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的乘法口诀教学反思

2024-05-04

七的乘法口诀教学反思(通用8篇)

篇1:七的乘法口诀教学反思

二年级数学《七的乘法口诀》教学设计与反思

1、谈话导入

师:小朋友们,你们去过动物园吗:今天我们一起到动物园玩好吗?

师:今天动物园里特别的热闹,原来小兔要过生日了,为庆贺小兔的生日,小动物们都送来精心准备的小礼物,有的送水果,有的送玩具,而长颈鹿却送来了一份特别的礼物,你们想知道是什么吗?

2、简介七巧板(说明七巧板由5个△、1个

、1个□组成)

3、师:今天这节课,我们也来玩七巧板好吗?

指名学生上台把表格填完整。(投影仪)师:从这个表格中,你发现了什么?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1个7,2个7„(板书在表格下面)师:你能根据这七个图案写出相应的乘法算式吗?你能编出7的乘法口诀吗?试试看,会编几句就编几句,编好后填在书P72(同桌合作)

根据学生的汇报,完成口诀、算式。

1、教师检查学生学习情况

a、拼二个图案用几副七巧板,是几个7?乘法口诀怎么编? b、说出哪个算式可以表示拼4个图案所用七巧板的块数。c、七七四十九这句口诀为什么只能写出一道乘法口诀。d、五七三十五,这句口诀表示什么意思,它表示摆几个图案,所需七巧板的块数? e、4×7=28

7×4=28

可用哪句口诀

师:小朋友,我们学习的都是几的乘法口诀?(板书课题:7的乘法口诀)

师:小动物们玩完了七巧板,小熊提议到数字乐园里去玩一玩。我们也一起去看看吧,出示:

1、把口诀填完整。

四()二十八

七七()

()七四十二

二七()

三()二十一

一七得()五()三十五

选择你喜欢的一句口诀,说说口诀的意义。

2、同桌合作,1人算得数,1人说所用口诀。7×5

2×7

6×7

7×7

7×1 3×7

7×6

7×4

5×7

7×1

7×3

7×2 4×7

3、玩卡片:同桌两人,每人手里有7张卡片,数字为1-7;另外准备一张数字为7的卡片放在桌子上,同桌两人比赛,用手中的卡片与7相乘,谁算得对,卡片就归谁。

4、看谁写得快。

6×7=()

口诀()7×6=()

7×4=()

口诀()4×7=()

5、游戏——欢迎来到“数学乐园”

6、做一做,课本P73 T2-3

师:我们在计算乘法时,都用到了乘法口诀,看来乘法口诀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用处可真大,我们一定要认真熟记口诀。教学反思:

在这样开放的学习环境中,学生不仅吸纳了知识,形成了良好的思维品质,还真正达到师生互动生成新知识,教师已经将学生数学思维的的触角引向生活,引向社会大课堂!本节课努力遵照新课程标准所提出的新理念,力求充分体现教材编写意图,体现教学的开放性,有以下几个特点:

1、教学内容的开放:教学中让学生在操作、讨论、对话、游戏中思考,把七句抽象的口诀为具体化的生活场景图,把枯燥的口诀记忆为有趣的认知和解决问题,使学生感到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生活中处处都隐藏着乘法口诀。我充分挖掘了生活资源,把有限的数学知识源于无限的生活情景中,对于过程性目标和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给予了极大的关注,体现了“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课程理念。

2、组织形式的开放:就二年级的学生而言,他们的学习总是伴随着一定的情景,是直观形象思维占优势的。这些多样化的练习,借助于开放的形式,除了教师对学生的信息传递,还有学生之间的交流反馈,学生与老师的对话互动等等,在学习过程中,有教师指导下的口诀记忆,也有学生独立的抢答问题,有集体解决,也有小组讨论商量,强调了学生的合作探究、自主实践、交流探讨,学生通过动手、动脑、动口等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营造了人人主动参与学习的喜人局面,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积极探索、自主创新的学习精神。

3、师生关系的开放:整个练习过程中,真正做到了师生互动、知情交融。

篇2:七的乘法口诀教学反思

[教学目标预设]

● 知识与技能

1.理解7的乘法口诀的意义,弄清每句口诀的来源。2.初步掌握7的乘法口诀,会用口诀进行计算。3.能用7的乘法口诀解决简单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

经历编制7的乘法口诀的过程,初步学会运用类推学习新知识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参与合作的意识。[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小朋友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位新朋友,想认识吗?赶快用掌声把她请出来吧!(课件出示:白雪公主)她的好朋友是谁?(七个小矮人)今天是白雪公主的生日,小矮人们想邀请小朋友一起为白雪公主唱支生日歌,愿意吗?(课件:小矮人们联欢的场景,并配上“生日快乐”音乐)细心的小矮人们还为白雪公主准备了小礼物呢!(课件:7个小矮人,每个小矮人手捧7朵鲜花)爱思考的白雪公主看到这么多漂亮的鲜花,问了小矮人们一个问题:“你们知道这些漂亮的鲜花中藏着什么数学问题吗?”可是小矮人你看看我,我看看你,谁也没发现。相信聪明的你们通过仔细地观察,一定会发现的!有信心吗?(生:有。)那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当当小矮人们的“小老师”,给他们讲讲吧!(随即贴出情境课题:我给小矮人当老师)

二、合作交流,探究体验 [活动一]探究7的乘法口诀的来源

1.“小老师”们,仔细观察,然后把你发现的数学知识先写在练习本上,写完后可跟同桌交流交流。

2.组织汇报交流,师板书。(通过学生的相互交流与补充,归纳出“7的乘法口诀”)3.把你们发现的数学知识给小矮人们读一遍吧,读完后说说你发现了什么?引出本节数学课题:7的乘法口诀。(板书课题)

[活动二]交流7的乘法口诀的记忆方法

1.7的乘法口诀有几句?你觉得哪句最好记?是怎么记的?有没有觉得不好记的?谁来把你的好方法介绍给他?

2.生交流方法。

3.用刚才介绍的好方法再记一遍。4.请“小老师”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如画图、摆学具、动作等表示一个乘法口诀,有困难可找小伙伴一起研究,也可请老师参加。

5.“猜一猜”游戏。(一个学生说表示的方式与内容,另一个学生猜猜是哪句口诀)

6、师:“7的乘法口诀”都记住了吗?一起再背给小矮人们听听吧!

7.师:小老师们真厉害!相信这么棒的老师教出来的学生也相当的不错哦!现在就让我们来闭眼静听小矮人们汇报学习成果吧!(通过想象与静思,加深对口诀的记忆与巩固,同时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感受成功的喜悦!)8.师:小矮人学会“7的乘法口诀”了吗?他们都是怎样跟你汇报的,你能把他们向你汇报的学习成果说给大家听听吗?(学生汇报,强化记忆,同时鼓励学生表扬小矮人。)

9.小矮人们学会了的乘法口诀,这些口诀也非常高兴,不信,你们看它都笑了。(随机在课题的数字“7”上画一个笑脸)

三、实践应用,巩固新知。

1.游戏:变魔术。(看口诀说算式,看算式说口诀)2.看图列算式,说口诀。

(1)课件出示图:一串糖葫芦有7颗山楂,5串糖葫芦共有几颗山楂呢?如果一串糖葫芦7角钱,那买6串糖葫芦一共要花多少钱呢?(让学生说出算式和相应的口诀)

(2)课件出示古诗《咏柳》,这首诗一共有多少个字呢?

(3)估计一下你一天要喝几杯水?一个星期大约要喝多少杯水呢? 3.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师: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也用到了“7的乘法口诀”来解决问题的呢?

四、小结。

这节课你开心吗?最开心的是什么?还想说些什么?

篇3:“9的乘法口诀”教学案例及反思

小学生都是爱玩的, 想让学生喜欢做一件事, 产生自主学习的愿望, 首先要让学生对课堂产生浓厚的兴趣。在设计“9的乘法口诀” (小学二年级数学教学内容) 这一课时, 我通过用学生喜欢的动画形式引入, 呈现一场“划龙舟比赛”, 意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案例1

1) 复习旧知, 引入课题

(1) 同学们, 前面我们学习了1至8的乘法口诀, 你们都记住了吗?那让我们大声地把它们背一遍, 好吗? (齐背1至8的乘法口诀)

(2) 猜猜我们今天该学习几的乘法口诀了呢? (板书:9的乘法口诀)

2) 以小袋鼠激趣, 认真观察主题图, 发现数学信息

(1) 由小袋鼠的话, 引出划龙舟比赛。 (播放划龙舟比赛动画)

(2) (观察龙舟图) 从这幅图中你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

预设:每条船上有9个人, 有这样的9条船。

(3) 运用数轴的方式来记录比赛人数。

反思:在最初的教学设计中, 我只是通过主题图来引出课题, 而在后面的教学中, 却把主题图完全抛开了, 直接出示数轴, 让学生进行填空, 把数形两部分拆开来讲。这样一来, 前面的导入反倒显得有些小题大作, 多此一举了, 而主题图也完全失去了它原有的价值。

这时, 我才恍然大悟, 创设一个有趣的情境固然重要, 但首先这个情境应该对我们的教学具有价值。经过专家和教研员们的精心指导, 我摈弃了最初的设计思路, 而是采用开门见山的方式来引出课题, 接着播放划龙舟的动画, 让学生观察并说说自己都看到了什么, 找到了哪些数学信息, 然后再由图抽象到数轴, 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 采用数形结合的方式, 帮助学生理解。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又充分体现了主题图的价值, 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了能力的提升, 让我的课堂教学变得更加高效。

二、自主探究, 编制口诀

之前学生已有了编制2至8的乘法口诀的基础, 因此在学习9的乘法口诀时, 应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 亲身经历口诀的产生过程, 然后向全班展示交流, 从而落实教学目标。总结出乘法口诀后, 通过随机提问, 检查学生是否真正理解乘法口诀的意义, 进而突破教学重点。这样的层次设计达到了图、式、口诀三维一体, 学生的交流学习活动贯穿始终。

案例2

1) 通过观察数轴, 发现累加的规律

(1) (出示1条龙舟) 小袋鼠向前跳了几格?从几跳到了几?这是几个几呢?

预设:小袋鼠跳了1格, 从0跳到了9, 这是1个9。

(2) (出示2条龙舟, 跳1格) 现在是几个9?2个9是多少呢?怎么算出来的?

预设1:2个9, 2个9是18, 9+9=18。

预设2:2个9, 2个9是18, 2×9=18。

(3) 引导学生发现小袋鼠每次向前跳1格就往上+9, 再向前跳1格就是18+9=27。 (出示竖式。因为这里涉及进位, 口算能力较差的学生可以用竖式计算)

(4) 27表示的是几个9呢? (依次出示方框) 那这是几个9?接着呢?

预设:3个9。 (强调是3个9相加) 4个9、5个9……9个9。

2) 按规律填空, 理解几个9是几

(1) 帮助小袋鼠把答案填在方框内, 指名订正。

(2) 按顺序齐读, 理解感受几个9是几。

(3) (随机提问) 4个9相加为多少?7个9的和是多少?54表示几个9相加?72是几个9的和?

3) 根据所填结果, 自编口诀

(1) 1个9是9, 乘法算式应该怎么列呢?乘法口诀?一九得九表示什么意思?

预设:1×9=9或9×1=9, 一九得九, 表示1个9。

(2) 学生根据数轴结果, 自编口诀。 (同桌交流, 指名上台订正)

(3) (随机提问) 理解口诀所表示的意义。 (强调是几个9相加)

(4) 教师揭示口诀板书, 学生同桌之间互相检查订正。

反思:记得在第一次试讲时, 当我问学生:“3个9是多少?”原本希望学生可以用加法来计算, 用2个9的和18, 再加上1个9, 就是27, 或者说出3个9相加是27。但没想到, 有一个学生直接答出“三九二十七”, 这着实让我显得有些束手无措, 因为学生还没有学过9的乘法口诀, 这时我是该继续追问, 还是该忽略他的答案?为了自己的教学过程顺利进行, 于是我又把学生的思路拉回来, 让他按照我设计的思路, 再用加法来回答一遍。其实当时在讲的时候, 我自己也觉得这样完全没必要, 但当时又不知道该如何处理。

评课时, 专家和教研员们一语点破了我的问题所在。由于在前期没有做好充分的预设, 教学层次不够清晰, 才使得自己对于课中新生成的问题无从下手。真是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课下我又把自己的教学设计从头到尾进行了一次大修改, 把每一个问题学生会出现的答案都做了充分的预设, 还都制定了解决方案和评价语言。

但学生的思维是无限的。记得第二次试讲时, 当我问学生:“七九六十三表示什么意思?”学生答道:“表示7个9相乘。”由于在课前没有想到这个预设, 加上上课时略有紧张, 所以当学生说出这个答案时, 我并没有及时纠正。课后, 专家点出了这一硬伤, 细一想, 7个9相乘表示的是9的7次方, 和7个9相加完全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我想导致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 还是由于我在前面的指导不到位, 使得学生没有真正理解乘法的意义, 把7个9相加理解为7个9相乘。所以我进一步规范了用语, 在教学中渗透“乘法是表示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 特别强调乘法表示的是几个几在相加, 进而突破教学重点。

三、记忆口诀, 探寻规律

“9的乘法口诀”是在学生学习了1至8的乘法口诀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因此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编口诀、写乘法算式以及找规律的能力, 因此这节课重点在于让学生找9的乘法口诀规律并熟练地记忆。

案例3

1) 初背口诀

(1) 请你看一看, 9的口诀有几句呢?组织学生一边拍手, 一边读口诀。

(2) 学生自背口诀, 初步记忆 (自背、指名背) 。

2) 出示小乌龟遇到的困难, 引出积+9的规律

(出示:4×9=?5×9=45 6×9=?) 请学生说说该怎样算。

预设:5×9=45, 用45减去1个9就是4个9, 是36, 同理计算6×9。

3) 通过填空题, 引出几乘九就是几十减几的规律

(1) (出示孙悟空) 孙悟空看到同学们表现得这么棒, 他想考考大家呢!教师先引导, 并借助动画演示, 再进行填空:1×9=10- () 2×9=20- () 。

(2) 指名学生填空3×9= () - () 4×9= () - () 。全班齐答5×9= () - () 6×9= () - () ……9×9= () - () , 在齐读中发现暗藏的规律。

(3) 你发现了什么有趣的规律?

预设:几乘九就是几十减几。 (学生表达有困难, 教师要适当引导)

(4) 验证这个规律是否正确。 (出示:7×9就是70-7=63, 9×9、3×9)

4) 手指记忆, 寓教于乐

(1) 学做手指操, 发现其中的有趣规律。 (1) 老师能够用一双手来记忆口诀, 你们相信吗? (2) 从左往右给手指编号; (3) 通过弯曲手指, 引导学生发现手指左边是积的十位, 右边是积的个位; (4) 学生自己练习, 师生一起做手指操。

(2) 通过观察手指, 发现积的个位+十位=9这一规律。

(1) 你发现我们所弯曲手指的左边表示的是积的哪一位?右边呢?

预设:左边表示十位, 右边表示个位。

(2) 把积的个位和十位连在一起看, 引导学生发现积的十位+个位=9这一特点。

反思:在一开始的教学设计中, 我总是希望把所有的规律都展现给学生, 前前后后一共整理出了5个规律, 结果真正上课时, 不仅学生听得一头雾水, 就连我自己也被过多的超链接搞得头昏眼花, 总觉得展现的方法越多越好, 却忽略了课堂的实效性, 忽略了教学中的主次之分。

在教研员和老师们的帮助下, 最终我只留下了两个对学生最有价值的规律, 一个是利用积加9减9, 来记忆相邻口诀的规律。另一个是利用星星图发现几乘九就是几十减几的规律。前者渗透了乘法分配律的思想, 后者体现了口诀与整十数的联系, 两个规律都可以帮助学生来记忆并检查口诀。在最后我安排了手指操, 不仅寓教于乐, 还可以帮助学生来辅助记忆口诀。因为学到这个时候, 大半节课过去了, 学生有些疲倦了。在这个时候, 让学生动一动, 在游戏的氛围里学习, 调节一下学生注意力。最后通过观察手指, 发现积的十位数和个位数之和都是9, 方便口诀的检查。

四、分层练习, 巩固深化

由简单的师生对口令游戏开始, 然后以“智慧城堡”形式设计了“过关”练习, 对9的乘法口诀和算式进行综合练习。在基础性练习中设计了“填口诀”“计算”等练习, 拓展性练习中设计了“算衣服扣子”“等式填空”等练习。帮助学生理解乘法的含义, 在学生独立完成的基础上, 引导学生合作交流, 体验用乘法口诀解决问题的优越性, 同时培养与提高了学生解决简单生活问题的意识和能力。最后以“挂彩灯”为思考题, 做为开放性练习, 使练习有坡度, 难度适宜, 让不同的学生在教学中得到不同的发展。

五、上课效果

在本节课中, 我给学生提供了充分的思考和探究的时间和空间, 引导学生积极探索数学的奥秘, 真正落实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让学生一次又一次地在找到规律后体会到成功的喜悦。课堂中, 学生发言积极, 思维活跃, 学习氛围高涨, 自己能用新课程理念指导课堂教学, 做到了变重知识传授为主动探索, 变重结果为重过程, 变重死记硬背为灵活记忆。

六、教学评价

本节课我针对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表现, 面向全体学生进行了多样的评价方式, 用激励性语言来对学生进行学习评价, 例如:“你真善于观察!”“你的课外知识真丰富!”“你真是个爱动脑筋的孩子!”激趣的称号有“小老师”“小侦探”“小勇士”。用自己的情感来感染学生, 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使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得到充分的调动和发挥。课下根据学生的表现, 为学生颁发智慧星、合作星等, 真正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树立了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七、不足之处

1) 在学生的发言中, 我总是希望学生的表现能像我课前预设的那样完美, 但是对于学生而言这一要求过于高了, 在课前“备学生”这一环节我对学生年龄特征和存在的差异考虑还不够周全, 在今后的备课中还须努力。

2) 关于追问。追问着眼于学生思维过程的还原和外化, 有利于教师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在本节课的教学中, 我只会烦琐地进行碎问, 而且技巧不高, 没能让学生擦出智慧的火花, 没能通过追问, 进一步挖掘学生的深度思维, 不能有效地形成课堂有效的教学生成资源。追问作为“关注过程”的一种具体的手段, 有着其他提问技巧不可企及的优越性。因此, 在以后的教学中, 当听了学生的回答后, 发现其思考还是肤浅、粗糙、片面、零碎甚至是错误的, 就应该紧追不舍再次发问, 促使并引导学生就原来的的问题进行深入而周密的思考, 或由表及里, 或由浅入深, 或由此及彼, 或举一反三, 直到理解变得准确、全面、细致、深刻为止。

篇4:“5的乘法口诀“教学纪实与反思

“5的乘法口诀”是九年义务教育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第三册第四单元“表内乘法(一)”里的内容。乘法口诀是小学阶段的一个重要基础知识,是学生必须练好的基本技能之一,是以后学习多位数乘、除法必备的知识。本节课是在学生初步认识了乘法的基础上学习的,表内乘法是学生学习乘法的开始,它是今后学习表内除法和多位数乘、除法的基础。根据学生会“一五、一十、十五、二十、二十五”5个5个数数的基础,教材首先编排5的乘法口诀。先教学5的乘法口诀,充分利用了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促使师生把精力放在了解每句口诀的来源和认识每句口诀的含义上来。这样,有利于为进一步学习2、3、4和6的乘法口诀打好基础。教材让学生参加编口诀的活动,体会编口诀的方法,逐步学会编乘法口诀,在编写口诀的过程中知道一些探索知识的方法,提高学习数学的能力和积极性。在出现两个相应乘法算式的基础上,归纳该句口诀。例如,对照1×5=5、5×1=5,出现口诀:一五得五。低年级儿童思维正处在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阶段。因此,在基础知识教学中直观教学和学生的实践活动,就显得尤为重要。熟练口算表内乘法,是学生应具备的最基本的计算能力。根据《数学课程标准》对数的运算规定的具体目标,本单元教学,要求学生比较熟练地口算6以内的两个数相乘。根据一般规律,学生应做到能正确口算,绝大多数学生应达到每分钟做8题。要达到这个目标,除了借助直观手段和实践活动,让学生理解乘法口诀外,还必须有计划地组织练习,使学生熟记乘法口诀。

教学目标:

1.在情境中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理解乘法意义和乘法口诀的来源,编制5的乘法口诀,并知道编制口诀的方法。

2.在活动中引导学生熟记5的乘法口诀,会用5的乘法口诀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在编口诀、用口诀的过程中,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积累学习情感 ,享受成功喜悦。

教学重点:

经历编制口诀的过程,感悟口诀编制方法,掌握5的乘法口诀并熟记。

教学难点:

熟记5的乘法口诀,应用乘法口诀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引出课题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西游记》吗?

生:喜欢。

师:上课之前我先给你们讲一个故事,我们都知道孙悟空很了不起,本领可大了,会七十二变。今天啊,孙悟空又遇到很多妖怪了,一个人实在是对付不过来,怎么办呢?你能帮他想个办法吗?

生:可以找如来佛。

生:可以找八戒和沙僧帮忙。

生:可以拔猴毛变出小猴子。

师:同学们和孙悟空一样聪明,他先拔了一根毫毛,轻轻一吹变了5个猴子,又拔了一根,又变出5个。他连续拔了4根,每根都变出5个猴子,结果把妖怪打得落花流水。我的故事讲完了,你听明白了吗?

生:明白了。

师:你能根据上面的故事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吗?

生:孙悟空连续拔了4根毫毛,每根都变出5个猴子,一共变出几只猴子?

师:怎么解决呢?

生:用连加,5+5+5+5。

师:怎样计算呢?王老师想和你们比一比,看谁更快地计算出答案,你们敢受挑战吗?

生:敢。

师:请一名同学当裁判,看谁回答得快又准。

生:比赛开始。

…………

生:王老师回答得最快也最准。

师:你们知道老师为什么能够很快说出这些算式的得数吗?那是因为我有一个神秘武器——乘法口诀。今天,我要和大家一起学习5的乘法口诀。

(板书课题:5的乘法口诀。)

二、自主探索,创编口诀

1.数一数

师:同学们,老师这里有一盒神秘的礼物,看这是什么?

(出示课件,呈现一盒福娃。)

师:一盒有多少个福娃呢?请你数一数。

学生数完汇报:5个。

师:你是用什么方法数的?

生:点数法。

生:一个一个地数。

师:2盒有多少个福娃呢?请你数一数。

生:10个。

师:3盒呢?4盒呢?有没有什么方法,能够快速地数出一共多少个?可以几个几个地数?

生:5个5个地数。

学生汇报,课件演示:5,10,15,20,25,一共有25个福娃。

2.同数连加,乘法表示

师:一盒有5个福娃,是1个5。你能用乘法算式表示吗?

生1:1×5=5。

生2:也可以写成5×l=5。

师:两盒有多少个福娃?3盒、4盒、5盒呢?请同学们根据刚才数数的过程,把两个5、3个5、4个5、5个5相加的得数分别写在空格里。

(出示表格,每个学习小组一份,合作探究。)

教师在学生之间观察、指导并检查他们的探究学习活动。

汇报交流报告单的填写情况,并引导学生观察一下这些乘法算式。

师: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生1:我发现这些算式一个比一个多5。

生2:我看这就是5个5个地数数。

师:你真的很会观察。的确如此,l个5是5,2个5就是5+5=10……

生齐:3个5就是5+5+5=15。4个5就是……

师:有什么方法能够计算乘法算式的积呢?

生1:点数法。一个一个数。

生2:5个5个数。

生3:用同数连加的方法也可以。

生4:还可以用点子图来代替福娃。endprint

师:这些方法还是太慢了,不够简单。实际上你们已经发现了乘法计算的秘密,现在你尝试着将每个算式中的两个因数提出来放在一起,小数在前,“一五”。

生:二五、三五、四五、五五。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师:将积放在后。连起来说就是:一五得五、二五一十。

师:第三句口诀是什么?

生:三五十五。

师:表示什么?

生:这句口诀表示3个5是15。

师:谁能说说乘法算式?

生:3×5或5×3。

师:第四句呢?

生:四五二十。这句口诀表示4个5是20。

生:乘法算式4×5或5×4。

师:第五句呢?

生:五五二十五。这句口诀表示5个5是25,乘法算式5×5或5×5。

师:请同学们把书打开,把5的乘法口诀补充完整。

(学生书写,师提醒学生注意要用汉字写口诀,数字写算式。)

师:同学们,我们想编口诀时要注意什么?

生1:编口诀时要写汉字。

生2:小数写在大数的前面。

生3:怎么读就怎么写。

师:5的乘法口诀有几句?一起读一读。乘法口诀是我国的国粹,二千多年前我们中国就有了乘法口诀,经过两千多年的历史洗礼,如今乘法口诀更加朗朗上口。

三、理解记忆,感悟口诀

1.找规律

师:请你认真地观察一下,5的乘法口诀有什么规律和特点?看看我们的小朋友,谁跟孙悟空一样,是火眼金睛,发现得最多、最快。

生:第一个因数一个比一个多1。

生:第二个因数都是5。

生:积也一个比一个多5。

师:对。这是从上往下看。如果从下往上看,得数依次怎么样?

生:少5。

2.记口诀

师:我们一起来背一背,有没有信心?

(师生齐背口诀。)

师:在背的时候,感觉“5的乘法口诀”哪几句容易记?哪几句难记一些?

生:“一五得五”好记。

生:“五五二十五”也好记。

生:我觉得哪句都好记!

师:你一定有什么窍门吧?愿意告诉给大家吗?

生:我是按单双数来记的。单数的得数后面都是5,双数得数后面都是0。

按照这个学生说的方法将乘法算式分成单双两列,果然如此。和学生一起读“一五得五、三五十五、五五二十五。”再读双数的。

师:现在提高要求,我们进行对口令比赛。(师生、生生之间。)

师:如果突然忘记四五是多少,怎么办?

生:从5开始,连续一直加四次,就知道了。

生:这样太麻烦,只要想三五十五,再加上l个5。就得到了四五二十。

生:也可以记住“五五二十五”,再减去5就行了。

师:太棒了!大家想了这么多的办法来记忆5的乘法口诀。我相信,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大家一定能记熟口诀。

四、巩固应用,深化口诀

师:我们这么辛苦地记这些口诀,太麻烦了,不记行吗?

生:不行的。

师:那口诀有什么用呢?

生:能帮我们更快地算乘法口算。

生:在我们买东西的时候,数人数的时候都要用到的。

师:好,现在老师来检查一下同学们口诀记得怎么样了。(教师出示一道算式,学生说得数,并说应用的口诀。)

5×2 1×5 5×1 4×5

5×5 2×5 5×4 5×3

(师出示了0×5,学生迟疑了一下。)

生:零5得零。

师:5的口诀里有吗?

生:没有。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谁来证明一下?

生:0×5表示5个0相加,那就是“0”嘛。

生:还表示0个5,就是一个5也没有。也就是“0”。

师:回答得精彩极了,老师真是佩服你们,又创造了一句新的口诀。

1.用数学解决问题

师:今天你们的表现真不错!老师要奖励你们一首歌,《白龙马》,跟老师一起唱。听完歌曲,再想想我们的故事,讲了什么?谁来回答我们故事中的问题?

生:一根猴毛变5只猴子。

生:二根猴毛变10只猴子。

生:三根猴毛变15只猴子……

2.活学活用

师:老师为你们今天的表现感到骄傲,为了测验你们的学习效果,下面我们将进入闯关活动。

(出示课件:闯关活动,快乐大转盘。)

五、课堂小结,拓展练习

师:这节课你们学会了什么?你学得开心吗?你有什么收获?

生:这节课我知道了乘法可以用乘法口决来解决。

生:我学会了5的乘法口决……

(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收获,并给予肯定。)

师:5,是个奇特的数字,古代许多事物都与5结下了难解之缘。

(屏幕上出现: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师:你能用哪一句口诀,马上就能算出这首诗共有多少字?

生:这首诗每行有5个字,二行就有10个字,“二五一十”;三行就有15个字,“三五十五”;四行就有20个字,“四五二十”。

师:从古至今,人们生活在数的世界中。在我们周围,还有哪些现象与5的乘法口诀有关?你还能用5的乘法口诀解决哪些问题?

生:一面国旗上有5颗星星,两面国旗就有10颗星星。endprint

生:一星期我们要上5天的课,三个星期上15天。

师:同学们不但发现了那么多藏在我们生活中5的乘法口诀,而且掌握了准确计算乘法的秘密。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真的很高兴,因为你们都很了不起,会观察,乐思考,能发现,更会应用。相信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你们会发现更多、更有用的数学知识,下课!

板书设计:

5的乘法口诀

5      1×5=5       一五得五       5×1=5

10     2×5=10     二五一十       5×2=10

15     3×5=15     三五十五       5×3=15

20     4×5=20     四五二十       5×4=20

25      5×5=25    五五二十五    5×5=25

反思:

现今的教学主张把课堂还给学生,把学习知识的主动权还给学生,以学为本。《数学课程标准》强调:“数学学习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经验基础之上。”由于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积累了一定的生活经验,这些经验往往与我们的数学知识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因此,本节课我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学习规律,开发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自己周围熟悉的环境、生活事例设计组织教学,适时把它们引入课堂,让学生在感知体验中学习数学,实现生活经验数学化。二年级的学生对于生动、直观的语言和形象较容易接受,喜欢有趣的视觉画面,同时也已经具备一定的观察、比较、合作、综合的能力。

在5的乘法口诀教学中,让学生经历“遇困惑提问题——列算式编口诀——找规律记口诀——用口诀解决问题”的过程。我先是创设情境,让学生通过观察,在感受生活的同时发现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然后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让学生们将累加所得的数编写成乘法口诀,让学生轻松地经历口诀编制的过程,把解决问题和编制乘法口诀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学生编制口诀的过程中,我退居学生的后面加以指导。学生通过动手、动脑、动口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不但掌握学习数学的方法,而且能加深理解,学以致用。

最后,我让学生“联系身边的事,提出用乘法计算的问题”,给学生开阔的思维空间,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解决问题的积极性。让学生感受乘法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同时培养他们用数学眼光观察事物的兴趣和习惯。

篇5:乘法口诀教学反思

一、备课充分,导课有效,环节相连。

课堂伊始,我跟孩子们复习了一遍1-6的口诀后,让他们猜猜今天要学习的内容。同学们回应后,我接着说:说到数字7,它可是数学王国里最奇特,最神奇,最特别的数字了,同学们想知道它特别在哪吗?请看神奇一,神奇二,神奇三……

二、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

1、主动探究,编制口诀。学生已经学过了1至6的口诀,已经知道了口诀的一些特点,如小数在前面,大数在后面,还有积的一些变化规律。还有的学生已经抢先背了起来。所以我放手让学生自己编口诀。再引导学生观察这些口诀,找一找口诀的规律。

2、利用规律记忆口诀。7的口诀相对较难记忆,特别是五七三十五和四七二十八,三七二十一这几句。那同学们你们想到了什么办法去记住他们呢?有个学生说:“我是把二七十四和三七二十一合起来记五七三十五的。”另一个学生说:“我是把二七十四+二七十四=四七二十八。”还有的说:“我是根据《西游记》中孙悟空在炼丹炉中,经过七七四十九天,炼成了火眼金睛。取经的路上孙悟空遇到妖怪,不管三七二十一举起金箍棒就打记忆的”应该说学生的思维比较活跃。另外大部分孩子会根据上下口诀加七减七来记忆。

3、多种形式练习。对口诀的记忆如果单纯的依靠读、背,肯定会引起学生的反感,学生学得也比较累。所以我设计了多种形式的练习。如:看看神奇二:《小池》这首古诗有几个字,真神奇连古人都用7来编古诗。这首古诗学生非常熟悉,再次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让学生真正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就在我们身边的道理。这样就给单调的乘法口诀融入了浓厚的文化和高雅的气息,也体现了学科间的融合。

篇6:乘法口诀教学反思

1.给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感性材料。本节课通过多媒体给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感性材料,如蜜蜂采蜜的美丽场景,这就把学生带入了生动有趣的画面中,也紧密地联系了生活实际,缩短了数学知识与生活知识只捡的距离,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2.注重体现知识的形成过程,建立探索性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主动地发展。教学中,我没有直接出示各句口诀,而是让学生根据蜜蜂腿的提问,自己探索6的乘法口诀,然后编出6的乘法口诀。

3.练习的设计具有趣味性和层次性。本节课中先设计了师生对口令的游戏,主要是对6的乘法口诀进行巩固,先设计了“把口诀补充完整”,算出得数并说出那句口诀的练习,再设计开放性的练习,使练习题步步深入。

篇7:乘法口诀教学反思

在课堂上,我始终与学生处于平等地位,和他们一起思考,一起游戏,一起探索,共同遨游于知识的海洋中。我和学生一起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尊重学生的看法,创造了良好的师生合作、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 励志天下 www.lizhi123.net )

2)学会倾听。

爱打断学生的发言,是我在教学过程中经常犯的毛病,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时时告诫自己,要耐心倾听孩子的发言,热情鼓励学生,结果我真的感受到了心与心、情与情真诚的交流。

3)恰当评价,宁缺毋滥。

篇8:七的乘法口诀教学反思

【教学过程】

(一) 谈话导入

师:我们学习了1~6的口诀, 能够很熟练地背出的, 请举手。

【课堂观察】所有孩子都举手, 同桌互背也很熟练。

师:我们今天要研究7的口诀, 你们认为可能有几句?从哪里开始?到哪里结束?

生:从一七得七开始, 到七七四十九结束。

师:为什么?

生:因为6的口诀有6句, 从一六得六开始, 到六六三十六结束。其他的口诀都是这样……

师:你们准备怎样编写7的口诀?

停顿几秒后, 教师出示:

(1) 自己动脑筋编;

(2) 有图让我看着, 自己编写口诀;

(3) 在老师帮助下编写。

【课堂观察】全班35人, 31个学生选择了自己动脑筋编写, 2个学生需要看图编写, 2个学生选择了在老师帮助下编写。

(二) 自主尝试

师:请同学们按照自己的方式编写7的乘法口诀。

笔者给了选 (2) 的两个学生每人一张“锦囊妙计”:翻开书本到第62页, 它为你准备了图。也给了选 (3) 的两位学生“锦囊妙计”:书中第62页上有小船图, 根据图填表格, 看表格自己试一试在书上编写口诀。然后, 笔者悄悄告诉他们:如果还有问题的话就找老师。

【课堂观察】有1人 (得锦囊妙计的同学之一) 编写了:1×7=7, 2×7=14, 3×7……;有1位举手, 笔者与他一起看书编写:“拼1条小船用了7块板, 就是1个7, 如果拼2条小船需要几块板?”学生小声地算“7+7=14, 14块”。“3条船呢?”“自己试着填写这张表格……”27个学生自己尝试编写的口诀全对, 有6人在口诀编写过程中出错, 如从三七开始错, 如三七二十二, 依次每一句口诀的结果都多了1或者少了1;有2位得锦囊妙计的同学表格填写完成, 但口诀没能编写好。

(三) 交流验证

师 (出示3组口诀, 2组正确的, 1组错误的) :对照口诀, 看是不是都对?

生:三七不是二十二, 是二十一。

生:因为7+7+7=21。

生:我也是二十一。

生:我知道孙悟空不管“三七二十一”抡起金箍棒就打妖怪。

生:四七不是二十九, 是二十八。

生:因为三七二十一了, 再加上1个7, 是二十八。

生:五七也不是三十六, 是三十五。

……

师:谁能发现他错误的原因?

生:我知道了, 他因为“三七二十二”一个错了, 后面就跟着错了。

生:口诀 (和口诀之间) 有关系, 他错了一句后面就连着错, 所以不能错。

师:编错的同学很快改一改, 没编完的同学继续编写, 编写完成的同学读一读自己编写的口诀。

【课堂观察】出错的学生有一个很快就将后面几句口诀中的一个数字改过来。如将“二十二”改为“二十一”, “二十九”改为“二十八”, ……另外两个学生还在用连加的方式先计算后修改。

(四) 第一次背诵口诀

1.将7的乘法口诀一起读一读。

2.自己试着自由背诵。

3.师生对口诀。

【课堂观察】有序地背诵基本还可以, 到师生对口诀时学生就不是很快了。

(五) 理解意义

师:这些口诀在什么时候可以用到呢?请你选择其中的1句或者2句, 以4人小组合作式 (全班分成8组, 4组4人合作、4组5人合作) 画图表示, 并写出关键词或者数字, 列出算式 (这几个任务由不同的学生承担) 。

【课堂观察】第一组:一个学生游离于小组之外。“你在想什么?没有参与小组活动, 老师会批评你的。”“老师, 我想表示出教室里的情况。”“可以, 你想表示教室里的什么?”他们的谈话引起了其他同学的注意。“教室里的人, 以前我们都是分5组, 每组7人。可以用口诀的, 但现在我们分8组, 每组人数不一样, 我不知道可不可以表示?”“那你能不能不选择人, 选其他可以用7的口诀解决的问题?”“我在想桌子。”“你怎么看桌子?”“2张摆一起, 第一、二组共有这样的7组, 还多1张史文羽单独坐的, 是否可以用二七十四表示?”“你在担心什么?”“2组不止14张, 是15张。”“可以多写1个条件吗?”“当然可以。”“可以这样……”第一组的学生开始忙起来了。

第二组:对苹果比较感兴趣。画出了7个盘子, 每个盘子里画了7个苹果, 边上写出口诀七七四十九。

生:不对, 一个盘子放不下7个苹果。

师:我们是否可以考虑把这个数字改变一下? (这一组的学生受到了启发)

第三组:画出了2个筒, 每个筒中放了7个球。边上写出了二七十四。

“你们认为这个图可以用‘二七十四’这句口诀吗?”“可以。”其他同学都认可。“那么你们还有什么问题?”“我们不知道关键词是什么。”“1个筒里面球的个数关键吗?”“关键。”“怎么表示?”“每筒7个。”“很好, 就这样表示……你们再想想还有什么时候也会用到7的口诀。”

第四组:我们画的是校园里的树, 算式3×7=21, 但我们就是不知道怎么写关键词?“老师不看, 你能告诉老师你们怎么用口诀的?”“3排树, 1排7棵, 一共三七二十一棵。”“几排?”“3排。”“这个关键吗?”“关键……哦, 我知道了, 1排7棵很关键。”

第五组:笔者到这一组时, 学生已经画好了5辆小汽车, 每辆车上写着“7”。口诀是五七三十五。并指出“7”很关键, 算式5×7=35。

师:车上的“7”具体表示什么意思?除了“7”很关键, 还有什么关键的也能表达出数学意思?

生:7表示1辆车上有7个人。

生:这个5辆车不是也很重要吗? (学生在小组里展开了讨论)

第六组:孙悟空在炼丹炉里待了七七四十九天, 算式7×7=49, 边上还画了一个炼丹炉。

师:这两个“7”具体表示什么, 你们能说出来吗?

生:我们不知道。

生:是不是说孙悟空在炼丹炉里待了7个星期。 (另一个学生补充)

生:不对, 一个星期5天。

生:一个星期7天, 上课5天再加星期六和星期天。

师:一个星期是7天, 几个星期?也就是说几个7天? (第六组的同学开始自己讨论表达了)

第七组:我们家以前养金鱼, 有2个鱼缸, 一个缸里有7条, 一共14条, 7+7=14, 也可以用二七十四。

第八组:对花园比较有兴趣。在一个花坛里面有7朵花。1×7=7, 一七得七。这个组的学生圈出了“7朵花”作为关键词。

师:除了花坛里的花, 还有什么情况也可以用到7的口诀?你们组可以再表示一个。

笔者回到第六组:“你们把‘炼丹炉’圈了出来, 是想说明什么?”

……

全班交流时, 各组学生都呈现了自己组的作业情况。

【课堂观察】第一组给大家呈现了教室里一、二两组的座位情况 (见图1) 。画图的学生介绍:我们教室里第一组的第一张桌子单独放, 史文羽坐的, 从第二排开始就是2人同桌, 到第二组共有7桌;写关键词的学生说图上的2人一桌很重要, 就是关键词, 7桌还多1张也重要;列算式的同学指着图说7×2=14, 就表示图上的7个2得14张, 还要多1张, 就是14+1=15, 这个算式中要用到二七十四。

其他各组和第一组一样, 如第四组呈现的 (见图2) 。第六组呈现的 (见图3) , 这组的同学介绍说, 关键数字是7和7, 表示“7个星期, 每个星期7天, 孙悟空一共在炼丹炉里待了七七四十九天, 口诀七七四十九”。画图形的学生说孙悟空是待在“炼丹炉”里的, 所以画了炼丹炉。“从炼丹炉这幅图上是否可以看出7个星期?可以怎样表达出7个7天?”学生通过讨论认为, 这幅图不能表达数学意思, 如果要表达出7个7, 可以在图上表示出“1个星期、2个星期、3个星期、4个星期、5个星期、6个星期、7个星期”。

(六) 再次背口诀, 从有序到无序

(七) 练习 (略)

【教学反思】

一、调研入手, 读懂经验和需求

很多教师在口诀教学中一直存在着这样的认识:学口诀的主要任务就是提高口算能力;口诀是一种技能, 只要多背就会熟能生巧。因此每次的教学目标就是按部就班地让学生按照教材要求完成任务。于是在教学“7的乘法口诀”时, 有教师常常根据课本上的小船图或者类似的情景, 让学生先填写表格后再指导学生编写所有7的口诀。这样, 7的乘法口诀出来很顺, 一般也不会出错。但如果教师分析一下教材就会发现, 这样做忽视了学生的已有经验和知识基础, 从而忽视了为学生提供合适而又重要的感性支撑!会让学生学而无味。

教材在学生学习完1~6的口诀之后安排了一次口诀复习, 见下图。

从这道复习题可以看出, 学生对“口诀的结构”和“口诀与口诀之间的关系”有过系统的认识, 这对学生学习“7的乘法口诀”提供了重要的感性支撑。案例中, 教师从调研入手, 直面问题, 全面了解学生:对1~6的口诀掌握情况、对7的乘法口诀结构的了解和7的乘法口诀学习方式的选择。结果显示:学生对于1~6的乘法口诀能又对又快地背出来, 只有极少数的学生有不熟练现象。对于将要学习的7的口诀编写, 94%的学生选择自己动脑筋编, 3%的学生需要教师教, 3%的学生希望自己看着图编。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让学生按照自己的方式、速度进行7的乘法口诀编写。可以说, 学习对于学生来讲是自由的行为, 他们的心情也是积极主动的, 也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生成智慧。从实践结果看:学生自己尝试编写口诀, 有27个学生全对, 占74.8%;6人 (占16.7%) 尽管口诀编写过程中出现错误, 但他们已经掌握了口诀的结构以及上下两句口诀之间的关系。需要帮助的学生虽然没能编写出口诀, 但在校对口诀时都积极参与, 并根据算式说出具体的口诀。从这些数据看, 学生对于7的口诀编写没有问题, 教师完全可以放手。

二、顺势利导, 把握内涵和本质

乘法口诀对于一个中国的成人来讲, 耳熟能详, 很简单也很方便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但就是这样简单的口诀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讲却是相当抽象, 如“二七十四”可以计算成2×7、7×2、2+2+2+2+2+2+2、7+7等算式, 甚至是一些除法算式如“14÷2”也都可以用口诀“二七十四”来解决。那么, 学生是否能够深刻理解:口诀, 以它浓缩的形式可以表达大量的信息?怎样才能帮助学生理解这些口诀?在这个过程中又如何帮助学生积累经验?布鲁纳认为:教学过程首先应从直接经验入手 (动作表征) , 然后是经验的映像性表象 (表象表征) , 再过渡到经验的符号性表象 (符号表征) 。可见, 小学数学教学就是让学生在抽象理性的知识与贴切直观的形象之间不断循环往复, 从而在这个过程中实现经验的创造、领悟与转化。

案例中, 教师提出:“这些口诀在什么时候可以用到呢?请你选择其中的1句或者2句以4人小组合作式 (全班分8组, 4组4人合作、4组5人合作) 画图表示, 并写出关键词、列出算式。”就是想让学生将这些抽象的乘法口诀还原为图形、符号或者简单的语言等恰当贴切的直观形象, 让学生在这过程中真正意义上“悟”出口诀的内涵。课堂上, 第一组将教室里的座位这一实际问题符号化——以图形呈现, 有算式, 并确定其中的关系, 清晰地表达了乘法口诀的深刻内涵, 准确形象, 有思维含量;第六组, 虽然对“用西游记中的事例来编写乘法口诀”理解得不是很清晰, 虽然图形表达得不准确, 但在教师的提醒和同学的互相讨论、分析中逐渐理解了乘法口诀的实际意义。

上一篇:你教一教我怎么写求职简历?下一篇:承建单位实施总结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