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监管目标定位论文

2022-04-19

编者按:中国银监会成立以来,在依法监管方面有了许多探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績,不仅出台了100多项具有指导性、专业性和操作性的监管法规、指引与规范性文件,更为重要的是监管理念、监管程序与行为更加体现现代社会的法治精神。中国银行业依法监管的过程可以解读为中国社会国家治理模式从依据政策治国到依据法律治国的转变过程。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银行监管目标定位论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银行监管目标定位论文 篇1:

广西村镇银行发展问题研究

【摘要】村镇银行是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业务的健康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解决农村金融存在的诸多问题,对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本文阐述了广西村镇银行的发展状况、对其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一些促进广西村镇银行发展的建议。

【关键词】村镇银行 农村金融 广西

村镇银行是指经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依据有关法律、法规批准,由境内外金融机构、境内非金融机构企业法人、境内自然人出资,在农村地区设立的主要为当地农民、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提供金融服务的银行业金融机构。为解决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网点覆盖率低、金融供给不足、竞争不充分等问题,推动农村地区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国家先后出台多项政策鼓励和引导社会资金进入农村地区。2006年12月20日,中国银监会出台了《关于调整放宽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准入政策更好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并以四川、青海、甘肃、内蒙古、吉林、湖北六省为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试点。2011年7月25日,中国银监会发布了《中国银监会关于调整村镇银行组建核准有关事项的通知》,进一步完善村镇银行组建的相关规定。在国家政策的引导下,各地都开始积极设立村镇银行,截止2011年第一节度末,全国开业的村镇银行已达400家,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农村地区金融供给不足的问题。

目前,国内已有学者分别对我国农村金融服务体系中存在的问题[1],村镇银行的发展现状[2]和村镇银行的可持续发展[3]以及广西村镇银行的发展[4-5]等方面的内容进行研究。

一、广西村镇银行发展概况

2008年6月30日,广西首家村镇银行——平果国民村镇银行的开业拉开了广西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序幕。同年,注册资本为5000万元,由桂林银行作为发起人成立的兴安民兴村镇银行于11月26日开业。截止2011年第二季度末,广西已有13家村镇银行,分别为:平果国民村镇银行、兴安民兴村镇银行、田东北部湾村镇银行、柳江兴柳村镇银行、东兴国民村镇银行、临桂国民村镇银行、钦州灵山泰业村镇银行、田阳兴阳村镇银行、桂林国民村镇银行、横县桂商村镇银行、南宁江南国民村镇银行、容县桂银村镇银行、宾阳北部湾村镇银行。其中,宁波鄞州农村合作银行发起成立的有5家,桂林银行发起成立的有3家,广西北部湾银行发起成立的有2家,柳州银行发起成立的有1家,广西兴安农村合作银行发起成立的有1家,东莞银行发起成立的有1家,如图1。

图1 截止2011年第二季度末,各银行在广西发起成立村镇银行的数量

至今,广西村镇银行取得了良好的发展,比如平果国民村镇银行,截止2010年12月末,该行各项存款余额20611万元,贷款余额22935万元,实现净利润856万元。户均贷款余额为34.82万元,其中贷款余额在50万元以下的有462户,占全部贷款余额的73%;个体工商户贷款、农户贷款、小企业贷款占总额比例分别为44.23%、16.08%、14.26%,如图2。[6]广西兴安民兴村镇银行截止2010年12月31日各项存款余额6.41亿元,较年初增加3.31亿元,增幅106.96%;各项贷款累计发放742笔,贷款余额4.2亿元,较年初增加2.19亿元,增幅108.95%;其中涉农贷款余额2.98亿元,占贷款总额70.84%,贷款市场占比跃居全县第四位。[7]据《2010年广西壮族自治区金融稳定报告》中公布的数据,截至2010 年末,广西村镇银行各项存、贷款余额分别为17.86亿和13.37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86.18%、和135.47%,存贷比为74.86%,同比下降16.17%。

图2 2010年末,平果国民村镇银行贷款余额构成情况

二、广西村镇银行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社会信誉低,吸存能力差

村镇银行是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公众对其了解还不够,部分人认为村镇银行是“私人银行”,缺乏信誉,不愿到村镇银行存款,而更愿把钱存到国有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邮政储蓄银行等。这导致村镇银行在吸收存款的业务上处于劣势,竞争力不如其他农村金融机构。

另外,村镇银行主要设立于农村地区,居民收入水平不高,农户和中小企业的闲置资金有限,客观上造成了村镇银行筹资困难。目前,村镇银行还存在支付清算渠道不畅通,网点少等问题,这导致其便利性不足,对潜在存款客户的吸引力下降。

(二)经营成本高,盈利水平低

广西村镇银行的客户主要是农民,个体工商户和小企业较多,利润率本身较低,而风险较高。农民居住比较偏、散,客户贷款具有频繁、额度小等特征,导致经营成本高,影响村镇银行的经济效益。村镇银行机构的小型化、分散化,在应对储户提现和其他日常运营问题上,所需的高流动性资产与总资产的比例相对较高,形成活期存款、各种汇兑头寸较少,资金成本相对较高。与国有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等金融机构相比,广西村镇银行经营规模偏小,缺乏规模效应,盈利水平比较低。

(三)面临情况复杂,经营风险较大

广西村镇银行所面临的风险主要有信用风险、农业自身的风险和政策风险。政策风险主要是由于村镇银行的成长时间比较短,相关的政策具有不稳定性和不确定性。比如,人民银行对村镇银行的存贷款利率浮动区间是否放宽这一问题并未给出明确的规定。2010年5月,财政部在《关于农村金融有关税收政策的通知》中规定“农户小额贷款的利息收入,免征营业税,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按90%计入收入总额”,然而其有效期为2009年1月1日至2013年12月31日,不具有可持续性。在组建村镇银行的挂钩政策方面,中国银监会在2011年7月25日下发的《关于调整村镇银行组建核准有关事项的通知》中规定“在地点上,由全国范围内的点与点挂钩,调整为省份与省份挂钩”,是政策不确定性的表现。农业对自然环境依赖程度比较高,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比较低,具有较大的风险。另外,广西在农业生产方面还缺乏科学的规划,未能按市场的需求进行规模化生产,农业发展存在盲目性趋同性,而且农业生产具有很强的季节性。这些特定因素都将会对农民按时还款的能力产生影响,给村镇银行的发展带来风险。

(四)贷款投向难以保证,偏离目标定位

在《村镇银行管理暂行规定》的第三十九条中指出:“村镇银行在缴足存款准备金后,其可用资金应全部用于当地农村经济建设。村镇银行发放贷款应首先充分满足县域内农户、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确已满足当地农村资金需求的,其富余资金可投放当地其他产业、购买涉农债券或向其他金融机构融资。”这并未对村镇银行的资金投向给出强制性的规定,很难保证村镇银行的资金流向。村镇银行的目标定位是为“三农”服务,缓解农村地区金融供给不足等问题,但同时它也是以盈利为其经营目标,由于农业具有收益低、风险大的特点,因而这两个目标是存在一定矛盾的。作为村镇银行的股东,他们的目标就是赚钱,为了实现利润最大化,村镇银行将会把贷款投向悄悄转向城市地区,从而背离了村镇银行设立时的目标定位,支农效应被削弱。

(五)管理水平不高、人员素质较差

广西村镇银行从业人员管理水平与业务素质是制约村镇银行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目前,村镇银行在管理水平和从业人员素质方面与一般商业银行有一定的差距,以广西柳江兴柳村镇银行为例,今年8月12日其在网上发布的招聘信息中对学历的要求为大学专科(含)以上学历,而一般商业银行大多要求要本科(含)以上学历。然而,农村金融问题比较复杂,这对从业人员的管理水平与业务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这两者之间的矛盾使村镇银行无法根据其市场定位和农村金融需求的特点进行金融创新和提供有效的金融服务。

三、促进广西村镇银行发展的建议

(一)提高吸存能力、扩展资金来源渠道

政府和村镇银行要利用各种媒体和平台向公众加大宣传力度,介绍村镇银行的性质及其开展的相关业务,增进社会公众对村镇银行的了解。建立存款保险制度,从而使客户能放心的把钱存到村镇银行。另外,为进一步扩大村镇银行的资金来源渠道,人民银行可给予村镇银行一定的支农再贷款,扩大村镇银行的资金实力。在资产业务方面,村镇银行应加强自身的业务水平,积极与农村信用社和邮政储蓄银行等金融机构进行竞争,争夺市场份额。同时,村镇银行应当培养自身优势,重视其他银行所不擅长的小额贷款业务,填补市场空白。

(二)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由于村镇银行起步晚,实力有限,盈利水平低,因而政策支持在村镇银行发展过程中是必不可少的。在税收政策方面,国家应给予村镇银行的营业税率与农村信用社的优惠税率相同,即3%,从而减少村镇银行经营成本。同时,政府还应提供一定的财政补贴政策来提高村镇银行开展农村业务的积极性。一方面要对完成目标的银行给予奖励和补贴,另一方面对有违规行为的银行进行处罚,建立一套完整的奖、罚激励机制。中央银行可放宽村镇银行的利率政策,使其定价更加灵活,帮助其拓展市场。针对农村金融高风险、低收益的特征,政府通过建立这种风险和收益相称的激励机制,在很大程度上可以激励村镇银行农村金融服务的开展。

(三)健全风险监控机制

借鉴平果国民村镇银行的成功经验,村镇银行可以用农户联户担保贷款、农业企业担保贷款、林权证质押贷款、个体工商户抵押贷款等多种方式控制农村信贷风险。在具体的实践当中,应结合本地区的实践情况,建立符合实际的担保机制,进一步扩大农村抵押担保品范围。根据制度经济学的观点,明晰产权,建立公开透明的农村土地使用权、牧场及其他不动产的抵押登记、交易制度,扩大抵押品的范围,从而使农村的金融需求更容易得到满足,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另外,为了分散农村地区生产经营中的风险,可以引入保险机构进入农村金融市场,为农业提供保险服务,降低农业生产的风险。最后,要完善农村地区信用记录,加快农村信用体系建设,为资金需求者的信用风险评估、监控奠定基础。

(四)切实加强金融监管

金融监管机构应按照2007年银监会出台的《关于加强村镇银行监管的意见》中提出的“宽进入、严监管”的标准,严格根据其中规定的监管内容对村镇银行进行监管。村镇银行的经营具有高风险性和较低抵御风险能力的特征,监管部门应要求村镇银行建立起合理的法人治理结构,建立健全风险控制机制。对村镇银行发展中出现的偏离“三农”目标的问题加强监管,保证村镇银行将绝大部分的资金用于农村建设,保障辖区内的农户、个体工商及小企业对资金的需求。

(五)加强员工培训

金融业是知识密集型的服务性行业,员工职业素质和服务水平的高低对村镇银行的竞争力有重大的影响。因而,村镇银行应重视对员工的理论知识、业务技能、服务态度进行全方位的培训。理论知识是从事金融行业所必备的基础,对员工的工作质量及其自身发展有重大的作用,同时也是村镇银行培养中高层经营管理人才必不可少的内容。在为顾客提供服务的过程中,员工的业务技能和服务态度综合反映了村镇银行的整体实力和形象,是员工培训中的重要内容。

参考文献

[1]王双正.我国农村金融体系发展的深层次思考[J].金融理论与实践,2006,(1):30-33.

[2]孙建平, 彭徐婷. 对村镇银行发展现状的调查与分析——上饶市广丰广信村镇银行个案[J]. 武汉金融, 2010, (7): 64-65.

[3]葛倩倩. 我国村镇银行可持续发展研究[J]. 当代经济管理, 2011, 33(5): 81-84.

[4]李晓健. 依托村镇银行支持特色农业,拓展东盟市场——基于广西村镇银行的思考[J], 2010(5): 7-10.

[5]平果国民村镇银行定位明确获多赢. http://www.zdfjr.org/_d271545349.htm

[6]兴安民兴村镇银行:2010年各项存款余额达6.41亿元. http://www.xatvw.com/html/2011/xatv_0209/8723.html

作者简介:崔冉(1986-),男,广西大学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国际金融;邵凌波(1988-),女,广西大学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国际金融。

作者:崔冉 邵凌波

银行监管目标定位论文 篇2:

中国银行业依法监管的新发展(上)

编者按:中国银监会成立以来,在依法监管方面有了许多探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績,不仅出台了100多项具有指导性、专业性和操作性的监管法规、指引与规范性文件,更为重要的是监管理念、监管程序与行为更加体现现代社会的法治精神。中国银行业依法监管的过程可以解读为中国社会国家治理模式从依据政策治国到依据法律治国的转变过程。为此,本刊特约中国银监会政策法规部主任黄毅博士作系统分析。文章分上下两篇,上篇探讨依法监管理论与实践,下篇则对2006年的监管立法进行回顾。

银行业依法监管是一个重大而复杂的课题,它既是监管的本质要求,又是动态的发展过程。依法监管进程中,银行监管实现了从缺乏规则到具备规则,从具备规则到具备合法规则,再到架构基本符合现代有效银行监管的规则体系的历史演变;实现了规则制定权、现场检查权、行政许可权、行政处罚权等核心监管公权的法律控制;实现了对银行业金融机构、银行业从业人员和社会大众的自主经营、合法竞争和相关权益的制度保障;开展了旨在统一规则、提升质量和规范监管者法律行为的制度建树。诸此依法监管进程中的制度成就,无疑为银行业依法监管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银行业依法监管的价值结构

依法监管的法理构造,既包括监管价值层面内容,又包括法制实践层面内容。二者关系相互依存与互为耦合,共同体现于有效监管与依法监管实践。对银行业依法监管予以认识和估价,必须还原于依法监管的法理构造的全面考察。

银行业依法监管在价值层面的结构要件,主要体现于如何正确处理以下三个方面的辩证关系:

放宽管制与有效监管相统一。银行监管思维是指导银行监管的整体看法和基本理想。由依照政策监管到依法监管,银行监管完成了由传统监管思维向现代监管思维的初步转换。现代依法监管思维是多元的,但最重要的思维莫过于如何处理放宽管制与有效监管的基本关系。一定程度而言,放宽管制与有效监管是一对矛盾。一方面,现代社会的发展进程表明,自上个世纪70年代以来,世界进入“行政国”(administrative state)以后,出于对政府权力膨胀的警惕和防范,世界各国均践履了行政控权的行政法治理论,放松政府管制和建设有限政府是当今世界的时代潮流,因而银行监管有放宽管制的政府理论基础;另一方面,纵观世界银行业务发展和监管模式变迁的历史可见,银行业经历了全面监管到放松管制,再到重新监管的演变过程,特别是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1998年的俄罗斯金融危机、2001年的以阿根廷为代表的南美洲金融危机,使人们开始全面反思政府放松银行监管所产生的问题,因而世界各国认为建立相对严格的银行监管成为必要。妥善处理好放宽监管和加强监管的辩证关系,不但是我国银行业依法监管理论的重点研究范畴,更是我国银行业发展进程中的必然选择。而且,我国当代银行监管绝不应是20世纪30年代西方国家严格监管的简单重复,也不应是现代西方国家加强监管的翻版或复制,而必然是符合21世纪经济金融全球化、开放化要求,力争银行监管成本最小而对社会福利贡献最大的银行监管。这种银行监管的基本理念,就是既要避免政府的过度管制,又要实现对银行业金融运行的有效监管,是银行监管法治框架下的放宽管制和有效监管的有机统合。

监管独立性与责任制相融合。要实现当代银行监管的新思维,要实现放宽管制与有效监管的动态平衡,我们就要考察法定监管主体对银行监管的影响状态。美国货币监理署的经济学家丹尼尔·诺勒认为,在银行监管结构中,是一元监管还是多元监管,是否由中央银行承担监管职能,是否或如何划定银行监管的范围,这些因素均不足以影响银行的绩效,而惟一发挥重要甚至决定性作用的因素,则是银行监管者(主体)的独立性。无独有偶,2002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发布了Marc Quintyn和Michael W.Taylor的《监管的独立性和金融稳定》研究报告,该文件不但首肯监管独立性的核心作用,而且确定了独立性的四维标准:管理独立性;监督独立性;机构独立性和预算独立性。

监管主体的独立性,保证了其抵制干预和化解风险的权能和力量,但也加大了其自身的监管责任。为了实现有效监管,监管主体必须用专业、严格且可靠的办法和措施来全面监管银行业。这些责任感是监管者独立性的对应产物,独立性意味着权能的不受干预,因而是强大的;责任感意味着权责相当的原则要求,因而也是具体而重大的。德意志联邦银行家梅斯特(Edger Meister)指出,“监管责任的确定是决定金融市场未来之路的最重要因素。”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认为,负责和尽职应包括如下9条标准:(1)明确的目标和使命;(2)清晰的法律基础以界定监管机构的权力和职责;(3)与其他行政机构关系的明确界定;(4)对高级官员任职、免职条件和程序的清晰界定;(5)对于可以忽视监管独立性的特定环境和条件、程序的清晰界定;(6)对国会确保监管机构负责地使用其授予权力的程序的清晰界定;(7)明确的司法检查安排以保证监管机构行使权力的方式接受司法监督,明确的诉讼机制以确保监管决策的一致性和合理性;(8)在保护商业机密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增加决策过程的透明度;(9)通过事前预算拨款程序或事后财务检查确保监管机构以负责的方式管理其财务。

监管规范性与内控化相一致。监管客体即是银行监管的对象或形式目标,它是一个与监管主体相对称的重要概念。作为银行监管关系中的被监管者,银行业金融机构及其从业人员从产生到进入银行业市场,从经营活动到银行业市场退出,无一不在银行业规则的规范之下,可以说,监管客体的生存价值在于规范,银行业金融机构及其从业人员均具有接受规范的法律属性。一般认为,监管客体的规范体系包括:银行业金融机构组织规则;银行业经营行为规则;银行业工具规则;银行业市场规则;银行业调控规则等。银行机构的内部控制是现代银行监管的基础,它是银行机构的一种自律行为,是银行机构内部为完成既定的目标和风险防范,对各职能部门及其工作人员从事的业务活动进行风险控制、制度管理和相互制约的方法、措施和程序的总称。内控制度包括:健全的岗位责任制度和管理措施;合法的授权;有效的内部稽查制度;预警预报系统和应急应变措施等。在当今形势下,规范性主要是监管客体的外力要求,内控化是监管客体的内在驱动,而且内控和自律越来越居于银行监管的突出地位,监管客体日益呈现出内控自律严格化趋势。

银行业依法监管的实践结构

银行业依法监管在实践层面的结构要件如下:

银行监管规则的科学化与系统化。银行监管者首先应当拥有并行使一项权力,即银行监管规则的制定权。这项权力不但由专门法律授予,而且要求银行监管者正确行使。推进依法行政和依法监管,首要的是准确、科学地行使规则制定权,构建较为理想的银行监管规则体系。一方面,从规则体系的实质意义看,当今应重点解决的问题是:我们要构建一个合法的规则体系。一方面,就规则体系的表现形式而言,我们应力图构建层次分明的规则体系。由于银行监管法律法规的制定主体为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和中央政府,专门监管者应着力提高监管规章和其他规范性文件的生存质量。

较长时期里,我国银行监管很多领域没有规则或者说缺少规则,银监会成立后,出台了《银行监管法》,修改了《人民银行法》、《商业银行法》,颁布了100余件规章和规范性文件,内容涉及银行业市场准入、业务运行和市场退出等方面。现在,我们把规则制定的价值取向设定为:一是要特别注重规则的合法性。如果一个规则本身就是坏规则,对银行监管肯定是害处无穷的。二是要特别注重规则的针对性与科学性。要有针对性地填补过去没有的规则空白,要加大规则制定的科学因子和技术含量。从没有规则到有规则,从有规则到有合法的规则,从有合法的规则到有科学的规则,再到有针对性规则、可操作性规则,直至有一个比较理想的规则体系,这是当前我们推进依法监管工作的首要目标。

银行业行政审批的法制化。2004年,监管机构将原有的70项审批事项整合成59項,报请国务院同意后施行,这些举措为目前银行业依法审批和依法许可打下了基础。

由审批到许可,不仅仅是名称变化,关键是涵义大不相同。审批注重行政性,许可注重法律性;审批的自由裁量大,许可的程序控制严;审批是政策治国的产物,许可是依法治国和法治的要求。行政许可法施行,对我国银行业监管理念、职能、体制、方式和监管行为,都产生了重大影响。当前我们推进依法监管工作,主要就是根据行政许可法立法精神,结合银行业监管现状和实践,做出具体的规则安排和工作部署。为切实落实许可法,银监会研究了银行业行政审批的实际情况,梳理整合了准入、高管资格等规则内容,针对银行业监管对象的不同特点,归纳各监管领域的审批经验,总结各种形式的许可规律,就中资商业银行、外资金融机构、非银行金融机构和合作金融监管等金融机构及其领域的审批和许可,制订了一整套行政许可制度化构建规则,并做出具体制度安排。当前新制定的许可规则包括:银监会行政许可实施程序规定;中资商业银行行政许可事项实施办法;外资金融机构行政许可事项实施办法;合作金融机构行政许可事项实施办法。这些许可规则,是新形势下银行业依法监管的必然产物。

现场检查的程式化与规范化。现场检查既是银行监管的一种手段,更是监管者的一项重要权力。推进银行业依法监管,就要正确估量这种重要的监管权力。现在,银行最基础的支付结算清算系统更加技术化,所以和过去以及其他检查相比,现在的银行检查更加技术化、更加复杂化。现场检查为银行监管提供了最新的知识、最新的经验;它是银行监管发现问题、处置问题银行机构、对银行体系进行评级预警的一个重要手段;它也是行使处罚权和其他权力的重要依据。因此,当代银行监管的重点是,认真对待现场检查权,正确行使现场检查权,使其当然地置于银行法治框架之下。

推进银行业依法监管,还要提升监管者行使现场检查权的基本能力。毫无疑问,现场检查是一种典型的行政强权,这种行政权力如使用不当,必定侵害被检查人的合法利益。现在的检查已不单纯是存贷款的管理,还面临许多新产品、新工具的使用,面对许多跨系统、交叉性的金融工具的使用。对那些高度细腻化、高度技术化的技术工具,以及在这个基础上衍生出来的很多业务,监管者不一定熟悉,更不一定有能力行使检查权。上述两个方面的情况说明,控制和化解银行业风险,行使自由裁量的检查权,监管者确实责任重大。所以,我们今天要推进依法监管工作,就是要提高监管人员行使检查权的能力和素质,就是要严格依法检查,依法办事。

行政处罚的合法化与合理性。银行业处罚是一个行政执法的过程。监管机关依照国家法律行使处罚权,就是行政执法。在形式上,银行业处罚权与司法制裁权不同,但是在实质内容上,却是与司法制裁权有着基本相似因素。对银行业行政处罚的评判和改进,是当今银行业依法监管的重要内容。目前理论界不少人认为,影响当代银行业依法监管的部分原因来自处罚权的滥用,他们提出,现今银行监管中,监管者大量使用监管处罚权,甚至主要靠处罚开展监管活动,因而要对此予以纠正。我们则不这样看。我们通过实践和研究发现,现实生活中,监管者很少使用或基本不用监管处罚权,严重影响了监管力度和监管效果,必须引起理论界和实务界的高度重视。

从1999年国务院通过《金融违法行为处罚办法》开始,到2003年国家修订《商业银行法》,调整有关银行业行政处罚条款并对有关处罚内容、标准做出新的规范。近几年来,银行监管者除了对大案要案施以处罚手段外,正常监管过程中很少进行处罚。很多情况下,处罚权的行使,往往出现在除非被逼到那份上,否则就不会实施。例如,《商业银行法》修改时,监管者要求设定若干经济处罚权并确定制定实施标准,但现在罚款的措施却很少用。又如,金融机构不按时提供会计报表、情况、信息,或者提供的信息有重大的疏漏、瞒报、错报问题时,监管者可以对其予以处罚,我们的统计资料表明,几乎没有监管者使用这个最普通的权力。人们将这种不正常的现象,戏称为中国特点的“严父慈母”型监管。这是一个非常严肃的问题,也是一个非常重大的问题。这类问题反映了我国银行业处罚纠偏的必要性。一方面,法律授予监管处罚权,监管者不能分割、让渡和不作为,否则就构成监管失职和渎职。另一方面,中国这么个泱泱大国,要把几十万亿的银行资产监管好,不严格实行依法处罚也很难想象,而且极有可能导致监管乏力或监管无效。因而,我们监管机构应特别重视高质依法地行使处罚权。当然,在法定条件下,我们也要警惕为处罚而处罚的滥用职权。违法不处罚和制裁,没有违法行为滥用职权处罚,这两方面都是依法行政、依法监管所不容许的。我们推进依法监管,就要对这些做出分析和纠偏,就要使监管机构正常、依法行使监管处罚权。

银行业依法监管的现实成就

从1986年国家发布银行监管的第一个行政法规起,我国银行监管已经历了前后二十年的发展历程,依法监管的要求愈益严格,依法监管的内涵也愈益深刻。以中国银监会设立为标志,我国银行业依法监管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这一期间,监管者致力于推进银行业依法监管事业,取得了诸多来之不易的制度性成果。

以银行监管法为核心进行全方位立法,基本构建了我国现代银行监管规则体系。1986年1月,国务院颁布了《银行管理暂行条例》,标志着我国开始对银行业予以依法监管。90年代以后,银行改革力度逐步加大,为把我国银行办成真正的商业银行,保障银行乃至金融业的稳健运行,国家于1995年出台了《人民银行法》和《商业银行法》。以这两部法律为基础,一些旨在加强银行监管的行政法规和部门规章得以制定。这些行政法规和部门规章涉及银行监管诸多领域,从市场准入、从业资格、业务经营等方面对银行监管予以规范。可以认为,这期间制定的法律、法规和规章,初步形成了我国现代银行业监管法律框架。

2003年国家成立银监会,立法机关随即制定了《银行业监督管理法》,并对《人民银行法》和《商业银行法》进行了及时修订。《银行业监督管理法》是我国第一部政府银行监管的专门法律,它反映了我国银行监管的现实需求,借鉴了国际范围内银行监管的先进理念和良好做法,具备了科学性、系统性和开放性等现代银行监管法律特征。可以认为,银监会的成立,以及《银行业监督管理法》、《人民银行法》和《商业银行法》的制定与修改,标志着我国银行监管法律体系构建步入全新的发展阶段。此后,以《银行业监督管理法》和《商业银行法》为基准,银行监管规则制定的进程大为加快,银行监管朝着规则体系化方向迈进。

经过二十年艰难的努力,我国已经初步地建立了以《银行业监督管理法》和《商业银行法》为核心,以《金融违法行为处罚办法》和《外资金融机构管理条例》等行政法规为骨干,以部门规章和大量规范性文件为主体,以中央立法机关和中央政府的相关法律、法规、决议和命令为辅助,以及相关金融司法解释为补充的现代银行监管法律规则体系。这些银行监管规则体系涵盖市场准入、机构监管、高管监管、审慎监管、持续监管、监管措施、监管处罚和监管行为规范等领域;涵盖银行监管实体性规定、程序性规定和辅助性规定等层面;涵盖监管公权规制、相对法权益保护和监管主客体自身规范等维度。

制定并实施大批规章和规范性文件,重点满足了银行监管的现实需要和银行审慎经营的迫切需求。秉持银行审慎监管与有效监管理念,监管者以银行监管法律为基准,针对银行监管中的立法空白和亟需规范的领域,开展区分轻重、缓急和主次的监管规则制定工作。截至2006年12月月底,银监会制定并发布了170余件规章和规范性文件,重点涉及银行金融机构与业务的市场准入、风险管理、内部控制、资本充足率、风险集中、关联交易和监管规范等诸多方面。几年来的监管实践表明,这些重点规则有效规范了监管者的公权行为,极大促进了银行金融机构的审慎经营和平等竞争,完善了现代有效银行监管法律与规则体系,从而为新时期的银行业依法监管奠定了良好基础。

例如,在资本充足率方面,监管者及时制定了《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管理办法》,弥补了以往沒有具体计算标准和管理细则的空白,这一内容翔实、标准严格、操作性很强的资本审慎监管规则,使我国银行监管确立了资本金监管方面的清偿性理念与战略;在风险监管、风险集中和关联交易方面,监管者制定并颁布了包括《商业银行次级债券发行管理办法》、《商业银行市场风险管理指引》、《股份制商业银行风险评级体系》、《集团客户授信业务风险管理指引》、《商业银行与内部人和股东关联交易管理办法》等规则在内的50余件规章和规范性文件,从而建立了较为完整的风险监管规范体系,加强了银行风险监管的系统性和完整性,最终促进我银行业稳健运行和长足发展。

又如,在规范银行审慎经营的同时,监管者还颁布了《股份制商业银行非现场监管规程》、《银监会行政处罚办法》和《银监会行政复议办法》等10余件规章和规范性文件,这些监管规则适应了国家推行依法行政的政策要求,有利于监管者规范自身行为,有利于建设新型监管主体,有利于保护银行业金融机构及其从业人员的合法权益,最终有利于促进银行业依法监管。

实行放松规制与有效监管相结合,为银行业进一步发展开拓制度空间。为了适应银行业务创新,给予银行业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监管者采取了如下显著的放宽管制的法律调节措施:(1)部分降低银行业务和高管人员准入要求。通过制定银行监管规则,取消了中外资商业银行代理业务、法人账户透支等部分业务的审查或备案;取消了各银行分支机构开办其法人机构和部分新业务的限制;取消了高管人员平调任职资格和部分金融机构高管人员任职资格的限制;取消了外资银行增设分行的时间间隔要求等。(2)进一步放松商业银行服务价格的管理,给予商业银行更大的自主空间。银监会与发改委联合发布规则,将原国家定价改为国家指导价与商业银行自主定价相结合,给予商业银行更多定价的自主权。(3)规定境外金融机构可以向中资金融机构投资入股。通过实行《境外金融机构投资入股中资金融机构管理办法》,突破了长期以来我国对境外金融机构投资入股中资金融机构的严格禁止性规定,进一步放宽了境外金融机构对中资金融机构股本投资的限制。这些放宽监管的具体措施,很好地推动了商业银行改革,促进了商业银行主体多元化格局的形成,改善了商业银行的资本结构与状况,提高了我国商业银行的经营水平和国际竞争力。

本着宽其所宽和严其所严原则,监管者适应银行监管发展要求,完善监管法律与规则系统,试图进行卓有成效的银行监管。银监会成立后,提出“管法人、管风险、管内控、提高透明度”的监管新思维,在制定并实施的300余件监管规则中,有超出半数的监管规则旨在规制有效银行监管,是必须监管的领域。

坚持银行机构规范化与内控化相结合,为建设适应现代企业要求的银行业市场主体夯实基础。在我国银行监管中,作为银行监管关系中的监管相对方,银行金融机构及其从业人员从产生到进入银行业市场,从经营活动到银行业市场退出,无一不在银行业监管规则的规制之下。可以说,银行机构的生存发展过程均被有效规范,银行金融机构及其从业人员均具有接受规制的法律属性。

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监管者和各银行机构都逐步认识到加强和完善内部控制体系的重要意义。在监管者重视与引导下,各银行机构初步建立了内部控制体系框架。2002年,监管者颁布了《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指引》,要求商业银行建立内部控制体系。银监会成立后,结合国家构建国有银行产权监护人制度要求,引导商业银行正式建立了严格的内部激励约束机制。监管者指导银行机构,在充分发挥自身管理作用的同时,将监管者的风险监管要求转化成银行机构自身的风险管理需求。采取的内控措施具体包括:(1)建立合理的内控组织机构,实行严格的岗位分工,制定明确的工作职责,使各部门既有相对独立性,又能相互配合;(2)健全授权授信审批机制,强化对权力的监督和制约,严防权力错位和失控;(3)不断修订和完善各项内控规章制度,增强内控制度的系统性和可操作性;(4)改革审计稽核管理体制,实行审计督查考核制度,确保审计稽查部门充分发挥监督职能。

加强监管者的独立性与责任制建设,为监管者行为规范和监管正确定位进行了可贵的制度探索。我国银监法规定,银监会拥有制定监管标准和规则的权力;拥有独立监督的措施和危机管理、强制性制裁的权能;拥有独立于政府执法的法律地位和专业人士决策的组织优势;拥有适当的预算规模和必须的制度话语权。同时,银监法也明确了银监会的责任与尽职制度,例如,接受全国人大的权力监督;接受专门审计、监察机关的监督;按严格的程序要求执法,一定程度的监督对象和其他公众的监管参与等。

与银监法要求相适应,银监会进而颁布了《银监会监管职责分工和工作程序的暂行规定》等规章和规范性文件,以加强监管者自身的责任制建设。这种监管主体的独立性与责任制相结合的法律规制,是新时期银行业依法监管的一项显著特征。

建立国际化监管资源与信息共享机制,强化了国际范围内各银行监管当局的协调与合作。银监会成立后,遵循改革与开放并举、开放与监管并行的原则,积极扩大银行业对外开放。监管者十分重视营造有利于银行业开放的法律环境,修订并颁布了《外资金融机构管理条例实施细则》、《境外金融机构投资入股中资金融机构管理办法》、《外资银行并表监管管理办法》等监管规章,有力促进了外资银行业务发展、风险监管和安全环境,吸引并鼓励了外国战略投资者投身国内银行市场。

适应银行业开放要求,监管者加强了与世界各监管当局的交流与合作。短短几年内,通过与美国、加拿大、韩国、澳门、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签订《监管合作备忘录》或《双边监管信息交换协议》,有效地建立了监管当局之间的协调与合作机制。这些机制具体包括:定期磋商机制、定期交流信息机制、对对方在本辖区进行现场检查的互助机制等。通过这些合作机制,监管当局之间可以对有关监管信息进行沟通和核实,可以及时了解互设在对方辖内的银行机构的经营状况,可以及时发现银行经营中存在的问题或不良态势并向银行机构提出警示,可以及时对银行机构不审慎经营行为或违规违法行为进行规制或惩戒。通过监管合作与信息共享,母国监管机构大大减少了跨境现场检查,有效地节约了监管资源,降低了监管成本;监管当局之间对其银行的跨境业务进行了有效检测,进行了持续有效的并表监管活动。此外,通过监管合作,我国监管者还组织了世界一流的咨询委员,为我国银行业长足发展赢得了国际化智识支持;还与国际上各主要国家和地区的监管当局签署了备忘录,加强了包括监管法律规则体系建设在内的各项合作。

进行新型制度探索与创设,建立了旨在规范银行监管机构内部行为的法律工作机制。我国银行监管中,一直面临着四个值得高度重视的问题:一是监管者内部存在分散制定规则的权力和基本事实,这虽保证了监管规则数量和规则需求,但因缺少规则整体性价值,最终与依法监管要求相违背;二是由于监管规则制定主体不统一,形成监管规则不一致或相冲突,最终引发了监管实践中的法制窘况;三是由于监管规则制定主体多元化,导致监管规则效力减弱或无法切实执行,影响了银行监管的权威与效果;四是制定监管规则时,为实现规则科学性、系统性与完整性,需要对监管规则中相同、共性与一般性因素予以综合考虑。

为了解决法规冲突和规则失谐问题,监管者进行了艰难的制度探索与创新。2005年12月,银监会颁行了《银监会法律工作规定》,建立了旨在规范内部行为的包括统一规则制定的法律工作机制。这些机制和制度具体包括:(1)立法规划制度。这一制度要求,监管机构以国家经济、金融政策为指导,根据国家银行业发展和监管的实际需要,充分吸收国际先进做法,制定银行业立法规划和计划。(2)起草论证制度。这一制度要求,监管机构对规章与其它规则制定做出统一规范,起草规章和规则应当进行充分论证,所起草的规章的名称、结构、内容、表述等方面都应当符合规定的规范要求。(3)规则审查制度。这一制度要求,在规章起草完毕之后,银监会法律部门将依据规定的审查程序和标准对草案进行严格审查,统一把关,以切实提高规章的制定质量。(4)咨询解释制度。这一制度要求,监管机构要对规则尤其是规章咨询解释的条件、情形、原则、管辖、程序和形式,统一做出制度规范。通过着力构建一个科学有序的法律工作流程,全面规范监管机构的规则形式和规则内容,促进我国银行业依法监管和有效监管。

通过改进相关制度和机制,加強了银行监管规则操作性、实践性和最为重要的执行力建设。银行业依法监管与有效监管,具体取决于监管法律、法规和其他规则的执行力,反映于银行监管执法的实践评估。为此,银行监管者必须构建新型的检查评价制度,凭籍这一制度,对银行业法律、行政法规、规章的立法质量和其他规则制定质量进行检查和估量,对法律和其他规则的执行效果予以判断和评估,从而最大限度地提升监管规则的操作性、实践性和执行力。

基于上述考虑,银监会通过颁布《法律工作规定》,建立了银行监管规则的检查评价制度。这一制度的主要内容确定为:(1)检查评价的标准。具体包括:监管规范应当符合上位法规定的合法性标准;规范之间应当相互衔接一致的协调性标准;规范应可以得到有效执行的操作性标准;规范应当促进银行业规范发展的实效性标准;规范的内容措施应当明确完整的完备性标准;规范应当易于理解和能够被普遍认知的推广度标准;规范应获得严格执行和全面遵守的守法率标准。(2)检查评价的形式。具体包括:监管机构以年度为基准时限作出的年度检查评价;监管机构对规章和重要规范性文件进行特殊检查的专项检查评价;监管机构在实施现场检查时附带做出的其他检查评价。(3)检查评价报告。这一重要的文件应当包括以下内容:依据检查评价标准进行具体分析;银行业法律、行政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分析;制定、修改或废止相关法律、行政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的建议;改进监管执法工作和责任追究的建议等。通过监管规则的检查评价制度,评估了银行监管法律、行政法规、规章和其他规范性文件的实施效果,检验了银行业监管立法水平,检查了银行监管机构的执法水平,发现了银行监管法律、行政法规、规章和其他规范性文件制定和执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从而有利于富有针对性地、有的放矢地加以解决。

全面开展法规清理和法规汇编活动,加强了银行监管规则的科学性、规范性与统一性建设。银行监管者中,要推进依法监管,就要认真解决监管规则冲突问题,就要加强监管规则的立、改、废工作,就要形成规则统一性建设的制度安排和运行机制。2004年开始,银监会确定监管法规的清理、整合与汇编为未来两年的工作重点,集中专门力量开展银行监管法规的清理与汇编工作。两年来,法规清理与汇编工作部门确定了法规清理与汇编工作方案、工作目标和任务分工;完成了对500余件监管法规文件的基础清理、审查论证和上报审议工作;2006年12月,又完成了《银行监管法规汇编》的技术规范和体例设计工作。

通过法规清理和法规汇编工作,银监会加强了监管规章和规范性文件的立、改、废工作,较彻底地解决了监管规章或规范性文件不配套、不协调、不完整问题;较好地总结了我国银行监管的实践经验,吸收、借鉴国际范围内银行监管的行之有效的做法。以法规清理和法规汇编为基础,银监会加强了银行监管规则的科学性、规范性与统一性建设,加大了银行监管立法规划的工作力度,加强了构建我国未来银行监管法制发展框架的工作部署,从而为我国银行业依法监管事业长足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作者:黄 毅

银行监管目标定位论文 篇3:

解读《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1613号——与银行监管机构的关系》

【摘要】本文归纳了于2007年执行的《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613号

——与银行监管机构的关系》的主要观点和内容,并针对我国近年来金融大案频发的现状,分析了准则对我国银行业、监管机构和外部审计的警示作用。

近年来,我国银行业金融诈骗案件动辄上千万元甚至数亿元,呈现出涉案金额高、数量持续上升的特点。仅从数量上看,我国银行业金融诈骗远高于西方发达国家,给银行的稳健经营和金融安全带来了极大风险,具有极大的社会危害性。

2001年,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和国际会计师联合会(IFAC)的国际审计实务委员会(IAPC)[国际审计与鉴证准则委员会(IAASB)的前身]发布了国际审计实务公告(IAPS)1004号《银行监管者与外部审计师的关系》。公告从银行董事会和管理层的职责、外部审计师和银行监管者的作用、外部审计师与银行监管者的关系等几个方面进行了详细的论述。公告强调银行治理层的责任,强调银行监管者与外部审计师沟通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与国际审计实务公告相一致,我国于2006年制定了《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613号——与银行监管机构的关系》,并于2007年开始执行,适用于商业银行财务报表审计业务和专项任务。从准则的核心内容来看,我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与国际审计实务公告基本上是一致的,准则从形式上为注册会计师开展工作提供了条件。在实务中,对我国银行业监管以及注册会计师审计工作都有重要的警示作用。

一、准则颁布的重要意义

银行在现代经济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它吸收公众存款,提供支付方式、经营和贸易的资金。为安全、有效地履行这些职能,银行业必须获得公众的信任。因此,与一般性质的经营企业相比,同样作为经营性质的机构,除具有基本的公司治理、股东关系等外,银行还有另外一个非常重要的利益团体,即银行的债权人。为保持银行系统的稳定、为保证公众利益,银行要接受中央银行或有关官方机构的谨慎性监管。

银行的财务报表要接受注册会计师的审计。注册会计师依据职业道德和审计准则开展审计工作,这些依据包括:独立性、客观性、职业能力、应有的谨慎、充分的计划和监督。注册会计师的意见增加了财务报表的可信度,促进了公众对银行系统的信心。

随着银行业务的日趋复杂,越来越需要银行监管和注册会计师的工作。在许多方面,银行监管机构和注册会计师面临着同样的挑战,他们的职能被视为是相互补充的,银行监管机构不仅受益于注册会计师的工作结果,而且可以安排注册会计师实施额外的工作,这些工作有助于其完成监管责任。同时,注册会计师在履行其职责过程中也要寻找有关银行监管方面的信息,以便更有效地完成其职责。银行监管机构与注册会计师的沟通可以促进财务报表审计和监管的效果。

二、准则的主要内容

(一)银行治理层和管理层的责任

准则首先讨论了银行治理者——董事会和管理当局的责任。正如财务丑闻所证明的,没有适当和正确的董事会治理控制结构,会大大降低审计师和监管者工作的有效性。

1.准则列出董事会、管理当局的责任,这些职责应该保证实现以下目的:

2.委托具备充分专业技能和诚信的人完成银行的任务,在关键岗位上委派有经验的人员。

3.针对银行的不同行为,建立并实施充分的政策、实务和程序,包括:

(1)推行高标准的职业道德和专业准则。

(2)准确识别、计量所有重大风险、充分监控和控制这些风险的系统。

(3)资产质量的评估和恰当的确认与计量。

(4)“了解你的顾客”原则,防止银行有意或无意地被犯罪分子利用。

(5)利用恰当的控制环境,实现银行既定的绩效、信息和遵循性的目标。

(6)内部审计进行遵循性测试和评价内部控制的有效性。

4.建立适当的管理信息系统。

5.银行应具有适当的风险管理政策和程序。

6.遵守有关债务清偿能力与流动性要求在内的法律法规及监管规定。

7.不仅保护股东的利益,还要保护存款人及其他债权人的利益。

(二)注册会计师的责任

准则明确了注册会计师的责任是对商业银行财务报表是否按照适用的会计准则和相关会计制度的规定编制,是否在所有重大方面公允地反映了商业银行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发表意见。审计的目标是对财务报表发表审计意见,为此,注册会计师要了解商业银行及其环境、评估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考虑重大错报风险、考虑舞弊风险因素的影响来设计和实施审计程序,以发表适当的审计意见。准则论述了银行有别于其他商业组织的特征,以此提请注册会计师在实施审计过程中予以充分地关注。最后还指出与管理层和治理层沟通的重大事项以及考虑告知银行监管机构的重大违法事项等。

(三)注册会计师与银行监管机构的关系

在很多方面,对同样的事情,银行监管者和注册会计师审计关注的侧重点不同,但可以相互补充。银行监管重在保护银行系统的稳定,促进单个银行的稳定和安全,从而保护存款者的利益。因此,监管机构运用其财务报表来评估银行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监管银行的现有能力和未来能力。注册会计师审计主要关注向股东或董事会报告银行的财务报表,在此过程中,注册会计师会考虑管理当局所使用的持续经营假设的适当性。

银行监管涉及银行安全和谨慎管理的基础,即保持内部控制系统的稳定。在大多数情况下,注册会计师都会评价内部控制以确定其可信赖程度,从而计划和执行审计。

银行监管机构必须确信每个银行在一贯性的基础上保持充分的会计政策,以便监管机构能够评价银行的财务状况和盈利能力,也便于银行定期编制和公布财务报表。注册会计师审计关注是否保持了充分、可靠的会计记录,足以使会计主体编制没有重大错报的财务报表,从而使注册会计师有一个表达意见的基础。

准则指出,审计和监管工作的目标、范围各不相同,但是,在许多方面,银行监管和注册会计师审计对双方都有用。管理者和审计师的交流以及已经过审计的财务报表,可以提供关于银行经营不同方面的有价值的观点。同样,注册会计师审计能够通过银行监管获得有用的信息,当进行监管检查或管理会谈时,从提交给银行的检查面谈的交流材料中也可以得到一些结论。这些沟通对审计十分有用,因为它们提供了一些对重要领域的独立评价。总之,银行监管和注册会计师审计的和谐关系可以有效地促进银行的公司治理和监督及审计效率。

(四)协助完成监管过程的补充要求

针对注册会计师受监管者要求完成的特定任务,准则规定了以下七条原则性要求:向监管者提供完整、准确的信息是银行管理当局的责任,注册会计师的责任是报告该信息或特定程序的实施,注册会计师不承担监管责任;注册会计师与被审计银行的正常关系应受到保护;在接受监管机构的任务之前,要考虑是否会产生利益冲突;要详细而清楚地说明监管要求;银行监管机构的任务要在注册会计师的能力之内;注册会计师完成监管者的任务要有合理基础;注册会计师要对获取的信息保密。

三、准则对实务的几点启示

从准则制定的目的与内容来看,审计准则主要是规范注册会计师的审计工作,明确注册会计师的职责与立场,便于注册会计师开展工作。从国际审计实务公告的制定过程来看,实务公告充分考虑了1997年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发布的《有效银行监管的核心原则》。与我国的审计准则不同的是,公告描述了如何利用每一个角色,更加强调银行监管与内部、外部审计的相互作用,强调发挥各自的功能,使监管工作更有效率和效果,充分的监管使各方都负起了应有的责任。因此,在我国审计准则的执行过程中,强调以下方面的内容对我国银行业的安全稳定、对注册会计师顺利开展审计工作都是十分重要的。

(一)完善治理结构是银行的首要责任

与国际审计实务公告一致,审计准则把董事会及管理层的职责放在了第一部分进行论述,并且始终强调注册会计师审计与银行监管并不能取代银行董事会及管理层的责任。目前,我国有越来越多的商业银行上市,银行已经开始注重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的建设,如上收支行管理权限、机构的扁平化、建立应急机制等。但不可否认的是,银行在改制过程中仍然带有一定的行政色彩,存在“一把手”权力过大、忽视“一把手”的道德风险、治理层与管理层职责的划分不清、市场定位不准、片面强调业务指标、对内部违法违纪案件查处不严、商业银行内部审计作用不明显等严重问题。现代公司治理结构是通过制度安排,合理地配置所有者与经营者之间的权利与责任关系。其主要特点是通过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及管理层所构成的公司治理结构进行内部治理,通过对权力的配置来制约银行的高管层和基层金融机构的权限是十分必要的,使金融机构在战略决策、内部管理和业务操作等各环节中有相互的监督和制约,以减少经营管理中存在的各种风险。

(二)加强银行监管机构的作用

我国银监会的成立和一系列监管法规的颁布,体现了我国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加强金融监管的要求。监管对维护金融业的稳定和促进银行业健康发展是至关重要的,外部监管是控制金融犯罪的关键,监督者是站在相对独立的角度来实行有效的监督。但是从目前的监管现状来看,由于人力、方法有限,无法达到大面积的监管。从当前监管的内容来看,金融监管仍以对金融机构的审批和金融机构的合规性监管为主,对金融机构日常经营的风险性监管和规范性监管涉及较少;也没有将金融机构的法人治理结构和内部控制作为监管的重点。由于监管制度的操作性不是很强,使监管制度没有得到很好的执行。因此,要完善监管法规,更新监管理念,改进监管方式和方法。同时,充分利用注册会计师审计的力量,降低监管成本,弥补监管力量的不足。

(三)强化注册会计师与银行监管机构的联系

准则从形式上已经为注册会计师开展工作提供了条件。就目前我国注册会计师所处的社会地位和力量来看,准则实施的关键在于提高注册会计师的职业素质,强化注册会计师的责任感。要进一步细化准则,尤其在注册会计师与银行监管机构的沟通机制方面,要完善银行重大违反法律法规事项的沟通程序以及相应对注册会计师的保护措施。协会要充分发挥集体力量,鼓励和支持注册会计师与银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同时积极总结有效的金融审计方法并加以推广。

(四)国家审计的力量不可忽视

准则中所指的注册会计师审计并不包括国家审计,而在我国目前的审计体制中,国家审计占据了重要地位。从近几年的审计实践看,金融犯罪的频发给金融审计带来了新的任务,审计机关在履行法定权限和职责的过程中,发现和查处了大量的违法案件,在审计过程中积累了一些行之有效的查处金融犯罪的工作经验和发现案件线索的工作方法。在金融审计中,要突出对金融机构高管人员的道德品行、职责权限和履职状况的关注,不仅要突出对银行内部问题的查处与揭示,更重要的是要着眼于银行治理结构的完善,体现出国家审计是一种高层次的监督活动。同时,要注重审计监督与银行专业监督的协调,避免不必要的重复检查或遗漏重点项目和领域。

作者:王春兰

上一篇:金融监管体制研究论文下一篇:行政执法监督探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