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乐学习共同成长

2024-04-24

快乐学习共同成长(精选6篇)

篇1:快乐学习共同成长

快乐游戏 共同成长

地处山东半岛中部、渤海湾畔的潍坊市;历史悠久,文化发达,既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又是海内外闻名的世界风筝都。我们潍坊市机关幼儿园就坐落于这座人杰地灵的风筝城内,我园始建于1948年6月,是我市第一所省级实验园。占地面积1万平方米,建筑面积7450平方米,现在园幼儿600余名,设大、中、小共15个班,在职教职工61人。其中中教高级教师3人;小教高级教师20人,小教一级教师33人,学历达标率100%。

建园五十多年来,在各级领导的关心、帮助下,在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通过全体教职员工的共同努力,我园先后多次被评为省、市“托幼先进集体”、“市级文明单位”、省“巾帼文明示范岗”和省“十佳幼儿园”,各项工作都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和幼教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园也逐步走向了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发展道路,树立了“以幼儿的发展为本”的办园理念,办园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如何使幼儿的身心获得最大的可持续发展,我们做了很多的思考。华师大的胡惠闵老师在讲课时,给我们讲了一个生动的例子:过去的孩子就像是在天空中飞翔的小鸟,经过风吹雨打它们的翅膀坚硬,能够自由的在空中飞翔。而现在的孩子就像被关在笼子里的小鸟一样在幼儿园里老师一点一点地教他们如何飞翔、如何觅食。然而把他们放到天空中他们却飞不远飞不高。这个比喻引发了我们的思考:我们的幼儿教育到底应该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空间?我们应该教给孩子些什么?思考之后我们认为,爱玩是孩子的天性,游戏就是孩子的工作。我们应该继续充分挖掘游戏的教育功能。所以我们顺应幼儿游戏的天性,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游戏活动,让幼儿在园的每一天都过的快乐而有意义,教师从游戏中发现幼儿发展的需要和教育的契机,尊重幼儿,支持幼儿,和幼儿共同成长。

一、创设良好的游戏环境,充分挖掘环境的教育资源

幼儿不仅生活在一个与他人互动的社会空间里,而且还生活在一个与他息息相关的生态环境中,他们是环境中的人,生活中的任何环境都会引起幼儿的>>

兴趣。因此,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纲要》中指出“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环境的创设可以包括提供物质材料、提供幼儿自由探索的空间,给幼儿以充足的探索时间等物质环境和幼儿可以自由、自在生活学习保证身心健康成长良好的文化氛围的精神环境。因此,我们为使幼儿快乐的游戏和成长,从游戏的空间、设施到一日活动的各环节都进行了改进和完善,创设了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和氛围。

1、改善活动空间

我园建园时间较早,各项设施相对陈旧,为了利于游戏活动的开展,幼儿园以室内活动和户外活动场地进行了全面的改建。室内环境进行了重新布局,改造了幼儿床铺,在寝室腾出了1/3的空间,设置了相对固定的活动区域,制作了形式新颖、富有儿童情趣、可自由组合的小型玩具橱,购买了大量的玩具和半成品材料,为开展幼儿游戏出了充分的物质准备。户外场地的改造体现了美观性、区域性、情趣性和运动性。幼儿园的花坛呈“风筝”型设计,周围是花团锦簇的各种鲜花和树木。一年四季,花开花落,小桥流水,凉亭假山,使幼儿每天仿佛置身于童话世界。场地的区域性是改建的又一特点,整个活动场地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分为:运动区、动作训练区、种植养殖区、休闲区、大型器械、玩沙区、玩水区、民俗区。场地的每一个区域都蕴涵着巨大的情趣,幼儿在草地上捉虫子喂小鸡,在沙池里建城堡,在游泳池中戏水,在鸽子房中数鸽蛋,在植物园里采果子,每一次都有新发现,第一天都有新快乐。活动场地最大的益处是幼儿可以获得足够多的运动,增强了体质。大型玩具整齐地一字排开,幼儿尽情玩耍。>>

幼儿园东边新建的攀岩墙,每天都会吸引众多幼儿进行攀岩比赛。改建后的活动场地,借家长的话就是:这里是儿童游戏的乐园、学习的课堂、运动的赛场。

2、调整作息时间

过去,幼儿园为了便于管理和检查,制定了统一的“作息时间表”,一日活动安排得一环扣一环,非常详细,幼儿游戏的时间不够充分,经常是草草铺开,匆匆收场,幼儿玩地不尽兴,不深入,游戏需要得不到满足。对此,我们调整了作息时间,对一日活动时间作了块状划分,也就是除生活活动时间统一安排外,集体活动、区角活动、户外活动等时间教师可以根据本班幼儿的游戏活动情况自由支配,确保了游戏活动的进行和开展。

3、制定弹性计划

我们发现,因游戏进行时间和游戏进程的不确定性,造成了教师预先制定的详细、周密的计划严格按照计划进行操作的“定式”和幼儿的需要之间、教师预设活动和幼儿生成活动之间产生了矛盾,不利于幼儿游戏的进行。我们对此进行了重新思考,达成了教师心中既要有目标,更>>

要有幼儿的共识,然后把制订的固定计划变为弹性计划;把活动内容分为一级内容和二级内容,一级内容是教师预设的,是各级部根据本年龄段幼儿的年龄特点、发展规律、兴趣爱好等从统一教材中选出的,要求教师必须要实施的内容,二级内容是幼儿感兴趣的、自发生成的、师生共建的活动内容,这就使固定计划变成了具有弹性的动态的计划,使教师和幼儿都成了计划的制定者和实施者。然后在备课方面做了很大的改革:期间经历三个阶段,从集体式个人详细备课――电脑集体备课――备课就是“备孩子”。让教师从烦琐写的工作中解脱出来,留出更多的精力去观察孩子。也就是有经验的教师,可以写活动流程图,在活动后则根据活动效果写出质量较高的评价与反思。我们的记录本有“活动实录、游戏观察记录与分析、幼儿个案记录”三种。通过观察孩子的活动情况,及时了解幼儿的兴趣点、需要、发展水平和能力,从而能够选择合适的活动内容,采取灵活的指导方法,准备丰富的活动材料,使每一次活动都能让孩子玩的开心而有收获。下一步我们将彻底打破集体备课方式,最大限度地增加>>

教师和孩子的共同活动时间,使孩子和教师共同活动,一起成长。

二、开展丰富多彩的游戏活动,提高师幼互动的质量

记得有这么一段话非常耐人寻味。

智者:“你是谁?”

教师:“我是幼儿教师。”

智者:“教师是什么?”

教师:“是幼儿的大朋友、大伙伴。相信幼儿、欣赏幼儿、引导幼儿,我试图进入幼儿的世界,我会与幼儿一起成长。”

智者:“这世界将会有更多的智者,那就是教师与幼儿。”

在游戏活动中,我们教师深深地领悟到“和孩子们一起成长”所带来的无限乐趣。

1、自主性游戏的开展

自主性游戏强调幼儿的主体地位,尊重幼儿的需要和意愿,给幼儿提供了较大的自由活动和发展的空间,因此我们在幼儿的一日活动中,为幼儿准备了丰富的游戏环境和材料,安排了充足的自由>>

活动时间,鼓励幼儿自主地选择游戏材料、伙伴和内容,自由的游戏和探索,培养了幼儿的独立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早上,幼儿一到幼儿园,就开始进行自己喜欢的游戏,或是在室内用积木、插塑拼插;和小伙伴交流昨晚看的动画片、来同路上的见闻,观察小种植的生长;或是到户外玩各种大型玩具,滑梯、转椅、秋千、荡船,孩子们开心的玩着笑着,开始了在幼儿园一天的快乐生活。

区角游戏的开展为幼儿提供了充分的自主游戏时间和机会,每天下午,幼儿在宽松、愉快的气氛中自然地进入到各个区角展开游戏,自主性得到了极大发挥,在愉快的体验中获得了知识,提高了能力。

户外活动为幼儿开展自主游戏提供了更大的空问,幼儿在院子里尽情地做着自己喜欢的事情,他们有的跑、有的跳;有的攀爬攀岩墙,有的玩轮胎、有的搭纸箱,有的玩沙,有的玩水,玩得快乐而有意义。

教师在倾听、解读中了解欣赏孩子

在自主性游戏中,幼儿的情绪是愉快的,但是,有价值的游戏活动,不仅仅是让幼儿感到高兴,更要能够促进他们的发展。因此在幼儿的自主游戏中,我们认真、仔细地观察幼儿的游戏,及时提供适时适度的帮助和指导,使自主游戏真正成为了高质量有益于幼儿学习与发展的活动。幼儿的世界是一个充满可能性的世界,作为孩子的大朋友的我们幼儿教师在幼儿的活动中,要学会倾听孩子的声音,解读孩子的所>>

思所想所为,也就是走进孩子的心灵,知道孩子的“一百种语言”,然后才能欣赏孩子,成为他们成长的有利支持者。

例子1:解读幼儿“桥”和“汽车”的作品。

例子2:解读幼儿“剪发”行为。

教师在观察、指导中帮助孩子

对自主游戏我们主要采用间接指导的方法,一是把教育目的蕴涵在环境的创设、材料的投放等方面,如在结构区:开始我们投放一些大型积塑让幼儿拼插、搭建,后来又投放一些木板、泡沫板,暗示幼儿混合使用材料,过一段时间又投放一些纸盒、易拉罐等,鼓励幼儿综合运用多种材料,这样随着材料的不断添加逐渐提高幼儿构建水平,增强合作意识。

幼儿游戏中,教师有时要适时进行干预。

例子:俩幼儿玩椅子汽车的游戏。

在幼儿遇到困难时,我们会机智灵活的帮助和支持幼儿。

实例1:幼儿拼图实例2:蜘蛛是昆虫吗?

从以上两个实例中可以看出,在幼儿的自由游戏中,教师通过仔细的观察及时的发现了幼儿的需要并做出了积极地回应,机智地“接过孩子抛过来的球再用适当的方法抛回去”。在这一抛一接的互动过程中,教师和幼儿都得到了发展和提高。

2、关注游戏中的生成活动

在游戏的过程中,幼儿经常会发现一些问题,提出一些自己的看法,并且对这些问题表现出浓厚的兴趣,我们发现有些问题是非常有价值的,并且是孩子自发生成的。这时我们就和孩子一起围绕这些活动展开探索。

例子:神奇的影子

教师在活动中及时捕捉>>

幼儿发出的信息,敏感地觉察到幼儿的学习兴趣与需要,组织、指导幼儿展开相应的活动或游戏,这样的游戏和活动,主题是由幼儿自发生成的,是他们所需要的,幼儿参与的积极性非常高。

在幼儿园中仍然有部分活动是老师“预设”的,不管教师在设计预设活动前对幼儿的兴趣和经验有多了解,预设有多全面,都不可能完全适应幼儿的动态发展,“预设”和“生成”始终都处于一个动态的变化中,它们是相辅相成的。

例子:“认识自己的身体”。

所以教师在活动中要多关注幼儿的经验、兴趣,使教师的预设和幼儿的.生成在动态中不断地调整。在生成的活动中,幼儿有探索意识,但由于幼儿对事物的认知经验还非常有限,探索常停留在表面,有时会受活动材料或空间等因素的影响,致使不能继续或发展,这时教师就应该采取灵活多样的“推动策略”,作到既不替代幼儿的思考、不控制幼儿的行动,又能善于在关键时刻给予幼儿支持和帮助,使活动主题层层推进,使>>

活动达到理想效果。

例:电线弯的飞机为什么不亮?

老师的适时介入不仅是给他们带来了成功,更重要的是培养了他们锲而不舍、持之以恒、追求真知的态度,这对他们的终身发展都是有利的。

这种自然生成的游戏或活动,有时是指向全班幼儿的,有时是指向由几个幼儿组成的小组的,有时还是指向个别幼儿的,但是不管什么情况,我们都会把握住这样一个原则,那就是尊重幼儿的意愿,满足幼儿的需要,寓教育于游戏这种适宜于幼儿身心发展特点与需要的活动之中,为幼儿创造适宜于他们身心发展特点与需要的幼儿园生活,积极促进与引导幼儿的学习和发展,为幼儿终身学习与发展奠定良好的素质基础。

3、让幼儿在自然和社会的大课堂中自由的游戏,快乐的成长

我们把游戏课程与大自然与社会联系起来,把幼儿的目光引向大自然,带领幼儿走进大自然,到大自然中去探索、去发现,在大自然中快乐的游戏,快乐的成长。

另外,我们还利用当地的教育资源,让幼儿在社会这个大环境中快乐的游戏学习。我们潍坊是一个乡土文化资源非常丰富的地区,风筝、年画、剪纸、泥塑、布艺、民间游戏等都深受幼儿的喜爱,我们就在室内外环境中,和幼儿一起布置上这些民间艺术作品,同时和幼儿开展了一系列的活动。

而民间游戏的开展也成为了我园开展游戏活动时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这些民间游戏,童谣朗朗上口,动作变化有趣,孩子们对它们情有独钟,这些民间游戏的开展,既丰富了我们的游戏活动,也让>>

幼儿感受到了中华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受到了深刻的民族精神教育。

三、共同参与、共同游戏,教师和幼儿一同快乐的成长

在幼儿园把游戏作为基本活动,对于习惯传统教育教学模式的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对教师创造性开展工作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园教师在参与幼儿游戏、指导幼儿游戏的过程中,体验到了工作的快乐和幸福,提高了自身素质,获得了专业成长。

1、教师在不断的学习中更新了教育观念

观念指导行为,为了更新教师的教育观念,我园采取了参与式学习的方式对《纲要》进行了深入的学习和理解,在教研会上对《纲要》作了或深或浅,或通俗或理性的发言,(学习画面)通过学习,教师们树立了“以幼儿的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在实践中,教师们感到了自己理论水平的不足,于是都积极参加各种培训和学习,在99%的教师已大专、大本毕业基础上,、我园先后有17名教师参加了华师大学前教育研究生课程班的学习,通过面对面地听专家讲座、与专家交流,接受了许多先进的教育理念。李季湄老师讲课时,她问我们:“什么是学习?”我们根据幼儿的活动说上课是学习,她反问:“那么孩子捉小虫、拍皮球、玩沙、玩水的时候是不是学习呢?”经李老师这么一问,我们对幼儿的学习观有了新的认识――游戏是孩子最好的学习方式。新旧教育观的碰撞、教师得到了发展,为实践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教师在游戏实践中获得了专业成长

自开展游戏活动以来,>>

教师的教育观和教育行为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在与幼儿共同的游戏活动中,逐渐把自己转变为幼儿学习的观察者、支持者和引导者;游戏活动的合作者。在幼儿园里,观察是教师获得幼儿个体与群体信息的主要途径。那么教师应如何观察幼儿的游戏,怎样从观察到游戏行为中做出准确的判断?我们采用了个案研究的方法,也就是教师们把自己在实际工作中遇到的典型案例提出来,大家一起进行研讨,能过一次次的研究,大家初步掌握了观察的基本方法,在观察时会提出以下问题(1)幼儿正在进行什么样的游戏?(2)此时幼儿的兴趣是什么?(3)幼儿的游戏行为能坚持多久?(4)幼儿的行为中隐含了哪些发展?(5)幼儿是主动交往还是被动交往?(6)幼儿是否按规律行事?(7)幼儿的情绪情感如何?这些问题的提出,帮助教师摆脱了观察的盲目性,提高了游戏指导的有效性。

要使幼儿的游戏成为有价值的游戏,就需要教师有效的指导,那么什么样的指导才是有效的,我们在实践过程中进行了探索,及时组织各种形式的教研活动,使教师从中得到了发展和提高。对于大家遇到的困难或感到困惑的问题,我们就以“主题式讨论会”的方式进行探讨。比如:对于什么情况下教师对幼儿的游戏进行干预和指导,大家都感到比较难把握。于是,我们就针对这一问题组织了主题式讨论会。(这是当时讨论会的情景),通过讨论,大家提出了当出现以下6种情况时<<

教师就应对幼儿的游戏进行干预,(1)当幼儿机械地重复一种游戏行为,扩展游戏有困难时,(2)当幼儿难于与同伴互动时,(3)当游戏技能超出了幼儿的实际水平时,(4)当幼儿产生纠纷并有不良行为时,(5)当游戏材料阻碍了幼儿的游戏进程时,(6)当幼儿进行不适宜的游戏时,这6情形,为教师正确把握干预游戏时机,及时介入游戏提供了帮助,教师指导游戏的水平有了提高。

总之,在“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的实践过程中,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教研活动,教师从一个小小问题入手,不停的讨论、研究、实践,在和幼儿的一起游戏中学会了关注孩子、理解孩子、支持孩子、欣赏孩子,提高了自身素质,与幼儿一同快乐的成长起来。

“在孩子的世界里,从一粒沙中可以观赏世界,从一朵野花中可以看见天堂;孩子可以使一无所有变得无所不有,借一寸光阴把握永恒;当孩子需要活动时,他会去攀爬、跳跃;当孩子需要技巧时,他会去建造、设计;当孩子需要被爱时,他会靠近你,向你撒娇;当孩子需要经验或规律时,他会尝试用各种态度和方法来应付不同的环境……这就是发展中的孩子,这就是成长的需要,这一切都表明,游戏对孩子是多么重要!”我园在实施“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的过程中,把游戏权利还给了儿童,让他们在快乐的游戏中快乐的成长起来,我们今后还会继续创造条件,让幼儿在游戏中生活,在游戏中学习,在游戏中成长,使他们过一个快乐而美好的童年

篇2:快乐学习共同成长

新课程实施以来,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其中比较常见的是小组合作学习。一个合作学习小组通常是由四到六个学生组成,内设组长与学科长。组长负责小组常规学习活动的开展,包括组内角色的分配,具体学习任务的落实,组员在学习活动中的评价等。从组织形式来看,一个合作学习小组就是一个学习共同体。在小组合作学习活动中,组员共同探究与讨论,共同交流与分享。在合作学习中实现资源共享,智慧分享,同伴互助,共同进步,共同成长。如果单从学习的角度来看,学习小组只不过是一个学习的共同体。但如果从宏观来看,合作学习小组的功能却远远超出了共同学习的功能。如果老师引导到位,目标清晰,完全可以使其成为学生共同健康、和谐、全面成长的一个共同体。共同学习的目的只是为了提高学习的效果,但如果提升到共同成长这个高度,其意义就更加重大了。

1.让学习共同体变成学生成长共同体的可能性:

由于合作学习是课堂学习的主要方式,所以组员一般都是围桌而坐。组员之间的关系是平等的,组员之间的互动是自然的。随着时间的推移,组员之间的交往与相处往往会超出学习以外的一些活动,如生活上的互帮互助、思想上的互相交流、行为习惯上的互相影响、良好心态的形成等。所有这一切,对学生的成长都是具有影响力的。与此同时,也为学生的共同成长打下了良好的发展环境条件。2.让学习共同体变成学生成长共同体的重要性: 由于合作学习小组是一个比较稳定的学习共同体,而且彼此之间相处的时间也比较长,所以老师可以充分发挥这个平台的多功能作用,有意识地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让合作学习小组成为学生全面成长的重要基地。1)学会相处:小组成员之间的关系好比是一个家庭中的成员关系,组长好比是家长,组员之间就是兄妹之间的关系,所以彼此之间要和谐相处;

2)学会倾听:当组内成员发表不同意见或观点时,要学会倾听,眼睛在关注,内心在细听,耐心等对方说完才补充自己不同的看法,千万不要随意在中途插话,更加不能在对方讲话时自己又在干别的事;

3)学会尊重:组员之间要学会互助尊重,尊重别人的意见,尊重别人的选择,不能把自己的看法强加于别人身上;

4)学会感恩:当组员为自己提供帮助的时候(无论是学习还是生活方面),都要表达自己的感恩之情,及时说上一句“谢谢”;

5)学会珍惜:应该认识到同学之间能在一起学习既是一种缘分,更是一种幸福,所以要学会珍惜。珍惜这种特殊的同学关系,珍惜彼此之间兄弟姐妹般的友谊; 6)学会欣赏:在一个学习共同体里,每个成员都有自己的优势与闪光点,所以要学会肯定对方的优点,欣赏对方的才华,不要吝啬你的掌声和赞美的话语; 7)学会分享:在小组内要有分享意识,集体努力,共享成果,分享快乐; 8)学会助人:当小组成员在学习或生活上有困难时,要主动、及时、乐意为别人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

3.让学习共同体变成学生成长共同体的有效措施:

1)强化团队精神与合作意识:老师要有意识地让学生领会团队精神的重要意义,让学生在团队中充分发挥个人的作用,不断强化“只有大家好,才是真正好”的共识。2)坚持在合作学习中传递正能量:老师要注意不断向学生传递正能量,在小组中打造正能量的文化,传递正能量信息,让学生逐步养成健康、积极、向上的良好心态(如:鼓励学生喊正能量的口号,唱正能量歌曲,写正能量的座右铭等); 3)搭建小组合作学习与共同成长的平台:老师要为学生搭建多种合作、沟通、交流、分享的平台,让学生在不同的平台上展示自己的智慧与才华。

篇3:快乐学习共同成长

研究之初的彷徨

课题组首先尝试课堂结构的变革, 力求在语文课内引进同类课外阅读资料, 摈弃传统的“掘地三尺”式的分析, 做到精讲多读, 激发学生课外阅读兴趣。我们把一单元或者某几课相关联内容进行整合教学, 节省下时间引领学生进行课外书籍的阅读。这样, 就对老师的备课提出了新的要求, 意味着要改变多年熟悉的单课授课模式, 向单元授课转变。课前, 要对一单元内容进行整合, 设计好学生学习的主题、整合模式、课外文章的引入等。同时, 我也阅读了大量资料, 不断充实自己的头脑。即便这样, 还是常常感到困惑和彷徨, 不知道自己这样究竟会有什么效果, 会给学生带来什么, 减去的课文分析, 学生考试成绩会不会下降……很多担心和疑虑不断在脑海中盘旋, 幸好每次小组会都有耿主任的鼓励, 带领大家学习新的理念和山东的成功经验, 大家都在努力实践着。

课题小组还确定了全班共写的模式, 首先定位于激发学生写作兴趣, 改变以往一提写作就头疼的现状, 让学生爱上写作。于是我们设计了很多方案, 如让学生自己设计一个读写本, 记下自己的见闻、感受, 篇幅、内容、体裁都不限, 少了束缚, 学生自然觉得轻松很多。为了让孩子们之间取长补短, 我们还鼓励学生间互相跟帖评论, 教师的评论也参与其中, 这样既激励了写作的孩子, 对于评论的学生也是一种锻炼。为了不增加孩子们的负担, 写读写本的当天, 也不再留其他作业。即便这样, 还会经常有家长请假, 说孩子晚上有课外班, 写作文会挤占太多时间, 就没有写。每当这时, 我都表示理解, 但同时我也在犹豫, 这会不会增加学生负担?还要不要写?怎么写?这时, 我收到一封家长来信, 写得情真意切, 感人至深, 其中一句这样写道:“不知道赵老师用了什么魔法, 让我的女儿痴迷上了写作……她即便再累再晚也要把作文写完, 拦都拦不住……”收到信后我心潮澎湃, 不是因为家长表扬了我, 而是我看到了孩子们对写作态度的转变, 这足以让我欣喜若狂。

研究过程的坚守

日子如白驹过隙, 转瞬即逝, 时间足以冲掉岁月的印记, 自然也可以磨掉人们的信心, 做“语文主题学习”的课题研究同样需要坚持, 需要坚定的信念。每当出去听课, 听到讲课老师对课文深入的剖析, 师生动情的朗读, 教师扎实的语言文字训练, 对重点词句反复的研磨, 我依然会隐隐担心:我的语文教学有没有“蜻蜓点水”之嫌?该讲的该练的我是不是落下了?我的学生会不会比人家差?

有时, 我会悄悄地回到过去的课堂模式, 借此仔细观察学生, 我惊喜地发现孩子们没有落下什么, 听着课堂上学生侃侃而谈, 看着日渐丰厚的读写本, 欣赏着他们日趋成熟的评论, 我的心里踏实了许多。还记得小组交流时耿主任经常“开导”我们:“如果孩子们阅读作品的能力有了, 整部书看起来、理解起来都不困难, 那给他一篇那么短的阅读题目, 对他来讲还困难么?”想来这句话真有道理, 是啊, 书读得多了, 理解阅读能力自然提升, 同时也解决了写作的积累问题, 这二者相互促进。

于是, 一篇课文带多篇阅读, 单元课文整合学习, 一篇课文带整部文学名著等等的阅读课出现了。为了激励孩子们读书兴趣, 班里召开“好书推荐”会、“精彩三分钟”朗诵汇报、晨读时光交流等, 读一本书, 添一片绿, 我为每个孩子记录下读书历程, 让孩子们乐在其中。读书, 成了对孩子们最好的奖励。每个假期前, 我都早早制定出推荐阅读书目和开学读书展评活动计划, 引得孩子们都跃跃欲试、摩拳擦掌。

我校刘可钦校长提出教育“要心中有人”, 心中没人绝不是好的教育。十年树木, 百年树人, 也许我们现在的努力看不到明显成效, 但相信会对孩子一生都大有裨益。只要对学生有益, 对他们一生都有好处的事情, 老师有什么理由不坚持呢?我很欣赏李镇西的一句话:优秀老师和平庸老师的区别, 就在于是否坚持, 或者说是否坚守。

研究之中的乐趣

最好的教育应该是着眼于孩子一生发展的教育, 应当是使师生感受到自由、幸福和快乐的教育。“语文主题学习”让我体验到前所未有的乐趣。为了更好地发挥孩子的主动性, 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课题组进行了更大胆的尝试, 挑出适合孩子自学的课文, 组织小组合作学习。课堂上,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 带领全班学生进行课文交流和解析。一时间, 学生学习热情高涨, 或激情朗诵, 或蹙眉倾听, 或参与讨论甚至争论, 课堂一时成了孩子们学习的乐园, 传统课堂中“生生互动”的期待成为了现实, 孩子们在自由的空间中阅读、交流。我惊喜地发现, 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进步着, 在我们不经意间悄悄成长着, 由被动接受变成更加主动学习。

现在, 写作对我班学生来说已经是常态了, 孩子们经常追着我问:“老师, 今天读写本写什么内容啊?”通过近两年的努力, 孩子们如我们所期望的那样, 已经爱上写作, 写文章速度和质量明显提高, 再也不是负担。读写本成了学生倾诉心声、交流所见的平台, 更是他们展示风采的舞台。读写本习作命题时, 我有意识地与孩子们的生活、时事相结合, 或引导学生关注时事热点, 如“林书豪现象”;或观察社会百态, 如“我看中国式过马路”;或欣赏名著评价人物, 如“三国人物点评”;或与课文内容结合, 孩子们自选研究专题写调查报告, 如“肥胖调查”“近视眼调查”等, 既有数据又有分析, 写得有理有据……

更多时候由学生自由选题, 这种形式是他们最喜欢的。我发现小陈作文中赞美校门口交通协管员, 就把文章拿给协管员看, 顶着凛冽寒风和协管员交流, 请协管员到班里和孩子们见面, 还把文章推荐到德育处, 王主任让我班以此为中心组织了一次“发现身边的美”国旗下教育, 使语文教学与德育教育有机融合;小马记录了数学老师带伤坚持上课, 感受到透过纱布的爱, 我兴致勃勃拿给数学老师看, 我告诉孩子, 老师很感动;还有小付在人物描写练笔中描绘了初见刘校长时那温情一幕, 可钦校长可亲可敬的形象跃然纸上, 我当即把文章发给校长, 还告诉他们校长回信了, 表扬你们写得好, 交流得也好, 孩子们脸上写满了自信而幸福的笑容……我想让孩子们在日常习作中渐渐懂得, 生活处处是美好, 只要你用心观察、用情感悟, 一定会有所发现, 这种做法更激起了孩子们写作的热情。

教育思想的转变

看到韩兴娥关于“海量阅读”的文章引起了我的共鸣, 她谈到海量阅读要慢慢浸润, 刚开始阅读时不能要求学生“举一反三”, 而是要经过几个表面看起来似乎是反向的过程:举三不能反一, 举十不能反一, 举百不能反一;但读到一定程度后, 突然可以“举千反万”, 一下子掌握一大片。这样的过程虽然有些漫长, 但我愿意静静等待, 因为那是愉快的等待。

在小课题研究过程中, 我发现自己的思想也在悄然发生着变化:以往急功近利的教学思想消失了, 心态上少了些急躁, 多了些等待;少了些苛求, 多了些宽容;少了些埋怨, 多了些期许;少了些批评, 多了些鼓励与表扬……我的语文课堂上更多了民主、快乐、宽松的氛围, 让学生爱上阅读, 爱上写作, 成了我工作追寻的方向。我和学生一起徜徉名著之中, 欣赏精彩描写, 品评人物形象, 探讨写作方法……我很享受这种平等的交流, 我感觉, 自己在和孩子们一起成长着、进步着。我也经常和孩子们交流读书和生活的感悟, 让他们放平心态, 凡事尽力就好, 争取做更好的自己。

篇4:共同读书,快乐成长

人之为人,如果没有人文的素养,则与动物无异。所以身为语文老师的我们应该主动肩负起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重任,引导学生多读书、读好书,和学生一起读书,让学生快乐成长,成为学生最喜欢的语文老师。

我理想中的语文课堂应该是这样的——有朗朗的读书声,抑或是师生间唇枪舌战的讨论声,最好还有意气风发神清气爽精神抖擞青年学生的演讲声……总之我理想中的课堂应该是睿智的,又是充满朝气的,蓬勃向上的课堂。可是现实的语文课堂却与之大相径庭,经常出现这种情形:大多数学生感觉语文课堂很没劲,老师说的那些东西,我又没读过,书中那些人的生或者死我还真是不大感兴趣,听你叨叨还不如看本杂志呢。于是乎就出现了老师在讲台上口若悬河满是陶醉的讲,学生在下面看速成杂志昏然欲睡百无聊赖的场景。

悲哉!学生不愿学语文,不愿去读书,果真如此吗?非也!

其实学生本心是很愿意去读书的,但是由于课业的繁重,学习压力的巨大,致使他们不敢去读大部头的名著,关键也没有时间和精力去名著。久而久之,学生头脑空虚,浮于表面,很难出现内心丰富并且善于思考的学生。

那么我们怎么去引导学生喜欢读书,喜欢语文呢?

我是这样做的:一般是我最近正在读什么书,而且感觉还不错,然后我在课堂上就会刻意去引用书中的事例或者话语,引起学生的兴趣,然后我再告诉他们最近我在读什么书,这本书感觉哪个地方还不错,建议同学们可以尝试着去读。不出什么意外,下一周,教室里肯定会出现我推荐的书。这样,学生读完之后,我们还可以就书的内容和思想进行探讨,不但丰富了学生的知识,还增进了师生之间的感情。

再一个引导办法,我称之为——百家讲坛。名字很大,其实也就是对学生读书的一个自我展示活动。环节也较为灵活,一般是学生举荐一则自己看书、看报时发现的有代表性的语句,如细节描写较好的句子,较有哲理性的句子等。并简单介绍喜欢这段话、这个句子的理由,希望同学们从中学习什么知识,感受什么启迪等。

那天学生举荐了这样一段话“床边,母亲在默默地流泪,煤油灯如豆的灯光把母亲擦眼泪的身影投射到墙上。她无声地抽泣,那个抹眼泪的手的影子那样巨大,占据墙后边整整一堵墙。”细节描写非常真实,且创设出了一个农村贫困家庭悲情的氛围。

或者学生推荐一本自己刚刚看过且喜欢的书籍,要说出推荐理由以及给同学们的建议,大家怎么去欣赏等。如有同学推荐了《平凡的世界》,推荐理由写得很不错“最喜欢孙少平,他是一位对苦难有着深切的认识,对生活有着深邃的理解,对精神世界有着深刻追求的人,他有铮铮铁骨,有强大的精神力量,有巨大的勇气。从学生时代的“非洲人”到成年时代的“揽工汉”,他经历的是艰苦卓绝的人生奋斗,然而在痛苦与磨砺中,他形成了一种对苦难的骄傲感、崇高感。他应该是我们最推崇的“纯爷们”。希望男同学去认识去学习孙少平面对苦难时随散发出的真正的男子汉气概,希望女同学去喜欢孙少平,知道什么样的男人是值得爱的人。”在百家讲坛上,同学们各抒己见,畅所欲言,那种对书的喜悦之情深深感染了在座的每一个学生。通过这一系列活动,发现同学们逐渐爱上了读书,逐渐的学会独立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通过多读书,读好书,提高了同学们的人文素养。

另外为了锻炼学生的文笔,激励他们多学写作,多去练笔。我带领部分对文学比较感兴趣的同学创办了一份小报纸——《随笔》。每周同学们写的周记或者他们平时写的随笔,都可以交给班里的小编辑部,然后由他们选出比较有代表性的作品,我们再一起进行商讨和修改,之后这位同学的这篇作品就会发表在我们的《随笔》上。当然,大部分时间都是我给他们规定好主题,规定好时间,让他们自由发挥。这也大大激发了同学们读书写作的热情。现在我们这份由小蚂蚁文学社团主办的《随笔》,已经成为了学生最喜欢看的社团报纸。

篇5:共同努力促进孩子健康快乐成长

国家教育部部长 袁贵仁

“为了孩子健康快乐成长”是教育工作的神圣神圣使命,是教育工作者的崇高责任,是全社会的共同心愿。孩子的事牵动着我们的心,孩子的成长关系着祖国的未来!为了让孩子健康快乐成长,需要我们进一步推动教育观念更新、进一步促进教育方式创新、进一步推进体制机制改革。

首先,进一步推动教育观念更新。《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教育规划纲要》)提出,要树立全面发展的观念、人人成才的观念、多样化人才的观念、终身学习的观念、系统培养的观念。现在的任务是如何使之成为校长的办学理念、教师的教育理念、家长的育儿理念。看一所学校是不是先进,不仅看教学条件,更要看教育观念;不仅看学生成绩,更要看学生进步;不是看选拔学生,而要看培养学生。看一位教师是不是优秀,不仅看教书,更要看育人;不仅看言传,更要看身教;不仅看教学成果,更要看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分量。看一位家长是不是合格,不仅看给孩子物质条件,更要看给孩子精神财富;不是看为孩子开辟“捷径”,而要看为孩子发展指路;不是看支配孩子,而要看与孩子共同成长。

其次,进一步促进教育方式创新。《教育规划纲要》提出,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注重学思结合、知行统一、因材施教。现在的任务是如何使之成为学校的教育方式、课堂的教学方式、家庭的教子方式。中小学生处在人生起步阶段,“一点一滴”的教育积累格外重要,学生和孩子的良好习惯是在学校生活、家庭生活中逐步养成的;“细致入微”的管理服务格外重要,学生和孩子的正确观念是在教育过程、生活保障中逐步树立的;“潜移默化”的环境熏陶格外重要,学生和孩子的美好情感是在校园文化和家庭氛围中逐步形成的。中小学生成长过程中,事关安全、健康的因素和环节很多,一定要把安全健康放在第一位;事关长远的细微“小事”和细节很多,一定要把教育做得精细;事关情感的“琐事”和“烦恼”很多,一定要充满爱心。

最后,进一步推进体制机制改革。《教育规划纲要》提出,要改革人才培养制度、考试招生制度、办学体制、管理体制,建设现代学校制度。现在的任务是如何积极稳妥地把改革推向前进。让孩子健康快乐成长,原则大家都同意,但付诸行动,还会有困惑;校长也不愿教师和学生压力太大,但升学率降低怎么办;教师也不愿让学生太苦,但学生成绩下降怎么办;家长也不愿让孩子太累,但将来上不了好学校怎么办。解决这些问题就需要深化教育体制改革。通过改革教育质量评价,促进学校按照教育规律办学、按照学生成长规律施教;通过改革对学生的评价,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激励学生积极向上;通过改革考试招生制度,为学生的多样选择、成长成才铺设道路;通过加强学校的管理,使学校充满活力、富于创造。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教育成效不应只看学生是否能准确填写标准答案,更要看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看他们是否掌握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关键能力,看他们是否具备了高度的社会责任感。”温家宝总理指出:“教育不仅要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启发思维,培养学习思考能力。”这应该是我们所追求的一种教育境界:教是为了不教,让学生童年快乐、终身学习、一生幸福。

为了孩子健康快乐成长,为了更加美好的明天,让我们共同努力!

(此文系作者2011年12月11日在北京“为了孩子健康快乐成长”教育论坛上的书面致辞)

篇6:构建学习型家庭与孩子共同成长

为什么在成功上边加上引号,主要是强调这个成功不是指别的,是指教育方式的恰当。突出表现为以下这样几种类型:

1、文化积累较厚的家庭。我有切身的体会,出身知识分子家庭的孩子,在学习上要明显的优于其他方面家庭出身的孩子。这说明家长的求知态度和求知表现对孩子有很大影响。我曾在北京海淀区任教多年,海淀区之所以能成为教育大区,与海淀区的文化氛围是分不开的。当然,这是一般而言,不是说只有知识分子家庭出身的孩子才学习好,其他的孩子就不能学习好。在现实中也有很多教师的孩子也存在严重的学习问题,也有很多文化很浅的农民家庭照样出状元。我是从整体而言。我的意思是家长自身的知识水平和知识结构,家长自身的学习态度和学习表现,家庭的学习环境和学习氛围,家庭的文化继承对孩子智力发展和学业成绩有很大的影响,要给予足够的重视,不能以无知自居。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我们倡导建立学习型、知识型家庭,与孩子共同成长,这是百年大计。

2、有志气有拼搏精神的家庭。为什么在一些偏僻的山村,也能飞出金凤凰?其中与家庭有志气有拼劲是分不开的。我想举身边的一个例子,这就是我们四中网校的学生荣博同学。荣博是一个脑瘫儿,一出生就是一个重度残疾儿童。他的父亲叫荣晓鸣。儿子出生以后,不久妻子难以承受家庭灾难的打击,提出离婚。为了给孩子治病,荣晓鸣花光了自己的积蓄,并且提前退休在家照顾孩子。他有一个信念:尽管孩子是残疾人,也要让他受到正常孩子一样的教育。从此他们父子俩便踏上了艰难而又漫漫的求学之路。荣晓鸣说过:你们谁的家庭比我还差?你们哪个孩子的条件不比荣博的条件要好。荣博用手握笔写好一个“一”字,手上竟磨出了泡,磨出了血。就是凭着这股劲,荣博在学业上一直就没有落下。荣博之所以能够凭自己的实力考取挪威国际红十字会学院,并且受到挪威国王的嘉奖,称他为“东方的奇迹”,与他们父子的拼搏是分不开的。当然,“成功”还有很多方面,比如有良好家庭教育背景的家庭,和谐的家庭,等等,这里不一一列举。

二、我们同时认为“问题学生”的后边一定有一个“问题家庭”。

1、盲目型、糊涂型的家庭

我们经常听到很多父母会说这样一句话,他们对孩子说“只要你把学习搞好了,别的什么都不用管。”别的什么都不管行吗?我身边刚刚发生这样一个案例:一个刚参加完中考的优秀学生,这个学生初中三年,无论在家在校的表现,都是非常优异的。家长和老师无不交口称赞。三年三好生,市优秀干部,优秀团员,所有的“优”都集中到他身上了。中考报考,学生、家长、老师志在必得,只报一所市重点,非此校不上,其他志愿一概不填。结果中考成绩一下来,436分,现在档案成了死档,一个优秀的学生面临无校可上的结果。这里可能有考试制度的弊病,但家长和老师就没有责任吗?我们的孩子再优秀,也自然是孩子,他们还有很脆弱的一面,他们见的风雨不够多,在关键的时候有可能就会出问题。

2、溺爱型的家庭。

现在很多家庭是独生子女,“溺爱”是很普遍的现象。其主要表现是:一方面对孩子寄予很高很大的期望,一方面教育没有原则。我们遇到过这样一个家庭。男孩子上初二,母亲对他的爱是不停地给他选择这样的辅导班那样的艺术班;父亲对他的爱是满足孩子的一切要求,耐克鞋,高级自行车,结果出了问题,孩子迷恋上了网吧,为此曾三次离家出走。第四次又要走的时候,父母请我们的老师帮助制止。老师见到这个孩子的时候,孩子就像一头发了疯的狮子,而父母哭得像泪人一样。如果父母的爱换得这样的结果,难道我们还不应该反思吗?

3、观念陈旧,不思进取的家庭。

有些家长观念陈旧,既不懂教育,又不了解孩子,自己也学习,只凭“想当然”办事,有时候往往好心办错事。我在大庆讲课的时候,就遇到过这样一位家长:孩子读初三,在黑龙江大庆市一所很不错的学校学习。孩子初一时学习成绩不错,初二成绩下降,现在成绩已经在班级中排倒数几名。母亲很焦急,找到四中网校,咨询孩子学习成绩下降的原因。我们在与孩子和家长的谈话中了解到这样一个情况:这位母亲在孩子初一时工作很忙,没有时间照顾孩子。孩子初二的时候,她下岗了。母亲因为有了时间,内心觉得以前因为工作忙没有照顾孩子,现在应该把亏欠孩子的补偿回来,所以现在每天盯着孩子学习,不管孩子喜欢不喜欢,接受不接受,她始终认为这是她应尽的“爱”心。我们问孩子:“你能理解你妈的用心吗?”孩子一脸茫然,显得很无奈。孩子说:“我理解是一回事,问题是妈妈是在干扰我学习,她却浑然不知,怎么解释都解释不通。”母亲却认为孩子是强词夺理,说:“我看着他学习成绩还下降,我要是不看着还不知道他差到什么地步呢!” 这位母亲是好心办错事。她认为孩子的学习需要“看着”,需要“监管”。殊不知她的行为恰恰是在干扰孩子的学习。母亲不了解孩子的心理特点。孩子每个阶段对家长给予帮助的需要是变化的。比如父母唠叨、监视孩子学习、强行要求孩子按照自己的方式学习等都是错误的,是孩子所讨厌的。孩子的逆反心理是孩子成绩下降的主要原因。这样的陪学和监视还会产生后遗症,它不仅干扰了孩子的正常学习,还无形中让孩子产生了依赖心理,一旦这种干扰不存在,孩子也很难恢复正常的学习状态。我们建议家长把学习的自由空间还给孩子,把监管变成不定期的“沟通”。

三、在指导孩子学习方面,我们想与家长达成如下共识:

1、家长的主要责任是为孩子的人格成长创造环境。要教育孩子学会做人,要诚信,要积极进取,要学会感恩。一个学会做人的孩子,一个积极、乐观、进取的孩子要让他学习不好都难。

2、要处理好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关系,二者应该形成合力,共同促进孩子的学习。关系处理不好,互相掣肘,互相干扰,一定会影响孩子的学习。例如:孩子在学校学习偏科,就要引起家长的重视。从某种意义上说,人都有不同的兴趣爱好,出现偏科可以理解。但是按现行的考试制度,偏科是大忌,这一点要让孩子明白。这方面,家庭、学校一定要形成合力。

3、要正确对待孩子在学习知识上的错误。冯友兰先生曾经重新评注过《瞎子摸象》这则寓言故事,他说,多少年来我们这些有眼睛的人一直在嘲笑那群瞎子,可是瞎子们不服啊。瞎子们说:“你们中的哪一个人又能准确地告诉我们大象是什么样的呢?未必啊!从你们的嘴里描述出来的东西也许更加荒谬不堪,似驴非驴,似马非马,好歹我们是在触摸大象,我们还有一种真实的触摸的感觉哩。”我们学习也好,做学问也好,谁不是像瞎子一样摸象呢?人类对于宇宙的了解,就像海边一个捡贝壳的三岁孩童对大海的了解一样,哪一个物理学家,化学学家,生物学家敢于宣告:我是这门学科的先知者!那么,我们为什么总是要求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出现错误,以至于学生得100分就觉得了不起,得80分都抬不起头来,这不是正确对待学习的态度。石景山王能智老师就提倡让学生在不断的犯错误当中找到自信,他的教学改革很了不起。他的学生都热爱学习。

4、要学会引导孩子通过改变方法和整合资源来攻克学习难关。任何一个人,面对学习都会遇到难关。遇到难关,如果不寻找度过难关的办法,就会被学习的困难所压倒。台湾著名学者刘墉讲过自己中学时代的一些学习体会,其中谈到他当年特别善于背诵,他有一些窍门。他讲过一个例子,他说当年背有关长江两岸港口城市的知识,他把十个城市的名字浓缩成一句话,叫“镇芜安九月常常杀一万”。镇江、芜湖、安庆、九江、岳阳、长沙、常德、宜昌、万县,让他一辈子都忘不掉。这就是方法,类似这样的方法还很多,这里不一一赘述。

5、正确对待孩子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关系。研究发现,人的小脑是最不受先天影响的,最能用后天来加强,左右脑可以互相促进。所以不能过早给孩子下结论。

6、正确认识学习与考试的关系。考试是评测学习的有效手段,但不是唯一手段。有的同学,学习成绩优异,但能力一般;有的同学学习成绩一般,但能力很强。另外,考试自身也有一些规律,甚至可以说是技巧。有时候也要正确对待考试,掌握考试的规律和技巧,实事求是地对待现行考试制度,不要钻牛角尖,把握住生活给予我们的机会。

7、注重“培养”的概念。美国《发展心理学》研究认为:“十岁的女孩子如果花较多的时间做男孩子体育竞赛的活动,不管当初对数学有没有兴趣,两年后普遍会对数学的兴趣增强;相对的,如果男孩子花较多时间做女孩比较喜欢的活动,像弹奏乐器之类,两年后的数学成绩也会比较好。”所以研究人员建议父母别让女儿跟同性的孩子成天腻在一起,又让男生的家长要把玩疯了的孩子抓回来,作一点静态的活动。

上一篇:大学生和农民工下一篇:浓郁的师爱作文9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