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公务员制度比较研究

2024-04-08

国家公务员制度比较研究(通用8篇)

篇1:国家公务员制度比较研究

一、公务员制度的基本特征有哪些?

答:我国国家公务员制度是根据我国的国情建立的,同时又改革了传统的人事制度的弊端,因此它既不同于西方文官制度,也不同于我国传统的人事管理制度。

1.我国公务员制度坚持和体现了党的基本路线,而西方文官制度则标榜“政治中立”。在《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的总则中,明确规定“国家公务员制度贯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的基本路线。”这说明我国公务员制度是党的组织路线,而西方文官不得参加党派活动,不得带有政治倾向。

2.我国公务员制度坚持党管干部的原则,而西方文官制度要求公务员与“党派脱钩”。我国公务员制度根据党的组织人事路线、方针、政策制定,坚持党对人事工作的领导。各级政府组成人员的国家公务员是由各级常委及其组织部门负责考察,依法由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选举或决定任免。西方文官制度对公务员的管理强调“与党派脱钩”,公务员职务晋升不受政党干预。

3.我国公务员制度强调德才兼备,西方文官制度缺乏统一的,全面的用人标准。国家公务员在录用中采用公开考试、严格考核、对思想政治方面要求严格。在晋升中注重思想政治表现和工作实绩。因此坚持德才兼备标准是国家公务员制度的重要特色。

4.我国公务员制度强调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国家公务员不是一个独立利益集团,而西方文官是一个单独的利益集团。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我国公务员的考核、奖惩、晋升等都要考察其为人民服务的精神。西方文官制度中的公务员,可以通过自己的工会等组织同政府谈判,最大限度维护自己的利益。

二、你如何看待中国科举制度与现代公务员制度之间的关系?

答:科举制度与公务员制度对许多人来说显然并不十分陌生。因为科举制度给中国古代社会留下的痕迹即使在今天看起来也还是清晰而浓重,而公务员制度在当代西方社会发挥的作用正在变得日益巨大而深远。

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是近现代西方国家的公务员制度的渊源。我们知道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是世界上最早的官员考试制度:第一,中国的科举制度在英国广为人知;第二,有关那个时代竞争考试理论的期刊文章和议会辩论均与中国的这一制度相关;第三,议会内外一致认为,科举制度是中国创立的一种制度,而且不容否认;第四,没有任何其他国家先于中国而使用一种竞争性的官员考试制度。”科举制度在中国以及亚洲国家并没有直接转化为近现代的公务员制度。尤其值得深思的是,当西方国家急于了解并效仿中国的科举制度并以此为基础建立起适应近现代西方社会需要的公务员制度的时候,发明了科举制度的中国人却正在迫不及待地铲除这一制度及其所造成的影响。但是,当我们对科举制度与公务员制度进行研究之后,我们却发现,这两项制度对君主专制的古代中国与两党或多党制的近现代西方国家几乎带来了同样的利弊:政治的稳定、行政的高效以及随之而来的官僚政治的泛滥还有由此而造成的种种弊端。在这里,我们不仅看到中国与西方国家之间的相互影响,同时也看到了古代与近现代之间的上下接续。尽管古代中国与近现代西方国家在时间与空间上都相距甚远,但是,历史的共性并不因此失去其影响力。而研究这种历史的共性及其在不同时间与不同空间中的表现,恰恰是历史学的基本任务。当我们把视野扩展到对人类历史发展的全过程与全方位进行整体考察的时候,就会发现,科举制度显然是古今中外历史文化尤其是政治制度发展进程中的一个交汇点。

三、公务员制度的主要价值诉求有哪些?

答:

1、公平正义是公务员精神的价值取向。社会公平正义是和谐社会的基本条件。和谐需要公正,公正才能和谐。对于一个社会共同体来说,其价值层面的需求就是公平与正义,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盛世局面。追求社会公平正义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主旨,而这恰好与现代公务员精神的蕴意相一致。党和政府制定的政策、制度的公正性,发挥着导向并调整社会主流价值的作用。但是,政策、制度的公正性在某种程度上还取决于其实施者即公务员所具有的公正品质和公正无私的立场及公权力的正确行使,通过创造性的工作去化解社会矛盾,消解社会冲突诱因,实现政策、制度所指向的公平与正义。反之,在当今的社会现实公正博弈中,如果公务员偏私,权力的公共性就会偏离,公正性就会偏失。显而易见,公务员精神在于坚持高扬人本精神,铸就和谐正义精神支柱,维护公平正义的社会秩序,给人以信心和力量,引领与培植人们的公平正义共同价值观以提高社会凝聚力,增进社会团结和睦。

2、公共利益是公务员精神的目标追求。利益惠民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目标。我们所倡导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各方利益大体均衡的社会,需要充分考虑各阶层社会成员的利益需求,形成规范化、制度化的利益均衡机制。我们党高度重视社会公共利益、社会资源的分配问题,并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这根主线,遵循“有益于多数社会成员的根本利益,最终有益于全体社会成员的根本利益”的原则来平衡起点的差异,作为社会管理、建设和谐社会的目标尺度。公务员是社会公共组织的成员,履行的是社会公职,无论是法理的规定,还是制度设计的要求,都明确提出:公务员的一切行为,都必须以维护公共利益为目的,以为社会公民服务为宗旨。公务员精神源自于公务员的这种公职理念,代表公共利益,行使公共权

力,提供公共服务,权为民用,利为民谋。由此可见,公务员精神以公共利益为目标和构建和谐社会的根本目标是一致的。人是经济社会发展最核心的要素,人与人之间的和谐是社会和谐最核心的要求,而人与人之间和谐的核心要求则是利益关系的协调。公务员精神就是坚持以公民为本位,以公共服务均等化为基点,以追求公共利益最大化为依归,实现社会和谐。

3、依法行政是公务员精神的实现模式。法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手段。依法行政是公务员精神的必然要求,又是公务员精神转化为行动的重要途径,这与建设和谐社会的需求相统一。公务员作为法定表现形式的公共职位,他的一切权力都是来源于法律,是由人民意志体现的法律奠定的,是以社会公众为本原的,保持对法律的足够敬畏,是依法行政的基本条件。公务员依法行政,实质上就是要维护人民通过法律获得权利和利益,同时体现公民权利本位,公务员义务本位的公务员精神。公务员依法行政,必须牢固树立法制观念,增强法律、规则意识,公权力的行使不能打擦边球,一切必须在法制轨道上开展工作,按照法定的职责、条件、标准、权限和程序履行职责、执行公务,公正执法,匡正言行,准确运用与工作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有关政策,提高建设和谐社会的本领。和谐社会要求公权力敬畏法律,公务员依法行政,更重要的是通过法治的途径实现人的价值、维护人的尊严、保护人的权利、促进人的发展和社会规范,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依法保障公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依法对公民一切正当的利益给以无差别的保护,从而推进民主法制与和谐社会建设。

篇2:国家公务员制度比较研究

摘要:中国公务员制度的建立是我国干部人事管理制度改革的重要成果,既继承和发扬了我国干部和人事工作的优良传统,总结和完善了改革开放以来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新鲜经验,又吸收和借鉴了西方国家文官制度的有益做法,已在现阶段形成了中国特色。本文试从中西方公务员范围的界定到公务员制度的特征差异展开对比分析,并对其发展趋势作了一些探讨。关键字:公务员制度,公务员,公务员考核,公务员培训 正文:公务员制度,西方又叫文官制度。西方文官制度最早产生于英国,后在美国、加拿大、法国、日本等国家实行。到目前为止,绝大多数发达国家都采用了这种制度,第三世界一些国家已经和正在采用这种制度。国家公务员制度是从19世纪中后期开始,为适应西方工业化时代政府管理的实践需要而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随着西方各国由工业社会向后工业社会的转变,传统的文官制度的弊端日益暴露出来,越来越不适应信息社会以及全球化时代政府管理实践的需要。20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掀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政府改革运动,作为官僚体制支柱的文官制度,成为改革的焦点。80年代中期,伴随改革开放的伟大历史脚步,我国开始了建立国家公务员制度的理论与实践,取得了历史性突破。而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以及政治——行政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化,我国公务员制度的建设面临着新的机遇与挑战。因此,面对全球范围的公务员制度改革的潮流,如何立足于我国的国情,借鉴西方文官制度改革的经验与教训,推进我国公务员制度建设,便成为一个重要的理论与实践问题。

公务员系指代表国家从事社会公共事务管理、行使国家权力,履行国家公务的人员。公务员制度的称谓,各国不尽一致,英国叫“文官”或“文职服务人员”。美国叫“政府雇员"。一般通称为公务员或文官。所谓公务员制度,就是通过制定公务员法,对公务人员依法进行管理的总称。公务员制度的建立、发展和完善,是衡量一个国家民主政治成熟与否的重要标志。我国在推行公务员制度的进程中,积极吸收和大胆借鉴了西方文官制度的成功经验,但是这种吸收和借鉴不是照搬,从社会制度的本质来说,我国推行的公务员制度与西方文官制度有着本质区别。

1、从权利和义务上看,我国和西方公务员既有相同之处,也有显著区别

我国和西方国家公务员权利和义务的共同点体现于都规定公务员要依法行事,忠于职守,为大众服务,遵守纪律,不得经商,不得参加与本部门有关的赢利活动,不得兼职等等。而其差别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西方各国强调地方公务员的权利和义务一般仅限于服务的地区范围,而在我国,所有的公务员所享受的权利和承担的义务都是相同的,根本不受服务地区的范围限制;其次,西方各国强调公务员“政治中立”,不介于政党活动,即为文官工作不受党派斗争的影响,如各国公务员法都明确规定:公务员不得参加政党的竞选活动和支持竞选的募捐活动,不得担任由选举和政治任命产生的公职,不得接受政治捐款等等。规定“政治中立”的目的是为了在多党竞争的政治环境中,避免“政党分赃制”造成的工作混乱和官员队伍的动荡不稳,从而使业务类公务员不卷入政治斗争,以保证政府各项工作的有条不紊地进行,稳定公务员队伍,保持政策的连续性和政治的稳定。但是实际上完全做到“政治中立”是不可能的。在我国,则是要求全体公务员都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基本路线,并接受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的教育,我国公务员制度的建立是为贯彻党的基本路线服务并提供组织保证的,这与西方文官制度所标榜的“政治中立”有本质的区别。众所周知,作为上层建筑的国家政治制度的公务员制度,必然取决于并服务于本国的根本政治经济制度,由于国情不同,文化传统各异,因而必然各具其特色。

2、在公务员的录用考核方面,西方各国与我国也有所不同

西方各国对公务员的选用,是以公务员是否具有职务上所需要的知识能力为标准的,而为此所采取的方法即是客观公正的竞争考试,保证真正优秀的人才有机会担任公职,这样有利于提高公务员的素质,克服政府官员任用中的不正之风。西方各国对公务员的考核侧重于功绩的原则。这是任用标准和依据的重要原则。要求按照工作成绩决定晋升,具有客观的测评标准。因为才能的高低、品行的好坏,应该反映在工作成绩上。功绩制原则的作用就在于激励公务员努力工作,提高政府的工作效率,同时,又可以强化竞争机制,促使公务员不断地争先创优。一句话,功绩制原则可以充分调动公务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美国的考绩制度便是如此。但这种考核往往注重人的现实能力,忽视人的潜能与发展趋势,这也是一个缺点所在。在我国对公务员的考核所坚持的原则:一是客观公正的原则,即要全面准确地实事求是地反映公务员的状况,并按统一标准公平地做出对公务员的评价;二是民主公开的原则,就是要将考核的内容、标准、方法和程序等公诸于众,公开接受群众监督,并通过征求意见,民主评议的方式,让群众直接参与考核;三是依法考核的原则。其考核内容,即从公务员的德、能、勤、绩四个方面进行全面考核,重点考核工作实绩,强调坚持德才标准和注重考核政治思想表现。

与西方公务员考核一样,我国的公务员考核结果也是晋升的依据,但在考核上也有一定的区别:西方各国对公务员的考核主要是考勤和考绩,以考绩为重点,一般不问政治行为;而我国则要求德才兼备。考核方法不同,西方各国以领导考核为主,考核结果不公布;而我国是采取领导与群众相结合的考核方法,考核结果通知本人。考核机构不同,西方各国以人

事部门为主对各部门考核,而我国是各部门自已考核。年考核次数不同,西方各国多年考核两次,我国则考核一次。考核程度不同,我国考核相对复杂些。

3、从公务员与政府的关系来看,我国与西方各国有重大区别

西方各国公务员与政府的关系是雇用关系,把文官系统看作是独立的利益集团,将文官身份分裂开来(对公众是官员,对政府是雇员)。我国的公务员是人民的勤务员,是国家的主人,是代表人民行使国家行政权利的工作人员,他们和政府的关系是共同履行行政责任的连带关系。

4、在公务员培训方面,我国和西方各国有所不同

西方各国很重视对公务员知识的更新和能力的提高,因此以各种形式对公务员进行培训,来保证公务员素质不断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提高现有行政管理水平。如英国1970年成立了文官学院,以加强对文官的培养工作。而且西方各国还注重对公务员人格的培训,以使其具有良好的品质,这样才能在工作中兢兢业业地完成其本职工作。此外,对新录用的公务员或公务员晋升职务都要进行培训。西方各国比较重视公务员专业化原则,用人注重知识和专业,所以也要对公务员进行社会科学的培训,以拓宽其视野。另外,还进行单门知识和专业技术的培训以及对专门机构整理出来的政府机关亟待解决的实践课题和理论课题的研修培训。西方各国对公务员的培训,强调针对性、灵活性的原则,形成了一些行之有效的培训方式。例如,法国国立行政学院是专门培训非技术性高级文官的“超尖子”学校。该院有一套自己的组织形式、严格的招生制度和独特的教学方式,以满足培训目标的需要。

在我国,《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规定:国家行政学院、地方行政学院以及其它培训机构按有关规定承担国家公务员的培训任务。国家行政学院负责培训高级公务员和部分中级公务员;地方行政学院负责培训地区中级和初级公务员;其它培训机构主要包括国务院各部委和直属机构所属的管理院校、高等院校的成人教育机构等。它们分别按系统或按专业承担有关公务员的培训工作。其培训内容主要是坚持政治教育和业务培训相结合。其类型有新录用的公务员培训、晋升领导职务的公务员的培训、专门业务培训、知识更新培训等。相比较而言,我国公务员的培训在规范化和制度化方面与西方各国差距较大。

国情与环境的差别决定了我国的公务员制度的发展与西方文官制度改革的目标、战略、步骤、方法以及具体措施上的不同。因此,我们在加强公务员制度的建设的同时,应注意灵活性,在两者之间寻求一个平衡。具体措施如下:

1、加快立法,强化执法,提高公务员管理的法治化水平。第一,抓紧制定公务员法。根据党中央、国务院和全国人大的要求,在认真总结公务员制度的基础上,抓紧《国家公务员法》的起草工作。第二,研究制定出台尚缺的单项法规。如公务员纪律、行为规范、调任、竞争上岗等;对现有的单项法规要在实践检验的基础上,进行修改、补充和完善。第三,抓好制度落实。第四,探索公务员管理的执法机制。要完善机制,创新办法,提高公务员管理的科学化水平。坚持“凡进必考”,完善考试录用制度。推进和规范竞争上岗,保证竞争上岗的效果。继续探索分类管理的思路,研究起草《专业技术类公务员管理办法》。改进考核制度,积极做好加强和改进党政机关考核工作的试点。搞好配套改革,抓紧制定降职、辞职、辞退的配套措施,推动公务员社会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障制度建立。

2、以强化竞争激励机制为重点,推动公务员制度的完善。第一,完善考试录用制度,加强对应试者行政能力、潜力的测评。完善公务员录用考试制度,探索建立分级分类考试体系,创新考试组织方式。第二,要规范竞争上岗的程序和考试内容,探索完善竞争上岗的科学方法,为优秀公务员的成长铺设“快车道”。第三,改进考核制度,激励公务员奋发向上。第四,优化竞争激励机制的氛围。抓紧制定降职、辞职、辞退的配套措施,推动公务员社会养老、医疗、失业等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加强舆论宣传,促进观念转变,营造有利于竞争激励机制的良好环境。

3、根据不断变化的情况,勇于创新管理制度。要在巩固、健全并实施好现行制度的同时,着眼于全局,着眼于长远,针对新情况,研究新问题,勇于创新,使公务员制度充满活力和旺盛的生命力。要把握重点,突出关键环节:一是从完善制度入手,根据新形势、新情况,对公务员制度内容进行细化、补充,对公务员管理的重点环节进行探索;二是;围绕队伍建设这个目标,在公务员能上能下、能进能出和提高素质等方面,大胆尝试,摸索经验;三是以解决人民群众和公务员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为重点进行创新;四是及时归纳、总结新的做法和经验,对较为成熟的制度大力推广;对带有方向性,还不具备普遍推广条件的,要循序渐进地扩大试点,在试点中不断充实和完善。

参考文献:

[1]尹蔚民.公务员管理的法制法〔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1(6)

1、《国家公务员制度》徐理明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9年10月第一版

篇3:国家公务员制度比较研究

一、国家赔偿范围的含义

国家赔偿范围 (range of national compensation) 有两个层面的含义:一是行为方面的国家赔偿范围, 也就是导致国家赔偿责任的行为的范围。二是结果方面的国家赔偿范围, 也就是哪些结果可以纳入国家赔偿的范围。

西方国家行政赔偿类法律对于赔偿范围, 通常使用概括性描述, 并不一一列举。如日本国家赔偿法规定“行使国家或公共团体公权力之公务员, 就其执行职务因故意或过失不法加害于他人者, 国家或公共团体对此应负赔偿责任。”韩国国家赔偿法规定“公务员执行公务, 因故意或过失违反法令加损害于他人者, 国家或地方自治团体应赔偿其损害。”

二、我国新国家赔偿法中的赔偿范围的规定

我国国家赔偿法对于赔偿范围的规定, 在行政赔偿和刑事赔偿两章中都专设一节作了详细列举。原《国家赔偿法》在总则中对赔偿范围作了概括性规定, 新修改的《国家赔偿法》又将这一概括性规定条文中加上“有本法规定的……情形”这一限定性字眼。笔者认为, 这一改动其实可以看作对国家赔偿范围的规定, 由概括加列举的混合式变成了实质上的列举式。列举式最大的缺陷在于难以全面列举, 导致规定的赔偿范围相对较窄。

新《国家赔偿法》列举的赔偿范围有所拓宽, 一是进一步对致使公民身体伤害或者死亡的国家赔偿责任进行了明确。原《国家赔偿法》第三条和第十五条规定了“以殴打等暴力行为或者唆使他人以殴打等暴力行为造成公民身体伤害或者死亡的”, 属于国家赔偿的范围。这一规定无法涵盖被虐待, 或者监狱、看守所等场所的监管人员纵然他人实施殴打、虐待等行为致使公民身体受到伤害或者死亡的情形。而这些情况又屡有发生, 亟待纳入法律规制之中。所以新《国家赔偿法》第三条第三项、第十七条第四项明确规定“以殴打、虐待等行为或者唆使、放纵他人以殴打、虐待等行为造成公民身体伤害或者死亡的”属于国家赔偿的范围。

二是对刑事拘留、逮捕中侵犯公民人身权的国家赔偿进行了完善和健全, 增强了可操作性。原《国家赔偿法》第十五条第一项、第二项规定了错误拘留、错误逮捕纳入国家赔偿范围, 但并没有对何为“错误”做出界定和描述, 致使实践中对这项规定的执行大多流于形式。新《国家赔偿法》第十七条新增第一项、第二项, 分别明确规定了何种情况之下的刑事拘留和刑事逮捕, 国家将承担赔偿责任, 主要包括违法拘留、合法据留但超出法定时限、以及错误逮捕三种情形, 也体现了新《国家赔偿法》中违法归责原则和结果责任原则共存的局面。

三、国家赔偿范围中的有关问题

从中外国家赔偿法的对比借鉴中, 对我国国家赔偿法律中的赔偿范围问题还可以继续拓展至以下几个方面:

1、立法赔偿问题

立法赔偿是指立法赔偿是指国家对立法机关在执行立法职权和行使其他法定职权过程中所造成的损害给予的赔偿。[1]有观点认为, 立法行为属于国家主权行为, 许多国家基于主权豁免原则, 没有将立法行为纳入国家赔偿范围。目前法、德等赔偿制度较为发达的国家明确将立法行为造成的损害纳入国家赔偿的范围。法国是在1936年由最高行政法院以判例的形式开创了立法赔偿的先河, 确认国家对经济立法造成的损害承担赔偿责任。1938年又以判例确认了国家对合同之外的立法行为承担赔偿责任。1960年国家赔偿责任又扩展到因签订国际条约而对特定人造成的严重损害。如今, 法国的国家立法行为直接发生的损害, 一旦造成了被害人异常而特殊的危险, 在法律未明示或默示国家是否承担赔偿责任的情况下, 国家仍然承担赔偿义务。德国也是采用判例的形式创建了立法赔偿制度, 联邦最高法院承认违宪的措施立法和个案立法会产生国家赔偿责任, 但没有承认违反法律、法规命令等法律规范所产生的国家赔偿责任。

我国《国家赔偿法》没有立法赔偿的内容。而且我国传统行政法理论认为, 抽象行政行为是不可诉的。这也成为立法行为纳入国家赔偿范围的一个巨大障碍。但随着公民权利意识的增强和对个人价值的逐渐尊崇, 从世界各国国家赔偿法律的发展趋势来看, 国家赔偿的范围在逐渐扩大, 国家在赔偿责任方面获得豁免的范围在逐渐缩小, 将立法行为纳入国家赔偿范围应该是一个不可避免的趋势。从我国来看, 首先应该研究抽象行政行为的可诉性问题, 突破基础理论上的障碍。然后借鉴国外经验, 立足我国的情况进行法律移植研究。我个人认为, 立法赔偿创建初期可以借鉴德国经验, 采用例外赔偿原则, 对立法赔偿情形作出严格的界定, 也就是由法律明确规定在特定的哪种情况下和什么范围内国家承担立法赔偿, 为立法赔偿的晚上和国家赔偿范围的拓展积累实践经验。

2、公有公共设施损害的赔偿问题

日本、韩国等一些国家和地区, 都将公有公共设施的建造、管理过程中造成的赔偿责任纳入国家赔偿责任的范畴之中。如韩国《国家赔偿法》第五条规定, 因道路、河川及其他公共营造物之设置或管理有瑕疵, 致他人发生损害时, 国家或者地方自治团体负赔偿之责。[2]日本《国家赔偿法》第二条第一项规定, 因道路、河川或其他公共营造物之设置或管理有瑕疵, 致使他人受损害时, 国家或公共团体对此应负赔偿责任。[3]我国目前法律规定上把公有公共设施因为建造或管理不妥而致的损害完全排除在国家赔偿范围之外。我国学术界对这一问题的看法也不尽一致。一种观点认为, 医院等国有企事业单位, 道路等国有公共设施, 因建造、管理上的瑕疵产生的赔偿, 不是违法行使职权的范畴, 不应该属于国家赔偿的范围。另一种观点认为, 政府活动的目的是为了全社会, 其活动产生的后果也就应该由全社会共同承担, 即产生的损害应该由国家进行赔偿。我认为, 对国家赔偿在这一问题上的豁免, 不利于保护公民的合法权益, 也容易导致司法实践中的规避法律现象。如果将公有公共设施损害问题纳入国家赔偿范围, 则能够体现公共负担平等, 能够引导社会公共事业的良性发展, 能够增强设置和管理者的责任感。我国如果当前没有条件像韩日等过一样将公有公共设施造成的损害尽都纳入国家赔偿范围, 也可以在公共管理色彩比较浓厚的一定范围内引入国家赔偿责任。

3、行政不作为的赔偿问题

行政不作为是行政主体消极放弃了应该行使的行政权力, 给相对人实际上造成了损害, 不作为行政主体的主观上存在故意或过失。国外各国的国家赔偿制度都没有完全排除行政不作为的行政侵权赔偿责任。美国联邦侵权求偿法第1346条规定:“由政府雇员在他的职务或工作范围内活动时的疏忽或错误的作为或不作为所引起财产的破坏或损失、人身的伤害或死亡等属于美利坚合众国的侵权赔偿范围之内。”联邦德国1981年国家赔偿法第1条规定:“公权力机关违反对他人承担公法义务时, 公权力机关应依据本法对他人赔偿就此产生的损害。”[4]我国《国家赔偿法》第三条第五项“造成公民身体伤害或者死亡的其他违法行为”这一概括性规定, 没有完全关闭行政不作为国家赔偿的渠道, 但是也并没有明确将行政不作为纳入国家赔偿的范围。因此有必要将行政不作为的国家赔偿责任予以明确, 更好的促进行政主体积极履行其法定作为义务, 更好的保障行政相对人的合法权益。

摘要:国家赔偿范围是国家赔偿制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问题。本文首先分析了我国新的国家赔偿法中的赔偿范围问题。第二部分通过对中外国家赔偿制度的对比研究, 从立法赔偿、公有公共设施损害的赔偿问题、行政不作为的赔偿问题等三个方面, 来分析研究国家赔偿范围。

关键词:国家赔偿范围,立法赔偿,行政不作为赔偿

参考文献

[1]赵宏伟:《中法国家赔偿制度比较研究》, 《广西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3年04期。

[2]张红:《韩国国家赔偿制度及其借鉴意义》, 《行政法学研究》, 2007年第4期。

[3]张正钊:《国家赔偿制度研究》,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6年。

篇4:国家公务员制度比较研究

【关键词】发达国家 职业教育 等级证书 比较研究一、英国:普通国家职业资格五级证书

(一)国家职业资格证书

英国国家职业资格证书(NVQ)是参照英国国家职业标准,面向在职各年龄层次的工作人员,根据工作能力评估颁发。NVQ的实施对象是各类学习者,可以是经过11年义务教育后16~19岁青少年,可以是在岗的职工,也可以是失业人群、转岗人员。获得职业资格证书的学习方式灵活、多样,学习者可以通过社区学院、远程教育,以及各类培训中心学校或企业的培训等多种形式学习,只要经过有关国家认定的机构的考核,即可获得不同等级的职业资格证书。国家职业资格证书(NVQ)分五级:1级相应职务是半熟练工,相当于中学在学水平学历;2级相应职务是熟练工,相当于普通教育O级(即获中学毕业资格水平);3级相应职务是技术员,技工,初级管理人员。相当于普通教育A级(即获大学入学资格水平);4级相应职务是工程师,高级技术员、高级技工,中级管理人员。相当于与职业相关的大学专、本科毕业资格,学士文凭;5级相应职务是高级工程师和工程师,中高级管理人员。相当于与职业相关的研究生毕业资格,硕士文凭。

(二)普通国家职业资格证书

在NVQ证书制度基础上,1992 年英国国家职业资格委员会(NCVQ)正式出台了普通国家职业资格证书(GNVQ)制度。职业教育第一次作为独立体系在英国的学校教育制度中反映出来。普通国家职业资格证书(GNVQ)同样分为五个级别,但是,目前只开发和应用三个级别,分高、中、初三级,国家职业资格证书(NVQ)分五级,他们三者之间的关系是GNVQ高、中、初三级对应NVQ三、二、一级,普通教育证书 A级和普通中学教育证书对应GNVQ中高和中初级。

(三)职业资格证书与学历证书等值

普通国家职业资格介于普通教育证书与国家职业资格之间,使学术课程与职业课程的衔接通过中介性课程过渡成为可能,真正实现了英国教育的相互融通。

英国政府明文规定,1级职业资格相当于l~3门课程的普通中等教育证书;2级职业资格相当于4门课程,成绩为A~C的普通中等教育证书;3级职业资格相当于高中后非学位教育证书;4级职业资格相当于大学的学士学位;5级职业资格相当于研究生学位。为了使分级更趋合理,英国政府将原来的5级国家资格框架发展到现在的8级国家资格框架 ,使所有该阶段的学习者均学有所获,得到相应的学业证书或资格认可。

二、德国:“三证合一”职业资格认证体系

德国的职业资格制度有比较完整的法律法规体系,行业协会在其间起着主导作用,并且有比较完善的质量保证体系。

(一)职业资格考试和双元制职业教育结合

双元制教育模式是德国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教育培训模式。按照联邦统一的《职业教育条例》进行实训。到培训结束时,学徒参加行业协会组织的考试,通过结业考试者可获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和学历证书。可见,结业考试的作用等同于职业资格证书考试。德国职业教育的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紧密地结合在一起。

(二)德国“三证合一”职业资格认证体系

接受“双元制”职业教育最终合格毕业的学生能够得到三张证书,即职业学校毕业证书、企业培训合格证书以及由行业协会颁发的职业资格证书。

最重要的是职业资格证书,它是学生参加结业考试合格后获得的证明,是由行业协会所颁发的。该证书在德国各企业都是通用的,可以说德国企业对人员的录用并不是根据职业学校所授予的证书,而是只认可行业协会的职业资格证书,由此可见,职业资格证书所具有的权威性。我国资格证书分初级、中级、高级,德国与我国不同,持有入职资格证书就可入职。

德国没有一个综合性职业资格证书体系,不像英国那样有一个全国统一的职业资格证书体系。从管理上来说德国职业资格证书采取了统一和分权,有联邦管理的职业资格证书体系和州管理职业资格证书体系,甚至各个行业也有建立了职业资格证书体系。

三、美国:“双证并重”职业资格认证体系

(一)普职融合的单轨制教育体系

美国普职融合的单轨制教育体系与世界上大多国家普职分离的体系截然不同。美国职业教育的特点是在学制中没有单列的职业教育体系,职业教育散落至各个阶段的教育系统来开展。它的典型特征是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高度融合,通过课程植入和强大的学分互认及转换系统实现。学生像是在一个大型的课程超市里,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和搭配一套属于自己的个性化的课程。

(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

2000年美国联邦教育目标法的颁布促使全国技能标准委员会(NSSB)成立,负责开发一套全国性的技能标准、评价体系和资格证书,这些标准意在确定某一特定职业领域所必需的职业技能。联邦政府也容许一些全国性的、州的、地区的工业群体自己开发了某些技能标准,并且被许多高中“生计教育”和社区学院课程计划所使用。美国中学和大多数的社区学院在职业教育课程中为考核合格的学生发放相应的职业技能证书,这些证书有的是全国认可的,有的是州或地区的工业组织认可的,也有的是联盟企业或组织认可的。值得注意的是美国新行业实行执照(LICENSE)制度,对任何专业化职业的建立都需凭据执照证书,从而进一步促使社会新兴学科进入正规化、秩序化、制度化 。这种严格的等级执照制度,形成美国不断进步和更新的高科技、新知识的培养循环体系。美国联合加拿大、墨西哥等国正在合作建立北美通用的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专业和执业资格的国际认证体系正在逐步建立。

四、澳大利亚:国家统一资格认证框架八级证书

澳大利亚技术和继续教育(TAFE)闻名于世,其重要原因是国家实行严格的职业资格证书制度。

(一)国家统一资格框架(AQF)

国家统一资格框架(AQF)令澳大利亚的教育体系与众不同,将中学、职业教育和大学教育各种学历资格有机的衔接成一个完整的全国性体系。澳大利亚资格框架(AQF)体系是一个系统的、全国统一的资格框架,包含义务教育后的所有教育及培训认证的资格,而且具有很大的连贯性和灵活性。2007年新版的澳大利亚国家资格框架(AQF)如表所示 。

澳大利亚国家资格框架(AQF)表

义务教育后教育

部门认证 职业教育与培训部门认证 高等教育部门认证 等同于国际教育分类标准(ISCED)

博士学位 6

硕士学位 5A

职业教育研究生文凭 研究生文凭 5A

职业教育研究生证书 研究生证书 5A

学士学位 5A

高级文凭 副学士学位/高级文凭 5B

文凭 文凭 5B

高中毕业

证书 四级证书 四级证书 4B

三级证书 三级证书 3C

二级证书 二级证书 2C

一级证书 一级证书 2C

由于在高中阶段加入了职业技术教育课程,学生从普通高中和职业学校均可获得具有同等效力的一级证书和二级证书,职业学校和普通大学都颁发具有同等效力的文凭和高级文凭。由此,建立了一个“立交桥”式的义务教育后教育体制,这种统一的证书制度使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高等教育相沟通,使就业前教育与就业后教育相联系,使职业教育成为国家教育体系有机的组成部分。

endprint

(二)职业教育等级证书与普通教育学历转换

高中在校生可同时注册接受1、2级职业证书教育,高中毕业进入TAFE后,在高中阶段所得的职业教育课程学分得到承认,可直接学习后续的课程模块。

大学在校生也可同时注册接受三、四级职业证书教育或更高层次;大学毕业生,研究生毕业都可进入TAFE学习,以获得相应的职业技术等级证书。

澳大利亚政府规定:只有取得TAFE证书才能从事相关专业的技术性工作,其证书成为就业的必备条件。这样,许多人本科、硕士甚至博士毕业后,为找到更满意更适合的工作,纷纷到TAFE攻读专业证书,还有许多已经就业工作的在职人员,为不断地更新知识,提高技术技能,也可进入TAFE接受与岗位要求相适应的在职继续教育。

五、日本:国家职业资格鉴定四级证书

日本的现代职业资格制度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在日本经济逐渐复苏和增长过程中随着行业立法的建立不断发展和完善起来的。起先,只为鉴定考核和遴选公务员而设立的职业资格考试,如今已增加到上千种,而且有进一步增多的趋势。

(一)职业资格获得途径

日本的国家职业资格可以通过两种途径获得,分别为资格鉴定考试(即国家考试制度)和免试认(即免试认定制度) 。不管是国家考试还是免试认定,一般都有一定的条件要求,分别称为考试资格和免试认定条件。

(二)职业资格鉴定制度

日本推行职业资格鉴定制度,对鉴定程序作出明确规定,并对各项考题、考务和考试时间作出规定,由各地方政府具体实行。各地按标准自行开展实践技能考试,考题由各都、道、府、县知事签署。全国统一在同一天进行理论考试,考题由厚生劳动省大臣签署。只有通过了技能考试者,才有资格参加理论考试。一般分为特级和一、二、三级,有的行业不分级。特级:具有本行业管理和监督指导能力;一级是技术最高级, 获得“高级技能士”称号;二级是中级,获得“中级技能士”称号;三级是初级,获得“三级技能士”称号。

我国有悠久的教育传统,人民普遍崇尚学历文凭,轻视职业资格,影响了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由政府建立一个国家认可的、与学历文凭制度相通联的职业教育等级证书体系,会大大促进社会对职业教育的认同,促进更多的优秀人才接受职业教育。

【参考文献】

[1]石伟平.比较职业技术教育[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

[2]王朝霞. 职业教育与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有效沟通研究[D].湖北工业大学,2011.

[3]时蔓.高职教育与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结合的研究[D]. 天津大学,2008.

篇5:中西方国家公务员制度比较

上海海事大学 行政082 20081071204

4内容摘要:近几年,随着公务员考试在我国异常火热,已然成为“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势头,公务员制度及其待遇问题成为了社会舆论的众矢之的。究竟我国的公务员制度完善与否,与西方国家比较优缺点又在哪里,我们不得不从各个方面来逐一审视。

正文:面对全球范围的公务员制度改革的潮流,如何立足于我国的国情,借鉴西方文官制度改革的经验与教训,推进我国公务员制度建设,便成为一个重要的理论与实践问题。

一、就公务员制度的兴起来说,西方国家通过非选举程序产生而被任命担任政府职务的公务员制度,追根溯源起来竟然来源于中国的古代科举制度,然其本身结合的是资本主义特色与历史背景,或是英美的恩赐官爵制,正当分赃制;或是德,法,日等国的帝国官僚制,封建制。而中国公务员制度是在改革传统干部人事制度和借鉴西方国家公务员制度的经验基础上,适应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改革的需要而逐渐建立和完善起来的,它延续了我国多年来的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新经验,又吸收借鉴了国外人事管理的有益做法。由此可见,这两种差异巨大的公务元选拔任用制度之间还是有着紧密不可分的关系。就其兴起来看,二者互相借鉴学习,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结合本国实际国情加以改良从而优化公务员制度,完善政府的行政能力,加速现代化进程。

二、从权利和义务上看,我国和西方公务员既有相同之处,也有显著区别。我国和西方国家公务员权利和义务的共同点体现于都规定公务员要依法行事,忠于职守,为大众服务,遵守纪律,不得经商,不得参加与本部门有关的赢利活动,不得兼职等等。而其差别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西方各国强调地方公务员的权利和义务一般仅限于服务的地区范围,而在我国,所有的公务员所享受的权利和承担的义务都是相同的,根本不受服务地区的范围限制;其次,西方各国强调公务员“政治中立”,不介于政党活动,即为文官工作不受党派斗争的影响。规定“政治中立”的目的是为了在多党竞争的政治环境中,避免“政党分赃制”造成的工作混乱和官员队伍的动荡不稳,从而使业务类公务员不卷入政治斗争,以保证政府各项工作的有条不紊地进行,稳定公务员队伍,保持政策的连续性和政治的稳定。但是实际上完全做到“政治中立”是不可能的。在我国,则是要求全体公务员都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基本路线,并接受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的教育,我国公务员制度的建立是为贯彻党的基本路线服务并提供组织保证的,这与西方文官制度所标榜的“政治中立”有本质的区别。众所周知,作为上层建筑的国家政治制度的公务员制度,必然取决于并服务于本国的根本政治经济制度,由于国情不同,文化传统各异,因而必然各具特色。

三、在公务员的录用考核方面,西方各国与我国也有所不同。西方各国对公务员的选用,是以公务员是否具有职务上所需要的知识能力为标准的,而为此所采取的方法即是客观公正的竞争考试,保证真正优秀的人才有机会担任公职,这样有利于提高公务员的素质,克服政府官员任用中的不正之风。西方各国对公务员的考核侧重于功绩的原则。这是任用标准和依据的重要原则。要求按照工作成绩决定晋升,具有客观的测评标准。因为才能的高低、品行的好坏,应该反映在工作成绩上。功绩制原则的作用就在于激励公务员努力工作,提高政府的工作效率,同时,又可以强化竞争机制,促使公务员不断地争先创优。一句话,功绩制原则可以充分调动公务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但这种考核往往注重人的现实能力,忽视人的潜能与发展趋势,这也是一个缺点所在。在我国对公务员的考核所坚持的原则:一是客观公正的原则,即要全面准确地实事求是地反映公务员的状况,并按统一标准公平地做出对公务员的评价;二是民主公开的原则,就是要将考核的内容、标准、方法和程序等公诸于众,公开接受群众监督,并通过征求意见,民主评议的方式,让群众直接参与考核;三是依法考核的原则。其考核内容,即从公务员的德、能、勤、绩四个方面进行全面考核,重点考核工作实绩,强调坚持德才标准和注重考核政治思想表现。

与西方公务员考核一样,我国的公务员考核结果也是晋升的依据,但在考核上也有一定的区别:西方各国对公务员的考核主要是考勤和考绩,以考绩为重点,一般不问政治行为;而我国则要求德才兼备。

四、从公务员与政府的关系来看,我国与西方各国有重大区别。西方各国公务员与政府的关系是雇用关系,把文官系统看作是独立的利益集团,将文官身份分裂开来(对公众是官员,对政府是雇员)。都说公务员是人民的公仆,在我国,公务员就是人民的勤务员,是国家的主人,是代表人民行使国家行政权利的工作人员,他们和政府的关系是共同履行行政责任的连带关系。

在多项指标的比较中可以发现,国情与环境的差别决定了我国的公务员制度的发展与西方文官制度改革的目标、战略、步骤、方法以及具体措施上的不同。我国公务员制度建设开始于80年代中期,迄今已有15年的历史。经过短短15年的探索与实践,我国公务员制度建设已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初步实现了由传统的人事制度向现代公务员制度的转变,建立起国家公务员制度的基本框架,形成了一个以《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为主导,由近40个单项法规和实施细则为配套的公务员管理的法规体系;国务院和县级以上的地方各级政府机关已完成了职位分类和人员过渡工作。与此同时,国家公务员的各种基本运行机制逐步确立起来。例如,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竞争机制已初步形成,各地普遍推行公务员录用考试,通过公开考试,择优录用;严格考核、凭功绩晋升的激励机制已开始发挥作用,各级政府机关全面推行考核,考核的办法也逐步完善;勤政廉政的机制也开始确立,各地普遍采用轮岗交流、回避、政务公开的做法。通过全面实施国家公务员制度,我国公务员队伍的结构得以优化,人员的素质明显提高。

但是,由于我国推行公务员制度的时间短,再加上我国正处于体制转轨时期,目前我国的公务员建设不尽如人意,存在诸多的问题与缺陷。公务员制度在实践中遇到了一些问题,突出表现在:

第一,制度建设还不完善。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立法层次较低,权威性不强。二是有些制度需要改进。如公务员职位分类。目前在管理中只有领导职务和非领导职务的区分,分类的特点体现的尚不充分;三是一些单项配套制度尚未配套。

第二,制度执行还不到位。如考试录用制度。作为一项成功的人事制度改革,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认可与支持。

第三,制度创新还不规范。近年来,各地各部门在公务员管理的很多方面进行创新,取得了突破,但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竞争上岗,如何处理考试、考核与民主测评的关系等等,还需要进一步研究规范。

因此,我们在加强公务员制度的建设的同时,应注意灵活性,在两者之间寻求一

个平衡。具体措施可以如下:

1、加快立法,强化执法,提高公务员管理的法治化水平。研究制定出台尚缺的单项法规。如公务员纪律、行为规范、调任、竞争上岗等;对现有的单项法规要在实践检验的基础上,进行修改、补充和完善。抓好制度落实。探索公务员管理的执法机制。要完善机制,创新办法,提高公务员管理的科学化水平。坚持“凡进必考”,完善考试录用制度。推进和规范竞争上岗,保证竞争上岗的效果。继续探索分类管理的思路,研究起草《专业技术类公务员管理办法》。改进考核制度,积极做好加强和改进党政机关考核工作的试点。搞好配套改革,抓紧制定降职、辞职、辞退的配套措施,推动公务员社会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障制度建立。

2、以强化竞争激励机制为重点,推动公务员制度的完善。第一,完善考试录用制度,加强对应试者行政能力、潜力的测评。完善公务员录用考试制度,探索建立分级分类考试体系,创新考试组织方式。第二,要规范竞争上岗的程序和考试内容,探索完善竞争上岗的科学方法,为优秀公务员的成长铺设“快车道”。第三,改进考核制度,激励公务员奋发向上。第四,优化竞争激励机制的氛围。抓紧制定降职、辞职、辞退的配套措施,推动公务员社会养老、医疗、失业等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加强舆论宣传,促进观念转变,营造有利于竞争激励机制的良好环境。

3、以能力建设为核心,深化培训制度。加强公务员能力建设,要扩大培训规模,确保全员轮训,五年内将全体公务员轮训一遍。创新方法,提高培训质量,大胆探索、积极采用双讲式教学、情景模拟、案例教学等先进的培训方法。同时整合培训资源,加强基础建设。坚持培训与使用相结合,健全激励约束机制,增强培训约束机制的刚性,做到“不培训不上岗,不培训不任职,不培训不提拔”。

篇6:世界主要国家制度特点比较

 海岛位置:远离战争、强大海军

 王权、教会、贵族势力:保守主义和渐进式革命

 妥协式民主

美国国情

 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远离欧亚大陆,避开欧洲战火和世界大战

 移民国家:早期移民的文化同源性——共同语言、欧洲文化

 早期移民逃避宗教迫害、追求自由:人民自由意识强烈、民主和平等观念深入人心  没有经历过旧制度:单一的宪政实践

法国国情

 大陆农业国

 中央集权制传统

 官僚主义作风

 革命留下了思想而不是制度

德国国情

 长期处于分崩离析状态

 容克贵族势力强大:具有封建军国主义传统

 民众具有较强的集体主义意识和忠于国家的观念

日本国情

 天皇制度稳固:“忠君”意识 和“武士道”精神

 民族凝聚力强

 自然资源和民族主义:军国主义思潮仍有市场

俄罗斯国情

 国土面积巨大,民族众多:专制制度的典型标本

 封建统治稳固:资本主义从未充分发展

 社会主义制度存在73年:强有力的集权统治

特点:在国家生活中,中国共产党享有公认的领导地位,是执政党,除了中国共产党之外,还存在着其它8个政党,即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民革)、中国民主同盟(民盟)、中国民主建国会(民建)、中国民主促进会(民进)、中国农工民主党(农工)、中国致公党(致公)、九三学社(九三)、台湾民主自治同盟(台盟),它们与中国共产党之间的关系是协商合作、互相监督的关系。

政党和利益集团的区别

 反映的利益不同:阶级—跨阶级

 奋斗目标不同: 政权决策—影响决策

 组织性质不同:政治组织—社会性组织

 实现目标的途径不同: 竞选组阁—游说

 竞选策略不同: 本党候选人—多党派候选人

 一院制和两院制的分布特点:

* 联邦制——单一制国家;

* 西方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

篇7:中外公务员制度比较

【摘要】:公务员制度是一套科学的政府官员管理制度,是我国干部人事制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干部人事管理制度改革的重要成果。我国的公务员制度与西方文官制度有一定的相似之处,然而也有诸多不同。其中,仍有不少内容是值得我们在完善我国公务员制度的历史进程中学习和借鉴的。本文主要阐述了中国与西方各国公务员制度二者的异同,从而比较分析如何推进中国公务员制度建设。

【关键词】:公务员 西方 中国 考核 借鉴

公务员,是指依法履行公职,纳入国家行政编制、由国家财政负担工资福利的工作人员。公务员制度,是指通过制定法律和规章,明确公务员的权利与义务,对公务员依法实行科学管理的法规体系和管理体制。然而,西方公务员制度又称西方文官制度, 是国家管理公务员或政府机关工作人员的一种规章制度,是资本主义国家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西方国家公务员制度有着深刻的资本主义烙印,最早产生于英国、后在美国、加拿大、法国、日本等国家实行。然而,中国的公务员制度试点工作从1988年开始,具有鲜明的中国社会主义特色。

为了跟好的理解公务员制度,更好的完善我国公务员制度,我将从如下的几个方面来研究分析中外公务员制度的相同点与不同点。

一、中外公务员制度的相同点。

综观世界各国的公务员制度,共同之处有以下几点:

1.公开考试,择优录取。不论中西方,公务员的录用都坚持公开、平等、竞争、择

优原则。

2.对职位进行分类。为了使人事管理科学化,各国均实行比较严格的职位分类。西

方国家对文官的职位分类一般采用“品味分类”和“职位分类” 两种形式。

3.“考核制”的广泛应用。考核制能健全人事制度,完善行政系统,改进领导,鼓

励竞争,提高工作效率。、二、中外公务员制度的差异。

我国公务员制度与西方文官制度相比较,存在着很多共同点,但同时又具有很大的差异。下面,我将从几个方面详细说明中外公务员制度的差别。

1、根本性质、作用和宗旨不同

我国的公务员制度是我国干部人事制度的组成部分,是我国政治制度的具体表现形式之一。

这一制度是巩固无产阶级专政,加强社会主义民主,维护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工具。

然而,西方文官制度则是资本主义官吏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维护资产阶级专政的具体。

2、公务员范围划分不同

我国的公务员范围的划分比西方国家更要严密,相比之下比较狭窄。

我国的公务员是指各级国家行政机关中除工勤人员以外的工作人员,包括各级人民政府的组成人员、各级政府中除工勤人员以外的非政府组成人员,还包括行驶政府职能的事业单位的组成人员,如国家专利局、税务局等单位的工作人员。

然而,在西方,凡是在国家和地方政府机关公共团体中从事公务者都是公务员。

3、权利和义务不同

西方各国强调地方公务员的权利与义务一般仅限于服务的地区范围,而在我国,所有的公务员所享受的权利与义务都是相同的。而且,西方各国强调公务员“政治中立”,不介于政党活动。但是,在我国则是 要求全体公务员都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基本路线,并接受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 论的教育。

4、考核方面不同

公务员任用的形式主要有选任制、委任制、聘任制和考任制几种。其中,考任制是公务员制度的基础,许多国家的法律都明文规定:除政治性任命外,其他的必须从考试合格者中选用,不得任用不合格者。

然而,中外公务员在考核方面也存在一定的区别。比如,西方各国对公务员的考核主要是考勤和考绩,以考绩为重点,一般不问政治行为;而我国则要求德才兼备。而且,考核机构和方法也不一样。西方各国以人事部门为主对各部门考核且考核结果不公布;我国是各部门自己考核,采取领导与群众相结合的考核方法。

5、公务员与政府的关系不同

我国的公务员是人民的勤务员,是国家的主任,是代表人民行使国家行政权力的工作人员,他们和政府的关系是共同履行行政责任的连带关系。

然而,西方各国公务员与政府的关系是雇用关系,把文官系统看作是独立的利益集团,将文官身份分裂开来。

6、人员培训不同

我国公务员的培训在规范化和制度化方面与西方各国差距较大。

在我国,国家且地方行政学院、其他培训机构按有关规定承担国家公务员的培训任务。其培训内容主要是坚持政治教育和业务培训相结合。

然而,西方各国很重视对公务员知识的更新和能力的提高,因此以各种形式对公务员进行培训,来保证公务员素质不断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提高现有行政管理水平。他们经常实行对公务员人格的培训、社会科学的培训、专业技术的培训等。

7、奖惩制度不同

我国公务员奖励的原则体现在三个方面:

① 精神鼓励与物质鼓励相结合,以精神鼓励为主的原则

② 公平合理,奖不虚施的原则。即公开、平等、合理,论功行赏。

③ 奖励及时,注重实效的原则。对工作表现突出,有显著成绩和贡献,或者有其他突

出事迹的公务员或者公务员集体,给予奖励。

然而,国外公务员奖励归纳起来有3种:物质奖励、荣誉奖励与职务奖励。坚持了解和满足受奖人员的心愿;奖励及时;奖励程序与贡献相当;奖励内容与方法都灵活四个原则。

三、结语

综上所述,由于国情不同、文化传统各异,我国公务员制度和西方各国公务员制度是各具特色的。因此,在推行国家公务员制度的同时,要了解中西方公务员制度的联系和区别,知己知彼,并正确地借鉴和吸收西方国家公务员制度中的科学成分。只有这样,才能使我国的公务员制度更趋于现代化、科学化和法制化,才能加强和改善中国特色的公务员制度。

【参考文献】:

[1]谭功荣,公务员制度比较研究,重庆出版社,2007

[2]李昌平,中外公务员制度之比较,西安交通大学学报,2002

篇8:国家公务员制度比较研究

自古以来, 我国就有“以人为本”、“重义轻利”的思想根基。引申而言, 实现民本就是要做到廉政, 民本和廉政是一致的, 而义在为政者身上表现的就是廉政, 只有为政者廉洁, 才会民心所向, 政治才会兴盛, 才能实现国家的良好发展。因此, 我国各朝代的统治者都非常注重廉政建设, 尤其是创业的帝王。具体而言, 有汉高祖与秦民约法三章、隋文帝勤政爱民厉行节俭、李渊破除苛政关心百姓接受进谏、朱元璋以严刑峻法惩治腐败等。值得一提的是, 王朝的中兴也多从廉政着手, 例如, 西汉昭宣中兴、唐朝元和中兴等[1]。

到了现代, 政府依旧将廉政视为治国的重要内容, 积极严厉地惩治腐败, 中央及各级政府也出台多种措施鼓励公务员廉政, 惩治不法行为。本文将清朝初年养廉银制度与当代的“高薪养廉”进行比较, 分析养廉银的优缺点并评述高薪养廉思想。

一、养廉银与高薪养廉的比较

(一) 相同点

无论是清初养廉银制度还是现代“高薪养廉”思想的提出, 都集中于“薪”与“廉”的关系, 都希望借提高薪酬来加强官员的廉政建设。并且, 都对腐败起到了一定的震慑, 在实行的初期, 促进了政治的清明和社会的和谐发展。

(二) 不同点

1. 背景不同。

养廉银的提出是基于低薪政策。清初继承了明朝的低薪政策, 致使官吏“仰不足以养父母, 俯不足以活妻子”, 上至三品大员“举家食粥”, 下到小官吏“衣草而出”[2]。顺治时, 发超俸银几倍的柴薪银作为补充提高俸禄, 但仍无法满足需求, 因而产生了贪污和征收耗羡。雍正时, 耗羡归公大幕拉开, 并用它支付各级官员的养廉银, 由此开始形成清朝的养廉制度[3]。养廉制度自古就有, 而“高薪养廉”则是催生于日益严重的腐败现象。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先后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 经济迅猛发展。与此同时, 腐败现象也日益凸显, 一大批著名的贪官, 如成克杰、胡长清等浮出水面。面对这一现象, 学者们开始探讨高薪养廉的可行性。

2. 目的不同。

清初实行养廉银从根本上讲是为了维护皇权至高无上的地位。清朝是皇权高度强化与国家盛极而衰的朝代, 它实行养廉银制度的指导思想是维护皇帝的绝对权威和保证皇权的正常行使, 核心是强化皇权, 着眼于对官员权力的制约而不是社会的治理[4]。而“高薪养廉”则是为了保证官员廉洁, 切实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试图通过增加公务员的薪酬, 解除他们在经济上的压力, 从而心情愉快地工作学习, 并且提高对各种“糖衣炮弹“的抵御能力。同时, 试图通过高薪吸引优秀的人才, 创建高效团队, 用科学的方法治理社会, 达到善治。

3. 结果不同。

清朝发养廉银的初期, 在一定程度和范围内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但是, 从根本上讲, 该制度最终是失败了, 贪污现象依旧, 甚至出现了和珅那样的大贪官。究其原因, 主要有以下几点:首先, 在清朝那样一个少数人统治多数人的封建社会, 广大人民群众是没有监督权的, 于是“上索下送, 上下相蒙”, 只要贿赂好上级, 就可以高枕无忧。其次, 养廉银之所以于实行初期在部分官员中产生了效果, 是因为它改善了这部分人的生活。但是, 对于那些易于攫取额外收入的官员来说, 养廉银无关紧要。再次, 惩治力度不够, 仅仅依赖于罚俸几乎是达不到惩治的效果。最后, 对于和珅这样的个案还应放在特定的历史环境和政治环境下考虑, 包括他个人魅力、皇帝的宠幸等等因素。

高薪养廉思想至今都没有在我国成为制度化的规定, 也没有普遍实行。但是, 该制度在新加坡、日本等国得到了很好的执行。我国湖南、陕西、深圳等地率先具体制定了高薪养廉的制度, 但其制约力度备受争议。

二、对养廉银制度的看法

虽然养廉银最终失败了, 但是养廉银的发放依然在当时起到了一定的作用。首先, 各级官吏有了合法的经常性的收入, 缓解了低薪造成的窘态。其次, 耗羡归公使得长期以来无拘无束的私征加派得到了遏制, 净化了社会环境和政治环境, 澄清了吏治。再次, 人民负担有所减轻。把原先地方官巧取滥收、中饱私囊的耗羡, 在对数额加以限制后通过正式途径合法征收, 然后发给百官, 不仅实际上没有增加人民的负担, 而且也没有加大财政开支[5]。

此外, 清朝养廉银制度给我们现代的廉政建设也提供了一些经验教训。第一, 廉政建设应该是任何时期执政者们紧抓不放的因素之一, 而不能仅仅在需要的时候才将其作为缓和社会矛盾的棋子。正如雍正在实行养廉银政策的时候也承认这只是个权宜之计, 将来亏空弥补, 国库充足, 官吏廉洁, 就将此制取消[6]。第二, 应当给予公务员合理的薪酬, 低薪基础上的养廉, 只能是满足基本需要而起不到任何制约效果。第三, 廉政的方式应该要多样化, 仅仅依靠耗羡归公达到养廉的效果显然是不足够的, 长期使用这一种方式, 那些有不良企图的公务员必定会对其免疫, 转而谋求其他的途径。因此, 要采取多种途径, 多角度地建设廉政, 走在腐败的前面。

三、对“高薪养廉”的看法

学界对高薪养廉这一思想的争论主要分为高薪可以养廉、高薪不能养廉、高薪与养廉无关三种。本文所持观点是高薪不一定养廉, 但低薪肯定助贪。

(一) 高薪不一定养廉

国内外众多学者利用决策学、统计学相关知识, 通过实证分析证实高薪不一定养廉, 认为薪酬与腐败没有出现理论预期的负相关关系[7]。

首先, 从腐败类型看, 腐败有源于需要和源于贪婪两种。现实中, 两者可以互相转换。从现实研究看, 确因生活贫困而腐败的情况也是存在的, 但是极少数。而源于贪婪的腐败是高薪所无法克服的, 相反, 高薪可能更加刺激他们贪婪的欲望。

其次, 经济学的研究显示, 薪酬具有刚性, 易高不易低。一旦薪酬增加, 想降下来就难于上青天了。在这种理论推进下, 薪酬只会不断地上涨, 而相反激励作用却越来越薄弱。清初对文官考核成绩优异者会加俸, 而这增加的俸禄就成了刚性薪酬的一部分。

再次, 经济是诱因。犯罪学研究表明, “社会生产力落后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犯罪产生的根本原因。”在初级阶段, 尽管经济发展迅速, 但收入差距的增大导致了部分人心理失衡, 当有腐败的“机遇”出现, 且贪污者认为被发现的可能性小, 腐败成本较低时, 人们的侥幸心理就出现了, 认为法不责众, 腐败就在所难免了。

最后, 从心理学角度看, 除贪婪心理、失衡心理和侥幸心理, 还有消极从众心理、集体安全心理和怕得罪人心理[8]。古语云“学而优则仕”, 部分人因为害怕被说成有权了就不近人情, 或者认为腐败是很普遍的现象, 所谓人在江湖, 身不由己, 很不情愿地被同流合污。此外, 性格本身的缺陷也是造成腐败的重要推动力。

(二) 低薪肯定助贪

战国管子提出“仓廪实而知礼节, 衣食足而知荣辱”, 如果官吏都衣食不足, 那又何谈廉耻?管理心理学上有个著名的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 最基层的是生理和安全的需要, 其次是情感归属及被尊重的需要, 最高的是自我实现的需要。忽略其他种种因素的影响, 倘若腐败的产生是源于需要, 那么, 当这种需要得到满足后, 腐败的现象就应该消失。但是, 在现实中, 人们总是不能避免地被各种因素干扰。正如清初在低薪情况下实行的养廉银制度, 起初是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但好景不长就变味了。该理论还指出, 人的欲望是无止境的, 当一种欲望被满足之后, 另一个新的欲望就产生了。也就是这种欲望的不断生成, 膨胀了贪念。因此, 高薪只是养廉的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仅仅以高薪来解决这样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还须辅以其他的手段。

(三) 多管齐下助廉政

1. 完善法律法规建设, 加大对腐败的惩治力度。

俗话说“无规矩不成方圆”, 在现代社会, 法律法规可以说是社会行为的准绳。任何人的任何行为都必须在合法的框架内, 违法必究。对于腐败现象, 也要进一步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 加大腐败的机会成本, 从法律的高度警醒世人。

2. 适度提高薪酬, 促进薪酬的多元化。

高薪对那些自我约束力强、而薪酬水平一般的公务员来说还是有积极作用的。加薪可以让他们解除后顾之忧, 全身心投入工作,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但是, 这里所指的薪酬不仅指货币, 还应包括更为广泛的薪酬福利, 像住房保障以及精神激励等, 完善菜单式的薪酬福利选择机制, 使一切从需求出发。而所谓的高薪更是相对而言, 应以经济发展水平为依据。

3. 完善监督机制, 构建纵横交错的立体监督体系。

英国思想史学家阿克顿勋爵曾说过“权力导致腐败, 绝对权力导致绝对腐败”, 所以, 有必要对权力进行监督。借鉴新加坡“高薪养廉”中监督机制的经验, 建立立体的监督体系。横向上建立专门的监督机构, 保持群众监督通道的畅通, 提倡媒体监督力度;纵向上完善部门内部的监督和法制化的建设。“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加强对权力的制约。

4. 加强思想政治教育, 树立高尚的人格。

外因是条件, 内因才是根本。因此, 从根本上来讲, 还是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 从思想上意识到腐败的危险, 着力于树立高尚的人格, 提高服务意识。只有人的内心真正强大了, 才不会受到外界不良因素的侵蚀。

立足于我国当下, 薪酬制度是公务员制度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要促进薪酬多元化, 正确发挥薪酬的作用, 提高政府的执政能力、透明度和美誉度, 为我国服务型政府的建立添砖加瓦。

参考文献

[1]韩锴.中国古代廉政建设的现代阐释[J].浙江学刊, 2006, (3) .

[2]纪宝成.中国古代治国要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4.

[3]翁礼华.求官食禄[M].浙江:浙江古籍出版社, 2006.

[4]余华青.中国廉政制度史[M].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7.

[5]宫之超.清代养廉银制的实行及破产[J].政府法制, 2003, (9) .

[6]刘蓉, 张雪梅.试论雍正朝的养廉制度[J].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8, (4) .

[7]杨晓梅.从心理学角度看权力腐败产生的原因[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04, (1) .

上一篇:2020九年级化学教学工作计划下一篇:语文课上600字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