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特色结合教学论文

2022-04-16

打造德育特色,是當前中小学德育工作者谈论的一个热点话题。那么,特色德育如何着手?如何深化?如何通过特色德育的打造推动学校的可持续发展,进而实现教育的优质化?带着这样的问题,本刊记者来到广州市天河区,走访了区教育局的领导和部分中小学。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德育特色结合教学论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德育特色结合教学论文 篇1:

从东亚地区的德育特色视角看中国德育的未来路向

[摘要]:综观日本、新加坡、香港、台湾和韩国的德育特色,我们不难得出结论,东亚地区的德育都在源自中国的传统文化上取得了非凡的成就,有着令世界瞩目的骄人特色。比较这些地区的德育特色体系,吸收他们已经成熟、颇有成效的德育理念和操作方法,对现代化进程中的我国德育体系建设具有深刻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德育特色;传统道德文化;中国德育的未来路向。

东亚地区特指深受东方传统道德文化影响的日本、韩国、新加坡、台湾及香港。他们的德育特色已经获得了世界各国的认同和肯定,与西方道德文化的德育并驾齐驱,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我国同属东亚地区,与他们有着同样的更为深刻的道德文化背景渊源,同样面临着“西方文化”侵蚀的挑战,但德育特色及实效性并不明显,德育未来的路向并不明确,而德育的现状却令人担忧。比较这些地区的德育特色体系,吸收他们已经成熟、颇有成效的德育理念和操作方法,对我国德育的未来路向的探索具有深刻的借鉴意义。

日本的德育特色

日本的道德观和价值观历经几次变迁。近些年来,日本鉴于青少年道德水平下降、犯罪率日增的事实,下决心把培养目标由“智、德、体”转为“德、智、体”。针对青少年道德意识差的情况,文部省实行的学习指导纲要中加强了有关公民道德的科目和内容。学校开设道德必修课,发给道德教科书,培养学生的道德实践能力。日本政府建议把道德教育的重点放在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判断能力、思考能力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上,并希望家庭、社会和学校一起进行综合道德教育。日本政府还专门拨款用于改善和加强德育工作,呼吁学校德育应与其它学科具有同等的地位。当前,日本中小学德育的内容既关注世界的发展,又有回眸寻根的意识。日本对东、西方思想的大量引进和吸收,并不是简单照搬,而是根据国情加以适当改造,彻底吃透和消化。与此同时,大力弘扬自己的文化传统和民族精神,以适应日本社会的需要,把德育根植于深厚的民族文化土壤之中,不断丰富德育的内容。总结起来,日本的德育特色表现为两方面:

1、日本德育重视传统的道德价值观教育。德育目标明确规定要使日本人“具有自主性”,推崇尊重个人、尊重个性、自由、纪律、自我责任等现代社会所需要的价值观,与此同时,尤其注重传统道德价值观,如忠孝、家族和皇道等观念巧妙在与“建设家乡”,“为大和民族利益”等口号结合起来,再配以其它的感性材料(包括英雄史),教育效果很强。

2、日本德育核心目标旨在培养民族精神,这是日本学校德育最突出的特色。1990年后,日本将德育目标表述为:“将尊重人的精神和对生命的敬畏观念贯彻于家庭、学校及社会的具体生活中,为创造有个性的文化及发展民主社会及国家而努力,进而培养对和平国际社会做出贡献的具有自主性的日本人,以培养作为基石的道德情操为目的”。其核心有二:一是培养人的尊严,一是培养日本人,其根本实质是培养懂得廉耻、服从国家意识、拥有民族优越感的“高大”日本人,使全体日本人树立起民族意识。日本民族精神之精髓——勇于进取、百折不挠、忠精团结、舍身奉献等德性教育浓浓地渗透于各门德育课程及活动之中。由于日本德育是全民德育,家庭、学校、社区各自承担切实可行的教育任务,因此,“高大”日本人教育很有成效,日本人民民族认同感极强,以身为日本人而自豪。

韩国的德育特色:

韩国德育发育于儒家文化摇篮中。任何一位真正的韩国人都毫不忌讳他们对孔子的顶礼膜拜之心,和对儒家文化的由衷的仰慕之情。儒家思想对韩国的辐射和浸染,其程度之深、历史之久是东亚其他民族不可比拟的。例如,中国古代太极图蕴含着东方文化中最深奥的哲理和神之所在。韩国民族把对太极神的膜拜与儒家关于“天”的思想结合起来,为建立“神创”国家提供了文化基础;韩国人使“忠”得以在家长制的专制统治上得到展开,并用“礼”作为维系民族这个大家族秩序的伦理道德。儒学的一切都已深深地注入韩民族性格之中。

正是儒家伦理的浸染和渗透,孕育出当今最具东方文化特色的韩国学校德育。

1、德育的方向——儒家纲常伦理:在韩国德育中,儒家纲常伦理教育是人生最重要课程,是安身立命的最高准则,也是藉以走向世界,塑造大韩民族气质的最重要内容。在韩国教育宪章中列举应使韩国人获得的精神中,第一、弘益人间;第二、民族自尊。卢泰愚总统给公务员的“国政指示”是:“一、民族自尊;二、民主和合;三、均衡发展;四、统一繁荣。”其重要在顺序排列中不言而喻。而这个自尊,就是由儒家伦理铺垫出来并成为维系家族共同体政制的基本内核,这就强烈地凸现出儒家伦理作用学校德育的基本点所在。

2、德育的基本内容——儒学思想:韩国德育的最突出的功能是保持和传递儒学思想,在家庭教育、幼儿教育中就灌输有关儒学的观念;从初中“国民伦理”科开始就系统讲授儒家伦理,“君为臣为纲、父为子之纲、夫为妻之纲”和“仁、义、礼、智、信”的三纲五常,强调忠孝等第伦理和互相团结的精神。

3、德育的实践形成——儒学与社会实践相结合:促使韩国人在社会活动中实践儒家伦理,把儒学融人民族的潜意识之中,变成民族集体性格和无穷的精神力量;它把儒家义理精神应用于民族主义上,把伦理道德视为治世之宝典,把君臣父子观念作为修身养性之德铭,引导学生重视道德修身与重视国家民族兴衰联系起来,力图把忠孝观与现代科技相结合,培养精忠报国的有文化的韩国人。

新加坡的德育特色:

随着经济发达程度的提高,新加坡在不断融人国际社会的同时,将德育目标转向重振传统文化、弘扬东方美德、抗拒西方颓废思想的侵蚀。新加坡坚持倡导以儒家思想为基础的东方价值观,对传统的“八德”即“忠孝仁爱礼义廉耻”赋予了现代意义:所谓“忠”,就是爱国,忠于国家,旨在把国民培养成为具有强烈凝聚力的新一代新加坡人;“孝”就是要孝敬父母、尊老敬贤;“仁”与“爱”则是主张国民要富有同情心和友爱精神,要关心他人;“礼”和“义”,是要讲究礼貌和礼节,对外国人不要卑躬屈膝,对同胞应一视同仁;“廉”指为官的德行,要求新加坡的官员树立为国、为民众服务的思想,并且在一整套严密的反腐化制度监督下、在“自律”与“他律”的共同约束下,廉洁奉公;“耻”就是指人们的羞耻之心,号召国民堂堂正正做人,为社会进步、富国强民做贡献。新加坡的德育特色可以概括为四大方面:

1、把德育放在首位

新加坡自独立后就认识到在资源缺乏的国土上发展人才资源的重要性,同时也希望通过教育整合多民族的文化价值,一直强调德育,尤其是70年代后新加坡经济迅猛发展,国家迅速西化,政府进一步突出德育,作为学校和社会的首要工作。前教育部长郭根喜尖锐地道出个缘由:“新加坡只有具备各大文明国家所尊崇的完整德性,才能保持繁荣兴旺,并把自己的后代培养成健全的人。否则,社会迟早会蜕化变质。”

2、倡导三位一体的德育方针

即目标体系上坚持传统文化、社会现实和远景发展合于一体;在内容体系上确立了发展个性、培

养社会公德和树立国家观念为一体的德育内容;在工作系列上建立法制、德育和改造相辅相成,以德育塑造为主体的三体融合制;在教育方法上倡导教学、活动和辅导三体一贯法;在形式上使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目标一致,等等,以此建立全方位德育体系,使学校德育有成效。

3、注重传统道德教育

新加坡是近20年来世界上最为大力推行传统文化教育的国家,认为传统中华文化遗产是昌盛国家、抵御西方文化消极影响的支柱,首次把儒家伦理编成教科书,倡导忠孝纲常,在教材中编进了一百多个有关儒家和东方传统价值观的故事和典故,如孔融让梨、负荆请罪等,这对新加坡发展文明国家起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4、注重国情,强调新加坡特色

新加坡学校德育始终坚持多民族元文化的国情,不搞硬性统一,根据各民族可接受的方式进行,符合德育规律;同时,又根据新加坡76%是华人,儒家影响根深蒂固的特点,不照搬西方价值观。他们极力倡导一种既有别于其它各国又能体现东方优良文化美德的有新加坡特色的学校德育,这一点受到世界各国的普遍重视。

台湾的德育特色:

台湾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实行实在的行为引导,而且由浅人深,由小见大。台湾国民小学的“生活与伦理”,包括生活规范和基本道德两个方面,共18个德目:孝顺、友爱、礼节、勤学、合作、守法、勇敢、公德、爱国、信实、睦邻、节俭、负责、知耻、宽恕、有恒、正义、和平。由此可见,台湾的思想道德教育不是没有大道理,但都是从与学生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事情说起,其目标由修己到善群,其价值取向一圈一圈加广,一层一层加深,以实践伦理道德。总的来说,台湾的德育特色表现为:

1、“发扬中华民族固有的美德”是贯彻整个德育的主线。这个固有的美德被台湾当局概括为“思维八德”,并在初中阶段明确写入了培养目标。何谓“四维八德”?四维即“礼义廉耻”,八德是“忠孝仁爱、信义和平”。四维八德不仅是对学生的要求,也是对台湾公民的普遍要求。台湾当局规定,国训是“忠孝仁爱信义和平”,共同校训是“礼义廉耻”,所有中小学都要悬挂。不仅如此,台湾中学还按照弘扬中华民族固有美德的要求,创造性地布置校园,使校园洋溢着浓郁的文化气息。如恒毅中学不仅悬挂了共同校训“礼义廉耻”,还悬挂了自己个性化的校训“智义勇节”;在教学楼的外墙上有巨幅对联“仰不愧于天宜戒恶行善,俯不怍于人应以德报怨”;在体育馆内永久性对联是“养天地正气,法古今完人”,相对的墙上则张挂“知廉耻,辨生死,负责任,重气节”。

2、台湾的家庭教育是其德育体系的一大特色,他们提出“亲职教育”的概念,明确父母对子女的责任不仅包括抚养子女,而且还要教养,力求尽早、及时地向他们灌输传统的伦理道德。

香港的德育特色:

在香港地区,学校德育就是“公民教育”或谓“政治教育”。它大概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公民教育,重点放在个人与政府、社会的关系;二是品德教育,着眼点在个人品德修养;三是政公科教育;其宗旨是加强青年一代的政治意识,培养思考能力。在香港,课堂教学是学校进行道德教育的基本途径。香港中小学课程纲要规定了各个学科都有责任结合本学科教学进行公民与道德教育。课堂教学承担着向青少年正面传授公民与道德知识、行为规范,提高其道德认知水平的任务。他们的德育特色大体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1、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功利主义价值观教育。香港学校的价值观教育没有具体课程,而通过渗透的方法进行,在课堂教学和日常工作中,注重向学生宣传与资本主义自由经济相适应的价值观念、竞争观念,鼓励学生把升学作为向上流动的手段。就具体的内容和做法上,主要通过“通识教育”和“价值澄清”对学生进行价值观教育。

2、隐蔽性强、殖民性明显的民主政治教育。在香港存在着一种与其殖民社会相适应的特殊政治教育,主要表现为:(1)以精英统治为导向,以官方语言和教育语言为手段,以阉割教学课程为方法的奴化教育。(2)以“民主”、“自由”为幌子,宣扬与香港经济形式相一致的、具有西方资产阶级文化特色的政治思想。

3、突出个人与社会协调注重能力培养的公民教育。1985年8月,香港教育署颁发《学校公民教育指引》(以下简称《指引》),指出公民教育“是一种既将个人培养成为品德高尚而又能促进个人与政府和社会关系的教育”。《指引》主张不单独设立科目,而采用渗透方法实施公民教育。为减少教育的盲目性和随机性,制定了从幼稚园至高中各个学龄阶段的教育大纲,并规定了相应的教育目标和范畴。

4、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品德教育。香港学校的政治教育、价值观教育、公民教育深受西方文化影响,但品德教育却保留明显的中国传统文化特色,香港学校的品德教育主要通过伦理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规范。如在小学的社会科课程中就通过“认识自己”、“家庭”、“学校”、“我们的社区”等内容,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合作精神。实践证明,这种由近及远、循序渐进的品德教育颇有成效。

综观日本、新加坡、香港、台湾和韩国的德育特色,我们不难得出结论,东亚地区的德育都在源自中国的传统文化上取得了非凡的成就,有着令世界瞩目的骄人特色。相反,让我们感到困惑的是,为什么中国的传统文化没有能够让我国本土的德育建设上发挥领先地位,率先实现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德育体系,而让他们占了先机。是中国的传统文化落后吗?不是!是我们对继承传统文化的态度和方式有问题。因为日本、新加坡、香港、台湾和韩国的德育文化同样是源出中国传统文化,并且在他们各自的政治教育、公德品德教育等等方面打上了深深的烙印,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我国德育的未来路向:辩证继承中国传统的道德文化是根本

中华民族是礼仪之邦,德育源远流长。五千年灿烂文明中,其独特的德育体系,一脉相承,代代相传。今天我们要发展中国的德育,中华民族的传统德育是根基。舍此中国的德育就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对于中国古代的传统的德育文化,首先要敬重它,继承的态度要积极。我们要从丰富的民族遗产中切实提炼出一切优秀的、进步的,有利于今天发展的东西。学习它、宣传它,让它发扬光大,光照后人。例如《易经》概括的“自强不息”与“厚德载物”过去是我们民族的主体精神,今后将是我们民族的不变的精神。中国德育离不开这种精神,德育的未来路向必须以弘扬这种精神为己任。再说“孝”,古人把它当作天经地义的最高准则。它对中华民族的发展,增强民族凝聚力,形成民族价值观的共识;它对巩固基层社会秩序,增加了党邻里家庭和睦,几千年起了积极作用,其功不可没。

其次,德育内容上的继承,要用辩证的“扬弃”方法,古为今用。对传统伦理道德的理解和诠释要适应新形势,譬如,对于传统文化中的“仁义礼智信”五常,可以结合时代特点做新的诠释:“仁”是中华民族道德精神的象征,以“仁”为核心形成的古代文化人文情怀,经过现代改造,可以转化为现代人文精神,成为“以人为本”的精神资源。“义”是作为人应该遵循的最高道义,应该依归的人间正义,在市场经济中尤应大力提倡,以此来抑止见利忘义、赚昧心钱等道德沦丧之风。“礼”的主要作用是规范人际关系、维护社会秩序。“和”是礼的最高境界,其价值取向为“和谐”,构建在人格平等基础上的人际行为规范,以达到和谐。“智”从道德智慧可延伸到科学智慧,把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结合和统一起来,提倡创新。“信”是做人的根本,也是社会正常运行的道德基础。广大的德育工作者,有这个责任对中国传统的道德伦理从理论到实践进行再认识。这样的德育文化继承关系着社会治乱,更关系到民族兴衰,不能等闲视之。

最后,德育的继承不光是内容上的继承,形式、途径方式方法也有一个继承问题。现在中国小孩正方兴未艾的古典诗书诵读班就是一个颇受欢迎的形式;今年以传统的“孝”为内容给父母写信让孩子学会感恩在中小学如火如荼的开展,也获取了很好的德育“支点”;另外,还可以选择各种中国传统节日、重大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纪念日,开展丰富多彩的德育活动;充分发挥我国特有的革命纪念地和历史文化遗址、博物馆、纪念馆等资源的重要作用,建立爱国主义基地,培育中华民族精神,都是独具魅力的德育实践方式,等等。事实证明,中国几千年的德育文化和实践方式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经验,这是一个富矿,有待于搞德育的同仁们不断开发。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只要我们坚信在继承中国的传统道德文化上不断努力,站在中华传统文化的肩膀上充分发挥中国人的智慧,一定能探索出具有中国特色的德育未来之路。

注:“本文中所涉及的角注、表格、注解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作者:何秋柳

德育特色结合教学论文 篇2:

特色德育:为学校可持续发展助力

打造德育特色,是當前中小学德育工作者谈论的一个热点话题。那么,特色德育如何着手?如何深化?如何通过特色德育的打造推动学校的可持续发展,进而实现教育的优质化?

带着这样的问题,本刊记者来到广州市天河区,走访了区教育局的领导和部分中小学。采访中,我们发现,天河区各中小学的德育工作者对上述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和富有价值的实践探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天河区的探索经历了三个阶段。

寻找学校德育特色建设的切入点

德育工作千头万绪,只有用一根看得见、摸得着的“线”穿起来,才能成为一个整体,有效实现对学生的价值引领,这就要求我们能寻找到一个恰当的切入点。基于这样的思考,天河区教育局要求各校寻找师生熟悉、资源丰富、易为师生接受的切入点,实施以校为本的特色德育。实践证明,这样的德育,具有强大的吸引力和感染力,能拨动师生的心弦,引起师生的共鸣,激发学校实施德育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棠下小学是一所具有光荣传统的学校。50年代末,毛泽东主席、周恩来总理以及贺龙元帅先后视察过棠下。60年代末,毛主席委派中央办公厅送给棠下人民的两棵芒果树,现仍在校园里开花结果,成为了传统教育的“活教材”。学校以此为切入点,牵起了“红色教育”主线,开展了“红色记忆驻校园,丰碑人物记心中”的系列教育活动。

——开展以“追寻伟人足迹”为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实施《追寻伟人的足迹》课题研究,编写校本教材《伟人的足迹》。这些举措为学校开展“红色教育”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创建毛主席视察棠下纪念室。每学期,在少先队大队部的组织安排下,各中队分批分期前往参观。参观后,各中队还以不同的形式开展交流互动活动。如今,作为校园中最重要的传统教育基地,毛主席视察棠下纪念室已成为学校师生心中的“圣地”。

——创建17个以伟人命名的“英雄中队”。为增强队员的荣誉感,学校举行隆重的“英雄中队”授旗仪式,在每个英雄中队教室门口的墙壁上镶上“英雄中队”牌,牌上有伟人的名字及照片。此举意在激励全体队员:“学永远的丰碑人物英雄事迹,走永远的丰碑人物人生道路,举永远的丰碑人物光荣旗帜,做永远的丰碑人物精神传人,为中华民族的振兴而努力学习!”

——开展“红色记忆驻校园,丰碑人物记心中”系列实践活动。学校实施了“十个一”育人工程:建一个“英雄书屋”,设一个“英雄角”,出一期“英雄板报”,读一本“英雄书”,唱一首·“英雄歌”,看一部“英雄电影”,举行一次“英雄故事会”,组织一次“学英雄主题班队会”,写一篇“学英雄心得体会”,办一份“学英雄手抄报”。每年的毛主席视察棠下纪念日和毛主席诞辰日,学校都会举行隆重的纪念活动。

系列教育实践活动,让孩子们心里树起了一面旗帜,他们学英雄事迹、走英雄道路、做英雄传人,为拥有健康幸福的人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对学校开展的“红色教育”,许良校长深有感慨:

“现在,有许多学生说起港台娱乐明星来如数家珍。而在我们学校,少先队员们也掀起了一股追星热,不过,他们追的可不是一般的明星,而是‘红星’。人活着总要有点精神,有点信仰,有点追求,我校选择“红色教育”作为德育特色,目的在于深化教育改革,凸显办学特色,提升师生的综合素养,积淀校园文化底蕴。”

农历七月初七,是极富中华民族韵味的节日,习称乞巧节、七夕节、女儿节等,广州人则称为“七姐诞”。这个风俗源于“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美丽传说。在广东民间,自古就有农历七月初七过乞巧节的传统。珠村被誉为中国乞巧第一村,当地的乞巧文化,在广州乃至广东省、全国,影响都很大。乞巧节上,精美的手工,传统的技艺,盛大的祭典,无不让人眼花缭乱。

为此,珠村小学以“乞巧文化”为切入点,立足校本,依托社区,开发了富有地域文化特色的系列教育活动。通过教材编写、课程设置、活动开展等途径,使学校的乞巧文化特色得以发扬光大,获得了社会各界的认同和好评。

2009年8月26日上午,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汪洋亲临现场,参加了2009年广州市乞巧文化节活动。学校的“乞巧之星”有幸见到了汪爷爷,还和爷爷一同在现场学做乞巧手工。在乞巧艺人的指导下,一件件乞巧作品精巧别致,让汪书记称赞不已。

在天河区,这样的学校还有很多。他们纷纷寻找到富有教育意义、依托社区、易为学生接受的切入点,开展了多姿多彩的特色德育活动。

猎德小学的师生在调查中了解到,“猎德”村名的由来源与“德”有不解之缘,由此,学校找到了德育的切入点——“追求完美道德,发展个性特长”,展开了地域文化与学校德育的整合研究;

昌乐小学注重让学生在体验中成长,希望学校成为学生“活动的土壤、梦想的天空”,寻找到“活力德育”的切入点;

五山小学依托多年来形成的书香校园氛围,以国学为切入点,确立了“创建国学育人特色,凸显校本德育实效”的特色德育思路;

华景小学是一所新崛起的颇有名气的学校,他们根据华景社区居民文化层次较高的特点,把“优雅教育”作为德育的切入点;

天府路小学注重学生兴趣、爱好、特长的培养,把发展“和美社团”作为德育的切入点;

华阳小学在多年实施生本教育的基础上,提出了“自主教育”的切入点;

2006年至今,根据区教育局的四次统计,辖区各中小学均有较明确的德育切入点。由于切入点清晰,立足校本,有较强的操作性和可持续发展性,各校德育的深入开展就有了一个坚实的基础。

实现学校德育特色的纵深发展

德育不是表面的活动和单一的内容,而应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只有创造机会让学生以各种方式接触社会生活,更多地参与实践并承担社会责任,学会独立思考,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才能应对复杂多变的德育环境。

为实现德育的可持续发展,广州市天河区各个学校沿着德育切入点,不断努力,实现了德育特色的纵深发展,描绘出一幅多姿多彩的立体画卷。

石牌小学在实践中提出了“无墙德育”的理念,即:“让每一个人都敞开心扉,让每一个人都收获甘泉”,始终相信“人人都是道德学习者,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事事都是德育契机,处处都有德育资源”。结合广东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重点课题《“石牌精神”与校本德育整合实践研究》,全校上下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立足学校实际,坚持以学校为核心,以石牌社区为主体,充分挖掘、利用“石牌精神”这一社区优质资源,拓宽德育渠道,不断深入开展德育实践活动,让学生走进家乡的历史,全面了解家乡的风土人情、社会变迁,激发爱祖国、爱家乡的情感。从课程设置的角度整合资源,通过开发利用社区人文历史资源、自然景观资源、建设成就资源、社会人力资源,极大地丰富了德育的形式和内容,提升了德育效能,实现了德育校本课程模块化、文化活动系列化、社团活动常态化。他们与三骏公司、街道办事处、省高等

法院紧密联系,拓宽“无墙德育”平台,形成了德育合力。“无墙德育”空间无限,资源无限,效力无限,使师生得到发展,学校、家庭、社区共同成长。

在2010年美国校长考察团石牌小学座谈会上,各方人士对学校实施的“无墙德育”赞赏有加:

华南师范大学王红教授:如果所有社区都像石牌社区这样支持学校,学校不愁办不好;如果所有家长都这样支持教育,不愁孩子教不好;如果所有孩子都能得到这样的教育和熏陶,每个孩子都能成功。

美国田纳西州纳什维尔市教育局局长Jesse Registir教授:石牌小学推动家庭、社区积极参与学校教育教学工作并与之高度融合,令人感动,非常羡慕,甚至有点嫉妒!石牌小学还是一所很有民俗味的社区学校,这是一次有文化的教育考察活动。

德国有一位教育家说:“过去我们把课程当作整个世界,现在我们要把整个世界当作课程。”品德教育尤其如此。没有脱离生活的道德,学生德性的形成必须经由生活这条通道。把德育局限于课堂、局限在学校,是狭猫的。要让德育和社会生活、大自然紧密结合,让生活走向课程,让生活走进课堂。拓展校本德育这一增长点,与课程相结合,与各项活动相结合,才能不断丰富学校德育的内涵。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让有着相同或相近德育切入点的学校结成教育共同体,能实现学校德育特色的横向扩展,进而实现学校德育的“多赢”。

东圃片的学校,因毗邻广东奥林匹克体育中心和黄村体育训练基地,不约而同地把体育精神的培养和弘扬作为德育的切入点,由此产生了很多共同的想法,继而校际联系频繁,互通有无,共同发展。东圃中学、黄村小学、车陂小学、中海康成小学等结为共同体,中小衔接、抱团发展,在互动中各校都把手球运动作为重点来抓。短短几年,东圃片的手球运动迅速发展:东圃中学不仅普及了手球运动、形成了校本课程,男、女手球队在市、省、全国乃至国际比赛中屡获殊荣,且成为了全国中学生手球后备人才培训基地;黄村小学的手球队获全国小学生手球赛第二名;车陂小学的手球操大课间令人耳目一新……而更让人欣喜的是,在参与特色体育活动的过程中,师生的精神面貌发生了神奇的变化,“独生子女症”不见了,团队意识、克服困难的毅力、抗挫折能力有了质的提升。

天荣中学、龙洞小学等牵头的共同体也都在相同的切入点上拓展德育内涵,通过资源共享,逐步形成区域亮点,实现了取长补短、共同发展。

记者欣喜地看到,找到德育特色打造切入点的天河区各中小学并没有就此止步,他们通过打通與社会的联系和抱团发展,有效实现了学校德育特色的纵深发展。

以品牌打造促学校优质化发展

天河区的德育探索,在找准切入点、拓展增长点后并没有停步,他们努力使德育和学校的课程、活动紧密结合,与家庭、社区紧密结合,不断积淀优秀的校园文化,使德育的主线活动和学校的办学理念、校园文化融为一体,为打造学校品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由此,一批批优秀校长、优秀教师、优秀学生不断涌现出来。

2004年7月,潘国洪被任命为猎德小学校长。猎德小学地处美丽珠江边具有悠久历史和丰厚文化底蕴的猎德村。随着广州城区的拓展,猎德村成为了广州的CBD、未来商贸中心。猎德街所辖的海心沙,成了2010年广州亚运会开幕式的圣地。

猎德村悠久的历史和丰厚的文化,是岭南文化的典型代表。但猎德村的改造,使旧有的物质文化不断消亡。研究和传承猎德村的文化,是每一个猎德人应尽的义务。在潘国洪校长的带领下,猎德小学紧紧抓住这一机遇,通过综合实践活动研究和传承猎德文化,并以此为学校发展的突破口,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品牌。

7年来,潘国洪校长带领学校科研团队共同研究,历经探索的艰辛,尝到了成功的喜悦。不仅学校德育特色为社会所认可,自身的专业水平也大大提升,多次获得国家、省、市奖励,在市级以上刊物发表论文十多篇,成为天河区一位颇有名气的校长。

谈起自己的成长,潘国洪很有感触:

“我的成长源于善于抓住机遇,抓住猎德村改造的机会,研究和传承猎德村的优秀文化,也是一个猎德子弟学校校长应尽的一份义务。以开展地域文化与学校教育统整为学校发展的突破口,并不断深入,才让我们学校不断取得经验,进而创造佳绩,形成特色。”

香港优才学院校长、香港天才教育协会会长陈家伟博士在考察猎德小学后,这样评价潘国洪校长:

“潘国洪校长精力充沛、励精图治;学校不但井然有序,而且有深度的文化情怀。潘校长积极带领师生保留猎德的文化,传承优良的传统,值得我们在香港推行的德育和国民教育学习。岭南文化需要传承,猎德小学需要潘校长这样的有心人。”

这样的校长还有很多。

广州市第75中学以责任教育作为德育切入点,把“我的责任”教育贯穿于师德教育、学生思想工作和教育教学工作的全过程,让师生在活动中将责任内化于心。而校长程印贵也成为天河区乃至广州市颇有名气的校长。

原昌乐小学校长王建辉,在打造“活力教育”的过程中,自身不断成长,成长为南粤知名校长。

如今,办出特色、争创品牌已成为天河区每位校长不懈奋斗的目标。在奋斗的过程中,他们自身得到了锻炼,体验了成功,获得了发展。

天河区的校本德育,为教师的发展提供了可操作的途径;丰富多彩的活动,为教师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平台;不断的成功,使教师的内心产生了一种持久的满足感、愉悦感,实现了自己的职业价值。一批批优秀教师在学校特色德育活动中成长起来。

广州市第89中年近六十的教师陈伟贤,在学校倡导的以“幸福教育”为切入点的教育实践中,笔耕不辍、循循善诱,帮助一批又一批的学生以顽强的毅力攻克难关,战胜自我,赢得成功。教师的幸福与学生的幸福休戚相关,在学生得到发展的同时,陈老师也收获了成功,被评为广州市道德模范。

见到记者,陈老师细数起自己的“幸福妙招”:

“教育学生、管理学生一定要想办法。教书其实是一个与学生相处的过程。”陈老师说,“譬如有一些规定学生一下子可能接受不了,就不要忙着让学生接受,使其产生逆反心理。所以我每次都会跟学生把道理讲清楚,让他们知道这样做对他们有好处后再实行。”

陈老师在教学上花了很大心思,独创了“抄作业理论”。每个学期初,他都会对学生说,他布置的作业一定要完成,就算抄别人的都要抄完整。“每次题型其实都差不多,只是有时要转一转弯而已。就算他们不会做,抄了之后都算是看了一遍,说不定下次遇到类似题目就会做了。”陈老师解释说,“让他们抄作业其实是希望他们可以从全部抄、部分抄过渡到完全不抄,这是一种锻炼,也是帮学生克服惰性的一个好办法。”

陈老师在班上培养了十个左右的尖子生当“小老师”,对其他不同水平的学生进行分别辅导。“班上学生水平参差不齐,一个老师的能力毕竟有限。所以‘小老师’不但可以帮助其他同学解答疑难,还可以培养班级集体主义精神。”

陈老师班上的孩子是幸福的,而陈老师也因为幸福的孩子而成了一名幸福的教师。

天河区的学校,以德育为切入点,着眼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通过开展多种活动,引发了学生的兴趣,激发了学生的上进心,促进了学生全面发展,为学生美好的人生奠定了基础。

华景小学的何宇轩同学是一位盲童。在华景小学以“优雅”为切入点的德育环境中,他得到了无微不至的关怀,也得到了培养自我、展示自我的机会和平台,亚运会开幕式上,他弹奏钢琴、亲吻国旗的形象,尽显“优雅”风采,展示了身残志坚、综合发展的优秀少年形象,诠释了“优雅教育”为孩子的人生奠基的豐富意味。请听宇轩的心灵独白:

我叫何宇轩,是广州市天河区华景小学三年级学生。出生3个月,就被诊断为先天性视网膜发育不全。虽然我看不见这个世界,但在华景小学这个美丽优雅的大家庭中,我得到了校长、老师和同学们的爱,在大家的关爱中,我健康快乐地成长着。

我克服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勤奋”“顽强”是同学们对我的一致评价,而同学们对我的鼓励则是对我最大的肯定。记得在校运会班级接力比赛时,我本可不参加,但我坚持跑,虽然跑得很慢,同学们仍为我热烈鼓掌,还大声地鼓励我:“何宇轩加油!我们后面的人多加把劲,一定能追得上其它班级!”终于,我们班真的拿了第二名。

我从小就有一个梦想,希望能够真正拥抱国旗。2010年12月12日,广州亚残运会开幕式上,我手捧五星红旗庄严地走入会场。仪仗队员打开国旗那一刹那,我走上前去拥抱国旗,深情抚摸并亲吻国旗。就在那一刻,我看见了,看见了自己心中鲜红的五星红旗冉冉升起;我看见了,看见了自己心中的亚残运会盛典庄严绚丽;我看见了,看见了自己心中的祖国在世界上傲然屹立!

就在那一刻,我看见了我的成长历程。一出生就患上视障的我,虽然从来没有看到过这个世界,但亲人、老师和同学们教会我用一颗善良的心去感知天空,用一颗感恩的心去触摸大地。我心有国旗的鲜红,我有自己对祖国的理解:“五星红旗,您就像妈妈一样温暖。”就在那一刻,有一股温情缓缓地流入我的指尖,有一种感动深深地弥漫我的心田,我情不自禁地捧起国旗,俯下身,把脸轻轻地、轻轻地贴在柔软的五星红旗的旗面……

其实,不只是小宇轩,在华景小学,更多的“小宇轩”们在“优雅教育”的熏陶下,幸福成长着;在天河区,更有着无数的孩子在特色德育的熏陶下,快乐地前行着。因为基于校本,天河区各校所实施的德育才有了如此强大的吸引力和生命力。

德育的最终目的,是提升受教育者的生活质量、幸福生活的能力以及与和谐社会建设相适应的社会公民素质。天河区各校正朝着这一目标积极努力着。因为选择了科学的实施途径,把握了德育的校本性、系统性、特色性,各校在实施的过程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在2010年广州市德育创新评比获奖的32所学校中,天河区就占了5所,5个一等奖中,天河区就占了2个。在各级领导、区部委办局、社区和家长的支持下,天河区的特色德育呈现出蓬勃发展的势头,实现了学生得到发展、教师得到发展、校长得到发展、学校得到发展的多赢局面,涌现出了一批批优秀学生、优秀教师和优秀校长,构成了天河教育特色纷呈、星光璀璨的美丽画卷。

作者:徐向阳

德育特色结合教学论文 篇3:

“品质教育”理念下的德育特色活动探析

【关键词】 品质教育;德育特色活動 ;育人氛围;活动体系

学校要走德育特色发展之路,就应在德育工作做强做实的基础上做精做细,着眼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注重培养学生能够终生受益的素质。我校牢固树立“育人为本,德育为首”的理念,开展了以“品质教育”为特色的德育实践活动。下面,笔者结合工作实践谈几点自己的看法。

一、优化办学理念,营造“品质教育”特色育人氛围

笔者所处的永登县新城区小学,在长期的文化积淀中逐步形成崇尚科学、严谨治学、全面育人的办学特色,得到了各级主管部门、社会和家长的认可。在现代教育思想的引领下,永登县新城区小学树立了以“品质教育”为核心的办学理念,明确了“高质量、实验型、有特色、出人才”的办学目标和“三健六会”(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生活健康;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学习、学会健体、学会欣赏、学会创新)的育人目标。在发挥传统优势的基础上,我校充分考虑到校园人文氛围和环境,把握德育在素质教育中的“灵魂”地位,充分发挥学校、家庭、社区“三位一体”的育人功能,融心育与德育为一体,积极营造“品质教育”特色育人氛围,促进德育实践教育的深度构建,形成了一条德育特色发展之路。

二、坚持德育为首,构建“品质教育”特色活动体系

1. 创德育特色,突出品牌内涵。开展以“品质教育”为特色的德育创建活动,对学生进行“品质教育”,即让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学习”,使全校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质。(1)开设校本德育课程“品质教育”。(2)编写校本教材《品质教育》。(3)按“品质教育”的要求,指导学校、班级德育活动的开展。

2. 抓“品质教育”,创文明校风。(1)根据小学生的身心特点,结合各年级实际,有针对性地开展德育活动,使各年级德育内容专题化、规范化。① 同一个主题在不同时期、不同年级段逐步提高要求,形成纵向系列。如“爱国主义教育”系列梯度德育设计,一年级:爱红领巾;二年级:爱家人;三年级:爱学校;四年级:爱社区;五年级:爱家乡;六年级: 爱祖国。②同一个主题横向拓展,形成多维度德育活动的系列生成。一年级:迈好学习第一步——以“养成教育”为主题;二年级:迈好成长第一步——以“守纪教育”为主题;三年级:迈好文明第一步——以“环境、礼仪教育”为主题;四年级:迈好理想第一步——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主题;五年级:迈好人生第一步——以“感恩教育”为主题;六年级:迈好成才第一步——以“成才教育”为主题。(2)每学期开学的第一个月为“开端教育月”,学校根据各年级德育主题,把小学生行为规范和守则细化为培养目标,按时间分为月、周、日,按内容分为卫生、大课间、路队、文明,然后列出相应的训练要求。(3)多元的激励评价,形成“班级递进式”、“学校多样化”的“十二星”评价模式。(4)创设校园德育文化。(5)建立督导机制,完善“红领巾监督岗”制度。

3. 开展“红领巾小社团活动”。(1)“红领巾小社团活动”的开展。①开展教育性小社团活动。②开展兴趣类小社团活动。③开展能力培养性小社团活动。④开展拓展性活动。(2)快乐大舞台。为巩固“红领巾小社团”的活动成果,展示师生风采,学校可定期举行“体育节、艺术节、读书节、科技节、生活节”展示活动,也可与上级管理部门组织的艺术节、重大节日的庆典合并举行。(3)快乐课间。鼓励学生在课间动起来,进行丰富多彩的体育锻炼活动。(4)家长同乐。为配合“红领巾小社团”的建设,学校进一步拓展了家长委员会的职责,并实行家长开放日和家校联谊制度。

4. 家校联动,开展“品质教育”实践活动。(1)利用寒、暑假,对学生假期社区生活进行指导和问卷调查。(2)在学校校园网基础上,专门设置德育网页,构建网络德育管理平台和活动平台,为学校、家庭和社区之间进行沟通交流提供支持保障。(3)进行德育课堂教学改革研究,探索学校、家庭、社会相互联系的德育课堂教学新模式。(4)收集相关资料,编写本校德育校本课程,研究制定相应的评价指标,组织班主任、各科任课教师、家长学习使用。(5)召开家庭教育座谈会。建立和完善家长学校、家长委员会等家庭教育组织形式,通过专题讲座、座谈、咨询、家访、家长会、家长接待日等形式加强家校联系,指导家庭教育。(6)开展家长大讲堂。通过家长资源将种植、编织、剪纸、书法、太极、摄影等内容引入课堂,整合校内外德育课程资源,弥补学生社会实践的空白。

(本文系甘肃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7年度课题《少年儿童德育培养目标、内容、方式方法的研究与督导》研究成果,课题立项号:GS[2017]GHB2550)

编辑:孟 刚

作者:赵小芳

上一篇:高校公共声乐教育论文下一篇:基层能力环境监测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