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偶性教学设计

2024-04-18

奇偶性教学设计(精选8篇)

篇1:奇偶性教学设计

函数奇偶性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模式是采用循序渐进,由简单的问题引入,然后在教师的引导下,探索结论,最后,在教师的指导下,对所学的实际结论进行学生的实际应用。

一、这种教学模式的教学程序是:

(一)实际练习引入课题,并能去发现生活中的相关信息,引起学生的兴趣。

(二)看图,具体引入函数进行观察探索,包括图像观察,自变量的变化,函数值的变化规律。

(三)明确这是函数的一种性质,明确定义,并强调定义中的注意事项,怎样理解定义中的规定。

(四)教师具体以例题进行示范,学生们领会对函数奇偶性的`认识,并怎样进行判断

(五)同学们在领会的基础上,进行实际训练,达到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二、这种教学模式的优势是:循序渐进,学生能够实际参与,在教学中体现和谐,教师的导和学生的练保证教学的效果。

这种教学模式的缺点与解决方法是:

还缺乏对学生更高层次的参与的调动,尤其是职业中学中部分在初中已经放弃学习的同学的参与问题。对配套练习要进一步细化,要对每一个知识点都要精心设计相应知识点的训练,图像的认识上,要加大同学们对生活的感知和相关软件的使用,并能在电脑上实际体验函数图像的对称情况。

篇2:奇偶性教学设计

5年级学生已经有了一些探索数学问题的方法和总结规律的经验,思维比较活跃。他们能随时发现并提出数学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根据具体问题选择有效的解决方法和策略,并能及时地总结自己的方法,在运用中积累经验。学生是伴随课程改革成长起来的,他们有较好的学习习惯,能认真倾听,敏锐地捕捉有用的信息,并能与同学有效的合作。他们好奇心和探索的欲望极强,渴望发现规律。在几年的学习中,他们的学习能力越来越强,准确的表达、恰当的评价、严肃认真的态度都很突出。估计学生可以在活动中自主探索本课的学习内容,形成认识,实现学习目标。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尝试运用“列表”“画示意图”等方法发现规律,运用数的奇偶性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的问题。

2、经历探索加法中数的奇偶性变化的过程,在活动中发现计算中数的奇偶性的变化规律,在活动中体验研究方法,提高推理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学生通过主动参与多个数学活动,运用数的奇偶性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的问题。

2、通过经历:列式计算——初步得出结论——举例验证——得出结论。探索奇数,偶数相加减的规律。提高推理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学习“数的奇偶性”的活动中,学生能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对数学有好奇心与求知欲。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同学们看,这些数哪些是奇数,哪些是偶数 1、2、3、4、5、10、11、20、21、30、31、100、101 同学们认识了什么叫奇数,什么叫偶数,这节课就让我们进一步去探索发现数的奇偶性的规律。师同时板书:数的奇偶性

二、教授新知

(一)、奇偶性在生活中的运用

活动一:师生互动,组织学生通过多种方法发现规律

在前不久在四川汶川发生的大地震中,由于桥梁倒塌,解放军叔叔不辞辛劳,不分日夜,不顾余震的危险,一次次的将用船将物资运往灾区,再将伤员从灾区运送出来。看到这个画面,你们有什么感想吗?

这里面就蕴藏着一个数学问题。他们从河的南岸出发,划向北岸,这样算划1次,再从北岸划回南岸算第2次。

猜一猜,这样划11次后,小船是停在南岸还是北岸呢? 如果到第100次小船是停在南岸还是北岸?

提议:能不能找到一些方法,比较直观清楚的表现出船出发后结果,可以分小组研究研究。

生汇报合作的结果,1、采用了画图的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在黑板上完成学生的图形。)

2、我们小组采用了列表的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在电脑上完成学生的表格。

方法1:画图。

方法2:列表。

3、其它种方法

4、通过解决这些问题,观察板书,你有什么发现?

划奇数次后,船在 岸。

划偶数次后,船在 岸。

只要确定哪一次的位置,就能确定所有奇数的位置?偶数呢?

有人说划了999次后,船在北岸,这种说法对吗?为什么?

刚才同学们通过列表、画图等方法探索出了划船中的奇偶性规律,真会思考!其实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很多这样含有奇偶性规律的例子

活动二:扩展延伸、巩固所学

1、原来利用数的奇偶性可以帮助我们解决一些问题。请同学用手里的杯子,完成屏幕中出示的这道题(课件出示教材中的第14页的试一试。)

2、结合生活实际,运用所学解决问题

根据你的生活经验,在生活中还有那些地方可以用到数的奇偶性?

3、体会奇偶数的相对性

同学们,我们用这块小本块来代表一辆小汽车,从右边开始,开到左边算是一次,返回算第二次。在规定的时间内看哪个小组的小车开得最远,数得最准。请你们小组报你们小车走的次数,让同学们来猜猜车在哪?

小结:你们是怎么知道的? 从左边开始,游戏过程如上。

质疑 :为什么刚才奇数次在左边,现在奇数次的却在右边呢?

小结:因为每次的起点不一样。所以的奇数次位置也会发生改变。但我们只要记住第一次的位置,就可以以不变应万变。

(二)体会奇偶性在计算中的作用

抽奖游戏

教师把课前巩固的所有数字做成卡片,让学生任意抽期中的两张,用加法或是减法进行计算。如果结果是奇数的,获奖;如果是偶数,不获奖。观察这些算式,你们能发现计算中奇偶性的一些规律吗? 板书:偶数+偶数=偶数

偶数-偶数=偶数

奇数-奇数=偶数

奇数+奇数=偶数

奇数-偶数=奇数

奇数+偶数=奇数

偶数-奇数=奇数

刚才同学们都是用教师指定的数来进行计算的,我们还能再举一些别的数,来看看你们找到这些规律的正确吗? 判断题:判断下列算式的结果是奇数还是偶数

103+2003 11387+131 268+1023 60075-997 2+4+6+8+10……+998+1000 2+4+6+8+10……+998+1000+1

三、实践应用,解决问题(课件出示)

有一次老师在街头看到这样一个有趣的游戏:出示规则:

用骰子掷一次,得到一个点数,以A点为起点,连续走两次,走到哪一格,那一格的奖品就归谁。

思考:这样玩你们会得奖吗?

生自由讨论,发言。

哪怎样修改规则,你们可能会获奖呢?

怎样修改规则,你们会100%获奖呢?

四、全课总结: 板书设计: 数的奇偶性

开始状态:南岸 结果是偶数 结果是奇数 11次 北岸 偶数+偶数 奇数-偶数

100次 南岸 偶数-偶数 奇数+偶数 画图法 奇数-奇数 偶数-奇数

列表法 奇数+奇数 通过试教,用木块来代替小车通过学生的操作来体会奇偶性的相对性,虽然效果挺好,但用的时间较多,学生容易数错次数,因而对教材的试一试进行了修改,修改如下:

(改编教材中的第14页的试一试)(1)桌上放着一个杯子,翻动13次后杯口朝上还是朝下?(缺少开始状态)(2)学生独立完成14页试一试,全班对答(3)改变杯子的开始状态,学生填空

(4)质疑:都是翻动19次,为什么两次的结果不一样?

这样改动虽说效果不错,但学生失去了操作、体验的机会。

鱼和熊掌总不能兼得。

篇3:《函数的奇偶性》微课程设计方案

一、微课程信息: 函数的奇偶性是函数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性质, 函数奇偶性的判断是本节的重点, 难点是函数奇偶性概念的理解.

二、教学背景: 奇、偶函数的解析定义与图像性质的紧密结合是本节教学的主要特点, 奇函数与中心对称、偶函数与轴对称密切相关, 采用数形结合的方法, 可强化学生对奇、偶函数性质的理解, 但是传统的教学方式很难达到预期的目标, 所以选择微课来突破这个知识点, 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教学目标: 1. 能判断一些简单函数的奇偶性. 2. 能运用函数奇偶性的代数特征和几何意义解决简单的问题.

四、教学用途: 课中讲解或活动.

五、知识类型: 理论讲授型.

六、预计时间: 9 分钟

七、使用方式设计: 本视频主要用于课程中. 微课的运用, 主要是为了降低课堂讲授的难度, 帮助学生掌握本课知识的脉络, 理解基本内容, 以提高教学效率.

八、微课程设计:

1. 课程导入: 以下面两组图像导入, 让学生观察其中的共同特征:

学生们通过讨论会得到第一组图像关于y轴对称, 第二组图像关于原点对称, 从而通过图像定义奇函数和偶函数

2. 讲授新课: 给出思考1: 以偶函数y = x2为例, 从自变量及其对应的函数值上是如何体现图像关于y轴对称这一特征的? 通过图像的观察给出偶函数的定义: 如果对于函数定义域内的任意一个x, 都有f ( - x) = f ( x) , 那么f ( x) 就叫偶函数.

同时让学生类比偶函数定义给出奇函数的定义: 一般地, 如果对于函数y = f ( x) 的定义域内的任意一个x, 都有f ( - x) = - f ( x) , 则这个函数叫做奇函数.

之后给出例1: 判断下列函数的奇偶性: y = x2+ 1, x∈[- 1, 3], 学生通过图像很轻松的发现这是个非奇非偶函数, 我们可以再提出问题: 对题目如何修改可以使它变成偶函数? 从而在讨论学习中得出结论: 定义域内的实数对应在数轴上的点是否关于原点对称, 是判定函数是否是奇函数或偶函数的先决条件.

3. 习题讲解: 通过讲解如下的例题, 得到判断函数奇偶性的步骤.

例2 判断下列函数的奇偶性.

通过本题, 总结出已知函数的解析式判断函数奇偶性的一般步骤: ( 1) 求出函数的定义域 ( 2) 若定义域关于原点对称, 则判断f ( - x) 与f ( x) 关系 ( 3) 根据定义下结论.

例3 已知函数y = f ( x) 是定义在R上的奇函数, 它在y轴右边的图像如右图, 补全函数的图像.

通过讲解例3, 得出结论: 奇函数f ( x) 在零点有定义, 则一定有f ( 0) = 0.

4. 课堂小结: 最后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 1) 奇偶函数的定义 ( 2) 奇偶函数图像特征 ( 3) 奇偶函数定义法判断的方法

九、《函数的奇偶性》微课程学习任务单:

1. 学习目标: ( 1) 使学生理解奇函数、偶函数的概念, 并会判断函数的奇偶性. ( 2) 通过设置问题情境培养学生判断、推理的能力. ( 3) 通过绘制和展示优美的函数图像来陶冶学生的情操. 通过组织学生分组讨论, 培养学生主动交流的合作精神. 使学生学会由特殊到一般的认识规律, 培养学生善于探索的思维品质.

2. 学习资源: PPT课件

3. 学习方法: 自主探究, 观察发现, 合作交流, 自主构建, 引申升华.

4. 学习任务: ( 1) 结合图像深入了解概念的形成过程. ( 2) 能熟练进行图形语言与数学语言的转换. ( 3) 掌握奇偶函数的区别与联系. ( 4) 能利用定义及图像判断简单函数的奇偶性, 判断函数的奇偶性, 并归纳求解步骤.

篇4:函数奇偶性教学

关键词:函数;单调性;纵观

中图分类号:G633.6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1)05-135-01

函数的奇偶性是中学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它在了解函数的图形分布,单调性等方面能产生以小决大的纵观全局作用。但是在实际教学中,通常把它定位于容易理解,容易掌握,然而不尽其然,看以下学生练习中两题求解过程。

例1:判断函数 的奇偶性。

解:因为 所以 是偶函数

例2:判断 奇偶性。

解:因为

=- =-

=- =-

所以 是偶函数

上述两题解法错误是不言而喻,主要是对函数奇偶性概念理解不到位,教材的定义是:一般地y=

(1)若对于函数定义域内任意一个x ,都有 那么函数 是偶函数

(2)若对于函数定义域内任意一个x ,都有 那么函数 是偶函数

由此可见,函数的奇偶性是在函数的整个定义域内来研究的,由于 , 都要有意义,所以 和 都要在定义域内,而 和 互为相反数,则 和 在数抽上关于原点中心对称,从而得出函数的定义域应是关于原点对称,这样我们就从定义中挖掘出函数具有奇偶性的另一必要条件是定义域具有关于原点对称的性质,即研究函数的奇偶性,本身包括着函数的定义域要具备关于原点对称的这一起码的条件。基于这一点,例1,例2中错误就说明了,为此:要判断一个函数的奇偶性的步骤为:一是看函数定义域是否关于原点对称,若不对称,其判定为无奇偶性,若对称,进入第二个步骤,看是否满足 或 ,若满足 ,则函数是奇函数,若满足 则函数是偶函数,若都不满足,则函数是非奇非偶函数。

在具体问题的解答中,某些题要求学生必须具备一定的能力要求,因为以函数的奇偶性为载体考察学生的观察和变化能力的一类题,变形难度比较大,所以学生不易理解,从

而将 改写为 或当 时改写为 ;将 改写为或当 时改写为 ,就转化为计算,这样降低了解题难度。

例3:判断函数的奇偶性

解法一因为

所以故 为偶函数

解法二,若将函数 进行化简,得 来进行判断,将更加简化解题的过程,在教学中可引为范例,对于培养成学生从渠道切入问题加以求解的能力很有启发。

对于复合函数类的函数的奇偶性作探讨,在变形计算中多离不开以函数固有性质作载体。

例4已知a>0 且a 是奇函数,判断 的奇偶性。

解:取ø(x)= +则ф(-x)+ф(x)=

( + )+( + )=( + )+1=-1+1=0

所以ф(x)是奇函数,而 是奇函数 g(-x)=(a-1)f(-x)ø(-x)=(a-1)f(x) ø(-x)=g(x)故 是偶函数

本例求解依据是以具有奇偶性的函数之和、差、积的奇偶性为核心来判断 是奇偶性。

综上所述,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具备对课本上的概念、定义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观察的能力,并逐步转化为自己的解题方法和技巧,这才是新课改目的和意义。

篇5:函数奇偶性教学反思

一、反思效果

基本达到教学的目标,从数与形两方面引导,使学生从文字、图形、符号三种数学语言理解了奇偶性的概念,并会利用定义判断简单函数的奇偶性。在奇偶性概念形成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观察、类比、归纳问题能力,同时渗透数形结合思想、运用符号及变元表示的思想、以及从特殊到一般的数学思想方法。设计情境,让学生感受数学美,同时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乐于探索的精神。本节课突出了教学重点:函数奇偶性概念的形成及其几何意义。利用多种手段,有效的突破了教学难点:理解函数奇偶性的概念,和判断函数的奇偶性的方法与步骤。

二、反思成功

在教学中,自己对几个地方的处理还是比较满意的。

1.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在现实的教学中,学生普遍对数学课缺乏兴趣,感到数学课枯燥、乏味、抽象,只是与数字、字母、公式打交道的学科。如何挖掘教材的兴奋点、好奇点,以问题为教学出发点,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呢?我想起初中课本在讲解对称的有关知识时,列举了大量的生活中的图片,这是可以借鉴的。用多媒体展示生活中的图片,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的对称美,通过让学生观察图片导入新课,既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又为学习新知识作好铺垫。2.重视让学生经历奇偶性概念的形成过程

新课程实施要求教师改变传统教学形态,强调教学要师生共同探讨,教师要关注教学和学生学习的过程。认知活动要从重视教学结果向重视教学过程转变,而所谓重过程就是教师在教学中把教学的重点放在教学过程,放在揭示知识形成的规律上,让学生在感知、概括、应用的思维过程中去发现真理,掌握规律。

在函数的奇偶性概念的学习中,最让学生感到困惑的是:如何突破常量到变量的转化,从而达到由直观到抽象。最容易让学生忽略的是:定义中“任意”一词使用的重要性。教学中,如何突破这一教学难点,让学生经历概念的形成过程呢?我主要采用多媒体图形动态优势,利用图象动态变化更直观的

来判定图象关于y轴对称及关于原点对称,并从数值角度研究图象的这种特征,体现在自变量与函数值之间有何规律,处理方法是:先给出特殊函数的图象,让学生通过图象直观获得函数奇偶性的认识,然后利用表格探究数量变化特征,通过代数运算,验证发现的数量特征对定义域中的“任意”值都成立,最后在这个基础上建立概念。

三、反思不足

上完了课,再仔细回味,发现有些地方确实不太满意。首先,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参与有所不足:我们的教学要“以学定教”,要保证学生在课堂上有充分的时间参与训练,尽可能的参与教学活动。我也尽可能的朝着这方面努力,现在看来,对于这节课,我觉得学生的参与可以再多些。比如:奇函数概念的形成,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类比偶函数概念的推导过程,得出奇函数的概念,这样更能亲身体会出概念的形成过程;还有学生做的练习也可以由他们自己亲自到前面用投影给大家展示并讲解,这样更能增加他们的成就感,从而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另外,对教学中师生的互动有所不足:在讲课过程中,让学生讨论得出定义时,有些着急。在新课讲授完毕,我请学生对本节课所讲内容总结概括,请学生归纳时,应多请几名同学们分享,而我归纳总结的过多,也没有请学生说说对于这节课的困惑。我本想借此达到两个目的:一个是想了解一下教学的效果,一个是促进师生之间的交流,但结果达不到预期的效果。为什么会这样呢?我所期待的那种师生间的对知识的充分交流的情况并没有出现。我想,这个问题的解决还需要长时间的探索。

篇6:函数的奇偶性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结合具体函数了解奇偶性的含义,能利用函数的图像理解奇函数、偶函数;能判断一些简单函数的奇偶性。

过程与方法

体验奇函数、偶函数概念形成的过程,体会由形及数、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并学会由特殊到一般的归纳推理的思维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绘制和展示优美的函数图像,可以陶冶我们的情操,通过概念的形成过程,培养我们探究、推理的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重点是奇偶性概念的理解及应用。难点

难点是奇偶性的判断与应用。

教学方法

探究式、启发式。

课堂类型:授新课

教学媒体使用:多媒体(计算机、实物投影)

教学程序与环节设计:

教学过程与操作设计: 环节

教学内容设置 师生双边互动

函数的奇偶性预习提纲

1、分别用描点法画出下列函数的图象。(1)

(2)(3)

(4)x-3-2-1 0 1 2 3

x-3-2-1 0 1 2 3

x-3-2-1 0 1 2 3

x-3-2-1 0 1 2 3

2、观察函数与的图象,它们有什么共同特征?当自变量x取一对相反数时,相应的两个函数值有什么关系?反映在解析式上有什么关系?

3、观察函数与的图象,它们有什么共同特征?当自变量x取一对相反数时,相应的两个函数值有什么关系?反映在解析式上有什么关系?

师:引导学生完成预习提纲,利用几何画板分析函数图象,分析当自变量x取一对相反数时,相应的两个函数值有什么关系?反映在解析式上有什么关系?

生:独立思考完成解答,观察、思考、总结、概括得出结论,并进行交流.

师:充分利用几何画板分析函数图象,从而得出奇函数和偶函数的定义。

偶函数的概念:

偶函数:一般地,如果对于函数f(x)的定义域内任意一个x,都有f(-x)=f(x),那么函数f(x)就叫做偶函数。. 奇函数的概念:

奇函数:一般地,如果对于函数f(x)的定义域内任意一个x,都有f(-x)=-f(x),那么函数f(x)就叫做奇函数。

探究一:函数奇偶性概念的理解

(1)函数是奇函数或是偶函数称为函数的奇偶性,函数的奇偶性是函数的整体性质;(2)从定义可以看出,函数y=f(x)是奇函数或偶函数的一个必不可少的条件是:对于定义域内的任意一个x,则-x也一定是定义域内的一个自变量(即定义域关于原点对称).

探究二:奇函数、偶函数的图象特征

奇函数的图象关于原点成中心对称图形,偶函数的图象关于y轴成轴对称图形。反之,亦成立。

探究三:函数奇偶性的判断与证明

判断函数奇偶性的方法(1)根据定义

(2)根据函数图象的对称性

师:引导学生仔细体会左边的这段文字,感悟其中的实质.

生:认真理解函数奇偶性的定义,并根据函数奇偶性的定义探索其定义域必须是关于原点对称的区间。

师:引导学生运用几何画板探索奇函数和偶函数的图象特征.

生:根据函数奇偶性的意义,通过几何画板演示探索研究情况,并进行交流,总结概括形成结论

师:引导学生结合函数奇偶性的定义,分析函数的图像特征,以确定判定方法。

例题

判断下列函数的奇偶性:(1)

利用定义判断函数奇偶性的格式步骤: 首先确定函数的定义域,并判断其定义域是否关于原点对称; 2 确定f(-x)与f(x)的关系作出相应结论:

若f(-x)= f(x)或 f(-x)-f(x)= 0,则f(x)是偶函数; 若f(-x)=-f(x)或 f(-x)+f(x)= 0,则f(x)是奇函数.

例(2)

例(3)

例(4)

生:分析函数,按定义探索,完成解答,并认真思考.

生:结合例(1),思考、讨论、总结归纳得出利用定义判断函数奇偶性的格式步骤。

师:引导学生理解利用定义判断函数奇偶性的格式步骤,解决例(2)、例(3)

例(4)。

.尝 试

巩固练习

1、判断下列函数的奇偶性:

(1)

(2)

(3)

(4)

(5)

(6)

师:结合判断函数奇偶性的步骤,注意函数定义域,在有意义的前提下,能化简的一定先化简,然后再利用定义判断其奇偶性,让学生认识到函数定义域的重要作用.

探 究 与 发 现

思考题

1、判断下列函数的奇偶性:

(1)

(2)

师:研究含参数函数的奇偶性及分段函数的奇偶性并尝试进行系统的总结.

作 业 回 馈

作业

1、课本 P43-6

2、质量监测 P23-1、2、5、6

课 堂 小 结

1.函数的奇偶性是对整个定义域内任意一个x而言的,是一个整体性概念。

2.奇(偶)函数的定义域应满足在x轴上的对应点必须关于原点对称,即-x和x同在定义域内。

3.函数奇偶性的判定方法。

4.体会由形及数、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以及由特殊到一般的归纳推理的思维方法。

收 获 与 体 会

篇7:函数的奇偶性教学反思

1.用:充分考虑多媒体的必用性和实用性,如实例引入,借助一些图片,让学生更形象的看到对称。例题展现、问题展现,节约了教师黑板抄题的时间,提高了课堂效率。当然本节课不需要动画展示,如果需要有动画演示的可以做在课件上,把一些无法言传的内容呈现在课件上才能真正体现多媒体之“用”。

2.不用:如果要把课件带入每一节新授课,那么在制作课件的时候就要效率高,有一些内容就不用放入课件,如:例题的解题过程和在黑板上必须呈现的内容不用再搬到课件上去,否则学生也不知道该看黑板还是课件,增大了学生学习负担,降低了学习效率。所以我在课件制作中,注重内容与黑板板书不重叠。

在多媒体应用上,我们要注重区分什么该用,什么不该用以确实提高课堂效率。

二.追求以学生为本的教学设计

设计教学设计的过程中,充分考虑课程标准和教材的要求来确定教学目标,把握学生的学习水平,在教学中给学生充分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尊重学生的思想方法,点评优化学生的学习收获,充分调动学生探究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在教学中不变的是先进的教学理念和合理的教学设计。放手给学生们自主学和研究就是我们应该大胆做的。从学生的角度设计教学,才能体现以学生为本!

三.做到重点突出和难点突破

如何重点突出和难点突破是教学技术、教学专业上挑战,我们在上每一节课面对这些问题时都必须精心设计,那样的课堂才能高效,学生才会喜欢。

在本节课中重点之一是函数奇偶性概念的理解,从实例引入,让学生感到本节课研究的必要性与趣味性,从图像对称的本质让学生给出概念,老师总结,再让学生回头感悟,有利于学生真正理解概念和应用概念。如何理解0再定义域内时,奇函数在0处的值为0时本节课难点之一,从一条辨析题到处问题,在研究问题,自然!同时激发了学生探究的欲望,学得深刻。

篇8:奇偶性教学设计

片段一——听口令

师:说起玩, 大家是眉飞色舞。瞧, 某某同学的眼神就告诉老师了。那么, 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玩, 你高兴吗?

生齐生:高兴

师:如果高兴的话就请你拍拍手, 如果高兴的话就请你拍拍脚, 再拍拍手, 再拍拍脚。咦, 依次类推, 你觉得第7次该是拍手还是拍脚呢?

生1:拍手

生2:拍脚

师:哪种答案是正确的呢?你是怎么想的呢?

生1:我是用数数的方法。1拍手、2拍脚、3拍手、4拍脚……7拍手。

生2:老师, 您随便说个数, 我都能说出答案。

师:这么厉害呀, 能说说你的方法吗?

生2:我是用想的, 1、3、5、7都是奇数, 2、4、6、8都是偶数。所以, 奇数次是一样, 都是拍手;偶数次是一样的, 都是拍脚。

师:真棒!这规律都被你的火眼金睛找出来了。

师:运用数的奇偶性解决问题, 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 (板书课题)

片段二——掷骰子

1、发现问题

师: (拿出课前准备的礼盒) 同学们, 这是什么?你想要这份礼物吗?

生齐声:想

师:现在我们一起玩个游戏——掷骰子, 如果你的骰子刚好掷在“奖品”的地方, 那么, 这份礼物就属于你, 有信心吗?

生“大声”:有

师:先看看我们的游戏规则:掷一次骰子得到一个点数, 以A为起点, 用这个点数连续走两次, 走到有奖品的格子, 礼物归他。

师:请各小组同学拿出课前准备好的表格, 每人轮流掷一次, 并把每次得到的算式记录下来。

学生玩游戏, 教师巡视。

生1:老师, 这样我们根本得不到礼物其他学生跟着哗然。

师: (作惊讶状) 为什么呢?谁来说说?

组1:我掷的是3点, 3+3=6;晓继掷的是4点, 4+4=8;……我们全组的同学都是走在谢谢的格子。 (教师板书:1+1=2;2+2=4;3+3=6;4+4=8;5+5=10;6+6=12)

组2:我们组的同学也都是走在谢谢的格子。

……

师:请同学们观察这些算式, 你发现什么?

生1:我发现这些算式的得数都是偶数, 所以我们都拿不到奖品。

生2:我发现不管是奇数+奇数, 还是偶数+偶数, 得数都是偶数。 (师趁机板书:奇数+奇数=偶数偶数+偶数=偶数)

2、提出问题

师:是不是任意两个奇数的和是偶数, 任意两个偶数的和也都是偶数呢?

3、举例验证

师:你能举例子来验证吗?

学生自己举例子验证, 得出结论:奇数+奇数=偶数偶数+偶数=偶数

4、拓展延伸

师:请同学们想想, 任意5个奇数的和是奇数还是偶数呢?任意5个偶数的和是奇数还是偶数?

生思考后

生……

生5:我发现奇数个奇数的和是奇数, 偶数个奇数的和是偶数。

生6:任意个偶数的和还是偶数。

师:老师发现我们班“小一休”越来越多了。

5、修改游戏规则

师:刚才同学们玩的是街头小游戏, 也是骗人的小把戏, 同学们以后碰到了可不要再上当了。现在请你们动脑筋想一想, 怎样修改这个游戏规则, 你们才有可能获得奖品呢?

……

评析:

以上是《数的奇偶性》的两个教学片段, 旨在通过一系列的游戏探究活动, 让学生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举例验证――得出结论”的过程, 再引导学生用这样的研究方式探索“偶数+奇数”的奇偶性变化规律。整个活动过程充分体现了学生学习方式的根本转变, 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变革教材, 凸显知识活性

叶澜教授在《“新基础教育”探索性研究报告集》一书中提出:教学成功的重要前提之一就是要重新“激活”书本知识, 使知识恢复到“鲜活的状态”, 在“多向互动”和“动态生成”的教学过程中凸显知识的活性。本课教材安排了两组数, 圆中的数都是偶数, 正方形里的数都是奇数, 先组织学生“先用规定的数相加得出初步结论, 再自己举例进一步验证”。我抓住学生爱玩、好动的特点, 借以游戏为载体, 让学生在游戏中经历知识的学习过程。将“静态的”知识赋之以“生命”, 还原成“过程”, 课堂因此显得生动而具吸引力。

2、重视过程, 凸显学习主体

《课标》理念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 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依据这一理念, 在教学中教师创设情境, 让学生经历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猜想——举例验证――得出结论”的过程。在这过程中, 学生知道了数学知识的来龙去脉而不只是“烧中段”, 学生学习了鲜活的数学, 而不是学习陈腐僵化的数学。整个过程充分体现了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3、拓展延伸, 提升思维能力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为体现这一思想, 本课设计了两个活动:任意5个奇数的和是奇数还是偶数;任意5个偶数的和是奇数还是偶数;修改游戏规则, 怎样才能得到奖品。学生在这一活动过程中, 表现出来的不仅仅是对数学知识的熟悉应用, 更是思维的提升。

摘要:本文浅谈了如何转变教学方式构建高效课堂, 并以两个片段为例进行了交流。

上一篇:贷款卡办理委托书下一篇:谜底是教学名词的谜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