制度

进一步完善学校工作规范制度, 让德育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学校要强化管理, 狠抓落实。此外, 目标任务落实到个人头上, 各司其职, 分工协作。

5、构建网络平台开展德育工作

网络已经普及到每个人的学习和生活中去了, 学校可以利用当代信息技术开展德育工作。我们可以通过文字、影音资料, 以故事、影视的形式, 寓教于乐, 满足中职生求知的需要。另外, 学校可以建立自己的网站, 开展网上宣传、评比, 展示学校、展示学生、展示职业前景等等。学校也可以通过构建平台实现教师与学生“一对一”对话, 有针对性的、目的性地教育学生。

总之, 中等职业学校的德育工作是一项艰苦而持久的工程, 我们要跟着时代的步伐, 不断地探索, 不断地改进, 不断地实践。我们要始终本着以人为本的宗旨, 用科学发展观知道学校德育工作,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王碗:《中专升格高职后“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现状的调查》, 《职教通讯》, 2007, 1。

篇4:对县域中等职业教育现状的思考

关键词: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实用;创新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9-041-01

近年来,在国家政策的扶持下,中等职业教育快速发展,在办学规模上有了较大突破,然而学生综合素质每况愈下。进入中职的学生,大都是基础薄弱、缺乏学习兴趣、无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学生。有些被分流到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来学校就读,还包含着很多的无奈。都给学校的教学带来了诸多的难度。语文作为中等职业学校的一门基础课程,面临着更多的困境。

一、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的困境

1、学生认识上存在偏差,轻视语文课

中等职业学校不少学生以及家长认为,专业课学好后,其它科目学不学无所谓,“拥有一技之长足矣”。这样的思想带来的必将是对文化课的轻视。大多数学生对学习语文没有兴趣,认为学语文没意思,运用语文知识的能力很差。

2.学校对语文课不够重视,教师教学观念、教学方法陈旧落后

长期以来,中等职业学校教育片面强调专业课,侧重于“一技之长”,着眼于就业,文化课普遍受到轻视。表现在文化课课时减少,对教学中所需教学设备投入少,多媒体等现代教学手段不能得到推广应用。其次,中职的教师,长期面对的是一些后进生,时间一长,工作就缺乏热情,只满足于完成教学任务。在课堂教学中,把学生的自主学习窄化为老师的注入式学习,使语文教学脱离了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实际。

二、创新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的措施

1、明确教学目标,突出实用性

中职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提出:中等职业学校语文课程培养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具体内涵为“掌握日常生活和职业岗位需要的现代文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并以“适应就业和创业的需要”为指归,“使学生在掌握必要的语文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提高语文应用能力”。现阶段中职课程改革要求确立“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课程理念,坚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教育思想。所以,我们在教学中要降低难度,突出应用性,掌握那些可以提高学生就业能力、适应职业要求所必需的知识建立起“低起点,实用,够用”的基础平台,促使学生想学、能学、乐学、会学。

2、创新教学内容,注重实践课

注重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以“生活”(学生生活、社会生活、职业生活)为载体,以活动为形式整合知识与方法,“工具”与“人文”,提高学生语文综合应用能力。充分融进社会、生活内容,使中职语文教学充满了生机和活力,增强了课堂的时代感、新鲜感。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天生好动,不安分,学习知识注重“实用”,我们应该从学生这一特点出发,将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置于重要位置,通过情景模拟训练活动,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沟通协作能力,增强学生的一般职业能力,确保中职语文“学以致用”。

3、创新教学方法 ,增强趣味性

针对中职学生厌学,对学习语文缺乏兴趣的现状,中职语文教学必须时时处处降低有意识的语文学习,结合专业特点,创新教学方法,增强教学的趣味性。苏霍姆林斯基论教学方法时说“兴趣是学习的动力,如果孩子没有兴趣,只觉得学习枯燥乏味,现在他不得不忍受,将来离开学校时就产生逆反心理,干脆再不学习。”他认为,教师在课堂上造成的生动活泼、乐观愉快的气氛对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有重大意义。因此,教学中应尽量少出现教训学生的“必须记住”、“必须掌握”的刻板教学要求。首先要让学生乐学,把学生的心拉回语文课堂,让学生带着一种高涨的、激动的情绪进行自觉地学习和思考,从而体验到创造与成功的快乐。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便油然而生。为了有效地增强语文教学中的趣味性,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尝试:

⑴、增强语文教学的故事性,在无意中使学生受到教育。例如,我在上莫言的《卖白菜》时,不仅讲解这篇文章,而且讲述了自己当年读初时的社会环境及家境,现身说法,既吸引学生,抒发教师自己的感情,又陶冶了学生的情操。也可以适当挖掘课文或课文背后的故事,给学生以启迪教育。

⑵、增强语文课教学的社会性,降低或避免呆板教条的说理。语文教学贴近社会,贴近生活是必须的,那种脱离现实,脱离生活的讲解,学生是毫无兴趣可言的。例如:在上莫泊桑的《项链》时,对主人公玛蒂尔德的评价要客观公正,可以与社会背景、人物的心理联系,但极力避免与社会制度的联系,并且应大胆地告诉学生,主人公的形象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存在很多,无非不是丢项链。这种联系学生爱听,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

⑶、增强语文课教学形式的多样性,降低教学过程的单一性。如果上课形式单一,学生是不可能专注于学习的。因此 ,教法决不能单一。可利用多媒体等现代教育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可以向学生展示与课堂内容相关的图像、声音、动画、影像资料等,使教学内容更为感性、直观,增加学生的信息获取量。只要围绕教学目的,紧扣学生心理,什么方法都可以用。在这样的教学形式中,学生对学习语文有了兴趣,其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参与性就会大大增强,就能使他们结合自身的实际,按照自己的方式,不断学习,不断充实,不断提高。

篇5:对县域中等职业教育现状的思考

XXX

XXXX大学天津300000

摘要:学生是教学的载体,学校的培养计划、教师的教学效果最终体现在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方面。因此学生评价的质量在学校建立教学质量的监控与保障体系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从分析中等职业教育学生评价的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入手,阐述了中等职业教育学生评价模式应职教化、评价内容应动态化、评价指标应综合化、评价主体应多元化、评价方式应多样化、评价内涵应情感化、评价过程应常态化及评价结果应效益化等具有职教特色的学生评价机制。

关键字:中等职业教育;中等职业;学生评价

中等职业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中的一个不可缺少的部分,是人才成长的一个重要源头。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程的加快,中等职业学校肩负起为社会培养大量高素质、技能型的普通劳动者的任务也越来越显得重要。这就要求我们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不断提高教育质量。在学校教育中,学生是教学的载体,学校的培养计划、教师的教学效果最终体现在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方面。职业学校的学生有其独有的特点,因此在对待中等职业教育学生评价的时候应该要有一套都有的评价指标体系,由此对学生的评价达到更好的效果。

一、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特点

(一)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是渴望被肯定却因为应试教育阶段成绩欠佳成为被否定的一族,是单一教育评价体系的“失败者”。

中等职业学校的生源主要来自初中毕业没能考取普通高中的学生。这些学生不仅在学科学习方面落后于整体水平,而且相当一部分处于一种自卑、不自信的心理状态,他们自己比普通高中差,这种心理极其严重,持久地影响学生学习的精神状态和目标动力。究其原因,除了社会上对职业教育的偏见,父母对子女扭曲了的期望之外最重要的是目前单一的教育评价体系所导致的,当前的教育评价体系用考试分数评价学生,学校工作往往会向应试教育的方面靠拢。使学生出现两种倾向:

一部分学生放弃全面发展,沉浸在题海战术,极力应付考试争取对它的适应,以提高自己的应试能力;另一部分学生产生强烈的厌学情绪,自觉或不自觉地离开学习的主流。后者中有相当大部分读中等职业学校,他们的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动机不充分,学习精神不饱满;敏感而自卑;自以为是却不自信;表面自主内心却缺乏独立能力,仅有雄心和抱负,却显得懒惰。

(二)大部分中等职业学生家庭状况普通,父母忙于谋生或文化水准低下而忽略或无力对自己孩子的关注和教育,形成或多或少的学习和生活陋习。是家庭教育的“失败者”。

有专家指出,一个人的成才因素来自于三方面:社会、学校、家庭。其社会占4%;学校占26%;家庭占70%。孩子们的性格和才能,归根到底是受家庭和父母的影响,特别是母亲的影响最深。而恰恰相反,中职学生的父母的榜样作用极其缺乏中职学生在家长自觉、不自觉地疏于管理之下,形成这样或那样的毛病和恶习:讲粗口、自我为中心、抽烟、怕困难、懒惰等„„

(三)由于教育由普通教育向职业教育转变,发展方向由升学为主向就业为主转变而使中职学生直面社会和职业的选择而带来了种种困扰问题和心理矛盾问题。

中等职业教育是一种技能教育,职业教育。中职学生将面临职业竞争日趋激烈和就业压力日益加大的环境变

化、自我意识的变化、人际交往的紧张、求职择业的困惑,他们产生强烈的心理矛盾。一方面以往学生生活受挫,“自我实现的需要”被压抑受阻;另一方面他们之所以接受职业教育,是因为抱新的期待和希望,“自我实现的需要处于萌动待发状态”。所以中职学生往往是一会充满希望,一会垂头丧气,一会信誓旦旦,一会原形毕露,一会激情满怀,一会全面崩溃、世界末日,一会温顺如羊,一会暴跳如雷„„

二、职业教育评价机制的现状及问题

近年来,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并采取各种有力措施,推进了职业教育的发展。这是有目共睹的事实。但作为

中等职业教育一个重要部分的职业教育评价机制还不够完善,甚至可以说在某些方面限制或阻碍了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评价内容片面

过于侧重课堂教学内容的测试,忽视职业教育中应该培养的实操能力和职业技能。传统学生评价制度过分强

调评价的总结性功能和选拔性功能。其 缺陷主要表现:

1、把考试预测验 作为学生评价的唯一形式,忽视了对学生的全面评价

2、形成了对分数的过分追求。

3、学生评价过程中的随意性难以保证评价的客观、准确。

4、学生评价难以产生有效的教育效应。

职业教育是以培养具备某一职业或岗位工作需要的操作技术能力为目标,应是教育与实际生产劳动相结合,是为生产第一线培养“下得去,用得上”的应用性技术人才或管理人才。突出实践教学环节,注重岗位职业能力的培养,既是职业教育的突出特色,也是实现职业教育目标的重要环节。因此对职业教育学生评价更应该看中的是学生是综合专业技术实习能力、专业技术实践能力。

(二)评价指标单一

过于关注学业成绩、结果,忽视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忽视学生的进步状况和努力程度。造成这种现状的根本原因有以下几点:

1、家长对孩子不切实际的要求和企盼,“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就是这种愿景和企盼的具体体现。

2、学校、教师急功近利的思想在作祟,只关注显性的量化结果,忽视隐性的过程和非量化因素。

3、缺少对学生全面发展、共同发展、终身发展的理念。

4、学校、教师、家长普遍地用同一个共性标准去评价具有不同个性差异的学生。

衡量教师教学的成绩、家长对孩子的关注焦点、家长选择优质教育的标准、上级对学校评价的主要硬指标、学校的社会声誉,主要还是在学生的考试分数上。这实际上造就了目前人们心目中根深蒂固的对学生的评价标准——一种以考试分数为核心的评价标准。

现代的学生评价标准是以促进学生发展为主题,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还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

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评价准则在实施评价过程中进行价值判断的准则,具有显著的社会性特征,并因评价对象和要求的不同而千差万别。特别是针对职业教育学生评价更应该看中的是学生是综合专业技术实习能力、专业技术实践能力。

(三)评价方法单调

过于注重书面测验、考试等量化评价,缺乏突出职教特色的针对性评价。在某校商学院名师培训基地所做的《中等职业教育教学状况研究》调查过程中,发现在中等职业学校里“最常用的课程考试方式”的几个选项中的“书面闭卷考”,教师问卷的占百分比为75.53%;学生问卷的占百分比为81.39%。采用“完成一项任务”的考核方式和其他创新的考试方式所占比例较小。这表明中等职业学校的课程考试方式依旧比较传统、单一。

(四)评价主体单一

教师是评价的唯一主体,忽视评价主体多元化,尤其是忽视自我评价及社会行业评价的价值。在这种以普通

教育评价模式来评价职业教育的影响下,教师、家长和学生只关心学习的结果,即考试成绩,而不关心学习的过程和学生个性的发展,轻视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的培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基本处于被动接受学习,主观能动性得不到充分发挥。这种重书本知识、重学习结果的评价,对职业教育的发展非常不利。

三、职业教育的学生评价

评价是教育的重要手段,通过评价使学生走向成功之路是评价的目的。要使学生全面发展,共同发展,就必

须从思想上彻底改变传统的学生评价标准。追求科学、全面的评价标准,并不否认对学生学习成绩、考试分数的评价,也并不排斥提高办学质量。真正关怀每个学生,就应该承认差异,使学生们在原有的基础上都得到充分发展。

鉴于以上职业教育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应该改革现有的职业教育评价机制,真正使评价能够发挥其导向、诊断、调节、激励及改进的功能。下面就职业教育学生评价的几个主要方面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评价模式职教化

职业教育评价模式要有自己的特色,绝不能沿用普通教育的评价模式,因为它与普教是两个不同的教育体系,人才的培养目标是差异的。评价模式职教化的意思是职业教育评价既要符合职业教育发展的实际情况,又要符合教学评价的普遍性;科学、客观及公正;联系行业实际,具有可操作性。

(二)评价内容动态化

由于社会的不断发展,技术的不断更新,同一个职业岗位对技术的要求也会不断发生变化,这就要求我们的评价内容也要适应变化,与时俱进。学生评价的内容是学校教育目标的具体体现。教育不仅要为社会培养合格的公民和人才,还要使每一个学生成为有能力追求幸福生活的个体,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合作、学会学习。

新课程标准对每一门学科都强调培养目标和评价内容的多元化,不仅包括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还包括学习过程

与学习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当代经济、科技和教育一体化的趋势表明,在一个开放的、复杂多变的现代社会体系中工作和生活的社会成员,不仅需要有适应本行工作的职业素养,而且需要有适应社会系统、技术系统、组织系统不断变化的全面素质,这就决定了现代之教育既有分流教育、又有综合教育的趋向,实行职业教育同普通教育的渗透和沟通是顺应这种趋势的现实选择。分析制约中国职业教育发展的深层原因,加大对中国职业教育改革的力度和措施,是非常迫切的。要在以职业教育的终极培养目标为最根本评价标准的基础上,实现评价与考核手段和标准的多元化,强调职业学校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切实达到职业学校学生“低进高出”和职业教育健康发展的目标。

(三)评价指标综合化

对学生的评价既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学习结果,更要注意对其学习过程及进步程度的评价。对有的专业

既要涉及到学生的书面与口头表达方面的评价,也要注意对其实际动手操作能力的评价。

(四)评价标准科学化

学生评价的标准应该是全方位的、多层面的。虽然客观上考试分数决定学生的命运,但提高学生考试分数实

际上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既然是系统工程,那就不能只靠单一的抓考试分数的手段来提高考试分数。学生成长过程中出现的头绪和问题是千丝万缕的,抓紧抓好哪一条都能为学生考试分数的提高提供支撑和保障。而光抓学习和考试分数只是狭隘的急功近利的思想,是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共同发展、终身发展不负责任的表现

1、以系列教育为载体,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态度,发展学生的情感、世界观以及道德伦理等全面素质

(1)成功教育。给优秀以正确定义,提出“进步就是优秀”的口号,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2)文化教育。把“没有不想进步的学生,没有教不好的学生”这条标语张贴在每个教室的后墙上,把“我自信,我努力,我进步,我成功”张贴在每个教室的前黑板上方。营造整个校园的文化氛围,让学生每走一步、每一次抬头都受到文化的熏陶。

(3)赏识教育。注重和充分挖掘学生的优点和长处,让所有学生都能在“我是好孩子”的心态中健康成长。

(4)感恩教育。以培养学生的责任感为目的,使学生感激亲人、教师、同学、大自然及社会所给予的一切,唤醒良知,激活积极的情绪,能让人找回自我。

2、关爱学习困难生,不使一个人落伍

3、改变传统的学生表彰制度

淡化“三好生”的评比,推出评选“强毅奋进生”,其标准是:学习成绩进步显著;意志顽强,强烈进取;尊

敬师长,团结同学,对人有礼貌;学风扎实,一丝不苟;积极劳动,关心集体,各项活动起表率。

4、密切家校联系,重视家庭教育指导

通过召开家长会议、举办家长学校向家长传输科学的教育思想、教育理念,指导科学的家庭教育方法。宣传

学校的办学理念和办学目标,让学校教育的价值取向和学生评价标准问题深得家长人心,使学生评价制度改革工作得以顺利进行。

(五)评价主体多元化教师不应该再是评价的唯一主体,社会企业及学生本人都应成为评价主体。引入企业评价方法,把企业评价和学校评价有机结合。通过多元主体参与评价,评价过程变成一种民主参与和交往的过程。学生在评价时互相对照和比较,从多角度多侧面进行评价,既指出优点也看到不足,起到互相帮助、互相促进的作用。另外,评价还应充分发挥学生自身在评价中的主体作用,通过不断自我反思、评价,引导学生学会思考,学会正确评价自己,提高自我认识水平,促进学生自我完善。

美国哈佛大学人才培养最新研究成果表明:20%的智商+80%的情商=成功。而在我们现行的职业教学评价中并没有真正意识到情商的价值。所以,建议中等职业教育系统要适当开展职业情商评价,强化对学生适岗能力、沟通能力、承受能力、自律能力与合作能力等的培养。

(六)评价过程常态化

评价本身就是教育的一部分,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它既要落实在日常的教学中,贯穿于学生学习的全过程,又是有计划、有目的的教学行为,是教学到达一定阶段对教学效果的诊断,所以评价应该经常化。通过给予每个学生多次评价机会,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在评价中得到肯定与激励,并且教师应用日常评价的多次结果,以保证对学生评价的真实、准确和全面性。因此,在职校开展评价过程中,不仅关注评价的结果,更注重学生成长发展的过程,要将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评价过程去实现评价的导向、诊断、调节、激励等综合功能,使评价本身成为促进学生发展的过程。

(七)评价结果效益化

将评价结果效益化是要求评价人员在评价过程中注重评价结果的统计,科学地使用评价的激励等作用,促进评价对象的发展。另外,好的评价结果既具有社会效益,也具有经济效益;既具有规模效益,也具有质量效益;既具有教学效益,也具有实践效益(马树超,2002)。

总之,教育评价不应该只是简单地给学生一个分数,更不应该是一个名次,它是教学过程中不可分割的一个重要部分。而教育工作者更要学会恰当有效地使用教学评价去促进教学,促进学生职业技能的形成。真正做到评价也要“以人为本”,促进学生职业能力的健康、和谐与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篇6:对县域中等职业教育现状的思考

云南省玉溪市新平县职业高级中学

李占英

摘要:上级部门对各级各类学校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评估,对学校改革与发展是一项重要的举措。工作实践中,许多学校往往会在评估、检查、考核临近前组织各办公室相关人员召开特别会议,进行条块分工,书写自查报告或汇报材料,各处室加班加点赶做(补做)佐证材料。据观察来看,每当这个时候表面上大家都很忙,但骨子里并不怎么紧张和重视。一些处室把往年的材料作简单修改后就打印交差了事,认为上面也就走走过程而已;也有一些处室平时开展工作不注重材料收集,导致已做过的工作材料不齐或没有留下痕迹;有些处室则因工作开展缺乏创新和改进,没有更多的总结和新意。然而,评估的真正目的是要达到“以评促改,以评促建,评建结合,重在提高”。对于“迎评”工作,不应流于形式,学校要借每一次“迎评”工作之机,建立或完善内部评估机制,并将各处室及相关人员的工作效能纳入学校内部管理考核,使学校的“迎评”工作从被动走向自主常态化“内评”的轨道上。

关键词:中等职业学校;评估;常态化;思考

自2005年11月全国职教工作会议之后,中等职业教育经过多年连续扩招,至2009年,全国大部分地区已经实现中等职业教育规模与普通高中教育规模大体相当的目标。近年来,中等职业学校工作重心已转向提高质量这一任务上,走内涵发展道路是所有学校的共同目标,实现这一目标需要学校管理工作不能仅仅为应付上级部门的各种检查、考核、评估。各学校需要结合上级相关部门管理要求及学校实际,建立或完善内部常态化评估机制,使学校管理走向健康可持续发展状态。

一、建立内部评估机制的政策背景

近年来,伴随职业教育发展的新形势,教育部先后印发出台了关于中等职业学校管理改革的政策、文件、通知。这些具有科学性、导向性、可行性、开放性的文件、通知就是各中等职业学校建立内部评估机制的指南。如:2007年6月印发《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实习管理办法》,2008年12月印发《关于进一步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若干意见》,2008年12月印发《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课程设置与教学安排的意见》,2009年1月印发《关于制定中等职业学校教学计划的原则意见》,2010年5月印发《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学籍管理办法》,2010年1月印发《中等职业学校免学费补助资金管理暂行办法》,2010年3月印发《中等职业学校专业目录(2010年修订)》,2010年5月印发《中等职业学校管理规程》,2010年7月印发《中等职业学校设置标准》,2010年11月印发《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行动计划》(2010—2012年),2011年11月印发《中等职业教育督导评估办法》,2011年12月印发《关于“十二五”期间加强中等职业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2012年10月印发《职业学校兼职教师管理办法》,2013年2月印发《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教学指导纲要》,2013年9月印发《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专业标准(试行)》等。

事实上,目前已出台的一系列政策、文件,乃至今后新的政策、文件对全国中等职业学校在办学理念、教学管理与改革、学生管理、师资队伍建设、专业建设、实验实训等方面都是航标,为各级各类职业学校建立或完善内部评估机制,探索现代职业教育管理体系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二、当前中等职业学校评估工作形式简析

对中等职业学校的评估工作,目前开展的形式主要有: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评估,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评估,省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评估、省级合格中等职业学校评估,国家、省、市级骨干专业评估,国家、省、市级实训基地评估,国家、省、市、县教育督导评估等。这些形式的评估从国家层面到各省区都有其明确的评估方案,各中职校应结合学校自身发展实际做出相应的目标定位,参照相应的指标体系,建立内部评估机制,加强对管理人员的内部管理培训,让各部门及相关管理人员明确学校在一段期内的发展目标规划,使一些哪怕是非常细化的日常管理工作都有目标性。

三、制定教学质量评估指标体系是建立内部评估机制的核心

中等职业学校的内部评估,内容涉及教职工管理、教学管理、学生管理、德育管理、招生管理与就业服务、资产管理与后勤服务、安全管理等诸多方面。这些内容都需要通过学校管理制度的制定与修订、行政管理效能、教育教学质量、办学规模效益及社会声誉、学校发展规划落实完成情况等等方面来体现。而教育教学质量评估是学校深化内涵建设的核心。

中等职业学校教学质量评估,目前仅有陕西、河北、广东、河南、山东、湖南、广西、及福州市、北京市、南京市、青岛市等地的教育部门和职业教育研究工作者对中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评估体系进行研究和探索,其中北京、南京、青岛、河北、广西等教育部门还组织实施了对中等职业学校的教学质量评估工作,对促进中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发挥了很好的作用。

目前,国内尚未在国家层面上建立一套完整统一的教学工作质量评估指标体系,未对中等职业学校教学质量统一实行动态反馈型控制。上网能搜索到的仅有《上海市中等职业学校教学质量评估指标体系》、《重庆市中等职业学校教学质量评估指标体系》、《河南省中等职业学校教学质量评估指标体系》等有限的省区推出统一的执行标准。

四、中等职业学校迫切需要建立内部常态化评估

关于教学质量的评估,以笔者所在学校为例,从以往县级教育主管部门对学校的质量评估看,没有专门针对职校的标准,往往套用中学教学质量评估方案(略作修改),至使评估、考核中存在以下问题:一是表现质量标准不完善。具体表现为教学质量标准不清晰、评估体系分项与学校实际工作分工结合不紧密、材料组织困难以及条目权重分配不够合理等;二是评估方式不科学。表现为评估过程缺少行业及企业人员的参与,或使参与流于形式,同时也没有注重听取毕业生和用人单位的意见;三是质量评估监控缺乏有效性。多偏重于对课堂教学进行质量监控,而对其他教学环节特别是实践性教学环节及职业能力的培养缺乏强有力的保障。并且由上级开展的带有全面性和总结性的外部评估,只是周性的开展,不能及时反映学校动态变化情况。因此,职业学校的评估工作有必要建立自己的评估机制,开展常态化内部评估,使评估工作长期化、制度化和规范化。

五、对中等职业学校开展常态化内部评估的建议 1.开展内部评估工作要凸显“以人为本”的理念。

任何一项评估机制的建立都离不开科学合理的管理制度,而这些制度肯定会涉及到人,包括教学管理者、教师和学生,评估过程中肯定会触及到一些人的利益。因此,难免容易使人误认为是针对人的,尤其是针对教师的。其实并非如此,实施内部评估的根本目的是以人为本,实现充分调动人的主观能动性,使所有学校教职工都能在一种严格、科学、公平、和谐的工作氛围中最大限度地发挥潜能。

实践表明,来自外部的压力,无论是奖励不是惩罚都有难于对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产生实质性的影响。所以,内部评估的目的不在于奖惩和划分等级,而在于通过评价形成科学合理的激励机制,形成公平良性的竞争环境,以调动师生自觉自愿地致力于教学改革,提高学校整体教育教学质量。

2.开展内部评估工作要以师生为本,注重全员性。

“全面质量观”理论认为,中等职业学校的办学质量不仅仅是校长或管理者的责任,全体师生员工都应关心并参与质量管理。要知道,任何一个人的工作或学习质量的优劣都不同程度地影响着学校的教学质量。因此,学校评估组的成员必须有学校管理者、教师代表、学生代表等共同参与,甚至吸纳校外专家、学生家长、用人单位等“第三方”评价主体进入评估组。同时,对评估对象的选取择要兼顾职务、职称、年龄等合理搭配。使他们参与到学校管理与改革中来,努力形成人人关心教学质量,个个尽责做好本职工作的局面。

3.开展内部评估工作,要注重全面性。

对不同岗位评价对象,评价指标不能过于单一,力求全面性,设置合理的评价标准与权重。如:管理岗位侧重管理工作绩效的同时也不可漏掉教育教学工作的责任,一线教师注重教学实绩的同时要兼顾师德、表帅、业务学习提高、班主任工作等。后勤工作岗位细化到类,兼顾部分岗位工作性质的特殊性,在上班时间要求上不能与教师岗位完全一致等等。

4.开展内部评估工作要注重常态化。

学校对各部门及各类人员工作的内部评估工作,既要有“日常”检查、记录、统计,更要在月末、期中、期末、学年末综合性考核。甚至是二年或三年为周期的总体评估。教学检查中,检查教师学期教学计划实施情况、课程标准、教学大纲、作业批改与学生评价情况一并汇总,并建立教师成长业务档案,同时也为上级对学校的评估收集原始材料。

5.开展有内部评估工作,要注重时效性

学校开展内部评估工作,无论是对人还是对部门,既要看评估对象的过去,更注重现在与未来发展,既是看到过去做了什么,更要了解现正在做什么和将要做什么,将动态性评估与静态评估相结合,将周期性评估与常规化评估结合,以达到全面提升学校办学质量的根本目的。

撰写背景:

本人于2013年10月到上海电子工业学校参加云南省中等职业学校长培训班。走出大山,走出云南,在上海学习、生活了十三天,让我再次真真实感受了东西部、城市与农村中职教育的巨大差距,造成差距的原因既有物质经济条件的差距,更有职教人在思想观念和学校管理水平上的差距,反思之余撰写此文,与各位同仁共同探讨。

篇7:对县域中等职业教育现状的思考

在我国,职业教育较之于普通教育,其先天的“营养不足”和后天的“发育不良”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社会认同度准心的偏移。而家长在指导学生进行专业选择时,又往往因认识的局限表现出各种不理性的举措。以致学生在进校后情绪波动大,思想不稳定,极易掉进“职高无用论”的怪圈,及早并及时进行专业思想教育尤为重要。专业

思想教育应以集中教育为主,渗透于学科教学的全过程,并结合爱国主义、集体主义、职业道德教育同时进行。首先要给学生讲清楚国家教育结构的调整,使学生了解有关职业教育的政策与发展动态,懂得职高与普高是同一层次的两种不同类型的学校。其次要讲明职业教育在科教兴国、振兴经济、提高全民素质中的重要性,使学生走出认识上的误区,懂得读职高一样有前途的道理。再次,结合市场人才需求现状和专业发展的前景、优势,使学生尽快地了解并熟悉本专业概况及人才需求规格,以便调整自己认识和行动上的偏差。同时,还应结合专业特点组织学生外出参观并参与社会实践,或者请已经就业的优秀毕业生作专题报告会,以唤起学生的自信和激发其专业兴趣。也可就各种媒体上出现的与专业相关素材作针对性的点评和举办专题知识讲座,使学生能把思维面和认识面拓宽到课堂之外。

二、引导学生进行合理的目标定位

由于受教育实践中客观存在的“应试教育”倾向的影响,无论是社会、家庭,抑或是学校、教师,往往忽视了学生能力和心理素质的培养,片面地以考试成绩作为评价学生的主要或唯一标准。如此基调和环境,也就促成了学生目标定位的不科学性。部分学生虽然天天都在盟誓,但没有一天对自己满意过;虽然天天都在努力,但最终还是事倍功半。久而久之,信心和斗志丧失贻尽,留下的只有对自己的不满意和不愉快。

因此,我们应根据学生自身的实际情况,引导学生实事求是地分析和研究自己:明白自己的优点、缺点所在;明白自己的兴趣、爱好所在;分清哪些事该做,哪些事该马上做,该怎样做;思考自己的过去,审视自己的现在,设计自己的将来。其次,目标定位要合理并切合自身实际,注意目标定位的多向性和绩效性。再次,要求学生在做到学习上进步的同时,还应加强自身能力和特长的培养,注重专业技能的提高,养成良好的学习品质,保持严谨的生活作风,这是具有现代意义的劳动者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

三、注重过程,强化管理

职业中学教师所从事的是把人力转化为智力,把智力转化为生产力的劳动,是把职校生培养成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的新型劳动者的职业。因此,我们首先应加强常规管理工作,从严要求并正确引导学生,使之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生活习惯和行为习惯;其次,要把握正确的心理导向,使之形成正确的消费观、成才观和价值观;再次,应同步地把行业规范融入学生的日常学习和生活,为今后的就业奠定基础和做好铺垫;此外,开展好形式多样的班级活动,放手让学生自己组织,多加强指导并充分挖掘和利用活动中的教育因子,让学生在活动中去感受竞争真实的存在,使学生在活动中去认真地玩味发展和表现自我的成功喜悦,以激发学生不断开拓、不断进取和敢于创新的顽强精神。

四、正确看待和理性评价学生

学生们往往很在乎老师的评价,在意老师能否公平、公正,实事求是,一视同仁。有鉴于此,班主任必须正确看待和理性评价学生。

一是学会换位思考。设身处地地从学生所处的角度、位置、环境去看待、理解和处理事情,领悟学生的所思所感所为,给与学生同等的关注。

二是学会欣赏和信任学生。用欣赏的眼光看待学生的每一个想法、每一次发现,发现他们的可爱之处和闪光点,尽量给与鼓励和热切的期待。

三是不吝惜爱心的投入。多与学生交心谈心,使之觉得老师在乎他、关心他和信任他,确立平等的师生关系,变学生被动接受管理为主动自我管理。

篇8:对县域中等职业教育现状的思考

一、中职学校文化基础课的现状

1. 学校教学安排及管理的现状

对文化基础课没有科学的定位, 缺乏科学指导。培养“掌握必要的文化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和比较熟练的职业技能, 具有较强的就业能力和一定的创业能力”。是中等职业教育的主要任务, 也是职业教育的优势和特色所在, 是职业教育不同于普通教育的地方。但目前, 大多数中等职业学校过于强调“技能”的培养, 不注重德育教育, 不注重学生心理教育, 忽略了“必要的文化基础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提升;不同专业的文化基础课的内容千篇一律, 课时被随意压缩, 内容被任意的删减, 教学目标不明确, 课程内容与“为专业服务”的功能不匹配;文化基础教研室形同虚设, 有的甚至被撤销, 根本谈不上教学研究活动等。

2. 文化基础课教师教学和研究的现状

文化基础课教师对中职学校中的文化基础课的教学目标、作用和地位的认识不到位, 不研究学生、不研究教材, 导致课堂上照本宣科、依葫芦画瓢, 一味的删减内容, 降低学习要求;教师缺乏教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缺乏知识更新和提高, 缺乏一定的科研能力, 缺乏成就感和优越感, 教学水平不断退化, 更谈不上进行课程改革了;教出来的学生普遍存在“学非所用, 用非所学”。

3. 学生心智和学习的现状

学生的心智发展不健全, 对文化基础课的学习根本不感兴趣。众所周知, 来到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 大多数在初中时期无论是心理方面还是文化基础方面都存在着很大的“缺陷”, 他们大多数都是在“升学无望”、“混张文凭找个工作”、“无路可走、无书可读”的情况下选择职业学校的, 有的甚至是家长怕孩子流浪在社会上没人管, 把学校当成了“少管所”。学生文化基础本身就很差, 特别是语数外, 有的初中升学考试三门加起来不过一百分, 对文化基础课根本没有兴趣, 也学不下去。

综合中等职业学校教学的现状可以看到:学校在切实履行教育部规定的培养目标上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不少学校在积极推进课程改革过程中, 忽视了对文化基础课的改革, 忽视了文化基础课在培养学生过程中的主要任务, 忽视了对文化基础课教师的培养和培训;文化基础课教师没有积极性, 缺乏动力;学生厌学, 连最基本的、最必要的文化知识都掌握不了, 更谈不上人文素质的提高和综合能力的培养了。

二、对中职学校文化基础课的思考

1. 科学定位, 合理设置

教育部副部长鲁昕在年度全国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工作会议上作的题为《在改革创新中推进中等职业教育的科学发展》的报告中指出:中等职业教育学校定位的其中之一“是面向未成年人学历和职业生涯的基础教育, 要使受教育者获得基本职业技能、继续学习和持续发展的能力。”

据此, 中等职业学校既要注重职业教育服务经济发展、社会发展等方面的需求, 还必须注重职业教育服务人的职业发展和终身教育的需求, 切实执行“以服务为宗旨, 一就业为导向”这一教育方针。文化基础课必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质、职业道德水平和科学文化素养;为专业知识的学习和职业技能的培养奠定基础, 满足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需要, 促进终身学习。”

以优秀的职业教育著称的德国, “双元制”是中等职业学校主要的教育形式, 其培养目标是高素质的技术工人, 不承担升入高一级学校的任务, 他们对文化基础课的定位, 一方面是要培养合格的公民, 另一方面, 文化课要为专业学习和专业技能服务。在这一思想指导下, 除了德语、政治、英语和体育作为公共课按照一定比例开设以外, 其他的文化课则是根据专业学习的需要, 将与专业学习有关的知识内容融入到专业课中去, 而没有作为独立的学科进行设置。

我们不需要完全照搬德国的做法, 但我们必须明白:公共文化基础是中等职业教育教学中不可缺少的内容, 是普通劳动者基本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高素质劳动者最基本的要求, 是职业生涯发展、促进终身学习的重要基石;文化基础课课时的安排、内容的选择及课程目标的确定, 要与培养目标、专业特点以及职业生涯发展的需要等方面紧密联系, 为专业学习和技能的提高服务。

本着这一理念, 文化基础课不应随意削减, 应根据不同专业、不同层次进行科学合理的设置, 多种形式地开设, 其内容和形式必须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与专业知识紧密联系。这就要求我们在实际教学中, 既要对学生进行基础知识的教育, 又必须围绕着专业要求, 科学合理地安排教学时数、明确教学目标、编制教学计划, 而不能“一刀切”。

2. 大胆改革, 鼓励创新

当前,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已经上升为我国未来发展的国家战略, 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其中之一是要实现从“劳动密集型”向“知识密集型”的转变。劳动者的综合素质、文化基础知识、专业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是实现这种转变的保障。作为培养大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职业教育, 任重道远, 要适应新形势的发展和要求, 改革势在必行。在“以服务为宗旨, 以就业为导向”职业教育新形式下, 中职课程改革如火如荼。但大部分学校并没有在真正理解“以就业为导向”的内涵, 仅仅认为增加一二个技能操作就是专业课程改革, 就能实现学生很好的就业, 对于文化基础课的改革根本无人问津。文化基础课的改革迫在眉睫。

三、结语

学校应该提供给文化基础课教师改革创新的平台, 制订激励机制, 积极鼓励教师进行课程改革。作为教师, 应该提高认识, 联合各个专业课的老师积极开展教学研究活动按照提高素质服务专业”的要求, 本着“实用、够用”为原则, 大胆探索, 编写适合不同专业类别的校本讲义;在教学中要“以生为本”, 积极探索适应中职学生的教学途径和教学方法, 最大程度地激发学生学习文化基础课的兴趣, 使学生能够真正成为“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 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具有综合职业能力, 在生产、服务一线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

摘要:目前, 一些职业学校只是为了迎合国家劳动密集型企业对人才的需求, 片面的理解“以就业为导向”, 将学校教学的重点、人才培养目标仅仅放在培养学生的“简单技能操作”上, 将学生价值观教育、素质教育、人文修养和能力培养仅停留在口头上, 职业教育中的文化基础课的教学陷入了非常尴尬的地步。

关键词:文化基础课,教学现状,中等职业学校

参考文献

[1]鲁昕.在改革创新中推进中等职业教育的科学发展.中国教育报2010.

[2]教育部.关于制定中等职业学校教学计划的原则意见.

篇9:对县域中等职业教育现状的思考

一、保康县域经济的基本情况及特点

保康县地处鄂西北山区,是湖北省定国家级贫困县,东依襄阳,南接宜昌,西连神龙架,北交武当山,版土面积3225平方公里,辖11个乡镇,总人口约30万人。该县经济运行基本情况看,主要有以下特点:

(一)农业经济在全县经济中占居主导地位。农业总产值占全县生产总值的33.75%,比工业经济的比重高4.58个百分点。全县在农业生产上以粮食、油料、烤烟、茶叶、生猪、食用菌等农产品为主。劳务经济、畜牧养殖、农副土特产品经营仍然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

(二)工业经济在全县经济中发挥重要作用。工业总产值占全县生产总值的29.17%。全县规模以上的企业达到32 家。

(三)第三产业成为全县经济的骨干力量。第三产业总产值占全县生产总值的37.09%,比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分别高0.8个百分点和1.9个百分点。

(四)民营经济在全县经济中的生力军作用逐步凸现。民营经济占全县经济总量的比重正逐步攀升,对拉动全县经济增长、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等方面的作用日益明显。

二、县域金融服务全覆盖发展中存在的困扰

(一)服务半径大幅缩小,业务发展后劲不足。保康县辖内共有农行、农发行、农商行、邮政储蓄银行、工行、建行六家金融机构。从银行网点布局及人员结构看,乡镇网点少的现状已经不能适应当前县域业务发展的需要。大部分银行在乡镇农村市场无机构、无人员服务,使很多城乡居民特别是农村农民得不到便利的金融服务,给城乡居民带来诸多不便,业务发展后劲严重不足。

(二)临柜人员严重老化,业务发展资源不足。随着近年来人力资源改革深化,县域银行员工数量逐渐减少,且结构性矛盾十分突出。一是员工特别是临柜人员老化,不适应业务快速发展的需要,制约了业务的快速发展。二是部分网点缺员严重,轮不了岗,休不了假,柜员普遍超负荷劳动,高强度的劳动加重了柜员负担,挫伤了员工的积极性。三是员工知识结构老化。临柜员工除接受会计、信贷专业培训外,参与其他培训较少,对证券、基金、保险和网上银行、电子银行知识掌握不全,了解不深,不能全面准确地向客户解释相关业务品种,有针对性地营销银行产品。对全行经营管理、综合营销都形成了较大压力,特别是会计人员、信贷人员紧缺的矛盾非常突出。四是随着服务“三农”的深入推进,进一步加剧了员工紧缺的矛盾。

(三)竟争优势逐步削弱,业务发展空间不足。近几年,农行完全退出乡镇市场的同时,农商行、邮政储蓄则大幅扩张,农发行步入商业化改革,几乎在所有建制乡镇都有信用社和邮政储蓄的营业网点,农发行的触角也延伸至每一个乡镇。目前全县金融市场的竞争格局是城区处于完全竞争状态,骨干乡镇市场被邮政与农商行瓜分,支农信贷基本由农商行和农发行瓜分。

(四)市场发育不够成熟,业务发展潜力不足。一是农村金融服务功能单一。金融业务还是局限于传统的存款、贷款、结算及汇兑业务,新兴的金融产品如网上银行、电子银行业务、个人理财业务、代理业务等发展比较缓慢,农村金融产品更是滞后。二是理财意识和理财文化落后,部分居民对银行开展的个人理财业务也缺乏认同感。三是信用担保体系不健全。由于缺乏有实力的中介组织,县域银行在信贷营运上仅局限于房地产抵押,既加重了企业的成本,又对银行加快投放增加了难度。

(五)社会信用环境欠佳,业务发展条件不足。一是贷款安全系数低,制约了县域业务的发展。银行在选择客户时极为慎重和保守,存在“慎贷”和“怕贷”的思想,发展县域资产业务的信心受挫。二是企业自身发展不理想。主要是产品科技含量不高、企业市场开拓能力不足、经营管理水平差。

三、实现县域金融服务全覆盖的途径

(一)加快网点布局,重筑业务阵地。一是整合县域资源,扩大农行的服务半径。尽快恢复骨干乡镇网点,并适当解决劳务派遣业务用工计划,缓解员工年龄老化、人员极为紧缺的矛盾,以适应当前业务发展的迫切需要。二是实施精品网点战略。根据金融超市的业务需求,按适度超前的标准,打造县域精品网点,树立主流金融机构的形象。要通过扩建精品网点、增强服务功能、开展综合经营来扩大网点的服务半径,提高网点在当地的影响力。三是适度延伸服务触角。要通过灵活多样的服务手段扩大服务市场,县域精品高效网点要承担起对邻近无网点乡镇的后续服务工作,要通过安排客户经理上门服务、推广网上银行、电话银行、手机银行等新业务,拓展延伸金融服务渠道。

(二)加快业务发展步伐,解决发展中的问题。只有加快发展,才能解决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也只有加快发展,才能重塑和提高县域银行机构的公众形象。一是加快发展资产业务,提高效益贡献水平。要围绕当地政府经济发展战略,立足于产业政策和当地资源优势,集中资金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财源建设的希望产业、可持续发展的优势产业。二是加强存款基础建设,导入先进发展模式。要从抓存款基础建设入手,完善服务体系,提高服务水平,以优质的服务赢得客户,促进存款稳步快速增长。三是加快拓展新的业务领域,培育新的效益增长点。

(三)加强业务培训,提高员工综合素质。县域银行员工的知识结构、业务能力、综合素质与大中城市员工相比,存在一定的差距。随着县域经济的蓬勃发展,县域市场客户特别是高端个人客户对金融服务的需求日益多元化,代收代付、代客理财、国际结算等全方位的综合经营对我们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亟待加强队伍建设,提高员工素质,适应市场发展的需要。

(四)激活经营机制,优化各种资源配置。一是考核机制要体现差异化。对县市一级支行要按照市级县、传统农业县、特色资源县、资源贫乏的贫困县等不同类别、不同区域进行的分类,分别下达计划,分类考核,分类通报,使单位竞赛更具有可比性,业务考核更具有公正性,也可以调动各县域银行的发展积极性。二是财务资源配置要体现合理化。按照县域银行上年度利润,存贷款存量、重点客户数量、存贷款增量等指标的一定比例,考虑各县域经济发展程度、市场定位、重点客户数量,给予不同的费用配给,以解决费用按机构的分配方式,调动网点和机构发展业务的积极性,加大拓展和维护重点客户的力度。三是信贷管理资源要注重实效性。在抵押、质押、担保条件上可适当放宽,改变“零风险”的过度要求,同时应制定科学的考核机制,真正保证基层行对县域经济加大支持力度。

上一篇:农村卫生与健康的调查报告下一篇:如何去除托福口语中的中国式的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