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预算执行

2024-04-10

中央预算执行(精选6篇)

篇1:中央预算执行

关于2007年中央和地方预算执行情况与2008年中央和地方预算草案的报告

(摘要)

2007年中央和地方预算执行情况

2007年,全国财政收入51304.03亿元,比2006年增加12543.83亿元,增长32.4%,完成预算的116.4%。其中:中央本级收入27738.99亿元,地方本级收入23565.04亿元。全国财政支出49565.4亿元,增加9142.67亿元,增长22.6%,完成预算的106.6%。

中央财政收入28589.49亿元,增加7345.6亿元,增长34.6%,完成预算的117.1%。其中:中央本级收入27738.99亿元,地方上解收入850.5亿元。中央财政支出29557.49亿元,增加6064.64亿元,增长25.8%,完成预算的110%。其中:中央本级支出11445.04亿元,对地方税收返还和转移支付支出18112.45亿元。另外,安排中央预算稳定调节基金1032亿元以备以后使用。中央财政赤字2000亿元,比十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批准的2450亿元减少450亿元。2007年末中央财政国债余额52074.65亿元,控制在预算限额53365.53亿元以内。

地方财政收入41677.49亿元,增加9872.46亿元,增长31%,完成预算的114.9%。地方财政支出38970.86亿元,增加7752.26亿元,增长24.8%,完成预算的107.4%。地方财政收支相抵,结转和结余2706.63亿元。

2007年预算执行和财政运行主要情况如下:

--全国财政收入快速增长。2007年,国民经济保持平稳快速发展,全国财政收入保持了快速增长。全国财政收入比预算超收7239亿元,其中,中央财政超收4168亿元。中央财政超收收入除依法增加有关支出外,主要用于办关系民生的大事、办建立机制制度的事。一是根据现行财政体制和制度规定增加安排支出1014亿元。二是改善民生和加强薄弱环节增加安排支出1437亿元。三是进一步增强财政经济运行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安排1717亿元。--财政宏观调控进一步加强。针对经济运行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在认真落实加大“三农”投入和转移支付力度等措施的基础上,及时完善稳健财政政策有关措施,并与其他政策协调配合,促进了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较大幅度地削减财政赤字,优化中央建设投资结构。实施缓解流动性过剩的财税措施。调整完善促进国际收支平衡的财税措施。强化支持节能减排的财税措施。大力支持科技进步和自主创新。

--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力度加大。大幅增加涉农补贴资金,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支持抗灾救灾和扶贫开发,促进农村社会事业发展。以上中央财政用于“三农”的各项支出合计4318亿元,增加801亿元,增长23%。

--保障和改善民生取得新进展。推动教育事业发展。中央财政用于教育支出1076.35亿元,增长76%。促进医疗卫生事业发展。中央财政用于医疗卫生支出664.31亿元,增长296.8%。支持社会保障和就业等工作。中央财政用于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2303.16亿元,增长13.7%。加强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中央财政支出383.7亿元,支持实施林业重点生态工程,进一步完善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政策。建立廉租住房制度。中央财政安排51亿元,各地也相应加大了投入,支持各地建立健全城市廉租住房制度。促进文化事业和产业发展。加强公共服务和公共安全。

--财税改革稳步推进。转移支付制度进一步完善。2007年中央财政对地方(主要是中西部地区)的财力性转移支付达到7092.9亿元,增加1933.2亿元,其中一般性转移支付2505亿元,促进了地区间财力均衡分配。税制改革取得重要进展。预算制度改革逐步推进。农村综合改革不断深化。

--财政管理和监督继续强化。增加预算编制时间,规范预算编报程序,预算编制管理进一步强化。加强预算执行工作,完善有关制度措施,预算执行效率不断提高。财政监督成效明显,共查出各种违规违纪资金569亿元,挽回损失215亿元,并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过去的五年,财政工作呈现新的面貌。

财政实力不断壮大。2003-2007年,全国财政收入累计约17万亿元,比上一个五年增加10万亿元,年均增长22.1%;全国财政支出累计约17.7万亿元,比上一个五年增加9.6万亿元,年均增长17.6%。

财政宏观调控作用有效发挥。根据经济形势发展变化的需要,由积极的财政政策转向稳健的财政政策,较大幅度地削减中央财政赤字,及时、有针对性地完善调控措施,促进了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财政保障和改善民生成效显著。2003-2007年,全国财政用于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文化体育等方面的支出累计达到2.43万亿元、6294亿元、1.95万亿元和3104亿元,分别比上一个五年增长1.26倍、1.27倍、1.41倍和1.3倍。中央财政用于“三农”的支出累计达到1.6万亿元。

财税改革取得重大进展。农业税、牧业税和特产税全面取消,农村税费改革顺利转入农村综合改革新阶段。出口退税机制改革取得明显成效,税收制度进一步健全,各项预算制度改革继续深化,财政体制不断完善,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稳步推进。

财政管理和监督不断规范。预算编制和执行管理以及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逐步加强,依法理财深入推进,财务会计制度进一步健全,财政监督机制不断完善,财政管理信息化建设步伐加快。

2008年中央和地方预算草案

2008年预算主要指标安排如下:全国财政收入58486亿元,比2007年执行数增加7181.97亿元,增长14%。其中:中央本级收入31622亿元,增长14%;地方本级收入26864亿元,增长14%。全国财政支出60786亿元,增加11220.6亿元,增长22.6%。其中:中央本级支出13205.2亿元,增长15.4%;地方本级支出47580.8亿元,增长24.8%。中央财政可安排的预算收入为33031.72亿元(含从中央预算稳定调节基金中调进500亿元和预计地方上解收入909.72亿元),中央财政支出安排34831.72亿元,增长17.8%。中央财政赤字1800亿元。

中央财政收入安排情况主要是:国内增值税13400亿元,增长15.5%;国内消费税2470亿元,增长11.9%;进口货物增值税、消费税6855亿元,增长11.4%;出口货物退增值税、消费税5750亿元,增长2%(账务上作冲减收入处理);营业税225亿元,增长11%;企业所得税6430亿元,增长13.9%;个人所得税2030亿元,增长6.2%;印花税1945.15亿元,与2007年持平;关税1600亿元,增长11.7%;非税收入1439.85亿元,增长5%。

中央财政支出安排情况主要是:教育支出1561.76亿元,增长45.1%;科学技术支出1133.98亿元,按可比口径增长26%;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2761.61亿元,按可比口径增长24.2%;医疗卫生支出831.58亿元,增长25.2%;环境保护支出1027.51亿元,增长31.4%;农林水事务支出1450.49亿元,按可比口径增长17.2%;工业商业金融等事务(包括安全生产、粮棉油等重要物资储备、解决政策性粮食财务挂账本息等方面的事务)支出3373.24亿元,增长38.9%;国防支出4099.4亿元,增长17.7%;一般公共服务支出2655.4亿元,增长14.3%,其中国内外债务付息1235.66亿元,增长24.4%;对地方税收返还和财力性转移支付12317.81亿元,增长12.8%。

2008年中央财政支出重点安排和主要财税政策如下:

--继续实施稳健的财政政策,着力结构调整和协调发展。加强与货币政策的协调配合,把控总量、稳物价、调结构和促平衡有机结合起来,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好势头,努力

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为过热,防止价格由结构性上涨演变为明显通货膨胀。一是适当减少财政赤字和国债资金规模。安排中央财政赤字1800亿元,减少200亿元(比上年预算赤字减少650亿元),预计占GDP比重下降到0.6%。中央建设投资安排1521亿元,增加177亿元。二是促进经济结构优化。三是发挥财税政策稳定物价的作用。继续积极发挥财政职能作用,切实加强资金保障,采取相关政策措施,大力支持抗灾救灾和灾后重建。

--巩固、完善和强化各项强农惠农财税政策。坚持把支持“三农”作为预算安排和财政工作的重点,突出加强农业基础,促进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央财政安排用于“三农”各项支出合计5625亿元,增加1307亿元,增长30.3%。加大对农民的补贴力度。大力支持农业生产发展,加快发展农村社会事业,多渠道增加“三农”投入。

--大力支持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社会建设。一是保障优先发展教育。中央财政安排用于教育支出1561.76亿元,增长45.1%。二是推进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中央财政安排用于医疗卫生支出831.58亿元,增长25.2%。三是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中央财政安排用于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2761.61亿元,按可比口径增长24.2%。四是帮助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按照国务院规定的资金来源渠道积极筹措资金,落实对廉租住房建设等方面的税费优惠政策,加快建立健全廉租住房制度,中央财政安排资金68亿元,增加17亿元。五是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六是促进公共安全建设。

--加大对科技创新和节能减排的支持力度。一是促进科技创新。增加对基础研究和高新技术研究的投入,安排147.6亿元,增长24%。二是支持节能减排和生态建设。中央财政安排节能减排资金270亿元,增加35亿元,采取以奖代补等方式,支持十大重点节能工程、中西部地区污水管网、污染减排监管体系等建设。

--推进各项财税改革。一是深化财政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完善中央对地方的转移支付制度。中央财政安排对地方财力性转移支付8467.02亿元,增加1374.17亿元,增长19.4%。安排奖补资金440亿元,增加100亿元,调整和完善缓解县乡财政困难的激励约束机制,研究建立县乡最低财政支出保障机制。二是积极推进税收制度改革。推进资源税制度改革,实施新的耕地占用税条例,研究统一内外资企业城建税和教育费附加制度。推进个人所得税改革,调高工资薪金所得减除费用标准,减轻低收入者负担。三是完善预算管理制度。四是继续深化农村综合改革。中央财政安排150亿元,大力支持化解农村义务教育“普九”债务,并以此为突破口,加强清理化解乡村债务。五是加快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积极发挥财政职能作用,调整收入分配格局,促进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和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六是支持深化金融等体制改革。切实代行好国有金融资产出资人职责,积极稳妥推进中国农业银行等重点国有金融机构股份制改革,推动国家开发银行商业化转型。大力支持投资体制等改革。

坚持依法理财,强化科学管理,确保圆满完成2008年预算

为确保圆满完成2008年预算,将在统筹兼顾的基础上,全面加强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重点抓好以下工作:

(一)规范预算管理。

(二)加强收入征管。

(三)强化支出管理。

(四)完善财政法制。

(五)严格财政监督。

篇2:中央预算执行

根据中共XX市委督查工作办公室《关于对中央预算内投资项目和核桃产业发展进行督查的通知》(河督办发〔20**〕23 号)要求,现将我县中央预算内投资计划执行情况简要汇报如下:

一、中央预算内投资计划执行情况

(一)中央预算内投资计划及其执行情况

1.20**年中央预算内投资计划和执行情况。2010年,我县获得2010年中央预算内投资项目157个,计划下达总投资8752.18万元,其中中央预算内投资3911.3万元,地方财政配套资金1705.48万元,业主自筹3135.4万元。截止11月30日,全部资金都已到位,项目全部开工建设,开工率100%,完工156个,尚有罗城县特殊教育学校1个项目正抓紧建设中,累计完成投资8582.18万元,完成总投资的98%,其中中央投资完成3741.3万元,占中央总投资的96%。

2.2011年中央预算内投资计划和执行情况。2011年,我县获得2011年中央预算内投资项目194个,计划下达总投资30946.39 万元,其中中央预算内投资11935.9万元,自治区财政配套资金2449.96 万元,市县财政配套资金3078.6 万元,银行贷款4260万元,业主自筹11004万元。截止10月底,实际到位资金23690.1万元,其中中央预算内资金12315.8万元,自治区配套资金2827.3万元,县级配套资金1901万元,银行贷款3480万元,业主自筹资金3867万元。项目全部开工建设,开工率100%,完工143个,尚有51个项目正抓紧建设中,累计完成投资20607.8万元,完成总投资的66.6%,其中中央投资完成10446.56万元,占中央总投资的87.5%。

3.2012年中央预算内投资计划和执行情况。截止11月15日,2012年我县中央预算内投资项目共236个子项目(详见附表),下达计划总投资2.8亿元,其中中央预算内投资1.5亿元,自治区财政配套资金1893万元,市县财政配套资金1252万元,银行贷款4200万元,业主自筹5962万元。项目到位资金1.93亿元,到位率69.42%。其中,中央预算内资金12936.64万元,到位率88.98%;自治区配套资金1076.50万元,到位率56.88%;市县财政配套资金未到位;银行贷款4200万元,到位率100%;业主自筹1116万元,到位率18.72%。县财政累计拨付到项目的中央资金共9108.61万元。目前,项目已开工建设145个,开工率61.44%;完工9个,完工率3.81%;累计完成投资5185.89万元,完成总投资的18.62%,其中中央预算内投资完成3065.99万元,占中央预算内总投资的21.09%。

(二)计划和预算下达情况

中央预算内投资计划和资金预算计划下达后,我县有关部门都及时转发到各个项目的责任单位,并指导和协调责任单位及相关单位按要求开展项目勘察设计、评审、招投标等前期工作,不使项目计划和预算造成“肠梗阻”。

二、主要工作措施

在10月22日自治区中央预算内投资计划执行工作会议、10月30日XX市中央预算内投资计划执行工作会议及11月16日XX市中央预算内投资计划执行进度工作会议之后,我县及时采取有效措施,进一步加大中央预算内投资计划执行工作力度,取得了明显成效。

1.及时贯彻落实各级会议精神和要求。我县分别召开全县中央预算内投资项目建设推进会、中央预算内投资计划执行情况协调会,认真传达学习和贯彻落实国家、自治区和XX市的要求,动员各方面力量抓好中央预算内投资项目建设工作。

2.成立领导机构。为加快项目实施进度,我县成立了中央预算内项目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由县委书记、县长亲自挂帅担任领导小组组长,并将中央预算内投资项目进行分解,每个项目都有联系的县领导,高规格、大力度、硬措施推进中央预算内投资项目。

3.紧紧抓住项目新开工和资金拨付两个关键环节,全力以赴推进中央预算内投资计划执行工作。从10月初至11月15日,在一个半月时间内,我县2012年中央预算内投资项目新开工62个,项目开工率提高9.4%;完成项目投资从1653.6万元增加到5185.9万元,新完成投资3532.3万元;其余项目的勘察设计、评审、招投标等前期工作大大加快,一大批项目即将陆续开工建设。

三、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1.项目勘察设计、评审、招投标前期工作需要的时间较长,而且在项目计划下达后才能启动这些工作,对项目开工建设造成一定影响。

2.近几个月以来天气变化比较反常,虽然雨季已过去,但仍然相隔不久就出现往年少见的降雨过程,雨量大且持续时间较长,“烂冬”迹象明显,十分不利于工程施工。

3.我县地方财力紧缺,融资渠道不宽,项目资金配套压力大。

4.部分项目管理上不够规范,档案资料收集归档不够完善。

5.部分项目在近期才下达到地方,按照基本建设程序,要在年底前完成所有前期工作实现开工非常困难。

四、下一步工作打算

(一)切实完成中央预算内投资项目建设工作目标任务

按照国家对2012年中央预算内投资项目建设提出的“四个完毕”的工作目标,即:中央投资计划转发完毕、中央投资预算下达完毕、计划新开工项目开工完毕、中央预算内投资资金支付完毕,以及自治区、XX市关于确定11、12月底为两个考核时间节点等方面的要求,结合我县的实际,县委、县人民政府确定我县中央预算内投资项目的工作目标任务为:一是在12月底之前全年尚有91个未开工项目要全部实现开工;二是在12月底之前实现国家下达我县的中央预算内投资资金支付完毕,即从县财政局全部拨付到项目实施责任单位;三是在12月底之前完成2012年全部中央预算内投资项目计划投资比例达到40%以上,即完成投资11138万元以上;完成2010年中央预算内投资项目计划投资100%;完成2011年中央预算内投资项目计划投资90%以上;同时,及时做好三个已完工中央预算内投资项目的竣工验收工作;四是始终保持项目推进力度不松懈,按照国家规定和要求按质按量按时完成2012年中央预算内投资项目建设任务,努力实现预期项目目标和效益。

(二)重点工作措施

1.不断加大组织协调力度。我县将加强对中央预算内投资项目实行“一个项目,一名县领导,一个责任单位,一套工作方案,一抓到底”的“五个一”工作机制,以及落实项目公示、领导约谈等制度,进一步加快项目实施进度。

2.进一步落实责任。要求项目业主(责任单位)切实履行好责任单位的工作职责,未开工的项目要加班加点、想尽一切办法推进前期工作进度,确保于12月15日前完成项目建设用地、立项、规划审批、勘察、设计、预算、评审、招投标、施工许可等工作。而且,能快的要尽量往前赶,成熟一个动工一个;已开工的项目要在确保质量和安全生产的基础上,采取超常规措施加快施工进度,并按合同约定及时拨付工程款,确保按时间节点完成项目建设任务;由县发改局负责做好中央预算内投资项目立项、备案,项目实施方案审核,统筹协调和指导项目责任单位做好项目前期工作,及时开工建设,并加强项目实施的监督和督查工作;由县财政局负责做好项目资金筹措、调度及按要求拨付到项目实施单位,并加强项目资金使用的监督管理,确保专款专用;由县评审中心负责做好项目评审工作,在不违反规定的前提下加快评审进度,提高评审效率;由县住建局负责按规定办理项目选址、规划、开工许可等手续,指导、督促县建设工程招投标交易中心(招投标办)抓好项目招投标工作,在不违反规定的前提下加快招投标进度,提高招投标效率;由县国土资源局负责办理项目用地审批等手续;由县环保局负责做好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并办理环评审批手续。

3.加快资金筹措。一方面是要努力筹措资金,确保中央预算内投资项目县级配套资金落实到位,属于企业实施的项目,由相关部门督促指导业主多渠道筹措自筹资金。另一方面,要求项目责任单位加强与财政部门的沟通对接,及时按照程序申请和拨付中央预算内及其他补助资金。

4.强化项目管理。切实加强项目建设各个环节的监督和管理,特别是对项目建设质量和资金使用情况的监督管理,对项目建设中的违纪违规行为要从严查处,确保项目建设的质量和进度,保证项目资金安全和建设效益。县发改、财政、审计等部门负责加强指导,强化监督,重点加强对项目进度、工程质量和资金管理的监管,用好管好中央和自治区资金。进一步加强项目建设中的廉洁管理,主动预防和从严治理腐败,保证项目安全、资金安全、干部安全。

篇3:中央预算执行

随着我国财政改革的全面推进,财政监督和审计监督都不断地进行了改革和完善,但从审计署的审计公告来看,财政资金的违规使用仍然大量存在,预算违规行为的手段与方法也层出不穷,屡禁不止。预算资金使用绩效低下问题突出,政府公共财政支出不断增加,因预算编制不合理、资金拨付不及时、项目实施进展缓慢等造成预算资金长期闲置浪费、资金结余比重过大,严重影响资金使用效率。目前我国部门预算执行审计覆盖率较低,预算信息公开的数量和质量都不尽人意,加大预算执行审计力度、提升预算透明度,可能是治理预算违规问题的重要路径。现有文献仅涉及预算执行审计和预算透明度对预算违规的影响,尚缺乏关于预算执行审计力度对预算违规影响的研究,并且预算执行审计力度可能与预算透明度共同发挥作用。所以,本文以预算执行审计覆盖率衡量审计力度,并结合预算透明度,研究其对预算违规的影响。

二、文献综述

关于预算违规的原因,牟璠(2011)认为导致预算违规问题的原因有五点,包括预算部门内部控制制度的缺失与不完善、审计机关依法审计理念不强、审计力量不足、处理处罚力度小以及对发现的问题没有追究领导的责任;郑石桥、宋达(2014)根据中央部门预算执行审计的数据进行分析,发现由于审计处罚力度不大,预算执行审计非但没有抑制反而诱导了预算违规;郑石桥、孙硕(2015)从预算环境和预算执行审计两个角度,根据中央各部门预算执行审计数据探究预算违规的原因,得出结论:较高的财务充裕度会诱发更高比率的预算违规,较高的公众关注度则会抑制预算违规,预算执行审计频度越高,预算违规程度越低;薛芬(2012)对某省省级部门预算执行审计“屡审屡犯”问题进行分析,认为预算违规问题层出不穷的原因是政府预算制度、预算执行审计管理制度、政府预算管理配套制度均存在局限性。

关于预算执行审计力度的研究国内外鲜有涉及,笔者从预算执行审计和审计覆盖率两方面对国内外已有研究进行梳理。有关预算执行审计,钱啸森、吴星(2008)认为,预算执行审计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提高各部门对其资金的管理水平,并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河南省审计厅课题组(2002)认为,预算执行审计应向财政资金绩效审计的方向发展,分析了政府部门预算执行绩效审计的特点,对建设性资金的绩效审计进行了探讨,进而对财政资金绩效审计建议的出具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审计建议应符合谨慎性原则并建立在事实清楚、分析透彻以及客观实际情况的基础上,具有政策上的可操作性,并且符合国家法律和产业政策。有关审计覆盖率,郑石桥、杨贺(2014)以审计覆盖率对审计效果的影响为切入点,以四个年度全国各省市地方审计机关的数据为对象进行了经验数据分析,认为审计覆盖率的提高能够有效地促进审计效果的提升;鲁桂华(2003)通过构建博弈论模型对审计处罚强度与审计覆盖率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在审计资源有限而短期内难以提高审计覆盖率的情况下,提高审计处罚强度是较好的替代方式;郑石桥(2012)通过构建理论框架和对现实事例的分析,研究得出我国政府审计的审计覆盖率低是影响审计效果的一个重要原因的结论。

21世纪初以来,国外关于预算透明度的研究发展较快。世界经济合作组织于2010年颁布了《经合组织关于预算透明度的最佳做法》,强调保证预算透明度应及时、系统地披露与财政财务收支相关的全部信息,并列举了政府应公布的有关预算文件及具体事项;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于2007年发布《财政透明度手册》,提出财政透明的四大核心原则,即:明确工作职责、公开预算程序、方便公众获得信息和确保信息真实性;Alt等(2002)对1986~1995年美国州截面数据进行回归分析,结果表明预算透明度的提高可以提高政府官员声誉和扩大政府规模,带来正面的政治经济效应。随后,他们又运用债务积累模型,对19个经合组织国家的数据进行分析,得出提高预算透明度会导致财政赤字规模减小、债务水平降低和财政绩效提升的结论。Heald(2003)认为,行政效率与预算透明度间存在倒U型关系,具体表现为悲观主义和乐观主义两种观点:悲观主义认为,透明度比较大时的行政效率有可能低于透明度为零时的效率;乐观主义认为,任何透明度对应的效率都高于透明度为零时的效率。

与国外相比,国内对于预算透明度的研究起步较晚。马蔡琛、王亚欣(2012)对“金砖国家”(巴西、印度、俄罗斯、南非、中国)预算透明度问题进行了总体考察和比较分析,系统分析了这些国家提升预算透明度的动力机制,并对中国预算透明度提升的现实路径选择提出了可行性建议。肖鹏、李燕(2011)基于Lǜder(1992)的政府会计环境评估模型,分析了影响中国预算透明度提升的因素,构建了预算透明度提升的压力模型、推力模型和耦合模型,并从法律法规建设、预算信息披露、政府会计改革、财政信息质量四个层次提出了提升预算透明度的具体措施;孙文基(2013)对我国政府预算透明度现状进行了分析,指出我国在政府预算透明度方面存在的五个问题及四点原因,并提出了提高我国政府预算透明度的相关对策;关绮鸿(2002)将预算透明度的基本内容体系总结为政府财政相关信息的产生、该相关信息的公开披露以及信息的公开机制三部分,同时将法律保障、公开和独立的监督、公务员素质和道德水准以及数据质量保障列为建立强有力预算透明度的保障机制。

上述文献综述显示,针对预算违规原因的研究,理论分析较多而缺少相应经验数据支持,目前尚未发现研究预算执行审计力度对预算违规的影响的文章,也尚未发现有学者将其和预算透明度结合起来研究其与预算违规的关系。故笔者通过对中央各部门预算数据进行经验分析,探究预算执行审计力度、预算透明度和预算违规之间的关系。

三、理论框架和研究假设

预算执行审计力度、预算透明度和预算违规之间关系的理论框架如右上图所示,这也是本文的研究框架。下面本文将针对三者之间的关系提出研究假设。

(一)预算执行审计力度对预算违规的影响

预算违规是一种与法律制度和代理人承诺偏离的预算行为,严重的预算违规行为就是犯罪。而犯罪学中的威慑论,是以干预为核心,致力于阻止潜在犯罪人实施犯罪行为的可能性,是针对犯罪行为的一种积极有效的预防措施,这与审计的“免疫系统论”相似。刘家义审计长认为,国家审计作为国家制度体系中内生的“免疫系统”,是随着国家的成长而出现的,伴随着国家的发展而完善,因而在国家系统的运行中,审计是先天、内在的制度安排。贝克尔认为,提高被惩罚的概率和增强严厉程度均能够对犯罪行为产生抑制、威慑作用。同样的,把这种效应运用到预算执行审计当中,所审计的资金覆盖面增大,审计力度加大,审计出违规问题的概率提高,那么审计发挥处理处罚功能的可能性就增大,处罚的严厉程度随着发现违规问题严重程度的增大而增大。杨时展教授(1990)曾言:“从历史上看,一个政权,审计一上轨道,就会政治清明,官守廉洁,一定昌隆;审计不上轨道,就会贪污不治,贿赂公行,一定衰败。”而所谓的“上轨道的审计”要求审计发挥好监督、防御和服务国家治理的建设功能,只有国家审计的功能得到有效发挥,才能达到维护国家经济安全、保障国家经济和社会健康发展的终极目标。同样,在预算治理这个系统中,预算执行审计功能的发挥效果也影响系统中的其他因素,如预算问责。这种威慑效应不仅会影响当年的预算行为,可能还会持续到下一年度产生后续效应。根据以上分析,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假设1:预算执行审计覆盖率同当期预算违规存在显著负相关关系。

假设2:上一年度预算执行审计覆盖率同当期预算违规存在显著负相关关系。

(二)预算透明度对预算违规的影响

公共财政制度要求政府的财政活动要利用预算活动合理配置社会资源,以满足社会公共需要、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而作为受益者的纳税人则向政府缴税以分担一部分供给成本。纳税人与政府之间的这种委托代理关系必然存在代理人机会主义行为,在这里表现为预算违规行为。为了确保自身利益不受侵害,纳税人在承担财政供应成本的同时必然要求知道资金的去向与使用效果,这就要求对政府的资金使用活动进行监督,要求信息公开透明。而这种预算的透明度直接影响着事后对问题追责的力度,从而间接影响代理人的预算行为。

马骏(2010)将财政问责分为官僚问责(首长问责、财政部门问责)、横向问责(人大问责、审计问责)和社会问责,基于此,本文对两种路径进行分析和梳理,构建了理论框架图。预算透明度对追责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对横向问责和社会问责力度的影响上。谢尔德认为垂直问责描述的是权力等级不同主体之间的关系,权力等级高的一方要求次级权力等级的一方对其负责。垂直问责包含了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两种问责形式。而横向问责描述的是平等主体之间的关系,相当于一种分权和制衡。社会问责主要依赖公众和媒体机构对政治活动进行关注。问责的回复性和强制性要求政府有义务及时向公众告知、解释和辩护其所作所为和未来计划,并有权利和能力进行惩罚和奖励。这种回复性和强制性的成立条件是与政治活动有关的信息能够及时、准确、完整地反馈到信息使用者手中,否则政府就是不透明的,问责也失去其意义。

在财政活动中,只有当国家的财政财务收支活动按照现代预算制度管理,能编制出一个全面、详细、准确地反映政府及其各个部门活动的预算,且及时告知公众政府“过去的运作、现在的状况和未来的计划”,明确责任的同时方便控制,这样的预算才是透明的。公开透明的预算机制应贯穿整个预算的流程,预算的成本测算、审查、批准公开透明使社会公众和人大代表可以了解政府目前将要开展的活动的必要性、合理性;对预算过程中资金的分配和使用进行跟踪监督,公众便可确保政府在开展承诺的活动时符合公民的利益和需求;对预算执行效率效果进行审查监督,公众可判断政府是否准时并按照要求和承诺履行了责任和义务。通过对预算全过程的公开透明体制的建设,提高违规成本社会问责的威慑性,资金使用者也会考虑违规成本和舆论压力大,不敢贸然承担风险。巴西及其他一些国家的实践经验也表明,提升公开性和透明度的参与式预算使得公民增强了对政府及其他事务的了解,加大了社会问责的力度,强化了对政府及官员行为的监督,从而抑制违规行为的发生。

根据以上分析,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假设3:预算透明度同预算违规存在显著负相关关系。

四、研究设计

(一)变量设计

1. 解释变量。

(1)预算执行审计力度(YSZXSJ)。用预算执行审计覆盖率表示审计力度,计算公式为:

预算执行审计覆盖率=审计预算资金金额÷预算支出金额

(2)预算透明度(YSTMD)。参照邓淑莲(2012)预算透明度指标的计算方法,调查评估内容包括各政府部门的综合预算信息、政府部门预算支出的功能分类信息与政府部门预算支出的经济分类信息三部分。预算透明度的评价标准见表1。

2. 被解释变量。

用预算违规率(YSWGL)表示预算违规的程度,计算公式为:

3. 控制变量。

(1)公众关注度:pc百度指数(bdzs)。郑石桥、孙硕(2015)运用公众关注度作为预算环境因素之一研究预算环境对预算违规的影响,结果表明公众关注度同预算违规负相关。故本文也采用pc百度指数衡量公众关注度。公众关注度越高,部门承受的舆论压力越大,违规的可能性就可能越低。

(2)年度虚拟变量(reg1~5)。若样本数据属于该年,则赋值为1,否则为0。

(3)部门规模:下属机构数量(xsjg)。下属机构数量越多,说明部门规模越大,而部门的规模不同,其组织形式、管理体制也会存在差异,内部控制的有效程度也可能存在差异,从而对预算违规也会产生影响。郑石桥、孙硕(2015)也曾采用下属单位数作为控制变量研究预算违规的影响因素。考虑到部门规模的这种影响,本文选取各部门下属机构数量作为一个控制变量。

(二)模型设计

为了减少内生性影响,也为了使数据更加平稳,本文对解释变量和被解释变量都取对数,还加入了五个时间虚拟变量reg1~5,构建的模型如下:

(三)样本选择和数据来源

本文以中央部门预算执行审计数据作为样本。样本选取审计署网站2009~2014年六年间《中央部门单位年度预算执行情况和其他财政收支情况审计结果公告》中的部分被审计部门,其中2009年5个、2010年17个、2011年17个、2012年25个、2013年25个、2014年25个。按照审计署《审计情况统计报表制度》将上述中央各部门的违规分为预算编制、预算执行、决算三大类共24项,分别计算其金额并进行加总,得到该年度各部门违规的总金额。

Pc百度指数来源于“百度指数”网站,选取pc端的百度指数数值,通过设定年度时间区间和部门关键字检索,取得部门当年的百度指数。

五、统计分析

(一)描述性统计

当期样本变量描述性统计结果如表2所示。

(二)相关性分析

相关性分析如表3所示,结果显示,解释变量、控制变量间的相关系数最大绝对值为0.4321,可据此认为每个解释变量、控制变量之间的相关性较弱,不存在多重共线性问题。

滞后一期相关性分析如表4所示,相关系数-0.847的绝对值大于临界值0.6,表明上一年度的预算执行审计覆盖率和预算透明度与本年度的预算违规率没有相关关系。

(三)回归结果分析

由于模型中被解释变量预算违规率的值在0~1之间,故利用随机效应模型进行托宾检验,为了克服模型存在的异方差,使用稳健的标准误对面板数据进行回归,如表5模型(1)所示。回归结果显示:当期预算执行审计覆盖率在5%的水平上显著,假设1得到验证,即当期预算执行审计覆盖率越高,本年度预算违规率就越低;当期预算透明度在10%的水平上显著,假设3得到验证,即当期预算透明度越高,本年度预算违规率越低。但滞后一期的上一年度预算执行审计覆盖率和预算透明度与本年度预算违规率并无显著相关关系,也就是说,不论上一年度的预算执行审计覆盖率和预算透明度指数是高还是低,这种变化都对今年的预算违规没有影响,假设2没有得到验证。本文认为,产生这种结果的主要原因是审计的问责力度不够大,产生的威慑作用较小,违规者的违规成本低,促使了这种机会主义的产生。

注:***、**、*分别表示相关系数在1%、5%、10%的水平上显著;Number of id为部门数量。

(四)稳健性检验

本文拟从模型变量设计和极端值影响两个方面进行稳健性检验。第一,从模型变量设计方面进行稳健性检验,解释变量的设置特殊性可能会对回归结果产生影响,为了排除这种可能性,本文改变主要解释变量预算执行审计覆盖率的计算方式,以决算财政拨款收入为分母重新构建新的变量,即:预算执行审计覆盖率=审计预算资金金额/决算财政拨款收入。调整后的样本为103个,将此变量纳入回归方程,结果如表5模型(2)所示,得出的结论与前述相同。第二,从极端值影响方面进行稳健性检验,模型极端异常值可能会对回归结果产生影响,为排除这种可能性,本文剔除各变量最大值、最小值样本,在1%和99%分位数水平上进行缩尾处理,得到112个样本,利用上述模型进行回归,结果如表5模型(3)所示,回归结果与原模型并无变化。稳健性检验结果表明,原模型得出的结论是可靠的。

六、结论和启示

本文通过理论分析,提出了解释预算执行审计覆盖率和预算透明度影响当期和下一年度预算违规率的理论框架。笔者认为,预算执行审计可以通过提高审计覆盖率来加大审计力度,促进审计问责作用的有效发挥,进而通过威慑效应影响预算违规的发生,这种影响分为本年度和上年度审计覆盖率对本年度预算违规的影响;同时还认为预算透明度的提升能够增强横向问责和社会问责的有效性,也会产生一种威慑机制来抑制违规行为。经过统计分析,验证了预算透明度的提升能够抑制违规行为、本年度预算执行审计覆盖率提升可抑制违规行为这两个假设,但是上一年度预算执行审计覆盖率对本年度违规行为没有抑制作用。之所以产生这种与预期不符的现象,是因为目前对预算违规的问责力度远远不够,导致审计没有有效发挥其威慑效应。

开展预算执行审计过程中,应注重与财政资金管理和使用过程相关的内部控制是否有缺陷,从审计主题的角度需重点关注三个方面:一是与预决算有关的会计信息是否完整、真实并及时披露。完整包括横向完整和纵向完整两个方面,横向完整体现为预决算会计信息应涵盖现金和实物在内的所有财政资源的使用情况;纵向完整要求与预决算有关的会计信息能够追踪财政资金从编制拨付到使用的全过程。二是财政资金使用效益是否达到理想水平。某些部门由于内部管理制度不完善、对已有制度执行不到位或缺乏有效内部监督等原因,预算管理体系还不够完善,财政管理方式还不完全适应,部分财政资金被骗取挪用、私设小金库、违规滞留财政资金等现象屡禁不止,导致财政资金使用缺乏安全性,使用效率不高。而当前我国预算执行审计对资金使用效益的关注度低,审计结果公告中很少提及对财政资金的绩效审计结果。三是预算透明度和问责机制缺乏强有力的法律制度支持。对预决算应该公开哪些内容、何时公开、在什么平台公开没有硬性规定,导致预算信息的公开有一定的随意性。而且审计部门对其具体审计责任不够明确。

公共责任的要求及其发展决定着政府审计职责中的目标层次及其提高。随着公众民主意识和效益意识的不断增强,管理技术水平的日益提高,保证公共资产使用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日益成为公共责任的主要内容。为了与这种发展相适应,预算执行审计的目标也应从单一的行为合规性审计发展到以财政资金使用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为内容的绩效审计相结合的多目标审计模式。而当前预算执行审计的目标层次不清晰,需要弄清哪些问题、达到什么样的目标并不明确。归根结底还是在审计过程中没有形成清晰的审计主题思路,缺少对绩效信息的关注,只关注资金使用的合规性而忽视了效率性、效果性,容易滋生某些政府部门不作为、不上进的劣根性。从预算信息供求关系的角度看,目前我国社会公众对政府预算信息的需求正在快速增长,无论是公众、立法机构还是政府本身都需要更加透明和丰富的预算信息,而政府预算信息质量、数量方面的供给落后于需求。审计的关注点不应局限在某一个主题,而是应该提高审计产品的质量以满足使用者的需要,增强审计成果的受重视程度,是预算执行审计亟待解决的问题。

政府作为预算的编制和执行者,掌握着预算信息,直接决定着预算过程的公开程度和公民参与程度。公众对信息公开及预算参与的要求、政府公信力下降的压力以及法律制度的要求共同形成政府提升预算透明度的压力。要实现善治,必须通过建立健全法律制度来约束、管理政府事务以及塑造公开透明的氛围等方式来实现。对预算违规行为的控制应致力于完善法律法规及政府内部控制制度,而不应把责任全盘推到审计身上。犯罪学理论指出,“不受监督的权力必然导致腐败,绝对的权力导致绝对的腐败”,监督机制是防止权力滥用的重要保障,审计发挥的正是一种监督和免疫的功能,但仅有审计的力量是不够的。审计机关被赋予的权力有限,而人大及其常委会等权力机关监督的主动性不强,除了部分人大代表个人素质不高难以履行监督职责,监督程序的可操作性差导致监督渠道不畅是监督措施难以落实的重要原因。公开哪些信息、用什么方式公开以及在什么时间公开均应有制度作为后盾。同时,媒体的积极宣传报道、政府落实对国际组织的承诺,也可以对预算透明度的提升形成推力。

参考文献

牟璠.小议部门预算执行审计中的违规问题为何屡审屡犯[J].现代商业,2011(5).

郑石桥,孙硕.预算环境、预算执行审计与预算违规--基于中央各部门预算执行审计数据的实证研究[J].南京审计学院学报,2015(11).

钱啸森,吴星.深化中央部门预算执行审计的若干思考[J].审计与经济研究,2008(4).

鲁桂华.审计处罚强度与审计覆盖率之间的替代关系及其政策含义[J].审计研究,2003(3).

孙文基.公共治理和政治民主:我国政府预算透明问题研究[J].财经问题研究,2013(8).

张文杰.探索和拓展预算执行审计的新路径[J].审计月刊,2012(12).

篇4:中央预算执行

[主题词] 预算执行 管理 机制

预算执行管理是财政管理的关键环节,直接关系着财政宏观调控政策的实施。近几年来,随着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收付制度等公共财政改革的深入推进,财政资金运行管理新机制基本建立,预算执行管理不断加强,财政资金使用效益不断提高。但在财政预算管理中重分配、轻管理等问题仍未得到根本解决。特别是在财政支出管理方面,年初预算到位率低、支出执行进度慢、项目支出管理不严等问题仍然存在,已经成为当前财政预算执行中的突出问题,而且越来越“显性化”。因此强化预算执行管理、建立预算执行管理有效机制、实现预算管理的科学化、精细化已经成为当前乃至今后一段时期财政工作的重中之重。

一、切实加强预算编制管理,夯实预算执行基础

预算是财政资金运行的始点,也是预算执行的基础,深化预算编制改革是强化预算执行管理的关键结点。

(一)深化预算编制改革,提高预算编制的真实性、准确性,提高预算到位率。一是必须严格执行《预算法》、《预算法实施条例》以及国务院关于预算编制的有关要求,进一步深化部门预算改革,细化部门预算,完善部门预算编制方法的操作规程,提高年初预算安排到位率,严格控制年度中间预算追加,强化预算的约束性和严肃性,建立严格的考核和督查制度,为预算的顺利执行奠定基础。二是要科学合理编制收入预算,改进超收收入使用办法,要根据收入进度情况,提前做好超收收入安排预案,及早下达预算,避免年末突击追加预算、突击花钱。有预算分配权的部门,应严格执行有关年初预算预留比例的规定,切实提高年初预算到位率,实现按预算编制时间和要求同步编制投资计划或项目实施计划。

(二)完善项目库管理,保证项目支出的协调性。项目支出是影响整个预算执行进度的重要因素,要结合项目进度,加强项目支出资金分析预测,提高项目支出用款计划与项目进度管理的协调性,研究制定项目支出管理的有效办法,提升项目支出精细化管理水平,是加强预算执行管理的关键。

(三)加强财政信息化建设,全面提高预算执行效率。信息化技术是对提高预算执行效率至关重要,加快实现财政部门内部电子化管理,逐步实现与预算单位网络化管理,推进预算执行业务电子化操作,方便预算单位办理业务,是加强预算执行监督、提高预算执行效率的有效手段。

二、转变观念、提高认识,高度重视预算执行管理工作

(一)统一思想,充分认识预算执行管理工作的重要性。

预算执行管理是预算实施的关键环节。加强预算执行管理,关系党和国家各项重大政策的贯彻落实,关系政府公共服务水平和财政管理水平的提升,具有重要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意义。各级财政部门和预算单位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充分认识加强预算执行管理的重要意义,牢固树立“分配与管理并重、投入与绩效并重”的理念,加强制度和规范建设,把预算执行管理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抓实抓好。

(二)密切配合,加强沟通,建立财政支出管理协调机制。

预算执行管理既涉及财政内部协调,又涉及与预算单位和人大的协调,因此建立以预算编制管理为龙头、以预算执行管理为核心、以法制和监督为保障的财政支出管理协调机制,明晰职责,强化责任,保证预算执行在各部门的顺畅运行,是做好预算执行管理工作的前提和基础。

1.建立财政内部协调机制。财政预算执行涉及预算管理部门、国库管理部门、政府采购管理部门等各职能部门,涉及面广,业务流程复杂。一是各部门必须加强沟通和协调,明晰职责,强化责任,密切配合,优化业务流程,认真履行职责,确保财政预算执行在财政部门内部运行顺畅;二是要实现信息共享,科学合理利用部门决算结果,充分发挥部门决算的反馈作用,为下年度编制部门预算提供可靠依据,确保部门预算的真实性和科学性。

2.建立与预算单位的协调机制。预算单位是财政预算执行的载体和最终落脚点,是预算执行结果的最终体现。一方面要加强对预算单位预算执行的监督检查工作,另一方面要及时解决预算单位反映的预算执行中暴露出来的问题,与预算单位形成互动,以促进财政部门公共服务意识,提高服务水平和工作效率。

(三)增强法制意识,强化预算执行的严肃性。各级财政部门和预算单位都要牢固树立依法行政、依法理财的观念,严肃财经纪律,严格执行预算管理法律法规制度,规范业务操作,杜绝预算管理中的随意性,强化预算执行的严肃性,加快推进预算执行管理的规范化和法制化进程。

三、加强预算执行分析和决算管理,及时反馈预算执行中的问题

(一)加强和规范预算执行分析,确保财政资金安全运行。强化预算执行分析是发现和解决预算执行中存在问题的必要手段,也是人大等监督部门实施预算执行监督的重要载体,要作为财政国库部门的一项重要工作抓实抓好。

1.全面提升预算执行分析的时效性、准确性和敏感性。一是要确保预算执行分析报表和报告及时准确上报,向领导提供最新的财政收支信息,在对财政经济运行情况分析基础上,加大对财政支出预算执行的分析力度。二是要加强对政策调整影响的分析,增加对财政经济运行中的重大问题或苗头性问题的敏感性,结合地方实际,提出有针对性的对策和切实可行的合理化建议,为领导的科学决策提供可靠依据。

2.要加强执行分析的前瞻性和预测性。一是要加强对宏观经济形势的分析判断,准确把握财政运行 内在规律,综合运用好定性分析和定量预测相结合的方法,进一步提高财政经济预测水平。二是要注重拓宽信息渠道,加强与国地税、发改委、统计等相关部门的沟通和交流,及时了解经济变化情况和各项新政策出台情况,修正预测结果。三是要深入调研,重点研究财经领域和预算执行中的重点、热点和难点问题,并结合国家宏观经济形势和本地区实际,从加强预算执行管理、推进财税体制改革、完善公共财政体系建设提供决策参考依据。

(二)强化决算管理,为预算编制提供可靠依据。决算是下一年度预算的依据和参考,做好决算工作是下一年度预算执行的保证。因此进一步加强决算编制管理,加大决算审核力度,不断提高决算的完整性、真实性和有效性,着力提高决算分析水平,注重预、决算的对比分析,通过决算全面反映预算执行情况。强化决算结果的应用,将决算结果作为编制下年度部门预算的重要依据和参考。通过加强决算管理全面反映年度预算执行情况,反映预算收支年度执行结果,对预算编制和预算执行情况进行检验和反馈,不断促进预算编制和预算执行管理

四、深化和完善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改革,健全预算执行管理运行机制

(一)完善国库单一账户体系,取消各单位往来账户,彻底实行财政集中收付管理。银行账户是资金运行和活动的载体。加强财政资金银行账户管理有利于完善国库集中支付运行机制,提高财政资金活动透明度。因此,取消各单位自行核算的专用存款账户,由财政国库集中收付中心在市商业银行统一开设一个单位专户,专门核算纳入中心核算的所有预算单位的自有资金及有关往来款项,实行分户分账核算,各单位、部门不得另设账户自行核算,是完善国库单一账户管理体系的前提,也从根本清除了预算单位不合理资金的运行平台和载体。

(二)强化零余额账户支付监管,建立预算单位备用金制度和推行公务卡消费制度。按照《现金管理规定》,明确现金提取范围;建立预算单位备用金制度;推行单位公务卡结算管理,对于单位人员外出或超限额支出,实行公务卡结算;强化单位非现金支出的审批管理。让预算单位的每一笔资金都有“迹”可寻。

(三)强化单位财务管理监督职责,完善预算单位会计报表体系。按照预算单位资金所有权、使用权、财务管理权不变的原则,单位负责人是会计工作第一责任人,要对会计工作资料的合法性、真实性、完整性负责,对不合规、超范围、超标准支出票据及不合理收入要严把审核关口;完善各预算单位按月财务报表制度,预算单位要确保数字真实准确、内容完整、账表相符,报送及时。

(四)强化单位政府采购管理,严格固定资产管理。规范单位自行采购、自筹资金行为和采购审批手续,扩大直接支付范围。对纳入政府采购集中采购目录以内或采购限额标准以上的货物工程和服务,必须实行政府采购;对有条件进行直接支付的,如集中结算的水电费、印刷费、办公费、维修费、招待费等,经审批后由集中收付中心直接支付到供应商。

(五)强化单位遵纪守法意识,提高财会人员理财水平。建立健全各项资金管理制度,明确相关人员职责权限;建立相互分离、相互制约的内部监督机制和违纪违规责任追究制度;定期实行自查和对直属单位监督检查,促进相关责任主体认真履行职责,依法依规理财。加强预算单位报账对账管理,确保及时、准确反映预算单位每月收支情况;严格执行定期对账制度,各单位要按国库集中支付要求,设立收支辅助账,定期与市财政相关科室、集中收付中心对账。提高单位财务管理人员理财水平。各单位要设置专职财会人员专门负责财务管理工作,并强化对财务管理人员培训及任职资格审查管理。

五、全面推进依法理财,着力推进“阳光财政”

篇5:中央预算执行

时间:2009年03月07日 08:53:42 中财

受国务院委托,财政部3月5日向十一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提交了关于2008年中央和地方预算执行情况与2009年中央和地方预算草案的报告,摘要如下:2008年中央和地方预算执行情况

2008年,全国财政收入61316.9亿元,比2007年(下同)增加9995.12亿元,增长19.5%,完成预算的104.8%。全国财政支出62427.03亿元,增加12645.68亿元,增长25.4%,完成预算的101.7%。

中央财政收入33611.92亿元,增加4999.97亿元,增长17.5%,完成预算的103.3%。中央财政支出36319.92亿元,增加6739.97亿元,增长22.8%,完成预算的102.5%。2008年末中央财政国债余额53270.76亿元,控制在预算限额55185.85亿元以内。

2008年预算具体执行及财政主要工作如下:

(一)财政收入增长及超收使用情况

2008年,财政收入总体保持较快增长,但增幅明显前高后低。上半年,全国财政收入增长33.3%。下半年,全国财政收入增长5.2%,其中中央本级收入下降0.9%。全国财政收入比预算超收2830.9亿元,其中,中央财政超收1080.2亿元。2008年中央财政超收收入安排情况,国务院已向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报告。

(二)中央财政主要支出项目执行情况

2008年,农林水事务支出1821.74亿元,增长43.6%,完成预算的125.6%。教育支出1598.54亿元,增长48.5%,完成预算的102.4%。医疗卫生支出826.8亿元,增长24.5%,完成预算的99.4%。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2743.59亿元,增长19.2%,完成预算的99.3%。保障性安居工程支出181.9亿元,增长114.3%。文化支出252.81亿元,增长20%,完成预算的99.9%。科学技术支出1163.29亿元,增长16.4%,完成预算的102.6%。环境保护支出1040.3亿元,增长33%,完成预算的101.2%。工业商业金融等事务支出3871.35亿元,增长59.4%,完成预算的114.8%。公共安全支出875.77亿元,增长9.3%,完成预算的102.1%。国防支出4099.43亿元,增长17.7%,完成预算的100%。交通运输支出1290.77

亿元,增长3.4%,完成预算的122.4%。一般公共服务支出2522.99亿元,增长

8.7%,完成预算的95%。

汇总以上各科目,中央财政用在与人民群众生活直接相关的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就业、保障性住房、文化方面的民生支出合计5603.64亿元,增长29.2%。中央财政用于“三农”的支出合计5955.5亿元,增加1637亿元,增长37.9%。中央财政对地方的税收返还和财力性转移支付大部分也用于民生和“三农”支出。

(三)财政宏观调控积极有效

根据国内外经济形势发展变化,中央对宏观调控导向作了两次重大调整,对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保持中央政府公共投资适度增长;促进稳定物价和缓解价格矛盾;减轻企业和居民负担;扶持中小企业发展;支持稳定出口。

(四)抗灾救灾保障有力

年初,努力保障抗击南方部分地区低温雨雪冰冻灾害,全国财政拨付救灾资金479.1亿元。“5·12”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及时安排和切实保障抗震救灾资金。中央财政拨付抢险救灾资金384.37亿元,地方财政也投入抗震救灾资金243.28亿元。安排中央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基金740亿元,支出698.70亿元。

(五)财税改革稳步推进

统一内外资企业所得税制度。增值税转型改革试点范围扩大。执行新的耕地占用税暂行条例及其实施细则。统一内外资企业和个人的房产税收制度。研究提出了成品油税费改革方案。

(六)财政管理不断加强

在加强收入征管、调整支出结构、深化财税体制改革的同时,进一步强化财政预算管理。细化预算编制,提高年初预算到位率。建立通报和督查制度,加强预算执行。推进公务卡管理试点。

2009年中央和地方预算草案

(一)当前我国经济财政形势

2009年我国经济发展既面临严峻挑战,也蕴含重大机遇。财政将十分困难,收支紧张的矛盾非常突出。在看到困难的同时,也要看到我国正处于重要战略机

遇期,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面和长期向好的趋势没有改变。中央扩大内需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已经并将继续有力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从而为财政收入增长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财政预算编制和财政工作总体要求

2009年财政预算编制和财政工作要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扩大政府公共投资,实行结构性减税,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财税制度改革,支持科技创新和节能减排,促进经济增长、结构调整和区域协调发展;加强财政科学管理,提高财政资金绩效,积极发挥财政职能作用,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是扩大政府公共投资,着力加强重点建设。在2008年年末增加安排保障性住房、灾后恢复重建等中央政府公共投资1040亿元的基础上,2009年中央政府公共投资安排9080亿元,增加4875亿元。

二是推进税费改革,实行结构性减税。结合改革和优化税制,实行结构性减税,减轻企业和居民税收负担,扩大企业投资,增强居民消费能力。全面实施消费型增值税。实施成品油税费改革。取消和停征100项行政事业性收费。继续执行2008年已实施的一系列税费减免政策。预计2009年将减轻企业和居民负担约5000亿元。

三是提高低收入群体收入,大力促进消费需求。进一步增加对农民的补贴。提高城乡低保补助水平。春节前向城乡低保等困难家庭发放一次性补助,增加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提高优抚对象等人员抚恤补贴和生活补助标准。实施家电和汽车下乡补贴政策。

四是进一步优化财政支出结构,保障和改善民生。中央财政用于“三农”支出安排7161.4亿元,增加1205.9亿元,增长20.2%。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中央财政用于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就业、保障性住房、文化等与人民群众生活直接相关的民生支出安排7284.63亿元,按可比口径增加1653.34亿元,增长29.4%。

五是大力支持科技创新和节能减排,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加大科技投入,中央财政安排科学技术支出1461.03亿元,增加297.74亿元,增

长25.6%。促进企业加快技术改造和技术进步,安排200亿元技改贴息资金。增加节能减排投入,安排资金495亿元。

2009年预算收支总量和财政赤字安排。2009年中央财政收入35860亿元,比2008年执行数(下同)增加3188.01亿元(包括成品油税费改革后增加的消费税等收入),增长9.8%。从中央预算稳定调节基金中调入505亿元。合计收入总量为36365亿元。中央财政支出43865亿元,增加8485.01亿元,增长24%。其中,中央对地方税收返还和转移支付支出28889亿元,增加6883.32亿元,增长31.3%。中央财政收支相抵,赤字7500亿元。

(三)中央财政主要收入项目安排

国内增值税14563亿元,增加1065.58亿元,增长7.9%。其中:国内消费税4434亿元,增加1866.2亿元,增长72.7%。进口税收9895亿元,增加733.98亿元,增长8%。企业所得税7605亿元,增加431.6亿元,增长6%。个人所得税2390亿元,增加155.82亿元,增长7%。证券交易印花税245亿元,减少704.68亿元,下降74.2%。出口退税6708亿元,增加842.1亿元,增长14.4%,相应减少财政收入。车辆购置税970亿元,减少19.75亿元,下降2%。

(四)中央财政主要支出项目安排

按照中央扩内需、保增长、调结构、重民生的方针,进一步调整支出结构,重点安排农业、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就业、保障性安居工程、科学技术、环境保护、地震灾后恢复重建等方面支出。农林水事务支出3446.59亿元,增加744.39亿元,增长27.5%。教育支出1980.62亿元,增加382.08亿元,增长23.9%。医疗卫生支出1180.56亿元,增加326.11亿元,增长38.2%。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3350.69亿元,增加607.1亿元,增长22.1%。保障性安居工程资金493.01亿元,增加311.11亿元,增长171%。文化支出279.75亿元,增加26.94亿元,增长10.7%。粮油物资储备等事务支出1780.45亿元,增加675.35亿元,增长61.1%。科学技术支出1461.03亿元,增加297.74亿元,增长25.6%。环境保护支出1236.62亿元,增加196.32亿元,增长18.9%。公共安全支出1161.31亿元,增加285.54亿元,增长32.6%。地震灾后恢复重建资金1080亿元。国防支出4728.67亿元,增加627.26亿元,增长15.3%。交通运输支出1887.2亿元,增加286.91亿元,增长17.9%。一般公共服务支出1313.61亿元,增加96.96

亿元,增长8%。国债利息支出1371.85亿元,增加93.16亿元,增长7.3%。汇总以上各科目,2009年中央财政用在与人民群众生活直接相关的民生支出安排合计7284.63亿元,增加1653.34亿元,增长29.4%。中央财政用于“三农”方面的支出安排合计7161.4亿元,增加1205.9亿元,增长20.2%。

(五)中央对地方税收返还和转移支付支出安排

2009年中央对地方税收返还和转移支付28889亿元,增加6883.32亿元,增长31.3%。其中:税收返还4934.19亿元,增加1591.93亿元。一般性转移支付11374.93亿元,增加2678.44亿元,增长30.8%,占转移支付总量的47.5%。专项转移支付12579.88亿元,增加2612.95亿元,增长26.2%,占转移支付总量的52.5%。

此外,中央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2880.92亿元(含上年结转收入),预算支出2880.92亿元(含中央本级支出和补助地方支出)。

坚持依法理财,强化科学管理,确保完成2009年预算

篇6:中央预算执行

2014年3月5日 来源:新华社

新华社北京3月5日电 受国务院委托,3月5日提请十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审查《关于2013年中央和地方预算执行情况与2014年中央和地方预算草案的报告》。摘要如下:

一、2013年中央和地方预算执行情况

2013年,财政工作与财政改革发展有序推进,预算执行总体良好。

(一)加强和改善财政宏观调控情况。

为保持经济的平稳运行,国务院明确了经济运行合理区间,强调只要增速不滑出底线、就业保持基本稳定,就不采取短期刺激政策对经济运行进行强力干预,而是稳定市场预期,适度预调微调,同时简政放权,推进改革,激发市场活力,释放改革红利。一是坚持不扩大财政赤字,把赤字占GDP的比重控制在2.1%。二是实施促进企业发展的财税优惠政策。三是清理财政存量资金。四是促进优化投资结构。五是抓好各项政策措施的检查落实。

(二)落实全国人大预算决议情况。

按照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有关决议,以及全国人大财政经济委员会的审查意见,研究完善体制机制,努力做好财政工作。

1.完善有利于转方式、调结构的财税政策。把短期调控与长期发展政策有机结合起来,加快推动经济转型升级。一是大力支持科技创新。二是推进产业结构调整。三是加强节能减排。中央财政安排专项资金支持开展大气污染防治。四是支持外贸转型升级。

2.注重民生投入的使用绩效。按照守住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引导舆论的思路,在确保财政可持续的基础上,落实好各项民生政策,开展重点民生支出评估,着力建立政府、企业、个人、社会协调配合的机制,树立起个人努力、各方面合理承担责任、勤劳致富的民生理念。

3.进一步加强预算管理。一是加强预算编制和执行管理。细化部门预算编制,进一步压缩代编预算规模,严格控制预算执行中调整事项。二是加快推进预算绩效管理。实施预算绩效管理的部门范围和资金规模进一步扩大。三是强化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基本摸清了地方政府性债务底数,对债务高风险地区进行了风险提示,促进加强债务管理和风险防控。四是深入推进预决算公开。中央财政和中央部门预决算公开内容进一步细化,中央部门预决算分别集中公开。

4.加快推进财税体制改革。坚持顶层设计与分步实施相结合的原则,在研究提出深化财税体制改革总体思路的同时,不失时机地推出一系列改革措施。

5.厉行勤俭节约。认真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按5%比例压减中央本级一般性支出,腾出的资金转入预算稳定调节基金,留待以后经预算安排使用。

(三)2013年预算收支情况。

1.公共财政预算。

2013年全年财政收入比年初预算略有超收。全国财政收入129142.9亿元,比2012年(下同)增长10.1%。加上从中央预算稳定调节基金调入1000亿元,地方财政调入资金149.74亿元,使用的收入总量为130292.64亿元。全国财政支出139744.26亿元,增长10.9%。加上补充中央预算稳定调节基金1164.38亿元,以及地方政府债券还本支出1384亿元,支出总量为142292.64亿元。全国财政收支总量相抵,差额12000亿元。

中央财政收入60173.77亿元,为预算的100.2%,增长7.1%。加上从中央预算稳定调节基金调入1000亿元,使用的收入总量为61173.77亿元。中央财政支出68509.39亿元,完成预算的98.5%,增长6.8%(其中,中央本级支出20471.75亿元,增长9.1%,完成预算的101.3%,主要是执行中压减补助地方的零散项目,将部分原列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的基建投资、用车辆购置税安排的支出,调整用于增加铁路投资等,相应增列中央本级支出)。加上补充中央预算稳定调节基金1164.38亿元,支出总量为69673.77亿元。收支总量相抵,中央财政赤字8500亿元,与预算持平。2013年末中央财政国债余额86750.46亿元,控制在预算限额91208.35亿元以内。中央预算稳定调节基金余额为1483.08亿元。

地方本级收入68969.13亿元,增长12.9%。加上中央对地方税收返还和转移支付收入48037.64亿元,地方财政调入资金149.74亿元,地方财政收入总量为117156.51亿元。地方财政支出119272.51亿元,增长11.3%,加上地方政府债券还本支出1384亿元,支出总量为120656.51亿元。收支总量相抵,差额3500亿元。

2013年中央预算收支执行具体情况如下:

(1)主要收入项目执行情况。国内增值税20527.92亿元,为预算的98%。国内消费税8230.27亿元,为预算的96.3%。进口货物增值税、消费税14003.34亿元,为预算的88.2%,下降了5.4%;关税2630.29亿元,为预算的88.6%,下降了5.5%,进口税收未完成预算,主要是进口增长低于预期以及高税率商品进口减少、大宗商品价格走低。企业所得税14443.1亿元,为预算的110.1%,主要是企业利润增幅高于预期,以及清缴以前税款等一次性因素。个人所得税3918.84亿元,为预算的102.7%。出口货物退增值税、消费税10514.89亿元,为预算的94.6%。非税收入3540.05亿元,为预算的128.5%。

2013年中央财政收入比预算超收113.77亿元。主要是车辆购置税超收,按照专款专用的规定相应增加公路建设支出。

(2)主要支出项目执行情况。农林水事务支出6005.4亿元,完成预算的96.9%,增长0.2%。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6571.75亿元,完成预算的100.3%,增长14.2%。医疗卫生支出2588.12亿元,完成预算的99.4%,增长26.4%。教育支出3883.91亿元,完成预算的94%,增长2.7%。科学技术支出2460.59亿元,完成预算的97.3%,增长7.4%。文化体育与传媒支出531.55亿元,完成预算的98.3%,增长7.5%。住房保障支出2320.94亿元,完成预算的104.1%,下降10.8%。节能环保支出1803.9亿元,完成预算的85.8%,下降9.7%。

交通运输支出4138.5亿元,完成预算的104.1%,增长4.2%。粮油物资储备事务支出1266.38亿元,完成预算的102.4%,增长27.9%。国防支出7201.97亿元,完成预算的100%,增长10.7%。公共安全支出1934.34亿元,完成预算的95.3%,增长2.9%。一般公共服务支出1381.54亿元,完成预算的102.3%,增长3.9%。

(3)中央对地方税收返还和转移支付执行情况。中央对地方税收返还和转移支付48037.64亿元,完成预算的98.3%,增长5.9%。

2.政府性基金预算。

2013年全国政府性基金收入52238.61亿元,全国政府性基金支出50116.46亿元。

中央政府性基金收入4231.7亿元,为预算的116.9%,增长27.5%。中央政府性基金支出4259.47亿元,完成预算的96.8%,增长27%。

地方政府性基金本级收入48006.91亿元,增长40.3%,其中,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41249.52亿元。加上中央政府性基金对地方转移支付1498.61亿元,地方政府性基金收入为49505.52亿元。地方政府性基金支出47355.6亿元,增长38.6%,其中,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安排的支出40600.45亿元。地方政府性基金收大于支的部分结转下年使用。

3.国有资本经营预算。

2013年全国国有资本经营收入1651.36亿元,全国国有资本经营支出1513.6亿元。

4.社会保险基金预算。

2013年全国社会保险基金收入34515.56亿元,为预算的105.1%,其中,保险费收入25938.81亿元,财政补贴收入7371.5亿元。全国社会保险基金支出28616.75亿元,为预算的102.5%。本年收支结余5898.81亿元,年末滚存结余43441.85亿元。

二、2014年中央和地方预算草案

2014年,我国经济发展环境依然错综复杂。从财政看,收支矛盾十分突出。受我国经济潜在增长率放缓、推进税收制度改革等因素影响,财政收入增长将趋于平缓。同时,支持全面深化改革、调整优化经济结构和促进各项社会事业发展,都需要增加投入。根据面临的财政经济形势,2014年财政工作和预算编制,要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各项决策部署,坚持稳中求进、改革创新,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深化财税体制改革,推动相关领域改革,发挥财税体制改革在整体改革中的基础性和支撑性作用,促进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优化财政支出结构,盘活财政存量,用好财政增量,完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促进社会事业发展,着力改善民生,严肃财经纪律,从严控制“三公”经费等一般性支出;推进预算公开透明,加强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社会和谐稳定。

(一)2014年财税改革工作重点。

1.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一是深入推进政府和部门预决算公开。扩大部门预决算公开范围,除涉密部门外,中央和地方所有使用财政拨款的部门均应公开本部门预决算。二是实行中期财政规划管理。三是改进预算控制方式。四是建立跨预算平衡机制。五是全面清理规范财税优惠政策,维护法律的严肃性和公平竞争环境。六是建立定位清晰、分工明确的政府预算体系。七是加快建立权责发生制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制度。

2.推进税收制度改革。一是继续推进营改增改革,在全国范围内实施铁路运输和邮政服务业营改增试点,抓紧研究将电信业纳入营改增范围的政策,力争今年4月1日实施。二是实施鼓励企业年金和职业年金发展的个人所得税递延纳税优惠政策。三是实施煤炭资源税从价计征改革。四是进一步扩展小型微利企业税收优惠政策。五是改革完善消费税制度,调整消费税征收范围、环节和税率。六是加快房地产税立法进程。七是加快推动环境保护税立法工作。

同时,抓紧研究调整中央与地方的事权和支出责任,在转变政府职能、合理界定政府与市场边界的基础上,合理划分各级政府间事权和支出责任,适度加强中央事权和支出责任;保持现有中央和地方财力格局总体稳定,结合税制改革,考虑税种属性,进一步理顺中央和地方收入划分。积极协同推进养老、医药卫生、教育、科技、住房等相关领域改革。

(二)2014年财税政策。

1.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

2014年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适当扩大财政赤字,保持一定的刺激力度,同时赤字率保持不变,体现宏观政策的稳定性和连续性,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财政平稳运行。在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的过程中,重点把握好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二是完善有利于结构调整的税收政策,促进经济提质增效升级。三是切实加强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有效防控财政风险。

2.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和推进城镇化。

切实贯彻落实国家粮食安全战略,继续支持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在此基础上,支持建立农业可持续发展长效机制。一是支持生态友好型农业发展。二是推进农业走出去,积极利用国外资源。三是支持耕地修复保护。四是推进粮棉收储补贴制度改革。

3.完善医药卫生和社会保障制度。

一是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二是完善养老保险制度。三是健全对低收入群体补助政策。四是继续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强化政策落实力度,重点支持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

4.推进教育、科技、文化改革发展。

一是区分教育的公共性层次,完善针对不同教育类型的财政支持政策。二是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改革,支持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三是支持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促进文化产业健康发展。

(三)2014年收支预算。

1.公共财政预算。

中央财政收入64380亿元,比2013年执行数(下同)增长7%。需要说明的是,按照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精神,收入预算从约束性转向预期性,由收入任务数变为收入预计数。从中央预算稳定调节基金调入1000亿元,合计收入总量预计为65380亿元。中央财政支出74880亿元,增长9.3%(扣除预备费后增长8.6%)。其中,中央本级支出22506亿元,中央对地方税收返还和转移支付51874亿元,中央预备费500亿元。收支总量相抵,中央财政赤字预计为9500亿元,比2013年增加1000亿元。中央财政国债余额限额100708.35亿元。中央预算稳定调节基金余额为483.08亿元。

地方本级收入75150亿元,增长9%,加上中央对地方税收返还和转移支付收入51874亿元,地方财政收入合计预计为127024亿元。地方财政支出130031亿元,增长9%,加上地方政府债券还本支出993亿元,支出总量为131024亿元。地方财政收支差额4000亿元,比2013年增加500亿元,国务院同意由代理发行或继续试点由地方政府自行发行地方政府债券弥补,并列入省级预算管理。需要说明的是,地方财政收支预算由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编制,报同级人民代表大会批准,目前尚在汇总中。报告中地方财政收入预计数和支出安排数均为中央财政代编。

汇总中央和地方预算,全国财政收入139530亿元,增长8%。加上从中央预算稳定调节基金调入1000亿元,可安排的收入总量为140530亿元。全国财政支出153037亿元,增长9.5%,加上地方政府债券还本支出993亿元,支出总量为154030亿元。收支差额13500亿元,比2013年增加1500亿元,赤字率为2.1%左右。

2014年中央预算主要支出项目安排情况:农林水支出6487.47亿元,增长8.6%。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7152.96亿元,增长9.8%。教育支出4133.55亿元,增长9.1%。科学技术支出2673.9亿元,增长8.9%。文化体育与传媒支出512.29亿元,增长9.2%。医疗卫生与计划生育支出3038.05亿元,增长15.1%。住房保障支出2528.69亿元,增长9%。节能环保支出2109.09亿元,增长7.1%。交通运输支出4345.68亿元,增长5.1%。粮油物资储备支出1393.96亿元,增长10.1%。国防支出8082.3亿元,增长12.2%。公共安全支出2050.65亿元,增长6.1%。一般公共服务支出1245.15亿元,增长2.6%。资源勘探信息等支出605.77亿元,下降20.7%,主要是基本建设支出减少。商业服务业等支出366.69亿元,下降19.1%,主要是家电下乡补贴政策到期后,2014年不再安排补贴资金,相应减少支出。

中央对地方税收返还和转移支付51874亿元,增长8%。其中,一般性转移支付27217.87亿元,增长10.9%;专项转移支付19569.22亿元,增长6.1%。

2.政府性基金预算。

中央政府性基金收入4168.62亿元,下降1.5%。加上上年结转收入806.96亿元,中央政府性基金收入总量为4975.58亿元。中央政府性基金支出4975.58亿元,增长16.8%。其中,中央本级支出3422.37亿元,增长24%;对地方转移支付1553.21亿元,增长3.6%。

地方政府性基金本级收入43140.61亿元,下降10.1%。其中,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36371.31亿元,下降11.8%。加上中央政府性基金对地方转移支付1553.21亿元,地方政府性基金收入为44693.82亿元。地方政府性基金支出44693.82亿元,下降5.6%。其中,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安排的支出36871.14亿元,下降9.2%。

汇总中央和地方预算,全国政府性基金收入47309.23亿元,下降9.4%,加上上年结转收入806.96亿元,全国政府性基金收入总量为48116.19亿元;全国政府性基金支出48116.19亿元,下降4%。

3.国有资本经营预算。

中央国有资本经营收入1426亿元,增长34.7%。加上上年结转收入152.03亿元,中央国有资本经营收入总量为1578.03亿元。中央国有资本经营支出1578.03亿元,增长61.3%。其中,调入公共财政预算用于社会保障等民生支出184亿元,增长183.1%,占中央企业上缴国有资本收益的13%。

地方国有资本经营收入555.79亿元,地方国有资本经营支出555.79亿元。

汇总中央和地方预算,全国国有资本经营收入1981.79亿元,加上上年结转收入152.03亿元,全国国有资本经营收入总量为2133.82亿元;全国国有资本经营支出2133.82亿元。

4.社会保险基金预算。

全国社会保险基金收入37666.51亿元,增长9.1%,其中,保险费收入28087.56亿元,财政补贴收入8211.85亿元。全国社会保险基金支出32581亿元,增长13.9%。本年收支结余5085.51亿元,年末滚存结余48527.36亿元。

三、认真抓好2014年预算执行

(一)严格依法理财,夯实管理基础。

(二)完善厉行节约长效机制,坚决反对铺张浪费。

上一篇:以欢乐的冬天中学生话题作文下一篇:于守望和平的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