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21世纪的希望》

2024-04-25

《海洋――21世纪的希望》(通用11篇)

篇1:《海洋――21世纪的希望》

《海洋——21世纪的希望》教学设计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

2.借助课文的具体语言文字,了解海洋与人类社会的密切关系,认识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激发热爱大自然,热爱科学的情感。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为什么说海洋是21世纪的希望 教具: 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九课(齐读课题)。茫茫宇宙中的地球裹着一件水兰色的纱衣,那是广袤无垠的海洋在奔腾不息。千百年来,人们热爱海洋,敬畏海洋,但今天(出示第四自然段)

1、指名读。

2、你们明白了什么?有感情地朗读。

3、练习用“由于”造句。

4、你们有什么疑问吗?(为什么开发、利用海洋?怎样开发、利用海洋?)

5、好,就让我们从这两个问题入手来理解为什么说海洋是21世纪的希望吧。

二、学文

1、把书打开,自由读5—8自然段,找出问题的答案,画出句子,圈出关键词,再试着有感情地读一读。(学生自学)

2、交流: ⑴ 交流为什么

(生读能源危机,出示“目前……能源危机”)可以具体地谈谈自己的理解吗?

知道了这些信息,我们心里沉甸甸的,感到(恐慌、担忧)有感情地读这一段。(生读文)

(生读食物匮乏,出示“由于……威胁。”)说说你圈出的词语: “急剧”是什么意思?世界人口增长怎样急剧呢(2000年60亿,平均每年增长7800万人,2050年人口是90亿)人口如此急剧增长,会有什么负面影响?

“恶化”学生举例说说生态环境的恶化。

人越来越多,可耕种面积越来越少,于是人类开始面临(食物匮乏的威胁)谁来有感情地读一读。

除此之外,人类还面临着那些生存危机?

(出示图片)是啊,近30年来,人类消耗了地球上三分之一的可利用资源。与此同时,人类对资源的需求在30年内增长了一倍,并继续增长。陆地资源紧缺,人类事物匮乏,我们深深得为自己的未来感到(担忧),齐读这两段话,相信你们能读得更好。(生读文)⑵交流怎么办

人类真的到了山重水复、无路可走的地步了吗?有没有什么解救之道

呢?(海洋……聚宝盆……丰富……)于是,人类把目光转向海洋,是怎么开发、利用的呢?

(生读“如今……大显神威。”出示)读了这段话你有什么感受?(自豪,高兴)从哪里体会到的?(交流关键词)谁愿意自豪地读一读的?(生读文)

(有感情)真好,想不想去看看海洋采矿者的风采(录像)(没感情)老师给大家看一段录象,相信看了后你会读得更好。(录像)

继续交流怎么开发、利用海洋。海洋可开发利用的远远不止这些,想一想,我们还可以怎样开发和利用呢?(学生各抒己见)

3、现在,你们明白为什么说海洋是21实际的希望了吧,谁来说说。

4、是啊,曾经海洋孕育了生命,如今,又将解救人类于危难之中;可是,现代人类又是怎样对待这个兰色希望的呢?这张照片展现的是漂浮在海面的石油!由于油船泄漏、油井发生井喷,大量石油随波逐流,生灵遭涂炭,海鸟的尸体不时被抛向海滩。这是赤潮爆发是的海水。随着海洋污染日益加重,赤潮也日趋严重,鱼、虾、蟹等大量死亡,数万公里的海洋成为死海。除此之外,人类的乱捕乱杀,在全球近乎100的水域内捕鱼,已造成海洋中很多物种的消失。

5、同学们,心情沉重吗?想说些什么呢?

6、是啊,正如我们书上所说,人类要开发和利用海洋,首先必须(生读“保护海洋,珍惜海洋资源”),只有这样(生读“海洋才会乐于做出奉献”)

7、同学们,海洋存亡,匹夫有责。痛定思痛后只有一句话-------(齐读:海洋-----21世纪的希望);万语千言只为大家谨记(齐读:海洋-----21世纪的希望)。

三、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仿5、6自然段把自己开发、利用海洋的设想写下来。

3、继续了解海洋的知识。

四、板书

海洋——21世纪的希望

生存危机 开发、利用

篇2:《海洋――21世纪的希望》

二、初读指导

1.借助拼音自学生字,会读会写田字格中8个生字会读田字格上面两个生字。

2.查字典并联系上下文,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低廉威胁大显神威望洋兴叹

慷慨敬畏喜怒无常无穷无尽

3.自读课文,想想每个自然段的意思。

三、检查自学情况

1.出示生字卡片,“开火车”读,齐读。

提示:“矿”是后鼻音,“匮”读第四声。

2.了解词语掌握情况,重点领会下列词语意思。

低廉:(价钱)便宜。

慷慨:大方,不吝惜。

威胁:用威力逼迫、恫吓使人屈服。

敬畏:又敬重又害怕。

望洋兴叹:本指在伟大的事物面前感叹自己的渺小,比喻要做一件事而力量不够,感到无可奈何。

3.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要求读得正确、流利。

4.讨论:

全文共有几个自然段?每个自然段写什么?

全文可分几部分?哪部分写海洋是21世纪的希望?

第一段(第1―3自然段):写海洋与人类有密切的关系年来,人们热爱海洋,又敬畏海洋。

第二段(第4―8自然段):写由于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正迎来开发、利用海洋的新时代。

第三段(第9自然段):写开发海洋,首先得保护海洋。

四、精读训练

1.自由朗读第一段,画出中心句。

(出示:人与海洋的关系非常密切)

2.课文通过哪些方面来写海洋与人类关系密切的呢?

画出有关语句。

交流:

(1)“海洋给人类提供了航行的便利。”说说自己的.理解。

(2)“它慷慨地给予人类丰富的水产品和每日不可缺少说自己对这句话的理解。(抓住“慷慨、丰富、每日不可缺”几个词)

这两句之间的分号,说明什么?这两句都是讲海洋给人类带来的益处,因此,千百年来人们――(热爱海洋)

(3)“无情地掀翻船只,冲垮海堤,毁灭沿海的城镇……”

说说自己对这句话的理解。(要求抓住“无情、冲垮、毁灭”等)这句是讲海洋给人类带来的可怕灾难,所以人们在热爱海洋的时,又――(敬畏海洋)

3.引读第3自然段。

4.指导朗读第一段。

要读出千百年来人类对海洋既“热爱”又“敬畏”的复杂心情,及面对它“喜怒无常”的无奈。

齐读第一段。

第二课时

一、听写词语

二、继续精读训练

1.过渡: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已进入信息时代的我们,还会像千百年来的人们那样“望洋兴叹”吗?(指读第4自然段)人类是怎样开发、利用海洋的呢?

2.学习第二段。

(1)齐读第4自然段。这句话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承上启下)

(2)人们是从哪些方面开发、利用海洋的呢?快速读读下面几个自然段,交流。

(板书

开发矿产资源

索取高蛋白食品

利用水力发电

淡化海水缓解水荒

建设海底城市)

(3)课文是怎样具体开发、利用海洋的呢?对照课文,根据板书,四人小组逐个自然段讨论。

交流:

①“由于……都在闹‘能源危机’”、“―座座……”、“一艘艘……已驶向……”、“……已潜入……”。

(人类“能源危机”,导致到海底开发矿藏)

看图理解第5自然段最后一句话。

朗读第5自然段。

②“由于……人类正面临着食物匮乏的威胁”、“21世名的餐桌上……来自海洋”。

(人类“食物匮乏”,导致到海洋索取高蛋白食品)

朗读第6自然段。

③“潮汐发电站……价格低廉的电力。”(人类用较少的价钱,获得大能量的电力)

朗读第7自然段。

④“用海水淡化……缓解……水荒。”(人类遇干旱,用淡化海水的方法缓解)

“在海底建设城市……” (人口增长,拓宽生存空间)

朗读第8自然段。

(4)朗读第二段。

3.课文学到这儿,你能回答这个问题吗?为什么说海洋是人类21世纪的希望?

(人类面临困境时,把“目光转向海洋”,科学开发、利用海洋给人类带来了希望)

根据板书,概括地说一说。

自由说、指名说。

4.齐读第三段。

为什么必须保护海洋,珍惜海洋资源?

我们可以怎样保护海洋?

朗读第三段。

三、.总结全文

1.朗读全文。

海洋与人类有密切关系,我们现在就要努力学习,将来更好地开发、利用海洋,让它真正成为人类新世纪的希望。

四、练习

指导造句“……由于……”。

篇3:《海洋――21世纪的希望》

《海洋——21世纪的希望》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十二册一篇有关海洋的说明文。课文告诉我们, 海洋与人类有着密切的关系, 21世纪人类已迎来开发海洋、利用海洋的新时代, 海洋成了人类在新世纪的希望。该文行文简洁流畅, 纲举目张, 条理清楚。与此同时, 也显现出了它的弊端——信息量少, 学生感觉海洋还是离自己很遥远。鉴于对教材这样的理解, 在新课程理念引领下, 产生了这一基于网络环境下的《海洋——21世纪的希望》网络课堂教学。

二、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 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 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 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 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 教学方法的选择, 评价方式的设计, 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海洋——21世纪的希望》这篇课文介绍了海洋的知识, 描绘了海洋与人类的密切关系。所以, 借助网络再现课文内容, 充实课文内容, 引导学生在网络中加深对海洋的了解, 在课文的朗读和网络的学习中让学生弄明白“为什么说海洋是人类21世纪的希望”是本文的教学重点。激发孩子们热爱海洋、保护海洋的热情是本文的教学难点。依托网络媒体充实内容、再现情境, 就能很有效地突破教学重、难点。

基于以上考虑, 我设计了一个互动的网络教学网站。网站设计集图、文、音、像等信息于一体。首页上, 我把它大致分列为七大板块:课文学习、作者简介、生字检测、语言训练、作业自选、课外知识、我要留言。同时我还设计了最新热门图片、最新推荐、最新热门文章等栏目, 并且推荐了好几个关于海洋的相关网站链接。此外, 我还开辟了“网上论坛”、“请你留言”栏目, 为学生协作学习、会话交流提供了保障。

三、学情分析

小学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一些学习方法, 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 本课的教学就是让学生在朗读、感悟、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理解课文内容, 明确课文所要表达的中心思想, 从而学习作者语言表达的特点以及写作方法。但作为我们北方学生, 对海洋了解少之又少, 对生活关注不够, 因此注重师生间的交流, 引导学生关注生活, 利用网络资源学习, 就显得尤为重要。

网络环境能为学生创设生动活泼的课堂环境。学生将网络作为获取资料、自主探究的工具, 采用“研究性自主学习的模式”, 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能力来选取学习的内容, 调整自己的学习过程, 充分激发了学生主动意识, 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及自我探索、自主学习的能力。

四、目标预设

(1)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学会本课的生字, 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 了解海洋与人类社会的密切关系, 认识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激发热爱大自然, 热爱科学的情感。

(4) 在深入了解课文的基础上, 领会“人类正在迎来开发海洋、利用海洋的新时代”一句在文章中的作用。

五、教学过程

(一) 创设环境, 激趣导入

(1) 课前游戏:大家比赛背诵含有“海”字的古诗句, 比比谁背得多。

(2) 板书“海洋”。

师:同学们见过大海吗?她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学生自由回答。

师: (出示视频, 配乐描述) 海洋像一匹看不见尽头的蔚蓝色的绸缎, 她博大而深邃, 遥远而亲近、多情而温柔;她多么像一位温情的母亲, 为人类提供了丰富的物产。瞧!各种各样的鱼儿在她的怀抱中畅游嬉戏, 各种海星、水母、贝类、珊瑚点缀其间……如果你来到外太空你会发现地球更像一个蓝色的水球, 海水澎湃、波澜壮阔, 与宇宙中的其他星球交相辉映。海洋是生命的摇篮, 她曾经孕育了地球上最初的生命, 在21世纪的今天, 海洋与人类的关系又将是怎样的呢?

师:请大家跟着老师一起书空课题, 齐读课题。这是一篇说明文, 所以每个字都要读得实在, 让人明白, 尤其是题目更要读得实实在在。再齐声读课题。

(二) 复习巩固, 自主检测

1.学生自我检测生字、新词掌握情况

师:课前我们进行了预习, 不知大家的生字词掌握得怎么样?我想考考大家, 请大家打开网络课件上“生字词”这个栏目, 检查一下自己的掌握情况吧。

学生打开《海洋——21世纪的希望》专题学习网站, 在“生字词”这个栏目内检测自己的预习效果, 计算机会对学生的预习结果给一个评价。

师:大家的字词掌握得相当好, 这些字、词、句都回到了文中, 你还能正确读出感情吗?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对于学生自学效果的检测, 网络有着传统教学不可替代的优势。真正达到了学生人人测试、有针对性地检测, 对学生的预习效果起了强化作用。)

(三) 问题创设——自主探究

学生默读全文。

师: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呢?

师:作者抓住了几个方面来写?都介绍了关于海洋的哪些方面的内容呢?你能抓住关键词语简要地概括出来吗?

生汇报, 师总结:关系密切开发利用保护珍惜

课件出示“千百年来, 人们_____海洋, 又_____海洋。在_____的海洋面前, 人们只能____”

师:这道题谁会填?

生:千百年来, 人们热爱海洋, 又敬畏海洋。在喜怒无常的海洋面前, 人们只能望洋兴叹。

师:齐读这句话, 说一说看到这句话, 你会想到哪些问题?

生:为什么人们既热爱又敬畏海洋, 这不矛盾吗?

生:海洋的喜怒无常表现在哪里?

生:为什么人们对海洋“望洋兴叹”呢?

师:读出理解是收获, 读出问题也是收获, 问题是学习的动力。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再来读读课文1-3自然段, 看看你是否能找到答案?

学生读完课文, 四人小组交流。

全班交流汇报。

生:海洋孕育了地球上的生命, 为人类提供了很多能源, 所以人们热爱海洋。

生:我知道, 海洋发起脾气来能够无情地掀翻船只、摧毁房屋, 所以人们敬畏海洋。

生:我知道“望洋兴叹”这个成语的来历, 他出自《庄子·秋水》是讲绵绵秋雨不停地落, 百川的水都流入黄河。水势之大, 竟漫过了黄河两岸的沙洲和高地。河面也被水涨得越来越宽阔, 已经看不清对岸的牛马了。河神见状欢欣鼓舞, 他自我陶醉, 以为天下美景已尽收自己的流域。河神洋洋得意顺流东下, 到达北海。朝东望去一片汪洋, 看不见边际, 这使他顿时大吃一惊, 一扫洋洋自得的神情。他眺望无边的海神, 不禁大发感慨:俗话说得真是好, 只有见识短浅的人, 才认为自己高明。这说的正是我这类的人啊!”

师:谢谢你为大家带来了这么精彩的故事, 那么大家说说在这里“望洋兴叹”该如何理解, 还是成语的本意吗?

生:这里指人们对海洋的喜怒无常无可奈何。

师:你能试着读出海洋的喜怒无常来吗。

生自由练读

(抓住1-3自然段的中心句, 让孩子们反复朗读这句话, 自主思考由这句话想到了哪些问题, 并且自己读文从文中找到答案, 配合网络课件上提供的资料, 学生自己不但弄明白了答案, 还了解了“望洋兴叹”的出处、本意以及在这篇文章中的意思。这种自主思考、自主发现、自主解决的学习模式不是更有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吗?)

(四) 分享体验——交流提高

师:面对着海洋, 人们是否真的“望洋兴叹”、“束手无策”了呢?文中有一句话概括了这个意思, 你能找到吗?

生:今天, 由于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 人类正迎来开发海洋、利用海洋的新时代。

师:你发现这句话有什么特点呢?

生:这句话既是一个过渡句, 又是一个总起句, 是下文的总领。

师:那么下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介绍海洋的呢?请快速默读课文, 抓住关键词用简单的语言概括出来。谁愿意写在黑板上呢?

生板书:矿产丰富提供食物海水发电海水淡化建设海底城市

师:下面就请大家选择自己感受最深的一个方面, 借助网站上提供的图片、视频、资料等进行自学 (可以自己学, 也可以寻找学习伙伴合作学习) 。

学生打开相应的网页, 借助提供的图片、视频、文字等进行自主学习。

学生汇报交流。

生:我自学了“矿产丰富”, 我想读给大家听“目前……大显神威”。

师:读了这段话你有什么感受?

生:自豪、高兴。

师:能自豪地读一读吗?

生朗读, 师指导

师:真好, 想不想去看看海洋采矿者的风采 (播放视频) 。

师:你还自学到了什么?

生:我了解到, 世界人口越来越多, 可耕种面积越来越少, 于是人类开始面临食物匮乏的威胁, 不过越来越多的海洋食物上了人们的餐桌, 像海鱼、海虾等为人们提供了高蛋白的食物。

生:潮汐可以发电, 给人类提供无穷无尽和价格低廉的电力资源。

生:陆地水资源是有限的, 但是海水淡化可以解决水荒问题。

师:现在, 你们明白为什么说海洋是21世纪的希望了吧。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学习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 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 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 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在这节课上, 我让学生选取自己喜欢的内容, 给足自学的时间, 让孩子们利用网络提供的图片、文字、视频等多种资源进行自主学习, 可以一个人静静思考, 也可以小组合作交流。通过汇报的方式交流所学成果, 充分发挥了学生学习的热情, 也提高了学习效率。)

(五) 充满希望——升华情感

师:海洋能为人类提供这么多丰富的资源, 面对今天的海洋, 你有什么话想说吗?请打开“留言板”在“留言板”上留言, 写下自己的感受吧。

学生留言。

网上交流评价。

师:同学们, 海洋是蓝色的宝库, 开发海洋是一场蓝色的革命, 我们应该行动起来, 在开发利用的同时积极地保护、珍惜她, 感谢她为我们做出的一切, 因为 (再次齐读课题) ——“海洋——21世纪的希望”。

篇4:《海洋――21世纪的希望》

一、 题目入手,感知主要内容

课前,教师布置学生结合生活实际阅读、了解一些有关海洋的知识。上课伊始,组织学生谈谈自己眼中的海洋,在交流中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谈,如海洋的无边无际,海洋的物产丰富,海洋有时温和有时暴躁等。通过交流,学生对海洋有了一定的了解,并对研究海洋产生了兴趣。接着,我从题目入手,引导学生思考:课文哪些段落具体告诉我们“海洋是21世纪的希望的?”引领学生了解文章首段与尾段的内容。通过自读、讨论,学生知道这两段告诉我们海洋占了地球的绝大部分,人们既热爱海洋,又敬畏海洋,我们在开发海洋时必须爱护海洋。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由题目切入文本重点,这样的开篇直奔主题,简约高效。它顺应学情,拉近了学生与课文的距离,使学生尽快地进入了学习情境。从了解重点段再兼顾首尾段落,符合学生认知特点和阅读教学规律,也着力体现了高年段篇章教学的特点。

二、 精读重点,感悟未来希望

在精读重点段时,可用“为什么说海洋是21世纪的希望呢?”这一总问题统领全段的学习。学生通过阅读第5~8自然段,从相应的词句中,知道人类面临的困境主要有:“能源危机”“食物匮乏”“水荒”等。

1. 借助资料,感受“能源危机”的可怕

教师首先帮助学生理解“能源危机”的意思,是指人为造成的、常规能源中的矿物燃料的危机,通常涉及石油、电力或其他自然资源的短缺。然后出示资料:“石油——恩赐还是魔咒?经历过第一次石油危机的人们有切肤之痛。1973年被称为是美国历史上最‘黑暗’的一年,以前灯火辉煌的摩天大楼一片漆黑,联合国大厦周围和白宫顶上的电灯也限时关掉,许多居民不得不靠拾树枝生火取暖。”进而,启发学生想象,假如有一天陆地上能源枯竭,人们将会生活在怎样的环境中,以此让学生对“能源危机”的可怕产生切肤之痛。

2. 运用数字,想象“食物匮乏”的威胁

教师出示人口增长统计图,2000年全球60亿人口,以平均每年增长6000万人计算,到2050年将是90亿。如果以每年人均粮食消费量500千克为例,指导学生统计出2000年到2050年全球粮食的需求量。然后出示一组数据:2007年全球谷物生产总量为20亿吨;目前,全世界75%以上的人口只能勉强吃饱饭;近5亿人口严重营养不良,全世界每年有41000名儿童死于饥饿和有关疾病。那么,到全球人口达到90亿时,情况又会如何呢?引导学生感受“食物匮乏”的威胁早已逼近人类,并想象如果有一天这种灾难降临我们头上,会是多么残酷。

3. 激活旧知,体会“水荒”的痛苦

回顾课文《水》,先想一想村子缺水的情景,如那个村子里的人吃的水,要到十公里之外的一处很小的泉眼里去挑,而且经常要排上一个小时的长队才可以挑上一担;只有在下雨的日子里,大家才可以痛痛快快地洗上一回澡,而一年中雨天的日子又是少得可怜;夏天男女老少都有一种将要被风干的感觉等,体会水的弥足珍贵、缺水的无比痛苦。同时,出示一组世界有关地区干旱缺水情景的图片,让学生感到干旱引起的“水荒”已不是个别地区的现象,而是威胁着整个人类生存的危机。

4. 开发海洋,人类的希望所在

面对这些人类生存、发展的困境,人们该怎么办呢?教师引导学生再读课文,并启发学生思考:人们找到办法了吗?这时,学生发现:海洋,正是人类的希望所在。接着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为什么海洋能给人们带来希望呢?学生通过读书,结合已有知识同桌交流,一一概括出开发海洋应对危机的可能:(1) “海洋是个聚宝盆,它蕴藏着丰富的石油、天然气、煤、铁、铜、锡、锰、硫等”矿藏;“海浪和潮汐”也蕴含着大量的能源。因此,人类可以通过“致力于海洋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海水的运动来发电”等方法开发新能源……交流中可适时指导学生联系课文插图,了解海洋石油平台;出示汹涌的波浪,了解海上“烈马”——波浪能等。(2) 海洋里虽然不能种水稻和小麦,但是,海洋能提供丰富的海产资源,海洋中的鱼和贝类能够为人类提供滋味鲜美、营养丰富的高蛋白食物。因此,人类可以“向海洋索取食物”,解决“食物匮乏”的危机。“可以预料,21世纪人类的餐桌上,将会有越来越多的高蛋白食品来自海洋。”(3) 面对“水荒”,人们“用海水淡化”“在海底建设城市”来应对。交流中可以出示海水淡化的流程图,也可以推荐主题网站,激发学生对美好未来的展望。

5. 保护海洋,让海洋乐于奉献

当学生徜徉在对未来海洋的美好憧憬时,教师要及时唤醒他们的意识:海洋给人类带来了新的希望,因此,我们“首先必须保护海洋,珍惜海洋资源。”否则,就是自毁希望,自毁未来。从而,加深对“只有这样,海洋才会乐于作出它的贡献”的理解。

三、 略读首段,了解开篇作用

课文重点段已把“海洋——人类21世纪的希望”说得很清楚了,可是,为什么还要加上第一部分呢?

学生读书、思考、讨论后知道:第一,地球是一颗“水球”,这就形象地告诉我们,海洋占了地球总面积的71%,它积蓄了地球上97%的水,可见它与人类有着不解的情缘。第二,人们既“热爱海洋”又“敬畏海洋”。这一矛盾的态度是因为:海洋“给予人类丰富的水产品和每日不可缺少的食盐”使人类的生命得以延续,它“给人类提供了航行的便利”,使人类的生存条件得以改善,可以说,人类自诞生以来就依赖海洋;但是由于人类认识的限制和科学技术条件的限制,人们面对海洋造成的灾难还束手无策。现在,随着对海洋认识的不断深入,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类已能创造条件来开发利用海洋。文章正是按照人类对海洋的认识过程、开发过程,层层深入展开叙述的。

教学时围绕“海洋与人类关系密切”这一中心,通过引导学生读书,理解课文内容,同时渗透谋篇布局的意识,使工具性体现得更突出。

四、 收集资料,展望未来海洋

学完课文后,学生对开发海洋、让海洋更好地为人类服务会产生浓厚的兴趣。因此,教师可及时引导学生结合文中开发海洋,解决危机的几个方法展望未来:我们的餐桌食品将更加丰富多彩;现代化的海底城市将欣欣向荣;干旱地区水源的变化……然后要求学生任选一个方面搜集资料,作具体的研究,写一篇想象作文,展望未来——21世纪的海洋。

篇5:《海洋—21世纪的希望》的教案

1、学习并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联系生活,感知海洋与人类的密切关系。

教学重点:了解海洋与人类的密切关系。

教学准备:制作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宇航员在月球上仰望太空,最令他们百看不厌的是——(地球)因为它能发出——(蓝色和白色的光芒),它是茫茫宇宙中一颗美丽的蓝色“水球”(出示图画)

2、这蓝色的就是——(水)面对这颗美丽的蓝色水球,你会想些什么?

3、我们曾读过很多与海洋有关的书籍。从电影、电视上看到过有关海洋的镜头,海洋在你的心目中是什么样子的?你能告诉老师和同学们吗?

学生交流。出示画面:平静温柔的海、波涛汹涌的海

4、是呀!大海在我们的.眼中,它有时候是那么平静、安详,有时候面目是那么汹涌、可憎。它有时候带给人们的是无尽的欢乐,有时候却是无限的痛苦。可是金涛先生却认为,海洋是21世纪的希望,(板书课题),他为什么会这样说呢?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第九课《海洋——21世纪的希望》,齐读课题。

二、概括主要内容:

1、检查预习。

①生字,找出容易写错的字。

②开火车读课文,检查读书情况(同桌互相读,纠正读音)

2、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3、说得非常好!这就是文章的主要内容。同学们抓住文章的关键,就一定能概括出文章的主要内容。

三、学习第一段

1、海洋是人类的摇篮,它曾经孕育了地球上最初的生命。海洋是一位慈爱的母亲,它曾经哺育了地球上的生灵。它与人类的关系是那样地密切。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看一看课文的哪一部分写是是海洋与人类的关系密切。

2、指名回答。

3、海洋与人类的关系怎样密切呢?请哪位同学朗读课文的1、2、3小节,其他同学用笔画出描写海洋与人类关系密切的句子。

4、交流。

四、学习课文

1、出示:海洋给人类提供了航行的便利;它慷慨地给予人类丰富发水产品和每日必不可少的食盐。但是海洋发起脾气来,也会无情地掀翻船只,冲垮海堤,毁灭沿海的城镇,给人类带来可怕的灾难。

(1)给予什么意思?慷慨地给予什么意思?大海给予人们什么?

(2)你能结合你收集的资料说说有哪些水产品?

(3)此时人们对海洋的情感怎样?

(4)大海与人类关系密切还表现在哪里?(海洋发起脾气来……)

(5)为什么这么说?(因为它影响人们的生活,直接决定人们生活的安定与幸福)

(6)你能用你收集的例子说明吗?

(7)此时人队海洋又是怎样的情感呢?这段话应该怎么读?

(8)试读,指名读,自由读。

2、引读千百年来,人么热爱海洋,是因为……但是又敬畏海洋,是因为……海洋的脾气真是……在喜怒无常的海洋面前,千百年来人们是怎么办的呢?理解“望洋兴叹”

人们望着海洋会兴叹些什么?

3、快速写。

交流。

4、总结:是啊,千百年来,人们只有望洋兴叹,发出了一声声无可奈何的感叹,一声声愤怒的质问。人类是不是只能这样?海洋能成为21世纪的希望吗?(把课题中的21世纪点点)课后请同学们读课文,收集有关开发利用海洋的资料,下一堂课继续学习。

篇6:《海洋――21世纪的希望》

一、教学内容及设计理念

《海洋——21世纪的希望》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十一册一篇有关海洋的说明文。课文告诉我们,海洋与人类有着密切的关系,21世纪人类已迎来开发海洋、利用海洋的新时代,海洋成了人类在新世纪的希望。行文简洁流畅,纲举目张,条理清楚。与此同时,也显现出了它的弊端——信息量少,学生感觉海洋还是离自己很遥远。如何拉近课文与学生的距离,让学生对海洋产生感性认识呢?又如何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认识得以升华,能力得以提高呢?基于以上思考,我认为借助瑞博教学平台十分有效。《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化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化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网络教学以庞大的知识信息资源库为基础,为学生创设了生动活泼的课堂环境。学生将网络作为获取资料、自主探究和意义建构的工具,采用“研究性自主学习的模式”,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能力来选取学习的内容调整自己的学习过程,充分激发了学生主动意识,培养了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自我探索、自主学习的能力。

二、教学流程设计

(一)问题创设——自主探究

在上节课学习的基础上,复习“海洋与人类有着怎样密切的关系”展开情境,并进一步明确上节课学生确定要研究的核心问题“人类是怎样开发海洋,使海洋成为21世纪的希望”,提出自主学习任务。通过“学习建议”,让学生在网络中带上真实的任务一步一步学习。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断地获得成就感,并更大地激发起求知欲望,进入自主探究的空间。探究文中7、8两小节所介绍的海洋开发所带来的重要性。学生通过我的瑞博教学平台中的“网络资源库”选择有效的方式获取所需要的文字、图片等信息资源;在网站所开设的“资料收集和整理”中把对解决问题具有重要关联的`信息,整理筛选信息,发送出去,资源共享。学生思考、探索和解决问题,获得了较完整的学习经历。

(三)分享体验——交流提高。

学生将自主探究获取的信息通过上传到交流空间,师生共同分享成果。重点引导交流四方面的内容:1、“利用水力发电”对人类的重大意义。通过具体的数据,学生感叹海水的运动竟能产生如此巨大的能量,不可小瞧。2、“淡化海水”对人类的重大意义。学生了解到许多淡化海水的方法,知道了淡化后的海水解决了部分地区的干旱。3、“建设海底城市”对人类的重大意义。学生介绍了海底隧道,科学家们设想的海底居住格局,惊叹于海底的广阔空间。4、还有哪些海洋新能源对人类有着重大意义。学生补充介绍了海洋生物新药能等,没想到海洋有如此丰富的能源供人类享用。

(四)设计口号——情感升华。

学完文章的重点段落5-8小节,在学生强烈感受到海洋对于人类的重大意义时,学生意识到了保护海洋的迫在眉睫。抓住这个关键时刻,学生为保护海洋设计宣传口号,对海洋的情感得以升华。学生用独特的体验写出了丰满的口号,振奋人心!

在这节课中,学生在网络环境中学出了语文味,让语文课堂呈现出了饱满的姿色!让我们继续在网络中找寻语文之路!

《海洋——21世纪的希望》网络课堂教学的反思

武进星辰实验学校刘炎华

《海洋——21世纪的希望》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十一册一篇有关海洋的说明文。课文告诉我们,海洋与人类有着密切的关系,21世纪人类已迎来开发海洋、利用海洋的新时代,海洋成了人类在新世纪的希望。行文简洁流畅,纲举目张,条理清楚。与此同时,也显现出了它的弊端——信息量少,学生感觉海洋还是离自己很遥远。鉴于对教材这样的理解,在新课程的理念引领下,产生了这一基于网络环境下的《海洋——21世纪的希望》网络课堂教学。网络教学以庞大的知识信息资源库为基础,为学生创设了生动活泼的课堂环境。

一、网络教学,放飞学生的自由。

瑞博教学平台提供的预设性资源、生成性资源、外援性资

源,为学生提供多风格、多路径的多种学习选择,使学生经历个性化与自由化的学习过程,尽力把有限的教室和几乎无限的网上空间结合起来,既发展学生的个性,又发展了学生的智慧。如学生在自主学习5-8小节时,通过对平台中教师预设资源的利用,弥补空白,寻求所需,更好地了解到世界的现状、海洋丰富的资源,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背景形成对文本的理解。当学生产生疑问,形成探究主题时,网络连接着大世界。运用它,学生畅游其中,自由探究,真正做到文本与世界相连,体现了“大语文”学习观。探究有成果后,学生还可以把研究成果发送到“资料收集和整理”“设计口号”中,供大家学习,点评,交流。无论是学生的学习,还是讨论、交流,一切尽在网络教学环境中!

二、网络教学,架起师生桥梁。

学生自主学习前,教师通过“学习建议”引导学生扎扎实

实地学习,鼓励学生大胆链接相关资料。学生带上真实的任务,愉悦的心情开始学习的第一步。从交流环节中看出,学生与老师的交流在网络资源下轻松、精彩!接着,教师紧紧围绕文本提出值得思考、探究、拓展的问题,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欲望,并教给学生解决问题的办法。学生参与获得了下一个学习任务,倍感自豪,积极投入了探究之中!与此同时,教师不断鼓励学生把研究的成果发送出去,供大家欣赏。学生在美好情感的促进中愈学愈勇,在随后的交流中据理力争,最后师生达成共识:海洋的水力发电、淡化海水、建设海底城市及其它书中没有介绍的新能源给予21世纪的人类无限希望!顺应情感,学生开始为保护海洋设计口号,老师以欣赏者的身份告诉学生:你们真棒!在网络的牵线下,师生愉快互动,教学内容一气呵成!

三、网络教学,渗透社会文化。

网络,使小课堂连着大世界,也便有了网络文化。学生看

到社会上那么多地区被土地沙化,内心焦急;看到海洋中那么多鱼产品,内心激动;看到人类成功开发了海洋资源,又那么自豪……这么多种情感变化,全来自于网络带来的社会讯息。文化是一种意识层次的东西,社会文化给学生思维与情感的冲击。学生借助于网络,开始用网络的语言交流,用网络的方式思考,用社会的信息重新审视世界。在最后的口号交流中,学生的口号已不仅仅体现在简洁上,而是填补了社会重要现状,使得口号丰满有力,渗透着社会文化!

篇7:海洋21世纪的希望反思总结

在第一课时的教学中,有几点值得欣慰:首先,课前让学生阅读与海洋有关的书籍,收集质料,拉近了学生与海洋之间的距离。为学生走进课文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其次,三次读的要求是逐步提高的,从自由读到默读,再到浏览。体现了读的三个层次,学生读书的能力得到逐步提高。第三,检查初读时,改变方式,用“送给机会”的方式,变“要我读”为“我要读”。并在读中渗透竞争的意识,让学生学习把握机会,极大的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为下面学习《最大的麦穗》一课领悟主题,做好铺垫。从课堂效果来看,学生参与的热情很高,就连学困生也积极参与,给我的触动很大。我坚信“兴趣是最后的老师”。第四,第一自然段的朗读指导针对性强,学生朗读水平得到明显提高。

但本节课也存在许多不足之处:第一,课堂用语的严密性。如:“段”与“自然段”的区别。对学生鼓励性的语言比较单一,今后应多积累一些这方面的语言。其次,对教材的把握如何做到“人”与“工具”的统一。如:在第二自然段的教学中。我只关注让学生联系实际,理解、感悟人类与海洋之间的密切关系,体会本段中的拟人手法的运用,却忽视了这两句话中,还存在“正反对比”的说明方法,及“但是”这个词在这两句话中所起到的作用-------转折连接。教学中,我没能及时抓住这个语言文字的训练点,让学生学习这种方法进行仿写。而在让学生看图片感受大海给人类带来可怕的灾难时,我又忽视对学生进行“珍爱生命、关注环保”这方面人文思想的教育。

篇8:《海洋――21世纪的希望》

在煤、石油等常规能源日益紧缺、近海渔业资源过度捕捞等诸多困境下,海洋资源必将是21世纪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可持续发展的有力保证[1,2,3,4]。随着陆上资源的枯竭、人口快速增长以及经济持续发展,人们对于资源的需求也不断增加,蕴藏着丰富的生物和矿产资源以及无污染、可循环的动力资源的海洋再次进入人们的视野。从海权论到大国崛起、从希腊航海时代到大发现,纵观历史的每一个角落,我们可以发现,合理开发利用海洋资源,将会为人们提供新的出路,同时也能有效提高人类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以南海—北印度洋为纽带,开启了人类合作、互助、共赢的新篇章。充分了解涉及海域的资源特征,将有利于展开高效、合理的开发利用。本文在此对南海—印度洋的海洋资源特征进行探析,为21世纪海上丝路建设尽绵薄之力,助力我国引领国际海洋开发建设,促进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2 南海

2.1 矿产资源

我国南海素有“第二波斯湾”之称,蕴藏着丰富的矿产资源,如油气、可燃冰、稀有金属等[5,6,7]。南海地层包含有丰富的中生代和新生代沉积海床,其面积估算有75万km2,其中有58.1万km2处于中国九段线内,富含油气矿产资源[7]。我国近海7个大型含油气盆地(渤海盆地、南黄海盆地、东海盆地、北部湾盆地、莺歌海盆地、珠江口盆地、台湾浅滩盆地),南海作为中国海洋油气资源的储备区域,珠江口盆地、莺歌海盆地以及北部湾盆地蕴藏着丰富的油气资源,分别为:40亿~50亿t、4亿~5亿t、4亿~5亿t;此外,南海的沉积地形还蕴藏着丰富的未知储量的油气和天然气水合物资源[8]。

南海油气资源储量估计存在较大差异,最低储量为77亿桶,而最大估计值则为2 130亿桶,约为最低估计值的27倍,这个储量可以达到沙特阿拉伯的原油储量的80%[9]。海南省对于南海油气储量的估计值为:南海油气储量约为707.8亿t,其中石油约为291.9亿t,天然气580 000亿m3[10];美国能源信息管理局估计,南海石油储量约为110亿桶,天然气储量则为53 800亿m3[11]。天然气储量的一个估计值为75 323亿m3,该估计值认为构成该地区碳氢化合物储量的60%~70%,其中,在文莱、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泰国、越南以及菲律宾等国家均发现丰富的天然气储量而非石油。与石油估计存在分歧一样,天然气储量的估计也存在很大分歧。单就中国对南海天然气储量估计就存在较大差异,从254 853亿m3到566 340亿m3[10]。

南海油气资源开采也成为近年来南海周边国家关注的热点,在我国南海九段线内就存在其他国家的盗采现象。截至2010年年底,中国周边国家日产油约17.9万t,合计年产量约6 500万t石油以及750亿m3天然气。从20世纪70年代起,南海周边国家在南海区域共签订428 份合作协议,其中188份在九段线内或涉及九段线内区域,合计九段线内石油开采量约为每年5 000t。 如今,诸如Shell,Exxon,British Petroleum,Japex,Inpex,Nissho Iwai, AOC, TOTAL, Canoxy, BHP,Nestro,ONGC,Statoil以及PEDCO等约200家国际石油公司参与南海海区的油气勘探和开采,相关国家已经开了1 380口油井[13]。

南海同样蕴藏着丰富的砂矿资源:据国际理论与应用化学联合会定义,稀有金属是15个指镧系元素以及钪、钇两个元素组成。这类金属常用于制作特种金属材料,在飞机、火箭、原子能等领域属于关键材料,南海含有较为丰富的此类矿藏:锆英石、独居石、铌钽铁矿、磷钇矿及石英砂等,主要分布于沿海岛沿岸海滩与近海水域。其中,海南岛沿岸主要是锆石、钛铁矿、独居石、金红石和磷钇矿。

2.2 生物资源

南海蕴藏着丰富的生物资源,如渔业、生物制药等。仅渔业资源就非常丰富,有近400万t,有世界1/3的海洋物种,并且可以提供10%的世界捕捞量[15]。水产资源品种繁多,而单一品种的数量较少,仅鱼类即近千种,主要经济品种有鲷鱼、蓝圆鲹、沙丁鱼、金线鱼等。此外,南海尚盛产金枪鱼、鲣、旗鱼、鲨鱼等大洋性鱼类,其他贝、虾蟹类、藻类资源亦丰,西沙、南沙、中沙群岛附近所产海龟、海参、玳瑁等亦著名。捕捞产量占中国海洋捕捞产量的20.3%[18]。渔业贸易对南海周边国家来说是一个重要外贸项目,以菲律宾为例:从2009—2013年,菲律宾出口至中国的渔业产品从0.49亿美元上升至1.29亿美元;2013年菲律宾从中国进口渔业产品价值0.6亿美元[15]。

2.3 化学资源

已发现海水含有80多种化学元素,南海面积辽阔,最深处可达4 000m,拥有丰富的化学资源开采特征,常见的有开发价值的如氢、铀等。在海水含氧量方面,西沙附近海域海水中溶解氧含量达5.14~7.11mg/L,氧饱和度为68% ~100%;南沙群岛海域溶解氧含量为6.22~6.79 mg/L,氧饱和度为101%~108%,整个南沙、中沙群岛海区溶解氧和氧饱和度都达到I类海水水质标准。南沙和中沙海区是电解海水提取氢、氧资源的理想海区。金属铀是原子能发电的主要燃料,西沙海域不仅含氧量丰富,在铀和氘资源上也是具有可观的开采价值:总铀能就相当于一个25万kW电站150亿年的发电量,氘核能是铀核能的50倍[16]。

2.4 动力资源

郑崇伟等对我国南海的动力资源展开过详细的统计分析[16,17,18,19]。

2.4.1 风能

南海海域全年有效风速(3~20m/s)出现的频率为57%~86%;大部分海域的年平均风能密度在100 W/m2以上,(通常认为风能密度大于100 W/m2为可用,也有的标准认为风能密度大于50 W/m2为可用),即南海大部分区域可以进行风能开发;南海50%以上海域的风能密度>200 W/m2,大值区可达400以上W/m2,中心更是高达600W/m2以上,(通常认为风能密度>200 W/m2为丰富),表明南海大部分区域蕴藏着较为丰富的风能资源。

2.4.2 波浪能

南海的波浪能资源整体乐观:大部分海域的能流密度在2~16kW/m(通常波浪能流密度大于2kW/m时为可用),大值区分布于吕宋海峡—中南半岛东南海域一线。1988—2009年期间,南海大部分海域的波浪能流密度以0.05~0.55(kW/m)/a的速度显著性逐年线性递增。南海大部分海域2kW/m以上能流密度出现频率在60%以上。波浪能的稳定性较好,各月的变异系数Cv基本在0.9以内,月变化指数Mv指数在6以内,季节变化指数Sv指数在4以内。南海北部为波浪能资源的相对优势区域。

2.4.3 海流能

南海沿海有23条水道蕴藏有海流能,占我国沿海水道总数的25%。西沙、海南岛东侧及巴士海峡处属强海流区,最大功率密度为4.35kW/m2。

2.4.4 潮汐能

虽然处于低纬度海域,但由于槽沟水道纵横交错,潮流较急,导致南沙群岛礁群附近的潮差明显增大,最大潮差可达3m,且礁体大多为环礁,有利于潮汐能的开发利用。

2.4.5 温/盐差能

按水深大于500m的海域约154万km2计,南海的温差能年蕴藏量约600亿kW,盐差能的蕴藏量与温差能相当。

3 印度洋

3.1 矿产资源

作为世界海权中心的印度洋,其丰度的资源也同样吸引着世界的目光。印度洋的油气资源不局限于波斯湾,还分布在澳大利亚的陆架区域、孟加拉湾、阿拉伯海、红海、非洲东部海区和马达加斯加群岛周围。以波斯湾为例,已探明石油储量在120亿t、天然气7 100亿m3,占中东地区探明储量的1/4。印度洋的产油量占全球海油总产量的1/3[20]。印度洋的可开发矿物资源同样丰富,以金属矿藏为例,印度洋以锰结核为主,主要集中分布在深海盆底,以西澳大利亚海盆、中印度洋海盆为主要分布区域。在近海区域,重砂矿也有一定的丰度和开采价值。

美国中央情报局(U.S.Central Intelligence A-gency)在1976年曾绘制了印度洋的自然资源分布特征[21]。2015年,我国科学家在中印度洋海盆还首次发现大面积富稀土沉积物,并初步推断划出了两个富稀土沉积区域[22]。

印度洋海山结壳湿资源量为111.6亿t和干资源量为80.4 亿t。 印度洋海山干结壳资源量为81.5亿~163.0亿t,锰、钴、镍、铜和钼金属量分别为11.9亿~23.9亿t、0.2亿~0.5亿t、0.3 亿~0.5亿t、0.1亿~0.2亿t和0.03亿~0.07亿t,铂金属量为2 648~5 296t[23]。

3.2 油气资源开发

3.2.1 新加坡

新加坡是亚洲主要的石油炼制中心之一,原油炼制能力接近130万桶/d。其3个主要的炼油厂包括:埃克森美孚58万桶/d的炼油厂,英荷壳牌集团位于PulauBukom岛上的43万桶/d的炼油厂和新加坡炼制公司(SRC)的28.5万桶/d的炼油厂。新加坡的天然气全部依赖进口[24]。

3.2.2 缅甸

石油和天然气在内陆及沿海均有较大蕴藏量。据缅甸能源部统计,缅甸共有49个陆上石油区块和26个近海石油区块,原油储量32亿桶、天然气储量25 202亿m3[25]。现陆上已开发油田18个,海上、陆上开发天然气田3个。根据美国能源信息署数据,截至2013年初缅甸探明原油储量为5 000万桶,天然气储量为2 831.7亿m3。2012年,缅甸能源部宣布拥有1.4亿桶原油储量和6 371.33亿m3天然气储量。原油日产量为1.96万桶,天然气日产量为0.418亿m3。缅甸近海地区已确认的石油储量为0.35亿桶,可开采的天然气储量达2 831.7亿m3。缅甸近海地区每日生产1.2万桶原油和0.297亿m3天然气[26]。

缅甸与石油最大的关联是中缅油气管道。中缅原油管道起点位于马德岛,中缅天然气管道起点为皎漂,途经若开邦、马圭省、曼德勒省、掸邦,从中国瑞丽进入国内。原油管道长771km,天然气管道长793km。

3.2.3 孟加拉国

孟加拉国石油、煤炭、水电资源非常有限,但陆上海上均有着丰富的天然气资源,因此孟工业生产及整个社会经济的能源供应全靠天然气资源。近日,孟加拉矿产能源部称根据最新报告,已探明的天然气储量为6 241.6 亿m3,其远景储量为11 836.5亿m3。孟加拉的财力及技术水平均不能独立勘探天然气,只能依赖外国投资者。

3.2.4 印度

印度的沉积盆地面积巨大,达314 万km2,共26个,这些盆地大都分布在海上,以水深200 m为分界线划分,低于200m的约179万km2。印度已发现的油气资源主要分布在孟买高盆地、安德拉邦、古吉拉特邦、奥里萨邦和阿萨姆等地区,其中已具有开采能力的有7个。截至2013年4月,印度已采出19.6 亿t油当量,约占总可开采储量的48.2%[27]。

3.2.5 斯里兰卡

此前据BBC报道,斯里兰卡从未出产过石油。石油勘探工作在2009 年结束内战后随即回复,最近,在马纳尔湾海域发现油气资源痕迹,斯里兰卡政府已对外宣布该消息,同时欢迎外籍公司进入该区域进行勘探和开采工作[28]。

3.2.6 巴基斯坦

巴基斯坦已开采消耗逾3 700亿m3天然气,约占已探明总储量的3成;开采消耗的原油约逾4亿桶,占已探明总储量的近6成。此外,巴基斯坦还有4家炼油厂分别位于该国的北部、MehmoodKot以及卡拉奇[29]。

3.2.7 伊朗

伊朗是石油出口大国,2000—2001年出口石油收入236亿美元。据USGS(2000)的评价,伊朗待发现的油气资源,陆上石油储量为396.54 亿bbl,海上石油储量为134.61亿bbl;陆上天然气储量约49 576.8亿m3,海上天然气储量约39 182.2亿m3;陆上天然气液储量约77.68亿bbl,海上天然气液储量约61.87亿bbl。据美国《油气杂志》报道,截至2003年1月1日,伊朗石油剩余探明可采储量为122.88亿t;天然气剩余探明可采储量为230 000亿m3。

3.2.8 沙特阿拉伯

沙特是世界上第一大储油国,据美国《Oil and Gas Journal》数据,截至2012年年底,沙特阿拉伯探明石油剩余可采储量为363.61亿t,占世界总储量的16.2%,此外沙特阿拉伯与科威特中立区储量为3.43亿t。天然气剩余探明可采储量为81 500亿m3,居世界第4位。石油收入占国家财政收入的70%以上,石油出口收入约占出口总额的90%[30]。

3.3 生物、化学资源

印度洋鱼类资源丰富,仅西印度洋就含有约2 200种鱼类,包括珍稀濒危物种,如的儒艮、腔棘鱼、海龟、鲨鱼,超过350种珊瑚等,此外还包含世界上独有的1/5的生物资源。印度洋中年捕鱼量约有500万t,比太平洋、大西洋少得多,其中以印度半岛沿海捕鱼量最大,主要包括鲭鱼、沙丁鱼和比目鱼。印度洋西部的头足类资源潜力很大。印度是世界上最主要的渔业供应国,2006年,印度对外出口超过60万t的鱼,收入超过18亿美元。印度西海岸饵料丰富,水流平缓,集中了许多重要的渔场,SmartFish Programme的统计也表明,阿拉伯海东部沿岸水域是该区域最有生产力的地区,其捕捞量占西印度洋总捕捞量的60%。

印度洋同样蕴藏着丰富的化学资源,其中金属矿以锰结核为主,还包含重砂矿、金红石、锆石、独居石、金刚石、磷灰结核以及含有多种金属(铁、锌、铜、铅、银、金)的软泥,软泥中铁的平均含量是29%,锌的富集度最高可达8.9%;生物资源主要有各种鱼类、软体动物和海兽;化石燃料资源包含石油和天然气[21]。

3.4 动力资源

国内针对印度洋的动力资源研究极为稀少。郑崇伟等[31]曾对南海—北印度洋的波浪能资源展开研究,发现大部分海域的年平均波浪能流密度在2kW/m以上,大值区位于南海、孟加拉湾、索马里附近海域。2kW/m以上和大于4kW/m以上能流密度出现的频率都较高。该海域的波浪能具有较好的稳定性,其中春季、秋季、冬季的稳定性好于夏季,南海的稳定性好于北印度洋。 在此利用来自ECMWF(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的ERA-interim风场资料、海浪资料,计算了21世纪海上丝路涉及海域的年平均风能密度、波浪能流密度。

年平均风能密度:阿拉伯海最大(大部分区域属于可用区,风能密度在100 W/m2以上,索马里东部大范围海域在300 W/m2以上,中心可达600 W/m2以上),南海次之(大部分区域在100 W/m2以上,两个大值区为吕宋海峡及其西部海域、传统的南海大风区),孟加拉湾最小(100~300 W/m2);赤道中东印度洋、南海赤道附近海域的风能密度属于低值区,多在50 W/m2以内。

年平均波浪能流密度:阿拉伯海最大(8~18kW/m),孟加拉湾次之(6~16kW/m),南海最低(2~12kW/m)。本文的南海波浪能流密度略低于郑崇伟等[31]的数值模拟结果(2~16kW/m)。阿拉伯海丰富的能流密度应是强劲的西南季风造成的,孟加拉湾的能流密度应是由于南印度洋的涌浪北传所致,南海的能流密度应是冷空气造成的。

4 展望

本文在此对 “海上丝路”的矿产资源、生物资源、化学资源、动力资源进行了初步梳理。“海上丝路”同样蕴藏着丰富且不可替代的航运资源:即使在航空运输业、陆路交通非常发达的当今时代,海上运输仍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目前,全球90%的商贸和65%的石油运输都是依靠海洋,印度洋更是提供了全球一半以上的集装箱运输通道,马六甲海峡也承担了全球贸易运输的40%。印度洋濒临欧亚非洲,南端与南极洲接壤,通过亚丁湾—苏伊士运河连接西欧—亚洲、马六甲海峡勾连太平洋、好望角联通大西洋—印度洋,拥有世界l/6 的货物吞吐量和近1/10的货物周转量。可见,无论是东方国家还是西方国家,印度洋都已经成为“海上生命线”。素有“第二波斯湾”之称的南海,作为太平洋和印度洋之间的海上走廊,同样蕴藏着丰富的航运资源:每年大约有4万多艘船只经过该海域;日本、韩国和我国台湾省,90% 以上的石油输入依赖南海;世界液化天然气贸易额的2/3经过南海;我国通往国外的近40条航线中,超过一半经过南海。

篇9:《海洋――21世纪的希望》

1.阅读课文的语言文字材料,了

解海洋与人类社会的密切关系,理解为什么说“海洋是21世纪的希望”,激发学生探究海洋的兴趣。

2.讨论发现“人类正在迎来开发海洋、利用海洋的新时代”、“人与海洋的关系非常密切”一句在文章中的作用,感受文本内容的纲目与条理。

3.品味体会文本说明方法与语言特色,模仿文本语言进行表达。

感受文本的说明方法与语言特色,理解海洋真正是21世纪的希望。《语文课程标准》提出:“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抓住要点,了解文章的基本说明方法。”

一、生字词引文本,感对比说明

1.课文预习了吗?出示三个生字:“慷”“蕴”“胁”,指名读读,选择你认为难写的字写一写,注意提醒学生“慷”下面不是“水”。

2.这三个字课文中是怎么组词

的?

3.预习了课文,你能联系文本内容,用其中的一个词说说话吗?适机指导学生读读相关段落。

预设一:人们受到生态环境恶

化、食物匮乏的威胁,海洋慷慨地给予我们高蛋白食品。适机理解“匮乏”。

预设二:世界受到能源危机的威胁,海洋蕴藏着丰富的资源。

预设三:人类受到电力缺乏的威胁,海洋蕴藏着海浪、潮汐等的无劳无尽的能量。

预设四:海洋蕴藏着无穷无尽的水资源,可以慷慨地给予人类以空间。

4.课前你也收集了一部分资料,

你还知道海洋可以慷慨地给予人类什么?

“慷慨地给予、蕴藏”是从海洋这一方面讲的,而“威胁”却是从人类现状方面说的,海洋“慷慨地给予我们了什么?它蕴藏了什么?人类的现状受到了什么威胁?这两个问题涵盖了文章内容的全方面,在这样的交流过程中,学生不仅自然而然地理解了这三个词的意思,还进一步加深并拓展了文本内容的理解。

二、关键句析段落,明文本结构

1.我们已经初步了解了课文内

容。请大家快速浏览课文,用几句话简单地概括文本的内容,并说说你是用什么方法来归纳的。

预设一:找出文中的关键句,组

合在一起。

预设二:将各段内容合理组合。

2.出示“人与海洋的关系非常密切”、“人类正在迎来开发海洋、利用海洋的新时代”。读一读,在文本中找到与之相呼应的句段,师生对话交流,明确它们在文本中的作用。语文学习不同于别的学科,既有语言内容的学习,也需语言形式的掌握。在读思议的基础上,文本的内容与框架便可以了然于心。

三、表达中品情感,悟语言特色

(一)读“人与海洋的关系非常密切”的段落,体会语言表达的特色

读读文章的1~3自然段,作者是怎么表达人与海洋的关系密切的,找出的相关的语句,说说你的体会。

预设一:从内容上谈

作者从两方面来说明这关系的密切。海洋对人类的利与弊,人类对海洋的敬与畏。引导学生读好关键短语:“航行的便利、丰富水产、不可缺的食盐、掀翻船只、冲垮海堤,毁灭城镇。”

预设二:从形式上关注

1.说明文一般没有华丽的词句,

也没有动人的情节,语言也平实朴素,所以会让一些读者觉得枯燥没意思,但是课文的语言特别的生动有趣,试着找一找。

2.在找的基础上出示以下句子:

①海洋给人类提供了航行的便利;它慷慨地给予人类丰富的水产品和每日不可缺少的食盐。

②但是,海洋发起脾气来,也会无情地掀翻船只,冲垮海堤……

③在喜怒无常的海洋面前,人们只能“望洋兴叹”。

聪明的你,发现了这些句子的特点了吗?关注加横线的字词,说说你的体会。

3.适机理解“望洋兴叹”及引号的用法。

(二)读“人类正在迎来开发海洋、利用海洋的新时代”,从语言中感受海洋的魅力

读读文章的5~8然,每一段都尝试填一填。

海洋是个 ,

人类 。

预设一:海洋是个聚宝盆,人类便把目光转向海洋,致力于海洋矿产资源的开发。

1.你从聚宝盆看出了什么?课文中哪些语句可以看出我们在致力开发海洋?

2.比较朗读,说说自己的体会。

出示:如今,一座座海洋石油平台已矗立在海涛之国,一艘艘海洋考察船已驶向大洋深处,先进的海底探测器也已潜入深海大显神威。

如今,一座海洋石油平台已矗立在海涛之中,一艘海洋考察船已驶向大洋深处,先进的海底探测器也已潜入深海大显神威。

3.小结:作者将海洋比作“聚宝盆”,让我们形象地感受到海洋内矿产资源的无穷无尽。你能像作者这样形象地表达吗?读读其它的段落,试一试。

预设二:海洋是个“食物柜”,人类向海洋索取高蛋白的食品。

预设三:海洋是个“能源站”,人类可以向海洋索取价格低廉。

预设四:海洋是个“家园”,人类可以在海底拓展生存空间。

预设五:海洋是个“淡水库”,人类用海水淡化的方法解决水荒。

语文的学习不仅仅是理解,还要让自己的语言美起来。课文中形象的表述海洋是一个聚宝盆,本环节利用文本的内容,让学生进行创新的模仿,海洋是个“食物柜”、海洋是个“能源站”、海洋是个“家园”、海洋是个“淡水库”,扎扎实实进行语言训练。

四、作业中重迁移,达读写目标

篇10:海洋21世纪的希望教学反思

通过这句话,学生可以带着这样的几个问题:“人们为什么热爱海洋,又敬畏海洋?从那些话可以读出来?哪些词句突出了人们对海洋的热爱、敬畏之情?”去朗读感悟课文1-3自然段。第二:“今天,由于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人类正迎来了开发海洋、利用海洋的新时代。”通过这句话,我们主要引导学生了解是什么力量可以使人类跨入21世纪不再“望洋兴叹”。人类从哪些方面开发海洋、利用海洋。学生带着问题去朗读感悟课文4-8自然段,就可以多角度体会到海洋的确实21世纪人类的希望,体会到科学的神奇力量。

第二步,引导学生知道要善待海洋。课文的第9自然段中强调了保护海洋,珍惜海洋资源的重要性。我是这样来激励学生热爱海洋、保护环境、善待自然的:其一,引导学生抓住“不过”、“首先”、“必须”、“只有……才……”等词语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感情。其二,从反面理解内容,做了一个这样的说话练习“如果人类不保护海洋,不珍惜海洋资源将会( )。”其三、我有搜集了一些资料做了适当补充,并布置学生课后继续搜集。其四、鼓励学生爱护环境从身边做起。

当然在这篇课文的教学过程中,我们还要不断的引导学生注意积累四字词语,课后还让孩子做了一个用用书中的词语练习写一段话的练习。

篇11:《海洋――21世纪的希望》

一、注重资料的收集与整合

生活在云南的人对海洋很不了解,收集资料很有必要,但学生又没条件上网收集资料,为此我事先收集了资料给孩子们,让学生了解海洋,因此学生在结合以文本内容为主的前提下,注重资料的获取和处理,上课显得流畅自然,他们也有话可说,提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抓住文体,教授体现文体和语文味的特点

海洋---21世纪的希望是科普作家金涛的文章,条理清晰,内容浅显,学生很容易理解。切记只教“教材”而忽略了教“语文”,要注意引导学生在品读感悟文章内容、体会文章用词的准确、精妙的同时习得采用拟人的手法介绍事物特点的表达方法,学习按照一定顺序来介绍人类对海洋的开发和利用的某一方面的写法。那么在教授过程我做到了体现语文和文本的特点:

首先抓关键词句和表达方法

在教学中在品读感悟环节教学紧扣中心,“为什么说海洋是21世纪的希望?”借助课件,图表,降低学习难度。抓住“千百年来,人们热爱海洋,又敬畏海洋。”理解了海洋与人类的密切关系。再请学生用朗读,把人们对海洋的情感表达出来。用文中习得的方法:仿照文中采用总分构段方式、拟人、强烈对比的手法,介绍事物特点的写法,为后面的写“我心中未来海洋是什么样子的”奠定了写作的基础。在深入了解海洋时,我没有过多讲解,而是让学生在已有认知的基础上,通过自主学习,讨论交流,展示汇报:发散思维,概括提炼,完成表格;再借助直观资料,引导朗读感悟,从而使学生深刻体会到海洋确实是人类21世纪的希望。同时习得按照一定顺序介绍事物某一方面的写法。资料引领畅想海洋,使学生对神秘莫测、绚丽多彩的海洋遐想联翩,激发了学生探索海洋的欲望,增强了保护环境的意识。

其次要明白作者的写作意图。即:为什么写这篇文章,写的用意是什么?他要告诉我们什么?

既然这是科普性的文章,作者在介绍时语言通俗易懂,没必要过多的讲解。那么在教学中解决以上3个问题就可以了。但如何让学生不感到枯燥,那就要帮助学生降低问题的难度又要让学生较快地完成教学目标。于是我把为什么说海洋是21世纪的希望?化解为:我们为什么开发、利用海洋?我们面临着怎样的危机?解决的办法是什么?采用表格方式来助生学习,即思路清晰又节约学生学习的时间,一目了然。继而让学生明白作者写此文的目的了。我的教学中也较好的体现了这一点。

三、问题设置的发散性

通过学文后,学生已经知道海洋是21世纪的希望,那么你心中未来的海洋又是什么样子呢?以这个问题激发学生对未来海洋的奇思妙想,让同桌互相交流,并结合老师课前给同学们收集的资料交流加上自己的思考落实到笔头作业上。通过孩子们的交流,看得出孩子们侃侃而谈,充分体现奇思妙想。这也证明了问题设计还具有开放性,不仅激发学生的兴趣,而且又保护海洋的欲望。

B不足之处:

在教学中对表达方式的学习没较好的融合在课文学习中,到最后忘了才总结,有点耽搁时间,不符合教学的规律。

上一篇:莫市中学治理教育乱收费工作专项检查6月下一篇:中外美术史试题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