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表演式课堂说不

2024-04-26

对表演式课堂说不(共6篇)

篇1:对表演式课堂说不

以舞台表演式教学激活音乐表演专业课堂

[摘要]当前,我国在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力资源强国的发展规划下,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成为地方高校义不容辞的使命。本文通过实际案例,尝试探究出一条符合地方高校音乐表演专业教学模式改革实践的可行性道路。

[关键词]舞台表演;教学模式;音乐表演专业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2549(2017)05-0089-03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的结构性问题日益凸显,一些高校在办学定位和办学思路上脱离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在专业设置、人才培养结构及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同产业发展实际、生产和创新实践相脱节。随着高等教育发展的大众化、教育需求多样化的快速推进,高校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各个高校都不同程度地陷人生存和发展的危机之中。如何通过改革教学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从而提升学校办学竞争力,成为高校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

对高校教学模式的改革,国内外不少教育专家、研究机构已做了大量的研究实践,他们的研究视角主要为四个方面:第一,从单一教学模式向多样化教学模式发展的研究实践;第二,由“以教为主”向“重学为主”转移的教学模式研究实践;第三,重视引进现代科学技术成果,充分利用可提供的教学条件设计教学模式;第四,社会评价机制参与的教学模式改革研究与实践。这些研究成果,不仅有助于我们准确地把握高校教育发展思路,也为我们的研究提供了理论参考和实践指导。然而,高校不同专业有不同的人才培养目标和教学目标,根据不同专业教育教学的规律和属性,构建符合专业特点的教学模式。地方高校音乐表演专业的人才培养要为区域经济服务,满足地方经济发展对表演专业人才的特定需求。针对河南省地方高校的音乐教育,如何根据音乐表演专业特点,充分发挥河南区域文化优势,实现服务地方音乐文化的专业定位,满足地方经济发展对音乐表演专业人才的特定需求,目前还需大量的研究实践。

一、确定音乐表演专业教学目标

教学模式是基于一定的教学理论或教学思想而建立起来的较稳定的教学活动的框架和程序,是教学理论或教学思想的具体化。“舞台表演式”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第四条指出,课程建设与改革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也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第五条指出,要积极推行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模式,把工学结合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带动专业调整与建设,引导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文件规定的目的是正确引导构建新的高职教育办学模式,切实把提高高职教育的教学质量放在首要位置。要求加大课程建设与改革的力度,增强学生的职业能力;大力推行工学结合,突出实践能力培养,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不同的教学模式体现为不同的教学目标设计,但教学模式具有相通性。教学目标是指教学模式所能达到的教学结果,即能够在学习者身上产生何种效果。通过实地考察,传统意义上的高校音乐表演专业,包括声乐演唱、器乐演奏和舞蹈表演三大项,主要着眼于表演技能的培养,同时注重学生的音乐素质及人文素质培养。以科学性、艺术性、系统性、实用性为教学宗旨,努力挖掘学生的表演潜质,使学生具备舞台表演技能,兼有舞台节目创作、编排、晚会设计、剧务等的综合才能。音乐表演专业教学效果最终要体现在音乐舞台上,舞台才是检验教学效果的试金石。从一定意义上说,强调以舞台为中心的实践性是艺术教育的传统教学规律,这种原生的教育属性是高校艺术教育实行工学结合的优势。体现在高校艺术教育中,其更准确的表述应该是演学结合。所谓的“演”与“工”相对应,是涵盖了舞台表演相关联的所有艺术实践活动的总称。所以,音乐表演专业不能只把注意力集中在课堂上,应该把课堂的专业教学与学习延伸到音乐舞台上,以音乐舞台的最终表现为目的,同时,把在舞台表演中的问题反馈到课堂教学中来,对学生进行有的放矢的教学和改进。音乐最终是在舞台上与听众交流的艺术,是以舞台表演为最终的展现。舞台展现是结果,这个结果就是我们教学中努力探索追求的目标。

二、舞台表演式教学模式改革实践

音乐表演专业传统教学模式存在的弊端:第一,课程单科讲授过于分散。传统音乐表演专业的课程都是单科讲授,且多科并进过于分散,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整合运用。我校音乐表演专业的理论课程,如中国音乐史、西方音乐史、音乐欣赏、乐理、视唱练耳、和声、曲式作品分析等课程,均是单科授课;专业课程,如声乐表演、器乐演奏、舞台表演、舞蹈创编等主干专业课程,与理论课程没有交集,使得学习没有融会贯通,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整合运用。第二,重视专业技能训练缺乏艺术实践能力提升。传统音乐表演专业教学注重专业技能的训练,忽略技能的拓展以及艺术实践的系统化、一体化训练,使得表演实践和学习专业技能缺少交集。如:?W生在课堂上,作品表现得准确、完整,在舞台上却表情紧张、动作僵硬,达不到在舞台上完美演绎作品的理想状态。传统课程教学的专业技能学习与表演实践存在严重脱节现象。第三,地方高校的办学定位是服务地方文化,满足地方经济发展对人才的特定需求。因此,地方高校要有地方特色,要走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技术进步融合发展之路,找到自身存在的价值和发展的空间,全面增强地方高校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

(一)整合课程.优化结构

根据社会发展及市场需求,整合课程,优化结构,以就业为主导,把创新创业教育、职业能力对应融入各教学环节,提升音乐表演人才多元化的培养力度。如:中国音乐史、西方音乐史、音乐欣赏三门课程合并为音乐史与音乐赏析课程,把音乐欣赏与音乐史知识融会贯通;乐理、视唱练耳合并为乐理视唱课程,在视唱练耳的同时进行乐理知识讲解;和声、曲式作品分析合并为一门课程,在作品分析的基础上讲解和声知识等。同时,专业主干课程的学习与音乐教育、影视表演等专业交叉、重组、整合,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演学结合,提升艺术实践能力

地方高校音乐表演专业教学模式的改革实践,是在人才培养目标和教学目标准确定位基础上,根据技术领域与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进行改革实践,并建立相应的质量监控与教学评价机制,通过分析反馈信息,对方案作出及时调整,达到使教学模式更加完善的地步。

(三)鲜明的地方特色

地方高校要充分发挥作为当地科技、人才、文化和信息中心的作用,要发挥学科优势,开展科学研究,合理吸收地方优秀文化成果,使得地方文化得以传承和弘扬,积极开展地方特色文化研究,推进地方文化建设,充分发挥学校作为当地文化中心的辐射和带动功能,努力把学校建设成传承地方文化的主阵地、研究地方文化的主力军、弘扬地方文化的先行者。2017年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部署实施中华经典诵读工程、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工程、戏曲振兴工程、中国经典民间故事动漫创作工程、中华文化电视传播工程、中华老字号保护发展工程、中国传统节日振兴工程、中华文化新媒体传播工程等。意见提出,要保护传承方言文化;挖掘和整理家训、家书文化;挖掘和保护乡土文化资源等。因此,地方高校要主动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三、舞台表演式教学模式改革成效

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音乐学院于2003年独立设置音乐表演方向。为了注重人才培养的实证性研究,把对教学模式改革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我校音乐表演专业进行资源优化和调整,确定2015级音乐表演专业(学生人数162人)作为试点教学改革年级,试运行新构建的教学模式。通过实际案例,尝试探究出一条符合地方高校音乐表演专业教学模式改革实践的可行性道路。

(一)理论研究成果显著

学校音乐表演专业自开展教学模式改革与研究后,以理论研究为先导,深入音乐表演行业第一线,分析、研究音乐表演艺术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通过大量的教学与表演实践佐证,提出具有理论创新意义的“以演促学、以赛促能”教学改革模式。2014年,音乐表演专业被确定为学校质量工程重点项目获得“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2015年,音乐表演专业的音乐欣赏课程被评为河南省精品资源共享课程;2016年,研究成果“基于实践能力培养的音乐表演专业课程体系优化与改革实践”作为河南省高校教育教学改革项目结项,并荣获河南省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学校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发表教育教学改革论文《应用型地方高校音乐表演专业实践教学模式思考》《转型发展背景下地方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思考――以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音乐表演专业为例》等10余篇。这些研究成果不仅推动了我校音乐表演专业的发展,还辐射学校其他相关专业如音乐教育、学前艺术教育等,在人才培养模式、课程结构改革、教学方法与手段等方面产生影响,带动了校内外艺术表演及艺术教育专业群、非师范类专业群开展丰富多彩的教改活动。

(二)构建“舞台表演式”教学模式

我校音乐表演专业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教育部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教职[2015]6号)等有关文件精神,通过广泛社会调查,跟踪市场需求变化,关注本专业技术领域发展趋势,与相关专家共同探讨,在长期探索、反复实践、不断改革创新的基础上,确立了“舞台表演式”的音乐表演专业教学理念。

具体教学模式改革内容有:第一,构建“课堂+舞台”、“学+演”教学模式。音乐表演专业有些课程如舞台表演、舞蹈创编等,就在舞台上进行教学;有些课程如钢琴演奏、声乐演唱等,由于是一对一教学,我们就周期性把课堂地点移到舞台上,由此创建“课堂+舞台,学+演”教学模式,即学习的同时进行舞台表演训练。第二,构建“以演代考”、“观+评”考核模式。在考核环节,采取舞台演出的形式,如合唱指挥课程,我们采取以班级为单位对抗赛的形式进行考核,器乐课程,采取器乐专场汇报演出的形式进行考核等,不仅考核学生的专业技术水平,同时也考核学生的舞台表演应变能力,即观看的同时指导教师进行现场点评,切实提高学生舞台表演的实践能力。第三,构建艺术实践教学体系。我校音乐表演专业构建了“4541”艺术实践教学体系,改革实践教学模式。4:四项达标(音乐故事、合唱指挥、自弹自唱、少儿舞蹈),要求第一学期所有学生要四项达标合格;5:五级垂降汇报演出(校外演出、校级专业汇报演出、院级专业汇报演出、班级专业汇报演出、个人专业汇报演出);4:四个团队(舞蹈团、合唱团、管乐团、民乐团);1:一个环节(顶岗实习环节),通过学生顶岗实习,加强“校企合作”育人模式,达到夯实学生的专业基础技能,发展提升学生的表演能力和适应能力,使学生得到社会的认可和赞誉。第四,积极参加各级各类专业技能比赛。为加强学生舞台实践能力,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级各类专业比赛。专业技能大赛就是一个“洗礼”过程,每一个经历过比赛的学生,都会有收获。能有幸参加比赛的学生固然是佼佼者,但是我们更看重的是大赛带给我们教学改革源源不断的动力。

(三)构建有地方特色课程体系

作为服务当地基础教育、服务地方音乐文化,为当地培养合格音乐文化人才的地方高等院校来讲,音乐专业要与地方经济发展结合,适应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实现服务地方音乐文化的专业定位,满足地方经济发展对音乐人才的特定需求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如:我校音乐表演专业开设有豫剧演唱专业课程,同时开设系列讲座《覃怀文化概述》《地方音乐文化遗产研究》等,将地方传统音乐文化列入课程体系,不仅传承经典文化,促进和推动高校艺术教育的改革发展,同时也拓展学生的就业渠道。

(四)艺术实践成果丰硕,就业率得以稳步提高

基于“舞台表演”教学模式下的改革与研究实践,我校音乐表演专业取得了丰硕成果,得到了社会的赞誉和专家的认可,获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近年来我校音乐表演专业学生参加各级各类比赛并获得了诸多的奖项(图1)。这些优秀的毕业生,在校期间就从舞台上脱颖而出,他们用自己的实践证明:珍惜学校优势资源,利用技能大赛舞台,脚踏实地锻炼各方面的素质,使自己成为专业技能?^硬的高素质人才。我校音乐表演专业还多次应焦作地方政府邀请开展巡演及“三下乡”艺术实践活动,得到社会广泛好评。同时,我校音乐表演专业切实实施了“以就业为导向、职业技能培养为目标”的人才培养方案,由于就业方向明确,为河南各大演艺公司、企业文娱团体输送了需求对口、适应岗位要求的音乐表演人才。自教学模式改革与研究实施以来,音乐表演专业2014届毕业生就业率为91%,2015届毕业生就业率为94%,2016届毕业生就业率为96%,使就业率得到稳步提高。

总之,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音乐表演专业明确自身的定位,创新教学理念,根据市场的需求做出相应调整,以学校办学定位中的服务民族文化和民间技艺的传承与创新为指导思想,探索音乐表演专业与时俱进的培养目标,实施科学性与特色性并重的人才培养方案,进行基于“舞台表演式”模式下的地方高校音乐表演专业教学模式改革实践研究,培养适应现代社会、经济等发展需要的音乐表演专业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在当前背景下,当我们把具有特色的教学改革模式推出的时候,我们能否推出实施教学模式改革的师资团队是关键。因此,第一,地方高校要建设结构合理的师资团队,高校教师需重新角色定位,从而有效推动教学模式改革的实施。第二,彰显特色。地方高校音乐表演专业要有特色的教学理念、特色的课程体系、特色的教学模式和特色的考核标准等。只有特色鲜明,才能形成优势学科。

篇2:对表演式课堂说不

童红霞

决不是为了标新立异,更不是有意地要吓人一跳--尽管很多老师听到这个题目心里肯定会“怦!”地跳一下:新课程、新理念了,还敢说这种打击学生学习热情和妨碍学生个性发展的话?知不知道自己在踩“雷区”啊?

听起来确实有点令人瞠目结舌,难道,在过去的教学中,我们老师对学生说的“不”还少吗?确实,我们曾经那样居高临下、自以为是地对学生说了太多的“不”。今天,新课程的到来,进一步明确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它提出“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作为新课程的一条基本理念,是绝对正确和非常必要的。我们也高兴地看到,随着新课程的实施和铺开,越来越多的老师认识到了学生主动学习的重要性,也注意到了保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鼓励他们畅所欲言地说,无所顾忌地讲。课堂上的气氛空前活跃,教师善教,学生也乐学,课堂教学真正体现了“以人为本”,这种景象常常让人欣喜地想到上海的叶澜教授那句著名的话“让课堂教学焕发生命活力”--现在至少可以说我们的课堂开始出现“生命活力”的迹象了吧?遗憾的是,不知是矫枉过正了,还是确实曲解了这句话,在不少课堂上,我们听不到老师对学生说“不”了。在最近一段时间的听课中,我注意到了另外的一种极端--对待学生的回答,“只要有一点值得肯定的地方,只要学生说的是真话,只要能自圆其说”(引用一些老师的原话),就加以肯定,对某些“有创意”的回答,还要大大表扬一番--甚至对一些关系到大是大非的原则性问题也不加以评判和澄清。于是乎,课堂上,一些老师为了表明自己是新课程的积极拥护者和忠实执行者,不再说“不”了,只有大量不痛不痒的“鼓励性”的语言:“说的不错”、“很有道理”、“你回答得很好”……于是乎,一些学生为了显示自己的“思维敏捷”,开始标新立异,挖空心思去寻找与众不同的答案,来达到哗众取宠的目的,直到最后走向极端,出现一些似是而非、含糊其辞甚至走向反面、表现出道德缺失的言论。

我们赞成对学生的回答予以肯定和鼓励,以爱护他们的思维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与此同时,我还以为,师生平等、学生主体、民主教学并不意味着排斥教师在课堂中的地位--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更不意味着教师放弃自己教育的责任,去做学生“思想的尾巴”,严重的甚至导致学生的道德观、价值观出现偏差。作为引导者,教师有义务帮助学生建立规范的口语交际习惯(完整、清楚地表达自己的看法),而不是去想方设法寻找学生的回答中是否有值得我去肯定的地方?教师也有责任指导学生形成爱憎分明的情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而不是一味地“为赞美而赞美”。再退一步说,即使仅仅是作为一个参与者吧,教师也有权利就学生不太正确甚至有错误倾向的回答发表自己的意见,指出不当之处,并引导学生改变自己的思想认识。

最近,听了两位老师上《皇帝的新装》一课,非常成功,也各有特色。两位老师的课堂教学中各有一个问题“一石激起千层浪”,引起了学生思维的碰撞。这两个问题提得很有价值,而学生们的回答更值得引起我们思考。第一位老师在课将近结束时问道:“在这篇文章中,我们最该学习的是谁?为什么?”马上有一位学生举手答道“小孩!因为他很诚实,敢于说真话!”戏剧性地是,当另一位学生提出“我们要向骗子学习、致敬--因为他们利用自己的智慧和高超的演技惩罚了一个昏庸的皇帝和一帮不称职的大臣、官员,他们比小孩更值得赞美”的看法后,马上召来了很多的“同盟军”,连刚才认为应该向小孩学习的同学也不由自主地点头认同了他的看法。这位很有应变能力的老师马上抓住机会,就这个问题临时组织了一场“辩论赛”,但是最终由于时间的关系比赛并没有“将辩论进行到底”。当时我就在想,学生之所以会有这样的回答,可能是有两个因素造成的,第一是学生对文章内容并没有理解透彻甚至断章取义,在他们的头脑中,确实产生了那样的看法;第二是为了显示自己的思维敏捷而标新立异,哗众取宠。这个时候,老师该怎么样做?我很想问一问:我们在肯定学生憎恨皇帝、希望他受到惩罚的良好出发点的同时,是否也可以对学生大声明确的说声“不!”?是否可以组织学生更深入地挖掘一下作品的主题内涵所在?当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理解到:骗子之为设下骗局谋取钱财的骗子,而不是劫富济贫的好汉;小孩子的`形象并不仅仅为了赞扬他的诚实天真、无私无畏,其深层意义还在于代表着真理的必然存在;老百姓最后的转变在于揭示“真理最后总是能战胜虚假和丑恶”……当学生们了解了这些内涵后,我想我们的教学才真正成功地达到了教育的目的。第二位老师的问题是“皇帝出丑了,除了自己,还应该怪谁呢?”答案是众多的:大臣、骗子、百姓、小孩……我们叹服于学生的思维活跃、惊喜于课堂的生气勃勃,我们是不是也更应该引导学生明确皇帝出丑的真正关键所在,让学生心中的真善美和假恶丑更加界限分明呢?

由此,我又想到了在我们现在的教材中,有很多文质兼美、发人深思、也有多种解读角度的文章,如《生命生命》、《第一次真好》、《人生寓言》、《风筝》等等,都有值得学生去思考和探究的内容,在很多时候会出现“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情况。如果能真正倡导新课程的理念,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一定会让我们的课堂“焕发生命活力”。但是,我们绝不能因此而忘了自己的身份和责任,忘了自己也是位“参与者”,自己还是“平等中的首席”,有责任、有义务、有必要帮助学生走上健康向上的人生之路,在学生追求真善美的道路上发挥应有的作用,这才是达到了语文课程“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的目的。

新课程的“评价建议”强调综合运用多种评价方式,注意将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其中,“加强形成性评价”和“更应重视定性评价”被置于非常突出的地位。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毫无疑问对“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目标的实现具有一种引导性和暗示性,是一种重要的形成性评价。敢于对学生说“不”,不代表传统教学的“一言堂”,更不代表课堂教学中不重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主性,当我们觉得有必要的时候,何不对学生大声地说声“不!”?

篇3:对表演式课堂说不

达里奥·福是意大利著名戏剧家和表演艺术家, 他的戏剧表演贴近生活, 贴近大众底层, 因此有着“人民的游吟诗人”之称。

达里奥·福的戏剧以政治讽刺剧为主, 代表作品主要有1969年的《工人认字三百、老板认字一千:所以他是老板》和1970年的《一个无政府主义者的意外死亡》等, 他的表演形式以即兴式为主, 在贴近提纲的基础上, 尝试与观众的自然的心灵对白, 常以场景的变换而适应的变化。即兴式的表演为他赢得了群众基础, 即兴的表演变成了他与观众共同的互动。

即兴式表演的主要特点有:

1. 设定好主题和提纲, 在表演中丰富和完善内容

一个作品, 首先要有一个明确的主题, 达里奥.福的作品旗帜鲜明的突出了其“贬斥权威, 维护被压迫者的尊严”的精神。在这样的创作精神指引下, 其大量的讽刺剧、黑色戏剧和荒诞剧等都表达了对权贵的抗争, 为底层赢得权利的“呐喊之声”。

在表演的同时, 他和他的团队喜欢即兴的表演, 这样在表演中, 贴近和围绕着事先的提纲、主题进行, 与观众进行零距离接触, 在与观众的“心灵对话”和共鸣中丰富和完善戏剧的内容, 这样一个戏剧主题, 常常因为表演场地的不同, 或会诞生出好几个版本的脚本。

2. 密切联系观众, 并与观众进行互动

与传统的戏剧表演不同, 达里奥·福传承和发扬了中世纪游吟诗剧的特点, 他的表演, 深入一线基层, 与普通大众进行表演交流, 常能带动起观众的互动。在与观众的互动交流中进行表演, 一个主题的表演完全突破了传统戏剧表演者只顾“自我”的表演, 他能够调动起观众的情绪, 把表演变为了“对话交流”, “情绪共鸣”, 在一次一次的互动高潮中, 使戏剧表演升华到共同的呐喊和共同的意愿表达。

二、课堂戏剧表演教学的现状与问题

在表演戏剧的教学中, 如何能更好地传递出戏剧主题、中心思想以及表演的形式和技巧, 一直是广大教职员工关注的问题。现阶段, 在课堂戏剧的教学中虽然已经采用了现代传媒技术教学, 有了投影和白板等可以清晰的说明常见表演问题, 然而仍然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教学互动问题。

1. 戏剧表演教学中师生互动不够

首先是教师在戏剧表演的教学中, 常常以设置的好教案为主, 只顾自的进行讲学, 没有以学生的共鸣为主要目的, 常以完成教学任务为主, 常常造成教师一边在讲, 学生或模糊的不知所以然的听, 或者干脆不听。尽管大部分课堂都已经普及了现代多媒体教学设备, 教师也会尝试使用多媒体投影进行教学, 但大部分教师仍然一如既往的照本宣科, 仍然以“课本式”或投影条框式的灌输他们所认为正确的表演方法, 师生缺乏有效地互动, 直接导致的结果是“虽然课上完了, 但学生依然云里雾里”。

2. 戏剧表演教学中学生间的互动不够

戏剧表演是一门特殊的课程, 对基本理论要点的掌握, 以教师主导, 学生自主学习为主。但在具体的表演方法和表演实践中, 就需要教师与学生的互动, 以及学生之间的互动, 同学之间对作品的互动再现, 以及分小组式的表演实践, 可以有效地达到教学理论和教学作品的实践化再实践的目的, 同学之间通过对戏剧表演理论和作品表演方法的互相交流和实践表演, 可以有效地加深对基础理论的认识, 对表演方法的掌握, 以及对创作者本身情感共鸣的把握。而当前, 基于教师为主导的课堂, 在灌输理论和方法的教学下, 师生缺乏互动为先, 同学之间缺乏互动随后, 直接导致了同学之间缺乏对作品表演的掌握, 以及考试表演中的“共鸣”, 也对自身的表演学习造成了多方面的障碍。

3. 戏剧表演教学中师生与达里奥·福作品的“根本表达”互动不够

达里奥·福是意大利著名的戏剧家和表演家, 也是诺贝尔奖的获得者, 其作品以即兴式的互动表演为主, 强调互动、共鸣。现阶段, 广大教师和学生虽然对达里奥·福的生平以及作品非常熟悉了, 但依然只是停留在一定的文字上, 没有更好地联系多媒体教学工具, 没有更好地联系到实训掌握, 在作品的编排互动实践中缺乏“即兴式”表演的“根本表达”互动, 导致了不能更好地完成教学质量, 学生对达里奥·福只知其人、其作品, 而讲到作品的表演创作及与观众的互动共鸣, 就不能很好地通过表演实践来反映了, 这在表演教学中显然是片面性的教学。

三、达里奥·福即兴式表演的课堂互动性教学实践

1. 突出师生的互动性

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针对达里奥·福这一教学点, 要基于互动性的考量, 先做好教学教案, 并密切结合现代多媒体技术,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来“表演”, 学生来“互动”, 突破对作品的熟悉, 并通过多媒体技术进行作品的赏析, 以及师生之间的“问答”等形式来加深对达里奥·福及作品的认识。

总之, 教师首先要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 其次要以作品为主线师生进行互动加强对作品的表演方法和技巧的认识。

2. 强调同学之间互动的重要性

无论课堂内外, 除去师生之间的互动, 同学之间的互动也是主要的。针对达里奥·福即兴式表演的特点和技巧, 同学之间可以通过小组学习或小组表演实践等方法, 加强对某一作品或某一场景的表演认识, 同学之间的互动首先增加了同学之间对作品的共鸣程度, 其次是增加了同学之间表演实践锻炼, 更进一步加深对表演方法和特点的认识和掌握。

3. 加强对达里奥·福即兴式表演的互动性认识和表演实践

首先要明确认识到达里奥·福及即兴式表演的特殊性, 作为一个诺贝尔奖获得者的特殊表演艺术家, 其人和其作品都具有鲜明的个性和特色, 因此在课堂内外的教学和学习中, 师生都需要加强对“互动性”的认识。在课堂互动以及课后“实训”中, 更需要针对作品的“即兴式”特点加强表演实践, 更好地理解其作品“共鸣”的本质。

参考文献

篇4:新生代员工敢对霸王式管理说不

然而最近他们却先后遇到了麻烦,因为无论企业迁至哪里,摆在他们面前的都是“80后”这一新生的劳动力群体。这个群体有着自己明显的特征,他们大多数受过高等教育,有很强的自我意识,追求好的工作环境,相信工作仅仅是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顺利的生长环境中成长而少受挫折,怀揣梦想坚信“天生我材必有用”,关注社会动态,讲求精神生活。这样的生力军,会向我们已有的中国式“科学管理”方式低头么?发生价值观的碰撞之后,我们又将如何来应对?我们先来看两个“80后”基层员工的缩影。

矿坑下的梦想

山西王坪煤矿操作工王刚在接受腾讯网的记者专访时,对如何看待“80后”群体的问题,这个出生于1986年如今已为人夫且育有一女的“大男孩”是这样回答的:“网上有很多人说80后是垮掉的一代,80后什么都做不了,只能坐在家里吃闲饭。不是这样的,80后该干什么,还能干什么。如果是战争年代,80后照样能扛起枪。”

虽然是煤矿的操作工,但王刚并不像外界认为的那样,是个不学无术的文盲工人,他毕业于陕西戏曲学校,曾是个歌手,组过乐队,也颇有生意头脑,在上大学时就在太原酒吧走穴,并组织起一个演出班子,期间和妻子相爱,随后结婚,并在2008年生下女儿欢欢。他不仅学过艺术,还学过考古,精通电脑,喜欢音乐,工作之余自己不断地研究编程、反编程、汇编、反汇编、C语言、VB语言,比较关注新闻和社会动向,坚持编写网络日记。

这样的一个新新人类,似乎很难想象与潮湿、危险的地下煤矿联系在一起。然而生活是残酷的。为了养活老婆和嗷嗷待哺的孩子,他选择了报酬稳定且高的矿工工作。他现在每天的生活大部分是在煤矿度过的,一个月才能够见上欢欢一面。煤矿实行的是3班倒,分早午晚班,每班12小时,早班5点从家走,5:30班前会议,然后就下坑,到下午4:30出坑,洗完澡5点回家。午班中午1:00去,晚上1:00回。下了矿坑之后唯一想到的就是能够五肢齐全的活着上来,煤矿工人一天六小时的工作制对他们来说是痴人说梦,周围经常有矿友因为小事故或者操作机器失误而断了手指或者深埋矿坑,在这里他们很少说话,工作语言就是互骂。在100多位工友中,“80后”有40多个,他们是一批有着不同经历但是却有着共同梦想的人,在他们眼中,有一天他们一定能够上去,追求自己的梦想和生活。

迷失在富士康

据报道,2010年初到四月底不到半年的时间,富士康就有6名员工相继跳楼,其中4人死亡,2人重伤,发生事故的员工主要是新生代员工:刘兵,1989年生;孙丹勇,1985年生;郑鑫崧,1987年生;马向前,1990年生;李姓员工,1989年生;刘姓湖南娄底员工,1987年生。这家以“代工之王”著称的世界五百强企业迅速升温,处于舆论的风口浪尖,一再地出面解释。

富士康曾经凭借军事化管理和强调执行的管理模式,在董事长郭台铭带领下,通过专业化和低成本获得了迅猛的发展。现在富士康生产线的普通员工75%以上是80后,甚至是年龄更小的90后,他们更加年轻、开放、有梦想且自我意识强。他们不远千里外出打工,并不像祖辈那样只是为了赚到足够的钱之后回家“盖房子,娶媳妇”,他们渴望能够在城市里站稳脚跟,能够在这个充满机会的世界里开创自己的一份事业,期望能够在企业中得到尊重和发展。在刚刚到达富士康的时候,其优越的物质条件深深地吸引着还没有在城市落脚、渴望获得一份工作和生活来源的新生代,这里有成熟的管理制度、从来不拖欠工资、生活设施齐全,而需要的仅仅是一张身份证!连学历都不是必需条件,低门槛让这些刚刚来到城市的打工仔趋之若鹜。

但墙里的生活远非是天国,在优越的生活保障背后是封闭的管理、管理层对于底层员工的人格歧视、保障基本生活的固定工资、超长时间的加班、重复的流水线作业、多层级造成的职业生涯发展停滞以及粗暴的管理方式,等等。这使得开放、期望获得发展的员工开始慢慢地失去原有的斗志。虽然在社会舆论的压力下,富士康公司设立了员工关爱电话、心理发泄室和心理辅导员等,但都是应急之作,在平时并没有建立起系统和有效的沟通。在这样的环境下,有个别员工选择自杀这种极端的方式,更多的员工则选择了离职。据网友调查,富士康公司平均每月要流失员工几万人,高的流失率又变相地加大了生产线的劳动强度。从富士康出来的人,在博客中透露,在富士康工作感觉就像是一台机器,在流水线上,反复地重复着那些单调枯燥的动作,“有时候下班以后睡觉了,做梦时都感觉自已的手还在拧着镙丝”。感觉自己的地位还不如一位拥有一块田地的农民,他们在富士康的高墙中,迷失了!

梦醒了,路在何方?

从上面的两个案例中可以看到,无论是怀揣梦想却在矿坑里坚持的王刚,还是远赴他乡追求梦想的富士康员工,他们都在冲击着原有的制度和方式,对于现有的霸王式管理文化,他们以自己的选择,不断地表达自己的声音,甚至不惜选择死亡!这是一个寻求自我的实现和发展的群体,他们以一种有别于“机器”的姿态出现在组织中,即使处在社会的底层,即使还踩在温饱的高压线上,他们仍然追求生活与工作的平衡,以一种新的价值观和工作态度,倔强的伫立在老板和管理者面前,对于霸王式的管理文化,他们以自己的方式在进行无言的拒绝!

然而企业文化并不是一种简单的请假休假制度,能够说变就变。我们很难想象,矿井一线的操作工和富士康加工流水线的工人能够像研究院所的工人一样的自由发挥创意,像IBM的IT员工一样安排弹性的工作时间,像证券公司的金融分析师一样能够在几小时的工作时间内为单位创造高的收益,在低利润和一些高危行业,企业正是凭借着霸王式的管理方式获得了今天的发展局面,这种方式简单而直接,大大地提高了组织效率和经济效益,而且对于员工的入门要求比较低,员工经过简短培训即可上岗。但是面对新的群体,面对未来必将成为行业主力军的新生代员工,即使是富士康的董事长郭台铭也不得不承认新旧文化和价值观的冲突,提出了用“执行力加教导力,双刃齐舞”的方式来应对人员管理中的危机。

管理制度不是一百年不变的,要随着时代和环境进行创新和改进。但是现有的管理模式,要如何改变才能够成为高效的模式?从总体上改变代价太高,既不现实,还会给企业带来很高的风险,微调又不能够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但是解铃还需系铃人,管理的问题要从管理处着手解决,管理方式改进和企业文化建设是我们HR部门不可推卸的责任。

管理改进三部曲,

应对“80后”管理危机

对于企业的HR部门来说,也许我们不能够从整个管理模式上做出大刀阔斧的改革,但面对“80后”的管理难题,也不能束手无策。

1.思想上宣传,观念上转变

这里宣传的对象指的是企业的高层和各级管理者,要想很好地处理“80后”的管理危机,首先要让企业的高层和各级管理者意识到“80后”的特点,意识到企业面临的潜在危机,通过各种途径改进企业的高层和各级管理者对新生代员工的看法,纠正偏见,理性认知,做好基层员工和高层之间的沟通纽带,甚至可以专门就此召开研讨会,争取让高层领导和各层级的管理者参加,并选取合适的职工代表,作为人力资源部门的一项任务来抓,防患于未然,让领导层意识到如果再不变通,会造成后起之秀的人才流失,甚至会造成用工荒,严重者还会再次上演富士康的悲剧。

2.加强职位轮换,设立“宽带式”职业通道

对于井下工人王刚来说,如果有机会从事别的岗位,那怕是短短的一个月,也能够让自己有一个喘气的机会。可能流水线的班长不会同意这样的做法,因为专业化和熟练工要求员工在相同的岗位上待的越久越好,这样也降低了培训的成本,但是他们只看到了这样做的显性好处,却没有意识到这样埋伏下的隐患。长期从事相同的职位,一方面让员工产生职业倦怠,降低工作效率,增加事故发生率,同时不利于培养基层的接班人,职业轮换则可以很好解决这个难题。

在职位管理上,除了横向的调动之外,设立纵向的职位晋升体系也是非常有必要的。我国的公务员和事业单位的职位晋升体系有几十个级别,比如说仅仅是教授的职位就设立了四个级别,但是为什么同样的体系,在那个体系中正常运行,在富士康这样的工厂中就成了扼杀新生代员工梦想的制度了呢?在富士康一个300多人的车间,设置了主任、科长、班长、组长四个层级,这让员工感觉到如果晋升到主任,可能要把自己的大部分青春都搭在这里。在此我们可以借鉴公务员或者事业单位的做法,管理职位可以有限,但公司可以设立宽带式的职位结构,设立双通道,这样使得不能够在管理层级上晋升的员工,也能够走专业技术类通道,熟练工分级处理,并相应的与工资挂钩。

3.薪酬发放多样化

虽然对于底层员工来说,发放现金更加有吸引力,但是金钱的激励性随着时间的流逝,边际效益是递减的,对于各个层级的员工,尤其是底层员工来说,他们首先需要的是一个安全的工作环境。建立相应的工伤保险体系,为职工提供安全培训等,更能够提高员工的心理安全和企业归属。

对于自我意识较强的“80后”来说,提供一些人性化的薪酬,例如过年过节安置家属见面机会,或者设置福利包并直接邮寄至考核优秀者员工的家属,进行相应的人文关怀,小小的礼物能够替员工赢得家人的尊重,增强其社会成就感,会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另外,基本工资和浮动工资的比例要控制好,过低的基本工资虽然有助于激励,但同时会降低职工的心理安全感,造成高的流失率。

篇5:对面试潜台词说不

问:你可以做一下自我介绍吗?

潜台词:

你有没有自知之明, 你有些什么经验, 这些经验是否值得我开这个价码。

最菜鸟的回答:

我叫××, 我的情况简历上都有。

零分。拿着你的简历仍旧叫你介绍自己, 你以为是多此一举?对方是想要知道你自己是否了解自己, 你的口头介绍必定有侧重点, 这些侧重点就是你对自己的评价。

最平淡的回答:

我叫××, 毕业于××学校, 祖籍哪里, 做过什么。

2分, 人家不想知道你祖籍是哪里。如此平淡的回答。很难让对方不认为你在敷衍他。给两分, 因为你好歹说了你做过什么。

最让人反感的回答:

我做过……, 做过……做过……给公司赚了多少多少钱。

零分。表功绩的结果只会让对方不敢用你, 如此自大, 你的上司怎么管你?更让对方觉得你要求的薪水一定不薄.

建议回答:

您好, 我叫×××, 专业是××××。至今为止在本行业中这些公司里工作过……担任过这些职位……然后一句话说一下你最引以为豪的业绩。

问:你怎么看加班?

潜台词:

你是不是听话.是否为了工作可以牺牲自己的利益。事实上, 需要牺牲自己利益的不仅仅是加班一件事, 但加班却是最容易测试你的问题。

最虚伪的回答:

我不介意加班, 无所谓。

你确定你能做到?如果你做不到就不要这么说。面试官几乎可以确定你做不到。

最时尚白痴的回答:

我会在工作时间内尽量完成工作。如果需要还是愿意加班。

曾经很流行的一个答案, 但是久经沙场的面试官们一听就知道你不是听话的那种, 你不喜欢加班, 你准备好了答案来敷衍他们。

建议回答:

加班是正常的, 只要工作需要, 我可以加班。

问:你对薪水怎么看?

潜台词:

你满意我们开出的薪水吗?你是否会为钱随意跳槽。

最虚伪的回答:

我觉得钱不重要, 薪水我不作过多要求。

一看就菜鸟, 你不需要生存?虚伪的回答只会让面试官更不敢要你。

最白痴的回答:

你们开多少薪水?

问薪水没有错, 但是这种场合直接问只会让面试官认为你不了解行情, 或者很看重钱。

建议回答:

薪水取决于我对公司的贡献多少, 衡量标准是我工作的成绩。

问:你为什么离开原来的公司?

潜台词:

你能承受的底线在哪里, 什么事情会让你选择离开。而这些事情是否是公司在乎的。

最白痴的回答:

说以前公司坏话, 比如待遇不好等等。

这样的回答肯定是大忌.很容易让人认为你是抱怨型.一般这类人压力承受能力都很低。

最致命的回答:

人际关系不好, 如与上司或同事合不来。

肯定被Pass, 谁愿意招一个人缘不好的人?这种回答就是自己暴露自己的缺点。

建议回答:

原来的公司离家太远, 贵公司的交通地段很合适我的情况。

问:你为什么应聘这个职位?

潜台词:

这份工作能为你带来什么, 你对这份工作的评价是否和公司想要达到的效果一致。

最白痴的回答:

贵公司是实力很强的公司, 这个职位也是我喜欢的。

公司好坏不需要你来强调, 你显然没有摸到脉门。面试官想知道你能为这个职位带来什么, 而不是职位能给你带来什么。

最自大的回答:

因为我能胜任。

能否胜任, 面试官会判断.你说了不算。面试官想听具体的内容。

建议回答:

首先表示你的渴望, 然后说出你的优势。之后的重点在你应聘了这个职位想做什么, 你能为公司做什么。

问:你了解我们公司吗?

潜台词:

你有多期待这个职位。如果你很了解本公司, 且评价很高, 证明你很向往这个职位, 也必定会好好做。

最忌讳的回答:

听人说过一点点, 好像……

好像?看来你不了解你想面试的公司, 面试官会认为你只是随意投简历。你连想进的公司都不了解, 证明你没有诚意。

建议回答:

篇6:对虚假繁荣的课堂说不

【关键词】虚假 课堂 说不

一段时期以来,课堂教学过度追求包装,对于课堂教学的评价劲吹“热闹风”,出现一边倒的现象——那种所谓的“有声有色”热热闹闹的课倍受青睐与热捧,人们撇开了课堂教学的根本目的,不顾学生是否在课堂上学到了相应年龄段应该学到的知识,是否形成了在相应学段应该形成的能力,是否获得了相应课堂应获得的思维锻炼,一味去追求热闹、趣味掩盖下的课堂繁荣,以致于对形式的追求超过对内容的追求,对课堂现象的追求超过对课堂实质的追求,课堂教学脱离学生实际,摒弃了课堂教学务实的作风,众口一词热赞“课堂繁荣”。其实,在这种繁荣的掩盖下,课堂教学的评价标准在扭曲,课堂教学的实质性目的在淡化,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在削弱,课堂教学的功能在逐步弱化。为此,从务实教学的立场出发,从培养学生素养的前提出发,从拓展学生创造性的指向角度出发,从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角度出发,有必要对那种虚假繁荣的课堂说不。

一、虚假繁荣课堂的表现

1.迁就学生低俗的欲望

有些老师的课堂纯属迁就迎合学生低俗的欲望,上课耍噱头,图新鲜,譬如不管教学内容是不是需要多媒体,反正认为,逢课必要多媒体,无多媒体则不上课,选取一些与教学内容关系不大的视频、图片、音乐,甚至不惜用大段的视频代替教师的课堂讲授和学生的自主学习,不管学生的发言是否精彩,是否有创意,是否准确,问题回答完后,就来一通掌声,有的甚至鼓励学生来口哨与啸叫。我们固然需要满足学生乐于得到鼓励给予信心的心理,但是,当掌声如此频繁地出现,这种鼓励还有多少价值?那种无需费多大努力就能够获得的表扬,究竟有多少促进作用呢?还有的课不顾学生的年龄段的特点,课堂一味游戏化,美其名曰,培养学生动手的能力。这样的课堂呈现出一片“繁荣昌盛”的景象。

2.降低学生课业的标准

许多老师这种虚假繁荣的课堂,还源于忽视课堂标准,降低课堂标准。对于某年龄段的学生,我们要拔高教学标准来教学可能很难,但是,如果降低课业标准的教学,要使课堂繁荣起来还是轻而易举的,试想,在高三的课堂上,提出的问题或者讨论的内容尽是高一的学生就会的问题或内容,学生能不“积极”吗?这样的课堂能不繁荣吗?

3.出现课堂教师的缺失

虚假繁荣的课堂的另一种情况就是教师缺失,美其名曰,摆正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位置,大胆放手,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在课堂上造成教师缺失的现状。主要表现在,提出讨论的问题大而不当,没有具体的约定和限制,学生思维没有指向,信马由缰。另外,教师一旦问题抛出,就置身事外,做甩手掌柜,作旁观者。因此,看似活跃的课堂,学生的讨论往往没有讨论到点子上,其思维的指向性、系统性、严密性都没有得到锻炼与培养。

4.脱离思维演变的轨迹

学生思维的形成规律要求我们对学生进行循序渐进的训练,而不能够脱离其思维训练系统。学生的思维无疑有一个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度、发展的演变过程,诚然,我们应该借助形象思维发展其抽象思维,但是,要知道形象思维的训练是不能够代替抽象思维的训练的,一味倚重形象思维的训练,就会造成学生抽象思维发展的滞后与缺失。数学老师要上立体几何,初期入门,借助一定的立体模型让学生形成空间意识,无疑是正确的,但是,始终不放弃立体模型,最后导致的是学生空间意识的缺乏、立体空间不能够建立。在语文教学中,对有的内容一切来得那样直白,不给学生留白,不给学生参与再创造的空间,许多东西用多媒体的画面、视频赤裸裸地演示在学生面前,在这种一丝不挂的直观中,那一种“明月千里寄相思”的意境荡然全无,那一种对“噫吁兮危乎高哉”意象的闭目想象全然失去,课堂成为一杯被教师用漂白粉反复漂白的白开水,学生的创造思维丧失殆尽。

5.颠覆课堂教学的宗旨

说到底,学生在课堂上还是要以学到知识,形成能力为宗旨。试想,一节语文课,学生没有学到汉字,没有学到生词、没有受到令人如痴如醉的文学语言的熏陶,没有获得阅读与写作的技法,而是被一些早就为他们年龄段不适的游戏所代替,这样的课,学生不听也罢。因为,它颠覆了课堂教学的宗旨,与我们的课堂教学的目标大相径庭。

二、虚假繁荣课堂的成因

1.课堂教学引领失误

造成虚假繁荣的课堂主要原因在于课堂教学的引领失误。学校和教研部门以及教育行政部门对课堂的引领起至关重要的作用。如果一所学校要搞课堂改革而不顾学校自身的实际,忘却一句话——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而盲目照搬别个学校的先进经验,复制别的学校的课堂模式,必然最直接的是导致教师做不务实的教学模仿,这种模仿只能流于形式,而能深入实际的微乎其微。而一旦学校把那种只注重形式的模仿作为典型肯定,很自然就会形成跟风,也就不愁虚假繁荣的课堂不能形成了。

2.课堂评价标准偏差

课堂评价标准是教师教学的指挥棒,最直接的决定教师的课堂评价与考核,甚至最直接的决定教师的切身利益,因此,它决定课堂教学的导向。有些学校,为强调课堂教学的某一方面的表现,特意加大了那种所谓“繁荣”内容的权衡指数,这样,教师的课堂教学设计与操作也就“重点开花”了,这种虚假繁荣的课堂自然会泛滥。

3.教师个人素质欠缺

教师个人素养的欠缺,必然导致对学生课业标准把握不准,对学生相适应的思维训练重点把握不准,对课堂驾驭的深度与学生能力训练层级把握不准,对学生生理与心理特点把握不准,对教材吃不透,因而,难免出现思维训练不对路,问题设置不科学,训练重点偏移,课堂教学流于肤浅的形式,缺乏对课堂深度与高度的追求。

4.课堂教学目标迷失

教师对于课堂教学的总体目标模糊,对于具体课堂教学的认知目标、能力目标、情感目标模糊不清,甚至在课堂教学的实际操作中忘记课堂目标,导致在课堂教学中目标迷失,使课堂处于一种盲目状态。

5.课堂教学衔接匮乏

教师对于各学段的衔接不够,对于某一学科不同学段的特点、教学能力层级不清楚,因而,其教学不能够居高临下,不能够从学生终身发展的角度考虑问题,导致出现学段与学段的教学脱节,不同学段之间的老师,“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如果一个老师的教学形成了这样一种定式,或许对一届学生会影响一年,但是,后遗症却留给了这一届学生对整个学科的学习。如果一个教师被学校安排到大循环或者小循环的模式中,那么,这个教师的教学,必然导致所教学生在这一学科的学习中终身为之所累,贻误其一生。

三、虚假繁荣课堂的危害

1.遏制学生学科素养的形成

虚假繁荣的课堂会给学生带来慢性的、直接的品质形成的影响,会助长学生不务实的学风,知识的积累有可能被淡化,知识的系统性有可能被冲乱,其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不到实际的提高,自然不能够形成学科素养。

2.影响学生思维品质的形成

在虚假繁荣的课堂上,在那些“应景”的讨论中,学生思维深度与力度得不到应有的锻炼,其思维品质的深刻性、灵活性、独创性、批判性和敏捷性等得不到应有的锻炼与发展。往往在追求形象性中,忽略了深刻性,忽略了抽象性,使学生后期的发展“缺钙”。

3.造成学生知识层面的断层

虚假繁荣的课堂,教师的课堂教学必然造成学生学习学段教学的衔接缺失。不能够形成知识链,造成重复教学或者空挡教学。譬如,作文教学从小学到高中无法形成系统性,各个学段的老师各自为政,目标指向不一;语法教学初中不为高中铺基;文言文教学,高中与初中严重脱节等等。

4.禁锢学生创新思维的拓展

虚假繁荣的课堂,一味追求形象性、直观性,学生的想象力得不到锻炼,想象空间得不到拓展,抽象思维不能够建立支点,其培养与锻炼大打折扣,于是就谈不上创新,谈不上发展,以人为本的理念得不到体现,创新思维的拓展最终成为一句空话。

四、虚假繁荣课堂的疗救

1.给课堂教学以正确的导向

当然,我们反对虚假繁荣的课堂,并不是不要活跃的课堂氛围,并不是不要课堂的民主,并不是要否定教师的主体作用,并不是否定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我们倡导的是废除虚假的繁荣。魏书生上课的时候,曾这样朴实地定位课堂:本节课学习七个生字词、理解五个句子,读通读懂两个段落。这是明白如话,这可能让我们感受到,很不像公开课,一点也不热闹,一点也不现代化。但是,他的课传达了一个最不可忽视的信息——教学的务实,教学必须脚踏实地,我们在看一个教师的教学艺术的时候,我们更应该看到,教师的教学在一节课中究竟让学生学到了哪些知识。唯有以这种务实的导向,才能让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自觉追求达到这种设计目的的真正繁荣的课堂,追求注重含金量、注重内质的课堂,真正明白内容被形式拖累了,那么,最后剩下的也就只有形式了。废止照搬不顾实际的课堂教学,废止复制不合实际的经验就显得尤为必要。

2.给课堂教学以正确的评价

课堂教学的评价要因地制宜,不能够一刀切,要重视学生因素,把学生的基本能力与课堂能力所达到的训练度有机结合起来,要注重务实,要注重课堂所产生的效应,增加其评价的权衡指数。应该侧重内容,更应该侧重于教学效果。唯有这种引领,才能够有务实高效的课堂。

3.让教师素质尽快得以提高

要废止虚假繁荣的课堂,必须尽快提高教师的素质。首先是要更新教学理念,摆正课堂教学形式与教学内容、课堂教学目标之间的关系,给课堂以正确的定位,同时要深入钻研教学大纲,准确把握教学标高,准确弄清教材体系之间的内在联系,明确学生在不同学段所要达到的教学能力层级,加强衔接研究,力图自己的学科教学高屋建瓴。要加强学生心理的研究,力图让自己的教学能够适应学生心理和生理的发展且追求效益最大化。要加强非智力因素的研究;了解新的教育信息,充实自己的“资源库”,不断地为自己“充电”。唯有这样,我们才能够锻造出真正繁荣的课堂。

4.给课堂教学以高度的衔接

加强课堂衔接研究,立足学生终身发展,注重课堂标准的掌握,构建学生完整的知识链,建立学生的知识树,让学生掌握的知识是完整的、系统的,而不是一鳞半爪、互不相干、支离破碎的内容。面对今天的学生,要思考学生的明天;面对学生的现在,要思考学生的将来。这样,打造务实、高效而又充满生机的课堂就会落到实处。我们所追求的真正繁荣的课堂就在我们的手中,就会在我们的课堂呈现。

上一篇:木耳项目管理规划下一篇:有含义的微信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