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的乘法口诀教学设计

2024-04-15

2的乘法口诀教学设计(精选9篇)

篇1:2的乘法口诀教学设计

2的乘法口诀教学设计

汝溪小学 唐芳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7页的例

1、例2,第8页课堂活动第1,2题。【教学目标】

1.经历根据具体情境编2的乘法口诀的过程,掌握2的乘法口诀,并能应用口诀口算2乘几的乘法算式。

2.感悟2的乘法口诀之间的联系,培养学生的探索、发现能力,促进对乘法口诀的理解与掌握。

3.在具体情境中感受2的乘法口诀在生活中的应用,体会2的乘法口诀的价值。【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 点:掌 握 2 的 乘 法 口 诀,并 能 应 用 口 诀 口 算 2 的 乘 法算式。

教学难点:理解2的乘法口诀的来源和意义。【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小棒。【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教师:小朋友们,你们在家里喜不喜欢帮助父母做家务呀? 喜欢的同学举手让老师看一看。小熊猫也和我们一样,是一个喜欢帮助爸爸妈妈做家务的好孩子。今天,他们家请客,来了好多客人,小熊猫正忙着干什么呢? 多媒体课件展示情境图。

引导学生观察图:忙着摆筷子;小熊猫边摆边数:1双2根、2双4根……9双18根。

二、经历过程,探索新知

1.教学例1,经历2的乘法口诀的形成过程(1)操作感知。

教师:请小朋友们当小熊猫,用小棒代替筷子,1双1双地摆,一边摆一边说出摆的双数和一共的根数。教师在学生摆时巡视指导,如果出现个别学生先摆1根,再摆1根,然后将2根凑成1双的情况,要予以纠正。

(2)观察表格,提问理解。

教师:小熊猫把它摆的筷子的双数和筷子的根数列成了表格,请你仔细观察、思考。教师可以任选筷子的双数及对应的根数提问。例如:5双筷子是10根,那这10根是怎么得到的呀? 教师:请你仔细观察这张表,相邻的“双数”有什么关系? 相邻的“根数”有什么关系? 为什么? 引导学生发现:相邻的“双数”都相差1,而相邻的“根数”都相差2。因为每增加1双,根数就增加2。

教师:7双是多少根? 你是怎么想的? 8双、9双分别是多少根?无论学生怎么得到的14根、16根、18根,只要有道理,教师都要给予鼓励。(3)提出问题,构建算式。

教师:根据刚才摆筷子的过程,你能用算式来表示 2 双、3 双、4双……9双筷子有多少根吗? 学生独立写出算式。

小组讨论交流。学生汇报,教师板书: 2+2=4 2+2+2=6 2+2+2+2=8 2+2+2+2+2=10 ……

2+2+2+2+2+2+2+2+2=18 教师:这些算式都有些什么特点? 引导学生发现:加数都是2的连加算式;一个算式比一个算式多一个2;写到后面感觉太麻烦了。

教师:你们还能用我们学过的其他方法来表达吗? 小组内讨论一下,试一试。

学生写的过程中,教师 注 意 指 导:可 能 有 学 生 列 成 2×3 或 者3×2,如遇到这种情况,教师一方面要给予肯定,另一方面要告诉学生为了便于总结规律,在这里我们都把每双筷子2根的“2”写在乘号前面,几个2根也就是“双数”写在乘号后面。学生集体汇报,教师同步板书。

教师:这些乘法算式的积,你是怎样得到的? 教师:你发现这些乘法算式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引导学生观察:前面一个因数都是2,后面一个因数分别为1,2,…,9。

(4)点名课题,明确任务。

教师:如果这些乘法算式有口诀,那算起来就非常快乐,今天我们就来编一编“2的乘法口诀”。

板书课题:2的乘法口诀。

教师指着2×2:前面一个因数是2,我们就在乘法口诀中把二放在最前面;后面这个因数2就把它放在二的后面;所得的积放在两个因数的后面。由此得出2的乘法口诀的第一句:二二得四。它就表示2×2等于4。

板书:二二得四。

教师:请大家按照这个方法试着编一编2×3,2×4,2×5的乘法口诀。

学生试说,集体交流,规范,教师板书。

教师:2乘5的积是几位数? “二五得一十”与“二五一十”,哪句顺口易记? 教师:像这样,我们就把乘积满十的口诀中的“得”字去掉,说成“二五一十”,这样口诀里都是四个字,说起来顺口。后面几句口诀你会编了吗? 学生自编后汇报,教师同步板书。(5)观察发现。

教师:观察黑板上的加法算式、乘法算式和乘法口诀,你有什么发现? 引导学生发现:每一句口诀的第1个数都是“二”;每一句口诀的第2个数是按照从2~9的顺序来写的。后一个比前一个多1,得数一个比一个多2。

教师:同学们真了不起,找出了这么多的联系,以后你们就可以用自己的方法来记住这些口诀。

2.操作活动,巩固口诀含义

(1)教师抽一个学生在实物投影仪下摆一摆,边摆边说:我每次摆2根小棒,摆了2次,用乘法算式表示就是2×2=4,因为“二二得四”。教师再抽一名学生示范,边摆边说:我每次摆 2 根小棒,摆了3次,用乘法算式表示就是2×3=6或者3×2=6,因为“二三得六”。

教师:为什么前一位同学摆出来是一个算式2×2,而这位同学摆出来有2个算式,2×3或者3×2? 教师:那摆4次、5次……9次呢? 先自己摆一摆,再说一说可以用什么乘法算式表示,用哪句乘法口诀计算。

(2)完成后同桌可以再互相摆一摆,说一说。学生操作,教师巡视指导。(3)老师说,学生摆。3.教学例2,初步应用口诀

教师出示例2情境图,引导学生观察:你看到了什么? 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学生可 能 说 出:2 个 小 朋 友 1 组,有 4 组 小 朋 友,共 有 几 人 在滑冰? 教师:你能用什么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 学生可能会列出2×4或者4×2。教师:用哪句乘法口诀算出它们的积? 学生:用“二四得八”。

教师:这两个算式都可以用这句口诀吗? 为什么? 引导学生明白,在编乘法口诀时,通常将两个因数中较小的一个编在前面。所以计算4×2仍然用“二四得八”这句口诀。

三、练习应用,巩固内化 1.完成课堂活动第2题

游戏:对口令。第1种玩法:一学生说口诀的前两个字,另一学生说口诀的后两个字;第2种玩法:一学生说乘法口诀,另一学生说一个或两个乘法算式。

教师要指导学生明确游戏规则,可以抽学生和老师先示范一次,再同桌两人合作。

2.根据算式说口诀

你能根据下面的算式说一说该用哪句口诀计算算式的积吗? 2×3= 2×5= 2×8= 2×3=

四、反思总结,概括提升

教师:这节课你学会了哪些知识? 你用什么方法记忆2的乘法口诀? 引导学生小结。教师:这节课我们学习了2的乘法口诀,那么1的乘法口诀呢? 下节课我们就要来解决这个问题。乘法口诀呢? 下节课我们就要来解决这个问题。

篇2:2的乘法口诀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青岛版)六年制二年级上册第二元信息窗2 【教学目标】

1.在掌握5的乘法口诀的基础上经历2的乘法口诀的编制过程,理解2的乘法口诀的意义,掌握最佳记忆方法,能熟练背诵2的乘法口诀。

2.在观察、操作、归纳等数学活动中,提升学生的数学表达、探索新知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数感。

3.在运用2的乘法口诀解决问题过程中,获得一些成功的体验,进一步形成独立思考、探究问题的意识。

【教学重点】经历归纳2的乘法口诀的过程,理解2的乘法口诀的意义。【教学难点】熟记2的乘法口诀,并能灵活应用乘法口诀进行计算。【教学准备】小棒、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谈话:同学们上节课我们观看了骑单轮车的精彩杂技表演,研究了5的乘法口诀,今天杂技演员们给大家表演的是顶竹竿,同时也带来了新的数学问题,让我们一起去欣赏。仔细观察,你能发现哪些数学信息?

预设1:有5名演员在顶竹竿,每根竹竿上都有两名演员。预设2:舞台上还挂着灯笼,每串上有2个红灯笼、5个黄灯笼。谈话:我们尝试把它们编成一首小儿歌。一人头顶1根竿,竿上两人转圈圈(教师指图加手势演示);两人头顶2根竿„„谁能接着说?

预设:竿上4人转圈圈。

追问:接着往下编,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预设:3根竿上有几人?4根、5根呢?

谈话:下面我们就来解决“3根竿上有几人?4根、5根呢?”这个问题。

【设计意图】本环节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杂技表演顶竹竿为背景,与生活联系密切。指导学生观察情境图找出有用的数学信息,将信息以学生喜欢的儿歌对话的语言表达形式呈现,能自然而然地把学生引入有趣的数学学习中。学生在接着编儿歌的过程中会意识到,要想接着编,首先须知道3根、4根、5根竿上分别有几人,从而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发现、提取数学信息和提出数学问题的能力。

二、解决问题,探究方法 1.借助学具,创编儿歌

谈话:谁来说一说你认为 3根竿、4根竿、5根竿上分别有几人? 预设:3根杆上有6人,4根竿上有8人,5根竿上有10人。

谈话:大家都认为3根杆上有6人,4根竿上有8人,5根竿上有10人,是怎样得到的呢?先自己动手用小棒摆一摆、算一算,再把你的想法和小组成员交流一下。

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指导。汇报交流:

(1)探究3根竿上有几人

提问:“3根竿上有几个人?”哪个小组展示一下你们的方法?(板书:3根竿上 个人)学生可能出现的方法有: 预设1:摆小棒的方法。预设2:列加法算式2+2+2=6。预设3:列乘法算式3×2=6或2×3=6。

小结:同学们用自己的方法验证了刚才的猜想,3根竿上6个人(板书:6),表示3个2相加(板书:3个2相加),用乘法算式表示为3×2=6(板书:3×2=6)。

(2)探究4根竿上有几人

提问:4根竿上有几人呢?哪个小组来展示一下你们的方法?(板书:4根竿上 个人)学生可能出现的方法有: 预设1:用小棒摆一摆。

预设2:列加法算式表示2+2+2+2=8。

预设3:列乘法算式2×4=8或4×2=8,表示4个2相加。

小结:我们运用不同的方法,都得出4根竿上有8人(板书:8),表示4个2相加(板书:4个2相加),用乘法表示为4×2=8(板书:4×2=8)。

(3)探究5根竿上有几人

谈话: 3根竿、4根竿上有几人的问题都解决了,哪个小组想来说一说5根竿上有几人,你们是用的什么方法?(板书:5根竿上 个人)

预设1:我们是用画圆的方法表示。预设2:列加法算式表示 2+2+2+2+2=10。预设3:列乘法算式2×5=10或5×2=10,表示5个2相加。

小结:我们通过摆一摆、算一算得出5根竿上有10人(板书:10),表示5个2相加(板书:5个2相加),用乘法表示为5×2=10(板书:5×2=10)。

(4)探究2根、1根竿上各有几人

提问:2根竿上几个人?2根竿就是几个2?能用加法算式和乘法算式表示吗?(板书:2根竿上 个人)

预设:是 2个2,加法算式是2+2=4。乘法算式2×2=4所以2根竿有4个人。追问:这里的两个2表示的意思相同吗?那分别表示什么?2×2表示什么?

预设:第一个2表示每根竿上有2人,另一个2表示有2根竿子,2×2表示2个2相加。提问:1根竿上有几人?也就是几个2?用乘法算式怎样表示? 预设:1根竿上有2个人,也就是1个2,乘法算式是1×2。

小结:2根竿上有4人(板书:4),表示2个2相加(板书:2个2相加),用乘法表示为2×2=4(板书:2×2=4)。1根竿上有2人(板书:2),表示1个2(板书:1个2),用乘法表示为1×2=2(板书:1×2=2)。

【设计意图】本环节教师给学生提供了充足的自主探究的空间,在摆一摆的过程中、通过借助直观教具,有利于学生在头脑中建立几乘2的直观表象。全班交流不同方法时,在说一说的过程中,既对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达进行了一次锻炼,同时又在表达的过程中进一步加深了对几乘2乘法意义的理解。整个过程既培养了学生的操作、归纳、倾听能力,又提高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在经历知识的产生过程中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乐趣。

2.借助儿歌,创编2的乘法口诀

谈话:刚才我们用不同的方法得到了:1根竿上2个人,2根竿上„„不但解决了问题,还编出了一首小儿歌,你们能接着编下去吗?

预设:2根竿上4个人,3根竿上6个人,4根竿上8个人,5根竿上10个人。谈话:除了用小儿歌帮助记忆,你还能想到更简便的方法吗? 学生可能回答:可以把儿歌编成乘法口诀。

谈话:1根竿上2个人,表示1个2,用乘法表示为1×2=2,谁能来编第一句? 预设:一二得二(板书:一二得二)

提问:2根竿上4个人,表示2个2相加,乘法算式:2×2=4,谁来接着编? 预设:二二得四(板书:二二得四)

谈话:剩下的你会编吗?先自己编一编,再把你的想法在组内交流一下。学生独立创编,教师巡视指导。汇报交流:

(1)创编3×2的口诀

谈话:3根竿上6个人,表示什么?用乘法怎样表示? 预设:表示3个2相加,列式3×2=6。追问:谁来编口诀? 预设1:三二得六。预设2:二三得六。

小结:我们在编口诀时通常都是将较小的数放到前面,这样读起来朗朗上口。所以二三得六就是3×2的乘法口诀。(板书:二三得六)

(2)创编4×2的口诀

谈话:4根竿上8个人,表示4个2相加,乘法算式怎样列呢?它的口诀又是什么呢? 预设1:4×2=8,口诀是四二得八。预设2:我编的口诀是二四得八。

预设3:选择二四得八。应该将小数放到前面。

小结:二四得八是4×2的乘法口诀(板书:二四得八)。(3)创编5×2的口诀

谈话:5根竿上10个人,表示几个几相加?用乘法怎样列呢?可以怎样编口诀? 预设1:5个2相加,乘法算式5×2=10,口诀是二五得十。预设2:我们的口诀是二五一十。

谈话:为了方便我们在解决5个2相加或2个5相加时都用同一句口诀。我们一起把刚才创编的成果读一读。

谈话:这就是我们这节课学习的新知识——2的乘法口诀(板书课题:2的乘法口诀)。【设计意图】本环节教师充分利用迁移规律以5的乘法口诀作为基础,在对几乘2的乘法意义理解的基础上,以简短精炼、朗朗上口的儿歌作为载体,将儿歌进行简化,从而抽象出2的乘法口诀。教学中教师先带领学生共同编制“一一得一”、“一二得二”两句乘法口诀,然后放手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空间,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学生通过交流捕捉对方的想法,完善自己的认识,在自主对比、选择中,使编制简洁的乘法口诀成为学生的学习需求。

3.背诵口诀,理解意义

谈话:同学们来观察一下这5句口诀,你有什么发现? 预设1:每句口诀里都有二。预设2:从下往上看每一句都比上一句多了2,从上往下看每一句都比上一句少了2。预设3:每一句都是表示几个2相加。

谈话:同学们不仅发现了每句口诀间的关系,还发现了口诀表示的意义。那二二得四这句口诀你们知道它表示什么意思吗?二五一十又表示什么意思呢?

预设:二二得四表示2个2相加得4。二五一十表示5个2相加也可以表示2个5相加。追问:有个马虎的小朋友忘记了二四得几你们能帮帮他吗?

预设1:记住二三得六,再加上一个2就可以。或者记住二五一十,减去一个2也可以。小结:知道了二五一十,减去一个2,非常好。看来同学们发现了口诀里的小秘密,同时也掌握了记忆乘法口诀的小窍门。现在快速记忆口诀,看谁将2的口诀记得又快又准。

(学生自由记忆、背诵,同桌两人对答,师生对答)

谈话:真了不起,相信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大家一定能将2的乘法口诀记住。

【设计意图】本环节教师采用多种形式引导学生理解、记忆2的乘法口诀,通过找规律,学生进一步发现每句口诀间的联系,更深刻地理解每句口诀的意义。教师利用了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对口令等多种方式调动学生的兴趣,学生学习积极性高,记得准确而深刻,为以后学习其他乘法口诀打下基础。

4.解决绿点问题“一共有多少个灯笼?”

谈话:仔细观察舞台布置,你们能找到哪儿藏着可以用2的乘法口诀解决的问题吗? 预设:台上一共有多少个红灯笼?

谈话:台上一共有多少个红灯笼就是求什么?怎样列式? 预设1:就是求4个2相加,列加法算式2+2+2+2=8。预设2:求4个2是多少,列乘法算式 4×2=8或2×4=8。预设3:我用乘法口诀二四得八。

谈话:用口诀我们很快就可以算出4×2=8、2×4=8。想一想1×1=多少?表示什么?可以怎样编口诀?(板书:1×1=)

预设:1×1=1,表示1个1相加,口诀是“一一得一”。(板书:1)小结:我们就用这句口诀“一一得一”。(板书:一一得一)

【设计意图】本环节利用2的乘法口诀解决绿点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既加深学生对2的乘法口诀的深层理解、又强化了对于2的乘法口诀的记忆,同时提升了学生的应用意识,使所学知识得到进一步巩固。

三、巩固练习,应用方法 1.看图列式。

2、照样子填一填

3、看口诀,写算式

3、运用口诀解决问题

4、找一找生活中用到的2的口诀

谈话:你们能找到生活中还有哪些问题也可以用2的乘法口诀接解决吗? 预设1:一名小朋友有2只眼睛,3名小朋友有几只眼睛?二三得六。预设2:教室里一盏灯有两根灯管,4盏灯有几根灯管?二四得八。

【设计意图】本环节的课堂练习具有层次性,先让学生借助直观图示列出加法、乘法算式,建立加法与乘法的联系,然后再次经历编写口诀的过程加强对乘法意义的理解,通过看口诀说算式的练习形式,使学生初步体会交换两个因数,结果不变的规律,第四道解决问题的题目,加深学生对乘法意义的理解,提高了学生运用乘法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让学生找一找生活中哪些问题可以用2的乘法口诀来解决这个问题,体现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通过此题,让学生感受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

四、畅谈收获,总结提升

谈话:同学们,一节课马上就要结束了,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呢?谁来跟大家分享一下? 预设1:我学会了2的乘法口诀。预设2:我会自己编口诀了。预设4:我会用口诀解决问题。预设3:这节课我很快乐。

谈话:这节课我们通过解决情境中的问题编出了2的乘法口诀,希望同学们能用学到的口诀解决生活中更多的问题!

篇3:2的乘法口诀教学设计

一、体会乘法, 拓展意义

师 (指导复习乘法的概念) :请举出用乘法解决问题的例子。

生1:操场上有5组小朋友在做游戏, 每组6人, 求一共有多少人?也就是求5个6是多少, 所以用乘法计算5×6=30 (人) 。

设计意图:创设问题情景, 从学生实际生活出发, 引导学生回忆旧知, 打开思维的闸门, 激起对乘法的进一步探究意识。

师 (引导观察) :在题目中5是什么数?因数 (组数) ;6是什么数?因数 (每组的个数) ;30是积 (总数) 。

师 (小结) :份数×个数=总数 (求总数用乘法) 。

设计意图:在数学教学中要抓住新旧知识的链接点, 在学生原有认知结构与新知识之间的冲突处提出过渡性问题, 架起知识的桥梁, 为学生学习提供思维的支点, 通过“迁移”、“转化”等思想方法, 使其思维更加清晰, 更有条理, 更合乎逻辑。

二、品味第一种分法, 感悟意义

师:这学期我们学习了除法, 谁能说说什么是除法, 为什么用除法?

生:除法是用来计算分东西的, 并且是平均分。

师:谁能举例说说?

生2:养鸡场有30只鸡, 每个笼子关5只鸡, 需要几个笼子?求需要几个笼子?也就是求30里面有几个5?用除法计算30÷5=6 (个) 。

师 (引导观察) :在题目中30是什么数?被除数 (总数) ;5是什么数?除数 (每份的个数) ;6是商 (份数) 。

师 (小结) :总数÷个数=份数。

设计意图:在数学教学中如何指导学生用数学眼光去观察生活中的问题, 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而且能提高学生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师生共同探究、观察、思考, 充分运用多种感官在解决生活问题中学习数学, 在思维碰撞中加深了对除法第一种意义的认识。

三、品味第二种分法, 感悟意义

生3:养鸡场有30只鸡, 买了6个笼子, 平均每个笼子关几只鸡?求平均每个笼子关几只鸡?也就是把30平均分成6份, 求每份是多少?用除法计算。列式计算:30÷6=5 (只) 。

师 (引导观察) :在题目中30是总数;6是份数;5是每份的个数。

师 (小结) :总数÷份数=个数。

设计意图:此环节营造了良好的“对话”环境, 突出自主解决问题, 区别于除法的第一种分法。学生积极思考, 大胆的发表自己的见解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加深了对除法第二种意义的认识。

四、研读意义, 升华认识

师 (总结) :看例题并读一读。

生 (齐读) :求总数用乘法, 份数×个数=总数;知道总数, 求份数或者求每份的个数用除法, 总数÷个数=份数, 总数÷份数=个数。

师 (反思) :此时, 学生豁然开朗, 教材中散落的知识, 通过师生共同探讨和学生自主梳理已经形成知识网络。把相对交错的内容进行梳理, 适当整合, 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整体认识, 提高了综合运用数学知识和方法去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逐步归纳”, 既让学生总结一般的意义和方法, 也鼓励他们发现有创意的新思路和新方法, 这样学生学到的知识才是真知识、活知识、有用的知识。

五、巩固练习, 训练思维

1.□□□□□□ 一共有几个▽?

□□□ □□□ □○□=□ (个)

2. 玩具小鸭7元一个, ?

(1) 买4个小鸭 () 元?□○□=□ (元)

(2) 21元可以买几个?□○□=□ (个)

(3) 56元可以买几个?□○□=□ (个)

3.5个人吃饭需要 () 根筷子?10根筷子能发给 () 人吃饭?

4. 兔笼子里露出20只脚, 共有 () 只兔子?

篇4:2的乘法口诀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32-33页的内容。

教材分析:

本节课“做家务”(2的乘法口诀)是在学生学习了5的乘法口诀以及乘法意义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呈现孩子“摆碗筷”的情境图,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紧密。让学生在具体的操作中,探索筷子的双数与根数之间的对应,填表表示这一对应关系,再根据这个表,写出乘法算式,编制2的乘法口诀。学生经历这个过程,不仅学习了2的乘法口诀,而且体验了乘法口诀的学习过程和方法,将对学习后继的乘法口诀产生积极的迁移和影响。

学情分析:

通过学习了5的乘法口诀,发现看出学生有了一定的观察能力,且能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课堂上能够认真听讲,积极表达自己的想法,能够较好地与同伴交流自己的想法。因为有了前一节学习5的乘法口诀的经验,所以本节课我试着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尝试编2的乘法口诀,相信孩子们有这个能力去完成。

另外,本班学生有几个同学有着较活跃的思维,课堂积极性好。因此,我尝试着以优带差,以点带面。

学习目标:

1.结合“摆筷子”的具体情境,经历编制2的乘法口诀的过程,进一步体会编制乘法口诀的方法。

2.掌握2的乘法口诀,发现口诀之间的联系,会用乘法口诀进行乘法计算,并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合作参与的意识,感受探索的乐趣。

教学重点:

熟记2的乘法口诀,会用2的乘法口诀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

编制并掌握2的乘法口诀的特征。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20根小棒等。

教学流程:

课前3分钟:小老师带领同学背5的乘法口诀。

师:同学们的表现很好,都能熟练运用5的乘法口诀。

一、谈话导入

1.谈话揭题

师:这节课我们要学习《做家务》一课。(板书:做家务)

师:老师先来了解一下,你们在家会主動帮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做过什么家务。

师:看来大家都是勤劳、体贴的好孩子。我们的好朋友淘气也是个爱劳动的孩子,你们看(课件出示情境图),周末,淘气家里来了好多客人,爸爸妈妈都忙着招待客人,淘气也帮着摆碗筷。

2.从图中你知道什么数学信息

生:1双筷子有2根,有9块碗,

师:下面,老师要让大家在摆筷子的活动中来学习课本32的知识,行吗?请根据大屏幕上的自学要求来自学。(出示课件)

二、出示自学要求,自主探究。

1.出示自学要求:(指名一生读题)

(1)用小棒摆一摆,填一填P32的表格。

(2)你能编出2的乘法口诀吗?把书P32补充完整,并与同桌交流。

(3)仔细观察2的乘法口诀,你发现了什么?与同桌交流。

2.生自学,同桌交流(约10分)

三、集体交流

师:同学们刚才自学时都很认真,表扬你们。

1.交流问题

先引导学生读题,然后开火车回答,再引导说说发现了什么?

2.交流问题(提前板演)

师先引导学生说前三句口诀。(1双筷子是1个2,用算式1×2=2或2×1=2,口诀一二得二),接着,指名让学生像这样来说说下面的口诀。

3、学生比对口诀,读1遍

师:现在大家把你们编的口诀跟XX的对一下,不对的要及时改正。

师:大家一起拍手有节奏地读1遍.(出示课件)

4、交流问题3,

(1)师:第3个问题,仔细观察2的乘法口诀,你发现了什么?

生:这些口诀中都有2。(板书:2的乘法口诀)

生:这些口诀的另一个乘数是1-9。(共9句)

生:这些口诀后一句的得数比前一句多2。

生:小数在前,大数在后。

生:不满十在得数前加“得”。

……

师:你们真是认真观察,善于发现知识的的孩子。

(2)巧记口诀

师:老师有个问题,如果我们突然忘记某句口诀,比如二七( ),怎么办?

生:可以想,二六十二,再加一个2就是14,所以二七就是十四。

师:真是个善于开动脑筋的孩子。

生:也可以想:二八十六,减1个2就是14,所以二七就是十四。

……

5、背口诀(5分)

刚才你们说的这些都可以帮助我们记住2的乘法口诀,下面我们就来背2的乘法口诀,你可以先自己背,也可以和同桌背,比一比,谁背的快,背得好,好吗?

(1)生自由背;

(2)指名背;

(3)男女生背;

(4)全班拍手背;

(5)同桌对口令游戏。

四、闯关练习,反馈新知。

师:看到同学们学习这么认真,掌握的这么好,老师想出几道题考考大家,有信心吗?

第一关,我是小小神算手;

第二关:补充乘法口诀;

第三关:生活中的数学。

五、课堂总结

大家回想一下,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有什么要提醒大家的?我们是怎样编出2的乘法口诀的?(板书:摆一摆、算一算、编一编、记一记)。

六、作业

篇5:2的乘法口诀 教学设计

1、经历探索除法计算方法的过程,初步学会用乘法口诀求商。

2、通过观察、分析、比较,培养学生从众多方法中择优的能力。

3、通过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分析、判断能力。

教学重难点:

掌握用口诀求商的方法。

教具、学具准备:

多媒体主题图、圆片、题纸。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师:小朋友们,你们知道小猴最喜欢吃什么呢?(桃子)对了,猴妈妈今天就给孩子们分桃来了!(主题图出示)

二、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1、动手操作,探究方法。

师:一共有多少个桃?(12个)

师:猴妈妈准备给每只猴子分3个,可以分给几只猴子?

(板书“12个桃,每只猴子分3个,可以分给几只猴子?

(学生思考后师指名列算式,并板书12÷3)

师:究竟能分给几只猴呢?各小组来动手分一分,再说一说分的过程。

(小组合作分桃,并叙述分的过程)

师:大家通过动手分,知道了可以分给4只小猴,如果我们不动手分,又该怎么样想呢?

(先小组讨论,之后再分组向大家汇报)

2、点明课题,学习新知

师:刚才有一组同学用乘法口诀很快就找到了问题的答案,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怎么样“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板书课题)

师:12÷3的商是几?你是怎么样算的?谁能说一说?

生:我想3和几相乘得12,因为三(四)十二,所以商是4。

(板书“想:三(四)十二,”,并让同桌叙述这一思考过程。)

3、巩固方法,灵活应用。

师:如果猴妈妈“把12个桃平均分给4只小猴,每只小猴分几个?”

(板书,指名学生读题,然后列式)

师:12÷4=?你是怎么算的?(同桌互说)

4、小结

刚才我们先通过动手分一分算出了12÷3的商,然后又学习了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我们还知道用“三四十二”这句口诀不仅可以计算12÷3等于几,还可以求出了12÷4的商。

三.分层练习,巩固新知

1、“做一做”第1题。让学生独立完成,要求做的时候想一想这些题目有什么特点,引导学生说出用同一句乘法口诀可以计算两道除法算式。

2、练习五第1题。

先让学生认真观察气球图,然后说一说图意,最后填上合适的数。

3、口算练习。

师出示折叠口算卡片。先让学生说出用哪句乘法口诀,再说出商,再让学生直接说出商。

四、课堂小结,深化新知

师:小朋友们,谁来说说这节课我们都学会了哪些本领?

篇6:《2、3的乘法口诀》教学设计

2、3的乘法口诀》教学设计

十堰市郧西县特殊教育学校 樊锦彩

一、教学内容: 2、3的乘法口诀,例

1、例2相应的“做一做”,练习三第1—3题。

二、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观看PPT的过程中理解每句乘法口诀的含义,了解乘法口诀的结构;

2、初步熟记2、3的乘法口诀,并能应用口诀计算有关的乘法;

3、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三、教学重点: 理解乘法口诀的含义,熟记2、3的乘法口诀,应用乘法口诀计算有关的乘法算式。

四、教学难点: 乘法口诀的结构,相邻口诀之间的联系。

五、教具:

PPT、三角形图片

六、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

1、写出乘法算式,再读出来。

4个2相加()5个4相加()2个7相加()3个4相加()

2、填空。(让学生读题目填空)。

9×3表示()个()相加,加法算式是:9+9+9,“9”表示()“3”表示().

(二)探索新知

1、导语;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我们是通过加法求出和得到的,也可以用乘法口诀就能很快地算出来。今天,我们就来学习2—3的乘法口诀。(板书课题)

2.学习2的乘法口诀。

(1)直观演示,师生摆苹果,教师在PPT摆一盘二个苹果,学生也照样子在桌上摆,边摆边讨论边板书。

(2)问:摆了几个苹果?根据回答板书“2”。摆了几个2个?板书“1个2”。根据乘法的意义,1个2怎样用乘法算式表示?板书:“2×1=2”。那“2×1=2”表示1个2得数是2,我们可以用一句乘法口诀表示“一二得二”,板书“一二得二”。

(3)接着再摆二个苹果,让学习列加法算式“2+2=4”,再引导学生写乘法算式“2×2”。想“2×2”表示什么意思?引导学生思考“2×2”表示2个2相加,“2×2”得多少呢?根据乘法算式的积就是相同加数的和,所以“2×2=4”,可以用一句口诀表示,引导学生总结出口诀“二二得四”并板书。

(4)引导学生明白口诀“二二得四”表示2个2得4。3.学习3的乘法口诀。

(1)师生操作:用一束气球摆一摆。讨论一束气球有几个?“3个”。是几个3?(1个3),怎样用乘法算式表示?“3×1”,等于几呢?“3×1=3”,能用一句口诀表示吗?板书“一三得三”。(2)再采用同样的方法得出: 2个3 3+3=6 3×2=6 二三得六 3个3 3+3+3=9 3×3=9 三三得九

(3)引导学生总结:学习2、3的乘法口诀的方法。

4、学习1的乘法口诀。

引导学生由1个2是2,1个3是3,得出1个1是1,口诀“一一得一”。

(三)巩固练习

1、第11页“做一做”

1、2题。

2、我会背。

(四)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2、3的乘法口诀),要想乘法算得又对又快,必须熟记乘法口诀。

(五)作业:

练习三第2、3题。

七、板书设计: 2、3的乘法口诀

篇7:2、3、4的乘法口诀教学反思

学生对于根据加法算式写乘法算式,再根据乘法算式编口诀没有感到困难,然后教师通过各种形式来记背乘法口诀,教师和学生一起边拍手边背乘法口诀,孩子们都非常快乐,我也非常高兴,而且我会不断变换拍手的节奏,这样孩子们背诵乘法口诀的速度和节奏也同时发生变化,有时候我会读口诀的前半句,孩子们对口诀的后半句,或者是男生读口诀的前半句,女生读口诀的后半句,或一二组读口诀的前半句,女生读口诀的后半句,老师用手势进行指挥,教室里犹如进行二声部的大合唱。

或者是进行小组接龙,让每个孩子一人说一句口诀,对于说的比较慢的孩子教师进行特别的关注。形势不断变换,使孩子们的在背诵口诀的过程中没有感到枯燥乏味。在后面的计算中学生有的不能很熟练的应用口诀来进行计算,特别是像()×5=15这样类型的题有更多的学生感到困难,从而使我体会到需要更加熟练口诀的背诵,还要使学生建立很快的反应机制,只要看到一个乘法算式,可以立刻想到用哪句乘法口诀。

篇8:2的乘法口诀教学设计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新课程背景下计算教学的编排虽然寓于解决问题之中, 但最终是为促进学生的数学思考服务的。本课教材提供的例题条件充分、问题直白, 学生只要根据题意就能不假思索地列出算式。如果教师把例题中的问题“隐藏”起来, 留作空白, 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而且能够唤醒学生的数学思考诉求, 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课始, 一位教师沿用教材的编排开门见山地呈示“12个桃, 每只小猴分3个, 可以分给几只小猴?”这一数学问题, 然后引导学生进行列式解答。接着, 用同样的方法出示、解答“12个桃平均分给4只小猴, 每只小猴分几个?”这个数学问题。如此套搬教材进行教学, 无视学生的认知需求, 不仅使学生失去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机会, 而且弱化了数学问题的启思功能。要让计算教学更具数学味, 必须走出“教教材”的框框, 变“直白”为“留白”, 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数学思考。

就上例而言, 可以将例题中“可以分给几只小猴”这一问题隐去, 即只呈示“12个桃, 每只小猴分3个”这一数学信息, 然后抛出“根据以上信息, 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让学生在观察、思考、交流等数学活动中唤醒数学思考的诉求。同理, 教学12÷4时, 让学生根据“12个桃平均分给4只小猴”这条数学信息去提出数学问题, 促进学生的数学思考。学生为了能够填补“空白”, 在富有挑战性的数学思考活动中, 发自内心地寻求“提出问题”的策略, 因而也就获得了更广泛的收获、更丰富的滋养。

二、素材处理:并列式素材作渐进式处理, 提升学生数学思考的能力

例题教学的过程是一个数学思维活动的过程。然而有的教师却没有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 忽视素材内容结构的并列性, 使前后两个例题的“解题方法”处于同一水平, 抑制了学生探究算法的思维通道和个性发展的思维空间。“策略探究”环节, 在学生列出算式12÷3后, 教师提问商4是怎么来的。当学生说出想口诀三四十二, 所以12÷3=4时, 教师如获至宝地给予肯定, 同时强调“用乘法口诀求商”比较简便, 并顺势引出课题。教学12÷4时, 教师如法炮制地提问学生想哪句口诀, 学生说出想三四十二后, 教师板书 (三) 四十二, 商是3。这里前后两个例题的教学方式同出一辙。“口诀法”作为基本方法, 只有在多种计算策略的相互比较中方能凸显优势, 可是这里“为什么要用乘法口诀求商”却被跳过去了, 使学生失去了实践、探索、比较、交流等数学活动的机会, 既限制了学生数学思维的多方伸展, 使学生的数学思考徘徊不前、无法提升, 又使得教学过程思维含量较小、思维层面较窄、思维程度较浅。

就上例而言, 可以设计如下渐进式的“数学思考”活动:1.针对“可以分给几只小猴?”这个数学问题, 学生列出算式12÷3后, 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经验探索“怎样求商”。2.当学生找到用多种方法求12÷3的商后, 及时组织学生对摆物法、画图法、连减法、口诀法等进行对比, 让学生在比较、辨析中自然生成“用乘法口诀求商”比较简便这一结论。3.对“每只小猴分几个?”这个数学问题, 教师退居一旁, 完全放手, 让学生以同桌互助的方式自行探究“怎样用乘法口诀求商”。当学生想到4和几相乘得12, 找不到对应口诀四 () 十二时, 教师适时点拨学生可以调换因数的位置, 从而使找不到对应口诀的问题迎刃而解。4.结合板书:12÷3﹦4想三 () 十二, 12÷4﹦3想 () 四十二, 请同学们认真观察这两个算式, 你有什么发现?……这样, 教师没有把自己预设的“基本方法”强加于学生, 而是先“扶”着学生探索“怎样求商”, 在学生自主感悟“用乘法口诀求商”的优越性后, 再“放”手让学生思考“怎样用乘法口诀求商”, 进而把“用乘法口诀求商”作为基本方法予以强化。在个体认知背景下建构除法计算知识, 既有效沟通了乘法和除法之间的本质联系, 又优化了学生的认知结构, 发展了学生的认知策略, 提升了学生数学思考的能力。

三、练习设计:封闭式练习作开放式处理, 拓宽学生数学思考的路径

练习是巩固知识、形成技能、训练思维的重要手段。计算巩固练习要关注变算为编, 以编促算的开放式练习, 以拓宽学生数学思考的路径。在巩固练习环节, 一位教师安排了如下三种形式的练习:1.小鸟对口令。教师随机出示一张乘法或除法算式的口算卡片, 学生抢答相应的乘法口诀。2.鸡妈妈搬新居。让学生根据鸡妈妈身上的除法算式, 找到相应的房屋编号。3.完成课本第25页“练习五”第1、2、3题。如此按部就班, 提供的都是简单运用口诀类的封闭式练习, 容易使学生产生思维定式, 不利于学生深化对“用乘法口诀求商”的多元认识, 形成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迁移能力。

就上例而言, 教师应该站在发展学生思维的角度, 紧扣“乘法口诀”精心设计开放式练习, 实现“以少胜多”的功效。如在适量的基本练习后, 设计如下开放式的练习:1.根据口诀编算式: (1) 用一道口诀编两道除法算式, 再计算; (2) 用一道口诀编两道除法和两道乘法算式, 再计算;2.根据算式编算式:如根据12÷ () = () 编出算式, 再计算。当学生编出12÷3=4、12÷4=3、12÷6=2、12÷2=6等计算式题并计算后, 教师应及时追问“你用了哪句乘法口诀?”……在一定量计算技能的训练后, 通过算编结合, 变算为编, 以编促算, 打破学生内在认知平衡来激活学生的数学思维, 促使学生的思维积极、深入、持续。既巩固了学生的计算技能, 开阔了学生数学思考的视野, 又增强了学生参与计算练习的积极性与创造性, 焕发了计算教学的生机与活力。

篇9:2的乘法口诀教学设计

1、通过对例题情境图的探索,使学生掌握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感受用乘法口诀求商的过程。

2、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比较,抽象,概括能力。能够借助情境图列出相应的乘法算式和相应的除法算式,能够讲清楚每个算式的意义。

3、能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培养应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重点:掌握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会根据情境图列相应的算式。

教学难点:总结用口诀求商的方法和表达清楚乘除法算式之间的关系。

一、复习旧知

1、15÷3= 8÷2= 9÷3= 12÷6=

提问:计算这几道题你用到了哪句乘法口诀?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数学知识请和老师一起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利用乘法口诀求商是上节课的内容,也是为这节课的解决问题做计算的铺垫。

二、创设情境 激发兴趣

张老师早晨爱吃包子所以早晨经常去包子铺,总在包子铺吃包子,我就发现了包子铺里的数学问题,今天把包子铺里的数学问题带到课堂上想跟同学们一起来研究。

1、出示情境图

同学们在这幅情境图中你都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能说出来让我们听一听吗?

@ 每个笼屉里有4个包子 @ 一共有6个笼屉 @ 一共有24个包子

2、同学们你们真棒!根据这三条数学信息,你都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请你先自己思考然后把你的数学问题跟小组同学交流一下,请他们听一听你的数学问题是否准确?

3、同学们通常情况下我们会利用两个信息作为已知量,另外一个信息作为问题。这样提出的数学问题就会很流畅,所以今天的三个数学信息,你要好好思考哪两个可以作为已知量出现在题目中,哪个信息可以作为问题提出。

预设汇报:每个笼屉有4个包子,6个笼屉,一共有多少个包子?

一共有24个包子,装在6个笼屉里,每个笼屉装几个包子?

一共有24个包子,每个笼屉装4个包子,他们能装在几个笼屉里?

【设计意图】在图中找到数学信息是二年级孩子已经具备的数学技能,但是利用三个信息提出一个完整的数学问题学生掌握的并不熟练,因此需要教师的启发和同伴之间的探究。

三、探究新知 建立模型

1 根据刚才同学们自己提出的数学问题,请同学们各自分别列示解答

展示答案:4×6=24个 24÷4=6屉 24÷6=4个

谁能分别说说这三个数在每个算式里代表什么意义呢?

提问:观察这三个算式,你有什么发现?

归纳总结:比较三个算式会发现乘法算式中的积是除法算式中的被除数,除法算式中的除数和商是乘法算式中的乘数。因此根据一道乘法算式可以求出两道除法算式的商。

【設计意图】帮助学生理清乘法算式和相对应的两个除法算式的关系。

提问:在求这两道除法算式的商的时候,你是怎样求的?

预设:求这两道除法算式的商用到的是同一句乘法口诀。

一句乘法口诀真的能求出两道除法算式的商吗?我们来验证一下。

5×3=15 15÷5=( ) 想口诀:?

15÷3=( ) 想口诀:?

2 用乘法口诀求商是一种即快速又准确的口算方法,但是乘法口诀有45句,怎样在45句口诀中快速找到需要的那句口诀呢?根据刚才做题的经验,你想到好办法了吗?请同学们跟小组同学研究研究。

小组合作 预设答案

@ 根据除数找口诀,除数是4 就想4的口诀

@ 根据被除数找口诀,被除数是24 就想乘积是24的口诀

学会了找口诀的方法,我们在今后的计算中就会更快更准。做一组练习题来验证我们刚才的方法是不是好用。

16÷4=( )想:四( )十六,商是( )

30÷5=( )想:五( )三十,商是( )

【设计意图】掌握利用口诀求商的方法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合作探究的过程从而发现总结出求商的方法。

3 一幅情境图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因为思考的方式不一样,所以列出的算式也不一样,像这幅图这样既可以列出一道乘法算式,也可以列出两个除法算式,但是在求计算结果的时候,用到的都是同一句乘法口诀。看来利用乘法口诀不但是我们计算乘法的依据,也是我们快速求商的好方法。

4 出示一副情境图,请同学们根据这幅图列出你能想到的算式并解答这个算式。( 一图三式)

【设计意图】一图三式也是本课要求学生掌握的一种数学思维形式,但是能够列出一图三式并且找到他们之间的内在联系,是启发学生思维的关键点。

四、巩固练习 提升训练

1 用口诀求商

6÷6= 5÷5= 4÷4=

2÷1= 3÷1= 6÷1=

观察这些算式,你发现了什么?你能写几道这样的算式吗?

2 看乘法算式,求除法算式的商。

4×5=20 6×3=18 3×5=15

20÷5= 18÷3= 15÷3=

20÷4= 18÷6= 15÷5=

上一篇:关于观察的作文100字下一篇:对联的基本类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