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推进张掖经济社会新跨越发展的思考

2024-04-13

快推进张掖经济社会新跨越发展的思考(精选8篇)

篇1:快推进张掖经济社会新跨越发展的思考

快推进张掖经济社会新跨越发展的思考

“十二五”时期,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发展方式转变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时期。甘肃省“十二五”规划明确提出深入贯彻落实“中心带动、两翼齐飞、组团发展、整体推进”的区域发展战略,努力实现跨越式发展。张掖市委二届九次全委(扩大)会议提出,抢抓机遇,发挥优势,紧跟全省跨越步伐,实现张掖发展新跨越,并将采取力度更大、办法更多、举措更实的政策,进一步促进其加快发展。可以说,“十二五”张掖面临千载难逢的黄金发展期,如何继续合力推动,充分发挥叠加效应,实现洼地崛起,值得分析与思考。

一、发展现状∶增长提速、结构优化,发展成效显著

“十一五”以来,随着一系列促进张掖加快发展政策措施的落实,政策效应加速显现,张掖经济发展呈现出速度加快、结构优化、效益提升的良好态势。

(一)发展步伐稳步加快。在不断降低能源消耗、重视生态保护和依法有序进行资源开发的前提下,“十一五”以来,突出发展要务,转变发展方式,调整优化结构,壮大产业实力,张掖市国民经济连续五年保持两位数增长,经济发展水平大幅提升。“十一五”时期,生产总值跨过200亿元大关,达到212.7亿元,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1.6%,增幅高出“十五”时期1.3个百分点,高于全省、全国平均水平,经济增长速度稳步加快。

(二)运行质量明显提升。“十一五”以来,张掖整体经济在稳定增长的同时,结构不断调整优化、财政收入快速增长、企业效益明显改善、居民收入增加较多,经济运行质量明显提升。

1、结构不断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方面,三次产业结构由2005年的32:34:34调整为2010年的29.3:35.5:35.2,一产业比重下降2.7个百分点,二、三产业比重分别上升1.5个和1.2个百分点。就业结构方面,张掖市三次产业从业人员比例由2005年的51.1∶13.4∶35.5调整为2010年的50.9∶23.8∶25.3,从业人员不断由一产业向二、三产业转移。城乡结构方面,张掖市城镇化率由2005年的33%上升到2009年的35.5%,提高2.5个百分点。所有制结构方面,非公经济占生产总值的比重上升8.6个百分点,达到49.1%。

2、财政收入快速增长。张掖市大口径财政收入由2005年的6.55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19.26亿元,年均增长24.1%。地方一般预算收入由2005年的3.26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7.58亿元,年均增长18.4%。财政支出由2005年的15.16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65.8亿元,年均增长34.1%。

3、企业效益明显改善。张掖市规模以上工业利润总额由2005年的1.55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7.48亿元,年均增长36.9%。利税总额由2005年的3.41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12.15亿元,年均增长28.9%。规模以上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由2005年的125.8%提高到2010年的201.42%,提高75.62个百分点。

4、城乡居民收入增加较多。张掖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05年的7595元增加到2010年的10855元,年均增加652元,增长7.4%。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005年的3751元增加到5575元,年均增加365元,增长8.2%。城乡居民人均储蓄存款余额由2005年的6020元增加到2010年的12634元,年均增长15.9%。

(三)产业支撑日益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得到提升。以节水、绿色、生态、安全为方向,以现代农业为引领,大力培育特色优势产业,现代农业示范工程、金张掖玉米制种基地、西部马铃薯加工及种薯繁育基地、百万头肉牛基地建设快速推进,农业生产能力和水平显著提升。张掖市农业增加值由2005年的36.37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62.33亿元,年均增长5.9%,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粮食播种面积由187万亩增加到222万亩,增加35万亩。粮食生产连续五年增产增收,总产量突破100万吨,由2005年的87.3万吨增加到2010年的109.23万吨,年均增长4.6%。大牲畜存栏由2005年的53万头增加到2010年的70.5万头,增加17.5万头。玉米制种、马铃薯加工、肉牛养殖、高原夏菜、设施葡萄等特色产业迅速发展,创建特色农产品品牌34个,标准化生产面积达到255万亩,骨干龙头企业达到132家,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54.5%,农民专业合作社达到592个,形成了在全省乃至全国具有竞争优势的特色农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

工业发展速度和质量效益显著提高。大力实施工业强市战略,抢抓政策机遇,全力推进工业项目建设,大力培育优势主导产业,加速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化步伐,电力、冶金、建材、化工、特色农副产品加工等主导产业进一步发展壮大,工业经济发展速度明显加快,运行质量显著提高,产业结构趋向合理,工业已成为张掖市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和增加就业的重要领域。“十一五”以来,累计建成投资上千万元、销售收入上3000万元的重点工业项目119个,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由121户发展到160户,年主营业务收入上亿元的企业由2005年的10户增加到2010年的27户,电力、冶金、建材、化工、特色农副产品加工等支柱产业进一步发展壮大,对工业经济的支撑和影响作用显著。工业增加值由2005年的24.38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55.4亿元,年均增长20.8%。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由2005年的15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45.4亿元,年均增长25.3%。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由2005年的22%提高到2010年的26%,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由125.8%提高到201.42%,工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由36.3%提高到47.4%。工业已成为支撑张掖市经济加快发展的产业主动力。

(四)发展动力明显增强。“十一五”以来,张掖市抢抓国家扩大内需政策机遇,准确把握中央投资重点和领域,全力以赴推进项目建设,着力扩大消费需求,强化发展外贸经济,“三驾马车”全面提速,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的特征日益显现,消费和出口规模稳步扩大,发展动力明显增强。

固定资产投资持续快速增长。张掖市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由2005年的60.44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126.5亿元,总量首次突破百亿元大关。五年间,累计建成投资亿元以上项目54个,5000万元以上项目111个,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437.5亿元,比“十五”时期累计投资总额增长1.04倍,年均增长15.9%。通过大规模的投资建设,建成了一批重点产业项目,有效扩张了电力、农副食品加工、冶金等产业规模,有力提升了技术装备水平,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支撑。

消费市场持续繁荣。“十一五”以来,是张掖经济社会发展又好又快时期,也是扩内需、促消费政策最多、效果最好时期。随着城乡居民收入持续较快增加、消费结构升级加快等因素的影响,消费需求不断释放,消费品市场繁荣活跃。张掖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由2005年的30.98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67.7亿元,年均增长16.9%,增幅比“十五”高4.8个百分点。其中,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由25.75亿元增加到56.7亿元,年均增长17.1%;住宿餐饮业零售额由5.23亿元增加到11亿元,年均增长16%。消费结构升级明显加快,市场热点商品旺销。住房、通信等消费不断增加,电脑、汽车等开始进入普通百姓家庭,旅游休闲、教育文化娱乐、健身等热点消费持续升温。

对外贸易规模不断扩大。“十一五”以来,张掖市对外开放水平不断提升,与国际市场融合程度进一步加深。张掖市外贸进出口总额由2005年的1001万美元增加到2010年的5922万美元,年均增长42.7%。

出口产品体现区域特色,生产能力进一步增强。柠檬酸、番茄酱、脱水蔬菜、硅铁、马铃薯雪花全粉等成为张掖拳头出口产品,出口产品结构由初级原料型为主转向深加工品为主,形成了较强的出口发展后劲。在出口较快增长的同时,利用外资步伐明显加快,特别是随着发展环境的不断改善,荷兰爱味客等一批颇具影响力的大企业纷纷到张掖投资兴业。

(五)基础设施建设加速推进。“十一五”以来,张掖基础设施建设步入了快速推进时期,一大批水利、交通、电力、通讯等重大项目建设相继建成,加快发展的基础条件全面改善和加强,为张掖加速崛起积蓄了发展后劲,构筑了坚实的支撑。兰新铁路第二双线、军民合用机场开工建设,高速公路贯穿全境,连接周边地区主干道全部贯通,“居中四向”的立体交通框架和路网结构基本形成。以黑河流域近期治理为重点的150多项水利项目顺利实施,绿洲现代农业试验示范区等一批农业重点项目取得显著成效。大孤山、小孤山等29座中小型水电站建成发电,新增装机67.6万千瓦,城乡电网改造项目全面完成,电力供应水平进一步提高。火电一期、钨矿采选、巨龙建材新型干法水泥、荷兰爱味客马铃薯全粉等220多个重点产业项目建成投产,为加快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二、趋势前瞻∶机遇叠加、面临挑战,发展发展潜力巨大

未来五年处在国际金融危机后经济周期的回升期,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形势将更加复杂多变,不确定因素增多;国内经济处于发展方式重大转型时期,技术创新、低碳经济及绿色增长成为关注热点,经济社会将步入新的发展阶段。

发展机遇。“十二五”时期,张掖发展处于大有可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中央把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放在全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的优先位置,从财政、税收、投资、金融、产业等方面进一步完善扶持政策,加大对西部地区的投入,推动西部地区经济社会更快发展;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支持甘肃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和国务院批复实施的《甘肃省循环经济总体规划》,在产业优化升级、特色优势产业培育、重大项目布局、基础设施及生态保护与建设等方面制定了一系列扶持政策,为张掖经济社会发展新跨越提供了巨大支持和新的动力;国务院《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指导意见》的出台实施,将加速东部地区产业转移步伐,有利于张掖发挥比较优势,承接产业转移;全省“中心带动、两翼齐飞、组团发展、整体推进”的区域发展战略的实施,使张掖在河西走廊“居中四向”的区位优势更为明显,在通道经济和战略走廊中的作用更为突出,发展新能源、新材料、农产品加工、商贸旅游等特色优势产业的条件更为优越;“十一五”时期张掖经济快速发展,为“十二五”实现新跨越奠定了坚实基础。

面临的挑战。一是来自自身发展的压力。张掖经济社会发展中长期积累的矛盾和问题仍较突出,经济总量小,产业层次低,结构性矛盾比较突出,工业弱、财政穷、就业难的基本市情还没有根本变化,仍处于扩大质量、调整结构、夯实基础、强化保障、加快发展的阶段,争先进位、实现经济社会发展新跨越的压力增大。二是来自生态环境的压力。祁连山、黑河流域生态环境问题比较突出,资源环境对经济社会发展的约束增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调整经济结构的难度加大。三是来自区域内竞争的压力。周边地区的竞相发展,对资金、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吸引力日趋增强,对张掖的发展构成严峻挑战。四是来自社会矛盾凸显的压力。“十二五”时期,张掖人均GDP将超过3000美元,进入社会矛盾凸显期,协调多方利益和促进社会公平和谐的难度越来越大。

未来五年,张掖面临着机遇和挑战并存、机遇大于挑战的利好形势。应科学判断和准确把握发展趋势,顺应发展潮流,抢抓发展机遇,乘势而上,攻坚克难,推动张掖市经济社会实现新跨越发展。

三、对策建议∶准确定位、把握着力点,实现发展新跨越

“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尽管未来张掖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问题和困难依然较多,只要张掖市上下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上来,增强机遇意识和忧患意识,科学把握发展规律,主动适应环境变化,充分利用有利条件,有效化解各种矛盾,把政策机遇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把困难挑战转化为发展驱动力,振奋精神、坚定信心,抢抓机遇、攻坚克难,扎实工作、奋力而为,就一定能实现“十二五”规划确定的宏伟目标,实现张掖经济社会新跨越。

(一)大力实施区域发展战略。充分发挥地理区位、自然资源、劳动力和产业等优势,突出区域特色,突出发展重点,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极。以发展生态经济为主线,按照“一心、两带、四区”空间布局,构筑生态安全屏障,打造生态品牌,建设生态文化,推动生态文明大市建设;发挥农业比较优势,大力发展高效、节水、生态、安全农业,推动现代农业大市建设;借助立体枢纽通道,着力发展新能源、新材料、农产品加工、旅游和现代物流业五大支柱产业,构建新型产业体系,推动通道经济特色市建设;发扬民族和睦团结的优良传统,深化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加快少数民族地区发展,推动民族团结进步市建设。加快推进城市现代化建设进程,强化生态、人文、特色张掖建设,提升城市品位,建设宜居宜游宜商绿洲城市。

(二)加速培育产业支撑。依托本地资源,高起点、特色化,做大做强特色优势产业。以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为目标,因地制宜大力发展玉米制种、马铃薯、葡萄、高原夏菜、肉牛等特色产业;加大投入力度,完善配套设施,高标准、高水平推进绿洲现代农业试验示范区建设;立足后发优势,拓宽发展领域,做大做强新能源产业。围绕国家建设河西新能源基地,实施“西电东送”工程,加快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新能源建设步伐,努力把张掖建成河西新能源基地重要支撑点;培育壮大新材料产业。充分发掘矿产资源优势,抢抓国办47条支持建设“张掖钨钼生产基地”的机遇,加快钨钼资源开发,推进深加工项目建设,培育钨钼冶金新材料产业集群,增强经济发展的支撑力;加快铁矿整合步伐,大力实施铝镁合金、锶镁合金、铬铁等重点项目,培育矿产资源加工转化产业集群,促进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化;加快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引进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提高建材、冶金、化工、农产品加工等传统工业发展层次和水平;做大做强旅游产业,把旅游业作为发展生态经济、通道经济的重要突破口和战略性新型产业来培育,高起点修编张掖市旅游业发展规划,全力推进旅游产业发展。

(三)建立区域合作机制。加强区域合作,促进组团发展,拓展发展空间。坚持互利共赢、合作发展,加强与青海、内蒙古、新疆等周边地区的合作,深化与酒嘉(酒泉、嘉峪关)、金武(金昌、武威)等省内地区合作,积极融入河西新能源基地、河西冶金有色金属加工基地建设,共同建设区域经济合作区,通过设立“园中园”、开辟“项目特区”,为周边地区矿产、农畜产品资源加工转化搭建平台。充分发挥工商联、商会、企业和民间贸易组织的纽带作用,广泛开展多层次、全方位、宽领域的民间经济贸易,拓宽合作空间,推动通道经济发展。加强与国内外大型企业的战略投资合作,进一步拓宽国际合作渠道。

(四)优化发展环境。进一步解放思想,创新发展理念,强化政府服务意识和责任意识,加强行政效能建设和廉政建设,促进科学行政、民主行政、依法行政,不断提高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健全完善促进机关作风转变的规章制度,形成一切为发展让路、一切为项目服务的良好氛围和推动科学发展的长效机制。加强市场服务体系建设,积极搭建信息平台、市场平台、融资平台等各类服务平台,为企业和社会提供优质服务。整顿市场秩序,规范市场行为,进一步优化市场环境。建立健全保障规划顺利实施的考核体系,强化工作责任,加大督促检查,加强激励约束,凝聚发展合力,推动张掖经济社会发展实现新跨越。

篇2:快推进张掖经济社会新跨越发展的思考

张掖坐落在多姿多彩自然生态景观线与绚烂神奇丝绸之路文明线交汇的金色十字上,市内自然风光秀丽,人文景观荟萃,区位优势明显,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和中国优秀旅游城市。近年来,我市积极顺应时代要求,坚持把旅游业放在优先位置重点培育,全市旅游业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良好态势。2011年全市接待游客350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7亿元,分别比2006年的86.4万人次、3.2亿元增长了305%和432.5%。五年来,A级景区由7家增加到18家,其中4A级景区5家;星级宾馆由9家增加到25家,其中四星级饭店4家;旅行社由10家增加到28家,旅游直接就业人数由5000人增加到1.63万人。主要做法成效是:

一是统筹谋划布局,旅游发展动力更加强劲。市委、市政府抢抓旅游业发展的历史机遇,制定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快旅游业发展的意见》,先后召开全市旅游发展大会和旅游产业现场观摩会,并把2011、2012年确定为“旅游发展年”,举全市之力加快发展旅游业。认真贯彻省委书记王三运来张掖调研时的讲话精神,提出彰显 “一山一水一古城”的独特魅力,充分发挥“多姿多彩多优势”,加快建设“宜居宜游金张掖”的总体发展思路,进一步明确了旅游业的发展重点、发展定位和发展路径。着力完善政府引导机制,千方百计拓宽资金来源,2010年以来,市、县区财政共安排旅游业发展专项资金1.2亿元,加大对旅游业发展的投入。市政府与六县区及市直部门单位签订目标管理责任书,—1— 进行专项考核,进一步靠实工作责任,形成了群策群力加快发展旅游业的强大合力。

二是推进项目建设,旅游基础设施日趋完善。采取领导挂项、干部蹲点、资金倾斜和政策扶持等措施,加快实施张掖丹霞国家地质公园、张掖国家湿地公园、张掖大佛寺、祁连玉文化产业园、中华裕固风情走廊、焉支山-山丹皇家马场等重点景区开发建设项目,开工建设张掖宾馆五星级酒店和临泽县、高台县、山丹县、肃南县四星级宾馆。五年来,全市新开工建设和续建旅游项目40项,完成投资15.6亿元。新建旅游厕所86座、游客服务中心和游客咨询服务站点30家。今年计划开工建设和续建投资上千万元的旅游项目31项,计划完成投资10亿元。已论证储备了总投资70亿元的丝绸之路精品旅游、祁连山环线生态旅游、红色旅游、黑河湿地生态旅游、文化创意旅游五大类42个后续旅游项目,为加快旅游业发展积蓄了后劲。

三是全力招商引资,旅游发展活力不断增强。把开展旅游招商引资作为转型跨越的重中之重,积极整合优势资源和重点项目,采取赴外驻点定向招商、责任到人跟踪招商、组织团队专业招商、配送资源让利招商等多种形式,将张掖丹霞国家地质公园、张掖大佛寺、马蹄寺、张掖国家湿地公园、焉支山——山丹皇家马场、中华裕固风情走廊等12个重点景区景点经营权、管理权和所有权分离,通过合资、独资、拍卖、租赁、承包等多种方式,出让经营权,吸引战略投资者开发经营精品景区,目前已初步完

—2— 成招商文本策划制作、宣传推介片制作、景区景点规划编制和优惠政策制定等工作,委托中国国际工程咨询公司、北京大衍致用旅游规划设计院对招商景区景点和项目进行策划包装,并与首都旅游集团公司、江西宜春青山能源公司、甘肃公路航空旅游投资集团公司就重点景区开发、自驾游汽车基地(营地)建设、旅游航空包机业务、开发高附加值高端休闲度假旅游产品等事项进行了协商,初步达成了合作意向。今年在第十八届兰洽会上,我市举行宜居宜游项目推介暨重点旅游景区(点)经营权转让签约仪式,成功签约 88个招商引资项目,总投资达600多亿元。五年来,共签订旅游招商项目15项,协议引进资金12.56亿元,其中,2011年签订旅游招商项目11项,协议引进资金10.25亿元,招商引资力度进一步加大。

四是培育特色品牌,旅游产业体系进一步优化。认真实施“精品景区创建工程”和“旅游服务质量提升计划,集中力量培育精品景区,焉支山森林公园、张掖国家湿地公园、文殊寺景区被评定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张掖丹霞地质公园等4家景区被评定为国家3A级旅游景区,张掖丹霞地质公园通过国土资源部国家级地质公园专家组评审,张掖电力大厦等3家饭店被评定为国家四星级旅游饭店。今年,又启动张掖丹霞国家地质公园、山丹大佛寺、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纪念馆、大湖湾风景区、中华裕固风情走廊、祁连玉文化产业园国家4A级旅游景区和张掖大佛寺国家5A级旅游景区申报创建工作,精品景区创建扎实推进。深入

—3— 挖掘旅游文化内涵,《魅力张掖》、《天籁〃裕固》和东纳藏族大型歌舞剧等剧目对外演出,《张国臂掖》等大型演艺剧目正在紧张排练。同时,坚持用全新的理念研发旅游产品,开发培育祁连玉、裕固族民族服饰等44个种类的特色文化旅游商品,集中打造以“一片牧场、一个木屋、一匹骏马、一个菜园、一个酒窖、一副雪橇、一根渔竿、一幢别墅”为单元的100个休闲俱乐部,吸引有实力的投资者在此投资创业、休闲度假,以此促进文化旅游融合发展。

五是强化宣传推介,旅游客源市场有效拓展。精心制作金张掖旅游风光片和推介片、张掖旅游指南、自驾游地图等旅游宣传品,组织大蓬车赴重点客源地宣传推介,与中石油甘肃销售公司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在央视一套《朝闻天下》栏目、甘肃电视台和《读者》杂志等媒体投放了张掖旅游宣传广告,建设完成了张掖旅游资讯网和县区、3A级以上景区、三星级以上饭店旅游宣传网站(网页),策划举办湿地之夏〃金张掖旅游文化艺术节、绿洲论坛、张掖〃中国汽车拉力锦标赛、祁连玉文化博览会等节会和赛事,进一步提升张掖旅游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做大“地貌景观大观园、丝绸之路古城邦、中国暑天度假城”的靓丽名片,加快宜居宜游金张掖建设步伐。

篇3:快推进张掖经济社会新跨越发展的思考

一、现状分析

(一)优势所在

1、交通区位优越,为发展现代物流业提供了坚实的依托。南城自古就是“踞八闽之咽喉、控百粤之襟带”的九省通衢之地。目前,县境内206、316国道、昌厦一级公路和福银高速、济广高速公路交汇贯通,在建的向莆铁路即将竣工通车,加上规划中即将建设的鹰瑞、吉武铁路和金光高速公路,届时将有三条铁路、三条高速、三条国道公路在南城穿越而过。可以预料,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形成和优越的区位优势必将促进我县现代物流业的快速发展。

2、经济快速发展,为发展现代物流业提供了旺盛的需求。“十一五”期间,南城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财政总收入、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实现了五年翻两番;生产总值、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出口创汇实现了五年翻一番。今年1-7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完成增加值6.98亿元、同比增长19%,主营业务收入31.4亿元、同比增长45.3%,实现税金8229.3万元,同比增长34.9%。尤其是随着南方水泥、格雷特压缩机、机电产业园、华飞轻纺园等一批大项目、好项目相继落户,未来我县经济特别是工业经济将保持快速发展的势头,这对发展现代物流业的需求将更大。

3、产业初具规模,为发展现代物流业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截止目前,我县拥有运输企业233个,其中驻外物流配货公司145家,本县运输公司88家;拥有货车3300辆,运力39600吨,航运公司1家,运力32000吨;从业人员22000人。2010年纳税100万元以上的企业41家,200万元以上的企业33家,500万元以上企业5家。今年1-8月份,实现财税收入1.25亿元,同比增长54%。预计全年可实现财税2亿元,运输业税收占全县财税总收入20%以上。物流运输业已成为南城财政增长、农民增收、城市增容、就业增加的大产业,成为宣传南城、推介南城的一张靓丽名片。

4、政策环境利好,为发展现代物流业提供了广阔的空间。2009年3月,现代物流业作为唯一的服务行业进入了国家十大产业振兴规划。省市也先后出台了现代物流业振兴规划,进一步细化了政策措施。《抚州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更是明确提出“以抚州市城区为中心,以南城、南丰、广昌为重点,实施抚州物流中心、南城赣东南商贸物流中心、南丰赣闽边际贸易大市场、广昌海西现代商贸物流中心等一批物流中心、物流园区工程,把抚州建成全省规划建设的五大物流服务大通道之一”,这些为我县发展现代物流业提供了难得的政策机遇。

(二)劣势所在

1、企业规模不大。88家驻县运输企业中,除中顺物流、吉利物流、佳顺物流等41家规模较大外,其余规模都偏小,甚至有的2—3辆车、一部电话、一台电脑、一个家庭构成一家企业,业主货源难找、货主门店难寻。

2、服务功能单一。多数物流企业只能提供储存、运输和配送等单项或分段的物流服务,无法开展一体化的运输、储存、搬运、包装、配送、信息处理等新兴物流服务,物流企业与真正意义上的现代物流企业还有较大差距。

3、信息化程度低。现阶段物流企业信息化建设还处于起步阶段,95%的物流企业还处在电话联系、手工操作、人工装卸的低级阶段。许多现代信息技术,如条码技术、射频技术、EDI技术、全球卫星定位系统技术等都未建立,严重制约了物流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

4、专业人才匮缺。调查显示,目前物流企业从业人员大多为社会个体人员,文化水平低、没有经过系统的专业教育培训,对现代物流知识、装备、特点了解较少,难以把握物流产业发展方向。

二、现实意义

(一)发展现代物流业有利于促进产业结构调整

产业结构高级化的标志是一产业向二、三产业演进升级,并以第三产业较发达为特征。从我县的情况来看,三次产业结构比由2006年的23.3:37.6:39.1调整为2010年的20.7:46.4:32.9,二产比重提高8.8个百分点,三产比重不升反降。显然,第三产业已成为我县调整优化产业结构的“短腿”。发达地区实践同时表明:现代物流业对发展、推动、促进第三产业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因此,要提升第三产业比重,一个切实可行的措施就是发展现代物流业。

(二)发展现代物流业有利于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据统计,2010年,我国的物流成本占GDP比重约为18%,江西的物流成本占GDP比重为19.3%左右,而南城的物流成本占GDP的比重为22.6%。与全国和全省平均水平相比较,我县分别相差4.6和3.3个百分点,这充分说明我县的物流成本还比较高。在生产、销售成本控制比较充分的情况下,发展现代物流业,能切实为企业降低物流成本,让企业能够把更多的人力、资源用于技术创新和产品开发上,促进企业增强市场竞争力,提高盈利水平和经济效益。

(三)发展现代物流业有利于增强投资的吸引力

发展现代物流业,可以提高工作效率、降低生产成本,从而使企业获得更多的利润。“唯利是图”是企业的根本特征,只要哪个地方现代物流产业发展快,哪个地方的投资环境就好,人、财、物等多种生产要素就向哪个地方流。因此,我们要把发展物流业等生产性服务业,作为优化投资环境的突出任务,花更多的精力,下更大的气力来抓,切实增强我县对沿海发达地区产业转移的吸引力。

三、对策思考

(一)做好一项规划,完善发展布局

1、注重长远。在吸收借鉴国内外先进的物流理念和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把物流业发展布局与全县功能布局、产业规划、交通网络、资源环境等进行有机结合,提出符合南城实际的现代物流发展思路和模式。

2、注重对接。要充分考虑周边城市的物流发展状况,实现与周边县市物流业的连接、协调及物流资源的整合与共享。

3、注重整合。以火车站为中心、高速公路连接线为主轴,把铁路、公路运输融为一体,把里塔镇、株良镇、上塘镇、天井源乡、万坊镇、工业园区、徐家乡、洪门镇等规划为各具特色的物流基地和生产生活资料物流副中心,使南城县生产者、消费者与周边地区对接起来。

(二)主攻两个方向,培育发展核心

1、主攻物流大企业。一方面,整合利用和改造提升现有物流资源,通过兼并、合作、重组、参股、控股等形式进行资产重组,业务融合和流程再造,逐步培育3—5个经营规范、规模大、服务水平高、竞争力强的物流龙头企业。另一方面,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引进国内外龙头物流企业特别是总部型物流企业来我县设立大型采购中心、配送中心和购物中心。2、主攻第三方物流。鼓励拥有自己物流业务的工商企业剥离物流业务和资产,将企业的原材料、仓储、运输、配送等非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后勤保障服务,按现代物流要求进行重新整合,组建自有的、独立核算的第三方物流企业。重点扶持运输公司到外地兴办配货公司,发挥业务优势,围绕市场的需求,为社会提供专业化的物流服务,向第三方物流企业发展。

(三)搭建三大平台,夯实发展基石

1、加快运输平台建设。今后五年,要扎实推进县新城区客运总站和公交枢纽建设,加快大型厂矿企业、工业园区、物流园区的联络公路和铁路专用线建设,加快实施物流中心、新火车站公交枢纽、廖坊水库客货运码头等一批站场和港航工程,构建以公路为主,水运、铁路为辅的综合交通网络体系,畅通物流通道。

2、加快园区平台建设。充分利用南城汽车运输大县这一优势,高起点发展现代物流业,争取2-3年内建成一个占地500亩的集运输仓储、装卸搬运、信息处理、装饰美容、汽车配件等服务为一体的海西物流园区,并积极引导物流企业入驻建设、扎堆发展,成为南城商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人才流“五流”集聚大平台。

3、加快信息平台建设。由县政府出面牵头,整合行业、中介机构、物流企业的信息资源,加速搭建物流公共信息平台,为物流产业各方提供车辆调度、货物配载、车货跟踪查询、仓储信息查询等一体化服务,提高我县物流的信息化、智能化水平。

(四)强化四类保障,优化发展环境

1、强化组织领导。重点是建立现代物流业发展联席会议制度,由分管副县长负责,县现代物流业发展领导小组成员参加,每月或每季度定期召开现代物流业发展联席会议,及时掌握发展动态,破解制约发展难题。

2、强化财政扶持。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县政府每年安排出1500万财政预算内资金作为现代物流业发展专项资金,重点用于奖励和贷款贴息。特别是对采用物流信息管理系统、自动分拣系统等先进物流技术、提升物流管理水平的物流企业,政府财政可给予一定的科技专项经费补助。

篇4:快推进张掖经济社会新跨越发展的思考

【关键词】 西部地区 新的战略观 跨越发展

西部近年来经济发展速度明显加快,在工业化、城市化、信息化、市场化、国际化不断深入发展的新形势下,如何加快西部经济发展,一直是人们关心的问题。所谓跨越式发展是指在工业化现代化过程中,后进国家和地区把握有利时机,发挥自身优势,以超常规、跨阶段的发展速度,在较短的时期内在科技、经济领域赶上或超过先进国家的一种特殊发展形式。

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西部地区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上均得了巨大成绩,但又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东部沿海发达省市在经济总量已经很大的情况下经济发展速度更快,西部地区与东部沿海发达地区的差距,虽有“不可抗拒”的区位、自然环境、社会条件、历史基础等因素,但发展思路、战略举措上的差距则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而深层的原因就是思想理念、战略思维上的差距。“跨越发展”是后发地区追赶先进地区的有效途径,但如果我们不在观念上、战略思维有大的突破,就不会在发展上有大的作为。

四川省达州市地处川东北地区,位于西部开发重点区域和四省市结合部、邻近特大中心城市的经济区位优势。达州市地处川渝陕鄂四省市结合部,北与陕西接界,南与重庆相依,东与三峡库区及鄂西地区相通,使达州市经济发展具有较广阔的区域市场空间;同时,达州市位于成都、重庆、西安、武汉四大都市交汇辐射的中心地带,尤其是距重庆市相对较近,使达州市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经济辐射源;以冶金建材、能源电力、食品纺织、机械电器等为特色的工业经济优势。达州市工业具有相对较好的基础。其中又以冶金建材、能源电力、机械电器等重工业较为突出,达州市钢材产量、发电量、水泥产量等均位居川东北地区首位。今后一段时期,达州市工业发展既面临重大机遇,也面临严峻挑战。新一轮经济增长期的到来,使钢材、水泥、煤炭、电力等的需求大幅上扬,但也导致相应的生产能力快速扩张。

在党中央的关怀重视和中央财政的不断支持下,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达州市经济出现了令人欣喜的变化,道路宽阔了,交通便利了,环境优美了。达州市处于长江上游经济带的核心成渝经济带,作为实施西部大开发的重点区域,达州市经济发展将受到国家和省的进一步重视和支持。在全国统一市场逐步形成和国际经济一体化的大趋势中,更需要用更广阔的视野,既立足于地处西部内陆且相对落后的客观实际,又着眼于参与全国乃至国际产业分工的发展要求,充分发挥达州市经济发展的比较优势。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对内对外开放的扩大,达州与重庆以及陕西、湖北的经济技术联系不断扩大。尤其是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达州市成为成渝经济带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重庆中心城市辐射带动区域的地位加强,经济区位得到进一步提升。

当前, 西部地区有些地方在制定发展战略时,往往以本地资源、本地条件、本地优势、本地市场为基本依据而制定发展思路、发展目标、发展重点等,而对国际国内经济社会发展的走勢真正比较深入研究并能够较准确的把握还不够。战略观比较重视物质而轻视人本。在这种战略观指导下制定的发展战略主要是以物质为中心的发展战略而不是以人为本的发展战略,造成了战略的制定、执行均是政府的事,老百姓的参与积极性很低,其结果没有很强的生命力。没有分清楚哪些应该是政府规划做的事,哪些只需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就可以很好完成的事,政府与市场的边界比较模糊,造成政府“错位”和“越位”现象并存。这种战略观反映在发展战略、发展思路的确定时,就是政府在许多领域代替了市场“说话”,其结果是市场运行的规律并不以政府的意志为转移。

在面临经济全球化步伐不断加快和国际国内竞争日趋突出的形势下,西部地区只有不断解放思想、转变发展理念,树立新的战略观,才能实现跨越式发展、科学发展、又好又快发展。

1. 树立新的资源观,以市场为导向合理配置资源。在新的资源观的指导下开发资源,就是不仅要把矿产、水电、天然气、石油、生物等作为资源,而且更要把科技、人才、智力、品牌、文化、企业家、生态等纳入资源的范畴,既重视物质资源的开发,更要重视非物质资源的开发;既重视硬资源的开发,更要重视软资源的开发:一是加强人力资源的开发,真正把“人力资源作为第一资源”,加大对教育的投入,注视职业技术培训,提高劳动者素质。同时,把“人力资本作为第一资本”,加快建立有利于人才发挥作用的激励机制,使人才在经济发展中发挥主导作用。二是加强科技资源的开发。我省科技资源丰富,但是科技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能力比较弱。要选择对我省未来发展有重要影响的战略产品,实施重大技术创新工程,集聚相关企业和科研单位、高校的科技开发潜力,实现技术链、技术群的突破;要把加快体制机制创新作为开发科技资源的突破口,切实解决科技力量分布不合理、军民结合程度差、产学研结合不够紧密等问题。政府要提供有足够强度、足够吸引力的政策支持,促进企业走依靠科技和创新发展壮大的路子。三是加强品牌资源的开发。通过加大对“假冒伪劣”商品的惩治力度,完善品牌保护的法律体系,为名牌的创造良好的环境;通过品牌的运营把之做大、做强、做响。

2.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树立新的跨越发展观, 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树立新的跨越发展观是西部地区在新形势、新环境下必须要解决的重大问题。树立跨越发展观,就是要更加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坚持生态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文明发展的发展道路;就是要更加重视坚持以人为本,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的成果让人民共享;就是要更加重视统筹协调,坚持科学发展、全面发展、协调发展。

西部地区推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坚定不移地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是新时期、新阶段我国面临日益突出的资源环境挑战而对各地方提出的总体要求而决不是一般的“口号”,这种要求必然会具体反映在国家的宏观调控和产业政策的作用上,今后国家的宏观政策和产业政策只会越来越压缩以消耗资源、牺牲环境为代价的传统工业化空间,不能因为地方经济发展水平低、资源能源丰富就“游离”于国家的政策之外而给予特殊照顾。在这种形势下,主动进行调整、推动结构优化升级,虽然有短时间的“阵痛”,但可以带来一 (下转第195页)

(上接第189页)

些新的机会,比将来被动作出调整付出的代价要小得多。同时,的生态环境是非常脆弱的,不能再容许资源开发中严重破坏生态的行为发生;我省的资源也是有限的,要考虑为子孙后代负责。虽然工业呈重型结构,但不应当成为走高消耗、高排放的理由而应当把之作为节能减排蕴藏的巨大潜力。进一步说,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来评价地方政府的政绩即将全面实施,这使地方政府追求单一经济增长的行为越来越得不到认可。因此,推动结构优化升级、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是西部必然的选择。应该如何走具有自身特点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呢?应该是以现代产业体系的形成为指向,信息化与工业化相融合、传统产业得到转型、优势资源产业得到提升、高新技术产业形成规模、现代服务业大力发展的工业化;应该是高效利用资源、环境友好、文明生产、经济效益高、科研人才和劳动力优势得到充分利用的工业化。

3. 树立新的竞争观,提升市场竞争力。在新的竞争观的指导下,参与竞争,一是要突出软实力的培育。文化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的重要软实力,是综合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西部地区应充分利用十分丰富的文化资源。二是把各级组织建设成为学习型组织,努力提高各级组织的学习能力、适应能力。三是要大力调整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积极发展差异化、特色化产品,改变同质化竞争,适度进行“错位竞争”。四是加强地区之间的合作,不仅要加强西部各地区之间以及成渝经济区、西部地区的共同合作,更要加强与泛珠江三角洲、京津翼经济圈、长江三角洲经济圈、中部地区等之间的合作,实现优势互补,共赢发展。

4. 树立新的优势观, 充分发挥比较优势。二是把握未来市场竞争和消费需求变化的趋势,以动态比较优势的眼光来超前思考和谋划我省未来可能形成的新的产业增长点和区域增长极,做到“抢先一步”。例如,未来对生态产品、绿色食品的需求必然呈快速增长之势,我省生态资源丰富的优势尽管目前因市场环境、消费需求、政策制约等因素转化为产业优势还面临一些困难,但一旦突破某一临界点,将会迎来大发展时期。三是要花大力气破解“后发劣势”来创造新优势。我们平常所说的“扬长避短”实际上带有一定程度的消极做法,为什么就不可以“扬长破短”呢?这里的“短”就是我们的“后发劣势”,有些“短”是可以破除或者减弱的,例如,我省与东部沿海相比,在观念、体制、區位、信息、物流等方面处于劣势,但是可以通过大力发展现代交通和信息服务业来减弱区位劣势;通过发展“轻小薄高”产品来克服物流成本的劣势;通过大力进行体制机制创新来化解体制劣势。四是要通过大力发展教育科技、培育高级生产要素、强化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再创新、加强集成创新和原始创新、扩大对外开放等方式创造新优势。

5. 树立新的市场观, 开拓市场发展空间。以新的市场观来拓展西部地区的发展空间,一是坚定不移的扩大对外开放,抓住国际产业分工和东部沿海产业转移的有利时机,营造招商引资的比较优势,大力承接国际和东部产业转移,促进外部经济发展要素的流入。二是坚定不移地走出去,在全国乃至全球寻求资金、技术、管理、市场渠道等资源,积极发展对外贸易、工程承包和对外投资。三是要培育西部地区的大企业、大集团,使之成为西部地区对外拓展发展空间、寻求战略资源的主力。

参考文献:

[1] 安虎森.《区域经济学通论》 [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年.

作者简介:赵燕云(1962-),女,四川巴中人,副教授,从事区域经济发展研究。

篇5:快推进张掖经济社会新跨越发展的思考

县域经济跨越式发展,就是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遵循经济发展规律,充分发挥后发优势,用较短时间走完发达地区较长时期所走过的路。这是一种突破式的发展,脱离固定模式的发展。县委提出“大干新三年,实现新跨越”的号召和“力争到2006年全县国内生产总值达到55亿元、财政总收入达到4亿元、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

25、县城面积新增4平方公里、城镇居民和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7以上、综合实力在省市排名中大幅前移”的目标,是加快发展的一个新的历史性目标。从国际国内的宏观环境和有利条件来看,从我县的发展基础和发展势头来看,这一目标通过努力是完全可以实现的。

根据“大干新三年,实现新跨越”的目标,今年全县经济工作必须坚持以发展为第一要务,突出招商引资、项目建设和经济体制改革三件大事,加快实施“四大经济战略”,提高“三化”水平,努力实现产业项目建设、经济结构调整、经济体制改革、经济发展环境四大新突破。

——围绕增强投资拉力,努力实现产业项目建设的新突破。项目支撑产业发展,投资拉动经济增长。没有项目,就难以成就企业;没有企业,就难以成就产业;没有竞争力强大的产业,也就没有实力强大的地方经济。只要坚定不移、持之以恒地抓好产业项目建设这个龙头,经济实力自然水涨船高。要充分发挥产业项目建设的“推进器”作用,利用国家的宏观经济政策,使投资保持较高的增速。要通过项目建设使经济结构调整的思路具体化、步骤有序化,使资源利用集约化。推进产业项目建设要坚持大上项目、上大项目,上具有比较优势、拉动作用强、促进经济发展作用大的项目,使今年全县重点产业项目向金银、煤炭、水电、烟花爆竹、冰糖橙、旅游等主导产业及其深度开发集中,向城镇、交通、农田水利、电力网络等公共基础设施集中,向优势企业改造提升集中。要坚持“政府引导、市场运作、业主负责”的办法,建立市场化的资金筹措机制,吸引融聚各类资本,确保产业项目建设的资金投入。要进一步建立健全产业项目建设管理机制,优化产业项目建设环境,确保产业项目建设保持强劲态势。

——围绕提高发展质量,努力实现经济结构调整的新突破。经济结构不优是制约我县跨越式发展的一个根本问题。要适应市场经济要求,围绕提高县域经济整体竞争力,切实加快县域经济结构调整步伐。一是在调整所有制结构上要突出以股份制为主。要深刻认识“股份制经济是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的重要意义,大力发展以股份制为主的混合所有制企业。要大力招商引资,通过创办外商独资企业、合资企业和重组县属企业,使外资企业成为股份制企业的主体。二是在调整产业结构上要突出以工业化为主。要大力推进“工业强县”步伐,围绕煤炭、金银、水电、烟花爆竹等支柱产业,加大提质升级力度,大力培育企业集团。以知名产品为龙头,加快上下游企业纵向组合,延伸产业链条;通过品牌经营,加快相关企业的横向重组,实现企业规模的扩张;鼓励和支持水电、铅业、铅业、银业等优势企业实施产品经营与资本经营双轮驱动,引导优质资产、优秀人才向优势企业集中,培育企业集团,打造地方工业的“航空母舰”。三是在调整企业结构上要突出以民营为主。企业民营化程度越高,县域经济发展水平也就越高。要坚持“经济民营为主、企业民有为主、投资民间为主、事业民办为主”的方针,进一步解放思想,冲破一切妨碍民营经济发展的思想观念,坚决改变一切不符合国家政策、不适应形势发展要求、束缚民营经济发展的规定和办法,坚决革除一切影响民营经济发展的体制弊端,自觉地把民营经济作为兴县富民的大事来抓,大力扶持民营企业发展成为县域经济的主体力量,增强县域经济的活力。

——围绕增强发展动力,努力实现经济体制改革的新突破。改革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要适应经济全球化竞争和市场经济的要求,认真落实《中国共产党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精神,把推进改革作为县域经济跨越式发展的关键来抓,着力推进以国有企业改革、农村经济体制、要素市场改革等为重点的各项改革。一是加大国有企业改革力度。把国有工商企业改革作为全县改革的重点,按照建立现代产权制度的要求,采取多种途径,加快县属企业改革。着力引进外资和社会资本处置国有资产,实现产权多元化,使股份制成为县属企业的主要实现形式,形成以股份制为主体的混合所有制经济。今年县属国有企业的改革面要达到100、新组建公司及股份制改造企业100达到规范要求、符合破产条件的企业100进入破产程序并终结、竞争性领域国有企业及国有职工身份退出国有序列达到70。按照管资产与管人、管事相结合,管理、营运、监督相分离的原则,加快形成新型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和国有资本营运机制。二是深化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深化农村税费改革,取消除烤烟税以外的农业特产税,降低农业税率,进一步减轻农民负担。大力推进县属国有农业龙头企业和县属农林场所的改革改制,今年冰糖橙公司、食品有限公司要完全与政府脱钩,实行独立的市场运作。在完善和稳定农村承包制的基础上,大力推进土地流转机制改革,出台鼓励发展农业产业、调整农业结构的土地流转政策,使农村土地向规模集中,向高效产业集中。三是推进资本、土地、技术、劳动力等要素市场改革。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降低投资门槛,开放投资领域,使各类资本能够按照市场机制和产业导向顺利进入各个领域投资,切实解决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投资“瓶颈”问题。搞活土地和矿产资源经营机制,在矿产资源拍卖方面取得重要突破。建立规范活跃的人才流动机制,大力推行竞争上岗、公务员公开招考、事业单位人员聘任等制度。今年要全面推开事业单位人员聘任制,特别是要加快改革教育、卫生等系统的用人制度。要建立引进高素质人才和特殊人才的良性机制,加快“人才强县”的步伐。

篇6:快推进张掖经济社会新跨越发展的思考

为认真贯彻落实郑州市、新郑市关于全力推进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的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把握机遇,理清思路,发挥优势,推动全镇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特提出以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加快发展、维护稳定、为民谋利的要求,紧紧抓住发展这个第一要务,大力发展优势产业,着力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积极发挥**的独特优势和作用,努力实现全镇经济社会跨越发展。

二、奋斗目标

经过努力,在工业经济、城镇建设、新农村建设、文化产业发展和对外开放、社会事业等方面实现跨越式发展,在民主法制、精神文明和党的建设方面明显加强,确保率先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2006年,全镇生产总值突破130000万元,财政收入突破1400万元,实际利用外资突破400万美元,全镇固定资产投资新增66000万元。到2008年,在2005年的基础上,全镇生产总值净增10亿元,达到19.7亿元,实现四个“翻番”,即财政收入、招商引资到位资金、全镇工业增加值、全镇固定资产投资分别比2005年翻一番。

三、突出重点,抓住关键,全力实施六大工程

全面实施跨越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要继续把工业化、城镇化作为重中之重,巩固工业发展的良好势头,争取城镇化建设有大的突破,要通过发展壮大实力,增强后劲,促进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重点要抓好以下六大工程建设:

(一)扶优扶强工程

积极落实有关优惠政策,在电力、水资源、通信、土地、资金等方面支持重点项目建设。不断完善重点企业培育机制,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培育一批规模企业、知名企业。加大项目储备、筛选、立项和实施力度,重点做好规模以上医药化工项目的争取工作,着力培育具有明显竞争优势的行业。加强对福华钢铁、欧普陶瓷、镇科沥青、电池隔膜等项目的跟踪服务,确保圆满完成投资计划,力争早投产、早见效。继续扎实推行“一个项目、一名领导、一抓到底”的工作机制,对所有建设项目建立台账,实行项目跟踪服务制度,对企业遇到的困难随时协调解决。深入实施“树名企,育名牌”战略,争创一批国家级、省级名牌,不断提升经济发展质量和水平。

(二)园区建设工程

按照“完善规划、产业聚集、资源共享、协作配套、链条延伸、整体优化”的原则,成立园区发展协调指挥部,进一步完善有利于园区建设发展的优惠政策,引导企业向园区集中、农民向镇区集中,着力构筑布局科学的园区发展格局。围绕北城区的产业定位和发展方向,坚持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加强政策扶持,完善园区基础设施,增强综合配套功能,提高项目承载能力。根据园区定位,不断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着力引进一批符合发展方向的企业和项目,不断提高产业发展水平和档次,使其真正成为带动全镇经济升级发展的强大动力。

(三)城镇化建设工程

紧紧把握新郑市区“东进北扩”的调整契机,以城北医药化工产业集群区为核心,以黄帝文化园为支点,以107国道、郑新公路、华瑞路及将要开工建设的北环路、万邓路及南水北调工程为纽带,努力构建层次分明、结构合理的城镇发展新格局。围绕“拉大框架、提升品位、增强功能、改善环境”的要求,科学规划小城镇发展规模、速度、节奏,做好镇区主要道路的修补和改造工作,改善镇区路网结构,提高道路通行能力,有效拉大城镇框架。加强镇区游园建设和沿街房屋改造,推进沿街单位拆墙透绿,保持绿、亮、净、美的城镇形象,尽快将我镇建设成为设施健全、功能完善、环境舒适、街道美观、管理先进、特色鲜明的现代化小城镇。到2008年,镇区建成区面积要达到8平方公里,居住人口达到33600人以上,城镇化率达到80%。

(四)新农村建设工程

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坚持用工业的理念发展农业,制订科学的农业发展规划,大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重点发展奶牛养殖、蔬菜、杂果、花卉苗木种植等产业,加快建设现代化农业示范园区。加快农业标准化体系建设,切实抓好张垌无公害蔬菜基地、王垌小杂果基地建设、文士湾奶牛养殖小区建设。加大投入力度,实施农业综合开发,搞好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提高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加强农村交通、卫生、教育、文化等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推进乡间公路、饮用水、沼气等工程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不断提高农民生产生活环境质量;加强对农民的引导性培训和岗位技能培训,提高自主创业能力,促进劳动力转移就业,千方百计增加农民工资性收入。坚持以提高农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核心,深入开展农村精神文明程度,加强以村务公开、政务公开为主要内容的基层民主和以党支部为核心的基层组织建设。以“五通、四改、三有、两保”(通

路、通电、通水、通广播电视、通邮政通信;以沼气建设为重点,带动改院、改厕、改厨、改圈;有学校、有卫生室、有文化室;农民有养老保险和社会医疗保险)为重点,抓好社会主义新农村试点村建设和康居示范村建设。通过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示范带动,逐步实现建立新机制、发展新产业、培养新农民、建设新家园的目标。

(五)文化建设工程

依托

裴李岗遗址的历史文化优势,以黄帝文化园建设为契机,培育壮大文化产业、文化经济。充分利用各种形式,全面推介裴李岗文化和黄帝文化,进一步扩大**的对外影响力和知名度。配合有关部门,搞好裴李岗文化遗址的开发利用。繁荣净化文化市场,在各行政村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普及有线电视网络,镇区要推广数字电视。要加大教育投入,逐步规划建设一批标准化的中小学。深化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搞好卫生院扩建工程,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健康水平,(六)生态**建设工程

推进生态**建设,积极开展优美庭院、康居示范村创建活动,围绕“南水北调”工程,配合有关部门,完成移民安置工作。搞好造林绿化工作,建设林业生态乡镇,巩固河南省卫生镇的创建成果。到2008年,全镇绿化覆盖率要达到40%以上。要加强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水泥厂、宏发耐火材料厂、华中耐火材料厂,要淘汰落后的工业生产工艺,改燃煤为燃气,实现清洁化生产,要下大决心取缔一批污染型企业,实施空气、水、噪音净化工程,发展生态农业,有效保护和改善城乡环境。

四、强化措施,确保各项目标任务圆满完成要实现全镇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必须采取强有力的措施,开拓进取,真抓实干,努力完成跨越式发展的各项目标任务。

(一)解放思想,更新观念

全体党员和领导干部要把认识提高到跨越式发展的要求上来,把思想统一到跨越式发展的工作部署上来,把力量凝聚到跨越式发展的目标上来,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不断探索新方法、开辟新途径,创造新业绩。

(二[好范文-,找范文请到])调整结构,推动转型

大力推进经济布局、产业结构调整,努力实现传统产业与现代产业的双重升级,全力推动“三个转变”,即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经济体制由初级市场体制向现代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社会结构由城乡二元结构向城乡一体化转变。

(三)扩大开放,大力招商

着力构建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对外开放新格局。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拓展委托招商、代理招商、以商招商、网上招商等招商渠道,增强招商引资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支持重点企业开辟国内外市场,进一步拓展开放型经济的发展空间。

(四)维护大局,保持稳定

坚持稳定压倒一切的方针,统筹抓好信访安全稳定工作,着力构建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坚持以人为本,办好与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实事,解决好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深入开展“扫黑除恶”等“严打”整治,遏制重大案件发生,努力建设平安**。

(五)强化领导,明确责任

要加强对跨越式发展工作的领导,成立跨越式发展的领导机构,定期召开专题会议,协调解决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各行政村及有关单位要增强大局意识和责任意识,要落实责任,齐抓共管,确保该项工作顺利推进,要制定严格的奖罚制度,形成层层落实的领导体系,确保圆满完成各项工作目标和任务。

篇7:不断推进循XX经济社会跨越发展

QQ日报 2010-06-21 07:40

学习贯彻省委十一届七次全体会议精神,解决好XX这样一个欠发达县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矛盾和问题,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切实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省委对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新部署新要求,必须坚持跨越发展、绿色发展、和谐发展和统筹发展,这是XX撒拉族自治县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必然选择。

一、大力发展现代农牧业,稳步推进农村经济。继续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四区两带一线”战略和地委、行署关于现代农牧业百里长廊建设的部署,大力发展现代农牧业。围绕创建省级农业示范园区的目标,整合各类项目资金5000万元,在园区露天和温室内引进2-3个高附加值的果苗和蔬菜,进行试验试种;搞活管理机制,吸引更多种植大户及能人、产业化龙头企业入驻园区,加快推进农业示范园区建设。依法推进土地流转步伐,通过建立推进现代设施农业、土地流转奖励机制等政策措施,使土地流转面积占总面积的20%以上。围绕创建全省农区畜牧业示范县目标,加大投入扶持“八个示范基地”建设,着力实施畜用暖棚、养殖小区、畜禽良种改良和岗察乡牧民定居工程建设,提高畜牧业规模效益;加大清真牛羊肉加工企业和水产养殖项目的扶持力度,在农畜产品精加工和库区水产养殖上实现新突破。围绕新农村建设目标,全面启动文都乡麻日村等示范村建设,深入开展公路沿线、乡镇政府所在地、旅游线路的村容村貌和道路交通整治工作。围绕创业促就业目标,大力实施“阳光工程”、“雨露计划”等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工程,切实提高农民工的劳务技能和创业就业能力。出台扶持和奖励政策,在内地和东部沿海大、中城市打造30家有一定规模和市场竞争力的“撒拉人家”餐饮品牌。县内积极培育撒拉族刺绣、宁巴石匠、黄河石画等劳务经济品牌;积极支持我县境外经商人员以注册贸易公司等形式发展国际商贸业,开辟中东穆斯林国家劳务输出市场,充分发挥创业小额担保贷款融资平台作用,确保劳务输出保持在4万人(次)以上。

二、依托特色优势,突出发展工业经济。加大对规模企业的指导和扶持力度,积极推行县级领导和干部联系企业制度,加强投融资平台建设,设立“工业发展基金”,扶持发展甲秀、白驼、雪驰等龙头企业提升深加工能力,延伸产业链条。加快工业集中区建设,完成核心区水、电、路基础设施建设,制定出台引企入园的优惠政策,确保金路、雪驰、博艺等民族特色工业企业入驻,项目建成投产见效。千方百计再促成3至4家有规模的工业项目入驻园区,使工业集中区尽快形成规模和产生集聚引领效应。通过厂房租赁、入股等形式积极盘活闲置资产1亿元以上。

三、扩大品牌效应,着力发展旅游经济。高标准编制旅游发展总体规划、“撒拉人家”品牌建设等发展规划,为旅游业长远发展奠定基础。大力实施“西提东育”战略,促进西线骆驼泉、民俗展览馆、**故居等王牌景区提档升级的同时,精心开发包装喜饶嘉措大师纪念馆、安多天然佛塔、五山池等特色景点,培育东线特色旅游线路。依托民俗文化,吸纳民间资本,培育发展“撒拉人家”、“藏家乐”、刺绣等旅游产业。强势推介撒拉族绿色家园,扩大旅游品牌知名度,及早着手筹办环湖赛XX赛段、国际抢渡黄河极限挑战赛等节庆赛事活动,强势推介“撒拉族绿色家园”品牌。同时,做好省内外重点景区旅游线路对接工作,不断扩大旅游消费市场。

四、创新经营理念,巩固提高城建水平。抓好规划编制。修编完善县城总体规划,突出抓好县城至街子三岔“十里经济带”、沿黄景观带、重点集镇、水上娱乐码头建设等规划编制工作。抓好县城建设。投资2亿元实施县城污水管网配套,集中供热全覆盖工程及“十里经济带”沿街改造、南滨河路等扩城提位工程建设。扎实推进廉租房建设和棚户区改造,加快旧城改造步伐。强力实施“穿衣戴帽”、“绿化美化”等改造工程,提升县城综合服务功能。抓好小集镇建设。进一步加强街子、白庄、文都等集镇农贸市场、商场、车站等基础设施建设;实施集镇美化亮化工程,综合整治集镇“脏、乱、差”现象。重视集镇“文化”工程建设,积极创建一批特色集镇和生态文化名村。抓好城镇管理。加强对县城规划、建设的监督,做好环境卫生、园林管护等工作。建立和完善市容市貌整治联动机制,结合县城和集镇“创卫”工作,大力开展“提高市民素质、提高县城文明”两个提高活动。依法严惩违反城镇秩序、破坏市政公共设施等行为,促进县城文明整洁、安全有序。

五、落实各项惠民政策,着力提高民生保障水平。一是全面落实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以控辍保学为重点,扎实做好各项基础工作,确保明年“两基”迎国检顺利验收。积极支持“一乡一个幼儿园”建设,加强农村基层学校管理和校长队伍建设,全面整治学校周边环境,确保师生安全。二是以加强村级卫生室标准化建设、村医规范化管理为重点,加快县、乡、村医疗卫生服务网络体系建设。三是完善和落实五保供养、受灾群众救助、医疗救助、教育救助等各项保障制度,切实做好政府承诺的十件实事。四是深入开展文明县城、文明村镇和文明行业三大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不断提高全民思想道德和文明素质。

篇8:奋力推进经济社会发展新跨越

一直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对甘肃发展给予了高度重视、寄予了殷切期望。《意见》是党中央、国务院对我省的特殊关怀,是对我省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巨大支持,是指导我省发展的纲领性文件。近年来,中央领导同志多次来我省视察,对我们的工作进行面对面的指导,并指示有关部门研究制定支持甘肃经济社会发展的政策措施。经过上下一年多的共同努力,最终形成的《意见》倾注着党中央、国务院和中央领导同志对甘肃人民的深情厚谊,凝结着国家部委和调研组全体同志的智慧与辛勤劳动。

《意见》站在统筹全国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高度,进一步明确了我省在全国的战略定位,提出了进一步支持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发展战略、主要目标和具体措施,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目标体系和政策体系,形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为我省当前和今后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可以说,所有关系甘肃发展的重点、难点问题在《意见》中都有充分的反映,许多我们多年希望办的事、希望实施的重大工程和项目都有了明确的意见。《意见》思路清晰、重点突出,项目具体、措施有力,含金量高、操作性强,对我省实现跨越式发展是一个巨大的支持和有力的指导。

《意见》的出台,标志着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蓝图已经绘就,任务和措施已经明确,现在的关键就是要集中精力抓好落实。《意见》提出要把甘肃建设成“工业强省、文化大省和生态文明省”,这既是一个宏伟的目标,激动人心,催人奋进、同时又是一个很具有先进性的目标,我们距离这一目标的要求还存在很大的差距。在实施中必须牢牢把握《意见》的重点内容,以实现有条件地区率先发展为突破口,推动区域经济快速发展;以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为重点,大力改善生存和发展的环境;以加快优势资源开发转化为重点,着力提高产业发展水平;以强化民生工程和社会事业建设为重点,让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为重点,增强发展的内在动力。经过持之以恒的奋斗和创造性的工作,努力实现中央提出的目标,全力推进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全省各级党委、政府和有关单位要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把学习贯彻《意见》作为重大政治任务,加强领导、周密部署,凝聚力量、真抓实干,确保取得实效。

我们坚信,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有国家部委和社会各界的鼎力支持,有2600万甘肃人民的奋力拼搏,我们一定能够走出一条符合自身实际、具有甘肃特色的跨越式发展之路,推进我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上一篇:关于建立解决建设领域拖欠工程款下一篇:岁暮归南山孟浩然诗词及赏析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