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下语文阅读教学论文

2022-04-23

阅读教学课是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基本课型,它在整个初中语文教学中至关重要。高效活跃的阅读教学课堂,一定会对提高学生听、说、读、写能力产生极大的影响,若恒久坚持,学生的综合语文素养会在不知不觉中得到很大的提高。新课程改革的许多新理念给语文阅读课堂带来了无限的生机和活力,阅读课堂开始走向自主、人文、活跃、开放。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新课改下语文阅读教学论文(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

新课改下语文阅读教学论文 篇1:

新课改下语文阅读教学举措之探微

摘要:目前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不容乐观,具有固定化和包办化两大弊病。因此,教师应在阅读教学中发挥主导作用,以学生为主体,摈弃传统的固定模式,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其问题意识。

关键词: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现状;举措

苏教版高中语文新课标强调: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

环节,它是教师、学生、编者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想的交流和心灵的沟通。现将笔者就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举措作一简要探讨。

一、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现状分析

1.阅读教学固定化

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通常的教法就是让学生阅读一

遍文章后就开始分析,把原本完整生动的课文分解成语法知识、文学常识、主旨、写作特点、语言特色等部分,忽视了文章的连贯性,让知识性和趣味性融为一体的语文阅读教学变成了一种固定化的讲解。最令学生感觉枯燥无味的是程序化地分析课文:课文首先被固定化地分成几个部分,再对每部分的段意进行概括,最后介绍语言特色和归纳主旨。把课文分段后往往就是繁冗的分析,分析句子的含义、特色以及句子成分,对于主旨的归纳更是传统阅读教学中的重要环节。每次讲解文章的“压轴戏”都是对主旨的分析。这种定式化的阅读教学严重钳制了学生思维的发展。

2.阅读教学包办化

当前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包办化严重,很多教师在给学生布置

预习时,都事先给他们设计好问题,让其根据设计的问题去预习课文,这种做法让教学目的变得明确。教学时,利于教师“有的放矢”,却会影响学生的阅读兴趣,不利于提高其独立阅读能力。譬如,一位教师在教学《拿来主义》这篇课文时,事先就给学生设置了预习的题目:全文可以分为三部分,大家认为应怎样划分?全文分为三部分有什么妙处?本文的主旨是什么?这些问题都是针对教学目的而设计的,对于学生理解课文有一定的帮助,但却给他们阅读课文设置了一个固定模式,这样学生只会被教师牵着鼻子走,对文章的具体感受根本无法表达,钳制了他们的创造性思维。

二、针对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现状的应对策略

1.给学生预留发挥的空间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给学生预留发挥的空间,让他们有更多的时间去独立体会课文的意蕴。全面详细的分析,虽然能让学生在短时间内理解文章的内涵,但却无法提高其阅读能力。因此,首先教师在阅读教学中不要越俎代庖,应设置开放性问题启发学生发

挥联想和想象去赏析课文,去感受课文的独到之美。其次,在学生阅读课文时,教师应做适度的引导,起到穿针引线的作用。因为良好的阅读习惯和一些必要的阅读技巧都需要教师的指导,这样学生才能掌握。学生在接触一篇新的课文时,往往会有一种不知所措的感觉,教师此时可对其进行指导,让他们找准理解课文的切入点,指引他们思考的方向,训练其思维能力。这方面可充分利用相类似的文章对学生进行启发,譬如在学习《廉颇蔺相如列传》这篇文章时,就可先给学生布置阅读《司马迁传记》一文,让学生思考司马迁为什么在遭受奇耻大辱之后仍要完成《史记》?司马迁是抱着什么样的心态撰写该书的?在撰写《廉颇蔺相如列传》一节时,司马迁是本着什么样的态度的?这些启发式的问题有助于学生形成对课文的独到理解,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鉴赏能力,而那种灌输式的分析是一种变相的填鸭式教学。不少教师认为阅读教学分析得越详细越好,其实不然。阅读是一种复杂的思维活动,阅读教学的主要目的不是简单地给学生传授知识,而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详细的分析只会适得其反。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师的任务不在讲解,而在启发;不在详细分析,而在相机诱导。”启发和引导才是阅读教学的根本。

2.发展思维能力,培养问题意识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独立思考,敢于发表对课

文的独到见解。这就要求教师要尊重学生对课文形成的情感体验,让学生在体验的基础上创造性地理解课文。阅读究其本质是一种具有个性化色彩的创造性活动。默读和领悟是阅读的根基。因此,在阅读教学中要让学生充分感悟课文,让其独立思考课文中的问

题,形成对课文与众不同的情感体验和独到见解。在这个独立的感悟过程中,学生的思维能力、审美能力、阅读能力、文字驾驭能力将得到大幅提高。与此同时,教师需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启发他们提出问题。

总之,教师要给予学生充裕的阅读时间,让学生充分地感悟课文,千万不要用详细的分析去代替学生的“领悟”,这样只会导致学生阅读能力停滞不前。

高中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必须摈弃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模式,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为出发点,采用以启发和引导为主的教学法,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使其形成独立解读文章的能力。

参考文献:

张秀玲.语文阅读教学整体性策略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6.

(作者单位 江苏省徐州市睢宁县城北中学)

作者:倪静

新课改下语文阅读教学论文 篇2:

浅谈新课改下语文阅读教学的几点方法

阅读教学课是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基本课型,它在整个初中语文教学中至关重要。高效活跃的阅读教学课堂,一定会对提高学生听、说、读、写能力产生极大的影响,若恒久坚持,学生的综合语文素养会在不知不觉中得到很大的提高。新课程改革的许多新理念给语文阅读课堂带来了无限的生机和活力,阅读课堂开始走向自主、人文、活跃、开放。

新课改的目标是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教师的教学方式,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培养他们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能力和创新意识,给学生打造一个自由展示的平台。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平时在教学工作中要不断地完善自己,汲取过去教学经验的精华,在此基础上不断探索、创新,使自己的教学方法适应新课改的要求。在教学过程中,如果采用的方法得当,就会事半功倍;倘若采用的方法不当,就会事倍功半。

下面是我在新课改下进行阅读教学的几点体会:

一、启发学生积极思维,给学生一个平等对话的环境

学生正处在成长发展阶段,他们兴趣广、好奇心强、求知欲旺,一定不要扼杀了学生的天赋。在课堂上,要还给学生一个充分展示的空间。尤其是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要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大胆地展开想象,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

例如:给学生布置课前预习作业时,要让学生明确预习课文的要求:除了掌握本文的字词以外,还要找出精美的句段以及本文运用修辞方法的句子;还有哪些地方存在着疑问?读了这篇文章你的感受是什么?让学生带着疑问反复进行阅读,这样学生对全篇课文就会有整体的感悟,对于疑难问题也就如同一层窗户纸,上课时老师一点学生就会明白。

二、引导学生阅读课外书籍,培养学生善于积累的好习惯

梁衡先生说过:“背书是写作的基本功,一切知识都以记忆为基础。”在阅读教学中,我要求学生对于文中精美的句段一定要熟记下来,把它牢牢地记在大脑里。除此之外,还要求学生大量阅读课外书籍,积累背诵精美语句。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的头脑不断丰富、得到开发,真正地成为信息材料的储备库;运用时才会得心应手、出口成章、提笔成文。

三、引导学生多观察生活、多感悟生活,注重情感投入

语文来源于生活。语文教什么?它是在教生活的本领,在教做人的道理。所以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结合生活实例,让学生觉得语文与生活息息相关,让学生多观察生活,多感悟生活,从生活中摄取素材,跟要学习的文章做比较。只有这样才能把自己的生活与文章内容有机结合起来。

如:我在教学胡适的《母亲》这篇课文时,课前让学生回家多观察自己的母亲,把自己母亲的性格特征记录下来。上课时,我让学生说一下自己的母亲,然后再来学习本文,看作者是怎样来描写“母亲”的,都写出了母亲的哪些方面,形成比较。学生通过学习本文不仅了解了作者的母亲,而且也了解了自己的母亲,在脑海里对母亲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能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这样,不仅使学生增长了知识,还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四、引导学生自己去品读、去领悟,形成自己独特的思维方式

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要下一番苦功夫,精心钻研。讲课时不要面面俱到地讲,而应该留有更多的思维空间给学生,教师只是适时地进行指导点拨。在讲阅读课文时,要求学生要先通读全文,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和文章的思想感情,要让学生自己去理解、去体会。对于多篇相类似的文章,我们可以精讲一两篇,其余的让学生自己去品读、去领悟、去赏析。要让学生把精美的句段找出来,进一步进行揣摩:揣摩语言、揣摩选材、揣摩人物、揣摩思想、揣摩手法、揣摩风格。然后,再把这精美的句段仿出来,写出自己的感受,写出自己的生活,写出自己的风格,抒发自己的思想。

这样,久而久之,不仅使学生增长了知识,而且还培养了他们的独创意识,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对于这样的文章,教师虽然让学生放开了手脚,但不是绝对不管了,而是在适当地方教师加以指导、点拨或集体讨论。

五、引导学生多多诵读,读出感情,读出意境

好文章就像一杯咖啡,它有回味感,值得你去慢慢品味,你对文章读的遍数不同,你的品味就会不同。阅读教学中,绘声绘色的朗读万万不可缺少。俗语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认真诵读有利于学生回归文本。要引导学生在诵读的过程中反复品读、精心研读、边读边想,一定要读出感情、读出意境,从中有所感悟。

诵读的方式很多,可以读整篇文章,可以跳读,可以选读,而这些诵读方式都要根据实际需要而定。

诵读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而且陶冶了学生的情操,增强了学生对文章“分析综合”和“鉴赏评价”的能力。通过反复诵读学生可以记住一些陌生的字词和精美的句段,这样在写作的道路上就又多铺了一层基石。

六、加强培养学生的赏评能力。提高学生自身的语文素养

阅读教学培养学生的赏析能力,实际上是对学生自悟、自感、自析能力的培养。让学生进行品读赏评,可以根据自己的不同理解、不同感受,从不同的角度去进行赏评,评价出它的优缺点:你认为它好,好在哪里?你认为它不好,不好在哪里?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的鉴赏能力,而且还培养了学生的独立意识和情感价值观。只有通过学生的赏评,才能了解学生对本文理解得怎样、掌握的程度如何、学习本文的感悟有哪些。当然,这其中教师要适时地进行点拨指导,不能与文本偏离得太远。

作者:董秀宁

新课改下语文阅读教学论文 篇3:

对于新课改下语文阅读教学的一点想法

新课改实施以来,教师的教学观念、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都在悄悄地发生变化,语文课堂逐渐“活”了起来,可以说,课程改革给教学带来许多生机,但听课过程中也觉得课堂教学中出现了许多“美丽的错误”,值得我们反思。

一、一味追求多彩的活动而忽略了文本

新课改以来,“课堂气氛是否活跃”成了评价一堂课是否成功的重要标准。为了避免课堂上出现冷冷清清的场面,许多教师在如何激发学生兴趣时可谓是穷思竭虑。笔者看了许多以活动为主的语文课,也听了许多花样百出的语文课。语文教学方法的改革,的确让课堂有了生机活力,学生学习的兴趣也是空前的高涨。如果说,多样的形式能够活跃语文课堂气氛,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话、那么、多样的形式是否也会影响学习和阅读的习惯,而变得心浮气躁呢?这个问题值得我们思考。

作为一个语文教师,如果我们只能在形式上下工夫,却不能在文本上下工夫,不能引导学生深入地研读文本,那么,我们就会偏离新课标的方向,这样的本末倒置势必影响语文学习的效果。

二、语文课堂上少了一些朗朗的读书声

以读为本,这一自古以来代代相传的学习方法,对于语文学习来说,不失为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三分文章七分读。语文课是要读书的,要直面文本,同文本对话,关键的关键就是读书,读书是我们打开文章大门的一把钥匙。一篇课文,也只有让学生去诵读,去领会,方能得其妙处。如果语文教师对于所教的课文进行面面俱到的处理,设计种种活动却不让学生自己通过诵读去领会,则如面对一盘佳肴而不让食客去品尝,其后果也可想而知了。所以,我们可以说,不读,无法学习语文。

为了克服学生中普遍存在的感受粗糙的毛病,语文教学中应从追求多样的形式走到追求语文阅读的深入、细致上:从剖析作者质朴语言的妙用人手,引导学生再造思维,理解文章的深层含义,阅读时再现文中的真情实感。学习《范进中举》这篇文章,完全可以让学生自读一精读一探讨。尤其是一些精彩片段,可以让学生带着问题反复思考体会,比如“范进发疯”的那一段,先让学生读,读出趣味,在读中思考:这一段写的是什么内容?怎样写范进的?“噫!好了!我中了!”的言外之意是什么?通过读读议议,对范进的形象、文章的主题会有进一步理解。

因此,引导学生阅读课文,挖掘文本中丰富、深厚的资源,在此基础上,再辅以各种有效的方法,让学生发散思维,发挥想象力,是我们当前使用新课程标准必须认真对待的问题。

三、教师的问题设计弱化了学生的质疑能力

古人对于质疑有许多精到的论述:“学贵有疑”,“疑是思之始,学之端”,“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听了一节《失街亭》的课堂教学。欣喜地看到学生在整体感知内容、熟悉人物形象后,在教师的点拨下,提出了许多有质量的问题。诸如:刘备托孤时,曾对诸葛亮说过,马谡“言过其实”,诸葛亮为什么还让他守街亭?诸葛亮为什么不派魏延、赵云等其他将领守街亭?诸葛亮既然知道马谡布阵不当,为何不及时更正?诸葛亮料事如神,为什么在任用马谡上失算?马谡是否有不该杀的理由?诸葛亮为什么不把布阵的策略直接跟王平说?等等。这就说明学生是有着较强的质疑能力的。

但许多教师在从备课到课堂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的设计上,过于注重教师的教法,忽略了对学生学法的指导,忽略从学生这一角度来设计课堂教学。本节课中,学生都是围绕老师设计的问题在讨论,看上去学生也在积极思维。在探讨交流,但其实仍然是被教师牵着鼻子走,思维依旧操纵在教师手中,这种课堂教学是不能激发学生的潜能和培养学生的能力的。如此下去,学生的质疑能力如何培养?他们的想象能力、探索能力和创造能力又怎么能提高?

事实上,课改的形式化,是因为一些教师对课改的实质理解不透,为眼前的一些时髦所迷惑,从而盲目地追随模仿。阅读教学的根本是要立足课文,超越文本,让学生在阅读活动的空间里自由、自主地吸收文化知识。语文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成为会思考、会阅读、会研究之人,从而使阅读教学返璞归真,真正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作者:束小江

上一篇:美术教育中的人文精神论文下一篇:高效课堂教学高中地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