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房地产业发展原因

2024-04-19

我国房地产业发展原因(精选8篇)

篇1:我国房地产业发展原因

我国房地产价格持续上涨的原因分析论文

至这间,中国房地产价格整体上看,是持续快速上涨的,远远超出了一般工薪阶层的承受能力,政府的多次宏观调控也未能奏效。本文尝试对中国房地产价格持续10年快速上涨的原因进行探讨。

D、供求因素

自开始推行住房改革政策以来,我国逐步取消福利分房,推行住房市场化,房地产价格持续上涨的原因,自然离不开其供求因素。

(1)供给因素

房地产开发建设的特点、土地供应的限制,致使房地产供给有限,在住房需求持续增加的背景下,房价上涨。

1.房地产开发建设的特点,致使房地产供给有限,跟不上同期需求。一个楼盘的开发时间一般需要3?5年,动辄上亿元资金。这就使房地产供给需要较长的时间,供给有限,跟不上同期房地产需求的增长,也成为房价上涨的一个因素。

2.土地供应的限制,致使房地产供给有限。房地产开发多集中在城镇或城镇周围,要占用大量优良的可耕地,这就往往与中国“18亿亩耕地不动摇“的政策红线相冲突。加上农地的征用与补偿,国有土地的招标拍卖,耗时耗力。

3.房地产业具有半垄断性质,房地产开发商往往变相减少住房供应,囤积提价。为了维持垄断利益,房地产开发商往往通过捂盘、捂地等手段,变相减少住房供应,加剧了房价上涨。

(二)需求因素

1.居住需求

我国处于城镇化的快速发展期,每年都有大量劳动人口进入城市,这些新进人口都会形成对所在城市的住房需求,并带动对配套服务设施及商住楼的需求,房地产的价格上涨空间大。

我国保障房制度起步较晚,保障房建设需要相当长的时间,才能逐步发挥影响房地产市场供求的作用,_些不具有购房能力的中低收入者,在市场房租过高的情况下,被迫加入购房大军。

2004至间,中国房地产价格持续上扬,尤其是自下半年以来,中央政府出台一系列严厉的房地产调控政策,但是收效甚微,反而出现了”越调控、越暴涨“的奇特现象。_些本来不急于改善住房的居民提前购房,出现了房价多年持续上涨形成的”恐慌性购房大军“,甚至出现了_些家庭购房户主为未成年人的现象。这些过于提前、超前的房地产消费行为,变相加大了房地产需求。

2.投资与投机需求

除了房地产的居住性消费需求外,中国还存在庞大的对房地产的投资与投机需求,这也助推了房地产价格的上涨。

由于缺乏多元的投资渠道,大量社会闲余资金涌向房地产业。近10年里,中国房地产的投资性需求不断上升,推动房价上涨,进而再次导致投资需求上升,形成了房价上涨与投资需求上升加速循环的现象。

同时,投机需求膨胀是推动中国房地产价格持续上涨的直接诱因。全球金融危机后,出口下滑,国内资金缺乏合适的实体经济投资领域,大量转投价格不断上涨的房地产经济。个人储户在存款负利率情况下,也通过较高收益率的银行理财产品流入房地产经济。

另外,20金融危机爆发后,各西方发达国家为了刺激经济,增发货币并长期保持接近零利率的低利率,资金通过各种途径流入了中国的房地产市场。

二、宏观经济因素

(一)货币超发的通货膨胀背景,形成房地产价格持续上涨的基础与诱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土地稀缺下房地产天然的增值性容易吸引资金流入,诱发房地产价格上涨。居住是一个人最基本的生存需求,与企事业发展相关的.生产条件和办公条件的改善,也直接与房地产密切相关。由于土地的有限性,人们对房地产价格的上涨历来就存在着乐观的预期。经济发展处于上升时期时,许多非房地产企业和私人投资者大量投资于房地产,推动了房地产市场交易的火爆。

2.长期通货膨胀会形成房地产价格上涨趋势。一国经济高增长时期,往往伴随着高通胀。中国这10年经济高速增长,通货膨胀自然是”水涨船高“,加上缺乏有效对抗通胀的市场经济手段,房地产不断升值,吸引愈来愈多的投资人进入房地产市场,更是推高了房地产的价格。而我国市场调控手段目前不很健全,很多时候仍然惯性地选择行政命令手段来调控房地产市场,如限购、限价、限贷等政策,这些行政调控手段在实施过程中往往被扭曲,其效果大打折扣。

3.金融监管不力,致使宏观调控容易造成过度放贷。金融机构过度放贷是房地产泡沫产生的直接助燃剂。充足的资金支持是房地产价格长期持续上涨的必要条件,没有银行等金融机构的配合,就不会有房地产价格长期上涨。

年金融危机后,中国的出口开始下滑,实体经济生存艰难。在利益驱使下,金融业开始转向房地产业,加大了对地方政府土地出让、园区开发等房地产相关业务的地方融资平台、开发商和购房个人放款,并将这部分贷款作为高收益、低风险的优质资产。实际上这些贷款是长期性的具有房价波动风险的贷款,银行运用的却是银行储户的短期存款,这就形成了银行信贷资产的期限错配--短期负债用于长期资产。银行业对房地产业长期的资金投入,客观上助推了房地产价格持续上涨。

(二)金融业规避贷款监管,助推房地产在充足资金支持下硬挺提价

政府出台针对房地产经济调控的有关信贷政策后,金融业为了逐利,维持原有房地产贷款的到期续贷,采用银行理财金等金融创新业务来规避有关政策及金融监管,透过银行表外业务间接将大量资金投向房地产相关领域,变相发放房地产业务贷款,形成了目前庞大的银行表外业务风险。

(三)些不法房地产业者通过各种手段变相提高房价

一些房地产业者,利用理财业务、信托业务规避监管机构对房地产业的金融监管,同时,采取”阴阳合同“、虚假宣传、预售制下实际交工质量下降、增大公摊面积等建筑面积计算猫腻、捂盘、囤地、抬高老楼盘附近新购用地价格等手段,抬高已建楼盘的售价。甚至不惜出重金雇佣”经济学家“、媒体知名人物出面为房地产价格上涨辩护,为房地产业逃避政府监管出谋划策。

三、制度因素

房地产价格持续上涨,还存在一些制度性因素,现有土地制度为房地产土地供应制造了障碍与寻租空间。农地不能直接入市,农民的土地利益得不到有效保护,为地方政府提供了”土地财政“的空间。除此之外,制度因素还有以下问题。

(一)缺乏个人房地产税收制度,大量不规范的税费政策,造成房地产需求旺盛,房地产成本与价格不断上升房地产的取得、交易、流转环节税费较多,这些税费往往被转嫁给购房者,而在持有房产方面的税种缺乏,不利于打击炒房交易,无法长期有效地抑制房价非正常上涨。

欧美国家实施比较完善的房地产法律法规,实行土地私有制,承认个人合法的土地及房产所有权,土地及房产供给充足。在这些国家,房地产行业是竞争性行业,居民可以自由进入房地产行业,不存在非常暴利的情形,即使是2001?房价高涨时期,房地产业的收益率仍然低于高科技行业及金融业的平均收益率。同时,欧美国家实施房地产保有税制、房地产转移税制。这些与房地产有关的税收,加大了房产的持有成本和转让成本,使得房地产,特别是民用住宅类的房产炒作空间压缩,投资空间有限,房地产上涨空间受限。目前虽然美国房价已经跌落至历史低点,但高额的物业税却成为挡在购房团面前的大山。

(二)地方政府的土地财政,推高了土地价格和房价

在分税制背景下,地方财源减少,工业欠发达地区,更是财政窘困,土地财政收入成为地方政府的一个重要财源。2008年经济增速回落,地方财政更加依赖土地财政。于是出现了执行中央政策不积极,或者变相出台抵消政策效力措施的现象。这也是导致调控政策失效的_个重要原因。此外,长期缺乏的保障房制度建设,也迫使那些本应该进入保障房的阶层,被迫进入商品房购房大军,增加了房地产需求,助推了房价上涨。

(三)目前对房租的调控措施及租房者的权益保护措施缺乏,致使房租不断飙升,迫使一些没有购房能力、本来打算长期租房的中低收入被迫加入购房大军。

我国收入分配差别大,在目前缺乏有效投资渠道的情况下,部分高收入人群争购黄金地段的高端住房,抬高了整个房地产市场的价格。而且,房屋租赁市场不规范,缺乏租金上涨的调控机制,对租户权益无法保护。在房价上涨时期,出租人往往选择卖房或提高租金,使原本打算租房居住的个人难以承受,而选择购买住房。

(四)房地产业承载的特殊功能,迫使城市居民承受高房价

我国房地产业承载着一种特殊的功能--居民户籍及社会共同服务等方面的社会管理。居民户籍往往与住房捆绑,与相关居民生活福利捆绑,如购买汽车等要求当地户籍、购买自有住房才能真正落户,子女才能在自有住房区域内的公办学校入学;个人社会保障和生活保障(当地户籍人口才有的最低生活保障金)、就业、教育、医疗等,都与户籍挂钩,从而间接与与自有住房与房地产相关。这就等于说,自有住房与政府对居民进行社会管理捆绑,出现了自有房屋的居住功能与居民社会管理功能的捆绑。在当今城镇化加速的情况下,迫使一些来城市谋生、原本租房的中低收入阶层,在尚缺乏社会保障的形势下,为了获取城市户籍与城市公共福利而购买高价的商品房。

与中国相对比,欧美国家有比较完善的社会管理与保障制度,个人有在国内完全的自由迁移权和平等的受教育权,不需要通过购房来取得居住、落户和社会保障及社会公共服务(如子女教育)资格,大大降低了对自有房产的需求。

四、社会因素

除了上述供求因素、宏观经济因素、制度因素外,中国房地产价格10年持续上涨还存在着社会因素。

(一)对住房的消费习惯与社会心理

中国自古以来就崇尚”安居乐业“的生活理念与信条,对拥有住房的安定感要求非常强烈。社会的文化心理和风俗习惯,也迫使年轻人早早进入购房大军。

(二)房地产的社会财富分配效应助推房价上涨

房地产的社会财富分配效应,迫使中国一些不具有购房能力的居民为了积累财富而通过贷款购房来做投资,这也推高了房价。房地产作为抗通货膨胀的保值品和增值投资品,在高通货膨胀时期会形成社会财富的重新分配,加剧社会财富分配不公和差距拉大。在通货膨胀持续和房价长期上涨的情况下,拥有_套或多套自有房产,就意味着自有财富快速上升,而没有房产的阶层面对不断高企的房价,自有货币资产快速贬值。这种分配形势加剧了中低收入者的恐慌心理,而超越自身购买能力去贷款买房来做投资。

(三)房地产价格上涨带来的受益群体增多并多元化,形成中国新的社会阶层与民意博弈,加大了政府调控难度

房地产资产的社会财富分配效应,使中国社会出现了有房阶层或抗房价调控阶层,政府调控政策的效力大减。在通货膨胀时期,高收入阶层,以至中低收入阶层也因有无房产、房产多少而形成不同的的群体。有房或多房阶层,尤其是大量举债购房的群体,急切盼望房价继续上涨来实现自身的财富积累,往往抵触中央控制房价的政策。

高房价会带来一系列严重的后果。首先,高房价引发”房奴“、”蜗居“、”蚁族“、”鼠族"等社会现象,导致社会问题突出。其次,高房价会挤压一般工薪阶层的消费能力,不利于刺激内需。第三,高房价下房租(包括住宅租金、厂房租金和商铺租金)高企,会提高民众生活成本和企业生产成本,加大中国的通货膨胀压力,也会吸引大量金融资源和社会资本流入房地产行业,进一步削弱本来就因出口不振而疲惫的制造业,带来社会资源错配问题。第四,房价持续上涨,会继续使有房者财富越来越增值,财富越来越多,无房者储蓄越来越贬值而财富不断缩水,越来越买不起房,使社会财富差距进1步扩大,进_步激化社会矛盾。而要解决这些问题,就需要政府和社会各个阶层达成共识,通力合作,有力调控房地产,打破房地产价格持续上涨的循环怪圈,使房地产价格回归正常水平,走上良性循环的道路。

政府应建立健全有关制度与政策措施,去除房地产本不应有的社会管理功能与公共福利职能,完善宏观调控措施,加强金融监管和房地产业监管,建立健全保障房制度,加强租金调控政策和租户权益保护体系。

篇2:我国房地产业发展原因

2.受宏观经济形势的影响。一方面,近几年国营企业仍未走出低谷,老工业企业和基础工业企业关、停、并、转较多,使可保资源减少;同时,运行中的国有企业不少经营效益不好,导致企业保险支付能力降低,脱保、拖欠保险费的情况严重。另一方面,今年来个体私营企业在国民经济中所起的作用日益重要,在GDP中所占比重也越来越大。但由于个体私营企业数目众多、分布广,规模一般较小,保险公司未开发相应的险种满足这部分需要,加上这些企业内部管理不健全,风险较大,保险公司一般不敢轻易承保,因此这部分经济成分的承保率一般较低。

3.公众的保险意识不强。公众的保险意识不强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财产保险知识了解甚少、保险倾向比较弱;二是对财产保险的特殊性理解不够全面深入,保险消费心理不够健康,导致保险业务的拓展困难。

(二)供给方面

保险公司商业化进程还不够深入,缺乏市场灵敏度,成本效益观念淡薄等现象要种限制其供给能力。

1.指导思想上,重眼前利益,缺乏长远发展规划。长期以来形成的以过账业务规模为主导的经营策略和以是否完成保险费任务为重点的考核机制,使保险公司走入“重产业,请理赔;重保费,轻效益;重规模,轻管理”的怪圈。

2.竞争行为的扭曲。国内保险市场出现竞争格局后,由于市场价主体增加带来竞争加剧,造成一些不规范的竞争行为。竞争没有促使保险公司开发新险种、提高服务质量,而只是价格竞争,导致各种“代理”大发“佣金”横财。

篇3:我国房地产业发展原因

关键词:对外交流,体育产业,全民健身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的改革开放政策, 给我国的体育事业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国际和社会环境。随着对外开放的深入, 我国各项体育运动项目已跻身于国际先进行列。举办奥运的成功, 不仅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 同时也加快了体育产业的发展进程。体育产业化是指体育运动事业的人才培养、发展目标、发展资金形成一种产业化规模, 逐步形成自我发展、自我积累的产业。国家提出发展体育产业的规划, 这是国家首次公开提出体育产业这一新概念。而纵观20年来我国体育发展态势, 体育产业这一新型产业正步入集约化、正规化、快速发展的领域。可以预测, 体育产业化发展将成为我国社会经济的一个新的增长点。试就体育产生的篷勃发展原因作一初步分析。

1 体育产业化发展是扩大对外交流的结果

改革开放30多年来, 我国的各项体育运动项目, 频繁地与国外进行交流、比赛, 使运动技术水平得到长足提高, 更重要的是从中学到了发达国家先进的体育发展技术, 其产化的发展规模就是其中之一。体育做为一种新兴产业在国外已获得了空前规模的发展, 它已经成为许多发达国家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据资料统计:目前全世界每年体育产业的产值占总产值的1.4%, 位居各行业的第22位。2002年美国体育产业创造胃二千一百三十亿美元的收入, 是汽车制造业的二倍, 已成为经济领域的龙头产业。英国体育产业十分发达, 举办闻名的F1赛车, 温布尔登网球赛, 高尔夫球赛及英超足球等均是英国体育产业的国粹。它的产值在各行业排列第五位, 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7%, 超过了汽车和烟草工业的总和。意大利以“足球产业”为主体的体育产业, 则跻身国民经济的十大产业行列。这些惊人的利润, 足以证明体育产业在国外已成为一个成熟的发达市场。这些新的体育管理模式、新的体育产业发展机制, 对我们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体育事业发展依靠政府拨款、靠吃国家财政收入的管理模式, 无疑是两种天地。通过对外交流、学习、考察, 使致力于我国体育事业腾飞的有识之士幡然猛醒, 他们明确提出, 我国体育产业化势在必行, 我国体育管理体制、发展模式和运行机制必须与世界接轨, 走以体育养体育, 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道路:实事求是的说, 如果没有对外开放, 就不可能接受发达国家体育产业化发展的新思想, 也就更不可能会有今日体育事业和体育产业的蓬勃发展。

2 体育产业化发展是社会进步的必然

随着社会的进步, 人们对体育事业的发展有了新的认识、新的飞跃。现在, 人们已普遍认识到, 体育事业能振国威, 代表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发展水平。同时, 又是提高全民体系的渠道, 它不仅应受到党和政府的重视、关心和支持, 还靠全民的共同参与, 共同的关心和支持。这种社会的进步带来的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 必将产生无法估计的巨大效应。可以说, 体育产业化发展是社会进步的必然, 也是社会进步的一个标志。

3 国民经济迅猛发展, 为体育产业化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

改革开放30多年来, 我国国民经济有了迅猛的发展, 生产力得到了空前的解放, 国家综合经济国力有了大幅提高。1978年以前, 我国的国民生产总值为18688亿元, 而20年后的1997年, 上升为74772亿元, 仍然以每年10%的速度发展, 目前已经达到397983亿元。2011年人均GDP近3万。经济实力的增强, 使国家有更多的财力、物力来兴办体育事业。近几年来, 我国的体育设施的建设是有目共睹的, 成功的举办了许多大型的国际比赛。随着举办奥运会的成功, 大面积、高质量的体育场馆和体育设施将会更多地被建立和利用。国家的发展, 综合国力的提高, 为体育产业化提供了可靠的物质保证, 奠定了良好的物质基础。

4 全民健身计划的实施, 加快了体育社会化的进程

自推广、实施全民健身计划以来, 人们的体育意识不断增强。充分认识到“拥有健康才能拥有明天, 热爱锻炼就是热爱生命”的哲理。花钱买健康已成为一种社会时尚。“自我体育, 自我投资, 自我锻炼, 自我受益”在全国城乡形成良好的发展趋势。体育运动不再是专业运动员的竞技项目, 而已成为现代生活中人们健身保健、娱乐和扩大社会交往的一种需求, 紧张劳累工作之后, 人们利用双休日、节假日积极参与到各自喜爱的体育活动中去, “五一”、“十一”长假又给广大人民群众提供了一个参加体育活动的机会。尽管许多体育场馆都是全天向群众开放, 但川流不息地涌向体育馆锻炼的人流, 仍使体育场馆出现了“人满为患”的场面。体育市场空前活跃, 体育消费的如此火爆, 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体育运动被广大民众所认同, 体育社会化的局面已初见成效。这些都得益于实施全民健身计划, 全民健身计划推动了体育社会化的进程。

5 体育社会化推动体育产业化发展

体育社会化是体育产业化的基础。因为没有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参与, 没有全社会的共识, 体育产业化的形成和发展就无从谈起, 所谓体育的社会化, 主要表现在群众广泛参与体育活动和体育锻炼方面。而群众参与体育活动正是体育产业化形成、发展的必要外部条件, 也是体育产业化的内在要求。体育产业化的功能作用, 在于要形成一个固定的产业。既然是产业必须有产供销的存在。而产供销的完成, 按照上品经济规律, 必须有人认识它的作用、价值, 没有民众对它的接受, 完成购买任务, 这个产业就难以为计。例如, 体育馆建设既需要大量资金, 又需要建成后为老百姓服务。如果连百姓都不喜欢爱体育运动, 不参与在体育馆开展的活动, 建成的体育馆只能闲置, 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然而, 我们应该看到, 中国的体育产业毕竟还只能刚刚从计划经济体制下脱胎出来的产业雏形。在一个尚未成熟的市场中发育, 而且市场和产业之间还存在着一个互相适应的过程。因为当前我国的体育市场化体系还没有完全形成, 运作机制还不健全, 消费形式和消费领域还不够多, 因此, 我们在看到市场潜力巨大的同时, 还要精心爱护和培育这个市场, 正确地引导人们的体育消费, 切实把提高国民体质和素质当作利国利民的千秋大业来抓, 推进体育社会化的健康深入发展, 让人民群众参加体育锻炼、健身的热情经久不衰, 让全民健身的强劲东风, 使体育产业在市场经济的浪潮中一帆风顺地前进。我国体育走产业化道路, 其主要目的就是要在社会主义条件下, 努力寻求探索, 加快体育发展的步伐, 更好地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需求。为此, 国家体育总局推出了宏伟的阳光健身工程, 这个工程的主旨是在全国大、中、小城市逐步建设实体化的健身示范工程, 形成一个网络化的遍及全国的全民健身基地, 从而加快发展全民健身事业和培养中国体育产业市场的目的。我们已经看到, 随着这项宏伟工程的实施, 已经大大改善了我国人民的健身环境, 使全民健身从原来的打打拳、跑跑步的低层次锻炼, 向科学、高效加兴趣的方向发展2011年3月24日, 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的指导意见》指出, 加快发展体育产业, 拓展发展空间、丰富群众体育生活、培养体育人才, 提高全民族身体素质, 生活质量和竞技水平、促进我国由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的转变, 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具有重要意义。当今的世界大环境, 中国的改革开放, 为我们呈现出湛蓝的天空, 体育产业正以其自身所蕴涵的巨大商机向人们展示着无穷的魅力和广阔的发展前景。

参考文献

[1]体育产业对经济发展的价值[J].体育博览, 2001 (4) .

篇4:我国房地产业发展原因

摘 要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从短缺经济转变为过剩经济的过程中出现了大量“过度竞争”的事例。在“过度竞争”的市场结构下,很多企业都会出现大面积亏损,经营困难,但却很难退出该行业。在这种情况下,社会资源得不到有效的配置,从而造成了资源的浪费。本文研究的目的就是搞清楚过度竞争形成的主要原因,进而提出预防和治理过度竞争的良策。

关键词 过度竞争 产品差异化 对策

一、对过度竞争内涵的理解

“过度竞争”又称“恶性竞争”,它不仅表现为企业之间频繁发生的价格战,甚至还包括资源战、广告战以及商业间谍战等现象。美国学者贝恩最早提出“过度竞争”一词,他在《产业组织论》中提出了过度竞争的几个特征:(1)行业内企业长期的、持续的低利润;(2)劳动力及生产要素报酬低;(3)潜在的可流动要素转移速度缓慢。贝恩提出的这些特征成为以后学者进行过度竞争研究的基础。曹建海认为:“所谓过度竞争,是指由于竞争过程内生或外部因素的作用,主要发生于非集中型或较高固定成本的寡头垄断市场结构等退出壁垒较高的纯粹产业中的企业数目过多、产业过度供给或过剩生产能力现象严重,产业内的企业为了维持生存,不得不竭尽一切竞争手段将产品价格降低到接近或低于平均成本的水平,使整个产业中的企业和劳动力等潜在可流动资源限于只能获得远低于社会的平均回报和工资水平的窘境而又不能顺利从该产业退出的非均衡的状况。”总体来看,过度竞争标准可从简单概括为以下几点:首先,利润率标准。这是判断一个行业是否存在过度竞争的最根本标准。主要包括利润率低和持续时间长这两个基本特点。其次,要素流动标准。其表现为企业内那些具有流动性的生产要素却不能向其他产业转移,导致资源浪费。第三,行业内企业的竞争性行为是否具有“自杀性”“毁灭性”的特点。

二、过度竞争现象形成的主要原因分析

本文对于过度竞争的形成原因,主要从企业的进入、竞争、退出三个角度进行解释。首先是企业的进入方面,当竞争企业的产量超过某一个临界值时,企业所获得的最大利润仍为负值,如果企业再增加,就会由于过度进入该行业而引发过度竞争。从我国目前的状况来看,市场需求的不断提高,引发了企业对利润的追求从而大量进入市场,根据产业组织理论,规模经济、产品差别化、政策以及法规障碍等都会对企业构成进入壁垒,抑制企业过度进入。但在我国由于存在许多特殊因素,导致部分进入壁垒失效。首先,地方政府和部门进入产业的目标具有多重性,如扩大地方财政、城市建设、增加就业等,这使得一些行政法规壁垒失效。其次,由于投融资体制不健全等原因,这些企业容易筹措资金,在进入该行业时容易对该行业产生偏高的收益预期,而对进入成本预期偏低,这样就会导致必要资本量的进入壁垒失效。

二是企业的竞争过程方面。首先由于我国企业长期受到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面对开放的市场,很多企业会倾向于盲目的竞争,或者找不到更好的竞争手段而无力竞争。我国企业的普遍问题是技术开发能力较弱,这就导致一些企业缺乏核心竞争力,不能制定有效的竞争策略,而只是低层次的竞争,并不利于企业的发展。企业的竞争行为引发过度竞争的原因主要表现为:在多个在位者的市场结构中,当在位者制止进入时,不存在投资不足的问题,只会发生过度投资。这一方面的制度性原因有: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不足;结构性冲击与产业生产能力过剩;生产的盲目性;国有企业经营者权利与责任不对等;产品差异化程度低;企业行为的短期性;交易费用高,分工水平低,企业家剩余索取权缺乏保障。

三是企业的退出方面。一方面企业投资本身存在的退出壁垒,如资产专用性壁垒、固定成本、内部战略联系、感情障碍等。另一方面由于社会政治、经济方面的原因,许多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即使经营亏损也无法停止生产经营活动并退出市场,导致企业市场退出壁垒过高。这些原因导致了我国重复建设和低水平扩张,从而进一步导致了供需失衡,使过度竞争性市场结构的弊端显露无余,全行业甚至全市场性的过度竞争就在所难免。

三、有效消除或化解过度竞争现象的对策

根据上文的分析,得出的结论是中国行业的整体效率并不是最优的,如何提升中国行业的效率不仅需要提升企业的竞争力,优化进入壁垒,而且需要限制企业的过度进入,减轻企业之间的竞争。当然做到以上两个方面,行业的整体效率就会提升,但是在提升行业整体效率的过程中,提升企业效率,有效消除过度竞争最有效的方法具体来说有以下几点:

(一)优化进入壁垒,促进行政垄断行业的竞争

由于市场上存在大量的行政性垄断行业,不仅限制了其他企业的进入,降低了其他行业的边际投资收益率,而且由于其自身的低效率,无形中增加了整个社会的外生交易费用,降低了社会分工水平的总需求,结果就形成了低效率产权结构长期存在,还会引发地方市场分割、地方保护主义与过度竞争等社会现象。但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思路并不是要人为的提高进入壁垒。比如,对一般性产业而言,其进入壁垒较低,如果采取行政手段加以干预,人为的提高进入壁垒,很有可能导致垄断现象的发生,既影响产业本身的发展,又会导致社会福利损失。对于规模经济不显著的一般竞争性产业,应该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优胜劣汰作用,不必人为设置进入壁垒。考虑到在加入WTO以后,许多国际“自然垄断”行业的跨国公司必然会加大开发中国市场的力度,因而对于政府来说,事先在国内开放行政垄断行业,来壮大面对国际跨国公司的竞争压力是符合政府自身利益取向的。在此过程中,因行政垄断因素而引致的其他行业的过度竞争情况也会弱化。

(二)继续探索产权改革,建立长期的激励机制

造成过度竞争的原因实际上都与产权制度有关,如企业行为的短期化、国有企业经营者权责不对称、企业家索取权缺乏保障等。尽管近些年来我国一直在进行产权制度的创新,但制度的变革还没有完全到位。企业的剩余控制权和剩余索取权没有很好地统一起来,法律上、制度上对企业法人财产的保护还不够。所以应加强法制建设的同时减少政府对经济的直接干预。国有中小型企业的改革要以民营化为主要手段,而国有大中型企业就要考虑分解重组缺乏规模效应的部门,通过结合重新配置企业资产和产权改革的手段来形成民营成分为主导的独立法人。

(三)降低行业退出壁垒,为企业从衰退行业顺利退出创造条件

当某一行业赢利能力下降,行业利润低于社会平均利润水平时,会有若干企业考虑退出该行业。在成熟的市场经济国家,由于市场机制健全,退出壁垒相对较低,所以降低行业的退出壁垒有利于市场经济以及企业的发展。然而,疏导过度竞争产业内企业退出,仅靠企业的能力是不可能实现的,需要一些管理部门和产业政策的配合。

一种方法是由政府参股,民间资金为主的专门从事产业调整援助的机构,通过发行债券来筹集资金,政府出面提供担保。等运作成熟后,可撤消政府担保,依靠其信用等级筹集资金或推荐部分业绩好的基金上市。另一种以财政拨款为主,企业的自主调整行为将受到政府部门给予的奖励,企业可以通过这种方法降低其调整的机会成本。如退出衰退行业、给予转产企业优先或优惠贷款,采用特别折旧率,并对其购买技术专利给予一定比例的补贴等方式。

(四)建立和完善科学而规范的政绩考核制度

目前我国政绩考核中存在有一些问题,所以要设计出一套科学规范、可量化的干部政绩考核指标体系。首先,不仅要关注经济数量和速度的增长指标,更要关注的是经济增长的质量指标以及像环保等方面的社会效益指标。其次,必须要实现政绩考核机制的公开、公正。最后,要全面考虑各方面评价因素,尤其要鼓励广大群众参与对干部政绩的评价,并且形成合理明确的奖惩机制,严格按考核的结果兑现。这不仅能更全面地评价地方政府及其官员履行职责的真实情况,而且有利于地方政府加快职能转换和管理制度的改革。

参考文献:

[1]夏大慰,罗云辉.中国经济过度竞争的原因及治理.中国工业经济.2001(11).

[2]李志强.过度竞争的现实与理论.经济与管理.2008(2).

[3]吴小丁,王锐,王晓彦.零售业过度竞争的理论界定及判断标准.财贸经济2007(8).

篇5:我国发展对外直接投资的原因

摘要:对外直接投资、从事跨国经营活动是一个国家加入WTO后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和选择,是适应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必然要求。简略地分析了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发展的现状和特点,着重探讨了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战略选择问题。

关键词:对外直接投资;战略选择;跨国经营

作为跨国公司最典型的特征和一种最重要的国际资本流动方式,海外投资已经成为推动经济全球化的主要驱动力。经过20多年的改革,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框架正在形成,尤其是外贸体制改革的加快,为对外直接投资提供了体制基础;中国经济的稳定快速发展为海外投资奠定了经济基础;中国加入WTO,为跨国投资和跨国经营提供了契机。如何清醒地分析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特点,利用机遇,迎接挑战,在对外直接投资中做出科学的战略抉择,在国际上寻求更大的生存和发展空间成了我国企业首先应该解决的问题。

1.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特点

(1)我国企业跨国投资起步晚,但发展较快。我国企业跨国投资是从1979年开始的,仅有20余年的历史,而西方发达国家企业的跨国投资已有100余年的历史了。但我国企业的跨国投资发展很快。20多年来,我国海外企业数量和对外直接投资额的年平均增长率都达到约50%,大大超过了亚洲新兴工业化国家以及前苏联和东欧国家最初的对外直接投资增长速度。据商务部统计,截至2002年底,我国累计投资设立各类境外企业6960家,遍及160多个国家和地区,协议投资总额超过138亿美元,中方投资约93亿多美元(实际数量和金额远不止于此);已有39家中国企业进入世界最大225家国际承包商之列,11家进入国际工程咨询设计200强。

(2)我国企业跨国经营主体日趋多元化,但以大型国有企业为主。从投资主体看,专业外贸公司的海外投资进入萎缩、调整期,而工贸公司,民营、私营企业对外直接投资踊跃,成为对外直接投资的新生力量,中国对外投资主体初步呈现多元化,但大型国有企业仍是中国海外投资的主力军。在2002年中国最大的12家跨国公司中,中远以90亿美元的海外资产雄居榜首。海尔和中兴是其中两家非国有企业,但其海外资产规模均较小。

(3)对外直接投资贸易型企业居多,多元化的趋势在加强。20世纪90年代以来,出于完善经营体系、降低经营成本、提高全球化经营效率和增强国际竞争力的目的,一些跨国公司将对外直接投资的目标由传统的制造业转向金融服务业。目前中国海外投资涉及的领域也从过去的以贸易和餐饮为主逐步拓宽到矿产、森林、渔业、能源等资源开发,家用电器、纺织服装、机电产品等境外加工贸易,农业及农产品开发、餐饮、旅游、商业零售、咨询服务等行业在内的全方位的经营活动。总体上看,在投资企业中,从事商品流通的外贸企业多,占49.7%.但从近年来的发展趋势看,境外加工贸易(占22.2%)和资源开发(占18.1%)增长比较快。

(4)对外投资区域相对集中,我国的港澳地区以及美欧依然是重点。1990年底,我国801个非贸易性境外企业分布在世界93个国家和地区,而实际集中在美国、日本、德国、澳大利亚和加拿大5个发达国家的企业就达240个,占30%;在前苏联、新加坡、泰国和我国港澳地区又集中了另外300家,其中我国港澳地区就集中了140家非贸易性企业。至1991年,我国近千家境外贸易企业,有180家集中在我国港澳地区;另外的700家则主要集中在美国、日本、德国、泰国和阿联酋等少数几个国家。迄今为止,中国海外投资最多的是我国港澳地区,占46.8%;其次是北美,占13.7%;第三是亚洲,占11%;第四是非洲,占9.2%;第五是拉美,占7.5%;第六是大洋洲,占6.2%;最少的是欧洲,只占6%.(5)投资方式以新建为主、营运方式以合资经营为主。为了应对日益缩短的产品生命周期、日新月异的技术变革和高昂的研发成本,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开始借助战略联盟方式来广泛开展经营合作,通过建立合资企业、并购、许可证经营、分包、特许权转让及合作生产等方式进入国际市场。特别应注意的是跨国并购是影响国际直接投资规模的主导因素,2000年全球直接投资流量中,并购占据84.6%,兼并和收购达到1.1万亿美元。

中国企业进行海外投资主要采取新建的进入方式,比例高达48%,其次是战略联盟方式,占39%,收购兼并排在最后,仅为13%.而在所有权比例和控制权决策上,一般选择合资企业的方式。据有关统计,我国包括贸易性企业在内的境外企业中,中方独资经营占34.4%;同国外合资经营的企业占65.6%,如果仅考虑非贸易性企业,这一比重接近80%.(6)投资项目以中小型为主,平均规模在不断扩大。中国的境外投资除资源开发型项目规模较大外,绝大多数都属中小项目,截至2001年9月,资源开发项目的平均中方投资额为1046万美元,贸易项目的平均规模为112万美元,加工贸易项目的平均规模为109万美元,其中境外加工贸易平均规模稍大,为265万美元。

贸易项目过多是导致总体规模较小的主要原因。但近年来开始出现了一些大中型生产项目,如珠海华电公司在柬埔寨的柴油机发电项目投资4800万美元。大项目的增加导致项目平均规模不断扩大,从20世纪90年代前半期的不足100万美元提高到1999年的268.5万美元。

2.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战略选择

篇6:产业用纺织品行业快速发展的原因

laocubujiafang.com

产业用纺织品行业快速发展的原因

从全球纺织发展趋势看,发达国家在传统纺织向发展中国家转移的同时,都将发展产业用纺织品作为优化纺织工业结构、保持和增强产业竞争力的重要途径,其发展水平已成为衡量国家纺织工业核心竞争力和科技水平的重要标志。产业用纺织品在国际上又称为技术纺织品,其产业特点是“三高一广”:技术含量高、产品附加值高、劳动生产率高、产业渗透面广。

我国的产业用纺织品行业虽然起步较晚,但近些年得益于广阔的市场空间和纤维材料及相关产业的发展,并融合了医学、能源、环保等跨学科、跨领域技术,已经开发出种类繁多、应用广泛的新产品。特别是当传统纺织服装生产面临资源、环境、劳动力等要素制约,面临其他发展中国家更低成本的激烈竞争,开拓新的应用领域、发展产业用纺织品已是我国纺织工业结构调整、转型升级的重要途径之一,也是我国纺织工业实现由比较优势向竞争优势转变的重要举措之一,产业用纺织品在带动上下游相关产业和促进国民经济发展中将发挥重要作用。

然而,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产业用纺织品行业在产业集中度、产品档次、创新能力、专用原材料开发、制备技术等方面还有较大差距。许多高性能、高品质产品的开发与生产很大程度上还要依靠发达国家的技术转移,行业自主创新和开发能力还不能完全满足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需要,更难以应对国际竞争。

随着世界纺织强国不断加快产业用纺织品的发展,我国产业用纺织品也越来越受到关注。无论政府主管部门、企业,还是科研院所,都对产业用纺织品的未来寄予厚望,政府部门也第一次主导制定了产业用纺织品行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并配套相应的产业发展激励政策。应该说,产业用纺织品行业迎来了前所未

有的好机遇。作为负有引导责任和行业服务责任的中国产业用纺织品行业协会,在多层面起到了上传下达、沟通与规范的作用。同时,我们在实际工作中也深感其发展的艰难与困惑。

一是难于品牌缺失。作为终端产品的中间材料,产业用纺织品必须满足最终产品的结构特征、性能需求和成本制约,企业经营往往受制于配套产品的市场行为。特别是受到行业壁垒、技术壁垒、市场准入壁垒等现实问题的影响,许多产品其自身难以形成独立的品牌,难以打开国内外市场,只能为终端品牌代工,致使大多数企业目前仍处于价值链的低端,这与技术纺织品的高附加值特征相悖。

二是困于“渠道霸权”。没有品牌,缺少影响力,又不是最终产品,也就没有渠道话语权,甚至进入不了市场。因为产业用纺织品处在产业链的中端,所以被下游应用领域强势控制着渠道,这就造成即使我们的高端医疗用纺织品获得国际认可,也可能因多种原因难以进入国内市场。

三是惑于标准缺失。伴随着我国产业用纺织品行业的快速发展,相关标准的建设却相对滞后,而标准的缺失又非本行业自身所能解决,下游产业和配套企业常以行业壁垒和用户标准否决或忽视产业用纺织品行业标准的制定与应用。此外,由于产业用纺织品的应用领域广泛,同类产品在不同领域具有不同技术要求,国内缺乏标准设计的统一性,企业产品开发难成体系。而要想借鉴国际先进经验,提高标准的系统性和适用性实为不易之事。

产业用纺织品不仅仅是中国纺织工业的重要组成和分支,还应成为大力发展新材料等新兴产业的战略制高点。就目前而言,社会对它的认知度并不高,其中有行业自身的原因和纺织工业结构调整与升级这一宏观层面上的考量,更有国家战略层面上的推动力度不足、认识不够深刻的因素。与服装、家纺等行业不同,产业用纺织品是介于制造业和服务业之间的彻头彻尾的“2.5产业”。

篇7:我国房地产业发展原因

一、园区发展现状

(一)产业园发展历程

乐平工业园区发展于1998年7月开始第一次产业布局,主要是以城东的童家山为平台,当时的主要思想是“工业集中,成片开发”没有明确的产业定位,引进的企业有水泥、酒业、食品加工等,最高税收130万左右,03年开始走下坡路,至08年税收在30万左右。由于布局受限,大型企业无法进驻。02年上半年开始进行第二次布局筹建塔山工业园,产业定位被明确为精细化工产业,并得到较快的发展,税收在2010年近5亿元。08年6月,由于环保等压力,决定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先后批准建设金山、塔前二个工业基地,进行第三次产业布局,产业定位为五金机械、电子信息、光电光伏,陶瓷建材、高新技术五大产业。由于定位过多,产业发展速度及规模不够理想。目前,正处于第四次产业布局新阶段,主要原因是现有园区后劲不足,结合乐平城市发展规划,拟设立铜山工业基地(园区),地处德昌高速挂线,正在进行产业定位的研究。

(二)产业发展成效

1、规模总量大幅增长

十五期末的2005年底园区完成工业总产值18.7亿元,工业增加值5.2亿元,主营业务收入17.8亿元,出口创汇6880万元人民币,上缴税收7622万元,固定资产投资3.4亿元,招商到位资金1.8亿元,安置就业人员6234人。2009年园区实现工业产值105亿元,主营业务收入101.5亿元,跨入全省20家百亿工业园区行列,成为省重点调度园区,被评为“全省先进工业园区”、“六项指标综合先进单位”。2010年,园区有企业126家(投产企业89家,规模以上企业58家),完成工业产值150亿元,工业增加值45亿元,主营业务收入147亿元,出口创汇4.56亿元人民币,上缴税收4.8亿元,固定资产投资38亿元、招商到位资金26亿元,安置就业人员17200人,分别较2005年增长842%、865%、825%、670%、631%、1117%、1400%、275%。园区对全市经济发展的贡献率大幅上升,工业产值占全市总额的三分之二,税收总额占市财政总收入的三分之一。园区在全省94家工业园中排位16-20名之间。

2、招商引资成效显著。园区以重大项目、主导产业招商为重点,大力引进投资5000万元以上项目和上、下游相关连配套企业,全面推进产业链扩张和新产品研发。几年来园区累计签约项目56个,其中亿元以上项目9个,5000万以上项目47个,招商实际到位资金48亿元。2010年底,进园企业有126家,较2005年新增48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58家,较2005年新增19家。其中,世界500强企业香港新世界集团,全国500强企业浙江龙盛集团、浙江申华拜克公司、深圳中大集团、沈阳同联集团等分别在园区落户。江西天新药业有限公司为亚洲最大的维生素B6生产企业,江西晨航灯头有限公司为亚洲最大的灯头生产企业。

3、特色产业形成集群。目前,园区精细化工产业已有企业50家,其他相关配套企业18家,占园区企业总数60%,固定资产投入35.4亿元,占园区总量的80%,主营业务收入、利润、税收、出口交货值分别占园区总量的86%、95%、93%、97%。园区已形成了化工特色产品产业链,化工产品已达到十大类、130余种,产业链已延伸到第五代至第六代,年生产能力达200万吨。初步形成了五大产业集群:一是以天新药业维生素B6 B1系列产业集群,维生素B6 占全球份额的70%,维生素B1占全球份额的30%,2010年天新药业主营业务收入达7.8亿元,税收达0.9亿元;二是以金龙化工草甘膦为主产品的延伸化工集群,草甘膦占全国份额的60%,2010年金龙化工主营业务收入达5亿元,税

收3000万元,预计全部达产达标后十二五期间可形成年产品营业收入30亿元;三是以世龙化工为龙头电化园区离子膜烧碱产品的氯化工集群,AC发泡剂是亚洲最大的生产基地,2010年电化园区的产品主营业务收入达15亿元,税收6000万元;四是以东风药业退城进园项目,建设50亿粒阿莫西林胶囊及2亿片可利霉素片剂一类原料药产品集群,建成投产后主营业务收入可达30亿元,税收2亿元;五是江纤化改制引进战略合作伙伴上海宝旺集团后,发展壮大的PVA产业集群。

4、生态环境和谐发展。2010年,园区的生态工业园区建设规划通过了专家评审,列为2011年全省生态园区创建试点单位。目前,正按照设计方案实施建设,园区绿化面积已达150万平方米,形成了自然生态与园区规划设计建设和谐发展,保证园区生态环境质量的可持续发展。

(三)主要产业集群情况介绍

1、是以金龙化工主导的膦化工产业群。膦化工产业群主要以江西金龙化工有限公司为主导的产业集群,江西金龙化工有限公司创建于2008年3月,由浙江金帆达生化有限公司、浙江龙盛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江西石化实业有限公司、南昌和惠实业有限公司共同投资组建而成,占地面积为360亩,员工460人。公司主要从事草甘膦农药以及农药、医药中间体的开发、生产、销售。公司一期投资2.7亿元,建成了年产2万吨草甘膦原粉生产装置及其配套的公用工程和副产品回收生产装置。拥有高性能反应合成、分离精制、气液回收、自动灌装和分析监测等一系列先进设备,采用国内先进的生产工艺和DCS控制系统,各项生产指标和产品质量达到了同行业领先水平。公司产品80%以上出口到欧洲、美洲、非洲、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2010年实现产值5.8亿元,主营业务收入5.5亿元、利税5000万元。2011年1-3月,主营业务收入突破2亿元,集团公司草甘膦产品在国际市场占有率已达到20%以上。公司积极响应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加大项目环保投入力度,投资3000多万元建设了雨污分流系统、清污分流系统、污水处理站和废气回收装置,污水处理和废气治理都做到达标排放。生产过程产生的废气、废固、废液全部得到综合循环利用,实现了清洁生产。2010年下半年公司已启动二期草甘膦扩建准备工作,投资4.5亿元建设年产3万吨草甘膦原粉项目和相关配套项目,项目计划于2012年建成。二期草甘膦扩建项目建成后,主产品草甘膦形成年产5万生产能力。十二”五期间,以江西金龙化工有限公司主导的膦化工系列将做到产值50亿元,主营业务收入48亿元,实现利税8亿元。

2、是以江西天新药业有限公司为主导的维生素产业群。江西天新药业有限公司作为全球维生素B6和维生素B1的生产基地。产品主要用于原料药、食品添加剂、饲料添加剂,在国内外市场占有绝对优势,其中维生素B6占全球份额的70%以上(含浙江天新),维生素B1约占全球份额的40%左右,产品远销欧美,并与安利、红牛、雀巢、罗氏等世界著名企业保持长期合作,赢得了良好的声誉。江西天新药业有限公司自2004年进入乐平工业园区以来,公司累计总投资达6亿元。经过几年的发展,公司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经济效益稳步提高。目前,公司占地约420亩,员工800多人,拥有自备热电厂和19个现代化生产车间,维生素B6年产达到4000吨,维生素B1实现年产2000吨目标。2010年公司实现产值77596万元,主营业务收入6.8亿元,实际出口4000万美元,上缴税金9800万元。公司之所以取得快速增长,主要源自于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公司始终强调创新,走科技兴企的发展道路,十分重视人才的引进与培养,每年进行形式多样的技能培训,并与国内知名院校、科研机构有着长期的合作关系。公司拥有现代化的制药设备、先进的生产工艺;按照GMP高标准要求建造的生产车间、严格的质量保障体系和一流的控制检测手段以及形成了以“诚信、守法、尊重、沟通、务实、创新”为核心价值观的企业文化。企业的核心竞争力铸就了充满魅力和实力的天新。“十二”五期间,江西天新药业有限公司维生素B系列将做到产值20亿元,主营业务收入18亿元,实现利税5亿元。

3、是以江西世龙实业股份有限公司为主导的产业集群。江西世龙实业股份有限公司由世界500强企业新世界集团New World Finechem Investment Limited(新世界精细化工投资有限公司)、江西大龙实业有限公司等股东共同投资设立为中外合资企业。2008年2月,经国家商务部批准,公司整体改制为外商投资股份有限公司,总投资1.45亿元,注册资本9000万元,自备热电厂和铁路专线。世龙实业倡导发展循环经济,促进绿色环保生产,产品结构先进,科学循环,资源综合利用,经过40年的发展,形成以氯碱为基础,以自备热电厂为保障,以氯化亚砜、AC发泡剂等精细化工产品为主线的产业链。2010年实现工业产值6亿元,主营业务收入5.8亿元,出口交货3000万美元,实现利税8000万元。氯碱装置年产20万吨,采用国际最先进零极距离子膜技术; 自备热电厂具有50MW装机容量,采用国家鼓励发展的循环硫化床锅炉供热,具有2×130t/h的供热能力;氯化亚砜装置年产3.5万吨,采用国际先进的二氧化硫全循环法工艺技术,是国家“火炬计划”项目;AC发泡剂装置年产3万吨(改良性),属国内最大生产装置之一,在国内同行业处于龙头地位。氯化亚砜、AC发泡剂均为“江西省高新技术产品”、“江西省名牌产品”。产品广泛应用于食品、医药、农药、染料、合成树脂、橡胶、航空新材料等领域。世龙实业致力于企业科技进步,是国家高新技术企业,中国化工行业技术创新示范企业,拥有省级企业技术中心。通过实施自主创新,先后取得国家发明专利证书14余项,形成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十二”五期间,江西世龙实业股份有限公司基础化工原料产品系列将做到产值30亿元,实现利税5亿元。

4、是以江西江维高科股份有限公司为主导的聚乙烯醇产业集群。2010年4月,上海宝旺(集团)成功对江西江维高科股份有限公司控股,这标志着江西江维高科股份有限公司由国有控股企业成功转型为民营控股企业。公司拥有近二十个品牌的化工产品,其中主导产品聚乙烯醇销售覆盖全国二十多个省市,并远销海外。上海宝旺(集团)·江西江维高科股份有限公司非常注重现代企业管理,依托严格的内部管理、健全的工作制度,促进了企业管理水平上台阶,江西江维高科有限责任公司主导产品“江维”牌聚乙烯醇(PVA),现有生产能力为年产量4 万吨共生产1788—2699系列七个品种。2010年实现销售收入4亿元,“十二五”期间,公司将开发三至四具有市场竞争力的高新技术产品(特高粘聚乙烯醇、环保型聚乙烯醇薄膜、新型聚乙烯醇纤维等),不断优化产品结构,做大做强主体化工产业,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宝旺(集团)对江西江维高科股份有限公司成功控股后,3-5年内计划投入4-5亿元人民币,完善和扩大产业链,逐步形成以精细化工为核心竞争力和经济增长点的企业集团,届时将新增销售收入超过50亿元,年实现利税5亿元。

5、是以江西东风药业有限为主导的一类新药产业集群。2009年东风药业完成了国有企业改革改制攻坚战,市政府大力实施招商引资,引入沈阳同联集团作为战略合作者和投资者。同联集团在内蒙古的青霉素工业盐项目预计在2010年10月竣工投产,届时可形成年产12000吨青霉素工业盐的生产能力,并将其中大部分转成6—APA,用来生产阿莫西林及其他半合抗产品。同联集团同时启动东风药业“退城进园”工程,在乐平工业园征用项目建设用地306.58亩。同联集团于2009年8月启动了东风药业新厂区的筹建工作,成立了新区项目筹建工作组项目将严格按照GMP要求进行设计,并选用国内外较先进的生产工艺设备、较高的自控水平和良好的科研与检测装备,从而具备完善的生产环境,保证产品质量,使企业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待项目一期建成投产后,预计正常年销售收入12.2亿元,年利润总额36022万元,二期完成后,年产值可达30亿元,年利润总额60000万元,具有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二、园区产业发展中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一)存在问题

1、各园区产业定位不尽科学

产业定位是指某一区域根据自身的自有的综合优势和独有优势及所处的经济发展阶段,管理地进行产业规划,以确定主导产业及基础产业,乐平工业园区虽然在不同时期,充分利用资源区位,产业基础等优势,形成了多个工业基地(童家、塔山、塔前、金山),为工业园产业集聚、财政增收等诸多方面作出了积极贡献,但从调整结构、转型升级的角度观察,仍存在以下问题:

(1)布局较乱,不尽科学

童家山工业园由于地处城区,在当时的城乡结合部,没有充分结合城市发展规划、结合当时的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进行科学规划,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也不高,便得该园区发展不快,经济贡献率不高。

塔山工业园从布局的角度看,则是充分利用了江维和电化的产业基础平台,产业定位在精细化工和医药化工,由于定位相对科学,该园区发展较快,目前仍是园区主导力量,但也存在一定不足,则是在人口稠密地区对民生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且可再开发土地受限,制约园区的发展后劲。

金山工业园的布局则存在二个主要问题:一是地处城市上风上水,产业发展受限;二是与城市发展规划争地,不宜作大。

塔前工业园的布局则远离城市,其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相对不足,对其发展仍有一定制约。

(2)产业过多,集而不群

乐平工业园区经过十多年的发展,从开始的粗放式招商引资(不任大小,不问产业)到精挑细捡式招商引资过程中,各园区实际入驻企业没有完全按产业定位执行,或者产业过于庞杂。如金山、塔前的产业定位是五金机构、电子信息、陶瓷材料,光伏光电及高新技术产业,在实际执行中只能是产业集聚,或者说是众多企业在空间上集合而不是产业聚群。

产业集群是由与某一产业领域相关的相互之间具有密切联系的企业及其他相应机构组成的有机整体,在特定区域中,具有竞争与合作关系,且在地理上集中,有交互关联性的企业、专业化供应商、服务供应商、金融机构、相关产业的厂商及其他相关机构等组成的群体。产业集群是工业化过程中的普遍现象

产业聚群的形成能提高产业整体的竞争能力,能加强企业间的有效管理,增加企业的创新能力,促进企业增长,发挥资源共享,有利于形成共位品牌。

目前除塔山工业园产业集群初具雏形,其他几个园区则显得企业间关联度很低,即集而不群。

(3)产业同构,缺乏特色

金山、塔前两个工业园产业定位基本相同,缺乏各自具特色,塔山工业园则依托老化工基地,充分利用了自然禀赋,区位优势。不同的工业园区有不同的优势,工业园区要发挥比较优势,作为自己独具特色的产业定位。

2、部分产业企业转型压力较大。

聚乙烯醇产业转型正面临巨大压力。一是路线压力,PVA的生产分电石乙炔法、石油乙烯法和天然气法,工业园区PVC产业则是电石乙炔法,该法系高能耗产业,同时又与乙烯、天然气法竞争激烈;二是能源压力,中部地区能源的自然禀赋比西部、北部地

区相差较大,当前西北部正是结合其煤炭价格较低的自然资源,大规模扩张该产业,致使该产业产能严重过剩,市场压力巨大;三是技术转型压力,由于PVA产业链较长,利用得则当,可开发许多新产品,延伸产业链,但其中技术风险、市场风险较大。或由大化工过渡到精细化工则技术难度更大,其有限的基础设施优势也难发挥出来。

3、空间承载力不足发展受到制约。

虽然乐平工业园区近几年的发展成绩令人瞩目,土地开展面积较大,但由于各区情况不同,塔山工业园区几近饱和。金山、塔前可开展土地仍有空间,但其区位没有优势,甚至表现一定的不足,不能适应新的大项目落户,也不适宜于新的产业集群区落户,制约乐平发展后劲。近二年必须考虑新的工业园区的设计,作为乐平工业园第四块工业板区,市委、市政府充分认识到此问题重要性和紧迫性,责成塔山工业园负责该项目,目前该项目正在作前期准备工作。

(二)原因分析

1、缺乏明确的产业发展规划和政策引导,过去乐平市各工业园区的产业规划,没有统一的执行部门,进行科学规划,随时间变化,人事变动而变化,随意性较大。各园区地位不同,各行其道,争抢政府资源,政府也因此而被动。现在整个乐平工业园区没有对整个产业今后的发展进行专项规划,也没有出台具体的产业发展政策,政府对产业发展的引导和协调作用没有很好的发挥。

2、比较优势认识不统一,政府意志多变。科学而大胆产业认识,辩证而统一的产业决策是园区跨越发展主观动力。乐平的比较优势:一是自然资源优势,富含煤矿、锰矿等;二是传统的化工产业优势(电化精细化工、江维有机化工、机械制造等);三是较好的区位优势(1小时经济圈,鄱阳湖生态基地,发达的交通网络,与景市工业分工优势);四是承接产业转移优势,东部地区产业转型升级,许多传统产业正向中部地区转移;五是政策资源优势,江西乐平工业园区是全省唯一的精细化工产业基地,如何利用好这块“牌子”,克服谈环保色变的的心理恐惧,认真解决好前进中困难,不回避困难,迎难而上,发展和壮大精细化工生产,为乐平工业快速增长,是一个挑战政府认识的课题。

3、行政管理体制,难以适应发展的要求

乐平工业园区行政管理体制一直困扰各级领导,束缚各级部门职能的充分发挥,江西省园区管理只承认“江西乐平工业园”,而乐平几个工业园则自成体制,各体制管理模式也不一样,管理上难以统一表态,规划上难以统一标准,发展上难以统一要求。特别在工业园发展到现今阶段,目前的行政管理体制难以适应未来发展要求,特别是产业集群发展的客观要求。

三、产业转型升级的目标与措施(一)产业转型升级的目标

继续坚持“工业兴市,工业强市”总方针,按照“大集团引领、大项目支撑、集群化推动、园区化承载”工业发展战略,坚持走新型工业与传统工业相结合、产业集群发展与调整产业结构相结合,以优势资源,优势产业和重点项目为支撑,实现体制和机制创新。提高产业集群发展带动能力,着力延伸产业链。加强企业协作和技术创新,形成区域名牌。在精细化工、医药化工、矿产建材产业、机械制造产业,绿色食品产业五大产业领域中,科学规划,错位发展,形成布局合理、优势突出、竞争性强的产业集群。

近期工作目标,继续做强塔山工业园区,争取扩张现有产业集群,引进新的产业企业,并形成新的产业集群,为地方财政作出更大的贡献。认真作好生态园区建设工作,开好污水处理厂,作好绿化工程,进行生态化改造工作,作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

中远期工作目标,继续调整产业结构,建立现代园区,在综合利用乐平本地优势资源的基础上,以长远发展后劲计,积极筹化新的工业园基地(铜山工业园基地)调动各方力量,科学规划,坚持“高起点、高标准、管理布局、适度超前”的原则,认真实践,打下坚实基础,创建高质量工业园平台。

(二)具体建设措施

1、规划产业集群发展战略

乐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中提出“一园四区”特色板块经济构想,即“做优塔山园区,做精金山园,做好塔前园区,做大铜山园区”,结合乐平资源、技术和区位优势,促进生产要素向龙头企业集聚,向工业园区集聚,打造特色鲜明,优势明显的五大产业集群,应该具有一定的客观条件,这就要求对集群发展战略进行深入调研,甚至可请专业机构委托规划,科学规划,错位发展。

(1)塔山工业园区:继续抓好一是以世龙化工为龙头企业的氯碱化工产业集群;二是以新龙药业为龙头企业的维生素产业集群;三是以金龙化工为龙头企业的草甘磷为主及延伸的化工产业集群;四是以东风药业为龙头的企业的生物制药产业集群;五是以江维高科为龙头企业的电石乙炔高分子产业集群。这五大产业集群共同构建塔山园区产业集群网络,提升该园区区域品牌。

(2)金山园区(含童家山):应清淅规划为绿色食品加工和机械加工产业基地,尽可能形成二大产业集群的格局,对非以上二大产业要求的企业严格控入,同时对金山工业园区的总体规划应严格科学,重新定位。不要对城市发展,社会环境造成难以恢复的不良影响。

(3)塔前园区:作为承接景市工业发展的过渡性基地,同时综合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以矿产资源加工产业集群为特色的发展战略。

(4)铜山工业园:作为乐平市解决发展平台,后劲不足的主阵地,定性为新兴产业基地,但结合乐平的资源优势、区位优势、产业基地优势,承接产业转移优势等传统优势因素,推进城市化、城镇化进程要求,因地制宜,分步操作,仍应以产业集群为工作目标,具体如何进行产业定位,可进行专业咨询,同时应考虑以下几个产业。一是按劳动要素计,可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集群和资源密集型产业集群,前者可推动城镇化建设,解决富余劳动力就业,后者则可充分利用当地丰富的资源,进行诸如锰矿的开采,冶炼,深加工,逐步过渡到知识密集性产业集群。对战略性新兴产业,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等则要视具体操作,结果随机而动。

2、完善产业企业创新体系

乐平工业园区产业集群的形成机制主要是市场主导型,政府在产业集群的形成方面仍有大量工作要做,首先,创新政策体系,完善以产业政策为主,为支持形成以特色产业集群为主的区域创新体系;其次,建立科技创新平台,使园区产业发展、产品研究,有机融合,政府推动;再次,加快产业国际化进程,积极推进工业园区特色产业集群,融入全球产业价值链当中。

鼓励企业集成创新,鼓励企业采用技术入股,委托攻关和技术转让等形式,加强与高校科研机构的的技术合作,成为园区发展技术依托,积极转其科研成果,实施产业化,进入产业集群化。抓好骨干企业成为大企业、大集团战略,力促世龙等一批骨干企业上市,实现其由自我积累发展到上市融资发展模式的转变,实现跨越发展。对一批中小企业,则可通过经济的、行政的、法律的手段,促进其与大企业合作,企业间实现产权重组,对不适应市场规律的企业则实行“关、停、并、转”。

3、围绕产业集群开展招商

乐平工业园招商引资工作一直是市委、市政府的重要工作,动员各种力量,全面开

展招商引资工作,引进了百家企业,为乐平经济发展作出巨大贡献,几个工业园区初具规模。但初期的招商工作是粗放型的,当前,园区基础工作初步完善,社会经济产业结构正进入转型升级阶段,具备招商选资的客观条件,光了者主观如何应对?一是围绕乐平市产业集群发展战略,完善产业链的要求,尽快制定本地区产业集群招商意见,建立信息发布互通平台,有针对性开展产业招商;二是围绕骨干企业上下激原辅材料,主副产品开展招商,完善骨干企业的产业配套体系;三是把握产业转移态势,加强承接产业转移的基础设施建设,促进产业集群式引入;四是发挥产业基地辐射效益,组织专业小分队开展专业招商,有效地吸引一批产业项目落户,推动各园区产业科学布局、管理分工、错位发展,避免重复建设和恶性竞争。

4、改善组织构架统一领导。当前乐平各工业园区的行政管理是各行其是,认识不统一,行动不一致。基础设施重复建设,资源浪费。市领导多人负责,园区各配一套班子。由此可能产业职能管理“两张皮”现象,有些职能部门,利益部门化、法律化现象严重,对园区整体利益时有冲突。管理内部由于实行财政申报制,工作主动性、灵活性不足,许多小开支有时也难于支付,从报表上角度,省工业园区也需统一报表。

基于上述原因需尽快改善组织构架实行集中管理,具体实施方案则要认真调研,借鉴其他园区先进经验加以改善。

5、创优服务环境,服务企业发展

一是搭建好公共性服务平台,建立健全园区技术研发,商务服务,投融资等,形成服务平台提供优质服务;二是提供生产性服务,积极引进物流、金融、市场、人力资源保障,对水、电、汽、气等生产要素,企业排污、物业管理实行市场化管理,减少政府维持园区的经济压力;三是办好生活性服务体系,产业聚群的发展,必然是工业与服务相融合的过程,工业化与城镇化建设相结合已成为必然,推进园区建设由单个企业办社会向园区办社会转变,逐步完善园区的学校商业、医院、交通、治安、休闲娱乐等配套生活设施。

篇8:我国文化产业贸易薄弱原因浅析

关键词:国际贸易,文化产业,文化贸易,贸易理论

文化产业贸易一直以来在中国的国际贸易活动中所占比例并不显著,并且总体呈现贸易逆差的状态。根据出版总署和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2009年全国出版物进出口经营单位累计出口图书、报纸、期刊900344种次、885.16万册(份)、3437.72万美元,与上年相比种次下降4.95%,数量增长10.39%,金额下降1.42%。

以2008年全国音像、电子出版物、图书、期刊、报纸等产品的进出口数据为样本进行分析:进口种数(种次)、进口数量都小于同年度出口种数(种次),然而逆差达到40倍之多。在全国图书、期刊、报纸、进出口情况表格中反映的问题则更为明显。上述行业,不仅在进口种数(种次)、数量上存在巨大落差,金额上也相差7倍之多。

我国电子音像制品、文化产业进口面对相对高技术含量、附加值,规范的版权要求;出口却以加工、包装为主的低附加值产品为主力。中国文化产品对外贸易的严重逆差不仅足以令我们担忧,以至于外国人都为此感到庆幸。撒切尔夫人曾经就指出,“中国不可能成为超级大国,因为中国没有那种可以用来推进自己的权力,进而削弱我们西方国家所具备的‘传染性’的学说。因为今天中国出口的是电视机,而不是思想观念。”(2006年第16期《凤凰周刊》)。撒切尔夫人的言论足可以让我们深深地思索,因为真正意义上的超级大国,不能仅仅凭借出口衬衫袜子来养活她的儿女,而文化力量才足以弘扬这个国家的美德与软实力。

资料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2009中国统计年鉴》

资料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2009中国统计年鉴》笔者试图使用传统贸易理论模型来进行研究中国在文化产业贸易问题上面对的困境,并尝试以我国国情为出发点探讨改善文化产业贸易状况的方法。

一、亚当斯密与大卫李嘉图的绝对、比较优势学说

从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二人的理论模型出发,不难发现,决定各国出口能力的最重要因素即为本国生产能力,在李嘉图模型中也可以理解为本国在生产该产品时付出的机会成本。

而根据祁述裕先生在《中国文化产业国际竞争力报告》给出的中国文化产业竞争力水平在生产要素竞争力、需求状况竞争力、产业集群竞争力、企业战略竞争力、政府行为竞争力指数等五方面表现如下:

从图中也能够发现,我国文化产业在各个方面相对于发达国家都存在巨大差距。而企业战略竞争力,政府行为竞争力的欠缺则是更为严重的问题。企业战略竞争力包括企业的经营、治理、营销、竞争等方面活动。我国作为传统农业大国,并处于工业化进程中,文化产业相关企业的发展还处在萌芽阶段,不仅自身能力比较薄弱,外部局势与竞争也异常激烈、西方文化冲击力量也很强大。这些因素导致了企业在发展目标上存在只追逐短期利益的问题。一些企业以单纯盈利为目的、盲目扩大利润,而忽略发展企业战略性计划、忽略文化类企业本身的企业文化建设。这非但不利于企业长久发展,也必将滞后该类企业在对外贸易过程中的发展速度。而政府行为竞争力的薄弱则更表现在与各级政府着力发展第二产业、加快工业化进程盲目追求经济指标的总体思路相关。

二、赫克希尔-俄林要素禀赋学说

根据赫克希尔-俄林学说的表达,一国应该着力生产并出口以其丰裕资源为密集要素的产业。要素在世界各国的比例如下:

文化产业作为资本相对密集的产业,从要素占有方面看,我国显然具有明显弱势。而作开发该产业的重要要素——高技术工人,在我国也十分缺乏。由此看来,我国似乎更应该着力发展以土地要素为基础的传统农业。但在我国相当一部分地区又难以实现机械化生产,这样的低附加值、高劳动力投入的生产方式与我们的发展目标又互相矛盾。而由“里昂惕夫悖论”所阐述的调查结论表明,单纯依据资源要素禀赋来判断国家的生产导向,也有不确定性。

三、结论

基于以上两种观点,我们应该思考真正决定我国是否应该把文化产业“走出去”,如何“走出去”的因素是什么。我们既不能对现实的生产能力存在的差距轻易妥协,更不能单纯依靠天赋而无法改变的生产要素妄下结论。

只有找到振兴我国文化产业的真正可靠的发展要素才是推进文化产业对外贸易发展的重中之重。中国文化产业对外贸易的发展当以我国已经积累的丰富的文化知识为主要生产要素,促进文化要素市场化、文化产品市场化。同时现代企业制度强化企业战略发展水平,鼓励企业改革、加强融资能力、提高创新效率、改善投资环境,从根本上突破该产业资本稀缺方面的瓶颈。另外,鼓励中国文化企业建立跨国公司、进行海外投资,首先直接受惠于海外5000万华人,再进一步开展新兴市场。

我们期待也相信中国能够以其文化大国、文化强国的姿态在贸易活动中有良好表现,为中国在世界舞台上成为文化明星做出卓越贡献。

参考文献

[1]托马斯·普格尔.国际贸易,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祁述裕.中国文化产业国际竞争力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上一篇:浅谈工地试验室管理下一篇:白兰花的养殖方法和注意事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