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管理心理干预

2024-04-12

企业管理心理干预(通用8篇)

篇1:企业管理心理干预

《青少年心理危机干预与管理》心得体会

《青少年心理危机干预与管理》这个讲座你听了吗?是不是学习到了很多东西呢?下面的这篇《青少年心理危机干预与管理》心得体会大家一起看!

昨天下午听了河师大教育学院刘小先教授带来的题目为《青少年心理危机干预与管理》的讲座,在工作中,我拥有的多是实践经验,在假期的培训中,终于在这些专家、教授的引领下,去思考自己平日做的事情,上升为理论,然后把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更好的去处理与学生的关系,更好地开展今后的工作。我的感受有以下几点: 1.非典属于瘟疫,像瘟疫、地震、水灾、空难、恐怖袭击、战争等这些是属于突发性公共危机事件。2.失恋、失业、丧失亲人、破产、人际关系紧张、高考失败、遭遇性侵犯等这些现象的术语是个人内在的冲突。3.校园危机事件有五大类

●学生意外事件:车祸、疾病身亡、运动及游戏伤害、溺水、自伤、实验实习伤害等。这些好理解。

●校园安全维护事件:火警、地震、人为破坏、校园侵扰、失窃等,●学生暴力与偏差行为:学生斗殴、暴力**、枪炮弹药刀械违规、财产**、赌博**、滥用药品与烟毒、破坏校园、性侵害**、飚车。这个概念令我很惊讶,在刚毕业的这一届

学生中,皓是一个问题学生,他常常上课违纪,带食物进班,与同学们发生冲突,有一次和其他班一个男孩骑别人的电动车在高架上飙车,他就属于这种情况。我处理他的事情很多次,总是屡教不改,原来,处理学生心理的问题时间常常是两三个月或者几年时间才会有效果。

●管教冲突事件:师生冲突、亲子冲突、管教体罚、学生抗争申诉。这一概念让我想到了班里的皓、铭、茹、宗这几个学困生的问题,家长只是觉得孩子小不懂事,其实背后的道理都是青少年心理危机。

●儿童少年保护事项:离家出走、乱伦、遗弃、长辈凌虐、出入不正当场所等。面对危机的身心反应

●生理方面:肠胃不适、头痛、失眠、恶梦、易惊吓、呼吸

困难或哽塞感、肌肉紧张…

●情绪方面:焦虑、恐惧、怀疑、抑郁、悲伤、易怒,绝望、愤怒、烦躁、自责…

●认知方面:注意力不集中、缺乏自信、无法做决定,健忘、效能降低、不能把思想从危机事件上转移…

●行为方面:社交退缩、逃避与疏离,自责或怪罪他人、不易信任他人…1.焦虑——学生首先表现出来。

●焦虑是一种无明确对象的游离不定的紧张状态,处于焦虑状态的人警觉程度很高,而且常常抱着对未来的恐惧,总觉得未来的结果不尽如人意。

●在焦虑状态下,人们通常会出现“认知狭窄”的现象。2.内疚、羞耻和负罪感

●自责、内疚、羞耻和负罪感一种非常消极的思维模式,结果会导致个体不断贬低自我,甚至是无法容忍自己。听到刘教授的这些理论的分享,我想到我的学生军,在学期初他的家长跟我说,她的儿子晚上睡着觉,背上、屁股上都是汗,孩子晚上一两点了还睡不着,这些都属于生理方面的表现,家长在跟我叙述的时候,我竟然说不出个所以然。我的心理学知识及医学常识严重匮乏,我现在发现自己需要学习的太多,我可能在大学期间学习的英语学科的知识和能力还可以,我在英语学科教学知识和学科教学能力方面在自己这20年的教学中也已具备并且还说的过去,但我对于教育心理学的了解太过肤浅,在大学时作为公修课来学习,在工作中明显是捉襟见肘。我必须不断的去努力。了解学生的心理。

另外,刘教授提到,心理危机的应对缺乏万能和速效的方案,对心理问题的疏导至少需要一个月,有的甚至是几年的治疗。我认识的心理医生马丽医生,她常常是在至少20次的谈话沟通后一个孩子才发生改变的。

篇2:企业管理心理干预

心理学是致力于研究人的发展潜力和美德等积极品质的一门科学,它从个体的自身实践、认知改变以及自身评价等方面出发,探讨如何发掘人的潜能、调动人的积极因素,使个体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如何把心理学与班主任管理工作有机结合起来,既是一个理论问题,更是一个实践问题。现结合小学班主任日常管理实践,探索积极运用心理学进行行为干预的作用。

一、心理学在教学管理中的干预作用

(一)学习兴趣的培养

兴趣对学生的学习有着重要的意义。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和探索新知识的积极性。在日常教学中,对学生产生的积极兴趣要注意保护,对于起消极作用的兴趣,要善于引导和转化。心理学研究表明,在学生缺乏学习兴趣的情况下,教师可将学生喜欢游戏或听故事的兴趣,迁移到学习上,促使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这种利用原有兴趣的迁移来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对学生的教育有着特殊的实践意义。在日常的班主任管理工作中,可以通过观察来确认每个学生的学习状况,分析学生的优秀品质,积极引导,发挥其特长,让学生乐于学习。

(二)思維方式的锻炼

思维能力的训练是小学教育的关键部分,而小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对小学班主任管理工作有着直接的帮助作用。结合实际情况,班主任在日常管理中可运用以下方法对学生思维方式进行有效的锻炼:

1.改造创新训练法。当学生接触到一件事情、一种事物时,小学班主任要善于借机训练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用新的观点和角度去观察事物,培养学生新的思维方式。比如,当观察到的月亮只有盘子那么大,小学生可能认为月亮很小。班主任可以结合天文和地理知识向小学生普及科普知识,改变他们的思维方式,让他们学会用科学的视角去观察和认识新的事物,从而逐步达到创新训练法的目的。

2.逐层渐进训练法。这个训练法可以引导学生关注规律、利用规律。班主任在平时的班级管理工作中要诱导学生主动观察周围的生活,如让学生观察五颜六色来区分颜色之间的色差,通过实验让学生亲自观察颜色的变化,从而逐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思维方式。又如在学生加分算术比赛训练中,教师出题:1+2+3+......+9=?看谁口算得快。在这样的小游戏中,许多学生往往只是从前往后依次相加,但是这样算起来比较麻烦。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这些数字可以两两组合:1+9=10,2+8=10,3+7+10,4+6=10,最后剩余一个5,这样小学生很快口算出了答案为45。通过这样逐步、渐进的训练,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思维方式。

3.假设提问训练法。让小学生通过不同角度、不同方式变换着观察同一问题,以免被知觉假象所迷惑。比如,小学班主任可以给学生拿出学习用具,比如直尺、铅笔、圆珠笔等。教师可以假设提问学生:这些学习用具哪个最长?先让学生通过视觉判断,然后通过直尺度量长度来确定自己的假设和判断是否正确。

4.对照比较训练法。通过比较、对照、切磋,在这个过程中就会有意无意地学习到别人思考问题的方法,从而使自己的思维能力得到潜移默化的改进。此训练法是借助大家彼此交流,集中众多的集体智慧,广泛吸收有益意见,通过对比分析,进而达到思维能力的提高,能够发掘培养学生潜在的研究能力。

(三)学习习惯的养成学习习惯是在长期学习经历中逐渐养成的、不易改变的行为。习惯成自然,学习习惯一旦形成,要想改变很不容易。如果是好习惯,则会终生受益;反之,就会在不知不觉中受害一辈子。小学生正处于各种习惯的养成期,要想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需要班主任及代课教师付出更多的耐心和细心,针对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善于运用积极的心理干预,帮助小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心理学在人格建立培养中的干预作用

(一)良好习惯的建立

良好的生活习惯是一个人养成美好人格的基础。要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必须从生活琐事抓起,比如,小学生在平时的学习和生活中要学会打扫卫生,学会整理自己的书本,学会早晨起来洗脸和刷牙,学会衣帽整洁,等等,这些看似琐碎的小事,对于小学生良好生活习惯的养成是很重要的。

(二)美好情趣的培养

1.大自然是培养孩子健康审美情趣的天然课堂。教师和家长要注重培养孩子热爱自然的情怀,应该经常带领孩子到大自然的怀抱中玩耍,让千姿百态的自然景象,陶冶孩子的审美情趣,开阔孩子的眼界。

2.用优秀文学作品滋润学生心灵。教师和家长应选择适合小学生阅读的优秀的文学作品,比如内容生动、广为流传的经典的童话、故事和诗歌等。同时,为培养小学生的读写说能力以及形象思维能力,应尽可能运用文字和书面语言的方式,而不是滥用图画、动画。班主任可以利用班会和其他自习课时间为大家讲解故事,在故事讲解的过程中,通过设计一些问题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和思辨兴趣,还可以让学生们讨论故事中哪些事情是助人为乐的,哪些事情是对他人有害的,这不仅能使学生获得知识,而且还能使学生受到感染,逐渐培养他们区别对与错,美与丑的能力,形成一定的行为准则和健康的审美情趣。

(三)健康价值观的树立

篇3:企业管理心理干预

一、什么是心理资本

心理资本的概念是在总结和分析自我效能感、希望、乐观、主观幸福感、坚韧性和情绪智力等积极心理力量和潜能研究的基础上提出的, 斯里格曼 (Seligman) 教授2002年首次提出“心理资本”, 他认为:可以将那些导致个体积极行为的心理因素纳入资本的范畴。随后, 卢森斯 (Luthans) 等教授将其定义为:心理资本是指个体所拥有的积极心理资源, 包括:自我效能感、希望、乐观、复原力和坚韧性等类似于状态的基本的积极心理力量, 而不是倾向性的、相对稳定的、类似于特性的个性特征 (如尽责或自尊等) 。这些积极心理状态能够导致积极的组织行为, 使个体勤奋努力地去做正确的事情, 并且获得较高的绩效和工作满意感。

心理资本不同于人力资本与社会资本, 而是位于两者之上。人力资本强调“你知道什么”, 它明确了员工应该具备的受教育程度与技能;社会资本强调“你认识谁”, 它注重的是关系网络和人脉;而心理资本则强调“你是谁”以及“你想成为什么”, 即关注的重点是个体的心理状态。心理资本的内容相当广泛, 涵盖了所有能够给个体与组织带来积极结果的心理和行为, 例如组织承诺、忠诚、诚信、组织公民行为、心理契约、工作投入、组织认同等。

二、企业为什么要关注心理资本

知识经济的浪潮和企业竞争的日趋激烈, 使众多企业在实践中越来越真切地体会到, 要持续提升企业绩效并保持企业的竞争优势, 尽快适应当今世界技术经济快速发展的要求, 仅依靠经济资本、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已远远不够。如何获取、开发和利用员工的心理资源, 提高组织人力资源的质量和投资收益, 进而使组织获得竞争优势, 已经成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面临的重要问题。国内外许多学者研究显示:员工心理资本是组织获取竞争优势的又一重要来源, 即:员工良好的心理素质、积极的工作态度和饱满的精神状态等心理资源是组织产生高绩效的重要源泉。当代著名管理学家彼得·圣吉提出了自我管理、改善心智模式、建立共同愿景、团队学习、系统思考等“五项修炼”, 其中心智修炼即提高心理素质、开发心理能量的修炼, 它在五类修炼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心理资本理论成为近几年来人力资源管理研究的热点问题。人们开始关注和探讨:企业如何获取和提升心理资本的数量与质量, 将心理资本嵌入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心理资本理论为如何获取、开发和有效利用员工的心理资源提供了崭新的视角和独特的范式。大量实证研究表明, 员工的心理资本及其积极心理状态与他们的工作绩效、组织承诺、组织公民行为之间显著正相关。这一研究结论应该引起人力资源管理界的重视。为了全面认识和开发企业人力资源的积极心理力量, 改善企业绩效和提升企业的竞争力, 我们不仅应该重视人力资本的投资与开发, 更应该关注心理资本的研究、开发和管理。

三、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心理资本干预

众多研究结果提示我们, 员工的心理资本与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相比对员工工作态度的影响作用更大。在我国越来越重视人力资源的背景下, 企业要提高员工的工作绩效, 并对员工的组织承诺、组织公民行为和工作满意度产生积极影响作用, 就应该在人力资源开发和管理过程中, 有针对性地对员工的心理资本进行系统的培训干预。心理资本干预主要解决如何对个体和组织的心理资本存量与质量进行干预, 以产生积极效应的问题。卢森斯教授提出了著名的心理资本干预效应模型 (图1) , 提出了树立希望、培养乐观精神、提升自我效能感和增强自我恢复力一整套极具操作性的模式, 可谓企业心理资本干预实践的典型范式。

(资料来源:卢森斯著, 李超平译的《心理资本》第198页,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PCI的目的是影响心理资本中的每一个状态以及整体的心理资本水平, 并最终影响绩效。根据心理资本理论和研究成果, 我们建设性地提出以下心理资本干预的支持性策略:

(一) 培养员工的自我效能感。

自我效能感是指“个体对其发挥动机、认知资源和行动步骤的作用、成功管理给定情景中的特定任务的能力的信任程度”。它决定了员工拥有的抱负、所做的选择、面对困难和挫折的坚持性以及在特定任务上所付出的努力程度。著名心理学家班纳德 (Bandure) 的大量理论和研究表明, 自我效能感作为一种积极心理资本与工作绩效有着很强的正相关关系。实证研究结果显示, 自我效能感对员工的绩效行为的影响显著。同时研究证明:自我效能感在工作场所内是可以开发的。培育员工的自我效能感的方法主要有四种:

1.确认目标。

即提高员工分解目标并运用专业技巧实现目标的能力。可以由导师要求员工向整个群体描述各个子目标及其实现方法, 并接受其他成员的提问和质疑, 通过这个过程, 增强员工的任务控制感和目标承诺感。

2.体验和分享成功。

即让员工通过互相交流的方式分享成功的经验, 发现或观察与自己背景和情形相似的人通过持续努力后获得的成功。企业也可以通过专门的培训和开发训练项目, 给新员工树立模型化的效仿对象。这是开发员工的自我效能感和自信的最有效方法。

3.期望和有效暗示。

即值得尊敬的和有能力的人的暗示、评价或劝说。在这个过程当中, 导师起着关键作用, 他可以运用调动情绪或社会劝说的技巧, 使每个员工相信只要计划得当、时间安排合理, 就一定能够实现目标, 从而提高员工的必胜的信心和自我效能感。

4.运用心理防御机制。

心理防御机制是一个人直接的、习惯性的心理保护机制。当个体潜意识中本我的欲望与现实之间出现矛盾造成心理冲突时, 会出现焦虑反应, 会在紧张或压力情况下影响自信的形成。此时心理防御机制会起到减轻焦虑的作用, 能有效提高个人自信。积极的、建设性的防御机制包括:升华、补偿和幽默。当个人目标受挫、行为过失导致失败或遭遇尴尬处境时, 能够创造性地摆脱困境、维持心理上的稳定, 从而获得自尊和自信。

(二) 对员工进行希望训练。

希望是指“一种基于代理 (目标导向的活力) 和路径 (实现目标的计划) 之间的交互作用而产生的成功感的积极动机状态”。希望包括对个人目标可能达到的决心和对达成目标途径的信念。它由路径和意志力两大因素决定。路径指达成目标的方法、策略或能力。意志力指追求目标的动机或信念, 是达成目标的心理能量, 这种能量可促使个体不断地前进, 即当个体遭遇挫折时, 能通过信念坚持解决问题的决心, 使个体具备达成目标的勇气及信心。高希望者通常能有效地找到或产生多种完成目标的途径, 并坚守到底, 其工作满意度和留职率高, 对企业绩效有显著的积极影响。如何对员工进行希望训练呢?核心方法有三种:

1.设计具有挑战性的组织和个人目标途径。

让员工制定明确、合理且富有挑战性的工作目标, 以充分调动员工的内在工作动机。然后让员工自己确定实现工作目标的途径。可用“分步法”将个人目标分解成可以管理的分目标, 至少确定一种备选的实现目标的方法并制定相应的计划。

2.制定消除障碍的计划。

准备好并愿意了解当最初实现目标的方法不再可行或不再有效时, 应该在什么时候、采取什么样的替代方法;准备好并善于了解实现目标的过程受阻时, 什么时候和如何对目标进行调整。明确完成目标的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与障碍, 并制定消除障碍的计划。在实施过程中, 每个员工都会得到他人关于如何消除障碍或实现目标的建议, 并在这些信息的提示下进一步完善其目标计划。保证员工在工作过程中具有明确的目标和稳定的注意力。

3.通过员工参与和授权提升希望实现的动力。

参与和授权可以增强员工把握自身及公司的现在和未来发展的感受, 尤其当管理者在表现出对员工的信心时, 可以大幅度提高其希望实现的动力及意志力。

(三) 注重培育员工的乐观。

乐观是指人把好的事件归因于内部、持久、普遍深入的原因, 把坏的事件归因于外部、暂时和特定情景中的原因的积极解释风格。它是对未来的一种因果归因或预期。实证研究结果证明, 员工的乐观对他们的工作绩效、组织承诺等具有积极影响。一项对Metropolitan人寿保险公司进行的乐观动机和坚持与销售业绩的关系的研究结果显示, 乐观得分较高的保险代理人, 其头两年的保险销售额比悲观得分高的代理人平均多37%, 在乐观得分前10%内的代理人销售业绩比悲观得分前10%内的代理人高88%, 同时乐观的代理人不易离职。说明乐观与高水平绩效和高留职率相关, 管理人员和员工的绩效、满意度、留职和压力, 都与乐观水平相关。因此, 应特别注重培育员工的乐观性, 方法主要有三种:

1.宽容过去。

即重新制定计划并总结和接受过去的挫折和错误。认可目标, 提高实现目标的预期。

2.客观评价和欣赏现在。

即培养乐观精神。感激和满足于当前生活中积极的一面;群体当中其他员工的成功与积极鼓励也会对员工形成正面促进作用, 激励他们以更加乐观的心态完成目标计划。

3.为将来的发展寻找机会。

即把未来的不确定性视为发展和取得进步的机会, 并采取积极和自信的态度来应对。特别是在员工确信其计划能够消除可能遇到的障碍时, 随着计划的实施, 当实际情况表明所制定的计划确实能够有效克服各种困难与障碍时, 员工的积极心态将更加明显。

四) 增强员工的复原力。

复原力曾被称作“另类财富”, 它是指从逆境、不确定、失败以及某些无法抗拒的变革 (如责任的增加) 中复原的能力。包括接受并战胜现实的能力、在危难时刻寻找生活真谛的能力、随机应变想出解决办法的能力。研究发现, 有复原力的人可以在挫折和困难中茁壮成长, 他们不仅会恢复他们原先的水平甚至还可以达到更高, 并且在复原的过程中找到他们生命的意义和价值。我国学者的研究显示, 员工的复原力对他们的工作绩效、组织承诺和组织公民行为具有积极影响。增强复原力的方法有:

1.实施员工心理援助计划 (EAP) 。

就是由组织为其成员设置的一套系统和长期的精神福利与心理援助支持项目, 帮助员工解决心理和行为问题, 以改善组织气氛和管理, 进而提高企业绩效。在卢森斯等进行的一个以管理专业学生为对象的微观干预的研究结果证明, 微观干预显著提高了实验组被试的心理资本水平, 而接受无关干预的控制组被试的心理资本水平没有提高。他们还通过效用分析证明, 心理资本的增加能给企业带来竞争优势, 保守地计算, 心理资本增加2%, 每年就可能给公司带来1, 000多万美金的收入。

2.加强人力资源抗挫折培训。

着重提高员工克服逆境的能力, 让员工了解可用于实现目标的各项个人资源, 包括智慧、技巧和社会网络等, 并思考如何基于多种资源和方案选择最合理的方法来克服逆境达到目标。同时让员工尽可能地预测实现目标的过程中可能会遇到的障碍, 并制定规避障碍的计划。

3.管理训练, 提高情商。

情商 (EQ) 是认识、控制自己及他人的情绪, 并用以指导自己思想和行动的能力。对于自己来说, 就是知觉、表达、接受自己的情绪, 并能控制自己的极端情绪。对于他人来说, 就是知觉、接受、陪伴他人的情绪, 并能影响他人情绪的能力。研究发现, 情商与个体的工作成就关系密切, 其影响是智商 (IQ) 的两倍。高情商帮助我们掌握同事或客户的情绪, 发生争议或有分歧时善于处理冲突, 进而实现工作目标。

通过上述支持性的干预措施, 员工的心理资本水平会有显著的提高, 并提高工作幸福感, 工作绩效也会有大幅度的提升。卢森斯的研究表明, 通过培训、干预等外在手段, 员工的心理资本可以在短时间内得到极大的提升, 这对于企业如何利用培训与开发来提高员工的心理健康水平具有很好的启示, 对于员工心理资本的培养与提升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卢森斯著, 李超平翻译.心理资本[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8

[2].仲理峰.心理资本研究评述与展望[J].心理科学进展, 2007, 15 (3)

[3].王雁飞.心理资本理论与相关研究进展[J].外国经济与管理, 2007, 5 (29)

[4].仲理峰.心理资本对员工的工作绩效、组织承诺及组织公民行为的影响[J].心理学报, 2007, 39 (2)

[5].曾晖.开发成功心理资本[J].企业管理, 2005, 11

篇4:企业管理心理干预

[关键词]大学生 心理档案 危机干预

目前,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进一步引起了社会的普遍关注。国家教育部已多次发文强调加强普通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构建合理完善的学生心理档案管理系统,对有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及时有效地指导、干预与防治,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会有一个很大的改观。

一、构建合理完善的大学生心理档案管理系统

心理档案管理系统的构建必须考虑到四方面的问题:一是信息的采集与分类,二是管理队伍的建设,三是信息的权限分配及主体(学生、教师、管理人员)与系统(心理档案管理系统)之间的动态互动作用。

1.大学生心理档案管理系统的信息采集與分类

心理档案管理系统输入的信息是评估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对大学生进行预防性心理教育的重要依据。因此,信息输入和分类是设计大学生心理档案管理系统的首要步骤。首先,大学生心理档案管理系统应该采集的信息与分类:①学生的基本信息:姓名、性别、民族、年龄、学号、学院、专业、年级、生源地、个人爱好、特长、学生本人联系方法、家庭住址及联系方法、家庭主要成员及其工作单位和职务、家庭经济状况、家庭成员的健康状况等;②心理测量信息:人格、气质类型、需要动机、学习态度、心理状况(如抑郁、焦虑)等,主要是卡特尔16种人个因素测验(16PF)、症状自评量表(SCL-90)、大学生人格问卷(UPI)、大学生心理应激量表等心理测量表评估结果;③统计信息:上述信息的分析报告、心理状态发展报告等;④动态反馈信息:心理咨询及心理训练记录,心理问题或心理危机干预效果的发展报告;⑤心理危机预警信息:心理偏常态的个体预警,如自杀倾向、重度抑郁或焦虑等。

2.大学生心理档案管理队伍的建设

大学生心理档案不同于商业性心理咨询机构建立的心理档案,它有着特殊的育人功能,在心理健康教育、学生管理、思想政治工作、就业指导、教育教学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是目前很多高校对心理档案的利用停留在初级阶段,主要表现就是重视心理档案的诊断和参考价值,轻视心理档案的预测价值,忽视对心理档案育人功能的开发,没有对大多数同学的个性、人格和心理需求等做进一步的分析以及采取有效措施提高大多数同学的心理素质。笔者认为,导致这种现象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大学生心理档案管理队伍的单一化。心理档案一般只由心理咨询中心少数心理工作人员管理,面对全校的学生,他们的能力是有限的。应该拓宽管理队伍的覆盖面,把学校学工部、团委、保卫处、二级学院等管理部门及辅导员列入大学生心理档案的管理队伍,在坚持心理档案严格保密的前提下,合理分配使用权限,努力尝试把大学生心理档案管理系统发展为一套整合各种信息和人力资源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服务系统。

3.大学生心理档案管理系统信息的权限分配和信息反馈机制

如何解决作为保密资料的心理档案与作为反馈信息的心理档案二者之间的矛盾,是构建心理档案管理系统的核心问题。信息输出必须严格遵守保密原则。大学生心理档案信息的保密性和反馈之间的矛盾,可以通过选择适当的信息反馈给适当的主体,即通过不同主体享有不同信息的权限分配来解决。

就上述心理档案采集的①-④个信息模块而言,学生可以拥有的信息权限是①、③(严格限于学生本人信息,学生可以在①输入更改自己的信息,只能查阅③的信息);心理咨询教师拥有的信息权限是①、②、③、④、⑤(心理咨询教师拥有全部信息的管理权限,但必须严格保密,受专门制定的心理档案管理条例的约束);学校管理人员拥有的权限是③、④、⑤(按校、院、年级等分别设置相应的权限,学校管理人员只能查阅相应权限下的信息。例如保卫处在处理案件时可以查阅学生的心理个性特征,团委在选拔学生干部是可以查阅其能力及个性特征等;还可以在④输入相关信息,例如辅导员可以把学生遭遇重大事件后的心理应激信息输入,如家庭成员的死亡、父母离异、宿舍矛盾、补考重修等)。

二、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体系研究

心理危机本质上是伴随着危机事件的发生而出现的一种心理上的失衡状态。心理危机干预是指干预者采取紧急应对的方法帮助当事人从心理上解除迫在眉睫的危机,使其症状得到缓解和消失、心理恢复平衡的过程。有效的心理危机干预体系应该包括心理危机预警、心理危机干预及心理危机后干预。

1.建立大学生心理危机预警机制

对大学生心理危机进行及时有效的干预,预警是关键的阶段。要建立畅通的心理危机预警渠道,及时完善心理档案,早期发现心理问题,筛选重点的预警对象,及时跟踪监护。

建立五级预警体系:“五级”指的是学生宿舍、班级、院(系)、心理咨询中心和学校五个级别。通过宿舍舍长,可以对有问题的学生进行细致的观察,及时发现他们行为和心理的变化;通过班集体,可以把心理委员作为主要的支点,了解班级学生大致的心理情况;通过院(系),主要是专职书记和辅导员,把握和分析学生的心理状况和行为变化;通过心理咨询中心,为学生提供专业的心理咨询和服务;通过学校,为心理危机预警体系提供全面的协调和指导。

提高学生在心理危机预防中的主体作用。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必修及选修)、举办心理讲座、开展团体专题心理辅导和心理训练、开展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教育等,提高学生自我调适能力。

2.建立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机制

一是要成立高效率的心理危机干预指挥中心,由学校主管书记和学生处、保卫处、心理咨询中心的负责人组成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指挥中心。在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过程中,统一的协调指挥显得尤为重要。二是要配备专职的心理危机干预队伍,即由校医、心理专业教师、辅导员等组成的队伍。同时加强这支队伍的培训,树立危机干预的应激意识,在心理危机发生时能及时、迅速地进行干预。三是建立社会支持系统,即与学生家庭、学校附近医院、消防局、公安局等密切联系,争取用最短的时间、最经济的办法处理心理危机,特别是严重的心理危机。

3.建立大学生心理危机后干预机制

心理危机干预中,一个重要又容易忽略的环节是后干预。短期的心理危机干预过后,危机给当事人带来的影响有三种情况:一是心理平衡恢复到危机爆发前的水平;二是留下永久性的心理创伤;三是暂时实现了调节平衡,但随时可能反弹或爆发。可见,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是一个连续性、长期性的工作,特别是第二种和第三种情况需要保证足够的时间来强化干预效果。

首先,要通过心理档案对危机干预后的当事人进行跟踪监护,及时记录其心理发展报告,一旦出现危机反弹的苗头,及时进行第二次危机干预。其次,要帮助当事人解决实际问题、为当事人提供实现自我价值的平台,如提供经济上的资助、提供勤工助学岗位等,加强当事人理性思维和自我肯定,提高对危机的控制能力。最后,如果危机情况长期反复并导致恶化,当事人精神症状突出,应对其进行精神病学治疗或转入医院精神科治疗。

大学生心理危机的形成有外部的因素,也有内在的因素。高校应该不断完善大学生心理档案管理系统的构建,及时把握大学生心理状况的动态变化,树立危机预防的理念,以心理健康教育为本,加强大学生心理危机预警,对陷入心理危机的大学生采取快速、及时、有效的干预,这将会大大地促进稳定和谐校园环境的建设。

参考文献

[1]石国进.高等学校教学督导系统中的信息反馈机制研究[J].理工高教研究,2004 (5):41-42.

[2]曾泽鑫,温义媛.大学生心理档案管理系统中的信息反馈机制研究[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7(6):19-21.

篇5:“心理危机干预”小知识

(一)什么是心理危机

精神医学范畴的心理危机是指由于突然遭受严重灾难、重大生活事件或精神压力,使生活状况发生明显的变化,尤其是出现了用现有的生活条件和经验难以克服的困难,以致使当事人陷于痛苦、不安状态,常伴有绝望、麻木不仁、焦虑,以及植物神经症状和行为障碍,

心理危机干预是指针对处于心理危机状态的个人及时给予适当的心理援助,帮助其处理迫在眉睫的问题,使之尽快摆脱困难、恢复心理平衡、安全度过危机。

(二)心理危机干预的主要目的

(1)防止过激行为,如自伤、自杀或攻击行为等。

(2)促进交流,鼓励当事者充分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鼓励其自信心和正确的自我评价,提供适当建议,促使问题解决。

(3)提供适当医疗帮助,处理昏厥、情感休克或激动状态。

(三)心理危机干预的原则

(1)迅速确定要干预的问题,强调以目前的问题为主,并立即采取相应措施。

(2)必须有其家人或朋友参加危机干预。

(3)鼓励自信,不要让当事者产生依赖心。

(4)把心理危机作为心理问题处理,而不要作为疾病进行处理。

(四)引起危机的常见原因

对于大学生来说,产生心理危机的主要原因有:

1.成绩连续下降;

2.学习、生活、行为反常且延续时间过长(2至6周);

3.突发性的应激事件或长期的压力情境造成的巨大压力;

4.亲人、恋爱、成绩、奖励等重要需要面临危机或丧失;

5.家庭经济条件差造成的较大心理压力;

6.不能及时疏导心理压力而造成的极度压抑;

7.现实与理想的冲突而产生的巨大落差;

8.对教学、管理的极度不满。

(五)什么时候需要专家的帮助?

1.心情非常压抑、没有起伏达两周以上,个体对任何事情都没有兴致。

2.反复出现自杀念头或是已经打算自杀。

3.伴随下列状况的抑郁:对从前喜欢的活动失去兴趣、社会退缩、对未来绝望、注意力涣散、筋疲力尽;缺乏食欲、内疚、异常迟缓、早醒。

4.在一个月内有四次或四次以上惊恐发作。

5.由于焦虑而回避购物、上班或乘坐公共交通工具等日常活动。

(六)常见心理危机及干预

1.躯体疾病时的心理反应:

(1)急性疾病时的心理反应如下:

①是焦虑,病人感到紧张、忧虑、不安。严重者感到大祸临头,伴发植物神经症状,如眩晕、心悸、多汗、震颤、恶心和大小便频繁等,并可有交感神经系统亢进的体征,如血压升高、心率加快、面色潮红或发白、多汗、皮肤发冷、面部及其他部位肌肉紧张等,

②是恐惧,病人对自身疾病,轻者感到担心和疑虑,重者惊恐不安。

③是抑郁,因心理压力可导致情绪低落、悲观绝望,对外界事物不感兴趣,言语减少,不愿与人交往,不思饮食,严重者出现自杀观念或行为。

(2)慢性疾病时的心理反应:

①是抑郁,多数心情抑郁沮丧,尤其是性格内向的病人容易产生这类心理反应。可产生悲观厌世的想法,甚至出现自杀观念或行为。

②是性格改变,如总是责怪别人、责怪医生未精心治疗,埋怨家庭未尽心照料等,故意挑剔和常因小事勃然大怒。他们对躯体方面的微小变化颇为敏感,常提出过高的治疗或照顾要求,因此导致医患关系及家庭内人际关系紧张或恶化。干预原则为积极的支持性心理治疗结合药物治疗,以最大程度减轻其痛苦。

2.恋爱关系破裂

失恋可引起严重的痛苦和愤懑情绪,有的可能采取自杀行动,或者把爱变成恨,采取攻击行为,攻击恋爱对象或所谓的第三者。干预原则为与当事者充分交谈,指出恋爱和感情不能勉强,也不值得殉情,而且肯定还有机会找到自己心爱的人。一个人不仅仅爱一个人,也不仅仅被一个人所爱。同样,对拟采取攻击行为的当事者,应防止其攻击行为。指出这种行为的犯罪性质并可能带来的严重后果,因此既要防止当事者自杀,也要阻止其鲁莽攻击行为。一般持续时间不长,给予适当的帮助和劝告可使当事者顺利渡过危机期,危机期过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当事者可能认为对世界上的女人(或男人)都不可信,产生很坏的信念,但这不会严重影响其生活,而且随着时间的迁延会逐渐淡化。

3.亲人死亡的悲伤反应(居丧反应):

与死者关系越密切的`人,产生的悲伤反应也就越严重。亲人如果是猝死或是意外死亡,如突然死于交通事故或自然灾害,引起的悲伤反应最重。

(1)急性反应:在听噩耗后陷于极度痛苦。严重者情感麻木或昏厥,也可出现呼吸困难或窒息感,或痛不欲生呼天抢地地哭叫,或者处于极度的激动状态。干预原则为将昏厥者立即置于平卧位,如血压持续偏低,应静脉补液。处于情感麻木或严重激动不安者,应给予BZ使其进入睡眠。当居丧者醒后,应表示同情,营造支持性气氛,让居丧者采取符合逻辑的步骤,逐步减轻悲伤。

(2)悲伤反应:在居丧期出现焦虑、抑郁,或自己认为对待死者生前关心不够而感到自责或有罪,脑子里常浮现死者的形象或出现幻觉,难以坚持日常活动,甚至不能料理日常生活,常伴有疲乏、失眠、食欲降低和其他胃肠道症状。严重抑郁者可产生自杀企图或行为。干预原则为让居丧者充分表达自己的情感,给予支持性心理治疗。用BZ改善睡眠,减轻焦虑和抑郁情绪。对自杀企图者应有专人监护。

(3)病理性居丧反应:如悲伤或抑郁情绪持续6个月以上,明显的激动或迟钝性抑郁,自杀企图持续存在,存在幻觉、妄想、情感淡漠、惊恐发作,或活动过多而无悲伤情感,行为草率或不负责任等。干预原则为适当的心理治疗和抗精神病药、抗抑郁药、抗焦虑药等治疗。

4.重要考试失败

对个人具有重要意义的考试失败可引起痛苦的情感体验,通常表现为退缩、不愿与人接触,严重者也可能采取自杀行动。干预原则为对自杀企图者采取措施予以防止。发生这类情况的大多是年青人,可塑性大,危机过后大多能重新振作起来。

5.晋升失败

篇6:公安民警心理危机干预

为进一步有效干预公安民警心理危机,及时疏导、避免或减少由心理问题引发的伤害事件发生,保障公安民警以良好的精神状态完成各项公安工作,省厅专门制定了《全省公安民警心理危机干预处置预案》。

该预案为我省公安民警心理危机干预处置工作提供了细致周密、可操作性强的理论指导,适用于全省范围内公安民警突然遭受严重灾难、重大工作、生活事件或精神压力,使生活状况发生明显变化,用现有生活条件和经验难以克服,造成或可能造成当事人陷于认知、情感和行为发生紊乱,甚至危及生命的心理危机事件的应急处置工作。以组织健全、职责明确;以人为本、预警及时;预防为主、教育先行;重点突出、干预到位;支持系统、多方结合;科学规范、严格保密这六项工作原则为指导。通过心理危机教育和宣传,加强民警对心理危机的了解与认识,提高民警承受重压的能力,为应对危机做好准备。通过心理咨询等支持性干预措施,协助处于危机中的当事人重新认识危机事件,充分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重塑信心和正确评价自我,顺利度过危机,尽快恢复心理平衡,并掌握有效的危机应对策略。

预案中分别对省、市、县三级心理危机干预部门的职责提出明确规定,要求各市公安局政治部成立心理危机预防和干预工作组,负责组织开展本市公安民警心理危机预防和干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并配合省厅心理危机预防和干预领导组做好本地民警心理危机干预工作;各县公安局成立心理危机干预情报站,负责建立以政工部门工作人员、科所队长为主体的信息网络,及时了解民警的工作、生活、思想及心理状况。在发现或得知民警有异常心理或行为表现时,要尽快向市级心理危机预防和干预工作组报告相关情况,采取必要的看护措施和妥善的援助措施,防止发生意外事件。《预案》还根据事件的性质将心理危机事件分为A、B、C三级,对处理心理危机事件的工作流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杨博

篇7:心理危机干预应急预案

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难免会出现一些事故,为了避免事情愈演愈烈,预先制定应急预案是必不可少的。写应急预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心理危机干预应急预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心理危机干预应急预案1

生活中灾难、暴力、事故、意外等创伤性事件时有发生,侵害人们的心灵,造成不良后果。在学校,学生面对学习压力、亲子关系、环境适应、人际关系等诸多问题,而青春期的躁动和感性使他们处理问题容易极端化,同时四川汶川大地震对他们的心理伤害,使产生心理危机的可能性大大增加。

因此,心理危机干预迫切而重要。针对高危人群的心理社会干预能够防止或减轻创伤后的不良心理反应,避免心理痛苦的长期化和复杂化乃至极端化,促进创伤性事件的适应和心理康复。这不仅是对每一个学生的人文关怀,也是构建和谐社会,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现实诉求。为此,特制定南轩中学心理危机干预应急方案,以期尽最大努力帮助师生解决面临的可能心理困境,促进南轩中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更好发展。

一、心理危机干预的目标:处理突发心理危机事件,避免造成的更大的伤害;解决心理危机过程中的.具体问题,群体或个体危机消除,恢复常态。

二、心理危机干预组成人员:主管领导、班主任、心理老师、校医、校警、司机、心理社团成员等。

三、心理危机干预工作分工:

1、主管领导全面组织协调指挥。

2、班主任了解信息、通知家长、稳定班级。

3、心理老师现场疏导、干预,避免极端心理行为。

4、校医现场处理可能的躯体病患及伤害。

5、校警维持秩序。

6、司机保证交通。

7、心理社团成员辅助开展工作。

8、干预结束后观察和随访。

四、心理危机干预的程序:

1、心理危机发生后,班主任与心理社团成员应在第一时间通知主管领导。

2、主管领导通知心理老师、校医、校警、司机等相关人员到达现常

3、按照分工迅速展开工作。

五、心理危机干预的注意事项:

1、危机瞬间发生,决策很重要,所有成员应绝对服从领导安排,避免拖延导致不良后果。

2、危机就意味风险,所有成员不能因干预无效而自责、内疚,要意识到干预的有限性。

心理危机干预应急预案2

为了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有效预防、及时控制和消除学生的严重心理问题由此引发的自伤或伤害他人等严重事件,并且维护学校的生活、学习秩序,从而建立和谐校园。现制定我校校园心理危机干预应急预案。

一、具体目的:

1.通过心理危机教育和宣传,加强学生对危机的了解与认知,提高学生承受挫折的能力,为应对危机做好准备。

2.通过心理咨询等支持性干预,协助处于危机中的学生把握现状,重新认识危机事件,尽快恢复心理平衡,顺利度过危机,并掌握有效的危机应对策略。

3.通过提供适时的介入帮助防止自伤、自杀或攻击行为等过激行为。

4.通过构建心理危机干预体系,做到心理困扰早期预防、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应对,减少和尽量避免危机对学校正常工作的影响。

5.通过积极创设良好的校园环境,为学生成长营造健康氛围,努力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优化心理品质。

二、干预原则

1.预防为主;

2.及时预警;

3.协调有序;

4.反馈追踪。

三、干预对象

心理危机干预的对象是我校在读的存在心理或行为异常的学生。具体包括:

1.通过心理健康测评筛查出来的需要关注的重点学生;

2.遭遇重大事件而出现心理或行为异常的学生;

3.患有严重心理疾病的学生;

4.有自杀倾向或既往有自杀未遂史或家族中有自杀者的学生;

5.因严重生理疾病而导致心理痛苦的学生;

6.由于身边的同学出现个体危机状况而受到影响,产生恐慌、担心、焦虑不安的学生;

7.其他有情绪困扰、行为异常的学生。

尤其要关注上述多种特征并存的学生,其心理危机程度更严重,应成为重点干预的对象。

四、心理危机干预组成人员:

主管领导、班主任、心理辅导老师、校保安人员等。

五、心理危机干预工作分工:

1.主管领导全面组织协调指挥。

2.班主任了解信息、通知家长、稳定班级。

3.心理辅导老师现场疏导、干预,避免极端心理行为。

4.校保安人员维持秩序。

5.干预结束后观察和随访。

六、心理危机干预的程序:

1.心理危机发生后,班主任应在第一时间通知主管领导。

2.主管领导通知心理辅导老师等相关人员到达现常

3.按照分工迅速展开工作。

七、心理危机干预的注意事项:

1.危机瞬间发生,决策很重要,所有成员应绝对服从领导安排,避免拖延导致不良后果。

篇8:心理干预在学生管理中的应用

目前在中职学生管理过程中,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中职生校园暴力案件频频发生, 伤人、酗酒、网络成瘾等现象时常出现, 这些都是学生心理问题的外在表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面临学业压力、人际关系、情感、自我期望与家庭社会期望的矛盾、就业及生涯发展等问题的时候, 有的学生由此产生一些心理问题。

从学生管理实践来看, 中职学生心理健康水平较低的主要原因是:处于青春期的中职生由于心理和生理的急骤变化, 尤其是性发育带来的困惑, 独立意识增强和适应社会能力的欠缺、对同伴关系的渴望和心理闭锁性的冲突以及学习压力的增强等等都会使中学生容易产生情绪问题, 特别是三年级学生面临就业的压力, 可职业情况又不如人意, 加重了怕父母失望或受到父母指责等的担心。男女生的共同问题是在情绪、强迫、学习、焦虑上存在轻度心理问题, 相对男生心理问题多于女生, 原因可能是女生心理特点使她们比男生之间更容易交流、相互帮助, 遇到生活事件比男生较多地寻求建议、帮助、安慰以及他人的同情。

作为教师或学生管理工作者, 应积极主动去寻找发现有心理问题的学生, 及时对这类学生进行心理干预。从我多年的心理健康教育和班主任工作实践经验, 本人认为可从学生周记、班干部的班务日记、与各科任老师、宿舍管理员及其他学生的沟通中发现有心理问题的学生, 及时对学生采取心理干预。

心理干预是在心理学理论指导下, 对个体或群体的心理健康问题和行为施加策略性影响, 使之发生指向预期目标的变化。心理干预分个体干预和团体干预。个体干预, 是由心理教育工作者对学生一对一地进行干预。团体干预是对团体进行的干预, 或通过团体对其成员进行的干预。

二、心理干预的应用———个体干预和团体干预

(一) 个体干预

个体干预有门诊咨询、电话咨询、互联网咨询等多种形式。当前有许多学校已经逐步开始运用网络进行沟通和心理干预。学校开展网络心理干预, 可以在平等的氛围中进行心理干预, 学生不容易产生逆反心理, 而且最重要的是网络的虚拟社区使心理干预更容易被学生接受。但网络干预也有缺点与不足, 如:不能主动进行干预, 在干预过程中跟踪反馈比较难, 不利于团体干预的实施。而面谈法 (门诊咨询) 可以弥补网络干预所存在的不足和缺点。因此, 对中职学生进行心理干预过程中, 在网络心理干预实施过程若发现问题严重者可以在征得她本人同意的情况下进行面谈。

1. 个体干预的对象

本人在寻找“问题学生”中发现有一些学生在学习中存在较多的负面情绪, 如有位女同学在回答“在学习中经常体会到的情绪有哪些”这一问题时, 答案都是表达负向情绪的词, 加上其在周记中的描述, 我首先向各科任老师了解其学习情况, 然后主动联系该同学, 并向其说明了个别咨询的过程, 她表示乐意参与并很想改变自己现在的状况。

2. 来访者的基本情况

李某, 女, 17岁中职二年级学生, 成绩中等, 特别希望能考好, 这样才能对得起父母和老师。其家庭经济情况较好, 父亲是教师, 母亲是医生, 父母对自己的期望很高, 要求也比较严格。因中考成绩不理想, 来到本校就读, 所以她常常觉得自己笨, 在学校的多数时间是在用功学习, 很少和老师、同学交流, 而且担心自己不会说话, 怕老师、同学不喜欢自己。总体来看, 这位同学不管是在学校还是在家中都处在紧张和担心之中, 想学好可又觉得自己不聪明, 所以情绪比较低落。

3. 具体的咨询过程

1) 第一次面谈, 详细了解学生的情况, 寻找问题的根源。本人发现父母对孩子经常存在一些负面评价, 使她变得自信心不足、敏感、胆小, 不愿与人交往, 也很少寻求他人的帮助, 逐渐封闭自己。

2) 第二次面谈, 帮助学生了解自己对学习的情绪体验, 同时认识自己的问题。本次面谈主要通过提问题的方式, 澄清学生存在的问题, 让其主动意识到自己一直存在的不合理认识。

3) 第三次面谈。通过系统家庭咨询引导学生和家长共同关注问题, 引起思考, 发现彼此的问题。

4) 第四次面谈, 巩固对考试和成绩的正确认识, 重新思考自己与老师和同学的关系 (认知疗法) 。主要采用“苏格拉底对话”技术和澄清技术, 将学生与老师相处时产生的情绪澄清, 由害怕躲避老师, 到主动接近老师。关于课余活动和同学相处, 也进行了类似的澄清和对峙, 形成积极参与和沟通的意愿。

5) 第五次面谈, 将目标具体化, 进行角色扮演、行为练习, 为实际行动打好基础。通过扮演不同的角色, 有助于个体进行换位思考, 更好地理解他人。通过观察不同角色的表现, 可以习得良好的社会行为, 有助于个体进行实践, 并取得良好的效果。

6) 第六次面谈, 在角色扮演的基础上, 共同讨论学生的计划, 探讨计划的可行性, 并对某些问题进行角色扮演;同时给学生布置行为练习作业, 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去行动, 并记录下自己的收获和困惑, 以便在下次面谈中共同探讨。

7) 第七次面谈, 与学生共同探讨在练习中遇到的问题, 分享学生的感受。对遇到的问题进行分析, 通过角色扮演和换位思考寻找更恰当的方法。并再布置行为作业, 让学生继续实践, 对行动的结果再进行自我总结。

8) 第八次面谈, 从家庭作业入手, 通过提问引发学生思考, 体验成功的喜悦。共同探讨成长的目标, 促进学生的发展。

通过八次面谈, 挖掘学生个性中存在的问题:敏感、易受外界因素的影响, 缺乏主动性, 遇到困难易退缩等, 让学生明确自身的不足, 在解决现有问题的基础上, 培养良好的性格, 促进自身的发展。

学生的状况有了明显改善, 学习成绩有所提高, 结交了新的朋友, 和父母交流的也多了, 在学校时体会到更多的快乐, 不再像从前那样在学校生活总是紧张、难过。

4. 个体干预实施效果的讨论

个体干预不仅帮助这个学生改变了以前对学习和对成绩的不合理认识, 而且鼓励学生去实践, 在实践中理性地解决问题, 增强信心。但鉴于学校普遍乏心理辅导老师, 个体干预这种一对一进行心理干预的形式所涉及的范围较小, 它只适合一些个性的、较为严重的学生心理问题干预。

(二) 团体干预

团体干预有专题讲座、团体活动等形式, 是中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最常用的心理干预手段。一般事先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发现学生共同的心理问题, 采取专题讲座、拓展训练或团体游戏的方式进行干预。通过这些活动可以有针对性地解决中职生存在的心理困惑, 使学生能在环境适应方面、团队合作和竞争、责任感等方面的问题得到解决。

1. 团体干预内容的设计

团体干预一般以情绪为主线, 从认知和行为两个方面着手来改变学生的学业情绪和自我概念。

认知方面的干预, 首先是向学生介绍情绪方面的相关知识, 有一个知识的储备;然后是通过几次团体的互动和自己的内部探索, 认识到自己的情绪, 以及不正确归因等, 目的是让学生客观正确看待自己的问题, 了解自己的情绪体验。

行为方面的干预主要通过形式多样以及主题多样的家庭作业, 改善学生与家庭成员的沟通和交流, 提高学生的自信心 (自己找优点和同学互找优点的训练) 改善学生的自我认识和学业情绪;同时在具体的团体活动中, 使用各种方法 (比如观察学习等技术) , 提高学生对自己情绪以及行为的判断和实施能力。

2. 干预手段

团体干预主要采用学生的团体咨询方式。

团体心理咨询是在团体情景下进行的一种心理咨询形式, 它通过团体内人际交互作用, 根据社会及团体动力的原理, 运用适当的辅导技术, 促使个体在交往中通过观察、学习、体验、认识自我、探讨自我、接纳自我, 调整改善与他人的关系, 是协助个体自我了解、自我发展及自我实现的过程。与单个的心理辅导相比, 它有着某些特有的功能与价值, 而且团体咨询本身也反映了系统论的思想。我国关于团体咨询和辅导的诸多研究也反映了团体干预的优势。此次探讨将团体心理咨询应用于改善中职学生的学业情绪、自我概念等研究中, 结果显示, 团体心理咨询适用于中职学生, 在改善其学业情绪和提高自我概念方面有一定的可行性, 而且也比较有效。

如人际交往问题是中职生最普遍的心理问题, 我在学生管理及教学中通过专题讲座“如何与人交往”和团体游戏“有缘相识”和、“寻人行动”活动来帮助学生学会主动交往。其中, “有缘相识”游戏的要点是:利用多种颜色的小方形纸, 在颜色纸的背面分别画上动物图案, 学生根据自己所选纸片的颜色与动物图案, 到人群中寻找与自己图案相同的“有缘人”。“寻人行动”游戏的要点是:要求学生根据“寻人信息卡”上的信息, 在规定的时间内找到该特征的人进行交流。

团体活动中, 自我探讨、同学之间互动以及观察学习和体验等都使学生的学业情绪和自我概念得到了很大的变化。同时, 团体的互动中, 经常可以感受到同学之间相互启发, 相互鼓励等的氛围, 这一氛围之下, 学生更容易就自己的问题做出积极客观调整和改善。

3. 团体干预实施效果的讨论

团体干预既是一种有效的心理治疗, 也是一种有效的教育活动, 既可以用来治疗各种心理疾病, 同时也可以解决正常人的心理适应问题。根据团体干预的特点我们可以看出团体干预特别适合人际方面的问题。尽管团体干预有很多优势和益处, 但它也存在一些问题, 那就是很难深入地处理每一个个体的问题。此外, 团体所花的时间也比个别干预要多, 容易造成有的组员中途退出。

三、结论

本文通过个体干预与团体干预进行研究, 并对具体案例进行了探讨, 个体干预切实可以解决中职学生的心理问题, 但顾及面窄, 进行干预的学生只是极少数;而团体干预对预防及整体解决学生中存在的普遍心理问题是有一定效果的, 而且顾及面广, 但团体干预对于个性案例起不到应有的作用。对于个体干预与团体干预所存在的不足之处, 本文建议可以采用团体干预与个别干预相结合的方式, 并采用系统论的思想从教师、父母、学生三个方面入手进行综合干预, 才能收到良好的干预效果。但学生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之间并不是简单的此消彼长的关系。所以, 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 应该从两个方面着手, 积极情绪的培养和消极情绪的预防, 提高学生在学习中的快乐感。

摘要:适时对学生进行心理干预可以有效的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 对学生管理具有重要作用。本文针对目前日益严重的中职学生心理问题, 在参考心理干预相关理论的前提下探讨了心理干预在中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具体应用。

关键词:心理干预,中职学生,心理健康

参考文献

[1]陈家麟.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原理与操作[M].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2.

[2]心理咨询师国家职业资格培训教程[M].民族出版社, 2005.

上一篇:班主任工作与学生心理健康下一篇:版申请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