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能部门服务行为规范

2024-04-27

职能部门服务行为规范(精选8篇)

篇1:职能部门服务行为规范

银行对外服务行为规范

第一条为进一步加强中心支行对外服务水平,规范行政服务场所办公秩序,树立X银行良好形象,特制定本规范。

第二条员工形象规范

(一)工作时间,员工要按中心支行的要求统一穿着工作装,保持平整、干净。

(二)头发发型应大方得体,保持整洁,不得染异色。男员工不蓄长须长发。女员工可适度化妆,不得化浓妆。办公场所不得戴有色眼镜。

第三条员工语言规范

(一)员工工作中,要用语文明,语言规范,坚持使用“您好、请、谢谢、对不起、再见”十字文明用语。

(二)员工在工作中要讲究语言艺术,做到语速适中,语句清晰、措辞得当、陈述简洁。

第四条 员工劳动纪律规范

(一)员工要严格遵守《考勤及劳动纪律管理规定》,做到按时上岗、不旷工、不迟到、不早退,严格执行请销假制度。

(二)工作时间要坚守岗位,未经批准严禁擅自外出、脱离工作岗位。

第五条员工业务行为规范

(一)员工工作中,要做到业务娴熟,能随时正确解答服务对象提出的相关业务问题;熟知凭证及其要素的真实性和完整

性,避免工作差错;熟知业务操作流程,准确、快捷地办理业务,减少服务对象等候时间;熟知政策规定,准确指导服务对象备全所需文本证件材料,避免客户往返空跑。

(二)业务办理过程中,工作人员应严格执行对外服务限时办结、一次性告知、首问负责等相关制度,做到服务热情周到、优质高效。

第六条服务大厅办公秩序规范

(一)办公场所应保持卫生整洁,做到“三无四净”即无灰尘、无杂物、无异味,地板干净、门窗干净、墙壁干净、桌椅干净。

(二)办公家具、办公设备及物品摆放应整齐有序。文件柜、衣柜上面不得随意摆放物品。办公桌面除电脑、电话、台历、格言牌、正在办理的公文、水杯等物品外,不得摆放与工作无关的其他物品。办公室内不得堆放报刊、杂物。

(三)工作期间不准大声喧哗、嬉戏打闹,严禁串岗、聊天、玩游戏、炒股、吃零食、美容化妆等与工作无关的活动。

(四)工作期间不得看与工作无关的报纸、杂志、书籍等。休息时间阅读报刊后要注意整理、归位。

(五)工作期间应保持正确坐姿,不得仰靠或有其它不雅的姿势。

第七条 监督检查

(一)相关处室要经常性的开展自查,发现本处室员工违反规范的,要及时进行批评教育和纠正。

(二)中心支行将组织相关处室组成监督检查小组对执行本

规范的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三)监督检查小组定期开展检查,并将检查情况予以通报。对执行得好的处室或个人予以表扬,对执行不力的处室或个人给予批评。对累计三次以上通报批评者,取消年终评优资格。对于因服务态度等问题被服务对象投诉,给中心支行造成负面影响者,离岗培训三个月。

第八条 本规范适用于中心支行行政服务场所外汇管理、营业部、会计、统计研究等部门办理相关服务的工作人员(含合同制用工人员)。

第九条本规范自印发之日起施行。

篇2:职能部门服务行为规范

为贯彻落实上级“关于开展全省教育收费政策执行情况督查的通知”精神,我们发改委高度重视,联合市教育、财政部门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同心协力、齐抓共管,深入各级各类学校,对各学校教育收费政策执行情况进行了认真的督查。发改委许可科认真学习有关文件,积极配合各部门工作,发挥服务职能,规范教育收费:

1、规范幼儿园收费。根据省相关文件精神,今年我市重新修订了《常熟市幼儿园(托儿所)收费管理办法》,明确各级各类幼儿园(托儿所)收费标准。对这次督查中发现还未办理变更的许可证的单位,发改委窗口认真对照各幼儿园的收费等级,核对收费标准,准确无误办理收费许可证。

2、清理规范取消项目。义务教育阶段免除了学生课本费、作业本费、学杂费,明确了伙食费、校服费和教辅资料代办费等的收费规定。在这次清理规范中,督促其前来办理变更事宜。在办理过程中,我们着力提高办事效率,做到立等可取。

常熟市发改委

篇3:职能部门服务行为规范

规范建设树起农机形象

实施农机安全规范化建设是农机安全生产的核心, 是全面提高农机安全管理水平的中心工作, 莱西市农机监理规范化建设的终级目标就是“创一流管理、树一流形象”。

在监理业务方面, 根据农业部三个部长令和规范要求, 合理设置岗位, 规范业务流程, 做到程序与标准规范。市监理站业务大厅统一设置审核受理、牌证管理、驾驶人考试、档案管理、业务领导岗位和保险代办窗口, 形成拖拉机、联合收割机业务受理审核、牌证发放、驾驶证受理、考试、发证、归档“一站式”服务体系。

在监理队伍建设方面, 按照政治合格、思想过硬、纪律严明、执法公正、业务精通的总体要求, 进一步强化了执法人员的思想和法制教育。

亲民服务搭建连心桥

国家对农机具实行补贴政策后, 给农民种田购买机具带来了实实在在的优惠, 但如何办理补贴手续、如何选择机型与经销谈价、如何办理“三包”供货接货, 如何办理牌证手续等问题, 给农机手带来了一系列烦恼。而莱西市的农机户却不用犯愁, 镇 (街道) 农机站在补贴报名之前就通过镇 (街道) 政府、村委会将2009年补贴机具目录送到农机手中, 联系经销商拉着样机到镇驻地或集中进行宣传, 并将有购买意向的机手登记造册, 全市购机补贴报名日, 镇农机站将购机户统一用大客拉到市农机推广站大院办理报名手续, 与机手一起跟经销商侃价签订购销合同、质量“三包”合同、供货接货合同、预交定金、直至到市农机监理站业务大厅办理牌证手续, 全程由农机站工作人员陪同机手一条龙服务, 办完手续再把机手送回家, 机手在家等着农机站联系经销商在约定日期送货到门。通过给机手提供服务, 从源头管理入手, 拉近了农机管理部门与机手的距离, 通过服务在农机管理部门之间架起了沟通的桥梁, 由过去躲、怕管理部门, 变为把农机站当成机手之家。

为保障机手购买的新机具使用维修得到保障, 市推广站会同农机站统一组织购机户进行专题培训, 请厂家技术人员讲解机具的操作要领、维修保养技术等实用技术, 包教包会, 使机手买机后马上能用。

为让机手在购机后能够尽快得到实惠, 市农机局在三夏、三秋积极组织新购机户组织跨区作业, 组织玉米收获服务队3处, 在三秋期间进行作业, 农机站牵头通过当地政府联系地块, 统一签订作业合同, 统一作业质量标准, 协调村委会结算作业款, 让机手从购机到操作, 到使用、维修、保养, 到作业收费由农机站提供一条龙作业服务, 让购机户尽快得到效益致富, 为新农村建设做出贡献。

拓展服务领域, 增强基层农机站服务功能

篇4:职能部门服务行为规范

对于政府在技术创新中的作用的认识经历了古典、新古典和国家创新学派等多个阶段。随着新公共管理改革的兴起,以及新公共服务理论被各国所普遍接受,政府职能转型浪潮冲击了企业技术创新中传统的政府职能定位,需要政府在公共服务职能定位下重新审视和选择对企业技术创新激励的行为模式。因此,本文主要就公共服务职能下政府对企业技术创新的激励行为选择问题进行初步的探讨。

一、传统理论对技术创新中政府行为的认识

(一)对技术创新中政府行为的认识的演变

1.古典主义理论:政府不应该干预技术创新

在早期的技术创新研究中并不考虑政府的因素,而是将政府的因素作为外生变量排除在技术创新体系之外。尤其是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前,西方发达国家存在一个主要观点,即市场是一个自我调节的系统。与此同时,认为科学是不可预测的,基本上不可计划,因此不可能由政府干预,而且政府的干预是不合理的。直到70年代中后期,英国技术创新经济学家R.库姆斯等人首先对此提出了质疑。他指出,从事科学和技术的大多数人所从事的工作领域实际上是受到高度控制和计划的领域。优先研究开发项目的确立,既可是私人企业的经理响应市场信号或者预期的市场信号的结果,也可能是政府的政策影响的结果,或者是二者共同作用的产物。

2.新古典理论:关注政府干预的作用,但把政府看做技术创新的外部因素

到了20世纪80年代初,新古典主义学派的技术创新研究者们开始关注技术创新中的政府行为的作用。其中较早研究政府在技术创新中作用的学者是阿罗,他在对技术创新的溢出效果研究后指出,政府可以采取适当的政策提高经济的增长,使经济实现帕雷托最优。罗默(Paul M.Romer,1986)继承了阿罗的研究思路,认为内生的技术是经济增长的主要源泉,而知识和技术的溢出效应是解释经济增长不可缺少的因素。同时,罗默指出知识和技术溢出效应的存在造成企业的私人收益率低于社会收益率。不存在政府干预时,企业用于生产知识和技术的投资将会减少,从而使分散经济的竞争性均衡增长率低于社会最优增长率。他对此开出药方:政府可以向生产知识和技术的厂商提供补贴,或对生产知识和技术的生产活动提供补贴的同时对其他生产征税,从而激励社会生产要素投向研究开发部门。但是,上述研究大都把政府作为技术创新的外部因素。

3.国家创新学派:将政府作为内在因子提倡其积极干预技术创新

把政府作为技术创新中内在因子的系统研究来自于国家创新体系的研究。弗里曼(Freeman,1987)首先提出了国家创新体系的概念,认为政府因素对技术创新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佩特尔和帕维蒂(Patrl&Pavitti,1994)则从激励结构和激励机制的角度阐述政府在技术创新中的作用,他们认为,政府在建立激励机制、对技术创新进行资助以及帮助企业培训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同时他们认为,政府的激励作用主要体现在市场失效方面,主要包括:一是对基础研究和教育等市场失效的方面;二是对创新之后短期垄断利润的激励和来自模仿的竞争压力的平衡。

尽管对于政府在技术创新中行为的研究还缺乏系统性和全面性,但是这些理论研究基本上解释了政府行为干预技术创新的重要性和可能性,为政府干预企业技术创新活动奠定了基础。

(二)技术创新中政府行为的理论基础及行为界定

1.理论基础

日本著名的经济学家植草益在《微观规制经济学》中指出,如果经济运行中存在诸如垄断、不完全竞争、信息偏在、风险性和外部性等市场失灵问题,政府规制便具有潜在的可能性。企业的技术创新作为一种经济活动,也同样存在市场失灵的情况,主要是因为技术创新存在溢出效应、公共物品和不确定性等特殊属性。因此,技术创新的特殊性决定了技术创新中政府规制行为的必要性。

第一,技术创新的溢出效应。由于复制知识要比创新知识容易得多,所以复制者(模仿者)可在较少研制经费的情况下生产出同样技术含量的新产品。因此,技术创新的溢出效应产生了信息经济学所讲的正外部性,表现为一个企业或行业的创新给其他企业或行业带来利益,同时创新企业的私人收益小于创新的社会收益。这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竞争性企业创新活动的积极性,形成一种“等待博弈”(Waiting Game),即企业不求自主创新,等待机会搭便车,坐享其成。

第二,技术创新中的公共物品。技术创新的公共物品性质主要体现在基础研究和部分应用研究,这些研究领域关系到某一产业或学科的未来发展,对整个社会来说是非常必要的。而从这些研究领域的投资中获取经济效益往往需要很长的时间,其投资与收益存在的不对称性大大削弱了企业个体的技术创新积极性,这些领域必须由政府的行为加以激励。此外,技术创新中的基础设施是一种典型的公共物品,不可能由单个企业或行业来承担,而基础设施恰恰是技术创新活动开展的基础,关系到技术创新的成果质量和创新效率,因此必须由作为公共管理者的政府出面建设,是政府干预的重要领域。

第三,技术创新的不确定性。技术创新的不确定性源于两方面,一是技术创新从开始到产生收益的时间间隔长,二是风险大。新产品的产生需要经历研究开发、试验、试生产、营销等等多个环节,这就使得一个创新产品的收益比成熟产品要晚得多。同时,技术创新过程存在技术研发、市场、收益和制度环境等诸多不确定性,伴随而来的是技术风险、市场风险、收益风险和制度风险。不确定性和风险的存在同样会造成市场失灵。尤其是高新技术产业中的技术创新需要大量的资本和R&D投资,单个企业难以或不愿承担技术创新的巨大风险,很难获得必要的和适当数量的资金。在这种情况下,政府有必要采取一定的措施,激励和保证企业的技术创新动力。

2.政府在企业技术创新中的行为界定

基于上述的认识,传统理论将技术创新中政府行为的界定分为市场机制有效发挥作用、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几种情况,通过不同情况的判定来划分政府行为的边界。

第一,市场机制下的行为边界。市场历来被认为是最高效的资源配置方式,市场调节也是最有效的经济调节手段。技术创新归根结底还是一种市场行为,在市场良性运转的情况下,政府应该减少对企业创新活动的限制和管理,选择“放松管制”的规制策略。放松管制(deregulation),是指政府对企业放松和取消某类管制条款的一部分或全部,主要涉及进入和退出行业、申请执照、定价原则、投资等。针对企业的技术创新,政府对于一些市场机制健全的经济活动领域应该放手,让市场来激励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

第二,市场失灵情况下的行为边界。政府在技术创新中的主要任务在于弥补市场的不足,传统理论尤其是政府规制理论主张政府针对不同类型的技术创新企业,选择不同的规制工具,要灵活组合,以求达到良好的效果。而市场失灵下政府的行为界定在以下方面:

提供公共物品:特别是基础研究和部分具有战略性的应用研究。政府提供公共物品的主要方式是政府直接投资与技术创新。一方面,政府作为技术创新链条上的内在因子,直接参与技术创新。另一方面,政府作为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者,提供市场所不能提供的基础研究、战略性应用研究等公共物品。

将技术创新的外部性内部化:主要的方式是提供企业技术创新的外部保障制度,包括知识产权保护、促进技术创新链条中各个主体的协调与合作、重点行业和领域企业技术创新的必要补贴等。

帮助企业克服技术创新的各种风险:政府需要实施调节和稳定各种宏观政策,保障市场的稳定性。同时,鼓励发展风险投资,为企业的技术创新注入资金支持。

第三,避免政府失灵。技术创新中的政府失灵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政府的过度干预,造成对私人部门技术创新的“挤出效应”和“替代效应”。二是技术创新政策的失效,即相关技术创新政策没能达到预期的效果或适得其反。避免政府失灵要求政府职能的转变,一方面强调市场职能,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另一方面完善国家创新体系,使政府在创新链条中的作用得到体现和强化,划清政府职能界限。

(三)简要评价

传统理论中,对于政府激励企业技术创新的行为认识已经形成了比较完整的体系,而且也在一定程度上关注了政府在企业技术创新中职能的定位问题。但是,经过实践的检验,传统理论指导下的企业技术创新的政府激励行为表现出了诸多问题。

首先,传统理论的出发点都是将政府看做是公共管理者,是以企业顾客为导向的企业家式的政府,政府对企业技术创新的干预行为是以政府为本位、管理为要务、效率为目标的。但是,由企业的管理方式来取代公共部门的管理,这在一定程度上势必造成政府公共性的丧失,离开了公共性,政府的行为则失去了方向,最明显的表现是忽视了企业的公民权利。

其次,在传统理论指导下,政府激励企业技术创新的行为多采取主动出击的带有强制色彩的规制手段,忽视了政府与企业的互动,极少考虑企业的主观意愿,磨灭了企业的话语权,弱化了公共管理的公平与民主原则,使企业的科技需求没能真正得以体现和满足。

再次,单纯的规制手段受到了信息不对称等问题的困扰,由此导致的低效率问题难以解决。传统规制理论的局限引发了一场全球性声势浩大的放松规制运动,技术创新激励政策的失效就是很好的例证。政府在技术创新激励中的政策失灵或过度干预的政府失灵不仅不能促进企业技术创新的积极性,反而会适得其反。

因此,传统的政府激励企业技术创新的行为模式已经不再适应技术创新的现实需求,不能达到良好的效果。在技术创新领域对于政府行为的重新审视与界定已经迫在眉睫。而新公共管理运动的兴起和新公共服务理论的广泛传播不仅激发了各国政府职能转型的浪潮,同时也为政府激励企业技术创新的行为选择提供了新的理论基础和改革契机。

二、公共服务职能转型对政府激励企业技术创新行为的影响

(一)新公共服务理论及政府职能转型

1.新公共服务理论概述

在20世纪80年代兴起的西方国家新公共管理运动方兴未艾之时,美国桑利那州立大学的珍妮特·V.登哈特和罗伯特·B.登哈特教授在民主社会的公民权理论、社区和市民社会模型、组织人本主义和组织对话理论及后现代公共行政理论这四个基础理论的基础之上提出了新公共服务理论。与传统行政理论将政府置于中心位置而致力于改革完善政府本身不同,“新公共服务”理论将公民置于整个治理体系的中心,强调政府治理角色的转变即服务而非导航,推崇公共服务精神,旨在提升公共服务的尊严与价值,重视公民社会与公民身份,重视政府与社区、公民之间的对话沟通与合作共治。

新公共服务理论对新公共管理理论进行了理性的反思和批判,成为新公共管理理论的未来替代模式。由于新公共管理理论主张将公共职能交给私营部门或者是模仿着私营部门,造成了政府责任的丧失;把服务对象看做是顾客而不是公民,导致长期公民权利的丧失。新公共服务理论对此进行了批判和超越,是对后现代社会中政府责任、公共利益、公共精神乃至公民权利缺乏的一种回归,是对长期以来顾客理念的否定。但是,新公共服务理论作为一种正在发展中的新理论,并不是对新公共管理理论的完全否定,而是一种合乎社会变迁与理论变迁规律的理论创新。强调公民权利、政府责任、公共利益和公民精神的新公共服务理论作为一种理论创新,代表着未来公共管理理论发展的方向。

新公共服务理论在对新公共管理批判的基础上提出了自身的七大原则。⑴服务,而不是掌舵。即公共管理者应重视帮助公民表达和实现他们的公共利益,而非试图控制或引导新方向。⑵追求公共利益。公共利益是管理者和公民共同的利益和共同的责任,也是政府的主要目标和任务。⑶为公民而不是为顾客提供公共服务。公共管理者要把服务对象看做是具有公民权的公民,并且要在公民之间建立对话和合作。⑷战略的思考,民主的行动。通过民主的程序使管理有效且负责任地实施。⑸超越企业家精神,重视公民关系和公共服务。公共管理者和公民要比具有企业家精神的管理者更好地促进公共利益和公共服务。⑹责任的非单一性。公务员不仅应关注市场,而且还应关注法令和宪法、社区价值观、政治规范、职业标准以及公民利益。⑺重视公民,而不仅仅将公民看成是生产力。

2.新公共服务理论影响下的政府职能转型

随着新公共服务理论的兴起,我国学者也首次提出了建设服务型政府的理念,并已经成为我国新时期政府职能转变的方向。而新公共服务理论为建设服务型政府提供了借鉴,它的七项核心主张基本涵盖了服务型政府的主要特征。所谓服务型政府,可以理解为在公民本位的指导下,以公共服务为宗旨,通过法定程序,按照公民意志,为社会公众生活和参与社会经济、政治、文化活动提供保障和创造条件并承担服务责任的政府。具体而言,服务型政府具有以下特点:

第一,服务型政府是以公民为本位的政府。政府公共服务的范围是覆盖全体社会公众的,而不是某一群体;第二,服务型政府是以提供公共服务为宗旨的政府。公共服务的范围和内容包括提供公共设施,发展公共事业,发布公共信息,提供公共秩序等;第三,服务型政府是有限的政府。防止和杜绝假借公共利益旗号,发生与民争利的行为;第四,服务型政府是法制的政府。遵循法律至高无上原则;第五,服务型政府是责任政府。政府及公务员的公共服务要对公民负责。

(二)新公共服务理念对技术创新中政府行为方式选择的启发

新公共服务理论的价值理念和原则对于我国建设服务型政府,具有极为现实的启示和借鉴意义。新公共服务理论指导了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能转变,同样也对政府激励企业技术创新的行为选择具有一定的影响作用。传统的政府激励企业技术创新的行为模式虽然具有相应的理论依据和时代背景,但是,实践证明其已经落后于时代的步伐,不适应当今企业技术创新的现实需求,政府需要进行职能转型,转变为公共服务型政府才能更好地为企业技术创新活动的开展提供有力的支撑和有效的激励。

篇5:职能部门服务行为规范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清理规范国务院部门行政审批中介服务的通知

国办发〔2015〕31号

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

近年来,行政审批中介服务在促进政府部门依法履职、为企业和群众提供专业技术服务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同时存在着环节多、耗时长、收费乱、垄断性强等问题,一些从事中介服务的机构与政府部门存在利益关联,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成效,加重了企业和群众负担,扰乱了市场秩序,甚至成为腐败滋生的土壤。为进一步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促进中介服务市场健康发展,经国务院同意,现就清理和规范国务院部门行政审批中介服务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清理规范的范围

国务院部门开展行政审批时,要求申请人委托企业、事业单位、社会组织等机构(以下统称中介服务机构)开展的作为行政审批受理条件的有偿服务(以下称中介服务),包括各类技术审查、论证、评估、评价、检验、检测、鉴证、鉴定、证明、咨询、试验等。

二、清理规范的措施

(一)清理中介服务事项。对国务院部门行政审批涉及的中介服务事项进行全面清理。除法律、行政法规、国务院决定和部门规章按照行政许可法有关行政许可条件要求规定的中介服务事项外,审批部门不得以任何形式要求申请人委托中介服务机构开展服务,也不得要求申请人提供相关中介服务材料。审批部门能够通过征求相关部门意见、加强事中事后监管解决以及申请人可按要求自行完成的事项,一律不得设定中介服务。现有或已取消的行政审批事项,一律不得转为中介服务。严禁将一项中介服务拆分为多个环节。依照规定应由审批部门委托相关机构为其审批提供的技术性服务,纳入行政审批程序,一律由审批部门委托开展,不得增加或变相增加申请人的义务。

(二)破除中介服务垄断。放宽中介服务机构准入条件,除法律、行政法规、国务院决定明确规定的资质资格许可外,其他各类中介服务机构资质资格审批一律取消。各部门设定的区域性、行业性或部门间中介服务机构执业限制一律取消。进一步放开中介服务市场,严禁通过限额管理控制中介服务机构数量,各部门现有的限额管理规定一律取消。

(三)切断中介服务利益关联。审批部门所属事业单位、主管的社会组织及其举办的企业,不得开展与本部门行政审批相关的中介服务,需要开展的应转企改制或与主管部门脱钩。对专业性强、市场暂时无力承接,短期内仍需由审批部门所属(主管)单位开展的中介服务,审批部门必须明确过渡期限,提出改革方案,由国务院审改办组织专家论证后按程序报批。审批部门不得以任何形式指定中介服务机构,对各类中介服务机构提供的服务应同等对待;对申请人已委托中介服务机构开展的服务事项,不得再委托同一机构开展该事项的技术性审查。行业协会商会类中介服务机构一律与审批部门脱钩,平等参与中介服务市场竞争。政府机关工作人员一律不得在中介服务机构兼职(任职),政府机关离退休人员在中介服务机构兼职(任职)的,必须符合国家有关规定且不得领取报酬。

(四)规范中介服务收费。对于市场发育成熟、价格形成机制健全、竞争充分规范的中介服务事项,一律通过市场调节价格;对于垄断性较强,短期内无法形成充分竞争的,实行政府定价管理,同时深入推进中介服务收费改革,最大限度地缩小政府定价范围。事业单位提供中介服务的,纳入行政事业性收费管理。审批部门在审批过程中委托开展的技术性服务活动,必须通过竞争方式选择服务机构,服务费用一律由审批部门支付并纳入部门预算。严禁通过分解收费项目、重复收取费用、扩大收费范围、减少服务内容等变相提高收费标准,严禁相互串通、操纵中介服务市场价格。

(五)实行中介服务清单管理。对清理规范后保留为行政审批受理条件的中介服务事项,实行清单管理,明确项目名称、设置依据、服务时限,其中实行政府定价或作为行政事业性收费管理的项目,同时明确收费依据和收费标准。国务院审改办会同发展改革委、民政部、财政部、法制办等有关部门对审批部门提出拟保留的中介服务事项进行研究论证,在听取各方面意见、组织专家评估的基础上,编制中介服务事项清单并向社会公布,接受社会监督。凡未纳入清单的中介服务事项,一律不得再作为行政审批的受理条件。今后确需新设的,必须进行必要性、合理性、合法性审查论证,依照法定程序设定并纳入清单管理。各审批部门要在本部门网站将中介服务事项及相关信息与行政审批事项一并向社会公开。

(六)加强中介服务监管。各行业主管部门要制定完善中介服务的规范和标准,指导监督本行业中介服务机构建立服务承诺、限时办结、执业公示、一次性告知、执业记录等制度,细化服务项目、优化服务流程、提高服务质量。规范中介服务机构及从业人员执业行为。建立惩戒和淘汰机制,严格查处违规收费、出具虚假证明或报告、谋取不正当利益、扰乱市场秩序等违法违规行为。完善中介服务机构信用体系和考核评价机制,相关信用状况和考评结果定期向社会公示。

三、组织实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清理规范中介服务是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重要内容,政策性强、涉及面广、情况复杂,各有关部门要充分认识这项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加强组织领导,将清理规范工作与取消下放行政审批事项、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推进行业协会商会与行政机关脱钩、建设社会信用体系等工作结合起来,制定本部门、本系统清理规范的具体工作方案,统筹安排,认真实施。

(二)明确任务分工。各审批部门负责本部门、本系统清理规范工作,对本部门、本系统行政审批涉及的中介服务事项进行全面梳理,提出清理规范的意见,于2015年5月底前送国务院审改办。发展改革委、财政部、民政部等部门分别负责研究提出规范中介服务收费、建立健全中介服务机构监管制度、强化行业自律等方面的配套改革措施。

(三)严格监督检查。各审批部门要建立健全申请人对中介服务评价反馈机制,向社会公布举报投诉电话、电子邮箱等,主动接受社会监督。国务院审改办要会同发展改革委、民政部、财政部、法制办等部门,及时跟踪各审批部门工作进展情况,加强统筹协调和督促检查,确保清理规范中介服务工作取得实效。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参照本通知要求,结合实际,研究制定本地区清理规范中介服务工作的具体措施并组织实施。

国务院办公厅 2015年4月27日

篇6:职能部门服务行为规范

第一条 为规范对影响行政职能部门工作效能行为的责任追究,提高机关效能,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监察法》、《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和《淅江省影响机关效能行为责任追究办法(试行)》等有关法律和规定,结合本院实际,制定本办法。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医院行政职能部门及其工作人员。

第三条 医院行政职能部门及其工作人员在公务活动中,违反有关法律法规、政策规章和工作制度,不履行或者不正确履行职责,影响行政职能部门工作秩序和效能,导致损害管理和服务对象合法权益的,依照本办法追究效能责任;构成违纪违法的,按照有关法律规定追究纪律和法律责任。

第四条 对影响行政职能部门工作效能行为的责任追究坚持以下原则:

(一)从严治党,从严治政;

(二)依法行政,依法办事;

(三)实事求是,有错必究;

(四)责任追究与教育防范、改进工作相结合;

(五)效能监察与社会监督相结合。第二章 责任追究的范围和内容

第五条 院职能部门及其工作人员在履行工作职责中,有下列行为之一,情节较轻的,对有关责任人员给予批评教育或者口头效能告诫;情节严重的,对有关责任人员给予通报批评或者书面效能告诫,并可视情节调离原工作岗位、责令离岗培训、建议引咎辞职、降职和辞退等;构成违纪违法的,依照有关法律规定追究责任人员的纪律、法律责任。

第六条 工作人员受到通报批评的,扣除当月奖金,当年考核不得定为优秀等次,受到书面效能告诫的,扣除告诫期内奖金,当年考核不得定为优秀等次;受到党纪政纪处分的,按照有关规定执行。

部门主要负责人受到通报批评及以上责任追究的,该部门本不得评为先进集体。第七条 被追究效能责任人员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从重处理:

(一)一年内受到两次以上效能责任追究的;

(二)在履行职责过程中徇私舞弊,收受或者变相收受当事人财物的;

(三)干扰、阻碍工作效能责任调查的;

(四)打击、报复投诉人、举报人的。

第八条 被追究效能责任人员主动、及时纠正过错,未造成损害后果或者不良影响的,可以从轻、减轻或者免予追究责任。

第九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追究职能部门及其工作人员的效能责任:

(一)管理和服务对象弄虚作假,致使行政工作人员无法正确行使职权的;

(二)因法律法规、政府规章和有关内部管理制度未作出具体规定、要求,无法认定行政工作人员效能责任的。第三章 责任追究的程序

第十条 行政职能部门效能监察投诉事项由院监察室分级负责。监察室接到投诉、举报后,应及时审查是否属于受理范围、有无事实依据,并在5个工作日内作出是否受理的书面决定。决定不予受理的,应向投诉、举报人说明理由。决定受理的,应安排人员调查核实,在30个工作日内作出处理决定;情节复杂的,经分管领导批准,可延长15个工作日。

第十一条 对职能部门及其工作人员追究效能责任,按照干部管理权限,由医院监察室、人力资源部作出处理意见、经医院党政联席争议作出处理决定。第十二条 给予通报批评以上处理的,应责成被处理人员写出书面检查;给予书面效能告诫的,应在相应范围内公布,同时将效能告诫决定送达被处理人员,并告知其申辩的权利和期限;给予党纪政纪处分的,按规定程序办理。

第十三条 书面效能告诫的告诫期为3至6个月。告诫期满后,被告诫人应写出整改情况报告,经监察室、人力资源部同意,报医院党政联席会议审核,确认已改正的可按期解除告诫,并下达解除效能告诫通知书;仍不改正的,应延长告诫期,延长期为3个月。给予工作人员党纪政纪处分的,按照有关规定程序办理。

第十四条 对处理决定不服的,被处理人员可在收到处理决定之日起7日内,向医院监察室和人力资源部提出书面申辩。监察室和人力资源部应在收到书面申辩之日起30日内,作出维持、变更或者撤销原决定的书面处理意见,并通知申辩人。申辩期间不停止原处理决定的执行。

法律、法规和有关政策规定对上述申辩程序另有规定的,按规定办理。第十五条 效能责任追究有关材料应当存入人事部门个人档案。第四章 附则

篇7:职能部门服务行为规范

第一条 了解水情状况,树立节水观念。懂得水是万物之母、生命之源,知道水是战略性经济资源、控制性生态要素,明白节水即开源增效、节水即减排降损;了解当地水情水价,关注家庭用水节水。提升节水文明素养,履行节水责任义务;强化节水观念意识,争当节水模范表率;以节约用水为荣,以浪费用水为耻。

第二条 掌握节水方法,养成节水习惯。按需取用饮用水,带走未尽瓶装水;洗漱间隙关闭水龙头,合理控制水量和时间;洗衣机清洗衣物宜集中,小件少量物品宜用手洗;清洗餐具前擦去油污,不用长流水解冻食材;正确使用大小水按钮,不把垃圾扔进坐便器;洗车宜用回收水,控制水量和频次;浇灌绿植要适量,多用喷灌和滴灌。适量使用洗涤用品,减少冲淋清洗水量;家中常备盛水桶,浴前冷水要收集;暖瓶剩水不放弃,其他剩水再利用;优先选用节水型产品,关注水效标识与等级;检查家庭供用水设施,更换已淘汰用水器具。

第三条 弘扬节水美德,参与节水实践。宣传节水洁水理念,传播节水经验知识;倡导节水惜水行为,营造节水护水风尚。志愿参与节水活动,制止用水不良现象;发现水管漏水,及时报修;发现水表损坏,及时报告;发现水龙头未关紧,及时关闭;发现浪费水行为,及时劝阻。

节约用水重要性

1、可以减少用水量,维持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2、节约给水系统的运行和维护费用,减少水厂的建设数量,降低水厂建设的投资;

3、达到节水减排的目的,节省相关污水处理负担,减少污水处理厂的建设数量或延缓污水处理构筑物的扩建,使现有系统可以接纳更多用户的污水,减少受纳水体的污染,节约建设资金和运行费用;

4、增强对干旱的预防能力,短期节水措施可以带来立竿见影的效果,而长期节水则大大降低了水资源的消耗量,进而提高正常时期的干旱防备能力;

5、节约用水带来明显的环境效益,除了提高水资源承载能力、水环境承载能力等方面的效益外,还有美化环境、维护河流生态平衡等方面的效益。

节约用水小妙招

1.平常用水,洗手时,用盆洗比用水来说更加节省水,洗涤蔬菜水果或洗碗时也一样,开着水龙头不间断地冲洗非常费水,间断冲洗就能节约水。洗菜、洗米的水可用来浇花;洗手和洗过衣服的水可接在容器里留着擦地、冲厕所。空调也能节水,空调滴水问题是困扰大家多年的问题,如果把排水管引到屋内,接一个水桶,水量很可观。这些水可用来浇花、洗手、冲厕所。

2.马桶充水,对于使用马桶的人来说应该在马桶冲水一个装满水的饮料瓶,这样可以大幅度的节约用水要知道,在不加其他东西的时候马桶的容水量可以达到1.2升快要接近了3斤,一个人一天的摄水量才5斤了,但是如果加了一个装满水的饮料瓶,容量瞬间会减少到0.5升意味着就节约了2斤,另外家也可以预备一个收集废水的大桶,它完全可以保证冲厕所需要的水量。还想什么,快快行动。

3.自行车、家用汽车清洁时,不用水冲,改用湿布擦。太脏的地方,用洗衣物过后的余水冲洗。炊具、食具上的油污,先用纸擦除再洗。另外这些可以都用湿抹布擦,擦完再洗这样可以节约大量的水。

4.洗车,用抹布擦洗比用水龙头冲洗,至少每次可节水400公斤。,看看这数据,什么概念,所以要想节约,小行动可以换来大节约啊。

篇8:职能部门服务行为规范

中国证监会和财政部日前制定了《公开发行证券的公司信息披露编报规则第21号——年度内部控制评价报告的一般规定》,规范上市公司内控信息披露行为。规定要求,公司应当以内部控制评价工作获取的测试、评价证据为基础,如实编制和对外提供年度内部控制评价报告,不得含有虚假的信息或者隐瞒重要事实。公司董事会及全体董事应保证提供的年度内部控制评价报告不存在虚假记载、误导性陈述或重大遗漏,并就年度内部控制评价报告的真实性、准确性、完整性承担个别和连带的法律责任。公司编制的年度内部控制评价报告经董事会审议通过,并按定期报告相关要求审核后,与年度报告一并对外披露。

参考文献

上一篇:夏四年级作文500字下一篇:志愿服务工作模式及长效机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