税收筹划的节税技术

2024-05-12

税收筹划的节税技术(共6篇)

篇1:税收筹划的节税技术

衡信会计工作室

淡化业务关联:卷烟专卖的节税之道

近年来,烟草专卖行业为落实国家烟草专卖政策,规范卷烟销售市场秩序,在规定烟草公司以外的商户不准经营卷烟批发业务的同时,还通过零售许可证制度加强了对零售户的控制。为防止零售商户大量购进卷烟后向没有零售许可证的小户以高于批发价低于零售价的价格售烟,或向一些集团消费购烟大户(如宾馆、酒店、机关单位)薄利销售或(宾馆、酒店)高价销售等违规行为,全国一些省份如河南、安徽以及很多县区级烟草公司实行了卷烟批零“一价制”。国家烟草专卖局还特别在全国推广了这一做法。

所谓“一价制”,是指卷烟销售在批发环节与零售环节执行统一的价格。在实际操作中,烟草公司当月批发时按统一的零售价向零售户收款,按扣除批零价差后的批发价记入公司的销售收入,批零差价作为暂扣零售户的保证金核算,下月初根据烟草专卖稽查人员对该零售户当月的巡查记录,若无违规行为,返还给零售户,否则在保证金中扣除违规罚款。

据调查,目前河南卷烟销售批零价差一般在7%左右,而且越是高档卷烟的价差越大。河南某市国税局在调查中发现,这项作为保证金的差价款,烟草公司未将其作为价外费用计提增值税,遂提出异议。烟草公司向税务机关提出自己的观点:他们根据烟草专卖有关规定,通过与商户签订协议,将批零差价作为保证金暂存烟草公司,是暂存款,不是价外费用,不应当计提增值税。税务机关经过分析认为,保证金应并入销售额计提增值税。根据是:《增值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第十二条规定,“价外费用,是指价外向购买方收取的手续费、补贴、基金、集资费、返还利润、奖励费、违约金(延期付款利息)、包装费、包装物租金、储备费、优质费、运输装卸费、代收款项、代垫款项及其他各种性质的价外收费。但下列项目不包括在内:

(一)向购买方收取的销项税额;

(二)受托加工应征消费税的消费品所代收代缴的消费税;

(三)同时符合以下条件的代垫运费:1.承运部门的运费发票开具给购货

小微企业代账报税助理

衡信会计工作室

方的;2.纳税人将该项发票转交给购货方的。凡价外费用,无论其会计制度如何核算,均应并入销售额计算应纳税额”。

税务机关认为,以上规定是以排除法阐述。即除了列举的三个项目之外,随销售收取的各种性质的价外收费都应并入价外费用。而且,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在以后有关部门明文补充规定不被作为价外费用的免税项目中,也没有列入该项保证金。

税务机关认为,烟草公司的卷烟批零“一价制”,实际上是一种平销行为,即要求零售商按进价销售,月底再视零售商的经营诚信状况返还利润(批零价差),属于《增值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价外费用列示的“返还利润”,无论会计如何核算,都应计提增值税。

面对税务机关的质疑,某烟草公司让其财务负责人咨询了某注册税务师事务所。事务所资深注册税务师老刘经过认真分析认为:零售户保证金随同每一笔销售收取,再于下月初直接返还,同当期销售收入的关联性比较明显,因果关系一目了然,税务机关认为是价外费用有一定道理。烟草专卖作为特殊行业,实行批零“一价制”的根本目的是净化市场,统一市场零售价格。要达到同样的目的不一定要采用现有的方法。

老刘认为,保证金被税务机关认为是价外费用中的“返还利润”,主要是因为它与当月的每一笔销售直接相关。如果把周期拉长,淡化其关联性,使它们不存在明显的因果关系,也就不应当被视作价外费用,从而可以节约税收成本。

他为烟草公司筹划了两个节税办法,供烟草公司参考。

第一个办法是:强制预付货款法。即要求零售户必须在当月预付下月的部分货款,预付货款额可与过去每月收的保证金大致相当。账务上,将当月多收的批零价差账面上反映为下期的部分预收货款,记入“预收账款———预收零售户烟款”科目,公司按商户分户建立备查数据库。当月商户购进时,该户“预收账款”上月余额可先抵顶货款,同时再预收下月的部分货款,使该户账上总有稳定的余额。

小微企业代账报税助理

衡信会计工作室

对于零售户来说,始终有一笔预付烟款存在于烟草公司,能否在下月全额抵顶进货,关键在于是否按烟草公司的规定执行,如未按规定执行,这笔预收货款的部分或全部有可能被转为烟草专卖罚款。

商户的保证金作为预收货款处理,流程上简单了,不用每月逐户返还后再收当月货款,也没有增加商户的资金支出,统一的零售价商户由于受制约(如果违规将会被扣预付款)而不得不必须执行,批零一体化的目的也实现了。

第二个办法是,拉长周期淡化关联法。烟草公司可以继续实行收取保证金办法,但收取与返还的周期要拉长。建议一年一收取,一年一考核,一年一返还。突出对零售户履行与烟草公司协议的考核,而淡化与具体某一笔销售的关联。保证金数额与当前每月数额大致相当,烟草专卖稽查机构发现零售户违规即扣除罚款,然后再要求商户补齐扣款数额。

小微企业代账报税助理

篇2:税收筹划的节税技术

从税收筹划的产生及其定义来看, 税收筹划有如下三个主要特征:

1. 合法性

税收筹划是根据现行法律、法规的规定进行的选择行为, 是完全合法的。不仅仅是合法的, 在很多情况下, 税收筹划的结果也是国家税收政策所希望的行为。我们要在法律许可的范围内进行税收筹划, 而不能通过违法活动来减轻税收, 减轻税收的行为至少是不被法律所禁止的。因此, 我们要熟悉现行的法律和政策规定。

2. 目的性

目的性表明税收筹划有明确的目的---取得“节税”的税收利益。节约税收的支付, 无论是当前需缴纳的税收还是以后需承担的税负, 税收的支付达到尽可能最小。

税收筹划的目标是获得税收利益, 因为纳税人的经营目标是获得最大总收益, 这就要求他的整体税负最低。在考虑整体税负的同时还要着眼于生产经营业务的扩展, 即使缴纳税收的绝对额增加了, 甚至税负提高了, 但从长远看, 资本回收率能增长, 还是可取的。理想的税收筹划应是总体收益最多, 纳税并非最少。

3. 筹划性

在应税义务发生之前, 企业可以通过事先的筹划安排, 如利用税收优惠规定, 适当调整收入和支出, 选择申报方式等途径对应纳税额进行控制, 即税负对于企业来说是可以控制的。从税收法律主义的角度来讲, 税收要素是由法律明确规定的, 因此, 从理论上来讲, 应该纳多少税似乎也应当是法律所明确规定的

(二) 税收筹划应把握的三个前提

1. 税收筹划应具备超前意识

要开展税收筹划, 纳税人就必须在经济业务发生之前, 准确把握从事的这项业务都有哪些业务过程和业务环节, 涉及我国哪些税种, 有哪些优惠政策, 所涉及的税收法律法规存在哪些可以利用的空间。掌握以上情况后纳税人就可以利用税收优惠达到节税目的, 由于纳税人的上述筹划行为是在具体的业务发生之前进行的, 因而这些活动就属于超前行为, 需要具备超前意识才能进行。

2. 税收筹划不能与税法相抵触

企业在进行税收筹划时不能盲目操作, 不能与现行税收法律, 法规相抵触。企业进行税收筹划最终是降低税收成本, 减轻税收负担, 但这个目标的实现只能是在合法, 合理的前提下进行, 而且要被征税机关认可, 如果税收筹划超出了这个前提就很有可能演变成偷税等违法行为。

3. 税收筹划要具备自我保护意识

纳税人开展税收筹划, 需要具备自我保护意识, 既然税收筹划要在不违法情况下进行, 那么筹划行为的纳税人就要增强法制观念, 熟练掌握税收法律和法规, 熟练掌握有关的会计处理技巧, 进而完善税收筹划行为, 这些都是纳税人实现自我保护必须注意的问题, 这样才能确保自己的行为不违法, 才能较好地保护自身的合法。

(三) 筹划方法的简单介绍

1. 分解纳税人的行为

按我国现行税收政策规定, 纳税人销售自产货物提供增值税劳务并同时提供建筑业劳务征流转税问题, 从2002年9月1日起, 同时符合具备建设行政部门批准的建筑业施工 (安装) 资质, 签订建设工程施工总包或分包合同中单独注明建筑业劳务价款两项条件, 对销售自产货物和提供增值税应税劳务取得的收入征收增值税, 提供建筑业务收入 (不包括按规定应征收增值税的自产货物和增值税应税劳务收入) 征收营业税;凡不同时符合以上条件的, 对纳税人取得的全部收入征收增值税, 不征收营业税。对照这一政策规定, 纳税人应事先争取建设行政部门批准的建筑业施工 (安装) 资质, 并在建设工程施工合同中单独注明建筑业劳务价款, 以实现总收入额分解为缴纳增值税自产货物销售及其劳务收入和缴纳营业税的业务收入。

2. 利用税收优惠政策

财政部,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下岗失业人员有关税收政策的通知》 (财税[2005]186号) 等政策的规定, 对商贸企业、服务型企业 (除广告业、房屋中介、典当、桑拿、按摩、氧吧外) 、劳动就业服务企业中的加工型企业和街道社区具有加工性质的小型企业, 新增加的岗位中, 当年新招用持《再就业优惠证》人员, 与其签订1年以上期限劳动合同并依法缴纳社会保险费的, 按实际招用人数予以定额依次扣减营业税、城市维护建设税、教育费附加和企业所得税优惠。定额标准为每人每年4000元, 可上下浮动20%。

3. 延期纳税方法

延期纳税方法是指依据国家税收法律, 法规或政策规定, 将经营, 投资, 理财等活动的当期应纳税额延期缴纳, 以实现相对减轻税收负担的方法。延期纳税虽然不能减少纳税人的应纳额, 但对纳税人而言, 纳税期的推后, 相当于获得一笔政府的无息贷款, 获取货币时间价值, 有利于其资金周转。纳税人根据国家税收政策规定, 合理安排其经营行为, 是可以实现延期纳税的。如:在销售货物中采用分期收款, 赊销或供销方式的纳税期要比直接销售的纳税期迟;符合条件的固定资产可以采用加速折旧的办法计入成本和费用等。

4. 不予征税方法

不予征税方法是指选择国家税收法律, 法规或政策规定不予征税的经营, 投资, 理财等活动的方案以减轻税收负担的方法。

每一税种都规定有明确的税收征税范围, 相对于具体税种而言, 只对纳入征税范围的经营行为, 所得或财产征税, 对于没有纳入征税范围的则不征税, 纳税人可以在对照税收政策, 权衡各方面利益的前提下, 对经营, 投资, 理财活动作出事前安排, 在多种备选方案中选择不予征税的方案。如:我国现行税收政策规定, 在不动产出售, 出租和投资方案中, 从营业税不征税角度考虑, 可以选择投资方式;在土地, 地上建筑物及其附着物的出售, 出租或投资等方案中, 从土地增值税不征税角度考虑, 可以选择出租或投资方案。

5. 其他

利用税率差异方法, 抵免方法, 减免方法, 退税方法等。纳税人要认真研究政府的税收政策和立法精神, 针对自身的经营特点, 进行有效的税收筹划, 找到能够为自己所利用的途径, 在依法纳税的前提下, 减轻税收负担。

(四) 税收筹划的条件

1. 纳税人自身的条件, 主要是纳税人的经济活动;

2. 外部条件, 主要是财务与税收政策。

税收筹划的过程实际上就是纳税人根据自身生产经营情况, 对税收政策的差别进行选择的过程 (或利用不同国家的税收政策和税收制度的差别进行选择;或利用同一国家中特别区域如我国的经济特区、高新技术开发区、保税区等的税收政策与一般区域的税收政策差别进行选择;或利用各税种本身的税负差别进行选择;或利用税收政策中对同一税种的每一个税制要素包括纳税人、征税对象、税目税率、计税依据、纳税环节、纳税期限、纳税地点等的一定弹性进行选择) 。而纳税人的经济活动与税收政策等条件都是不断发展变化的, 如果这两个条件中的某一方面发生了变化, 那么, 原来的税收筹划方案可能就不适用了, 原本是合法的东西甚至会变成违法的事情, 税收筹划也就会失败。

篇3:养老年金的节税谋略

赵旭为某一大型企业的中级管理层人员,最近几年年薪已达72000元左右。2004年,其所在企业引入了企业年金制度。赵旭预计离退休年限至少还有20年。同样,关于年金制度,赵旭不太了解,因而据此咨询了税务专家意见。税务专家查询了相关政策,认为至少有两条节流途径。

根据《企业年金试行办法》规定,个人按上年度职工工资总额的1/12缴费,并且可以从职工个人工资中代扣。那么,赵旭从个人工资中代扣的部分为6000元。

这6000元的部分,可以免于当年计征个人所得税。其当年免征个人所得税额为:年金制前当年应纳个人所得税减去年金制后当年应纳个人所得税1200元。

在赵旭剩余的20年工作年限里,赵旭每年可少纳个人所得税,20年下来,这是一笔不少的收益。

但是,根据我国《企业年金试行办法》规定,对离退休职工取得的补充养老保险金所得,应单独作为一个月的工资、薪金收入,按税法规定计征个人所得税。对于领取方式,我国法律规定,到退休年龄后,可以从本人企业年金个人账户中一次或定期领取企业年金。假设赵旭打算在退休后20年中每年领取一次年金,那在这20次领取年金时,赵旭仍要缴纳个人所得税。但是相比在20年前缴纳个人所得税而言,赵旭已经节约了一笔相当大的货币现金流。这是节流途径一。

另外,在年金组成中,有一部分是企业年金基金投资运营收益,根据规定,企业年金基金投资运营收益并入企业年金基金。也就是说,赵旭在20年后领取年金时,每次领取的数额,算上20年的利息,再加上这部分年金基金投资运营收益,赵旭每次领到的年金数额,已远远不止是企业年金基金,还有按照国家规定投资运营的收益。这是第二个节流途径。

举例而言,假设年金的长期存款利率为5%,年金基金投资运营收益率为3%,即使在单利计算方式下,20年后,每年的500元在20年后的预期未来现金流为1300元(500+500×(5%+3%)×20)。

事实上,关于年金的考虑,远远不止是它在纳税筹划上所带来的节流与增值效应。年金引进的更大意义,在于它对于养老保障体系完善的重要贡献。

我国目前养老保障体系尚未真正建立,年金是职工自我增强养老保障功能的重要途径。我国的养老资金来源,可以说由三层防护网构成:自我积累部分,企业养老险与年金部分,及社会捐赠部分。

自我积累部分,既包括自身的储蓄存款部分,也包括中国传统中“养儿防老”,或者是时下更有保障作用的“养女防老”。这部分养老资金积累,储蓄存款部分收益太低。而且,几十年的存款实际价值是一个很大的问号;对于“养儿防老”、“养女防老”,则有太大的不确定性。

企业养老险与年金部分,即指职工在工作时期所积累的基本养老保险与补充养老保险。

社会捐赠,既包括亲戚好友的捐赠,也包括社会的一些公益捐赠。但在我国现行背景下,既没有足够的能力普及,也没有相当的实力对养老保险合理补充,因而也有相当的不确定性。

相对来说,只有企业养老险与年金部分,才能对职工的养老起到真正意义上的保障作用。

篇4:浅议公司的节税筹划与合理避税

一、节税筹划的三种情况

在实际的税收筹划和避税过程中, 存在着三种情况:合法避税、非违法避税以及表面合法实质违法的避税。

(一) 合法避税

合法避税也称节税, 是指纳税人在政府税收政策导向的基础上, 通过对经营活动的安排, 选择合理的纳税方案, 达到减轻公司税负的目的, 帮助公司取得更多的利益。这种避税手段不会碰触到法律的红线, 属于合法行为, 政府不但不能反对, 还应予以保护。

(二) 非违法避税

非违法避税是指纳税人根据税法存在的漏洞, 利用税法的不完善之处来减轻公司的税负。这种避税行为, 不利于国家税收工作的开展, 会对国家的财政造成严重损失。但是因为该避税行为处于税法的漏洞之中, 税务机关又不能给纳税人予以制裁。鉴于此种情况, 税务机关只有不断的完善税法, 才能杜绝这种情况的出现。

(三) 表面合法实质违法的避税

这种避税行为是指某些纳税人利用税法中的优惠政策或是差别规定, 通过“虚设机构”或“挂靠”等手段, 以达到避税的目的。此种避税行为, 从表面看来类似合法行为, 但实质上是一种逃税行为。税务机关应该对这种情况进行严密的监督, 一旦发现, 要按照逃税的相关规定进行严格处理。

二、合理避税的涵义

(一) 市场竞争的产物

自我国加入WTO (世界经贸组织) 以来,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进一步深化, 不论是国内市场的竞争, 还是与国外市场的竞争都日益激烈。公司要想在这个开放、公平的市场环境中获得生存权利, 就必须要不断优化公司的成本支出。税收作为公司的成本支出之一, 降低税负对提高公司竞争力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为了应对越来越严峻的竞争形势, 我国大部分公司都在通过合法避税的手段降低公司的税收负担, 优化公司的成本结构, 提高公司的经济实力, 增强公司在国内外市场中的竞争力。

(二) 实现公司经营目的的手段

税收是公司的外部成本之一, 相对于公司的内部成本而言, 更应该要加强控制。在我国公司的发展模式中, 很多公司都是通过控制职员工资以及各项期间费用等手段, 压缩内部成本, 以降低公司的成本支出。但是这种压缩内部成本的方式, 会对职工的工作积极性造成严重的影响, 导致公司的产品质量和服务质量下降, 进而影响到公司的持续发展。而对外部成本进行控制, 可以轻松的避免这些问题的出现。由此可见, 合理避税是公司实现经营目的必然选择, 是最有效的手段。

(三) 减轻公司的税负

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 我国的税负相对较高。因为税收的强制性、固定性、无偿性的原则, 我国各个公司都必须依法纳税, 这对我国公司造成极重的税收负担, 制约着公司的进一步发展。合理避税能够最大限度的降低公司的外部成本支出, 帮助公司节约更多的资金。由此可见, 合理避税已经成为公司追求发展的必然选择。

三、合理避税必须遵循的原则

(一) 合法性原则

合法性原则是合理避税必须遵循的原则, 否则就会变成偷税、漏税。因此, 公司在进行节税筹划的时候, 相关的工作人员一定要熟悉税法以及最新的税务知识。在选择避税方案时, 一定要重视“时效性”。

(二) 合理性原则

公司在节税筹划时, 必须对税法的立法意图进行仔细的分析。在遵守税法的基础上, 选择最合理的避税方法。不得恶意利用税法的漏洞, 否则, 合理避税就会变成逃税、漏税等违法行为。

四、节税筹划的主要途径

(一) 公司投资筹建阶段的节税筹划

1、分支机构的选择

公司在经营发展的过程中常会设置很多分支机构, 分支机构有分公司和子公司两种形式。分公司不具备法人资格, 子公司具备法人资格。因此, 在履行纳税义务时, 分公司要与总公司合并纳税, 子公司应该独立纳税。从纳税角度来说, 在公司成立初期, 建立分公司是正确选择。但是, 分公司享受的税收优惠条件不及子公司多。因此, 公司在设立分支机构时, 要对当前公司的发展情况进行综合考虑, 合理设置分支机构。

2、投资产业方向的选择

公司在进行投资时, 应该顺应时势, 优先选择国家鼓励的产业。比如农、林、牧、渔等国家的基础产业, 直接关系着国家的发展, 政府对这从事这类基础产业的公司设有免征企业所得税的优惠条件, 公司应该充分利用这些优惠条件, 进行合理避税。另外, 对于节能节水、环境保护等相关的产业, 国家也设有减免税的优惠政策, 公司应该充分利用这些优惠政策, 进行节税筹划。

(二) 公司日常经营阶段的节税筹划

1、营业收入结算方式的节税筹划

营业收入的结算方式有直接收款、分期收款、预收款等多种方式。不同的结算方式, 纳税人的纳税义务发生的时间也不同。比如直接收款方式, 纳税人纳税义务的确认时间是当天;分期收款方式, 纳税人纳税义务的确认时间是合同规定的收款日期;预收款方式, 纳税人纳税义务的确认时间是货物交付或是劳务提供的时间。公司在进行节税筹划时, 应该充分利用结算方式对收入确认时间的影响获得延迟纳税的收益。

2、成本费用的节税筹划

成本费用的节税筹划是公司降低成本的关键环节。在收入既定的情况下, 公司应该将发生的准予扣除的项目充分扣除, 以此来减少应税所得额, 达到减轻税负的目的。在扣除准予扣除项目时, 必须要遵守税法的规定以及财务会计制度, 以保证其合法性。成本费用的节税筹划应该在以下几个方面做出正确的抉择, 以确保节税筹划的有效性。首先, 要重视收益性支出记入期间费用和记入产品成本;其次, 合理选择对外投资;最后, 可以设置销售公司分摊费用。成本费用作为公司费用支出的主要组成部分, 对其进行节税筹划, 能够有效的降低公司的税务负担, 提升公司的竞争力。

五、结束语

总而言之, 公司若要在国内市场或是国外市场获得自身的生存权利, 就必须要降低公司的成本支出, 提升公司的市场竞争力。节税筹划与合理避税是公司降低外部成本支出的主要措施, 对提升公司的竞争力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我国的公司应该充分利用税收的优惠政策, 开展节税筹划和合理避税工作, 以促进公司的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赵书琴.浅议企业的节税筹划与合理避税[J].财经界 (学术) , 2010, (22) :287-288.

[2]程占应.关于税收筹划及合理避税节税问题的探讨[J].中国总会计师, 2012, (1) :71-73.

[3]徐娟.浅析企业会计工作如何节税[J].现代商业, 2011, (20) :

[4]王远.论纳税筹划在企业中的应用[J].今日湖北 (下半月) , 2011, (7) :36.

篇5:税收筹划的节税技术

不同业务裹在一起,就属于混合销售行为。依据营业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第7条对混合销售的特例规定,企业的混合销售行为,如果没有分别核算,就由主管税务机关核定其应税劳务的营业额。若是税务机关来认真核定营业额,一般来说是“就高不就低”,国家吃不了亏。

其实,目前我国的建筑设计企业大都存在“剪不断理还乱”的“混合销售”问题,表现如下:

(1)画图的收入和工程的收入(尤其是小工程)区分不开。

因为是对着同一客户,会计人员又不参与具体业务,来了一笔钱,弄不清是画图款还是工程款,账就可能入错了。要是会计把工程款入到画图款,企业的收入就要按5%的高税率纳税,那就哑巴吃黄连了——这种税款一般是退不回来的,也不允许用以后的收入替换;要是会计把画图款入到工程收入里,企业就按低税率纳税,但这属于偷逃税款,查到了,除了补交应纳税款和滞纳金外,还要罚款1~5倍。总之,会计只要入错账,企业就比较麻烦。

(2)免费送图纸。

比较而言,画图收入是小头——比如30万元,工程收入是大头——比如1500万元(按画图收入为工程造价2%举例),而且工程项目的利润也比较“肥”。既然画图的活都接到了,那就再把工程项目抢过来吧。所以,一些建筑设计企业就把工作重点放在了承揽工程项目上,图纸就免费送了,这就形成了圈内“接工程送图纸”的普遍现象。问题是,你送的图纸视同销售,“接工程送图纸”属于混合销售,那图纸也要按市场价格和5%的税率纳税。但这些企业很少纳这笔税。这也属于偷逃税款的行为。

(3)捎带脚卖材料和设备。

工程需要大量的材料或设备,其中的利润也比较丰厚,在此诱惑下,一些建筑设计企业又“伸出一条腿”,成立采购部门或销售部门,“倒卖”工程所需的材料和设备,从中获利。这种混合销售,把增值税也扯进来了,更为复杂,也让一些企业陷入两难之境:按高税率纳税,自己吃亏;按低税率纳税,就要承担偷逃税款的风险。

针对建筑设计企业目前存在的问题,我们来谈谈其合法的节税思路和方法。

1.解决上述三个混合销售问题的具体建议

(1)分别核算各种不同的收入。

因为不同的收入,税率不一样,企业的纳税成本就不一样。若是混在一起,企业就会陷入两难之境;若是分别核算,就可以分别纳税,承担应该承担的税负。

营业税暂行条例第三条明确规定:纳税人兼有不同税目的应当缴纳营业税的劳务、转让无形资产或者销售不动产,应当分别核算不同税目的营业额、转让额、销售额;未分别核算营业额的,从高适用税率。

尤其是“提供建筑业劳务的同时销售自产货物的行为”,必须分开核算,不要让税务人员上门来给你确定营业额。为此建议企业:在提高会计人员素质的同时,让他(她)们参与经营过程——至少是关注,与业务人员多加沟通,建立健全回款入账制度,准确核算各种不同税种的收入并分别记在不同的账上。

(2)低价卖图纸。

图纸不能免费送,送了就可能要按市场价计算收入并纳税,那就高了去了。但正如每个建筑物都不同一样,每份图纸的定价也没有可比性,所以图纸可以低价卖,比如按工程造价3%收费的图纸,我们按0.3%收费,那按5%纳税的图纸收入就大大地降低了。以10000万元的工程项目来计算,按3%收取设计费是300万元(10000×3%),纳税15万元(300×5%);若按0.3%收费则为30万元,纳税1.5万元,之间差了13.5万元的税款。这就是图纸由“免费送”转为“低价卖”的节税效应

(3)成立销售公司。

建筑设计企业如果还想再赚材料和设备的差价款,那就要单独成立负责供应材料和设备的销售公司,让这个公司去赚这个差价款。

营业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第16条规定:建筑劳务(不含装饰劳务)的营业额应当包括工程所用原材料、设备及其他物资和动力价款在内,但不包括建设方提供的设备的价款。

也就是说,如果工程项目需要设备,销售公司要把设备直接卖给建设方,而不是承建的关联单位——建筑设计企业,建筑设计企业就能避免重复纳税,也就相当于节约了税款。

2.其他方面的节税建议

(1)签订多方合同解决建筑工程“转手”过程中重复纳税问题。

营业税暂行条例第五条规定:纳税人的营业额为纳税人提供应税劳务、转让无形资产或者销售不动产收取的全部价款和价外费用。针对建筑业又明确“纳税人将建筑工程分包给其他单位的,以其取得的全部价款和价外费用扣除其支付给其他单位的分包款后的余额为营业额”。同时将扣除适用范围由“工程分包或者转包”调整为“建筑工程分包”,对转包业务不再允许扣除(对分包给个人的也不得扣除分包价款)。但在建筑业实务中,很多工程属于转包而不是分包。对于需要转包的工程(符合相关规定的转包),可以签订三方或多方合同,联合承揽工程,甲方依据合同约定金额分别向各个承包单位打款,即可消除工程合法转包过程中的重复纳税问题,减轻建筑设计企业的税负。

鉴于建筑设计企业很多签合同的业务人员缺乏相关的财税知识,建议对他们进行财税知识培训,让其了解合同与财务尤其是节税之间的关系,传授他们一些签订合同的节税技巧——比如在签订收款合同时,尽量遵循“1号原则”,即1号收款,这样既对当期收入的资金进行了充分的利用,又可以把上期期末的收入递延到下期,产生延缓纳税的节税效果;在签订支出合同时,则要遵循“末号原则”,即在期末的最后一天支付费用,这样既充分利用了资金,又可以将费用记入当期成本,在税前扣除。

(2)充分利用分期收款减轻税负。

建筑设计企业的“设计”和“建筑”两种业务的收款时点正好是“相反”的,设计画图业务大都采取预收方式——合同一签订,先收30%;而建筑工程则有尾款,工程结束后甚至几年,都可能拿不到。对于预收款项,存在收入的确认问题,现实中的基本做法是“开票纳税”——收多少钱开多少票纳多少税,这不规范,其实合同签订并收到第一笔款项后,依据税法精神,该设计业务的全部价款都要确定为收入并缴纳税款。为此我们建议:设计业务要充分利用分期收款合同来确认收入的实现,以便合法地递延税款。但应注意:分期收款销售必须订有协议,协议中必须列明分期收款项目的每次收款日期和金额;分期收款销售方式能够给企业带来延缓纳税的利益,也存在被客户较长时间占用资金的损失。所以采用这种方式应该事先测算并比较一下“损失的资金成本”和“延缓纳税所得利益”的大小。

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第二十三条明确“从事建筑、安装、装配工程业务或者提供劳务等,持续时间超过十二个月的,应当按照纳税年度内完工进度或者完成的工作量确认收入的实现”。但不论是“完工进度法”还是“工作量法”,都很难确定准确的收入。在此建筑设计企业有递延税款的筹划空间,比如在合法的范围内少报工作量等;有些企业采取“收多少款确认多少收入”的做法,存在一定的涉税风险。

在收入方面,建筑设计企业还要注意营业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第15条的规定:“纳税人发生应税行为,如果将价款与折扣额在同一张发票上注明的,以折扣后的价款为营业额;如果将折扣额另开发票的,不论其在财务上如何处理,均不得从营业额中扣除。”为此,那些另开红字发票冲减销售收入的做法是行不通的,也是违法的。

(3)充分享受免税收入的优惠政策。

建筑设计企业若涉及减、免税的业务,一定要把相关优惠政策了解清楚。比如“四技”收入(技术转让、技术开发业务和与之相关的技术咨询、技术服务四项收入),经过合同认定的,营业税可以享受免税政策;比如承包国防工程和军队系统的建筑安装工程,取得的收入免征营业税(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94]财税字第011号《关于军队、军工系统所属单位征收流转税、资源税问题的通知》有关营业税部分第二条规定中的“国防工程和军队系统工程”是指由解放军总后勤部统一下达计划的国防工程和军队系统工程。为了方便征管,单位或个人承包国防工程、军队系统工程,在办理有关免税事宜时,必须向主管税务机关提供军一级军事机关出具的国防工程、军队系统工程的证明,否则不予免税照顾。)

在账务处理时,要注意营业税暂行条例第九条的规定:纳税人兼营免税、减税项目的,应当分别核算免税、减税项目的营业额;未分别核算营业额的,不得免税、减税。要是企业有减免税项目,但因“没有分开核算”而失去优惠,就比较郁闷了。

(4)分拆企业最大限度地追求节税效益。

篇6:谈房产税的节税技巧

除条例规定的免税项目外,目前下列单位自用的房产也免税:铁道部所属的铁路运输企业;非营利性医疗机构、疾病控制机构、妇幼保健机构等机构;政府部门和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个人投资兴办的福利性、非营利性老年服务机构;非营利性科研机构;企业办的学校、托儿所、幼儿园;公益性未成年人校外活动场所。

房产税的税率,若依照房产余值计算缴纳,税率为1.2%;若依照房产租金收入计算缴纳,税率为12%。我们举两个例子来详细说明:

例1.某企业年初拥有原值500万元的房产。当地政府规定,按原值一次性扣除20%后的余值纳税,税率为1.2%。该企业应交纳的房产税为:

年应纳税额=500×(1-20%)×1.2%=4.8(万元)

月应纳税额=48000÷12=4000(元)

例2.某企业将原值500万元的房产,以每年60万元的租金租给其他单位使用,按租金收入12%的税率纳税。该企业应缴纳的房产税计算如下:

年应纳税额=60×12%=7.2 (万元)

月应纳税额=72000÷12=6000 (元)

对于拥有房产的企业来说,不管是按房产出租收入的12%征收,还是按房产余值的1.2%征收,房产税都不是个小数。但从这两个例子的计算结果我们可以看出,同是500万元的房产,按不同的基数计算税金,企业交纳的税金就不同,相差50%甚至更多。这其中就有节税筹划的空间。

对房产税的节税筹划技巧,我们归纳为“分、转、变”几种方式。案例讲解如下:

案例1:

——分别签订租赁合同,减轻房产税税负

这个案例的筹划效果是:节约了120万元税款,税负下降幅度35.29%。

企业租赁大都涉及房屋租赁,例如出租车间、厂房,宾馆、门面房等,这些都和房屋有关。涉及房屋出租,根据规定,就要按租金收入的12%交纳房产税。但往往企业出租的不仅只是房屋设施自身,还有房屋内部或外部的一些附属设施,比如机器设备、办公家具、附属用品等。税法对这些设施并不征收房产税。但是,如果把这些设施与房屋不加区别地同时写在一张租赁合同里,那些设施也要交纳房产税了,很多企业的税负就是这样高上去的。

某国有企业要把下属一家开工不足的工厂出租给一家民营企业,双方谈定厂房连同设备一年的租金是2000万元,并据此签订了租赁合同。内容大致是:甲方同意将厂房连同设备租给乙方,乙方支付厂房和设备租金一年2000万元。合同签订后,乙方先付一半的租金,年底再付另一半租金。

按照这个将厂房连同设备一起出租的合同,甲方要交纳税款如下:

交纳房产税为:2000×12%=240(万元)

交纳营业税为:2000×5%=100(万元)

两项合计为340万元。

也就是说,依据这个合同,机器设备也交纳了12%的房产税。这确实有点冤大头。

出租工厂的第一年,这个企业老老实实(因为不知道当了冤大头)地交纳了340万元的税款。但在第二年找到我们咨询之后,他们的出租合同就“相见恨晚”地改变了,把一个租赁合同改变为两个租赁合同——厂房出租合同与设备出租合同。内容大致是:

甲方以每年1000万元的租金出租厂房,每年1000万元的租金出租设备。

虽然两项租金合计仍为2000万元,但因设备出租不涉及12%的房产税,纳税总额因合同内容的改变随之发生明显改变:

甲方出租厂房交纳的房产税为:

1000×12%=120(万元)

依据2000万元和5%的税率交纳的100万元营业税不变;设备出租不涉及房产税,即节约了120万元这样甲方总体纳税就从340万元减少到220万元,税负下降了35.29%(120÷340)。

对于征收的特殊税种,我们在交易时应当充分了解税法规定,把不涉及该特殊税种的业务分开,就能减轻税负。

案例2:

——转化服务内容,减轻房产税税负

这个案例的筹划效果使企业直接减轻税负60万元,税负减轻率35.29%。

某企业因经营不善等原因,原来的主营业务不景气,仓库被闲置,为增加收入,企业决定业务转型,把对外出租仓库作为主营业务。当年取得租金收入1000万元,依据5%的税率交纳营业税50万元,依据12%的税率交纳房产税120万元。单此两项税收就达170万元,占到总收入的17%;若再加上其他一些税费,则企业的税负更重。

对于这个具体的案例,我们设计的节税筹划的操作思路如下:

首先,根据当地物业管理标准,对年租金收入进行筹划,把年租金1000万元,变成年租赁费500万元,物业管理费500万元。因为物业管理费只需交纳营业税,不用按租金收入交纳12%的房产税。

其次,也是最为关键的一步,就是物业管理的资格认定。物业管理资格认定属于建设主管部门的行政审判事项,只有获得它的认可,再去税务部门得到批准,就可以从事物业管理业务了。

通过节税筹划前后的税负比较,可以看到:

节税筹划前,营业税和房产税合计为170万元;

节税筹划后,营业税不变,仍为50万元;物业管理费只需交纳营业税,不交房产税。所以房产税按500万元计算为:

500×12%=60(万元)

总体税负为110万元(50+60)。这样可以使企业减轻税负60万元(170-110),税负减轻了35.29%(60÷170)。

案例3:

——改变收入性质,减轻房产税税负

这个案例的筹划效果使企业税负减少45.12万元,税负减轻率42.97%。

某商业企业曾千方百计的圈地建库,尽可能多地储存商品。但随着企业逐步向“零库存模式”发展,它们的库房就大量闲置了。闲置的库房只好拿来出租。但问题是,租赁的税负高达17.5%,企业负担过重。

这个企业用于出租的库房有五栋,其房产原值为3200万元,年租金收入为600万元。租金收入应纳税额合计为105万元。

其中:应纳营业税=600×5%=30(万元)

应纳房产税=600×12%=72(万元)。

应纳城建税、教育费附加=30×(7%+3%)=3(万元)

由于房产税有两种计税方法——按房产余值或租金收入计算,不同方法计算的结果必然有差异,也必然会导致应纳税额的不同,这就有了节税筹划的空间。

经过分析,我们认为,对于这个商业企业来说,要降低高额的房产税,必须把单纯的房屋租赁改变为仓储保管服务,也就是改变收入的性质,把租赁收入变为仓储服务收入。房屋租赁要按租金收入的12%交纳房产税,仓储保管则是按房产余值的1.2%交纳房产税。依据这个企业现在的房产价值(扣除比例为30%)和租金收入来看,按房产余值计算交纳的房产税肯定低于按租金收入计算交纳的房产税。

我们对这个企业的纳税做了如下筹划:

年底合同到期,公司派代表跟客户进行友好协商,继续利用库房为客户存放商品,但要将租赁合同改为仓储保管合同。同时,按照仓储的服务要求,公司配备相应的人员和设施。

提供仓储服务的收入不变,仍为600万元,其应,纳税额为59.88万元。

其中:应纳营业税=600×5%=30 (万元)

应纳房产税=3200×(1-30%)×1.2%=26.88(万元)

应纳城建税、教育费附加=30×(7%+3%)=3(万元)

筹划后的合计应纳税额为59.88万元,比筹划前减少45.12万元(105-59.88),税负降低了42.97%(45.12÷105)。

上一篇:妇幼卫生工作标语下一篇:关于对XX同志的鉴定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