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中突出应变性

2022-09-10

教学设计是教师实施教学的预先规划和构想。教学设计的视角指向取决于教学理念。以传授知识为本位的课堂教学设计, 视角指向多重在讲授的逻辑性、知识体系的完整性, 其过程与程式可以依据教材预设;而以人的发展需求为本位的课堂教学设计, 其过程与程式是难以依靠教师的意向进行固定和预设的。这种非预定性为小学语文教学设计增加了难度。诸如小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 课堂教学的生成性学习等, 都伴随着一个“变”字, 这就是教学设计的难点所在。因此, 应变性就成了小学语文教学设计视角的必然指向。

那么, 怎样在小学语文教学设计中突出应变性呢?

1 在总体规划和构想中渗透应变策略

就一堂课而言, 这种宏观应变构想主要包含如下方面:一是依据教材实际, 研究学生思辨生奇的基础和资源条件, 如他们对教材内容最感兴趣的是什么, 他们会依据哪些信息资源进行探索等, 以便做好各种应变的准备。二是依据学生的经验和学力, 推测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障碍以及由此产生的问题和疑义等, 以便确立应对方案, 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渐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养成良性思维习惯;三是在多维教学目标建构过程中, 当情感、态度、价值观与知识和技能目标失衡时, 教学应以学生发展为根本, 予以恰当应变与调控, 实现多维学习目标的达成。

2 从多元解读课文内容着眼拟设应变“预案”

语文课程的显著特点, 就是具有大量具体形象的, 带有个人情感和主观色彩的内容, 而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 在很多情况下, 由于个人的知识背景、生活经验、体悟角度等方面的差异, 面对同样学习内容他们也会有不同的感悟和理解。因此, 语文教学要尊重学生的智慧生成, 不能强求唯一的答案, 允许学生有自己的思考, 有自己的选择, 有自己的答案, 这就要求小学语文教学设计必须拟设多样性的应对方案, 作为预案, 一般说来, 主要有如下视点: (1) 在能够产生多样化解读的内容上, 从拓展学生思路, 优化学生思维出发拟设应对“预案”, 这种“预案”应是求异与优化整合的。如对一个问题的多种理解, 如何引导他们在分析归纳的基础上求同存异, 张扬个性;对片面和局限性的见解, 如何通过点拨使之深化和完善;对偏颇和创见共存的体悟, 如何进行引导, 使之在研讨比较的基础上达到消除偏颇、提升创见的目的等。 (2) 在容易产生疑义的内容上, 多角度地拟设应对“预案”, 预设怎样指导学生收集信息, 运用信息资源, 通过讨论、争辩消除疑义, 实现认识上的飞跃。再如面对一些含有人性哲理、价值观等方面的问题, 设计如何引导学生通过理解、演示、联想、操作等不同层面去认识和体悟。 (3) 在生成性问题上, 从诱导学生思辨、坚持个性化表达、激发创造精神出发, 拟设应对“预案”。促进学习生成的“预案”一般应从若干层面考虑, 一是怎样拓展教材空间, 进行启迪和诱导, 以引起学生的思辨;二是怎样依据学情进行点拨和激发, 以引起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深化和优化。如:你对这个问题有哪些看法?解决这个问题还有哪些方法和方式?你的这种认识的依据是什么?

3 从学生自主学习需求出发拟设应变“预案”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试行) 》指出, 要“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 勤于动手, 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获取新知识的能力, 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这就要求我们, 新课标理念下的自主学习形态及其目标内容, 必须把握实质, 拟设应对“预案”。 (1) 依据学生个体需求。即这种预案留给学生广阔的自主空间, 且贯穿于课前—课内—课后等环节的全过程。课前准备内容设计, 要体现出广、活的特点, 因为这是以引导学生运用各种方式收集信息资料, 为学习新知作铺垫为主, 要给学生提供广阔的空间, 如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 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内容, 自主设定活动的时空等。课堂自主学习指导内容设计, 要充分体现民主、开放, 凸显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营造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平等对话氛围, 如选取相机引导、自主感悟的阅读教学模式, 激发学生主体参与和竞争意识, 关注学生个别差异, 激发学生个性潜能等。课后拓展性学习内容设计, 要充分体现个性舒展和创造。主要从培养学生独特个体与自主参与出发, 如拓展途径、扩大视野, 动手操作、深化体验, 访问调查、加强交际等, 为学生营造广阔发展的空间, 增强学生自主意识。 (2) 依据学生交流合作需求。对于需要合作学习才能更好理解的课文内容, 要从互补性出发拟设预案, 而拟设预案的前提, 一是考虑内容的交流合作价值;二是交流合作要有明确目标与责任;三是交流合作的方式和方法, 避免交流合作流于形式和表面化。如:针对学习内容, 考虑学习小组如何划分适宜?如何引导他们明确分工, 责任到人?如何设计问题才能开阔学生的思路, 激发学生的兴趣?如何保证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在小组学习过程中, 老师应如何倾听, 如何针对可能出现的情况进行相机点拨和引导等, 而不是让学生按老师的意图或按老师规定的程序进行。 (3) 依据学生好奇和乐于探究的需求, 从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出发, 拟设应对预案。主要应根据教材内容, 多选择一些令其感兴趣的话题, 引导学生经历探究过程。如这个问题到底是怎么回事?请查找有关资料了解一下。你想了解这个奥秘吗?请设法实践一下等。

4 根据学生整体发展需求, 拟设应变“预案”

在学生的学习探究过程中, 其发展需求也会呈变化的态势。往往在读懂一篇课文之后, 他们会产生很多联想, 甚至有时会产生跃跃欲试的冲动。如课文中的事物还会怎样发展?在现实生活中有哪些类似情况?我们应如何对待、怎样解决?……因此, 这些情况都应在教学设计中提前考虑, 并从多角度、多层面拟设多种应变预案。一是让学生得到综合、全面发展, 即运用整合的观点, 像《语文课程标准》指出的那样, 拓宽语文学习运用的领域, 注重跨学科的学习, 使学生在不同的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 提高学习效率, 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的语文实践能力。二是注重学生个性和差异, 使全体学生都能得到发展。如同样是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可拟设调查采访, 实践考察, 网上查询等不同途径的活动方案;同样是考察学生语文能力, 可拟设演讲、答辩、图片展示等不同方式的方案, 以备学生的自主选择, 实现主动参与, 各显其能, 整体提高的目的。应变性小学语文教学法设计, 突破了传统教学法设计观念的樊篱, 为研究性学习课堂营造更广阔的空间, 有助于培养学生探究精神和创新能力。课堂教学许多即时情况是我们无法预料的, 因此教学设计必须多作宏观上的把握, 有充分的应变意识, 对新课程标准理念下的课堂教学也就会得心应手, 游刃有余了。

摘要:应变性是小学语文教学设计体现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价值取向, 因为无论是学生学习方式的多样化, 还是思维的差异, 独特的体验, 都是激发学生个性潜能, 培养创新精神, 提升价值观念的良好契机, 应变得好能凸现教师的创意和教学的亮点, 拓展课程资源的空间。

关键词:教学设计,应变性

上一篇:糖尿病合并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分析下一篇:影响高强度聚氨酯防水涂料拉伸性能因素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