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就业新取向评析

2024-04-27

大学生就业新取向评析(共6篇)

篇1:大学生就业新取向评析

大学生就业市场及就业取向总结

近年来就业市场趋紧,大学生就业问题就越来越受到学校和学生的高度关注,很多高中学生报考志愿的填写都参考专业就业情况。土木工程专业因为就业形势不错被很多人认为是热门专业之一。未来几年土木工程这个专业的就业前景怎样?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的要求是什么,大学生在学好专业知识的基础上还要加强学习哪些知识以适应需要?本文对此进行探讨。

一、以国家政策与国际形势为主的市场经济背景分析

201X年4月30日北京出台“国十条实施细则”,中央政府可在住房与城乡建设部指定的40个重点城市统一实施基本限购令,并采取其他措施进一步加强房地产市场管理。政策实施了一年有余,对原先过热的房地产市场控制效果显著。据国家统计局204月18日发布的数据显示,3月70个大中城市新建商品住宅销售价格同比下降的城市增至38个,为201X年9月个别城市再次出现价格同比下降以来,下降城市数量最多的月份。大部分大城市在限购令政策不改动的前提下,房地产行业发展逐渐平稳,对于大多数家庭来说这是个好消息。但是对于土木工程专业的毕业生来说,这同样预示着就业市场的进一步趋紧。

随着20美国房地产泡沫破裂、华尔街金融风暴冲击、全球股市大幅下跌所产生的全球性金融危机,其强度和范围甚至强于1929年的全球经济危机。时隔多年,现在全球经济仍然没能完全回暖。中国作为有国家宏观调控的市场经济体在此金融危机中所表现出的抗逆性较强于一般资本主义国家,但不论经济发展速度或质量还是受到了不小的影响。惠誉评级(Fitch Ratings Service)亚洲信贷分析师皮莱(Kalai Pillay)说,中国建筑市场总体上是在放缓。很多从西方进口产品的中国公司在获取信贷方面遇到很大困难,让这种放缓雪上加霜。

尽管我国的`房地产政策与全球经济的危机对土木专业有一定的冲击,但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路网改造工作,再加上路桥和城市基础设施的更新换代以及我国土木工程国际市场的开发,土木工程专业就业问题还是比较乐观的。

二、用人单位招聘员工的特点

通过历年与各用工单位的交流沟通,了解到用人单位招聘员工主要的情况:

第一,大部分的用人单位会为员工提供根据工作年限和业务、工作能力定期调整的待遇,工资由基本工资、绩效工资及综合补贴(住房、交通、通讯)组成,一般按月发放。综合看来新员工试用期工资在1500—3000元左右,试用期结束后结算绩效工资。如果成功地经过试用期考核,那么会与公司签订一个3—5年的劳动合同。

第二,比较大的用工单位对学生的专业基础扎实以及专业方向精细要求较高,学生是否通过6级英语,是否为党员、是否为学生干部等比较看重,很强调实践动手能力,当然这个行业对身体强壮、吃苦耐劳也有要求。

第三,用人单位对学历比较看重,硕士研究生就业的起点比本科生高,而且以后获得提升的空间也大一些。有些单位会在招聘的时候参考学生就读的学校背景及学生在校的表现,比如说985、211大学或省属重点大学,一本还是二本,专业是否通过专业评估等。

第四,用工单位注重学生的沟通、表达能力。一些单位还比较看重学生跨专业的综合能力,他们在招聘时会特别在意懂得两个专业知识的学生,在这种公司招聘里会明文规定双专业享受研究生待遇。

第五,用工单位注重学生的诚信,对于违约辞职跳槽很反感,因为这样会造成人员、工作很大耽误。经常的违约甚至让用工单位对整个学校、学生有不好的印象,以后就不来招聘了。

三、近年烟台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毕业生就业情况

烟台大学土木工程学院的创建与发展得到了清华大学土木工程系的大力支持。学院设有土木工程、工程管理和给排水科学与工程(201X年增设)三个本科专业。本节所涉及的统计数据来自于土木工程学院20至201X年5年本科毕业生当年离校的记录详情,共计1366人的去向信息,数据真实可靠。

由图表中数据可知土木工程专业的毕业生除去继续深造的,主要的就业方向还是与专业密切关联的建筑施工单位,学生从事其他行业的非常少。在4%的其他行业中,主要是集中在公务员和选调生、事业单位招考,目前被大家视作“铁饭碗”上面。很多学生干部的职业目标是这个“铁饭碗”。设计院这样的单位面向本科生需求量也是很有限,设计院可以说是绝大多数女同学的理想选择。需要说明的是监理员,7.32%主要是集中在前面几年,近两年,大家认为做监理不能很好地将所学专业知识运用到工作中,一般都考虑先到施工单位实践2年再选择监理。

四、毕业生就业思想调查

土木工程学院在540多名2012届毕业生中采用问卷调查形式进行就业思想调查。发出问卷220份回收220份,有效问卷220份。问卷内容包括:就业信心,就业准备,就业期望,就业影响因素和有关自主创业的因素等等,具体数据见表2、表3。

由表2中数据可知影响就业成功的因素中工作经验、社会适应性、能力储备不足排在前3位,学校应该更加重视学生的专业实习及社会实践,让学生能适应社会的需要,有更加强大的竞争力。由表3数据可知学生对考证很认可,77%的学生都参加计算机、英语、驾照等相关等级证书的考试。同学们的就业信息来源还是比较依赖学校,就业观念还是要专业对口。

五、给准备就业的在校大学生的几点建议

1、早定目标早作储备。作为一名现代工程师应该是复合型、创造型人才,应具备:适应能力、发展能力和竞争能力。大学生在学校应该及早把自己就业目标确定下来,在努力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还要根据就业行业的要求积极参加活动,有目的地培养锻炼自己的沟通、表达能力。认真对待学校组织的生产实习,多参加社会实践提高实际动手能力及社会适应能力。积极参加体育锻炼,有个健康的体魄。一个思想积极上进,学习能力强,工作能力强,讲诚信,能吃苦耐劳的学生,才是有竞争能力的,是用工单位喜欢的。

2、放宽视线,放开观念。大学生不应该在择业中抱着等的依赖思想,依赖家人、依赖老师、学校,等着工作送上门。除了通过学校负责就业的部门以及亲友、老师、校友等获得就业信息外,大学生还应该运用新媒体广播、电视等获得就业信息,还可以从各就业网站、省市的人才交流中心获得,在生产实习或社会实践时表现推荐自己的好机会,还可以自己走出去毛遂自荐自主择业。

学生的择业观念也应该放开一些,不要束缚于所学专业,片面强调专业对口或者一味往热门职业里钻,要充分认识自己,根据个人的实际结合就业市场情况,合理选择。比如土木专业的女生就业情况就不容乐观,这就不能抱着宁缺毋滥的心态,宁肯回家呆着也不找一个能发挥个人能力的工作,可以考虑先就业再择业,不要追求一次成功就业,追求一辈子的“铁饭碗”。国际经济主流的影响,加上国家政策影响,这势必对大学生提出更高的要求,改变自己的择业观、放宽眼界,采取多种就业方式以适应并不宽松的市场现状。

3、做好期望与现实差距的心理准备。大学生的成长过程比较顺利,他们渴望毕业后在社会大舞台上一展身手,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就业期望值较高。而现实是土木工程专业特别是施工单位,非常辛苦,因为辛苦而提出解约的非常普遍。初涉职场的毕业生因为职业意识的缺乏和工作能力的有限,有时会受到领导、同事的批评冷遇而失去心理平衡,甚至一气之下跳槽走人,错失工作良机。还有的毕业生把经济物质利益放在首位,不考虑长远发展等等,这些实际上是大学生没有做好准备,就业期望与现实存在差距造成的。如果不做好期望与现实差距的心理准备,不仅自己在单位很难得到尊重和信任,而且在行业里也很难立足,还会对学院甚至学校的诚信造成不好的影响。

篇2:大学生就业新取向评析

二、课题的研究人员:

顾问:邬春芹

组长:陈凡凡

组员:蒋静敏郭 丹戴玥张洪 韩 梅凌芝

三、课题的核心概念及界定:

1.价值取向: 指人们在一定场合以一定的方式采取一定行动的意向或倾向,它以一种外在行为的形式体现着人们的价值意识、价值理想、价值追求等。

2.就业价值取向:是人们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在就业过程中对职业价值追求、定位、评价和选择的一种倾向性态度。

四、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现状:

近年来,国内很多学者就大学生就业意向和职业价值观进行了调查与研究,并就研究工具的开发和应用作了很多的尝试。如方俐洛和凌文辁等就中国职业兴趣量表的建构作了很大的贡献。梁龙娟和佘贤君对当代大学生就业标准进行了研究,发现大学生的就业标准主要涉及工作发展前景、工资收入、个人潜能的发挥、住房、工作单位所在地、工作与所学专业的相关性、工作量以及个体兴趣等。在郑伦仁和窦继平所作的研究中,将职业价值观概括为进取心、自主性、经济价值、声望和工作安定性等5 种尺度,其中,进取心为影响最大的因素。显然,在对大学生职业价值取向的研究中,虽然国内研究者较多采用了量表测量的方法,但在研究工具上并不统一,不同的研究者采用了不同的研究工具。同时,在对价值观区分的标准方面也不尽相同,而在不同价值观理论指导下所编制的问卷也会不同。例如,Holland 首次从个体特质维度

提出“职业选择理论”,并在此理论基础上编制了职业兴趣调查问卷,而Lofquist 和Dawis 则提出了工作调整理论,开发了满意度问卷和职业需求满意量表等研究工具。上述问题对大学生择业价值观的研究带来了一定的影响。从大学生毕业后的去向选择、择业标准、择业地区意向、择业单位性质意向、择业薪酬期望、对择业影响因素的评价等六个方面,综合考察高等教育扩招后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的变化趋势并进行分析,得出加强大学生就业价值观教育引导的若干思路。

五、研究的目标及内容:

就业价值取向是人们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在就业过程中对职业价值追求、定位、评价和选择的一种倾向性态度。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是其人生价值观在就业过程中的现实表现,对大学生的择业行为产生着重要影响。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加快,大学生就业模式从“国家包分配”到“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的转变以及就业市场化程度的提高,大学生的价值观和就业价值取向也不断发生变化,呈现出一些新特点。调查研究新时期大学生的就业价值取向,把握其变化趋势,及时掌握相关信息,可以为大学生就业与就业政策的实施及教育实践提供重要的参数,对解决大学生就业中的实际问题、针对性地做好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加强对大学生价值观和就业观的教育引导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择业价值取向是人们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在择业过程中对择业价值追求、定位、评价和选择的一种倾向性态度,它决定采取什么样的态度来对待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并做出选择与追求。

对职业价值观的研究存在着两种取向:第一,个人取向,着重从个体的角度来探讨职业行为,重视个人的需要、能力、兴趣和人格等内在因素在职业选择和职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如特性2因素论(t rait2factor theory)、需要论(need theory)和职业选择发展理论等均从个体角度出发,探讨职业决策者的价值取向;第二,社会取向,倾向于研究作用于个人职业选择和职业发展的社会环境因素,强调个人所处的家庭和社会环境等外在因素在职业选择与职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如社会经济学

理。在参照有关问卷和文献资料的基础上,结合本校实际设计了《江苏教育学院本科毕业生就业价值取向调查问卷》,问卷内容涉及大学生毕业后的去向选择、择业标准、择业地区意向、择业单位性质意向、择业薪酬期望、对择业影响因素的评价等六个方面,并于2005~2008年连续3年对应届本科毕业生进行了调查研究。

六、研究方法和手段: 1.调查法

通过观察、调查问卷、了解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测量题目的确定及量表结构、因素分析、二阶探索性因素分析、项目分析、信度分析、不同性别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分析。

2.文献研究法

著作中可供我们参考的有价值的东西很多,吸取其精华为我所用,可让我们的研究工作少走弯路,早出成果。

七、研究的具体步骤及安排:

1.准备阶段:2009年9月--2009年10月 制定研究方案,建立

课题组。

2.实施阶段 :2009年10月—2009年11月 研究实施,分步骤

有重点地推进研究工作,进行问卷调查。

2009年11月—2009年12月 分析问卷,总结课题。

3.总结阶段:2009年12月—2010年1月 全面总结课题研究成果,完成结题工作。

八、预期研究成果:

通过对我校届毕业生就业价值取向调查结果的分析可以看出,大学生的就业价值取向呈显著的多元化趋势,主要体现在大学生既注重个人事业的发展,又兼顾国家和社会的需要;既能正视就业压力,又存在消极心态;既偏重个人兴趣,又追求理想化的薪酬待遇;既看重经济因素,又存在急功近利心态;就业意向城市化趋向加重,社会奉献意识淡化。注重个体价值,过于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看重物质利益,过于追求经济价值的实现;择业观念较为传统,缺乏艰苦奋斗的品质与创业精神、竞争意识。尽管大学生择业价值取向总体上是积极健康的,但同时存在不正确的就业价值观念、消极的就业意识以及盲目的择业行为,应引起

全社会的广泛关注,是国家、高校和家庭所面临的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九、完成本课题研究任务的的可行性分析

当前在大学生就业工作中,迫切需要对大学生加强就业价值取向的正确引导,国家、社会、高校等各个层面既要转变观念,又要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努力通过国家政策的调控,完善与优化大学生的就业政策体系,特别是要制定出引导毕业生创业和面向基层就业的鼓励政策;要推进大学生全程就业指导,加强毕业生的理想信念教育、奉献意识教育、道德品质教育、职业素质教育与创业意识教育,要积极营造大学生就业的社会舆论氛围,转变家庭的传统就业观念。在新的历史时期,应当用科学发展观审视当前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的变化趋势与存在的问题,积极推动大学生的合理择业和顺利就业,从而对我国经济的发展、社会的稳定以及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1.组织人员保证,成立课题组。

顾问:邬春芹

组长:陈凡凡

组员:蒋静敏郭 丹戴玥张洪 韩 梅凌芝

2.制度保证:学校建立可以研究责任制;建立课题组活动研讨制度。

3.经费保证:学校每年投入课题研究经费千元左右。

篇3:大学生就业新取向评析

一、就业价值取向的内涵与意义

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是指他们在选择职业的过程中对职业价值的追求、定位、评价和选择的一种倾向性态度和对职业目标的追求和向往[1]。造成我国当前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既有毕业生数量的增加、我国经济体制的不完善、学校课程设置与社会需要相脱节等客观因素, 大学生的就业价值取向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普遍的和内在的主观因素。大学生的就业价值取向对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保证顺利就业起着重要的作用。

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是一个历史的发展过程, 在不同时期大学生的就业价值取向也是有所不同的, 它反映的是当时大学生的观念和心态。从2012年开始, 90后大学生正式进入社会参加工作, 在接下来几年, 各高校的就业工作也主要是针对这群无论在思想还是行动上都异常活跃的新一代。因此, 了解这一代的学生与80后学生在就业价值取向上的差异性对我们的就业指导工作无疑有很大的帮助。

二、80后与90后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的比较

(一) 数据的采取

80年代初和90年代初出生的学生在高校里处于不同的时期, 两者基本没有交集, 因此在价值取向上不会互相干扰。本文通过对万方、知网数据库的搜寻, 主要选取不同时期的两份已发表的数据作为本文的参考数据。一份是2007年发表于《职业教育研究》, 针对合肥工业大学2003、2004、2005、2006届应届毕业生做的就业价值取向调查, 该调查是安徽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大学生择业决策中追风行为的研究》的一个阶段性成果。本文主要选取2005年的数据, 因为2005届毕业生刚好是80年代初出生, 且这一年的数据比较完整丰富;另一份是2013年发表于《高校辅导员学刊》, 针对河南省6所本科院校, 18个专业的90后学生做的就业价值取向调查。虽然两份调查的具体指标不完全相同, 但是两份调查指标的指向性是一致的, 因此从宏观上还是可以反映出两个时期学生在价值取向上的不同点。80年代学生的数据是对合肥工业大学2005届所有的4897名学生所做的调查, 90年代学生的数据是对河南6所高校的1765名学生进行调查, 因此两份数据的覆盖面较广, 都具有一定的充分性 (1) 。

(二) 结果的分析

根据两份数据的具体指标的描述, 我们把各项指标统一概括为毕业去向的选择、就业价值目标、行业选择及就业地域。

1. 毕业去向的选择。

毕业去向的选择包括就业、考研、其他等选项, 其中其他指出国、不清楚等。根据两份调查数据, 我们发现在80后学生中, 有43.6%的学生选择就业, 46.2%学生选择考研, 10.2%的学生选择其他[2];而90后学生中, 选择就业的77.2%, 考研的20.6%, 选择其他的有2.2% (见图1) [3]。这说明90后学生已经开始趋于务实, 从“考研热”中退出, 不再变相逃避就业。这与国家发布的2005年和2012年考研人数比例是相符合的。2005年考研人数为117.2万, 占当年毕业生人数的34.6%, 而2012年考研人数为165.6万, 虽然绝对数增加, 但是只占当年毕业生人数的24.4%。

2. 就业价值目标。

就业价值目标的选择包括行业前景和个人发展空间、薪酬待遇、其他等选项, 其中其他指个人兴趣特长、工作环境等。通过两份数据的调查, 在行业前景及个人发展前景中, 80后学生中有34.6%选择该项, 而90后学生中选择该项的达到45.6%;在薪酬待遇中, 80后中的33.3%和90后中的27.1%选择此项;32.1%的80后和27.3%的90后选择其他项 (见图2) 。从两个数据的对比中我们可以看出80后大学生在职业选择中对行业前景、薪酬待遇、工作环境等都几乎有同等的要求, 不仅希望有好的工作前景及发展, 个人的薪酬待遇和工作环境等也是很重要的;比较令人欣喜的是, 90后大学生对行业前景及个人发展要求的比例有所上升, 而薪酬待遇的比例有所下降, 精神期望与物质期望的距离逐渐拉开。我们不可忽视的是, 学生对工作环境、个人的兴趣特长的要求已经超过了对薪酬的取向。

3. 行业的选择。

行业选择包括传统稳定行业 (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国企等) 、非公有制企业 (私企、外企、合资企业等) 、其他 (自主创业等) 。这两份调查里, 在80后学生中选择非公有制企业的比例最高, 占了46.2%, 而选择传统稳定行业的只有41.4%, 自由职业、自主创业等为12.4%;在90后中, 传统稳定行业的比例超过非公有制企业, 分别为50.4%和32.2%, 其他的为17.4% (见图3) 。我们可以看到, 选择公务员、事业单位、国企的比例大幅度上升, 这与我们国家近年来的“公务员热”是密不可分的。在2012年的国家公务员考试中, 1.8万个岗位有123万人竞争, 最热门的职位比为3992:1。随着2008年全球经济危机的降临, 不少外企、私企的效益也大不如前, 因此学生对非公有制企业的热衷度也大大降低。学生中自主创业的比例虽然有所提高, 但是所占的比例还是很小的, 这说明学生的创业意识还是比较薄弱的。

4. 就业地域的选择。

就业地域的选择包括沿海等经济发达地区、西部地区、离家较近的内地省会城市等。在这两份调查中, 选择沿海等经济发达地区的分别为80后53.8%和90后48.1%;选择离家近的内地省会城市等的分别为42.4%和48.9%;选择西部地区的分别为3.8%和3.0% (见图4) 。我们可以发现, 不管哪个年代, 大部分毕业生求职的地区目标都在沿海等经济发达地区, 且越来越多的学生倾向于回原籍或到离家较近的城市求职。90后大学生到离家近的城市就业的倾向已经超过了到经济发达地区。两代人中, 选择到西部地区的比例很小, 而90后一代大部分是属于4+2+1的一代, 在家中极受保护的一代, 也比较缺少吃苦耐劳、为国家奉献的精神, 因此选择到西部地区的比例又有所下降。

通过这两份数据的比较, 我们可以看到, 80年代出生的学生与90年代出生的学生, 他们之间的就业价值取向还是有所差异的。相较于80后大学生, 90后大学生更加务实, 不再盲目趋向于考研。他们趋向于选择离家近, 行业前景好且有助于个人发展的工作, 同时对传统稳定行业的倾向逐步提升。

三、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变化的原因

80和90年代的学生, 年龄上虽然只差10岁左右, 但他们的就业取向是有所差异的, 而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包括社会、家庭和个人的因素。

(一) 社会环境因素的影响

大学生在行业选择中对稳定的公有制行业的倾向已经超过了对非公有制企业的期望, 社会经济因素起着很大的影响作用。在全球金融危机的冲击下, 不少外资、私人企业经营困难, 部分企业开始裁人甚至倒闭, 企业用人计划缩水, 工作岗位减少, 因此原本有意在非公有制企业一展拳脚的学生不得不重新考虑自己的行业, 转向更加稳定的传统行业, 如政府、事业单位、国企等。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和社会经济状况, 毕业生对个人薪酬待遇的期望也有所下降, 对现实的薪酬体现出认同感, 已经不再是最重要的职业选择因素了。

由于经济发达的大城市能给学生提供较多的发展机会、较大的发展空间、便利的生活条件及较好的社会保障, 不少学生还是把经济发达的地区看成是自己的第一选择, 一心要往大城市流动。正如近段时间在网上疯传的一条新闻:在北京一个80平方米的房子内, 居然摆了13张上下铺的床, 住了25个人, 这真是应了那句“宁要北京一张床, 不要农村一间房”。

社会舆论是一定社会对所发生的现象、事件及公众的道德行为表现出来的, 某些带倾向性的见解、情绪和态度, 它有及时性和强制性的特征[4]。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 无可避免地会受到社会舆论的影响。如果某个职业的社会声誉较好或者社会舆论好, 即使不适合自己也会不惜一切地去争取它。就如我国的公务员考试, 对于很多学生来说, 公务员与自己的专业不相符, 自己的性格也未必合适做公务员, 但因为公务员能带来很体面的身份, 并且享有很高的社会声誉和地位, 因此不少学生在毕业时会全力考取公务员, 甚至不惜缓就业, 为的就是考上公务员。这也是新时期大学生对传统稳定行业热衷的因素之一。

与国外大学生相比, 我们的学生创业意识很薄弱, 敢于自己创业的人很少。这与我们从小的教育有关, 更是社会大环境的影响。虽然这几年国家针对大学生的自主创业出台了关于小额贷款、政策倾斜等优惠条件, 但在社会上整体还缺乏大学生自主创业的良好环境, 包括社会支持、政策保障、社会舆论等。而作为小社会的大学, 由于经验不足, 创业教育的力度也不够, 导致学生创业意识、能力、实践经验不足。因此, 在大学生中, 选择自主创业的人数还是很有限的。

(二) 家庭环境的影响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 家庭教育方式对学生的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家庭气氛和早期的家庭环境影响个体职业类型的选择, 无意识心理能量的释放影响着个人追求的职业水平[5]。我国传统的家庭教育观念认为读书的目的就是为了出人头地, 而孩子在毕业时能够留在大城市、国家机关和大企业就是给家里增光, 算是出人头地。加上社会舆论的造势, 认为自己的孩子去艰苦地区工作是没本事的表现, 在别人面前会显得很没面子, 所以作为父母也反对孩子向西部地区流动。父母对孩子的高期望通过在大城市、大企业工作中显示出来, 孩子在潜移默化中也会排斥那些落后地区或者小企业。因此, 每年有不少学生要考公务员、要留在大城市。这样的家庭教育无疑影响了学生的就业价值取向。

另外一方面, 90后这一代的学生, 大多成长、生活在比较宽松的家庭环境中, 不少人还是独生子女, 家庭经济条件优越。家庭环境的影响使得他们缺少独立自主的意识且缺乏艰苦生活的磨炼, 他们追求的是安定、稳定、优越的工作环境和生活条件, 对于艰苦行业、艰苦地区, 他们还是望而却步的。

(三) 个人因素的影响

2005年我国的考研人数首次突破百万, 但是就业率开始下降, 2009年至2011年, 研究生就业率不及本科生。事实上不少读研究生的学生并不是真正对学问有兴趣, 而是为了规避就业压力。随着近年来研究生就业率的下降, 90后学生也更加务实, 他们意识到通过读研来规避就业压力, 在3年后还是要面对现实, 而且竞争力不一定更强。因此出于自身的考虑, 他们中大部分人没有选择考研而加入就业的大潮中, 考研的人数比例也有所下降。

全球经济的缓增长导致各个行业的薪资水平有所下降, 因此大学生也意识到按照目前的经济条件, 薪酬已不是衡量一个职业的首要条件。一个工作行业的前景、个人在企业的发展前途才是最重要的, 因为随着全球经济的慢慢回暖, 各个行业势必迎来另一个春天, 只要所从事的行业有很好的前景, 且个人在企业中不断成长并得到很好的锻炼, 那么在将来薪酬待遇的增长也是必然的, 它与企业的前景和个人的发展是密不可分的。另外, 90后一代在思想上是比较奔放的一代, 往往追求高生活质量, 因此在他们看来环境的好坏、个人的兴趣特长等已经成为他们选择职业的重要条件之一。

90年代出生的这一群学生大多数也是独生子女的一代, 他们身上的担子更重, 家庭责任意识也更强。由于是家里唯一的孩子, 他们担负着照顾父母的责任, 加上大城市离家远, 房价高, 买房对于他们个人而言是一项很重的负担, 因此在就业区域选择上, 他们倾向于选择离家近的城市或回原籍。这样一方面便于照顾父母, 另一方面经济负担也比较小。

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是文化全球化, 西方的价值观也影响着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我们传统的为社会奉献、国家利益至上的精神受到侵蚀, 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泛滥, 新的一代相对缺乏社会责任感, 不愿到艰苦地区去锻炼, 不愿从基层做起。在行业的选择中, 容易受到眼前利益的驱动, 缺乏长远考虑和人生定位。

四、引导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的对策

在当代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不断变化的趋势下, 我们要认真对待, 并从政府、高校、家庭及个人方面等加强引导。

(一) 国家制定相关政策法规, 引导大学生就业创业

在当前就业市场供需不平衡、劳动力过剩的情况下, 国家应当给予政策上的支持, 切实加强大学生就业创业的保障。虽然近年来我国政府积极制定各项就业政策, 但是在某些方面要不断地完善。首先, 对于自愿前往基层或西部等落后地区就业达到一定年限的学生, 政府应该给予返还学费、免除上学贷款等补偿措施。对于已经出台的相关政策, 要加强执行力度, 执行到位。其次, 对于那些积极接收毕业生的中小企业, 政府应该给予政策上的扶持与支持, 为企业创造更好的发展条件, 鼓励企业接收更多的学生, 促进大学生的就业。最后, 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大学生自主创业除了自身的能力外, 政府的支持很重要。政府应该在创业贷款、审批程序及审批费用等方面为大学生提供便利, 必要时应该为大学生的创业提供技术指导。

(二) 高校做好职业指导教育, 完善实习制度

高校是学生学习的场所, 因此高校是对学生进行就业指导效果相对比较显著的地方。高校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加强大学生的就业指导。

首先, 打造一支专业的教师就业指导队伍。大学生就业指导是一门综合学问, 教师不仅要掌握职业生涯规划的知识和程序、了解职场技能、就业市场信息, 还要从心理方面加强对学生的指导。因此, 打造一支专业队伍不仅能对学生进行科学的生涯规划指导, 而且还能帮助学生制定实际的职业生涯规划和具体的就业指导服务[6]。

其次, 建立一套贯穿大学四年的职业规划教育。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应当与学生的个人成长结合起来, 不仅仅是在毕业前进行教育, 而是要从大学生入学开始就指导他们做好职业生涯规划, 帮助他们了解自己的兴趣和特长, 随着专业认识的加强、职业意向的成熟, 从整个求学过程加强他们的就业指导。因此, 应当建立一套贯穿四年的完整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体系, 使学生在不同的阶段都能接受到相应的指导。

再次, 不定期举办相关知识的讲座、报告会。学校可以充分利用自己的资源, 不定期从校外聘请相关的学者、企业家、有一定成就校友来学校举办有关职业生涯规划、行业前景、经验交流等报告会, 使学生可以有效掌握社会上的第一手信息。

最后, 完善大学生实习制度。为了促进大学生的就业, 构建完善的大学生实习制度是必不可少的。通过实习, 可以让学生对本专业有更深的认识, 并从中找到对自己本行业的认同感。不少学生在大学四年没有参加过本专业的实习, 对自己所从事的行业也不甚了解, 在就业时盲目选择或者从事与自己本专业完全不相关的行业, 比如公务员。我们可以借鉴国外大学的做法, 特别是美国高校的成功经验, 打造教育、生产与科研相结合的特色模式。学校通过与企业合作, 组织学生到企业进行各种层次的实践, 为学生提供实习机会, 使学生体验工作, 减少就业的盲目性[7]。

(三) 家长要转变观念, 做好孩子的就业指导

父母传统的求稳定、保终身的就业观念, 依靠找关系走后门找工作的方式, 不仅直接影响90后大学生的职业价值取向, 往往还会扼杀他们的兴趣、特长、才能的发挥, 助长他们等、靠、要的惰性[8]。因此, 作为家长要转变观念, 给孩子自由与空间, 相信他们的能力, 只在必要时给予一定的指导与帮助。同时, 作为家长, 要从小就培养他们无私奉献、吃苦耐劳、团结合作的精神及社会责任感。这些对于孩子的就业价值取向有很大的益处。

(四) 大学生要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树立正确的就业价值观

一些大学生在校期间, 往往只注重课程方面的学习而忽视了自身其他方面的提高, 在求职过程中连最基本的语言表达、文字材料的撰写都成问题。此外对即将面临的压力与竞争认识不足, 缺少社会经验和承受挫折的能力。因此大学生在校期间除了学好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外, 还要多参加学校举行的各项活动、社会实践、专业实践, 积累社会知识与工作经验, 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同时, 大学生要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要敢于向传统的观念挑战, 自主创业, 把自身价值的实现与社会价值的实现结合起来;要勇于到西部及边远地区发挥自己的才能, 增强社会责任感, 甘于从基层做起。

参考文献

[1][2]方留, 孙祥, 李宏伟.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趋势的实证研究[J].职业教育研究, 2007, (12) .

[3][8]常素枝.90后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变化分析及对策[J].高校辅导员学刊, 2013, (2) .

[4][5]常青.全球化背景下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论析[J].就业指导, 2012, (4) .

[6]杨怀祥.美国大学生就业服务体系研究及对我国就业指导工作的启示[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10, (1) .

篇4:大学生就业新取向评析

摘要:新常态下,高职高专学生的就业价值取向也随之发生着变化,本文从学生就业价值取向存在缺乏自我认知、就业目标脱离实际、淡社会价值,以实际利益为保障等就业趋势分析,并结合现阶段学生的特点、用人单位需求、就业创业环境等方面的情况提出针对性的引导策略,其目的就是要培养学生科学的就业观,促进自身发展,实现教育合力的最大化。

关键词:新常态下 高职高专 就业价值取向 引导策略

【中图分类号】G717.38

价值取向是指主体对价值追求、评价、选择、认同的一个趋向性态度,也就是指一个人以什么样的人生态度来对待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并做出相应的选择[1]。新常态下,我国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思维方式等都发生了变化,而高职高专学生的就业价值取向在这样的背景下也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呈现出缺乏自我认知、就业目标脱离实际、淡社会价值,以实际利益为保障等就业趋势和特点,为实现教育合力的最大化,学校要加强就业观、就业价值取向教育,丰富教育资源。

一、新常态下,高职学生就业价值取向变化特点

目前,大学毕业生数量逐年增加,就业压力持续加大,同时其就业价值取向的多元化、功利化迷惑了其就业态度。对社会主流的价值取向存在中立模糊的立场,这些都不利于学生最终形成正确的人生目标和正确的就业价值取向。具体变化特点如下:

(一)求职心态自信乐观,但缺乏自我认知,就业目标脱离实际

在国家倡导的“先就业,再择业后创业、先就业再发展、以创业实现就业”的求择就业理念指导下,面临严峻的就业形势,高职学生的求职心态开始乐观自信,但凭借一味追求个人兴趣、意愿的择业态度仍然存在,这都归结于学生缺乏自我认知,就业目标脱离实际。虽然高职学生没有挤入到考研、考公务员、去北上广等的队伍中去,但还是热衷于家乡就业、高工资就业、国企就业,甚至等待就业等。

(二)就业价值取向功利化、理想化

随着高校的扩招,我国专业知识强、高科技的人才多,如果大学生还对自己定位过高,将自己看成时代的经营、缺乏理性的评估,尤其是高职学生,那么他的求职路一定会遇到更多的困难和坎坷。很多高职学生把“自我价值”的实现作为职业价值的主要标准,在就业时,首先考虑工资、社会地位、工作岗位、工作环境,尤其是“90后”,在择业时更看重职业与个人兴趣爱好志向的吻合度,找工作快,辞职也快。

(三)淡社会价值,以实际利益为保障,就业途径非正常化

目前,各高职院校的就业都是“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的制度,学生大多数是通过校园招聘会或社会招聘会进行双向选择,但近几年中却存在越来越多的非正常化的途径。据调查,60%的毕业生寄希望于父母,认为“拉关系、走后门”是就业的主要途径,更是自己的实际利益的保障,与社会价值完全脱离。

二、新常态下,高职学生就业价值取向变化的原因分析

(一)个人因素

“90后”高職毕业生面临复杂多变的国际与国内形势,其理想信念受到了深刻的影响。例如,拜金主义、个人主义、享乐主义等。同时作为新常态下的他们,忍受不了没完没了的加班,宁愿不赚钱,也不被工作套牢,他们对生活的理解非常独特。从工作岗位的选择上,因为他们个性都比较强,所以更愿意展示个性、喜欢张扬,自我意识比较强。

(二)家庭和社会因素

人是环境的产物,任何人的思想都是在一定的家庭环境和社会环境中形成和发展的,其实作为“90后”,他们很矛盾,一方面受“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传统观念影响,一方面又想追求好的生活、兴趣和爱好与自由。同时,家长的职业现状以及对职业的社会地位、经济地位、发展前途的思考往往影响着子女的择业选择。[2] 据对近几年毕业生的调查显示,他们获取就业信息来源的途径中,家庭提供的占40%,并且这些信息对其职业价值观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在社会中,由于毕业生的压力越来越大,并受到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和侵蚀,所以在职业的选择上更加功利,更注重物质,而淡化了为社会作出贡献,为人民服务、谋福利的一些理念和思想。

(三)学校因素

目前,不仅学生就业压力越来越大,同时学校的压力也很大,并提上了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日程上,但实际上,在很多高职院校中并未得到足够的认识,教育理念、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以及方法等也缺乏针对性和特色,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高职院校缺乏“高职特色”

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是“培养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级应用性人才”。这一目标就决定了高职学生的就业意识必须具备“基层意识”。但是,对于我国现有的大多数高职院校而言,无论是从教学资源的配置、教材的选用和编写,还是具体的教学实施过程、评价过程等,都仅带有明显的服务城市的特点。因此,培养出来的学生也就不具备基层服务意识。

2.就业价值观导向与思政教育想脱节

学校教育可以说对学生就业价值取向产生着重要的影响,而且是贯穿于始终的,往往影响远大于家庭对其就业价值观的影响。然而当前我国的教育教学改革还任重道远。从中小学教育到大学教育,都重传授理论知识、而轻文化素养的养成;重批评,轻鼓励;往往忽视个性化的教育,致使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缺失。而表现在就业时,就是对自我认知的模糊、对事物判断标准的不稳定性,甚至价值观扭曲。

在高职高专院校,大多三年级都开设就业指导课程,但并未有效的与思政教育相结合,也可以说是整个课程体系设置的缺乏系统性。

三、新常态下,高职学生就业价值取向的引导策略

高职学生的就业价值取向问题的引导,本质上来说,应该属于思想教育的范畴,也是高等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的就是要让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意识、职业理想、价值取向等,并对他们进行教育。鉴于以上多方面的影响,本文仅针对学生自身、家庭、社会、学校几个因素进行探讨:endprint

(一)利用大学生自身的主观特性进行引导

在就业压力越来越大的今天,高职学生已经清楚的明白自己的定位,即受“大众化”教育,这种概念必须要让学生重新审视并得到重视。培养现代高职学生的阳光心态,正确认识自我,调整自己对未来就业的期望值,衡量自我,把我合理定位,积极主动的去进入社会,用平常心去对待就业选择过程中的挫折与失败。

(二)家庭营造良好的氛围,帮助学生完成就业价值取向的选择

作为主要影响因素的家庭,学生父母必须改变传统的观念,尊重孩子,注意培养孩子多方面的兴趣,独立性和责任感,协助学校督促孩子重视技能。其次,作为父母,要多鼓励孩子做自己感兴趣的工作,要懂得担当,还可以适当的鼓励孩子进行自我创业,在创业的过程中,多鼓励,多支持,让学生在家庭的支持下,去慢慢磨练,积累经验,迅速成长。

新常态下,父母的既希望孩子轻松,又希望孩子有成就的矛盾心理往往直接影响了孩子的抉择,从父母出发,就要抛开享乐主义、淡化名誉与利益,要引导孩子“职业没有好与坏,工作更没有好与坏”的认知。要引导孩子结合自己的个性特点选择职业,努力实现自我的社会价值。

(三)关注社会,关爱学生,为高职学生就业价值取向传递正能量

近几年,国家先后出台了很多的大学生就业优惠政策,如“三支一扶”、“大学生村官”、“免费师范生”等,缓解了部分大学生的就业压力,但社会因素是一个非常广泛的概念,它不仅仅包括国家出台的这些政策,还包括比如说信息媒介的发展等诸多方面。新常态下,微信、QQ、校园网等多种媒体力量都应该为之所用,这些符合当代高职学生获取信息的主要媒介,社会要引导这些媒体,多传递正能量,多宣传和讲述自主创业、走进基层等的一些成功案例,进而来引导大学生正确树立自己的就业价值观,积極地进行就业价值的取向。

(四)学校要帮助学生认知自我、正确定位,进行就业价值取向构建

在就业价值取向的引导和构建上,正确认知自我,合理定位是基础和前提,更是一个关键性的要素。在高职院校的课程体系构建中,要轻理论讲授,重视实践活动的参与,帮助学生在校期间就通过一些实践来正确的认知自我,了解自己的优缺点,熟悉自己的性格与个性,同时对职业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高职院校要做好毕业生跟踪调查工作,及时反馈和收集毕业生本人和用人单位的意见和建议,并把这些进行汇总梳理向学校的各部门进行通报,不断地调整就业价值取向的引导策略和方法。

同时,高职院校开设就业指导课程,不仅要为大学生提供就业服务的指导,还要尽可能多的传递就业信息,帮助学生收集和整理就业的一些机遇,帮助学生做出正确的选择。

综上所述,高职学生的就业与择业是大学时期的一个关键环节,是大学生从学校走入社会,实现自我社会价值的重要时期。无论是学生自己、家庭、社会还是学校都应该重视,并努力引导形成正确的就业价值取向,正确认知自我,脚踏实地、虚心学习,找到合适的位置。

参考文献

[1]田景海.大学生择业社会学[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2

[2]胡维芳.后危机下90后大学生就业观的特点、成因与对策研究[J].青海社会科学,2010,(11);72-75

[3]王建华.论当前大学生就业观存在的误区与引导[D].华东师范大学,2010

[4]马鹏.大学生就业观教育研究[D].天津商业大学,2010

篇5: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现状论文

摘要:经济新常态下,我国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呈现出功利化、多元化、兴趣化、理想化和稳定化等特点。探究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变化带来问题的解决办法,文章认为,应该在国家就业政策保障、社会家庭环境优化、高校就业服务增强,学生综合素质提升等方面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引导。

关键词:经济新常态;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

一、引言·

价值取向是价值哲学的重要范畴,是一定时期的个人主体的价值观在处理各种社会矛盾及社会关系时所表现出来的个人的基本立场、生活态度以及价值取向。它决定着个人主体的价值选择行为,影响着个人主体以及主体之间的关系。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是大学毕业生在就业或创业过程中对职业价值的追求、定位、选择和评价等形式的一种大学毕业生个人倾向性的表现和态度,完全体现大学毕业生个人对以后个人发展的职业目标的追求和向往方面上。它是大学毕业生人生价值观在整个就业过程中的现实体现。随着时代的不断变化,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也不断地变化,把握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的变化规律及趋势,引导大学生正确面对就业问题,缓解市场就业压力,帮助大学生正确地看待职业,找到未来发展正确的方向,树立正确的就业价值观是我们探索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的主要目的和研究价值所在。

二、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现状分析

为进一步摸索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变化,分析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的现状及特点,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课题组开展了专题调查。调查方法是参考有关文献、发放调查问卷以及专访就业指导老师和在校学生,采取抽样调查方式。调查时间从9月到2月,调查对象主要以广东9所不同层次的高校在校学生为主。调查内容主要围绕大学生的就业去向选择、就业地区意向、就业单位性质、职业单位标准、就业薪酬期望、就业困难原因和择业因素影响等方面内容。发放调查问卷1300份,收回有效问卷1215份,回收率93.46%,调查结果具有较高的针对性和可靠性。调查发现当前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变化具有如下几个方面明显的特点。

(一)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趋于功利化,个人意识更加明显

在就业地域的调查中,调查数据显示,有61.51%学生选择在“大城市、沿海经济发达城市”,有19.23%学生选择在“中小城市”,有4.31%学生选择“农村基层”,有1.71%学生选择“国家需要的地方”,没有人选择到“边远贫穷的地区”,有7.75%学生选择“想回到家乡”,有2.36%学生选择“到国外发展”,也有3.13%学生选择“只要能就业地域不重要”。在职业定位的调查中,数据显示,有32.66%学生选择“国家机关”,有24.74%学生选择“事业单位”,有16.94%学生选择“大型国企”,有12.93%学生选择“外企外资”,有8.31%学生选择“民营或私营企业”,有3.65%学生选择“自己创业”,仅有2.77%学生选择“小微企业”。从调查结果明显地看得出,大学生功利思想意识在大学生的就业地域取向和大学生的职业定位的轻重。功利价值取向已成为大学生就业观念的重要体现,大学生在就业时,受到各种利益的驱动,往往产生盲目逐利的心理和行为,根本就没有按照原先准备的职业规划去实现个人自己的奋斗目标,缺乏长远考虑和坚定的就业定位。统计数据说明,随着就业创业政策的不断完善,地方就业创业环境的逐渐优化,大学生回乡创业就业的人数也有所增加。但大部分大学生还是比较看重经济文化发展较好的大城市,将自己的职业定位放在较高的位置,比如广东省毕业生,都希望能够留在广州地区工作,甚少在珠三角经济发达的深圳、珠海、佛山、东莞、中山等二线城市工作,即使是在目前就业形势非常严峻的情况下,还是将就业目标锁定在大城市,个人意识比较看重,功利性质比较明显。

(二)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呈现多元化,就业选择灵活多样

在就业去向的多项选择中,调查数据显示,有78.38%学生选择“考公务员”,有71.25%学生选择“事业单位”,有54.67%选择“外资外企”,有33.35%学生选择“考研”,有28.63%学生选择“自己创业”,有16.39%选择“出国留学”,有14.33%学生选择“中小企业及贫穷山区社区村官教师”,有7.49%学生选择“小微企业”。从调查数据中可以看出,大学生的择业单位呈现多样化,在就业选择上出现多元化的择业就业倾向。更为注重多种因素,如选择考研的、选择创业的、选择考公务员的,还有选择外资外企、出国留学,也有选择到中小企业及贫穷山区社区村官教师、小微企业等多元化。特别引起关注的是20,在国家创新创业政策的支持下,很多大学生选择自己“创业”。多元化的就业价值取向表明了大学生较好地认知当前我国大学生就业的困境,也体现出大学生改变了传统的就业方式,明智地选择多元化和多样化的就业方式。

(三)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偏向兴趣化,个性偏好选择突出

在职业兴趣的调查中,统计数据显示,有23.61%学生在择业时偏重个人兴趣的职业,有13.22%学生在择业网络性职业,有11.84%学生在择业娱乐性职业,有10.03%学生在择业“无所谓”,有41.30%选择“专业对口”。数据表明,有部分学生进行职业选择时将个人兴趣放在更为重要位置,找个人兴趣爱好的职业。对于个人选择兴趣职业问题,应该属于一种短期行为,因为兴趣是具有不确定性的因素,对一个生活经验不丰富的大学生来说,个人兴趣给予他们的驱动力不够稳定,受到挫折后,往往马上放弃,甚至不知所云。在目前我国就业形势比较严峻的情况下,很多大学生就业相当困难了,更不容易按照原先职业规划实现更合适的自身兴趣的职业和岗位。

(四)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明显理想化,就业薪酬期望较高

在就业薪酬的期望调查中,数据显示,6.62%学生选择3000元以下,有15.01%学生选择3000~4000元,有24.11%的学生选择4000~5000元,有50.01%学生选择5000~6000元,有4.25%选择6000元以上。调查结果,反映出高校毕业生对于自身能力的市场价值存在低估现象。在调研中发现,有部分大学生在择业时把自己定位过高,期望值过高,选择高薪资、高发展机会的行业的理想就业形式,这样的就业价值取向导致学生就业困难,因为他们忽略了实际就业市场因素,脱离了社会现实,这种理想化的就业观,造成了毕业生就业更加困难。

(五)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表现稳定化,选择职业规律稳定

在“职业选择”多项选择项目中。统计数据显示,66.34%学生选择“考公务员”,有62.34%学生选择“考研”,有57.67%学生选择“工作的稳定性与生活环境”,有46.34%学生选择“高收入行业”,有27.33%学生选择“自我价值的实现”,有23.66%学生选择“自己特长的发挥程度”。调查数据表明,学生更多地是选择职业稳定、收入较高的行业及岗位,公务员、考研等的选择成为大学毕业必考的过程,不管结果如何,总是参加一下试试,成为必考规律。大学生选择公务员、考研已经成为一种方式,也体现了大学生选择职位职业要求稳定,就业价值取向稳定性的心理,保守求稳心态。

三、实现大学生正确的就业价值取向的引导

在我国经济新常态的背景下,如何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价值观,实现大学生有正确的价值取向,必须从国家宏观政策、学校教学教育、社会家庭环境以及学生综合能力等方面探索规律,采取有效措施促进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朝着社会主流方向发展。

(一)完善国家就业创业机制

1.完善国家就业政策体系,提供良好就业环境。完善社会就业保障制度。政府部门应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健全劳动力市场,使大学生能够在就业时不再受职业保障方面的困扰。推进简政放权和商事制度改革,以创新创业促就业,鼓励毕业生自主创业,发挥创业带动就业的效应作用。做好各项政策落实,如创业贷款、企业减税降费、创业培训补贴等扶持政策,支持大学生到新兴产业领域创业。营造公平就业创业环境。完善大学生就业市场管理体制,对用人单位的招聘行为进行监督,针对政府和企事业单位的招聘行为进一步规范,消除名校效应、性别歧视、残疾歧视和地方保护等问题。消除企业在招聘过程中出现性别、户籍、院校等方面的歧视信息。规范招聘信息,招聘程序,公示录用结果等程序,为毕业生树立正确就业价值取向营造公平、公正、安全和和谐的就业创业环境,构建学生就业创业保障机制,实现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制度落实。

2.加快企业产业结构升级,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在经济新常态下,充分发挥企业产业结构升级的优势影响作用,更好地提供就业岗位。企业要通过产业结构调整,积极引导高校学科调整和专业设置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根据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情况,推进高等教育培养适应劳动力市场需要的人才。通过毕业生就业供给侧改革,增加企业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吸纳更多的大学生就业。实现产业结构升级与高校教育规模的同步增长,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高等教育发展的双赢,达到以解决国家经济竞争力,提升大学生就业质量,解决大学生的就业困难问题。

3.解决学生实际困难问题,精准扶助困难学生。政府部门要深入调研大学生就业困难的根源,出台符合实际的就业政策,增强大学生就业信心和稳定就业市场。在鼓励大学生创业方面,提高创业资金资助标准,增加优惠政策补贴和低息贷款,扶持大学生进行创业就业。在大学生经济资助方面,扩大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财政补贴。在大学生就业落户方面,简化流动就业大学生落户手续,提供未就业大学生社保补贴。总之,通过各种财政资金资助方式,解决毕业生经济困难问题,让大学生有一个更好的就业平台和机会,增强毕业生就业信心,激发毕业生创业勇气。

4.规范媒体舆论作用导向,正确宣传就业信息。政府部门要发挥媒体行业的舆论导向作用,避免各种激化的社会情绪,制止扰乱市场经济发展行为。各类媒体要负起社会责任,正确把握大学生就业创业的宣传导向,客观有效地为大学生就业提供就业资讯,避免因夸大误导造成就业恐慌。发表客观、真实、积极的就业政策、就业指导咨询以及就业信息等相关方面的评论文章,为高校毕业生提供就业服务和就业指导,形成全社会关注帮助大学生就业创业的良好社会氛围,真正发挥媒体的宣传导向作用。

(二)深化高校教育教学改革

1.科学调整学科专业结构。学科专业结构调整,高校要根据地方经济社会实际情况,深入做好人才市场的需求调研,研究经济结构调整和劳动力市场发展的趋势,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与劳动力市场之间的关系,进行有针对性教育教学改革,探索以企业需求导向的学科专业结构和就业创业导向的人才培养机制。高等教育要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劳动力市场发展需求,加快完善科学设置,调整专业结构,合理设置专业课程,合理配置教学资源,实现高校人才培养与企业产业升级有效对接,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实用型专业人才和研究型科技人才,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从根本上化解结构性就业矛盾。创新创业教育改革。高校要深化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构建创新创业教育和实训体系:一是做好专业课程设置。要设置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对有创业意愿的学生,开设创业指导及实训类课程。对已经开展创业实践的学生,开展企业经营管理类培训,对全体大学生开设创新创业教育方面的必修课和选修课,并纳入教学学分管理,完善教学管理制度,培养大学生的专业素养;二是要做好理想信念教育。加强大学生奉献意识教育、道德品质教育、职业素养教育和创业意识教育;三是做好实践活动教育。要广泛举办各类创新创业比赛,成立创新创业协会、创业俱乐部、创业实践基地等社团组织,举办创业讲座、创业论坛、就业培训,开展创业创新实践活动,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2.广泛开展社会实践活动。高校要根据自身的办学特色确定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形式和内容,有针对性实效性地开展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在内容设计上,要针对不同年级、不同专业、不同个性和不同兴趣的学生开展各类组织活动,比如,社会实践调查活动。高校要组织大学生围绕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问题和重要事项有针对性地开展实践活动,让大学生进社区,进农村,进基地,了解经济社会、了解国情民情,可采取调查、观察、访谈等方式进行活动;比如,广泛开展社会服务活动。高校要拓展社会服务新领域,采用不同活动方式,引导大学生参加服务社会、志愿服务、生产劳动等各种社会公益性活动。通过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增强学生对社会认知度,丰富社会实践经验,提升学生职业素质,提高就业创业能力。

3.强化就业指导服务质量。加强职业规划教育。一是加强大学生职业规划课程建设。高校要结合学校的专业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组织大学生职业规划课程体系,科学选择就业创业指导课程;二是加强就业创业实训基地建设。扩展实习实践基地范围和类型,以满足不同层次不同专业学生的需求;三是提升老师的专业水平。加强学校就业指导老师的专业培养和培训,让他们懂得就业创业专业知识,把握就业创业政策形势。积极引进聘请各行各业优秀人才、社会专家、企业家担任兼职教师,进校指导学生就业创业工作;四是完善就业指导内容和形式。重点内容是做好学生的职业规划、专业发展、求职心理和应聘技巧等方面指导方式,可以试行从大一开始,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作为重点,与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理想信念教育、诚信感恩教育、政治思想教育等有机的结合起来,使大学生职业规划教育贯穿高校大学教育的全过程,提高大学生自身的`综合能力,更好地尽早确定个人职业定位和发展目标。提高就业服务质量。一是充分利用“互联网+就业”新模式。高校就业指导中心要根据毕业生不同阶段需求和求职意愿,提供相应的就业创业政策、行业岗位信息、指导服务信息,做到全方位实现就业服务个性化、差异化;二是加强对弱势群体的支持力度。高校资助中心和就业中心要深入了解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少数民族学生、边远地区学生、农村生源学生、残疾学生等就业困难群体,加强学生的个性指导,积极解决他们的实际困难,帮助他们实现就业创业;三是提升就业创业服务质量。为创业的学生提供孵化基地、资金补贴、开业指导、创业培训等实现大学生创业有指导有服务的方便。4.拓宽重点领域就业渠道。高校要结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挖掘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领域的就业机会,多渠道在生产性服务业和生活性服务业扩展大学生就业门路。鼓励毕业生到基层就业、到中小微企业就业;引导毕业生到国家重点地区、重点行业、重大项目、重大工程和“一带一路”项目等国家战略领域就业;鼓励大学生到农业新技术、新品种研发和现代农业经营管理等领域就业创业;充分利用“互联网+”平台,发挥大学生的专业特色,不断开拓大学生就业岗位。

(三)发挥家庭成员积极作用

1.引导学生合理就业期望。家庭教育是学生社会化过程中所接触到的第一个社会环境,家庭的影响已潜移默化地融入到大学生的价值取向中去,家庭对个体自我意识的形成发展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父母对大学生的期望值直接影响了大学生的就业价值取向。因此,家长及家庭成员要树立正确的就业价值思想观念,正确认识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及当前大学生就业创业政策,认识大学生的就业创业态势,形成一个明确的认知,对孩子的就业期望有一个正确的要求和期望,发挥自己在孩子的就业价值观念中起到应有的引导作用,做到合情合理有效地发挥家庭因素对大学生就业需求的影响,对大学生在思想意识和价值观中形成科学稳定的就业价值取向能够起到积极的作用。

2.重视孩子综合素质培养。关注大学生自身素质的培养是家长重要职责,作为家长要重视孩子专业知识和道德素质均衡发展,以健康合理的方式为孩子的择业把握尺度,避免一些因期望目标设置过高,如高工资、高职位、优环境、大城市,从而增加孩子就业压力,致使孩子的就业信心遭受挫伤。家长要做到实现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与社会需求的契合,引导孩子以理想追求作为自我价值实现目标。

3.引导孩子正视现实压力。家长是大学生最依赖最信任的群体,家长要在毕业生择业迷茫或就业失利时,主动地指导和安慰孩子,做好子女就业期间沟通思想工作,精准把握孩子就业心态的变化,引导大学生实现多元的就业价值取向方式,减轻就业过程中的心理压力和调适心理状态,使其能够积极面对就业。

4.鼓励孩子积极奉献社会。家长及成员要鼓励孩子树立奉献社会、服务大众的观点,引导广大高校毕业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价值观,加强孩子的感恩教育和诚信教育,提高孩子的社会责任感。

(四)提升学生自身就业创业能力

1.提高自身整体素质。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是大学生顺利实现就业的前提和条件,毕业生在就业前就要不断完善自己,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加强专业基础学习,把握专业知识;加强社会实践活动,注重实践能力提升;增强人文素养,增强心理素质以及具有良好的身体素质。只有增添知识能力、实践能力、协作能力,才能更好应对挑战,在就业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

2.转变就业创业观念。树立多元就业观念。我国高等教育已不再是过去的精英教育,大众教育已经取代精英教育,大学生要面对现实,以正确的态度去对待现实,做到端正自己心态,正确认识自我,调整就业期望,把握个人定位,不要将就业范围局限于几个行业领域里,要拓宽就业创业视野,树立多元化就业理念,积极主动地去迎接激烈的市场竞争。同时,要正确对待竞争中所遇到的挫折和失败,不要放弃,争取找到满意的工作岗位。选择自身兴趣职业。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下,毕业生要把握好自己的就业定位,才能处于优势状态。选择兴趣的职业和岗位,是大学生个人的追求,应该培养这种兴趣,但大学生对兴趣领域的认知必须要宽广,把握兴趣与行业职位的结合点,才能够在求职过程中具有更多的选择,才能实现个人的就业目标,达到个人的梦想追求。找准自身就业定位。大学生要认清我国当前的就业形势和就业环境,找准自身职业定位,实现自己的就业目标。毕业生要充分认识自己在劳动力市场上处于的优势和地位,准确衡量自己就业创业能力,对就业期望值要有一个准确的估算,做到心里有底,积极主动寻找机会,实现就业意愿。

3.提升就业竞争能力。合理规划职业生涯。大学生本人在大学期间,特别是在大四阶段,要根据个人自身的能力特征、兴趣爱好、个人性格和气质类型等方面的实际情况,合理地正确地认识自己和评价自我,同时,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深入分析我国当前的就业政策,就业形势,就业环境,对整体社会要有长远的认识和判断。在这个基础上,做好职业生涯规划设计,准确定位自己的职业目标,有了合理的职业规划,在就业竞争中就永远处于有利优势地位,容易实现高质量的就业机会,找到较理想的就业岗位。积极提升创新能力。创新是发展的驱动力,大学生不仅需要提高专业知识,还要提升社会实践能力、创新创业能力,这对当代大学生就业创业来说是很重要的必备条件。因此,大学生要主动地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专业实习活动、科研实习活动、项目管理活动,以提高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4.勇敢当担社会责任。如何处理好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关系,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共赢,是当代大学生思考的重要问题。在当前日益严峻的就业态势下,作为就业主体的毕业生,要关注国家命运、关注社会发展、关注人民生活,勇敢当担社会责任。做到正确处理个人前途与祖国的命运关系,以国家发展为重;正确处理个人职业的选择与祖国发展需要的关系,以国家发展需求为重;正确处理个性的发展与社会要求关系,以符合社会发展要求为重。在国家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前提下,努力实现个人价值最大化,实现自己职业梦想,实现自己人生价值。

作者:刘宏波 袁妙 吴小玲 刘晴蓝 刘任 单位:仲恺农业工程学院

参考文献:

[1]盖世洲等.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变化特点及引导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19)

[2]方留等.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趋势的实证研究[J].职业教育研究,(12)

[3]蔡晓琳.新时期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特点、原因分析及取向指导[J].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2)

[4]牟艳娟等.当代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及应对策略研究[J].湖北社会科学,(6)

[5]姜岩等.马斯洛需求理论下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分析[J].山东工商学院学报,2015(2)

[6]沈东华.当前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变化及对策探讨[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4(2)

[7]马廷奇.人才培养模式、劳动力市场与大学生就业[J].高等教育研究,(3)

[8]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4号[Z].2012.3.16

[9]高存福,田兆富.当代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探析[J].教育与职业,2014(3)

[10]陈小玲,钱翀.大学生就业能力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高校科技,2015(3)

篇6:大学生就业新取向评析

一、研究背景:近些就业与择业

年来,由于参加高考的学生人数逐年减少,而各大高校年年扩招,因此导致了大学生数量的逐剧膨胀。当今社会大学生的就业问题不得不令人堪忧。现今各中小学教师资源已不再贫乏,有的地方甚至出现了供过于求的局面。这就使得在校师范类的大学生就业形势更加不容乐观。由此,对于广大师生来说,师范类毕业生是选择去各类中小学就业、继续深造、还是选择其他就业取向。这已成为一个令人发思的问题。

二、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目的:分析在校大学生的就业取向及就业形势,树立在校大学生的自信心和价值观,为其端正良好的择业心态。意义:对于现今大学生就业取向以及就业发展等问题,我们将以研究调查的形式对就业进行正确的分析,有效帮助大学生了解师范类就业发展发向。对就业行业及形势作出客观地比较、分析,引导他们了解社会就业状况,依据其自身情况选择正确的人生发展方向。

三、文献的综述:

(一)观点

1、师范类大学生就业状况分析思考 近年来,中国高校毕业生生数量逐年增多,经师范类大学生就业现状教育改革之后,高校不断扩招,当初的精英教育模式已经转变为大众化模式。就业形势在这种情况下,一下子变得严峻起来。人才市场,从供不应求转变成了供大于求的形势。在这种大环境下,师范类毕业生由于行业特殊性,就业形势更加严峻。当然,师范类大学生就业严峻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为此,我们要认真分析,对自己进行职业规划,正确对待。

2、当代大学毕业生所面临的就业与考研的两难现状

就业与择业

大学生毕业就业的艰难,难就难在预期的就业目标与残酷的就业现实之间的矛盾上。由于中国高等教育的不发达,大学生曾经是人们眼中的天之骄子,作为国家未来的栋梁,他们有理由获得最好的就业机会。然而,随着高等教育的扩展,尤其是扩大招生,上大学只能获得进入社会的入场券,并不能保证获得好的工作岗位。再则,由于市场经济的逐渐成熟,市场对人才的需求不再仅仅依据文凭,更加看重实践能力,在这种情况下,大学毕业生要想获得好的工作,除了学习优秀外,还得看实践的能力,这是就业难的内在原因。就外在原因看,当今严峻的就业形势也加剧了大学生就业难。大学生就业难外在原因主要有两方面的因素:第一,高失业率带来的严峻的就业形势,第二,毕业生数量的迅猛增长导致理想职位的竞争度增大。大学毕业生所面临的考研形势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人才市场对学历的要求水涨船高。很多地方,尤其是经济发达地区,动辄就要硕士以上文凭。二是研究生扩招比率逐年提高,大大超过本科的增长率。一方面因为理想的工作需要理想的文凭,不得不考研。另一方面,大量的扩招使考研的成功率大大提升。这样一来,考研便成了获得理想工作的一块敲门砖。

3、当代中国大学毕业生的择业观 ①从择业方式来看 21世纪,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大学生的就业压力明显加大,部分学生的择业观念出现了新的变化,由一次就业转变为多次就业,自主择业转变为自主创业。大学生创业观念得到加强,很大程度上是因为21世纪出现的就业高峰导致大学生择业越来越困难,许多大学生更倾向于通过创业来解决工作问题,这种转变与其说是一种择业观的转变,还不如说是被“逼上梁山”后的无奈之举。当然,社会环境的转变和个体的这种行动趋向极大相关,这种“权宜之计”逐渐使社会大环境提高了对创业的认同度,促进了创业的升温。②从择业首选标准看: 21世纪以来,人类开始进入一个全新的知识经济时代,大学生的择业观由更看重经济收入开始转变为更看重未来的发展前景。调查显示,关于“你选择职业首要考虑的问题”,有44.5%的大学生选择“发展空间”作为他们择业时首要

就业与择业

考虑的问题,有

18.5%的大学生选择首要考虑薪金与福利。这种转变并不是偶然的,建立在知识和信息技术基础上的社会,要求社会成员不断学习以提升自己来适应迅速变化的环境。大学生择业时更看重“未来发展空间”也就不难理解了。③从职业的选择来看 随着市场化改革的深入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确定,私营经济和外资企业获得了很大的发展,“三资企业”开始成为一些大学生毕业后的首选工作单位。调查显示,2005年,浙江省大学生就业中,有53%选择的是中外合资企业及政府部门。据上海市的一项调查显示,希望自己的单位性质为机关、事业、企业、其他的比例依次为14.0%、25.9%、46.l%、8.1%;希望单位性质为国营、集体、三资、私营、其他的比例依次为26.2%、6.8%、49.2%、11.7%、5.2%。可见,“三资”和“企业”成为许多大学生的首选。加人wto后,不同类型的企业在我国相互竞争的局面日趋凸显。此时,大学生择业的首选单位为:国家机关(13%)、国有企业(20%)、私人企业(14%)、合资企业(19%)、外资企业(23%)、其他(12%)。国有企业、国家机关共同占了三分之一的份额,这说明随着竟争的加剧和职业风险的增加,部分大学生的择业意向开始转向国有企业、国家机关,希望有稳定的工作环境与收入。④从对薪金的期望来看 21世纪初、大学生择业的薪资期望一般集中在1000一2000元/月,就业心态趋向理性化。深圳市的调查显示,毕业生对自己的预期工资水平比较符合市场的实际水平,60%的大学毕业生所要求的月薪酬标准在3000元以下,与特区的社会平均工资水平2552元/月基本一致。这说明,随着时代的变迁,大学生的就业心态已趋向理性化,对于能发挥自己才能、适合自己个性、有发展前景的就业岗位,基本上都能接受,并且很多学生开始接受“先就业再择业”的观念,反映出大学生的就业心理比较健康。对于月收人达不到期望值的岗位,为了能锻炼自己,积累工作经验,部分学生愿意把月薪酬期望值降低到1000元以下。面对日趋激烈的就业市场,大学生的就业心态日渐趋向成熟。⑤从地域选择的去向来看

就业与择业

进人20世纪90年代末21世纪初,大学生择业的首选区域不再集中于东南沿海,开始呈现出多元性的特点。一项对武汉市大学生择业期望的调查显示,在就业地域的选择上,61%的大学生希望在沿海发达地区工作,26.5%的大学生希望在中西部地区大中城市工作。这说明,虽然沿海发达地区生活、工作各方面条件都比较优越,但随着中部崛起和西部大开发,中西部也逐渐成为大学生就业的理想地区。随着这一趋势的增强,相信会有越来越多的大学生选择到中西部地区、中小城市和基层就业。

4、择业与就业形势的理性分析:

①大学生的择业就业观应从低做起 最近有人对大学生的就业意向作了一番调查,结果发现,半数大学生将毕业后的工作目标锁定在通用、松下、联想等知名企业。台湾企业家、灿坤电器集团老总吴灿坤曾经说过一句很有诗意的话:“我羡慕‘天边的彩霞’,但我更注重‘脚下的玫瑰’”。“天边的彩霞”可望而不可及,“脚下的玫瑰”却近在眼前。清华大学有两句著名的口号,一句是“心怀天下”,另一句是“从小事做起”。很多人往往忘记了“从小事做起”才是做人的根本。②正确定位自我,积极响应时代号召 首先,以服务祖国、服务人民为择业前提。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需要大量各级各类专门人才,尤其是在迈向现代化的今天,任何一种追求如果仅是单一个体的自我追求,而不能凝聚成为社会、民族共同追求的精神动力,那么,其个体追求的成功必定是无望的。在择业的主观愿望和国家、人民的需要发生冲突时,要充分认识到自己的事业惟有与社会主义祖国的建设事业融为一体,才有存在、发展的可能和必要。其次,把握心向,选择适合自身发展的职业。在职业选择中首先要弄清:自己究竟希望得到什么样的职业,自身具备什么样的职业技能,同时,还要考虑到自己的兴趣所在,这是十分重要的一点。当然,社会需要大学生的知识是复合型的、能力是全面型的、素质是综合型的。因此,个人素质的完善与提高是职业选择的基础。然后,选择有利于发挥特长、发挥专业优势的岗位。大学生对社会的贡献,就业与择业

主要靠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来实现。当然,我们不要求完全专业对口,但真正需要改行时,慎重考虑则是必须的。谋职时除要考虑专业对口外,还需考虑爱好、性格、能力等各种因素。目光向下,寻找成才创业的沃土。

5、如何引导师范类大学毕业生正确对待择业与就业形势的判断 ①重视大学生创业教育,引导大学生理性创业 创业是当前大学生就业选择中的一个热门词汇,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在毕业后选择创业或打算创业,且在现实中,也不乏成功创业的先例。但这绝不等于我们的创业教育可以高枕无忧。相反,高涨的创业热情需要更加理性的教育和引导。高校创业教育的任务就在于引导大学生尽可能理性的看待创业,教育和帮助他们做好物质和思想上的准备,并进一步的激发他们的创业热情,提高创业成功率

②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我国情的相关教育,增强大学生择业的社会责任感。当前,我国大学生择业,过于功利化是一个不容回避的客观现实,大学生在择业时,考虑得更多的是工资待遇、自身发展、工作环境等,总而言之,就是对自身利益考虑得过多,而许多大学生不能够将自身的发展与国家、社会的需要联系起来,站在一个更高的视角看待自己的职业选择和职业规划。大学生在择业中缺乏社会责任感,过于功利化,归根到底,就是由于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的缺失,或者说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的缺位。这一问题的形成除了和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有关外,还由于我们当前的思想政治教育在很多方面不符合时代的需求,未能起到很好的效果。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就在于高校通过多种方式,理直气壮地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国情教育,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树立健康向上的择业观。

③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增强大学生择业理性。在就业压力日益增大的今天,大学生,尤其是大学应届毕业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值得关注。良好的心态不仅有利于大学生形成完善的人格,还对他们顺利就业以及今后的职业生涯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而目前,我们对大学生,尤其是即将毕业的大学生心里健康状况的关注是不够的。目前高校中,不少大学生对就业的认

就业与择业 识并不客观,或自视过高,盲目乐观,或忧心忡忡,盲目悲观;此外,还有急躁、焦虑、盲目攀比等不良的就业心态,这对大学毕业生的顺利就业产生了不利的影响。有不少学生在求职受挫后怨天尤人,甚至自暴自弃,因压力过大而寻短见者亦时有所闻。因此,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帮助他们调整好心态,对于大学生以健康心态面对挫折,顺利就业具有重要作用。

(二)评述和分析 在客观分析大学生就业与择业形势分析后。要认真了解自己,认清当前形势后,大学毕业生需要认真对待,做出正确的选择。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尤其是近年来我国高校的不断扩招,我国高等教育已经从“精英教育”转变为“大众教育”,“皇帝女儿不愁嫁”的就业环境早已成为历史,大学生就业压力不断增加,竞争加剧。教育体制以及大学生就业环境的迅速改变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它会促使大学生不断提升自己的理论和实践能力来适应当前的就业形势,但另一方面,在一定时期内,大学生的就业观念很难完全适应时代的需求,从而出现一系列的问题,影响大学生顺利就业。08年以来的国际金融危机,对全球经济形成了强烈的冲击,我国也不可避免地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经济增长放缓,本来就严峻的就业形势更是雪上加霜。作为高等学校来说,应加强学生就业的引导,要引导学校了解社会并加强对自我的认识,对学生的就业做客观比较、分析,真确引导学生对待现今就业形势困难。对于家长来说,不要都抱着让孩子成为硕士,博士的过高期望,要研究自己的孩子,引导孩子选择正确的人生发展之路。对自己来说,更要“认识你自己”,应该有充分的自我认识意识,了解自己的性格、特长、喜好,慎重选择。大学生就业,是事关国计民生的大事,温家宝曾说:“无论大学生还是农民工的就业,不仅关系到他们的生活,还关系到他们的尊严”。大学生就业政策是在客观上为大学生顺利就业创造了有利条件,而大学生择业观教育,则力图改变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观因素,只有主客观因素都能充分发挥积极的作用,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才能最终得到有效的解决。无论学生怎样选择,都应尽早给自己定一个目标,拥有一个既定的奋斗方向,确定目标,就要尽早合理规划自己的人生,并为之锲而不舍,不懈努力,那么你终将会有一个成功的人生。

四、研究与设计

就业与择业

(一)核心概念鉴定

随着社会就业观念的逐渐转变,大学生们对于考研的选择也日趋理智。所谓理性思考,就是要综合各方面因素,针对自身情况,为毕业后的自己做出一个合理的发展规划。

(二)研究对象: 我校各个院系在大学生(主要针对大四学生)

(三)研究目标

1、了解社会现状,分析种种原因,做好心理准备

2、根据自身状况,做出正确选择

3、确定目标,不断努力。

(四)研究方法

1、文献调查法

2、自身亲自实践调查

3、问卷调查法

4、图表分析

(五)研究内容

1、自身亲自实践调查 这次关于师范类学生就业趋势的调查,我们是从学校不同专业的师范类老师开始调查的。首先从美术专业开始,采访美术专业老师。因为美术专业在我们学校师范类专业中占很重要的位置,具有一定的代表性。经过采访发现美术类学生毕业后很大一部分是选择到培训机构去代课,或是到私人公司,因为从事这条路的相对与其他工作来说容易一些,其次,就是到公办的高中,初中,去工作。

而选择这份工作的难度要比去培训机构难一点,因为到公立学校是需要考编制,而现在国家对教育很重视考编制的难度系数也越来越高,考过的人自然就越来越少。在其次,就是一少部分人想要让自己更进一步不满足

就业与择业

于大学四年所学到的内容选择继续深造的,努力学习去考研,当然这部分人的确很少,不用说大家都明白考研有多难,其次再往高出就是吃国家公粮,去考公务员,但是公务员的淘汰率是99%,所以考上公务员的也很少很少。这三类是师范类专业的学生总的去向,当然还有一些学生他们不喜欢自己的专业或是不喜欢去教书育人,从事了一些与师范专业关系不大的工作比如到公司里做一些广告设计,服装设计,甚至可以去一些电影剧组做美术顾问,设计一些电影场景等等。但这些毕竟都是少数。虽然说师范类学生就业种类多,但是目前来说师范类学生的就业越来越困难,因为大多数的学生大学毕业后还是要从事教育工作这一块,但是现在靠编制越来越难,要求也越来越高,这就在无形中加大了学生的就业难度,而从事教育工作的对于师范类学生来说有事最应该去找的工作,所以考编制的难度增大是很多的学生无法从事教育这一块工作。这就导致很多学生找不到工作,对于他们来说最容易找的工作现在也变得有难度了,就业率当然也要下降了。

2、做一个关于大学毕业生是就业或是考研的问卷调查表,在研究对象中进行调查。

一、个人基本情况 1.你的性别:

A.男

B.女 2.你所在学院: 所学专业: 3.类别:(1)A.研究生 B.本科 C.专接本 D.专科(2)A.师范类 B.非师范类 4.入学前户籍地为: A.直辖市 B.省会 C.地级市 D.县级市 E.县城 F.镇 G.村 5.你在班级里的学习成绩排名为:

A.前10% B.11%~30% C.31%~70% D.后30% 6.你是否担任过学生干部: A.校、院级学生干部 B.班级学生干部 C.没做过

二、基本意愿情况(研究生跳答7-9题)7.(1)你是否准备参加今年的升学深造考试? A.参加 B.不参加(2)是否准备跨专业深造 A.是 B.否(3)你参加今年的考研,最主要的原因和目的是什么: A.因就业难而没有更好的选择 B.提高就业层次 C.对专业有浓厚的兴趣 8.如果让你在读研和一份理想的工作中间作出选择,你会选择: A.继续读研 B.接受这份工作 C.现在还不好说 9.假如今年考研未能如愿,你会选择: A.求职就业 B.暂不就业拟升学

就业与择业

10.如求职工作,你对就业地区的选择是:首选 ;次选 ;再选 ; A.生源地所属市市区 B.生源地所属县县城

C.非生源地省内地级市市区 D.北京郊县、天津郊县 E.北京、天津市区或本省省会

F.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

G.西部大中城市 H.中部大中城市 I.小城镇等基层单位 J.其他(自填)11.你会选择哪一种国家基层就业项目? A.西部计划 B.选调生 C.三支一扶 D.农村教育硕士 E.农村教师特设岗位计划 F.选聘到村任职 12.你认为影响毕业生到基层就业的主要原因是: A.基层就业岗位少 B.待遇低 C.社会保险不到位 D.其他(自填)13.你认为当前影响毕业生就业的主要问题是: A.社会需求少 B.教学脱离实际需要 C.毕业生缺乏实际技能与经验 D.用人制度不规范,尤其是毕业生的社会保障不到位 14.你根据自身条件预计就职的单位是:首选 ;次选 ;再选 ; A.市级重点中学 B.市级以上中学 C.县级以上中学 D.一般中学或民办中学 E.大学

F.政府机关

G.事业单位

I.外企或合资企业 H.大型国企 J.私营企业 K.自己创业 L.其他 15.你求职的月收入期望值底线是: A.600元左右 B.800元左右 C.1000元左右 D.1500元左右 E.2000元以上 16.你择业时预期付出的求职成本是多少:

A.1000元以下

B.1000~1500元 C.1500元~2000元

D.不限制金额 17.对你而言,选择职业时哪项因素对你影响较大:首选

;次选 ;再选 ; A.单位类型及规模 B.就业地区选择 C.工资水平及福利 D.有利于个人的发展与晋升 E.对工作本身的兴趣 F.工作稳定性 G.工作的环境与舒适性 H.父母意见 I.老师影响 J.专业对口 18.你认为获取就业信息的主要渠道应为: A.各种规模的校园招聘会和学校就业网站 B.校外就业网站 C.各地人才、职介服务机构组织的招聘会 D.报纸、杂志、广播、电视

E.亲戚、朋友、老师的介绍 F.直按登门或电话求讯 19.你认为最有效的求职方式是: A.参加小型招聘会面对面交流 B.通过大型招聘会投递简历 C.利用网络投递简历 D.通过社会关系介绍推荐

20.你是否有明确的个人职业定位和职业发展目标? A.非常明确 B.比较明确 C.不太明确

D.不明确 E.从未考虑过 21.你认为学校从几年级开始对学生进行就业指导最合适? A.大

一、研一 B.大

二、研二 C.大

三、研三上学期

D.大

四、研三下学期 22.你认为学校的毕业生就业指导机构最应当给予同学的帮助是什么? 首选 ;次选 ;再选 ; A.搜集和发布职业需求信息 B.组织校内招聘会和其他招聘活动

C.就业政策、制度、法规咨询

D.帮助学生提高就业求职技就业与择业 能 E.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指导 F.就业协议书签署指导 G.帮助解决求职、就业中的其他困难

H.到各地联系用人单位,拓展就业市场 23.你能够接受的就业形式有?首选 ;次选 ;再选 ; A.正式签约 B.合同就业 C.灵活就业

D.自主创业

E.自由职业 24.你对灵活就业的看法是: A.先求生存,不得已而为之

B.积累工作经验,为今后求职打基础 C.只要有收入就行,与其他就业形式无区别 25.如果和一家单位签约后,又有一家你更满意的单位要你,你会如何做? A.先与第一家单位协商解除协议,再同第二家单位签约 B.先同第二家单位签约,然后通知第一家单位,不惜违约 C.放弃第二家单位,不改初衷 26.你认为最理想的签约时间是 A.大四第一学期末 B.5月之前 C.6月之前 D.其他(自填)27.假如到毕业离校前还没有找到令你满意的单位签约,你会选择: A.降低条件,尽快找一家单位先就业

B.将户档留存学校保留学籍档案,边打工边寻找机会

C.先将户口、档案签到人才市场,转为人事档案,再去寻找就业机会 D.暂不打算就业,待业在家等机会 E 放弃就业,准备考学深造 28.你认为金融危机对自身就业的影响是 A.影响大 B.影响一般 C.没有影响 D.现在还不好说 问卷到此结束,谢谢你的合作!

3、图表分析: 国家单位 42%

就业与择业 大学毕业生职业取向分析表事业单位

28%

7% 中外企业 大学毕业生职业取向柱状图

11% 50%国家单位私营企业 42%40%事业单位 国家单位 12% 28%无所谓 事业单位30%无所谓中外企业私营企业20%12%私营企业11%中外企业10%无所谓7%0%分析:根据数据和图表上来看,大部分毕业大学生选择就业的职业取向都偏向于国家单位,由于近年来国家越来越强大,在国家工作有一定的保障,且工资待遇优厚,各发面的福利也比较好,因此广大大学生都极力追求,但竞争压力还是很大的。当然,除了优越的国家单位外,不少大学生还是希望有一定的工作环境,待遇适中,虽称不上国家干部,但有一个良好的工作条件,还是可以知足的。除了这些,还有一些毕业生仍没有考虑好是否要真正的步入社会,面对如此多的企业,不知怎样选择„„

五、附录:

(一)亲身实践调查研究: 1.走访各个院系,向在校大学生提出相应问题 2.询问不同专业的老师,了解就业趋向 3.结合详细调查资料,自我总结整理

(二)、调查问卷设计: 关于大学毕业生看待就业取向与其专业形势是比较热门的一个话题,本次问卷就是对这个问题展开调查。如果您对此问题有一定的见解和看法,那就请留下您宝贵的答案。(见上页)

六、参考文献

1、大学生就业信息网

2、《大学生职业生涯辅导》(教程)

上一篇:霍布金森技术下一篇:我的助班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