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留守儿童心理特点与对策研究》课题实施方案

2024-05-09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特点与对策研究》课题实施方案(精选6篇)

篇1:《农村留守儿童心理特点与对策研究》课题实施方案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特点与对策研究》

课题实施方案

小南海镇中心小学校课题组

一、课题的提出

(一)课题研究的现实背景:

农村劳动力转移,留守儿童增多,教育面临新问题。我国人多地少的矛盾相当突出,剩余劳动力逐年增加,在广大农村,尤其是经济困难的农村山区,劳务输出已成为农民求生存图温饱,求致富图发展的一条重要途径,已成为他们供子女读书的重要经济来源。这样一来,社会上形成了一群享受不到父母关爱,感受不到家庭温暖的特殊群体——留守儿童。据调查,小南海镇在校留守儿童占其学生总数的20%左右,且根据目前的形势,其比例将会逐年增加。这些留守儿童由于缺乏正常的家庭教育,不少人心理异常,染上不良习气,误入歧途,因此,“留守儿童”现象已经成为了一个新的社会课题。

(二)研究的现实意义:

1、通过“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特点与对策研究”,唤起更多人对留守儿童这一群体的关注,通过对他们的关注与关心让他们与其他同学一样从小接受良好的教育。

2、通过“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特点与对策研究”,有利与加强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辅导,探索留守儿童这一特定社会群体的心理特点,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让他们健康地成长。

3、通过“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特点与对策研究”,让学校、让广大教师都来重视“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耐心地对待“留守儿童”与其他学生的差异现象,让他们都参与到“留守儿童”的研究之中。时刻思考能为他们做点什么。

(三)课题研究的现状:

近几年来,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已经引起社各界的广大关注,并得到国务院领导高度重视,教育部基教司与2004年5月31日组织召开了“中国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研究”研讨会之后,中央教科所内外专家群体对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展开了专题研究,山西、浙江、四川等省对留守儿童也进行了不同层面的研究,但就其研究现象看,农村留守儿童对社会发展形成了何种破坏性,其心理特点哟那些共性,如何保证其心理健康等都没有一个科学的论证。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全面发展的人是指在体力和智力上各自充分和自由发展的人,认为具有主动性、自主性、社会性及高度的创造性等基本属性。并指出任何事物的发展变化,内外因相互作用的结果,外因是条件,内因是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可是,一个只有具有健康的心灵(心理)的人才能真正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而关注具有特殊背景的留守学生的心灵健康发展就显得特别迫切。

2、小平同志关于教育“三个面向”的战略思想

邓小平同志关于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要求进一步从时间、空间和发展趋势上明确了教育发展的战略目标。这就要求教育要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关注全体学生的发展,特别要关注学生心灵的健康发展,而里手儿童因其背景的特殊性更要受到重视和关爱。

三、课题研究的思路、目标

(一)总体思路、目标:

本课题主要通过对我镇及全区留守儿童的心理特点进行多角度的调查了解,认真分析他们因为父母无暇顾及、监护人监管不力、学校教育缺位、社会不良因素影响导致的诸多心理异常、不良习惯、不良性格。认真梳理探索其心理特点共性,积极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对策,不断总结形成有效的实际经验,不断提高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充分发挥学校在“留守儿童”的教育、引导和管理中的主渠道、主阵地作用。

(二)阶段研究目标:

1、组织阶段(2005年6月——9月)主要任务:召开课题开题预备会;

确定课题组成员;

撰写实验研究方案、编制研究计划; 培训课题组成员。

2、调查、实践研究阶段(2005年10月——2006年6月)主要任务:建立资料、档案;

开展调查研究;

形成阶段成果。

3、探索提高阶段(2006年7月——2007年4月)主要任务:对课题效果进行效果分析;

进行实验阶段性检测;

形成阶段成果。

4、总结阶段(2007年5月——6月)主要任务:编写实验报告;

完成各项主要研究成果;

申请评审、结题。

四、课题研究方法

1、调查研究法:通过调查研究,为课题提供事实依据。

2、文献研究法:探索整理市内外研究资料,为课题提供理论依据吧和经验借鉴。

3、个案研究法:选取典型案例进行跟踪研究,揭示规律性的东西。

4、经验总结法:及时总结实践经验和教训,修改补充完善措施。

5、检测比较法:将留守儿童现状与实施研究采取对策后的状况进行检测对比,并在此基础上进行阶段评价、实验分析、总结归纳。

五、课题研究预期成果:

1、通过研究,形成有效的实际经验,有针对性的加强留守儿童心理教育,补偿心理关爱,让本校每一个留守儿童都能健康快乐地成长。

2、通过研究,形成相关的研究资料、研究论文、研究报告及个案集等。

五、课题研究机构与人员:

(一)专家领导小组: 刘明海(区教科所所长)

赵令汉(区教委基教科科长)

(二)课题领导小组 组长:吴政江

成员:杨秀超 付兴辉 管先洪 李绍兵

(三)课题研究小组: 组长:吴政江

成员:杨秀超、李绍兵、宋书委、郭云常、祝凤仙、向艳飞

二00五年九月二十二日

篇2:《农村留守儿童心理特点与对策研究》课题实施方案

头陀镇中学孔建萍

一、问题的提出

篇3:《农村留守儿童心理特点与对策研究》课题实施方案

关键词:留守儿童,学习问题,情感教育,小组合作学习

为了解农村留守儿童的生存现状,2014年9月23日,我校教师组织全校224名留守儿童进行了问卷调查,发现其学习成绩堪忧、学习习惯较差,学习问题极为突出。鉴于此,笔者以情感教育为支点,以小组合作学习为载体,来探索解决农村留守儿童学习问题的有效策略,以期对广大留守儿童教育工作者有所借鉴。

“留守儿童是指那些不能随外出务工、经商或从事其他活动的父母一起生活而留在家乡由代理监护人教养或自我照顾的18岁以下的未成年人。”

目前,学术界对农村留守儿童学习问题的研究多集中在学习成绩、学习动机、学习方法、学习习惯、学习心理的研究。学者们普遍认为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着以下学习问题:(1)学习目标不明确;(2)学习习惯不良;(3)缺乏有效的学习方法;(4)学习成绩偏差;(5)学习适应性弱等。

究其原因,学者多从家庭、农村留守儿童自身、学校三方面进行了归因。家庭方面,代理监护人年老体弱辅导无力、监督不到位;留守儿童自身学习兴趣也不浓、缺乏可靠的学习支持,导致他们降低学习要求,得过且过;教师方面,由于留守儿童普遍成绩偏差,极易受到老师的冷嘲热讽,势必会打消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产生倦怠。

在英国沃尔克大学召开的一个国际性情感教育学术研讨会上,来自10个欧洲国家的与会者一致同意情感教育的下述定义:情感教育是教育过程的一部分,它关注教育过程中学生的态度、情绪、情感以及信念,包括关注学生的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以及他们的自尊,或者正如法语中更为确切的表述,关注每个学生能够感到身心愉悦。

对初高中教育工作者来说,运用情感教育的育人原则进行传道授业,对广大农村留守儿童的终身发展具有诸多积极意义,如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潜能的开发,促进其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完善其品德等。

美国教育学家杜威曾经指出,“最好的教育”就是“从生活中学习”“从经验中学习”。由于农村留守儿童生存环境和心理品质等方面的特殊性,决定了传统说教式的教育形式已很难满足留守儿童的学习需求,教师要依靠创新、智慧型的教育方式来吸引留守儿童的主动学习,如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来干预农村留守儿童的学习问题。

小组合作学习是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普遍采用的一种富有创意的教学理论与方略。由于其实效显著,被人们誉为近十几年最重要和最成功的教学改革。各国的小组合作学习在其具体形式和名称上不甚一致。如欧美国家叫“合作学习”,在前苏联叫“合作教育”。与传统学习模式相比,小组合作学习更加注重个人的参与,主张组员通过亲身参与,建构新的认知,获得个人成长。

美国著名教育改革家卡尔·罗杰斯把师生关系当作解决学生问题、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关键。由于父母关爱的缺失,农村留守儿童大都比较自卑,在面对学习问题时,他们苦于缺乏指导,却羞于向老师、同学求教,再加上受他们不良学习习惯的牵制,学习效果可想而知。那如何有效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的学习问题呢?笔者认为,可以遵循“以教师情感教育为指针,以学生小组合作为保障”的宗旨来展开教育实践。

所谓以“教师情感教育为指针”是指教师在辅导、监督留守儿童学习时,首先要怀有“无条件积极关注”农村留守儿童的情感态度,用热情、关心、赞扬和尊重之心去唤醒留守儿童的学习热情和对本学科教学的接纳。其次,教师要尽量移情学生,设身处地地为留守儿童考量,主动与代理监护人联系,授予他们留守儿童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方法,力求为留守儿童在校内校外构建一个安静、宽松的学习环境。

再次,教师应由注重自己的教,转向注重留守儿童的学,教给他们各科高效学习的方法,并不断根据留守儿童的学习特点改进自己的教育、教学方式和手段。最后,教师应以“知识就是力量”对学生进行勉励,强调学好知识文化对他们后天发展的积极意义,形成刺激学生主动求知的长效动力。

“以学生小组合作学习为保障”是指在校学习中,教师将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按一定比例、学生的性格特征及成绩状况分为几个组,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研讨。根据不同的目标,小组可分为不同的类型,如治愈型小组、发展型小组、互惠型小组等,但小组的建立都需遵循以下原则:(1)以诚相待的原则;(2)隐私保密的原则;(3)淡化竞争色彩、注重共同成长的原则。

这些准备工作完成后,教师就可以不定期开展主题小组活动来干预留守儿童学习问题了,如“我和我的学习目标”(让留守儿童在对自己学业状况了解的基础上,明确学习目标),“走开,坏习惯”(使留守儿童在同伴提醒及自我反思中认识到自身存在的不良学习习惯,在同伴的支持和监督下改掉坏习惯);又如“给学习插上翅膀”(旨在让留守儿童在组内分享的过程中学习多种学习方法)等。根据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个体可以通过观察学习,获得个人成长。在良好小组合作学习氛围的熏染下,留守儿童很容易畅所欲言,也可以学习并尝试与建立良好关系的技巧。随着小组交流的加深,小组成员的亲昵感和依赖感增强,留守儿童更会有意无意地将其他非留守儿童的优秀品质与良好学习行为作为自己学习和模仿的对象,达到润物无声之效。

篇4:《农村留守儿童心理特点与对策研究》课题实施方案

关键词:留守儿童;学习问题;情感教育;小组合作学习

为了解农村留守儿童的生存现状,2014年9月23日,我校教师组织全校224名留守儿童进行了问卷调查,发现其学习成绩堪忧、学习习惯较差,学习问题极为突出。鉴于此,笔者以情感教育为支点,以小组合作学习为载体,来探索解决农村留守儿童学习问题的有效策略,以期对广大留守儿童教育工作者有所借鉴。

“留守儿童是指那些不能随外出务工、经商或从事其他活动的父母一起生活而留在家乡由代理监护人教养或自我照顾的18岁以下的未成年人。”

目前,学术界对农村留守儿童学习问题的研究多集中在学习成绩、学习动机、学习方法、学习习惯、学习心理的研究。学者们普遍认为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着以下学习问题:(1)学习目标不明确;(2)学习习惯不良;(3)缺乏有效的学习方法;(4)学习成绩偏差;(5)学习适应性弱等。

究其原因,学者多从家庭、农村留守儿童自身、学校三方面进行了归因。家庭方面,代理监护人年老体弱辅导无力、监督不到位;留守儿童自身学习兴趣也不浓、缺乏可靠的学习支持,导致他们降低学习要求,得过且过;教师方面,由于留守儿童普遍成绩偏差,极易受到老师的冷嘲热讽,势必会打消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产生倦怠。

在英国沃尔克大学召开的一个国际性情感教育学术研讨会上,来自10个欧洲国家的与会者一致同意情感教育的下述定义:情感教育是教育过程的一部分,它关注教育过程中学生的态度、情绪、情感以及信念,包括关注学生的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以及他们的自尊,或者正如法语中更为确切的表述,关注每个学生能够感到身心愉悦。

对初高中教育工作者来说,运用情感教育的育人原则进行传道授业,对广大农村留守儿童的终身发展具有诸多积极意义,如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潜能的开发,促进其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完善其品德等。

美国教育学家杜威曾经指出,“最好的教育”就是“从生活中学习”“从经验中学习”。由于农村留守儿童生存环境和心理品质等方面的特殊性,决定了传统说教式的教育形式已很难满足留守儿童的学习需求,教师要依靠创新、智慧型的教育方式来吸引留守儿童的主动学习,如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来干预农村留守儿童的学习问题。

小组合作学习是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普遍采用的一种富有创意的教学理论与方略。由于其实效显著,被人们誉为近十几年最重要和最成功的教学改革。各国的小组合作学习在其具体形式和名称上不甚一致。如欧美国家叫“合作学习”,在前苏联叫“合作教育”。与传统学习模式相比,小组合作学习更加注重个人的参与,主张组员通过亲身参与,建构新的认知,获得个人成长。

美国著名教育改革家卡尔·罗杰斯把师生关系当作解决学生问题、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关键。由于父母关爱的缺失,农村留守儿童大都比较自卑,在面对学习问题时,他们苦于缺乏指导,却羞于向老师、同学求教,再加上受他们不良学习习惯的牵制,学习效果可想而知。那如何有效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的学习问题呢?笔者认为,可以遵循“以教师情感教育为指针,以学生小组合作为保障”的宗旨来展开教育实践。

所谓以“教师情感教育为指针”是指教师在辅导、监督留守儿童学习时,首先要怀有“无条件积极关注”农村留守儿童的情感态度,用热情、关心、赞扬和尊重之心去唤醒留守儿童的学习热情和对本学科教学的接纳。其次,教师要尽量移情学生,设身处地地为留守儿童考量,主动与代理监护人联系,授予他们留守儿童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方法,力求为留守儿童在校内校外构建一个安静、宽松的学习环境。

再次,教师应由注重自己的教,转向注重留守儿童的学,教给他们各科高效学习的方法,并不断根据留守儿童的学习特点改进自己的教育、教学方式和手段。最后,教师应以“知识就是力量”对学生进行勉励,强调学好知识文化对他们后天发展的积极意义,形成刺激学生主动求知的长效动力。

“以学生小组合作学习为保障”是指在校学习中,教师将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按一定比例、学生的性格特征及成绩状况分为几个组,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研讨。根据不同的目标,小组可分为不同的类型,如治愈型小组、发展型小组、互惠型小组等,但小组的建立都需遵循以下原则:(1)以诚相待的原则;(2)隐私保密的原则;(3)淡化竞争色彩、注重共同成长的原则。

这些准备工作完成后,教师就可以不定期开展主题小组活动来干预留守儿童学习问题了,如“我和我的学习目标”(让留守儿童在对自己学业状况了解的基础上,明确学习目标),“走开,坏习惯”(使留守儿童在同伴提醒及自我反思中认识到自身存在的不良学习习惯,在同伴的支持和监督下改掉坏习惯);又如“给学习插上翅膀”(旨在让留守儿童在组内分享的过程中学习多种学习方法)等。根据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个体可以通过观察学习,获得个人成长。在良好小组合作学习氛围的熏染下,留守儿童很容易畅所欲言,也可以学习并尝试与建立良好关系的技巧。随着小组交流的加深,小组成员的亲昵感和依赖感增强,留守儿童更会有意无意地将其他非留守儿童的优秀品质与良好学习行为作为自己学习和模仿的对象,达到润物无声之效。

农村教育亟待提高的迫切性,要求我们教育工作者倾注更多的情感来教育和关爱农村留守儿童,增长他们的文化和知识、提高他们的文化修养。单靠纸上谈兵自是不行,让我们以务实的态度,建构起一个个合作学习小组,让留守儿童学习问题的解决走向深入!不当之处,敬请方家指正。

参考文献:

[1]刘志军.留守儿童的定义检讨与规模估算[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2008(3):49.

[2][英]P·郎.情感教育的国际透视[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95(3):25-36.

[3]郝杰花.武汉市SY实验学校留守儿童学习支持小组计划书[D].华中师范大学,2014-05.

篇5:《农村留守儿童心理特点与对策研究》课题实施方案

专业:数学学院 班级:2013级3班 姓名:戴云 学号:130203049

摘要:农村留守儿童是社会发展中的一个特殊群体,他们由于父母外出打工而与祖辈或其他监护人生活。长期与父母分离,造成了他们在性格上的一些缺陷。孤僻、自卑、自私冷漠、叛逆等特征大部分留守儿童都存在。农村留守儿童心理的健康发展成了家庭、学校、社会教育的重点。

关键字:农村留守儿童、心理特点、健康发展、教育对策

一、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特点

农村留守儿童本应该和其他孩子一样,得到父母的关心和爱护,并且在良好的环境下,接受教育,认识社会,形成健康的心理素质。但是在他们成长的关键时期,父母远离家乡,留下他们与祖辈或者其他监护人一起生活,这就促使留守儿童在心理上缺乏一种安全感。在他们成长的过程中极易形成孤僻、胆小、自卑、自私冷漠等性格特征。这对留守儿童的身心的健康发展造成的极大的影响。

1、认知偏差

由于成长环境的不同,农村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在认知上存在很大的偏差,并且这种偏差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减小。主要表现在对不同事物认知的心态不同,农村留守儿童对周围大多数事物都采取消极的心态,认为一切不好的事物的发生都是由于自己造成的。比如,他们有时候会觉得别的小朋友有爸爸妈妈在身边,而自己的父母远离自己,会不会是因为父母不喜欢自己。再比如,平时在学校和同学发生了矛盾,农村留守儿童也可能会觉得是自己的问题,认为自己处理不好与同学之间的关系,从而导致从小交朋友就没有信心,长此以往,更不敢与人接触。性格越来越孤僻,变相的可能会导致学习成绩下降,对读书丧失信心。甚至有可能会让他们产生一种错误的观念,就是父母没有读那么多书,现在外出打工能挣钱,更觉得读书没有什么用。

2、情绪消极

研究表明,农村留守儿童在面对困难事物的时候,大多数都选择消极的情绪去面对,这与他们的监护人有一定的关系。我国大部分留守儿童都是与祖辈生活在一起,而祖辈对于儿童宠爱过多,甚至溺爱。对于生活中的大部分难题,很多时候都是爷爷奶奶帮忙处理,还怕他们受到伤害。这容易造成农村留守儿童严重的情感创伤症和其他行为问题。比如今后遇到问题,由于他们之前没有处理这类事情的经历,所以还怕自己独自面对,不敢轻易做出决定。到达一定程度,更会造成自卑的心理,觉得自己什么事情也不能处理,感觉很没用。并且随着父母离家的时间越来越长,这种情绪不会减少,反而愈演愈烈,甚至可能会造成严重的心理障碍。

3、行为障碍 有关专家对留守儿童的行为问题发生率做了一个统计,其行为问题发生率显著高于非留守儿童。由于父母远离身边,内心缺乏安全感,一些留守儿童为了自我保护,会对别人呈现攻击状态。还容易产生逆反行为,表现为不听话,捣乱等现象。另外,由于情感上缺乏关注,留守儿童也很难对他人表现出关心爱护的状态,这就使他们在与外界交流的过程中,不能达到与他人情感上的沟通,难以与周围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久而久之,他们会抵触与外人的接触,造成孤僻内向的性格,对未来失去信心。

4、人格障碍

农村留守儿童由于缺乏父母的约束,容易形成严重的人格障碍。一种是畏缩型人格障碍。其主要表现为,内向、自卑、害怕与他人接触。另一种是攻击型人格障碍,主要表现为自控力差,好冲动,不达目的不罢休的状态。这两种人格都容易对留守儿童以及其他非留守儿童造成严重的潜在伤害。

5、人际关系障碍

由于农村留守儿童孤僻怪异的性格,其往往存在严重的人际关系障碍。具体表现为对人冷漠,信任度低,不能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在于他人接触的过程中害怕受到伤害,女孩多表现为行为内向,性格孤僻,不爱与他人接触。男孩多表现为对他人存在攻击性,不受管束等。

6、适应障碍

研究表明,农村留守儿童会受到留守情景的影响,其适应环境的能力显著低于非留守儿童。另外还有研究调查显示,32%左右的农村留守儿童存在严重的心理障碍问题,这种心理障碍问题更多的表现在学习上。他们不能适应学校的学习环境,学习情绪低落,不知道怎样处理与同学之间的关系,从而在学习上达不到效果。

二、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

农村留守儿童在心理上承受着很大的压力,保证自身心理健康发展的能力较弱,因此他们需要外界的帮助也就是社会各界人士政府相关机构的帮助,要为他们提供实际的心理帮助和情感的依靠。

1、学校心理教育资源的缺乏

学校作为社会的一个教育资源的核心对象,有义务做好对学生的教育工作,为社会提供大量有用的人才。农村留守儿童作为学校学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一定程度上也决定了社会未来的发展。虽说如此,但是很多学校都没有对农村留守儿童足够的重视。大多数的学校都只注重学生技能上的发展,很少注重学生心理的发展。在学校教育基地,没有配备充足的心理教育资源,有的地方甚至没有。特别是在一些乡村学校,孩子的父母外出打工,学校教育学生心理的意识也不是很强烈。甚至认为学校对留守儿童只是一个简单的知识教育过程,以及简单地为那些家庭看管孩子的过程,根本不注重学生的心理健康程度。

2、家庭中父母亲情的缺失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产生很大程度上与父母亲情的缺失有很大的关系。如果说学校是保证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发展的前提,那么家庭中父母的亲情就是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发展的核心。父母是孩子成长过程中最直接的陪伴对象,尽管爷爷奶奶在疼爱,也比不上父母的直接影响。父母需要孩子,疼爱孩子,不得不外出挣钱,以至于他们忍痛割爱,背井离乡,因为这是孩子的成长给了他们很大的精神支持。反过来,小孩也同样需要父母的陪伴。他们那个年龄还不能理解父母为他们做的一切,只知道有父母在身边的孩子是最幸福的。因此,父母外出,导致那些留守儿童缺乏父母的关爱,错使他们认为父母是不爱自己才远离家乡,不跟自己生活在一起。从而对外界事物缺乏信任度、安全感,造成了严重的心里问题。

3、社会各界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关注并未深切到实处

现如今,尽管社会各界都在呼吁关乎留守儿童,促进社会未来发展,但实际上很多工作都只是表面现象。很多人打着个人或者是团体的名义,以慈善为由去关注社会上的留守儿童。事实上,那些人只是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心,让自己觉得自己做了一项慈善公益,但效果却并非如此。记得之前看过一个报道,就是一个农村边远山区的孩子对着记者的镜头说,希望那些叔叔阿姨不要再来了。他们去了倒是满足了自己的内心,但是对孩子心理造成的伤害缺失不小的。他们留下的关心,在刚刚抚慰了孩子的心之后又马上要离开,这更是一种残忍。因此,社会各界对留守儿童的关心并没有深切到实处。

三、预防与干预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对策

1、学校应当肩负起教育留守儿童的责任

学校作为社会的教育主体,应该正确地认识到自身的作用与价值。需要明白,不管是留守儿童还是非留守儿童,他们都是祖国的未来,他们的发展决定了未来社会的动向。其中,农村留守儿童作为学生当中的一大主体,他们应当被给予更多的关注。学校应该加大对留守儿童心理教育资源的投入,让他们的身心在良好的环境中得到健康的发展。矫正他们的认知观念,要让他们觉得父母不在身边是为了给他们更好的生活,同时也是对他们的考验。要让他们以一个正确的心态去面对现实,引导他们和周围的人群建立良好的关系,教会他们如何处理生活中遇到的一些问题。

2、家庭应当承担起农村留守儿童情感教育的责任

农村家庭困难是社会常态,但并不是所有的农村家庭的孩子都是留守儿童。有些父母更重视孩子健康的成长,所以他们会选择留一个人在家管理小孩,另一个人外出打工。还有一些父母就带上孩子一起到外地,让孩子在他们工作的地方读书,这样能陪在孩子身边。所以,儿童的健康成长与父母外出打工两者之间也不是冲突的,父母应该知道,在儿童的发展与挣钱之间,必有一个更重要,那就是孩子身心的健康发展。明白了这个道理,就应该负起对孩子教育的责任,毕竟一个家庭最重要的还是孩子的未来。

3、社会应当高度重视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

每个学生都是社会的未来,反过来,社会是学生发展的载体。没有一个良好的社会背景作为依托,儿童的发展也是堪忧的。因此,社会应当高度重视对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社会各界对留守儿童的关注不要仅限于一些形式上的状态,更需要注重的是对留守儿童身心健康的发展,以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发展为出发点,才能真正做到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关注,提高他们对他人的信任程度,让他们放下对外界的警惕。慢慢适应周围的环境,促使他们树立正确的自我认识观念。

总结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特点的构成与学校、家庭、社会都存在密不可分的关系,良好的家庭、学校、社会氛围更有利于留守儿童身心健康的发展。三个不同方面的社会结构共同肩负起对农村留守儿童心理情感教育的责任,更有利于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发展,形成阳光、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参考文献:

篇6:《农村留守儿童心理特点与对策研究》课题实施方案

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教育部课题实验学校子课题

农村小学留守儿童心理障碍的诊断与干预

课题研究工作报告

湖北省京山县雁门口镇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题组

我校是一所普通农村镇级中心小学,学生大都来自集镇周边农村,国家“十一五”课题·子课题研究工作报告:农村小学留守儿童心理障碍的诊断与干预。由于大量学生父母外出务工,近几年来,我校留守儿童均在20%以上,而且目前比例仍在呈上升趋势。由于外出务工父母长期与子女隔离,交往、交流较少,这些“留守儿童”因而缺乏家庭温暖和亲情教育,导致其在思想情绪,人际交往,个性人格和心理表象等方面都不同程度地发生了偏离常态的变化。为此我们在2007年春,针对这一特殊问题,申报立项了《农村小学留守儿童心理障碍的诊断与干预研究》子课题。

在近四年的研究与再实践中,我们在市、县教科所的精心指导下,在学校的大力支持下,在课题组全体成员的潜心研究下,并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并于2010年底结束研究本课题的工作。现将我们课题组的研究工作汇报如下:

一、课题研究的目标、内容、对象、方法与原则:

(一)研究目标

1.育人目标:通过对学生心理个案资料的收集、分类,对问题的诊断及根源的分析,探究行之有效的矫正途径与辅导方法,提高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防范能力和自我矫正能力,从而达到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的能力。

2.研究目标:针对不同个体的具体情况,通过认真观察与分析,及时制定相应的辅导策略与方法,并通过对个案的全程跟踪,全程监管,全程干预,探索一套行之有效的问题学生个体咨询、辅导、教育的方法和操作模式。

(二)研究内容

1.“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成因,以及不同心理问题的表现形式。

2.不同心理问题的学生采用的不同心理辅导策略。

3.符合农村小学“留守儿童”心理特点的个案辅导及管理评价的操作模式。

(三)研究设计

1.研究者。个案研究以第一线教师为主,要求他们有爱心、有一定教育教学水平、有一定教育科研能力、掌握现代教育技术,并具有团结协作精神,有责任心和事业心。

2.样本选择。本研究的样本主要在雁门口镇小学“留守儿童”中进行。选取有代表性的三类留守儿童,一是随祖父母在一起生活的“留守儿童”,二是随外公外婆一起生活的“留守儿童”,三是托管在其他亲戚朋友家庭的“留守儿童”。个案研究要求每位教师重点跟踪1-2名学生,约15至20名学生做详细的个案跟踪记载。要求所选取的样本在性别、年龄、学习成绩、家庭背景、个性特征等方面有代表性。

(四)研究的对象。本课题研究的对象是我校134名“留守儿童”中出现心理偏常倾向较为严重的18名学生。

(五)研究的方法:有:1.问卷法: 2.观察法;3.行动研究法: 4.文献研究法:5.个案研究预法。

本课题主要以个体诊断与干预研究策略统领课题的研究全局。即根据“留守儿童”出现的个体心理问题,分别采取个体干预辅导的策略,开展心理矫正活动、总结反思活动和宣判推广活。并通过研究、总结,再研究,再总结,再反思,完善个体心理障碍干预与矫正策略,直至推广应用。

为让课题研究有序进行,我们将课题研究设置为四个阶段,即:1.课题研究准备阶段:(2007年4月—2007年6月);2.课题研究实施阶段:(2007年6月—2009年12月);3.课题研究深入阶段(2010年1月—2010年8月);4.课题研究总结思考、结题阶段:(2010年9月—2011年9月)。

(六)研究的原则: 原则是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行动纲领。紧紧依靠这些原则,将有利于我们进行科学、有序的心理教育研究。同时,也为我们开展丰富多彩的发展教育注入活力。具体有:1.发展性原则。2.理解性原则。3.自主性原则。4.针对性原则。5.保密性原则。6.持续性原则。

二、课题研究的过程

(一).课题准备阶段:(2007年4月—2007年6月)

1.成立课题研究专班,提出研究问题,草理研究方案,理清研究思路。在课题立项之初,学校成立了以校长张春清为组长,副校长刘勋华为副组长的课题研究领导专班。校长张春清亲自挂帅为课题负责人,副校长刘勋华为课题实施负责人,并在全校37名一线教师中,精选了15名有爱心、有一定教育科研水平的教师组成课题研究小组。刘勋华副校长草拟调查问卷与实验方案。校长张春清审阅。

2.召开专题会议,研究分工,依据方案制定课题研究日程和相关计划与规章制度,对课题运行提供组织保障、经济支持和人员保障。

3.聘请县教科所领导和专家到学校组织课题论证,制定实施计划。①明确研究目标、研究内容、研究难度、研究范围;②修订研究措施、方案,调整科研人员的具体分工,培训教师。

为了提高全体研究人员的科研理论水平和实际科研能力,学校先后多次邀请县教科所心理健康教育专家涂学昌,罗来成,刘经斌,龚怀忠等来学校作学术讲座,上心理活动示范课,以提高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水平。特别是游银菊、董丽、杨春霞等教师通过市县两级心理健康教育培训后,我校的个体心理健康教育辅导与矫正水平更上一层楼,学生的心理行为偏差的诊断与干预效果更为显著。

4.问卷调查。即在全校学生中进行心理健康知识问卷调查和留守儿童心及心理健康调查。通过对当时在校学习的679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得到了本课题研究的第一手资料——我校留守儿童的基本情况(表一)

表一:“留守儿童”基本情况统计表 全校 总人 数 留守儿童 其中: 人 数 占全 校总数% 女 生 占 % 父亲外出 母亲外出 父母外父母监护 外祖父母监护 亲戚监护 单亲家庭 679 134 20% 84 63% 32 28 74 85 32 17 11 和“留守儿童”表现出的心理偏常倾向,工作报告《国家“十一五”课题·子课题研究工作报告:农村小学留守儿童心理障碍的诊断与干预》。

通过分析回收的调查问卷,我们得知:在全校679名学生中有“留守儿童”134名,占全校总人数的20%还略高一点。在这些“留守儿童”中,其中女生为84人,占“留守儿童”的63%。在134名留守儿童中,竟有85人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占留守儿童的60%以上。此外,还有一部分非“留守儿童”也存在一定的心理障碍。其问题共分四大类11个方面:一是性格内向,不愿与人交往,主要表现为孤僻、冷淡、独处,少言寡语,不愿与人交流交往(不同年级的学生都有,但主要集中在中低年级);二是行为乖张,在校神情恍惚,自暴自弃,学习成绩一落千丈,在家不服爷爷奶奶管教,我行我素,老子天下第一;三是经不住社会“小混混”的引诱,参与吸烟饮酒,小偷小摸,逃学上网玩游戏;四是极少数留守儿童行为走极端,怨恨父母长年在外不顾自己,或想私自出走,或虐待年迈的爷爷奶奶,甚至出现在爷爷奶奶饭菜里下毒的事情(好在还没毒死爷爷奶奶)。后两大类问题主要集中在五六年级学生中。

5.筛选研究对象。针对以上触目惊心的问题,我们课题小组在学校的支持下,以班级为单位,分门别类由课题组教师与班主任和心理健康教师一道组成联合跟踪辅导小组,在逐人建立个人档案,逐人制定干预计划的同时,分别对比较突出或带普遍性倾向的问题选择了1至2名同学(计18名学生)作为研究样本,进行重点研究,并在研究之前对这18名研究对象的心理现状做了一次问卷调查,获得了研究对象的第一份资料。

表二:各类心理偏常倾向在18名研究对象身上的分布情况统计表 项 目 次 数 调查人数 内向 冷淡 孤僻独居 精神恍惚 自暴自弃 不服管教 迟到逃学 上网游戏 吸烟饮酒 贪图便宜 曾想出走 任性顶撞 报复他人 第一次 18 14 10 5 12 5 7 12 7 9 5 4 2 6.聘请专家指导课题开题报告会。在各项前期准备就绪的情况下,我们聘请了县教科所领导、专家,县内同类课题的负责人和周边学校的教育科研骨干进行课题研究开题报告会。

(二)研究实施阶段:(2007年6月—2009年12月)

1.宣传动员,培训家长。主要以家长学校为阵地,开展以《学生心理与家长对策》为主题的家长心理健康教育知识讲座,印发资料;组织学生自己动手办《儿童心理》手抄报和板报,创办“都来关心儿童”沙龙,开通“校园之声”广播,架设“心理直通车”热线电话等一系列活动,初步形成了一种关心留守儿童的社会氛围。

2.筛选对象,确立个案。15名课题组研究教师自主筛选,共确立了18名重点研究个体。他们的心理障碍问题大致包括:①.性格内向,不愿与人交往,的学生5名。其主要表现为性格孤僻、冷淡,喜独处,少言寡语,不愿与人交流交往,② 行为乖张,在校神情恍惚,自暴自弃,学习成绩一落千丈,在家不服爷爷奶奶管教,我行我素,老子天下第一的学生5名,③经不住社会“小混混”的引诱,参与吸烟饮酒,小偷小摸,逃学上网玩游戏的5名;④行为走极端,怨恨父母长年在外不顾自己,或想私自出走,或虐待年迈的爷爷奶奶,甚至出现在爷爷奶奶饭菜里下毒的事情的3名。

3.建立档案,跟踪管理。档案内容包括①家庭背景:包括家庭结构、父母的爱教育程度、职业状况、;②个人资料:包括性别、年龄、年级、身高、体重健康状况、人格特征和重要生长史; ③问题发展史:包括问题类别、首发时间、在何种情况下发生、当时学校与家庭的背景事件、问题的处理与效果; ④其它的影响:如饮食、睡眠、情绪、行为; ⑤家庭适应:如亲子关系、手足关系、父母(祖父母)管教的态度与技巧;⑥ 学校适应:如师生关系、同学关系、学习态度、学习成绩;⑦社会适应:如交友、休闲、社区活动等。

4.针对个案,实施研究。针对不同的个案,对症下药。我们采取的主要方法有:家庭走访,个别谈心,教师引导,同伴互助,环境熏陶,亲情感化——开通“亲情热线”定时让部分“留守儿童”通过学校开通的“亲情热线”与远在千里之遥打工的父母通话交流等形式进行教育与转化。

通过一年的研究,我们对18名研究对象进行第二次问卷调查,(见统计表)

表三:18名研究对象心理偏常倾向研究前后对照表 项 目 次 数 内向 冷淡 孤僻独居 精神恍惚 自暴自弃 不服管教 迟到逃学 上网游戏 吸烟饮酒 贪图便宜 曾想出走 任性顶撞 报复他人 第一次 14 10 5 12 5 7 12 7 9 5 4 2 第二次 4 3 1 2 0 0 2 0 1 0 1 0 通过两组数据对比分析,这18名研究对象的心理障碍明显得到矫正,他们不但消除了潜意识中的自卑、极端等意识,就连原先经不住社会上那些“小混混”引诱参与小偷小摸、逃学上网的“害群之马”也悬崖勒马了。我们的研究初步取得成功。

5.补充完善,深化研究。我们的具体作法是在总结对18名研究对象进行干预与矫正的经验与教训的同时进一步细化和补充干预措施,完善矫正方法,并推广运用到所有“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的诊断与干预研究中。

在延用以前行之有效的方法和途经的基础上,我们又借鉴外地经验开设了学生心理咨询(阳光小屋)室,公布了教师电话号码,开通了爱心电话,让学生或到阳光小屋咨询、发泄,或通过爱心电话同心理辅导老师交流。由于大部分学生没有咨询意识和害怕同学议论自己患有心理疾患,不敢到阳光小屋咨询或发泄,爱心电话颇受欢迎(因为在电话交流中避免了面对面的尴尬),我们又利用网络媒体组织家里有电脑的学生建立了“三人行”网络班级、班级QQ群和学生博客,让学生通过电话、网络同教师或家长进行交流与沟通。尤其是五六年级的学生,他们都有了一定的信息技术基础,都乐于在班级网络、QQ群和博客上与老师、同学和父母交流。在网上留言交流时,他们都能敞开心扉,吐露真实感受,倾诉困惑与困难。同时他们也在网上或QQ上及时得到了我们教师的热心帮助,及时化解了他们的困惑,排除了他们的困难,使其受伤的幼小心灵得到及时的抚慰,形同扭曲的心理得到及时得到矫正。对于居住在边远山区,家庭条件较差没有安装电话和网络的孩子,我们学校对其登记造册,分期分批组织他们在学校“爱心电话”上与远在异乡的父母单独(当然,我们教师也在分机上跟听(跟听并非监听),记录,分析,对症制定干预方案)电话交流,让父母配合学校共同做孩子的干预与矫正工作。

6.总结成果,推广应用。研究的目的就是为了探索成功的教育途径与方法,让其在研究中发挥更大效益。在整个研究过程中,我们的老师结合这次课题研究个案,相继写出了不少具有推广价值的研究论文、研究案例和工作随笔,受到上级科研主管部门的鉴定和认可,还有不少论文和案例在国家和省、市重点期刊上发表。如课题负责人刘勋华老师撰写的《留守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个案分析与反思》、课题组成员、心理辅导教师游银菊与王文斌老师合著的《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成因分析与对策研究》被中国教育教学研究会集结成书,面向全国公开发表(该书统一书号为ISBN978-0896-50180-9/G·10197),校长毛光荣与班主任黄元清撰写的《农村留守儿童性格孤僻的成因与矫正个案分析》荣获由中国教育学会《中国教育学刊》举办的“中国教育实践与研究论坛”征文评比大奖赛壹等奖,并公开发表(该书统一刊号IS8N978-7-80196-700-8)。

为了将这些研究成果转化为“生产力”,我们一是将研究对象由留守儿童发展到全校所有学生,二是将这些获奖成果和我们的实验方案、具体作法汇编成册免费印发全镇中小学教师(计240余册),为兄弟学校的研究提供成功的经验和可资借鉴的案例(但也文明“不可全单照搬”),三是选派课题组教师和心理辅导教师到村级小学指导相关类型课题的研究,推广我们的成功经验。面对全镇下辖的五所管理区完小,我们先后累计下派指导教师130多人次,每学期定期举办心理健康教育辅导一次,培训村级小学心理骨干教师13人,挽救濒临失足青少年30多名,较好地让我们研究的成果在诊断和干预学生心理障碍过程中发挥了应有的作用,收到了预期的效果,并得到上级科研部门和社会各界的认可。

三、今后的设想

“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他们正处在人格、理想、志向、兴趣、爱好的接触与形成初期。学校、家庭和社会如果能够给他们营造一个温馨的、良好的、积极的、健康向上的学生和生活环境,及时给予正确的教育和引导,他们就会自觉不自觉的在良好氛围的熏陶和优雅环境的约束下,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就会逐渐养成健康的人格,树立崇高的理想,立下宏伟的志向,就会兴趣广泛,喜好健康,就会常怀一颗健康的心理。即使当这些“幼苗”在某一个时期,遭到“病菌”的侵蚀,只要我们稍加修整,依然会枝繁叶茂,茁壮成长。

当然,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不是一成不变的。人和事也是一样,是在不断地发展变化着。也许我们今天获得的成功经验和方法在某校、某人身上行之有效,但不一定运用到另一所学校或另一同学身上仍然有效。因为世上没有也不可能有万能的灵丹妙药。尤其是发展变化中的幼小的儿童心理。因此,我们设想:

1.进一步完善研究方案,创新研究方法,继续将课题研究引向深入,继续加强学生的心理辅导研究,将课题已有的研究成果运用到实践中去。

2.加强与班主任及各科任教师之间的交流,分享经验、总结提升,充分发挥科研兴教的作用,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

上一篇:打造生态教育 构建教育生态下一篇:血防工作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