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进一步实施名牌战略

2024-04-17

关于进一步实施名牌战略(精选6篇)

篇1:关于进一步实施名牌战略

关于进一步实施名牌战略、提高福州产品市场竞争力的若

干意见

2007-06-07

各县(市)区委、政府,琅歧经济区党工委、管委会,市直各部、委、办、局(公司),各人民团体:

为全面实施《产品质量法》、《商标法》和《质量振兴纲要(1996年一2010年),积极应对国际竞争,进一步推动质量兴市方针和名牌战略的实施,有效提升我市企业产品质量水平,提高产品品牌和企业商标的知名度,增强市场竞争能力,促进我市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现结合实际,提出如下意见:

一、加强组织领导,健全领导机制。

成立“福州市加强产品质量工作领导小组”,作为全面提高我市产品质量水平的领导机构。领导小组下设三个办公室:实施名牌产品战略工作办公室(设在市质量技术监督局)、驰名(著名)商标申报认定工作办公室(设在市工商局)、国际管理体系标准认证推进办公室(设在市经委)。每年年初,三个办公室分别制订当年工作计划,报领导小组审议后贯彻实施。对列入计划的企业应予以政策倾斜,重点 扶持。

二、加大培育和扶持力度。

各级政府要积极开展质量兴市工作,把质量兴市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与实施名牌发展战略、与建立质量责任制、与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相结合,努力营造全社会人人重质量的氛围。

各级政府和各相职能部门应加大对企业的培育和扶持力度,把名牌产品的培育同产品质量的普遍提高、各牌企业的培育相结合,为企业的生存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投资环境。对出国参展的名牌产品企业给予适当补贴,为我市组织在国内参展的名牌企业提供中心展区,每年由各级财政出资在媒体上开展一次集中性的名牌展示。

三、加强基础性工作建设。

加强质量管理队伍的建设。质量主管部门要向各级领导及工作人员普及质量知识,同时加强对企业经营者的质量管理知识和质量法律、法规知识的培训。

引导中小企业健全质量管理制度,完善标准体系,加强计量检测体系建设,不断提高计量标准水平。

四、完善奖励制度。

对获得名牌产品、驰名商标等称号的企业给予重奖。

1、对获得中国名牌产品或中国驰名商标称号的企业,给予一次性100万元的重奖;对于获得省名牌产品或省著名商标称号的企业,给予一次性奖励5万元。

2、设立“福州市产品质量奖”,从产品实物质量、市场占有率、质量管理、质量保证、商标的使用多等五 个方面进行综合考评,给予获奖者一次性奖励2万元、具体按《福州市产品质量奖评选暂行办法》执行。

3、对通过ISO9000、ISO14000、OHSAS18000三种体系标准认证的企业分别给予一次性奖励3万元。

4、奖励经费由各级财政列支,其中:市属企业由市财政负责,鼓楼、台江、晋安、仓山四城区企业由市、区财政各出一半,马尾区和县(市)属企业由同级财政负责,市级工业区内企业经市财政局审核后按税收比例确定市、县(区)承担的奖励比例。其它奖励规定原则上取消,县(市)、区政府可结合实际,制定相应奖励规定。

同内同时获得以上1、2项中多项奖励的,按最高奖标准、不重复奖励。

中共福州市委

福州市人民政府

篇2:关于进一步实施名牌战略

关于进一步实施工业强县战略突破性发展工业的决定

各乡镇党委和人民政府,县级各部门:

为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实施工业强省战略的决定》和市委、市政府关于“全党抓经济,重点抓产业,突出抓工业”的总体要求,进一步抓住新的发展机遇,强力实施工业强县战略,推进XX发展新跨越,特作如下决定。

一、突出工业经济的主导地位

(一)实施工业强县战略的重要意义。工业是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是增加就业的重要途径,是实现三次产业良性互动的中心环节,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有力支撑,是实现“十一五”规划目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所在。近年来,我县通过改革国有企业,大力招商引资,放手放胆发展民营经济,加快了工业发展进程,工业已成为推进我县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面对国内外市场竞争日趋激烈、资源约束不断强化、生态环境压力急剧加大的严峻形势,面对各地竞相发展、你追我赶、不甘落后的发展趋势,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工业总量小、工业化水平低、经济增长方式粗放、结构性矛盾突出、大企业大集团缺乏、市场竞争力弱等问题,已成为制约我县工业快速发展的重要因素。当前,我们正处于一个工业大推进、经济大发展的有利时机,必须大力实施工业强县战略,坚定不移走工业兴县之路,切实增强抓工业的危机意识、机遇意识、进取意识和责任意识,不断增强抓好工业、服务工业、加快工业发展的紧迫性和自觉性。

(二)实施工业强县战略的总体思路。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坚定不移走新型工业化之路,围绕“工业立支柱”的总体要求和建设“工业经济强县”的奋斗目标,大力实施园区推动、项目拉动、开放促动、科技驱动和品牌带动“五大战略”,做强电力能源、机械冶金、农产品加工“三大支柱产业”,培育食品、冶金、纺织“三大产业集群”,开拓化工、医药、饲料“三大新的领域”,带动生猪、葛薯、水果、蚕桑“四大特色产业”,举全县之力扶持壮大一批基础条件好、发展潜力大、能支撑XX长远发展的骨干工业企业,大力发展投资少、机制活、适应能力强、就业岗位多的中小企业,努力构筑支柱产业优势明显、骨干企业地位突出、中小企业快速成长的工业经济体系。

(三)实施工业强县战略的奋斗目标。通过努力,全县工业总量增加,结构优化,能耗降低,效益提高,实力增强。到2010年,全县规模以上工业销售收入达到80亿元,年均递增34.6%;工业增加值达到28亿元,年均递增34.9%;实现利润1.6亿元,年均递增37.4%;实现税金1.75亿元,年均递增30.4%;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数达到65户,其中销售收入过10亿元的工业企业2户,5亿元至10亿元的工业企业3户,1亿元至5亿元的工业企业10户,培育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工业企业和企业集团,使工业增加值占地方生产总值47.5%以上。

二、强化加快工业发展的措施

(四)实施园区推动,创新体制机制,加快工业园区建设。按照工业园区的产业定位,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市场化运作,加快建设好机械冶金制造园、食品轻纺化工园,集中发展食品加工业、化工医药业及机械制造业。不断创新工业园区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在成立园区投资开发管理有限责任公司和工业发展融资担保有限责任公司的基础上,积极探索新型的政企本文来源于文秘知音网站分开、面向市场、盘活存量、吸纳增量、营运并举、滚动发展的运行模式和发展路子,推动工业园区的建设和发展。充分发挥工业园区的示范、辐射、带动作用,着力引进一批大项目和大企业,将工业园区建成我县工业发展的集中区。到2010年,入驻园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35户,园区工业销售收入占全县工业销售收入的60%以上。

(五)实施项目拉动,培育支柱产业,打造优势企业集群。牢固树立“产业是支撑,项目是载体”的理念,深入研究国家产业政策和投资导向,瞄准外来投资的方向和热点,紧密结合我县的资源优势和产业发展规划,加强项目的挖掘、包装、储备与推介,争取更多的工业项目进入国家、省、市项目“笼子”。坚持靠大做强,加强横向联合,走集团化、规模化之路,尽力争取大项目大企业投资落户XX,以此带动中小企业的快速发展,形成既有“工业绿洲”,又有“工业大树”的新格局。坚持实行项目工作目标责任制、县级领导联系重点项目的制度,对引进、争取的项目全程跟踪指导,协调解决有关问题,提高项目的履约率和开工率,全力争取和实施一批工业项目,以项目工作的大突破,推动工业经济的大发展。

(六)实施开放促动,全力招商引资,增强发展后劲。坚持把招商引资作为加快工业发展的重要手段来抓,以工业项目为主攻方向,采取定向招商、以商招商、友情招商、网上招商等多种方式,重点招引关联度高、带动能力强的关键性产业项目。建立县级领导、部门和乡镇招商引资责任制,加强招商引资目标管理,严格责任考核,落实奖惩措施,在招引有利于投资者收益、地方财政增收、城乡居民致富的工业项目上取得实质性突破。严格兑现招商引资优惠政策,对科技含量高、产业关联度大、产业链条长、市场前景好的大项目、大企业,在水、电、气等方面实行“一企一策”的办法予以解决。

(七)实施创新驱动,加快产业升级,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鼓励企业大力推进机制创新,在资本积累、利益分配、人才任用、资源利用等方面加大机制创新力度,促进企业提质增效。鼓励企业以市场为导向,大力推进技术创新,引导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开展多层次的合作,引进一批高素质的科技人才、管理人才,加快企业技术创新和技术改造步伐,努力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鼓励企业大力推进管理创新,逐步改变传统管理模式,规范法人治理结构,加强企业生产成本、财务管理、质量管理、安全管理等基础管理,确保企业规范经营,合理运作,有序发展。鼓励企业加快信息化建设步伐,逐步把传统产业改造为地方特色突出、产品附加值高、品牌效应好、能吸纳大量劳动力且符合环保要求的新型产业。

(八)实施品牌带动,打造一批名牌产品,提升产品竞争力。把加快名优品牌创建作为提升工业产品竞争力的重要举措,围绕提升产品质量这个核心,加快推进企业技术进步,建立健全企业质量管理体系,大力提升品牌产品的规模和水平,尽快培育一批在省内外影响力大、覆盖面广、辐射力强的名优企业和品牌产品。强化企业商标意识、鼓励企业积极注册商标,争创国、省驰名商标和著名商标。强化企业争创名优企业和名优品牌的主体意识,鼓励企业贯彻质量标准、开展质量认证等工作,完善质量管理体系,推行ISO9001:2000质量管理体系认证、HACCp食品安全管理体系认证和ISO14001:2004环境管理体系认证,争创一批国家级、省级名优品牌。

三、完善加快工业发展的激励政策

(九)设立工业发展专项资金。2006年,县财政安排1000万元“工业发展专项资金”,以后每年增加500万元。“工业发展专项资金”主要用于支持工业主导产业及重点企业培育、重点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项目投资补贴与贴息、重点特色产品研发、融资担保风险补偿、企业人才引进及环境质量改善、园区基础设施建设,以及用于奖励贡献突出的有关部门、工业企业、优秀企业法人代表。专项资金使用,须经工业领导小组审批同意。

(十)对工业园区实行扶持。园区土地转让净收益除上缴中央、省、市外,全部返还园区,用于园区新征用地的安置、补偿、拆迁和建设。园区工业企业3年内缴纳的税收县财政所得部分,全部返还园区,用于园区进行基础设施建设。鼓励四川XX工业园区投资开发管理有限责任公司发展自营项目,并享受招商引资有关优惠政策。

(十一)对工业用地实行优惠。凡在我县投资兴办国家鼓励类工业企业的,按固定资产投入额度、投资密度,享有工业用地优惠政策。固定资产投资500万元以下的工业企业,工业用地按土地成本价出让国有土地;固定资产投资500—2000万元,且投资密度达30万元/亩以上的工业企业,工业用地按土地成本价的60%出让国有土地;固定资产投资2000万元以上,且投资密度达50万元/亩的工业企业,工业用地按土地成本价的50%出让国有土地;固定资产投资2000万元以上,投资密度达到80万元/亩,科技含量高、效益前景好,且获国家立项的工业企业,工业企业用地实行零价出让;对固定资产投资超过2000万元,投资密度达到60万元/亩,可以采取租用国有土地投资办企业,其租金分年度支付;允许农业产业化项目使用集体土地,鼓励农民以土地入股兴办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建立工业用地地价成本补贴机制,每年从经营性用地的土地出让金等收益中,按不少于20%的比例提取工业用地地价成本调节资金,并设专户管理,专项用于调节补贴工业项目用地的地价成本,不足部分由县财政调剂解决。

(十二)对纳税大户实行奖励。对年度入库税金50万元以上、100万元以下和年度入库税金100万元以上(含100万元)的工业企业,且纳税信誉度较高,其入库税金在2005年以后(含2005年)连续两年增长幅度在15%以上或入库税金在2006年以后(含2006年)连续两年增长且后一年增长超过20%的,按其年度入库税金的0.3%和0.5%(最高不超过10万元)的数额给予工业企业法定代表人奖励。对连续两年盈利且年度销售收入5000万元以上的工业企业,其年度入库税金100万元以上的,按入库税金的1%且最高50万元的数额给予企业奖励。

(十三)对企业技术创新和品牌开发进行奖励。工业企业当年实际发生的技术开发费的150%抵扣当年应纳税所得款,实际发生的技术开发费用当年抵扣不足部分,可按税法规定在5年内结转抵扣。对创立国家级、省级技术开发中心经验收合格后,分别给予10万元、5万元的一次性奖励。经认定为国家级、省级高新技术企业的工业企业,分别给予5万元、2万元的一次性奖励;对新办并经认定为国家、省级高新技术企业的工业企业,免收行政事业费用3年。经认定为国家级、省级新产品(高新技术产品)的工业企业,分别给予3万元、1万元一次性奖励。对工业企业获得国家发明专利且专利投入生产并连续两年产生较大经济效益的,给予3万元的奖励;工业企业获得国家实用新型、外观设计专利且专利投入生产并连续两年产生较大经济效益的,给予每项5000元的奖励。对获得中国名牌产品的工业企业,给予30万元的一次性奖励;对获得国家级免检产品、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的工业企业,给予15万元的一次性奖励。对获得国家级、省级驰名商标的,分别给予5万元、3万元一次性奖励。对新取得ISO9001:2000系列质量管理体系认证、HACCp食品安全管理信息体系认证、ISO14001:2004环境管理体系认证的工业企业,给予2万元的一次性奖励。

(十四)对引资兴办工业的有功人员或单位予以奖励。完成招商引资目标任务,以首引单位或首引个人为奖励对象,工业项目建成后即予以奖励,一般项目按实际到位资金(扣出优惠政策之外的固定资产投入部分)的2%计奖,高新技术工业项目按3%计奖。

(十五)支持和鼓励有条件的乡镇加快工业发展。支持和鼓励乡镇引进、新办工业企业,凡乡镇引进、新办工业企业实现的税收,全部计入所在乡镇;凡由乡镇引进在工业园区新办工业企业,实现的税收县级所得部分全部计入引进乡镇。每年对发展工业做出突出贡献的乡镇,由县委、县政府给予特别奖励。

四、优化加快工业发展的软环境

(十六)构建优质高效的政务环境。简化办事程序,提供优质服务。实行县级领导包干负责制,对重大项目和重点企业由一名县级领导包干负责,采取现场办公、一线服务等措施,实行全程不间断的“一条龙”服务,一包到底为企业排忧解难。实行审批限时办结制,对落户我县的企业,在审批、用地、办证、办照等方面,由引进单位和相关业务主管部门定时间、定专人全程协助办理,对资料齐备、其他条件基本具备的,属县内办理的5个工作日内完成,需上报省、市审核的10个工作日内完成。实行责任追究制,从严惩治办事效率不高、服务质量不优的人和事,是公务员的调出公务员队伍;是财政拨款事业单位的,调离财政拨款单位;是领导干部的,一律免职,且不保留职级待遇。

(十七)构建重诺守信的政策环境。深入推行政务公开,进一步增强政务透明度。实行收费公示制,向工业企业的各种行政管理性收费,均需有省、市、县人民政府批准的有关文件为依据,并在一定范围内公示,任何单位和部门不得以任何理由擅自提高收费标准,收费一律按下限收取。实行收费报告制,对部门出台的收费文件,先送县工业经济领导小组办公室审核后报经县人民政府核准并公示后方可实施。禁止一切乱收费、乱罚款、乱集资,对不按规定收费、罚款、集资的,企业有权抵制并向有关部门举报,经查证核实,不仅如数退还,而且追究主要负责人和直接责任人的责任。实行检查限期制,把每月的1日至25日定为企业无打扰日,在此期间,除业务指导、执法监管外,禁止任何部门和个人到企业进行一般性检查。严格实行检查许可制度,对工业企业的检查,必须报经县工业经济工作领导小组批准后方可进行。

(十八)构建互惠双赢的融资环境。按照“党政搭台,银企唱戏,互信双赢,共谋发展”的思路,建立和完善银、政、企沟通合作机制。实行季度融资联系会议制度,通报工业企业融资的相关情况,对企业在融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协调解决。实行工业信贷投入考核奖励制,对年末工业流动资金贷款余额较上年度末增加的金融机构,按增加额的1.5‰给予奖励;对年末工业技术改造项目贷款金额较上年末增加的金融机构,按增加额的1‰给予奖励。实行信贷信用评审制,鼓励银行对工业企业进行信用评审,指导工业企业提高信用等级,每新增1户A级、AA级和AAA级信用等级企业,分别按标准给予一定奖励。建立工业企业信贷诚信体系,对工业企业年度新增不良贷款率达到5%以上的,取消该企业及个人参加年度各项评优和获奖的资格。

(十九)构建充满活力的人才环境。进一步调整充实工业主管部门力量,积极配备高素质管理人才,切实提高工业主管部门推动工业经济发展的能力,大胆选拔和启用优秀工业经济管理人才,把工业主战场作为选拔干部的重要渠道,在人员编制上向工业主管部门倾斜。加大工业人才开发投入,对重点企业从税后利润转增资本再投资时需缴纳20%所得税的地方部分,返还企业用于科技研发和人才培训;支持企业每年从生产经营收益中按一定比例提留资金,建立人才培育专项基金,专款专用,滚动发展;企业依法提取的职工教育和培训经费在所得税前扣除。加强工业企业家人才队伍建设,对工业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的引进、培训纳入政府人才计划,给予专项资金支持,增大工业企业法人代表在各级劳模、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的比重,对工业经济作出突出贡献的企业董事长(厂长)或总经理,授予“优秀企业家”荣誉称号。加大工业企业科技人才和技工队伍建设,引导企业对特殊岗位、特种技术和特别优秀人才实行高薪聘任、特殊津贴制,推行企业管理人员年薪制、股权、期权等分配激励机制,推行工业科技人才项目开发承包、专利技术入股、技术成果商品奖励等制度。鼓励企业加大技工培训力度,对培训职工通过职业技能鉴定机构鉴定合格并获取相应的国家职业技能资格等级证书的工业企业,按中级技工每人100元、高级技工每人200元、技师每人1000元、高级技师每人2000元的标准给予奖励。

(二十)构建安定公平的法治环境。加大投资环境综合治理力度,营造良好的市场经济秩序和社会治安秩序,建设安全、文明、法治的投资环境。打破行业垄断,为民营企业建立公正、公开、公平的投资经营环境。对民营企业涉及安全、消防、供电、供水、防雷、环保等方面的工程设计、施工安装、设备采购等要引入竞争机制,由投资者以招标或其他有效方式自主选择符合资质的设计、施工单位,坚决制止任何形式或变相的垄断行为,对利用职权搞行业垄断谋取私利的行为要坚决查处。深入抓好“严打”整治工作,严厉打击侵犯投资者人身和财产安全及对投资者敲诈勒索、强买强卖、干扰生产经营秩序等违法行为,切实保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尊重投资者的工作和生活习惯,依法保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

五、加强工业发展的组织领导

(二十一)加强工业工作的组织领导。成立以县委主要领导任组长的工业经济工作领导小组,研究处理工业经济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决定工业经济发展的重大事项。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工业经济工作的指导、统筹和协调。

(二十二)建立工业工作定期会议制度。工业经济工作领导小组每月召开一次由组长、副组长及办公室人员参加的专题会议,听取工业主管部门的工作汇报;每季度召开一次工业经济工作领导小组全体成员会议,研究部署阶段性工作;县委常委会议、县政府常务会议原则上每半年听取一次工业经济工作汇报。

(二十三)完善县级领导和县级部门联系重点企业制度。将企业发展目标、任务完成情况与联系领导的政绩考核和联系单位的奖惩挂钩。建立重点企业例会制度,每季度由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主持召开重点企业发展专题会议,协调解决重点企业发展中的突出问题。建立现场办公会议制度,根据企业发展需要,由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或分管领导召开现场办公会议,解决企业生产经营和发展中的困难和问题。

(二十四)严格工业经济工作的责任考核。将支持和服务工业发展纳入县级有关部门年度岗位目标责任制,严格考核,兑现奖惩。

(二十五)本决定自颁布之日起实施。在此之前我县出台的有关工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凡与本决定条款相抵触的,以本决定为准。相关的实施细则,由县工业经济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制定。

中共XX县委

XX县人民政府

篇3:关于进一步实施名牌战略

1.1 旅游饭店名牌战略

旅游饭店企业需要让消费者们去认同自己的名牌形象, 它是旅游饭店实施名牌战略的中心。而旅游饭店的名牌形象是从名牌的理念上去识别, 分别包括行为上的意识识别与符号上的意识识别, 从这两个方面去规范名牌的文化, 并分别从其思想、行为、外表等内外因素去展现, 其中包括以旅游饭店名牌的核心价值为中心的核心识别, 以及其自身的对于消费者们的名牌承诺、名牌个性等元素。

1.2 旅游饭店实施名牌战略的意义

(一) 促使旅游饭店转变原有经济增长模式

通过实施旅游饭店名牌战略更有利于旅游饭店的科学规划, 准确定位, 制定相应的名牌战略, 从而不断提高旅游饭店的服务质量、效益和信誉, 进而促进旅游饭店的创立和发展。由原有的单一旅游饭店模式, 转变成多形式合作经营方式。

(二) 为旅游饭店创造个性化优势

我国饭店的服务发展第一步是标准化、规范化和程序化, 是酒店名牌服务质量性的基本保障。但是, 只有这些标准化, 而没有任何的个性化是不完美的。特别是在当今, 顾客需求发生着巨大的变化, 他们不仅仅是追求生活上的舒服, 还要有身心上的满足感, 这个时候通过名牌的战略而产生的个性化特色就很重要。

(三) 能够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

通过实施名牌战略, 可以培养员工的品牌意识, 创建“品牌队伍”, 激发员工工作热情, 使员工产生干一流事业, 出一流产品, 做一流服务, 创一流品牌的强大动力, 从而对外界树立出良好的企业形象。

2 旅游饭店名牌管理

旅游饭店的名牌管理需要很多因素, 例如:独一无二的名牌命名、其名牌标识、全方位科学的经营与管理模式、名牌扩张战略还有“以人为本”文化体系等。

2.1 超值的产品与服务

旅游饭店经营思路是要以“殷勤好客亲人情”做为基础, 把“为顾客尽全力去提供物超所值的产品与创新产品”为基本指导性原则, 让受众感受到其酒店员工的真诚朴实、善解人意与彬彬有礼的待客。让每位来到酒店的顾客可以感受到自己独特的重要性和酒店为其量身打造的独特服务, 最终建立了顾客与酒店的忠诚关系。

2.2 把员工作为饭店的重要资产

众所周知, 香格里拉酒店集团之所以能够成功, 是因为酒店集团的背后拥有一支强大的团队支持, 他们努力进取、不怕吃苦, 为了共同目的一起奋斗。只有拥有最为忠实的员工才会拥有最为牢靠的忠实的顾客。

2.3 建立立体式的经营模式

在经营方面, 应该采取立体式的经营模式来拓展其在市场中的位置、打造自己的名牌。在广告宣传方面, 采取灵活的广告宣传模式, 给饭店带来较为可观的经济效益, 而饭店广告宣传除应投入资金多外, 还应样式多样、创意点也应别具特色。在经营推广方面, 要常常向社会展开主题经营的推广活动, 以扩大其名牌市场对外的知名度, 从而吸引顾客。

3 旅游饭店建立名牌战略有效策略

3.1 科学规划, 准确定位, 制定品牌战略措施

饭店当前迫在解决的问题是:实现标准化和国际化接轨, 从而建立旅游未来的名牌战略。这就需要饭店需要以“科学规划, 准确定位”为基础, 运用独特创新的变革策略, 来制定符合当今与未来的个性和多元需求的发展的战略模式, 更具针对性的充分性地去满足酒店目标受众群的一切需求。

3.2 加强企业文化建设, 树立良好企业名牌形象

打造具有独特精神的企业文化, 不仅是当今成功旅游饭店的名牌基础, 也是旅游饭店名牌健康发展的关键因素。为其未来名牌的的生存和发展的精神上的支柱与动力源。它可以帮助旅游饭店提高其员工的思想道德, 增加其内部的凝聚力与其在市场中的竞争力。应该坚持“以人为本”, 加强员工自主管理, 培养饭店精神, 建立良好的“惩奖制度”, 加强企业文化建设, 最终树立良好的企业名牌形象。

3.3 强调“个性化”的经营模式

旅游饭店的个性化经营模式, 是维持旅游饭店名牌发展的另一个有效措施。事实上对于每一个旅游饭店的管理者们来说, 他们都会随着不同的时间段, 推出不同的经营模式。其不仅仅主要包括:简简单单的环境设施的设计, 价格的变化, 还有最为重要的一个环节是:如何把其新的经营模式落实并加以推广, 让每个潜在受众都知晓, 并且使其服务能够做到深入受众的内心。

3.4 向顾客提供个性化服务

旅游饭店作为向公众提供生活服务的机构, 必须要充分考虑顾客需求, 一般从以下三个方面:求变、求异、求新, 例如:对于异国、异地的各种传统文化, 大家往往表现出乐意接受的态度。但是如果在服务过程中一味地想去满足并且迎合顾客的原有的生活模式, 势必无法满足他们的要求, 从而无法达到理想服务效果。

摘要:饭店是旅游业未来发展的重要支柱。而一个好的名牌可以为企业在强大的市场竞争中, 增加企业市场占有率, 市场领导地位以及随着而来的高额利润。本文通过对旅游饭店名牌战略情况的分析, 探讨名牌战略的内容及意义, 最终提出我国旅游饭店未来建立名牌战略的有效策略。尽管面对着困难和挑战, 但创建品牌, 大力实施饭店名牌战略, 才是饭店业的明智选择。

关键词:旅游饭店,名牌战略,个性化

参考文献

[1]栾凤, 董慧莲.我国饭店业实施品牌战略初探[J].渤海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5 (3) , 96-99.

[2]马勇.饭店品牌建设与创新管理[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 2008 (5) .

[3]冯冬明.经济型酒店:发展、问题、策略[J].旅游学刊, 2006 (7) .

篇4:关于进一步实施名牌战略

自贸区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或地区通过签署协定,在WTO最惠国待遇基础上,相互进一步开放市场,分阶段取消绝大部分货物的关税和非关税壁垒,在服务领域改善市场准入条件,从而形成的实现贸易和投资自由化,涵盖所有成员全部关税领土的“特定区域”。它与在国内某个城市或区域划出一块土地,建立起的类似于经济开发区,出口加工区、保税区等实行优惠经贸政策的特定园区有着本质区别。

自贸区是WTO的一种例外,WTO允许自贸区成员相互给予更优惠的待遇,而不必给予其他成员。它既是对WTO贸易自由化进程的超越,又是对WTO自由贸易体制的补充,它既遵循多边贸易体制的基本原则,又提供多边贸易体制所不能赋予的灵活空间。以墨西哥为例,北美自贸区建立后,墨西哥出口全球排名由1996年的第21位跃升至2005年的第13位,取代日本成为对美第二大出口国,取代中国成为对美纺织品第一大出口国。韩国媒体有这样一个说法,应对没有枪声的全球贸易战争,唯一的生存办法就是签署自贸协定。

中国自贸区建设新进展

自2003年以来,中国自贸区建设从无到有,奠定了良好开局。目前,中国正与五大洲的31个国家和地区建设14个自贸区。其中,已生效的自贸协定有7个,实施情况良好。

内地与港澳更紧密经贸关系安排(CEPA)及其补充协议自2003年签署CEPA后,又各签署和实施四个补充协议。2008年7月,内地与港澳又签署补充协议五。在货物贸易方面,自2006年1月起,内地对港澳原产货物全面实行零关税;在服务贸易方面,内地在法律、会计等40个领域对港澳进一步放宽市场准入,在贸易投资便利化方面,在贸易投资促进、通关便利化等9个领域开展合作。CEPA及其补充协议的实施,促进了港澳经济的稳定增长。

中国一东盟自贸区系列协议2002年11月,在第六次中国一东盟领导人会议上,中国与东盟10国领导人签署《中国一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2004年11月,在温家宝总理和东盟10国领导人共同见证下,中国与东盟签署《货物贸易协议》,并于2005年7月开始实施,对7000多个税目的产品逐步降低和取消关税。到2010年,中国和东盟6个老成员将相互取消绝大多数产品的关税,东盟4个新成员将在2015年基本取消关税。降税以来,中国与东盟贸易进出两旺,经贸合作发展迅速。2007年,双方已互为第4大贸易伙伴,贸易总额首次突破2000亿美元。

2007年1月,双方又签署《服务贸易协议》,东盟10国12个服务部门的67个分部门和中国5个服务部门的26个分部门相互做出进一步开放承诺,并于7月开始实施。温家宝总理指出,“协议的签署是中国-东盟经贸合作领域的又一重大成果,标志着中国一东盟自贸区向前迈出关键的一步,为如期全面建成自贸区奠定了基础。”2008年11月,中国一东盟自贸区投资协议谈判也圆满结束,为2010年如期全面建成中国一东盟自贸区提供了最后的保障。

中国-智利自贸协定2005年11月,胡锦涛主席与智利前总统拉戈斯共同见证签署《中智自贸协定》,并于2006年10月开始实施。根据协定,两国占税目总数97%产品的关税将在10年内分阶段降为零。两国还在经济、中小企业、文化、教育、科技、环保等领域进一步加强交流合作。2007年,两国贸易额达147亿美元,同比增长65%。其中,中国自智利进口103亿美元,出口44亿美元,分别增长79%和42%,中国取代美国成为智利的第一大出口国。

2008年4月13日,在胡锦涛主席和智利总统巴切莱特的共同见证下,《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智利共和国政府自由贸易协定关于服务贸易的补充协定》(即中智自贸区服务贸易协定)在海南三亚签署。该《协定》是中国与拉美国家签署的第一个自贸区服务贸易协定,也是中智关系史上的一个新的里程碑。协定的签署将有助于两国进一步相互开放服务市场,增进优势互补,提升国际竞争力:有助于改善投资环境,创造商业机会,降低交易成本,为两国企业和人民带来更多福利。

中国-巴基斯坦自贸协定2005年4月,温家宝总理访巴时,双方宣布启动谈判。2006年11月,两国签署自贸协定,成为胡锦涛主席访巴重大成果。根据协定,双方将分两个阶段对全部货物产品实施关税减让。第一阶段在协定实施5年内,双方对占各自税目总数85%的产品按照不同幅度实施降税。第二阶段从协定实施第6年开始,目标是使零关税产品占双方税目数和贸易量的比例均达到90%。此外,协定就投资促进与保护等事项做出了规定。2007年7月实施以来,社会各界反响热烈,实施成效良好。该协定必将提升中巴经贸合作水平,并将为更多巴商品进入中国市场创造条件。

2008年12月,经过五轮谈判,中巴双方就自贸区服务贸易协定文本和服务部门开放承诺表达成一致,成功结束中国-巴基斯坦自贸区服务贸易谈判。

中国-新西兰自贸协定2008年4月7日,在温家宝总理和新西兰总理克拉克的共同见证下,《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新西兰政府自由贸易协定》在北京签署,于2008年10月1日开始实施。《协定》作为中国签署的第一个涵盖货物贸易、服务贸易、投资等诸多领域的全面的自贸协定和与发达国家的第一个自贸协定,除了可能带来的直接经济利益外,其对中国进一步对外开放的启示作用也值得关注。协定签署后,引起了国际舆论广泛关注,各大主流媒体均在第一时间予以报道。《福布斯》杂志发表评论称,中国与新西兰达成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贸易协定,使中国在自由贸易的奥运会上拿到了第一块重要的个人金牌。中国正在追赶美国,建立自己的双边贸易伙伴俱乐部。

中国-新加坡自贸协定2008年10月23日,在新加坡总理李显龙访华期间,中新双方签署了《中国一新加坡自贸协定》。在全球共同应对金融动荡的时刻,《协定》的签署有利于维护两国经济与贸易的稳定和增长,为维持世界经济稳定和推动东亚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做出积极贡献。根据该协定,两国将在中国东盟自贸区《货物贸易协议》的基础上,加快货物贸易自由化进程,新加坡从2009年1月1日起,取消所有自中国进口产品的关税:中国将在2010年1月1日前取消97.1%自新进口产品的关税。在服务贸易方面,新方做出较大让步,承认中国两所中医大学学历,允许中国设立中医大学、培训机构以及开展中文教育等,中方则承诺新方可在华设立股比不超过70%的外资医院,认可新两所大学医学学历。

中国-秘鲁自贸谈判2008年11月,胡锦涛主席访问秘鲁参加APEC领导人峰会期间,与秘鲁总统加西亚共同宣布结束中秘自贸区谈判。这是中国与拉美国家签署的第一个一揽子的全面自由贸易协定,将有效提升中秘双边经贸关系。双方商定将在完成各自国内法律程序后实施中秘自贸协定。

此外,中国还启动了与哥斯达黎加、挪威的自贸谈判,与智利的自贸区投资谈判,推进了与海湾合作委员会(简称海合会,包括沙特、阿曼、阿联酋、卡塔尔、科威特和巴林6国)、冰岛的自贸谈判,深化了与韩国的自贸区联合可行性研究。

篇5:关于进一步实施名牌战略

国发〔2009〕33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

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五年多来,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工作取得了重要的阶段性成果。以国有企业改革为重点的体制机制创新取得重大突破,多种所有制经济蓬勃发展,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自主创新能力显著提升,对外开放水平明显提高,基础设施条件得到改善,重点民生问题逐步解决,城乡面貌发生很大变化。实践证明,中央实施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战略的决策是及时的、正确的。但也要清醒看到,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体制性、结构性等深层次矛盾有待进一步解决,已经取得的成果有待进一步巩固,加快发展的巨大潜力有待进一步发挥。在当前形势下,认真总结振兴工作实践经验,进一步充实振兴战略的内涵,及时制定新的政策措施,既是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促进全国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需要,也是推进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的需要。为此,现提出以下意见:

一、优化经济结构,建立现代产业体系

(一)加快推进企业兼并重组。要坚持市场主导和政府引导相结合,进一步打破地区、行业、所有制界限,优化资源配置,推动企业兼并重组,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企业集团。东北地区企业联合重组涉及“债转股”资产处置的,应根据实际情况试行新的处置方式,合理处置“债转股”股权。支持中央大型企业集团和地方企业相互联合重组。鼓励民营企业、外资企业等各类投资主体参与老工业基地企业改革重组。优先支持实现兼并重组的企业进行技术改造。

(二)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和中小企业。创造公平竞争环境,平等保护各类产权,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加快发展。落实融资、财税及市场准入等方面的政策,积极支持民间资本进入基础设施、公用事业、金融服务和社会事业等领域。推动国有资本、民营资本和外资经济的融合,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允许职工在企业改制中持有一定比例股份。引导中小企业创新体制机制,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和市场竞争力。充分发挥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大企业聚集的优势,鼓励中小企业与大企业形成产业链的协作配套关系,促进其向“专精特优”方向发展。完善中小企业创业融资服务,继续推动中小企业信用体系和信用担保体系建设,支持东北中小企业信用再担保公司及其分支机构扩展业务。

(三)做优做强支柱产业。贯彻落实重点产业调整振兴规划,加大结构调整力度,加快淘汰落后,防止重复建设。积极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用现代信息手段改造传统产业,提高数字化、智能化水平。提高对东北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项目的中央预算内资金支持比例。支持东北老工业基地优势产业、骨干企业、重要品牌扩大市场份额。大力发展东北地区具有优势的大型铸锻件、核电设备、风电机组、盾构机械、先进船舶和海洋工程装备、大型农业机械、高速动车组、大功率机车、高档数控机床等市场急需产品及关键配套件。鼓励采购国产设备和推广应用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进出口银行每年安排一定的信贷额度用于支持东北地区重大技术装备出口,人民银行和外汇局要在政策上给予支持。努力促进东北地区汽车产业调整结构,重点发展自主品牌汽车、小排量汽车、新能源汽车及关键零部件。继续调整钢铁工业产品结构,加强节能减排,淘汰落后产能,提高市场竞争力,同时加大资源勘探开发和对外合作力度,提高矿石资源的保障水平。优化提升石化产业,抓紧组织实施大型炼油、乙烯项目,提高加工度,发展精细化工、化肥等。

(四)积极培育潜力型产业。依托装备制造业整机制造能力强的优势,发展基础配套零部件、加工辅具和特殊原材料等。依托国防军工企业汇集的优势,发展军民两用技术,促进军民融合,增强军工企业的辐射带动作用。依托原材料加工基地的优势,努力发展下游特色轻工产业。依托农林产品商品量大、品质好,畜牧养殖业发达的优势,大力发展农林畜产品精深加工业。依托北方中药材资源优势,发展现代中药(北药)产业。依托地处东北亚中心的地缘优势,加强与周边国家的能源和资源开发合作。积极发展航空航天、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兴产业。鼓励地方政府设立专项扶持资金,支持潜力型产业发展。

(五)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继续支持中外金融机构在东北地区设立分支机构和办事机构。鼓励有条件的城市进行金融改革创新,积极稳妥地发展中小金融机构。推动设立汽车金融公司,拓宽汽车消费融资渠道。推进东北产权交易平台互联互通、区域整合和功能拓展。支持大连商品交易所建设亚洲重要期货交易中心,在做精做细现有上市期货品种的基础上,推出东北地区具有优势、符合大连商品交易所功能定位的期货品种。推进现代物流业发展,研究制定东北地区物流业发展专项规划,统筹建设一批重点区域物流园区。加快发展软件和服务外包产业,重点建设好大连、哈尔滨、大庆三个服务外包示范城市,积极支持延吉、绥芬河等城市利用独特区位优势发展软件和服务外包产业。贯彻落实文化产业调整振兴规划,支持文化创意、出版发行、影视制作、演艺娱乐、文化会展、数字内容和动漫等文化产业加快发展,打造具有东北地方特色的文化品牌。加强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和文化惠民工程建设,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大文化遗产保护力度,扩大对外文化交流。大力发展旅游业,抓紧研究出台东北地区旅游业发展专项规划,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发展一批特色鲜明、吸引力强的旅游目的地,提高管理服务水平,建立大东北无障碍旅游区。

(六)扶持重点产业集聚区加快发展。推动辽宁沿海经济带、沈阳经济区、哈大齐工业走廊、长吉图经济区加快发展,建设国内一流的现代产业基地。组织编制发展规划,支持沈阳铁西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暨装备制造业发展示范区和大连“两区一带”等装备制造业集聚区发展,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装备制造业基地。推进内蒙古东部地区能源重化工基地、黑龙江东部煤电化工基地和辽西北煤化工基地建设,提高资源转化利用水平。充分发挥沈阳、长春、哈尔滨、大连和通化等高技术产业基地的辐射带动作用,形成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先导产业和产业集群。支持有条件的地区建设一批有影响、有规模的特色产业园区,加快长春汽车产业开发区和轨道交通装备产业园发展,抓紧研究创建大连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静脉产业类)。加快推进东北地区符合条件的国家经济技术开发区扩区和重点省级开发区升级工作。

二、加快企业技术进步,全面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七)加大企业技术改造力度。企业技术改造是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的重要内容,也是振兴工作取得成效的一条重要经验。要继续加大对企业技术改造的支持力度,从现有相关投资专项中分离设立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专项,以及利用新增中央预算内投资,支持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企业技术改造和技术进步,近期筛选一批项目予以重点支持。中央国有资本经营预算资金用于东北老工业基地中央企业的比例应有所增加。抓紧完成装备制造产业投资基金设立工作,重点支持东北地区装备制造企业技术改造和兼并重组。

(八)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充分发挥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的人才优势,建立健全鼓励自主创新的体制机制。要在老工业基地重点发展领域,依托重要骨干企业、重大工程项目,组织实施一批带动力强、影响面广、见效快的技术创新和高技术产业化项目。要充分利用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的科研和产业优势,通过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和创新能力建设专项,支持建设一批工程研究中心、工程实验室和企业技术中心,突破一批核心技术和关键共性技术。支持企业有效吸纳利用国际创新资源,提高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支持老工业基地引进一批重点行业发展急需的创业、研发领军人物及团队。国家“千人计划”、“百人计划”等项目要重点支持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工作。鼓励采取技术入股、期权激励等更加灵活的政策措施,为引进高端人才并使其发挥作用创造良好的环境。

(九)促进自主创新成果产业化。大力推广应用自主创新成果,努力将其转化为先进生产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加大对新能源、新材料、生物、信息、航空航天、高速铁路等高技术领域自主创新成果产业化的支持力度。积极推动产学研用相结合,鼓励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向企业转移自主创新成果,鼓励更多科技人员创办科技型企业。优先支持符合条件的科技型企业在创业板上市融资。继续组织实施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高技术产业发展专项,重点用于东北老工业基地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建设、自主创新成果产业化和创新能力建设等。有关地方政府要制定政策,支持老工业基地自主创新成果产业化。

三、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巩固农业基础地位

(十)大力发展现代农业。东北地区具有发展现代农业得天独厚的条件。要围绕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抓紧研究制定加快东北地区现代农业发展的政策措施。结合实施全国新增1000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加强东北地区粮食生产能力建设,形成稳固的国家粮食战略基地。加大粮食丰产科技工程实施力度,大力推广高产优质、节本增效新技术。优化农机结构,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加大农机具停放场库和机耕道建设力度。研究实施深松等重点环节农机作业补贴。抓紧研究稳定玉米、大豆生产的长效机制,适时对东北地区玉米、大豆继续实行国家收储政策。发挥国有农场在建设现代农业、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大力开展“场县共建”,为地方农业发展提供示范和社会化服务。加强东北地区农业对外合作,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到周边国家和地区从事农业合作开发。

(十一)加强农业和农村基础条件建设。开展以水利为重点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以水、电、路、气等为重点的村镇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引嫩入白、三江平原灌区、尼尔基水库下游灌区、绰勒水利枢纽下游灌区、大安灌区、大型灌溉排水泵站更新改造等重大水利工程建设,加快实施病险水库除险加固、节水灌溉示范和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实施农户科学储粮专项,推广科学储粮技术,支持粮食银行等新型粮食仓储流通业态发展。推进散粮“入关”铁路直达,提高散粮铁水联运比例,建设大型粮食物流基地、节点和战略装车点,以及粮食仓储和烘干设施。积极推进农业信息化,建立和完善农业科技支撑和社会化服务体系,提高服务水平。统筹城乡发展,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快小城镇和中心村发展,全面改善村镇居民生产生活条件。加快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取消农村公益性建设项目县及县(场)以下资金配套。

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为全面振兴创造条件

(十二)加快构建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开工建设京沈、沈丹、哈齐客运专线和吉图、大丹、哈牡、哈佳等铁路,推进牡绥等既有线路改造和东北沿边铁路、伊尔施—阿日哈沙特铁路、白音华—赤峰—锦州港煤运专线、同江铁路大桥、沿海疏港铁路建设。统筹干线和支线机场建设,完善东北地区机场布局,抓紧推进“十一五”期间东北地区机场的改扩建和新建迁建工作,做好“十二五”期间机场改扩建、新建迁建的前期工作。根据东北地区公路建设相对滞后和高寒地区的特点,进一步加大对黑龙江、吉林和内蒙古东部地区的高速公路和“村村通”公路建设投资力度。成立东北地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协调推进组,协调、指导和推进东北地区交通设施建设,组织编制东北地区综合交通运输规划。

(十三)优化能源结构。抓紧开工建设内蒙古东部和东北两大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内蒙古东部和黑龙江煤电外送通道等项目,加快辽宁红沿河二期工程、徐大堡和吉林核电项目的前期工作。加强东北地区电网建设,大力推进既有电网改造,提升骨干电网送电能力。加大农村电网特别是粮食主产区和林区的电网改造力度。研究解决风电等分散电源上网问题。率先在东北电网开展智能电网建设试点。

五、积极推进资源型城市转型,促进可持续发展

(十四)培育壮大接续替代产业。发展接续替代产业是资源枯竭城市实现经济转型的根本出路。组织实施好资源型城市吸纳就业、资源综合利用和发展接续替代产业专项,扶持引导资源型城市尽快形成新的主导产业。鼓励开发银行等各类金融机构加大对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支持。对资源型城市发展接续替代产业,在产业布局、项目审核、土地利用、贷款融资、技术开发、市场准入等方面给予支持。支持资源型城市接续替代产业园区建设,积极承接产业转移。组织研究制定资源型城市接续替代产业发展规划并做好实施工作。

(十五)构建可持续发展长效机制。抓紧出台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准备金制度,由政府统筹部分准备金专项用于解决资源型城市环境治理等问题。在资源开采处于成长期或成熟期的资源型城市开展可持续发展试点。抓紧研究制定《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条例》。省级人民政府要切实负起责任,出台支持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政策措施,并将转型工作情况纳入资源型城市人民政府主要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体系。

(十六)进一步加大财政政策支持力度。加强对资源枯竭城市转型工作的指导,提高资源枯竭城市财力性转移支付使用效益。中央财政要加大对资源型城市特大型矿坑、深部采空区治理的支持力度。危机矿山接替资源找矿专项资金在安排上要向东北老工业基地资源枯竭城市倾斜。支持资源枯竭城市资源型企业开发利用区外、境外资源。

六、切实保护好生态环境,大力发展绿色经济

(十七)加强生态建设。坚持以生态为主导的林业和林区经济发展方向,进一步调减东北地区国有重点林区木材采伐量,促进林区经济转型和可持续发展。继续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完善政策措施,加大支持力度。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加强育林和管护。高度重视大小兴安岭的生态屏障作用,组织编制大小兴安岭林区生态保护与经济转型规划。全面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稳步推进国有林权制度改革试点。切实加强天然草场恢复和保护、黑土区水土流失综合防治等生态工程建设。切实加强湿地保护与恢复、沙化土地治理和矿山环境整治等生态工程建设,组织实施黑龙江扎龙湿地核心区生态移民。

(十八)积极推进节能减排。严格执行相关法律法规、规划和产业政策,加强重点污染源总量控制。限制高耗能、高污染行业扩张,关停小火电、小钢铁、小造纸、小水泥等污染严重的小企业。以能源、原材料、装备制造和农产品加工等行业为重点,加强对各类工业园区的建设管理,推行清洁生产。支持开发和应用低碳技术。鼓励发展循环经济。大力推广应用节能技术产品,发展节约能源、节省土地的环保型建筑和绿色建筑,组织实施好节能产品惠民工程。

(十九)加强环境污染治理。加强松花江、辽河等重点流域的水污染防治,支持松花江流域开展主要污染物排放量有偿取得和排污权交易试点。加大城市垃圾和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力度,推广垃圾分类回收、清洁焚烧,逐步提高城镇污水、垃圾处理以及排污收费标准。严格监控和防治工业污染,统筹解决农业面源污染。全面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创建环境优美的农村新面貌。

七、着力解决民生问题,加快推进社会事业发展

(二十)千方百计扩大就业。要切实把就业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重要位置,落实促进大学生、农民工和困难群体的就业政策,确保就业形势稳定。发挥好政府投资和重大建设项目带动就业的作用,积极开发公益性工作岗位,努力使“零就业家庭”实现至少一人就业。积极落实扶持创业的各项政策措施,以创业带动就业。鼓励服务业、中小企业、非公有制经济更多吸纳就业,引导和支持困难企业采取灵活用工、弹性工时、技能培训等办法,尽量不裁员。

(二十一)积极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加快推进城镇职工养老保险省级统筹,适当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标准。进一步完善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积极推进农村新型养老保险试点,全面提高新农村合作医疗保险覆盖面。做好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工作。完善工伤保险政策法规,进一步扩大工伤保险覆盖面,抓紧解决“老工伤”人员待遇纳入工伤保险统筹管理问题。

(二十二)解决好住房、冬季取暖等突出民生问题。做好群众来信来访工作,下大力气解决好群众反映强烈的民生问题。加大城镇廉租房、经济适用房建设规模和国有林区棚户区、国有垦区危房、农村危房、危旧校舍改造力度,继续做好煤矿棚户区改造工作。支持开展城市棚户区改造工作。加大对东北高寒地区热电联产项目支持力度,加快东北地区城市集中供热管网改造,解决好城市低保户冬季取暖问题。推进农村开发式扶贫,扶持更多农村贫困人口脱贫致富。

(二十三)促进教育、卫生等社会事业发展。研究和推进各级各类教育改革,提高办学质量,为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提供人才支撑。充分发挥东北地区高等教育资源丰富的优势,提高重点高校的办学层次和水平。结合老工业基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合理确定职业教育专业和办学规模。继续加大对东北地区职业教育实训基地、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支持力度。推进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保障体系,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扩大城镇职工和居民的医疗保险覆盖面。

八、深化省区协作,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

(二十四)推进区域一体化发展。鼓励东北地区实行跨省(区)经济合作,促进生产要素合理流动,提高一体化发展水平,近期先行组织开展旅游、物流、交通和科技方面的一体化协作。认真组织实施《东北地区振兴规划》,做好规划任务落实、督促检查工作,加快规划内重大基础设施一体化建设。推进内蒙古东部地区与东北三省的产业对接和合理分工。进一步研究支持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的税收政策。

(二十五)建立东北地区合作机制。建立东北地区四省(区)行政首长协商机制,定期研究协调跨省(区)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建设、产业布局,以及区域协调发展等问题,并对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的重大事项提出意见建议。

九、继续深化改革开放,增强经济社会发展活力

(二十六)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加快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努力建立健全现代企业制度,进一步增强老工业基地经济活力。在企业改制过程中,要坚持依法按程序办事,公开透明操作,切实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防止国有资产流失。东北地区各级人民政府要加快推进厂办大集体改革试点工作,有关部门要抓紧总结前期试点工作,进一步完善试点政策。妥善处理中央企业和中央下放地方政策性关闭破产企业及地方依法破产国有企业退休人员医疗、工伤保障和社会职能移交等问题。抓紧完成东北地区装备制造业银行不良贷款处置工作。加快推进粮食、商贸、建筑、农垦、森工、文化等领域的国有企业改革。

(二十七)加快推进其他领域改革。尽快确定东北符合条件的地区开展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点。积极推进省直管县财政管理方式改革,研究建立县级基本财力保障机制。完善企业债券发行政策,探索多样化的企业债信用增级方式。大力发展多种形式的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推进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加快发展农业保险,扩大试点范围、增加险种,加大中央财政保费补贴力度。建立健全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和林业要素交易市场,规范管理,加强服务。清理涉及企业的行政事业性收费,落实好符合条件企业缓缴社会保险费、降低费率和扩大失业保险基金支出范围等政策措施,进一步减轻企业负担。推进城市供热体制、农村水利管理体制改革。

(二十八)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加快推进辽宁沿海经济带和长吉图地区开发开放。推动《中国东北地区老工业基地与俄罗斯远东地区合作规划纲要》早日签署并协调组织实施。抓紧编制实施黑瞎子岛保护与开放开发规划。把沿海沿边开放和境外资源开发、区域经济合作、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结合起来,支持符合条件的地区建设边境贸易中心、经济合作区、出口加工区、进口资源加工区。研究建立中俄地方合作发展基金,支持中俄地区合作规划纲要项目的实施。利用境外港口开展内贸货物跨境运输合作,推进黑龙江、吉林江海陆海联运通道常态化运营。积极探索海关特殊监管区域管理制度创新,加快推动以大连大窑湾保税港区为核心的大连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建设,抓紧建设好绥芬河综合保税区和沈阳保税物流中心,促进东北地区保税物流和保税加工业的发展。开展货物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推动东北地区与港澳台地区加强经贸合作。

实现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是一项长期艰巨的历史任务。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各级人民政府和国务院有关部门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拓创新,齐心协力,真抓实干,推动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中实现新的跨越,加快形成具有独特优势和竞争力的新的增长极,为全国经济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国务院

篇6:关于进一步实施名牌战略

中共余姚市委 余姚市人民政府关于深入实施人才强市战略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意见 各乡镇、街道党委,政府、办事处,市直各部门:

为深入实施“人才强市”战略,加大各类人才的引进、培养和使用力度,积极构筑区域人才高地,充分发挥人才第一资源作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创新型城市建设,结合我市实际,现就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一、进一步明确人才工作的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1、指导思想。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我市人才工作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围绕服务于建设富裕和谐新余姚目标,坚持党管人才原则,抓住人才培养、引进、使用三个环节,完善人才工作机制,创新人才工作手段,不断优化各类人才的创业环境、生活环境、人文环境和制度环境,培养造就一批高素质人才队伍,努力把我市建设成为浙东地区精英人才集聚高地、专业人才培育基地和优秀人才创业乐地,确保在新一轮人才竞争中继续保持领先地位。

2、发展目标。根据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和现有人才队伍的状况,今后三年,即到2012年底,重点抓好“113”精英人才引进计划和“1235”紧缺实用人才培养工程。具体为:

(1)“113”精英人才引进计划。即重点引进10名左右能够突破关键技术、发展高新产业、带动新兴学科的创新型领军人才及其创新团队;重点引进100名左右优秀海外创业创新人才,争取其中30名左右进入宁波市级以上“千人计划”;重点引进300名左右具有较强创新创业能力、副高以上职称或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的各类高层次管理人才、优秀专业技术人才。

(2)“1235”紧缺实用人才培养工程。即重点培养100名左右优秀中青年人才;重点培养2000名左右复合型中高级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重点培养3000名左右具有精湛专业技能、能够解决生产操作难题的高技能人才;重点培养5000名左右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及创新转型急需的具有本科学历和中级专业技术职称的紧缺类专门人才。

二、大力引进创新型人才和紧缺人才

3、明确创新型人才的范围和对象。主要包括以下11类对象:

(1)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

(2)国家级重点人才(国家级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学科、学术技术带头人、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入选专家、中科院“百人计划”人选、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

(3)获国家科学技术奖(包括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技术发明奖、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国家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前两位完成人;

(4)省部级重点人才(浙江省特级专家、钱江学者或甬江学者特聘教授及条件相当的高级专家);

(5)获得中华技能大奖的高技能创新人才;

(6)具有研究生学历或学位,引进后承担国家863计划、科技支撑计划等高技术成果产业化项目、宁波市级以上重点学科或重点实验室建设的领军人才,或携核心自主知识产权来姚实施成果转化的海内外创新型科技研发人才;

(7)各行业国内外知名拔尖专家;

(8)具有全日制博士学位或正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人员;

(9)具有全日制硕士学位或副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人员、高级技师;

(10)符合宁波市级以上引进计划基本条件的海外高层次人才;

(11)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紧缺专业人才。

4、实行创新型人才引进补助政策。由我市各级机关、各类企事业单位正式引进、落户,并签订5年服务期协议的第3条第(1)类至第(7)类对象,市财政给予引进补助,主要用于购买自住房,补助标准为:第(1)类对象补助150万元,第(2)至(5)类对象补助75万元,第(6)、(7)类对象补助50万元。由我市企业单位正式引进、落户,并签订5年服务期协议的第(8)、(9)、(11)类对象,市财政分别给予30万元、15万元、10万元的引进补助,其中第(11)类对象必须经组织人事部门认定,且符合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紧缺专业人才标准。教育、文化、卫生系统正式引进正、副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人员的,市财政分别给予30万元、15万元引进补助;文化系统正式引进近5年内获得过省部级以上文艺类综合性大奖但无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人员,市财政给予15万元引进补助。对已列入宁波市级以上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的第(10)类对象,在享受上级安置补助的基础上,市财政给予20%的配套补助,若已享受我市引进补助的,视作配套补助,不足部分另行补足;对未列入宁波市级以上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的第(10)类对象,以宁波市对列入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人员的补助标准进行补助。夫妻双方同属引进补助享受对象的,按一方全额、一方半额的补助标准实施。企业应不低于市财政1/3的补助标准给予配套。对引进的总部企业正副职等高级经营管理人才,5年内根据个人的收入状况,给予生活补助。

补助资金发放程序:上述引进人才在姚工作满1年且业绩较为明显的,发放补助总额的50%,5年服务期满后,经考核认定为服务期内作用发挥较好的,再发放50%。若在我市实际服务期限不足5年的,以每不足1年减补助总额五分之一的额度扣还(不满1年的按月计算)。引进人才在享受引进补助期间,应于每年年底向组织人事部门报告本工作情况,组织人事部门负责做好相应的跟踪考核工作。

5、实行创新型人才政府津贴制度。对与用人单位签约5年及以上的创新型人才实行政府津贴制度,政府津贴享受期限2年,每人每月标准为:第3条第(1)类对象1万元,第(2)至(5)类对象5000元,第(6)、(7)类对象3000元,企业引进具有全日制博士学位的对象2000元。

6、完善柔性引才(引智)奖励机制。在不改变原户籍、国籍和身份,不改变人事关系的前提下,依托其所在地区、单位的科研、技术、设施、资金、培训等资源及优势,与企业进行合作研究并帮助培养人才;接受委托,承担项目或课题研究,提供智力服务;开展专利、专有技术、科研成果推广应用和转化工作;以技术、资金、实物等方式投资创办企业或承包企业的外地高层次人才,合作期限在5年以上,且每年在我市企业工作时间1/2以上、业绩明显的,实施合作2年后市财政给予奖励。奖励标准为:全日制博士或正高职称者10万元;全日制硕士或副高职称者6万元。鼓励企业在人才密集地区和大城市设立研发机构,在国内人才密集城市设立研发机构且有3人以上研发人员、运行时间1年以上的,一次性补助10万元;在境外设立研发机构的,一次性补助25万元。

7、开拓海外引才新渠道。以我市需求为导向,组织海外人才招聘活动,举办海外留学人员网上交流大会,建立海外高层次人才信息库,在海外留学人员高集聚地区探索建立“联络点”。着重引进在海外取得硕士及以上学位的人员,在国内获得全日制本科及以上学历或者中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并到国外高等院校、科研机构或知名企业研读、进修或工作1年以上的人员。启动留学生创业园运作,海外留学人员入园创业的,可享受创业种子资金扶持、贷款全额贴息补助、贷款担保、贡献补助等相关政策,并对获得上级创业创新项目资金资助的,视项目进展情况和实际资金缺口,市财政视情给予配套资助。海外留学人员来姚创业、工作的,凭用人单位证明或工商营业执照,可由人事部门帮其办理《浙江省海外高层次留学回国人才工作证》,并同等享受我市引进人才相关政策。鼓励企事业单位引进国外智力,对引进国外智力的,在宁波市外专局给予补助的基础上,根据项目实施情况,由市财政再给予每项一次性1-3万元的补助。对企业引进“海外工程师”实行年薪资助,给予企业每人10-30万元奖励。

8、推动院士工作站建设。为切实推动我市企业引进院士高端智力,引导院士领衔的创新团队向我市优势产业集聚,帮助解决我市产业战略发展和技术创新中的实际问题,决定建立院士工作站制度,对具有良好市场前景和较高科技含量的合作项目、具备项目研发所需的软硬件设施并建有一套科学运行机制的院士工作站,批准建站满1年后,经考核符合条件并初显工作成效的,市财政给予20万元一次性经费补助,被批准为宁波市级以上院士工作站的,再以宁波市财政资助经费的一半标准给予配套资助。同时,对院士工作站实行动态管理制度,按照建设目标,每3年进行绩效评估,对评估优秀的,市财政继续按建站时资助标准给予一次性补助;对评估合格的,继续列为市级院士工作站;对评估不合格的,不再列为市级院士工作站。

9、加快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建设。积极鼓励和帮助有条件的企业建立特色鲜明、与本市产业导向密切相关的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不断壮大我市博士后研究人员队伍。对新批准设立并有进站博士后的国家级和省级工作站,分别给予一次性15万元和10万元的资助,并根据甬政发〔2007〕81号文件规定,第二年开始给予有在站博士后的工作站每年资助10万元科研经费;工作站每招收一名博士后研究人员,在两年研究期内市财政给予4万元经费补助,用于进站博士后的生活补贴。鼓励企业与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博士后流动站合作,在企业设立博士后流动站(余姚)工作基地,每设立一处,给予国家级8万元、省级5万元的一次性建站资助,并对每位进站博士后2万元的生活补助。

三、切实加大各类人才的培养力度

10、实施优秀中青年人才培养工程。以培养创新型领军和拔尖人才为目的,实施我市“百名优秀中青年人才培养工程”,3年为一个周期,分期分批选拔100名在专业领域具有领先水平的学术、技术带头人和优秀专业技术骨干进行培养。在培养期内,对培养人选开展的科研课题给予最高3万元的经费资助,组织赴国内外著名院校进行短期培训,并优先推荐为省“151人才工程”和宁波市“4321人才工程”培养人选。培养人选在培养期内自行参加专业领域各类高层次学术研讨会或科技交流活动的,市财政给予每年不超过5000元的补助。

11、加强专业技术人才继续教育。围绕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城市的目标任务,突出重点行业、领域,组织实施人社部等有关部委确定的专业技术人才继续教育“653”工程。各行业主管部门制订培训计划,用人单位确保各类专业技术人才培训时间的落实,通过多种形式、不同层次的高级研修班、专题培训班,大力培养推动循环经济发展的人才和实用科技人才等建设创新型城市的急需人才。

12、抓好优秀中青年人才学历学位教育。鼓励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参加学历、学位教育,经单位推荐,组织人事部门会同市财政局审核备案,参加在职学习,毕业后获得硕士及以上学历、学位的,市财政给予2万元学费资助,其余学费由所在单位报销;企业出资培养员工在职学习的,每新培养1名国民教育序列博士、硕士,市财政分别给予2万元、1万元的补助。继续做好我市研究生学位班的教学工作,固定办班期限,每轮间隔一年,使其成为我市中青年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抓手。

13、积极实施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培训工程。以培养具有科学发展意识、现代管理理念、战略开拓能力和经营管理水平的企业家为目标,大力实施企业经营管理人才“321”培训工程,即在三年内,通过专题研修、专家讲座、在线学习、送学上门等途径,对300名重点骨干企业董事长(或总经理)、2000名规模以上企业主要经营管理者以及10000名其他企业经营管理者进行培训,其中,对重点骨干企业董事长或总经理,每年由市相关部门集中组织培训,所需培训经费原则上由市财政承担。鼓励企业开展自主培训,经审核同意的有一定规模的企业自主培训项目,市财政给予20%的经费补助,每家企业三年内累计不超过5万元补助,切实提高他们的整体素质和能力,逐步形成一支与我市产业发展相适应的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队伍。

14、进一步推进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紧密结合我市传统主导产业和块状特色产业,针对产业转型升级对人才的需求,大力引进和培养高技能人才,并建立相关产业的专家服务组,帮助指导企业开展关键技术、科技成果转化应用等工作。坚持“重在培养、适度引进”原则,加快建立以高级技师、技师和高级工为主体的高技能人才开发机制,进一步拓宽高技能人才引进渠道,着力构建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加大财政扶持力度,通过校企培训合作、企业名师带徒、培训经费补助、优秀人才奖励等措施,切实推动高技能人才的引进培养使用工作。积极创造条件,支持现有职业学校与省内外高职院校等在姚联合建立分校,培养更多的高技能人才,充分发挥其在我市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15、大力培养新农村实用技术人才。围绕统筹城乡发展和实现农村全面小康,进一步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和创新实践能力,建立健全农村实用技术职称评审体系,不断扩大职业资格证书、职称资格证书在农村的覆盖面,着力培养致富带头人、科技带头人、经营带头人等新农村建设实用人才。为鼓励高素质新型农民在我市开展农业创业,对获得中级职称的农村实用技术人才,在本市范围内优先获得土地流转承包权、农业技术信息和参加技术培训,优先参与农技推广、获得贷款和农业项目开发经费资助,在各类先进评选奖励时适当倾斜。鼓励高校毕业生从事现代农业,对涉农类全日制大专及以上毕业生自主创办一定规模种养业实体的,市财政2年内给予不高于50万元生产性贷款的全额贴息补助;对从事种养业且具有较大规模的农业法人单位聘用全日制本科及以上应届毕业生的,市财政2年内给予农业法人单位每人

每年3000元的资助。

16、进一步加强高校毕业生村(社区)干部队伍建设。在认真落实高校毕业生村(社区)干部各项报酬待遇、抓好日常教育管理的基础上,突出重点培养一批优秀高校毕业生村(社区)干部,积极推荐符合条件的高校毕业生村(社区)干部按法定程序进入村(社区)班子;对特别优秀、各方面条件成熟的,推荐为村(社区)主要干部人选,甚至提任为乡镇、街道领导班子成员。对选聘到村(社区)工作3年以上、考核均为称职以上的高校毕业生报考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实施政策倾斜,市里每年切出乡镇、街道机关事业人员一半以上的招聘名额,面向高校毕业生村(社区)干部招考;报考其他事业单位岗位的,给予笔试成绩加5分的优惠。建立高校毕业生村(社区)干部自主创业辅导中心,每年安排50万元专项资金,对高校毕业生村(社区)干部实施的自主创业项目择优给予1-5万元扶持。

四、充分发挥企业在人才队伍建设中的主体作用

17、鼓励企业外出招聘人才。鼓励企业积极参与长三角人才开发一体化进程,逐步实现跨区域人才智力开放共享局面。在高校和人才比较集中的城市设立人才联络处,不定期组团赴外招聘高层次人才和紧缺人才,鼓励企业积极参加人事部门组织的全市人才外出招聘活动,除交通费、住宿费外,其他费用由市财政给予补助。

18、鼓励企业储备人才。为帮助企业储备人才,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促进经济转型升级和现代服务业发展,对企业招纳的后备人才提供资助。经双向选择,到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和现代服务业企业就业、人事关系正式迁入我市的全日制本科应届毕业生或中级职称人员,并与用人单位签定3年以上劳动合同且按规定缴纳社保费的,经用人单位上报,人事部门审核后,确定一定数量的对象(列入紧缺人才开发导向目录的优先考虑),对企业给予资助,资助周期2年,资助标准为每人次每年3000元,每年8月份一次性发放。

19、鼓励企业开展校企合作培育人才。鼓励企业根据自身生产和发展需求,与高校、科研院所联合,确定培养目标,共同制定培养方案,开展“订单式”人才培养。依托高校和科研院所的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研发机构及重点科研项目,选派科研人员进行培养;在学校和科研院所创办员工培训基地,提升企业员工的技术、技能水平;建立对口学校的学生校外实习基地,努力吸纳、留用人才。

20、鼓励企业建立实践基地。鼓励有条件的单位申报建立大中专毕业生实践基地,对组建并正常运作的,每年给予1万元工作经费补助。由人事部门组织安排到实践基地的紧缺专业高校学生和本市生源未就业毕业生,实习期间由市财政给予每人每月500元的生活补贴。对设立宁波市级以上大中专毕业生实践基地的,在上级给予资金补助的基础上,市财政按1:1的标准配套。每年对各基地进行考核评估,对接收实习生较多且工作成绩突出的,给予2万元奖励(被奖励基地数不超过基地总数的20%);对管理不善或开展实习工作不积极的,给予警告,直至取消基地资格。充分发挥浙大研究生实践基地和教育部华东地区直属高校研究生创业(余姚)基地作用,对来姚实习的研究生,市财政给予每天50元的补贴,并对接受单位给予1000元/人的工作经费补助。同时,积极鼓励大中专毕业生自主创业,金融机构应按规定提供小额担保贷款,由市财政给予贴息。

五、积极营造人才工作的良好环境

21、加大对现有人才的开发使用力度。积极探索以岗位职责为基础、以能力和业绩为导向的人才评价发现机制,完善人才评价标准,改进人才评价方式,把评价人才和发现人才结合起来,坚持在实践和群众中识别人才、发现人才。着力完善分配、激励机制,引导用人单位逐步建立秩序规范、激发活力、注重公平的薪酬制度,对紧缺的高层次人才和业绩明显的优秀专业人才,事业单位可通过直接考核或适当简化程序的方式招录,着力优化人才队伍结构。

22、拓展引进人才住房保障途径。把人才公寓作为人事关系正式迁入我市、与用人单位签约3年以上的本科以上学历或中级职称以上引进人才的政策性周转租赁用房,《人才公寓租赁协议》一年一签,最长不超过4年。在人才公寓不能满足引进人才需求时,鼓励用人单位安排临时住房,并由市财政和用人单位给予租房补贴。市财政租房补贴最长不超过2年,每人每月标准为:符合第3条第(1)类人才2000元,第(2)至(5)类人才1500元,第(6)至(7)类人才1000元,第(8)、(9)类人才(到企业工作)500元。全日制大学本科或中级职称人才(到企业工作)补贴1500元/年,其中列入紧缺人才开发导向目录的2000元/年。用人单位应不低于上述标准1:1配套补贴,租房补贴自引进人

才签约使用之日起享受,由用人单位审核后报人事部门备案,租房补贴每年8月份一次性发放(已入住人才公寓或已享受引进补助的人员不再享受租房补贴)。逐步加大对创新型人才的住房保障力度,探索建立优秀引进人才享受限价房(经济适用房)制度,切实营造良好的留才环境。

23、加快人才市场建设。不断强化人才市场的公共服务职能,加快人才开发服务中心建设,改进服务设施,完善服务功能,在场地、资金等方面提供支持。加快培育人才中介市场,鼓励民间资本投资举办人才中介服务组织,积极吸引在国内外信誉度高、高端服务能力强的人才猎头公司和人才培训中介机构落户我市。消除人才市场发展的体制性障碍,促进人才市场与劳动力市场的联网贯通,探索建立统一的人力资源大市场。

24、完善人才评优制度。继续做好国家“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省“151人才工程”第一、二、三层次,宁波市“4321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人才的推荐工作,对列入上述人才工程的,培养期内,市财政分别给予8万、6万、4万、2万、3万、2万元的科研经费资助。每2年开展一次有突出贡献专家、优秀专业人才、优秀高技能人才、尊知重才先进单位评选活动。当选的市有突出贡献专家,由市委、市政府一次性奖励每人10万元;市优秀专业人才和市优秀高技能人才,每人一次性奖励1万元;市尊知重才先进单位,由市委、市政府授予奖牌。同时,对获得省级以上有突出贡献专家称号的,市里再给予一次性5万元的奖励;对获得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或宁波市杰出人才、宁波市有突出贡献专家称号的,市里再给予一次性2万元的奖励。

25、关心人才的政治生活待遇。继续实行市领导联系专家制度和各级党组织每年对高层次人才、市有突出贡献专家的座谈、慰问、走访制度,定期组织余姚市博士(高层次人才)联谊会开展联谊活动。进一步提高高层次人才在党代表、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候选人中的比例,充分发挥他们的参政议政作用。健全人才保障体系,完善人才流动中养老保险的衔接办法,引进人才由用人单位按规定参加各项社会保障,对全市中、高级职称人才每两年组织一次健康体检。实行高层次人才书报费补贴制度,建议用人单位给予高层次人才书报费补贴,标准为:硕士、副高职称和高级技师每人每年500元,博士、正高和市级以上有突出贡献专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人员每人每年800元。对引进创新型和拔尖人才带配偶来我市工作的,由市人事劳动部门优先安置或推荐就业,各部门要积极配合。引进的具有硕士以上学历或高级职称人才,其子女义务教育段可参照本人意愿,由教育部门安排就学;对其他引进人才的子女,按就近属地的原则,由教育部门予以安排。

26、建立专家学术性交流和疗休养制度。对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入选国家“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省“151人才工程”、宁波市“4321人才工程”、获得宁波市创新特别奖和余姚市级以上“突出贡献专家”称号的人员,有计划地组织安排赴外考察、学习、研修,拓宽视野,提高学术和技术水平;对自行参加国内外学术交流和研讨活动的,每年给予不超过1万元的经费补助,并每年安排一次高标准体检,每两年组织一次专家疗休养。

27、完善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度。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实行评聘分离,允许各类符合条件的专业技术人员通过评审或考试取得相应的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单位聘任要在批准的结构比例方案内进行。结构比例岗位数空缺的,可由单位行政领导直接聘任;具有任职资格人数多于结构比例岗位数时,采取竞争上岗的办法,择优聘任;结构比例岗位数已满的,不得聘任。对入选省“新世纪151人才工程”、宁波市“4321人才工程”培养人选或被授予市级以上有突出贡献专家等称号的,聘任专业技术职务不占本单位结构比例指标。

28、编制紧缺人才开发导向目录。积极实施紧缺人才开发导向目录研究与发布制度,每3年发布一次。通过建立各行业各专业岗位紧缺状况动态调查、定期研究、周期发布、政策响应等机制,全面了解我市主导产业、主要行业、重点企业的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情况,分析研究应对措施,加大对紧缺人才的引进和培育力度。

六、进一步形成人才工作的强大合力

29、完善人才工作领导机制。加强和改进党对人才工作的领导,进一步发挥市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政策研究、宏观指导、统筹协调职能,把握工作大局,突出工作重点,健全工作制度,及时研究和统筹解决工作中遇到的重大问题,支持和保证市直有关部门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协调一致开展工作,切实抓好市委、市政府对人才工作的重大决策和工作部署的贯彻落实。市委组织部门要进一步找准定位,强化职责,在建立健全人才政策体系、协调整合人才工作力量、改善优化人才发展环境、加强人才工作的指导督查等方面切实履行牵头抓总职责,统筹抓好各方面工作任务的落实。各有关部门要认真履行各自职能,根据市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确定的职责分工,明确阶段性工作重点,落实具体工作措施,并

积极参与抓好重大工作部署和重大活动的组织实施,加强相互间的协作与配合,切实形成整体合力。各地要建立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单独设立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人才工作服务站)机构,由乡镇(街道)党委组织委员、余姚经济开发区管委会分管政工工作的负责人兼任办公室主任(服务站站长),配备1名人才工作服务站专职副站长,并落实相应工作人员,深入抓好本地人才工作,切实把人才队伍建设作为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摆上重要议事日程,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

30、健全人才工作运行机制。进一步健全重大工作统一决策、统一部署、统一协调机制,建立完善市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联席会议制度,定期或不定期召开会议,交流通报情况,商议协调工作中的重要事项,加强经常性的工作联系和沟通。强化督促检查,建立人才工作目标责任制考核机制,采取定期和专项督促检查的方式,重点对各地各部门贯彻执行上级和市委、市政府人才工作方针、政策、制度情况,落实市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重点工作部署、推进本地人才队伍建设等情况进行考核检查,在政绩考核中增加人才工作分值,把人才工作考核结果与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考核定档挂钩,与人才工作专职人员的职务晋升挂钩,切实推动各地人才工作的深入开展。建立健全政府、用人单位和社会合理分担的多元化投入机制,市财政要加大投入力度,集中安排人才工作专项资金,并根据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工作的实际需要,逐年增加经费投入。各地也要设立人才工作专项资金,并在每年财政预算中予以重点保证。

31、营造尊知重才良好氛围。充分借助各类新闻媒体,广泛运用多种宣传方式,大力宣传市委、市政府的人才工作方针、政策,加快人才工作示范基地建设,不定期组织召开人才工作座谈会、现场会,积极推广一些用人单位在人才评价、激励、培育、使用等方面的成功经验,宣传介绍优秀人才在我市创业的先进典型和事迹,促使全社会形成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良好风气,努力营造重才爱才、关心支持人才工作的浓厚氛围。

七、其他

本意见由市委人才办负责解释,自发文之日起执行。《关于实施人才强市战略构建区域人才高地的若干意见》(余党〔2004〕6号)和《补充意见》(余党发〔2006〕111号)同时废止。

中共余姚市委

余姚市人民政府

2010年3月22日

主题词:人才工作 意

中共余姚市委办公室2010年1月13日印发

上一篇:迎三八妇女节活动策划下一篇:国旗下讲话_节约粮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