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是21世纪的希望》课文分析

2024-04-23

《海洋是21世纪的希望》课文分析(共12篇)

篇1:《海洋是21世纪的希望》课文分析

一、说教材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选文应体现时代特点和现代意识,关注人类,关注自然,理解和尊重多样文化,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个单元的主题是“探索与发现”,旨在让学生关注海洋,关注自然,从而关注我们人类自己的生存空间,《海洋——21世纪的希望》正符合这一特点。这是一篇有关海洋的说明文。课文告诉我们,海洋与人类有着密切的关系,21世纪人类已迎来开发海洋、利用海洋的新时代,海洋成了人类在新世纪的希望。行文简洁流畅,纲举目张,条理清楚。

二、说学情

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一些学习方法,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如自主预习、边读边画边批注……懂得搜集信息;但对生活关注不够,对海洋了解不多,作为我们北方学生,对海洋了解少之又少,因此注重师生间的交流,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利用生活资源学习,就显得尤为重要。

三、说目标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和趣味的熏陶。结合教材特点及六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我制订了以下两个教学目标:

1、了解海洋与人类社会的密切关系,认识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2、能通过阅读感悟,明白“为什么说海洋是人类21世纪的希望?”

3、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理解为什么说海洋是21世纪的希望?

四、说教法。

“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是学生、教师、文本、编者之间对话的过程,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感受。”教学中,我结合本课特点,准备采取以读代讲的形式,通过朗读、默读、浏览、速读等多种形式,再加上想象、课件的展示等手段引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引导他们关注生活,利用生活资源领悟课文,加深理解和体验,认识到保护环境重要性,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科学的情愫。

五、说学法。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结合我校“主体、多元、生态、高效”的课堂教学模式,在教学中,我重点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预习阶段,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培养主动探究的习惯;在小组交流中引导学生学会合作与探究,培养勇于创新的精神;在展示环节以朗读为主线贯穿读、说、析、品、评,不知不觉让学生受到熏陶,完成教学。

六、说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二)明确任务,学有方向。

(三)自主学习,交流展示。

1、自读思考:说说海洋与人类有哪些密切的关系?理解人们为什么热爱海洋,又敬畏海洋?用自己喜欢的符号标出来。并批注出自己的理解。

2、抽生交流。

过渡:昨天的海洋,让人们既热爱,又敬畏。在喜怒无常的海洋面前,人们只能“望洋兴叹”。跨入21世纪,面对海洋,人们还是“望洋兴叹”吗?为什么?

(四)小组学习,全班展示。

1、默读课文第二部分,画出人类所面临的困境及如何开发、利用的相关语句,尝试用小标题概括。

2、抽小组交流,教师板书。

3、小结:根据板书回答:人类进入21世纪,将从哪些方面对海洋进行开发,因此说海洋是人类21世纪的希望。

(五)总结全文,情感熏陶。

1、海洋与人类有了密切的关系,21世纪人类已迎来开发海洋、利用海洋的新时代,海洋成了人类在新世纪里的希望。所以我们要保护、珍惜海洋资源。齐读最后一段话

2、谈一谈:我们应该如何保护海洋

3、为保护海洋设计宣传口号,号召全社会、全世界人们保护海洋。”

(六)深化理解,拓展延伸。

1、结合课文内容及相关资料,谈谈你心目中未来的海洋是什么样子?

2、阅读《一路花香》上的《向沙漠进军》,思考:沙漠给人们带来了哪些灾难,人们准备怎样科学地治理、开发。

篇2:《海洋是21世纪的希望》课文分析

一、读下列句子,并在“□”处填上标点,并写出其作用。

1、在喜怒无常的海洋面前,人们只能□望洋兴叹□。

2、科学家发现,海洋是个聚宝盆,它蕴藏着丰富的石油□,天然气□煤□铁□铜□锡□锰□硫等。

3、科学家们早就呼呈□人类应该向海洋索取食物□

4、她终于想到一个主间□,把装着情报的小金属管茂在半截蜡烛内。

二、选出和前一对词关系最相似的一组,对“√”。

1、牙刷:刷牙

A、颜色:图画B、肥皂:洗衣C、布:纺织D、飞机:降落

2、树枝:树

A、课本:书包B、袜子:衣服C、蔬菜:水果D、手指:身体

3、医生:病人

A、爸爸:哥哥B、朋友:邻居C、老师:学生D、教养员:幼儿园

三、正确选用“的、地、得”填入句中括号里。

篇3:《海洋是21世纪的希望》课文分析

《海洋——21世纪的希望》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十二册一篇有关海洋的说明文。课文告诉我们, 海洋与人类有着密切的关系, 21世纪人类已迎来开发海洋、利用海洋的新时代, 海洋成了人类在新世纪的希望。该文行文简洁流畅, 纲举目张, 条理清楚。与此同时, 也显现出了它的弊端——信息量少, 学生感觉海洋还是离自己很遥远。鉴于对教材这样的理解, 在新课程理念引领下, 产生了这一基于网络环境下的《海洋——21世纪的希望》网络课堂教学。

二、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 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 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 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 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 教学方法的选择, 评价方式的设计, 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海洋——21世纪的希望》这篇课文介绍了海洋的知识, 描绘了海洋与人类的密切关系。所以, 借助网络再现课文内容, 充实课文内容, 引导学生在网络中加深对海洋的了解, 在课文的朗读和网络的学习中让学生弄明白“为什么说海洋是人类21世纪的希望”是本文的教学重点。激发孩子们热爱海洋、保护海洋的热情是本文的教学难点。依托网络媒体充实内容、再现情境, 就能很有效地突破教学重、难点。

基于以上考虑, 我设计了一个互动的网络教学网站。网站设计集图、文、音、像等信息于一体。首页上, 我把它大致分列为七大板块:课文学习、作者简介、生字检测、语言训练、作业自选、课外知识、我要留言。同时我还设计了最新热门图片、最新推荐、最新热门文章等栏目, 并且推荐了好几个关于海洋的相关网站链接。此外, 我还开辟了“网上论坛”、“请你留言”栏目, 为学生协作学习、会话交流提供了保障。

三、学情分析

小学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一些学习方法, 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 本课的教学就是让学生在朗读、感悟、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理解课文内容, 明确课文所要表达的中心思想, 从而学习作者语言表达的特点以及写作方法。但作为我们北方学生, 对海洋了解少之又少, 对生活关注不够, 因此注重师生间的交流, 引导学生关注生活, 利用网络资源学习, 就显得尤为重要。

网络环境能为学生创设生动活泼的课堂环境。学生将网络作为获取资料、自主探究的工具, 采用“研究性自主学习的模式”, 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能力来选取学习的内容, 调整自己的学习过程, 充分激发了学生主动意识, 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及自我探索、自主学习的能力。

四、目标预设

(1)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学会本课的生字, 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 了解海洋与人类社会的密切关系, 认识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激发热爱大自然, 热爱科学的情感。

(4) 在深入了解课文的基础上, 领会“人类正在迎来开发海洋、利用海洋的新时代”一句在文章中的作用。

五、教学过程

(一) 创设环境, 激趣导入

(1) 课前游戏:大家比赛背诵含有“海”字的古诗句, 比比谁背得多。

(2) 板书“海洋”。

师:同学们见过大海吗?她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学生自由回答。

师: (出示视频, 配乐描述) 海洋像一匹看不见尽头的蔚蓝色的绸缎, 她博大而深邃, 遥远而亲近、多情而温柔;她多么像一位温情的母亲, 为人类提供了丰富的物产。瞧!各种各样的鱼儿在她的怀抱中畅游嬉戏, 各种海星、水母、贝类、珊瑚点缀其间……如果你来到外太空你会发现地球更像一个蓝色的水球, 海水澎湃、波澜壮阔, 与宇宙中的其他星球交相辉映。海洋是生命的摇篮, 她曾经孕育了地球上最初的生命, 在21世纪的今天, 海洋与人类的关系又将是怎样的呢?

师:请大家跟着老师一起书空课题, 齐读课题。这是一篇说明文, 所以每个字都要读得实在, 让人明白, 尤其是题目更要读得实实在在。再齐声读课题。

(二) 复习巩固, 自主检测

1.学生自我检测生字、新词掌握情况

师:课前我们进行了预习, 不知大家的生字词掌握得怎么样?我想考考大家, 请大家打开网络课件上“生字词”这个栏目, 检查一下自己的掌握情况吧。

学生打开《海洋——21世纪的希望》专题学习网站, 在“生字词”这个栏目内检测自己的预习效果, 计算机会对学生的预习结果给一个评价。

师:大家的字词掌握得相当好, 这些字、词、句都回到了文中, 你还能正确读出感情吗?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对于学生自学效果的检测, 网络有着传统教学不可替代的优势。真正达到了学生人人测试、有针对性地检测, 对学生的预习效果起了强化作用。)

(三) 问题创设——自主探究

学生默读全文。

师: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呢?

师:作者抓住了几个方面来写?都介绍了关于海洋的哪些方面的内容呢?你能抓住关键词语简要地概括出来吗?

生汇报, 师总结:关系密切开发利用保护珍惜

课件出示“千百年来, 人们_____海洋, 又_____海洋。在_____的海洋面前, 人们只能____”

师:这道题谁会填?

生:千百年来, 人们热爱海洋, 又敬畏海洋。在喜怒无常的海洋面前, 人们只能望洋兴叹。

师:齐读这句话, 说一说看到这句话, 你会想到哪些问题?

生:为什么人们既热爱又敬畏海洋, 这不矛盾吗?

生:海洋的喜怒无常表现在哪里?

生:为什么人们对海洋“望洋兴叹”呢?

师:读出理解是收获, 读出问题也是收获, 问题是学习的动力。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再来读读课文1-3自然段, 看看你是否能找到答案?

学生读完课文, 四人小组交流。

全班交流汇报。

生:海洋孕育了地球上的生命, 为人类提供了很多能源, 所以人们热爱海洋。

生:我知道, 海洋发起脾气来能够无情地掀翻船只、摧毁房屋, 所以人们敬畏海洋。

生:我知道“望洋兴叹”这个成语的来历, 他出自《庄子·秋水》是讲绵绵秋雨不停地落, 百川的水都流入黄河。水势之大, 竟漫过了黄河两岸的沙洲和高地。河面也被水涨得越来越宽阔, 已经看不清对岸的牛马了。河神见状欢欣鼓舞, 他自我陶醉, 以为天下美景已尽收自己的流域。河神洋洋得意顺流东下, 到达北海。朝东望去一片汪洋, 看不见边际, 这使他顿时大吃一惊, 一扫洋洋自得的神情。他眺望无边的海神, 不禁大发感慨:俗话说得真是好, 只有见识短浅的人, 才认为自己高明。这说的正是我这类的人啊!”

师:谢谢你为大家带来了这么精彩的故事, 那么大家说说在这里“望洋兴叹”该如何理解, 还是成语的本意吗?

生:这里指人们对海洋的喜怒无常无可奈何。

师:你能试着读出海洋的喜怒无常来吗。

生自由练读

(抓住1-3自然段的中心句, 让孩子们反复朗读这句话, 自主思考由这句话想到了哪些问题, 并且自己读文从文中找到答案, 配合网络课件上提供的资料, 学生自己不但弄明白了答案, 还了解了“望洋兴叹”的出处、本意以及在这篇文章中的意思。这种自主思考、自主发现、自主解决的学习模式不是更有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吗?)

(四) 分享体验——交流提高

师:面对着海洋, 人们是否真的“望洋兴叹”、“束手无策”了呢?文中有一句话概括了这个意思, 你能找到吗?

生:今天, 由于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 人类正迎来开发海洋、利用海洋的新时代。

师:你发现这句话有什么特点呢?

生:这句话既是一个过渡句, 又是一个总起句, 是下文的总领。

师:那么下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介绍海洋的呢?请快速默读课文, 抓住关键词用简单的语言概括出来。谁愿意写在黑板上呢?

生板书:矿产丰富提供食物海水发电海水淡化建设海底城市

师:下面就请大家选择自己感受最深的一个方面, 借助网站上提供的图片、视频、资料等进行自学 (可以自己学, 也可以寻找学习伙伴合作学习) 。

学生打开相应的网页, 借助提供的图片、视频、文字等进行自主学习。

学生汇报交流。

生:我自学了“矿产丰富”, 我想读给大家听“目前……大显神威”。

师:读了这段话你有什么感受?

生:自豪、高兴。

师:能自豪地读一读吗?

生朗读, 师指导

师:真好, 想不想去看看海洋采矿者的风采 (播放视频) 。

师:你还自学到了什么?

生:我了解到, 世界人口越来越多, 可耕种面积越来越少, 于是人类开始面临食物匮乏的威胁, 不过越来越多的海洋食物上了人们的餐桌, 像海鱼、海虾等为人们提供了高蛋白的食物。

生:潮汐可以发电, 给人类提供无穷无尽和价格低廉的电力资源。

生:陆地水资源是有限的, 但是海水淡化可以解决水荒问题。

师:现在, 你们明白为什么说海洋是21世纪的希望了吧。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学习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 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 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 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在这节课上, 我让学生选取自己喜欢的内容, 给足自学的时间, 让孩子们利用网络提供的图片、文字、视频等多种资源进行自主学习, 可以一个人静静思考, 也可以小组合作交流。通过汇报的方式交流所学成果, 充分发挥了学生学习的热情, 也提高了学习效率。)

(五) 充满希望——升华情感

师:海洋能为人类提供这么多丰富的资源, 面对今天的海洋, 你有什么话想说吗?请打开“留言板”在“留言板”上留言, 写下自己的感受吧。

学生留言。

网上交流评价。

师:同学们, 海洋是蓝色的宝库, 开发海洋是一场蓝色的革命, 我们应该行动起来, 在开发利用的同时积极地保护、珍惜她, 感谢她为我们做出的一切, 因为 (再次齐读课题) ——“海洋——21世纪的希望”。

篇4:《海洋是21世纪的希望》课文分析

一、 题目入手,感知主要内容

课前,教师布置学生结合生活实际阅读、了解一些有关海洋的知识。上课伊始,组织学生谈谈自己眼中的海洋,在交流中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谈,如海洋的无边无际,海洋的物产丰富,海洋有时温和有时暴躁等。通过交流,学生对海洋有了一定的了解,并对研究海洋产生了兴趣。接着,我从题目入手,引导学生思考:课文哪些段落具体告诉我们“海洋是21世纪的希望的?”引领学生了解文章首段与尾段的内容。通过自读、讨论,学生知道这两段告诉我们海洋占了地球的绝大部分,人们既热爱海洋,又敬畏海洋,我们在开发海洋时必须爱护海洋。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由题目切入文本重点,这样的开篇直奔主题,简约高效。它顺应学情,拉近了学生与课文的距离,使学生尽快地进入了学习情境。从了解重点段再兼顾首尾段落,符合学生认知特点和阅读教学规律,也着力体现了高年段篇章教学的特点。

二、 精读重点,感悟未来希望

在精读重点段时,可用“为什么说海洋是21世纪的希望呢?”这一总问题统领全段的学习。学生通过阅读第5~8自然段,从相应的词句中,知道人类面临的困境主要有:“能源危机”“食物匮乏”“水荒”等。

1. 借助资料,感受“能源危机”的可怕

教师首先帮助学生理解“能源危机”的意思,是指人为造成的、常规能源中的矿物燃料的危机,通常涉及石油、电力或其他自然资源的短缺。然后出示资料:“石油——恩赐还是魔咒?经历过第一次石油危机的人们有切肤之痛。1973年被称为是美国历史上最‘黑暗’的一年,以前灯火辉煌的摩天大楼一片漆黑,联合国大厦周围和白宫顶上的电灯也限时关掉,许多居民不得不靠拾树枝生火取暖。”进而,启发学生想象,假如有一天陆地上能源枯竭,人们将会生活在怎样的环境中,以此让学生对“能源危机”的可怕产生切肤之痛。

2. 运用数字,想象“食物匮乏”的威胁

教师出示人口增长统计图,2000年全球60亿人口,以平均每年增长6000万人计算,到2050年将是90亿。如果以每年人均粮食消费量500千克为例,指导学生统计出2000年到2050年全球粮食的需求量。然后出示一组数据:2007年全球谷物生产总量为20亿吨;目前,全世界75%以上的人口只能勉强吃饱饭;近5亿人口严重营养不良,全世界每年有41000名儿童死于饥饿和有关疾病。那么,到全球人口达到90亿时,情况又会如何呢?引导学生感受“食物匮乏”的威胁早已逼近人类,并想象如果有一天这种灾难降临我们头上,会是多么残酷。

3. 激活旧知,体会“水荒”的痛苦

回顾课文《水》,先想一想村子缺水的情景,如那个村子里的人吃的水,要到十公里之外的一处很小的泉眼里去挑,而且经常要排上一个小时的长队才可以挑上一担;只有在下雨的日子里,大家才可以痛痛快快地洗上一回澡,而一年中雨天的日子又是少得可怜;夏天男女老少都有一种将要被风干的感觉等,体会水的弥足珍贵、缺水的无比痛苦。同时,出示一组世界有关地区干旱缺水情景的图片,让学生感到干旱引起的“水荒”已不是个别地区的现象,而是威胁着整个人类生存的危机。

4. 开发海洋,人类的希望所在

面对这些人类生存、发展的困境,人们该怎么办呢?教师引导学生再读课文,并启发学生思考:人们找到办法了吗?这时,学生发现:海洋,正是人类的希望所在。接着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为什么海洋能给人们带来希望呢?学生通过读书,结合已有知识同桌交流,一一概括出开发海洋应对危机的可能:(1) “海洋是个聚宝盆,它蕴藏着丰富的石油、天然气、煤、铁、铜、锡、锰、硫等”矿藏;“海浪和潮汐”也蕴含着大量的能源。因此,人类可以通过“致力于海洋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海水的运动来发电”等方法开发新能源……交流中可适时指导学生联系课文插图,了解海洋石油平台;出示汹涌的波浪,了解海上“烈马”——波浪能等。(2) 海洋里虽然不能种水稻和小麦,但是,海洋能提供丰富的海产资源,海洋中的鱼和贝类能够为人类提供滋味鲜美、营养丰富的高蛋白食物。因此,人类可以“向海洋索取食物”,解决“食物匮乏”的危机。“可以预料,21世纪人类的餐桌上,将会有越来越多的高蛋白食品来自海洋。”(3) 面对“水荒”,人们“用海水淡化”“在海底建设城市”来应对。交流中可以出示海水淡化的流程图,也可以推荐主题网站,激发学生对美好未来的展望。

5. 保护海洋,让海洋乐于奉献

当学生徜徉在对未来海洋的美好憧憬时,教师要及时唤醒他们的意识:海洋给人类带来了新的希望,因此,我们“首先必须保护海洋,珍惜海洋资源。”否则,就是自毁希望,自毁未来。从而,加深对“只有这样,海洋才会乐于作出它的贡献”的理解。

三、 略读首段,了解开篇作用

课文重点段已把“海洋——人类21世纪的希望”说得很清楚了,可是,为什么还要加上第一部分呢?

学生读书、思考、讨论后知道:第一,地球是一颗“水球”,这就形象地告诉我们,海洋占了地球总面积的71%,它积蓄了地球上97%的水,可见它与人类有着不解的情缘。第二,人们既“热爱海洋”又“敬畏海洋”。这一矛盾的态度是因为:海洋“给予人类丰富的水产品和每日不可缺少的食盐”使人类的生命得以延续,它“给人类提供了航行的便利”,使人类的生存条件得以改善,可以说,人类自诞生以来就依赖海洋;但是由于人类认识的限制和科学技术条件的限制,人们面对海洋造成的灾难还束手无策。现在,随着对海洋认识的不断深入,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类已能创造条件来开发利用海洋。文章正是按照人类对海洋的认识过程、开发过程,层层深入展开叙述的。

教学时围绕“海洋与人类关系密切”这一中心,通过引导学生读书,理解课文内容,同时渗透谋篇布局的意识,使工具性体现得更突出。

四、 收集资料,展望未来海洋

学完课文后,学生对开发海洋、让海洋更好地为人类服务会产生浓厚的兴趣。因此,教师可及时引导学生结合文中开发海洋,解决危机的几个方法展望未来:我们的餐桌食品将更加丰富多彩;现代化的海底城市将欣欣向荣;干旱地区水源的变化……然后要求学生任选一个方面搜集资料,作具体的研究,写一篇想象作文,展望未来——21世纪的海洋。

篇5:9《海洋――21世纪的希望》

二、初读指导

1.借助拼音自学生字,会读会写田字格中8个生字会读田字格上面两个生字。

2.查字典并联系上下文,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低廉威胁大显神威望洋兴叹

慷慨敬畏喜怒无常无穷无尽

3.自读课文,想想每个自然段的意思。

三、检查自学情况

1.出示生字卡片,“开火车”读,齐读。

提示:“矿”是后鼻音,“匮”读第四声。

2.了解词语掌握情况,重点领会下列词语意思。

低廉:(价钱)便宜。

慷慨:大方,不吝惜。

威胁:用威力逼迫、恫吓使人屈服。

敬畏:又敬重又害怕。

望洋兴叹:本指在伟大的事物面前感叹自己的渺小,比喻要做一件事而力量不够,感到无可奈何。

3.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要求读得正确、流利。

4.讨论:

全文共有几个自然段?每个自然段写什么?

全文可分几部分?哪部分写海洋是21世纪的希望?

第一段(第1―3自然段):写海洋与人类有密切的关系年来,人们热爱海洋,又敬畏海洋。

第二段(第4―8自然段):写由于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正迎来开发、利用海洋的新时代。

第三段(第9自然段):写开发海洋,首先得保护海洋。

四、精读训练

1.自由朗读第一段,画出中心句。

(出示:人与海洋的关系非常密切)

2.课文通过哪些方面来写海洋与人类关系密切的呢?

画出有关语句。

交流:

(1)“海洋给人类提供了航行的便利。”说说自己的.理解。

(2)“它慷慨地给予人类丰富的水产品和每日不可缺少说自己对这句话的理解。(抓住“慷慨、丰富、每日不可缺”几个词)

这两句之间的分号,说明什么?这两句都是讲海洋给人类带来的益处,因此,千百年来人们――(热爱海洋)

(3)“无情地掀翻船只,冲垮海堤,毁灭沿海的城镇……”

说说自己对这句话的理解。(要求抓住“无情、冲垮、毁灭”等)这句是讲海洋给人类带来的可怕灾难,所以人们在热爱海洋的时,又――(敬畏海洋)

3.引读第3自然段。

4.指导朗读第一段。

要读出千百年来人类对海洋既“热爱”又“敬畏”的复杂心情,及面对它“喜怒无常”的无奈。

齐读第一段。

第二课时

一、听写词语

二、继续精读训练

1.过渡: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已进入信息时代的我们,还会像千百年来的人们那样“望洋兴叹”吗?(指读第4自然段)人类是怎样开发、利用海洋的呢?

2.学习第二段。

(1)齐读第4自然段。这句话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承上启下)

(2)人们是从哪些方面开发、利用海洋的呢?快速读读下面几个自然段,交流。

(板书

开发矿产资源

索取高蛋白食品

利用水力发电

淡化海水缓解水荒

建设海底城市)

(3)课文是怎样具体开发、利用海洋的呢?对照课文,根据板书,四人小组逐个自然段讨论。

交流:

①“由于……都在闹‘能源危机’”、“―座座……”、“一艘艘……已驶向……”、“……已潜入……”。

(人类“能源危机”,导致到海底开发矿藏)

看图理解第5自然段最后一句话。

朗读第5自然段。

②“由于……人类正面临着食物匮乏的威胁”、“21世名的餐桌上……来自海洋”。

(人类“食物匮乏”,导致到海洋索取高蛋白食品)

朗读第6自然段。

③“潮汐发电站……价格低廉的电力。”(人类用较少的价钱,获得大能量的电力)

朗读第7自然段。

④“用海水淡化……缓解……水荒。”(人类遇干旱,用淡化海水的方法缓解)

“在海底建设城市……” (人口增长,拓宽生存空间)

朗读第8自然段。

(4)朗读第二段。

3.课文学到这儿,你能回答这个问题吗?为什么说海洋是人类21世纪的希望?

(人类面临困境时,把“目光转向海洋”,科学开发、利用海洋给人类带来了希望)

根据板书,概括地说一说。

自由说、指名说。

4.齐读第三段。

为什么必须保护海洋,珍惜海洋资源?

我们可以怎样保护海洋?

朗读第三段。

三、.总结全文

1.朗读全文。

海洋与人类有密切关系,我们现在就要努力学习,将来更好地开发、利用海洋,让它真正成为人类新世纪的希望。

四、练习

指导造句“……由于……”。

篇6:《海洋—21世纪的希望》的教案

1、学习并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联系生活,感知海洋与人类的密切关系。

教学重点:了解海洋与人类的密切关系。

教学准备:制作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宇航员在月球上仰望太空,最令他们百看不厌的是——(地球)因为它能发出——(蓝色和白色的光芒),它是茫茫宇宙中一颗美丽的蓝色“水球”(出示图画)

2、这蓝色的就是——(水)面对这颗美丽的蓝色水球,你会想些什么?

3、我们曾读过很多与海洋有关的书籍。从电影、电视上看到过有关海洋的镜头,海洋在你的心目中是什么样子的?你能告诉老师和同学们吗?

学生交流。出示画面:平静温柔的海、波涛汹涌的海

4、是呀!大海在我们的.眼中,它有时候是那么平静、安详,有时候面目是那么汹涌、可憎。它有时候带给人们的是无尽的欢乐,有时候却是无限的痛苦。可是金涛先生却认为,海洋是21世纪的希望,(板书课题),他为什么会这样说呢?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第九课《海洋——21世纪的希望》,齐读课题。

二、概括主要内容:

1、检查预习。

①生字,找出容易写错的字。

②开火车读课文,检查读书情况(同桌互相读,纠正读音)

2、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3、说得非常好!这就是文章的主要内容。同学们抓住文章的关键,就一定能概括出文章的主要内容。

三、学习第一段

1、海洋是人类的摇篮,它曾经孕育了地球上最初的生命。海洋是一位慈爱的母亲,它曾经哺育了地球上的生灵。它与人类的关系是那样地密切。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看一看课文的哪一部分写是是海洋与人类的关系密切。

2、指名回答。

3、海洋与人类的关系怎样密切呢?请哪位同学朗读课文的1、2、3小节,其他同学用笔画出描写海洋与人类关系密切的句子。

4、交流。

四、学习课文

1、出示:海洋给人类提供了航行的便利;它慷慨地给予人类丰富发水产品和每日必不可少的食盐。但是海洋发起脾气来,也会无情地掀翻船只,冲垮海堤,毁灭沿海的城镇,给人类带来可怕的灾难。

(1)给予什么意思?慷慨地给予什么意思?大海给予人们什么?

(2)你能结合你收集的资料说说有哪些水产品?

(3)此时人们对海洋的情感怎样?

(4)大海与人类关系密切还表现在哪里?(海洋发起脾气来……)

(5)为什么这么说?(因为它影响人们的生活,直接决定人们生活的安定与幸福)

(6)你能用你收集的例子说明吗?

(7)此时人队海洋又是怎样的情感呢?这段话应该怎么读?

(8)试读,指名读,自由读。

2、引读千百年来,人么热爱海洋,是因为……但是又敬畏海洋,是因为……海洋的脾气真是……在喜怒无常的海洋面前,千百年来人们是怎么办的呢?理解“望洋兴叹”

人们望着海洋会兴叹些什么?

3、快速写。

交流。

4、总结:是啊,千百年来,人们只有望洋兴叹,发出了一声声无可奈何的感叹,一声声愤怒的质问。人类是不是只能这样?海洋能成为21世纪的希望吗?(把课题中的21世纪点点)课后请同学们读课文,收集有关开发利用海洋的资料,下一堂课继续学习。

篇7:《海洋是21世纪的希望》课文分析

一、教学内容及设计理念

《海洋——21世纪的希望》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十一册一篇有关海洋的说明文。课文告诉我们,海洋与人类有着密切的关系,21世纪人类已迎来开发海洋、利用海洋的新时代,海洋成了人类在新世纪的希望。行文简洁流畅,纲举目张,条理清楚。与此同时,也显现出了它的弊端——信息量少,学生感觉海洋还是离自己很遥远。如何拉近课文与学生的距离,让学生对海洋产生感性认识呢?又如何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认识得以升华,能力得以提高呢?基于以上思考,我认为借助瑞博教学平台十分有效。《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化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化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网络教学以庞大的知识信息资源库为基础,为学生创设了生动活泼的课堂环境。学生将网络作为获取资料、自主探究和意义建构的工具,采用“研究性自主学习的模式”,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能力来选取学习的内容调整自己的学习过程,充分激发了学生主动意识,培养了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自我探索、自主学习的能力。

二、教学流程设计

(一)问题创设——自主探究

在上节课学习的基础上,复习“海洋与人类有着怎样密切的关系”展开情境,并进一步明确上节课学生确定要研究的核心问题“人类是怎样开发海洋,使海洋成为21世纪的希望”,提出自主学习任务。通过“学习建议”,让学生在网络中带上真实的任务一步一步学习。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断地获得成就感,并更大地激发起求知欲望,进入自主探究的空间。探究文中7、8两小节所介绍的海洋开发所带来的重要性。学生通过我的瑞博教学平台中的“网络资源库”选择有效的方式获取所需要的文字、图片等信息资源;在网站所开设的“资料收集和整理”中把对解决问题具有重要关联的`信息,整理筛选信息,发送出去,资源共享。学生思考、探索和解决问题,获得了较完整的学习经历。

(三)分享体验——交流提高。

学生将自主探究获取的信息通过上传到交流空间,师生共同分享成果。重点引导交流四方面的内容:1、“利用水力发电”对人类的重大意义。通过具体的数据,学生感叹海水的运动竟能产生如此巨大的能量,不可小瞧。2、“淡化海水”对人类的重大意义。学生了解到许多淡化海水的方法,知道了淡化后的海水解决了部分地区的干旱。3、“建设海底城市”对人类的重大意义。学生介绍了海底隧道,科学家们设想的海底居住格局,惊叹于海底的广阔空间。4、还有哪些海洋新能源对人类有着重大意义。学生补充介绍了海洋生物新药能等,没想到海洋有如此丰富的能源供人类享用。

(四)设计口号——情感升华。

学完文章的重点段落5-8小节,在学生强烈感受到海洋对于人类的重大意义时,学生意识到了保护海洋的迫在眉睫。抓住这个关键时刻,学生为保护海洋设计宣传口号,对海洋的情感得以升华。学生用独特的体验写出了丰满的口号,振奋人心!

在这节课中,学生在网络环境中学出了语文味,让语文课堂呈现出了饱满的姿色!让我们继续在网络中找寻语文之路!

《海洋——21世纪的希望》网络课堂教学的反思

武进星辰实验学校刘炎华

《海洋——21世纪的希望》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十一册一篇有关海洋的说明文。课文告诉我们,海洋与人类有着密切的关系,21世纪人类已迎来开发海洋、利用海洋的新时代,海洋成了人类在新世纪的希望。行文简洁流畅,纲举目张,条理清楚。与此同时,也显现出了它的弊端——信息量少,学生感觉海洋还是离自己很遥远。鉴于对教材这样的理解,在新课程的理念引领下,产生了这一基于网络环境下的《海洋——21世纪的希望》网络课堂教学。网络教学以庞大的知识信息资源库为基础,为学生创设了生动活泼的课堂环境。

一、网络教学,放飞学生的自由。

瑞博教学平台提供的预设性资源、生成性资源、外援性资

源,为学生提供多风格、多路径的多种学习选择,使学生经历个性化与自由化的学习过程,尽力把有限的教室和几乎无限的网上空间结合起来,既发展学生的个性,又发展了学生的智慧。如学生在自主学习5-8小节时,通过对平台中教师预设资源的利用,弥补空白,寻求所需,更好地了解到世界的现状、海洋丰富的资源,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背景形成对文本的理解。当学生产生疑问,形成探究主题时,网络连接着大世界。运用它,学生畅游其中,自由探究,真正做到文本与世界相连,体现了“大语文”学习观。探究有成果后,学生还可以把研究成果发送到“资料收集和整理”“设计口号”中,供大家学习,点评,交流。无论是学生的学习,还是讨论、交流,一切尽在网络教学环境中!

二、网络教学,架起师生桥梁。

学生自主学习前,教师通过“学习建议”引导学生扎扎实

实地学习,鼓励学生大胆链接相关资料。学生带上真实的任务,愉悦的心情开始学习的第一步。从交流环节中看出,学生与老师的交流在网络资源下轻松、精彩!接着,教师紧紧围绕文本提出值得思考、探究、拓展的问题,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欲望,并教给学生解决问题的办法。学生参与获得了下一个学习任务,倍感自豪,积极投入了探究之中!与此同时,教师不断鼓励学生把研究的成果发送出去,供大家欣赏。学生在美好情感的促进中愈学愈勇,在随后的交流中据理力争,最后师生达成共识:海洋的水力发电、淡化海水、建设海底城市及其它书中没有介绍的新能源给予21世纪的人类无限希望!顺应情感,学生开始为保护海洋设计口号,老师以欣赏者的身份告诉学生:你们真棒!在网络的牵线下,师生愉快互动,教学内容一气呵成!

三、网络教学,渗透社会文化。

网络,使小课堂连着大世界,也便有了网络文化。学生看

到社会上那么多地区被土地沙化,内心焦急;看到海洋中那么多鱼产品,内心激动;看到人类成功开发了海洋资源,又那么自豪……这么多种情感变化,全来自于网络带来的社会讯息。文化是一种意识层次的东西,社会文化给学生思维与情感的冲击。学生借助于网络,开始用网络的语言交流,用网络的方式思考,用社会的信息重新审视世界。在最后的口号交流中,学生的口号已不仅仅体现在简洁上,而是填补了社会重要现状,使得口号丰满有力,渗透着社会文化!

篇8:《海洋是21世纪的希望》课文分析

为应对世界日益平坦化所带来的前所未有的转变, 重新思考教育问题成为当务之急。传统的教育模式、方法无法适应新的需求。在这样的世界中, 学生必须调整其所学, 教育者必须调整其所教。因为, 每一个人必须学会不断地提高自身的竞争力, 必须学会与其他地区的人在同一平台上更好地协作。同时, 经济一体化、网络、软件、搜索引擎等一系列动力的联合作用, 使教育资源配置更为公平、合理。原先由于地域、经费、设备、师资等因素造成的教育问题得到缓解。另一方面, 人们发现一段时间的学习不能永久解决工作中不断出现的新变化, 终身学习的理念深入人心。这一切都使得每个人受教育的途径、方式更加多样, 使平坦的教育成为可能。

一、中国教育领域内的五大平坦化动力

迈入21世纪, 中国教育领域内亦出现了促进平坦化的五种动力。它们分别是:开放的海外留学机会、中外大学合作办学、网络课程、走班制、Google。

(一) 第一动力:开放的海外留学机会

随着中国不断加大对世界的开放程度, 越来越多的国家对基础知识扎实的中国学生到本国留学表示欢迎。近年来, 中国自费留学与公派留学人数屡创新高。据美、加、英、德、澳, 这五大留学目的地领事馆2007年度数据统计:

2007年度, 中国内地赴美留学人数达到67 723人, 比上一年度增长了8.2%, 占世界赴美留学生总人数的11.6%, 仅次于印度。2007年度, 美国大使馆及4个领事馆签发给中国学生及交流访问学者的签证数量为51 546个, 比2006年度增长了40%。目前, 中国留学生赴美签证的通过率大约在80%左右。

2007年1-8月, 中国内地赴加拿大留学申请人数比去年同期增长了约16%, 约有7 000多中国学生获得了签证。

2007年中国赴英国留学人数达到21 032人, 与2006年同期的18 817份学生签证相比, 获赴英的学生人数增长高达11%。

截至2007年10月, 中国赴德国的留学生人数从2001年的9 000人猛增到现在的2.6万人。

澳大利亚2007年发表的官方数据显示, 在澳大利亚注册的中国学生为9万多人, 成为该国国际学生最多的国家, 占所有国际留学生10.5%。

开放的海外留学机会, 使越来越多的中国学生有机会走出国门, 学习外国的先进知识、技术。这令他们在未来的国际竞争中更具竞争力。

(二) 第二动力:中外大学合作办学

进入21世纪, 全国各高校积极开拓与国外名校的合作项目, 中外合作办学事业不断发展。仅以清华大学一校为例, 就以院系为单位与多国的一流大学建立了合作项目。通过与世界知名高校开展灵活、多元项目合作交流, 清华大学相关学科的整体教学水平、科研实力和国际知名度都有了实质性的提高, 这其中, 最直接的受益人就是在校师生。清华大学与国外高校的合作特点就是, 其灵活、多样的形式, 值得其他大学借鉴:

1.清华大学经管学院与美国麻省理工斯隆管理学院合作的IMBA项目。

此项目旨在培养从事国际工商管理的高层次人才, 学员均为在清华注册的MBA学生。修完全部课程并通过论文或报告答辩可获清华大学毕业证书、学位证书以及麻省理工斯隆管理学院颁发的证书。

2.清华大学——德国亚琛工业大学硕士生联合培养项目。

该项目的独特之处在于互派学生、学分互认、两地培养、双授学位、双方商定培养方案。

3.中法环境硕士联合培养项目。

“清华中法环境与能源中心”是清华大学和法国教育部、法国巴黎国立高等矿业学校、里昂应用科学学院和洛林国立综合理工大学构成的合作平台。参加该项目的学生将被授予我方环境工学硕士、授法方环境管理高级硕士。通过培养中国、法国、欧洲及世界范围内的高级管理人才, 清华将增强在欧洲及国际上的影响。

4.中法4+4双学位合作项目。

此项目于 1996年由中方四所大学——清华大学、西安交通大学、西南交通大学、上海交通大学, 和法方四所大学——巴黎、里昂、里尔、南特中央理工大学, 在机械、精仪、工物、电子、化工、土木等领域签订协议并开展交流活动。根据协议, 中方四校的学生在国内完成本科前两年的学习之后, 赴法方四校学习两年, 再回国内各校继续硕士阶段的学习, 完成后获得法方颁发的工程师文凭和中方授予的硕士学位。

大学机构间合作办学, 比个人性质的留学更具促进教育平坦化的意义。因为通过引进国内、外先进的教学内容、教学模式、管理经验和相关知识, 参与合作的各个大学更新了自身的办学观念, 提高了师资水平, 进而提高整体的教育环境。

(三) 第三动力:网络课程

被弗里德曼称为平坦世界十大动力之一——互联网, 更是创造出了一个全新的教育时空。它使学校在网络经济与文化发展中的地位变得越来越重要, 大学同中小学之间的联系变得更加密切, 学校与企业、政府之间的联系变得更加密切。在互联网基础之上开发的网络课程, 标志着互联网时代开放的教育新理念和教育行动。

我国于2003年开始设立国家级精品网络课程建设项目, 该项目由教育部高教司和高教出版社牵头, 先后投资建设了三批网络课程, 计划用五年时间, 建设1 500门国家级精品课程。2003年9月2日20时至21时30分, 中国的清华大学与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哈佛大学两国三地的研究生第一次通过海底光缆同时分享了“组织工程原理与技术”这门网络课程。2008年, 北京大学教授们的网络课程逐步进入西部大学, 利用较少的经济投入大大提高了西部大学整体的教学水平。

网络课程创造出一个全世界高等教育、学术机构及其人员能够进行交流的平台, 使更多的学习者和教学人员有机会通过国际交流获得过去难以获得的知识。相对地, 开设网络课程的学校、机构通过营造这样一个开放的教学社区, 也可以从中获得更多的新思想、新内容和新方法, 最终达到发展和创新教育的目的。

(四) 第四动力:走班制

先进的网络课程确实能实现远程教学, 但绩效研究表明网络课程的效果与受教育的层次成正比。就是说学历越高的学习者, 自学能力越强, 相对地这些人接受网络课程的效果就越好。而对于那些还没有学会学习的中小学生, 优秀的师资仍然十分重要。不幸的是, 同一学区内的师资不平衡现象十分普遍。针对这一问题, 上海市率先尝试新方法, 推出了区域性资源共享政策 (走班制) ——优秀教师将从所在学校所有, 变为全区教育系统所有, 从而让更多的学生有机会享受优质教育。它打破了长期以来优秀教师“一校所有”的陈规, 以特级教师、拔尖人才、学科带头人为主要对象, 涉及语文、数学等多门学科。为实现教育资源均衡化提供了新方法。

从2007年9月份开始, 普陀区专任教师5 652人中的佼佼者, 目前已开始区内各校“走教”, 让更多学校的学生听到优秀教师的课。长宁区的两所市级实验性示范性高中、5所市素质教育实验学校, 向14所相对薄弱学校派出17名优秀教师, 通过全脱产或半脱产的形式, 开展为期1年至3年不等的“走班式”教学服务。

走班制不仅实现教育资源均衡化, 它更是一种互动双赢的过程。走班教师在“婆家”带班教学的过程中, 面对学科知识相对薄弱的婆家学生, 需要不断修正自己的教学方法;不断思考怎样让学生更容易理解课程内容。当自己再次回到“娘家”时, 再将这些方法在课堂实践中“回炉”、评估。这样, 教师总结出更多的教学经验, 双方的学生也在一来二去中得到了更佳的教学。

(五) 第五动力:Google

在Google、百度等搜索引擎工具的出现以前, 人类历史上从未出现过有如此多的人可以依靠自身力量找到如此多信息的时候。Google不但成为重要的令世界变平的力量, 也成为使教育更平坦的力量。Google的目标, 即, 让任何人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获取人类所有知识, 实现全球知识共享。其创始人之一塞吉·布林说:“如果一个人可以通过宽带、拨号方式上网, 那么不管他是柬埔寨的小孩子, 大学教授还是像我这样管理搜索引擎公司的人, 他都可以跟其他人一样获得同样的信息, 这是完全平等的。”

Google让信息变得平坦, 它打破了阶级或教育界限。搜索引擎让每一个学生可以主动地获取知识, 而不是传统意义上以传授的方式获取。在Google的世界里, 教师甚至连一个帮助者, 一个共同学习者都算不上, 学生在掌握了一定的学习能力后, 完全可以了解任何他想要知道的知识。就是说, 今天的一个小学生同样可以研究大学教授研究的课题。

对教师而言, Google同样是件好工具。例如, 地理老师能运用Google Earth辅助地理教学。教学所需要的任何关于地球表面的图片, 都可以通过Google Earth得到, 这为老师获取素材提供了一条捷径。

二、平坦世界中个体的教育

那么, 面对平坦的世界, 教育应当怎样调整自身方向呢?早在20世纪70年代,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编写的《学会生存》, 就从宏观和理论的层面来分析21世纪我们的教育、我们的学校应该如何教会孩子怎样学会做人、怎样学会做事。而弗里德曼有关教育与平坦世界所要揭示的是个体立足社会的手段和方式。对此, 弗里德曼给出了四点建议:

首先, 教学生“学会如何学习”, 即不断学习自己处理旧事物和新事物的方式, 这是新时代条件下每个人都应当培养的能力。因为你今天了解的事情可能很快就会过时, 其速度之快恐怕你连想也想不到。要想学会如何学习, 就必须热爱学习或者至少喜欢学习, 因为很多学习都和自学有关。尽管有些人似乎天生就具备这种才能, 但大部分人都是靠后天自身培养或教师 (或父母) 灌输而来。

其次, CQ+PQ>IQ。教师应当点燃学生的“激情和好奇心”。激情和好奇心对做任何一件事来说, 永远是一大优势, 这对工作、成功、研究领域甚至兴趣爱好都非常重要。弗里德曼认为:在平坦的世界里, 好奇心 (CQ) 和激情商 (PQ) 比智商 (IQ) 更重要。因为好奇心强, 同时又拥有激情的孩子通常都善于自我学习和自我激励, 总是能够学会如何学习。所以, 一个拥有学习激情和发现好奇心的孩子会比一个拥有更高智商但缺乏激情的孩子进步更快。

第三, 学会与他人友好相处。拥有好的人际关系处理能力是职场人的一大优势。因为, 在平坦的世界中将出现大量新型、中间性质的工作, 这些工作要求和他人进行个性化的频繁接触。

最后, 开发右脑。右脑决定了创造艺术美、情感美的能力, 发现特点和机会的能力, 撰写令人满意的叙述文的能力, 创造发明的能力, 换位思考的能力, 以及在探求目标和意义的过程中超出日常范围的能力。在平坦世界里, 右脑的重要性大为提升。要培养右脑, 应该去做自己热爱的事情, 或者至少是自己喜欢的事情。因为在做这些事情的过程中, 人的右脑会无形中产生一些东西, 而这些东西是不能被轻易重复、自动化和外包的。

除以上提到的四点建议外, 作为21世纪的个人, 还必须能清楚地意识到:传统上, 把人的一生分为学习、工作和退休三个阶段的做法, 已经不适应科技、知识发展突飞猛进的平坦世界。终身学习正在成为人在未来社会中的一种生存方式。其目的在于建立自信和能力, 适应社会变化;其过程是一个知识的积累、运用和创造过程。通过这个过程本身, 使每个人在身临急剧变化的社会——面对新的挑战、任务、情况和环境——的时候, 都能满怀信心而自如地去运用知识和创造知识。尤其, 受教育程度更高的劳动力灵活性更高, 更容易应对各种非常规工作和职业变动。

最后, 必须强调的是, 这个世界或许看上去比以前更平坦了, 但事实上, 它在许多方面仍然是崎岖不平的, 仍然需要我们进一步改进。同样, 虽然教育在许多方面表现得越来越公平、合理, 但我们也应领悟, 想要创造一个真正人人机会均等的教育大环境, 路漫漫其修远兮, 需要我们乃至后人不断的求索。

参考文献

[1][美]托马斯.弗里德曼.世界是平的:21世纪简史[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6.417, 366.

[2]太傻网.太傻盘点2007各国留学人数增长情况[EB/OL].http://www.taisha.org/abroad/zx/lxzx/200801/20080104163357.html, 2008-01-04.

[3]殷琦, 李宇红.扩大中外合作办学, 促进学生国际培养[J].世界教育信息, 2006, (2) 35-36.

[4]桑新民.探索信息时代高校课程与教学的新模式[J].中国大学教学, 2005, (6) 38.

[5]刘欢.上海:“走班式”教学让优秀师资共享[N].中国教育报, 2006-11-02.

[6]中国教育信息网.上海中小学优质师资共享200名教师郊区执教[EB/OL].http://www.edu.cn/shi_fan_news_409/20061102/t20061102_203061.shtml, 2008-01-04

篇9:《海洋是21世纪的希望》课文分析

1.阅读课文的语言文字材料,了

解海洋与人类社会的密切关系,理解为什么说“海洋是21世纪的希望”,激发学生探究海洋的兴趣。

2.讨论发现“人类正在迎来开发海洋、利用海洋的新时代”、“人与海洋的关系非常密切”一句在文章中的作用,感受文本内容的纲目与条理。

3.品味体会文本说明方法与语言特色,模仿文本语言进行表达。

感受文本的说明方法与语言特色,理解海洋真正是21世纪的希望。《语文课程标准》提出:“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抓住要点,了解文章的基本说明方法。”

一、生字词引文本,感对比说明

1.课文预习了吗?出示三个生字:“慷”“蕴”“胁”,指名读读,选择你认为难写的字写一写,注意提醒学生“慷”下面不是“水”。

2.这三个字课文中是怎么组词

的?

3.预习了课文,你能联系文本内容,用其中的一个词说说话吗?适机指导学生读读相关段落。

预设一:人们受到生态环境恶

化、食物匮乏的威胁,海洋慷慨地给予我们高蛋白食品。适机理解“匮乏”。

预设二:世界受到能源危机的威胁,海洋蕴藏着丰富的资源。

预设三:人类受到电力缺乏的威胁,海洋蕴藏着海浪、潮汐等的无劳无尽的能量。

预设四:海洋蕴藏着无穷无尽的水资源,可以慷慨地给予人类以空间。

4.课前你也收集了一部分资料,

你还知道海洋可以慷慨地给予人类什么?

“慷慨地给予、蕴藏”是从海洋这一方面讲的,而“威胁”却是从人类现状方面说的,海洋“慷慨地给予我们了什么?它蕴藏了什么?人类的现状受到了什么威胁?这两个问题涵盖了文章内容的全方面,在这样的交流过程中,学生不仅自然而然地理解了这三个词的意思,还进一步加深并拓展了文本内容的理解。

二、关键句析段落,明文本结构

1.我们已经初步了解了课文内

容。请大家快速浏览课文,用几句话简单地概括文本的内容,并说说你是用什么方法来归纳的。

预设一:找出文中的关键句,组

合在一起。

预设二:将各段内容合理组合。

2.出示“人与海洋的关系非常密切”、“人类正在迎来开发海洋、利用海洋的新时代”。读一读,在文本中找到与之相呼应的句段,师生对话交流,明确它们在文本中的作用。语文学习不同于别的学科,既有语言内容的学习,也需语言形式的掌握。在读思议的基础上,文本的内容与框架便可以了然于心。

三、表达中品情感,悟语言特色

(一)读“人与海洋的关系非常密切”的段落,体会语言表达的特色

读读文章的1~3自然段,作者是怎么表达人与海洋的关系密切的,找出的相关的语句,说说你的体会。

预设一:从内容上谈

作者从两方面来说明这关系的密切。海洋对人类的利与弊,人类对海洋的敬与畏。引导学生读好关键短语:“航行的便利、丰富水产、不可缺的食盐、掀翻船只、冲垮海堤,毁灭城镇。”

预设二:从形式上关注

1.说明文一般没有华丽的词句,

也没有动人的情节,语言也平实朴素,所以会让一些读者觉得枯燥没意思,但是课文的语言特别的生动有趣,试着找一找。

2.在找的基础上出示以下句子:

①海洋给人类提供了航行的便利;它慷慨地给予人类丰富的水产品和每日不可缺少的食盐。

②但是,海洋发起脾气来,也会无情地掀翻船只,冲垮海堤……

③在喜怒无常的海洋面前,人们只能“望洋兴叹”。

聪明的你,发现了这些句子的特点了吗?关注加横线的字词,说说你的体会。

3.适机理解“望洋兴叹”及引号的用法。

(二)读“人类正在迎来开发海洋、利用海洋的新时代”,从语言中感受海洋的魅力

读读文章的5~8然,每一段都尝试填一填。

海洋是个 ,

人类 。

预设一:海洋是个聚宝盆,人类便把目光转向海洋,致力于海洋矿产资源的开发。

1.你从聚宝盆看出了什么?课文中哪些语句可以看出我们在致力开发海洋?

2.比较朗读,说说自己的体会。

出示:如今,一座座海洋石油平台已矗立在海涛之国,一艘艘海洋考察船已驶向大洋深处,先进的海底探测器也已潜入深海大显神威。

如今,一座海洋石油平台已矗立在海涛之中,一艘海洋考察船已驶向大洋深处,先进的海底探测器也已潜入深海大显神威。

3.小结:作者将海洋比作“聚宝盆”,让我们形象地感受到海洋内矿产资源的无穷无尽。你能像作者这样形象地表达吗?读读其它的段落,试一试。

预设二:海洋是个“食物柜”,人类向海洋索取高蛋白的食品。

预设三:海洋是个“能源站”,人类可以向海洋索取价格低廉。

预设四:海洋是个“家园”,人类可以在海底拓展生存空间。

预设五:海洋是个“淡水库”,人类用海水淡化的方法解决水荒。

语文的学习不仅仅是理解,还要让自己的语言美起来。课文中形象的表述海洋是一个聚宝盆,本环节利用文本的内容,让学生进行创新的模仿,海洋是个“食物柜”、海洋是个“能源站”、海洋是个“家园”、海洋是个“淡水库”,扎扎实实进行语言训练。

四、作业中重迁移,达读写目标

篇10:海洋21世纪的希望反思总结

在第一课时的教学中,有几点值得欣慰:首先,课前让学生阅读与海洋有关的书籍,收集质料,拉近了学生与海洋之间的距离。为学生走进课文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其次,三次读的要求是逐步提高的,从自由读到默读,再到浏览。体现了读的三个层次,学生读书的能力得到逐步提高。第三,检查初读时,改变方式,用“送给机会”的方式,变“要我读”为“我要读”。并在读中渗透竞争的意识,让学生学习把握机会,极大的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为下面学习《最大的麦穗》一课领悟主题,做好铺垫。从课堂效果来看,学生参与的热情很高,就连学困生也积极参与,给我的触动很大。我坚信“兴趣是最后的老师”。第四,第一自然段的朗读指导针对性强,学生朗读水平得到明显提高。

但本节课也存在许多不足之处:第一,课堂用语的严密性。如:“段”与“自然段”的区别。对学生鼓励性的语言比较单一,今后应多积累一些这方面的语言。其次,对教材的把握如何做到“人”与“工具”的统一。如:在第二自然段的教学中。我只关注让学生联系实际,理解、感悟人类与海洋之间的密切关系,体会本段中的拟人手法的运用,却忽视了这两句话中,还存在“正反对比”的说明方法,及“但是”这个词在这两句话中所起到的作用-------转折连接。教学中,我没能及时抓住这个语言文字的训练点,让学生学习这种方法进行仿写。而在让学生看图片感受大海给人类带来可怕的灾难时,我又忽视对学生进行“珍爱生命、关注环保”这方面人文思想的教育。

篇11:海洋21世纪的希望教学反思

通过这句话,学生可以带着这样的几个问题:“人们为什么热爱海洋,又敬畏海洋?从那些话可以读出来?哪些词句突出了人们对海洋的热爱、敬畏之情?”去朗读感悟课文1-3自然段。第二:“今天,由于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人类正迎来了开发海洋、利用海洋的新时代。”通过这句话,我们主要引导学生了解是什么力量可以使人类跨入21世纪不再“望洋兴叹”。人类从哪些方面开发海洋、利用海洋。学生带着问题去朗读感悟课文4-8自然段,就可以多角度体会到海洋的确实21世纪人类的希望,体会到科学的神奇力量。

第二步,引导学生知道要善待海洋。课文的第9自然段中强调了保护海洋,珍惜海洋资源的重要性。我是这样来激励学生热爱海洋、保护环境、善待自然的:其一,引导学生抓住“不过”、“首先”、“必须”、“只有……才……”等词语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感情。其二,从反面理解内容,做了一个这样的说话练习“如果人类不保护海洋,不珍惜海洋资源将会( )。”其三、我有搜集了一些资料做了适当补充,并布置学生课后继续搜集。其四、鼓励学生爱护环境从身边做起。

当然在这篇课文的教学过程中,我们还要不断的引导学生注意积累四字词语,课后还让孩子做了一个用用书中的词语练习写一段话的练习。

篇12:《海洋是21世纪的希望》课文分析

一、注重资料的收集与整合

生活在云南的人对海洋很不了解,收集资料很有必要,但学生又没条件上网收集资料,为此我事先收集了资料给孩子们,让学生了解海洋,因此学生在结合以文本内容为主的前提下,注重资料的获取和处理,上课显得流畅自然,他们也有话可说,提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抓住文体,教授体现文体和语文味的特点

海洋---21世纪的希望是科普作家金涛的文章,条理清晰,内容浅显,学生很容易理解。切记只教“教材”而忽略了教“语文”,要注意引导学生在品读感悟文章内容、体会文章用词的准确、精妙的同时习得采用拟人的手法介绍事物特点的表达方法,学习按照一定顺序来介绍人类对海洋的开发和利用的某一方面的写法。那么在教授过程我做到了体现语文和文本的特点:

首先抓关键词句和表达方法

在教学中在品读感悟环节教学紧扣中心,“为什么说海洋是21世纪的希望?”借助课件,图表,降低学习难度。抓住“千百年来,人们热爱海洋,又敬畏海洋。”理解了海洋与人类的密切关系。再请学生用朗读,把人们对海洋的情感表达出来。用文中习得的方法:仿照文中采用总分构段方式、拟人、强烈对比的手法,介绍事物特点的写法,为后面的写“我心中未来海洋是什么样子的”奠定了写作的基础。在深入了解海洋时,我没有过多讲解,而是让学生在已有认知的基础上,通过自主学习,讨论交流,展示汇报:发散思维,概括提炼,完成表格;再借助直观资料,引导朗读感悟,从而使学生深刻体会到海洋确实是人类21世纪的希望。同时习得按照一定顺序介绍事物某一方面的写法。资料引领畅想海洋,使学生对神秘莫测、绚丽多彩的海洋遐想联翩,激发了学生探索海洋的欲望,增强了保护环境的意识。

其次要明白作者的写作意图。即:为什么写这篇文章,写的用意是什么?他要告诉我们什么?

既然这是科普性的文章,作者在介绍时语言通俗易懂,没必要过多的讲解。那么在教学中解决以上3个问题就可以了。但如何让学生不感到枯燥,那就要帮助学生降低问题的难度又要让学生较快地完成教学目标。于是我把为什么说海洋是21世纪的希望?化解为:我们为什么开发、利用海洋?我们面临着怎样的危机?解决的办法是什么?采用表格方式来助生学习,即思路清晰又节约学生学习的时间,一目了然。继而让学生明白作者写此文的目的了。我的教学中也较好的体现了这一点。

三、问题设置的发散性

通过学文后,学生已经知道海洋是21世纪的希望,那么你心中未来的海洋又是什么样子呢?以这个问题激发学生对未来海洋的奇思妙想,让同桌互相交流,并结合老师课前给同学们收集的资料交流加上自己的思考落实到笔头作业上。通过孩子们的交流,看得出孩子们侃侃而谈,充分体现奇思妙想。这也证明了问题设计还具有开放性,不仅激发学生的兴趣,而且又保护海洋的欲望。

B不足之处:

在教学中对表达方式的学习没较好的融合在课文学习中,到最后忘了才总结,有点耽搁时间,不符合教学的规律。

上一篇:诗词鉴赏炼字下一篇:做好暑假期间工作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