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研究报告--《如何对教师进行理性评价的对策研究》

2024-04-15

课题研究报告--《如何对教师进行理性评价的对策研究》(通用6篇)

篇1:课题研究报告--《如何对教师进行理性评价的对策研究》

《如何对教师进行理性评价的对策研究》

课 题 研 究 报 告

临泽县板桥中学课题组

甘肃省临泽县板桥中学现为农村初中兼办寄宿制中心小学性质的学校,现有教学班21个(初中部10个,小学部11个),在校中小学生966人,教职工85人,专任教师79人。其中:中学高级教师3人,中学一级(小学高级)教师26人,具有本科以上学历的教师33人。

2003年3月,根据临泽县教体局文件通知,我校组织人员申报了甘肃省基础教育改革课题《如何对教师进行理性评价的对策研究》,经甘肃省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审批,于2003年9月被立项为省级规划课题。自课题立项至今,在学校领导的重视、支持与指导下,课题组全体成员按照课题研究的实施方案稳步推进课题研究工作,扎实开展具体的探索与实践,已完成研究任务。现就课题研究情况总结汇报如下:

一、课题的研究目的和意义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改革是时代赋予我们的任务,做为各级教育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必须建立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监督机制和评估机制。其中包括建立客观、公正、符合实际的教师评价制度。

1、适应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形势需要,开展教师评价制度的研究,充分发挥考核评价的导向、调控、改进、激励等作用,可以促进学校管理制度进一步完善,对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2、通过完善和建立教师评价制度,形成行之有效的教师评价制度的指标体系和评估方法,探索出一条科学性强,较为公平、相对公正的教师考核评价的新思路,保证考核结果的客观公正性,使之产生积极的激励、鞭策作用,能有效地调动广大教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推动教育教学工作科学发展。

3、努力构建科学规范的教师考核评价机制,可以为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的教师考核评价制度提供理论与实践依据。

二、课题研究的背景

1、构建新的教师考核评价机制,确立科学的教师考核评价观念,是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教师考核评价工作的客观需要

教师考核评价在教育管理工作中的作用是巨大的,它对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创造性时刻起着有效的调节和激励作用。教师考核评价对教师工作的功能作用,早已被多年来的教师考核评价实践所证实。但这些功能作用受社会发展形势所左右,必须与一定的教育形势相适应。教育管理者必须随着社会发展不断变化的需求,随时对教师考核评价机制作出合理的调整,不断变换教师考核评价的方式方法,确立新思想,形成新观念。否则,教师考核评价的功能作用就会减退甚至消亡。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确立了改革开放和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发展战略,党的十五大又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使我国经济体制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经济运行方式打破了几十年的传统体制,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快速转型。随着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人们的认识领域也随着发生深刻的变化,这种变化不断冲击着各种陈旧的传统观念。在教育领域里,市场经济向传统的教育管理机制提出了挑战,带来了人们价值观念的改变,人们对自身价值的多元追求,形成的价值观念的多元化发展趋向,要求教师评价更加注重教师的个性发展,形成强烈的竞争意识。在这种情况下,广大教师越来越强烈地要求得到公正、公平的评价,要求自己得到的评价结果与自己的劳动付出相辅相成。传统的教师考核机制中,那种仅靠表面印象、简单的投票评选来评价教师工作和缺少科学的依据奖励教师的做法都已不能为教师所接受。尤其是随着考核评价的结果越来越直接涉及到教师的切身利益,考核评价成为广大教师利益分配过程中的关注点和矛盾集中点。如果考核评价工作做得比较科学规范、公正合理,广大教师就会欣然接受。否则,如果考核评价的结果得不到大家的承认,就会直接导致矛盾,影响工作积极性。因此,尽快建立新的、科学的教师考核评价机制成为广大教育管理工作者面对的一项重要的任务。

2、构建新的教师考核评价机制,解决影响教师考核评价的诸多问题,是教育改革发展的必然要求

社会快速转型,经济迅猛发展,推动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国家政治、经济体制改革的大政方针确定以后,各行业的改革不断深入,教育改革也全方位地展开。先是教育领域诸多教学业务性改革(如教法、学法、备课、课堂教学、作业批改等项目)快速展开,接着,教育内部管理体制方面的改革也随之进行,作为教育内部管理主体的教师考核评价当然也无法停留在原来的水平。传统的教师评价机制,由于受感情、资历、人缘、地位等无关因素的影响,导致教师评价失真,特别是使教师工作的实际效果受到忽视,引起教师的不满和不平。近几年,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考核评价工作虽然得到逐步的规范,科学性、公正合理性相对提高,但许多影响教师考核评价结果的关键因素仍然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若不及时构建起一套科学、公正的教师考核评价机制,相对缩小各种不利因素对教师考核评价的影响,就会严重挫伤和打击广大教师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影响教育教学工作的发展。因此,搞好教师考核评价机制研究,为科学地评价教师提供强有力的依据,是有效地调动广大教职工工作积极性的客观需要,是教育管理改革工作中所面临的一项刻不容缓的任务,也是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必然要求。

3、构建新的教师考核评价机制,实施科学规范的考核评价,是教师队伍建设的客观要求

要保证教育的不断发展,一个首要的条件是想方设法增强教师队伍的整体战斗力。随着经济改革形势的深入发展,要保证教师队伍的整体战斗力的提高,教师考核评价仍然是关键环节。传统的教师考核评价目标过于笼统,与实际工作脱节;操作程序不统一,个别环节不够规范;考核过程简单化,缺乏全程性;过分强调教学成绩的考核权重,造成“一俊遮百丑”的现象等等。这些问题都是不同教育形势下产生的不科学因素,与当前教育形势的发展不相适应,亟待加以解决。因此,尽快解决这些问题,建立科学规范的考核评价机制是我市教师队伍建设的迫切需要。

三、课题研究的指导思想和原则

1、课题研究的指导思想

以“三个面向”和课程改革纲要为指导,全面落实教育部《关于积极推进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的通知》精神,建立起体现课程改革意识,符合时代要求,适应素质教育,有利于促进教师全面发展,激励教师创新进取的科学评价的管理体系。

2、课题研究的原则

(1)、发展性原则。评价考核以有利于促进教师改进教育教学方式,有利于教师的终身发展,有利于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为目的。

(2)、全面性原则。评价考核力求做到目标全面、内容多元、方式多样、过程动态,既重视教师业务水平的提高,也重视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既重视教师的教学工作绩效,也重视教师其他岗位工作的质量。

(3)、公平性原则。力求评价考核标准统一、客观公正,营造公平竞争的氛围。鼓励教师张扬个性、发挥特长、脱颖而出。

(4)、实用性原则。充分利用评价考核的导向性,使评价在学校教育教学实践中起到指导实际的作用,促进实际问题的解决。

(5)、可行性原则。从学校和教师实际出发,充分考虑实际操作中人力、物力和评价方法的限制及评价结果的使用等问题。

(6)、以人为本的原则。在考核 中坚持病老有谅、以人为本的思想,既要考虑重点岗位考核上的适度倾斜,又要兼顾工作中的隐性因素。

四、课题研究的内容

1、建立适合学校发展的教师评价制度;

2、建立科学合理的教师评价指标体系;

3、建立科学、完善的教师评价方案。

五、课题研究的范围

构建教师评价制度内容是多方面的,既包含评价机制、评价内容、评价方法、结果运用的研究,也包含科学确定评估指标体系的研究。

六、课题研究的性质和方法

1、课题研究的性质

根据本课题研究的状况、研究要素的构成以及研究的发展过程,我们把该课题研究确定为准实验、综合性实验、探索性实验研究。根据实验变量控制的强弱,一般把教育实验研究分为前实验、准实验和真实验三类。准实验一般是在自然教育情况下进行的,由于实验变量的复杂性和多变性,一般难以对有关实验变量进行真实实验状态下的完全控制,但也必须对能够控制的实验变量进行自觉而严格地控制。本实验研究即是自然教育情景下进行的一项准实验研究。

本课题实验研究的目的是要建立一套符合教师工作性质的、科学合理的、能公正反映教师工作实绩的考核评价机制。这一机制的构建需要由教师考核评价的思想体系、目标体系、操作体系、结果使用体系、管理体系等要素构成。要建立起这样一套科学机制,不是哪一方面的改革能够奏效的,必须把上述要素甚至更多的要素全部投入到实验之中,逐项总结经验,才能完成这一实验任务。因此,本课题研究是一项综合性的实验研究。

本课题是在传统的教师评价机制的基础上进行的一项具有创新性的研究,它要求最大限度地缩小教师因分工、资历、年龄、人缘等条件的不同而导致工作效果的差异,充分考虑教师工作的基本条件和环境影响等因素,对每一名教师的工作进行全方位、全过程的真实评价,并探索解决实际存在的若干问题,尝试构建一种相对科学、有效的考核评价机制。因此,本课题又属于探索性实验研究。

2、课题研究的方法

本课题在研究方法的选择上,坚持三条原则。一是科学性与可行性统一的原则,既要追求课题研究的科学性,又要追求具体操作中的可行性;二是保证研究成果的实效性的原则,既要追求研究成果的可推广性,又要追求研究成果对教师考核评价机制内在规律揭示的准确性;三是普遍性改革与科学实验相统一的原则,即在面上实行普遍性实验与研究,在点上采取准实验研究。

七、课题研究的过程

本课题整个研究工作大体经过了计划准备、组织实施和深化总结3个阶段。

1、计划准备阶段(2003.4-2003.12):在课题立项后,课题组成员通过理论学习和调查座谈,根据学校教学工作中对教师评价工作的实际和课题研究的的初步计划,制定了课题实施方案,明确了课题的目的及意义、课题研究的目标及任务、课题研究的方法及步骤,设计教师业务工作评价表格,制定评价等级标准;成立课题研究小组,明确责任分工,进行理论学习和研究准备工作。

2、组织实施阶段(2004.3-2008.12.):在全面了解学校关于教师工作评价情况的基础上,课题组成员结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教师评价工作的要求,确定了课题研究的评价内容、评价主体、评价对象和评价方式,结合学校评价工作的开展,课题组每月召开一次课题研究研讨会,对上一月的研究工作进行总结,安排下一阶段的具体研究内容,课题组成员全面收集信息,加强理论学习,填写《理论学习记载表》,整理典型个案,通过对个案的分析总结,填写《课题研究典型案例记载分析表》,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对课题研究的难点和困惑的问题,通过理论学习、实践探索,作出对策分析,填写《课题研究难点和困惑分析记载表》,课题研究过程中对课题研究的初步成果在教学中加以运用,并及时总结成功之处和不足之处,以填写《课题研究反思记载表》的形式对课题研究工作及时进行反思总结,在课题研究的各个阶段,由课题组成员对各自的研究工作进行总结,填写《课题组成员课题研究年度(阶段)工作总结记载表》,每学年结束前,安排课题组成员对一学年的研究成果进行整理,撰写课题研究阶段论文,提交课题组择优推荐发表,未发表的全部结集成册,对课题的研究工作,每学期集中整理资料,提交学校进行一次课题研究阶段评估,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适时将课题研究的初步成果提交学校,建议学校在学年末修订教师评价考核方案时采用,课题组成员通过学校对自己的评价考核,检验了课题研究成果的科学性,反之,又为下一步的课题研究提出了问题,指明了研究的侧重点。通过课题组成员的边学习边实践边反思边总结,采取多种研究措施和研究方法,积累研究资料,形成阶段性研究报告和阶段研究论文。

3、深化总结阶段(2009.1-2009.5):在第一、二阶段研究工作的基础上,整理研究资料,数理筛选研究成果,完成课题总结报告,申请课题结题鉴定。

在具体的组织实施过程中,我们根据年度时间大体可以把教师考核评价工作划分成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2003-2004年度,我们称之为原始考核评价阶段;第二阶段是2005-2006年度,称为初级考核评价阶段;第三阶段是2007-2008年度,也就是我们这次课题研究的最终成果,我们称之成型考核评价阶段。三个阶段的研究要点如下:

(1)、原始考核评价阶段(2003-2004年度):本阶段的教师考核评价只具备了简单的考核评价思想,解决了过去只靠印象来评价教师的问题,但是在科学性、规范性、公正性、合理性等方面远远不够。其过程大致可概括出如下几个特点:一是目标确定的比较简单。在教师工作的整个体系中,只考查了部分项目,无法涵盖教师工作的全部内容,造成缺项,无法反映教师工作的全部。二是对教师的考核结果起决定作用的是教师的教学成绩(学生的考试成绩),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考核过程中自然而然地把学生的考试成绩放在重点位臵,确定了较大的权重,形成了“一锤定音”的考核机制。课时工作量考核中,对于各学科课时工作量的分值划分不合理,明显存在重“主”偏“副”,偏离了“素质教育”的轨道,影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三是在考核程序上不够规范。表现为考核目标的确定由行政决策为主导;在考核主体的确定上主要是行政领导参与,缺少民主参与,无法体现考核评价的民主意识。因此,这一阶段的考核评价,不仅起不到一定的调节、促进、激励作用,反而使教师感到考核评价不够公平、公正,甚至制约了积极性和创造性。

(2)、初级考核评价阶段(2005-2006年度):原始考核评价阶段明显存在评价的指向不明确,评价的指标要素在提炼上缺少足够的敏感性以及评价出的结果给人一种不痛不痒的感觉,不能很好地起到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作用等弊端。经过进一步的学习讨论和研究,我们确立了评价的大略方针:在评价方向上面向未来发展,注重长远需要;在评价目的上注重个体发展,一切为了教师的发展;在评价内容上注重全面性和整体性;在评价主客体关系上注重自评,强调合作;在评价标准上注重绝对评价,强化激励效应;在评价过程中注重形成性评价,过程与结果并重;在评价方法与手段上注重定量与定性有机结合;在评价结果的处理上注重发展进步,形成自身发展的内动力。新的教师评价指标体系内容包括师德考核、工作量考核、月考核、学期考核和专项工作考核等内容,其中学期考核又分为教学工作、教学质量、业务素质、履行职责和校本与综合实践活动等内容。本阶段的教师考核评价已经较好地体现了发展性、全面性、公平性、实用性和可行性原则,尤其是很好地体现了多元化评价。对教师教学的评价从教师自评,教研组评价,学校评价,家长学生评价等方面进行,特别是对考试成绩的评价方面,更趋于合理化,科学化,有效纠正了以教学成绩的高低决定考核成绩的高低的做法。考核充分体现了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与提高的原则。但在具体执行中仍存在课时工作量考核权重系数不够科学、合理或加分比重不合理等问题。

(3)、成型考核评价阶段(2007-2008年度):什么样的教师评价机制更切实有效,更符合科学性,更贴近公正性、客观性,经过几年的探索实践,在这一阶段的教师考核评价,基本上实现了多角度多维面的评价模式。评价考核做到了目标全面、内容多元、方式多样,既重视教师业务水平的提高,也重视了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既重视教师的教学工作绩效,也重视了教师其他岗位工作的质量,评价考核标准统一、客观公正,营造公平竞争的氛围。一是在综合评价时实行了学校评价和教师自主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机制。按照学校制定的操作办法,教师结合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水平进行自我评价,评等赋分,学校同时根据常规管理和各种考核结果形成终结评价,定出档次。二是建立了组评制度。学校以教研组为单位成立几个评价小组,教师在组内相互展开评价,这样有利于发现教师工作中的亮点和不足之处,创造了相互间学习、交流和提高的氛围。三是实行了他评制度。他评包括学生评、家长评,这种评价模式更能多维度反映教师工作的实际情况,更能贴近客观性、实际性。以上这些评价模式基本上涵盖了教师教育教学工作所必须具备的良好素质,再按照操作办法评价,教师收获了自身的充实和发展,收获了自信与追求,教师也在参与评价的同时看到了自身不足和努力方向,真正实现了发展性目标。

八、课题研究的主要成果

几年的实践证明,通过实施教师理性评价,建立评价内容全面、评价主体多元、评价方法多样的评价工作格局,对学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产生了积极效果。

一是提高了教师对评价工作的正确认识。引导教师明确评价的目的是促进教师发展,而不是单纯把教师分成等次;明确评价过程中反馈的信息和评价的结果,主要是为教师成长和发展指明方向,而不是为淘汰哪一位教师;明确评价是用一把大家公认的尺度去客观公正地评价教师在工作岗位上的表现,让评价成为激励的动力,达到教师整体水平提高的目的。

二是激发了教师的主动参与意识。新的评价办法强调自评为主,强化自我评价过程中的职责界限,促进了教师主动自我参与,从而提高了教师的主动意识。在充分相信教师个人具有正确判断的能力,在改进工作的基点上,架起一条领导与教师间沟通、交流的桥梁,建立起相互信任、相互尊重的关系,让教师在评价中收获成功的喜悦,也感受到自身差距,将外在的评价目标内化成自觉要求,使评价过程真正成为教师自我分析、自我改进、自我完善、自我教育的过程,最终实现自身素质的全面提高,体现了教师在评估中的主体地位。

三是反映了教师的工作效绩、工作表现和基本素质。工作效绩是教师工作结果的表现形式,而基本素质又是工作表现和工作效绩的基础,一般说来教师的基本素质好,工作表现也好,效绩也就高。效绩是教师工作追求的目标,是考核教师的基本依据,在评价中处于重要地位,但由于教师工作成果具有集体性和迟效性特点,所教的学生存在差异,有时付出的劳动并不完全与成效成正比,教育基础差的学生付出双倍的努力,可能会有很少的效绩,因此评价中对工作效绩要客观对待,在评价教师工作表现时也不能仅从效绩看表现。教师的基本素质是教师在工作中发挥才能,创造性完成工作任务取得效绩的基础。所以在教师评价中我们较为重视基本素质在教师工作中的基础作用。

四是发挥了评价的导向功能。课题研究解决了教师工作评价操作难,评价缺乏充分依据,学校评价管理缺乏公开性、准确性、科学性,人为因素较多,教师的意见大,教师之间因评价不公而产生的矛盾,为教师年度考核、评优、聘任教师,优化教师队伍等提供了具体、全面的依据。

五是提升了学校管理水平,特别是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在学校的管理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将“考核”这一有效手段贯穿于管理过程的始终,使管理由软变硬,实实在在地发挥作用。同时随着目标考核的进一步规范,考核结果逐渐成为教师切身利益分配的决定因素,例如绩效工资的分配,评先选优,职称评聘等工作都与教师的考核直接挂钩,形成以教师考核评价结果为主要依据的利益分配机制。这种管理机制的形成,具有较强的科学性、规范性、合理性,深受广大教职工拥护。

六是促进了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由于考核方案的不断完善,学校初步形成了以考核引领各项工作的氛围,充分调动了广大教职工的积极性,启动了内部活力,使教育教学质量大面积丰收,连续几年中考和小学毕业会考成绩位居全县前列。

七是促进了学校办学特色形成。由于评价改革的实施,提高了教师群体的整体素质,促进了教师自我提升自我发展,学校管理不断加强,提升了学校办学的品位,学校的知名度不断提升,社会效应越来越高,家长信任度越来越高。

九、存在的主要问题

1、评价方法问题,仍然以量化评价方法为主。这种量化的办法容易忽视那些不易捕捉的、不便量化的有价值的信息。在部分定性考核内容中,仍然受个人思想意识的影响,许多目标需要通过民主评议手段来确定,由于不同教师对同一目标理解的角度和程度不同,对考核结果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2、各系列、各层次考核的差异性以及考核内容的权重等对考核结果仍然有一定的影响,因教师工作性质不同,影响考核结果的问题仍需深入研究和探讨。

以上问题的存在,需要我们不断地在教师考核评价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中逐步加以解决,使本课题的成功经验在教师考核评价实践中发挥更大指导作用,以推动教育事业更快更好地发展。

篇2:课题研究报告--《如何对教师进行理性评价的对策研究》

如何选择课题:课题的选择,是教育科研的起点,它关系到科学研究的方向、成效、价值与意义。为此,一线教师要开展课题研究,必须选准课题,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选择。

1.课题研究立足“小”字

确立的课题题目要“小一点”,便于教师研究,易出成效,研究周期不要太长。通过自己自主探究可以改变行为的“小”课题;

或将上级下达的重点课题结合自身教学实际选择一个“子课题”,以增强课题的可操作性,达到解决平时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提高自身专业能力与科研能力的目的。

2.课题研究注重“真”字

课题研究内容要“真一点”,以教师教育教学中所遇到的各种问题为研究对象,以自主研究为主要方式,以解决教师平时教育教学中的困惑为根本目的所展开的教育研究。围绕课堂教学的真实情景和真实事件,发现带有共性的问题,而问题必须具有针对性和现实性。在教学的同时以研究者的身份,用研究者的眼光去审视课堂教学中出现的问题,通过研究使课堂教学改革能够与时俱进,通过改革实现教师专业成长。

3.课题研究突出“新”字

所谓“新”,选题要符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又要符合新课改的要求,还要有时代感,有生命力。在开展教学研究时,应把课堂教学作为教学研究的主阵地,以新课程理念为导向,以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所面临的具体问题为对象,不断探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或新困惑,以求新的突破,力争新的提升。

4.课题研究追求“实”字

从平时教学中找课题,平时教学中存在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是选择课题的基本来源。这些问题的研究与解决,可以促进自身专业成长,推动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为此,在课题研究方案设计时,对课题研究的具体步骤与实施方案要进行科学安排,做到研究方案、研究目标与平时教学紧密结合,做好落实工作。同时,教师还要及时进行自我反思、归纳总结、提炼经验,使整个课题的操作始终处于有步骤、有成效的运作之中。

二如何进行研究:任何研究都始于“问题”。当教师在教学中出现的某种“问题”或感到某种困惑时,并想方设法加以克服,给合平时教学不断地去探讨、去解决,从中提高自身的业务能力。这样教师就踏上了一条由“问题即课题——教学即研究——成长即成果”的校本教研之路。

1.把“问题”当作“课题”

搞教研强调解决教师自己的问题、真实的问题和实际的问题。不过,并非任何教学“问题”都构成研究“课题”,只有当教师持续地关注某个有意义的教学问题,只有当教师比较仔细地探究与解决问题的思路之后,平时的教学“问题”才可能转化为成研究“课题”。

教师搞教科研的目的和任务就是为了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最终要落实到为教学服务这个根本上。为此,教师在教育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就应该是要研究的课题。教师在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可以分为三种类型:

一是直接性问题。就是明显存在,需要教师去面对,又必须想办法加以解决的问题,如学生的学习习惯好不好?数学教材的主题图怎样呈现等等。

二是探索性问题。就是将教育理论、教育观念、教育成果转化为具体的教学实践活动时所遇到的问题,如分层分类教学应该怎样操作,综合实践活动应该怎样开展等。

三是反思性问题。这是具有“问题意识”的教师,为改进自己的专业水平,通过对自己教学行为的回顾和反思,发现的问题,如“出现这些情况的原因?”“应如何调整?”等等。

因此,有效的教科研所研究的“课题”的产生过程是:教师在平常教学中经常遇到困惑与问题,需要去探究、去解决的问题,这个问题就可以转化为课题。

2.把“教学”当作“研究”

绝大多数的教育科研,最终都要在课堂教学中进行,即使是理论研究,其成果也要在教学中得到检验和应用。教学和科研是相互依存,相得益彰。而不是截然分开的“两张皮”。其实,教学活动就是在不断地探究、修改与完善的过程,已经伴随着科研的性质。有效的教学不是日复一日地简单重复,而是教师自觉学习新的教学经验和理论,充满激情的创造性探索活动。同时,还必须适当开展一定规范的教育科研,提升教师教育科研的水平。而教育科研往往是降低标准和要求,也体现了教师工作的性质和特点。近年来教师采取互动教研方式,即:围绕“备课—预设;

上课—听课;

评课—完善;

跟进—再创”四大环节展开,努力提高教师业务能力。

(1)精心备课——预设方案

首先,认真备课。从教科研的主题与目标出发,选定易于体现研究主题的教材,并确定研讨课的内容。了解这节课编者的意图,了解教材编排体系,弄清新的知识的内在联系,明确教学内容的重难点。其次,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采取“以学定教”,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再次,预设教学方案。预设方案后再组织教师进行讨论,通过讨论交流进行取长补短,形成共识;

然后由“执教者”集思广益,综合地预设教学方案。

(2)上课试教——组织听课

推荐一位教师根据预设教学方案进行试教,其他教师要进行听课,做到既听又看,听看结合,注重观察。以便寻找问题与不足,并做好修改、充实、完善等工作。还要对看听的信息进行整理与分析,为评课做好准备。

(3)合理评议——充实完善

互动研讨课的评课,教师要坚持客观性与指导性的原则。针对不足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提出合理的修改建议,与执教老师交流切磋。评价课堂教学要抓住两个看点:a、看教师的教。应观察教师教的四个维度即:组织能力、调控能力、教学机智、练习设计。b、看学生的学。应观察学生学的四个维度即:参与状态、交往状态、思维状态、情绪状态。

(4)及时跟进——拓展再创

“互动研讨课”是在“真实的常态中,验证预设方案”。常见的有两种类型:主流是好的、成效较大的课;

主流是好的、问题较多的课。问题的产生,有的是预设方案失误,考虑不周;

有的是上课时经验不足,出现失误,或随机应变不强等。说主流是好的,是因为通过“互动研讨课”,最大的收获是激起了教师的思维碰撞,总有一份属于自己的感悟与发现。同时“互动研讨课”的根本目标是把新理念转化为日常的教学行为。因此,在三个环节之后,还需要“跟进—再创”紧跟其后,朝着目标与方向继续推进。总的要求是:对己取得的经验要进行重新审视、探索,从而获得更深入、更正确的认识,并转化为平时教学行为。并逐渐转化为自己的教学行为,以促进教师整体水平的提高。

3.把“成长”当作“成果”

教育科研成果既有目标指向性,又有过程性和生成性。在研究结束后,教师们将按计划对整个研究过程进行分析和总结,写出总结,提炼经验。把自己对教育科研的认识、体验、感悟写出来与同伴交流;

把教学过程成功的案例记录下来,并用新理论加以剖析与同事共享;

把教学经验总结出来,教学成果撰写成论文呈现出来与同行们共同切磋交流,从而不断从实验过程中总结出经验,并用它去指导平时教学实践,以提升自己业务水平。

教师还要不断进行自我反思,通过反思能正确地认识自己,通过反思客观地评价自己,进而提高教师教育教学行为的自觉性。让课堂教学的成功或失败等能为以后的教学提供借鉴,也就是使经验得以提升,失误得以避免,那么实现这些最好的办法就是勤写教学反思。而撰写教学反思既可以防止教育机智、教学感受的流失,教学中的“缺陷”与“遗憾”的忘记,为教师今后的经验总结,进行行动研究提供鲜活的素材,促使教师有效进行自评、自查、自省、自改、达到自主提高的目的。

篇3:课题研究报告--《如何对教师进行理性评价的对策研究》

“个人课题”由教师个人承担,研究主体同时也是责任主体,也是利益主体;“个人课题”研究具有灵活性,方便调整和选择,有利于行动研究;“个人课题”源于教师个人的教育教学实际问题,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对于教师专业化成长极为有利。因此,对“个人课题”中学教师应该积极地申报和承担,并认真地组织研究,促进教师个人的专业成长。

一、“个人课题”的选题

1. 选题范围要小

“个人课题”是个人研究的课题,一个人能够研究的范围本身就有限,加之我们还要完成日常的教学工作,时间有限,如选择课题的范围比较大,自己是无法独立完成的。因此,选题范围一定要小。如高中生物教师可以选择“新课程高中生物教材中数学模型的构建和应用研究”、“概念模型构建的一般步骤研究”、“某种课堂教学模式与生物学科教学有机结合研究”等等,这些课题由于研究范围有限,通过个人操作就能够完成,并能够取得一定的研究成果,是我们组织“个人课题”研究的选择目标。当然在选题时一定要注意课题与问题的区别,如“同期发情处理究竟是注射促性腺激素还是孕激素或其他激素”就不能称为课题,只能是问题。

2. 紧贴教学实践

作为中学教学工作者,所选择的课题应该紧贴教学实践内容,这样研究的成果可以更好地服务于我们的教学实践活动。一些理论性强的课题研究对个人研究而言就不太适合,一是研究难度大,二是实用性不。 强,这样就不可能取得实质性的研究成果。如“模型构建对学生能力提高的研究”,这样的课题研究目标达成难,操作难,且只靠一个人的力量也是很难完成的,就不如“模型构建与生物课堂教学有机结合研究”更有针对性,实践性也更强。

3. 切合个人实际

课题研究还要切合个人实际,因为每个人的研究特长不同,知识、能力也有区别,有的老师在课型研究方面擅长,有的老师则在实验方面比较擅长,有些则在方法研究方面比较突出,在选择课题时要尽可能选择能够发挥自己特长的课题作为自己的研究目标,在组织课题研究时才能发挥所长,将来的研究成果也才能更好地服务于自己的教学工作。

二、实验操作和研究

1. 制定详细的研究方案

在“个人课题”正式开始研究之前,与“集体课题”研究一样,一定要制定一个切实可行的详细的研究方案,并制定好时序进度,以便在后期的研究中能够按进度有序进行。在制定研究方案时,除了应明确每个阶段需要完成的工作外,还要提出工作措施(即如何开展工作),因课题研究计划对我们将来的课题研究工作有现实的指导作用,因此,好的研究方案是课题研究成功的关键。

2. 认真踏实的研究

研究计划制定好之后,就应该按计划有序地进行,不能懈怠。人都有惰性,如制定的计划不能按照要求执行,就很容易懈怠下来,后面的研究计划就很难完成。因此,要克服这种惰性,加强自我约束,认真踏实地开展研究工作。在研究过程中,要不断地反思研究过程,确保研究工作有序进行。

3. 充分利用可利用时间

作为一线教育工作者,在教学中需要花很多时间,用来进行课题研究的时间很少,因此,需要忙里偷闲,抽时间进行研究。可以将课题研究的任务化解成一个个小任务,利用小块时间完成,一些大的任务或总结工作再利用整块的时间(如节假日)去完成。总之,进行课题研究需要挤时间,需要投入较多的精力才可以做好工作,要取得更好的成绩,使得自己有更多的提高,就要付出更多的努力。

4. 详细记录研究过程

课题研究过程中材料的收集、记录和整理是课题研究至关重要的一环。对于研究过程、研究心得及研究结论要作详细的记录,所以,在研究之初就要准备一个课题研究记录本,用于记录课题研究过程的详细材料。只有将课题研究过程中所有材料详细记录,将来在实验总结和论文撰写时才能有所依托。教师通过记录实验过程,知道自己研究的进度,使课题的研究能有条不紊地进行,使教师课题研究意识牢固建立,使课题研究的过程管理更加深入有效,使课题的结题更加言之有物,使教师的教科研理论与实践水平走上新的台阶。

5. 注意资料的收集和整理

在课题研究过程中,要注意建立“课题档案袋”,将课题计划、课题方案、课题研究过程记录、研究体会、相关论文、课题研究取得的成效凭证、课题的阶段总结报告等材料放入其中。教师要做课题资料收集和学习的有心人,时时留意自己研究课题所需的资料,并对自己收集来的资料进行分类、归档。这些收集来的与课题相关联的资料会使课题研究思路越来越清晰,对以后撰写课题结题报告也会有一定的参考作用,同时“课题档案袋”是课题研究的过程材料,也是课题结题的一项重要依据。

6. 认真总结,撰写研究报告和论文

课题研究的每一个阶段,教师都要认真进行阶段总结,总结前一阶段的研究得失和拟定后面的研究计划。课题研究结束后,要将“课题档案袋”拿来,认真研究,撰写严谨的研究报告。对于研究过程中的心得体会,要认真撰写研究论文,撰写的与课题相关的论文,要和自己的研究内容密切相关。形成研究报告和论文是教师教科研能力和水平的集中体现,它有利于学术交流、推广和供其他人参考、借鉴。

三、研究成果的完善和运用

1. 不断完善升华

课题研究结束后,有了成果,结题了,并不能就此束之高阁,而是要将研究成果不断完善,以便在后面能够用来进一步指导自己,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由于课题的研究有一定的时限性,在特定的时间内一定无法做到尽善尽美,在完成课题结题工作后还需要进一步去推敲,去完善。我们不能把课题研究当成是一项工作,当成一项任务,课题结题了,任务就完成了。而是要把课题研究当成是我们自我学习、自我提高的一种途径,自我提高应该是没有止境的。

2. 指导教学实践

由于我们研究的课题都与教学或实验有关,因此,研究成果可以再用来进一步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使得自己的教学能力不断提升。“个人课题”虽然是个人研究的课题,但是好的研究成果、值得推广的研究成果我们应该拿出来与其他老师交流分享,促进共同提高。

“个人课题”重点强调个人主体,不像“集体课题”那样有严格分工,各研究个体只需要了解自己负责的那项工作就行。因此,“个人课题”研究对个人能力的要求比较高,一个人需要完成多人工作。开展“个人课题”研究,将对自己课题研究能力有很大的提升,也为自己进行“集体课题”的研究奠定坚实的理论和实践基础,而且“个人课题”的研究更加贴合我们的教学实际,因此,我们要提倡多开展“个人课题”研究,以促进教学和科研能力的提高。

参考文献

篇4:一线教师如何进行课题研究

一、一线教师如何申报课题

申请立项课题研究,首先要填写课题研究申请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内容。

1.申报者的基本情况,包括课题名称、关键词、主持人(负责人)基本信息、具体负责人基本信息、主要参加者、预期最终成果、预计完成时间等。

对于课题研究成员的构成要根据课题研究的需要而定,而成员不是越多越好。一个课题组应该包括两方面的人,一是有一定理论水平的教师,二是有善于思考,乐于参与的教师。

2.申报者和主要成员近三年来所取得的与本课题有关的研究成果;还要考查课题组成员对本课题的已有思考、理论基础与研究课题的能力。

3.申请立项论证(限3000字内),主要内容包括:研究背景和意义、研究目标与内容、预期创新点、研究方法和步骤、成果呈现形式、条件保障。

4.完成课题的可行性分析(限1500字内),包括:已取得相关研究成果(引用、刊发、获奖及被采纳情况),主要参考文献(只填5项);主要参加者的学术背景和研究经验、组成结构(如职务、专业、年龄等);完成课题的保障条件(如研究资料、研究经费、研究时间等)。

5.研究经费预算。经费的支出主要包括:①资料费。用于购买文献资料;②印刷费:印刷各种材料、成果材料;③差旅费:外出听课与参加研讨会;④设备费:购置研究所需的设备、器材等。作为小课题研究一般所需经费不多,学校多数都能报销。

6.研究成果(阶段成果和最终成果):课题研究成果的形式很多,如,实验报告、研究报告、课题论文、教学案例、阶段小结、结题报告等,其中研究报告、课题论文是课题研究成果最主要的表现形式。课题不同,研究成果的内容、形式也不一样,但不管形式是什么,课题研究都必须有成果,必须有结题报告,否则就是没有完成课题研究了。

二、一线教师如何选择课题

课题的选择,是教育科研的起点,它关系到科学研究的方向、成效、价值与意义。为此,一线教师要开展课题研究,必须选准课题,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1.课题研究立足“小”字。确立的课题题目要“小一点”,便于我们研究,易出成效,研究周期不要太长。通过自己自主探究可以改变行为的“小”课题;或将上级下达的重点课题结合自身教学实际选择一个“子课题”,以增强课题的可操作性,达到解决平时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提高自身专业能力与科研能力的目的。

2.课题研究注重“真”字。课题研究内容要“真一点”,以教师教育教学中所遇到的各种问题为研究对象,以自主研究为主要方式,以解决教师平时教育教学中的困惑为根本目的所展开的教育研究。教师选择的课题,首先要可做,适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其次是能做,这就要求教师在做课题研究时,必须既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又有较高的理论水平。最后是想做。教师在课题研究中要始终充满激情和热情,要付出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绝不能走过场、玩花哨。在研究过程中,要收集好原始实验材料,包括阶段性报告、总结、个案分析、数据等,并发挥课题组的作用,群策群力做好课题研究。唯如此,研究的课题才能具有理论价值和应用价值。

3.课题研究突出“新”字。所谓“新”,选题要符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又要符合新课改的要求,还要有时代感,有生命力。在开展教学研究时,应把课堂教学作为教学研究的主阵地,以新课程理念为导向,以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所面临的具体问题为对象,不断探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或新困惑,以求新的突破,力争新的提升。

4.课题研究追求“实”字。从平时教学中找课题,平时教学中存在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是课题的基本来源。这些问题的研究与解决,可以促进自身专业成长,推动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为此,在课题研究方案设计时,对课题研究的具体步骤与实施方案要进行科学安排,做到研究方案、研究目标与平时教学紧密结合,做好落实工作。同时,教师还要及时进行自我反思、归纳总结、提炼经验,使整个课题的操作始终处于有步骤、有成效的运作之中。

三、一线教师如何进行课题研究

任何研究都始于“问题”。当教师在教学中出现某种“问题”或感到某种困惑时,并想方设法加以克服,结合平时教学不断地去探讨、去解决,从中提高自身的业务能力。这样教师就踏上了一条由“问题即课题———教学即研究———成长即成果”的校本教研之路。

1.把“问题”当作“课题”。搞教研强调解决教师自己的问题、真实的问题和实际的问题。不过,并非任何教学“问题”都构成研究“课题”,只有当教师持续地关注某个有意义的教学问题,只有当教师比较仔细地探究解决问题的思路之后,平时的教学“问题”才可能转化为成研究“课题”。

小学教师搞教科研的目的就是促进教师的业务水平与科研能力的提高。为此,教师应从平时教学中所遇到的问题来选择课题。教师在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可以分为三种类型:一是直接性问题。就是明显存在,需要我们去面对,又必须想办法加以解决的问题,如教材中的主题图怎样呈现等。二是探索性问题。就是将教育理论、教育观念、教育成果转化为具体的教学实践活动时所遇到的问题,如,分层分类教学应该怎样操作等。三是反思性问题。这是具有“问题意识”的教师,为改进自己的专业水平,通过对自己教学行为的回顾和反思,发现的问题,如,“出现这些情况的原因”“应如何调整”等。因此,小课题研究过程就是:教师在平常教学中遇到困惑与问题,需要我们去探究、去解决的问题。这样,就可以把所要解决的问题转化为课题。

2.把“教学”当作“研究”。绝大多数的教育科研,最终都要在课堂教学中进行,即使是理论研究,其成果也要在教学中得到检验和应用。其实,教学活动就是不断地探究、修改与完善的过程,已经伴随着科研的性质,提高教师教科研的能力。而小学教师往往多采取互动教研方式,即围绕“备课———预设;上课———听课;评课———完善;跟进———再创”四大环节展开,有效提高教师业务能力。endprint

(1)精心备课———预设方案。首先,认真备课。从教科研的主题与目标出发,选定易于体现研究主题的教材,并确定研讨课的内容。了解这节课编者的意图,了解教材编排体系,弄清新的知识的内在联系,明确教学内容的重难点。其次,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采取“以学定教”,突出学生主体地位。最后,预设教学方案。预设方案后再组织教师进行讨论,通过讨论交流进行取长补短,达成共识;然后由“执教者”集思广益,综合地预设教学方案。

(2)上课试教———组织听课。推荐一位教师根据预设教学方案进行试教,其他教师要进行听课,做到既听又看,听看结合,注重观察。以便寻找问题与不足,并做好修改、充实、完善等工作。还要对看听的信息进行整理与分析,为评课做好准备。

(3)合理评议———充实完善。互动研讨课的评课,我们坚持客观性与指导性的原则。针对不足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提出合理的修改建议,与执教教师交流切磋。评价课堂教学我们抓住两个看点:一看教师的教。应观察教师教的四个维度:组织能力、调控能力、教学机智、练习设计。二看学生的学。应观察学生学的四个维度:参与状态、交往状态、思维状态、情绪状态。

(4)及时跟进—拓展再创。“互动研讨课”是在“真实的常态中,验证预设方案”。常见的有两种类型:主流是好的、较成功的课;主流是好的、问题较多的课。问题的产生,有的是预设方案失误,考虑不周;有的是上课时经验不足,出现失误,或随机应变不强等。说主流是好的,是因为通过“互动研讨课”,最大的收获是激起了教师的思维碰撞,总有一份属于自己的感悟与发现。同时“互动研讨课”的根本目标是把新理念转化为日常的教学行为。因此,在三个环节之后,还需要“跟进———再创”紧跟其后,朝着目标与方向继续推进。逐渐转化为自己的教学行为,以促进教师整体水平的提高。

3.把“成长”当作“成果”。小学教育科研成果既有目标指向性,又有过程性和生成性。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我们教师可把自己对课题研究过程的感悟、体验写出来与同伴交流;把教学过程成功的案例记录下来,并用新理论加以剖析与同事共享;把教学经验总结出来,教学成果撰写成论文呈现出来与同行们共同切磋交流,从而不断提升课题研究水平。并用课题的理论去指导平时教学实践,以提升教师业务水平。还要不断进行自我反思,而撰写教学反思既可以防止教育机智、教学感受的流失,教学中的“缺陷”与“遗憾”的忘记,为我们今后的经验总结,进行研究提供鲜活的素材,也能提高教师研究的自觉性。为此,小学教师进行课题研究的最大成果应该是教师的成长与提高,这也是我们开展课题研究的意义和目的所在。

篇5:中学教师如何进行个人课题研究

“个人课题”是以教师个人为研究主体的课题,是与各级“集体课题”相对而言的。“个人课题”区别于其他课题的本质属性就是研究主体是教师个人,而不是“集体”(课题组)。

“个人课题”由教师个人承担,研究主体同时也是责任主体,也是利益主体;“个人课题”研究具有灵活性,方便调整和选择,有利于行动研究;“个人课题”源于教师个人的教育教学实际问题,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对于教师专业化成长极为有利。因此,对“个人课题”中学教师应该积极地申报和承担,并认真地组织研究,促进教师个人的专业成长。

一、“个人课题”的选题

1.选题范围要小

“个人课题”是个人研究的课题,一个人能够研究的范围本身就有限,加之我们还要完成日常的教学工作,时间有限,如选择课题的范围比较大,自己是无法独立完成的。因此,选题范围一定要小。如高中生物教师可以选择“新课程高中生物教材中数学模型的构建和应用研究”、“概念模型构建的一般步骤研究”、“某种课堂教学模式与生物学科教学有机结合研究”等等,这些课题由于研究范围有限,通过个人操作就能够完成,并能够取得一定的研究成果,是我们组织“个人课题”研究的选择目标。当然在选题时一定要注意课题与问题的区别,如“同期发情处理究竟是注射促性腺激素还是孕激素或其他激素”就不能称为课题,只能是问题。

2.紧贴教学与实践

作为中学教学工作者,所选择的课题应该紧贴教学实践内容,这样研究的成果可以更好地服务于我们的教学实践活动。一些理论性强的课题研究对个人研究而言就不太适合,一是研究难度大,二是实用性不强,这样就不可能取得实质性的研究成果。如“模型构建对学生能力提高的研究”,这样的课题研究目标达成难,操作难,且只靠一个人的力量也是很难完成的,就不如“模型构建与生物课堂教学有机结合研究”更有针对性,实践性也更强。

3.切合个人实际

课题研究还要切合个人实际,因为每个人的研究特长不同,知识、能力也有区别,有的老师在课型研究方面擅长,有的老师则在实验方面比较擅长,有些则在方法研究方面比较突出,在选择课题时要尽可能选择能够发挥自己特长的课题作为自己的研究目标,在组织课题研究时才能发挥所长,将来的研究成果也才能更好地服务于自己的教学工作。

二、实验操作和研究

1.制定详细的研究方案

在“个人课题”正式开始研究之前,与“集体课题”研究一样,一定要制定一个切实可行的详细的研究方案,并制定好时序进度,以便在后期的研究中能够按进度有序进行。在制定研究方案时,除了应明确每个阶段需要完成的工作外,还要提出工作措施(即如何开展工

作),因课题研究计划对我们将来的课题研究工作有现实的指导作用,因此,好的研究方案是课题研究成功的关键。

2.认真踏实的研究

研究计划制定好之后,就应该按计划有序地进行,不能懈怠。人都有惰性,如制定的计划不能按照要求执行,就很容易懈怠下来,后面的研究计划就很难完成。因此,要克服这种惰性,加强自我约束,认真踏实地开展研究工作。在研究过程中,要不断地反思研究过程,确保研究工作有序进行。

3.充分利用可利用时间

作为一线教育工作者,在教学中需要花很多时间,用来进行课题研究的时间很少,因此,需要忙里偷闲,抽时间进行研究。可以将课题研究的任务化解成一个个小任务,利用小块时间可以完成,一些大的任务或总结工作再利用整块的时间(如节假日)去完成。总之,进行课题研究需要挤时间,需要投入较多的精力才可以做好工作,要取得更好成绩,使得自己有更多的提高,就要付出更多的努力。

4.详细记录研究过程

课题研究过程中材料的收集、记录和整理是课题研究至关重要的一环。对于研究过程、研究心得及研究结论要作详细的记录,所以,在研究之初就要准备一个课题研究记录本,用于记录课题研究过程的详细材料。只有将课题研究过程中所有材料能够详细记录,将来在实验总结和论文撰写时才能有所依托。教师通过记录实验过程,知道自己研究的进度,使课题的研究能有条不紊地进行,使教师课题研究意

识牢固建立,使课题研究的过程管理更加深入有效,使课题的结题更加言之有物,使教师的教科研理论与实践水平走上新的台阶。

5.注意资料的收集和整理

在课题研究过程中,要注意建立“课题档案袋”,将课题计划、课题方案、课题研究过程记录、研究体会、相关论文、课题研究取得的成效凭证、课题的阶段总结报告等材料放入其中。教师要做课题资料收集和学习的有心人,时时留意自己研究课题所需的资料,并对自己收集来的资料进行分类、归档。这些收集来的与课题相关联的资料会使课题研究思路越来越清晰,对以后撰写课题结题报告也会有一定的参考作用,同时“课题档案袋”是课题研究的过程材料,也是课题结题的一项重要依据。

6.认真总结,撰写研究报告和论文

课题研究的每一个阶段,教师都要认真进行阶段总结,总结前一阶段的研究得失和拟定后面的研究计划。课题研究结束后,要将“课题档案袋”拿来,认真研究,撰写严谨的研究报告。对于研究过程中的心得体会,要认真撰写研究论文,撰写的与课题相关的论文,要和自己的研究内容密切相关。形成研究报告和论文是教师教科研能力和水平的集中体现,它有利于学术交流、推广和供其他人参考、借鉴。

三、研究成果的完善和运用

1.不断完善升华

课题研究结束后,有了成果,结题了,并不能就此束之高阁,而是要将研究成果不断完善,以便在后面能够用来进一步指导自己,提

高自己的教学水平。由于课题的研究有一定的时限性,在特定的时间内一定无法做到尽善尽美,在完成课题结题工作后还需要进一步去推敲,去完善。我们不能把课题研究当成是一项工作,当成一项任务,课题结题了,任务就完成了。而是要把课题研究当成是我们自我学习、自我提高的一种途径,自我提高应该是没有止境的。

2.指导教学实践

由于我们研究的课题都与教学或实验有关,因此,研究成果可以再用来进一步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使得自己的教学能力不断提升。“个人课题”虽然是个人研究的课题,但是好的研究成果、值得推广的研究成果我们应该拿出来与其他老师交流分享,促进共同提高。

篇6:小学教师如何进行课题研究

淮安市新渡中心小学 蔡巧红

一、课题研究概述

什么是课题?很多理论书籍中都有阐述。但我认为小学教师所从事的研究课题和专家的研究有很大的区别,是否可以这样来界定小学教师所研究课题的内涵。

首先,“课题”就是一个问题,是自己在一段时间内需要关注、澄清和解决的一个真实存在的教育教学问题,研究的目的就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分析问题的本质和存在的根源,寻求问题解决的路径,总结有益的经验,记录自己在问题解决过程中的些须感悟和心得。

其次“课题”就是一个愿景,是自己在先进教育理念、教育价值观、教育理想的驱使下对所向往的“未来”教育教学的憧憬和勾画,是自己在一段时间内需要努力去构建或打造的一个工程,如某一种特色教育、理想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等。

第三,“课题”就是一个主题。每个教师每天总在反思,经常会用教育叙事、教育案例、教育日记、教学扎记、教育论文、教育随笔等林林总总的形式记录自己在教育实践中的点滴思考,但往往比较凌乱、零散、随意,而课题就为这些研究提供了一段时间内相对集中的主题,有了贯穿的线索,使我们的这些研究主题集中,方向明确,目标清晰。

总之,我认为一线教师课题研究活动,实际上是要求在更高的水平层次上展开教学活动,即强化从日常教学中蕴涵的科研成分着手,以科研的思路去重新审视教学过程,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形成解决问题的策略,并通过教学实践使其得到验证与完善,从而使教学工作逐步向最优化方向发展,同时也使自身的素质水平得到提升与飞跃。

二、课题分规划课题与个人课题。

我们通常所说的教育科研“课题”主要是指国家、省、市、县(区)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四级教育行政部门,根据一定时期的教育科学规划立项的课题。俗称“规划课题”。有人把规划课题研究称为“专业研究”,“正规、正式研究”。

“个人课题”一般是指由教师个人独立或教师小组合作承担的课题。它是一种切合教师自己教育教学实际的、对改进教师自己教育教学有用的、能够促进教师自己专业发展的课题。

①从研究目的看,“个人课题”主要解决教师个人教育教学中出现的问题,比如:研究如何让不交作业的学生交作业,研究如何提高课堂教学中班级学生的参与度的问题,这些课题都是真实的、有实效的课题。

②从承担者的角度看,“个人课题”由教师个人自己确立并独立承担,教师即研究者,是研究的主角,而不是配合专家进行研究。当然,教师在研究过程中需要专家的引领、帮助和指导。

三、为什么要做课题

这个问题可以从学校与个人两方面的发展来考虑。学校发展的需要 当前学校的发展面临着许许多多新情况、新问题、新矛盾,这些都制约着学校的发展,影响着教育教学的变革,如果不及时加以处理和解决,就难以使教育适应社会和学生个体发展的需求,难以达到预期的教育目标。由于这些问题或矛盾是伴随着教育的快速发展和社会转型而出现的,原有的经验不能奏效,已有的老办法不能破解,教育科研自然就成了解决这些问题或矛盾的最佳切入点。

同时,当一个学校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逐渐建立和完善之后,自身的发展也正越来越处于一个新的“高原期”,此时要凸显学校的特色,破解学校所面临的“瓶颈”问题,将学校的潜在资源提升到显在的层面上加以整合,使学校呈现出新的发展态势,只有科研才能实现。

个人成长的需要

1、教师专业成长的需要。时代发展很快,教育改革的步伐也很快。在信息化的社会里,要立足就必须有不断学习的意识和能力;要有勇于实践、创新的能力。为了适应素质教育对我们老师提出的新要求,教育、教学工作的模式应从“经验型”转向“科研型”。实践表明一线教师在教育教学上能积极参与教科研的实践,学习理论,更新观念,以科研带教研,教研促教改,对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大有裨益。

2、解决实际问题的需要。做课题主要是为了解决在教育、教学中发现的问题,遇到的困惑。这些问题包括自己教学实践上的问题、学生表现上的问题、学校教育上的问题等。

3、养成严谨的工作作风的需要。课题研究的严密性,也促使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更加科学化、系统化。

4、形成科研教学意识的需要。我们都知道,做课题时查阅资料是免不了的事。当你阅读了大量的有关教育、教学的书籍后,就有利于形成自己的教学理念。教科研实践活动不但转变了教师的教育观念,更重要的是使我们养成一种用新的教育理念去审视自己的日常工作的习惯。自觉地去改进自己的教育手段,进行反思教学。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课题驱动,行动研究不仅是教师自我发展、自我提高的重要渠道,更是教师职业化发展的需要。同时,也是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助推器。

四、开展课题研究的流程。

1、一是选题。问题从哪儿来?

教育科学研究的课题主要来源于教育实践和理论文献两大方面,课题的选择决定了研究的方向和水平所以课题的选择要科学,教育实践中并不是所有的问题都可以成为课题进行研究的,如:解决一道数学题、某个学生的思想问题等只是一个具体的个别现象,不能作为课题来研究,因为它不能揭示具有普遍性的教育规律;再如“学生素质的培养”虽然问题有意义,但题目太大、研究的目标和范围不明确,很难进行实际操作。这都是不宜的。

第一,从疑难中寻找问题。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进,随着学生个体和群体变化的加剧,教学时,经常会碰到各种各样的疑难或困境。每个教育工作者都有自己的工作任务与职责,应当如何提高工作的效率呢?这里就有许多值得研究的课题。例如,语文、英语教师研究如何提高学生听说读写能力;数学教师研究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科学教师研究培养学生实验技能;学校教育管理人员研究如何对学校发展进行科学规划与管理等等。从本职工作中去寻找课题,加以研究。

第二,从阅读交流中的具体过程中发现研究的问题。对一个教师来说,了解一定数量的研究成果,研读、学习相关的理论专著,是很有必要的。教师在阅读这些研究成果时,最为关键的是要时时注意结合自己的工作实际进行有针对性的思考,要注意把理论的论述转化为对自己工作中相关问题的解读与说明,要注意将自身已有的经验与阅读材料中的分析相联系。问题有时也就是在这样的转化、联系、解读中逐渐呈现并变得清晰起来。

第三,源于课题指南,上级科研部门每个五年计划均有课题研究指南推出,我们可以根据学校实际情况,选择一些课题作为我们的研究课题。此外,作为基层学校,我们不具备特别的研究能力,不能承担一些大型的项目研究,但可以申请成为实验基地学校或直接参加其中的子课题研究。

2、制订方案。

研究方案是对课题研究的总体规划,是指如何进行课题研究的具体设想,是进行研究工作的思路和框架。研究方案要解决这样四个问题:一是研究什么;二是为什么研究;三是怎样研究;四是预期成果是什么?

研究什么?当课题确定后,该课题要研究什么,研究者必须要回答这个问题。主要对课题中的关键词进行界定,使研究的问题更加明晰,更具操作性。

为什么研究?为什么要研究这个课题而不是其他的课题。首先要明确研究的目的、意义,揭示课题研究价值;其次,明确课题研究要达到的阶段性和最终目标。例如,本课题能解决哪些教育实践问题?研究该课题对学校发展、教师发展和学生发展中的作用是什么?

怎样研究?明确解决问题的主要方式和途径。学校领导和教师在制定课题研究计划时,要明确采用什么方法?具体有个案法、观察法、行动研究法等。制订哪些措施?具体包括活动的形式、时间的落实,可能的情况下还有经费的支出等。

预期研究成果是什么?小课题研究是解决教学中的具体问题。但并不是说小课题研究成果没有具体的呈现方式,在制定研究计划时,研究者要明确研究成果的预期成效、成果的表现形式等。比如:在课题研究中,经过认真学习、讨论、反思后有所感悟,可以把感悟的东西通过“教研论文”、“教学案例”、“教育反思”、“教育日志”等形式写出来,促进我们的教育教学实践,这些都属于课题研究成果的呈现形式。这些形式要求系统,要形成系列,以便于年轻教师的学习借鉴。

3、开展研究。

研究方案只是一个解决问题的思路和设想,课题研究的核心是行动,行动是研究方案付诸于实践的过程,是一个寻找问题解决、创造教育实践新形态的过程。这儿必须强调一点:研究过程要充实、要切实。根据目前的实际,我们开展课题研究也要进行打假。

4、怎样结题 课题经过一段时间的研究后,预定的研究设想基本完成时,就进入了结题阶段。结题应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准备。

⑴结题所需的材料

课题的结题是整个课题研究的工作总结、是对研究成果的鉴定。课题的结题一般需要准备以下材料:

①结题申请报告; ②课题立项申报表; ③课题立项批复文件; ④课题的开题报告; ⑤课题研究终结性结题报告; ⑥课题鉴定书; ⑦附件。⑵结题的方式

课题结题一般分两种,一种是函件结题,也是通讯结题,结题者只需要向相关的部门提交课题研究结题材料,由相关部门组织专家组进行评议、鉴定;二是现场结题,这主要是针对一些重大课题进行的。

⑶结题报告

结题报告是实施研究计划,保证课题研究任务完成的工作总结,是课题评价验收的重要文本。

结题报告一般由四部分组成

①概说:概述课题研究的基本情况,包括级别、文号、课题背景、课题组成员,主要研究的步骤、过程、时间等。②方法:研究本课题的做法、体会、经验,包括指导思想,研究策略,具体方法,处理各种关系,推广阶段性成果等。

③结果:列举本项研究所取得各种形式的理论成果、应用成果、社会效益或阶段性成果。

④评价:对成果和不足做出评估,对成果的应用推广、对本项研究的进一步深化,提出建议与意见。

五、课题研究方法

1、调查研究

定义:通过问卷、访谈等方式,搜集研究对象的现实状况的有关材料,以此发现问题、探索规律的方法。

基本步骤:选择课题→确定调查对象→选择调查方法→制定调查方案→开展调查→分析调查资料→撰写调查报告。

2、文献研究:

定义:文献研究法就是对文献进行查阅、分析、整理而找出事物本质属性的一种研究方法。

文献包括:图书杂志、电子资源、档案文件、会议资料等。步骤:确立课题→搜集文献→阅读文献、做好摘记→分析文献→得出结论、提炼观点。

3、经验总结:

定义:教育工作者通过总结、归纳教育经验和教训,结实教育现象的本质及规律的一种研究方法。

步骤:确立总结对象→搜集资料→分析资料 → 撰写总结报告。

4、案例研究

定义:以具体的事例、题例、课例为研究对象,在了解、认识、分析的基础上,寻找出一些更为积极的教育方法的过程。

步骤:确立案例→呈现案例发生的过程→分析和诊断案例 →归纳结论、得出启示。

5、实验研究

定义:借鉴自然科学的实验方法,在教育实践中采取的“假设→求证”活动。

步骤:提出研究假设→选择实验对象→进行前测 →开始实验 →进行后测 →对检测结果统计分析 →撰写实验报告。

6、其他研究方法:行动研究、叙事研究、对比研究等。

六、课题研究与常规教研活动之间的关系

两者在学校教研中究竟占据着一个什么样的位置?因为教师的时间是有限的、教研活动的时间是有限的。教研活动不仅只是集体备课、听课、评课,还可以进行一些小课题研究。这也表明了小课题研究与常规教研相辅相承。两者在形式、名称上虽有不同,但内容上却是相融的。常规教研不仅要进行,还要摆脱我们习惯了的形式主义和缺陷,必须与课题研究相结合,才能真正提高教研活动的效果,才能使教研真正为教学服务。在教学、在听课、在评课过程中发现的问题,成为课题研究的对象(选择课题),通过集体备课拟定出对策(制定研究方案),又在教学、在听课中去领会、感受、试验对策的效果(实施研究方案),再通过研究讨论加以改进(撰写报告或论文阶段),解决一个问题之后(研究成果),又开始另一个小课题研究„„两者的有机结合,带来的不同,既提高了常规教研的效率,又实实在在地开展了课题研究。

七、课题研究中一些现象的思考

现象一:注重形式,忽视过程。现在有不少课题就是开题、结题,没有过程,结论事先都有了的,做几节课,写几篇文章,把一些尚未消化的理论拿来,东拼西凑,甚至把过去做的事情拿来炒炒冷饭,套上新的理念,贴个新标签,升华一下,就宣称解决了重大难题、意义深远。我曾经听到有位老师说:“学校有课题,教师也有课题,但是在实际工作中都忙于事务,忙于应付,末了写一个报告什么的算是课题的小结或者成果,对学校、对老师一点提高也没有。”其结果是造成教育科研中很多泡沫和虚假的东西。

现象二:急功近利,热衷炒作。我们经常可以听到课题“开题”的消息,领导、专家亲临光顾。有关方面也津津乐道于有多少课题、课题的等第级别,结果课题成了追逐名利的方式,研究成了个别人冥思苦想的胡造乱凑。更离谱的是一节课就可以归纳出一种模式。我觉得,这样的做法,“有哗众取宠之心,无实事求是之意。”一线教师一看就明白,实际没有什么价值,因为你不能指望老师天天都“表演”。

现象三:跟风而上,创新不足。课题研究要有创新,创新不是跟风,著作要读,专家的理论要学,研究的方法要学,但不能总停留在“复述”的层面上,要想办法使专家的理念、方法落地,就必须使课题研究的内容贴近教师的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遇到的真实问题,范围不宜太宽太泛,目标不宜太高太玄。我觉得越是本土的、富有个性的东西,越有新意。研究的方法最好是以解决具体问题为主的微观研究,研究过程应该与改进和提升教师自己的教学能力密切相关,策略、方法应该方便教师与自己的教学实践建立关联,使而后生成的东西可以成为校本研究的对象和过程,一旦“校本”的东西实实在在了,这个研究才有了存在的价值。

现象四:闭门造车,缺乏引领。要使研究具有生命力,就要获得各个方面的支持。一个成功的课题研究,离不开专家的支持。而我们当前的不少课题研究活动都是单打独干,缺乏与专家、教研主管部门的沟通,课题做的不是虚浮,就是打不开眼界,造成很多课题最终做不下去或流产。

为此,我们在做课题的过程中,要去找教研员、找科研专家沟通。尽可能得到他们的指点,使研究的课题更具有严密性、科学性。

现象五:贪大求全,不切实际。有些学校教育科研选择的课题常常比较宽泛,涉及因素众多,动辄就是学校的整体性变革或综合变革。在这样的课题中,一个大问题关联到一系列的小问题,并没有明确的目标指向,甚至没有鲜明的问题意识和线索。选择这样的课题以后,即使从事研究,各方面问题的探讨也多为浅尝辄止,有欠深入。真正的研究并非“大题小做”,而多为“小题大做”;学校的智慧也并非“一鹤冲天”,而多为“积小智而成大智”。对局部的关键性问题的脚踏实地的研究,所产生的辐射、互动、连带作用,有时远胜过浮于表面的面面俱到的研究。现象六:轻视行动,强调论文。很多人一谈到课题就想到论文,好像没有论文发表,就不能称之为研究似的,没有认识到论文只是教师课题研究成果中的一种表达方式,这种方式更多地是专业研究者借助表达思考的一种方式,小学教师的研究应有自身独到的问题表达方式。案例、叙事、日志、反思记录等,都是教师教科研活动的重要载体,它们既可以成为教师研究活动过程的记录,也可以成为课题研究活动结果的表达方式。是教师课题行动研究过程中真实轨迹的再现,是小学教师在课题研究中最具有说服力研究成果。

对于以上的种种现象,我们在做课题的过程中应尽量避免,这样才能把课题做实、做好、做出特色,才能让课题研究在提高教育教育质量上,真正发挥其助推器的作用。

愿学习、实践和研究真正成为我们教师的专业生活方式。让我们运用科学研究武器,占领教育的制高点。

上一篇:保洁主管工作计划范本下一篇:大班段亲子趣味运动会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