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21世纪教师的素质要求

2024-04-21

论21世纪教师的素质要求(通用8篇)

篇1:论21世纪教师的素质要求

论21世纪教师的素质要求

【摘要】本文针对目前的教育现状,论述了21世纪教师所应具备的素质有创新精神、民主意识、爱心和耐心、文化判断力、健康向上的人格魅力。

【关键词】素质要求创新精神民主意识人格魅力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1]指出:“谁掌握了21世纪的教育,谁就能在21世纪的国际竞争中处于战略主动地位。”这是一个新时代对于教育提出的呼唤,更是对教育活动的具体实施者——教师提出的更高要求。每位教师都面临着一个新的“角色学习”、“角色规范”、“角色适应”和“角色创新”问题。那么,21世纪的教师应该具有怎样的素质,才不失为一名合格的教师呢?笔者认为,必须具备以下几点素质才能适应新世纪对教师的要求。

一、要有创新精神

江泽民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一个没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民族,是难以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我们中华民族光辉的四大发明史、屈辱的半殖民地史、崛起的改革开放史,无不证明了这一论断的正确。而创新这一民族灵魂的延续和升华,同样离不开“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从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说:创新是教师的首要必备素质、不可或缺的素质,在迎接知识经济挑战的21世纪尤其是如此。

对学生的素质教育,是一个多层面、多角度、互动互补的立体工程,诸如身体素质、思想素质、心理素质、业务素质,个人素质、群体素质,单项素质、综合素质等等。而创新,是学生发挥潜力成长成才的基本素质。其培养,必须贯穿于素质教育立体工程的一切层面,所有角度。教师有不同的岗位、不同的专业,但都必须是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现者、传导者。因此,高素质的教师,首先必须是有创新素质的教师。

教师队伍的创新素质必须是成体系、全景式的,必须是有再生与辐射能力的。前者是指教师的创新,应该包括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内容等诸多方面协调一致、相辅相成的创新;后者是指教师的创新素质,主要不是体现于教案中、课堂里,而是体现于终端——教学对象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养成发展、开花结果。唯其如此,教师才能不做知识的传声筒,而做引导学生参与的组织者;不做南辕北辙的拔苗助长者,而做开聪启智的潜能开发者。不是逼着学生前进,而是当好助跑器,帮学生发力冲刺;不总是领跑,更多地应该指路,让学生自己去披荆斩棘。

开拓创新是教育发展的不竭动力,也是素质教育活的灵魂。教育创新的先导是教育观念的更新。观念决定思路,思路决定出路,出路决定前途。开拓创新决定着教育发展的出路和素质教育的前途。教育思想滞后,教育观念陈旧,必将制约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人类社会已经进入到了以创新为主要标志的信息时代,全面更新教育观念,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必要前提;努力提高教书育人的思想境界,是新世纪教师修养的一个重要课题。新世纪的教师,要想做到不辱使命、不负众望,就需要具有全球化的广阔视野,就需要具有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宽广胸怀,就需要树立以人为本、以发展为本、以能力为本的育人观和教育教学质量观。教师的教育思想观念只有顺应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才能为社会培养出合格有用的人才。全新的教育观念,开拓创新的科学精神,是新世纪教师在教育工作中建功立业的先决条件,也是新时代教师为人师表不可或缺的可贵品格。

二、要有民主意识

毋庸讳言,由于封建专制统治的历史漫长,传统文化中一些消极因素——比如“师道尊严”观念——对人的影响至今尚未彻底肃清,我们不少教师的民主意识还比较淡薄。教师缺乏民主意识,也就不可能培养出具有民主精神的学生。而“今日的学生,就是将来的公民”[2],建设国家的“接力棒”不久将传到他们手上,可是,从小缺乏民主精神的培养,他们怎么能担当起建设“高度富强、高度民主、高度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一历史重任呢?没有民主的教育,便没有民族的未来。因此,教师是否崇尚民主绝不是一件小事,从某种意义上说,它关系到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成败。

具有民主意识、并善于培养学生民主意识的教师,在教学中他们会关注学生对知识的需求、关注学生对教学方法的选择,尽可能做到既完成教学大纲的教学要求,也满足求知欲望的需求;尽可能采用学生乐于接受的教学方式实施知识、技能的教学。如探究式的教学方法可以说是一种可使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进行学习、培养民主意识的方式,可避免“一言堂”,“满堂灌”;也可避免培养“录放机”式的学生。

而具备良好民主意识的班主任,则会在班级管理中充分发挥学生骨干及全体学生的作用,请他们共同参与班集体的建设。在实施对班集体的管理过程中,一方面严守相关的规章制度,另一方面尊重学生意愿、采取学生乐于接受的教育、管理方式实施教育和管理,而不是仅作贯彻执行学校管理学生条例的“机器人”,从而使学生在民主的氛围中感受、培养民主意识,减少逆反心理的产生。

三、要有爱心和耐心

英国著名教育家伯特兰·罗素在《教育与美的生活》一书中说过一句话:“为爱所支配的知识是教育者所必须的,也是他的学生所应获得的。”很多年来,教育拥有世界上最美丽、最动人的词汇。人们把它比作一首诗,一支曲,因为它使人懂得了什么是爱和如何去爱。因此,作为教育者,如果一旦忘记了教育的崇高性,忘记了教育需要爱心和耐心,那么,教育的诗意就会荡然无存了。

诚然,教育以教授知识,解决学生的疑惑为目的,教师上完一节课也就完成了相应的教学计划。但作为一名教师,如果仅仅如此,那么,知识本身就会变得单调和索然无味,教学也就等同于机器生产零件,教育的世界也会因此而变得毫无生机。生命之所以可贵,就在于它有丰富的情感。作为教师,我们应意识到,我们每天是在与一个个鲜活的灵魂对话,我们应用涓涓细流去滋润他们的心田。这不仅意味着,我们要教育学生爱生活与人生,而且还意味着,我们要怀着崇高的爱去传授知识,通过水到渠成的点化和潜移默化的感染学生,像春雨润物那样的言传身教。这样,才能使学生受到启迪,使他们在获得知识的同时,也保持丰富而优美的灵魂。让他们年轻的心灵感受到生活的欢乐与美好。相反,如果对他们的需要和期待熟视无睹,一定会使教育黯然失色。知识是有用的,但没有爱的知识又有多少价值呢?21世纪的教师应让自己的爱心和耐心成为学生健康成长的阶梯。

四、要有文化判断力

随着计算机的普及和网络技术的发展,我们正被无穷无尽的网络信息包围着。在网络世界中,还散布着各种消极的、颓废的文化。这些垃圾文化往往借助网络,披着各种诱人的外衣不断向我们涌来,并影响着我们学生对所需内容的理解和接受。特别是充斥网络的色情和恐怖文化,更直接污染了学生的心灵,诱发他们背弃伦理道德,形成扭曲的人格。谈情说爱这一现象在大学、中职学校、普通中学甚至小学都不是稀罕的事;而近期发生的、震惊全国的“马嘉爵事件”也不能说与此无关。要使我们的学生在健康的文化氛围中成长,给学生以正确的引导,帮助学生选择健康的文化,将是我们教师的重要任务。

要给予学生正确判断健康文化的指导和教育,则要提高教师的文化判断力。教师文化判断力的培养有赖于教师广博的知识,只有广博的知识基础,才能对纷乱复杂的文化进行鉴别,才能分清其优劣、善恶。因此教师首先要多读书,尤其是多读我国古今的历史及名著。其次教师要树立起正确的价值取向。价值取向是文化的核心内容,它对人的思想、态度、行为倾向都有统领作用和整合作用。我们教师应树立起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接班人的人才的价值取向。第三,教师还要努力成为一个文化的研究者,认真研究中西文化,了解我国和西方的文化史和文化政策,并对中西文化有较强的理解力。这样,教师在指导学生时才能得心应手。

五、要有健康向上的人格魅力

教师的人格,体现为性格、能力气质的特征及其总和,从社会对人的认同上说,人格就是作为权利、义务的主体的资格。真正的人格,系指人的美的内质。教师是教育人的人,而教育的本质就是对受教育者进行美好人格的教化与培养,对受教育者进行能力的培养和知识的传授。前者是后者的内在动力,后者是前者的外部反映。因此,人格培育是教育之本,而要使受教育者真的能得到美的人格的教化,教师自身的人格塑造当为“立教”的前提。教师要想使自己真正“立”起来,关键也在于立人格,这样才会实现远大的目标,才能真正担负起时代与民族的重托。教师在人格方面的素质,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的要求。

1、要注重性格的平稳持重和认识视野的开阔贯通

性格的平稳持重是一个教师应有的心理状态。要能以平等、热情、诚恳的态度面对学生,要让情绪稳定,善于自我调节。因为教师工作的对象是活生生的人,他们的言行是激发教师情绪的主要因素。这种激发往往是非预谋的、突发的。在情绪被激发起来的时候,教师要对那些不利于教学的情绪加以控制。特别是与学生发生矛盾、发生冲突的时候,教师更要有理智,不要声色俱厉,暴跳如雷,使矛盾冲突白热化,而应冷静沉着,宽宏大量,在健康的气氛中解决冲突,并使冲突导向产生一定的教育价值。教师要心态平和,而心境的平和又是与教师的知识素养和认识视野分不开的。认识视野窄,心境就易于浮躁,容易过高估计自己,长此以往,会染上“井底之蛙”“夜郎自大”的毛病。

2、要有较强业务技能和学术能力

业务技能,是指通过长期的某一业务活动方面的训练而求得的技术。如工整清晰的板书,标准的普通话,现代信息技术的灵活应用等,都是一个教师必备的基本业务技能。学术能力,是指在业务活动的基础上进行理论探索的个性特征。通常人们主张,“学思结合”、“做想结合”、“知行结合”。不能只停留在业务技能的层面上,而少于学术提炼,理性思考;也不能只醉心于学术见解的发表,而少于亲身教学的实践。

3、要有较强的逻辑能力和机智幽默的应变能力

因为各门学科、各部分知识之间都存在着内在的联系,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要善于清晰地展现各门学科、各知识点间的内在联系,交给学生一张知识的网,并教会学生利用这张网去获取更多的知识。要织好这张知识的网,把各知识点、概念和结论的内涵和外延及相互之间的关系阐释明白,教师必须具备极强的逻辑思维能力。而机智、幽默同样是构成教育才能的重要因素,它对教师来说,是一种十分重要的思维品质,它是教师的性格、修养、智慧的表现。幽默,可以帮助教师更灵活更巧妙地实现教学、教育的意图,学生也普遍欢迎富于幽默感的老师,而对那些过于严肃、不苟言笑的老师,则大多抱一种敬畏的态度。机智,就是应变能力,课堂上的情况瞬息万变,特别需要教师有一定的应变能力。幽默、机智实际上是以扎实的知识功底、丰富的教学经验为基础的,这个能力,只能在实践中培养。

综上所述,教师素质是一个广义的概念与含义。主要包括思想素质、文化素质及个性心理素质等,这是教师履行教书育人的职责所必须的基本素质,是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重要条件。青年教师须明白时代对自身素质的要求,清楚自身素质对学生的影响,以对教育事业的忠心和对学生的爱心为动力,刻苦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以适应教育改革和知识经济新时代的需要。

参考文献

1.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共中央、国务院.1993,2.

2.陶行知.学生自治问题研究.新教育.1919,2(2).

篇2:论21世纪教师的素质要求

会理县南阁中学赵正格

《初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以全新的课程指导思想、全新教育教学理念、全新的目标体系对体育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新课标”下的体育课是信息流、情感流、知识流,“三流”合一的教学过程,“新课标”不仅需要体育教师要具备教学组织、教学管理、教学评价的能力,还需要体育教师要具备“表演”能力、与学生相处的亲和力、培养学生创造性能力、对学生的心理辅导能力、自我终身学习能力、教育科研能力、使用网络资源能力等多种能力。

“新课标”,对体育教师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复合型”体育教师迎合了需要,作为体育教师如何进行自我提高,学校又如何对体育教师进行校本培训,笔者提出如下几个建议和途径。

一、读书活动充实人

阅读是获取新信息、了解新知识、把握新动向的最重要途径。了解到很多体育教师习惯于在运动场上大显伸手,但能坐下来翻翻书,看看教育著作的却不多,所以我们首先建议体育教师要多“读书”,通过阅读来充实自己、提高自己,提高对“新课标”的认识,加强对“新课标”的理解。我们建议学校要开展“读书活动”,通过读书活动培养体育老师的阅读习惯,提高教育科研意识和能力,增强体育老师终身学习意识和能力,使体育老师在学习中,获取和接受新的教育教学信息和思想。

二、培训活动提高人

参加各级各类培训活动是提高体育教师综合业务素质、提高能力的重要途径。体育教师要主动参加各级各类培训活动,参加学习,在学习提高认识、提高能力。学校要鼓励并组织体育教师参加各级各类的培训和学习活动,借此提高体育教师理论认识水平,接受更多新的教育教学思想和理念,提高体育教师诸多方面的能力。如:体育老师参加高层次的学历进修。高学历是一个体育教师综合素质高、能力强的重要标志之一。体育教师在为取得高一层次学历的过程中,不断学习提高的理论知识水平,尤其是在教育学、心理学这些基础理论知识方面,这对提高体育教师课堂教学中语言解说、形体表演、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等方面能力起积极推动作用,对提高体育教师的教科研等方面的能力都有积极作用。

学校要组织安排体育教师参加新课程标准的培训活动,使体育教师深刻理解课程改革的意义,提高体育教师对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认识水平,强化了体

育教师运用新课标的能力,更好做好教育教学工作。

三、基本功考核促进人

“教师基本功考核”是一项全面考查体育教师综合素质和能力的活动。通过“考核”能很好的反映一名体育教师教育教学素养和综合能力,实践证明参加基本功考核也是培养、提高体育教师素养和能力的一条有效途径。

笔者所在学校非常重视基本功考核。为了提高老师们的考核成绩,积极给教师们创造培训和学习的条件。不仅组织教师进行基本功训练,而且还组织青年教师与有丰富经验的老教师进行“师徒结对”,互帮互学,促进基本功的提高。通过积极准备和努力,学校的体育教师全部达到考核指标,通过基本功考核提高了体育教师的业务能力和综合素质。

四、“走出去”活动启迪人

“教师学习,提高业务能力要走出去!”不能只成为一句口号,要尽可能的为体育教师创造机会。体育教师普遍存在课多、教学任务重的情况,学校要尽可能的克服困难,有计划的安排体育教师外出学习或参加培训活动。看得多了、听得多了、理论联系实际多了,受到的启迪、感悟也多了,体育教师对“新课标”的认识也就深刻了,体育教师的教育教学业务能力和素质自然也就提高了。

“走出去”活动要引向深入,即:请参加培训或听课学习回来的体育教师把学习过程中所听、所见、所想与没有去学习的教师进行传达,起到二级培训共同提高的作用,起到了的信息传递和榜样示范作用。参加培训回来的老师,写一份学习小结,在体育教师业务学习的时候进行汇报,把学习到的新知识、掌握的新信息向同事们进行传达,与同事们一起学习、讨论;听课学习回来的老师,在校内开一节教研课、汇报课或示范课,与同事们一起进行研究。通过“走出去”,能提高体育教师实际教学水平,增强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五、教育教学评比塑造人

参加各级各类教育教学“优课评比”或“竞赛”活动,能很好的验证一名体育教师的综合教育教学能力。参加评比或竞赛活动,同样也是培养人、塑造人的有效途径,尤其是对青年教师,经过

一、两次的优课评比或竞赛的全面锻炼,他们的教育教学业务能力会得到长足进步,甚至能起到“质”的飞跃。学校要有计划的安排体育教师参加“优课评比”或“竞赛”等活动,安排体育教师对内、对外开课,通过各种教育教学活动来锻炼体育教师,提高体育教师综合业务能力。

六、组织竞赛活动锻炼人

体育教师是学校各种类型体育活动的执行者、组织者、参与者,比如:学校春秋季运动会、篮球比赛、乒乓球比赛等等。每一次体育竞赛活动的组织安排,都能体现出体育教师的组织管理能力,在组织竞赛中体育教师同样得到很好的锻炼。学校要把体育竞赛活动纳入工作计划,每年组织

一、两次大型的竞赛活动,定期组织一些小型竞赛活动。体育活动的开展,既能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又能提高体育教师的业务能力。

体育教师按照工作计划,做到有布置、有准备、有落实、有组织、有安全、有总结确保每一项活动的成功,体育老师在活动中得到锻炼,提高组织、管理、协调、配合等能力。学校还可以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和需要,组建校田径队、足球队、篮球队、乒乓球队、等,充分发挥体育教师专长,使体育老师人人手上有项目,人人手上有队伍。学校要引进激励、竞争机制,强化责任意识,调动工作积极性,鼓励体育老师克服困难、敢于探索。抓运动队的训练,能加强学校的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体现体育老师的价值,还能提高体育老师抓训练、抓管理等综合业务素质和能力。

七、综上所述

篇3:浅论21世纪图书馆员的素质要求

一、职业道德素质

图书馆馆员的工作质量、服务质量直接影响到读者的利益, 影响到文献资源的开发利用, 影响到图书馆事业的发展。因此, 敬业、爱岗, 忠于职守, 精益求精, 认真秉公执行各项规章制度, 把读者利益放在第一位, 不谋私利, 工作中认真遵守主动性原则, 不仅为人找书, 更要为书找人, 这是21世纪图书馆员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一个优秀的图书馆员, 应该具有甘于奉献, 甘“为他人做嫁衣”的高尚道德、高度的责任心, 遵循职业道德, 为图书馆事业的发展倾心倾力, 无私奉献。

二、合理的知识结构

1、业务能力

掌握图书馆的基础理论、业务能力, 拥有图书馆文献信息的收集、整理、加工、开发、利用的专业技能, 积极参加新知识、新理论、新技术的学习, 学习先进技术管的理经验, 掌握先进技术设备的使用方法, 真正做到活到老, 学到老, 以适应21世纪现代化发展的需求。

2、外语水平

较高的外语水平是适应21世纪图书馆工作需要的前提和保障。图书馆员是到图书馆、期刊、资料的第一读者, 对外文的掌握和理解决定着他实际工作中的登记、分类、排架, 甚至会影响资料的利用。21实际的专科医院图书馆员应该将本专业国外发展趋势和最前沿的科技动态及时准确推荐给广大临床和科研工作者, 积极加强对馆藏外文资料的宣传力度, 让读者理解馆藏结构, 提高外文资料的利用率。

3、计算机应用能力

计算机检索的应用, 微机、光盘、先进通讯技术的有机结合及lnternet网的连接, 大大提高了馆员的工作效率, 也促进读者与外界的交流。21世纪的图书馆员除掌握计算机基本操作外, 还应熟悉网络技术知识, 为读者提供信息网络检索服务。传统的图书馆管理模式正在受到严峻的挑战。随着计算机网络的发展, 每个馆员、每个图书馆的积累都可能成为共享的信息资源, 网络时代的信息服务将有力地推动图书馆事业的发展。

4、良好的心理素质

良好的心理素质也是21世纪图书馆员素质所必不可少的一个方面。它要求图书馆员不但要具有酷爱事业、胸怀豁达、勇于负责、信任、尊重他人, 团结协作的互助精神, 具有正直、诚实、守信、公平待人、注重效率等优秀品质;同时, 还必须具有较强的自制力和应变力, 持久的注意力、记忆力、充沛的精力、顽强的毅力以及品格的坚韧性和忍耐性。乐于新近读者、服务读者, 热心为读者排忧解难, 始终保持主动、热情、耐心、周到的服务心态;善于克服各种不良因素的干扰, 用社会主义的职业道德约束和规范自己的行为, 控制自己的情感, 以自己纯洁的心灵、高尚的品格去影响读者, 以培养造就出具有优良道德品质的新型读者。

三、优秀的综合素质

图书馆员是图书馆的管理者和组织者, 是构成图书馆的基本要素之一。21世纪的馆员要注重对自身多种能力的培训, 包括组织管理能力、决策能力、协调人际关系能力和应变能力, 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强烈的信息意识。在工作实施中拓展服务项目, 完善管理措施, 妥善处理好“藏”与“用”的矛盾, 加强馆际交流, 互通有无, 发挥群体效应, 促进资源共享, 提高文献利用率, 避免重复浪费。21世纪的图书馆员不仅要具备专科的专业知识, 更要了解广博的周边科学, 满腔热忱全身心地投入到图书馆事业中, 方能在21世纪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摘要:为适应21世纪现代图书馆发展的需要, 本文拟就新时期图书馆员的素质要求从职业道德素质、合理的知识结构和优秀的综合素质等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篇4:论21世纪教师的素质要求

摘 要 21世纪,人类进入经济时代、信息时代,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各种竞争日趋激烈。面对种种竞争,我们的教师应如何应对?我们的教育应如何应对?本文从教育观念、教育方法、教育管理等方面论述了新世纪对教师的新要求和对应策略。

关键词 21世纪 教师素质 新要求

随着 21 世纪的到来,人类已经进入知识经济时代,新的世纪必将是政治风云变幻,国际竞争激烈,科技发展迅速。世界范围内的经济竞争,政治竞争,综合国力竞争,实质上是国民素质与科学技术的竞争,人才的竞争 ,教育的竞争。

教师是科学文化知识和技能的传播者,在教学活动中,党的教育方针能否贯彻,培养目标能否实现,教师起着主导作用。因此,如何提高教师素质,特别是青年教师的素质,以适应当今时代的要求,已成为深化教育改革,提高教育质量十分紧迫的问题。

一、不断更新教育观念,使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取代以知识为本的教育观

教学观念的更新是教师能够紧跟时代发展步伐的根本保障,它包括教师对于学生学习观念的更新和教师自身学习观念的更新。将教学的重心转移到教学生“学会学习”。教师的职责现在已经越来越少地传递知识,而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要把单纯的以传授知识为目标转变为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为目标,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学会生存,学会发展,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教师教学观念的更新同时也包括教师自身学习观念的更新。那种认为一次性完成师范学院学习的观点已不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在职教师必须通过继续教育(或职后教育)不断提高其学历和知识水平,自觉拓宽知识领域,了解所教学科的发展动态和各学科之间的相互联系,将最新的、最实用的知识和技能传授给学生。

二、建立合理、优化的知识结构,创造最佳教育效益

未来社会,图书馆、计算机的信息储存量使人们对教师的要求不仅仅是“知识宝库”了。作为教师,拥有一个合理的知识结构,比拥有相关的知识量更重要。现代教师应当是通才与专才的统一整体。他们应当具有广博的现代文化科学技术知识和合理的知识结构。现代文化科学技术知识,主要包括:(1)现代哲学的基础知识。除了掌握哲学的唯物主义、辩证法、认识论和思维科学与系统科学的基本知识外,还应掌握现代科学哲学的新知识和经济哲学、社会政治哲学、伦理学、美学与教育哲学等一般基础知识,并运用它们来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新技术革命加速了知识更新的速度,人类知识总量急剧增长。19世纪知识总量每50年才增加一倍,而目前世界知识总量每3-5年就增长一倍。教师要成为“全才”、“通才”必须在知识结构上有较大的知识占有量。另一方面,知识的增长促进了学科的分化与综合,产生了许多新兴学科、边缘学科、交叉学科。21世纪多门交叉的综合学科有信息科学、生命科学、材料学、能源学、环境学等等。因此,教师的知识结构中应强调知识的新鲜度。教师应成为新科技的首先占有者、播种者,才有望培养出高素质的创新人才。

科学技术高速发展本身就意味并必然促进人类思维科学和方法的进步,也一定会牵动教育思想向更科学更贴近人类可持续发展方向发展。教育已由“能力本位”教育向“人格本位”教育过渡。从培养人格素质的高度出发,探索一种解放人的潜在能力,挖掘人的创造力,促进人的素质全面发展,实现人道化和个性化的教育模式,寻找使学生人人都能成为对社会发展有用的教育方法。

三、增强现代教学能力,使获得丰富而有价值的科学知识成为学生的自觉意识和行为

长期以来,由于我国教育传统的影响,教学中形成了学生被动性,接受式学习的教学方式,而不习惯、不选用学生主动性、探究性学习的教学方式。今后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已成为我国素质教育的核心,因而教师必须具备善于运用各种现代教育手段,充分发挥接受式学校与探究式学习各自的优势,找准它们的结合点,把线性的接受式学校和点状网络的探究式学校结合起来,以最大限度的发挥教学过程的培养、教育功能。

广泛地使用以计算机多媒体为代表的现代教育技术是教育自身发展和改革的要求,也是实施素质教育所不可缺少的一环。因特网的飞速发展与广泛应用使教育和学习的数字化生存成为可能。谁不学会基于资源的学习,谁就将成为文盲。而教师则应成为学生基于资源学习的引导者、辅导者、促进者和合作者。

四、加强科学管理,保障教师素质的提高

要提高教师的素质就必须有一系列科学、严格的管理制度作为保障。学校应该严格执行教师资格制度,优化教师队伍结构。要定期开展学术交流、公开课、论文评选等活动,也应该建立教师违纪档案,这对激励先进,鞭策后进,营造一个奋发向上的教学气氛将是十分有益的。现在大多数教师都能结合所教课程自己动手制作多媒体课件,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也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教育界人士普遍认为:只管教书,不搞科研不是好老师,只有善于总结经验,不断探索的老师,才是符合时代要求的新型的好老师。因此,学校各部门应创造产教研联合的有利条件,鼓励教师从事科研活动,利用毕业设计、毕业实习等机会主动到现场解决实际问题,并对取得突出成绩的教师给予奖励。

总之,我国的教育事业正面临着一次前所未有的严峻考验,我们教师必须加强修养,不断提高自身素质,锐意进取,勇敢地迎接知识经济的挑战。

参考文献:

篇5:论21世纪的教师

河南教育学院中文系2010级汉语言文学普本班翟永举

关键词:21世纪教师教育

邓小平说:“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作为21世纪的教师,也应该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首先,21世纪的教师要具备现代的教育理念,掌握现代的教育方式。21世纪是信息化和知识大爆炸的时代,科学技术突飞猛进,整个世界都处于一种高速节奏的运行中。电脑的普及与网络的发展,引发的是一场深刻的教学改革。

如今,站在培养人才讲台上的教师常常有一种无形的压力和紧迫感。因为教师工作环境相对封闭,如不及时补充新知识,不断更新知识结构,就很难跟上时代发展的脚步。随着人们获取知识渠道的大大拓宽,学生过去依靠课堂、依靠教师、依靠教科书的单一学习模式发生了变化,教师再固守传统的教学方法已经行不通了。现在的学生知识面广,思维活跃,自主性强,尤其接受新事物快,他们从网络媒体获取的知识远远超过教师,那种认为只要钻透专业知识,就可以以不变应万变的观点已经过时了。教师的角色也不再是单一的知识传授者和困惑解答者,还应是学生人生道路的引导者和学生心理情感的调和者。教师要教会学生学习,引导学生思考,使学生具有终生学习的愿望和能力。社会越来越强调人的价值,尊重学生的个性,因此,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需要花更大的精力去了解学生、引导学生。传知固然重要,启智更是良师。

随着信息技术和媒体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广泛应用,教学设备和工具也多样化,21世纪的教师要熟练掌握这些教学设备和工具的操作,从而与现代的教学方式相接轨。当然,教育不能舍本逐末,以为网络和媒体的应用就可完全取代传统的课堂教学,教师仍应该尊重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性地位,务必坚持人本教育。其次,21世纪的教师要具有开阔的教育视野和多元的教育思维。

21世纪的教师,绝不应有狭隘的偏执的眼光,虽然要一个教师面向世界有点苛求,但教师起码要把自己的教育思想和教学经验放到更大的教育环境中,来检测和验证它们的实践可靠性。学生不能“闭门造车”,教师也应不断与外界交流,来不断提高自己和弥补不足,以达到长善救失,精益求精。教师不仅在教育学生上要因材施教,同样的,对于自身而言,在面对各种教学环境和事件中,教师要培养自己多元的教育思维,因时而异,因事而异,敢于质疑既有的规则,打破局限和束缚。《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也指出:“创造有利条件,鼓励教师和校长在实践中大胆探索,创新教育思想、教育模式和教育方法,形成教学特色和办学风格„„”21世纪的教师要有革故鼎新的理论家的思维,要有勇往直前的改革家的勇气,要有大刀阔斧的实践家的魄力。

最后,21世纪的教师要具有前进的教育眼光和长远的教育理想。

既然选择了教师——这一被称为“人类灵魂的塑造者”的神圣而光荣的职业,教育就应当成为每个教师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每个教师都应当成为“教育人生”的终身实践者。教师要明确教学目标,同时又要树立教育理想,教师应该

把若干的教学目标统一于自己的教育理想上来。为此,教师要成为一个终身学习的倡导者、实践者和示范者。教师的眼光应是前瞻性的,能察人所未察,从根本上讲,也就是教师要担当起人才培养这一时代重任的舵手,肩负起民族复兴的历史使命。作为中国高等教育最前沿的改革实践者,66岁的朱清时院士把自己的教育理想寄托在了刚刚破壳而出的南方科技大学中,他身体力行,锐意进取,充分体现了一个教育者不懈探索的勇气和魄力。

近来,湖北、湖南、四川等地接连发生学生撕书事件,其背后反映的固然是学生对现行教育体制的不满和愤懑。而在教育大环境相对不变的情况下,我们的教师是否应该反思一下自己的教学行为。我们有没有及时体察到学生思想情绪的变化?有没有做到“禁于未发”?有没有施之有效的疏导?而最根本的在于我们没有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和幸福,学习的内涵完全被考高分、考名校诠释得现实而功利。教师教学方式上的不当,反应的根本问题是教师没有承担起理想教育和价值教育的责任。一旦教育者的情感价值出现麻木,那么受教育者的情感价值也很难被唤醒了。

篇6:21世纪的校长素质研究

摘要:21世纪,中小学校长应具备九种基本素质,即:高尚的思想品德;全面的高标准的质量效益观;深厚扎实的文化知识功底;强烈的开拓创新意识;善做教育科研的带头人;科学的、现代的教师观和学生观;豁达的心理状态;纵向沟通与横向联系的社会活动能力;深谙发展“校园经济”之道。

关键词:21世纪;中小学校长;素质

基础教育(中小学教育),是科教兴国的奠基工程,对提高中华民族素质,培养各级各类人才,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全局性、基础性和先导性作用。《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明确规定,要“保持教育适度超前发展,必须把基础教育摆在优先地位并作为基础设施建设和教育事业发展的重点领域,切实予以保障。”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明确指出:“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建设一支具有良好政治业务素质、结构合理、相对稳定的教师队伍,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根本大计。”因而,作为教师的教师——校长,其地位和作用是显而易见的。历史的经验反复证明,校长是学校的灵魂,是学校的一面镜子。有什么样的校长,就有什么样的学校。一名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这就是说,在现阶段,我们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教育方针确定之后,在学校的内外部环境、条件如校舍、设备、资金投入、师资等基本达标以后,在某种意义上讲,校长更是决定的因素。因为校长是学校的最高领导者、决策者和指挥者,对外代表学校,对内主持学校的日常工作,始终处于行政管理、教育教学、后勤服务的核心地位、决策地位和主导地位。校长的思想品质、教育理论、办学理念、工作作风、言行举止等非权力因素,在学校工作中无不起着导航引路、潜移默化、影响大局的突出作用。因此,做一名校长很不容易,做一名优秀校长、名校长更不容易。纵观古今中外的教育专家,中小学知名校长的治校之道,我认为要做一名好校长,特别是作为基础教育排头兵的重点中学校长,必须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中,不断提高自身的政治思想觉悟、教育理论素养、管理水平、创新意识、业务能力、为人处事、个人修养、实干精神、与时俱进、驾驭全局等因素在内的综合素质。国外很多社会学家和经济学家预测,21世纪最伟大的产品是新型的学校教育。新型的学校教育成功与否关键在于校长。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校长是一个学校的灵魂,要想评论一个学校,先要评论它的校长。”可见,有什么样的校长,就有什么样的学校。校长的素质体现着校风校貌,决定着办学的水平。笔者认为,21世纪中小学校长应具备以下九种基本素质。

一、德才兼备,是校长必备的素质

在教育战线广大的教师队伍中,想当校长和可以当校长的人,也许不在少数,但这校长不是人人都能当的。因为,作为一校之长,必须具备德才兼备的素质。这德才兼备,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不是每个人都能具备的。所以,在实施新课程标准的今天,作为教育主管部门,必须把德才兼备作为任用和考核校长的必要条件之一。德,即是道德,是为人之德,处世之德,立身之德,办事之德。是处世为人立身的起码要求。无德即无道,无道则路不通。校长必须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心地善良,与人为善。因为他所管理和领导的是有一定修养和文化底蕴的教师,他们对道德的要求也许比一般人高,因为,尽管他们的道德准则具备的不多,但他们对道德准则了解的比常人多,比常人深。所以,作为校长,必须要以德服人,以德管人,以德育人,具有人本主义思想。这样,才能贤能为之用,人尽其才,正所谓“士为知己者死”,否则,则众叛亲离,校长将会成为孤家寡人,孤掌难鸣,则事业何兴?民心何聚?政权何稳?

这才,即为身才,文才,口才,帅才。选拔校长,尽可能的容貌端正,仪表端庄,这才具亲和率,这是先天的物质基础,也是校长工作成功的要件之一。更重要的是,作为校长,要带头学习,不断学习,时时充实自己,更新知识,把握时代的潮流,具备时代气息,走在时代的前列。他的文才、口才、帅才都应该是一流的。有文才,则思维敏捷,才华出众;有口才,则口齿伶俐,方能服众;有帅才,则领导有方,上下一心。要很好的研究政治,研究领导艺术,具备统揽全局的能力,这样,才不会出现顾此失彼,手足无措的局面。

德是才的基础,才是德的表现。有德则才显,有才则德著,无德则才虚,无才则德贫。德和才是相辅相成的、相互促进的、紧密联系的关系。有德无才是庸才,有才无德是蠢才,无才无德是弃才,有德有才是英才。英才左右逢源,审时度势,善于把握时机,善于利用天时、地利、人和。事业兴旺,人缘广得。庸才,受制于人,瞻前顾后,难以成事。蠢才,头脑简单,态度粗暴,难聚民心,则用之无益。弃才,无德无才,为人唾弃。

德才兼备的表现是:具备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具有服务意识和大众意识,会为人民办事,能为人民办事。这样,则民心所向,众望所归。事业幸甚,民众幸甚。事实上,德才兼备是每一个人都应当具备的品质,起码是一切想为人民和能为人民办事的人应该具备的。所以,校长必须首先具备这种品质。因为校长是一种岗位,是一种工作,是以为人民服务为宗旨的。第一,政治强、思想新。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提高中华民族素质,培养适应21世纪需要的创新人才,实现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三步战略目标的一项具有重要意义的决策。改革开放20多年来,在邓小平理论指引下,经过全党、全社会和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我国的教育改革和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在新世纪到来之际,面对世界范围内科技竞争、经济竞争、尤其是人才竞争日趋激烈的严峻现实,每一名教育工作者,尤其是中小学校长,首先必须站在时代的前列和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高度,认真学习邓小平理论和江主席“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忠诚党和人民的教育事业,热爱本职工作。要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解放思想,总揽全局,求真务实,开拓进取。积极投身到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大潮中去,不断探索新形势下中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培养的新途径、新方法,以高度的事业心、责任感和危机感,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以培养和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己任,努力使广大中学生从小树立振兴中华、报效祖国的远大志向,顽强拼搏,刻苦学习的优良品质,始终不渝地朝着江总书记倡导的“坚持做到学习科学文化与加强思想修养的统一,坚持学习书本知识与投身社会实践的统一,坚持实现自身价值和服务祖国人民的统一,坚持树立远大理想与进行艰苦奋斗的统一”这一宏伟目标迈进。要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永远放在学校工作的首位,自觉把“德育为首,育人为本,发展个性,创造特色”的办学理念贯穿于学校各项工作的始终,确保教育这方“圣地”艳阳高照,春光明媚,花团锦簇,硕果累累。

其次,校长必须具有清醒的政治头脑,敏锐的政治洞察力,坚定的政治立场,高尚的政治品德,鲜明的政治观点和明辨是非的能力,时刻保持蓬勃向上的革命朝气,不畏强权的浩然正气和昂扬进取的改革锐气。时时处处走在前,干在先,对自己高标准、严要求,不人云亦云、随波逐流,要光明磊落、一身正气,虚怀若谷,礼贤下士,实是求事,开拓进取,两袖清风,一尘不染。校长必须模范地执行党和国家的各项方针、政策,始终同党中央和上级党政组织保持高度一致,关心国家大事,强化学校班子建设和教师队伍建设,自觉实践“三个代表”,注重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始终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切实加强校园精神文明建设和文化建设,充分发挥学校党总支的战斗堡垒作用,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全体师生爱校如家的主人翁作用,调动一切积极因素,运用软硬件各种手段,为青少年学生的健康成长创设良好的环境和氛围。

再次,必须立足校情,集思广益,积极探索深化教育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办学模式,使邓小平同志提出的“三个面向”战略方针真正落到实处。苏联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学校的领导首先是教育思想的领导,其次才是行政的领导。”因此,针对目前我国教育发展中依然存在的储多弊端,尤其是对照欧美发达国家学生中普遍显露出的创新能力强,动手能力强,演说能力强的“三强”优势及其在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科技竞争、人才竞争及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卓越才华和咄咄逼人的不凡气势,不能不使我们对“应试教育”的现状、创新人才的缺乏及国家的前途,民族的兴衰深感担忧。2002年9月8日,江主席在庆祝北京师范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首次提出了教育创新的战略思想,他指出:“当今时代,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各国之间的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是民族创新能力的竞争。教育是培养人才和增强民族创新能力的基础,必须放在现代化建设的全局性、战略性重要位置,我们要坚定不移地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不断培养大批合格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不断造就大批具有丰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不断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这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也是我国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历史任务。”要完成这一历史任务,必须不断推进教育创新。进行教育创新,首先要坚持和发展适应国家和社会发展要求的教育思想,探索新的教育发展规律,更新教育观念,确定与之相适应的教育观和人才观,不断健全和完善新的教育体制,加大教育对外开放的力度,学习借鉴世界上先进的办学经验、管理经验,大力提高教育的现代化水平,全面提高教育质量。这些精辟论述,高屋建瓴,意义重大。

总之,知识经济的本质是创新,创新的基础是人才,人才的培养靠教育,教育成败的关键在校长,根本在教师。每一位中学校长理所当然地要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具体做到:①转变以继承为中心的教育思想,树立培养创新精神的教育观念;②转变以学科为中心的教育思想,树立整体化知识教育观念;③转变以智力为中心的教育思想,树立智力和非智力协调发展的教育观念;④转变以做事为中心的教育思想,树立做人做事相结合的教育观念;⑤转变以数量规模为中心的办学思想,树立讲求质量效益的办学观念。否则,思想僵化,固步自封,墨守成规,肯定不是一名合格的校长,终归会被教育改革的大潮所淘汰。第二,懂教育,业务精。

在新的历史时期,校长必须是精通教育工作的内行或专家,必须是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倡导者、实干家和带头人。校长既要有解放思想、开拓进取、争创一流的勇气和信念,又要有淡泊明志、甘为人梯、求真务实的献身精神。如果继续逆教育创新的大潮而动,依然拘泥或陶醉于“应试教育”的怪圈,热衷于高考升学率的角逐,不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和提高,至少可以断定,这位校长不懂教育,或者说不懂现代教育。其结果,不仅会贻误学生,而且会危害现代化事业。当务之急,只有从本校的实际出发,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文化科学知识,审美情趣和身体心理素质,以发展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终身学习的能力和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高一级学校和社会输送素质良好的合格的毕业生为总揽,从管理体制、政治保障、人事制度、资源配置、办学目标、办学模式、评估标准、经费投入、硬件建设等方面入手,统筹兼顾、群策群力,制定出符合校情的全方位实施素质教育的总体方案,分步实施,狠抓落实,真正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逐步实现“点上开花,面上结果”,学校有特色,教师有特点,学生合格加特长的教育目标,即不求人人升学,但求个个成才。一句话,特色就是教育质量,就是校长的水平,教师的水平,特色就是学校的生命线、主旋律,有个性、有特长的人,就是高素质的人,就是现代社会最需要的人,各行各业,概莫能外。总之,学校有无特色应该是衡量校长创新能力与管理水平的最主要的标志。

特色并非是凭空创造的,它的实质是办学的共性与个性的统一。共性寓于个性之中,个性包含共性,并表现和丰富共性。共性的优化是个性优化的前提和基础,而个性优化又促进和丰富了共性优化。没有良好的基础,特色难以形成;但特色一旦形成,就会转化为一种新的模式。某种办学特色的形成,是个性和共性的相互促进和统一。在发展学生个性,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及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中,尤其要把培养和教育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健体、学会审美、学会劳动、学会生存和发展作为各校实施素质教育的首选目标。思想政治素质是最重要的素质,教育学生“把忠心献给祖国,把爱心献给社会,把关心献给他人,把孝心献给父母,把信心留给自己”。学校的各项工作均应统筹兼顾,突出重点,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只有照此要求,抓好落实,学校才会永葆生机和活力。第三,善管理,作风正。

办好一所学校,关键在校长,根本在教师。校长、教职工和学生始终是学校管理工作中存在的三对主要矛盾。如何正确对待、处理和解决这些主要矛盾以及由此而引发的各类问题,妥善地协调三者之间的关系,这就是学校的“人学”。因此,解决好“人”的问题,是每一位校长首要的和最根本的问题。这一问题解决好了,才能真正有效地发挥管理育人、教书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自我育人的功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才能真正地把学校办好。所以,以校长为核心的学校党政领导班子必须解放思想,总揽全局,发扬民主,尊重知识,尊重人才,与时俱进,开拓创新,自觉实践“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积极探索新的教育教学规律,必须对学校的总体工作统筹兼顾、合理安排,具体做到:领导得力,决策正确;指挥得当,实施稳妥;检查具体,紧扣目标;考核合理,评估准确;树立典型,整体提高。作为一校之长,必须对自己高标准、严要求,时时处处走在前、干在先,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先进的典型激励人,以优良的校风吸引人。在日常工作中,坚持做到全面管理、全员管理、全程管理、动态管理、科学管理,不断向管理要质量、要效益。“其身正,不令则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应是每一位校长的警示牌和座右铭。第四,爱学习,亲躬行。

世界各国教育改革实践的深入发展一再表明,教育改革高潮的兴起,在很大程度上同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息息相关。二次大战以来的改革热潮反映了这个问题,当今世界出现的改革潮流,也反映了这个问题。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世界各国都在寻找教育的出路,研究教育改革,这些改革与60年代、70年代的改革有着密切的联系。现代教育发展至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可是发展最快的时期是二次大战后的60年代至70年代中期。进入90年代以后,世界发展的格局和力量对比都出现了不少新的情况新的问题,21世纪世界教育将面临更加严峻的挑战。世界许多国家的经验已经并正在证明,经济社会的发展,民族素质的提高,依靠教育和科学乃是必由之路。这一时期,出现的一些新的特点是:①教育的民主化程度越来越高;②教育的科学化程度明显加快;③教育的国际化已成定局;④教育的一体化彼此交织,相互渗透;⑤知识经济蓬勃兴起,信息时代已经到来,培养高素质的创新人才成为新世纪教育的最新课题。为此,教育自身的现代化势在必行,时不我待,方兴未艾,蔚然成风。

每一位有历史责任感、事业心的中学校长,既要认真学习政治理论,又要持之以恒,孜孜不倦地学习钻研《教育学》、《心理学》、《领导管理学》及新的教育理论,法律、法规,通晓世界各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新动向、新特点,结合本校实际,创造性地制定、部署、安排学校的总体发展规划、办学目标、课程计划、教研教改、教学设备、信息化建设及硬件建设等。更新教育观念,合理配置教育资源,亲自参与教学实践,使之适应现代教育、素质教育的要求,以全心全意、不余遗力地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并真正适应21世纪需要的“四有”新人为己任。否则,盲目乐观、夜郎自大,必将事倍功半,得不偿失,最终被历史潮流所淘汰,这是素质教育对中学校长的最本质的要求。目前,中小学校长岗位培训、提高工作的全面展开,无疑对培养提高校长们的综合素质将起到重大的推动作用,只有学习、学习、再学习,抓紧抓好,才能真正取得实效。第五,多交际,为人民。

篇7:论21世纪教师的素质要求

在21世纪,家长要对子女实施素质教育,首先应明确现代社会需要人们具备什么样的素质。这个问题不弄清楚,就无法对子女实施素质教育。

对于人个体的发展,不论是什么时代的儿童都要坚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使自己成为道德高尚、智力发达、情趣高雅的人。从社会发展的需要来说,不同的社会历史发展时期,由于生存和生活环境的不同,对社会成员个体的素质有不同的要求,在新的历史时期,对社会成员在素质上提出了新的要求。

21世纪,对新一代社会成员在素质上提出了什么新的要求呢?要弄清这个问题,就需要我们研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有哪些本质的特征。这些本质特征,决定社会成员的素质。考察一个人的素质是高还是低,不是看他在学校的考试成绩,也不单是看他的文凭,最权威的衡量标准是看他能不能适应现存的社会生活。能够适应社会生活的,就是高素质;反之,不适应社会生活的,就是低素质。因此,我们对自己的子女进行素质教育,必须从市场经济社会的本质特征出发,认识未来对孩子在素质上提出的新要求。不从社会发展的需要去培养孩子的素质,那是盲目的,不可能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材来,孩子进入未来的社会,将难以生存,更何谈有什么自我发展能力。

那么,21世纪的人们必须具备什么样的素质呢?在孩子小时候,家长应当进行哪些方面的教育呢?

第一,21世纪是开放的社会,要求人们具备社会交往的能力。

21世纪,市场经济将进一步发展。市场经济的发展是以对内对外的开放为前提。开放是市场经济社会的一个重要特征。所谓“开放”,就是沟通、交流。从内容上说,包括物质、精神、文化、科技诸方面的沟通与交流;从地域上说,既有国内的,也有国际的沟通与交流。要参与社会生活,适应社会生活,未来的社会成员就必须具备社会交往能力。不仅要善于与自己有共同利益的人进行沟通和交流,也要善于与自己利益不一致的人进行沟通和交流。为此,家长们要从孩子小时候创造条件,让孩子与家庭以外的人沟通、交流,比如,要打开家庭“城堡”的大门,请进来,走出去,让孩子早一点儿进入社会群体,在和别人交往的实践中增长交往能力。

第二,21世纪是充满竞争的社会,要求人们具备竞争与合作的意识和能力。“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优胜劣汰”,这不仅是自然界的现象,也是社会生活中普遍存在的现象。在21世纪的社会生活中,竞争不仅是普遍的社会现象,也是非常激烈的、尖锐的。竞争,对于任何人来说将是不可能逃避的。只有积极参与竞争,才有可能生存。所谓“竞争”就是相互争胜。而要取得竞争的胜利,除了需要增强个人的竞争实力以外,善于与别人合作将是至关重要的。单枪匹马、孤军奋战,不会在事业上有什么作为和成就的。竞争就会有胜利有失败。为了让我们的孩子们勇敢地迎接21世纪市场经济社会竞争的挑战,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家长要从小鼓励孩子争强好胜、拼搏进取,培养吃苦耐劳、团结合作的精神,训练他们能够经受挫折、失败的心理品质。

第三,21世纪是高度信息化的社会,要求人们具备获取、筛选、处理信息的能力。

由于社会生活的开放,国内国外的信息沟通和交流将大大加强。传播信息的渠道增多,传播的信息量增大,人们随时随地就可以接触到大量的信息。特别是交通、通讯的高度现代化,社会的信息化程度还会不断提高。社会的信息化,也促使家庭的信息化,孩子们“足不出户”就可以接触到许多信息。家长要培养、训练孩子掌握获取信息的能力,能运用现代化的手段及时捕捉有用的信息。在大量信息潮水般涌来的时候,难免泥沙俱下、鱼龙混杂,积极的和消极的信息同时涌向孩子们。而孩子们对信息的感受能力很强,对信息的“筛选”能力却很差,这样就很容易对积极或消极的信息兼收并蓄,受到不良思想意识和生活方式的影响和毒害。因此,家长们要从孩子小时候就对他们进行道德观、价值现、伦理观的教育,提高分辨是非、善恶、美丑和抵制腐蚀的能力。

第四,21世纪将是知识经济社会,要求人们具备高度的文化科学素质。

市场经济社会的竞争,归根结底是文化科技之争。商品的质量、经营管理水平,都可以说是文化科学的显现。就个人而言,人与人之间的竞争,实际上也是文化科学素质的竞争。具有高度的文化科学素质,才会拥有很强的竞争实力,才有可能在竞争中获胜。有的家长看到社会上有的没有什么文化的人发了财时,就误认为市场经济社会不需要文化科学知识;看到目前社会上还存在着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倒挂的现象,就对掌握文化科学知识的意义产生了怀疑。这是没有认识到市场经济社会本质特征的反映。家长必须重视孩子的智力开发和文化科学知识的学习,用现代文化科学知识武装他们的头脑,并且培养他们好学的精神和会学的能力,以增强他们在竞争中的实力。

第五,21世纪将是充满生机的社会,要求人们具备发展创新、开拓进取的精神。市场经济实行的是自由竞争,优胜劣汰是自然法则。不论是企业还是个人,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不断地更新自己、充实自己、发展自己。新生事物是适应社会发展潮流的,具有巨大的生命力,是不可战胜的。要在竞争中获胜,必须不断地发展、创新、开拓、进取。任何保守、僵化、停滞不前、固步自封,都会失去竞争的优势。在瞬息万变的社会生活中,不仅需要人们具有社会适应能力,也要人们具有不断开拓、进取、创新的精神。因此,家长们从孩子小时候,就要进行这方面的教育,培养爱学习、终生学习的时代精神和创新的能力。第六,21世纪是法制社会,要求人们具备高度的法制观念和道德水平。

随着市场经济发展日益成熟,政府对经济的调控职能作用越来越小,而代之以进行调控的是法律,人们清楚地看到,我国的法制建设正在加紧进行,法制越来越健全、完善。在未来的社会生活中,要想自由的生活和工作,没有强烈的法制观念将会四处碰壁、寸步难行。

篇8:论21世纪教师的素质要求

21世纪是教育的世纪,教育将以更为深刻的内涵与意义来实现对理想的追求,对现实的超越。对内在精神的向往与关怀是一种崇尚高尚情怀与理念的教育,外在表象的工具性的教育实质已走进历史,教育将以生成人、解放人、提升人为其核心使命,是对人的教育。学校教育对体育教师的知识水平、技能水平、创新水平等综合素质也提出了更新、更高、更深的要求。为了更好地适应社会和教育发展的需求,高校体育教师应正确理解个体素质的内涵,努力把握终身素质的发展,优化自身的素质结构。因此,全面加强研究和提高21世纪高校体育教师的素质结构已成为提高国民素质和培养21世纪现代人才的关键所在[1]。

1. 提高体育教师综合素质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教育改革问题主要是教师的问题,体育师资是保证体育教学的重要因素,教师的素质直接影响体育教学的质量,而目前的研究表明,中青年教师在高校体育教师队伍中所占比重较低,仅为19.5%,同时具有较强科研能力的人员较少,绝大部分教师的知识结构从属于经验操作型,而长期未能有效地调查[2]。因此,师资队伍的建设问题将是高等教育迅速发展背景下亟待解决的大问题。在学校体育教学中如果没有一支事业心强、业务素质好的教师队伍,要想提高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只会是一句空话。因此,提高体育教师自身素质,是深化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高治学能力,适应21世纪对教师发展需要的关键。我们只有利用最短的时间、有效的方法来提高教师自身素质才能完成21世纪对高校体育提出的新任务、新要求,为我国新世纪培养出更多、更好的合格接班人。

高等院校体育教师注重素质培养是个人成长的需要,教师的成长过程是一个在实践中不断学习、开拓创新的过程。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人们不能离开学习,不能离开个人素质的提高。高校体育教师只有不断地学习、实践、再学习,才能做到使自己的知识结构不断更新、不断充实,才能做到与时俱进。

2. 高校体育教师综合素质的现状

2.1 思想观念陈旧

近些年来,很多新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如建构主义教育思想、主体教育思想、科学教育思想和创新教育思想不断被引进高等教育领域。但是一些体育教师未能从根本上消除传统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的束缚,满足于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与教学评价,教育理论薄弱,教学能力不强,理论与实践脱节,培养的学生缺乏科学思维能力和开拓创新能力。

2.2 敬业意识淡薄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高校大部分体育教师为培养一代代新人尽职尽责。但是受趋利观念的影响,部分体育教师的人生价值取向趋于“中性人格”,反映在行动上,对教学敷衍了事,对学生不负责任,只教书不育人,只讲报酬不讲奉献,个别教师还把大量精力用于市场投机及一些商业性的服务活动之中,极大地影响了自身水平的提高和整个教师队伍的稳定,也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创新教育的实施产生了不利影响。

2.3 教学能力不强

有些体育教师知识面狭窄陈旧,教学内容肤浅,教学方法呆板,照本宣科,理论与实际相脱节;有些教师工作马虎,不求进取,教学能力不强。这些表现直接影响到教学质量,势必影响教师形象。

3. 提高体育教师综合素质的途径

随着素质教育的日益深入,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课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对体育教师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过去那种“苦力型”的体育教师,必须向能钻研教材大纲,适应教改形式,探索新教法、新内容的“学者型”体育教师转变。这就要求体育教师要不断吸收新的科研成果信息,更新自身知识结构,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才能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促进学校体育的更快发展。这就要求体育教师必须具备以下几方面的素质:

3.1 提高身心素质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体育教师不仅要向学生传授体育知识、技术技能,而且必须育人,而“育人先育己”,所以体育教师必须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才能在平时的教学中以“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影响和教育。

3.2 掌握先进的教育理念

面对21世纪的创新教育,体育教师必须转变观念,树立科学的教学观、学生观、师生观、人生观、质量观和评价观。现代教育理念重视培养学生的现代意识,如讲究效益、遵守信誉、善于合作、勇于竞争等;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才能,尊重学生的人格,重视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有了这种教育观念,体育教师才能正确认识实施创新教育同体育教育学的关系,才能改进教学方法,把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作为体育教学的核心和最高境界。

3.3 提高知识的广博度

知识是教师宝贵的财富,是科学赋予的力量。无知必无能,所以教师的知识水平直接影响学生对教师的信赖感。实践证明,教师的知识越多,知识面越广,教学效果也就越明显。体育教师不但要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还要具备心理学、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等方面的知识。随着网络技术的普及,人们提取和获得知识的途径大大增加,体育教师必须树立终身求学的观念,不断更新知识,保持自己跟学生之间的知识落差,以大量新鲜、准确、生动的知识和信息去撞击学生的心灵,保持长久而强烈的知识魅力。

3.4 培养和提高科研能力

教而不研则浅,研而不教则空。教学与科研是统一的。新世纪体育教师要突出研究创新教育的实质、价值、目标,体育教学中实施教育的途径、方法和手段,探索符合体育教育要求的理想的体育教学模式,力求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能力等方面有新的突破,实现由“单纯教学型”向“教学科研型”的转轨。这就要求体育教师应结合实践,积极参与教育科学研究,善于在工作中发现问题,探索问题,不断形成新的理论性认识。

3.5 提高双语教学能力

双语教学能力是21世纪社会发展和进步对高校体育教师提出的必然要求,对于承担新世纪教育使命的体育教师来说,除有自己的业务专长以外,还要有适应自己工作所需的外语水平和科学知识的素养,并善于不断补充和更新知识。在信息高速化的今天,知识结构的不断完善和扩宽,世界的融合迫切要求教育提高外语运用能力。外语是进行世界交流合作与竞争的条件,是教师获得国际学术认可的基本保障[1]。

4. 结语

高等教育是一个特殊的生产过程,它的劳动对象是人,生产的产品是高级人才。高校体育教学是培养大学生适应未来社会生活的重要环节,高校体育教育目标和任务的最后完成,有赖于一支高水平、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所以我们应该加强体育教师综合素质的提高,进一步完善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为新世纪培养出更多符合社会需要的高水平、高素质的体育人才。

参考文献

[1]宋晓洁, 任洪飞.21世纪高校体育教师素质结构新论[J].吉林华桥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5, (2) :118-120.

[2]马谦.21世纪高校体育教师应具备的素质[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07, (28) , (22) :2763-2764.

上一篇:宿舍内务检查工作总结下一篇:卫浴购销合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