澧县开展农业产业链党建工作的做法与启示

2024-04-20

澧县开展农业产业链党建工作的做法与启示(精选5篇)

篇1:澧县开展农业产业链党建工作的做法与启示

澧县开展农业产业链党建工作的做法与启示

http:// 发布日期:2006-04-26点击次数:

近几年来,为了适应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新形势和农村党员分布状况的新变化,让党的旗帜在农业产业链上高高飘扬,澧县县委大胆探索在农业产业链上设立党组织、开展党建活动的新模式,实现了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和经济发展的互动双赢。近日,我们走进这个县的一些乡镇,对农业产业链党建工作进行了深入调查。

一、澧县开展农业产业链党建工作的初衷和思路

在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过程中,澧县逐步形成了一批以优势产业为主导、跨越地域和行业、产供加销相衔接的农业产业链,聚集并整合了大量生产要素、协会组织和农户,扮演着农村经济发展“助推器”、“加速器”的重要角色。但是,农村基层党组织仍按行政区划设置,没有对分散在各地域的产业链党员进行集中管理,工作方式行政化、模式化,相关的社会化服务跟不上,导致农业产业链发育缓慢,内部竞争不规范,抵御风险能力弱,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得不到有效发挥。如何适应新形势新要求,加强党对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组织领导,发挥党员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先锋模范作用,成为新时期澧县农村基层党建工作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2002年初,该县县委通过深入调研,在借鉴以往农村经济大户党建工作经验的基础上,确立了“围绕产业链抓党建,抓好党建促产业链发展”的工作思路,把在农业产业链上开展党建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

二、澧县农业产业链党组织的设置和运行模式

据调查,为确保农业产业链党组织不虚设,能和行政村党支部并行不悖、相得益彰,澧县主要从三个方面来探索农业产业链党组织设置运行模式:

1、灵活建立农业产业链党组织体系。该县打破单纯按行政区划设置农村基层党组织的传统模式,根据农业产业链经济规模大小、协作关系松紧、党员人数多少及党员活动性强弱,尝试了独立式、联合式、挂靠式等多种党组织设置模式。所谓独立式,是指在经济规模较大、协作程度较高、党员人数较多的农业产业链上,以龙头企业为依托建立相对独立的党组织体系。该县棉花产业链党委就设在县华湘棉业有限公司上,下设6个种植基地党支部、4个购销分公司党支部和1个纺织公司党支部。所谓联合式,是指在缺乏龙头企业主导、协作单位联系松散的农业产业链上,以行业主管部门为依托,各行业协会、中小企业和经济大户联合建立党组织。澧县草食畜产业链党总支就以县畜牧局党委为依托,下设县金牛牧业公司、中武乡草食畜养殖协会和九垸乡隔堤养殖场等4个党支部。所谓挂靠式,是指在没有相应或合适行业主管部门的情况下,将产业链党组织挂靠在驻地乡镇党委上。目前,澧县共建立农业产业链党委6个、党(总)支部17个,其中独立组建6个,联合组建15个,挂靠组建2个,管理党员1956名。

2、妥善处理农业产业链党组织管理关系。该县规定:凡未跨乡镇或以某一乡镇为主建立的农业产业链党组织,一般由所在地乡镇党委实行属地管理,跨多个乡镇建立、不便属地管理的由所在乡镇党委和行业主管部门党组织共同管理,以主管部门管理为主,独立设置的产业链党组织则由龙头企业代管。在党员管理上,该县鼓励产业链党员将组织关系转入产业链党组织,参加产业链的党组织生活,按时缴纳党费,不愿转入的可将党组织关系保留在原行政村党支部,同时参加行政村和产业链的党组织生活。这样,就减少了开展产业链党建工作的阻力。

3、及时抓好对农业产业链党建工作的指导协调。一方面,该县县委研究出台了《关于在农业产业链上开展党建工作的意见》,提出产业链党组织“参与而不干预、引导而不主导、协办而不包办”产业链经济事务的总方针,指导各产业链建立了信息交流、情况通报、党内生活、联系群众等工作制度,规范了产业链党组织的活动方式。另一方面,县委定期召开农村基层党建工作联席会研究部署农业产业链党建工作,选派6名富有行业管理经验的科级干部到牲猪、水产、果蔬等六个较大的产业链专职

指导党建示范点建设,帮助协调产业链内外关系,各产业链党组织还内定了一批党建联络员和信息员。全县先后协调解决农业产业链职权职责矛盾、用地用工纠纷及其他问题170多起(个),起到了为产业链党建工作保驾护航的作用。

三、澧县开展农业产业链党建活动的主要形式和效果

根据农村产业发展需要,澧县县委初步界定了农业产业链党组织四个方面的基本职能:贯彻党的方针政策,引导和监督产业链发展;组织各类学习培训,提高党员综合素质;发挥党员先锋作用,带领群众共同致富;加强干部队伍建设,提升农村党建水平。围绕发挥这些职能,该县引导农业产业链党组织和党员干部开展三大系列党建活动,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1、立足提高致富本领,依托阵地开展多种培训。一是集中办班培训,在以产业链自有生产经营场所为基础建成的六大产业培训中心办班300多期,培训产业党员1.5万人次、普通农民8.6万人次;二是组织务工培训,定期选送产业链党员干部到链外龙头企业、产业基地务工,边劳动边学习先进技术和经验;三是开展结对带训,鼓励产业链党员结成帮学对子,相互取长补短,相互学习提高;四是推动合同培训,引导龙头企业按产供销合同为党员群众提供技术培训和跟踪指导服务。澧阳镇生猪产业链党总支积极促成县旺达良繁中心与新桥等5个村的农户开展产销合作,良繁中心向农户赊销仔猪并免费提供技术指导和防疫服务,养殖户负责把合乎标准的育肥猪交售给良繁中心,达到了互惠互利的目的。目前,澧县2000多名农业产业链党员和链外7100多名群众已掌握2门以上实用技术,具备了带头致富和带领群众致富的本领。

2、立足推进农业产业化,引导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一是常年组织“我为产业链发展献良策”、“产业基地话小康”等建言献策活动,先后收集有关产业链发展的合理化建议3600多条,其中招商引资、市场开发信息1400多条,创造经济效益398万元;二是广泛开展科技示范园、高效种养基地、节能挖潜标兵、模范协作企业等创建评选活动,仅张公庙镇8个党员科技示范园就带动6个村1200个农户发展高效环保蔬菜6500多亩,起到了“点亮一盏灯,照亮一大片;挥动一面旗,带红半边天”的效果;三是精心实施“党群共建致富链”、“村企共建致富体”等致富帮带活动,要求每个产业链党员扶持1个以上科技示范户和1个以上经济困难户,每个产业链协作企业帮助1个以上行政村发展产业化经营,通过扩大产业规模、延长产业链条实现党群共富、村企共富。2002年来,澧县先后涌现各类党群共富链1297个、村企共富体112个,覆盖32个乡镇、416个村的8.6万个农户,有力促进了粮、棉、油、猪、禽等传统产业和蔬菜、瓜果、杨树等支柱产业的产业化进程。2004年,该县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到6家,“国人啤酒”、“惜春蜂蜜”、“双龙西瓜”等享誉省内外的名优农产品发展到10多个,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到破记录的2982元。双龙乡西瓜产业链党总支引导农民大力调整结构,全乡西瓜种植面积连续三年超2万亩,农民每年仅西瓜一项就可实现人均纯收入800元以上。

3、立足增强农村基层党组织活力,借助优势培养农村优秀人才。一方面,借助产业链的科技、人才、经济优势,大力实施致富经营能手与优秀党员干部“双向培养”工程,使产业链党员干部成为致富能力与政治素质“双优”型人才;另一方面,以产业链为平台,通过优惠政策吸引高中毕业生、转业退伍军人、打工有成者及其他方面有识之士回乡或来澧参与农业产业开发,丰富了产业链及乡村两级党组织的优秀人才储备。近些年,澧县六大农业产业链常年保持了300人左右的入党积极分子队伍,先后引进各类创业人才93名,培养“双优”型党员265名,为76个行政村输送后备干部98名。全县“五好”乡镇党委、“五好”村党支部比例分别达到了68.7%和58.2%,被常德市委评为全市首批“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先进县”。

四、澧县开展农业产业链党建工作的启示

澧县在农业产业链上开展党建工作的做法,给我们做好新形势下的基层党建工作提供了许多有益的启示。

启示一:基层党建工作必须紧跟经济发展步伐。“围绕经济抓党建,抓好党建促经济”是基层党建工作永久不变的主题,经济工作拓展到哪里,党建工作就要跟进到哪里,党员流动到哪里,党组织就要延伸到哪里。澧县“把党组织建在农业产业链上”的工作思路,正好顺应了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

通过开展产业链党建工作,该县既实现了党组织对农村党员的无缝覆盖,又为产业链经济组织注入了新鲜血液和新的活力,推动了农村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和农业产业化、农民市场化进程。

启示二:基层党组织必须准确进行功能定位。实施政企分开是转变政府职能的关键环节,减少直接干预是改善党的领导的应有之义。适应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发展需要建立的基层党组织,必须准确界定自己的功能和职责,减少自己的行政倾向和行政色彩,放手、放胆让新经济、新社会组织发展。澧县产业链党组织确立的“参与而不干预、引导而不主导、协办而不包办”产业链经济事务的工作方针,对促进产业链经济组织发展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启示三:基层党务干部必须有效整合各方力量。基层党建工作领域广、头绪多、事务杂,党务干部仅凭单打独斗是干不好基层党建工作的。只有跳出党务部门的小框框,树立借力运作的“大党建”理念,发挥物质生产部门和社会管理部门的力量,把各项工作统筹起来抓,基层党建才可能卓有成效。澧县把农业产业链党建和农村现代远程教育、创建学习型村镇活动结合起来抓,在22个涉农企业、行业协会建立村企、村会联合型,融党员活动室、图书阅览室和远程教育终端站点为一体的高标准学习阵地,在链外企业以给补贴的方式设立产业链“党员干部培训岗”,就有效解决了产业链党建阵地不够的问题。

篇2:澧县开展农业产业链党建工作的做法与启示

关键词:澧县.农业产业化 浏览次数:424 发布时间:

2011-05-17

湖南省乡镇企业局

澧县古为澧州,位于湖南省西北部,是湘西北通往鄂、川、黔的重镇,素称“九澧门户”。全县辖32个乡镇,总人口92万,其中农村人口72万人。2010年地区生产总值突破150亿元,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突破4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774元,是一个经济欠发达的农业大县。俗话说无农不稳,无工不富,无商不活,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既是加快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举措,也是促进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

一、澧县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现状和特点

1、企业带动效果初显。一是发展态势良好。全县农产品加工企业增至645家,其中过1000万元的有20家,过亿元的有7家;从业人员11740人,固定资产10.18亿元。二是龙头效益显著。全县获省、市、县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称号的共45家,其中省级龙头企业3家。总体来看,龙头企业发展态势良好,以华湘棉花、洞庭春米业、盈成油脂、加州水产、华泰肉类食品、天源纺织、重啤国人为代表的产业化龙头企业产值都过亿元。三是带动效果凸显。龙头企业采取“企业+基地+农户”的模式大力推行订单农业,共带动生产基地45万亩,农户11.94万户。其中湖南盈成油脂工业有限公司与9个乡镇合作,建成了绿色食品(油菜)基地25万亩;华泰肉类食品有限公司建立大型养殖基地4个,年销售收入4亿元。

2、高效产业来势良好。目前该县已经初步形成葡萄、水产养殖、蔬菜、茶叶等四大高效产业,培育了一批“万元地”、“万元池”。一是葡萄种植。到2010年全县共发展葡萄种植2.8万亩,亩平产值达到1.3万元以上,构建了沿207国道、302省道及津如县道三条生产带,培育了澧阳、张公庙两个生产集中区,建成了澧阳、张公庙、小渡口等33个百亩以上产业基地,“澧县葡萄”被评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二是水产养殖。目前,我县共发展中华绒毛蟹18000亩;引进100万只南美白对虾虾苗,试养30亩;实现了水产混养,套养等立体养殖15000亩,建成水鱼养殖基地2500亩、水鱼养殖示范基地300亩。三是林果茶叶。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果木林等经济作物种植和高效养殖产业。太青乡实施“茶叶富民”战略,现有茶叶1.5万亩,亩平收入8000元。

3、市场体系初具雏形。一是协会组织作用增强。按照农民自愿、政府引导、部门帮扶的原则,目前我县已成立生猪、獭兔、葡萄等专业协会109个,培育市场流通大户2100多户,拥有会员5.4万人,带动农户7.3万户。二是专业市场购销活跃。目前已建成了澧州食品城、八百里洞庭水产市场、生猪交易市场等专业市场,市场购销十分活跃,年交易额达到15亿元以上。三是宣传营销力度加大。利用各种节会拓展市场,先后成功举办了西瓜节、葡萄节、邀请全国知名专家举办品评会,每年组织参展省、市农博会,成功举办三届农副产品展示展销会。这些举措,不仅提高了产品知名度,而且拓宽了市场销售渠道。

4、名品效益逐步显现。一是品牌影响扩大。目前,全县品牌农产品共有46个,其中重庆国人啤酒公司的“清爽、一品纯生、7°”啤酒获湖南省名牌产品称号;“太青双上绿芽”获国际欧盟认证和农业部中国茶叶学会《中国名优茶证书》;福润牌分割肉、张公特色食品、惜春蜂蜜、湘香野生菌油等品牌也在逐步叫响。二是销售渠道拓宽。该县通过打造“澧县葡萄”这一品牌,通过农超对接、包园订单、网上发布信息、召开

新闻发布会等渠道,去年还尚未上市,就已被长沙、武汉等地的客商下了订单。三是经济效益增强。随着品牌不断打响,湖南重庆国人啤酒公司生产规模达到40万千升,年销售收入达到5亿元,利税达到2亿元,跃居省内同行第一;太青名优芽茶收购价格从2010年1000元/公斤,提升到今年的2000元/公斤,价格翻了一番。

二、农业产业化存在的问题

1、龙头企业不壮。一是自身规模不大。我县70家规模以上企业中农产品加工企业所占比重极少,没有1家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对农业产业化拉动作用不大。像常德金健米业大米年加工能力为30万吨,但我县洞庭春米业年加工能力仅为6万吨。二是科技含量不高。45家县级以上龙头企业中只有50%左右是加工型企业,而且这些加工型企业中又是以粗加工为主,精、深加工企业少。澧县光明农产品开发有限公司以渔类深加工为主导产品,年销售收入过千万元,目前也仅仅作为郴州“东江鱼”贴牌生产加工基地。三是品牌营销不足。澧县太青茶叶曾一度与“石门银峰”茶叶齐名,但由于近年来对茶叶品牌的整合推介力度不够,宣传和营销方式落后,导致品牌不够响亮,而石门银峰则作为中国精品茶叶代表,成为了上海世博会国际茶文化节“唯一指定用茶”。

2、高效产业不强。一是区域布局不优。以葡萄为例,全县的葡萄主要分布在平湖区,除张公庙、澧阳、小渡口、大堰垱等乡镇相对集中成片外,其它乡镇多属零星分散种植,既不利于技术人员集中进行技术指导,也不利于综合利用水、电、路等农业生产基础设施,又不便于集中搞好销售工作。二是种植规模不大。澧县整个高效产业的规模不大,发展基础还不够牢固。全县高效产业中仅葡萄种植和中华绒毛蟹养殖面积上万亩,很多还是零星、零散的,有的只有几百亩,几十亩,无法形成规模效应。而邻县的石门,柑橘面积已达44.1万亩,综合产值已超过6亿元,柑橘已成为石门的一张活名片。三是标准程度不高。截止目前,全县建立农业标准化基地仅10万亩,大部分生产基地都没有实现“统一优良品种、统一栽培模式、统一培管技术、强化投入品管理、推行果品农残检测”的标准化生产。此外,我县标准化生产技术服务力量不足,严重制约了农业标准化的推广与普及。

3、市场联结不紧。一是专业市场建设滞后。目前我县农产品市场处于一种自由发展、零散经营模式,流动摊贩、马路市场比比皆是,难以形成“产销一条龙”的发展格局。除八百里洞庭水产批发市场定位高、辐射广、特色浓以外,我县基本没有形成叫得响的专业市场。二是订单农业履约率不高。龙头企业、协会组织和农户之间利益连结不够紧密,合同履约意识不强。主要表现在当市场价格高于合同价时,部分农户为了眼前利益,直接将农产品转向市场,造成企业利益受损;当市场价格低于合同价时,有的龙头企业又任意压价,损害农民利益。三是中介组织作用有限。当前我县的合作经济组织中介组织数量少、规模小,直接导致其难以充分发挥应有作用,导致其在协调龙头企业与农户之间利益关系时难有平等话语权。

4、配套服务不够。一是重视引导不够。农产品加工企业无论是规模、社会效益还是税收,都无法与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相比,目前管理机制不顺,企业底子不清,无部门和领导联系与挂靠,对农业产业化的发展缺乏系统的研究。二是信贷投入不足。据调查,全县粮、棉、油、猪鬃、纺织、水产品加工企业,所需收购资金近12个亿,其收购资金具有数量大,时效强,周期短的特点,而每年通过贷款和其它渠道融资不足6个亿,一些中小加工企业由于没有收购资金而关门歇业,销声匿迹,令人十分惋惜。三是发

环境不优。从职能部门来看,仍然存在服务不优、收费偏高等问题。如:质监部门办理食品QS质量安全认证的费用一般企业3万元左右,个别高达5万元,少的也要1万多元,该证有效期三年,每年检测费1万多元,再加上企业办证的建设配套资金,企业不堪重负。

三、对策及建议

1、以工带农,壮大龙头企业。要瞄准建设农产品加工转化大县的目标,把扩大加工转化作为推进产业化建设的首要环节、农业增效的重要内容来抓,纳入新型工业化体系加以扶持。一是做强龙头企业。要依托龙头企业带动,重点扶持重啤国人、盈成油脂、华泰食品、华湘棉业、洞庭春米业、加州食品、张公食品、太青茶叶等标志性旗舰企业;要引导中小企业通过合并、转产等方式进行资源整合,避免同类竞争原料和市场。二是加大招商力度。充分利用我县农产品丰富的自然优势,通过集中统一规划、包装,发布一批农产品深加工的重大项目,力争引进几家龙头企业,延伸产业链,形成产业合力。三是提升科技含量。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可采取政府扶持和市场化动作相结合的办法,大力引导企业提高科技竞争力,通过建立自己的科研机构、或与科研机构加强合作的方式,推进产学研结合,由粗加工向精、深加工转变,提高产品的附加值。

2、科学规划,打造特色产业。要坚持“围绕龙头建基地、突出特色建基地、连片开发建基地”,把基地建设与主导产业的形成紧密结合起来,抓好单体成规模、总体成区域的优势产业发展,建立各具特色的产业开发带。一是要编制科学规划。要根据全县各乡镇的地理气候特点和乡村农户的种养习惯爱好,组织专家制定好《澧县农业产业化发展规划》,建立起全县统一的农业产业化项目库,今后实施的一切农业项目都要选自项目库中,以确保项目实施的科学性、持续性,减少盲目性、随机性,有效地防止“换了领导换个品种,换了班子换套做法”的短期行为。二是要打造特色产业带。要重点打造三大特色产业带,一是发展高效种植业。立足我县现有产业格局,加速扩充“万元地”规模。建议以张公庙、澧阳、大坪等为核心积极发展优质葡萄产业;以太青、甘溪等为重点积极发展有机茶产业;以涔北丘岗地区为重点积极推进柑桔品种改良。二是发展高效养殖业。以甘溪滩、大堰当、车溪等为主攻乡镇建设“零排放”生猪养殖示范基地、家禽规模养殖示范小区;以官垸、九垸、小渡口等湖区乡镇为重点建设水产健康养殖基地。三是发展休闲农业。充分挖掘王家厂水库、双龙曾家水库、梦溪宋鲁湖及赵家峪水库、闸口天供山林场、彭钦艳旅游风景区、张公庙黄河葡萄休闲农庄、大堰当城头山休闲农庄等县内资源,进一步抓好科学定位、规划布局与规范管理,大力拓展近郊市场,不断拓宽服务功能。三是建设标准化基地。鼓励加工企业直接从事基地开发。制定出相应的优惠政策,促使农产品加工企业直接投资基地建设,把闲散劳力吸收为产业开发员工,形成大规模的“工业式”基地开发;鼓励大户开发。各级政府通过制定大户奖励扶持政策,引导一部分有实力的开发户发展壮大,形成一批“农场主”、“庄园主”式的开发大户;组建专业合作组织,实现联户开发。采取鼓励措施,引导各乡镇、村组建专门的产业合作组织,实行统一的品种规格、统一的技术指导、统一的销售服务,把分散的农户联合起来,集中扩大基地开发。

3、培育市场,完善利益联结。一是加强市场建设。严格实行划行归市,形成专业特色区、特色街、特色市场。要合理开发利用我们的优势产业,如水产、粮食、油料、生猪、葡萄、茶叶、蜂蜜、酒业,建立粮棉油专业市场、葡萄交易市场、澧州特色食品一条街等,用产业去支撑市场,用市场去带动产业,形成“前店后厂”的市场发展格局。二是强化品牌营销。酒香也怕巷子深,好的产品更需要好的营销。葡萄是澧县最具发展前景的特色产业,可借鉴石门茶叶发展经验,整合资源,创立品牌,围绕产品包装、文化内涵、广告创意等抓好专业策划,特别是要深挖“江南吐鲁番”这一命题,将我县“神州庄园”、“兔子口”、“朱家岗”、“宏

源”、“城头山”、“东岳”等多个葡萄品牌统一注册为“城头山”商标,达到宣传城头山和打响葡萄品牌的双重目的。同时,加大整合、包装、推介力度,真正把优质葡萄打造成我县一张叫得响的“名片”。三是加强利益联结。引导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与农户建立科学合理的利益机制,可借鉴农康合作社的成功经验,选准一批龙头企业、专业大户、经济能人带头领办合作社,着力培育一支农村经纪人队伍,解决分户经营与统一市场的对接问题。可根据产品的不同特性,探索不同类型的组织模式,尽量以合同制度、股份制分配等方式,形成稳定的购销关系。同时,通过建立内部价格,保护价格、确定股份分红比例、建立风险调节基金、差价补贴等多种方式,在利益联接关系上找到结合点、平衡点。

篇3:澧县开展农业产业链党建工作的做法与启示

1 南湖区开展农业社会化服务的主要做法

1.1 构建农技推广服务团队

全区按照“一个产业、一位专家、一条技术路线、一支技术队伍”的要求, 建立起以首席农技推广专家为龙头、农技指导员为骨干、责任农技员为基础、社会化农技推广人员为补充的新型农技推广体系, 针对全区粮油、水果、蚕桑、农经、畜牧、水产等多个领域, 向农户发放《农技专家联系卡》为农民免费提供农业新技术、新品种、新成果咨询, 到田间地头开展农作物生产技术指导, 架起广大农民群众和农技专家直接沟通的桥梁, 不断推进农业科技进村入户, 为全区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发挥了重要作用[1]。

1.2 搭建农业公共服务网络

南湖区成立农业公共服务信息中心, 各镇 (街道) 按照“多功能、一体化”的职能配置和“3+X”的服务要求设置农业公共服务中心, 在扎实推进农业技术推广、动植物疫病防控农产品质量监管“三位一体”农业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同时不断扩大服务内容, 如农技、水利、农业气象等, 强化基层为农服务的能力。基层农业公共服务将采用一站式服务厅同时在各行政村开设服务站, 改变以往老百姓办事按行业跑办公室的情况, 提高办事效率, 为各项农业公共服务和支农惠农政策进村入户提供有力支撑[2]。

1.3 建立土地流转信息平台

建立区、镇、村三级土地流转服务组织体系, 加强对土地流转的指导和服务。在区级设立土地流转服务中心, 各镇成立土地流转服务所, 各村成立土地流转服务站, 掌握全区农村土地流转情况。各村土地流转信息均通过区土地流转服务中心大厅显示屏向公众发布, 做到区、镇、村流转信息同步收集、同步发布。为创新土地规模流转机制, 区级专门成立绿桥农业投资开发有限公司, 配合农业招商引资, 引导土地整村、整组流转[3]。

1.4 开设农产品展示展销中心

为整合全区农业生产资源, 解决农产品的销路问题, 降低合作社销售成本, 延伸农业产业链, 增加农户的收入, 在区级开设农产品展示展销中心, 为全区农民专业合作社优质农产品进入市场提供通道, 使其成为连接合作社农产品和消费者之间的桥梁和纽带, 展示展销中心内所有农产品均来自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业龙头企业, 所有产品均实行统一采购、统一生产标准、统一品牌、统一包装和销售。展示展销中心已成为市民了解合作社农产品的窗口和平台, 也成为市民购买优质农产品的首选地[4,5]。

1.5 培育社会化服务主体

南湖区始终把切实做好为农服务、建立农村工作新机制作为农村综合改革的重要内容和重点工作, 积极培育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 着力构建农业社会化服务新机制。全区形成以优质粮油、高效蔬菜、名优瓜果、绿色畜禽、特种水产、农机服务为主的多项产业。截至2012年底, 全区拥有农民专业合作社100家, 其中国家级农民专业合作示范社7家, 省级示范性合作社5家, 市级示范性合作社4家, 区级规范化合作社48家。农业龙头企业81家, 其中省级农业龙头企业3家, 市级农业龙头企业37家, 区级农业龙头企业41家, 家庭农场16家。通过“合作社+基地+农户”、“公司+合作社+农场+农户”等模式, 不断提升覆盖面和带动力, 通过社员内部资金互助、订单收购等模式, 带动农户发展特色产业, 提高组织化程度和生产经营规模。全区始终把提升服务能力作为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的重要抓手, 积极引导种养类合作社为社员提供统一购买生产资料、统一技术标准、统一技术服务、统一销售农产品等服务;服务类合作社为社员提供业务培训、工作岗位、农业病虫害防治等服务。服务面积1.6万hm2, 占水田面积的90.87%, 如嘉兴市绿江葡萄专业合作社为社员开展“三定期, 五统一”服务:定期开展农技大讲堂直播节目活动, 定期提供技术信息、市场信息和定期提供热线服务;为社员统一种苗供应, 统一技术标准, 统一农业投入品的供应, 统一组织收购、品牌包装, 统一实施“江南”品牌营销。绿农植保专业合作社按照“服务规范化、操作标准化、队伍专业化”的要求, 提升服务品牌。先后投资近300万元, 购置了各类农业机械508台 (套) , 先后组建了各种类型的服务站54个, 下设252个作业组, 专业服务人员达到了986人, 2012年合作社统防统治面积4 193.67 hm2, 统一机耕面积2 66.67 hm2、机插秧面积103.60 hm2, 机收面积312.40 hm2。合作社也被农业部认定为全国农作物统防统治百强服务组织。

2 取得的成效

2.1 助推了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

农业社会化服务, 改变了农民传统家庭生产方式, 推进了农业生产的社会分工, 用工业的生产方式来发展现代农业特别是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推进, 农村大量劳动力向城市第二、第三产业转移, 农村一家一户现有传统家庭生产方式劳动强度大、作业效率低, 已经明显不适应现代规模农业的发展。而开展农业社会化服务, 运用比较先进的农业机械和先进的农业技术, 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和作业质量, 推进了农业生产的社会分工, 助推了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 有利于加快土地集聚, 实现农业生产的规模化和机械化。

2.2 加快了农业新技术的推广

农业服务把服务延伸到田头, 有效解决了当前农业技术推广最后一公里的问题, 切实解决了当前农村务农人员素质参差不齐、技术到位难等问题, 加快了农业新技术、新方法的推广运用。如统防统治做到科学用药、精准用药, 推广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 严禁使用高毒、高残留农药, 严格农药安全使用和安全间隔期, 以最少的用药次数和用药量把病虫危害控制在经济阈值内, 使农业生态环境不断得到改善做到绿色植保, 切实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

2.3 促进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日趋完善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不断推进全区农业产业结构、区域布局和种养结构进一步优化, 具有区域特色和比较优势的农产品发展势头良好, 优质农产品比重迅速提高, 全区已围绕蔬菜、水果、畜禽、粮油、水产五大特色优势产业, 初步形成“一镇一业”、“一村一品”的区域化布局和主导产业雏形。

2.4 推动了农业产业化进程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迅速成长, 农民组织化、经营产业化水平明显提高。一批当地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迅速壮大, 辐射带动了优势主导产业快速发展。通过“公司+合作社+农户”、“合作社+基地+农户”等模式, 以服务带动农户增收和农业产业发展。

2.5 加快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通过农业主体社会化服务的有效运作, 实现了农民千家万户的分散经营与千变万化的市场的有效对接, 提高了农业生产的组织化和集约化程度, 加快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和农民增收的步伐。

参考文献

[1]禤燕庆, 赵亮, 姜玉桂.经营性社会化服务模式比鉴与制约分析[J].农村经营管理, 2013 (4) :22-25.

[2]吴骏峰.推进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化建设的思考[J].浙江现代农业, 2013 (3) :39-40.

[3]黄文彪, 胡畅生, 江斌, 等.福建农业社会化服务动态监测分析[J].农村经营管理, 2013 (6) :24-25.

[4]周玉根.构建社会化服务体系提升全要素服务水平[J].嘉兴现代农业, 2013 (2) :9-10.

篇4:澧县开展农业产业链党建工作的做法与启示

一、绩效审计是促进美国国家良治的重要手段之

从国家治理角度看,绩效审计就是国家经济水平发展到一定阶段,公民对于公共受托责任问责需求提高后,国家审计应对形势的必然产物。上世纪六、七年代,联邦政府运行成本高、效率低、赤字激增,国会需要GAO联邦政府管理活动和项目情况提供更加全面、客观的信息,传统的财务审计已无法满足要求,绩效审计应运而生。1972年GAO公布了《政府组织、项目、活动及职能的审计准则》黄皮书,第一次明确提出了绩效审计的概念。此后黄皮书历经6次修订,0207年颁布了《政府审计准则》,详细阐述了绩效审计的各项准则。2004年GAO的各称从联邦会计总署更改为政府问责办公室,更加明确了GAO的工作方向,即问责联邦政府,帮助其改善绩效。

如今GAO,绩效审计开展比例已达到85%。换句话说GAO自住要工作就是通过开展绩效审计,关注联邦政府各机构的工作效率和整体运行,尝试对各相关部门及政策工具联结的评估,服务国会和美国民众,本身就是促进国家良治的重要手段之一。2015会计年度,GAO发布了688份艮告,提出了1680项建议,审计高阶官员出席听证会109次全年审计工作为联邦政府产生可量化的经济效益74.7亿元;1286项联邦政府各部门和领域计划和运营因为绩效审计获得改善;提出的审计建议有79%被国会和被审计单位采纳。

二、绩效审计围绕美国国家治理目标开展

GAO每年制定一轮战略规划,且每四年更新一次。战略规划中不仅包括对美国未来发展趋势及国家形象的分析,还包括对国家机构职能运行的指导、服务国会的关键方法以及美国在面对重大挑战时的评估考量和必要的妥协。2014至2019的AO战略规划,列出了塑造国家世界地位的7大趋势、4大国家治理目标、20个具体目标(见附件)。

战略规划就是GAO的工作框架,绩效审计项目确定、绩效审计工作的实施及信息的披露等工作就是都是在这样的框架下计划和实践的。可以说GAO最主要的绩效审计工作是治理导向型的,是围绕国家治理目标开展的。

三、绩效审计顺应美国家治理的新需求

随着治理全球化,美国联邦政府也面临着日益复杂、跨界交错的国际性问题,有些问题超越国界和组织,彼此界限变得模糊。基于大国国情,GAO认为联邦政府及政策制定必须考虑国家政策措施的全球和区域风险,关联和供应链的有效性。

GAO的绩效审计随之扩展到众多非传统领域。GAO网站公布的万余份审计报告中,仅2013年就涉及了31个重大国际、民生领域。GAO年均工作量大增,2009年2010年相比以前41年曾幅最大的分类业务为国土安全、经济发展、金融机构、老兵事务、商业、工业和消费者、国际事务等。在这些增量工作中,绩效审计工作占绝对比重。其工作量的增长变化与美国国家治理的重点和中心的变化相吻合。

四、对我国审计的启示

一是应该围绕国家治理目标制定审计战略和工作--规划。审计署在制定五年发展规划时,也应充分分析国家面临的日益复杂多变的内部、外部影响因素。在制定具体工作计划时,应充分了解人大、政府和社会公众关注的重点领域,扩大关注角度。

二是全面推行绩效审计。《审计署“十二五”审计工作发展规划》中明确提出要全面推进绩效审计。虽然基于我国国情,目前还需坚持以真实性、合法性审计为基础,但应将工作重心不断向绩效审计和项目评估倾斜,制定绩效审计准则、完善绩效审计方法,通过不断提出积极而有建设性的改进措施,更好地服務国家治理。

篇5:澧县开展农业产业链党建工作的做法与启示

河源、韶关、阳江三市承接产业转移的经验做法

河源、韶关、阳江三市在承接产业转移, 与发达地区共建产业转移工业园方面认识早, 起步快;成效显著。突出表现在四个方面:

(一) 确立“工业兴市”发展思路, 以工业发展推动全市经济发展。

河源、韶关、阳江三市深刻地认识到, 经济欠发达的关键在于工业欠发达, 经济发展的关键在于工业发展。因此, 三市都将工业发展作为立市、兴市、强市的重要途径, 确立了“工业兴市”的重大发展战略, 以工业发展推动全市经济发展。河源市委、市政府较早确立了“工业立市”的发展战略, 着力营造“赚钱多、麻烦少、身体好”的投资环境, 加快“一区六园”和产业转移工业园建设, 逐步探索出一条“园区式、低污染、好效益”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2003年到2006年, 河源工业总产值由91.5亿元增加到343.6亿元, 年均增长55.4%, 工业对全市GDP增长的贡献率由33.6%上升到67.7%。韶关坚持走工业强市之路, 按照“产业集聚、布局集中、用地集约”的原则, 进一步做强做大工业经济, 大力培育产业集群, 成效显著, 2006年, 工业增加值增长率达到23.5%, 创改革开放以来的新高。阳江市委、市政府提出要以工业为主攻方向, 准确定位园区布局, 错位发展, 防止区域间的同质化竞争, 以工业发展推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2004年至2006年, 阳江全市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3.6%, 是近十年来经济增长最快的三年。

(二) 建立协调机制, 联手共建产业转移工业园。

良好的协调机制是办好产业园的关键环节。三市政府与产业输出地政府以板块扶持、“结对子”的形式, 创新合作制度机制, 合理调整各方利益, 共同组织规划、投资、开发、建设和招商引资等工作, 联手共建产业转移工业园, 取得了显著成效。目前, 三市与发达地区共建省级产业转移工业园9个。河源市与中山市采取了“三联三帮”合作方式 (联合签订协议、联合共建转移园并成立管理办公室、联合招商) 和“园中园”、“委托包干”的开发模式, 建立了联席会议制度, 双方党政主要领导进行了多次互访, 联手共建中山 (河源) 产业转移工业园建设, 成效十分明显。目前, 中山 (河源) 产业转移工业园是全省所有产业转移工业园中唯一由两个地级市联手共建的转移园。韶关市积极主动走出去与珠三角地区和上级有关部门联系, 引导有关县、市、区政府与合作方进一步进行协调磋商, 消除观念差异, 取得合作共识。阳江市通过建立各方协调机制, 创新政府与政府、政府与企业、企业与企业等多种合作方式, 如阳西县坚持“政府合作、企业运作、利益共享、循环发展”原则, 建立三个机制:一是政府合作机制, 强化组织保证。由阳西政府负责召集建立联席会议制度, 定期解决工业园建设过程中遇到的重大问题。二是规范企业运作机制。建立了园区管委会, 组建工业园运营实体——阳江市中阳联合发展有限公司, 具体负责园区的经营和投资服务工作。三是利益共享机制。扣除转移企业缴纳的流转税、所得税当地留成部分, 按投入比例分成, 实现互利双赢。

(三) 加快以交通为主的基础设施建设, 改善投资营商环境。

完善的以交通为主的基础设施是招引产业进园的前提和基础。三市都十分注意加强交通及园区基础设施和相关配套建设, 从根本上提高产业转移园区的接纳、承载能力。河源和韶关两个粤东北城市是广东省对接内陆省区的桥头堡, 两市都着力把区位优越和交通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强势。目前已有的铁路、高速公路已使河源融入了珠三角“两小时经济生活圈”, 但还在抓紧规划建设广河、河紫、广赣、昆汕、粤湘五条高速公路, 使之成为长三角和珠三角的“大陆桥”与“黄金通道”。韶关市地处珠三角连接华南、华中、华东的交通十字路口, 内联、外接和辐射的快速交通网络使粤北经济强市和区域中心的地位逐步显现, 目前韶关正着力改善园区基础设施, 优化投资营商服务环境, 打造一流的产业转移承接平台。阳江市把建设园区的管理服务中心、道路、管网、绿化等配套设施作为突破口, 加大投入, 强力推进园区基础设施建设, 营造一个项目“引得进、留得住、发展快、回报高”的投资环境。

(四) 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力度, 实现园区生态化、循环化。

为确保欠发达地区在获得经济增长的同时不破坏环境, 三市按照省印发的关于加强联手推进产业转移中环境保护工作意见的要求, 严格限制高物耗、高能耗、高水耗型项目, 将节能减排工作落实到园区建设中, 实现园区的生态化、循环化。河源“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 坚定不移走“园区式、低污染、好效益”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四年来全市共拒绝了200多个效益较好、但环保达不到要求的项目, 投资总额达300多亿元;最近, 河源市获2007全国首届生态环境保护神州万里行组委会“全国生态环境保护最佳范例”称号, 成为全国5个生态环境保护最佳范例之一。韶关市将环境门槛作为引进企业的重要标准, 凡是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 不能通过环境保护评估的项目, 决不引进, 决不以破坏资源和牺牲环境为代价来换取短期的经济增长, 2006年, 韶关万元GDP电耗比2005年下降7.9%, 能耗比2005年下降了4.7%。阳江市将发展园区经济作为实现保护环境与经济增长和谐的重要方式, 近几年, 阳江市实施与珠三角资源、能源、产品、产业错位互发展战略, 着力培育高新技术、清洁能源、再生能源、绿色生态等新型产业, 拒绝了6个重污染、漂染项目落户工业园, 走出了一条起点高、后劲足、竞争力强、特色鲜明的新型工业化路子, 实现了“金山”和“青山”的和谐统一。

几点启示

联手共建产业转移园是省委、省政府站在时代发展的高度, 深刻总结产业发展规律, 准确把握广东当前形势所作出的正确决策, 这既是破解广东东西北地区工业化滞后难题的新抓手, 又是适应珠三角产业转移升级的迫切需要, 更是珠三角与欠发达实现双赢的共同战略选择。河源、韶关、阳江三市承接产业转移, 联手共建产业转移园的成功做法, 值得各地推广借鉴, 同时也给我们四点启示:

第一, 要遵循产业发展规律, 促进产业转移和承接双向互动。

产业转移是发达国家或地区突破发展空间限制, 进行产业升级的必然选择。三轮大规模的世界性产业转移历程雄辩地证明了这一发展规律。第一轮发生在20世纪60至70年代, 转移的产业主要是汽车、钢铁、造船等资本密集型产业;第二轮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以后, 转移的产业主要是失去比较优势的传统产业和部分低附加值的技术密集型产业;第三轮开始于20世纪90年代, 包括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在内的技术、知识和资本密集型产业正在成为新一轮产业转移的重点领域。每一轮较大规模的产业转移时间间隔为10-20年。改革开放以来, 珠三角承接了上世纪80年代港澳台以及90年代韩日欧的产业转移, 目前面临产业发展成本上升和转移的压力。因此, 我们必须遵循产业发展转型升级的基本规律, 双向互动地促进珠三角产业转移与欠发达地区承接工作, 形成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产业互补与生态共建的新格局。

第二, 产业转移应重视政府推动与市场引导相结合。

市场经济条件下, 企业是行为的主体, 产业转移是企业的自觉行为, 企业转移哪里?不转向哪里, 应当由企业主体自行决定。而政府应做的是吸引产业集聚, 纵向延长、横向拉宽产业链条, 培育主导产业, 通过改善投资环境、降低要素成本等方式, 使散乱、无序的产业有目的地流向产业综合成本“洼地”。河源、韶关、阳江三市承接产业转移, 共建产业转移园区的成功做法, 正是政府推动与市场引导相结合的范例。因此, 要加快珠三角产业向欠发达地区转移, 政府就必须加快改善以交通为主的基础设施, 大力改善政务、法制、治安、生态等方面软环境, 营造有利于产业集聚的投资环境。

第三, 产业转移的关键在产业输出地。

产业转移既是输出地产业转型升级的需要, 又是输入地发展产业的迫切要求, 是一个双向、双赢的选择。目前, 广东的产业转移工作初见成效, 特别是河源、韶关、阳江三市开了一个好头, 但也面临一系列的问题, 一方面是输入地由于资金缺位造成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 吸引产业集聚的环境差;另一方面是输出地由于责任不落实造成推动力不足, 企业不愿意去落户。可见, 推动产业转移不仅要靠输入地的积极性, 更要依靠输出地主动的、责任到位的大力扶持, 关键要靠产业输出地的真帮实扶。为此, 建议省要加大对欠发达地区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扶持力度, 改善投资环境, 以增强产业输出的动力。

第四, 承接产业不等于承接污染。

上一篇:重阳节老干部税务下一篇:修师德正师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