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晴赏析

2024-04-25

画晴赏析(通用3篇)

篇1:画晴赏析

1.(5分)(1)(3分) 筛 ,生动形象地描绘出阳光从繁密的树叶间洒落的美景(1分), 欣然起舞 用拟人手法(1分),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日影闪动不定的情景(1分)。

(2)(2分)那是明亮的,却过于耀眼(1分);是炽热的,却过于毒辣(1分)(意近即可)

2.(3分)找出对比1分,分析出作用2分。

示例:①置身阳光下的 我 与 坐在暖气机边的人 的对比,突出了作者沐浴在阳光下的幸福。

② 夏日之日 与 冬日之日 的对比,突出作者对含蕴、温柔、敦厚、深沉的境界的向往。

③ 有人歌颂朝云,有人爱恋晚霞,至于耀眼的日升和幽邃的黑夜都惯受人们的钟爱 与 我 偏爱平凡的下午 对比,突出表达了作者对宁静、恬淡和收敛的下午的喜爱和瞻仰之情。

④ 城市的街道 与 不知名的原野 的对比,明确了作者抚然若失的原因,表达了作者对泛滥着阳光的不知名原野的喜爱。

⑤ 落日 与 昏黄的灯光 的对比,表达了作者对壮丽原野的恋恋不舍。

3.(3分)作者起兴去拜访朋友,目的只是想到朋友生活的郊野中去享受和沉醉阳光。在乡村原野的一天,她已独自领略了乡村的阳光美景,目的已达到,没有必要再去打扰朋友了。(2分)这样的结尾更突出了主题,耐人回味。(1分)(意近即可)

篇2:在阅读中赏析在赏析中悟情

文学语言的特点是字不离词, 词不离句, 句不离段, 段不离篇。阅读从感知文章的语言符号———文字开始, 这就是认读。评价学生的认读能力, 可通过使用工具书和利用课文注释, 还可以通过具体的语言环境去考查, 不要让学生死记硬背词语解释和句子含义。例如, 考查学生对“蒸蒸日上”这个词语的掌握时, 只要看他们在日常的口语交际和平时的作文中能否正确运用就可以了, 没有必要用传统的考法, 让学生对加点字“蒸”做出解释。阅读是读者与文本相互作用, 构建意义的动态过程。理解是阅读过程的中心环节, 它要求读者获得对读物的一种整体性理解。

欣赏是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的。欣赏需要驱遣想象, 调动情感, 运用形象思维, 对文章不仅“分析地研究”, 而且“综合地感受”;不仅“理智地了解, 而且亲切地体会”, 真正领略“文章的细微曲折之处”, “窥见作者的思想感情”, 进入阅读境界, 使读者与作者产生共鸣。

欣赏是对作品的整体说的, 包括内容与形式。对学生来说, 文学作品欣赏的重点是作者的形象, 情境和语言, 以引起情感的共鸣。在评价中, 要考虑文学作品欣赏的特殊性:形象大于思维。文学形象的多义性, 决定了人们对文学形象及其社会意义理解的不确定性, 因此不能用固定答案评价学生, 限制学生的思维。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 事物的正确答案往往不止一个, 要鼓励学生不满足于一种结论, 提倡多角度地探索事物的本质。例如, 对鲁迅小说《故乡》中杨二嫂这个人物形象的把握, 学生可以从不同角度谈认识, 下列几种说法都是正确的, 只是认识的程度上有差异。

学生甲:文章写了杨二嫂把“我”母亲的手套塞在裤腰里拿走了, 后来拿了“我”家的“狗气煞”, 说明杨二嫂有贪小、自私的心理。

学生乙:杨二嫂的贪小、自私的言行同她不参加劳动的坏习气有关。原先她开豆腐店时, 就“擦着白粉”, “终日坐着”, 招徕顾客, 所以写杨二嫂, 是对她好逸恶劳的坏习气进行嘲讽。

学生丙:过去的杨二嫂“颧骨没有这么高”, “嘴唇也没有这么薄”, 也没有现在这样的“圆规”的姿态, 生活比较宽裕。现在变成了“圆规”, 说明作者在对杨二嫂讽刺、批判的同时, 还寄托着一种同情。

学生丁:写杨二嫂这个人物, 是为了全面地反映辛亥革命前后农村衰败、萧条, 日益破产的悲惨景象……

欣赏是读者的一种艺术再创造, 再创造的主要方式是想象和联想, 所以考查学生欣赏文学作品时, 重在评价他们的想象能力和联想能力, 即评价他们通过想象能否正确把握作者的艺术构思, 丰富地再现作者创造的形象。而先前比较流行的那种将鉴赏辞典中的赏析设计成选项, 然后让学生做选择题的做法, 实际上违背了欣赏的本意, 它并不能真正评价学生的欣赏能力。

学生的欣赏能力是一个逐步提高的过程, 而且读者个体之间的差异性很大。例如, 唐代诗人张继著名的《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 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 夜半钟声到客船。”末句以客船的夜半悠悠钟声, 给人留下了难以言表的离愁别绪。诗句在读者心中所唤起的思念完全可以因人而异, 有人可能感慨自己漂泊无定的人生;也有人可能在思念娇妻、老母以及幼小的儿女;有人也许为朋友的离弃而痛苦万分;也有人也许因贫病交加而焦急地等待朋友的援手……因此, 对学生是否具有初步欣赏文学作品能力的评价, 要特别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 不能搞“一刀切”, 要善于发现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火花, 对一些不成熟的想法, 要加以保护和引导, 不能一味责备。

另外, 古代诗词和浅易文言文的阅读也是中学语文学习的一个难点。评价学生古代诗词和浅易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重点不在于考查学生对词法、句法等文言文知识的掌握程度, 而应立足于考查他们能否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原文, 并通过他们背诵积累的情况考查其在发展语感方面的努力程度。

篇3:在赏析生活中赏析诗歌

面对如此情况,要想学好诗歌,特别是古典诗词、诗歌,还想像古人那样通过“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来学好,是不可能的了。只能是面对现实,寻找新的突破口。根据平日生活学习中的实际经验,大体可以寻找出以下几条学好古典诗词、诗歌的“捷径”。

一、化整为零,融入生活

把诗歌融入到平时的日常生活中去,在日常生活中去体会诗歌的情感与意境。古诗的内容包罗万象,其中山水田园、家国荣辱、风花雪月、离愁别绪等,这些都是先人情感的沉淀、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深厚文化的精髓,长久以来滋养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但又因这些是一些高度凝练的东西,现代生活中并不是时时刻刻可感,而曾经的古诗教学就是放在“读——翻译——背”这样一个框架里,是为应付考试而走过场教学,因此学好很难。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对古诗教学有了更明确的界定:“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因此,应改变以往的教法,以“有意识地积累、感悟和运用”、“提升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为目标,在日常生活中就把诗歌进行有意识性的理解与运用,从而把对古诗的学习与理解的时间在生活中拉长延伸。

诚然古诗并不像现代文一样明白晓畅,并且由于时空的跨度大,不但语言环境已经大相径庭,而且又有明显的古今差异。再加上许多古诗本身就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单纯的教学上的学习使得古诗教学大多只停留在浅表层面的感知上,使古诗教学列加简单枯燥。只有把它融入到现实生活中去,在生活中理解、体味,才能使古诗文在学生精神的提升、人格的塑造、情感的陶冶、文化素养的形成、语文能力的培养等诸多方面,起到积极的作用,才会有着不可估量的“润物细无声”的作用。所以,古诗教学必须重视生活理解的作用。化整为零,把诗歌融入到平时的日常生活中去,多留心观察周围的生活,把诗歌的意象或形象融入到生活当中去。以生活来体验或体味古典诗歌、诗词中所代表的含义,在日常生活中去体会诗歌的情感与意境,必将成为理解古诗歌的一条“必经之路”。

二、多去接触,多去体味

在有限的时间内,尽可能的多去接触,去体味诗歌,在熟悉的基础上才能对古典诗词有一个全面深入的理解。古典诗词是最丰富、最生动的语言,是传统文化的精髓,融合凝聚于其中的智慧、风骨、意境,已形成了一种民族化的文明素养,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和很强的艺术感染力。学生读熟了,背会了,自然就进入了一个诗情画意的境界,情操也就得到了陶冶,文化素养才能得到了提高。诗歌教学主要突出以下内容:语言、朗读、记背、情味、意味、趣味、想象、联想、意象、意境、意蕴。单纯地依靠教师教,是不可能做到对古典诗词的全面的理解的。所以,只有学生自己养成一种学习习惯,时时、处处去理解它,才能真真正正地提高自己对古诗的鉴赏能力。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现”,“文章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古诗四声抑扬顿挫,韵律和谐,平仄错落,联绵词回环响亮,音词声情并茂,对偶句节奏和谐,等等,读起来犹如动听优美的音乐融入于耳,愉悦于心,何乐而不为呢?

在课堂上,可引导学生范读、跟读、听同学读、小声读、大声读、自由读、分组读、齐读等,反复地朗读,让学生读出兴趣,读出韵味,读出感情来。但是无论怎样读,都应力求“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语言的训练只能来自学生的自我阅读训练,而不是教师的分析讲解,更不是去做习题训练,语言学习最重要的是让学生愿意读、多读。通过多读,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熟读成诵,形成积累。

三、注重个体,注重感悟

诗歌鉴赏,不能单一地去强调明确统一的理解与答案,更不能进行模式化的理解与练习。诗歌是个人情感的外化,多的是个体的感悟,因此,在教学中应强调对诗歌的个体性了解与感悟。

诗歌作为一种语言高度凝练的艺术,在简单的言语中,蕴涵着作者的深情,必须通过学生的联想和想象来读取。对诗歌的鉴赏,主要是通过读者自己对艺术的感受来完成的,教师的讲解无法代替学生各自不同的探索。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画晴赏析】相关文章:

初一上古诗词赏析赏析10-24

《受戒》赏析04-07

作文赏析04-09

国殇赏析04-09

赏析课04-13

佳作赏析04-13

词曲赏析04-13

烟标赏析04-17

登楼赏析04-19

名画赏析04-22

上一篇:遵义市物价局作风建设年工作实施方案下一篇:2018年海事管理专业实习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