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及特色

2024-04-13

教学设计及特色(精选6篇)

篇1:教学设计及特色

Unit5 Nelson Mandela---a modern hero

一、整体设计思路、指导依据说明

语言教学,特别是外语教学,内容意义的理解是第一位,语言形式的学习是第二位。因此阅读教学应采用整体教学模式,也就是要求教师充分利用课文提供的语言材料,帮助学生完整理解课文大意,语言形式和篇章结构,在处理各个部分时达到局部不离整体,整体寓于局部之中。

阅读教学设计,要以任务推动学习,以任务贯穿学习。

《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强调高中英语教学应根据高中学生认知特点和学习发展需要,在进一步发展学生基本语言运用能力的同时,着重提高学生用英语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逐步培养学生用英语进行思维和表达的能力;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和发展创造必要的条件。

高中英语课程还强调要使学生通过观察、体验、探究等积极主动的学习方法,充分发挥自己的学习潜能,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要有利于学生学会运用多种媒体和信息资源,拓宽学习渠道,形成具有个性的学习方法和风格。

同时,高中英语课程关注学生的情感,引导学生在英语学习的过程中,提高独立思考和判断的能力,发展与人沟通和合作的能力,增进跨文化理解和跨文化交际的能力,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增强社会责任感,全面提高人文素养。

基于以上说明,本课将Warming-up和Reading进行整合,旨在帮助学生提高阅读能力,帮助学生更好地、更全面地了结伟人的优秀品质,并进一步学习曼德拉作为领袖人物的非凡魅力,提高自身的品格修养;同时,本课设计了各种活动,让学生进行自我探究和分组合作,着重提高学生用英语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最终达到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目的。

二、教学背景分析

本单元是人教版新课程标准试验教材中必修第一册的第五单元,中心话题是“伟人的品格”。本课内容是“伊莱亚斯的故事”,借穷苦的黑人工人伊莱亚斯的口吻,叙述发生在他身边的纳尔逊·曼德拉的故事。这样的写法有别于惯常所采用的平铺直叙式,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能从伊莱亚斯普通的话语中感受曼德拉的伟大。课文是词汇、语法和文化的载体,文章中大量定语从句的出现,也给初步学生留下了直观的印象,为后面的语法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学生们对曼德拉都有所了解。因此,教师要利用学生的已知引出更多的未知,并通过对文章的分析,引导学生从更深的层次去理解曼德拉的伟大之处。

阅读文章中关于南非黑人当时的工作和生活的情况介绍,可以让学生联想到当今中国的一些社会问题,尤其是时下的一个热点话题---农民工的问题,从而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可以使学生学习伟人的优良品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并引导他们关注社会,学会尊重、关心、公平公正地对待他人,并与他人友好相处,共建和谐社会。

学情分析:高中年龄段的学生对周围的食物较为敏感,有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他们不满足于教科书上的知识,想获得更多的知识和信息。因此,应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鼓励学生通过体验、讨论、合作和探究等学习方式,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让知识从课内走向课外,从书本走向实践。

After the students’ presentation,show them a picture of another great person-Nelson Mandela.Ask them what they know about him and show some information about him.He spent 67 years struggling for the equal rights of the black,including 27 years in prison.He won the Nobel Peace Prize in 1993.He was the first black president of South Africa.July,18th every year is International Nelson Mandela Day.设计意图:用几幅学生熟知的人物图片导入文章,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

步骤3:阅读理解(30’)

1.Read paragraph 1 and predict the general idea of the passage: A.Mandela’s growing experience.B.Elias’ working experience.C.How Elias changed with Mandela’s help.设计意图:通过读第一段预测大意的任务,让学生了解多数情况下文章的结构,以及如何快速获取文章大意。学生们读完第一段后,并不给出答案,让学生带着问题继续学习。

2.Read paragraph 2 quickly and find out the topic sentence: Answer: I needed his help because I had very little education.From Elias’ bad situation,draw a conclusion that black people’s situation was bad.Show some pictures about black people’s life and introduce more.设计意图:在利用主题句来总结此段段意的同时,让学生了解伊莱亚斯的状况;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在斗争胜利前整个黑人群体的悲惨遭遇,从而从侧面理解曼德拉的伟大。

3.Read paragraph 3&4 carefully and fill in the form.There are many long and difficult sentences in these two paragraphs.Before reading the two paragraphs,help the students learn how to analyse long and difficult sentences.设计意图:这两段中的长难句比较多,因此在学生阅读前应该先指导学生如何分析长难句,为阅读扫清障碍。

a.The last thirty years have seen the greatest number of laws stopping our rights and progress,…

Paraphrase this sentence: In the last thirty years,there have been a great number of laws stopping our rights and progress,… Exercises:

(1)The golden week has seen a sharp increase in tourists.答案:In the golden week,there has been a sharp increase in tourists.(2)Last thirteen years has seen big changes of Han Han.答案:In last thirteen years,there have been big changes of Han Han.设计意图:旧词新意是学生无法理解句子的关键原因。在这里不仅要讲解词义,关键是要把含有该词的句子变为另外一个简单的句式,使学生更容易接受。通过看图片变句式的情景训练让学生学以致用,进一步掌握并巩固新方法。图片

What kind of person is Nelson Mandela? What can we learn from him?

Some adjectives will be offered to help the students: determined; wise; active; generous; brave; selfless; devoted; active.设计意图:语言表达部分是本节课的升华部分。首先,播放潘基文在曼德拉国际日发表的演讲,让学生回顾曼德拉一生感人的事迹;然后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让学生说出自己对曼德拉的认识,以及自已的收获。目的是:

1.把语言知识和励志教育结合在一起。激励学生要有远大理想,胸怀国家,并为理想努力拼搏。

2.指导学生积累语言知识。步骤5:布置作业(1’)

1.Must: Retell the story of Elias using the third person.Tips:

Who was Elias?

How did he meet Nelson Mandela? What did he do later? Why did he do that? 2.Optional: Make a poster about Mandela by yourself using what we’ve learnt.设计意图:必做作业的目的是为了总结和巩固课内所学知识,力求将所学知识内化为实际的语言运用能力。选做作业是为那些学有余力的学生准备的,扩大并加深他们对曼德拉的认识。

六、教学评价设计

评价内容:学生在课上所表现出来的文章理解的具体情况;学生对曼德拉伟大品质的理解情况,以及能否具体清楚的表达出来;学生是否发挥了主体意识,学习任务的完成度、小组活动的参与度以及表达交流能力。

评价方法:课堂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学生之间的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特色分析:

这个教学设计课题、课型、课时、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用具、教学过程、板书设计和教学反思等内容完整。都能在教案中能够找到达成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的具体活动。尤其是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

学习活动具有明确的目标, 而且活动目标针对本单元学习重点,并且都是围绕目标展开的。并且向学生展示了学习目标,让学生明确学习任务,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教学活动有一定的趣味性,有助于使学生体验到英语学习与自己生活之间的联系, 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避免学习活动枯燥乏味引起的厌学情绪。活动形式多样,能满足不同学习风格学生的需要,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习活动的安排应按照由易到难、符合语言学习的规律。课堂组织分格多样能使所有学生都能参与。设计遵循了先输入后输出的原则,并能给与学生及时的反馈。

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把握地很准确。,重点和难点的确立既从课程标准出发,站在本节的教学内容上,也考虑到了本节在本章、本单元的地位和作用。充分考虑到了了学生的基本情况,在设计教学步骤时完全是根据学生的真实情况来设计的。时间把握的恰到好处,没有浪费一分钟也没有拖堂一分钟。课程引入精彩,用几幅学生熟知的人物图片导入文章,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能达到“收心”的效果。学生的注意力很快的转移到课堂中来,转移到教师身上。还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和探究的热情,为后续教学埋下伏笔。为后面的学习做好准备。在重难点的突破和处理上,教师把难点分散成几个简单部分逐个解决。这里

篇2:教学设计及特色

设计:吴中区碧波中学初一(4)班同学

及指导老师向燕清

评析:吴中区碧波中学教科室

钱玉兰

活动内容分析

吴文化教学是我校综合实践课程,教学内容没有固定教材,需要教师和学生搜集资料,组织学习内容,设计学习活动。苏州古桥是苏州古建筑文化的重要内容。苏州古桥众多,建筑在大街小巷、隐藏于园林古镇。这些古桥各具千秋,建筑时代、外形、结构、材料、技术、艺术不同,通过了解著名古桥——宝带桥、枫桥、双桥、小飞虹廊桥、吴门桥„„赏析古桥的优美神韵,解读古桥的文化内涵,分析总结苏州古桥的特色,增强学生保护古桥的思想意识。这是本节学习活动的重点内容。学生搜集资料可从所熟悉的桥开始。

学生分析

初一学生学习积极性很高。大多数学生生活在苏州,他们每天与小桥流水相伴,对一些古桥有所了解,会利用实地考察、访问、书籍、网络等手段搜集古桥的知识,但是他们对古桥的了解是零散的、表面的,缺乏对古桥的赏析以及古桥特色的整和,需要老师指导和帮助。

活动目标

了解苏州古桥的建造历史、建造材料、形状、装饰艺术,总结苏州古桥的特色,了解著名古桥——宝带桥、枫桥、双桥、小飞虹廊桥、吴门桥等的建造情况,讲一讲与苏州古桥有关的故事,朗诵描写苏州古桥的古诗词,从诗中体会苏州古桥之美。通过调查研究家乡古桥,让学生了解家乡的历史文化,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活动准备

1. 学生画——《我喜爱的古桥》或制作桥的模型。2. 搜集苏州古桥的图片、历史或传说故事、诗歌等知识。3. 选拔两位小主持人(一男生和一女生)。

一、导入

男:大家准备好有关古桥的作品了吗?准备交流展示。

请学生展示课后所画古桥或制作模型,并做简单介绍。(请学生到讲台上展示作品并讲解。)

女:同学们的作品反映出了苏州古桥的神韵和魅力。苏州地处太湖之畔,河湖密布,古桥众多,形成了水乡特有的风景,苏州古桥也呈现出独有的特色。今天我们就来了解苏州古桥的特色。

二、活动开始 板书:苏州古桥的特色

男:请同学们欣赏图片并讨论以下问题(视频显示古桥图片及问题):(1)大家知道这些古桥的名字吗?

(2)从古桥的建造年代、建筑材料、形状、装饰等方面来分析有哪些特色?

女:大家的回答有道理,我们来漫漫分析古桥的特色。请大家来朗读诗句(视频显示)。学生朗读:“东西南北桥相望,画桥三百映江城”

“春城三百七十桥,两岸朱楼夹柳条” “绿浪东西南北水,红栏三百九十桥”

男:想一想这些诗说明了什么? 生:说明苏州古桥众多。板书:

1、多

女:“古宫闲地少,水巷小桥多。”太湖之畔,河湖密布,水多桥多,唐朝诗人杜荀鹤的诗句赞美了苏州众多的桥梁。根据记载,到目前为止,苏州桥梁总数已达到3.2万余座,其中清代以上古桥557座。素有“水都桥城”之美誉。

男:大家搜集到了哪些说明苏州古桥多的事实?

生:据我走访得知,苏州桥多时,平均每平方公里有桥15座,俗有“一步跨二桥”之说。

生:宋代《平江图碑》上刻有桥359座。

女:说得真好。苏州古桥除了多之外,建造历史也非常久远,大家知道苏州在什么时候就开始造桥了吗?

生:秦朝、唐朝、春秋„„(大家的答案不一至,看来这个问题被他们忽略了。)男:请大家看一段话(视频显示)

苏州古桥历史之久,可上溯到春秋,下及清末民初。如《吴地记》载:“定跨桥为吴王阖闾造。”另外还有都亭桥、鹤舞桥、临顿桥、剪金桥、胭脂桥等。

男:这段话说明了什么?

生:苏州造桥的历史很久,春秋时吴国就开始造桥了。

女:苏州造桥的历史和苏州的历史一样悠久,现存古桥中建造时间最早的是宋代,大多数古桥是明、清时期建造的,这是古桥的第二个特色——古。板书:

2、古

男:大家能说一说保存至今的古桥吗? 生:甪直的和丰桥、宝带桥、枫桥、吴门桥„„

女:知道的可真多呀。在这些古桥中,和丰桥是建于宋代保存至今的,其它都经历了几次重修。请欣赏“和丰桥”(视频显示图片和文字)

和丰桥,原名中美桥,建于宋代初叶,拱形结构,每块桥面石上均施浮雕,图案典雅,雕刻精美耐看,为镇上历史最为悠久的古桥。

男:以上的古桥中,最著名的是宝带桥、枫桥、吴门桥。

生:谁能介绍它们?生:宝带桥是我国现存的古代桥梁中,最长的一座多孔石桥。建成于唐代,当时的苏州刺史王仲舒捐出自己身上的宝带建造,因此称“宝带桥”。宝带桥历经修复,我们现在所见的宝带桥是明代重新修建的。我还为大家带来了宝带桥的图片,请大家一睹宝带桥的雄姿。(视频显示)

学生惊奇不已

生:哇!真美呀!宛如一条巨龙横卧于碧波之上„„

女:宝带桥造型优美,在建筑艺术上独树一帜,历代文人骚客赞不绝口,留下了许多诗篇,哪位同学搜集到了?

许多同学举手

生:我给大家朗诵元代高僧的诗:“直从堤上去,横跨水中央。白鹭下秋色,苍龙浮夕阳。”(饱含情感的朗诵赢得了同学们的掌声)

明代诗人王宠曰:“春水桃花色,星桥宝带名;鲸吞三岛动,虹卧五湖平。” „„

男:大家准备的资料可真多。这些诗写出了宝带桥造型优美、气势雄伟。大家知道吗?宝带桥和河北安济桥、广西程阳桥、四川珠浦桥并称为“中国四大古桥”呢,可见其历史文化价值很大。

女:老师也给我们准备了以下的诗:“画桥三百映江城,诗里枫桥独有名”,诗句告诉我们什么?

生:枫桥享誉中外。

男:为什么?(学生纷纷发表观点)

生:因为唐朝诗人张继的《枫桥夜泊》诗而闻名天下。生:因为古运河、寒山寺、铁岭关„„而著名。女:回答的真好。枫桥确实因为这些而闻名。枫桥自古就是水陆交通要道。因唐代时在此设卡,每当皇粮北运时,便封锁河道,枫桥又作封桥。枫桥是江南随处可见的一座单孔石拱桥,只是。枫桥地带由于舟车云集、商旅际会而异常繁华,是旧时苏州物资的集散交流中心。

男:大家想象着自己就站在如一弯新月的枫桥上,古关、古寺、古塔、古运河尽收眼底,耳边响起清脆的钟声,吟诵着《枫桥夜泊》,那诗情画意真令我们如痴如醉!

女:通过实地考察,大家看到了哪些类型的古桥? 生:石拱桥、石板桥、曲桥、廊桥等。

男:苏州古桥的种类很多,拱桥、平桥、旱桥、廊桥、曲桥、亭桥„„每一座桥有每一座桥的风韵,有每一座桥的秀美,或彩虹临空,雄伟壮丽;或飞檐翘角,凝重古朴;或曲折有致,趣味无穷;或精巧玲珑,酷似小家碧玉。

板书:

3、秀

女:苏州的桥,多姿多彩,精巧秀丽,似乎并不是供人行走的,而是让人欣赏的艺术品。如宝带桥长虹卧波,桥影横江;如小飞虹纤巧秀美,倒影水中,宛如彩虹„„

男:请大家欣赏秀美的古桥(视频显示吴门桥、彩云桥、小飞虹、引静桥、行春桥等)。并谈一谈你的感受。(略)

女:苏州古桥不仅秀美多姿,而且有雅致的桥名、精美的雕刻,趣味横生,另人百看不厌。

板书:

4、趣

(视频显示)苏州古桥,有一个个内涵深厚、十分雅致的桥名,一副副笔墨精到、章法严谨的桥联,一件件技艺精湛、刀法精美的雕刻。为古桥增添了无穷乐趣,令人百看不厌,回味无穷。

男:这段材料告诉我们古桥之趣表现在哪些方面? 生:桥名、桥联、雕刻 板书:桥名

女:说一说你知道哪些有趣的古桥名称? 学生展示搜集的古桥名拾趣(视频展示)古桥名拾趣

以神话故事、民间故事来命名的桥,如饮马桥、渡僧桥、胭脂桥、落魂桥、雪糕桥等。

以名人来命名的桥,如泰让桥、孙武子桥、周通桥等。

以风景名胜来命名的桥,如青山绿水桥、海涌桥、行春桥等。以历史事件来命名的桥,如觅渡桥、接驾桥、钱万里桥等。以祈求吉祥来命名的桥,如吉庆桥、太平桥、福寿桥、吉利桥等。以动物来命名的桥,如凤凰桥、虎哨桥、骆驼桥、螺蛳桥、麒麟桥等。师:我们一起来读一下。(学生饶有兴致的读起来)大家还想知道更多的古桥名吗?请看我为大家准备的资料(视频显示)。

男:这些古桥名很有趣吧!这么有趣的名字的得来都是有一定故事的,大家知道哪些桥名的来历?(学生讲了宝带桥、渡僧桥、泰让桥、觅渡桥等桥的故事[略])

女:苏州古桥不但有有趣的桥名,而且有意境和神韵优美的桥联!板书:桥联

(视频显示)苏州古桥的桥联始于明代,盛行于清代。桥联由文人骚客遗词书写,大多记载建桥的名流贤达,也有吟诗赋词的。数量之多,浩如烟海,美不胜收。

男:什么叫桥联? 生:刻在桥上的对联。

女:正确。苏州的桥联很多,其内容抒情写景,叙事点题,名言警句都有,具有鲜明的吴地水乡特色。比如,有交代地理方位,点题指路,使人一目了然的山塘普济桥左右联云(视频显示):

北绕山塘,水驿往来通陆墓;南临路轨,云车咫尺到梁溪。

东望鹤城,水绕山塘连七里;西瞻虎阜,云藏塔影立孤峰有描写江南渔村风情的吴江青云白溪御龙桥联:冰鉴一籢秋水影;渔歌两岸夕阳村。男:请大家欣赏以下桥联,并讨论它们的特色。甪直永宁桥联:永庆升平跻盛世;宁馨富丽甲中吴。西园三曲桥联:乱红迷紫曲;浓绿涨瑞窗。

正阳桥东侧桥联:北盖旧迹更新象;南披金银绕五梁。

女:短短的一则桥联,紧扣主题,画龙点睛,这正如江南丽人的饰物,锦上添花,相得 益彰,延伸了桥的文化内涵,使桥大为生色。使古桥大为生色的还有精美的雕刻装饰。

板书:装饰艺术

男:苏州古桥不仅造型优美、工艺精湛,而且装饰精美。大家知道装饰的图案有哪些吗? 生:狮子、麒麟、龙,还有塔和一些花。

女:观察得真仔细。古桥上的装饰图案大多有两种,一是珍禽祥兽,祥兽中首先是龙,来镇压河妖。其次是狮子,用狮子威武来镇邪。请同学们欣赏甪直环玉桥上的双龙图案和宝带桥上的雄师(视频显示)。二是瑞草嘉花,花草中常用的是莲花、如意、绣球、双钱、祥云、海棠、葫芦、仙桃等,你们看到过吗?

生:我看到了,感觉非常美。我还拍了不少照片呢,请大家欣赏。(投影仪显示)男:欣赏完了精美的雕刻,我们来赛一赛(视频显示赛题),看一看哪一组得分最高?(学生跃跃欲试,极其兴奋。)

1、抢答下列问题

苏州古桥中最高的石拱桥是什么桥?(最高的古石拱桥——吴门桥)苏州古典园林中的袖珍拱桥是什么桥?(最小的园林古桥——引静桥)

我国现存古桥中最长的多孔石拱桥是什么桥?(最长的多孔古石拱桥——宝带桥)苏州古典园林中最精致的廊桥是什么桥?(最精致的园林廊桥——小飞虹)

2、能背诵描写苏州古桥的诗词吗?(略)(抢答非常激烈,学生兴致很高。)

三、总结延伸

师:大家知道我们苏州古桥的特色了吗? 生:多、古、秀、趣。

师:很好。通过同学们的实践活动和积极配合,我们学习了家乡古桥的特色,欣赏了古桥的建筑美、艺术美和情趣美,懂得古桥是家乡劳动人民智慧和勤劳的结晶,古桥是前人留给我们的珍贵文化遗产,是苏州作为历史文化名城的标志之一,我们有义务、有责任将其保护好,继承好,利用好,让它们永远发射出绚丽夺目的光彩,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服务。

师:我们苏州的古建筑还有很多,如古典园林、古民居、古塔、古寺、古官衙、古会馆„„都各具特色,美不胜收。大家想了解它们吗?

生:想!可是怎样了解呢?

师:实地考察、访问、查阅书籍资料都是好方法,还可以到网上查阅你想了解的知识。我向大家推荐两个网址,希望大家继续研究家乡的古建筑文化。

苏州旅游网:http//

[总评]

一、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本活动课完全是学生能力的发挥,老师只是加以引导、协调。学生通过课前自行搜集整理相关知识,设计教学思路,组织学习活动。小主持人是大家推选的,在主持人的带动下,其他学生的热情非常高。在老师的指导下,设计了一系列引导学生探究的问题,通过分析讨论,发表个人见解,解决学习中的疑问。学生充分利用搜集的资料与大家交流,共同构建知识体系,在激烈的讨论中,获得了知识,培养了能力。

二、结构合理,线索清晰

本活动课既没有现成的书本知识,又要由学生自行完成学习任务。如果千头万序、结构复杂,不利于对主题的把握,与初一学生的实际能力也不符合。本活动课主题的确定具体,结构设计合理,围绕苏州古桥的特点层层展开学习、讨论,线索清晰,学生感觉明朗有序,较易把握。其中在结束前的“赛一赛”把学生的热情推向高潮,抢答激烈而不混乱,主持人把握的非常好。每个特点只用一字概括,既简洁准确,又便于掌握。

三、培养能力,开阔视野

篇3:教学设计及特色

一、街头绿地的设计特性分析

城市绿地系统被视作城市景观中的脉络, 城市公共空间的活动场所、绿地都随之延伸开来, 其中街头绿地分布最为广泛、数量最多, 是最为贴近我们日常生活的公共绿地空间。

1.观赏性:以观赏为主, 少铺装, 缺乏活动场所及配套设施。

2.使用性:硬质场地的增加, 基础设施的引入, 如座椅、廊架、凉亭。

3.功能性:明确不同场所的使用功能侧重点, 提升使用率;在不同的时间段, 满足不同使用者的生理、心理、行为活动的需求。

4.景观性:景观本身随着时间产生的周期性变化;面向大众的街头景观应具备的动态性;景观的层次性以丰富空间关系;街头景观依附于周边环境 (街区、建筑、街道) 并且存在于整个城市脉络之中, 与环境相融的同时体现地域性。

5.生态性:可持续景观设计方式;自然材料的选择, 可再生、可降解材料的使用;科学合理的植物品种选择和后期维护。

二、街头绿地的设计案例分析

欧美国家对于街头绿地的设计理念较完善, 分析源由在19世纪下半叶欧美国家开展的的城市美化运动和二战后的城市公园运动对国外的街头绿地的系统性建设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1.佩雷公园——“繁忙世界中的片刻宁静”

美国袖珍公园的典型代表, 建成于1976年 (1999年进行重建) , 位于曼哈顿中心第五十三号大街北侧, 处在商业集中地块 (第五大道和麦迪逊大道之间) , 面积小, 总占地390㎡ (12m*32.5m) , 休憩使用。

设计内容:

(1) 公园面临大街, 开放式入口, 入口两侧的无障碍通道 (坡道) 的设计。

(2) 公园三面环墙, 空间的构成形式简单, 跌水景观、树阵广场、园林小品为空间的主要景观构成元素。

(3) 树阵广场是公园的主体区域, 皂荚树间距为3.7米, 当中摆放了可移动的座椅供游人使用。

(4) 正对着公园入口的6米高的水幕墙瀑布作为整个公园的背景也是设计中的亮点, 辅之以灯光设计, 具有极佳的观赏性;水幕墙瀑布制造出的声音更是隔绝了城市的喧哗。

(5) 公园高低布置的平台、斑驳的树荫、覆盖着常春藤的墙面, 营造出良好的空间氛围, 设计结合场所的空间特点, 因地制宜, 开辟了一处允许人们暂离繁忙曼哈顿的绿洲。

2.Teardrop park——“享自然之趣”

位于纽约市曼哈顿地区, 占地1.8英亩 (不足7300㎡) , 基地受到的限制较多, 面积不大、南区光照不足、地下水位较高、土质不佳、受哈德逊河的干冷风影响。该案例的场地环境不甚理想, 设计结合当地区位条件, 打造出了使用率高的绿地空间。

设计内容:

(1) 根据场地的北部日照时间的现状, 设计了两块稍向南倾斜的路边草地以利于接受阳光。

(2) 景墙、小丘的合理设置, 与建筑共同阻挡了来自哈德逊河的干冷风, 为进行户外活动创造了一个良好的环境。

(3) 根据地形的变化, 水景设计的融入, 多种游戏设施 (沙、水、滑梯) 的引入, 为孩子创造了一个具有活力的户外活动场所。

(4) 从天然材料的选择、有机土壤的使用到再生水的收集利用, 从乡土植物的运用到后期生态环保的养护手段, 泪珠公园始终贯彻着可持续生态设计的理念。

(5) 泪珠公园的主要使用者是儿童, 场地所保有的自然特质, 公园里非人工的山石、繁茂的植物、亲水的景观为孩子们提供了一处贴近自然、引导他们探寻自然之趣的场地。

3.小结

城市绿地具有功能实用性、景观观赏性和生态持续性的基本特性。

作为与人们日常生活联系最为密切的城市绿地空间, 街头绿地具备的社会性和可持续性也尤其重要。可持续性指的是一种现象的演变发展和其品质的持久性, 避免短期或临时的解决办法, 并关注自我实现和自我持续的系统。1由此得来, 完善城市绿地的生态系统, 简化场地的维护手段, 运用生态绿色的设计手段, 以此完善绿地空间的自身修复系统, 减轻后期人力、物力投入的负担。另一方面, 作为服务于大众的场所, 需积极培养公众的场地维护意识。

在《城市公园反思——公共空间与文化差异》一书中提出了社会的可持续性属于文化可持续性的一部分, 社会的可持续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地方文化的保护, 文化生态系统的平衡, 文化的多样性。在任何城市公园和公共空间的设计过程中, 包括对分布在街头的绿地空间, 地域文化的传承和社会关系的平衡视为主要问题。

一个好的公共设计需从使用者的角度出发, 因地制宜、因时制宜, 在保证景观观赏的动态性和层次性的同时, 体现现空间的安全感、归属感和舒适感。对于街头绿地而言, 使用者多为老年人和儿童, 因此无障碍的设计显得尤为重要, 在整体设计中, 需考虑不同人群的需求, (如为满足老年人的使用需求, 设计定位是以健身活动为主的交流活动场所;对于上班一族, 可能需要一个能享用午餐, 休憩放松的交流空间;孩子们喜好具有趣味性, 空间元素丰富, 配有游乐设施的活动场所) 。

三、街头绿地的设计趋势

街头绿地作为贴近大众的, 公众使用率较高的城市公共空间, 遵循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 满足不同人群的使用需求并引入无障碍设计, 增强设计的趣味性和参与性, 提高街头绿地的使用率, 营造充满活力的城市空间。

把握新区街头绿地的宏观规划, 对于旧城区的附属空间绿地更新则要在保证其功能使用性和景观观赏性的同时, 增强城市绿地与周边环境的融入感。

大多街头绿地边界都是相对模糊的, 模糊边界的公共空间的设计中更能体现空间的人性化特征和营造空间场所感2。利用边界的凹凸变化对其进行私密休憩特征、半私密交往特征、公共交往特征、流动过渡特征等不同特征空间的设计。

安全性和可达性是重点, 影响绿地使用率和城市空间活力度, 尤其是大尺度城市公共空间, 出入口的位置, 园内的标识系统和连续性园路设计, 人流的穿行方式和人流量的变化等均需考虑。

注释

11. (美) 达纳·塔普林, 苏珊·舍尔德著, 魏泽崧, 汪霞, 李红昌译.城市公园反思--公共空间与文化差异[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13.

篇4:英语自主学习有效调控教学及特色

“初中英语课堂自主学习有效调控教学”,是以学生为学习主体,以发展学生自主学习意识能力为宗旨,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基本教学形式,以教师适时适度有效介入学生听、说、读、写学习环节为支撑的英语教学方法。

初中英语课堂自主学习有效调控教学包括教学目的内容调控、教学程序调控、学习方法调控、学习主体自控的调控。

教师所用的组织指导方法为:①调整法;②控制法;③引入法;④点拨法;⑤暗示法。调控根据学生的学习意愿、教学内容、教学进度、情绪变化灵活实施。

初中英语自主学习有效调控的基本做法:

1.课前:学生进行充分的自学,教师做好充分的预设。

2.课中:学生自主学习,教师有效调控,“四学四调”。

(1)回收学生学习积极主动性和学习新知前认知准备状态的信息进行调控。(一学一调)

(2)在学生自主学习新课时,教师巡视回收学生信息并适当点拨。(二学二调)

(3)生成互改合作阶段的有效调控。(三学三调)

(4)新授后当堂检测反馈。(四学四调)

3.课末:学生升华学习,教师反馈评价。

“四学四调”只是自主学习有效调控的一般方程式,在教与学重要环节上的呈现形式,具体应根据自主学习有效调控的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习主体、学习进程变化,依据自主学习有效调控的原则,采取相应的策略措施,不可死守程式。

“初中英语课堂自主学习有效调控”的特色:

1.教学活动的内容是根据学生的兴趣而不是知识点来安排的。在设计教学主题时,首先考虑的是学生的兴趣,考虑的是使学生能广泛而深入地参与到主题活动的过程之中。

2.教学的进度是根据生成的自然过程而不是特定知识的达成来展开的。

3.学习的动力真正源于学生不断体验到的成功而不是外部要求的。

在初中英语课堂自主学习有效调控教学中,始终有一条需求链在发挥作用。从体验到表达,从口头表达到书面表达,从单纯的表达到有技巧地、艺术地表达,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循序渐进地帮助学生寻求需要,并创造各种条件让学生自己满足这些需求,从而使学生不断地获得“成功体验”,并以此推动着学习活动的进程。教师自始至终都是学生进行体悟性学习的引领者、帮助者、熏陶者、服务者。

4.“初中英语自主学习有效调控”注重情境化的课堂教学环境的构建。

初中英语自主学习有效调控教学认为,相关的教学环境构建是一种无痕有效调控,它追求“情境化”而摒弃“程序化”的教学环境,通过特定情境的设置和演练,使学生保持着较高的参与度。学生因此积极参与而形成的内心体验,是整个课堂教学的基点。

在实验中,我们逐步摸索出以下几种创设情境的方式:(1)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2)运用语言创设情境。(3)运用简笔画创设情境。(4)直接用活动来创设情境。

5.“初中英语自主学习有效调控”的教学组织形式是活动型的。

初中英语自主学习有效调控教学充分考虑到中学生的年龄特征,不仅将活动和游戏引入英语课堂教学之中,而且从“体验性”出发,将师生的“活动”作为基本的教学元素体现在课堂教学全过程中。在教学的因果链中,活动的设计首先服从学生内心体验形成的需要。这种活动基于内在的目的,因此,它是一种本源性的活动。

初中英语自主学习有效调控的教学活动有以下特点:

(1)这种活动具有情境性、生成性、动态性和多样性。教师备课的重点是活动及其过程,而不仅仅是知识点。学生在活动中形成的丰富体验会自动生成表达的内在需求,由此产生了识记生词、阅读、写作的需要,不应该而且也不可能进行滴水不漏的预设。

(2)教师把关注点放在学生的活动体验及表达之上,而不是所谓的“规范训练”之上。教师不应该根据传统的“规范”要求,急急忙忙地纠正学生出现的各种错误,因为这些与活动本身没有直接的联系。学生参与活动的兴趣以及表达的欲望是第一位的,作为结果形式如何并不重要,诸如个别单词发音或拼写错误这样的问题,等到一定的时候只要稍加指点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不必过早加以干预。

6.“初中英语自主学习有效调控”的教学支撑体系是开放式的。

初中英语自主学习有效调控教学由于强调了情境的过程性、活动的生成性,因此,必然地要求有一个开放的系统作为支撑,这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内容的开放。初中英语自主学习有效调控的教学,并不依赖特定的教材。作为教学的依据,在教学内容设计上我们强调主题设计,而不是知识设计。在主题设计中,要求教师考虑三个有助于:①有助于学生感知,因此,包括季节因素等都需要考虑;②有助于学生想象,要有一些具象化的东西,如实物、各种角色等;③有助于学生参与,设计的主题要为学生所喜闻乐见。

(2)评价的开放。在教学评价上,我们根据知识能力、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三维标准来要求,没有针对各层次的学生设立固定的知识目标,更没有根据统一目标来考核学生。评价主体是学生,评价内容是多维,评价方法是多元。总的来看,有利于学生现在及将来能学好用好英语。

7.教师角色的转变是为了有效调控学生的学习。

初中英语课堂自主学习有效调控的教学对教师提出的最大挑战就是角色的转变,即教师应从信息提供者,转变为“教练”和学生的“学习伙伴”,教师自己也应该是一个学习者。

师调莫如生调,师控莫如生控。最有远见的教师,希望学生的评改调控能力在教师的指导中发展。这是调控教学之上者。

8.初中英语课堂自主学习有效调控将提高英语教学的质量与效率变为现实。

教师有效调控下的学生自主学习实验过程教会学生的不仅仅是知识,更是自我教育的方法。这一实验的实施,好比是交给了学生一把打开知识宝藏的钥匙,拓展了学生的人生可塑性。

篇5:涉江采芙蓉语言特色及教案设计

涉江采芙蓉

一.分析《涉江采芙蓉》语言特点。

涉江采芙蓉

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本诗用短短几十个字,深刻地表达了相爱之人相隔两地,不能陪伴身旁的无限哀伤。主要是通过思妇的形象表现出来。其中,诗歌的语言极富特点,具体分析如下。

首先,在用词上,从第一句我们就可以发现作者用了很多《楚辞》里的常用的意向,比如“芙蓉”、“兰”、“芳草”等等。但是本诗不仅仅限于词,诗歌中很多地方都能感受到对《楚辞》的一种借鉴。如“漫浩浩”和“路漫漫其修远兮”中的“路漫漫”相似。还包括“同心而离居”这句和《楚辞》中“何离心之可同兮”也极为相似。可见,本诗歌作者从《楚辞》中汲取了大量的创作营养。也正是通过对这些典故的运用,极大丰富了诗歌的情感和内涵。

其次在语言的表达上,最大的一个特点就是语言凝练、含蓄。在一定程度上,这种恰到好处的简洁能充分激发读者的想象空间,又表现出一种含蓄美。作者用极为简单的词汇却能描绘出人世间最纯真最普遍的感情来,主要是通过白描的手法,就是对景物的描写来书法思念之情,所以会给人一种朴实的感觉,非常贴近日常的生活。

此外,虽然诗歌用词简单,但是也能很好的传达出思念情深的感觉。这就体现在诗歌中。比如诗歌中的“还顾”一词,动作性和画面感很强,读者似乎看到主人公孤单、忧愁、怅惘地立在船头,徒劳地往故乡的那个方向张望,他看到的是什么呢?是他不敢去仔细计算的迢迢路程!“漫浩浩”一词,读起来即给人以路途绵延无尽的感觉。故乡在哪儿?“所思”在哪儿?至此,抒情主人公感情痛苦到极点。让人能够感同身受这种思念之苦。

《涉江采芙蓉》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想象和联想来描摹诗歌的画面;

2.通过朗诵、理解,体会诗歌蕴含的情感。教学重点:

品读诗歌,根据诗歌内容和语言来把握诗歌的主旨。

中学语言文字教学研究考试题

教学难点:

抓住诗歌意象来解读诗歌主旨,培养诗歌鉴赏能力。教学时数:

一课时。教材分析:

取自人教版高中语文课标教材第二册,难度适中。教学过程:

一、导入:

爱情是人类永恒的话题,但是相爱却不能相聚相守,不免让人扼腕叹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是秦观发出的一种宽慰,一种无奈。今天我们一起走进有“一字千金”之称的《古诗十九首》,看看里面的《涉江采芙蓉》表达了怎样的相思?体味一下其中的语言魅力。

二、文学常识介绍:

《古诗十九首》是梁代萧统《文选》“杂诗”类的一个标题,包括汉代无名氏所作的19首五言诗。是东汉末年文人五言诗的选辑,并非一人所做。从内容看,主要写的是作者失意和哀伤,写游子、思妇的离愁和相思。清代沈德潜说:“古诗十九首,不必一人之辞,一时之作。大率逐臣弃妻,朋友阔绝,游子他乡,死生新故之感。或寓言,或显言,或反复言。初无奇辟之思,惊险之句,而西京古诗,皆在其下。”评价如此之高,而后世也多有仿者。西汉陆机曾逐首逐句地摹仿了其中的12首,而东晋的陶渊明,南朝宋代的鲍照等,也都有学习“古诗”手法、风格的《拟古诗》。由于作者文化素质较高,有继承了《诗经》和《楚辞》的传统,吸收了汉乐府的营养,所以不但善于运用比兴,而且创造出一种独特的风格、艺术成就很高。被称为“五言之冠冕”。

三、诵读,整体感知

1.听录音,感知诗歌内容及节奏。

本诗采用二三字格式断句,但是在朗读的时候可以将第三个字适当延长发音时间。2.请学生试读。3.齐读。

4.思考问题:诗中主人公采芙蓉的目的是什么?尽量用诗中的词语回答。

中学语言文字教学研究考试题

明确:采芙蓉是为了“遗”远方的“同心者”,“遗”“所思”。采芙蓉就是为了赠予所思念的人。

四、诗歌鉴赏品味

1.读完这篇文章,你认为这首诗的主要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

明确:游子思乡之情。

2.诗歌中的抒情主人公表达感情的方式是什么?其目的是什么?

明确:方式:是试图采摘芙蓉,目的是“遗”远方的“同心”者。

中国人民很早对于自然就有很深的爱好,对自然的爱与对人的爱往往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古代人送给最亲爱的人的礼物往往不是什么金银珠宝,而是一株花或是一棵芳草,送别时总是折一枝柳条送给远行的人,远行的人为了表示对好朋友的思念,逢到驿使就托带一枝梅花给他。这种生活情调是简朴的,也是美好的。正如王维的《相思》所写:“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采花折柳,这正是古人传情达意的方式,一方面是传达了对亲朋的关怀、思念等感情,另一方面又寄托了对亲朋的美好祝愿。

3.诗歌中的主要意象是什么?这对全诗意境的营造有什么作用啊?

明确:芙蓉即荷花,荷花出淤泥而不染,濯青莲而不妖。荷花给人以清幽,高洁之感,屈原作品中也视“荷”为香草,把香草比喻成高洁的品质。这为文章奠定了高洁,清幽的意境。

4.诗歌描写“多芳草”的“兰泽”有什么艺术作用?

明确:这是环境描写,意在从侧面烘托主人公形象的雅洁和所表达感情的纯洁和美好。

5.采摘花草送给远方的亲人,这种举动在古代诗歌常有出现。现实生活中情人节送玫瑰,母亲节送康乃馨。采摘这些花草的目的是表达对亲人以及朋友的思念和祝福。但是这芙蓉没有送出去了没有?没有。文章中作者自问自答可以看出来作者的情绪出现了变化。由欢欣转为失落,6.五、六句既有人物动作描写,也有心理刻画,其中“还顾”、“漫浩浩”具有怎样的表达作用?

明确:“还顾”一词,动作性和画面感很强,可以清晰地表现了主人公孤独、忧愁、怅惘的形象和心情。“漫浩浩”一词是写主人公与环顾所见“旧乡”的距离,给人以路途绵延无尽的感觉。这两个词含蓄地传达了主人公极度痛苦的心情,可是,这两句并没有直接点明主人公的痛苦,这样就给读者留下了很大的想象空间,具有含蓄不尽的艺术效果。

7.最后两句除了表达主人公黯然痛苦的心情,还能体会到什么?

中学语言文字教学研究考试题

明确:还能让人深切地感受到两个彼此相爱的人的真挚笃厚的感情。因爱之深才思之深,因爱之长久才有“终老”之“忧伤”。想爱却不能相守,黯然的心情令人消魂,这种分离是不同与秦观的《鹊桥仙》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一个是永久的分离,一个是让人产生距离产生美。

8.试对这首诗的艺术特点加以概括。

明确:一是意境高洁、清幽;二是含蓄不尽,余味悠长。

五、总结:

对于古文的思想感情可用三种方法:

1、通过诵读,直接品味本文的思想感情。

2、通过分析,抓取意象—意境---思想情感

3、寻找文中关于文章主旨的表达情感的语句。

六、板书。

涉江采芙蓉 1、2句:涉江郊游

采摘芙蓉 3、4句:人在远方

心愿难遂 5、6句:回望故乡

长路漫漫 7、8句:天各一方

篇6:民间舞蹈文化特色及教学研究论文

摘要:羌族民间舞蹈文化是我国文化艺术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具有浓烈的地方文化特色,并以其独特的形式在国内外享有较高的声誉。高校民间舞蹈教学中要注重对羌族民间舞蹈的传授,把握民间舞蹈的文化艺术内涵和民族特色,积极推动羌族民间舞蹈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本文主要分析羌族民间舞蹈的文化特色以及教学措施。

关键词:羌族;民间舞蹈;文化特色;教学

舞蹈是民族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舞蹈文化能够为人的情感、行为和态度等提供充足的养分,促进人们更好的发展。①羌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之一,这个民族能歌善舞,每逢收获、耕种和大型活动都举行歌舞盛会。另外,羌族舞蹈自然纯朴、欢快动人,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部分高校舞蹈专业对民间舞蹈的教学比较重视,其中羌族民间舞蹈的教授也是我国舞蹈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就从民间舞蹈文化特色方面分析羌族民间舞蹈教学措施。②

一、羌族民间舞蹈概述

羌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这个民族善歌舞,有丰富的舞蹈文化资源,其舞风热情奔放、古朴典雅,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羌族民间舞蹈功能比较多,包含娱乐健身功能、审美功能、教育功能、感召功能等等,这些功能给羌族民间舞蹈带来更多的艺术价值。分析羌族舞蹈种类的过程中,从地区分布来看,杂谷脑河流域舞蹈动作多以长线条舞姿为主。这类舞姿的舞步可以划分为:情胯-顶胯-顶脚-跟动胯-踏步胯-悬空甩胯等等,③一系列动态胯动作中对舞蹈类型的影响很大。④羌族主要生活在高山深谷中,山地地形比较突出,人们上下山时需要用膝部发力,而这种动作体现在舞蹈中就表现为人们跳舞的过程中喜欢用膝盖颤动来打拍。羌族舞蹈具有显著的地域性特征,正是因为这些特征使羌族民间舞蹈具有浓郁的传统文化特色。

二、羌族民间舞蹈的文化特色分析

(一)与民族民俗历史的结合

羌族的民族民间习俗较多,比如一年一度的塔子会、祭祀会、羌历年等等;另外,还有一些特色的祭祀仪式和庆典,民间风俗活动中舞蹈是主要形式。自然地,在羌族民间舞蹈的发展过程中,结合民俗的历史发展便是羌族民间舞蹈的一大特点。羌族舞蹈从性质上可以划分为:娱乐性舞蹈、祭祀性舞蹈、集会性舞蹈以及礼仪性舞蹈等。每一种类型的舞蹈都有各自的特色,其中自娱性的.舞蹈比较常见,比如“萨朗”,这种舞蹈参与人员不固定,可以有很多人参加,也可以由几个人参加;舞蹈形式主要是由大家手牵手围成一个圈,然后在跳舞的过程中以火塘为中心旋转。跳舞时要有歌曲伴奏,一开始是男女轮唱,然后发展为大家一起跳,在跳舞的过程中节奏不断加速,达到高潮后开始舞动新的动作,大家在一起或弹跳、或旋转。再如羌族著名的羊皮鼓舞,通常,羌族举行宗教仪式、敬神、祈福等活动都以跳羊皮舞形式来表达虔诚。这种舞蹈包含集体舞、对舞以及独舞等几种类型。舞蹈按照反时针围成一个圈,大家一起跳动,领舞的人配备神棍和皮帽,其他人穿着羊皮褂,手拿羊皮鼓,在铃声和鼓声的配合下欢乐的舞蹈。乐器声在稳健和跳跃之间不断变化,同时在柔美和粗矿下来回转变,具有很强的感召力。羌族民间舞蹈真实的反映了古羌族祖先与大自然斗争的坚强精神,同时也表达了其百折不挠的民族精神。

(二)浓厚的宗教气息

羌族的信仰比较特殊,他们信奉的神灵比较多,羌族在原始宗教的影响下产生了具有特色的祭祀活动,这些活动大多与宗教有关,活动中利用歌舞形式来表达人们对万物的信仰、羌族祖先们希望通过歌舞来表达他们的虔诚,希望得到神灵的保佑。此类宗教信仰融入舞蹈中,使羌族舞蹈具有宗教的神秘性。羌族亲人去世后都要举行大型的丧葬仪式,歌舞是丧葬仪式的主要内容,羌族人们通过歌舞与亲人道别;特别是族内一些有威望的老人去世后,就会用比较隆重的祭祀活动表达他们的哀痛。这时他们会通过羊皮舞和花枪舞的表演来表达哀思。这种类型的舞蹈参与者一般有6-8人,以羊皮鼓、面具等当作演出配备工具,人们围绕墓地转圈,而后在目的的空地上进行唱歌、跳舞。⑤羊皮舞完成后,由8-16人继续跳花枪舞。羌族人民认为人死后灵魂会去另一个世界,他们在另一个世界仍然比较喜欢跳舞,所以他们会用歌舞来祭奠死去的亲人。羌族人民的这种崇拜体现了宗教观念的特点,通过歌舞来表达他们对亲人的祝福,同时也向祖先祈求对自己家族的保佑。

(三)浓厚的生活气息

羌族舞蹈的形成与该民族生产劳动和战争活动又密切的关联性,比如狩猎是羌族祖先开展最多的活动,他们狩猎到大型的动物后都会用狩猎舞来表达自己的喜悦。另外,羌族人民还有一些季节性的活动,利用自娱性和集会性的舞蹈实施庆祝。羌族舞蹈的表现内容多与羌族同胞日常生产生活有关,换言之,羌族同胞是通过舞蹈的艺术表现手段,来再现日常的生产生活状况。比如舞蹈中屈膝、跨步、摇摆舞蹈姿势,另外羌族民间舞蹈的动作姿态是野鸡、野兔等动物动作的体现。流传在黑水河上游的羌区所保留的《盔甲舞》《金甲舞》等就是男性舞者扮成武士,跳出了战争中的激烈和悲壮的情绪。这类舞蹈主要以战争为题材,为战斗中死去的将士祈福。

三、羌族民间舞蹈教学研究

(一)在教学的过程中积极开发本土化教材

羌族民间舞蹈丰富多彩,表演形式也比较多。在教学过程中要准确把握羌族民间舞蹈的个性特征,注意羌族舞蹈的系统性和民族性特点,⑥积极开发本土教材。在实践中,可以根据羌族舞蹈的动作走向将舞者的脚位整理为:正部位、小八字位与前、后、旁、点部位、前后掖靠腿等;将手臂动作整理为:小臂外掏手、化圆手、顺摆手等等;另外本着系统性、科学性和风格性的特点进行提炼,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准确掌握羌族民间舞蹈文化性和风格特色,使羌族舞蹈更加具有观赏性和文化性。

(二)从民族舞蹈精髓方面入手实施教学研究

很多高校的舞蹈专业都开设了民族舞蹈课程,并建立起培养大众型和复合型文化的教学方式,并且能够根据这种形式培养合格的舞蹈人才。从这些方面进行分析,在羌族民间舞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使学生学会舞蹈动作,同时要学生学会表达舞蹈的情感。比如羌族舞蹈胯部律动贯穿在整个舞蹈中,这和他们生活在高原山地环境的农奴文化有着紧密的关系。又比如羌族南部方言对巫师的称谓为“释比”,在一些舞蹈中能够体现其舞蹈风格特点的影响以及对羌族舞蹈形态的影响等等,这样渗透就能够很好的避免学生在舞蹈学习中的盲目性。除此以外,我们教师还要善于营造良好的教学情境,使舞蹈融入民族文化。民间舞蹈最大的特点就是“田野采风”,这种方式比较自然,使舞蹈保留了大自然的气息。民间舞蹈的传承一般利用大自然获取很多原生态的舞蹈素材,羌族民间舞蹈教学也必须要注重这种形式,所以教学过程中可以利用“田野采风”的形式帮助学生学习,羌族的民众有着得天独厚的丰富资源,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定期组织学生到羌区感受当地的风土民情和自然风光,并模仿当地淳朴的羌族人民独具特色的舞蹈,认真的聆听羌族老人讲述的传奇神话故事,从而让学生亲身体会到羌族民族风情和自然、淳朴乡土民情特征,帮助学生就地取材,吸取羌族丰富的文化精髓,促进学生学习兴趣的提高。

(三)注重羌族舞蹈的创作

在高校教学过程中通过对民间舞蹈进行课堂学习后,启发学生将羌族民间舞蹈技巧应用在舞蹈的创作上,将自己所学的舞蹈知识进行整合,实施不断的创新,从而创作出更多具有特色的舞蹈作品。要求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必须学以致用,不仅要对羌族民间舞蹈实施课堂延伸,同时使学习和实践能够相互发展,继承和发展羌族民间舞蹈形式。舞蹈的创作是双方的发展结果,也是教师和学生共同进步的结果,在学习中必须要博采众长,既要结合原有的艺术形式,同时又要积极发挥现有的技能,在吸收传统特色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发展,积极探索羌族民间舞蹈的发展历史,更好的传承羌族民间舞蹈形式,为我国舞蹈艺术文化增添色彩。

(四)传承羌族舞蹈载歌载舞的形式

羌族民间舞蹈大多是歌舞的组合,跳舞的同时有歌曲相伴,比如在羌族传统民间舞蹈中很多舞蹈没有乐器伴奏,一般都是歌曲伴奏,除了“布慈拉”有单面羊皮鼓作为舞蹈伴奏外,其他类型的舞蹈都是以踏地、呼喊为舞蹈节奏,一边唱歌一边跳舞,充分的体现出羌族民间舞蹈的质朴风格。所以在课堂教学中可以利用载歌载舞的形式进行教学,模仿羌族人民的歌舞形式,将一些传统组合加入歌舞教学中,提高舞蹈的风格性,增加舞蹈的情感表达。使学生悠悠的唱着民歌,同时连臂舞动,舞至高潮处一同发出吆喝声,不仅提高学生对舞蹈的理解,同时使枯燥的教学课堂充满气息。在教学过程中通过特色的民间舞蹈教学和载歌载舞的形式,能更好的传承民间传统舞蹈文化,同时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认识到民族情感,丰富自己的见闻,凝聚民族感染力,同时提高学生对民族舞蹈的认知。

结语

上一篇:霍州市便民服务中心建设标准下一篇:难忘的军训九年级主题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