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林业发展比较研究论文

2022-04-25

摘要:随着现代经济的不断发展、国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越来越强。我国也逐步实现了从改革开放初期重视经济建设到重视生态环境与经济建设并重发展的转变,生态环境保护和发展生态经济成为我国现代化经济可持续性发展的重要保证。创新是一个民族发展的源泉和动力,重视创新在现代化林业中的应用,有利于我国生态环境保护。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国家林业发展比较研究论文(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国家林业发展比较研究论文 篇1:

大兴安岭国有林权制度改革初探

摘要:在中外林权制度比较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大兴安岭地区国有林权的特点,对该地区林权制度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为该地区国有林区生态、经济、社会和谐发展,安排合理的林权制度提供政策建议,为国有林区林权制度改革提供理论依据与指导,使林权制度符合国家的根本利益,实现林地资源的优化配置,以利于林业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

关键词:大兴安岭;国有林权;制度改革

一、问题的提出

产权问题是经济体制研究中最核心、最重要的问题,产权关系是一切经济关系进一步建立的基础。林业的弱质性、多效益性以及公共物品性等特征,又使得林权具有复杂性、综合性和多元性。所以,对林权制度的研究,关系到森林资源的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关系到林业的健康发展,关系到林农增收,关系到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林权制度改革是职工增收致富、造福后代的重要手段

林权制度改革必然会为整个林业经济提供多样化的资源条件和多元化的投入,同时也为非公有林业的发展创造巨大的空间。非公有制林业的发展壮大,不仅将产生巨大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而且将创造出巨大的物质财富,为推动新林区建设、增加职工收入、扩大社会就业、富裕地方财政做出更大贡献。

(二)林权制度改革有利于调动林业生产经营主体的积极性、盘活林业资产、优化配置林业资源要素、提高林业生产力

林权制度的改革适应林业经营思想转变的要求,通过促进林业资源所有权和使用权分离的手段,建立起与分类经营思想相一致的林权制度,有利于调动林业生产经营主体的积极性、盘活林业资产、优化配置林业资源要素、提高林业生产力。

(三)林权制度改革有利于国有林区摆脱“两危”困境,促进林区经济可持续发展

国有林区实行林权制度改革,可以在资源面临枯竭、生態建设压力巨大的情况下,探索通过建立高效率的林权制度来解决森林资源低效利用、制度性缺陷造成的森林资源破坏等问题。

(四)林权制度改革有利于改善国有林区产业结构,提高国有林区生产力水平

林权的改革和林权制度的有效运行会实现投资主体的多元化,形成开放式经营的局面,促进多种经营形式在林区的发展,形成现代化的经营模式,整合林区经济的各个要素,优化国有林区产业结构,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和劳动生产率。

二、国有林权制度改革理论综述

从现有文献来看,国内外林业产权制度的研究更多地侧重资源产权制度的研究上,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国外国有林权制度改革研究

Damsels, H.认为,林业是一种多向利用活动,许多问题都根源于多向利用不同目标之间的矛盾,在私人产权形式下存在着能否保障足够的公共物品和无价格产品的供应问题;此外,林业投资的长期性和经营的风险性使私人在造林、护林方面的积极性严重不足,存在利用过度和投资不足的倾向。

Pore D.和Cheung, S.等支持森林国有化的外国学者认为,由于人口激增、资源枯竭、环保压力与日俱增,森林资源便产生了由社会整体控制资源的要求,即国家所有、控制、管理森林,可以解决公共物品及无价商品的供给问题、规模控制问题以及对森林的保护等问题。

学者们普遍认为,现实中并不存在一种能尽善尽美的解决所有问题的产权制度安排。现实中只能是包括一切产权形式的共存或混合状态,各国、各地区应根据其林业发展水平及特殊社会背景,制定出符合自身国情的森林资源所有制结构。

(二)国内国有林权制度改革理论分析

国内关于林权的研究多集中在林权的客体上,如森林资源产权、林木归属权、林地产权及使用权几个方面。也有学者将注意力放在了林权的权能上,对林权所包含的占有权、使用权、收益权、处置权进行了分析。林权客体可以参与流转是产权得以实现的一个标志,因此,森林资源(包括森林、林木、林地使用权)流转的权利也被多数研究林权的学者撰文加以阐述。

杨清研究了国有森林资源资产所有权、经营权及监管权的单独主体,对行政性的多级代理制度作了经济学分析。吕政涛对林权有偿流转的各种基本要素、有偿流转的收益形式、期限以及实现方式都作了详尽分析,这是对林权实现形式的有益探讨。胡嘉滨在森林资源私有产权如何在立法上加以体现进行了探索,为林权的实现设计了依法取得、变更、灭失等程序,这将成为林权制度得以落实的法律保障。

尹润生(1998)的研究表明,总体上我国森林资源的覆盖率不断增加,但森林资源蓄积量却反而呈下降的趋势。徐志刚(2004)研究了处于转型中的中国森林资源变化的情况,发现林地产权不稳定性、林地税费对劳动和土地向林地投入均有一定的负面影响,而市场发育状态的不同,将使有关政策措施在市场不完善时对林业政策有着直接的局部均衡影响。徐晋涛、陶然等(2004)研究了存在代理关系的情况下,由于信息不对称会造成林权制度效率低下。他们从经验上分析了国有林业企业经营的林场面积越大,企业经营者和作为监管部门的林业局之间的信息越不对称,超限额采伐越严重,国有林蓄积量的增长率越低,森林资源持续经营任务越难以实现。他们认为采伐限额这样的制度或政策,很难得到有效的实施。产权制度、国有林业企业激励机制、政府资源管理监督体制才是更加有效管理国有森林资源的政策和制度。国内对委托代理理论的实证研究在林业方面是由曹玉昆(2000)、王兆君(2003)、万志芳(2004)等把委托代理理论定性地引入到了研究林业问题方面中,分析了林业基层管理组织与上级林业主管部门之间的关系,对于委托代理理论在林业方面的实证研究还有待进一步的发展。

综上所述,国内外学者对林权制度的研究主要包含了林权制度的客体、林地使用权制度、林地产权改革路径、提高林权制度效率的思路、存在多级代理关系的委托代理条件下林权制度安排有效性等多个方面。这些研究有的是从法律角度探讨林权客体权能的行使方式,有的是从林业管理体制方面研究林权权能的流转,但大多数研究是从中国集体林区林权制度改革的角度上研究产权制度存在的缺陷和滞后性等问题。国内对国有林区林权的研究不能很好地从林权制度方面解决国有林区存在的问题。

三、大兴安岭国有林权制度存在的问题

尽管大兴安岭林区对如何推进国有林权制度改革进行了一些积极的探索和尝试,但从本质上看,这些探索和尝试并没有真正触及到产权制度、权责机制、投资主体及法律边界等核心问题。因此,单一的国有投资模式,林业生产关系严重束缚生产力的发展,职工劳动积极性严重受挫,职工创业动力不足、收入长期低下等一系列问题依然存在,森林资源面临枯竭、低效利用以及制度性缺陷造成的森林资源破坏等问题仍未解决。

(一)所有者和经营者的权利与义务界定不清

大兴安岭地区国有林的国有权属是非常明确的,但由谁代表国家行使所有权、由谁来经营国有资产、由谁来行使收益权,其界定并不明确。目前的情况是:哪一级政府管辖,就由哪一级政府行使所有权及其派生的各种权利;谁实际占有谁就享有收益权。在该产权体系下,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各级地方政府之间权力相互争夺、责任相互推诿的现象。

(二)权利主体缺位

一是国有林的主体缺位。国务院向地方政府委托行使管理权,但又缺乏明确的约束。国有林的管理权实际上层层分解到各级地方政府,于是各级地方政府把“委托管理权”变成了“所有权”,或自己经营,或又委托给国有林业企业经营;二是森林环境资源产权空白。这是一个伴随环境意识和环境资源价值意识出现的新的法律问题,目前无明确的法律规范,由此造成的现状是森林生态资源处于可自由进入的状态;三是部分林农业交错地区集体林的主体缺位。村委会本来只是村民的代言人,但实际上村委会控制着集体财产。委托代理关系被扭曲为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所有权的主体地位被架空。在以上情况,前二者表现的尤为突出。

(三)国有集中化森林管护体系和分散经营之间的矛盾

国有集中化森林管护体系和分散经营之间的矛盾,其本质就是生态安全屏障区和林权制度改革之间的矛盾。近10年天保工程建设中形成的愈加严格的集中化森林管护体系是建立天然林资源保护长效机制的重要前提和基础。从对大兴安岭林区的调研情况看,天保工程区内的森林管护非常严格,管护、防火和病虫害防治都有着强有力的组织制度和庞大的应对体系,对于林业资源的有续利用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而实施林权制度改革后,分散经营模式将出现在林区,各个相对独立的经营主体彼此之间处于分割状态,无疑会缺少集中化管护体系的统一性、协调性和严密性,森林管护的实效性必然大打折扣。而大兴安岭又是连片林区,不同于林农交错地带的林区,防火、防虫极端重要。因此,如何处理国有集中化森林管护体系和分散经营之间的矛盾,是国有林权改革自始至终必须考虑的一个问题。

四、大兴安岭国有林权制度改革对策

(一)出台相关法律法规配套政策

要使林权制度改革得以实施,必须有一个长期稳固的林业政策和相关规定。应明确林地承包年限、林权归属及利益分配、林下资源归属、税费及管理费用的缴纳。允许林地使用权、森林、林木及林下资源依法继承、担保、抵押、入股、合资等。

(二)坚持普通林业职工作为承包经营主体

改革初期,应尽量避免林区原有管理者、一些投资者、经营大户承包现象的出现,确保让山于民、让利于民,确保林业职工群众是林权制度改革的主要直接受益者。还应暂时性限制外部投资者进入,待改革成熟后积极稳妥的引导、规范民间资本的进入。

(三)加强宣传、搞好发动

要解决好职工群众的生产、生活和造林观念问题。坚持舆论先行,充分发挥电视、报刊、广播、网络等媒体的作用,通过各种形式广泛宣传改革的目的、意义和做法,积极营造有利于改革的良好氛围,让农民了解改革、参与改革、支持改革。

参考文献:

[1] 赵波.深入推进集体林权制度配套改革[J]. 安徽林业,2008,(5).

[2] 田志德.如何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J].云南林业,2008,(5).

作者:郑连成

国家林业发展比较研究论文 篇2:

林业技术创新在现代林业发展中的重要性

摘 要:随着现代经济的不断发展、国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越来越强。我国也逐步实现了从改革开放初期重视经济建设到重视生态环境与经济建设并重发展的转变,生态环境保护和发展生态经济成为我国现代化经济可持续性发展的重要保证。创新是一个民族发展的源泉和动力,重视创新在现代化林业中的应用,有利于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基于此,结合广泛的社会实践调查研究,本文就林业创新在现代林业发展的重要性展开探讨。

关键词:林业;技术创新;重要性;发展策略

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对于我国林业发展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使得我国现代林业发展水平不断提高。林业是我国生态经济发展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林业发展水平直接关系到我国生态经济发展效益,所以要重视林业技术创新在现代林业发展中的应用,促进现代林业发展水平的提高。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进步,人们对现代林业的发展需求日益增加,传统的林业技术和管理模式不能有效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现代林业要想获得长足的发展,就要重视经营管理效益的不断提高,重视林业技术创新在现代林业发展中的应用。

一、林业技术创新在现代林业发展中的现实意义

(一)有利于林业体系的建设

我国现代林业发展呈现出总量不足、质量不高的问题,而且我国对林业管理模式的更新及技术创新重视度不够,主要体现在粗放式经营、经营管理技术含量不高、产业结构不够完善上,因而制约了我国林业的进一步发展。重视技术创新在现代林业发展中的应用,有利于传统林业经营管理模式的完善,有利于现代林业体系的建设[1]。

(二)有利于现代林业可持续性发展

现代林业发展是我国林业生态建设发展中十分关键的内容,现代林业是社会生态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当前我国国民生态环保意识越来越强,生态环境建设日益成为全国人民热切关注的重点。所以,要重视林业技术创新发展,促进现代林业发展,进而促进现代林业进一步发展。

(三)有利于现代林业产业结构的调整

林业技术的创新发展离不开高素质人才的支持,所以,在现代林业发展过程中要重视林业相关专业人才的培养,提高林业相关人员的专业素质,进而促进林业技术的创新发展,提高现代林业的发展效益。而现代林业发展水平的提高,有利于林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升级。

(四)有利于经济效益的提高

林业技术创新发展有利于现代林业在原有林产种植模式下,实现传统林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及升级。林业技术创新发展,有利于林业现代化发展,提高林业发展效益,进而有效提高林业发展的经济效益。

二、林業技术创新在现代林业发展中存在的不足

(一)对林业技术创新重视度不够

现代林业的发展受传统林业经营管理模式的影响较大,所以在现代林业管理中不重视现代林业技术的创新发展,进而不利于现代林业的进一步发展。目前,我国林业仍然受“林业是靠天发展”的发展观念的影响,不重视林业技术创新,这是极不利于现代林业发展的。

(二)林业技术创新缺乏资金支持

缺乏足够的资金支持,是制约林业技术创新发展的重要因素。在我国中西部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地方,林业技术创新发展没有足够的资金支持,进而造成这些地区很难进行林业技术创新。此外,中西部地区的林业工作具有一定的落后性,很难吸引专业素质高、综合能力强的高素质人才到此就业,人才引进存在很大的问题,而人才是促进林业技术创新的重要条件,人才的缺失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林业技术创新发展[2]。另外,我国中西部地区相关部门对林业技术创新工作重视度不够,且林业发展中的资金投入主要来自这些部门,资金来源比较单一,导致出现资金短缺问题。

(三)林业技术创新能力不够

目前,我国林业技术创新发展远落后于发达国家,且我国林业发展制度不够完善,没有相对完善的林业经营管理系统,不利于我国林业进一步发展。此外,当前我国林业发展仍处于较低水平,林业发展底子薄弱,林业发展存在一定的滞后性。我国林业发展物质基础不够,人才相对匮乏,进而造成我国林业技术创新受限。林业技术创新能力不足在一定程度上与资金投入不足有关,因此,我国相关部门要重视现代林业发展,加大资金投入,促进林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提高。

三、林业技术创新在现代林业发展中的重要性

(一)有利于培育新品种,促进产业结构优化

我国林业发展仍然处于较低水平,不管是经营管理模式还是林业新品种的培育,我国都处于比较落后的阶段。品种是林业发展过程中林业结构的重要体现,重视新品种的培育,有利于促进林业结构的优化升级[3]。当前,在我国林业发展过程中选择培育的品种仍然以传统的品种为主,这极不利于现代林业的可持续性发展。所以,在现代林业发展过程中要重视新品种的培育,促进新品种和传统品种的有效结合,进而促进林业结构的改善和升级。但是,新品种培育对培育技术要求非常高,要想培育新品种,就要重视林业技术创新。

(二)有利于控制成本,促进产出投入提升

林业发展投入高,回报周期相对较长。在林业发展过程中要重视林业资源的管理和维护,在这一过程中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财力、物力资源。而且在林业发展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各种损失,进而造成林业产出投入比较低。加强林业技术创新,有助于针对林业产出投入比较低的问题制定相应的解决措施。比如,提高林木品种的抵抗能力等,保证在有效控制生产成本的前提下促进林业产出投入比上升。

(三)有利于优化从业人员结构

林业发展过程中需要丰富的人力资源作为支撑[4]。一般林业发展规模较大,林区占地面积大,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资源对其进行经营管理及有效维护。但在林业的管理及维护过程中,多数时候林业从业人员都是进行重复性工作,因而会造成人力资源大量浪费。当前,我国林业发展中从事林业经营管理的都是比较有经验的老员工,专业性人员非常缺乏,这不利于林业从业人员整体业务水平的提高,而且当前林业从业人员结构不够合理。加强林业技术创新,有利于研发智能设备对林业进行经营管理及维护,有利于减少人力资源的浪费。

(四)有利于生态经济的发展,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

林业的不断发展,有利于生态环境保护,有利于在林业发展过程中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有效统一。对于林业企业来说,林业最终是为了寻求利益最大化的,是为了盈利。加强林业技术创新,有利于提高林业发展水平,有利于林业进一步发展,还有利于我国生态环境质量的提高,所以要重视林业技术创新。

四、结语

林业技术创新有利于现代化林业发展。近年来,我国林业技术创新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林业技术创新仍然是一项长期性工作。在日后林业发展过程中,要重视林业技术创新,促进林业生态、经济、社会效益的提高。

参考文献:

[1]杨连和.林业技术创新在现代林业发展中的重要性探析[J].种子科技,2017(3):22.

[2]刘云计.林业技术创新在现代林业发展中的重要性及发展策略研究[J].种子科技,2017(6):19-20.

[3]肖军,汤际平.林业技术创新在现代林业发展中的重要性及发展策略研究[J].中国林业产业,2017(3):53.

[4]左玲瑞.试论林业技术创新在现代林业发展中的重要性[J].农业与技术,2018(12):195.

作者:王颖

国家林业发展比较研究论文 篇3:

新时期高等林业职业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摘 要: 在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林业行业为国家战略安全和经济建设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本文通过分析林业职业教育现状和机遇,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探究,寻求解决问题的对策,对林业的转型发展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 高等林业职业教育 存在问题 发展对策

中央林业工作会议关于林业“四个地位”的精辟论述,指导我国林业发展由数量型向功能型转变。“林业建设是事关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性问题”的指导思想既是对林业发展历史的肯定,又为我国林业未来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十九大报告中“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发展观,更赋予了林业发展的新使命——绿色发展,我国林业的发展进入了全新的发展阶段。

1.新时期我国林业发展的特点

(1)绿色发展观指导林业发展理念创新。

绿色发展观的提出是时代的需要,为林业的发展提出了新的时代命题,要求林业发展必须创新发展理念,承擔起构筑生态屏障、夯实生态根基的重大使命,强化公民的生态意识,助推绿色低碳生活理念,从而更好地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2)“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战略的实现依赖高质量的林业。

新时期林业发展由数量型、功能性向质量型转变,全面提高我国森林质量,提高森林的生态服务功能、提高森林产品质量、提高森林的经济价值,有利于脱贫、有利于乡村振兴、有利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3)供给侧改革给林业发展提出新要求。

林业发展要适应数量增速换挡、质量亟待提高的转型升级,扩展林业发展新空间、构建林业发展新体制、发挥林业在社会资源配置中的引领作用,引领全球林业发展改革。

(4)全球生态治理给林业带来了新机遇。

森林数量和质量对于全球气候好转起到决定性的作用,特别是“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为全球生态治理和林业协同发展提供平台和纽带,更为我国林业建设带来新机遇。林业全球化必将为我们带来新的林业发展理念和更多的合作机遇。

(5)城市林业发展是改善城市环境的重要保障。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7年末我国城镇化率为58.52%,城镇化与环境之间的矛盾是限制我国城镇化进一步发展的主要障碍,城镇化的可持续发展必须有一定规模的森林作为保障,城市森林是改善城市环境的重要屏障。

2.新时期林业职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对林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为林业人才建设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基层林业从业人员是我国林业发展的排头兵、先锋队,但我国林业从业人员的职业技能远不能满足国家林业发展战略的需要,林业职业教育的落后与国家人才兴林战略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我国林业职业教育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

(1)学习与工作的矛盾阻碍了林业职业教育的开展。

新时期林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凸显,只有高素质的人才队伍,才能全面落实国家林业发展新战略,实现林业发展新突破,但目前我国林业基层从业人员多数不具备林学专业教育背景,本科及以上学历人员多数不从事林业基层的工作,对基层林业产业的发展带产生制约。随着市场和国家对林业产品的需求不断增加,林业功能的转型,林业相关产业中新品种和新资源的收集和选育需要更多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此时林业从业人员的知识水平和专业技能越来越不适应市场对人才的需求。特别是国家“精准扶贫”战略、“乡村振兴“战略”和“互联网+”战略的实施,对山区的林业从业人员素质的提高既重要又必要。这些从业人员因工作需要,不能进行脱产学习。某些人为了学历和技能提升,进行业余学习或短期的技能培训,或是遇到问题再学习。这种学习需求与工作需要的矛盾的解决,必须创新职业教育模式,开辟林业职业教育的新途径、新方法。

(2)从业人员知识老化不能满足新时期林业发展转型的需要。

国家对林业定位的战略转型促使林业生产具有新功能、新目标、新成效。由传统的木材生产型向生态服务型功能转变,由单纯地追求蓄积量向材种多元化、材性优质化转变,由纯林向混交林转变,由速生林向长寿命的生态林转变,由人工林经营向近自然林经营转变,林业生产中涌现出一系列的新问题,而基层从业人员知识体系老化、接收新知识能力弱,现有的知识未找到及时的解决办法,林业似乎只看到转型的艰难却没有认识到转型成功后为产业带来的巨大活力。林业基层从业人员急需有效的职业教育,更快、更准确地获取新知识,提高从业能力,助力林业发展转型。

(3)普式教育不能满足个性化学习需求。

目前林业职业教育教材和教学内容同质化现象严重,远不能满足林业生产的复杂性对林业从业人员专业知识的需求。林业职业教学中的个性化学习是指学员根据自身的学习特点、结合其工作岗位的实际需要,在老师的正确指引下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和学习内容并完成学习任务的学习活动。所以,学员带着问题学习,老师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并筛选出有共性的内容开展针对性的教学活动,既是因人施教,又是因生产任务需要施教,对于快速准确实现我国林业发展战略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4)政策、经费支持不足,阻碍了学习兴趣的培养。

目前林业主管部门还未明确出台资助职工特别是林业专业技术人才进修学习的政策,高校人才培养中也取消了农业推广硕士的招生计划,林业基层从业人员在选择学历教育时只有成人高等职业教育一条途径,这种学习往往是求学者的自我学习意愿,学习费用自己承担,同时还要兼顾政策的工作需要,学员的学习需要与单位支持力度不足的矛盾凸显。

3.新时期林业职业教育发展的对策

(1)充分利用在线教育学习平台开展林业职业教育。

最好的教学资源集中在最好的大学,教学资源的有限和不均衡,结果是只有少数人才能接受最好的高等教育,而MOOC(慕课)的出现改变了这一现状[1]。我国目前在线教学课程900多门,在线教育相对传统教育更灵活、更个性化,主要体现在时间、空间不受限制,在线学习内容丰富,促进了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在高科技发展的时代,林业从业人员学习的地点不再局限于学校、培训场所,可以利用电脑、手机等随时随地地学习,还可以根据需要选择学习内容,学习时可以回放、快进、暂停等,有利于学员更快、更准确地获取所需知识。同时利用搭建的学习平台,将个人孤立的学习转变为学员与老师的一对一学习、集体讨论式实习、预见性学习,将付费学习向免费学习转变,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突破学习的时空限制,做到随时实地的学习、遇到问题针对性学习,同时有利于学员之间的相互交流。

(2)改变林业职业教育模式,创新人才培养方法。

开放林业职业教育平台,为全民提供不同层次、不同内容的免费教育,充分发挥互联网的优势,开展碎片化学习方式,将林业职业学习纳入全民学习,提高全民重视林业发展的意识。林业职业教育应该不断创新课程体系改革,以工作实践为导向,突出实践技能培养,逐步形成以基础课为支撑、以专业课为核心、以实践技能课为特色的课程体系[2]。根据林业生產的周期性特点,开展实用性强的林业实用技术培训;根据森林管护中突发的问题如病虫害爆发等,搭建快速的在线教学平台;同时可以利用订单式的教学模式开展新技术的定向培训;将传统的通识教育,逐步向碎片化教育、专题化教育、订单式教育的模式转变,以更快地适应林业发展的新需要。

(3)开展专题讲座与基层直接对接。

授课形式可改为专家专题讲座,讲座内容一般涉及相关学科的新知识和最新发展动向,与教材、实践相结合,有趣新颖,学生会比较感兴趣,也会认真学习。比如利用突发性的冰冻灾害、严重的高温干旱、病虫害的爆发等不利因素对林业生产带来的损伤,开展针对性强、操作性强的集训式教学,短时间内提高从业人员的专业水平,提高解决林业生产突发事件的能力。

(4)创新差异化教学模式,做好人才培养多元化。

“同质性、普教化、全程设计”模式,既无法满足成人多样化的学习要求,又无法为社会培养与时俱进的应用型高素质人才[3]。新时期林业职业教育培养模式应根据学习者学习兴趣及学习基础等,设计不同的学习层次,既可以是学历方面的专科、本科、研究生的分层,又可以是技能方面的初级、中级、高级的分层等[4]。确定合适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5)加大政策和经费支持力度,加快实训基地建设。

随着我国林业发展进入全新的发展阶段,林业职业教育应顺应我国林业发展趋势,更好地服务我国林业建设。根据新时期林业发展对林业技术的要求,增强人才培养效果,提高人才培养水平,培养高素质的林业职业人才,高标准的林业实训基地和现代化的林业实训实验室的建设日益重要。基地建设所需资金,应以国家投入为主,高校、林业生产单位及国家林业项目承担单位联合出资为辅,同事积极探索林业职业教育联合培养新模式,出台鼓励林业职业教育新政策,逐步建立适应我国新时期和未来林业发展需要的新思路,发挥林业职业教育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杨柳.MOOC在线教育和大学传统教育差异比较研究[J].河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5(1):120-124.

[2]何昊东.林业职业教育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J].文理导航,2015(3).

[3]张艳超.普通高校继续教育改革趋势:跨界、融合与创新[J].教育发展研究,2014(3):66-73.

[4]李毅,田建湘,孙焕良.三分法:成人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新思维[J].大学教育科学,2017(2):17-21.

作者:张斌 朱玲

上一篇:国外科技旅游发展研究论文下一篇:高职艺术设计素描教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