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影视观后感

2024-04-15

革命影视观后感(精选8篇)

篇1:革命影视观后感

革命影视《辛亥革命》观后感

《辛亥革命》这一电影是对历史事件的纪念,通过荧幕上的历史画面,让我们看到祖国发展的道路,通过了解历史,认知历史,以促进当代的发展。

《辛亥革命》是一场充满荆棘的革命,在这一道路上,革命烈士用自己的鲜血描绘祖国的未来。辛亥革命发生的历史背景,注定了辛亥革命是一场空前的`革命,孙中山先生用自己的坚强意志,开拓了革命的新道路。电影中有许多细节描述,比如孙中山先生在国外与外国政府官员协谈时的激烈争论的一幕,其以一己之力舌战众人,在面对种种刁难与不理解的情绪下,孙中山先生丝毫没有动摇过自己的意志,这是铁一般的意志!这是铁一般的力量!正因为孙中山先生在思想上已经有了彻底的觉悟,在整个革命的道路上,才能走到最后。

电影中还有那么一幕,在孙中山先生与革命同志们讨论临时大总统的事宜的时候,有刺客枪击。一阵慌乱后,刺客被抓,在审问刺客的过程中,刺客对孙中山是满嘴的辱骂,黄兴进来后说了一句:“他和我们没有生活在一个世界里。”从这一细节可以看出,在当时清政府的历史背景下,要完成一场革命并不只是军阀形式的占领,一场完整意义上的革命,应该是深入群众的内心,在每一个人的心中都要播种革命的种子,而且还要让其健康成长。所以说,辛亥革命是一场伟大的革命,它不仅改变了形式,而且革命的精神深入人心,是一场实质改变的革命。

时代的发展需要结合实际,一旦其发展变成盲目的,脱离实际的,就需要勇于改变,将发展的方向标重新定位。辛亥革命给予了我们很多值得思考的地方,历史不会再重演,但历史的规律是会再现的,我们要观史而明智,把握历史的发展规律,正确指导自我的发展,不断提高自我的综合能力。

篇2:革命影视观后感

篇一:烈火金刚>观后感

刚刚看完优秀抗日题材电视剧《烈火金刚》,震撼了我心,震撼了一颗爱好和平,追求>幸福的现代青年的心。

在片尾,肖飞、丁尚武、林丽、齐英等英雄人物,或身缚手榴弹炸毁敌人正在修复的公路,或与敌人同归于尽。在与战友执行任务时力争献身、最后诀别的环节,队长史更新忍悲送别战友,双目含泪,一个铁打的汉子强忍内心的强大悲痛,通过向战友一拍肩膀和后来端起抢来的机枪向鬼子愤怒激射的镜头描写,淋漓尽致地突现了英雄的爱恨情仇。而肖飞身负重创,最终还是来到准备要炸毁的公路上,从容躺下,拉开身上捆绑着的数十枚手榴弹的导火索时,那一声“战友们,请向我投弹!”的大喊,更让人看得热泪盈眶,热血沸腾。女战士林丽奋力挣脱汉奸的阻挡,冲向敌群的英勇身姿,更是让人肝肠寸断,顿生无限敬仰、强烈的爱国主义革命情感。同时,对穷凶极恶的敌人更是充满了无比的仇恨。片尾中的熊熊烈火,又一一再现了牺牲了的英雄们光辉形象。他们在烈火中重生、涅盘,在人民正义战争中归于永恒。人民永远铭记他们。

看完此剧,心中久久仍不能平静,我们现代的爱国意识应该与历史时期的英雄们是一样的。但奋不顾身、为国牺牲或与邪恶抗争的>勇气及对强寇顽敌舍命拼搏、视死如归的大无畏精神境界,笔者认为,现代的我们与英雄们是不可同日而语了。面对英雄,我们应该反思自己。要不,为什么在和平的年代,经济快速发展的如今,那么多丑陋的行径,罪恶的举止,无人阻止或止而不绝?公交车上肆无忌惮的骚扰、偷抢;大街上围观恶人的挥刀行凶,以及那么多贪赃枉法的贪官污吏,腐败机构的横行霸道,鱼肉民生的种种恶行。这林林总总的新闻或消息报道的内容,都令人发指,深恶痛绝。

然而,造成人人自保,趋利弊避害、明哲保身及纵容犯罪的一系列根源何在?笔者认为,是浮躁的时代冰封了人们的爱心和正义感,无数个血淋淋的案件事实和身边耳闻目睹的真实事例,也侧面反映了机制的不公与经济发展带来的价值观颠倒或泯灭。人们选择了沉默,选择了逃避,选择了面对嚣张罪恶的忍气吞声。究竟谁之过,到底谁之责?这个时代是缺少了英雄了吗?难道是我们不需要了,还是英雄真的都已成为过去?

笔者深深相信,时代在变,但我们呼唤英雄的声音依然热切。让我们呼唤英雄,创造时代的英雄。英雄归来!

篇二:辛亥革命观后感

完电影辛亥革命之后,我的第一感觉就是,这既不像电影,又不像纪录片,这是电影界的一种异类影种,既可以说是一种大胆的创新,也可以说是导演基本技能的缺乏。

我认为,所谓电影,必然需要电影的娱乐性,缺乏娱乐性的电影,就像甘蔗缺乏了水分,嚼之无味,没有养分可言,也没有嚼的必要了。电影选择了让成龙来饰演黄兴一角,势必看重了成龙的市场和其无可替代的电影娱乐性,即所谓的成龙式的动作表演。我不知道成龙对于历史影片的市场效应到底如何,但至少全影看下来,成龙的动作表演,或者说他能够赋予电影其个性化的特征没有展现出来。简单来说,我们没有看到成龙的精彩动作场面。或许有人要问,这是一部记录史实的电影,没必要那么精彩的动作,主要还是要忠于历史的事实。那么我想说,既然不需要那么精彩的动作,既然要忠于历史的事实,那么还要成龙演作何?电影的灵魂娱乐性如果没有展现出来的话,那么还不如制作一部枯燥无味的纪录片意义重大。再者,成龙日趋消瘦的身材怎么看也不会象有点肥态的黄兴,如果形象不相像,我看连对于历史的真实性的追求也未必满足得到。

其实,电影本应该有足够的娱乐性的。电影既然启用了成龙,我认为可以在几大起义中独立穿插若干个动作场面来展现成龙的动作和电影的娱乐,当然在不影响整个>故事框架的前提之下。一来,让大家感受到当时辛亥革命的气势磅礴,革命烈士的群情激昂。二来,让大家也可以感受到电影本应该给观众的一种娱乐享受。比如,成龙的手指受伤,我原本以为,后面的战争会描述成龙怎么在手指受伤的情况下,去英勇杀敌,叩响革命的枪声。但后来证实,这只是个小的插曲,稍纵即逝,根本没有后面的情节呼应,恕我实在无法揣摩导演设置这个情节的意义何在。既然已经开始着手一些细节的故事性描述,却没能够发挥出其本应该具有的故事性情节。既然已经邀请了诙谐动作片泰斗成龙参演,却只是让他演了一部以文艺形象为主的革命形象。我只能斗胆认为,导演的电影娱乐性的把握相当不够。

那些略显单调的战争场面,大致基本雷同,缺乏电影娱乐性的因素,比如说荡气回肠的杀敌场面,比如说精彩的动作,枪击画面,我觉得所有的一切完全可以用历史音像资料替代,反而让人更加有对还原历史的激动和对历史战役,革命情怀的共鸣。而电影花了大量笔墨去描述战争的场面,一来,没让观众觉得打得有多精彩,二来,也没让观众觉得这些战争场面有多么真实,震撼。

我觉得整部电影最成功的就是对朝廷的描述。里面有娱乐性的成分,也丝毫不影响历史的真实性。举一例,太后最后的一句呐喊,“退位”。我觉得娱乐性很足,退位是靠呐喊的么?退位难道呐喊一下就可以退位了么?当时的清朝太后难道也喜欢咆哮么?显然这些属于电影本身的娱乐效果,但丝毫没有影响到整个电影的历史真实性,清朝的丧钟的确已经敲响,清朝皇室的无奈和落魄在这一刻显现的淋漓尽致,这才是电影和纪录片的最大区别。

辛亥革命举世非凡。而电影尚未成功,导演还需努力。

篇三:党的女儿观后感

伟大的中华大地养育了亿万儿女,圆明园的火光,列强的入侵,唤起了一代青年的致力共和。卢沟桥的枪声,日本狼儿女的狂笑,激发起又一代青年的拍案而起,舍生忘死,挽救民族危难。翻开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册,每一页都闪耀着爱国主义光辉。

大江东去浪淘尽,却淘不尽你恒古不变雄浑的气宇;淘不尽你五千年历史的轩辕。今天的美好时代又是用多少英雄的血肉之躯得换而来。我们,怎能忘记。

看了影片《党的女儿》后,我感触很深,令我无法释怀。影片讲述了一个感人肺腑的故事,影片中的中华儿女不畏强权压迫,不为豺狼虎豹,为了人民的幸福,为了民族的自由,为了国家的独立和昌盛,谱写了一曲曲响彻云霄的爱国主义壮歌。

影片中的一个镜头市场在我的脑海中浮现:三名共产党员有重要情报汇报给游击队,在半途中,一名共产党员走失了,她不幸被敌人抓住。敌人逼她说出另外两名共产党员的下落,但她宁死不说。她知道,只有不让敌人得逞,我们才能赢。敌人发怒了,残忍地用火将她活活烧死。在火海中,她巍然屹立,没叫喊一句,犹如铁铸。在她心里革命的利益高于一切,她身上的的每一个细胞都浸透着这种精神。

时间的消逝可以让我们忘却伤痛,却忘不了屈辱。爱国主义的思想已经渗透进了中华儿女的血液中,一代代传承;爱国主义的力量是不可战胜的,历史已经证明中华儿女爱国势不可挡;历史翻开了新篇章,我们的祖国也在逐渐走向繁荣富强,中华儿女依然用不同的方式诠释着爱国主义思想。

烈士们用鲜血换来了尊严,用生命换来了和平和发展。他们的壮举激励这我们努力学习,发奋学习。作为新世纪的少年应珍惜今天幸福的生活,把我们的爱国热情化为动力,努力掌握科学文化知识,为将来报效祖国奠定坚实的基础。用我们的双肩担当期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重任吧!

篇四:闪闪的红星观后感

这周,社区组织我们观看了一部电影——《闪闪的红星》。影片反映了党和红军为了使穷苦人民能够得到解放,他们打土豪,分田地,同敌人过着艰苦的生活。

故事讲述了在毛主席建立的冈山根据地,有一个勇敢的少年——潘冬子。东子的爸爸是一名红军。一次,他爸爸在战争中受了重伤,必须做手术,医护兵给他做手术时他却坚决不用医学专用药,要把医学专用药留给其他更需要它的人用。手术中,他浑身都出着冷汗,但却没有哼叫一声,这可不是一个普通人能够做到的呀,多么坚强的意志力啊!东子的妈妈也是一名党员,她为了掩护正在转移的群众,置生死于度外,最终,在烈火中光荣牺牲了。

受家庭的熏陶,东子从小就机智勇敢,他积极参加对敌斗争:他在战斗中破坏了吊桥,切断了敌靖卫团的后路,使敌人缴枪投降;他巧妙地把盐化成水,躲过敌人的搜查,送给游击队;他和椿伢子把情报送给游击队,搞沉了敌人的运粮船,破坏了敌人的搜山计划;他沉着机智地应付了胡汉三多次狡猾的试探和盘问,最终满怀仇恨地砍死了胡汉三,有力地配合了游击队攻打姚湾镇的军事行动。

“红星闪闪放光彩,红星闪闪暖胸怀„„”每当听到这首歌曲,我就想起了那些在战场上光荣牺牲的战士们热血沸腾的画面,我就恨不得也冲上去,把那些敌人全都杀个精光。

如今,我们生活在如此幸福的环境里,没有战火,没有血腥,我们还不好好珍惜?现在,我们要做的只不过是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同学们,让我们好好珍惜这样的生活,把握机会,创造自己的美好未来。当然,我们永远不能忘记,这样的美好生活就是谁换来的?是那些革命战士们的鲜血和汗水换来的!

闪闪的红星会永远印在东子的脑海中,它也时刻呼吁着我们支持共产主义事业,做一名新时代的小战士!

篇五:红色娘子军观后感

在风光秀丽的万泉河边,青山绿水中有一块绿草坪。恰似仙境般的人间佳境,绿树成荫,鸟语花香。这就是娘子军连的驻地,一群花样年华的红军女战士,就在这儿落脚。看了电视中把红军置入如此美丽的地方驻防,真令人羡慕,让人会萌生出去当一回党代表的想法。后来因驻地被南霸天查知,娘子军连再度转移,这一次所到之地更美,俨然一个天然渡假村,阳光、海浪、沙滩,还有一群朝气蓬勃的姑娘。洪常青和吴琼花被姑娘们有意地掇合到沙滩上散步,那碧水云天,佳人作伴的场景,看了以后谁都会为之心动。

《历史的天空》中饰演东方闻樱的演员殷桃,在《红色娘子军》中出演主角吴琼花,给我们带来了一个青春偶像版的红色经典新形象,与电影中的吴琼花有着不同的气质,与样板戏中的吴清华则更是相去甚远,电视中的吴琼花总体表现得更是青春靓丽。

电视中新加入了一个角色,由南洋归来参加革命的姑娘,同伴们称她为南洋女。以我看,这个南洋女才是令人喜欢的角色。南洋女漂亮“洋气”见过世面,知书达礼,心胸宽阔,意志坚定,吃苦耐劳,懂得体贴,把整个娘子军连的姑娘们衬托得土气十足。她告诉姑娘们党代表常作的手势“V”代表着胜利,她理所当然地成为教员教姑娘们识字;她的射击技术因曾经在南洋常玩猎枪而技高一筹,她在南洋是游泳冠军,所以吴琼花与她比游泳技术时只得甘拜下风而“耍赖皮”。

南洋女在电视中虽然只是吴琼花的陪衬,但事实上更讨人喜欢,形象更为高大。当假特派员到来,派工作组把南洋女当作奸细抓了之后,她表现出的高风亮节实为一个女人很难做到的。后来被南霸天俘获,她与一同归来的未婚夫,在父老乡亲面前举行了一场类式于“刑场上的婚礼”而被杀害。南洋女的形象完整谢幕,令人唏嘘不已。

《红色娘子军》比以往的电影和样板戏好看,主要是摒弃了那种时代的“左”的影响。南霸天的角色也很丰满,以我看,如果说南霸天是一个开明绅士的话,则比以前所有影视作品的类似角色更饱满,一方面,他饱读诗书、举止风雅、仗义疏财,简直是不可多得的一个“人才”;另一方面,他财大势大,为了维护自身利益,也不乏巧取豪夺,有着内心残忍和恶毒的一面,对其他乡绅势力也形成极大威胁。他为了笼络红军家属,施以怀柔政策,竟然能做到开仓放粮。电视中对南霸天的总体形象描述也显得极其自然,很少雕做的痕迹。吴琼花与南霸天结下不共戴天之仇,起因是南霸天的手下放火烧了吴琼花的家,事实上也是南霸天放任手下的所作所为,最终霸占了她家的地,欠下了烧死三个家人的血债。

吴琼花的形象,随剧情的进展,逐渐变得公式化了。开始阶段,她天不怕地不怕,敢作敢为,反叛精神强烈,表现得极为突出,是一个可爱可敬的角色。按南霸天的说法,她“杀人放火,无所不作,非常历害”。后来,在娘子军连表现进步,虽有很多冲动出格之处,但逐渐成熟,“进步”很大,也就磨平了她性格中那种桀骜不驯的棱角,成长起来。不过,由于演员殷桃的长相气质,后来的成熟总觉得缺乏某种成熟的韵味,而更像是难以脱离青春偶像般的表演。

篇3:革命历史题材的影视剧创作研究

关键词:革命历史,影视剧

革命历史题材的影视剧主要来源于当代文学 ( 1949 - 1967) , 也称为十七年文学这段时期作家创作的以1921 年中国共产党建党至1949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这段革命历史为题材的作品。我国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兴起一股创作革命历史题材的文学作品风潮。进入新世纪后, 国内再度兴起一股革命历史题材的文学作品创作浪潮, 一大批经典的革命历史小说《林海雪原》《红日》《红岩》等纷纷再版, 成为一部部畅销书籍。至此之后是连续的重拍“红色经典”, 笔者研究发现几乎所有的革命题材的经典文学作品均被搬上荧幕。不管是文化现象还是社会现象的出现均有内在的原因, 就上述情况 ( 改编革命历史题材文学作品) 也不例外。

一、革命历史题材影视剧创作繁盛原因分析

如今, 国家经济发展速度不断加快、科技水平不断提升。文化多元日趋显现, 为什么自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 钟爱爱情、武侠、戏说等影视作品创作的艺术家们对革命历史题材的文学作品加以重视? 原因多种多样, 其中最主要的原因为下面几点:

( 一) 历史和精神文化的传承呼吁

在中国社会生活中出现大量的革命历史题材影视作品是国内独特的文艺现象。我们也可以这样认为, 其中具有的历史记忆有很多, 一个国家或者民族最珍贵的精神财富也包含其中, 对这种记忆加以尊重是创作者尤其是从事红色经典改编活动编导们的责任, 让整个民族记住那一段血与火的历史。所以, 对这笔财富怎样利用, 把历史的原汁原味保存在精神记忆力, 成为文艺界普遍探讨的话题之一。在革命历史题材影视作品创作中, “红色经典”改编而成的影视作品占有很大的比重, 所以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就流行的改编“红色经典”有其存在的必然, 就其自身而言, 一些作品之所以会经历时间的考验, 成为经典和其顽强的生命力和超越时代限制的公知具有很大的联系, 奉若圭臬并非经典存在的意义, 被高阁“悬置”, 也不能产生经典, 价值为其最重要的传承。从某种意义上而言, 在屏幕上频繁出现革命历史题材影视作品, 也是一条维持革命历史题材文学作品生命力的重要途径。市场调查也表明, 从权威机构发布的收视数据中我们可以看出, 对革命历史题材的影视作品, 观众的关注度较高, 其市场比较广阔。

( 二) 主流文化构建的需要

革命历史题材影视作品具有较为特殊的题材, 所以其应该自觉肩负文化、历史传承的重任。但是, 对革命历史进行反应的影视作品和历史书有一定的不同。普通民众作为其受众的主体, 这类型的影视作品肩负着宣传国内主流文化的重任。如今, 语境趋于多元化, 要想让广大观众华英这类型的影视作品, 就不能对历史资料进行堆砌, 要对观众的心理有所了解, 具有良好的艺术创作基础, 在科学的创作方法下, 为观众提供具有营养的文化产品。国内文化发展的趋势和要求需要创作者牢牢地领会和把握。自觉地肩负起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任, 以国内现代化建设为基础, 以满足群众的文化需求为目的, 促进社会和人的全面进步、发展。

( 三) 市场商业利益的考虑

进入新世纪后, 国内经济水平不断提升, 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稳步提高, 需要的精神文化日益丰富。他们欣赏电视电影的水平也有所增长。同时, 大众传媒的市场竞争在不断加剧, 为了对生活偶的话语权锦绣谷争夺, 影视制作商在深入市场、寻找市场, 以便于制作的影视作品和大众的口味相符合。《激情燃烧的岁月》的一大批经典的历史题材影视作品打开市场后, 对革命历史题材影视作品所具有的广阔市场被电视界看好。可以说在市场营销规律的促使下, 我国文艺创作的主旋律为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剧, 选择上述主旋律, 可以大大降低投资风险, 因为他的读者和受众已经积累及几代人, 具有较高的认知度, 因此更容易走俏于市场。同时, 观众对改编的“红色经典”作品具有较高的期待性, 对制片商而言, 发行的宣传费用更少, 而且在国家影视文化出版部门审核作品的时候, 主旋律的作品更容易过审。就企业性质的制作公司而言, 对主旋律作品进行投资, 拍摄的费用以及制作成本较低, 更会被广大受众所接受, 投资收益见效较快。

( 四) 大众的审美追求

任何一种艺术和媒体形态都需要具有一定的受众, 作为一种媒体, 电影电视和其他商品相比, 具有一定的不同, 这种不同决定了作为买方的媒体和作为买方的影视制作最终需要投资方、广告商等掏钱, 广告方的钱来最终还是由观众埋单, 他们对收视率极为关注, 广告商对收视率高的影视资源趋之若鹜, 所以媒体以及制作方对收视率高的影视作品也更为重视。就国内而言, 对收视率最广泛的认识为: 一个“磁铁”, 观众不仅被其吸引, 广告商也被其吸引。如今媒体投资资源日趋丰富, 观众作为最终的埋单者选择的空间很大, 仅仅需要操控遥控器, 就可以换掉不符合自己口味的电影电视作品, 各类型的影视作品中就存在竞争, 收视率由此出现。时代在进步, 媒体资源随着时代的进步会越来越多, 在市场经济背景下的媒体运作需要以满足受众的各种需求为最终标准个基础, 影视节目的收视率被观众的喜好 ( 收视率) 直接决定, 所以检验影视节目成功与否的标准为观众的选择。

( 五) 媒体的推广

如今科学技术在不断发展, 媒体也被其所促进, 获得蓬勃的发展, 作为影视艺术题材的一种, 革命历史题材影视作品, 由于市场空间巨大, 热度不断提升, 多种媒体会对其越来越青睐, 这也严重考验着革命历史题材的影视作品, 唯有全方位的整合多种媒体之间的资源, 才能最大化的传播革命历史题材影视作品。如今网络视频的竞争最为激烈, 不仅传统门户网站开始推出网络宽频, 同时专业性的网络公司在国内也开始出现, 浩瀚的网络海洋中已经可能容纳所有的影视资源, 广大消费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合适的影视作品观看, 可以随时的转换并自由的选择传播者和受播者的身份, 这对影视剧节目的传播更为有利。

二、革命历史题材影视剧的创作特征

( 一) 力图恢复革命历史全貌

由于革命历史题材影视剧的加入, 使得革命叙事具有的内涵更加丰富: 那就是续写经典革命叙述, 并重新审视和言说某些领域, 把大统一的革命历史格局予以打破, 想把当年国内革命历史的真实情况向观众展示。其一, 续写革命历史。研究近些年国内出现的红色影视中, 很多都以革命历史为题材, 如《延安颂》、《解放》、《建党大业》等。这些作品把革命的意义、价值和导向加入革命叙述作品之中, 对历史的进步性进一步强调, 并从根本上证实共产党政权是国内唯一的合法政府。延续了经典革命叙事的经典表达。其二, 补写革命历史, 对民族精神构建、抗战语境进行重塑。革命叙事不仅对经典革命叙述中延续革命正当性以及政权合法性进行延续的同时, 更把当前的人道主义、民族主义等加入其中, 试图恢复被埋没的历史, 事实上是补写经典革命叙事, 也是当前历史话语突破的展示。其三, 如今国内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中普遍认同在抗日战争中国民党军队在正面战场的作用, 也以较大的篇幅再现和论述。其中有国民党抗日和全民的抗日。

( 二) 不完美英雄人物的塑造

国内外所有战争文学的审美诉求均统一: 打造英雄形象, 但是时代的不同, 创作者理解的“英雄”内涵也存在一定的差异。具有中国特色的并在一定历史中诞生中的革命历史题材文学作品具有特殊性。塑造出一批空前绝后的新英雄形象是其主要的特点和成就, 这一类英雄是无产阶级利益的集中代表, 他们信仰共产主义, 具有典型的共产主义价值观。和国内古典英雄相比, 这类英雄最主要的区别为他们的思想、精神和道德均异常伟大, 超人的物质力量并不是这类英雄完成和实现业绩的依靠, 他们依靠的是蕴含有丰富文化内涵、强大精神动力的红色理念精神。缺少的精神支柱就如缺少了灵魂, 人就无法立足于社会, 这也是人们广泛欢迎革命历史题材影视作品的重要原因之一。英雄并非天生而是来源于劳苦大众之中, 他们均是普通、平凡的人, 不仅有闪烁光辉的灵魂, 也有普通人具有的缺点, 但是在革命历史中之所以永垂不朽和其强大的灵魂具有很大的关系。

( 三) 体现当代人们的审美意识和心理

革命历史题材影视作品经久不衰, 广泛传播, 说明广大群众的喜爱, 从侧面反映了其符合人们的审美需求或者满足人们的心理期待。在特定历史时期的影像市场展现的影视作品, 也是一个社会的缩影, 确切的讲反应了整个社会心态。如今, 文化语境在不断趋于多元化、多样化, 人们在市场经济体制中面临繁琐的情感问题、工作压力, 娱乐和精神享受是人们观看影视作品的主要驱动力, 如果影视仅仅重视教育意义, 那么很难在市场中受欢迎。如果把娱乐性和精神品位很好的引入革命历史题材影视剧, 那么会取得更大的成功, 如电视剧《历史的天空》里戏说成分几乎没有, 其以红色理念为依托的娱乐性属于高级精神娱乐。我们都知道, 一种商品在要想在市场上走俏, 不仅要和广大消费者的社会心理相和, 其自身的品质必须独特和优秀, 就影视作品而言更是如此。作为一项文化产业, 电影电视在市场经济体制下, 必须走一条可持续发展道路, 受众的审美心理就是群众的审美心理。正是深谙这一时代心理, 新革命历史题材影视作品获得了广泛的成功。

三、革命历史题材影视剧创作的思考

革命历史题材影视剧尽管在时下的荧幕中播放的频率高, 较受人们的亲睐, 但是我们不得不正视革命历史题材影视剧中的一些情节、英雄人物的模式化创作等问题, 因而有必要对此后的革命历史题材影视剧发展提出一些建议。

( 一) 弘扬主旋律

在新的历史时期, 国家鼓励文艺领域百花齐放, 电视荧屏和电影市场的竞争更为激烈, 观众将面临多种题材、多种形式的影视作品。影视作品中塑造的艺术形象, 要切实的反应老一辈革命家在反抗外来侵略, 为民族解放斗争过程中抛头颅、洒热血的感人故事加以再现, 鼓舞全国各族人民。在电影、电视作品中弘扬时代主旋律以及优秀文化就是确定国家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 满足人们对文化的诉求以及时代对文化的诉求, 这是当前国内红色电影电视最突出的特征。电视剧《日出东方》, 对五四运动时期进行艺术的塑造, 涌现出一大批典型的具有独特性格的中国知识分子形象, 他们代表了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的理想、追求、人格等, 其中突出描述了李大钊, 毛泽东、周恩来、瞿秋白等人, 并历史性的评述陈独秀的功与过, 深受观众喜爱, 用艺术的手法展示当时先进的知识分子, 接受马克思主义洗礼, 创建中国共产党的艰苦历程, 描述了他们以中国的实际情况接受马克思主义, 领导工人阶层探索富国强民的道路。

( 二) 历史书写中的现实情怀

历史和现实之间是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影视剧的创作空间, 即用宏大叙事对重大革命历史时间进行着力的渲染, 烘托出英雄人物的光辉形象, 由此对当代人进行启发, 并深入的反思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这种表现方式被称为“隐喻”, 自认的衔接了现实和历史。这种内在的联系并不仅仅的模仿和复制, 也不是简单的对比。学者余秋雨以历史剧为基础, 总结出存在于创作艺术手法里的弊端, 上述两点也批判的提出。革命历史题材作品通过两个层面对历史书写现实的情怀进行表达。第一个层面, 使用艺术性的手法对历史事件、人物和氛围加以再现。首先, 对错综复杂的历史事件进行真实叙述。其次, 精心营造真实的历史氛围。第二个层面是作品的言外之意, 直接了当的指责出不尽如人意的地方。第二层面和第一层面相比, 更倾向于要求真实性。

( 三) 平民视角, 关注人性

我们之所以对主旋律进行弘扬, 因为其思想和精神符合了时代主流前进的方向, 其内含的思想和精神并不是简单地说教和语言, 而应该在广大人民群众实际生活中有所体现, 因此我们必须用平民化的视角, 在千家万户中磨练主旋律、发展主旋律, 文化背景也会被这样的现实主义精神所深化。回归民间是当前革命历史题材影视发展的趋势和方向。《历史的天空》创新了人物表达、叙事等, 反映了新的历史背景下影视界历史观的转变, 让国内革命历史影视作品更加丰富, 由过去歌颂战争的宏大走向现在对战争进行反思。其一, 历史观的改变, 我们不在以政治的角度来关注历史和战争, 而是从民间开始, 从过去歌颂战争胜利到反思战争。其次, 展现历史中的人性, 全面的铺张人物的个性, 编剧改变以往从剧情定人物性格的做法, 而是以人物的性格来安排故事情节。

四、结语

革命历史题材的影视改编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的变化的, 目的就是和时代的审美需求符合, 影视改编中国革命历史题材的性质决定了它并不仅仅是文化产业更是一种事业, 把革命历史题材作品改变为影视剧, 要把精神文明建设和市场发展规律很好的协调处理好。影视剧发展的历史也早已证明, 不合乎常理不科学的改编方式只丧失越来越多的观众, 市场份额会越来越低, 更无法取得预期的经济收益。唯有准确的定位革命历史题材影视剧, 然后以其定位为基础, 对剧情、人物形象等进行科学、合理的定位, 这才能进一步促进革命历史题材的影视剧创作水平和质量。

参考文献

[1]杨伟光.繁荣重大革命和历史题材影视创作[J].当代电视, 2006.04.

[2]严红兰.当前历史题材影视创作的价值观问题[J].江西社会科学, 2014.

篇4:革命影视观后感

毫无疑问,本书获得茅盾文学奖,作者徐贵祥在其中灌注的心血是相当巨大的。但是,有一个问题对这部作品的获奖的重要性也是不容忽视的。那就是在接触文本之前,更多的读者接触的是由张丰毅、殷桃、李雪健等人主演的电视剧《历史的天空》。正是由于电视剧的热播,文学接受者才开始注意对《历史的天空》的小说文学文本进行阅读,进而使其在图书市场的销售量大增,并造成巨大的影响,这在某种程度上为该书的获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其实,这种电视剧热播、革命历史题材文学作品紧随其后上市的情况在世纪之交的中国是一种普遍现象。《亮剑》、《父亲进城》(电视剧名为《激情燃烧的岁月》)、《军歌嘹亮》、《暗算》、《功勋》、《延安颂》、《长征》、《八路军》、《新四军》等等革命历史作品都是电视作品与文字作品的上市同时进行,甚至有的电视作品还先于文字作品。电视剧对革命历史题材小说的影响莫过于作家权延赤的《狼毒花》了,原著的出版是在上个世纪90年代,除了文学评论界对其简单的介绍与分析外,并未产生更大的影响。但随着由于荣光等人主演的同名电视剧《狼毒花》在2007年夏季各省市卫星频道的热播,爱睡女人、打仗不要命的“老常”一下子走进了千家万户。紧随其后的就是文学作品的再版与热卖,甚至连权延赤的其他作品也得到了市场的青睐,文学界也不得不对《狼毒花》开始了新一轮的重新解读与研究。而改编自都梁同名小说的电视连续剧《亮剑》在央视热播,也获得了极高的收市率。紧接着该剧的原版小说便出现在中国大的大街小巷。那么是什么样的原因,会导致了剧本先行,电视剧亮相,然后才是文学文本的露面,宣告了政治/艺术/商业三位一体的红色影像文学的诞生呢?

事实上,这种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与革命历史题材小说的再度繁荣。对应着中国社会深刻的历史转折,时代语境的巨变促成了新的革命历史想象。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中国又无反顾地走上了经济体制改革之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使中国发生了一次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变革,它改变了中国延续了几十年时间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政治意识形态不再是社会中的主宰力量。政治语境的变化必然带来社会文化语境的变动以及新的的社会文化思潮的涌动。这种变动表现在社会文化语境上便是:首先,政治与文学的规约、冲突日见其少,思想的空间日见其大。其次是人们的思维方式、立场、观点呈多元、分散的态势,比如新自由主义、新保守主义、新左派、民族主义。再次,思想的探索与交锋更重视现实中的问题甚至是制度层面的、可操作的问题,比如现代性与后现代性问题、市场经济的理论问题以及公共领域和私人领域的划分问题等等。正是90年代文化语境中的这些变化,构成了以个人体验与趣味为核心、世俗价值观为底色的新的文学时代。新的文化语境的变化必然影响到文学艺术的创作观念,我们可以用这样一个体式来标明二者的联系:社会文化语境的变化——文学语境的变化——文学创作的变化。关于这次中国社会文化思潮的涌动,金元浦谈道:“在道德准则上,一批人实际上已经经历了由传统集体主义向个人主义、后现代主义的转化,由崇尚精神完善到崇尚物质实惠的转化。人们的物质消费的欲望日益高涨,享乐型的生活期望日益膨胀:人们往往不再关注政治历史的伟大推动者和伟大主题,只关心生活和身边的‘小型叙事’;人们不再关注哲学文化的形而上终极探寻和未来世界的‘辉煌远景’。转而关注自己、关注当下,关注所谓的‘生活质量’。”市场经济体制中经济行为的灵活性、自由性以及追求利润的合法性激活了长期被压抑着的国人的金钱意识和消费意识。尤其是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基础十分薄弱的国家里。人们关心的是怎样获取自己起码的生活资料,怎样最大程度上改善自己的生存条件,这一切都排斥着他们对精神文化的追求。文学对于普通大众来说,已经成为可有可无的事情。世纪之交的中国文学生存和发展环境被社会文化语境的变化而彻底改变,这种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文学接受者阅读行为的改变。在新的经济文化条件下,大众的阅读行为虽然仍在广泛地发生着,但是他们的阅读对象发生了变化。普通大众是按照他们各自的兴趣和文化水平选择文本进行消费。他们的阅读动机转向了娱乐性、消遣性、感官刺激性、知识性。第二,市场经济条件下,文学的生产与消费也被纳入整个社会化生产与消费的轨道中,消费对生产的制约和影响作用是非常直接的。第三,随着市场经济的来临,虽然文学与政治的关系出现了历史性的进步,但文学仍然是主流意识形态文化战略的一个组成部分,政治的制衡仍然存在,文学仍是在经济全球化的形势下实现国家新的战略目标的需要。

归根结底,在幕后操纵革命历史题材小说与电视剧命运的无形之手就是电视媒体生产背后的市场商品经济运营策略,毕竟影视作品的传播归根到底是一个市场机制问题。市场经济的崛起,对国人的意识形态的影响和改变是显著的。市场经济体制中经济行为的灵活性、自由性以及追求利润的合法性激活了长期被压抑着的国人的金钱意识和消费意识。在这种条件下,文化产品的生产与消费也在实质上被纳入到整个社会化生产与消费的轨道中,消费对生产的制约和影响作用是非常直接的。因此,文化产品的投资者们便看中了革命历史题材小说的这个巨大的潜能市场。一方面,它代表着国家主流意识形态,对其的生产、传播、流通必然受到国家的重视与保护,甚至有可能得到国家的部分资金援助:另一方面。革命历史题材小说的文化消费者群体是巨大,构成是多层面的。上到政府官员,下到平民百姓,都对革命历史题材文化产品具有浓厚的兴趣。普通百姓想从中看娱乐及刺激,政府则想让青少年从中看到民族精神与英雄精神,受到革命先

篇5:革命影视观后感600字

电影《辛亥革命》拍得的确好,特别好,让人看完之后感觉到非常的激动和振奋,尤其电影用很大的篇幅真实的还原了广州起义,还原了黄花岗七十二烈士,还原了林觉民的与妻书,还原了林觉民在写完与妻书之后的那段时光,以及他在广州起义当中英勇献身的过程。

尤其当听到电影旁白中与妻书的内容,真的有一种热泪盈眶的感觉,这些才华横溢的年轻人,这些朝气蓬勃的年轻人,他们看到了中国的落后,看到了清王朝腐朽的统治,看到了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看到了麻木不仁的中国人,他们毅然决然的抛家舍业,放弃了自己优越的生活,放弃了在世人眼中光明的前途,毅然决然的抛头颅洒热血,投入到了革命当中,真的是非常的让人敬佩,我们现在每一个人活着的人,都不应该忘记他们,忘记他们曾经的英勇的行为,以及为中华民族之崛起而奉献出的年轻的生命。

电影《辛亥革命》当中非常真实的还原了当时清王朝统治下,不论是官员还是老百姓,最真实的生活状态,尤其当他们看到一个小孩子,一个什么不懂的小孩子,只因为他是皇帝,都要纷纷下跪,口称奴才,这是让现在的人无法理解和接受的,但那就是当时的现实。当时所有的中国人,在封建的清王朝的眼中都是奴才,都是可以随时打杀的奴才,都是要跪着和他们说话的奴才,而正是辛亥革命的成功,让我们终于可以不用再跪着说话,不用再当别人的奴才,我们终于可以堂堂正正地成为一个人了,这是辛亥革命最大的成功。

篇6:经典革命影视小兵张嘎观后感

故事讲述了抗日战争时期的河北白洋淀,调皮莽撞的少年张嘎(安吉斯)目睹奶奶为掩护八路军逃跑被日寇杀害后,只身来到县城要找到游击队排长罗金宝(张莹),好让他帮忙为奶奶报仇,哪想真遇见罗金宝时,他将对方当作了汉奸,闹了笑话。误会解除后,张嘎梦想成为一名小八路,并想拥有一把枪,结果因为太想得到枪,他不但在和胖墩(吴克勤)打赌时耍赖,还违反纪律将某次战斗中收缴到的真枪偷偷藏在了树上的鸟窝里,再闹笑话。

张嘎可没将笑话当笑话看,想不通的他约上胖墩又来到县城,要自个替奶奶报仇。在县城,张嘎遇到鬼子龟田(葛存壮)和胖翻译(王澍),一番斗智斗勇,两人没从张嘎身上捞得什么好处。一些列事情经历后,张嘎由鲁莽捣蛋的少年成长为真正的八路军小侦察员。

对于中国人,这也许是我们最该拥有的品质,灵魂深处的坚强,我坚信着那股燃烧,就像是真正的“魂”。

篇7:革命影视观后感

离开电脑后,我的心很久很久总是不能平静,那一幕幕像又一次放电影一样一遍遍地浮现在我眼前:嘎子不顾自己的安危去救老钟叔;嘎子聪明伶俐、机智勇敢,他有一回用鞭炮把日本鬼子从东边引到了西边,最后日军全军覆没;嘎子还是个乐观向上的人,他很小就失去了父母,但他仍然快乐地生活着……

写到这儿,我想起了我们自己。不像嘎子,我们每天都过着像蜜一样甜的生活,周围有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叔叔阿姨、老师同学的关怀和帮助。可是我们中的很多人认为这一切都是理所当然的,都不知道好好珍惜。前不久我看了一套名为《猫武士》的书,书中说:“宠物猫是软弱可欺的,而且一日为宠物猫,终身为宠物猫”。虽然我不完全赞同这种观点,但我还是希望我们大家不要做“宠物猫”。我们常常喜欢说:“今天我以父母为荣,明天父母以我为荣”。可是,如果我们今天不好好努力,明天又拿什么让父母为荣呢?

篇8:革命影视观后感

关键词:革命历史剧,传播理念,制播模式,定制剧

文丨王优

在众多题材的影视剧中, 革命历史剧承担了重要的主旋律舆论引导责任, 成为近年来荧屏上经久不衰的主要题材。电视作为当今社会的主流媒体之一, 凭借着自身传播力、引导力强的优势, 让革命历史剧在国内主流价值观传递上达到“1+1>2”的传播效果。本文试图透视近年来中国革命历史影视剧的制播情况, 分析当代电视媒体中革命剧贯彻了怎样的传播理念, 并以湖南卫视为例, 对革命影视剧独特的制播模式作了探索。

1 电视媒体中革命历史影视剧的传播理念

承袭我国“文以载道”的传统, 诞生在新中国探索前进时期的电视剧更多地成为了宣传国家意志的工具。随着时代的飞速发展, “工具论”逐渐被摒弃, 电视剧越来越倾向于满足普通大众的需求, 电视文化逐渐被理解为大众文化、通俗文化。作为一种节目形态, 电视剧的传播理念需通过电视的定位来有效传达。因而, 电视剧是大众的、通俗的, 也是主流的、精英的;是为了社会产品, 也是公共文化服务载体;是单一为党和政府的宣传工具, 也是综合多元思想与文化的亲民作品。革命历史题材影视剧也不例外, 它基本上完成了从教科书式的宣传到综合化的传播形式的转变, 主流文化传播理念、多元化传播理念、公益传播理念在革命剧中都有体现。

1.1 以传播主流文化为主导

主流文化是从文化的社会影响力上来说的, 是指在特定历史时期由占主导地位的生产方式所决定的, 处于社会统治地位的思想文化。当代中国的主流文化就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文化。相比其他类型的电视剧, 革命剧在传播主流文化方面更加直接和深入。可以通过激昂的台词来直抒胸臆, 如电影《英雄儿女》中“为了胜利, 向我开炮”, 也可以直接以党的名义或政府领导人的意志来传达精英文化和思想, 比如电影《建党伟业》讲述中国共产党的成长历史, 展示中国共产党的信仰。同时, 革命剧还传递和普及乐观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树立主流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如《士兵突击》展示“要有意义地活着, 要‘不抛弃不放弃’”的生命意义。

1.2 以多元化视角传播为创新

如今电视媒介正从“宣传品”向“产品”转变, 平面的宣传思维模式也逐渐被立体化多元化的传播方式所替代。革命历史题材影视剧不再单纯地进行价值灌输, 而是一改传统历史剧模式, 加入感情、偶像等元素, 更符合现代人的审美观。于是, 用年轻演员、用新的角度演绎战争革命年代烽火青春的“红色偶像剧”便应运而生, 央视的《中国1921》、湖南卫视的《我的青春在延安》便是如此。另外, 革命剧越来越注重还原伟人的本色, 立体地呈现历史事件与人物本色, 使得电视剧更加接近真实, 更好地达到了与观众的“共鸣效果”。

1.3 以公益传播为重要目标

除了宣传目标、经营目标, 公益传播也是电视媒体追求的一个重要目标。公益传播是指具有公益成分、以谋求社会公众利益为出发点, 关注、理解、支持、参与和推动公益行动、公益事业, 推动文化事业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非营利性传播活动[1]。就电视节目形态而言, 包括公益广告、公益新闻、公益捐赠节目等等。在公益传播方面, 重庆卫视是阵前冲锋的第一人。2011年3月1日, 重庆卫视全面改版, 致力于打造全国第一家公益电视频道, 为庆祝建党90年, 先后重磅推出了《烈火红岩》、《中国1945之重庆风云》、《军旗飘扬》等献礼大片, 影片播放期间没有安插任何广告, 而在影片结束后播放精美的城市形象宣传片。可见, 除了引领主流文化、传播社会主义知识外, 宣传城市形象的公益传播也是此台影视剧的着力点。

2 革命历史剧的独特制播模式

我国是电视剧生产的大国, 有数据统计显示, 2011年我国电视剧产量超过1.5万集, 已连续多年位居世界电视剧产量第一大国。要达到如此丰富的产量, 除了市场诉求因素外, 电视剧的制作和播出是否恰当也是一个关键因素。

2.1 我国电视剧的制播模式现状

电视剧的制播模式通常被视为是特定制播体制的外化形式。自我国第一部电视剧诞生以来, 电视剧制播模式经历了层层衍变, 综合政府主管部门和专家学者的观点, 笔者以为我国电视剧的三大制播模式为“制播合一”、“制播分离”和“制播携手”。

“制播合一”是指无论电视剧的制作还是播出都是在国内广电系统内完成, 并非局限于指某一家电视台自制自播。“制播分离”则是市场经济发展下的一种新型制播关系, 表现为电视剧的制作和播出不再由电视台垄断, 广电系统外的制作机构也参与到电视节目的制作之中, 并相互交易[2]。从“制播合一”到“制播分离”的转变是电视行业发展成为第三产业的衍生品, 是电视经营快速成长中的一场春雨。“制播携手”被业界解释为“制播双方展开掀起合作, 注重创作, 项目先行”, 并迅速得到业内认同[3]。观望现代中国电视剧的制播模式, 这种携手合作的制播模式方兴未艾, 定制剧便是其中炙手可热的一种, 在各大电视台掀起收视热潮。

2.2 定制剧:革命历史剧的独特制播模式

定制剧之所以被列为“制播携手”的范畴, 是因为电视台在影视制作机构制作之前就参与到项目中, 共同创作, 共享利益, 共担风险。定制剧在西方已经发展得比较成熟, 而在国内是近几年才兴起, 其发展潜力被电视剧人看好。定制剧《丑女无敌》在湖南卫视2008年晚间电视剧中收视排名第二, 并在其他30多个城市都有不俗的收视表现[4]。2011年, 湖南卫视打响红色献礼季头炮的便是定制剧《我的青春在延安》, 这是一部红色偶像剧, 由湖南卫视、北京快乐京林文化传播和北京博方文化传媒联合摄制, 2011年6月7日起在湖南卫视金鹰独播剧场播出。作为红色献礼剧, 这部电视剧的价值取向和主题意义是相对固定的, 其受众面也有局限, 湖南卫视为何选择定制剧这样一种方式呢?其原因主要在于定制剧所具备的独特优势。

第一, 量身定做, 契合湖南卫视的品牌定位。湖南卫视的收视群主要是年轻和偏女性化的观众, 电视剧的风格以“青春剧”为主打, 爱情、偶像、年轻这些字眼充贯穿湖南卫视大部分电视剧目。鉴于定制剧一开始就有播出方的参与和共谋, 要想做到与本频道观众细分和品牌定位高度契合便不再困难。尽管革命剧的重心在传播主旋律, 但其情感的表达方式和内核的表达也可以青春化, 两者并不冲突, 既采用了革命题材, 传播主旋律思想, 又糅合了青年革命者的浪漫爱情故事, 打造出一部活泼向上的红色偶像剧。

第二, 资源独享, 规避了多台抢播、滥播现象。一部定制剧自萌生起便“名花有主”, 那就是参与合作的播出方, 这对制作方来说, 大大降低了市场风险, 也减少制作机构的盲目性, 无需担忧卖给哪个甚至哪些频道而造成恶性竞争。前车之鉴便有2009年3月江苏卫视等4家卫视合伙买下《我的团长我的团》的首播权, 并在首轮播出期间肆意抢播, 争夺收视率, 给中国电视剧市场造成硬伤, 也损害了二轮、三轮播放的电视频道的利益。定制剧便是避免电视台之间恶性抢播的法宝之一, 避免了其他电视台同质播出的影响, 一定程度上保存了湖南卫视的品牌形象和对精品剧作的传播力。

第三, 精密策划, 易于配合产业整体的运行。《我的青春在延安》和接档剧目《风华正茂》构成了湖南卫视“红色青春季”电视剧的主要部分, 以红色为内核, 以青春为看点, 直指栏目的中心标的。因此, 湖南卫视为这两部剧, 特别是前者的开播做了一系列的宣传工作。《我的青春在延安》选用了湖南卫视颇具人气的年轻女主播孙骁骁担任一号女主角, 这对“芒果迷”来说是个很大吸引点。接下来, 湖南卫视的名牌节目《背后的故事》和《天天向上》先后邀请了剧中主角参加节目, 并播放了这部剧的宣传片, 为剧作营造了强大的舆论声势。此外, 这部剧的主题曲也是一大卖点, 不仅由湖南广播电视台台长欧阳常林作词, 还请来了快男出身的当红偶像歌手张杰演唱, 芒果台精密的策划由此可见一斑。

湖南卫视的定制剧在中国电视领域成功迈出了第一步, 但并不意味着定制剧必然优于其他制播模式, 或者说“制播携手”的方式也并不一定就比“制播合一”和“制播分离”模式进步, 更不是简单替代“制播分离”, 重归“制播合一”, 而是“制”“播”双方更深度更科学地合作。定制剧能否走得更远, 在许多方面还有待发展, 比如电视剧的质量把关, 合作双方权益保障, 运营过程中市场调查、策划、制作等问题都需要完善。此外, 应该看到湖南卫视革命历史剧采用定制剧模式有其必然性和偶然性, 其他频道更多是采取外购引进的模式。中国的电视剧从来不是某一种制播模式独霸天下, 而是多元模式并存, 包括“自制自播”、“以投代购”、“制播分离”以及“边制边播”等。加之民营的影视制作机构在中国日臻成熟, 多元化制播模式现状也将长期存在。

3 结语

与其他影视剧不同, 革命历史题材影视剧本身存在着主题精神、受众覆盖面、内容准确性等等限制, 束缚了革命剧的表现舞台。但是, 纵观现代电视, 革命历史题材影视剧在各大电视台掀起了收视狂潮, 不仅冲破了革命剧市场狭小的桎梏, 还将主旋律的色彩表现得淋漓尽致, 深究其成功的秘诀, 不难发现革命剧丰富的传播理念和新颖的制播模式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中国主流话语体系中, 革命历史影视剧依然充当着关键的话筒作用, 不仅需要表达方式的不断创新, 需要传播理念综合化和制播模式多元化, 更需要“把体现党的主张和反映人民心声统一起来, 把坚持正确导向和通达社情民意统一起来”, 这才是真正成为人民喜爱的影视剧的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1]王炎龙.我国媒体公益传播研究分析.新闻界, 2009 (3) .

[2]任晓润.时空视阈下看国产电视剧制播模式的衍变.前沿观察, 2008 (5) .

[3]宋文娟.电视节目:制播变局.中国广播影视, 2008 (2) .

上一篇:[三年级其他课程]小学汉语教案_三年级_上册_第6课下一篇:2022教师与学校安全责任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