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应用题读题

2024-04-15

小学数学应用题读题(精选6篇)

篇1:小学数学应用题读题

小学数学读题教学研究

摘要:

这篇文章主要审视了小学数学读题教学的现状、重要性以及如何进行小学数学读题教学的问题;强调了在教学中教给学生读题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读题习惯是学生适应新课程,熟悉新教材、学会新知识的有效途径;也是数学启蒙,授之以渔的重要环节。本文通过案例分析、调查访问,概括总结了目前小学数学读题教学中教师存在的认识误区以及小学生在这方面的能力差异。其主要目的是为了引起广大一线教师们对读题教学的重视,能够采取有效的措施使学生掌握正确的读题方法、形成较高水平的读题能力、养成良好的读题习惯。

关键词:小学数学 读题教学 读题能力

读题即阅读数学问题,是指学生在阅读问题时,边读边思考,理清楚条件与问题、明确条件与问题的种种联系,使要解决的问题在头脑中形成清晰、完整的印象从而为解决数学问题做准备。读题是审题的前提,是解题的关键。多少年来,教师们一直都注重于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而忽视了读题的重要性。古语云:读书百遍,而意自现。由此可见,读题这一环节是不容小视的,它就好比地基。地基打的不夯实是不可能建造出牢固的房子,同理可得,题读不好而想快速有效的解决问题也是不可能的。既然读题这么重要,那么现实教学中教师们是怎么进行读题教学的呢?其中存在了那些问题呢?下面将就读题教学的一些具体问题进行分析、阐述。

一、问题提出

(一)小学教师对读题教学的认识误区

1.读题教学无足轻重

读题教学旨在教会学生读题,很多老师都觉得读题是一件很简单的事情,只要学会了识字,自然而然的就会读题了,由此老师们往往都会忽视这一问题。对读题教学的忽视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① 认为读题就是把题目念一遍,话音落了也就是完成了读题这一环节。② 通常老师在讲解数学题目是习惯于自己把题目念一遍,然后让同学进行思考。其实这两种行为都是对读题教学的忽视。首先,不思其实并不算是正真的读题,读题应该是在读的时候要进行思考并且分析其中的种种关系;特别是数学上的读题更加是具有审题性的读题了。否则在 数学课上光念题目有什么意义呢?其次,老师帮学生读题更说明了教师对读题教学环节的忽略了。老师帮学生读这样就容易造成学生养成依赖的习惯,他们总是会等着老师来替他们读;而老师读题时总是会加重对关键字或者关键关系的语气,这样就能引起学生的注意从而引导他们思考。这就是为什么有很多学生上课能听懂,但是一旦自主完成作业时就出错了。因此,认为读题教学无足轻重,这个观点是有误的。作为老师,在确定教学策略时一定要在结合渗透上下功夫,要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重视学法指导,使学生主动地学习。

2.读题教学在数学教学中喧宾夺主

通过访谈发现,很多教师片面的理解读题教学,在他们看来数学教学的重点应该在于分析逻辑关系、空间、数量等,而读题教学偏离了数学教学的主题。其实教师们是把读题教学与语文的阅读教学等同起来了。读题教学并不是要求教师们在数学课堂上用大量的时间、精力来专门上一节读题课。《新课程的教学策略与方法》中有这样一段话:“于教学内容涵义的丰富性,学生凭借自身的经验与体验对它解读而产生的多义性、教学活动中教师与学生对话碰撞产生出“意义”的新异性,以及现代课程资源的广袤性,在随着他们的生命活力和创造潜能被激发,一些新的目标就会引发和生成出来,而这种非预期的目标的产生应当说是更有意义的。”2因此我认为读题教学就是在教学活动中碰撞出来的一门隐性课程,它应该贯穿【】

[1]

于数学教学的始终,它需要我们的一线教师们在上课的过程中有意识或无意识的给学生传授读题的方法,放手让学生自己去读懂题、学会读题。这样既能授之以渔,帮助学生更好的解决数学问题,有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可谓是事半功倍、一劳多得。

(二)小学生的数学读题能力不够

小学生的数学读题能力真的存在着问题吗?我想通过三个案例来引出并分析目 前小学生在数学读题能力上存在的问题。

案例

1、泰兴市济川小学六<一>班有一名姓蒋的男同学,他平时学习非常认真、刻苦。他的家长都是知识份子,很重视孩子的教育,在生活中常常引导孩子发现数学问题;在家校的配合下,孩子对数量关系很熟练。但是,令人奇怪的是,这个男生只要一独立做文字题、应用题,他就会胡做一气。

案例

2、上学期我做家教,学生是云兴小学五年级一班的马源丽。在家教的过程中常常会出

现这样一种情况:我让她独立完成应用题时,她每次都要思考很久;我看她花了很长的时间但是却仍然没有思路。于是就帮她把题目读了一遍(我喜欢在读题时把重要的词句加重语气),当我还没有来得及讲解时,她就会突然顿悟似的说:“老师,老师!我会了!”我让她写给我看,果然她会了。

案例

3、一个学生拿着一道应用题来到办公室问老师,老师并没有告诉学生怎样解答,只是把题读了一遍,谁知道这学生听后笑了“:我会了!”就跑回教室了。这老师用什么妙法把学生的疑难很快地解决了呢?原来这位老师读题很“有门道”,还很有表情呢。比如在“读今年比去年多生产多少斤”时,“把多”字读得很重,又拖得很长,于是学生就心领神会了。可见解答应用题,不能忽视读题。

以上三个案例中,前两个都是我亲身经历的,两个孩子来自不同的地区、不同的学校,但是却都存在这样一个问题,那就是不会读题。经过总结发现,学生的读题能力主要存在着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

1.读题与数学思维脱轨

一般而言,数学思维就是数学活动中的思维。更确切地说,数学思维是人脑在和数学对象交互的过程中,运用特殊的数学符号语言以抽象和概括为特点,对客观事物按照数学自身的形式或规律做出间接概括的反映。从本质上来说,数学思维的过程就是不断提出问题的过程。而现在很多的小学生在读题时往往是糊里糊涂或者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他们只会把题目念一遍而不去真正理解题目中的已知、未知和一些数量关系。面对所给的问题,已知、未知之间架不起桥梁,无法寻到解题思路。出现这一问题的学生基本知识靠死记硬背,应用时对不上号,数学思维能动性差他们不懂得在读的过程中要注意哪些,怎么读。

2.缺少数学读题方法

在调查中我发现,有的学生虽然题目读了,但是却不能准确把握、分析题目。通过访问发现很多孩子都没有听说过读题也需要方法,或者根本不知道有哪些读题方法。他们读题方法的缺乏主要表现在:① 题目换种说法就不会了。很多老师都会反映这种情况,课堂上讲了一道题目,同学们都告诉老师说听懂了,但是老师布置了类似的题目让同学自己完成时他们却又都不会了。其实出现这种情况,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他们自己不会读题,没有读题的方法。② 数学术语与通俗语言的转化存在问题。例如:立新火柴厂原来每月生产火柴1084箱,现在月产量上升到1128箱,月产量增加了多少箱?这道题目其实是很简单的,但是有

【4】

【3】些同学却依然不会做,这是为什么呢?我发现了原因就在于它们不了解“月产量”其实就是“每月生产的数量”。我们的同学们由于不会数学术语与通俗语言的转化所以造成了解题困难。③ 改变普通语序后学生对题目的理解就会变慢,跟着老师分析觉得容易,自己做却老是会出现问题。这类学生不善于独立思考,不善于将具体问题转化为数学模型,归根结底就是不会读题。

3.数学读题能力良莠不齐

人们都说:十根手指伸出来有长短。小学生的数学读题能力也是这样的,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有的学生不点就通,有的一点就通,当然还有怎么点都不通的。这说明了孩子们在读题这一方面的能力是各异的。

综上,笔者认为目前小学数学读题教学的重要性,没有引起广大一线教师的重视。如此,直接导致的结果就是小学生的数学读题能力较弱,数学理解能力匮乏,没有能够在小学阶段初步形成数学逻辑思维。因此,在这样的背景之下,笔者提出了小学生读题教学的系列问题是非常适宜的。

二、小学数学读题教学的理论依据

(一)数学学科特点与小学生思维特点的矛盾的必然要求

小学生思维的基本特点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逐步过渡到抽象逻辑思维为主,但这种抽象逻辑思维在很大程度上,仍然与感性经验相联系,具有很大的形象性。因此学生们往往都是感性认识,而数学学科,它是一门具有高度的抽象思维、严密的逻辑性的学科。数学题目当然也是具有较强的抽象性和逻辑性的了,并且应用专业的数学语言来叙述数学问题,由此学生由于缺乏逻辑思维,缺少大量的感性经验、思维大多是以具体形象思维,因此对没有读题方法和技术的学生来说要读懂题目就显得格外困难了。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对学生们进行读题教学;授之以渔,给孩子读题的方法,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及逻辑推理能力。

【5】

(二)数学学科语言特点的必然要求

数学作为一种科学,一种语言,有着它自身的语言特点。关于数学语言,道洛费耶夫认为:“数学教学语言(或数学讲述语言)中使用着不属纯数学语言的术语和语句,它们往往不具备数学语言所要求的确定程序和精确程度。而斯托里亚尔认为:“在学校教学中,我们

通常使用的是‘词——符号语言’,它既包含着‘数学符号语言’的要素,也包含着‘自然词汇语言的要素’。6通过两位数学教育家的理念我们可以概括出数学语言是既包含符号化、【】定义化的纯数学语言,也包含了担负着解释、提炼加工、过度作用的自然语言。数学语言包括了纯数学语言,这就须要教师教会学生读懂数学符号、定义、概念又或只是模糊地理解,假设不进行这样的读题教学,学生对数学题目的理解会是一个怎样的茫然!其次由于在数学题目中包含了具体解释、提炼、过渡作用的自然语言,这就要求学生能够理解、并学会分析这些自然语言才能够审好题,最终解决数学问题。由于在小学阶段儿童的书面语言、内部语言发展都不够完善,教师的指导作用就显得更为重要。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进行读题教学是十分必要的。我们都知道“秀才识字认半边”是可笑的,如果教师不重视在日常教学工作中有意无意的对学生进行读题教学,那么未必不会出现“数学题目读不懂,懂也只懂一小半”。

三、实践读题教学的具体措施

(一)放手让学生自己读题

往往在课堂上老师总是习惯于自己把题目读一遍,生怕学生自己读不懂题目,这种做法容易让学生形成依赖感,习惯于在老师的帮助下读题、解题。长此以来读题能力不但得不到提高反而会下降。因此,在实践读题教学时,第一步就是要放手让学生去读,教师在学生读的过程中适当加以引导,教给学生读题的方法,做到授之以渔。具体做法如下:① 当学生拿到一道新题目时,教师应鼓励学生自己读题,以增强学生读题的自信心。② 当学生遇到不懂的地方时,教师要让学生自己做好标记,根据整个题目的意思先揣摩一下,再请教师或同学一起讨论,最后能够达到独立、完整地读出题目和读懂题意。在此过程中,老师要适当的对有进步的同学加以表扬,对读题困难的学生要给予耐心的指导,想方设法的为学生创造出一个人人爱读题;有耐心读好题、读准题的氛围。

(二)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向学生渗透读题方法

1.培养“火眼金睛”,学会“咬文嚼字”

所谓的“火眼金睛”就是指要对数学题目中的关键字、词敏感,要有咬文嚼字的精神。数学学科的语言的特点是言简意赅,精炼准确。常常是多一个字,少一个字,换一个字,都

会影响甚至改变原意,都会成为累赘或造成句子不通顺。因此,要教会学生“咬文嚼字”,这样才能使学生理解概念,读懂题目,抓住重点和题眼,从而解决数学问题。如何来培养学生的这种精神,把我们的学生们都训练成“火眼金睛”呢?我想,教师们可以有意识地出一些具有对比性的题目,通过比较的方法来强化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敏感性。下面以一例题示范:

先让学生解答下题:甲、乙两车同时由A地出发开往B地,甲行驶6小时,乙行驶了3小时后,甲比乙多行驶了288千米。已知甲乙两车时速相同,求两车时速各是多少?

显然甲比乙多行驶的288千米,是由于甲比乙多行驶了3个小时造成的,所以用288千米除以3,就可得出甲、乙各自的时速。列式为:288|(6-3)=76(千米)。

当学生解答了这道题目后,老师可以再出示一道题目,即把上面题目中“已知甲乙两车时速相同”改为“已知甲车比乙车快1千米”,而形成的新题。然后再让学生把题目仔细的读一读并与上一题比较,然后再解答。同学们一定会发现这道题目与第一道题目类似,但却难度更高,相应地解题方法也必须改变。

通过了这两道题目的对比,学生可以深刻地体会到在读题过程中“咬文嚼字”的重要性,因为几个字甚至一个字的差别,题目的意思就会改变,解题的方法也就不一样了。由此,我们不仅可以加强学生读题能力,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科学态度和严谨的学风。

2.引导学生进行数学语言的转化

数学语言由数学术语、解释性自然语言等构成,也可以通过图形来表示。因此数学语言的表达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而不同的表达方式会影响到学生是否能读懂题目、读透题目。所以,在读题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教会学生转化数学语言。主要有一下几个方面的转化: ① 数学术语转化为通俗语

例如: 小明去银行存钱,他的本金为1000元,要存3年定期,银行的利率5%,问三年后小明的本金和为多少?

这道题目出现了“本金、本金和”两个数学术语,对我们的小学生来说,这两个词会有些抽象。因此我们可以教会学生把它们进行转化,把数学术语转为通俗语。该题可以读为“小明存1000块钱,存三年,利率为5%,问小明三年后连存进的钱和利息共可以拿多少钱?”这样读了之后,孩子就可以明白了。

【7】② 逆向叙述转化为顺向叙述

例如: 5个小朋友做纸花,每人每小时做2朵,问4个小时共做多少朵?

这道题目学生读了之后往往会觉得它有很多数据,不知道该如何处理这些数据。出现这种问题的原因就在于这道题目采用了逆向的叙述;增大了孩子读懂题目的难度。但是如果把题目读成:“每人每小时做2朵花,问5个小朋友做4个小时可以做多少花?”这样一来题目的意思就一目了然了,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③ 多余条件省略化,省略条件具体化

例如: 学校买来2500本练习本,卖给15个班,每班164本,一共卖出多少本?

很多同学看到这道题目时会发出这样的疑问“买来了2500本不就是要卖出2500本么,这道题目是有问题的!”其实,学生们把目光投错了地方,这里的2500本是个多余的数据。它是用来干扰同学思路的,这就需要我们的同学有剔除多余枝干的能力,这样问题就不会被困扰了。

④ 隐含条件明朗化

例如: 泰隆机床厂原计划每天制造38台车床,实际每天比原计划多制造12台。照这样计算,十二月全月可以制造多少台?

这道题目里包含了两个隐含条件。第一“照这样计算”,第二“十二月全月”;老师应该教会学生把这两个隐含条件进行转化;这样就祛除了读题的障碍,解题道路就可以平坦了。

当然类似这样的转化还有很多,这需要我们的一线教师们在日常的数学教学过程中不断地进行自我总结,并和孩子们一起探讨、一起总结出新的读题方法。在不断的总结、发现以及训练中,学生的读题能力一定会不断增强。

3.引导学生在读中展开联想和想象

联想的目的是为解题提供尽可能多的相关信息,开阔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在解题时能得心应手。在教学中,教师可以要求学生边读题、边联想,比如,读到“少”要想到“哪个少”、“哪个多”,“谁比谁少”、“少多少”;读到“倍”,要想到“谁是谁的倍数”、“是求一倍数,还是几倍数”。在读和想的过程也是学生暴露思维的过程,可以促使学生集中注意力,理清题目中的已知、未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从而准确的寻求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在读题过程中启发学生边读边想象,再现题目中的表象,有利于学生读懂题目,加强学生对数学题目的理解如教学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时,有这样一道题:有一个长30厘米,宽40厘米,高60厘米的烟囱,现在为了安全的需要,打算用铁皮将烟囱包裹起来,问:大概需要的铁皮的面积是多少?这道题目的关键就在于学生能够意识到烟囱是没有底和盖的。

最好的让学生自己发现烟囱的这一特点方法,就是让学生自己想象一下那个烟囱是什么样子的,学生通过想象,再现了烟囱的表象,自然而然的就明白了该如何计算了。在小学数学应用题中,类似这样的问题还有很多,小学生由于生活经验、科学知识和社会常识的限制,一些应用题的情境总是会或多或少的超过了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和知识范围,因此他们常常对应用题中某些词句难以理解,造成了理解题意的障碍。但是,教会了学生进行表象的再现,合理想象,这样读懂题目的可能性就会增加很大了。

因此我认为在读题教学中,老师教会学生利用联想和表像是教会学生读懂题目的一种较好的方法。

【8】

四、简单分析与结论

小学教师树立读题教学的意识,进行读题教学,这是目前学生们读题能力较弱的必然要求,是教师提高数学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之一,也是小学生提高解决数学问题能力的重要环节。因为读题教学有一下几个优点:

(1)有助于学生对基本定义、概念、定理、公里的深刻理解与灵活运用,缩短了信息反馈的时间。通过教会学生读题,培养学生的读题能力,可以使学生克服他们的思维惰性,逐渐地帮助学生养成对题多思的良好的思维习惯。同时也使学生认识到不能轻易地放过题目中的任何一个有效信息尤其是条件与设问,学会以读促思考,为信息及时反馈提供了适宜的环境。(2)可以培养学生的直觉思维能力和发散性思维能力,提高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在读题的过程中,通过教师的启发性提问以及对题目中已知、条件的分析,学生在教师潜移默化的影响之下学会了思考和联想。俗话说的好“兴趣来自于熟悉、精通的程度”,方法的掌握和能力的提高,使学生们发现原来数学并不是“无坚不摧”、无章可循的,因此他们对数学的恐惧心理会逐渐减弱,相反兴趣却越来越深。

最后根据数学问题的不同的类型,我认为教师在读题教学中应该因“题型”制宜,不同的题型具有不同的读题方法,不能千遍一律。比如说在解答文字题时,读题必须准确,不能添字或漏字,关键字、词要读重音。应用题的读题要有“三读”,一是初读,通过初读,了解题目中的已知和问题。二是再读。通过再读,弄清题中难懂的或容易混淆的词语,关键语句,弄清某些逆向叙述题的题意或找出数量比较中作为标准的量。三是重读,即检验性读题。一般在列式解答后,应再将算式、计算结果和单位名称与题目对照一下,看看是否符合题意。

总而言之,教师在进行读题教学时,在“读”上下功夫,提高学生的读题能力,使他

们养成先读(必要时多读)再动笔的好习惯,对提高自己的教学质量,对学生学好数学一定会有很大的帮助。

参考文献:

[1] 周小山,严先元.新课程的教学策略与方法[M].四川大学出版社,2003.[2] 周小山,严先元.新课程的教学策略与方法[M].四川大学出版社,2003.6 [3] 姜艳花“解答应用题不能忽视读题”[ J ].湖南教育(教育综合),2006年(30)[4] 王宪昌,数学思维方法[ 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12 [5] 金成梁,小学数学教学概论[M].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9 [6] 冯忠林,数学课程论[M].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12 [7] 李烈著,我教小学数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8 [8] 金成梁,小学数学教学概论[M].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9

附录:(调查问卷)亲爱的同学: 你好!

本问卷旨在了解你在数学读题能力方面的情况(数学读题能力就是指阅读、分析数学问题的能力)。你的回答仅仅是为了学术研究上的需要,除了研究人员以外,不会有其他人看到。请你对问卷上的每个问题按照个人的实际情况,做出如实的选择。每题只选一个答案,请将所选项目的字母填在后面的括号里,谢谢你的真诚合作!

性别

你所在的学校

你所在的年级

1、你对数学学习的态度

()A、喜欢

B、不太喜欢

C、不喜欢

2、你认为在解决一个数学问题时,首先最重要的是

()A、弄清数量关系

B、读懂题目

C、列出数量关系式

3、在解答应用题时,你的一般步骤是

()

A、先分析理解题意

B、先分析数量关系

C、直接套用老师讲解过的题型

4、你在解答数学题时,读题的速度

()A、快速扫描

B、比较快

C、慢慢仔细读

5、你在数学课堂中,有没有学习过读题的方法

()A、有

B、没有

C、不太清楚

6、你在解答数学题时,一下几种情况,哪个遇到的次数最多

()A、一条题目怎么读都读不懂,不知道题意究竟是什么

B、题目虽然读懂了,但是还是不会分析题中的数量关系 C、我几乎没有读不懂的题目,也会分析题目

7、当你解答数学题目遇到困难时,你的做法是

()A、先自己再好好读读题目

B、与同学合作交流

C、等老师讲解

8、数学老师常常会给你们出一些类似的题目进行比较,强调:题目中只要有一个条件不同,解答的方法也就会不同。

()

A、经常

B、有过几次

C、从来没有过

9、你知道在数学读题方面有哪些方法么?

()

A、知道

B、不知道

C、可能知道,但说不出来具体方法是什么

问卷到此结束,谢谢你的合作!

篇2:小学数学应用题读题

新庄小学

郭树娇

《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要培养学生直接从图中搜集、分析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低年级数学课本的特色之一就是通过形式多样、富于趣味性和可读性的主题图呈现数学信息,学生学会看图、读图,搜集有关的数学信息,有助于理解基本的数学概念;学生对图意进行有序的描述,可以弄清算理,顺利解决问题。笔者以人教版一年级数学内容为例,探究如何引导学生正确读图、理解图意,使之成为低年级数学教学的重要手段。

一、注重读图的情感培养

一般说来,学生在幼儿园阶段就广泛接触过图画,对读图已有一定的经验。到了一年级,数学教材中更多的是以一幅完整的图画呈现丰富的数学信息。比如,一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数一数”中用生动有趣、色彩绚丽的图画展现了美丽的校园,图中画着一面国旗、2副单杆、3条凳子等,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些生动、直观的画面,激发学生数数的兴趣。在教学中,除了注意插图所包含的数学知识外,还要充分挖掘插图的趣味性、思想性等因素,培养学生热爱数学的情感。

二、注重观察图的能力培养

观察能力是低年级学生学习的基本能力之一。刚入学的儿童看图随意性大,目的性不强。教学中,教师要培养学生有目的地按一定顺序观察画面。对学生的观察要求表述要简练、清晰,培养学生学会从数学的角度观察画面,从中选择有用的数学信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例如,在教学一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数一数”时,可指导学生先整体观察画面,有序、完整地说出整幅插图所表达的意思。在观察的基础上进行有效提问:图中有几面红旗?(指导完整回答:图中有一面红旗。)有几副单杆?几条凳子?几只小鸟?几棵树?……引导学生感知自然数的概念。学生通过用眼观察、动手点数、动口读图,感知事物的数量特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初步的数感。

三、注重语言描述的示范

低年级学生具有很强的模仿力,开始可以教给学生一种读图和回答问题的简单“模式”,让学生先模仿老师读图,学会有条理地表达图意。比如,在教学7的加法时,我教学生这样读图:左边有5只蝴蝶,右边有2只蝴蝶,合在一起共有几只蝴蝶?或者5只蝴蝶在玩耍,又飞来2只,一共有几只蝴蝶?在教学6的减法时,教学生这样读图:左边有一些苹果,右边有3个苹果,一共有6个苹果,左边有几个苹果?解决“已知总数和部分数,求另一部分数”这类题,学生的难点在于不知道要求什么,常常出现只要看见大括号就列式为3+3=6(个)的典型错误。所以讲清大括号的作用以及问号所在位置的含义尤为重要。在教学连加、连减法时,我引导学生用“有……添上……再添上……一共有……”与“有……去掉……再去掉……还剩……”这样的句式来读图。说解题思路时,我让学生用“我是这样想的:左边有……右边有……一共有……”或“我先算……后算……”的句式表述。经过反复练习,学生就逐步学会用数学语言表达,练好语言基本功。

四、注重读图方法的指导

主题图中有很多非数学信息,目的是为孩子们创设一个有趣的故事情景,提高学习兴趣。比如,一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教学“比多”、“比少”问题,以小兔要盖一间房子,朋友们都来帮忙为故事背景,小猪抬木头,小兔抱砖头,其中蕴含了小兔和砖头同样多,木头比小猪多,苹果比胡萝卜少等数学信息。在孩子们眼里,画面更多的是故事情节而不是数学信息,所以我设计以下几个问题:(1)小兔家盖房子,有几只兔朋友来帮忙?(2)4只小兔抱了几块砖头?(3)小兔的只数和砖头的块数一样多吗?通过引导学生对比图中小兔和砖一一对应,使学生认识到“同样多”的含义,引导学生说出,小兔的只数和砖头的个数“同样多”;进而再设计问题:(1)有几只小猪来帮忙?(2)抬了几根木头?(3)是小猪的只数多还是木头的根数多?再引导学生找出图中小猪和木头一一对应的部分,则剩余部分是“多”或“少”的部分,认识了“多”和“少”的含义;学生通过说“木头比小猪多,小猪比木头少”等充分认识“比多”“比少”的关键是弄清“谁与谁比”。这样长期坚持指导学生多读图、掌握读图方法,就能提高学生的读图能力。

图文结合的主题图。随着学生识字量的增大,图文结合的题目也相应增多了,但有的学生往往只注意看图而忽略读文字。比如,一年级上册第121页第11题,图上描述的是左边有9个小朋友在堆雪人,右边大树旁边跑来了一群小朋友,文字叙述“又来了9人”,很多小朋友不去看文字,仍然像左边那样数人数,数到5人(还有4人被遮住),于是就列式为9+5=14,脱离了图、文的要求。针对这些情况,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先读图,了解图中的信息,再去读文字,接着分析已知哪些信息,要求的问题是什么,让学生知道图和文字是有联系的,要把图文结合起来读,结合起来理解。通过认真读图,说出图意,理清图和文之间的联系,解决问题就有理有据了。

蕴含大量信息的主题图。有些图蕴含的信息量较大,需要学生在仔细观察的基础上进行综合分析,全面理解图意。比如,图上画了3只蜻蜓,6只蝴蝶,10只蜜蜂,要求补充问题并解答。这样的题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需要弄清图中各个数量之间的逻辑关系,再根据数量关系提出一些简单的问题,并运用已掌握的计算方法来解决问题,从而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和判断的能力。当学生从图中知道“公园里有3只蜻蜓,6只蝴蝶”后,再启发学生提出问题:“蜻蜓和蝴蝶一共有几只?”“蜻蜓比蝴蝶少几只?”让学生再模仿提出其他问题,如:“公园里有10只蜜蜂,6只蝴蝶,蜜蜂和蝴蝶一共有几只?”“公园里有10只蜜蜂,6只蝴蝶,蜜蜂比蝴蝶多几只?”

篇3:小学数学应用题读题

一、“非自然朗读”内涵诠释

学生在读数学题目时通过停顿、重音、夸张等方式有意识地对数学信息中某些重点、难点、易错点、迷惑点等进行人为的强调和突出, 这同正常的自然朗读来比, 从语感的表现上会显得突兀或与整体语境的不协调, 这就叫做“非自然朗读”。

而正是这种“不协调”巧妙地促使了学生在读题的同时审了题。通过轻重对比、夸张的朗读把“关键点”读出来, 做到未动笔墨便理解了题意, 真正达到读题与审题的融合, 实现庖丁解牛, 透视题本, 轻松解决实际问题。“非自然朗读”有以下几个特征:

1. 夸张性和突兀性———局部声音的加重和夸张

“非自然朗读”要求对题目中重要的、有突破价值的、疑难的、容易迷惑不清的信息要强调突出, 这种突出的外在表现就是局部声音的加重和夸张。这种夸张和突兀可以达到警醒的目的。

比如, 用32个边长是1厘米的小正方形长方形;用32厘米长的铁丝长方形。对这样的题目学生往往搞不清楚两个32究竟哪个是周长哪个是面积, 把加点的重读, 学生就可以找到问题解决的思路。

2. 预见性和融合性———提前预防, 有备无患

“非自然朗读”要注意轻重拿捏, 什么地方该重读, 什么地方该轻读, 为什么在这里重读不是在别的地方重读, 都是有原因的, 这种决策在学生读题时表现出预见性, 对可能发生的失误做到防备或者对问题解决的关键点有所突破, 达到读题与审题同步进行, 大大提高了问题解决的效率。

比如, 请画出三个周长都是24厘米的长方形。很多学生都画出来了。有的画成面积是24平方厘米的, 有的画出周长是24厘米的, 但都只画了一个, 原因是只读题没有审题, 而且读题习惯不好。

“非自然朗读”要这样读:请画出三个周长都是24厘米的长方形。在读题的时候就审了题, 很好地把握了两个重点:第一, 画三个;第二, 是周长24厘米, 不是面积。

3. 主观性和差异性———“一千个读者眼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同样的题目不同的人读, 效果不一样, 这是因为每个人的思维方式不同, 每个人的侧重点不同, 所以“非自然朗读”有很强的主观思维性。而这种主观思维性又是有差异的, 这种差异对问题的解决有很大的影响。

比如, 桃树有240棵, 梨树有300棵, 苹果树比梨树的2倍少30棵, 苹果树有多少棵?

生1:桃树有240棵, 梨树有300棵, 苹果树比梨树的2倍少30棵, 苹果树有多少棵? (没有侧重点地读题, 学生往往就会有下面两种列式方法240×2-30或300×2-30)

生2:桃树有240棵, 梨树有300棵, 苹果树的2倍少30棵, 苹果树有多少棵? (有侧重点读题使学生感受到关键是谁的2倍少30, 所以他强调了梨树, 这样就不会列出240×2-30的算式了。)

二、“非自然朗读”调查简析

为了检测“非自然朗读”对于学生解决问题的帮助情况, 笔者做了一个调查并进行了跟进比对。分别让接受过“非自然朗读”训练的班级和“自然朗读”班级的学生对调查问卷中的题目进行试做, 然后就正确率进行比对, 如表1所示。

1. 工厂有食油40千克, 用去1/4千克, 还剩多少千克?

2. 小红有钱1.8元, 比小亮少0.3元, 小亮有多少元?

3. 甲数是4, 乙数是5, 乙数比甲数多 () %。

4. 某工厂4个季度的生产总额达到2.4亿元, 平均每个月生产总额多少亿元?

5.一块长方形的土地, 长200米, 宽20米, 一共栽了200棵树, 平均每棵树占地多少平方米?

从表1的比对中可以清楚地看到在“自然朗读”的情况下, 学生的失误率明显高, 主要表现在许多学生忽略关键字, 比如漏看第1题的“1/4”的单位, 这个单位忽略, 导致做题完全不同;第2题和第3题比较的参照看错, 第4题问题没有看清, 第5题不知道用哪个除以哪个, 而这些错误其实都是“马虎”造成的。事实上, “马虎”这种毛病的根源就在于学生不会读题, 不愿审题。

1.丢三落四———易忽视

这种情况往往发生在题目有多个要求时, 由于自然朗读的快速、不完整或对易错点重视不够, 造成错误。比如, 请画出面积是24平方厘米的直角三角形, 并画出斜边上的高。很多学生画成了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等, 还有学生没有画出斜边上的高。如果采用非自然朗读:请画出面积是24平方厘米的, 斜边上的高。加重带点字的读音, 可以大大降低这样的失误。

2.答非所问———易错视

问题问的是此, 而学生答的是彼, 思路方法都没有问题, 但就是不得分。比如, 上面调查问卷第4题, 很多学生都用2.4÷4算出每个季度的生产总额, 可题目是问“平均每个月”。采用“非自然朗读”时, 重音放在“平均每个月”, 意思就是:不是求平均每个季度的, 也不是求平均每天的, 是求平均每个月的, 理解了这个意思, 就不会答非所问了。

3.得意忘形———易轻视

很多学生一拿到题目就开始得意, 因为题目太简单太熟悉, 做过很多遍了, 然后提笔就做, 不再认真读题, 最后错得一塌糊涂。比如, 把甲的小数点向右移一位就变成了乙数, 它们的和是9.9, 求甲数和乙数。很多学生马上列式9.9÷9=1.1算出甲, 然后算出乙, 信心满满地交卷。然而, 本题中是“它们的和是9.9”, 很显然, 学生把9.9当成了差来算了。

4.无所适从———易乱视

在解决问题中, 特别是题目数据较多、题目比较长的情况下, 很多学生就手忙脚乱, 无从下手。

比如, 据测算, 每生产5000双一次性筷子需要1棵大树的木材。每棵大树每天可吸收0.1千克二氧化碳, 产生0.75千克氧气。一家饭店如果平均每天使用5000双一次性筷子, 那么: (1) 一年共使用多少双一次性筷子? (2) 一年使用的一次性筷子大约需要消耗多少棵树的木材?应对这样信息繁多的题目时, 如果能找准关键词在读题时进行“非自然朗读”, 如加重语调读“如果平均每天使用5000双一次性筷子”, 那么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5.混淆不清———易盲视

很多问题仅一字之差或者顺序颠倒, 结果却完全不同, 这种情况经常搞得学生晕头转向, 不知道到底该怎么应对。比如上面调查问卷的第2题:小红有钱1.8元, 比小亮少0.3元, 小亮有多少元?有些学生总是不知道该用1.8+0.3还是该用1.8-0.3计算, 这种情况下, 用“非自然朗读”法一读就能见分晓。读成“小红有钱1.8元, 比小亮少0.3元”, 之后就能明白, 小红比小亮少0.3, 只能用小亮来减0.3, 不能用小红的钱数来减。

三、“非自然朗读”实施策略

1. 掌握方法

“非自然朗读”是有技巧的, 这种技巧需要经过一定的训练才可形成, 最重要的是注重“题眼”的轻重拿捏与推敲。

(1) 关键处重读———浓墨重彩。小学生受年龄和认知特点的限制, 理解能力不强, 容易对一些关键的字眼熟视无睹, 造成失误, 因此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在题目的关键处重读。如, 一条河平均水深140厘米, 小明的身高150厘米, 他下水游玩有危险吗?很多学生判断没有危险, 因为150大于140, 显然对关键词没有引起重视。这时教师要求学生再读题目, 有人读:平均水深140厘米, 理解错误的学生马上就恍然大悟了。

(2) 陷阱处重读———小心翼翼。很多题目看起来很平淡, 实际里面藏着很多小要求。只要采用“非自然朗读”, 就可以把所有的要求突显出来, 保证了答题的全面严谨。如, 把下列各数0、5、9、1、7、3、6、8、10、4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 每次都有学生从小到大排列, 采取了“非自然朗读”让学生重读出“从大到小”就可以大大减少错误的出现。再如, “这个电影院大约有多少座位?”这句话, 读出“大约”, 就明白了这道题要估算。

(3) 外伤处重读———亡羊补牢。一些学生受定势思维的影响, 觉得比菖菖少就用减法, 比菖菖多就用加法。用这种思维方法解题, 容易走入误区, 会给学生造成“创伤”。只有加强训练, 刻意避免定势思维的影响, 才可以亡羊补牢。如, 学校饲养组养鸡100只, 养的鸭比养的鸡少20只, 养鸭多少只?又如, 学校饲养组养鸡100只, 养的鸡比养的鸭少20只, 养鸭多少只?通过阅读题目以后, 我们不难发现, 前一题和后一题只是一句之差, 但解题方法却完全不一样。经过试验, 80%的学生在自然朗读后受“少20”的思维定势影响都会将两题列出这样的算式:100-20=80 (只) 。这时, 教师无需讲解, 只要求学生用“非自然朗读”法把题目读2遍, 学生自然就明白了。

经过这样久而久之的训练, 学生用“非自然朗读”就能有效防止定势思维的干扰, 从而能够根据题意灵活地解决问题。

(4) 易错处重读———防患未然。虽然每个学生在解题中出现的错误千奇百怪, 但是对于一些容易犯的错误还是可以预见的。当对这些容易错的地方在读题的时候加重语调, 就可以防患于未然。比如五年级上册文字题“13.25与1.25的差乘8的积是多少?”很多学生读过题之后容易列式:13.25-1.25×8, 无论教师怎么要求学生审题, 都有学生列错。如果采取“非自然朗读”, 就可以这样读“13.25与1.25的差乘8的积是多少?”学生读完就可以明了本题的意思, 就自然地先算出13.25-1.25的差再乘8, 得出正确答案。

(5) 细节处重读———万无一失。细节决定成败, 很多时候对一个细节的遗忘或忽略可以带来完全不同的结果, 如果细微之处得到突出和重视, 则可以避免。比如小数基本性质:在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者去掉0, 小数的大小不变。针对这个内容, 无数的学生“栽倒”在下面的判断题上: (1) 在一个数的末尾加上0或者去掉0, 大小不变。 (2) 在小数点的后面加上0或者去掉0, 小数的大小不变。如果在理解小数的基本性质后, 能这样进行强调“在小数的末尾加上0或者去掉0, 小数的大小不变”, 错误率将大大降低。

2.操作配合

任何一种技巧要想发挥最大功效, 必须与其他的方法、手段相配合方能达到最佳效果, 而动手操作是强化理解提高技巧的绝佳手段。

(1) 做标记。在读题的时候如果能把那些“非自然”用特殊的符号圈一圈、画一画, 则能加深印象, 提高做题的正确率。比如可以在关键词下面画“△”, 或者画圈儿, 在单位符号“1”下面画“﹏”, 等等。主要目的就是帮助强化理解。

(2) 画线段。分数的乘除法一直是学习的重难点之一, 很多学生不知道什么时候该用乘什么时候该用除, 一边读一边画线段可以有效解决这些问题。

比如, 甲数是24, 是乙数的四分之三, 乙数多少?很多学生读题之后在乘还是除的问题上纠结。如果这样读:甲数是24, 是乙数的四分之三, 就很容易理解, 乙数是四份, 而甲数是四份里的三份, 马上配合着画图 (如图1所示) :

图画出来了, 答案就水到渠成了。

篇4:小学数学应用题读题

【关键词】小学数学 应用题 读题目

读题是解答应用题的第一步。学生不能真正读懂题目,不能真正理解题意,对寻找应用题的解题思路,确定解题方法都有很大的阻力的。

一、应用题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地位

数学是一门基础学科,在自然学科中运用相当广泛。学好数学对于学生以后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数学学科的特征体现在基础性、工具性。学好数学知识,还要能运用,其中应用题就是把数学的知识用到实际生活和实践的一种题型。应用题教学是数学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应用题是小学教学的一项基本内容,应用题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对应用题的学习可以加深学生对数学概念、法规的理解,可以让学生了解四则运算的意义和应用,培养学生灵活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应用题教学中,通过熟悉应用题的数量关系,了解应用题的结构,从而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对于开发小学生智力,培养阅读理解、分析总结、归纳概括的数学思维也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现代教学要强调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应用题教学是素质教育要求下注重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体现,应用题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

二、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的现状

在当前的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中,许多教师习惯于传统教学模式,先讲解例题,接下来要求学生做应用题,最后再讲,将教学过程变程序化。在这样的教学环境下,学生会降低学习兴趣与积极性,教师也会认为应用题难教,为了提高教学成绩,往往采用机械重复的训练方式。数学教师都知道应用题的内容来自于生活,与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有着密切的联系。在教学中,个别教师埋怨学生的基础差,理解能力不强,常常苦于不知怎样才能引导学生正确地理解题意,遇到一些数学术语时总是比较含糊地给学生解释。这样,就造成学生们难以理解题意、又或是一知半解,下次遇到类似的题目时不会类推进行思考解答。目前学生应用题能力较差的原因,归纳起来有:审题不严,忽视了表明条件与条件、条件与问题的关系的词语;对问题的要求不明确;条件与条件之间的关系没有搞清楚;条件与问题之间的关系没有搞清楚;数量关系不明确;根本不理解题意而乱做。在以往的应试教育中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不足,小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较差,这给应用题教学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应用题中无论潜词还是造句都经常用一些生活中不太常用的书面化语言,甚至出题者的意图就是故意在文字上测验孩子的某些理解能力,如果此时学生的理解不正确,就很容易产生困惑,计算列式更是无从谈起。

三、提高小学生的的阅读理解能力

前苏联著名数学教育家斯托利亚尔说:“数学教学也就是数学语言的教学。”新课程标准也强调:加强学生的素质教育,注重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其中包括学生阅读能力、数学应用能力和数学探究能力的培养。加强数学的阅读训练,使学生掌握科学的阅读方法和技能,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学生就会更好地、更主动地去阅读、理解。同时,加强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使学生克服学习中的依赖性,增强学习的主动性、独立性;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促使他们主动获取知识,培养他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达到提出的“全面提升学生数学素养” 的目标。随着知识量的增加和阅读经验的积累,学生阅读理解的能力也在不断提高。但是他们往往不能自觉的使用合适的方法来提高阅读效果,也不能针对数学教材的特点选择合适的、符合其认知发展水平的阅读方法。这就需要教师给予科学的、清晰的指导。数学阅读不仅仅是读的过程,更是眼、口、手、脑等器官有机结合、统一协调的过程。数学的概念、公式、性质、定理等知识必须反复咀嚼,咬文嚼字,反复思考才会明白,它更要求学生直接参与,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去质疑。

四、读懂题目

读题是了解内容的第一步,是审题的开始。应用题一般由情节性语言、数据和问题三个部分构成。由于在数量关系的揭示中,涉及很多名词术语,语言叙述有顺有逆,数据显示有明显、有隐含,题目结构变化多样,因此,学生对题意的理解并非是容易的事。

1、读通。读题时要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读错字,不读断句。理解应用题中每个字、词、句的意义,了解题目的情节内容,知道该道题讲的是一件什么事情,事情的经过是怎样的。

2、读出重点。反复、仔细、边读边想,仔细推敲字、词、句,准确理解题意,对应用题表述中的术语有一个正确的理解。如“倍数”应用题“倍”的含义、行程问题“相向而行”、“相背而行”的行走情景,对这些术语没有正确的理解,就无法理解题意,进而妨碍数量关系的确立。对应用题中揭示数量关系的关键句要反复推敲,理解它的真实含义,为正确解题意铺平道路。

3、读出条件、问题和关系。像作文一样,让学生读题的目的在于使学生并能找出已知条件和要求的问题,使得条件、问题及其关系在头脑中建立起完整的印象,为正确分析数量关系和解答应用题创造良好的前提条件。在反复读题的同时,有些题目还可通过列表、画图等使应用题的情节、数量关系直观全面地展示在面前,进而扫除理解题意的障碍。如“某粮食加工厂有3台磨面机,4小时可磨面粉2184千克,现在要增加同样的5台磨面机,7小时可以磨面粉多少千克?”审题时把条件和问题用表格表示出来,通过列表整理,题中的条件、问题及其数量关系便一目了然。

篇5:如何提高数学读题能力

解决音义,读通。低年级学生的识字量少,认识生字是读懂题的基础。当我们教师呈现有文字的题目时,必须把学生不认识的字注上拼音,带领学生认读,把学生不理解的生字和词语适当进行解释。

认真仔细,读准。很多学生在解决问题时经常凭经验做题,所以对题常会一扫而过,就动笔了。而事实上题目并不是他们“经验”里的样子,题目的意思发生了改变。为了培养学生认真、严谨的学习习惯,我在平时的教学中要求学生做到“字字出声读题慢”。低年级的学生,尤其是一年级的学生还没有达到一定的默读能力,出声轻读、用手指读能帮助他们不漏字、不添字,读懂意思。同时,要求学生轻读后再默看题,详细理解题目的意思,逐步提高读题能力。

咬文嚼字,读懂。咬文嚼字就是要善于抓住题目中的关键字、词或句,准确理解其表达的意义。如:一年级30人,二年级33人,一年级和二年级一起做游戏,平均分成7组,每组多少人?在反复读题后,让学生划出关键字(和、平均),并理解和是让我们求和要用加法,平均是让我们分得一样多要用除法,而且是先用加法再用除法。在最初可以让学生先划关键字,慢慢地让学生试着说去对关键字的理解,从而培养其理解能力。

2培养小学低年级数学读题能力

一、让学生体会到应用题的趣味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培养小学低年级数学读题能力,首先要提高学生对应用题的兴趣,让学生主动的去阅读并爱上阅读题。也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积极主动地配合教师的教学。而对于小学生来讲,他们是刚刚从幼儿园的游戏教学中走出来,虽然身体走出来了,心灵并没有完全走出来,如果以传统的灌输式教学,学生就会觉得学习很枯燥不好玩,加上应用题本身的枯燥性和复杂性,学生自然就不会再有练习应用题的兴趣了。

所以说,要提高学生对应用题的兴趣,就要从学习内容入手,让学生体会到应用题的趣味,这样自然而然就能够提起对应用题的兴趣了。因此在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的改革中首先是对课堂和教学内容的改革。在课堂上,要营造轻松、活泼的教学氛围,比如开展一些针对于锻炼读题能力的竞赛活动、讨论会等等,小学生的好胜心和自我表现欲望都很强,通过开展这些活动,并设立相应的奖励制度,调动学生的表达积极性;在教学内容上,可以多选材一些简单而又比较具有代表性的应用题,题材元素可以运用吃的或者玩的。小学生喜欢吃和玩,可以充分利用这一特点。比如说苹果、玩具、火柴、糖果、还有本班上的同学作为计算基础等等。

二、改变传统的教学和学习模式,提高学生的读题能力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教师在前面讲,学生在下面听,缺乏独立思考的空间,没有针对于提升读题能力的训练。同时,如果有一些学生对应用题失去了兴趣或者听不懂,还可能出现教师在讲台上连绵不绝地讲,学生在下面打瞌睡的状况。这种教学方式往往使学生觉得学习枯燥无力,学生的注意力没有集中起来,没有学习兴趣,教学效果自然无法提高,提升读题能力更是无从谈起。

篇6:小学数学应用题读题

一、研究的起因

上学期期末考试试卷发下来,学生的成绩让我很吃惊。原本能考优秀的同学,这次却没优秀,而且成绩很不理想。记得考完了后,我问过他们考的怎样,他们都异口同声的说:“没问题”。看着兴高采烈的他们,我也暗自高兴。真是事与愿违,问题出在哪儿呢?我拿来学生的试卷,仔细察看希望能找出一些蛛丝马迹。仔细查看试卷,我发现了一个问题,学生失分的题目是我复习时重点练习的“列式计算”。我找来几个学生询问才知道,不是因为他们自己不动脑筋、粗心大意,而是因为他们不会读题,读不懂题目的意思,自然不能列出正确的算式。我这才顿悟,一年级学生刚踏进学校大门,他们年龄小、识字少,理解能力差。要想做对题,必先读懂题意。培养学生的读题能力势在必行。要提高学生的读题能力,必须先找出学生读题能力薄弱的原因,之后再对症下药。

二、研究的目的一次考试,让我对一年级学生的读题能力,有了清醒的认识。原来考试时,都是老师给他们读,他们能做对,到他们自己读时,就读出了不同的意思。很显然,我忽视了一年级学生读题能力的培养。所以我确立了“小学一年级学生读题能力培养的研究”这个课题。希望通过我的努力,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提高学生的读题能力。

三、研究的内容

1、调查了解一年级学生读题能力的现状。

2、找出学生读题能力薄弱的原因。

3、寻找解决学生读题能力薄弱的方法。

4、结合学生实际和研究经验,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提升学生的读题能力。

四、研究的方法

1、通过调查访问,寻找学生读题能力薄弱的根源;

2、通过网上搜索浏览,借鉴“他人经验”;

3、通过认真进行“课题研究”和“课后反思”,探究解决办法;

4、通过制定有效的研究计划,合理安排研究进程,及时进行阶段性总结,提高研究效率;

5、通过搜集、整理,及时总结研究成果。

五、研究的步骤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14年3月)

(1)调查询问学生,结合学生课上表现,了解学生读题能力。

(2)结合实际情况制定课题实施方案。

第二阶段:实施阶段(2014年4月-2014年6月)

制定课题研究的阶段性计划;进行课题研究;做好课题研究经验的归纳总结,形成研究成果;撰写研究反思、经验论文。做好结题报告撰写的前期准备工作。

第三阶段:总结阶段(2014年7月)

形成阶段性研究成果;撰写结题报告。做好课题材料的归纳、整理、装订成册。积极实践课题研究成果,为学生学习服务。

六、研究的预期成果

1、让学生掌握有效的读题方法,读题能力得到一定的提高。

2、让学生形成良好的读题习惯,提高数学成绩。

3、教师在了解学生读题能力的基础上,不断探索发现解决问题的新办法。

4、上一节课题研究展示课,写一篇研究反思、写出一篇经验论文。

上一篇:飞在天上的鞋子小学四年级作文下一篇:赴地产公司考察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