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布金森技术

2024-04-27

霍布金森技术(通用3篇)

篇1:霍布斯鲍姆的技术批判思想探析

一现代性社会的基础是技术创新

霍布斯鲍姆是英国新马克思主义的杰出代表,在他于2012年10月以96岁高龄去世以前,一直以唯物史观为指导,致力于对自英国工业革命和法国启蒙运动以来的现代文明作出历史的解释,揭示资本主义社会产生和发展的规律,探寻在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发展的基础上实现社会主义的可能性,矢志不移。

霍布斯鲍姆接受马克思关于技术的本质与人的本质具有内在一致性的思想,从整体上认为技术进步就是人的本质得到实现,技术的未来就是人和社会的未来,“从工业革命开始,一部世界经济史,根本上就是一部科技不断加速进步的历史。”[1]126同时,他也特别坚持技术的本质要在工业、工业生产史和人类发展史中得到说明的思想,以工业活动作为思想认识的经验基础。霍布斯鲍姆拒绝把抽象的理论作为出发点来研究英国的工业革命以及之后的技术发展、社会发展、民主与人的解放的关系等问题,主张以客观生动的历史描述来展现技术批判思想的灵魂和精髓,认为“现代工业经济的发展,一向建立在科技的不断创新之上”[1]67。

在他看来,发生于封建主义社会与资本主义社会交汇处的英国工业革命,是现代历史发展的转折点,起源于作为动力的工具改革,“动力是技术自由的真正核心所在”[2]77。他把英国工业革命的起点设在18世纪80年代,作为革命引擎的是棉纺织业的技术发明。工业经济的发展依靠大规模长期性的生产投资领域,因此钢铁成为衡量工业潜力的单一指标,搅炼法和滚轧法的简单技术革新增强了冶炼能力,作为工业动力主要来源的煤矿推动了铁路的技术革新,铁路是人类社会经由技术获得巨大胜利的标志。19世纪40年代英国铁路的修建和大规模的重工业建设标志着工业化经济的成熟,并推动了资本主义的全面胜利,而技术和生产力的继续发展也必将导致资本主义的衰落和共产主义的实现。

18世纪80年代,世界的基本问题是农业问题,农业技术属于传统方式,效率低下,欧洲大国的农业人口占到总人口的百分之八十,社会关系主要是土地耕作者与所有者之间的关系,世界交通极端困难,马匹、骡子主宰着陆上运输。霍布斯鲍姆认为18世纪80年代开始的英国工业革命是自农业和城市发明以来世界历史上最重要的事件,意味着“人类社会的生产力摆脱了束缚它的桎梏,在人类历史上这还是第一次”[3]34,自此,生产力从起飞进入了自我成长,劳动力、商品和服务无限增长,社会突破了前工业化时期非技术世界强加于生产的最高限制。英国的原发性工业革命使蒸汽机、纺织机和技术专家涌入欧洲和美国,促使世界进入工业化过程,经济获得迅速发展。

棉纺织业是英国第一个进行革命的行业,“带动棉纺织革命的新发明——珍妮纺纱机、水力纺纱机、骡纺纱机以及稍后的动力织布机——简单方便,投资低廉,通过增加产量,几乎马上就能回本。”[3]45棉纺织业征服的巨大市场和持续不断的物价上涨产生了惊人的利润率:“不是5%或10%,而是100%,百分之几千。”[3]45比如欧文原是布商的伙计,1789年借用100英镑在曼彻斯特投资棉纺织业后,竟能以8400英镑买下新拉纳克纺纱厂的股权。工业化初期,家庭手摇纺织机比纺车效率高,为机械化的纺纱厂提供服务。“生产方式的变革,在工场手工业中以劳动力为起点,在大工业中以劳动资料为起点”[4]408,这里的劳动资料指的是机器,机器体现工业的直接技术基础,由发动机、传动机和工具机构成,其中,发动机是整个机构的动力。随着工具机规模的扩大和工具机上同时作业的工具数量的增加,“需要较大的发动机构和原动力”[5],“使蒸汽机的革命成为必要。”[4]4121815年后,原来靠手工操作或半机械化的织布业开始大规模机械化,以往只在开矿业应用的蒸汽机已经推广到棉纺织行业。从实质上来看,19世纪30年代,英国棉纺织业在技术上已趋稳定。由于棉纺织业所需的劳动力数量、机械、化学改进、工业照明、船只运输和建筑等都较其他行业为多,因此它的价格变动决定了英国的贸易平衡,支配了英国整个经济的运行,在实际上等同于现代意义上的工业。

煤炭是19世纪工业动力的主要来源,由于采矿业“不仅需要大量的大功率蒸汽机,而且还需要有效的手段,把大量煤炭从采煤场运送到矿坑,尤其是从矿坑口运输到装船现场”[3]56,因此推动了铁路的发明。从技术发展来看,铁路是矿业的产儿。“铁路是人类经由技术而取得巨大胜利的标志”[3]57,是工业革命的象征和成就,是工业化最壮观的一面,使整个地球成为一个相互作用的经济体,其重要意义在于打开了由于高昂的运输费用而被阻断于世界市场的国家大门,大大提高了以陆路运输人员、货物的速度和数量。铁路是资本产业转变的基本创造,对于钢铁、煤炭、重型机械、劳动力和资本投资的意义重大,由于铺设一英里铁路平均需要300吨铁,因此使铁产量增至原来的三倍,使钢的生产第一次大规模化,钢铁业属于大规模长期性投资的生产领域,而工业经济的发展必须拥有大量的资本才能突破一定限制,钢铁业的资本集中促使工业经济蓬勃发展。与棉纺织品的巨大消费市场不同,钢铁市场是在工业革命中逐渐产生的,投资者都是带有投机色彩的技术冒险家,钢铁产量始终都是衡量国家工业潜力的可靠性单一指标。19世纪40年代英国铁路的修建和大规模的重工业建设标志着真正的工业化经济的建成。在资产阶级看来,世界是由铁路和蒸汽引擎连接的统一体,世界经济的全球性征服“倚重科学与技术的向前推进”[3]27。

英国的工业革命为后来的工业化国家不仅仅提供了技术和资本,更重要的是提供了工业化的一般原则,使从落后经济向发达经济跳跃的国家缩短了时间进程。霍布斯鲍姆认为,虽然英国的工业革命对于世界历史来说只是初级阶段,但是作为经济和社会先驱的英国深远地影响了世界,而且直到今天仍然影响着。[6]从中不难看出,霍布斯鲍姆推崇“技术即工业的本质”[2]61,把技术及其工业看做是生产力水平的标志和衡量尺度。技术是一种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尤其是资本主义产生和发展的基本动力”[7]23,而技术创新则构成工业生产和社会进步的基础,构成现代性社会发展的基础。

二工业革命只有在社会革命中才能体现其价值

在霍布斯鲍姆看来,技术创新的意义不只是体现在工业自身的进步中,同样也体现在社会制度的变革中,体现在社会革命的活生生的过程中。现代性社会的发展不仅建立在技术和经济的基础之上,同时也建立在政治和思想的基础之上。霍布斯鲍姆把1789年的法国大革命和同时期发生的英国工业革命称为双元革命和火山的孪生喷发口,使1789-1848年的世界发生了根本转变。英国工业革命决定了19世纪世界的资本主义经济模式,法国大革命则决定了其政治和意识形态,提供了民族主义和自由民主的理论,以及法典、科技组织模式和公制度量衡,现代性社会的思想观念颠覆了古老文明,两种革命互为补充,从不同方向汇聚在社会主义这个新生力量中。法国大革命是资本主义社会的思想启蒙阶段,也是无产阶级意识和社会主义真理的源泉所在。

法国是绝对君主制的最典型国家,封建贵族和新兴资产阶级之间的社会冲突最为尖锐,既有欧洲的一般政治特征,又有自身独特的政治形势。法国大革命是唯一的民主革命、真正的群众性社会革命和世界性革命,引进了左翼的、反资本主义的思想,是所有革命运动的榜样,为现代社会主义提供了经验教训,社会主义则以理性、科学和进步为基础,再造了法国大革命的真理。1789-1917年间的世界政治主要是赞成或反对1789年和1793年原则,1789年的思想观念来自于共济会的古典自由主义,代表资产阶级利益,反对贵族特权阶级,确切体现在《人权宣言》中,从本质上来看是立宪政体而不是民主政体,但是制度表达的不仅是资产阶级的利益,还是人民(等同于民族)的普遍利益。1793年诞生的雅各宾共和国颁布了现代国家的第一部民主宪法,宣布政府的目标是实现人民的福祉,人民具有普选、起义、工作和生活的权利。法国革命的关键时段是雅各宾时期,代表了自由、平等、博爱和人民起义推翻压迫的理想,“自由、平等、博爱也许不是具有精确意指的口号,但面对有钱有势的大人物,穷人和普通百姓仍知道这个口号的含意。”[8]211

雅各宾派只有在工业革命的过程中伴随着无产阶级及其思想体系和政治运动才得以产生。雅各宾意识是法国大革命给予平民的抱负、经验、方法和道德观念,使他们为尊敬和平等地位而斗争,与无产阶级意识强有力地结合在一起,并且互相补充。当工会和互助会模式为工人争取更高工资和建立新社会的运动遭遇挫折,雅各宾主义的报纸、宣传手册、公共集会、游行示威、暴动和起义就成为有效灵活的政治鼓动方法,从另一方面来看,雅各宾主义从无产阶级意识中吸收了持续性和群众性。此外,公开抗议的传统方式如捣毁机器、商店等同时加强了无产阶级意识和雅各宾意识。雅各宾共和的革命战争发明了现代总体战,即通过征兵、定量配给制、控制战时经济、消除士兵和平民之间的差别来全面动员国家资源。因此,雅各宾时期与资产阶级国家的关系是模棱两可的,一方面,热月政变以后,首先出现的是资产阶级社会,雅各宾时期为资产阶级国家(市民国家)的运行提供了一个自由领域。另一方面,随着资产阶级革命的到来,在雅各宾时期后,提供了一个超越资产阶级政权的可能性,即无产阶级专政,因此,雅各宾主义为革命后过渡时期的无产阶级专政国家提供了丰富的经验。[9]

三工业进步表征社会的发展趋势

霍布斯鲍姆的技术批判思想把技术置于社会的历史与现实之中,“突出了技术在社会制度的历史变迁中的决定作用。”[10]技术的生产力性质意味着技术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力量和衡量尺度,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技术承载和反映了全部社会关系,是使生产方式革命化的因素。技术作为社会的基本要素通过工业来显示,工业发展史就是社会发展史,“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为首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为首的社会。”[11]一定的生产力和社会生产方式就等同于一定的工业阶段,“人们所达到的生产力的总和决定着社会状况,因而必须把人类的历史同工业和交换的历史联系起来研究和探讨”[7]23,霍布斯鲍姆研究历史的重点在于工业史与社会史相统一的总体史,把工业视为资本主义制度的基础和共产主义实现的前提,认为工业革命不仅仅是推动资本主义制度战胜封建君主制度的关键因素,更是造成了发达国家和落后国家、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分歧和对立的深层次原因,技术的创造发明和大规模使用在社会生产中居于主导地位,预示着共产主义社会是资本主义社会的未来替代方案。工业革命的历史不仅是新生资本主义社会取得胜利的历史,也是其在1848年后的百年中从扩张转变为收缩的历史。在欧洲内部,预示着争取新社会胜利的力量和思想已经萌芽,1848年以前,“共产主义的幽灵”已经在欧洲徘徊,马克思在1848年首次作了经典性阐述,此后在被工业革命迅速改变的西方世界长期处在软弱无力的状态,但是自20世纪60年代,我们就不敢低估在工业革命中诞生的、具有革命性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思想体系的历史力量。

18世纪80年代,大多数西欧国家的封建秩序在政治上依然有活力,君主专制盛行,农业技术属于传统方式。英国的强盛主要奠基于“经济上取得的成就”[3]23,尤其是工业经济的发展。英国工业革命不仅是工业的巨大胜利,更是资本主义社会制度的巨大胜利,为资本主义的社会结构创造出资产阶级新集团,包括开明地主、金融家、经济和社会管理人员、中产阶级、制造商以及企业家。英法的全面战争周期性爆发实际上是“新旧体制之间的冲突”[3]29,反映了英国资本主义社会秩序相对于法国君主专制社会秩序的优越性。

工业革命改变了世界,一部分国家迅速成为工业强国,另一部分则落后了,这两种现象彼此关联。进步国家和落后国家之间的这种分歧是工业革命所有经济后果中影响最深远最持久的,对20世纪历史的发展具有决定性意义,日益分隔着世界上的少数居民和大多数人口。工业技术是造成发达国家和落后国家“差距的主要原因,并在经济和政治上得到强化”[12]。欧洲对世界政治和军事的绝对统治就是工业革命的产物,其迅猛扩张的资本主义贸易和企业逐渐破坏了其他地区的社会秩序。1848年前,完成工业化的英国因此支配了世界,1848年后,美国、西欧和中欧进行工业革命,美国成为英国的竞争对手。工业地区和非工业地区的变革节奏分道扬镳。美国的技工来自于其他工业化的国家,发明了简化劳动的机械。西欧、德国、北意大利、中欧、斯堪地纳维亚、美国属于进步国家,世界的其余部分沦为西方的经济附庸地。1830年是工业革命的转折点,经济和社会的变革速度加快,法国、德国、奥地利等奠定了现代工业基础的国家的发动机和马力高速增加,如比利时发动机数目增加了一倍,马力增加了两倍,蒸汽动力广泛应用在采矿业和冶金业上。

1848-1870年间,除了先进国家对落后国家的绝对优势没有改变之外,国际体系在战争的影响下发生了根本转变,工业革命渗透到战争之中,炸药、机枪和蒸汽运输增强了先进国家的优势,军备技术处于劣势的落后国家很容易被发达国家征服。原来由工业大国英国、军事大国俄国、法国和美国构成大国基础,现在工业大国增加了普鲁士(德国)、日本,由于工业生产能力成为国际争霸的决定因素,军事大国变成普鲁士(德国),它们彼此竞争,却联合起来控制国际市场,实行世界垄断。19世纪70年代初期,能转化到机械技术运用的科学革新会很快被广泛接受,世界经济的扩张建立在工业化和全球性物资、资本和人员的流动上,工业资本主义演变成世界经济,地球从地理概念转变成动态实体,资本主义社会先决条件和特征标志的世界市场已经形成。铁路工程是规模最大的公共事业和最惊人的工程成就,作为连接亚洲、澳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的交通工具,把生产原料物资的地区、工业区和城市联系起来。这时期最惊人的技术进步是电报,把地理上遥远的地区拉入整体世界,产生直接联系。

19世纪90年代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经济由萧条转向繁荣,经济势力重新分配,工业革命开始进入瑞典和俄国等新国家,美国和德国工业经济增长迅速,英国则相对走向衰落,经济发展出现长期和短期的波动,世界经济整体上增长。经济的全球性成长关键在于工业国家的核心地带,包括已完成工业化的英国、德国、美国、法国、比利时、瑞士和捷克,也包括正在工业化的斯堪地纳维亚、荷兰、意大利北部、匈牙利、俄国和日本。面积占地球15%的已开发世界却拥有40%的居民,构成了国际市场的80%,还决定了世界其余部分的发展。自18世纪80年代起,每个经济繁荣时期都与革命性的工业有关,社会进步体现在技术、物质生产和交通量的发展上,技术的新发明包括电话、无线电报、留声机、白炽电灯泡、汽车、飞机、真空吸尘器、阿司匹林、脚踏车,第一次工业革命中的蒸汽、钢铁和涡轮的技术改进,电气、化学和内燃机基础上的革命性工业开始发挥重大作用,煤是最重要的工业能源,电力和石油还属次要,铁路所需的劳动力超过任何工业,船舶大都改为使用蒸汽动力。

从1914年到1991年,全球已代替国家成为单一的经济运作单位,欧洲已不再是世界的中心,其人口比例从占世界的三分之一降为六分之一,人口增长率甚至为零,贫穷地区的移民不断涌入,工业生产向四处迁移,尤其是太平洋地区。技术进步的脚步即使在战争年代也不曾停息,技术改变了世界大战的时间,世界大战也促使技术发生改变。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双方开始尝试技术战,英国的履带装甲车(坦克)、德国的充气飞船、飞机,效果最突出的科技新武器潜艇。先进的交战国必须在技术上竞争才能获得军事优势,促进了核能、航空和电脑的技术研究,反过来,由于新的技术使杀人行动组织化和规模化,战争变得更加残忍。两战之间的30年代是工业科技发明成就卓著的10年,比如塑料的应用、照相凹版印刷的发明、媒体业如电影和广播业进展飞速。苏联的计划性工业化模式取得显著成果,欧洲国家的从属国也纷纷开始工业化,工业革命最终遍及全世界,但是“直到帝国时代结束为止,事实上直至1970年以前,绝大部分的工业生产,始终不出发达资本主义经济之门。”[1]3071970年之后,西方世界的中心才发生显著转移,比如日本工业的兴起。

20世纪后半期最深刻的社会变革是工业化造成小农经济的消亡,都市人口向郊区迁移,19世纪末产生的第一条市内电车和地下铁路系统现在成为都市和郊区的大众运输系统。技术革新不但使艺术发生全面的变化,而且还使艺术普及到大众,晶体管和长时效电池的发明使无线电广播获得全球范围的普及,长时间唱片受到市场欢迎,盒式录音带便于携带和复制,很快遍及全球,使政治和文化事件得以广泛复制和流传。电视机、录像机和电脑成为个人与外界的视觉连结点。工业化与农业、冶金术和新石器的发明一样深远地改变了人类生活,以资本主义经济和社会的形式传遍了全世界。[6]世界进入后工业社会,革命性的技术革新使生产自动化和规模化,机器技术代替人工技术,机器马力代替人的气力,工人成为技术进步的牺牲品,出现周期性和结构性的失业,时代呼唤正义和平等的社会主义社会。

四人的解放是技术革命的根本指向

技术是人的另一个存在,是人的身体和智力的延伸,同人的本质完全同化在一起,“工业的历史和工业的已经产生的对象性存在,是一本打开了的关于人的本质力量的书,是感性地摆在我们面前的人的心理学”[13],人的解放是霍布斯鲍姆技术批判思想的根本出发点和最终目标,他认为,“追溯推动工业化的动力只是历史学家的部分任务。历史学家的另一个任务就是要追溯经济资源的动员和配置,追溯为维持这一崭新、革命化的过程所需要的经济和社会适应。”[3]61“动力一开始就是人本身”[2]78,生产力的首位要素就是劳动力,经济资源需要动员和调配的关键因素也是劳动力,因此霍布斯鲍姆从技术、人口、民主的关系来诠释工业推动资本主义经济的世界扩张和共产主义的最终实现。

工业革命对农业和土地造成了巨大的冲击,世界各地的农村社会关系和传统土地制度必须让位于资本主义社会秩序,意味着“大量农村人口必须以某种方式转移,或至少部分地转移到日益增长的非农业经济部门,以充任自由流动的雇佣工人”[3]196,也意味着农业必须大幅度“增加生产,提高生产率,以便养活迅速增长的非农业人口”[3]39。工业革命的经验表明关键性的问题是“获得足够数量的劳动力是一回事,而要获得足够具有适当技能的合格劳动者又是一回事”[3]65。人通过技术的发展而发展,通过技术的进步而进步,所有劳动者必须学会用与工业相适应的方式进行工作。“英国的工业化便是依赖于这群未经计划培育的高技能工人。”[3]66工业革命不仅改变了人口数量和结构性分配,而且提高了劳动力的技术含量,人的改造世界的能力进一步加强,从而也使人的本质力量得到了强化。前工业时代抑制人口的主要因素是地方性的饥荒灾难,铁路在英国、美国、比利时、法国和德国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人工水道、船坞以及新式邮车的技术改进大大提高了运载速度和能力,交通运输的改进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人口增长。人口增长是工业革命最重大的变化,世界人口尤其是工业地区的人口开始了爆炸性的增长,英国人口增加了两倍,美国人口增长了六倍,挪威、丹麦、瑞典、荷兰和意大利增长了一倍,西班牙和葡萄牙增加了三分之一。人口增长带来了更多的青年劳动力和消费者,商业和移民的绝对数量迅速增加,西方世界的国际贸易总额增加至四倍多,约有500万欧洲人移民他邦,各国内部的人口迁移量也很可观。19世纪70年代初期,世界经济的巨大扩张建立在工业化的基础上,也建立在全球人口的流动上。19世纪末,大城市中约有三分之二的就业人口集中在工业界。未来世界的两大中心议题是人口和生态,世界人口的迁移导致先进与落后地区之间的不均衡状态趋向恶化,技术使劳动力脱离生产过程,却带来了失业问题,工作由高工资地区移向低工资地区,但是高工资地区的工资也在全球工资竞争的压力下下降。

工业革命不仅为资本主义的社会结构创造出资产阶级新集团,也创造出其自身的掘墓人无产阶级。资本主义经济过程中的固有缺陷对利润这个基本驱动力造成威胁,出现繁荣和萧条交替的商业周期,使得生产下降、企业破产以及工人失业,新兴的社会主义者把周期性经济危机作为武器对资本主义进行批判。19世纪30年代和40年代初,资本主义工业经济危机的最严重后果是城市贫民和穷苦工人自发的社会革命,产生了法国的1848年革命和英国的宪章运动,“最具决定性的一点是,1848年革命已经证明,群众已有能力冲入统治者的封闭圈内;工业社会带来的进步,更使他们造成的压力甚至在非革命时期也越来越大。”[8]129工人以捣毁机器来反抗资本主义制度,因为资本家剥削工人,累积利润,为工业化和自己的奢侈生活提供资金,社会财富由穷人流向富人,由消费流向投资。工业体系特有的新兴无产阶级和极速都市化失控的社会问题已经成为西欧的普遍问题。城市发展将不同阶级隔离开来,新兴的劳动贫民被推入政府、商业中心以及新辟的资产阶级专门住宅区之外,溺陷于苦难深渊,欧洲城市普遍划分为豪华地区和贫穷地区,富人和穷人的鸿沟越来越深。直至1848年后,新的流行疾病从贫民窟蔓延出来,造成富人的死亡,绝望群众以社会革命吓坏了当权者,有计划的城建和改善才开始进行,“资产阶级的社会机制,根本就是残酷不公而且不合人道。”[3]278霍布斯鲍姆认为贫穷不是工人的阶级特点,体力劳动、受剥削感和靠工资吃饭才是工人的群体特征。工人共同的生活方式和思想方式产生了阶级意识,阶级意识高的工人支持国际工人协会,成为激进分子和未来的社会主义者。稳定繁荣的资产阶级自由主义时代为工人阶级提供了通过集体组织改变集体命运的条件。工人阶级中的边缘群体即劳工贫民是未来的社会政治力量,他们是自由时代的客体而不是主体,与资产阶级世界形成了永恒的鸿沟。作为生产力,技术是人类追求自由的工具和强大动力,在工业革命的英国,特别是在1830年左右,工人阶级的阶级意识和社会抱负已经形成。19世纪20年代产生了“社会主义”的词汇和观念,其坚实的基础是理性、科学和进步,从全面改造社会的角度进行思考,合理的社会“应该是‘社会主义’的”[3]279,是合作的而非竞争的,是集体主义的而非个人主义的,是长久而且切实可行的现存社会替代物。新兴工人阶级的实际表达方式是劳工运动,普通人民、无产阶级的实际表达方式便是民主革命,他们需要尊敬、承认和平等地位。工业革命使新兴的无产阶级进行工会、互助会、合作社、工人阶级学校、报刊宣传鼓动等运动。劳工运动是贫民的斗争工具和生活方式,具有集体性、战斗性和理想性,是阶级凝聚力之所在。

19世纪60年代是民主力量和政治自由进步的10年,民主问题与民族主义、自由主义紧密相联,政治动荡由自由中间阶级、民主主义者和新兴工人阶级引起。在政治领域异军突起的新生无产阶级随着工业化而壮大,工人运动开始建立全球组织:第一国际。人民参政权明显扩张,政府会应允反对群众的一部分要求,实行议会制度的英国、斯堪地纳维亚和低地国家的选举权扩大,如1967年英国的《改革法案》使工人阶级拥有了实际上的选举权,非议会制的君主国家加快了管理制度的自由化,如法国的拿破仑三世政府。由于民族主义发展成群众运动,激进的民族主义者认为民族主义和民主即一般人在国家事务中的作用是同一种历史力量,但是霍布斯鲍姆认为,尽管新兴工人阶级发动国际阶级利益高于民族利益的运动,由农民等普通人组成的社会团体实际上仍未受民族主义的影响,资本主义的基本意识形态自由主义无力阻止民主力量的发展。自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民主更加前进,挑战自由主义价值观。

自由民主的前景是21世纪政治领域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霍布斯鲍姆认为,有两方面密切相关的发展起了主导性的作用:“一是人类借由科技和经济活动来改变地球的能力变得无比巨大且持续加速;二是全球化”[14],但是各国政府的施政目标依然是促进经济增长。自由市场全球化造成的科技和经济的不平等是21世纪政治和社会紧张的主要根源。他认为西方有关民主的政治论述尤其是美国已经完全脱离现实状况,坚定支持为全体人民服务的政府。资本主义和民主在政治修辞上紧密相联,在社会实况中却相互脱离,因此,自由式民主主要建立在自由主义而不是民主主义的基础上,自由投票无法确保人民权利。20世纪的技术进步和经济发展使民主持续前进,现代化国家必须依靠人民的参与和支持,借助大众媒体宣传才能运作,但是这块基石在21世纪已遭到破坏,严重影响了自由式民主,人类在新千年的前途必须在社会主义的非市场性资源配置和公共权力的恢复中才能获得实现。

结语

篇2:霍布金森技术

摘要:文章针对俄霍布拉克煤矿下煤顶板特征,采用超前预爆破方法,并改进其预爆破方案,大幅降低了因采空区顶板大面积悬空,初次来压的强度和初次来压形成暴风的可能性,同时很大程度上消除了初次来压压垮支架、推垮工作面的安全生产事故,提高了矿井生产能力,从而达到该面的安全生产目的。

关键词:标准砂岩;坚硬顶板;超前预爆破;控制顶板

中图分类号:TD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74(2013)02-0108-03

俄霍布拉克煤矿(以下简称俄矿)下1煤层位于侏罗系下统塔里奇克组上段。其老顶标准砂岩最大厚度达300m。煤层厚度0.89~4.16m,平均厚度3.5m,煤层赋存条件较好,结构简单,顶板由坚硬钙质胶结的砾岩和粗砂岩组成。俄矿综采工作面斜长较长,一般为180m左右,初次来压步距较长,曾经发生过因采空区顶板大面积悬顶,而初次来压时造成压死支架设备事故。

因此,为了缩短初次来压步距,减小老顶初次来压时的采空区顶板面积,避免不必要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确保矿井安全生产,本文主要对矿井1108、1110工作面回采过程中超前预爆破技术控制顶板的应用情况及实施过程做了详细的论述。

1 工作面概况

1108、1110综采工作面位于主斜井以东,位于矿井一水平东一里采区下1煤层。上部为1106采空区,西部为1102-1、1102-2采空区,下部和东部是未采区。

下1煤层黑色,块状构造,光亮型,垂直裂隙发育,局部煤层变质程度较差,煤层厚度平均3.5m,煤层平均倾角为13°,煤层厚度变化不大,煤层结构简单,无夹矸。1108工作面斜长178m,走向长度1748m;1110工作面斜长177m,走向长2148m。

下1煤层伪顶:泥岩,灰黑色,泥质结构,块状构造,上部含炭质,松散破碎,极易冒落,伪顶厚度0.6~0.9m,平均0.75m。

老顶:中粗粒砂岩,灰白色,块状构造,底部大部含砾石,局部受海水或河流同生冲蚀作用,顶板层面上出现大小不一的凹坑、槽沟。上部岩性呈粉砂,遇水易松软冒落。厚约26m。

2 基本目的和原则及方案设计

2.1 基本目的和原则

以破坏顶板的坚硬完整性为前提,对初次来压期间的顶板实施有效控制,从而达到使其早点垮落,避免采空区顶板大面积悬空,而造成的初次来压时顶板下沉切顶、压支架等事故,同时减少初次来压形成风暴的可能性和人员伤亡及重大经济损失。根据两个工作面直接顶和老顶厚度及其顶板岩性情况设计预爆破方案,在超前工作面一定距离,向煤层顶板岩体内布置炮孔,超前工作面进行预爆破,在顶板岩体中造成人工爆破裂隙带,同时扰动和削弱原生弱面(节理、裂隙等)之间及原岩的摩擦粘结强度。

随着工作面的推进,岩体中原岩应力场受采动应力的影响,使得原生及人工裂隙不断地扩展和分支,改变了岩体力学结构特征,从而大大降低岩体的强度,加快了采空区顶板岩体的变形破坏速度,提高了顶板的可冒性,减少悬顶面积,降低了工作面来压峰值,并使压力峰值向工作面前方煤体内移动,最终实现工作面支架在允许载荷条件下安全运行。

2.2 方案设计

由于工作面斜长较大,考虑工作面中部顶板易于垮落,为充分保证初次放顶对老顶承压层的切断作用,设计确定主要针对工作面上、下两端,采用布置两组初次放顶孔的方式进行初次放顶。其中主要初放孔距离开切眼煤壁25m,辅助初放孔位于开切眼上、下两端。为利于钻孔、装药、充填堵孔施工,原则上下端炮孔长度控制在60m以内,仰角控制在30°以内。

第一组:主要初次放顶孔

上、下顺槽内各布置三个初次放顶孔,分别为:一个老顶切断孔、一个辅助切断孔、一个端头切断孔。采用双侧扇形布孔方式,该组初次放顶孔距开切眼煤壁25m如图1所示:

图1 1110工作面初次放顶第一组炮孔布置

第二组:辅助初次放顶孔

在工作面开切眼的上、下两端各布置一个辅助切断孔,平行开切眼布置如图2所示:

图2 1110工作面初次放顶第二组炮孔布置

为了提高爆破效果,炮眼布置在距切眼中心线向里2.5m处,共布置120个炮眼,孔间距1.5m,其孔深2m,另外,工作面推进51m和71m时分别在工作面内朝老塘方向布置三个孔,总体来说,该工作面内、两道加起来共布置了15个孔,炮眼总长度648m,其孔深24m的3个孔,36m的3个孔,其余都是孔深55m的孔,炮眼水平转角为20°~90°之间,炮眼仰角为7°~30°之间炮眼布置图见图1和

图2。

3 施工方法

炮眼采用油压150潜孔岩石钻机施工,钻头为Φ85mm合金钢钻头,成孔直径为90mm,选用BQF-100型封孔器,受风压0.7MPa,堵孔时向孔内输送黄土细砂。采用二级煤矿许用乳化炸药,防静电塑料壳包装,规格:直径60mm,长度500mm,单位重量3.0kg/m,联结方式为丝扣联结式,选用煤矿安全防水抗拉导爆索和选用毫秒延期电雷管,利用MFB-100型电容式发爆器起爆,其联接方式为串联,采用电雷管起爆导爆索,导爆索起爆炸药的起爆方式。每孔装药量分别为36kg、45kg、66kg、75kg、78kg、90kg、96kg,总装药量1157kg,堵孔水泥长度276.5m。

先打完炮眼,提前准备好炸药、导爆索、雷管、堵孔水泥和黄土砂,将黄土和砂子按一定比例配调,同时安排装药人员和放炮员。待炮眼施工完毕之后,专管人员来检验,并记录其编号、孔深、倾角、仰角等参数。待一切准备就绪之后开始装药,按设计要求将煤矿安全防水抗拉导爆索与二级煤矿许用乳化炸药连接完之后由人工顶推进孔内,然后用BQF-100型封孔器,受风压0.7MPa,堵孔时向孔内输送黄土细砂和专用堵孔水泥(快干水泥)并捣实;为了防止孔内已装完的水泥和炸药下滑,用止滑木塞防止下滑,最后联接雷管并悬挂放炮

母线。

4 爆破参数优化及效果分析

开始1108工作面实施超前预爆破效果较好。后来出现工作面两头顶板超前破碎、压力大,巷道变形量大、底鼓严重,煤壁片帮严重等现象,通过分析是由于炮眼间距短、炮眼数量和装药量多、炮眼倾角大等原因造成的。后来将爆破参数进行适当的调整,将原来1108炮眼间距10m调整到25m,炮孔数量和装药量逐渐调少,炮眼倾角将原来的12°调整到7°。1110工作面超前预爆破参数根据1108调整后方案实施,工作面支架后面采空区顶板随支架的移置自然冒落,形成一个长155m,深5~6m的凹槽,界面上冲击波衰减为应力波,顶板紧跟工作面冒落,有效地控制顶板正常跨落,消除了工作面初次来压形成风暴的现象和周期来压压垮支架、推垮工作面的安全生产事故,支架的承载力远远减少,煤机及支架设备安全运行,提高了矿井生产能力。正因为此次超前预爆破效果好,1110工作面回采过程中未出现过采空区顶板大面积悬空、切顶、压支架和风暴等现象。

5 结语

经过两次超前预爆破技术的实践,积累了一定的超前预爆破经验,根据下1煤层顶板岩性及地质构造情况,通过对超前预爆破参数进行适当的调整,实施超前预爆破工作,有效降低了工作面周期来压的强度,减少顶板下沉切顶和初次来压形成暴风,有效避免了顶板事故的发生。该技术在我矿坚硬顶板工作面回采过程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时对同类型矿井坚硬顶板综采工作面回采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作者简介:娄德峰(1969-),男,江苏徐州人,徐州矿务集团新疆天山矿业公司生产技术部部长,助理工程师;买买提·沙依提·依坎白尔迪(1979-),男,新疆克州人,徐州矿务集团新疆天山矿业公司生产技术部部长助理,助理工程师。

篇3:霍布金森技术

徐州矿务集团新疆天山矿业有限责任公司俄霍布拉克煤矿 (以下简称俄矿) 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库车县城北69 km处, 矿井原设计生产能力90万t/a, 后逐步改扩建到150万t/a、180万t/a、325万t/a的规模。矿井于2014年12月顺利通过400万t/a改扩建项目的竣工验收。

由于俄矿在仅仅10 a的时间内, 经历了从90万t/a至400万t/a的改扩建跨越式发展, 矿井生产能力提升及矿井开采深度的增加, 使矿井对防尘水的需求量日益增大, 防尘系统逐渐复杂, 原有以90万t/a为基础建立的防尘系统不是很规范, 存在防尘管路错综复杂、防尘路线不清晰并浪费管路等许多不合理之处。

由于矿井防尘系统复杂, 存在许多不合理之处, 导致防尘水使用不合理、不科学, 浪费水资源并且防尘水费用贵和水质不达标而造成污染环境的恶劣现象。因此, 必须对矿井防尘系统进行改造, 提高矿井防尘系统的安全可靠和稳定性。

1 矿井概况

俄矿初期设计生产能力为90万t/a, 主要生产环节留有达到150万t/a规模的条件, 后期根据市场供需情况, 再改扩建至325万t/a、400万t/a规模。全部采用机械化作业, 为新疆机械化、现代化程度最高的矿井之一。

矿井采用斜井开拓方式, 采煤方法为走向长壁式, 顶板管理为全部垮落法, 通风方法为机械抽出式通风, 通风方式为混合式。

井田内揭露地层主要由上而下为:第四系, 第三系, 侏罗系 (中侏罗统克孜勒努尔组、下侏罗统阿合组和塔里奇克组) 三迭系。本区含煤地层为侏罗系下统塔里奇克组。井田含煤16层, 煤层平均总厚37.58 m。截止2013-12-31, 累计查明资源储量为110 059.82万t, 其中长焰煤74 949.62万t, 弱粘煤35 110.2万t, 而可采储量为68 853.9万t。

矿井地质条件简单, 水文地质条件为复杂矿井。井田内各煤层均为自燃~容易自燃煤层。矿井最近绝对瓦斯涌出量为5.47 m3/min, 相对瓦斯涌出量为0.49 m3/t, 绝对二氧化碳涌出量为7.29 m3/min, 相对二氧化碳涌出量为0.66 m3/t, 矿井瓦斯等级鉴定为瓦斯矿井。

2 矿井防尘系统改造的原因及必要性

(1) 防尘管路错综复杂。由于俄矿在10 a的时间内经历了跨越式发展, 有些系统改造跟不上矿井改扩建速度。原来产量90万t/a的时候, 防尘系统是从地面水源井至主斜井水池, 然后利用高差, 以一趟φ159 mm管路到+1 650 m水平, 最后以φ108 mm管路分到井下各采掘面[1]。但后来随着矿井开采深度、开采水平的增加和开拓面积的变大, 安全生产对防尘水的需求日益增大。当时, 未能从矿井长期发展去考虑, 为了生产匆忙地增加防尘系统, 导致目前井下各水平、各迎头、各工作面的防尘管路与各头各面排水管路、压风管路和注浆及注氮管路混在一起[2], 分不清哪个是防尘管路, 哪个是排水或压风管路。同时变头、弯头和控制瓦垄较大, 一旦某个工作面停水, 找不到漏水地点, 耽误时间, 直接影响安全生产。

(2) 防尘系统建立不科学、不合理, 存在浪费管路现象。由于未能从矿井长期发展考虑, 仅为满足暂时的生产需求而匆忙地建立防尘系统, 导致矿井整个防尘系统建立不科学不合理, 管路拐弯路线较长, 浪费管路现象严重。

(3) 浪费水资源现象严重。由于未能精确地计算出井下防尘所需的水量, 工作中造成水资源浪费现象。从目前生产布局可知, 井下防尘所需水量约为70 m3/h, 而目前对井下防尘实际供水量为120 m3/h, 多余的水放入到污水仓, 然后排到地面, 形成恶性循环。

(4) 防尘水水源有时出现水质不达标、污染环境的现象。放水巷铺设管路长度1 983 m, 共有2趟φ159 mm管路, 巷道内大量积水并潮湿, 管路大部分落在水内, 由于管路未采取任何防锈措施, 目前该2趟φ159 mm管路大部分已生锈, 铁锈粉进入水后, 易造成水质污染。同时, 放水巷两头贯通期间由于受顶帮水的侵蚀, 用于井下加固的洛克休和马立散碎渣易混入水。从而造成水的污染。正因为已污染的水肉眼看似清水, 未经过沉淀过滤或未经过处理就直接排到地面后, 易造成环境的污染。

(5) 耗电量大, 防尘费用高。目前为井下防尘所需水源来自于放水巷和+1 650 m水平清水仓, 先将放水巷和+1 650 m水平清水仓水吸到地面储水池, 然后利用高程自流到井下各采掘面防尘。放水巷至地面储水池垂直高度80 m, 放水巷共有3台110 k W潜水泵, 其中2台同时全天不间断地运行, 而+1 650 m中央泵房至地面储水池垂直距离277 m, +1 650 m中央泵房用于防尘水的水泵是1台800 k W的水泵。根据以上几台泵电机功率和排水扬程垂直高度可知, 放水巷2台泵在1 h内耗220 k Wh, 相当于1 h内所耗费用125.4元, 1 d所耗费用3 009.6元, 1 a的费用约110万元。而+1 650 m水仓1台800 k W的泵在1 h内耗电量为800 k Wh, 1 h内所耗费用456元, +1 650 m清水仓1台泵1 d内运作时间为5 h, 则+1 650 m清水仓1台泵1 a内所耗费用约83万元, 整年为井下防尘所耗费用约193万元 (不包括设备费用、维修费和人工费用) 。

(6) 设备投入量大, 维修费用高, 浪费劳动力。以上所讲, 由于放水巷2台110 k W泵、+1 650 m中央泵房1台800 k W的潜水泵专门用于井下防尘, 并为其供电需专铺电缆, 其运作时间较长, 特别是放水巷的2台泵全天不停地运作, 再加上巷道内潮湿, 顶板淋水较大, 潜水泵电机难免进水, 易造成电机电路短路或配件生锈而停止运作的现象。为此, 需专门人员对其进行维修, 同时要专人看守开泵而浪费劳动力。正因如此, 有必要对防尘系统进行技术改造。

3 矿井防尘系统改造方案的制定及实施

根据矿井开拓深度和生产布局, 将原防尘系统基本淘汰, 只保留经过处理后的放水巷水并将其作为辅助或应急防尘水源。

本次防尘系统方案的基本原理为利用水源高程, 坚持在除了管路之外不用任何排水设施的情况下水自流的原则, 建立一套完整可靠的防尘系统。将1101探巷水作为主要防尘水源。该巷道水源来自于顶板砂岩裂隙水, 经过化验可知, 该巷道水质不仅达到排放标准, 而且符合饮用水标准, 目前该巷道底板标高+1 815 m, 其正常涌水量108 m3/h, 最大能达到120 m3/h, 而井下防尘所需水量约70 m3/h, 需防尘水平为+1 460 m水平, 该水平上限标高+1 601 m、下限标高+1 460 m, 防尘水源至防尘水平标高差214~355 m。1101探巷至+1 460 m水平之间的高程压力差应在2.1~3.5 MPa之间, 而+1 460 m水平需最大压力1.5 MPa就能满足要求。因此, 将1101探巷水可作为井下防尘水源, 并且1101探巷密闭墙原有1趟φ159 mm管路至+1 460 m水平, 另有1个φ159 mm的措施孔[3], 其中将1趟φ159 mm管路作为防尘管路, 将措施孔作为在井下不用防尘水时可溢流出水的孔, 水可直接进入清水仓, 不需再增加任何管路。若1101探巷水源水量因受气候变化或其他因素的影响不能满足需求时, 为确保防尘水源水量和安全起见, 将放水巷水源作为应急防尘水源, 在+1 460 m水平上限 (二水平1煤轨道上山上滑板) 将1101探巷下来的1趟φ159 mm管路与从放水巷下来的1趟φ108 mm管路搭接并安装三通瓦笼[3], 通过瓦垄控制。

4 防尘系统改造后的效果分析

(1) 改造后的防尘系统路线简单, 若防尘系统出现管路爆裂或跑水等现象, 排查和处理时间短并方便。

(2) 防尘系统改造后, 由于本次防尘水源水质良好, 均符合要求并根据需要适当地调整防尘水量, 多余的水从1101探巷措施孔溢出来, 进入清水仓, 不存在水资源浪费和污染环境的现象。

(3) 不用专人看守、不用任何排水设备, 维护量少, 均为自流, 不仅环保而且更经济, 每年可至少节约193万元。

(4) 杜绝了因排水泵烧坏或因停电影响井下防尘工作的现象, 为矿井安全生产提供了可靠保障。

5 结论

综上所述, 防尘系统改造后, 不仅可降低职工的劳动强度、创造巨大的经济效益, 而且最重要的是可有效杜绝因排水泵烧坏或因停电影响井下防尘工作的现象, 为俄矿建设成安全高产高效现代化矿井提供了有利的安全保障, 为矿井可持续发展奠定了良好的技术基础。

摘要:随着俄霍布拉克煤矿开拓面积和开采深度的加大, 目前的防尘系统不能满足要求。由于矿井防尘系统建立不合理不科学, 造成防尘管路路线长、复杂, 不仅设备投入、维护量大和耗电量大, 而且因专人看守浪费人力, 同时浪费水资源, 而且因水质不达标造成污染环境。为解决以上问题, 对矿井防尘系统进行了改造, 投入使用后效果很明显, 该系统变得简易、稳定性好, 大量减少污水排放量, 降低矿井污水处理成本和污水污染环境的程度, 给公司节约了不少劳动力和资金。

关键词:煤矿井下,防尘系统复杂,专人看守,维护量大,费用高,污染环境

参考文献

[2]沙依提.俄霍布拉克煤矿防尘系统改造方案[R].库车:徐州矿务集团新疆天山矿业有限责任公司, 2014.

[1]新疆煤炭设计院.俄霍布拉克煤矿初步设计[R].乌鲁木齐:新疆煤炭设计院, 2002.

上一篇:施工监理基础练习题下一篇:大学生就业新取向评析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