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语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理论与实践论文

2024-05-24

日语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理论与实践论文(精选8篇)

篇1:日语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理论与实践论文

论文摘要:对中国高校日语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进行了分析,探讨了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特点,并指出高校教育者应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合理选用教材,改进教学方法等方面对高等院校日语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与创新。

论文关键词:日语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外语人才的需求逐渐增加,以往那种传统单一的外语人才培养模式已不能适应当今社会发展的需要。为了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各高校纷纷进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但大都以复合型应用型培养人才模式为主。关于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西安外国语大学的杜瑞清老师在他的文章中将其定义为:“复合型外语人才指既熟练掌握一门外国语的各种技能,懂得该门外国语基本知识,也具有其它一门学科的基本知识和技能的一专多能的人才。”而应用型人才则是指从事利用科学原理为社会牟取直接利益而工作的人才,他们的主要任务是将科学原理或新发现的知识直接用于与社会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社会实践领域。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对外语人才的培养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值得我们去借鉴,但我们不能完全借鉴,应根据日语本身的特点,根据地域的实际需要来进行相应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

一、中国高校日语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

近年来,在中国,除了语言类的专业院校,综合性大学、理工科院校也都相继开设了日语专业。目前全国设置日语专业的院校大约有260多所,无形之中加剧了日语专业的就业压力。如何应对这种严峻的形势,确立具有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已成为各大高校的首要任务。尤其对于那些起步较晚、日语专业处于弱势地位的理工科院校来说,如何在激烈的竞争中发挥自己的优势求得发展,是眼下急需解决的一大问题。

虽然我国开设日语专业的高校并不算少,培养出来的学生日语总体水平也不低,但却存在专业技能与日语水平两级分化现象。日语语言能力较强的学生一般欠缺金融、机械化工、计算机等专业知识,而掌握专业技能的学生日语水平却很低。能同时把专业技能与日语很好地结合在一起的日语人才少之又少,因此形成了目前应用型专业技术日语人才紧缺的局面。另外,中日两国在政治、经济、文化方面交流频繁,大量日资企业、中日合资企业涌入我国,国家对应用型日语人才的需求也逐年增加。因此,对日语教学进行改革,培养日语应用型人才不能不提到高校外语教学的议事日程上。

目前,我国日语人才培养的模式主要为传统的日语语言文学模式和新型的人才培养模式。传统的培养模式以培养日语听说读写译等语言基础技能为主。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这种培养模式已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于是各高校开始探索新的培养模式。主要以日语+专业这种方式培养日语专业+人文学科(如文学、教育学、历史学等),或日语专业+工学、理学、医学等“专业技术+日语语言技能”的应用型人才。新型的人才培养模式把学校的专业建设与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的实际需要紧密结合起来,促进日语专业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形势下持续健康的发展。

二、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特点

应用型人才是指能将专业知识和技能应用于所从事的专业社会实践的一种专门的人才类型,是熟练掌握社会生产或社会活动一线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主要从事一线生产的技术或专业人才,其具体内涵是随着高等教育历史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的。与其他类型人才培养模式相比较,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主要有以下特点:

其一,这种人才的知识结构是围绕着一线生产的实际需要加以设计的,在课程设置和教材建设等基本工作环节上,特别强调基础、成熟和适用的知识,而相对忽略对学科体系的强烈追求和对前沿性未知领域的高度关注。其二,这种人才的能力体系也是以一线生产的实际需要为核心目标,在能力培养中特别突出对基本知识的熟练掌握和灵活应用,比较而言,对于科研开发能力没有更高的要求。

其三,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过程更强调与一线生产实践的结合,更加重视实践性教学环节如实验教学、生产实习等,通常将此作为学生贯通有关专业知识和集合有关专业技能的重要教学活动,而对于研究型人才培养模式中特别重视的毕业设计与学位论文,一般就不会有过高的要求。

应用型人才主要是强调知识的运用,在进入信息化时代之后,社会对这种人才有着更加广泛的需求,这就要求我们要改善教育结构,拓宽应用型人才的发展途径;改革培养模式,完善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机制。

三、日语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探索

过时、陈旧的人才培养模式会培养出一批思想观念迂腐守旧的人才,从而势必会阻碍经济的发展。相反,顺应时代发展要求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则会加速社会的发展。因此,理应把创新的概念引入到日语培养人才模式中,不断探索新的途径,构建新型的人才培养模式。这需要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1.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提供优质的师资保障

人才的培养离不开传道授业的教师,而要培养日语应用型人才,必须先培养一批高质量高水平的应用型教师。教师不能仅仅局限于本专业知识的讲授,学校应充分利用校内外优势资源为教师提供多种平台,不断提高教师的专业技能以及业务水平。比如定期派遣现有教师到国外进修学习、鼓励教师多参加国内外的学术会议,加强与其他高校的交流。同时,学校可以与企业进行双向交流,邀请有经验的企业家来学校讲学,或是组织教师深入企业学习,联合企业共同培养应用型日语人才。

2.根据学生专业需要,灵活合理地选用教材

教材可为语言学习者提供一条学习的捷径,教材的选用是否得当会直接影响教学任务的完成。好的教材也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保证。从国内各院校当前日语教材的使用情况来看,普遍存在着教材内容陈旧、实用性低、新信息摄入较少,不能满足学生对新知识的需求等问题。这就要求我们充分利用信息时代的各种资源和手段,不断地补充新信息、新知识,扩充教学内容,编写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新教材。教师在课堂上不能照本宣科,应对教材内容进行必要的删减,广泛收集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材料,按照学生专业需求加以灵活合理地运用,使课堂教学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和针对性,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3.改革教学方法,实施多样化教学

教学方法决定教学成效的好与坏。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激发学习的兴趣,从而提高教学效果。过去那种教师讲、学生听的满堂灌的单

一、传统的教学方法不益于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教师应多制作开发多媒体课件,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育手段进行教学,通过直观、生动的教学方式为学生营造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此外,教师应多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日语知识竞赛、日语口语角、演讲比赛、日文歌曲大赛等实践活动,锻炼学生的心理、专业技能、基础素质,从而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译各项综合能力,为培养高素质的日语应用型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结语

总之,我们应该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与时俱进,不断地进行探索与创新,针对日语学科的特点,优化课程设置,深化教学改革,突出专业特色,为培养高素质日语应用型人才而努力。这样才能确保日语人才培养水平的不断提高,为社会培养出更多的适应市场需求的高水平、高能力的应用型人才。

篇2:日语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理论与实践论文

适应地方经济发展的医药生物技术实用型人才培养创新模式的改革与实践

作者:黄健 白玲 胡春萍 肖福英 胡友根 孙莉 雷迅

来源:《科技创新导报》2012年第25期

摘 要:为适应地方经济发展对医药生物技术实用型人才培养的需要,我们确立了以能力为中心的人才培养模式,修订和完善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一系列的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性改革和实践,取得了明显成效。

关键词:生物技术专业 实用型人才 培养模式 创新

中图分类号:G420.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2)09(a)-0160-02泛北部湾经济区开放开发的伟大实践,对高等学校学科专业结构优化及增强学生社会适应能力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现今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任务将定位在以全面提高质量为重点,更加注重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科研水平、增强社会服务能力,要求高等教育优化结构办出特色。为此,我们积极转变办学理念,将素质与技能教育贯穿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以强化学生的综合能力为中心,为培养能适应市场变化的、基础扎实、素质良好、实践能力强,具有创新和奉献精神的实用型医药生物技术人才,进行了一系列的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性改革和实践。1 确立以能力为中心的人才培养模式,修订和完善人才培养方案

医药生物技术人才培养要注重实用性和医药特色,顺应我国特别是泛北部湾经济区医药生物产业发展的需要,围绕理论、实践、科研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以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为主线,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重应用、高素质”为培养目标,修订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创新实践教学体系,建立实验技能训练模块,强化实践教学内容和科研创新应用技能训练,优化人才知识结构,培养既具备扎实的生物技术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较强的实验技能,又具有医学和药学相关知识技能,富有敬业意识和创新精神,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健康体魄和心理素质,能在医药生物行业从事科技开发、教学及管理工作的实用型生物技术高级人才。进一步将我校生物技术专业建设成为特色鲜明的优质专业,在全国同类专业中起到示范和带动作用,并增强为地方经济建设和发展服务的综合能力。2 医药生物技术专业实用型人才培养的主要措施

2.1 构建合理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优化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

实用型人才培养的关键就是要为学生构建合理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而这种结构的实现与合理的课程体系、教学内容紧密相关。依据宽口径、厚基础、高素质的原则,课程设置采

取前期趋同,后期分化,以必修课为主体(专业基础及专业课),以专业核心技能课为重点(细胞培养、基因克隆和生物技术大实验等),以医药专业基础课为背景(组织胚胎学、病理学和药理学等),以选修课为补充(实验动物学、生物技术制药和免疫检测技术等),辅之以学术讲座等多种方式的有机结合。充分发挥实验教学的积极作用,从根本上改变实验教学依附于理论教学的传统观念,减少验证性实验,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创新性实验,提高学生的理论水平和实践创新能力。合理运用虚拟实验,以课题设计、探索性强的科研小课题代替传统的教学实验,以课题设计报告、科研小论文或口头PPT汇报等代替实验报告。建立《生物技术大实验》核心技能培训模块,使学生在下实习点前得到实验技能的系统强化,有效缩短学生在实习单位的适应期,增强毕业生就业时的核心竞争力。注重将最新的科研成果引入课堂教学,如将“多肿瘤抑制基因在本地区常见恶性肿瘤中变异的研究”用于肿瘤的分子生物学教学等,这种理论联系实际、紧跟生命科学前沿的教学受到学生的普遍欢迎,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2 改革传统教学方法,倡导有效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

强调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法改革与创新,鼓励推行开放式、PBL等创新教学方法,教师根据课程特点,积极采用启发式、讨论式的互动授课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并培养科学严谨的思维方法。一直以来酶工程的教学模式基本上沿用讲授式教学,学生往往是被动接受知识,“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师近两年在继承传统教学优点的基础上,对“酶的应用”章节采取“学生自主授课”的教学方式,变灌输式学习为主动的“教与学”,学生在这种教学角色的转换中,学会自主学习的方法,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逐步形成自主式、合作式、研究式学习方式。我院现有两门自治区级精品课程和一门校级精品课程,教师100%采用多媒体手段进行理论教学,积极引进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辅助实验教学,大大提高授课的趣味性、可视性和精确性,提高学习效率。另外,通过网上答疑、演示等手段为学生提供无限的重复学习机会,弥补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和教学内容,延展学习范围,扩大专业知识覆盖面。我院教师自主研制的课件在各级多媒体课件比赛中获得一系列奖项。

2.3 强化实践能力培养,加强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

高素质实用型人才的培养更强调与一线生产和科研实践相结合,更重视实践性教学环节,通过科研实践和项目训练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并以此作为学生贯通有关专业理论知识和集合有关专业技能的重要教学活动。我院历年重视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生物技术专业为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广西首批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并获广西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及课程一体化项目资助,生物技术实验教学中心为广西自治区级实验教学示范建设中心,医药生物技术实验室为广西高校重点实验室等,这些项目的获得极大地促进了本专业学生教学实践和课外科技创新实践活动。近年实验教学中心和医药生物技术实验室投入200多万元购置和更新了部分仪器设备,实验室原有条件得到极大改善,为学生动手能力、实际操作技能的培养提供良好平台和条件。注重加强校内外交流与合作,借助区内外同行优秀的科研实验平台和生产科研资源,坚持毕业生回访,重视校友会建设工作,稳固和扩展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和合作单位,目前,我院已在北京、武汉、长沙、广州、深圳、南宁等地建立了十多个包括

生物制品研究所、省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重点大学的科学实验中心或研究所、三甲医院的科学研究机构等拥有较好科研、实习条件且关系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学院还将继续加强对外交流,密切与区内外高水平科研院所和企业的学术交流、科研合作、毕业实习,有效培养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缩短从学校到社会的转变过程,提高职业素质和就业质量。

2.4 积极开展产学研合作教育,重视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质量

产学研合作教育是大学发挥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职能的重要途径和有效平台。我们也积极探索建立产学研密切结合的运行机制,本着“不求所有,但求所用,人尽其才,物尽其用,资源共享,共同发展”,充分利用地方及周边地区科研院所和大型科技企业的人才、设备、课题资源,实行产学研紧密结合,如将学生带到广西植物研究所现场教学“植物标本观察与野外考察”,将学生带到污水处理厂见习“酶工程在环境治理中的应用”等。毕业实习是本科生培养的重要教学环节,是培养创新能力及综合运用能力的一条有效途径。我院毕业实习采取医学科研模式、临床实验室模式和生产经营型模式等,以适应地方医学院校生物技术专业培养科研实验型人才、临床应用型人才和生产经营型人才的目标。为使学生能够将理论知识和实验技能应用于科研和生产实际,并保证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质量,我们精心遴选实习点和指导教师,规范实习程序和实习教学环节,明确实习任务,与实习单位、指导老师及实习生保持密切联系和信息畅通,对学生的开题、实习工作内容和工作量、毕业论文等采取随访、中期检查、校内教师评阅和毕业论文答辩等多种方式全程跟踪和监控。近年学生毕业论文质量明显提高,其中08-11届毕业生的论文在学校优秀毕业论文评比中均获一、二、三等奖,并且囊括了各等奖项的前几名。

2.5 以课外科技创新实践活动为载体,深入实施大学生人才培养导师制

充分发挥专业教师在人才培养的重要作用,选择学历高、素质好的青年教师充实到大学生导师队伍中,以课外科技创新实践活动为载体,深入实施大学生人才培养导师制,强化教师在“教书育人”过程中的主导作用,注意引导的针对性,根据学生的专业方向、技术特长、性格特点等,给予个性化的指导和帮助,真正做到关心学生身心健康,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全面协调发展。引导学生组织科研兴趣小组,积极参与教师的科研,缩短书本知识转化为实际能力的时间。我院教师近年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课题30余项,不少学生大学期间参与教师科研课题实验并公开发表论文,得到科研实践能力的历练。我院学生今年积极申报广西教育厅创新创业计划,8项课题获资助,标志着我院学生科研水平和实践能力的进一步提升。学校团委每年开展“大学生科技创新竞赛活动”,在近三年校级的大学生科技创新自然科学类竞赛作品中,生物技术专业约有130人参与,获得立项项目占全校总数的37%,获奖项目占全校总数的40%。我院亦从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和特色专业建设项目专设了“生物技术学院大学生科技创新竞赛”,首批立项18项,其目的是进一步提供本科生和指导教师相互沟通的渠道,改善、协调教与学的相互关系,充分利用大学的教学科研资源,发挥专业教师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为学有余力的学生提供直接参与或独立完成科研项目的机会,并通过项目的实施,引导大学生进入生命科学前沿、了解行业发展动态、培养科研基本素质、启发创新性思维、提高实践

动手能力。我院学生的作品在“挑战杯”广西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及广西高校大学生化学化工类论文及设计竞赛中获得一系列奖项。

2.6 以提高教学质量为核心,打造医药生物技术专业核心课程教学团队

培养高素质人才需要高水平教学质量,高水平教学质量需要高水平师资队伍。我院医药生物技术学科为广西高校重点学科,医药生物技术专业核心课程教学团队为自治区级教学团队,充分发挥学科带头人、学术带头人的示范带头作用,加强学术梯队建设,关心青年教师的成长,注重培养青年教师的三种素质(科学人文素质,专业素质以及师德)和四种能力(科研能力,教学能力、外语能力、现代教育技术能力)。鼓励教师参加国内外进修和学术交流,邀请国内外知名学者到校进行学术讲座和交流,鼓励教师在职读研和晋升高一级职称,多种方式和多条途径促进教师的在职提高和学科在区内外影响度的提升。聘请生产一线有丰富实践经验且有教学能力的管理人员到学校做兼职教师,充实现有的教师队伍。加强特色专业建设急需的高学历、高水平人才的引进,不断优化师资队伍结构,改善师资队伍整体素质,促进医药生物技术专业核心课程教学团队建设,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2.7 以校园文化建设为基础,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实用型人才的培养,不仅需掌握专业职业技能和满足上岗要求,也需要科学素养与人文精神相统一。我校近年注意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以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吸引学生,以富有高尚情操内涵的文化主题活动激励和感染学生,给学生提供一个宽松、民主、多元的校园环境,营造一种平等、共容、和谐的文化氛围,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他们的爱国主义和职业道德,使他们具备良好的思想素质、人文素质、科技素质、专业素质及身心素质。此外,通过开展英语演讲比赛和英语戏剧比赛等活动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和应用能力;改革考试方法和教学效果评价标准,加大形成性考核的比例,注重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文献查找、口头书面表达和生物医学统计分析能力的培养;以丰富多彩的课外文化活动有效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交流能力、表达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系统思维和应用能力等综合素质。医药生物技术专业实用型人才培养的成效

通过近两年医药生物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实践,本专业学生获得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自治区人民政府奖学金近30人,2009、2010届毕业生升硕率创我院的历史新高,首次就业率均超过92%,专业就业对口率高。毕业生目前大部分活跃在泛北部湾经济区生物医药行业第一线,并逐渐成长为所在企事业单位的技术骨干和管理骨干,迄今为止已连续招收生物技术专业本科学生12批共797名,已培养出8届共530名的医药生物技术人才,通过回访了解到我院毕业生绝大部分得到了用人单位的高度评价,他们对我院毕业生吃苦耐劳、勇于创新、踏实肯干的精神和过硬的专业技能、职业素质给予了高度肯定,希望继续接收我院的实习生和毕业生,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也有不少学生在生物医药专业领域成为自主创业

成功典范。学生毕业后不忘母校培育之恩,一如既往地关心学院的建设和发展,已形成毕业生的实习与就业“传帮带”的良性循环,为广西区内外生物医药行业的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参考文献

篇3:日语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理论与实践论文

在信息技术迅猛发展与互联网日益普及的背景下,企业的竞争方式正在发生重大变化,速度、质量、成本、效率和服务等综合实力的竞争改变着新财富的分配格局。电子商务日益成为企业的重要经营模式,社会对复合型电子商务人才的需求亦日趋迫切,复合型高技能电子商务人才短缺已成为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最紧迫的问题之一。教育部曾启动“全国高校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项目,对开办电子商务专业的275所院校教学主管部门、教师和学生进行了一次全国性的问卷调查,调研结果表明,这些院校普遍认为电子商务专业应培养适应现代社会需要的复合型人才。

但是很多高职高专院校在培养复合型高技能电子商务人才时,往往出现了“复”而不“合”的问题。这些高职高专开设的电子商务专业可以归纳为两大基本方向:电子商务经管类方向和电子商务工程类方向,它们为了培养所谓的“复合型”电子商务人才,基本是简单地将经济管理知识、技能与信息技术知识和技能进行组合,只不过是各自的侧重点有所不同,有的侧重于讲授信息技术类课程,附带讲一些经济管理类课程;有的侧重于讲授经济管理类课程,附带讲一些技术类课程。这种粗放式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对于只有短短三年的高职高专电子商务专业学生来说,其“复合”的程度过浅过杂。与信息技术类、经管类专业的毕业生相比,电子商务学生难以精通某一方面的专业内容,不能体现出电子商务专业特有的优势,所以很多企业宁愿招信息技术类或经管类的学生,让他们在基层做两年后再做电子商务方面的工作,也不愿意直接招一个电子商务专业毕业的学生。从而造成了电子商务人才供需的失调,一方面是企业找不到急需的复合型高技能电子商务人才,另一方面是被当作“复合型”人才培养的电子商务毕业生找不到对口岗位。

面对如此现象,高职高专电子商务专业如何根据电子商务发展的特点,紧密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进一步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出真正能够满足现代社会需要的复合型高技能人才,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

二、基于协同理论的复合型高技能电子商务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思路

协同理论基本观点可以概括为协同效应、伺服原理和自组织。协同理论最开始是用于解释自然科学中的一些现象,后来逐步推广到管理科学、教育学、经济学等领域,目前协同理论已在诸多学科领域得到广泛应用。毫无疑问,协同理论是现代系统思想的发展,它为高职高专院校探索复合型高技能电子商务人才的培养模式提供了新的思路。

电子商务作为多个学科相互融合而形成的新兴交叉学科,学生需要掌握信息技术、企业管理、经济贸易等多个方面的知识,在能力培养过程中又涉及学校、企业、行业等多个不同的主体,同时由于电子商务还在迅速发展之中,电子商务领域具有典型的创新性、创业性和不确定性,电子商务人才还应该具备与之相应的素质。由此可见,高职高专复合型高技能人才培养系统是一个复杂的开放性系统。可以应用协同理论指导复合型电子商务人才培养模式的设计,培养出真正的复合型高技能电子商务人才。基于协同理论,我们对高职高专电子商务专业的复合型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的框架进行了全新的思考和设计,如图1所示。

在新的复合型电子商务人才培养模式框架中,我们对传统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修正和细化,尝试将粗放式的简单“复合”转变为紧紧围绕着电子商务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的精细“知识复合”、“能力复合”和“素质复合”。通过不同领域的知识对流、技能碰撞和素质融合,进一步实现知识、能力和素质各子系统之间相互作用的、整体的、合作的效应,从而建立一个协调的人才培养系统以实现复合型的目标。

三、基于协同理论的复合型高技能电子商务人才培养模式实践

近年来,我校立足于浙江省区域经济,根据省内中小企业对电子商务人才的需求,构建统筹兼顾、衔接顺畅、有机整合的课程体系,通过订单班、顶岗实习、项目实战班、引企入校等多种途径因材施教地深化校企合作,并深度融合全真环境下的创新创业教育,对基于协同理论的复合型电子商务人才培养模式作了一些探索和实践,并取得了初步成效。

1. 复合型知识的培养。

复合型的电子商务人才要掌握必要的专业基础知识、综合实践知识和人文知识,以及互联网创新创业知识,熟知一些电子商务环境下的商务运作方式和模式。复合型的知识结构在专业教学计划的制订和实施中是通过课程体系来体现的,在构建课程体系时要注意以下一些问题:

(1)统筹兼顾信息技术类和经济管理类课程。信息技术类课程包括操作系统、计算机网络基础、图像图像处理、网页设计与制作、WEB程序设计、电子商务网站建设与维护等;经济管理类课程包括经济学原理、进出口贸易、现代商务概论、网络营销、电子商务物流管理、电子支付与交易安全、网络客户关系管理、电子商务法律法规等。这两类课程的安排上要本着顺畅衔接、结构合理、比例恰当的原则。

(2)实现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合理安排和紧密结合。复合型知识结构特别强调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的紧密结合,要注重课程实验、综合案例实践、成熟项目实训、实际环境实战等多种形式和方法的核心课程教学中的运用。

(3)有机整合通识教育课程、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在通识教育课程和专业课程的基础上,进一步开设大学生创业指导、职业生涯发展规划、商务礼仪等课程,并鼓励学生多选修各类人文课程,以加强学生的职业实践能力和提升创新创业素质。

2. 复合型能力的培养。

为培养复合型的能力,需要在学生具备了一定的复合型知识的前提下,通过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来设计可操作的、行之有效的复合型能力培养方案,让学生的知识获取能力、知识应用能力、工程实践能力、管理实践能力、专业发展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在真实的岗位实践和商业环境中得到锻炼,也有助于学生复合型素质的形成。但是,在实施复合型能力培养方案时一定要因材施教,提供多种可供选择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途径,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的职业规划、专业特长与兴趣爱好相结合,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目前,我校提供了以下多种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方式培养学生的复合型能力。

(1)订单培养式。

我们与阿里巴巴教育技术公司密切合作组建电子商务外贸订单班,采用课程嵌入与置换的模式共同培养电子商务外贸人才,部分课程由企业员工进校授课和集中实训,2010级电子商务专业中共有36个学生进入阿里巴巴电子商务外贸订单班。我们还与顺丰物流公司合作,组建顺风订单班,设立顺风专项奖学金,通过订单式培养电子商务物流管理人才。

(2)顶岗实习式。

我校与阿里巴巴国际站、中文站紧密合作,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电子商务专业每年派出50名左右的学生进入阿里巴巴公司开展为期一年的顶岗实习。同时还与阿里巴巴中文站市场资讯部开展合作,以校内顶岗实习的方式培养网络商务信息编辑人才。

(3)项目实战式。

针对学有专长的电子商务专业学生,我们开设了电子商务项目实战班,并分成电子商务。学生可以有针对性选择相应的项目组,在企业员工和本校教师指导下,完成来自企业的真实项目,通过实战方式培养复合型的能力。2009级共有35名电子商务学生进入项目实战班。

(4)基于引企入校的“工学交替、半工半读”式。

我校引进了杭州纳维电子商务有限公司等三家企业,进入学校后企业完全按照原有方式运营,三家企业共接纳了近百名2010级电子商务学生。“工学交替、半工半读”的方式进一步深化校企之间的长期合作,能够更好地帮助学生提升自身的复合型能力。

(5)校企融合实训基地式。

通过阿里巴巴、网盛科技、杭州解百、杭州百大、百诚集团等紧密合作,将企业培训中心与学校实训基地融为一体,采用校企双方交叉兼职、师资互通、资源共享等一系列措施建设校外实训基地,共同培养复合型高技能人才。

3. 复合型素质的培养。

我校电子商务专业通过实现专业教育与创业教育的深度融合来培养学生的复合型素质,在开设创新创业课程和加强创业师资培养的基础上,大力推动学生凭借专业特长并利用校内良好的创业环境进行创业实践。我校作为“全国高职高专创新创业教育协作会”会长和秘书长单位,拥有一流的创业孵化中心,推行“全真环境创业教育”,要求进入创业园的学生企业必须按照国家工商、税务管理有关规定进行注册登记,在经营活动中完全按照市场化运作,自主经营、照章纳税、优胜劣汰,实现了良好的育人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这一创业教育模式被《光明日报》评价为“中国创业教育的破冰之旅”。

四、结束语

由于电子商务专业是一个学科交叉度高、理论体系尚未完全成型、市场应用又发展迅速的新兴专业,我们通过构建基于协同理论的复合型高技能电子商务人才培养模式的新框架,以及提出复合型知识、复合型能力和复合型素质培养方案,仅仅是走出了探索的第一步,希望对高职高专电子商务专业深化复合型高技能电子商务人才培养模式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围绕这一体系,在课程体系设置、教材和教学资源库建设、校企合作、创新创业基地建设、科学研究、软硬件保障和相关制度建设等方面,还需要我们进一步去探讨。

摘要:以培养复合型高技能人才作为高职高专电子商务专业的目标已经成为了社会各界的共识,但是很多院校在培养复合型电子商务人才时,普遍出现了“复”而不“合”的问题。本文基于协同理论提出了复合型高技能电子商务人才培养的新框架,并从如何协同信息技术和经管知识以形成复合型知识结构、如何协同校企合作以形成复合型能力结构、如何协同专业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以形成复合型素质结构等角度进行培养方案设计,以期在理论和实践上为相关院校创新复合型高技能电子商务人才培养模式提供参考。

关键词:协同理论,复合型,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电子商务

参考文献

[1]沈凤池.高职电子商务专业基于项目实战的人才培养方案设计与实施[J].教育与职业,2011,(24).

[2]张波,潘旭华.电子商务的“复合型”与“专业化”人才培养[J].计算机教育,2011,(18).

[3]蒋艳红,陈琳.基于协同理论的网络学习环境设计[J].江苏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22).

[4]教育部高等学校电子商务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普通高等学校电子商务本科专业知识体系(试行)[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篇4:日语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理论与实践论文

关键词:工业工程;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

我国最早于1993年招收工业工程专业的本科生,目前已有70余所院校开办了工业工程专业。吉林大学于2000年在机械制造与自动化学科基础上着手組建了工业工程专业,实现了从本科生、硕士生和博士生培养的连续跨越。专业成立之初,学生的培养模式是按照机械类四年制本科培养模式进行的,随着时间推移,出现了一系列问题——专业定位在哪里?培养什么样的学生?采用什么样的课程体系实施培养?带着这些问题,我们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深入研究。本文密切结合吉林大学工业工程专业的教学实践,从市场需求、大学精神和职业生涯规划导向三个角度,阐释了工业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并提出了实现这三种模式的具体措施。

一、市场需求导向型人才培养模式

众所周知,制造业是我国当前国民经济发展的命脉,为了符合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我国高校的工业工程专业应以培养制造业急需的工业工程人才为己任,因此,吉林大学工业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在懂技术、掌握管理科学知识的高素质人才。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们以课程设置为着眼点,提出市场需求导向型人才培养模式。

传统课程设置侧重于工程学专业基础课。但针对学生毕业去向的统计分析表明:毕业生在企业所用无法尽其学校所学之长,用人单位大都把学生定位在生产管理部门,对于学生专业潜能的在岗开发比例较小。这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用人单位对工业工程专业的“32程特性”认识不清;二是学生有强烈的从事管理岗位工作的意愿。为了适应上述的市场需求,我们对学生加强了项目管理和团队精神等专业课的相关训练,这些专业课的设置强化了团队完成的大作业、专业课程设计和实习等环节,其具体实施方案如下:

首先,大作业的组织。即将全体学生分成若干组,每组所需完成时间不同,由三到五人组成,并由组员轮值组长,负责分工、召集讨论等。每组写出工作总结,作为考核依据的一部分。考核成绩由论文、答辩、个人总结、自评和互评等组成。学生最后的成绩根据论文、答辩和自评与互评的排序给出,比较客观。

其次,专业课程设计的组织。传统的专业课程设计是由指导教师拟定题目,学生被动设计,效果不尽如人意。我们提出市场需求导向下的课程设计拟题方法,即教师启发式自主选题。这种选题方法兼顾了学生职业取向,不仅提高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而且提高了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观察问题能力和创新能力。

最后,实习和实践环节的组织。通过组建团队,到企业去实习,并为企业解决生产实际中的问题,即任务驱动型实习。执行方法:指导教师先和企业有关部门沟通,了解企业目前所面临的主要生产问题,然后让学生按自愿的方式组建团队,每个团队分配一个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到企业中去实习,收集资料,研究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并形成课程设计研究报告。考核方法:自评、互评、答辩。答辩委员会由现场专家和学校教授组成,最高成绩为团队成绩,个人成绩由队员按贡献大小互评决定。任务驱动型实习培养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已取得了显著成效。

二、大学精神导向型人才培养模式

1大学精神与工业工程

大学精神肩负着社会价值的引导功能,因此,大学必须有自己的精神和文化。大学精神由以下方面构成:第一是爱国精神和民族精神。这是大学精神的核心组成部分。在大学校里,要时刻教育我们的学生,牢固地树立爱国精神和民族精神。第二是学术精神。洪堡在1810年备忘录里有这么一段话:“国家不应该把大学看成是高等古典语文学校或高等专科学校,总的来说,政府应使大学在学术上有所提高,从而不断地开创更广阔的事业基础,并使人力、物力得以发挥更大的功能,其成效是远非政府的眼前布置所能预料的。”这就是说,保持大学与社会的相对超脱,是大学长远发展的前提。第三是人文精神。人文精神实际上是如何真正实现人性与工具性的统一问题,大学不是只教给学生一个方面的技能,还要培养他们一种精神。第四是科学精神。科学精神有很丰富的内涵,首先是一种顺应自然,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其次是在科学上的探索与幻想。

就一门专业谈大学精神的培养似乎有点太大,然而工业工程专业确实承载着大学精神的信息,承载着民族精神的信息。日本的丰田管理方式体现了日本的民族精神和文化,在日本企业所能达到的产能、质量和效率,在我们的企业中也需要培养中华民族的精神和文化氛围。因此,在我们提出的工业工程专业培养目标中强调了大学精神的培养。

2大学精神导向下工业工程专业的教育模式

学术精神与科学精神的有机结合是实现研究型大学工业工程专业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目标的必然要求。为此,吉林大学提出工业工程专业本科硕士生连读式的教育模式。

综观国内外,美国的工业工程专业在工程学院,前两年的大学教育是不分专业的,后两年开始专业教育;美国淡化研究生入学考试,大多以推荐、自荐为主。我国现在的本科生教育实行的是四年制,前三年的教育主要是打基础,第四年才进入专业课教授的课题研究,第四年学生忙于找工作、考研,主要精力并没有放在专业领域的学习上。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吉林大学工业工程专业实行了通识教育基础上的宽口径专业培养。

工业工程专业中,工程与社会科学的学科交叉性质非常明显,实行本科硕士生连读,中期淘汰是比较适宜的一种教育模式,即按前三年的学习成绩排名自然淘汰三分之一或一半,其余直接进入硕士生阶段的学习。这种教育模式,可以实现本科生进入教授的课题研究,它可以解决由于研究生学制缩短为两年所导致的研究生培养质量下降的弊病。

3大学精神导向下工业工程专业的课程设置

为了实现工程专业人才大学精神的培养,吉林大学工业工程专业课程设置的主要内容概括为三大部分,即工程通论、工程伦理学和工程方法论。

工程通论主要介绍什么是工程、工程师与科学家的区别、各类工程师的职业范畴、社会分工及其实现模式等。这部分内容的开设使学生拓宽了解各类工程专业、各类工程师的职业,为今后择业奠定了基础,充分体现了科学精神内涵。

工程伦理主要介绍作为工程师所应遵循的基本道德准则。一个合格的工程师不仅应具有专业知识和技能,还应具有基本的非技术性的素质。这些非技术性的素质涉及人、社会和自然诸方面的关系。这些素质会通过经济、道德、法律和艺术,传统习俗等不同形式表现出来,因而与专业素质一起构成了工程技术人才的整体素质。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干预自然的能力越来越强,

人与自然的关系日趋对立。面对现实,人们在工程实践活动中不得不审慎地关注人、自然、社会之间的关系。近十年,英美各大学普遍开设了工程伦理课。我国工科学生加强工程伦理教育,是塑造未来高素质工程技术人员必不可少的环节。

工程方法论概括了诸如解决问题的方法,掌握及应用计算机、设计基础、数的表达,图表使用、牛顿定律、热动力学、测量、工程交流方法以及团队工作等工程师所需要的基本知识。这些内容的设置利于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三、职业生涯规划导向型人才培养模式

工业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要注重社会需求导向,突出以人为本的办学理念。职业生涯规划导向型人才培养模式强调以下三点:一是人才培养目标的确定必须以适应我国市场经济社会的需要为前提,目标的实现以促进我国市场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为归宿;二是职业生涯规划原则的确定过程,既要借鉴成熟的职业生涯理论,又要从权变的角度分析问题,密切结合我国市场经济社会动态需求;三是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需要运用目标管理理论,并在以人为本的职业生涯规划原则指导下,实施有效的目标分解、运行与控制。以下是该模式的具体实施模块。

第一,完善个人职业生涯开发体系。①开展职业测评。职业测评分为自我测评和生涯机会评估。自我测评是对自己作全面测试分析,进而认识自己和了解自己。其目的是寻找实现职业生涯目标的路径,为职业生涯目标的实现提供科学依据。生涯机会评估是针对环境条件的特点、环境的发展变化情况、个人与环境的关系、个人在环境中的地位、环境对个人提出的要求以及环境对个人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等的评估。进行生涯机会评估可以采用PEST和SWOT等分析工具。②确定职业生涯目标与路线。通过自我测评和生涯机会评估,在充分了解环境机会与威胁、个人的优势与劣势的基础上,扬长避短、趋利避害。从个人的价值观、信念、成就动机等角度,遵循SMART原则,确定职业生涯目标,然后实施目标分解,制定以目标为导向的职业生涯路线。需要强调的是,根据自身的情况与环境因素的变化,职业生涯路线可能出现交叉与转换。③激发和强化个人潜能。激发和强化个人潜能是大学生职业生涯成败的关键。在这一环节中,实行导师制是手段,指导生涯设计是前提,调整教学计划、改革教学方法是保障。因此,在导师的指导下,确立职业目标、生涯策略和生涯评估等环节,落实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教学实施方案。

第二,建立职业生涯管理体系。①强化高等教育理念。为了确保职业生涯规划导向的工业工程人才培养模式的实现,从重塑教育理念开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强调个性化、多样化的培养模式,已成为我校人才培养的基础。智能教育的教育理念,强调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智能(获取知识的能力)的关系,这是我校人才培养的又一出发点。强调综合科学的重要性,强调文理科的互相渗透,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把人才的综合知识、综合能力和综合素質作为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②提供相关制度保障。改革招生制度,允许学生有选择专业的权利,有助于学生形成个人的核心竞争力;实行学分制,建立学生自主选课制,加强引导和管理,不断修正和更新大学生的人生和职业发展目标;完善学籍管理制度,实行学习年限的弹性管理,推动大学生创业机制的建立,从制度上支持大学生职业规划目标的实现。③加强职业生涯规划基础建设。职业生涯规划要有个性化的特点,职业选择需要有个性化的咨询指导。高校现有的就业指导中心、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准备设立专门机构,承担职业生涯规划咨询工作。为保证做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需要通过专、兼、聘等形式,建设一支以专职教师为骨干,专兼结合、专业互补、相对稳定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队伍。

篇5:日语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理论与实践论文

《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明确规定:“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为什么把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作为素质教育的重点?这是由知识经济本质特征决定的。知识经济的本质是创新。在知识经济的时代,创新不仅是企业,也是个人的生存能力。诚如思科系统公司总裁约翰·坎博斯所说,在这个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不是大鱼吃小鱼,而是快的吃慢的”,不会创新,就是被吃的“慢鱼”。克林顿任总统期间也把知识经济定义为“以创意为基础的经济”。知识经济社会的创新集中表现于以下三个方面:即从“一次性创新”向“持续性创新”转变;从“个别创新”向“系列创新”转变;从“专家创新”向“全员创新”转变。很显然,知识经济的这种创新本质,要求教育不能仅仅培养少数具有创新精神的专家,而是必须把创新精神作为一种重点的素质,普及到每个学生身上。

那么,什么叫创新呢?从理论上说创新就是根据一定目的,运用一切已知信息,产生出某种新颖、独特、有社会或个人价值的成果的心理品质。新颖性和独特性是创新的品格。用中国传统的语言表示,创新似乎可以称为“独胜”。多元智能理论从科学上证明世界上没有两个相同的人,强烈要求教育突破工业时代培养“标准件”的教育模式。加德纳追求的现代学校是“以个人为中心的学校”,他不是在提倡“个人中心主义”,而是“向一元化的思维挑战”,希望学校能够学会开发适应不同智能结构的有效的课程方案,最大限度地为每个学生的个性发展创造机会。换句话说,就是要使每个学生都有“独胜”之处,即具创新品格。

实践能力的培养是素质教育的另一个重点,也是知识经济时代的要求。因为知识经济的属性是知识和经济的紧密结合,经济增长主要取决于知识的大量生产、快速传播、及时汲取和有效应用。知识经济的这种属性,要求教育发展和改革的基本方向与经济紧密结合,大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何谓实践能力?通俗的说法,实践能力就是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考易通”融入了多元智能理论最核心的理念的新型智能观,它指出智能是“在实际生活中解决所面临的实际问题的能力”,“提出并解决新问题的能力”,“对自己所属文化提供有价值的创造和服务的能力”。尤为可贵的是,特别强调了这种智能观的社会实践性,明确地说:“在特定社会中,个人如何运用他的智能,是一个必须面对的严肃而重要的道德课题”。显然,“考易通”突破了传统智力理论多将智力视为人的抽象思维的局限,将智能与社会实践能力相融。应当着重指出的是,“考易通”还为如何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提供了重要的思路和方法,突出了“问题解决”的教育功能,使我们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目标,不仅仅是一个教育理想,而能成为有科学依据的教育行为。

篇6:日语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理论与实践论文

江西科技师范学院是我国首批建立的高等职业技术师范院校,是教育部重点建设的培养职业技术教育师资的高等院校,也是江西省唯一一所培养职业教育师资的多科性本科院校,主要培养职教师资和应用型专门人才。经过30多年的建设与发展,学校形成了以本科教育为主体,积极发展研究生教育,协调发展特色专科(高职)教育和继续教育的多层次、多规格的办学格局。近几年来,全国本科院校举办的高职教育在规模上逐步减少,江西科技师范学院的高职教育也是如此。按照学校的总体改革发展规划,学校的高职教育规模将逐步减少并尽量稳定在3000人左右。作为学校的高职教育教学单位―职业技术学院,没有因为办学规模在逐步减少而停步不全,而是积极依托本科院系雄厚的教育资源优势与丰富的高职教育办学经验,推进“工学结合、订单培养”的人才培养模式,大胆改革、锐意进取,沉下心来狠抓内涵建设,在打造高职特色上狠下功夫。打造高职教育特色,关键在于其人才培养模式是否具有特色,能否培养出适应社会需要的高素质、高技能的实用技术人才。

,原南昌高等专科学校整体并入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后,为进一步适应社会和市场对专业人才的需求,职业技术学院确立了专科的改革方向,打破了传统的以传授知识为主要目标的教学模式,面向市场、面向社会需求办学,实现了专科教育向高职教育的成功转型。按照“面向市场、理论必须、突出实践,形成特色”的原则,认真组织并完成了新一轮高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工作。确定了学院高职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主要培养服务地方区域经济,掌握相关职业岗位或职业工种群所需的技术与技能,能够胜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各类高素质、多技能的应用型专门人才。本次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实现了“四个转变”:由专科教育向高职教育办学理念的转变,由本科压缩型向高职特色型转变,由注重理论和学科体系向注重实践和就业能力转变,由单纯依赖课堂教学向注重实习实训转变。强调基础理论教学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尺度,以讲清概念、强化应用为教学重点;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相结合,注重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进一步加大了实践教学在人才培养方案中的学时比重,每个专业除最后一个学期的半年顶岗实习外,每个学期均安排了1-3周的集中实训环节,基本保证了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实践教学学时不低于总学时40%的比例。

新修订的人才培养方案,从起开始实施,至今已执行了三年,总体上说,各高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实施情况较好,但也存在一些问题:由于缺乏足够的校内外实验实训条件,实验、实训开出率不足,出现黑板上开机床的现象;由于实训教师比较缺乏,部分教师自身没有实践操作能力,满足于传统的学科本位的教学方式,有些实践教学流于形式;有些专业的理论课时仍然太多,课程体系的整合还不到位;有的课程设置不符合市场需求和专业要求;人才培养的途径还比较单一,没有形成个性化的人才培养方案,特色不明显等。为进一步适应21世纪经济社会发展对各类高等职业技术专门人才的需要,职业技术学院审时度势,居安思危,把握机遇,寻求对策,积极探索高职人才培养新模式。

一、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真正实现专业设置市场化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社会各种人才的需求更加广泛和复杂。职业的市场化、社会化更加明显,这对职业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更严峻的.挑战,同时也为职业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天地和良好的机遇。职业技术学院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结合学校办学条件,围绕市场需求进行高职专业结构调整,实现与本科专业融会贯通,资源共享。

构建人才培养模式坚持以市场对人才的需求为导向,紧紧把握职业人才市场的脉搏,全面、深刻地分析社会对各种职业人才的现实需求和潜在需求,细致调研,科学预测,适时、超前地开办有发展潜力的专业,调整不符合市场需求与社会需要的专业。适应市场需求的人才才是最好的,因此,学院运用灵活的办学机制,面向市场开设专业,调整现有专业,开发设置新专业,真正实现按需培养,注重学生毕业后的就业方向,克服人才培养方面的盲目性和盲从性。

二、贯彻工学结合的教育理念,设计新的人才培养方案

人才培养方案在某种意义讲是学院和专业的“宪法”,是学院建设特别是专业建设的主要核心内容。而要制定符合人才培养目标要求的新的人才培养方案,就必须贯彻工学结合的教育理念。

一是从分析学生未来工作岗位和岗位能力入手,科学界定培养目标和培养方向;二是根据岗位能力的确定和分解,明确核心课程,构建新的课程体系。遵循行业规律、高职教育规律、学生自身成长规律,确定培养岗位能力所对应的核心课程、主要课程、支撑课程及主要教学内容,课程设置上不求全,以职业需求为原则,在此基础上,重构理论教学体系,夯实实践教学体系,职业素质教育融于其中,进而构建新的课程体系;三是按照确定的人才培养目标,整体设计优化教学、实训、实习等人才培养环节。各专业都要在条件具备的情况下结合理论教学尽可能的对学生进行模拟仿真训练,达到虚拟工厂、虚拟车间、虚拟工艺、虚拟操作的教学目的,设计足够的时间来保证学生进行生产性实训,保证有1年左右的顶岗实习,实习遵循“实习岗位与就业岗位相一致原则”;四是积极实行“双证制”。学生不仅应具备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也应具备从事某个职业或技术领域实际工作所要求的能力和资格。统筹兼顾学历和职业要求,专业核心课程和教学内容应覆盖相应职业资格要求,通过学中做、做中学,突出职业岗位能力培养和职业素养养成,把相关专业获得相应职业资格证书,作为学生毕业的一个条件,充分利用学校的实习实训基地、校内职业技能鉴定机构等基础条件,在颁发专业学历证书前,使符合条件的毕业生通过职业技能鉴定获得相应职业资格证书,提高学生技术应用能力和职业竞争能力。五是改变“2.5+0.5”培养模式,尝试实施“2+1”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学生2年在校学习,再利用1年的时间到企业的真实工程环境中进行训练,充分发挥学校和企业两个育人环境的优势,真正打造出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

三、“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与企业共建合作型的实训基地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职业教育行之有效的人才培养模式之一,是高等职业教育的重要特色,是培养学生把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与创新素质的有效途径。

实验、实训条件一直是制约学院发展的薄弱环节,要解决这个问题,就必须走校企合作、校内校外结合的双轨建设之路。一是积极争取学校投入,着力建好校内各专业实验实训基地。到目前为止,学院设置了金工实训室、数控模拟实训室、电工基础实训室、单片机实训室、电子商务实训室、会计模拟实训室、艺术设计实训室等近40个功能齐备、设备先进的实验、实训室,另有5个实训室正在建设之中。二是大力建设满足各专业顶岗实习需求的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学院“走出去”,广泛联系、建设校外实习实训单位。将教学实习基地与学生就业基地相互结合,同步建设,建立了学生顶岗实习、毕业设计与就业三位一体的实施运作机制。目前学院已拥有广东省华侨建筑装饰公司、江西润田饮料有限公司、中国检验认证集团江西分公司、南昌雷式外语专科学校等40多个比较稳定的校外实习实训基地。

四、依托企事业单位,探索学生培养和就业的“订单式”

高等职业教育,其实质就是培养合格的高等职业人才,真正满足企事业单位对高职人才的需求。学院积极与企事业单位进行广泛、深入的合作,建立供需合作关系,构建“按需培养,合同送培”的“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切实解决学生的培养与就业问题。开展“订单”培养是加强校企合作的一种极其有效的形式。学院正在与苏宁电器有限公司共同签订“订单”培养协议,成立“苏宁班”,使学生在校期间就成为企业的员工。学院和企业共同制定和实施人才培养方案,同时根据企业岗位能力发展变化要求及时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做到零距离培养,学院和企业共生共荣。

五、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提高高职教育教学质量

教师具有“双师”资格是高等职业教育对专业课教师的一项特殊要求,“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是落实人才培养模式的关键,是提高高职学院教学质量的关键。

篇7:日语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理论与实践论文

江西蓝天学院

江西蓝天学院的发展和壮大与全日制自考助学教育是密不可分的,自学考试为民办高校的发展和壮大提供了可喜的机遇,是民办高校发展之‚源‛。学院于1994年创立,办学16年,学院抓住自考助学的发展机遇,建立了实验、实习和实训基地等120多个,建立了一支结构相对合理、规模适度、素质优良的教师队伍,学院共有在校生5万余名,全日制在籍自考生人数3万余名;办学16年,全院教职工遵循‚以科教兴国为己任,为振兴中华而办学‛的宗旨,发扬艰苦奋斗、开拓进取的精神,实现了办学条件、办学规模和办学层次的三个飞跃。先后多次荣获‚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先进集体‛、‚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优秀助学单位‛、‚全国职业教育先进单位‛、‚全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先进集体‛等称号,完全得益于自学考试助学的成功,得益于这一模式产生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一、树立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的指导思想,打造“中国高等职业教育和应用性本科教育一流品牌”的战略目标

连续担任三届全国人大代表、学院董事长于果指出,在新的形式下自考助学形式面临着新的严峻挑战,民办高校必须认真应对,只有不断探索,创新机制,坚持‚两个为本‛(育人为本,人才为本)、‚三个着力改善‛(改善工作作风、改善教师教风、改善学生学风)和‚四个统筹‛(规模、质量、结构、效益),把自学考试助学教育当作一项有特色、开放化的高等教育事业来办,探索符合自学考试助学教育特点的施教规律,正确处理自考与其他办学层次的关系,这样才会促进蓝天学院又好又快向前发展。

几年来,江西蓝天学院全日制自考助学教育坚持走内涵发展之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提出打造‚中国高等职业教育和应用性本科教

-1-育一流品牌‛的战略目标,以‚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为宗旨,大力推进综合素质教育,围绕实现三个‚转变‛[即实现自考助学原先以学历教育为主的人才培养模式向学历教育与职业技术教育结合的模式转变;实现自考助学原先只注重国家考试的主导、促进作用向既重视国家考试又重视学习过程转变;实现自考助学原先只关注考试通过率(或取证率),向既关注考试通过率又关注‚学生就业竞争力‛(社会认可度)转变],切实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就业能力和创新能力,拓展了自学考试的教育功能。学院以出色的办学理念和成绩,受到中央和省市的多次表彰,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同。2007年至2010年连续四次蝉联“中国民办大学排行榜”榜首。

二、加强自考生综合素质教育,突出思想品德,强化自考助学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特色

针对自考助学生源主体的特殊性,全日制自考助学教育必须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原则,把思想品德教育摆在各项工作的首位,提高针对性、实效性、吸引力和感染力,把关心人、理解人、满足人、培养人作为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加强自考生综合素质教育。

(一)建立领导责任制和齐抓共管的‚三育人‛制度

学院成立了思政工作和德育工作领导小组,将德育和思政工作纳入工作计划,制定了《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工作条例》,明确了教师、管理人员和后勤职工在教书、管理、服务育人中的地位、作用、职责和要求,定期进行专题研究、检查和考评,实现了育人的规范化和制度化。

(二)重视课堂教学的主渠道和主阵地作用

运用政治理论课、思想品德课、形势政策教育和伦理道德讲座等形式,有的放矢地进行说理引导,培养和提高学生识别、判断与评价问题的能力;注重心理健康教育, 学院心理健康教育咨询中心的教师经常下到班级,为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普查、咨询等,帮助他们提高自我心理调节能力,化解消极情绪, 促进心理和谐。

-2-(三)抓校园文化建设,营造浓厚的育人氛围

一是有计划、有组织、深入持久地开展‚成人要诚信、成才要勤奋‛、‚知荣明耻,树当代大学生新形象‛等主题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引导他们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增强成才意识,争当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模范。二是开展丰富多彩校园群众性文体活动。在学院团委的组织领导下,成立了多种形式的学生社团组织,经常举办读书演讲比赛、知识竞赛、科技竞赛和专题讲座等活动,营造陶情励志、催人奋进的文化氛围,起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效果。三是组织学生进行自我教育活动。从2004年起,学院组织优秀学生演讲团,讲同学们身边的典型事例、先进事迹。如宣传全国大学生自强之星、全国优秀共青团员石红的事迹,进行自信自强的教育。

(四)实施品德教育,全面提升考生综合素质

从2006年开始,学院在总结思政工作和德育工作经验的基础上,系统地设计了《品德教育手册》,把品德教育融入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根据学生在不同学习时期的心理特点和思想状态进行‚爱心教育、诚信教育、自强教育、法纪教育、责任教育、创新教育、创业教育和奉献教育‛分学期进行教育。培养学生敬业奉献精神、拼搏进取意识、良好的组织性、纪律性和创新能力。形式多种多样的活动模块已成为德育的有效载体,促进了学生的健康成长。2008年10月26日,教育部思政司司长杨振斌参观学生作品说:‚你们在学生品德培养教育方面有很多工作做得很细,而且能坚持、取得效果,值得宣传、学习‛。

三、推行学历教育和职业技能教育结合,强化自考助学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特色

(一)全日制自考助学教育的定位

全日制自考助学教育的定位应该是:学科型学历教育与应用型、职业技能型教育并重,大力推进综合素质教育,发展职业资格证书教育,切实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就业能力和创新能力,构建以国家考试为

-3-引导的‚宽进严出、教考分离、因材施教、全面育人‛的教育新模式。(二)推进自学考试专业建设与结构调整

自学考试原先在专业设置上有很大的局限性,便于开设文、理、法等专业,而难于开设应用类及交叉性专业,学科比例失调。为此,作为主考学校,要主动地、有针对性地调整和设置专业。首先,按社会对人才培养的需求,结合江西省实际,积极申报新专业。其次,加强省际交流,积极借鉴外省已开考专业,组织申报新专业。第三,对报考人数较少,不适应社会需要的专业进行停考和归并。目前,我院主考的本、专科专业共有84个(其中专科45个、本科39个),学院申报的‚汽车维修与检测‛专、本科专业全日制助学学生达到2000余人。(三)以能力培养为核心构建课程体系

全日制自考助学课程结构由三个方面的课程组成,一是自学考试专业考试计划规定的课程;二是学生终身发展需要学习的课程;三是学生就业需要的知识和技能。它们既相互联系, 又相互支撑, 从而构建了学生知识结构的综合体系,分为核心层(专业核心课和技能课)、支持层(围绕着核心层设置的专业技术课、职业考证课及职业方向课)、基础层(核心层、支持层必需的基础理论课程)和特色层(包括心理健康、体育和职业指导课)四个层次。这一课程体系的特点是:

1.全面贯彻落实自考‚专业考试计划‛中的各项规定,包括课程设置、学分、教材和课程考核方式等。按照课程考试大纲和省自考办颁布的考试时间安排表组织教学。在课程体系中,自学考试规定的课程占总课程数的57-64%。

2.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积极开发新课程,实现学历教育和职业资格教育的融通,使学生在毕业时既能取得自学考试学历证书,又能取得职业资格或技术等级证书,同时具备相应的上岗能力。

3.按照综合素质教育的要求,确定各门课程间的比例关系。核心专业课、专业技术课、基础课、特色课的比例一般为4:3:2:1。

-4-同时,加大实践动手能力的培训力度,理工科类专业理论与实践课程比例为6:4左右,文科类专业理论与实践课程比例为7:3左右,特殊专业(如艺术类)理论与实践课程比例为5:5左右。

4.重视实践环节(实验、实训、实习)教学,推进实验内容和实验模式改革与创新,建立实践环节的教学质量标准,强化关键实践环节(课程设计、社会调查、毕业设计等)的教学质量监控。

5.课程安排力求做到三个对口(基础知识与后续课程对口,专业知识与生产应用对口,实践技能与专业岗位对口),坚持四个不断线(坚持思想品德教育不断线,职业能力培养不断线,计算机应用能力训练不断线,外语学习不断线),做好五个结合(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基础与专业相结合,教学与生产相结合,知识与能力相结合,适应与提高相结合)。

四、注重自考助学“四项”质量管理,强化自考助学教育教学过程监控的特色

(一)教学实施计划质量管理要‚真‛

所谓‚真‛,是指要合乎教育规律,合乎时代观念、合乎社会准则。教学计划是学院保证教学质量的基本教学文件。学院把修订教学计划视为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工作,根据经济、科技、文化和社会发展的新情况,围绕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每年修订一次,3-4年进行一次大的调整,按照《关于修订自学考试助学教学实施计划的原则意见》,经教务处、部教学指导委员会讨论审议,报请主管校长审核批准后下发执行。

(二)教学运行质量管理要‚严‛

‚严‛表现在二个方面:第一、健全教学部、系、教研室三级质量监控组织体系。以常规教学检查为主体,以加强教学过程主要环节的质量分析与评价为重点,以提高教学质量管理的科学性、规范性为关键,构建系统的课内外、校内外相结合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和保障机制。第二、健全教学质量监控的反馈处理系统。包括:健全教学信息反馈

-5-处理制度;坚持开展‚期初‛、‚期中‛、‚期末‛三个阶段的常规教学检查;开展以监测教师教学质量为重点的‚教学基本功达标‛和‚课堂教学质量评估‛以及加强对各系、教研室教学工作的检查等。学院坚持‚学生评教‛制度,提高授课满意率。以2009年11月份‚学生评教‛为例,组织近4000余名学生,对628名教师进行民主评教,优良率达91.8%,不合格率为0.4%。

(三)教师教学质量管理要‚细‛

教师是教学工作的主导,教师的教学水平直接影响教学质量,因此,教师教学质量管理要‚细‛。第一,制定《教师教学工作规程》、《教学事故认定与处理办法实施细则》等文件,指导和规范教师的教学工作。第二,实行督导制度。督导处通过深入听课、召开师生座谈会、检查教师教案等形式,对教学及教学管理工作进行督促、指导和监控,实行一票否决制。第三,定期教研活动,交流教学经验,以提高教师对课程内容的总体把握能力和对教学活动的组织能力。第四,建立专家评价、同行评价和学生评价相结合方式对教师教学过程进行全面评估。第五,制定《听课管理办法》。系、处教学管理人员定期深入课堂听课,了解教师授课与学生学习情况,及时解决存在的问题。教研室则组织教师相互听课,观摩教学。

(四)学生学习质量管理要‚实‛

学生是教学工作的主体,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成才观,引导学生从依赖性学习向自主性学习转变,是保证教学质量最有效的途经。

1.实行早读和晚自习制度。‚个人自学‛是自学考试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核心是自我学习管理和能力培养。为此,学院为学生特别制定了早读和晚自习课制度,规定每位学生必须参加。通过课前预习、课后复习,加强了对知识的理解;通过独立完成作业,提高了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意志品质等。学院还定期派教师前往辅导、答疑,和班主任一起对学生的学习方法给予指导。

-6-2.建立学生教学信息员制度。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及时反映教学运行中存在的问题,更好地改进教学工作,推动优良教风、学风建设。

3.充分发挥班主任作用。班主任对学生的思想、出勤、生活、安全等方面全面负责。既要参与教学管理,抓好五率(出勤率、听课率、作业率、参考率、通过率),又要在教学工作中发挥‚桥梁‛和‚纽带‛作用,协调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做好学生的思政工作。京东教学部创建了一支‘过得硬’的班主任队伍,在学生学习质量管理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五、狠抓自学考试助学“八个”方面教学改革,强化自考助学教育人才培养条件的特色

(一)抓课程建设和教材建设,突出针对性

课程建设与教材建设是教学工作的基础,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方面。首先,自学考试课程以项目为管理,做好‚自考课程项目负责人‛制度,以负责人为核心,召集讲授同一门课的教师一起共同研究教材、考试大纲,制定教学进程表,找出授课的重点、难点;布置和批改作业,组织复习迎考。以08级为例,截止到2010年2月份,各专业自考平均首次报考率达98.7%,自考课程考试平均通过率达到60%以上;其次,抓好专业特色课程(专业技术课和职业技能课)建设,努力把生产第一线在用和近期将用的技术引进到教学中去,为打造精品课程奠定基础;同时,根据课程考试大纲的要求和自考生的实际,鼓励有经验的教师编写课程复习提纲、课程同步辅导训练和自编教材(或讲义)。近两年来,教学部教材建设与管理日趋规范,公开出版的教材和教学参考书就有28种之多,编写质量也有明显提高。

(二)抓职业资格证书教育与订单教育,突出就业性

推进职业资格证书教育是加强学生职业技能培养的一项重要措施。一方面我们在教学实施计划中安排了部分职业考证课、对学生进行职业资格证的考试培训。2008办理证书共23219个,2009

-7-办理证书共32028个,每年都有较大幅度增长;另一方面,分别与佳迅物流经理资格证书服务中心和北京新知堂教育网络技术发展有限公司签订了物流管理、电子商务专业有关职业资格证书与自考课程对接的培训与考试协议,使这两个专业自考生直接受益于‚双证书‛制度,‚一考二用‛。

开展‚订单式‛教育,是我院在职教人才培养模式上的一种创新。几年来,我部开办了形式多样的订单班。如:PPG调色师班、劳伦斯珠宝首饰班、华硕模具班、新永模具班和屏保班等20多个,受到了企业、学生、家长的欢迎。

(三)抓教学改革与教科研活动,突出实效性

近年来,我们鼓励教师根据课程特点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分别推广了‚启发式教学法‛、‚协作式教学法‛、‘开放式教学法’等教学方法;倡导建设系列化的多媒体课件库、网上试题库等,全面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努力提升教育质量。计统计,各专业采用多媒体教学的课程约占35%以上。此外、为了进一步完善自学考试制度,全面发挥并拓展其教育功能,教学部成立了自考教育研究所,组织发动教师积极开展自学考试的实践与理论研究,为自学考试改革与发展提供理论指导和技术支撑。据不完全统计,仅2009年申报省级教改课题立项的有16项,院级自学考试课题46项,立项省级8项,院级20项,全国教育规划课题1项,发表自学考试相关省级及以上论文84篇。

(四)抓实践教学和科技竞赛活动,突出应用性和创新性 实践教学体系以‚一条主线(实践教学体系)、三个层次(基本技能、专业技能、综合创新能力培养)、六个模块(实验、实习、实训、调研、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为框架,层次分明、内容全面的实践教学体系将培养目标渗透到教学的全过程。例如毕业设计(论文),我们实行部、系二级管理,通过严把选题关、评审关和答辩关,督促学生积极参与,全心投入;通过毕业设计(论文)的综合训练,学生工程技术能力、团结协作、实践创新、适应社会等方面的能力均得到锻炼和提高。

-8-鼓励和组织学生敢于参加一切能力可及的科技竞赛活动,以赛促学、以赛精艺。如机械设计创新大赛、电子电脑科技竞赛、广告设计大赛、数学建模竞赛、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等。每年都获得多项省级大奖。以2009年为例,组织学生参加各类比赛,获得省级一等奖24项、二等奖24项、三等奖50项、优秀奖20项;国家级团体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6项。通过技能竞赛,既培养了学生创新精神、竞争意识、创造性思维和学习兴趣,也为学院取得了荣誉。

篇8:日语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理论与实践论文

应用型新闻人才内涵解析

应用型新闻人才特征。应用型新闻人才应具备这样一些特点:在人文、社会科学、艺术或自然科学方面具有扎实基础, 掌握现代传播知识与技能, 实践和应用能力强, 富有创新精神。符合这些特征的人才, 称其为应用型新闻人才。

这里, 要作几点说明:首先, 人类文明积累的知识浩如烟海, 一个人终其一生也不过掌握其中的很小一部分, 然而“扎实基础”是必需的, 而“度”的问题需要教育者根据培养目标去把握。其次, “或”这个字表示应用型新闻人才并非必须在人文、社科、艺术和自然科学各方面平均用力, 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或者特长个性化地重点发展某一领域的知识, 也就是处理好知识的“博”与“专”的关系。其次, 掌握现代传播知识与技能是必需的, 这是作为“新闻人”的根本要求。再次, 对相关知识和专业技能的较强应用能力是应用型新闻人才区别于其他类型新闻人才的最显著特征。例如, 较强的英语口头和文字表达能力, 中英新闻和节目的采写、编辑能力, 媒介市场分析、策划、运作管理能力, 初步从事国际新闻研究和报道的能力等。最后是创新精神。新闻节目的制作, 不仅仅是应用, 也包含着相当程度上的创新。个性化不一定意味着创新, 创新却一定是个性化的。例如, 创作一部纪录片, 除要熟悉相关背景知识外, 更要有别具慧眼、独辟蹊径的思路。从剧本创作到镜头拍摄, 再到影片剪辑, 每一个环节无不充满作者对社会独特的观察与思考。再如, 媒介品牌推广, 策划者首先得有一个活动创意, 然后才能将媒介品牌信息融入这一载体, 传播出去。显然, 这又将是一次又一次的创新过程。准确地讲, 创新是知识与能力更高层次和级别的应用。

如何理解“应用”?培养应用型新闻人才, 重在“应用”二字, 不仅要看学生应具备的知识和能力, 还要看学生是否会应用, 是否应用得足够好。

知识是人们在社会实践中所获得的认识和经验的总和, (2) 学习知识的目的是为了在生活和社会实践中运用, 而能力就是怎么用。至于两者的关系, 一种观点认为教学过程就是将人类流传至今的文化知识输入到当代人的头脑中去的过程, 强调学生所掌握知识的多寡和质量。另一种观点认为教学过程是对一个人的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乃至创造力进行培养的过程, 强调学生能力的获得, 知识在这一过程中作为一种手段, 而不是目的。调和的观点则认为知识和能力应协调发展。究竟怎么才算是协调呢?是知识多一些还是能力多一些?还是各占一半?事实上, 知识的多少与能力的大小不一定成比例, 同等知识水平的人的能力有时可能相差甚远。而其知识对人的能力的发展作用并非总是正向积极的, 知识丰富的人如果出现某种思维定式, 或者对已有知识过分依赖, 则知识可能制约能力的发展。

结合新闻专业的实际, 我们认为, 由于新闻工作有很强的实践性, 因此对于新闻专业的学生而言, 应在掌握知识的基础上, 强调发展对于各类知识特别是专业知识的应用能力。我院加大实践教学环节力度, 建立“五位一体”实践教学体系, 就是为了提高学生获取知识、应用知识的能力, 这一点也是与传统本科学理型人才在培养理念上的最大区别之一。

要使学生会应用知识, 应用得足够好, 那就要知道业界需要什么知识或技术, 业界希望用什么样的人!这就要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下工夫, 合理引进高层次、有丰富媒体工作经验的一线新闻人。在“应用型”师资队伍基础上, 通过举办各种活动加强学院与业界的联系, 将资深传媒人请进来, 将学生送出去直接参与媒体实战。

如何培养应用型新闻人才

如何培养应用型新闻人才, 其实是一个培养模式的问题。模式是某种事物的标准形式或使人可以照着做的标准样式。 (3) 人才培养的各种方案, 我们称之为人才培养模式。其主要内容是人才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措施的构建。我们汕头大学长江新闻与传播学院从创新办学理念入手, 经过多年不断探索, 已形成独具特色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更新办学理念, 确立人才培养目标。为有效克服传统新闻教育存在的问题, 强化新闻学应用型学科的特点, 我院以培养中国的国际新闻人为使命, 提出“国际化”、“重实践”、“前瞻性”的办学理念。具体内涵是:

1.国际化:国际化办学目标与思维、国际化师资团队和课程体系、国际化学术交流平台、国际化教育资源引入、全英与双语教学。

2.重实践:以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高级应用型人才为目标, 课程设置和内容选择注重实用性, 加大实践教学环节所占的比例, 创新实践教学方式, 强化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3.前瞻性:强化课程改革的预见性, 紧密跟踪国际传媒发展前沿, 将世界最新传媒科技、节目、管理理念与中国国情相结合, 创立前瞻性的课程体系。

基于上述理念, 我们确立的人才培养目标为:培养适应全球化时代信息传播的需要、具有国际视野与交流能力、较高理论素养, 掌握现代传播科技与技能、富有创新精神的高层次应用型新闻传播人才。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围绕着应用型人才培养这一命题, 我院从软硬件两方面规划实施, 经过多年努力, 形成了“一个中心” (以学生为中心) 、“三个结合” (科学与人文结合、教学与研究结合、学界与业界结合) 、“五位一体” (课内训练、课外练习、校内实践、校外实习、社会调查与服务) 的人才培养模式。“一个中心”强调学生主动学习, “三个结合”注重学生人文素养陶冶, “五位一体”则保证学生应用知识技能培养。现其内涵已渗透在我院师资队伍建设、专业方向和课程设置、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式改革、教学资源管理等各个方面。具体措施如下:

建立平台+模块的课程体系结构。配合学校的学分制改革, 参考美国哥伦比亚、密苏里等大学的课程体系并结合国情, 我们采用模块化设计课程体系。目的在于夯实学生的文史哲基础、新媒体技术基础、新闻采写基础、媒介英语基础, 学生再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发展目标, 主修不同的专业方向课和选修课, 有效提高了学生的实践和应用能力, 充分体现了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科学与人文的完美结合。

实施小班互动式、全英研讨式、双语支助式教学。对于英语新闻基础、基础英文采访写作、媒介认知等课程采取小班教学, 每个教学班的学生人数控制在30人左右。针对大班专业课, 采用理论集中讲授, 其他教学活动分小班进行的方式。这种小规模的班级, 有利于师生之间的互动, 学生可以得到教师单独的有针对性的帮助, 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

构建“五位一体”实践教学体系。打破传统新闻教育实践教学以实验课+假期集中实习的模式, 构建“五位一体”实践教学体系, 让学生在走出校门前, 就得到系统的专业知识和能力训练, 有利于学生将知识更好地应用于新闻实践, 在实践中发现、创造新的知识。我院许多毕业生就是凭借自己的综合能力, 进入各级主流媒体工作, 保证了较高的专业就业率。

“五位一体”实践教学体系内涵如下:

课内训练:指在课堂教学中安排的相关知识点的形成性练习。

课外练习:指必须在课外进行认真练习后才能够完成的相关实验和作业。

校内实践:指在校内实习基地———长江传媒在线实习, 它是由学生自己创办、学院支持并资助、学生自我管理, 集广播、电视、网络、电子报刊实践功能于一身的校内“准媒体”平台。

校外实习:指选派学生到各级主流媒体实习。我院建立了强大的校外实习基地, 其中包括中央电视台、新华社、中新社、人民网、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等主流媒体和通讯社。

社会调查与服务:指学院鼓励学生开展科学研究, 除学生科技立项活动以外, 还鼓励学生深入社会, 进行相关社会文化、经济、环保等问题的调查等活动。例如:潮汕文化调查、中国新农村调查、韩江流域调查;“重走中国西北角”大型采访项目等。

打造“用、学、研”相结合的国际化师资团队。为保证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学院建立了一支“用、学、研”相结合的师资队伍。其中有5年以上媒体工作经历的教师占教师总数的54%, 他们都曾是国内外主流媒体的资深编辑、记者, 他们的新闻工作经验和外语水平在国内同类院系属领先地位, 能够胜任双语或全英教学, 兼顾了学理派与实践派的平衡, 队伍精良, 结构合理。另外, 教师们积极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国家社科重大项目、国家新闻出版总署“中国数字报业实验室”等多项研究计划, 并在国际国内权威刊物上发表一系列具有影响力的学术论文, 在业界产生了广泛影响, 这些科研成就与教学相结合, 极大地促进和保证了高质量教学和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实践教学资源开放式管理。为满足人才培养计划的要求, 学院8个实验室全天候开放, 器材分档管理, 免费提供使用 (包括校外实践活动) 。我们还聘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媒体从业人员专门为学生提供全程的技术指导与服务。

建立国际化教学质量控制和评价体系。各种举措实施下来, 是否达到我们的培养目标?如果没达到, 差距在哪里?这就有一个科学评估的问题。目前, 新闻学科的教学评价体系还比较薄弱, 为此我们借鉴ISO理念, 建立起一套教学质量控制和评价体系。学院教学工作委员会负责教学质量控制, 由校外及国外专家组成的教学质量评估委员会, 负责对教育质量进行系统评价。

结语

我们的新闻教育改革, 经过几年的实践检验, 硕果累累, 取得显著效果: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得到明显的提升, 社会反映良好, 毕业生就业率始终保持在96%以上, 专业就业率保持在56%左右, 远高于全国新闻院系毕业生的平均专业就业率30%。用人单位反映, 我院本科毕业生采、写、编、评基本功扎实、实践能力强、外语水平和应用能力优良、视野开阔、富有创新精神, 许多优秀毕业生已成为各大主流媒体的业务骨干, 并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取得优异成绩。人民日报、羊城晚报、南方周末、凤凰卫视资讯台分别从我院的办学理念、人才培养模式、实践教学等方面做了专门报道。

改革中, 我们也碰到了一些问题, 最突出的是如何恰当地处理好“博”与“专”的关系。为了防止学生重“专”而轻“博”, 缺少后劲, 我们强调在培养学生扎实的人文基础上, 再发展其应用知识和技能, 以及科学的思维与研究方法。我们今后还会不断地优化课程内容体系, 继续加强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 使学生具有厚实的“博”, 更好地发展“专”。还要根据用人单位的反馈, 不断进行课程调整和优化, 以培养适应现代新闻传播需求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摘要:本文试探讨和分析什么是应用型新闻人才, 怎样培养应用型新闻人才, 即从目的、内容和方法上对本科应用型新闻人才的培养问题进行探讨。

关键词:应用型新闻人才,人才培养模式,新闻教育

参考文献

①吴启迪:《“中德论坛: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在杭州开幕》, 《中国教育报》, 2007-09-20。

上一篇:感人的个性签名下一篇:中国人寿东莞分公司VIP客户启动大会主持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