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善银行监管制度试析论文

2022-04-22

摘要:深化农村金融体系改革应以市场化原则重构农村金融组织体系建立合理的金融监管体系完善金融风险管理和补偿机制。本文从农村信用合作社的监管入手用博弈论的分析方法寻求纳什均衡分析这一问题最后提出监管制度创新的建议。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完善银行监管制度试析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完善银行监管制度试析论文 篇1:

农业银行理财产品的发展研究

摘 要:本文概述了商业银行理财业务的发展情况,以农业银行为例介绍了理财产品的发展历程、产品特点、未来发展趋势,指出理财业务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发展建议,以供参考。

关键词:农行 理财业务 理财产品 问题 发展建议

在国民经济快速增长的大背景下,民间资本和个人收入明显增加,对于闲置资产的保值、增值催生了理财业务。一方面能够增加商业银行的经济利润,扩展收入来源,有利于降低经营风险;另一方面能够满足客户对资金保值、增值的需求。农业银行是我国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之一,也是我国最早推出理财业务的银行之一。近年来其理财业务发展迅速,理财产品种类不断的完善,但是在理财业务发展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本文的主要目的,是通过探讨商业银行特别是农业银行近年来理财业务发展情况,指出业务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法,以规范理财业务发展。

1 商业银行理财业务发展概况

我国商业银行理财产品的发展从萌芽期到发展期再到成熟期,数量从少到多,品种从单一到丰富。整体来说,随着相关监管政策的调整,法律法规的日渐完善,我國商业银行理财产品主要经历了以下四个阶段。

1.1 萌芽阶段

从2003年11月,中国银行发行了我国第一款外币理财产品——“汇聚宝”外汇理财产品;到2004年11月,光大银行推出了我国第一款人民币理财产品;再到2005年底,我国约有26家银行开展了理财业务,理财产品余额约为2000亿元。这表示我国商业银行理财产品进入了以外资银行产品、结构化产品、外币理财产品等为主,种类趋于多样化,设计创新有了明显突破的萌芽阶段。

1.2 发展阶段

从2006年起至2008年,我国商业银行理财业务逐步开始规范,发展速度也逐步加快,投资方式开始多元化,理财产品运作模式也丰富起来,获得了大量的理财客户。但也出现了一些深层次矛盾,如市场稳定性不足,导致泡沫积聚以后引起的市场低迷;投资者忽视投资潜在的风险,进一步助长了市场泡沫的膨胀;金融机构自身缺乏相关的专业人才,不能合理引导投资者进行理性投资,从而加剧了市场的不稳定性。

1.3 调整阶段

2008年~2009年,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各种产品更加保守,尤其是保本类产品数量增多,客户的风险意识也明显提高。

1.4 成熟阶段

从2009年至今,由于监管部门对银行理财业务的监管力度不断加强,监管制度不断完善,多项规则制度规范的相继出台,我国商业银行理财业务在发行理财产品的银行数量与种类上,均取得了很大突破。其中,人民币理财产品占比较大,成为主流产品。

2 理财产品的投资方向

在商业银行中,理财产品种类较多,资金运作呈现多样化,主要包括以下四种:一是打新股产品,利用了大量资金形成的规模效应;二是信托类产品,是由银行发行的人民币募集到的资金,投资到指定的信托公司中,收益可固定、可浮动,且具有一定风险[1]。三是ODII类产品,指的是将客户的资金委托给经监管部门认证的银行,把人民币兑换成美元参与境外投资,到期后获得一定收益。该类理财产品的中间过程繁琐,而且收益会受到汇率的影响。四是结构型产品,主要是采用金融工程技术,将固定收益产品、金融衍生品相结合,属于一种新型的理财产品,主要在货币市场投资利率债、信用债、票据等。

3 农行理财产品的发展现状

3.1 发展历程

农业银行理财产品的发展历程如下:2004年提供投资咨询服务,主要面对大型机构,同时推出个人理财产品——汇利丰,推广外汇理财业务。2005年,一方面大力推广汇利丰,另一方面提供人民币集合资金理财业务。2006年,以债券类理财产品为主,根据客户需求提供专项理财服务,具有一对一的特点。2007年,接连推出多种信托类理财产品,包括股票、贷款、收益凭证连接等,同时尝试推出QDII类产品。2008年,推出人民币结构型存款业务,将侧重点放在中、短期理财产品上。2008年8月开始,一直到2009年全年,整顿理财业务,减轻金融危机对理财带来的影响,产品规模呈现出整体增加的趋势。2009年以后,理财业务进入快速发展的阶段,产品体系不断完善。目前已经形成本利丰、安心得利、安心快线、安心灵动、如意系列理财产品,形成短期、中期、长期的理财产品体系。

3.2 产品特点

第一,产品种类齐全。农行理财产品体系的特点,是种类丰富、体系完善,基本满足了客户的理财需求。一方面,理财业务产品线完整,包含基金、存款、自助理财等,能够适应不同客户、公司的金融需求。另一方面,客户和公司如果有大额理财业务,可以定制理财产品,满足个性化的理财需求。

第二,产品具有流动性。农业银行已经推出开放式理财产品和固定期限理财产品,客户购买农行开放式理财产品,产品期限较为灵活,客户在满足一定的条件下可以灵活赎回产品获得现金,产品的流动性较强。如天天利滚利产品,可以实现当天购买、第二天即可赎回,流动性较强,该类产品较好的满足客户对收益性和临时性流动性需求;对于客户购买固定期限的理财产品,在产品封闭期间,客户如急需资金,农业银行可以为客户提供理财质押贷款,满足客户临时性流动性需求。

第三,产品投向明确。农业银行在销售理财产品时,会为每款理财产品出具产品说明书,产品说明书中会明确告知本理财产品的资金投向,从目前发行的理财产品资金运作主要集中在货币市场、债券市场、商业票据、银行存款、信托项目等,风险大小不同,资产配置不同,产品期限也不同。普通用户可以根据自身需求,购买相应的产品,高端用户则能够申请定制产品。

第四,风险管控良好。农业银行高度重视理财产品风险的防控,内部已经形成较为健全的理财产品开发、运作、风险防控运作体系,将风险控制贯穿在产品的设计、开发、推广等各个方面;同时在理财产品销售时,定期会对理财客户进行风险偏好进行测评,依据测评结果划分对风险承受能力不同的客户类型,依据客户类型进行销售不同风险状况不同类型的理财产品;在销售理财产品时,农业银行产品说明书中会对本理财产品面临风险进行充分提示,同时对于部分理财产品农业银行会定期的公布产品的收益率、资产配置结构以及后续对市场变化的看法和资产配置的计划,信息的充分公开更加有利于客户了解农业银行理财产品的特点、面临的风险,为其下一步的决策提供依据。

截止目前,农业银行理财产品没有出现客户损失本金或未达预期收益的情况,风险控制能力较强,在市场上树立良好的形象。

3.3 未来发展趋势

第一,投资方向多样化。信贷理财产品虽然流动性差,但是收益稳定,因此获得客户青睐,成为当前主要的理财产品。股票、基金、债券类产品的收益影响因素较多,高收益的同时伴有高风险,因此在推广上有困难。但是,随着经济社会的稳定发展,未来单一性的基础资产结构被打破,理财类产品的投资渠道明显拓宽,为人们提供了更多的选择。

第二,理财产品规模化。理财产品近些年的发展快速,可以用井喷式增长来形容,不仅产品数量多,而且收益良好。分析其原因,主要是先前产品基数低,随着基数的增加、银行业务的成熟,理财产品的质量不断提高、规模得以扩大,从单纯追求数量转变为质量、数量兼顾的局面。

第三,风险控制规范化。经过经济危机的影响,银行不仅重新认识了理财业务风险,同时也更加关注非市场因素带来的风险。对于投资客户来说,会优先选择安全稳健的、收益相对固定的、风险更小的产品。

4 农行理财业务发展存在的问题

4.1 产品同质化严重

理财产品的种类是否丰富,成为吸引客户的一个重要因素,直接影响到理财业务的发展前景。2016年农行理财产品余额16311万元,但是在产品设计和类型上与其他银行相比基本类似,产品的同质化、大众化特点突出[3]。具体来说,理财产品大多是基金、证券、外汇、保险产品的组合,技术含量不足,缺乏创新性,难以满足客户的差异化需求。

4.2 理财产品的收益较同业较低

与同业客户同期限同档次理财产品相比,农业银行的部分理财产品整体收益率偏低。农业银行自身的风险偏好较低,在设计理财产品时,将风险防控放在首位,在理财产品资金运作上主要用于低风险的利率债、金融债、信用等级较高的信用债,并且杠杆较低,造成部分理财产品收益率较低。

4.3 理财产品客户结构不够合理

按照理财产品的销售对象划分,理财产品销售对象可以为个人客户和对公客户,2015年农业银行理财产品余额15733万元,其中个人理财产品余额10162万元,占比为64%;对公理财产品余额为 5610万元,占比为36%;2016年理财产品余额为16311万元,较上年增长3.4%;其中个人理财产品余额11515万元,占比为70.6%,占比同比增加5.4%;对公理财产品余额4796万元,占比29.4%,占比同比下降6.6%;从近两年农业银行理财产品销售对象看,农业银行理财产品主要以个人客户为主,对公客户理财产品销售占比较低,销售对象和结构需要进一步的优化。

4.4 缺少对公理财产品品牌和体系

农业银行目前推出的理财产品,品牌和种类主要以个人客户为主,已经推出的部分理财产品销售对象较为广泛,个人客户和对公客户都可以购买,尚未形成对公客户理财专属品牌和产品体系。由于对公客户自身资金运作的特点、需求与个人不同,现有的产品难以满足对公客户的需求。

4.5 对投资者风险教育不足

目前农业银行的理财产品销售方式,主要依靠一线人员对客户的营销介绍,部分一线人员由于受自身的文化素质限制、缺少现代的金融知识,会对自身销售的理财产品产品特点、资金运作、面临的风险了解较少。在向客户营销时,往往重点强调产品的收益率,忽视对产品风险的提示。另外,在目前的考核政策下,以销售量为产品计价为基础,更加刺激员工以完成销售数量为目标。

5 农行理财产品的发展建议

5.1 加强产品创新力度,形成差异化的产品

农业银行应当在全面开展市场调查的基础上,精确识别不同类型的目标客户,推出一批创新型理财产品,通过差异化的理财产品提升自身的竞争力。比如,可以有针对性的推出挂钩更多种类大宗商品价格的结构化理财产品,满足具有较强风险承受能力、追求較高收益的客户理财需求。

农业银行应当尽快推出一批有市场竞争力的对公理财产品,形成自身的对公理财产品体系和专属品牌,通过产品提升对公理财产品的销售。比如,对于金融同业客户,该类客户资金量较大,且资金较为稳定,该类客户对客户资金的收益率和流动性有双重需求。农业银行可以根据客户的风险偏好和资金流动性,有针对性推出金融同业客户专属理财产品。对于追求较高收益的金融同业客户,可以推出部分资金用于高评级的信用债、有一定杠杆的产品,来满足客户对资金高收益率的需求。

5.2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一是加强业务培训,农业银行要加强对一线人员销售人员的业务培训力度,让其充分了解我行理财产品的种类、资金运作特点和风险情况。二是通过合理的薪酬吸引高层次的人才。理财产品的设计和资金运作需要高层次的金融人才。要通过设计具有市场化的薪酬吸引高端人才,同时在内部晋升、职称评定等方面给予这类人才一定的倾斜。

5.3 加强对投资者的风险教育

一是要通过多种途径加强对客户的教育;二是在产品销售时,要充分对客户介绍理财产品的种类、资金运作方向以及可能面临的风险,让投资者对产品有充分的了解;三是要改革内部考核体系,改变过去单纯重视销售量作为产品计价的依据,要将规范销售纳入考核范畴中。对于误导客户销售造成不良影响的,要对所在行、所在网点以及销售人员给予一定的处罚。

5.4 要加强风险防控

农业银行要进一步的健全内部风险防控体系,形成合理的人员分工、风险防控体系。在理财产品在设计、研发、推广时,应该对收益、风险、价格等要素进行测试,评估可能出现的风险,制定应急处置方案。

6 结语

综上所述,商业银行推出理财产品,适应了国民经济发展的趋势,能满足人们的投资理财需求。以农业银行为例,理财产品具有种类齐全、流动性强、投向明确、风险管控良好的特点,获得了客户的青睐。然而,针对理财业务中存在的问题,应该精准分析客户群体,加强金融机构合作,构建专业理财团队,并健全风险管理体系,以推动农业银行理财业务的健康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德成.农业银行公司理财业务发展研究[J].中国农业银行武汉培训学院学报,2013(4).

[2] 张溪颍.创新商业银行理财产品销售的策略探讨[J].时代金融(中旬),2014(6).

[3] 者贵昌.“余额宝”冲击下我国商业银行理财产品的优化策略[J].学术探索,2015(10).

[4] 王翎艳.试析银行间市场理财产品运作模式及其风险监管[J].理财(经论),2016(12).

[5] 刘子博.浅析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产品营销策略——以农行河北省分行营业部为例[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7(8).

[6] 翟立宏,罗荣华,刘威仪,等.银行理财产品与开放式基金业绩比较分析[J].财经科学,2013(10).

[7] 周宇.关于商业银行理财产品现状及发展的分析[J].时代金融, 2017.

作者:郭程

完善银行监管制度试析论文 篇2:

我国农村金融监管制度的博弈分析

摘要:深化农村金融体系改革应以市场化原则重构农村金融组织体系建立合理的金融监管体系完善金融风险管理和补偿机制。本文从农村信用合作社的监管入手用博弈论的分析方法寻求纳什均衡分析这一问题最后提出监管制度创新的建议。

关键词:农村金融;监管;纳什均衡

文献标识码:A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金融支持对农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现阶段我国农村金融体系变革滞后,制约着农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因此,深化农村金融体系改革,以市场化的原则构建农村金融监管体系完善农村金融风险管理和补偿机制,构筑一个高效、合理的农村金融体系显得尤为必要和紧迫。

一、我国农村金融监管体制存在的缺陷

目前,我国已经初步建立起一个分工负责、相对独立的金融监管组织体系,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的能力不断加强。但从审慎性风险监管和农村金融市场发展的实际情况看,现行的农村金融监管体制还存在许多缺陷,尚不能有效监控农村金融风险。集中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

1.风险控制主体缺位,使监管难以全面有效。一个有效的金融风险控制体系应由三个系统构成:市场约束条件下的外部银行、证券、保险风险监控系统,被监督金融机构自身内控系统与社会监督体系。但目前这三个体系均存在问题。首先,外部监管系统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由于机构、人员、素质有限难以有效监管。同时由于历史遗留下的原因,农村金融机构并不在三会有效监管范围之内,由于缺少了必要的约束机构,农村金融机构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能力不强。其次,被监管农村金融机构,如具有国有商业银行和准集体性质的农村信用合作社,由于产权制度和法人治理结构的缺陷使得内控机制难以有效建立,内部资产结构不合理,资产负债率高,流动性资产比重低,给农村信用合作社运作带来了很大的风险。第三,社会监督体系发展滞后,外部审计服务机构行为不规范、不诚信,舆论监督、信息披露制度尚不健全,也是农村金融机构监管不足的因素之一。

2.农村金融监管目标错位,使外部监管职能难以充分发挥。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集金融监管、维护金融安全和社会稳定多重职能于一身,在缺乏存款保险制度和维护社会稳定的大前提下,监管部门在对农村金融机构监管的时候,只得以牺牲监管效率、降低监管要求或与监管对象某种程度的妥协来维护社会、金融稳定;同时由于复杂的内外部条件和环境的制约,地方保护主义和部门利益的影响,监管权力与责任不对称,给监管带来了难度;再加上农村金融机构具有很大的扶农性、政策性的特征,与商业银行的特性有很大的差异,使得三会对商业银行的监管措施在对农村金融机构监管时就显得不足,金融监管职能难以充分发挥。[2]

3.监管机构之间、监管机构与中央银行之间信息不对称,难以形成高效监管合力。目前,银行、证券、保险三大监管机构之间的协调机制尚不健全,中央银行与监管机构信息难以共享,监管的政策措施相互重叠或相互抵触的现象时有发生。中央银行与金融监管部门在金融机构出现流动性风险或退出市场等救助方面,由于信息不对称,可能造成由于中央银行救助过度,导致金融机构和金融机构负责人的“能力风险”和“道德风险”,或为金融机构提供了监管套利的可能性。[3]

农村金融中很大一块是农村信用社的监管,为了更具体更深入地分析农村金融,笔者细化到对农村信用社的监管这个分枝上,并引入经济学上的博弈论来分析这一问题。

二、我国农村金融监管模型分析——农村信用社纳什均衡分析

农村信用社的金融监管是指金融监管的特定主体对农村信用社的市场准入业务经营及市场退出等进行全方位监督管理的活动。作为政府宏观经济调控及规制金融活动的一项重要手段,其基本含义是维持农村信用社安全及稳健经营,从而在整体上确保农村金融体系的安全和农村金融秩序的稳定。长期以来,中国人民银行和银监局按照对商业银行的监管模式对农村信用社进行监管,这与农村信用社的经营现实存在着较大差别,难以适应农村金融发展的要求。[4]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信用社开展农村金融业务的行为可有两种纯策略选择:即信用社是选择合理经营可持续方式还是不合理和违规经营不可持续方式。合理经营时信用社的收益为v,不合理和违规经营时收益为u,假定u>v。政府在金融监督方面也有两个可供选择的纯策略检查与不检查。假设政府检查需耗费一定的费用c,一旦发现信用社进行不合理和违规经营,则处以惩罚f。在这个博弈中信用社与政府的决策,均由双方独立做出即一方在做出选择时,不知道另一方的选择。同时假定两局中人对各种情况下各自的得益是清楚的。在此假定前提下将信用社与政府的博弈作为完全信息静态博弈来考察二者的博弈矩阵如图1所示

图1 信用社与政府的博奕

1.当v>u时,纳什均衡是(可持续 不检查)。

2.当v<u-f时,

(1)f<c时,纳什均衡是(不持续 不检查);

(2)f≥c时,纳什均衡是(不持续 检查)。

3.当u>v﹥u-f时

(1)f<c时,纳什均衡是(不持续 不检查);

(2)f≥c时,纯战略的纳什均衡不存在,但存在混合战略的纳什均衡。

用y代表政府的检查概率,即政府检查的概率为y,不检查的概率为1-y。x代表信用社不可持续的概率,即信用社选择不合理和违规经营的概率为x,合理经营的概率为1-x。给定x时,政府选择检查(y=1)和不检查(y=0)的期望收益分别为:

πG(1,x)=(f-c)x+(-c)(1-x)=fx-c

πG(0,x)=0x+0(1-x)=0

解πG(1,x)=πG(0,x),得x*=c/f

即如果信用社选择不可持续的概率小于c/f,政府的最优选择是不检查;如果信用社选择不可持续的概率大于c/f,政府的最优选择是检查;如果信用社选择不可持续的概率等于c/f,政府可随机选择检查或不检查。

同理,给定y时,信用社选择不可持续和持续的期望收益分别为:

πE(y,1)=(u-f)y+u(1-y)=u-fy

πE(y,0)=vy+v(1-y)=v

解πE(y,1)=πE(y,0),得y*=(u-v)/f

即如果政府检查概率小于(u-v)/f,信用社的最优选择是不可持续方式;如果政府检查概率大于(u-v)/f,信用社的最优选择是可持续方式如果政府检查概率等于(u-v)/f,信用社可随机选择可持续或不可持续方式,即混合策略纳什均衡为{(c/f,1-c/f),((u-f)/f,1-(u-v)/f)}。其意义是在均衡情况下,信用社以c/f的概率选择不合理和违规经营。以1-c/f的概率选择合理经营,政府以(u-v)/f的概率选择检查,以1-(u-v)/f的概率选择不检查。

以上经济博弈分析给我们的启示是:信用社选择不合理和违规经营的概率与政府检查的费用c成正比,即可理解为政府查处的难度越大,检查费用越高或检查效率越低则信用社违法的行为就越多;与政府的处罚力度f成反比,而政府检查的概率与信用社不合理和违规经营所得的额外利益u-v的大小成正比,即其利益越大,则违法行为就越多,从而检查也多,而与政府对信用社的惩罚力度f成反比。从中可以得出,整顿农村金融市场秩序,促进信用社进行农村金融资源的可持续开发,政府应该积极采取各种措施增大实行可持续经营的信用社的经营收益,如产权制度确定、金融信息支持、财政税收支持、利率支持、信用支持、资金支持等,尽量减少实行合理经营的交易成本和开发费用。同时,政府应降低实行不合理和违规经营的信用社的非法所得,如提高政府对不合理和违规经营的检查效率(降低检查的成本),加大对信用社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等。当u-v=0时,信用社就不会有不合理和违规经营的利益冲动。此外,政府还应多方面多渠道地进行金融法律法规宣传,提高信用社及员工的可持续经营意识,从一开始就积极引导信用社走上可持续开发的道路。

三、完善我国农村金融监管制度的对策

1.转变监管理念,建立全新的监管思想。我国农村经济的脆弱性,正式金融的高风险性和非正式金融的不规范性,决定了我国农村金融监管的复杂性。因此,农村金融监管制度改革与创新既要借鉴现代金融监管新思想和成功经验,又要立足我国农村金融实际,实现我国农村金融监管理念的三个转变。一是由合规性监管向合规性和风险控制并重监管转变。既要加大风险监管力度,完善风险监管方式、方法,防止风险积累扩大,又要加强合规合法经营监管,维护农村金融市场秩序和农村金融稳定。[5]二是由封闭控制型向开放透明型转变。在不涉及国家秘密和金融企业商业秘密的前提下,按照有关规定公开监管政策规定、监管程序办法和各类监管信息、报告。这样不仅有利于保护存款人利益,也有利于实现外部监管信息共享,约束监管人和被监管人行为,还有利于引导金融机构和投资人投资和理财行为。三是由随机粗放监管向制度化、集约化监管转变。切实解决监管制度规定和流程过于原则、监管内容过于粗放、检查监督过于随机等问题。引进国际规范的监管方式、方法。[6]

2.建立银行、证券、保险三大监管机构的协调机制,提高农村金融监管效率。[7]基于我国农村金融市场和农村金融机构的复杂性,以及金融创新加速,农业银行集团化发展趋势和其他金融机构业务多元化等情况,为了整合农村金融监管资源,提高监管效率,在我国目前监管水平尚待提高的情况下,可以借鉴国外伞型监管模式成立金融监督协会,协调三家监管机构,相互沟通信息,研究政策措施,保证监管指标的标准化、监管程序和监管人员行为的规范化以及相关政策的一致性,避免标准、口径不一致性以及重复监管或监管缺位现象的发生。[8]

3.健全完善金融同业公会,加强行业自律。行业自律组织是金融监管的有效补充,在整体金融监管体系中是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金融同业公会通过自我管理、自我规范、自我约束,可以有效地避免各金融主体之间的不正当竞争,规范自己的行为,促进彼此的协作,与监管机构一道维护金融体系的稳定与安全。[9]当前,同业公会首要任务是制定同业自律公约,规范和协调同业经营行为,携手共建平等竞争、依法守规经营的良好金融秩序。

参考文献:

[1] 道格拉斯·诺斯.制度、制度变迁和经济绩效[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

[2] 陈耀芳,邹王生.农村合作银行发展模式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

[3] 何广文.农村信用社改革操作指南[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4.

[4] 冯晓琦,徐大公.制度环境约束下的金融创新[J].投资研究,2005,(4).

[5] 房得东,霍学喜.农村信用社制度新模式探索[J].莱阳农学院学报,2003,(4).

[6] 王慧卿,郭春松.从新制度经济学视角探索我国农村信用社体制改革[J].武汉金融,2004,(4).

[7] 何问涛,蒋海.农村信用社产权制度改革与组织制度选择[J].金融研究,2000,(4).

[8] 董佳宇.农村信用社管理体制缺陷及改革思路[J].经济工作,2003,(4).

[9] 张树民,潘国蓉,范映.试析我国农村信用社的发展[J].农村经济,2003,(7).

作者:周扣琴 张庆亮

完善银行监管制度试析论文 篇3:

我国金融监管体系存在的问题及完善对策

[摘 要]金融业在国民经济中具有特殊重要的地位,稳健有效的金融体系可促进经济长期增长。尽管我国金融监管体系已建立,但远远没有达到完善的程度,还存在着许多问题亟待解决。本文以德隆事件为例,重新审视“德隆系”崩溃的真正原因,并进一步反思了我国现行的金融监管制度。

[关键词]金融体系;金融监管;德隆系

目前,因金融风险失控而爆发的金融危机频繁发生,同时对现代经济的破坏性也越来越大。为了保证一个国家的金融稳定,各个国家都建立了各种金融监管机构,并且在实践中不断地探索和完善其监管制度。由此可见,金融监管一直都是金融领域中十分重要的课题,这对于正处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我国尤其重要,因此,研究金融监管问题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 我国加强金融监管的必要性

1.1 金融在现代经济的核心地位决定了金融监管的地位

金融在现代经济中的核心地位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第一,金融业是国民经济活动的资金枢纽和神经中枢,是国民经济的现金收支、外汇收支、信贷收支及结算中心。金融运行能够反映出国民经济活动的状况,通过金融现象,能够反映出国民经济运行过程中出现的新矛盾、新问题、新情况及新趋势;第二,调控宏观经济的重要杠杆是金融,金融在建立及完善国家宏观调控的体系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第三,金融作为现代经济运行中最为基本的战略资源,深刻、广泛地渗透到了社会经济生活中的各个方面。金融在市场的资源配置中起到了核心作用;第四,国家经济安全的核心是金融安全。金融危机具有较大的突发性和隐蔽性,很难预测和驾驭,稍有不慎,就会危及经济的发展,破坏社会的稳定。

1.2 金融业所具有的行业特殊性体现出金融监管重要性

金融业风险来源于各个方面,不仅包括一般行业所共有的经营风险、信用风险、管理风险、市场风险,还有金融行业所特有的汇率风险、国际游资冲击风险、利率风险。并且,金融业本来又是一个较弱的行业,表现在金融机构内在的脆弱性、金融资产价格的内在波动性及金融体系的内在脆弱性。金融监管可将金融业风险基本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确保金融体系的安全,金融机构稳定及金融资产的价格泡沫不会过多。提高金融效率、保护公平竞争、维护金融秩序,是金融业本身发展的需要。良好的金融秩序是保证金融安全的重要前提,公平竞争则是保持金融秩序和金融效率的重要条件。

2 德隆事件产生的原因分析

德隆曾是资本市场上一个响当当的名字,它从最初收购多家上市公司、整合产业、控制金融、在证券市场上呼风唤雨的辉煌,到后来“三驾马车”陷落、股价大跌、德隆“大厦”轰然倒下的悲壮,德隆总是让人印象深刻。

有人说德隆的倒下是一种经济模式的终结,有人说这是民营企业的悲哀,也有人说这是股市远离风险的回归。但是无论怎么说,德隆的兴衰都应该留给人更多的思考。

2.1 违规资本运作

一是控股上市公司通过发行股票以及配股,从证券市场一级市场上获取资金;二是坐庄操纵上市公司的股价,将股价拉高,从证券市场二级市场中获得资金;三是将股价拉高以后,以股票作为抵押,从银行获取贷款;四是控制证券公司及信托投资公司等非银行金融机构,违规发行个人的柜台债和信托计划等获得资金;五是以下属企业名义,从商业银行进行大量贷款,用来进行收购金融机构股权和股市操作;六是从控股城市商业银行融资,转给非银行金融机构;七是挪用股民的保证金;八是利用上缴国债回购大量融资。

2.2 资金链断裂

随着不断地扩张和融资,德隆系积聚了巨大的财务风险。据监管部门自2002年年末以来的调查显示,德隆在整个银行的贷款额高达200亿元~300亿元。而且德隆大量地采用第三方作用担保。这是银行业认为风险最高的贷款方式。更为严重的是,德隆把大量贷款挪用作了股权收购。德隆系企业的信用水平和融资能力急剧下降,德隆系一些经营尚属正常的实业企业的正常经营受到较大影响。德隆系的“帝国大厦”全线崩塌了。

2.3 关联交易泛滥

内部关联交易指的是公司成员间发生的资产和负债,这些资产和负债可以是确定的也可以是或有的。关联交易会妨碍公平竞争和损害投资者利益,导致监管当局难以了解其风险。关联交易的存在,促使集团内部资金调拨十分容易。信息不够透明,故意隐瞒重要信息。德隆注重资产和业务的跨行业组合,甚至故意通过组合来隐瞒真实状况,这种组合,使得公司的真实状况非常隐蔽。

3 我国金融监管体系存在的问题

通过对德隆事件的回顾与分析,我们从中发现了我国金融监管体系中所存在的很多问题。

3.1 监管机构协调性差

从金融监管机构设置来看,我国基本上属于分业监管模式。但这些部门相互间协调性较差。在实际操作中,监管环节出现很多漏洞,不能够很好地发挥作用,从而形成无效监管。

3.2 金融监管法律体系不完备

我国现行的金融监管立法中,存在着较多的原则性规定,缺乏实际的可操作性和创新性,滞后于金融业的发展。对部分新兴的金融业务、金融产品还缺乏相应的法律制度,从而影响到了监管的效率和社会公平的实现,且很难保障存款人和投资人的利益,使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发展较为缓慢。

3.3 分业监管模式存在弊端

分业监管很难对金融业做到统一的监管。目前我国由于各个监管机构的监管目标和指标体系不同,对应的操作方式也不相同,造成了信息的不对称,因此由货币市场、资本市场、外汇市场等构成的金融市场体系,得出的监管结论也就不同了。

3.4 金融机构自律监管不足

金融机构在进行自律监管和内部控制的时候,看似比较完善,但实际上金融监管受到各种因素影响过多,并且监管机构的机制也相当不健全,很难保证金融体系的稳定和健康发展,一定程度上浪费了有限的监管资源,影响了监管的效果和质量。

4 我国金融监管体系完善对策

4.1 建立和完善金融稳定协调机制

通过立法使金融监管向法制化方向发展,使各部门工作做到统一、协调,对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三个监管机构进行整合,建立定期磋商的制度,及时的相互交流监管信息,做到协调统一,解决政策协调和配合问题。建立监管机构的联动协调机制,加强对监管机构的监督,促使其能够正常监管、有效监管。

4.2 建立和完善金融监管法制体系

我国应尽快出台能够涵盖各类金融业务,且具有严密性、配套性和协调性的监管法律体系,增强其可操作性。针对我国金融监管法律体系不健全的问题,明确监管的具体程序和具体措施,以及金融机构内部控制的监管,例如金融机构合并、分立、破产清算的形式、条件、程序、法律后果以及各方的责任与义务。可从两个方面着手:第一,完善金融立法,使法律能够有效地运用于监管体系中;第二,严格金融执法,加强执法人的道德素质,加大执法力度,推动经济和金融健康有序地发展。

4.3 对分业监管模式进行改革

设置统一的金融监管机构。要想解决分业监管所存在的弊端,需要通过设置统一的金融监管机构。该监管机构的职责、权利与义务应通过法律的方式进行确定。所设置的统一的金融监管机构应以法定的条件和法定程序配合分业管理体制及中国人民银行共同完成对金融的监管。该统一金融机构负责的是在中国人民银行的领导下对分业金融监管涉及的交叉或者真空问题进行协调与管理。

4.4 强化金融监管主体及各金融机构的自身建设

一是建立健全的内部管理机制,塑造具有独立性的监管主体,避免其他部门的干预。二是明确内部监督管理职能,规范业务操作,制约和防范法定监管主体权力的滥用,提高内控监督的权威和效力。三是提高监管的专业水平,加强监管机构的队伍建设。四是把内部监管与行业自律落到实处,以便充分发挥监管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创新性,真正领悟行业的内涵,能够把自律监管作为一种精神动力与追求,在实践中体现出来。五是加强对监管人员的业务培训,提高监管人员的业务素质,注重规范操作,进一步促进自律监管工作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周忠辉,曾彩玉,朱振雨.试析我国金融监管的问题与对策[J].金融论苑,2011(7):52-53.

[2]安启雷.对我国金融监管的若干思考——以德隆事件为例[J].金融发展研究,2011(2):32-33.

[3]张学峰.中国金融监管问题研究[J].社科纵横,2006(12):58-59、62.

[4]谢伟,武安江,安启雷.德隆事件及金融监管格局的再思考[J].金融发展研究,2009(8):47-49.

[5]祖天殊.我国金融监管体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黑龙江对外经贸,2011(3):74-75、82.

作者:吴云勇 郭佳鑫

上一篇:音乐欣赏教育理念分析论文下一篇:家长工作下的幼儿教师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