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演讲中正确地运用手势技巧

2024-05-04

在演讲中正确地运用手势技巧(精选12篇)

篇1:在演讲中正确地运用手势技巧

手势活动区域不同,表达的内容和情感也不同。上区(脖子以上),表示积极向上,一般用在号召、鼓动、赞美、表扬时。下区(腰以下),表示消极、否定,一般用在批评指责时。中区(腰至脖子之间),表示一般的阐述和说明。在演讲过程中,手势大都在中区自然使用。

在演讲中正确地使用手势方法五、演讲者的眼神技巧训练

面部表情最生动的部分就是眼神,意大利文艺复兴时代的著名艺术大师达芬奇有一句名言: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 。演讲者在演讲中,必须根据表达的需要和眼神的特点、作用,使有声语言和无声手势默契地配合使用,可以增强演讲的效果。

人的喜怒哀乐都可以通过眼睛反映出来。通常,愤怒便睁目;双目紧锁表示忧虑;含情注视表示祈祷;眉目骤张表示惊讶,眉目低垂表示悲痛。

演讲眼神训练三法:

1、点视法:讲到重要环节时,练习时要学会放电。

目光注视某一对象,与之进行视线交流。对视可以使对方在心里上增加对你发言的兴趣,感到一种得到尊重的满足。

2、扫视法

用视线从左到右,或从前到后慢慢移动,扫视听众。一般用于比较大的场合的演讲。它可以与听众的眼神进行广泛的接触和交流,了解他们的反应,调整自己的语言,以使语言表达取得最好的效果。

3、虚视法:把自己80%的注意力全集中在演讲上内容上,而非听众上。

光散成一片,不集中在某一点上 视而不见 ,通常把视线散在听众的中部和后部。

一双炯炯有神的眼睛,可以给他人留下足够好的印象。口乃心之门户,而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所以,在演讲和沟通过程中,眼光的运用非常重要。

一个充满魅力的眼神,可以让别人看到我们的自信,可以良好的促进我们的人际交往。

篇2:在演讲中正确地运用手势技巧

表示激动,欢快紧张,兴奋的心情。每分钟两百个音节以上 例:快点儿,我要走了。

二、中速

用于感情没有多大变化的地方,用于平时的场景描写。每分钟200个音节左右例:我等会儿再走。

三、慢速

叙述平静、庄重的情景用来表示悲伤、沮丧的心情。每分钟100个音节左右。

例:他昨天就走了。我的狗慢慢向它靠近。忽然,从附近一棵树上飞下一只黑胸脯的老麻雀,像一颗石子似的落到狗的跟前。老麻雀全身倒竖着羽毛,惊恐万状,发出绝望、凄惨的叫声,接着向露出牙齿、大张着的狗嘴扑去。(起句语速较慢,“忽然”后转快)如果想知道自己说话有多快?可以自己计时算一下,在一段的开头做个记号,大声朗读一分钟,然后数数你读过的字数.一般应该是每分钟150字左右。正常谈话,每分钟大约能说200个字。

在一般的正式演讲中,要求演讲者能够熟练的把握演讲时的语速,根据现场的实际情况、演讲的内容和其他的因素适中的选择合适的语速演讲。

如果是正式的演讲,速率不能太快。一是听众难以听懂,听讲者无法及时跟上思路,二是容易使人产生怀疑,误认为演讲者怯场。因为,人们胆怯时往往语速较快。

当然,讲话也不能太慢。太慢就显得拉腔拖调,会给别人走神的空间,给人以愚笨、迟钝、缺少教养的感觉。

下面具体讲一下演讲时,什么时候慢,什么时候快。

(一)语速服从演讲内容

1、说明性文字用正常语速

2、叙述性、描写性文字用较慢语速

在《荷塘月色》中,朱自清先生不满社会的黑暗,内心苦闷,于是在夜深人静之时,去荷塘散心。这一段就应该采用一边叙述,一边描写的语速去读,把内心的苦闷宣泄出来。

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今晚在院子里坐着着乘凉,忽然想起日日走过的荷塘,在这满月的光里,总该另有一番样子吧。月亮渐渐地升高了,墙外马路上孩子们的欢笑,已经听不见了;妻在屋里拍着闰儿,迷迷糊糊地哼着眠歌。我悄悄地披了大衫,带上门出去。(慢)3、议论、抒情性文字要或快或慢。

朱自清先生在寂静的荷塘并没有排解掉一腔的郁闷忧愁,又回到现实中来。心情由淡淡的喜悦转变为淡淡的哀愁,所以这一段应该这样读: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慢)前面一句表达淡淡的喜悦,语速要快一些;后一句表达淡淡的哀愁,语速要慢一些。

(二)语速的快慢要考虑到语言自身的形式特点。

如:散乱的冗长的句子和发音拗口的词汇,不宜太快;而整齐的富有韵律色彩的语句,说得快些,才听得顺耳。

比如下面这段文字:

几千年了,“女子无才便是德”、“贤妻良母”这些传统观念的幽灵仍然在社会的各个角落里徘徊,它顽固地阻碍着当代社会女性的彻底解放!是母亲们天生愚笨,不堪造就吗?请看当今世界巾帼英雄吧!

(这段文字要慢,开头要更慢一些,因为它句子长,比较拗口)下面这段文字就要快一些,因为它是一组排比句。快,可以增加文章的气势:

冰心老人在三个孩子的啼哭声中辛勤笔耕,成为一代文学大师;琼瑶女士与狂赌丈夫分手后,怀抱着小女儿写下篇篇言情小说,终于名扬天下;第23届奥运会长跑冠军是两个孩子的妈妈;撒切尔夫人在丈夫的支持下,成为英国历史上第一位连任三届首相的“铁娘子”。(语速应当快,越快越好。)[小结]在第二部分语速这部分内容里,我们知道了语速要与文章的内容相吻合,做到:语速服从演讲内容,说明性文字用正常语速,叙述性、描写性文字用较慢语速,议论、抒情性文字要或快或慢。其次,语速的快慢要考虑到语言自身的形式特点。

演讲者思想感情起伏变化结构的疏密松散,语调抑扬顿挫、轻重缓急以及举止等要素有秩序、有规律、有节拍的组合,便形成了演讲的节奏。常见的演讲节奏有轻快型、持重型、平缓型、急促型、低抑型等。

演讲语速要做到快慢得体,缓急适度,快而不乱,慢而不拖,快中有慢,慢中有快,张弛自然,错落有致。这样,便能显示语言的清晰度和节奏感,使演讲具有音乐美。

长时间的快,会“供过于求”,引起听众烦躁。听众不易全面了解内容,理解感情。

一味缓慢则“求过于供”,引起听众急躁。听众注意力无法集中,情绪提不起来。

总之演讲不能总是一个速度,要做到急缓有致,要做到说话抑扬顿挫出感情,节奏、逻辑清晰。

演讲速度过快是初次上场演讲者最容易犯的错误之一,殷亚敏教授通过多年的讲话教学实践经验总结了一套有效的方法,可以克服演讲时语速过快。

摘入东。方。金。口。才特聘专家顾问老师殷亚敏博客中的文章供读者参考。

经常会有读者和学员提问:我讲话语速太快怎么办?今天就针对这个普遍性的问题,做一个详细地回答。

问:语速快怎么办?

答:语速快分为两种:字快;句快。

什么叫字快?就是讲话时字与字的连接太紧;什么叫句快?就是每一句之间没有停顿。解决这两种语速快的问题,可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练习:

一、停三秒练习。

就是上场之后默数三秒再开始讲话,句与句之间停三秒再往下讲;讲完之后停三秒再下台。

为什么停三秒?有三个好处:一是转移----转移紧张情绪。你越说不紧张,就会越紧张。因为你说不紧张,潜意识只记住了”紧张”两个字,那个“不”字被大脑屏蔽掉了。正确的方法就是转移。因为心无二用,当你开始数“一、二、三”的时候,全副精力都在数数上,脑子里已经把紧张情绪给排挤掉了。这就是转移法。

二是定心。

让心宁静下来。宁静才能致远。静心才能思维清晰,思维清晰才能讲话得体。三是练停顿。语速快是一种惯性。长时间养成的习惯。要改掉旧习惯,只有用新习惯覆盖它。天天练习数三秒,慢慢地心理节奏就放慢了,就养成会停顿的新习惯了。

幽默是与听众沟通的利器之一。它先是构建一种思维禁锢,然后再解除禁锢更新思维。尽管巧妙的词语会令人们放声大笑,但幽默远远不只是文字游戏。作为演讲者,我们知道幽默的效果与你如何道出词语、道出词语时的肢体语言、以及怎样利用沉默……即:停顿,密切相关。停顿为笑点增强冲击效果! 停顿增强笑点的原因之一在于它能够制造紧张感。紧张感与笑声之间存在一种联系。如果能够理解它们之间的联系,那么你就可以轻松的利用调节语速制造喜剧效果了。让我们先来看看它们之间的联系吧。

许多幽默短文告诉我们笑声是天然的减压器,因为在我们大笑时肌肉的紧张感会慢慢消融。这是一种自然的反应——大笑时我们的肌肉自动放松。

据称,即使在战争中笑声也用于消减紧张感。炸弹在附近爆炸,尘土飞扬,散兵坑里的士兵有时便开始大笑。这是一种自然的减压方式——一个安全阀。

几年以前,我亲历了这种安全阀的现场使用。那是在通往圣地亚哥的高速公路上,当时正值交通高峰期。我的正前方有两位妇女开着汽车。正当她们以每小时50英里的车速行驶在湿淋淋的路上时,右方一辆车突然转向行进了她们的车道。我前方的司机紧急刹车,这导致汽车开始旋转,继续旋转,旋转了3圈半!汽车没有离开车道,也没有撞上别的汽车。两位妇女的汽车和其他所有高速公路上的汽车都死一般的停在了路上。然而,她们的汽车却面向相反的方向——我们车头对着车头。正当我双眼盯着她们的时候,她们开始肆意的放声大笑。很明显,在紧张、笑声和缓解紧张感之间的的确确存在着某种联系。

让我们来看看,在你施展幽默时,停顿与紧张原则之间的关系。首先,如果你要蓄意建构紧张感并期待它在笑声中达到高潮,那么停顿将增强紧张感并使笑声更加剧烈。例如,已故的sid lorraine,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加拿大魔术师之王,就很好的利用紧张感获得笑声。一次,在拉斯维加斯的riviera宾馆进行演出,当时在表演“广告员”节目,他扮演一名来自荒野西部的“蛇油”推销员的角色。他的声音开始破裂,他讲话讲得越久,他的声音就越变得糟糕,直到他不能在讲话——沉默!观众中的大多数人都在想“请谁给这个可怜的演员一杯水吧!”接着,他喝下他的“药丸”然后立刻以饱满的声音开始讲话。他先令观众们吃惊,然后制造紧张感,再用停顿加深增强紧张感,最后取得喜剧效果——笑声。

几年以前,我在阿拉巴马对士兵们进行慰问演出,我利用了steve allen和johnnycarson使有名的“答问者”或“carnack”技巧。表演者把信封靠近他的脑袋,然后先给出答案,再打开信封,读问题。我决定利用停顿获得笑声。

首先得要铺垫。“答案是oscar meyer,ballpark和一名战斗机驾驶员”,然后我打开信封,说“这个问题是……说出三个爱现的人的名字!”对一群空军官兵,而且其中不乏战斗机驾驶员来说,这句对白本身就相当有趣。但我用它作为接下来的笑话的铺垫。

把第二个信封靠近我的头部时,我说:“答案是……oscar meyer,ballpark和willis将军。”停顿!紧张感使得喘气的声音都可以听得到。人们在想“他要说将军也是个爱现的人!”这句对白造成了强烈的反应,因为他们的新长官frankwillis将军刚刚上任三个星期。打开信封,我接着说,“问题是(停顿)说出三个诚实的人的名字!”停顿。巨大的笑声(以及松了口气)充满了房间。我制造紧张感,在笑点之前利用停顿增强紧张感,然后再利用停顿使听众理解笑点。

当然,有时人们不在词语和故事对白之间制造紧张感。即使这样,有魔力的停顿依然可以增强笑点。在笑点之前使用停顿,它可以造成“这里有好玩的妙语”的预期。预期就是一种紧张感。笑点的效果由消除紧张感而构成。

在笑点之前使用停顿还有一个作用。笑话最重要的部分就在于笑点,准确地说是使人发笑的那个词语。停顿使人们将注意力集中在这些元素之上。正确位置和正确时间的停顿帮助观众捕捉到笑点。

停顿本身就令人们发笑。一年前,我的一位朋友评论我说:“我知道你为什么好笑了……你逼迫我们发笑!”她的意思是自信的讲演者制造笑点并且停顿下来让观众发笑,因为他们清楚观众要笑了。新手通常制造笑点,如果没有立即听到笑声,便会小心翼翼的继续话题。所以要敢于沉默,给观众们充足的时间让他们反应,这样你的幽默才能击中目标。

我们也经常利用停顿让观众充分的享受笑声。不要打断正在不断增强的笑声,也不要等待笑声完全消失才开始说话。演讲录相带会告知你,你是否过早的打断笑声而继续你的谈话。

另外,你还可以使用肢体语言增强停顿的效果从而增强妙语的效果。例如,你可以挑挑眉毛。有时停顿可以以“发现”完成——以肢体语言反应情景。johnnycarson和jackbenny是利用慢动作的发现或者向左向右瞟一眼增强喜剧效果的大师。一些站立的喜剧演员,停顿时缓慢地从观众席的一边向另一边进行扫视,这样也能增加喜剧效果。

篇3:在演讲中正确地运用手势技巧

然而,在实际的教学操作过程中,课堂提问往往存在着各种不同的问题和难点,归纳起来大概有如下几点:

一、教师在设置问题的内容时,对问题的难易程度把握不准。

现在,由于各个地区和城市都在普及高中教育,使得高中生的人数大增,因此,同一个班里学生的英语水平相差也比较悬殊,如果教师提问过难,程度较差的学生会放弃思考;提问过于简单,则失去了提问的价值,使程度较高的学生对回答问题失去兴趣。这无形中加大了教师在设计课堂提问内容时的难度。

二、教师设置的问题类型比较单一。

教师课堂提问有许多不同的类型。根据布卢姆(Broom)关于认知领域的理论,一般把教师提问分为以下六种:1、认知水平的提问;2、理解水平的提问3、应用水平的提问;4、分析水平的提问;5、综合水平的提问;6、评价水平的提问。而我们的教师往往只停留在低层次的或者机械的提问类型上,不能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

三、教师在实际教学中所采用的提问方式相对单一,同时不能很好地掌握提问的时机。

有的教师在课堂提问时喜欢按照学生的学号或者座位号依次提问,这种提问方式会让学生只将注意力放在该回答的问题上而忽视了其他教学内容,影响了听课质量。而如果提问分布不合理或者时机不对,提问就不仅不利于激活学生的思维,还会压抑学生的创新思维。

四、教师对学生的回答不能做出及时的反馈和积极的评价。

在学生回答的时候,有的教师没有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思考或者仅仅关注学生回答结果的正确与否,太在意学生语言的正确性,这很大程度上扼杀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创意。

课堂提问为学生提供了“听英语、用英语思考、用英语表达”的一条好渠道,同时也是加强师生沟通、活跃课堂气氛、提高教学效果、实现教学相长的有效方式。因此,针对以上所提到的目前英语教学提问过程中存在的种种问题,本人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和资深老教师的建议,提出了以下几种解决方式:

一、面向全体学生,精心设置课堂提问内容。

在设置课堂问题的内容时,教师要时刻考虑学生程度参差不齐的实际,精心设计提问的难度,由易到难,层层递进,使各个层次的学生都可以通过思考获取所需信息,激发出每位学生的学习兴趣。以人教版高中英语教材Book5 Unit1 Great Scientists为例:对部分学生而言,课文内容较难理解,书本上设计的问题偏难。因此,为了满足各个层次学生的需要,可以尝试按课文顺序对问题重新设计如下:

1. What do you know about infectious diseases?

2. What do you know about cholera?

3. Do you know how to prove a new idea in scientific re-search?

4. Who was John Snow?Why was he so famous?

5. Why was cholera the most deadly disease at that time?

6. What were the two theories explaining how cholera killed people?

7. Which theory did John Snow believe was right?

8. How did John Snow finally prove it?

其中,问题1、2、3、4、5、6、7相对简单,比较适合英语基础薄弱的学生,只要细心,就能轻而易举地在课文中找到问题的答案。问题8相对偏难,问题的答案需要根据课文内容将语言重新加工,比较适合英语基础好的学生。我们可以将较难的问题8分解成3个小问题。

(1).What did John Snow find after he gathered some information?

(2).What did he use to help him find out the reason of choler a?

(3).What conclusion did he make by using the map?

二、采用多种提问类型,从不同角度激发学生用英语思考和用英语表达的积极性。

从宏观上看,可以将英语课堂提问分为两大类:展示性提问和咨询性提问。展示性提问是指教师已知问题答案的提问。例如,老师手拿一幅地图,然后问学生:What’s this?或者老师就课文内容进行提问。由于展示性提问大多是操练性提问或者是在课本中直接就能找到答案的提问,因此,它不利于学生进行交际性的语言实践和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相反地,咨询性提问是指教师尚不知道答案,学生要经过思考后才能知道答案的提问,例如:Why should we protect animals?And what can we do in your opinion?这类问题给学生创造了自己组织语言进行实践的机会,达到语言交流的目的,优势要远远大于展示性提问。而且经过调查发现,教师在课堂里进行咨询性提问的次数越多,学生的应答能力就越高,表达的内容也更丰富,因此,英语成绩也越好。下面以Book4 Unit2 Healthy Eating中的泛读课文为例具体说明。开课时可以先向学生提出一个展示性问题:Why was Li Fang Heart-broken?根据课文内容,学生可以很快找到答案。紧接着,学生对李芳和他男朋友的故事产生了兴趣,可以再提出以下两个咨询性问题:Do you know the story about Niu Lang and Zhi Nu?What do lovers often do on Valentine’s Day in China?学生情绪高涨起来后,可以各抒己见,从而激活了学生头脑中已有的知识,培养了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发散思维的能力,促进了学生语言交际能力的发展。

三、合理安排提问顺序,准确把握提问时机。

根据提问的时间与作用,提问分为以下几种:

1、新课前的导入提问。如果在导入新课前不能巧妙设疑,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让学生投入到学习中,那么就很难为后面的学习做好铺垫。因此,教师要结合相关的阅读材料,提出与学生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话题,采用图片,音乐,设置悬念等方式进行恰当的新课导入。如在学习Book3 Unit3“The Million Pound Bank-Note”这一课时,我们可以先提出问题:What do you know about the American writer Mark Twain?学生一看这是自己熟悉的外国作家,于是从各个角度争着回答问题。学生的话匣子打开了,于是接着问:And have you everread the story“The Million Pound Bank-Note”?If a rich person gives you a large amount of money,what will you do with it?这两个话题令学生更加积极发言了,而教师则可以追问:Haveyou even made a bet with a friend?If so,what did you bet on?由此自然地推出单元的主题“The Million Pound Bank-Note”。这个过程既符合学生的心理,又符合“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同时还启发了学生的思维,使学生敢于说。

2、新课过程中的讲解式提问。一堂课的时间有限,教师应该抓住文章重难点来提问。如:提问重点段落的或全文的中心大意时,这些问题难度的较大,可以使用判断式的提问方法,即True or False提问法。故意设置错误的信息,引发学生思考,用暗示法引导他们纠正错误说法,得出正确结论并使他们逐步领悟解题的方法。

3、课程结束时的总结性提问。在课程结束的时候,教师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帮助学生回顾一节课所学,如:Can you retell Henry’s unusual experience in London in your own words?What impress you most after reading the story?等,让学生散乱的思维得到整理,同时复习一节课所学过的知识。

四、教师要活跃课堂气氛,驾驭学生思维,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就必须灵活运用多种提问方法。

提问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单个回答———由个别学生单独回答某个问题。小组讨论———由小组成员集体讨论,最后由小组代表回答,其他成员补充。全班讨论———全班同学共同讨论同一问题,各抒己见,最终得出统一答案。教师可根据以上各种方式的特点,充分考虑所问问题的意图,回答问题的覆盖面,回答次数多少,班内的具体情况,灵活提问。例如,在讲授人教版高中英语教材Book 8,Unit 2 Cloning时可以穿插以下一些问题来进行提问:

1.What is cloning?

2.What are the two major uses of cloning?

3.How is a clone produced?

4.What benefits can humans gain from cloning?

5.What are the problems or dangers of cloning?

6.What is your opinion about cloning?Give your reasons?

问题1、2、3相对简单,答案均可在阅读材料中找到,比较适合检查个别学生对cloning的理解。问题4、5由小组讨论的形式来回答,可以使学生在分组讨论中对cloning优势、弊端得到更深的认识。问题6适合全班讨论,这样,每个学生的思维会随着课堂的节奏活跃起来。可能每个答案会不尽相同,但这无关紧要,关键是每个学生都要动脑筋想,开口说,同时,学生对cloning的理解也在讨论中得到了进一步的加强。

五、教师要从赏识教育、情感教育方面,激励学生多回答问题。

问题提出后,教师应留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因为合适的等待的时间可以促进学生更有质量的发言和更多学生间的交流,从而加深对所提问题的认识程度。而且在学生思考问题的过程中,教师不要过多地重复问题,以免打断学生的思考。在学生回答问题之后,教师应该做出及时的反馈和评价。如果学生回答不正确,不全面或不完整,教师要通过语言上的指导把问题简化,或者通过身体语言———动作、表情等,引导其找出正确的答案,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尤其要对其进行鼓励,因为学生毕竟是经过了一番思考,所以,哪怕是微小的“闪光点”,教师也要加以肯定和表扬,明确表示希望其下次继续勇敢表达自己的意见。例如:

T:Can you make sentences with“admire”?

S1:I admire him a lot.

T:Good!Thank you!

S2:The girl admires his success.

T:Very good.Thank you!

S3:Jim admires Mark who won the first prize in the English contest.

T:Excellent!So much for this,stop here.

课堂上前两位学生造的是简单句,而第三位学生给出了一个包含了定语从句的复合句,但教师仅仅用了一个“Excellent”来评价,这就无形中扼杀了学生的创意。如果这位教师能够给出下面的话语性评价:“Excellent!He gives us an attribute sentence,and I hope you can make more this kind of sentence.”这样不仅可以推动英语交际向纵深发展,而且可以有效激活学生兴趣,极大促进学生语言的习得。所以,教师要试着从赏识教育、情感教育方面,激励学生多回答问题。

总之,提问在课堂教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课堂教学中如何灵活运用各种提问策略,设计出高质量的课堂提问,是每个英语教师都应在实际教学中注意和解决的问题。教师的课堂提问是一门学问,“教无定法,贵在得法”,课堂提问关键在于根据教学实际,结合教学实体进行精心设计。在“善问”、“巧问”的同时,还要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并用生动活泼的语言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亲和力,让学生乐于开口、无拘无束地参加教学活动,这样才能发挥课堂提问的作用,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胡春洞《英语教学法》,高考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2].何文琴《高中英语课堂提问艺术初探》《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2001年第2期

[3].金传宝“教师如何提高发问技巧”《外国教育研究》1998年第2期

篇4:公共演讲技巧在口译中的运用

关键字:口译;公共演讲技巧;口译技能

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口译,顾名思义,就是指译员依靠口头表达的方式来达成跨文化、跨语言的交际, 因此掌握适当的演讲技巧对于口译员来说就显得格外重要。 特别是当口译员以连续传译的方式进行工作时,往往同演讲者一起处于聚光灯下, 其译语产出亦被认为是公共演讲的一种形式。 在这样的情况下, 如果演讲的方式有问题, 或者因为心理压力过大而导致译语产出不流畅、 节奏混乱, 会降低听众对译员的信任度, 即便从内容的角度来说信息忠实完整, 仍然无法达成顺畅的沟通。  因此,一名成功的口译员在很大程度上也必须是一名优秀的演讲者。口译员作为次级讲话人, 必须将发言人的发言效果体现出来, 这不仅仅指语言内容要准确, 也指口译员要合理运用声音、 姿势、 动作、 眼神、表情等, 出色的口译员能通过良好的演讲表现增加听众对其翻译能力和译作质量的信任度。 但是, 口译员与一般演讲者有所不同。 口译员对于发言的题目、 内容和发言目的没有决定权, 也不能随意更改发言内容, 只能通过口译尽量达到讲话者想要达到的发言效果。笔者在大量的口译实践中发现,演讲中的口头表达能力和仪态要求与成功口译过程密切相关。

口译员的口头表达的重点在于发声和吐字,通常所说的“字正腔圆”指的就是这两个方面。 译员是通过声音搭建沟通的桥梁,对声音科学地控制和艺术地使用是所有口译工作者的第一门必修课。声音的艺术主要体现在音色、音高、音量、音调、语速、连贯、停顿、变化等。

1.音色: 口译员要具备良好的嗓音条件, 圆润清亮是最理想的。 嘶哑或者尖细的声音让人听了不舒服。

2.音高: 音高即声音的高低,有高、中、低之分。声音的高低取决于口腔肌肉的紧张程度, 也取决于声音的大小和快慢。 对口译员来说, 适中的音高是最理想的。

3.音量:口译员可以通过控制讲话时使用的气流来控制声音的大小。毫无疑问, 想要达到成功的交际, 口译员首先要保证其译语产出能够被每一位听众都能听见。一般来说, 口译时声音要响亮,送音有力。 使用麦克风时切忌大声喊叫,要保持声音的平稳和清晰。

4.音调:过高的音调会营造一种紧张的气氛。 然而,过低的音调会造成一种死气沉沉的感觉。 通常来说, 中音会让人觉得较为舒适。 译员也可以根据不同场合、 不同的发言主题来进行适当的调整。稳重而富有激情的声音是每位口译者需努力达到的

目标。

5.语速: 口译速度要避免太快和太慢两个极端。普通人讲话的语速一般在每分钟120-150个单词, 口译员要尽量控制自己讲话的快慢, 做到不快不慢, 张弛有度。 职业译员必须保持心态平和, 语速适中。同时, 译员要注意适当的语速变化, 一成不变的译语产出会造成沉闷的感觉, 不利于交际目的的成功达成。

6.连贯: 连贯指的是能够流利地、具有逻辑性地进行表达。 结结巴巴地口译是口译员的大忌, 当口译员在组织译文碰到障碍时要学会用重复、 重复等技巧为自己赢得思考的时间, 调整节奏, 而不应语无伦次。

7.停顿: 停顿不只是口译员在生理上正常换气的需要,也是表情达意的需要。 口译时要流畅连贯, 适当停顿。

8.变化: 同样一句话, 由于语调轻重、高低长短等的不同变化,在不同的语境里, 可以表达出不同的思想感情。利用音高、 音量、 语调、 语速等的变化可表示强调或引起听众特别注意, 避免单调乏味, 能更准确地表达思想感情, 加强译文效果, 保持听众的注意力。

吐字强调的是口齿清楚、 发音准确。 吐字的技巧不仅关系到音节的清晰度, 而且关系到声音的圆润、 饱满。 要吐字清楚, 首先要熟练地掌握常用词语的标准音。 其次, 要力求克服发音含糊、 吐字不清的毛病。

口译员的仪态是常常容易被忽略的一个方面,然而大方的仪态能大大提高主办方和观众对口译员的接受度,为成功的口译奠定基础。仪态包括着装、身体姿势、眼神交流、 手势、表情等。

1.着装: 口译员的着装必须符合相应的场合, 做到大方得体, 让人赏心悦目, 不可招摇, 有损专业形象。 研究表明, 观众对于着装跟自己相似的讲话人比较容易产生好感, 也就是说, 如果你的听众是职业装束, 那么他们也希望你身着职业装, 并且服装的样式和颜色最好保守一些。

2.身体姿势: 无论站、 坐、走,口译员都要稳重、自然,举止应体现出沉着、 自信和良好的教养。 站时两脚自然平立, 体形端庄, 精神抖擞; 切忌低头弯腰, 扭捏局促或将收插在衣袋里, 左摇右晃; 且不可斜肩、 偏头、 曲颈。 入座时声音要轻,要坐正坐稳, 不宜前探后望, 左顾右盼。

3.眼神交流: 口译员在进行眼神交流的时候要兼顾每一个位置的听众,要自然、从容, 表现出信心和活力。 口译员不能只顾埋头看笔记或材料,必须通过眼神交流观察听众的反应,接受听众的信息反馈。

4.手势: 口译员要尽量控制手势的使用。 当然,口译员使用肢体动作的多少要视具体的工作环境而定。 在名胜古迹从事导游翻译的时候, 口译员有时需要用到大量的手势来指点和描述沿途的景点风情; 在身处庄严的会场或者宴会厅时, 则应避免幅度过大和不恰当的夸张手势。

5.表情: 口译员的表情应体现出庄重大方、 从容自信、 亲切热情。 口译员一般应面带微笑以示从容、 友好。 为了有效地传递信息、 交流感情, 要尽量避免傲慢、 沮丧、 苦恼、 不耐烦和无可奈何的表情, 如皱眉、 做鬼脸、 吐舌头、 叹气、 一脸苦相等, 这些都会在听众中产生不良影响, 形成离心效应。

总之,口译员在平时训练和实际工作中一定要注意自己的声音控制和恰如其分的仪态表达,避免出现不得体的仪态和不当的声音影响口译效果。

参考文献:

[1]鲍刚.口译理论概述[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11.

[2]雷天放 陈菁. 口译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

[3] 任文. 英汉口译教程[M]. 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1.

[4]仲伟合. 英语口译基础教程[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篇5:在演讲中正确地运用手势技巧

使用时与你的演讲相协调。手势应当适时地与你的语言信息相配合,当你说到有三点时,你列举的动作应当在你说到“三”的时候同时做出。如果你说完三点后又停顿了一两秒才竖起三根手指,那就糟糕了。

使手势适合于你的听众和当时的情境。手势必须适合听众。在许多正式的演讲场合,特别是向一大群听众演讲时,更大胆、更大幅度的、更戏剧性的手势比较合适,而非正式情境下小范围内的听众则适合较为不正式的手势。

总的来说,记住一条重要的原则:使用那些最有效的适合你的手势,不要试图让自己成为另外一个人。耶西·杰克逊的风格或许会对你有用,但你毕竟不是耶西·杰克逊。你的手势应与你的性格相配,或许不做任何手势--只是轻松地将手放在两边--要比做笨拙、令人分心的手势或模仿别人的手势好得多。你的手势应根据你的演讲内容而做。

眼神交流

在本章讨论过的所有演讲特点中,对北美人来说,在公共演讲场所最重要的一点是眼神的交流。与听众的眼神交流开拓了交流局面,使你更可靠,并保持了听众的兴趣。这些作用每一个都有助于你演讲的成功。眼神交流还可以让你得到观众对你演讲效果的反馈。

许多美国的听众更喜欢在你开始演讲之前便与他们进行眼神的交流。当轮到你演讲时,走上讲台(如果没有讲台就走到听众的前面),暂停一下,在讲话之前先看一下你的听众,眼神交流无声地传送信息。“我对你们很感兴趣,请听我说,我有一些东西想和你们分享。”你应该记住你的开场白句子,这样你才能不需要看笔记或将视线移离听众便开始发言。

篇6:演讲中的手势技巧详解

演讲中不但不讲,而且有演,“讲”不是一般地说话唠嗑,在声音、音调等方面有一定的要求;“演”不是一般的表演,而是一种“演示”。演讲中的道具没有别的,除了面部表情之外,主要是依靠手势,可见手势在演讲中是十分重要的。手势是演讲者拆诸听众视觉、给听众以演讲者直观形象的构成部分。因此,手势既可以引起听众注意,又可以把思想、意念和情感表达得更充分、更生动、更形象。手势的运用没有什么固定模式,完全是由演讲者的性格和演讲的内容以及演讲者当时的情绪支配的。手势的运用各有各的习惯和技巧。中心问题是要与演讲言词的意义相协调,突击演讲的内容和情感。

演讲手势贵在自然,切忌做作;贵在协调,切忌脱接;贵在精简,切忌泛滥;贵在变化,切忌死板;贵在通盘考虑,切忌前紧后松或前松后紧。

演讲的手势可以说是“词汇”丰富,千变万化,没有一个固定的模式,作为一个出色的演讲者平时要认真观察生活,刻苦训练,积极付诸实践。下面介绍演讲中常用的三十式手势。

(1)拇指式。竖起大拇指,其余四指弯曲,表示强大、肯定、赞美、第一等意;

(2)小指式。竖起小指,其余四指弯曲合拢,表示精细、微不足道或蔑视对方。这一手势演讲中用得不多。

(3)食指式。食指伸出,其余四指弯曲并拢,这一手势在演讲中被大量采用,用来指称人物、事物、方向,或者表示观点甚至表示肯定。胳膊向上伸直,食指向空中则表示强调,也可以表示数字“一”、“十”、“百”、“千”、“万”。手指不要太直,因为面对听众手指太直,针对性太强。弯曲或钩形表示九、九十、九百……齐肩划线表示直线,在空中划弧线表示弧形。

(4)食指、中指并用式。食指、中指伸直分开,其余三指弯曲。这一手势在一些欧美国家及非洲国家表示胜利的含义,由英国首相邱吉尔在演讲中大量推广。也表示二、二十、二百……之意。

(5)中指、无名指、小指三指并用式。表示三、三十、三百……。

(6)食指、中指、无名指、小指四指并用式。表示四、四十、四百……。

(7)五指并用式。如果是五指并伸且分开,表示五、五十、五百……。指尖并拢并向上,掌心向外推出,表示“向前”、“希望”等含义,显示出坚定与力量,又叫手推式。

(8)拇指、小指并用式。拇指与小指同时伸出,其余三指并拢弯曲,表示六、六十、六百……。

(9)拇指、食指、中指并用式。三指相捏向前表示“这”、“这些”,用力一点表示强调,也表示数字七、七十、七百……。

(10)拇指、食指并用式。并拢表示肯定、赞赏之意;二者弯曲靠拢但未接触,则表示“微小”、“精细”之意;分开伸出,其余三指弯曲表示八、八十、八百……;

(11)“o”型手式。又叫圆型手势,曾风行欧美。表示“好”、“行”的意思,也表示“零”。

(12)仰手式。掌心向上,拇指自然张开,其余弯曲,表示包容量很大。手部抬高表示“赞美”、“欢欣”、“希望”之意;平放是“乞求”,“请施舍”之意;手部放低表示无可奈何,很坦诚。

(13)俯手式。掌心向下,其余弯曲。表示审慎提醒,抑制听众情绪,进而达到控场的目的,同时表示反对、否定之意;有时表示安慰、许可之意;有时又用以指示方向。

(14)手切式。手剪式的一种变式。五指并拢,手掌挺直,像一把斧子用力劈下,表示果断、坚决、排除之意。

(15)手啄式。五指并拢呈簸箕形,指尖向前。表示“提醒注意”之意,有很强的针对性、指向性,并带有一定的挑衅性。

(16)手包式。五指相夹相触,指尖向上,就像一个收紧了开口的钱包,用于强调主题和重点,也表示探讨之意。

(17)手剪式。五指并拢,手掌挺直,掌心向下,左右两手同时运用,随着有声语言左右分开,表示强烈拒绝。

(18)手抓式。五指稍弯、分开、开口向上。这种手势主要用来吸引听众,控制大厅气氛。

(19)手压式。手臂自然伸直,掌心向下,手掌一下一下向下压去。当听众情绪激动时,可用这手势平息。

(20)手推式。见“五指并用式”。

(21)抚身式。五指自然并拢,抚摸自己身体的某一部分。抚胸表示沉思、谦逊、反躬自问;抚头表示懊恼、回忆等。

(22)挥手式。手举过头挥动,表示兴奋、致意;双手同时挥动表示热情致意。

(23)掌分式。双手自然撑掌,用力分开。掌心向上表示“开展”、“行动起来”等意,向下表示“排除”、“取缔”等;平行伸开还表示“面积”、“平面”之意。

(24)举拳式。单手或双手握掌,平举胸前,表示示威、报复;高举过肩或挥动或直锤或斜击,表示愤怒、呐喊等。这种手势有较大的排他性,演讲中不宜多用。

(25)拳击式。双手握拳在胸前作撞击动作,表示事物间的矛盾冲突。

(26)拍肩式。用手指拍肩击膀,表示担负工作,责任和使命的意思。

(27)拍头式。用手掌拍头,表示猛醒、省悟、恍然大悟等意。

(28)捶胸式。用拳捶胸,辅之以跺脚、顿足,表示愤恨、哀戚、伤悲。演讲中不太多用。

(29)搓手式。双手摩擦,意味做好准备,期待取胜;速度慢表示猜疑;在冬天则表示取暖;拇指与食指或其它指尖摩擦,通常暗示对金钱的希望。

(30)颤手式。单手或双手颤动,必须与其他手势配合才表示一个明确的含义

一般真正的演讲手式都是情到自然处有感而出的。这样会比较自然,评委和观众也会看得比较舒服。但是,演讲还是有它自身的几个比较规范的手式:

①一个是“双手同时上扬,稍高(可平头,但不可太过头)”,这个手式一般用于结尾,因为演讲的结尾多抒情言志,这个手式可以帮助提高气势;

②一个是“单手上扬,高度适中(与肩齐高为宜)”,这个手式一般用于演讲过程中,要么叙述的地方,要么情绪稍高的地方,这样可以增加叙述时的视觉效果,也可以使情绪更好的抒发;

篇7:演讲中手势的运用

作为一个演讲者,丰富的知识不仅是“传道、授业、解惑”的需要,而且也是任何一场演讲获得成功的需要。古今中外,所有成功的演讲者无一例外都学识渊博。演讲者除了需要具备社会历史知识、科学文化知识、文艺美学知识、和社交礼仪知识外还应该具备这样的知识能力:

①要有敏锐的认知和辩证的思维,只有这样才能够深入浅出的分析问题。

②综合归纳材料的能力,在很短的时间里把符合主题的材料组合、汇聚在一起,然后有理有条的表达出来。

篇8:在演讲中正确地运用手势技巧

一、示意手势

在音乐教学中, 为了把歌曲唱好, 往往要进行声音的训练等内容。如果教师总是用一大堆的语言来描述口型、要求和方法, 那只是枯燥无味的叙述性语言。即使有了新的要求, 他们也会认为是老生常谈, 注意力当然很难集中。在这种情况下, 教师如能借助非语言因素———手语来表示, 使学生通过观察获得清晰分明的印象, 便可增进他们的理解。较之用单纯语言来描摹, 比说要省力而见效。例如, 教师指导学生随音乐节拍进行呼吸训练的要求:吸气要“深”“匀”, 然后慢慢“呼出” (师手势:手均速下沉至“胸腹”位→慢慢打开→一手从口旁向外延伸, 一手在腹部位不动:表示气息呼出时腹不瘪。) 发声时要求:口型张“开”, 舌根平, 向外拉。 (师:手掌打开→曲指呈握球状→手腕下压) 。又如, 讲旋律进行 (歌曲、乐曲) 时, 我们可以用手在空中适当位置比划出一条随音乐来起伏不定, 运用有致的旋律线条, 让学生从这条看得见、听得着的旋律线上很直观地就能感知到这首歌 (乐) 曲的风格特点。不同情绪、风格的歌曲, 运用手势动作起伏的幅度、力度、高低等于运动轨迹, 让学生很容易就能感知歌 (乐) 曲中音域的宽窄, 情绪的张弛, 节奏的疏密, 高潮的布局, 乐音的高低等等, 从而进一步理解音乐的内涵, 然后去更好地演唱 (奏) 它。再如, 在某一教学环节中, 老师口令指挥, 有时候受学生活动限制, 如器乐练习。教师用手势进行指挥, 可以避免学生因受乐器响声干扰而无法听清老师所言。此刻的手势语, 使学生紧紧围绕教师要求进行活动, 注意力才会集中, 师生配合默契, 增进了彼此之间的感情。

二、激情手势

音乐是情感的艺术, 只有充分感受并表现歌曲的情绪, 才能发挥歌曲的教育职能, 收到预期的教育效果。激情手势在教师充分挖掘歌曲中情感因素的基础上, 帮助学生体会歌曲感情, 令之具体化、形象化, 从而使他们理解歌曲内涵并正确表现出来。

三、引导手势

教师教学时的主导地位要求语言必须附有启发性, 手势也同样具之功效。引导手势, 使学生在领悟手势之意的基础上, 走向探求答案的正确方向。教师范唱后指挥手势使低中年级的学生通过指挥路线 (结合对歌的感受) 而知道歌曲是几拍子的。根据经验积累得出结论:四二拍子歌曲的强弱规律是第一拍强, 第二拍弱;四三拍子……

篇9:浅谈手势在拼音教学中的运用

一、形象识别

从儿童的心理分析,一年级新生正处于从幼儿向儿童的过渡时期。这一时期的儿童理解能力差,记忆与思考的空间较为狭窄。纯拼音教学是抽象的、枯燥的,再加上形近的声母、韵母较多,给学生的分辨带来了困难。如“b”和“d”、“p”和“q”是24个声母中极难区别的两对,都是由半圆和一竖组成,只是位置不同而已。而半圆的位置与声母的本音之间又毫无联系。又如“ei”和“ie、“iu”和“ui”,它们字母的位置不同读音也就不同,学生容易张冠李戴。

如何让学生轻松地利用身边的事物来帮助自己记忆和区别呢?“双手”便是现成的好教具。(特别是在偏远农村教学条件较差的地方)在教学“b”和“d,的区别时,教师问:“小朋友们,你们能用自己的双手来表示它们吗?”学生的想象力可丰富了,纷纷口手并用表达自己的看法。有的学生两手伸出大拇指、半握拳,用手边比划边说:“左手b,右手d。”有的学生把大拇指和食指合成空心圆圈,其他三个指头伸直并拢大声说:“左下半圆d、d、d,右下半圆b、b、b。”教师此时便可让学生当小老师带领其他小朋友表演记忆。老师顺势引导学生利用手势编儿歌,如:“左手b,右手d,两手一对b和d。”学生在活动中形象地区分了相近声母的形状,编儿歌中记住抽象的声母“p”和“q”的教学同样也可效仿。

二、快速记忆

随着幼儿教育不断地普及,许多学生在上学之前就已经接触到声母、韵母和简单的拼读,但由于诸多因素学生的口型普遍不到位,导致发音不准确,特别是复韵母。在教学生复韵母的发音时,单单凭借教师的示范或一味地抽象讲解发音方法,即使讲得口干舌燥,学生还是难以掌握。如在教“ai”的发音时,教师借用手势来辅助教学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首先板书“a”和“ai”并张开五指说:“看看谁是小小观察家!”学生:“老师念a时五指张开,念ai时五指先张开后来合拢了。”学生通过教师的直观演示轻而易举地发现“ai”的发音变化。然后教师讲解:“五指分开表示‘a,五指合拢表示‘i,它们在好朋友,所以五指要快快靠在一起。”通过儿童化的语言和手势的演示就把“ai”的发音方法教给学生:从前一个字母快速滑向后一个字母,一气呵成,这样即形象,又生动。当然学生也会模仿、运用手势帮助理解、记忆复韵母的发音,而且还可以举一反三,提高了学习拼音的兴趣。

对于刚进校的一年级学生,在拼音教学中可以让学生充分地“动起来”。这样他们对学习的内容才会感兴趣,学习积极性才会高涨。教师可以经常鼓励学生用肢体、手势来进行“手舞足蹈”学习拼音。

三、轻松拼读

汉语拼音是识字和学习普通话的工具。汉语拼音学得如何。对以后学习语文知识有着直接的影响。新课标提出“第一学段目标对识字的要求是:认识常用汉字1600-1800个”。随着识字量的提高,学生熟练地掌握,拼读对帮助识字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在音节的教学中,不能单靠死记硬背。而应该注意教学生掌握声韵成音的规律。熟练掌握拼读的方法。如:在教学“b-a>ba”时,教师:说“小朋友们能不能用手势来表示它们?”学生根据先前已有的经验很容易就表示出了。教师接着拼读“b-a->ba”:“你们能用手势来表示它们怎么成为好朋友的吗?”学生说:“老师b读得轻,我的左手b可以不动,a读得响,右手a可以挥一下,ba在一起时,我就把它们碰在一起。”配合学生的双手演示操作,立即出现一句儿歌:“前音轻短后音重,两音相连猛一碰。”这样,帮助学生掌握拼读的方法。枯燥的音节在学生双手的--演示下变得生动、有趣。学生积累了初步的音节拼读方法,能逐渐地、独立地去运用对比、类推其他音节。再加上教师适时的指导。学生的拼读能力就会逐步提高。再如在教学三拼连读“g-u-a→gua”时,学生利用双手也表演出了拼读方法:“左手g,变出u,右手a,碰了它,三只青蛙gua、gua、gua。”

篇10:演讲中如何运用手势语言

常见的脱稿讲话者,在手势方面的表现是: 有的从头尾讲话的过程中两手紧握,一动不动,整个身体矗在那里,像个木墩子; 有的是相反,两手舞动,时刻不停,没把听众说晕,有时倒把听众晃晕了; 还有的出手笨抽,言语与手势不协调,讲起来像卡通人物的感觉.......这种.种脱稿讲话中手势运用的问题,都是我们要克服或引以为戒的。

正确的手势运用,比如站着脱稿讲话,一上台两手应该是自然下垂,记住:“手为心声”。该什么时候用手势,用什么手势,应该是一种自发的行为。只要您是在发自内心地,心无旁骛地表达自己思想与情感,手势肯定是自然的。如果是在说空话、套话、官话,又想表达得有感染力,生动些,刻意用手势,做出来的手势是不协调的。

手势的运用除了发自内心地去表达之外,还要知道有四种手势在讲话时加以运用,是能增强表达效果的,哪四种呢?

一是数字手势,当脱稿讲话所表达的内容涉及数字时,比如说到“或第二”时,同时伸出相应的手指,这样就会起到强调的作用。

二是指代手势,当脱稿讲话内容涉及方位,比如说到“上面”、“下面”、“在座的大家”、“我”时,好用手指向一下,这样会让听众感到您传递的信息更明确,这时手势起到了补充的作用。

三是描述手势,当您的脱稿讲话内容涉及形容词,比如说到某样东西“大”时,伸出手比划一下,让听众感觉一下有多大: 或当遇到单纯用言语说不清楚时,也好借助手势加以说明,比如说一样东西是什么样时。

四是功能手势,是指表达特殊含义的手势。比如,向听众伸出大拇指表示肯定; 用右手摸着自己的心脏表达真诚,用攥拳表达自己的信心等。

篇11:在演讲中正确地运用手势技巧

关键词:有效提问;提问技巧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01-112-01

中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应根据具体的教学实际,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教会学生思维。而课堂提问的艺术显得尤为重要。课堂提问是贯彻教学意图,师生之间进行信息交流的重要手段。在语文教学中,恰当的提问,对于准确了解教育对象,开发学生智力,启发学生思维,活跃课堂气氛,检查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都有积极作用。下面谈谈我在语文课堂教学提问中的一些新思维、新做法。

一、提高问题精炼性,发挥课堂提问的灵活性与有效性

苏联杰出教育家霍姆林斯基说:“教师高度的语言修养是合理地利用时间的重要条件,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这就给教师提出了一个高标准要求:课堂提问不仅要讲求科学性,还要讲究艺术性。那么“精问”就指教师注重提问的科学性和艺术性的结合,精心设计和提炼一些富有启发性、情感性、变通性、挑战性,富有价值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方向,扩大思考范围,提高思考层次。没有思考价值的“浅问题”不提,问题太浅,表面上学生对答如流,实际上起不到应有的作用;同样若是问题过难,超出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学生望“问”兴叹。也是不能达到目的的。

课堂提问既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课堂环境的随时变化,使实际的课堂提问活动表现出更多的独特性和灵敏性。如何才能使提问“精炼”呢?我想教师只有抓住教材的重点和难点,以及学生的认识结构,从根本上形成对课堂提问的正确观念,精心设计课堂提问、巧妙使用,才能在实践中发挥课堂提问的灵活性与有效性,让课堂风生水起!

二、把握问题的重度,激发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教师设计课堂提问要能激发学生积极思维。教师所提的问题应符合学生实际的认识水平和想象能力。课堂提问最重要的是把握好“度”,要善于在“度”的多层次中选择最佳切入点。

首先要有一定的难度,教师根据教学大纲,结合具体课文及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精心设置问题,其问题要有一定的难度,有一定的思维量,而不能是简简单单的用“是”、“对”、或“不是”、“不对”来回答的问题。要使问题有一定难度不仅需要紧紧围绕教学内容,有的放矢;还要有新意,有一定的开放性,给学生提供展示个性自由发挥的空间,不要刻板僵化;要有一点思维含量,一般直接在课本中可以找到答案的问题要少些,让学生经过思维加工后找到答案的问题多些。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善于提出条理清晰、合乎逻辑和学生认知心理特点的“阶梯式”或“分层式”的问题,要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类型的问题,难易应各各不同,引导学生由浅入深,由巳知到未知,层层推进,步步深入,最终抓住事物的本质。其次,提问要有一定的广度,课堂提问应该紧密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和社会实际而充分展开,不失时机的拓展学生的思维,挖掘学生的内在潜能,培养学生多角度看问题,使学生学有所用,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去运用知识和掌握知识,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因此,课堂提问既不能让学生高不可攀,也不能让学生唾手可得,而应该让学生跳一跳——开动大脑积极思考后获得正确的结论。学生只有通过自己的思维劳动取得成果,才能感到由衷的喜悦,同时也会激发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注重课堂提问情感性,激发学生学习情趣

提问既要重视知识点的落实,达到教学目的,又要注意提问的艺术性、情感性,从而实现情趣教学。所谓情趣教学,即激发情趣,兴趣盎然的教与学。目的是让老师有感情的教,学生有感情的学。

在教学内容上,首先要把握一篇课文的情感基调。我们知道“言为心声”,每一篇文章都是作者情感的流露。一篇文章就像一个窗口,通过它可以洞察世态万象。因此把握一篇文章的思想感情是上好一堂课的关键。把这种感情溶进到你的言语中,感染学生。造成一种情感的传递,在课堂制造一种情感的氛围,以此来感化学生。要做到这一点就要教师对教材进行深入的钻研,善于发现其中掩藏的情感因素,细致的。从而达到对自己的教学内容了然于胸,如庖丁解牛,游刃有余,能出能进。

四、增强课堂提问有效性,提升学生语文素养

有效的课堂提问应关注学生的思维品质,在真实、巧妙、具有挑战性的开放的问题情境中,引导学生参与听、说、读、写的训练。可以说有效教学提问是教师提升学生语文素养、评价教学效果的基本控制手段。

有效提问指向的阅读空间要大——激发自主阅读,注重整体把握。有效提问需要使问题保持一定的开放性,发散学生思维空间,摆脱单一的对话式问答。否则,提问不仅不能给教学带来生机,反而给课堂教学带来满堂问的干扰,挤占了学生读书、思考、练习的时间,也限制了学生的思維,这样的提问是低效甚至无效的。有效提问指向的答案空间要大——关注多元反应,鼓励独特见解。鼓励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个体阅读中的理解、感悟、形象必然会有不同,因此阅读中的答案空间也应该是大的,答案是丰富多彩的,没有一个“标准答案”。一旦打开了学生思维的空间,就会出现更新更好的答案。

篇12:在演讲中正确地运用手势技巧

关键词:柯尔文手势;音准;识谱;合唱;

一、巧用柯尔文手势与音乐语言相结合

音乐课是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课堂,音乐教师应该结合音乐知识,让学生在课堂上感受美的语言、美的肢体、美的声音。如,我用歌曲《do re mi》创编一套律动,并巧妙地将柯尔文手势融合到律动当中,以此作为每节课的课前律动,学生在律动中既感受了音乐美,又熟练地掌握了科尔文手势。柯尔文手势培养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学生自然养成良好的柯尔文手势与音乐语言相结合的习惯。有一次,我让学生找出歌曲中的主干音符,一学生站起来回答“do”,但是由于声音较小,我听了两遍仍然没弄明白,最后他急中生智,马上大方地做出了“do”的科尔文手势,我恍然大悟,并且立即表扬他对科尔文手势的熟练掌握。

二、巧用柯尔文手势与快乐识谱相结合

识谱能力是学生打开学习音乐大门的一把钥匙,能够提高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也为他们以后深入学习音乐打下基础。识谱知识的传授在音乐教学中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学生掌握好识谱知识,可以更加准确地唱好歌曲、理解歌曲。学生很难对枯燥无味、难学难记的识谱知识感兴趣,我在课堂上运用柯尔文手势设计一些活动,例如,教师出示音符卡片,学生迅速做出相应手势;学生先做出手势,教师再出示相应音符卡片;在歌曲中提炼出旋律短句,让学生边做手势边视唱歌谱……这些活动让学生既动脑又动手,运用科尔文手势愉快地学习乐谱。

三、巧用柯尔文手势与音准训练相结合

在音乐教学中,学生的音准训练普遍做得不到位,这与学生的训练热情不高、少听、听得不专心有直接关系。针对这样的情况,我用直观的柯尔文手势表示出各音的相对高度,引导学生观察手势掌握音准。例如,教师弹奏单音并且做出相对应手势,学生唱出唱名并且做出手势;教师连续弹奏三度音程,学生运用柯尔文手势准确唱出音程;教师还可以先给学生一个标准音“la”,然后弹奏单音让学生练习听音,这时候我要求学生不要发出声音,只专注听,并且用手势表达自己的判断,然后教师请个别学生准确唱出唱名,全班再结合柯尔文手势练习。如此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进来,积极主动地思考,专注地倾听,避免了干扰和被动学习。

四、巧用柯尔文手势与快乐歌唱相结合

唱歌最大的目的是给人以美的享受和感染。例如二年级教材《音阶歌》,是一首旋律活泼、节奏明快、曲式规整,具有明显的童谣音乐象征的歌曲,学生一听就兴奋,迫不及待要开口唱。于是我就采用了柯尔文手势辅助教学。首先,我用手势表示出一个个小片段,即歌曲中的“i i 76 | 5 — |” “44 33 | 2 — |”,要求学生唱出它们的音高,做内心听觉的训练,学生喜欢挑战,自然积极主动参与学习,几遍练习之后加入节奏,学生在活动中唱准了旋律。接着播放歌曲,教师跟着音乐做出“13 5 |66 5”和最后两句上行音阶和下行音阶的手势,让学生认真观察,随后看教师的手势清唱旋律,用接龙游戏的方式,让学生结合手势慢唱,在唱准的基础上逐渐加快速度。最后让学生自己一边做柯尔文手势一边唱。这样层层深入,学生逐渐掌握了歌曲的旋律。这样教的过程使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使学习变得更加轻松简单,学生也感到很有兴趣。

五、巧用柯尔文手势进行二声部合唱训练

合唱是集体性的声音艺术。在二声部合唱的音准教学中,我首先巧用柯尔文手势进行固定音高的训练,先让学生训练国际标准音“la”的音高手势位置。将学生分成左右高声部两组。将进行二声部间的和声训练。如,学生观察教师柯尔文左右手不同“do”“mi”手势,闭口哼鸣“do ”“mi”大三度声音不同位置及音准高度,依次推出各音的音高“re 、fa” “mi 、sol”等,既要唱准自己声部的音,又敢于听另一声部的音,以培养音准能力、自控能力。和声练习曲不在于长、难,而在于坚持不懈地练习,加深和声感觉是目的。柯尔文手势对学生掌握音准很有帮助,特别在合唱教学中,两只手同时训练不同的声部效果很好。在歌曲《大钟和小钟》的教学中,我巧用柯尔文手势进行声部间的处理,左手用手势做出高声部旋律“5 — | 3 — ” ,右手同时做出低声部旋律“33 11 |33 11 ”,学生也得心应手,声部间互相配合,做到默契合作,以达到和谐、统一的艺术效果,给人以美的享受。

上一篇:旅游营销策划方案案例分析下一篇: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写景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