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门的世界》影视鉴赏

2024-04-22

《楚门的世界》影视鉴赏(通用9篇)

篇1:《楚门的世界》影视鉴赏

影视鉴赏——《楚门的世界》

摘要:本论文将对该影片进行简单介绍,通过对某些表现手法的分析体会影片所要表达的中心思想,着重在影片内容给人的反思方面提出自己的一些见解。

关键词:镜头角度 蒙太奇 人性 社会 正文:

在98年六一儿童节的那一天上演的《楚门的世界》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 作为一个不受期待的生命,主人公Truman Burbank 被电视网络公司收养,在一个宁静和谐的小岛生活。他与周围的人们愉快融洽地相处着,还娶到了一位美丽的妻子。每一天对他来说,都是那么得美好。然而,他没有想到的是,这一切竟然都是电视台的安排。他生活的社区是一个巨大的摄影棚,他的朋友、邻居,甚至是妻子都不过是演员而已。从小时候开始,他的一切行踪便被隐藏的摄像机拍了下来,并且成为了一部受到全球观众喜爱的电视剧集。为了维持收视率,电视台的幕后操纵者千方百计地隐瞒着一切。但伪装始终是伪装,真相很快暴露出来。Truman 厌倦了这种监狱似的生活,于是,他踏上了逃亡之路,开始了对新生活的追寻,最终他克服了种种困难与诱惑,迈出了那扇门,去做真是的自我。

该部影片整体给人感觉很荒诞,但是荒诞的背后影藏的事实发人深思,甚至引发深深的悲哀感。首先我们先分析一下片中某些表现手法的运用。1.特写 影片中对主人公运用了大量的特写镜头,比如楚门每天在车上开广播时的镜头的特写,符合影片整体滑稽荒诞的主线,为他后来发现自己被操控做铺垫,还有很多向观众传达楚门是被监视的镜头也是特写,只拍了楚门的脸部,或是脸的局部,怪异的推动着情节的发展,同时这种近距离的放大会让观众明显意识到自己也是这部真人秀的看客。2.蒙太奇(1)重复蒙太奇

影片在反映楚门每天重复的生活状态时运用了重复蒙太奇的手法,旨在暗示楚门被安排的机械般的人生,场面同样很滑稽,每天邻居家的狗都会扑向他,每天都有两个人吧他按在相同的地方说要买保险,以乐显悲,同样的画面重复次数多了,就把人物的命运刻画的可悲加可怜。

(2)交叉蒙太奇

交叉蒙太奇是在同一时间不同空间的相互紧密联系的情节交替叙述的蒙太奇形式。片中集中体现在楚门生活画面、演播室工作人员画面和全世界观众观看电视画面的迅速切换,给人感觉突然、急促,这种快速的、现实世界与虚构世界的切换,会让人无法在第一时间反应自己观看的是哪个世界的生活,以此暗示那道门内外世界并无多大差异,为结尾主旨的升华做铺垫。

观后感:

《楚门的世界》可以说是一个近乎残忍的故事,一个人不明真相地活了人生的三分之一,他看似自由却没有自由,他被人操作,他周围的一切都充斥着谎言。从社会发展来看,是高科技或者说发达的媒体世界使他成为了玩偶,这不能不令人反思科技发展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影响,人类文明有多少是走向自身的反面,比如互联网,它为人们提供了视野的自由,无形中使多少人脱离了现实生活。还有那些通过媒介炒作的人,他们在这个被利益驱动的时代里自导自演,自娱自乐,在狂欢的刹那出卖了真实的自我。从人性来看,我们每个人与楚门都大相径庭。

影片控诉了虚假、谎言和利益的世界,轻漠了名利、欲望、凡俗的尘世,我想更多的,还是希望我们尊重人性,尊重人生存在这个世界上的个人价值,走出时代的骗局,走进我们的心灵。楚门载着他走向真相的船,撞击着明媚的伪天空,为的是结束一个神话,结束一个阳光下的阴谋。这深深的撞击证明,只要人性存在,心灵是无法永远被人操控的。

感谢创作者的真诚与参透,让我们有幸反思自我。如今的社会物欲横流,每个人都在为自己的梦想努力拼搏。有时候人在江湖身不由己,我们做了自己不愿意做的事,或者在自己不知情的情况下成为了别人手中的玩偶。世界就是如此,我们无法改变。然而我们要做自己心灵的主人,无论如何都要坚守心中的那片净土,这样才不会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迷失自我。

篇2:《楚门的世界》影视鉴赏

——观《楚门的世界》有感

学院:机电工程学院

专业: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班级:11-0

3姓名:杨华彬

学号:5411020103

51《楚门的世界》有感

剧情介绍:

《楚门的世界》又名《THE TRUMAN SHOW》,是由导演彼得·威尔拍摄的一部美国心理方面的喜剧,98年上映,全长103分钟,曾获七十一届奥斯卡最佳原创剧本提名。影片的剧情大致是这样的:

30年前奥姆尼康电视制作公司收养了一名婴儿,他们刻意培养他使其成为全球最受欢迎的纪实性肥皂剧《楚门的世界》中的主人公,公司为此取得了巨大的成功。然而这一切却只有一人全然不知,他就是该剧的唯一主角——楚门。

楚门从小到大一直生活在一座叫桃源岛的小城(实际上是一座巨大的摄影棚),他是这座小城里的一家保险公司的经纪人,楚门看上去似乎过着与常人完全相同的生活,但他却不知道生活中的每一秒钟都有上千部摄像机在对着他,每时每刻全世界都在注视着他,更不知道身边包括妻子和朋友在内的所有人都是《楚门的世界》的演员。虽然感觉到每个人似乎都很注意他,而且从小到大所做的每一件事却都有着一些意想不到的戏剧性的效果,但这些都没有使这位天性淳朴的小伙子太过于在意。可节目的制作组由于一时的疏忽,竟让在楚门小时候因他而“死”的“父亲”再次露面,“父亲”立即被工作人员带走,直到楚门悲痛万分开始怀疑后他们编织了一个完美的谎言让他们“父子”相见,从而达到他们满意的效果。

多年前一位既是《楚门的世界》的忠实观众又是该节目群众演员的年轻姑娘施维亚十分同情楚门,楚门对她一见钟情。她给了楚门一些善意的暗示,自己却被强行带离片场。回忆起施维亚的楚门开始重新认识自己的生活。渐渐地楚门发现他工作的公司每一个人都在他出现后才开始真正的工作,他家附近的路上每天都有相同的人和车在反复来往,更让他不敢相信的是,自称是医生并每天都去医院工作的妻子竟不是医生。楚门开始怀疑他所生活的这个世界,包括他妻子、朋友、父亲等所有的人都在骗他,一种发自内心的恐惧油然而生。

痛定思痛,他决定不惜一切代价逃出海景这个令他噤若寒蝉的小城,去寻找属于自己真正的生活和真正爱他的人。然而,楚门却低估了集这个肥皂剧的制作人、导演和监制大权于一身的克里斯托弗的力量。克里斯托弗将一切都设计得近乎完美,近30年里牢牢地把楚门控制在海景的超现实世界之中。

经过几次逃脱的努力失败后,楚门决定从海上离开这座小城,然而他却绝望地发现他面前的大海和天空竟然也是这个巨大摄影棚的一部分,这时克里斯托弗在天上巨

大的控制室里向楚门讲述了事情的来龙去脉,并告诉楚门他如今已经是世界上最受欢迎的明星,他今天所取得的一切是常人无法想象的,如果他愿留在海景就可继续明星生活,楚门不为所动,毅然走向远方的自由之路。

影视赏析:

整部影片向我们展现了一个平凡的小人物是怎样在自己毫不知情的情况下被制造

成闻名的电视明星,却完全被剥夺了自由、隐私乃至尊严,成为大众娱乐工业的牺牲品,这就好像是在演绎一则荒诞无稽的人生寓言,我们在同情男主角楚门被强行束缚的生活方式之余,更从内心激发出一种强烈的情感,那就是对惟利是图、践踏人权的社会现象的强烈讽刺。影片集中反映了人类的希望和焦虑,同时也因触及到当今最敏感的社会问题而备受瞩目。

很佩服电影中那位才华横溢、不可一世的天才导演,他让人想到了上帝,同时看

到那个软弱、疲惫、徨惑的楚门被一次次的虚伪所玩弄,还是对生活和前途充满了乐观时,我的内心就一阵阵地酸楚,我不忍面对——不忍面对一个真实的“我们”!“人生如戏,戏如人生”,哲人如此感叹,但人生舞台上的演员——我们,是不是时刻都有一种演戏的自觉呢?还是在上帝的欺瞒和安排下,忘我地做着无意义的事呢?快乐,不足以使我们热爱这个世界;挫折,不足以使我们抛弃这个世界。上帝就像那个天才的导演一样,掌握着很好的度,他知道该在何时给我们当头一棒,何时又给我们烧起暖暖的火炉,他使我们在痛苦中保持希望,在希望中忍受痛苦,因为痛苦制造着剧情的波澜,也制造着收视率,希望则是赏给我们的出场费,使我们不至于中途罢演。电影的末尾,楚门是觉悟了的,他对着摄影机,真的向“上帝”罢演了。天才的导演恐慌了,他将失去观众,他竭力挽留楚门,告诉他离开了导演控制的世界是很危险的,但楚门还是走出了那扇门,走向那个黑漆漆的未知世界,他说不管那个世界中等待他的是什么,他都不在乎。佛家有“顿悟”一说,并说人的本性自足圆满,是人世的尘埃覆盖了它,使它迷失。看来楚门是顿悟了,他要找回那个失去的自我,那个自足圆满、自由自在的本性。

在观看这部电影的过程中,不禁想起了文化批评家鲍德里亚的一个著名论断:“伊

拉克战争是不真实的,是新闻媒体编造出来的谎言”。然而,尽管这一论断并不符合实际因而饱受诟病,但放在“拟像”研究的学理框架中却无疑是深刻而尖锐的。科学技术迅速而巨大的进步,和人类认识世界、掌控世界的能力的提高,使我们潜意识里充满了人类中心主义,产生了人类可以操控一切、主宰一切的幻觉,于是世界的物象、情感、人生模式统统被技术理性所归类和定义,从无名的原始状态剥离出来,分解出

来,强行框限于人类发明的名词、动词、形容词和逻辑秩序当中,进而变作特定的符码,在人类构建的意义系统中沦为单个的零件。例如太阳,在楚门的世界里面,完全是采用技术手段拟像而成:一个每天定时“升起”、放射出剧烈光芒的圆形物体;例如“海洋”,一片广阔的、蓝色的、泛着波涛的、与同样拟像而成的蓝色天空相接的、边缘呈弧形的物体,甚至连波涛翻滚的强度,都是可以通过技术手段加以操控;例如情感,友情可以通过表演来展现,爱情可以通过做爱和关心来展现,展现的过程也就是展现“符号”的过程„„正因为如此,好莱坞的电影噱头和“卖座元素”才会那么令人反感,就如王小波一篇杂文中的一个比喻:从前有个直肠国,每个人最开始吃的都是美味,吃下去过后将拉出的东西再作为食物吃下去,食物经过消化,再拉出来,再作为食物吃下去„„如此反复,直到吃的东西越来越像屎。一切都被符号化、个别化、单体化、原子化,也就是符号化过程。由此产生的荒唐结果是,作为个体的人面对事物时的独特感受被剥离,心灵层面被模式化,世界的整体概念和不可复制性被技术手段强行切割,并归纳存档,转换为数字格式:你需要什么,我就可以给你提供什么,就像电影里的那个“真人秀”节目幕后总导演基斯督,上帝一般,策划着楚门的命运:标准的现代化小城镇模式,标准的上班族模式,标准的问候模式,标准的恋爱模式,标准的友谊模式,标准的命运模式乃至可以深入到人的感官层面,通过技术手段模拟风吹过皮肤的感觉,通过技术手段虚构使史铁生产生惊惧的不真实的斯德哥摩„„既然是“上帝”,我就可以设计你的生活,你的一生。一切都在模式化的编码中有序开展。现实人生的不确定性,在楚门的世界里完全消除,第二天没有到来,模式就已然设定。然而,这样的人生固然是安全的,稳定的,甚至是“幸福的”,却注定残缺,因为人生的不确定性消失了,也就意味着不可预见的未来和未来的不可预见性一起消失。因为有技术的操控,楚门的后半生成为了完全可以规划、可以预见的“未知数”:一个六十

岁退休的老头,过着标准的“六十岁退休的老头”的标准的现代化城镇“养老生活”。

技术理想就是这样一种暴力,值得一提的是,技术将世界处理为一个符号系统,必然应证哈贝马斯所说的“作为意识形态的科学和技术”。世界可以通过编码重新建构为一个“令人相信”的世界,却是不可否认的事实。在这里,我们无疑要说一说传媒了。在信息越来越脱离政治权力的同时,却拥有了另一种隐性权力,也就是制造谎言的权力。为什么要制造谎言呢?因为当媒体被交给了市场,当然就要以“利润最大化”为原则,一条新闻可能不是真实的,确切的,但只要是具有爆炸性和轰动性,就可以成为一条新闻,正因为如此,明星才会有那么多的“绯闻”:媒体以信息消费者的关注度为导向,以点击率为目标,捕风捉影,寻找具有更高商品价值的消息。于是“取一

个吸引眼球的标题”,成为了市场媒体的首要着力点。

回到电影,观众想看的就是一个真实的人,没有矫饰、无须戏前台词、毫无表演成分,没有隐私,一切都大白于天下,人性赤裸裸展现于世界的真实的个体,人们为了看到这样的真实,不惜纵容乃至支持、推波助澜作为一个庞大的商业传媒一手策划的“真人秀”节目。在电影里,媒体确实没有撒谎,确实是在展现真实的人生,真实的个体,然而令人感到悲哀的是,“真人秀”当中的那个“主角”被蒙在鼓里,长达30年之久,在被技术手段编码的过程中,过着被设计的人生,毫无悬念,走着规定的程序,命运的不确定性被完全排除,不再是前途未卜,不再有任何干扰。

观看这部影片之后,我不禁感慨:我们的时代究竟是一个怎样的时代?技术的发展、物质的充裕,究竟是解放了人还是束缚了人?究竟是把人推向了更加自主的方向,还是把他更加置于自己的对立面,更加失去了自我,更加远离了真实的世界和鲜活的人生?

《楚门的世界》用一个近乎残忍的故事,以一种寓言式的叙事,给了我们一个耐人寻味的回答。

很显然,楚门只属于楚门的世界——一个被操纵的虚拟世界。他的出生、成长,一切的喜怒哀乐,如果不出意外的话,包括他的死亡,都将在一个被人为操纵和设计好的舞台上上演,并被无以计数的生活于光鲜富足的现代世界的男男女女们驻足观看。他们与楚门融为一体,一起经历着成长的历程,离开楚门,他们的生活将无以为继,世界将大乱,生活将没有意义。但一场被设计好的持续了三十年之久的旷古未有的真人秀,却终因楚门的疑心和探求欲被击碎了。在楚门历经了人造的风暴、雷电、巨浪的考验后,承载着他走向真相的船,无情地撞破了那个蓝得刺眼的美丽但却虚假的天空。在那一刹那,一个神话结束了,一个阴谋被置于阳光之下。更为重要的是,这深深的撞击,证明只要人性尚存,心灵是无法被永远操纵的。

虽然影片开头部分会让观者有点摸不到头脑,但继续看下去就会发现幽默和意义。它在某种程度暗示早期的故事原型的发展。当亚当和夏瓦走出上帝为他们安排的乐园时,其实是他们自己选择了更真实和自我的生活。因为上帝的世界是一个“非我”的世界――一个别人的世界。

但走出这一步需要有勇气,许多事件会来挫折我们建立新生活的勇气。但还是必须走出去。这个电影我几年来就看了好几遍。但百看不厌。特别是结束时候的音乐,真实令人振奋精神。

在生活中有困难的、心理问题的朋友,我则十分的推荐找这个片子来一看。当然

没有问题的也可以看看。这个电影实际指出自己选择的重要。一个缺乏自己选择的人很难真实的生活,而一个希望真实生活的必须有所付出和勇气。楚门给我们提供了一种生活的勇气和启示。

在存在主义哲学中,其主干是讨论;两种生活模型,一种是对于自己的人生无知无识而放弃责任的一般生活,一种是觉醒自己应该怎么去为意义而有的生活。

对于第一种生活的觉悟导致意义的生活之开始,这是存在主义哲学的一个中心观点。没有意义的生活,即使活着,也是不值得过的,加缪在其哲学作品<西绪斯神话>中在开始就问,我们为何活着而不去自杀? 在《加缪短篇小说集》,有“不贞的妻子”等等似乎更通俗的阐述存在主义哲学的意义所在。当一个人在人生中反观自己已有的人生,理解人生的空虚荒谬之后,所重新负责的自己去选择的一种具有意义且和整个人类相关的人道生活,这一生活是存在主义哲学所追求的真正存在。但当人有对于自己负责生活的选择时,人需要一种勇气的培养,因为一种自己选择的生活是只有自己对于自己负责,因此它是有压力的。这一压力导致一些人的逃离,而宁愿选择世俗得过且过的生活。因为他们担心自己的选择会万一失败则自己需要承担那悲剧性的后果。不过存在主义者则选择一种勇气的生活而使自己能成为真实的存在。

篇3:影片《楚门的世界》之人生启示

《楚门的世界》是美国好莱坞拍摄于上世纪90年代末的一部构思奇特、寓意深刻的黑色喜剧影片。影片向我们展示了一个普通人如何在自己毫不知情的情况下被完全剥夺了自由和隐私, 沦为大众娱乐产业的牺牲品, 最后终于觉醒, 与命运抗争的故事。

楚门出生时就被奥姆尼康电视制作公司收养, 成为该公司真人秀的主人公。三十年来, 他一直住在一座叫桃源岛的小城, 过着与正常人一样的生活。他有慈爱的母亲、漂亮的妻子、知心的朋友、友好的邻居、稳定的工作。一切都似乎很完美。他完全没有意识到桃源岛实际上是一个巨大的摄影棚, 生活中的每一秒钟都有上千部摄像机在对着他, 每时每刻全世界都在注视着他。楚门身边的所有人, 包括父母、妻子、朋友在内都是这场“真人秀”的演员。直到有一天, 他在街上看到“过世已久的父亲”, 他才开始怀疑周围的世界。他感觉到自己被监视、被欺骗。于是他想起自己的初恋情人丝薇雅曾经对他说过, 他生活在一个虚假的世界里。当他试着离开桃源岛, 去寻找丝薇雅时, 他身边的人对他百般阻挠。为了把楚门留在岛上, 导演克里斯托弗甚至安排了他的父亲和他相遇, 演出了一幕催人泪下的父子相遇。可是识破这个虚拟世界的楚门没有放弃对命运的抗争、对理想的追求。他克服了对海水的恐惧, 乘上了象征奔向自由的“圣玛利亚号”。克里斯托弗为了继续控制楚门, 启动了暴风雨。然而楚门并没有放弃, 终于到达了世界的尽头。在那里, 他找到了一扇写着“出口”的门, 勇敢地走进了漆黑的、未知的真实世界。

影片不仅对“利益至上, 媒体万能”的价值观进行了强烈的讽刺和批判, 也歌颂了主人公勇于追求理想、反抗命运的精神, 对我们有深刻的启示。

日渐普遍滥用的媒介权利

媒介技术的发展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各种便利。从生活购物到了解新闻信息, 媒介都成为人们生活的重要部分。然而, 随着技术的进步和商业化的运作, 媒体从最初的信息传播工具逐渐变成一种无形的文化控制力量。随着介入生活的广度、深度和力度的不断加大, 媒体已经成为一种权利的本身。它深深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观念以及价值观念。在享受媒介所带来的舒适便利的同时, 人们也渐渐丧失了对自身的存在和价值判断的敏感力, 受制于媒介所创造出的虚拟世界和虚拟规则。媒介成为一种新的权利象征。

媒介的强大控制力在《楚门的世界》中被放大到了极点。电影中, 克里斯托弗导演是媒介权利的代言人。他如同神一般制造了整个楚门的世界, 在庞大的摄影棚构造了一个虚拟的空间。他不仅控制了打雷、下雨和日出, 还随心所欲地设置情节, 将楚门一次次虚伪地玩弄。他让众多的演员扮演楚门的同学、朋友、父母、邻居、同事, 甚至妻子。为了阻止楚门离开桃源岛, 他让楚门的“父亲”“淹死”, 让他产生负罪感, 一到海边就畏惧。当楚门对周围的世界产生怀疑的时候, 又设计让他的“父亲”复活, 演出催人泪下的一幕。

影片最后克里斯托弗和楚门的一段对话更是发人深省。

楚门问道:“我是谁?”

克里斯托弗回答:“你是一个明星。”

楚门又问:“什么都是假的吗?”

克里斯托弗回答:“你是真的。所以 (节目) 才这么好看。听我说, 外面的世界比我为你创造的世界更加不真实。同样的谎言, 同样的欺骗。在我创造的世界里, 你不用害怕。”

在这信息泛滥的传媒时代, 我们和楚门一样成为媒介权利的囚徒。媒介权利的失控让我们一直生活在传媒创造的虚拟环境中, 精神世界早已被冗杂的社会信息所掏空。就像克里斯托弗所说的那样, 我们相信自己所见到的一切。这让我们失去怀疑的精神, 失去独自生活和思考的能力。媒体用其所创造出的意义符号塑造了现代人的生活观念以及价值观。总有一天, 它可能在为我们打造一个全新世界的同时, 在幕后操纵我们的一切。

日益膨胀的窥视欲

英国著名的电影理论家劳拉·穆尔维 (Laura Mulvey, 1941年-) 认为, 有三种与电影有关的“观看”。首先, “是摄影机器的观看——当它记录为了电影而安排的事件”的时候;其次, “是观众的观看——当观众观看最终的电影产品时”;最后, “是屏幕上电影中人物彼此的观看”。《楚门的世界》中则存在两重被看的关系:第一层是楚门被影片中的观众看, 第二层是楚门和观众们同时被现实生活中的我们观看。

电影中的观众作为一个窥视者观看楚门生活的时候, 实际上也在某种潜意识里面满足了对人性偷窥的欲望。媒体以其窥视技术, 把现实生活中并不存在的, 但是在想象中却存在的世界真实地展现出来, 从而出人意料地将可能世界嵌入了现实世界, 以满足现实世界中无聊、空虚、毫无信仰的大众对无辜的人的私生活的窥视心理, 以实现追逐商业利益的目的。

楚门自从出生就置于镜头之下, 成为一场真人秀的主角。他的日常生活透过岛上五千台摄像机传输到电视上, 全天候被全世界二百多个国家的观众收看。毫无疑问, 楚门是一个被媒介操纵、被观众窥视的无辜受害者。但是被操纵的还有那些窥视他们的观众。他们也迷失在导演克里斯托弗精心设计的“虚拟世界”中。他们整夜观看楚门的世界, 连喜怒哀乐也被节目的内容所影响。

在这样一个媒体发达并具有一定病态发展趋势的社会, 人的隐私似乎不再被人所尊重。对于他人秘密的窥探似乎渐渐成为人生活中的乐趣。于是乎, 狗仔队变得越来越神通广大, 各种“门”事件层出不穷, 甚至还有人为了名利, 出卖自己的隐私。如果任由这种窥私欲无限的膨胀, 我们不仅会毁掉别人的生活, 最终也会失去自己的世界。

永恒的命运抗争和诉求

影片中, 导演克里斯托弗是楚门世界的创造者, 也是楚门命运的掌控者。自出生起, 楚门所看到的一切——天空、太阳、月亮、大海、建筑、风雨雷电都是被精心设计出来的;他身边的所有人——父母、妻子、朋友、邻居、同事, 甚至狗都是导演安排好的演员;他所经历的一切——成长、丧父、初吻、婚姻都是人为操控的。

虽然如此, 楚门从未放弃对爱情的向往, 对自由的追求。当他对周围的世界产生怀疑的时候, 他试着离开桃源岛, 去斐济寻找。他去买机票, 可是售票员告诉他没有去斐济的航班;去车站, 司机故意使汽车出现故障。觉醒后的楚门终于克服了对海水的恐惧, 扬帆远航。他的叛逃遭遇到克里斯托弗的强烈阻挠和疯狂报复。狂风、暴雨、闪电, 也没能够使他放弃对自由的憧憬, 对命运的抗争。“你必须杀死我才能阻止我”显示出他为了自由宁愿放弃生命的豪迈气概。当帆船撞到摄影棚的时候, 他终于到达了这个虚拟世界的尽头。那扇写着“出口”的门背后是一片漆黑的世界, 也是未知的、真实的世界。

结语

该影片虽然拍摄于十多年前, 但是, 我们今天依然可以感受到它强大的现实意义。影片的主角名字是“Truman”, 意思是真的人。在媒体日益渗透我们生活的今天, 也许我们每个人都是楚门, 都像他一样被媒介和其他力量所操控而不自觉。我们习惯了媒体给我们创造的世界, 接受了被安排的一切, 以至于生活在别人的世界里而无法得到真正的自由。而要获得真正的自由, 必须像楚门一样打破习惯的力量, 用自己的眼睛去看周围的世界, 听从自己内心的呼唤, 不断地与自己的命运进行抗争, 直到获得真正的心灵自由, 做一个属于自己的真的人。

摘要:《楚门的世界》是一部匠心独运、寓意深刻、发人深省的黑色喜剧影片。文章拟从滥用的媒介权利、膨胀的窥视欲、命运的抗争三个方面对这部影片进行分析和解剖, 从而揭示该影片所蕴含的丰富内涵和深刻哲理以及对我们现实生活的深刻启示。

关键词:楚门的世界,媒介权利,窥视,命运

参考文献

[1]韩红梅.对《楚门的世界》的文化解读[J].电影评介, 2008.

[2]卜利丹, 常婧.从《楚门的世界》看真人秀节目的真实性[J/OL].新闻爱好者, 2012.

[3]邢润梅.电影《楚门的世界》与媒体权力的文学解读[J].山西师大学报, 2008.

[4]徐芳.真实与虚假—浅谈“楚门”人物形象的塑造[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10.

[5]周庆山.传播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4.

篇4:楚门的世界,我们的世界

他幽默风趣,又擅长走无厘头搞笑路线,因此被冠以“喜剧之星”这一头衔。然而,金·凯瑞努力不将自己限定在“笑星”这个身份中,他奋进、突破,于是有了之后许许多多深入人心的角色,“楚门”就是其中之一。

楚门生活在一个名为桃源岛的小地方,是一名保险业务员,平凡得如同你我。日子本该就这么过下去,直到有一天,楚门意外在街上遇到已辞世多年的父亲,这才令他对生活起了一丝疑心。通过细心观察,楚门竟然发现,街边走动的人永远都是同样几个,同事和妻子总像在监视他。楚门渐渐对自己身处的世界心生疑惑,恐惧万分。

原来,整个桃源岛是被搭建出来的巨大摄影棚,除了男主角楚门自己以外,其他人都是专业演员,他们出演的正是在全球放映的真人秀电影《楚门的世界》。

千思万虑后,楚门决定逃离这个虚幻的世界,寻找真实的人生。

楚门在海上扬帆寻找出口的情节令人揪心——海天茫茫,没有一处是楚门的藏身之处,陪伴他度过前半生的家人与朋友已不能再信任,那感受不是常人可以体会到的。

楚门的信念远比观众强大得多,他专心致志地划着小船,只为向那无边无际的远方奔去,那里有他所追求的自由。下一秒,小船搁浅了——原来,那一片蓝天,那一抹碧海,同样在巨大无边的摄影棚内!楚门以为自己逃脱了,事实却如此令人沮丧。

这时,导演的声音响起。他告诉楚门,只要在摄影棚中,楚门始终是那个炙手可热的大明星,他的表演让人落泪,惹人欢笑,电视机前的观众可以为了看他而彻夜不眠;然而,他一旦走出了这摄影棚,就什么都没有了……

回想自己过往几十年的人生,不过是电视机前观众茶余饭后的谈资,一举一动在观众眼中不过是可笑的小把戏……楚门不再犹豫,打开摄影棚大门,缓缓走出去,留给观众一个坚毅的背影。

那一刻,我在心里欢呼不已,为了楚门的勇气与坚持,为了他追求自由与真我的执著。不得不承认,这是一部值得人深思与讨论的电影。

“楚门”这个名字,在英语里和“真实的人”同音,因此,《楚门的世界》更名为《真人秀》也不为过。电影的名字如此别出心裁,其实是创作者希望借助这部电影,来表现真实世界中每一个平凡人的生活罢了。在这个世界里,几乎每个人都忙碌着,让自己变得优秀,让生活变得美好。会不会当我们回首过往时,发现自己已变得不像自己——肩负的压力如同厚重的壳,脸上的笑容犹如冰冷的面具,一切都让自己透不过气来。

也许,我们都是楚门,只不过我们发现了每个角落隐藏着的摄像头,并且愿意在它们面前展现出自己最好的一面——都说生活如戏。

或许有一天,当我们明白生活中什么对自己而言才是最重要的时,才能体会到楚门那看似愚钝的智慧——他放手一搏,成就了自己的人生。

篇5:楚门的世界影评

当白昼的光芒渐渐隐去,喧嚣杂沓随街上的灰尘慢慢淡定,昏暗的天幕如一张无际的网蔓延,暮归的你是否伸展腰身,冷风中抖落一身的疲惫,在无人的街角深呼吸,长舒一天的积闷?微弱的星光下,你可曾抬头仰望?面对如此浩瀚的青灰色苍穹,感慨过自己的渺小;你质疑过么,来自何方,去向何处,是谁;来到这世上莫名的肩负何种责任,又被谁无端的寄予厚望?

或许挣扎过,如片中的楚门,做了一回真正的自己,毅然抛却所有虚幻,那怕前途黑暗叵测;抑或早已被现实洪流磨砺的毫无棱角,在平淡的快乐忧伤中安稳度日,如千千万万个你我他。

亲情,友情,爱情,多么温暖的字眼,当惨遭背弃遭遇挫折,我们总笃信亲情是世界上最后残存的美好;总相信那个亲如兄弟的朋友,可以月下对酒当歌解千愁;总相信有一扇窗在暗夜里守候,为自己照亮来路。可对于楚门,这无疑是一种天大的讽刺,所有的都是假的,父母、爱人、铁哥们,他的世界,一个小小的城镇---桃源镇,竟然是一个超乎想象的巨大摄影棚,30多年来,从出生到乳牙的脱落,对心爱的姑娘暗送秋波,对着镜子自恋般自言自语,大到工作婚姻,小到睡容做爱姿势,总有5千部摄像机追随着,并同步直播到世界各地的各大媒体、电视台,成为全球人类茶余饭后的谈资。更悲哀的是,所有人都知情,只有他浑然不知。想想都不寒而栗。如果换身

如他。当这一切发生在自己身上,是否如他,有如此的勇气冲破虚构却美好的牢笼,去投奔现实残酷的真相。

我无法想象一个心智健全四肢发达的男人,因何在30多年中没有走出去,难道那个变态的导演果真如上帝般强大?其实不是,他虽然可以安排楚门30年的一切,可以在楚门的世界里呼风唤雨,可以调控他的喜怒哀乐,却无法控制他的思想,“你无法在我的脑中也按一部摄像机”。是亲情友情迷惑了他,有谁会怀疑父母的爱,当那个养育他30多年的妈妈语重心长的安慰他的惶恐与忧伤,慈祥的笑着向他索要小孙子,以享天伦的时候,他怎会怀疑这只是一出敬业的表演?当那个从小玩到大的哥们,微笑着谈起过往,讲到动情处几欲潸然泪下的时候,他又怎会想到那只是一段预先烂熟于心的台词?弥天大谎和真实本无距离,只要你一直被蒙蔽,一直做那只笼子里的小白鼠,没被揭穿的谎言都可以被错认为是真实。仔细想想,或许会有一些不寒而栗,不知自己身边是否也有着同样的剧情,抑或幻想自己就是楚门,活在另一个摄影棚里,日复一日,在别人的视野里,别人的谈资里。而存在的意义仅仅就是可怜的娱乐他人的工具。看似真切的一切,都是虚虚假假的演技。

人或多或少都有一种情愫或曰心结,它可能源自心底最原始的对美的渴念,也可能出于人性最本能的追寻,因种种原因未能如愿,故时常萦绕心怀,遂演化成理想和追求。楚门的理想也是如此,他最大的心愿是去斐济,那里有他日思夜想的姑娘,他要的是真正的自由,真正的爱情。当他驾驶那艘导演预先准备好的,与哥伦布探险队其中

一艘船同名的“圣玛丽亚”号帆船,怀揣无数明星照碎片拼凑起的爱人照片,扬帆“出海”,经历暴风雨几乎命丧“大海”时;当他战胜死亡重新前进,阳光下满脸惬意的笑容,面对海天一色时,那一刻他错觉自己就是那个与哥伦布无异的英雄。电影结尾处的这一幕情景,把反讽基调演绎到极致。人在被真相愚弄的时候,虚假反而会让人觉得甘之若饴。

我无以言表此时的悲哀,电影仍在继续,一切已没有悬念,楚门正如大家希望的那样,面对如此大的侮辱和愚弄,优雅的一鞠躬,展开他招牌似的笑容“早上好,假如再也见不到你,就再祝你下午好,晚上好,晚安!”,从容的走出那道窄门,走入黑暗和未知。我深知走出去的他是自由的,是可以完全自主的人生,而且美好的爱情正迎面而来,可我却完全没有那种冲出牢笼的愉悦和欢呼。或许,这也正是残酷和苦难的开始,没有人会知道,接下来的未来,楚门将会面对什么,将会成为什么。当目睹人生的大起大落只是一出荒诞至极的闹剧,所有人把一个人愚弄到如此地步,全球的人以此为乐、以此为生活的主要精神娱乐,只感到彻骨的冷。

我不知道那个疯子一手打造的“乌托邦”与我们的现实生活差别有多大,哪一个更真实,哪一个更虚假?戏如人生,上场锣,下场锣,冥冥中总有一双无形的大手操控一切,曾几何时,我们怎样努力的扮演各种不同的角色,父母眼中的乖乖女,老师眼中的三好学生,人生有时只有经历了方才顿悟是该为自己活一回的时候了,无奈现实

中自有一套规则律法把它击得粉碎,我们惟有感叹命运的多舛和上帝的不公。

此刻坐在屏幕前的我们是冷眼的旁观者,不敢想下一刻会怎样,不敢想...亦不敢去质疑...忽然记起《七宗罪》结束时,那位黑人警官颇意味深长的一句话:海明威说世界如此美好,值得为之奋斗,我只相信后半句。

人生,纵然虚假。

篇6:《楚门的世界》影评

——评《楚门的世界》

《楚门的世界》虽然不是宗教题材电影,但在表述意念时自然而且巧妙地从圣经中套取了形式和人物,严肃表达了编导对人类自愿丧失自由意志的忧患意识,这种丧失由于难于觉察而且效应正面而愈加沉重。影片里所有角色的形象都明显透射出圣经人物的潜影:基斯督俨然就是“基督”或者“上帝”的代名词;“桃源岛”实际上就是“伊甸园”;美露,马龙以及其他演员是“虔诚信徒”的化身;楚门在狂风暴雨中向天空努吼“你要阻止我,除非杀了我!”那令人热血沸腾的一幕令人联想起《出埃及记》中那位向上帝面对面挑战的伟大法老:英勇无畏的拉姆西斯大帝;施维雅在桃源岛上向楚门透露真相的情节对应于伊甸园中的蛇和夏娃的故事——蛇对人说“吃了善恶树上的果实你们就如同神般能辨善恶”,而上帝对人说了谎,说吃了就会死。就像基斯督欺瞒楚门希望和他一起继续留在桃源岛上“享福”一样。

编导从一名媒体制作人的概念延伸开去,赋予基斯督一角无比的权威性。他是桃源岛的造物主,为楚门安排了一切,朋友,家庭,工作,为了防止楚门出逃他还安排了楚门父亲的溺水身亡使得楚门不敢再接近海洋。透过遍布全城的摄像机他可以监视楚门的一举一动,通过高科技设备他能够呼风唤雨,通过指挥演员他曾一度左右了楚门的行动和思想。可有一点他做不到,就像楚门所说的:“你无法在我的脑中安装摄像机”。这句话理解为,造物主可以控制我们的外在际遇,可是我们拥有意志的自由。我想这也许是我们真正唯一拥有的东西。

借助一个近乎戏谑的故事,《楚门的世界》把上帝直接推上了审判台——这是一首人类自由意志的伟大颂歌。尽管它归根到底只是一部娱乐性电影,无法非常严谨,但《楚门的世界》仍然成功超越其娱乐性进入了更严肃的创作领域,成为一个警世寓言的完美表意载体。

影片的另一积极面是楚门向被操纵的命运宣战的结果不仅夺回了自己的自由,而且干脆推翻了整个桃源岛的存在意义,从而使桃源岛上其他的所有人也就此摆脱被操纵的命运。其“潜台词”便是“一个微不足道却先知先觉的个体就解放了全人类的自由意志”的可能性是存在的,施维雅所代表的最积极一面在楚门身上得到了延伸,某种意义上也是《楚门的世界》的编导对这部电影所可能引发的思潮和效应的积极乐观态度的写照。

最后,驱使楚门叛逆的并不是疑心和求知欲,而是一份淳朴深刻的爱情。在全片最高潮的地方,船上得以死里逃生,他展开了初恋女友的拼贴照,这才是导演最后想要表示的——

篇7:楚门的世界 影评

[摘 要] 影片《楚门的世界》以现代派的艺术风格,通过楚门、配角演员们与媒体导演所共同营造的欲望下的秩序与矛盾世界,反映了人类的自由向往和传媒焦虑,深刻揭露了西方社会大众传媒商业化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惟利是图、践踏人权的丑恶行径,并对其道德、人情及世态的消极一面进行了有力的抨击。[关键词] 《楚门的世界》 传媒 隐私 秩序 矛盾

好莱坞一贯倡导的封闭式叙事结构,已经使我们习惯了把电影作为一种虚拟的视听体验,而非对现实的真实观照。然而,看了影片《楚门的世界》,现实中的我们怕是会多多少少有些感触,谁又能够保证自己不是生活在那样一个被任意窥视与现场转播的世界呢?很多时候我们一直在关注着“自由”这个话题,每个人都想尽量保护好自己的隐私不受侵犯。然而,当有别人的隐私暴露在自己面前时,却又毫不犹豫的贪婪窥视。正是这些自私与丑恶的欲望,编制了一个秩序又矛盾的《楚门的世界》。每个人都有追求自由的冲动,同时又有控制别人的欲望……

一、矛盾之源——扮演上帝的世人

影片的开篇,“敬业”的楚门就在那样一个“山寨”的世界里努力“演绎”着正在为媒体现场转播与观众任意窥视的“真实”生活。一切都是安排的那样天衣无缝,可怜的楚门就在这种毫不知情的情况下将一切的隐私暴露在观众面前。而我们一边正在为主人公不能拥有真正的友情、爱情甚至生活感到无比痛心时,怕是一边更多的在向往着拥有如上帝般能力的媒体导演的权利去“安排”世界万物,去“戏弄”芸芸众生。那点微薄的同情善念不知觉中被那罪恶的窥私欲望冲击的体无完肤。由此,随着影片情节的进展,我们竟然感觉不到传媒导演的丑恶,反而充满的是无尽好奇与窥私向往。

我们所渴望的自由,往往是尽量的保护自己的隐私,而宽容对别人隐私的窥视,这是一种矛盾的“亚健康精神状态”。正如片中的观众,他们对楚门那么的喜爱,更多的是为了能天天看到楚门,让其成为自己的娱乐对象。他们宁愿把楚门紧紧锁在小镇这个巨大的演播室中做一只可怜的笼中小鸟,而无视他内心的痛苦与对外面世界的渴望。人们就这样以此为乐喜,爱着楚门却又生怕自己变成同物,怕失去楚门而又希望他与自己的价值观吻合。他们欣喜于楚门努力的去争取自由,又再为他的自由之路设置重重障碍。或许你会说,这是“导演”的“程序”,人们只是响应了他的“安排”。但是,不可忽视的是“导演”是为了收视率,为了广告费,满足的仍是广大“看者”的收视欲望。也许,人们最后在楚门获得自由面前的欢呼声,是对这一秩序与矛盾最好的“挣扎”。

影片《楚门的世界》以现代派的艺术风格,恰到好处的反映了人类的自由希望和传媒焦虑,深刻揭露了西方社会大众传媒商业化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惟利是图、践踏人权的丑恶行径,并对其道德、人情及世态的消极一面进行了有力的抨击。对金钱的追逐与对人权的尊重,哪个更重要?难道利益真的永远才是真正的主宰么?

二、利欲之渊——身不由己的局人

影片的大部分篇幅都在讲述楚门觉察到自己被监视后,为了“自由”而努力寻找朋帮助,最终靠自己逃脱了“牢笼”。这些荒诞的故事情节会让你领悟到人生的深意:“人生如戏,戏如人生”。或许人生命运就像那个“天才”的媒体导演一样,掌握着很好的人生度量:它知道该在何时给我们当头一棒,何时又给我们烧起暖暖的火炉;它使我们在痛苦中保持希望,在希望中忍受痛苦——痛苦推动着剧情的波澜,也保持着关注度与收视率——我们能希望的则是“出场费”,使我们不至于中途“罢演”!

影片的编剧超凡的想象力为我们构建了这出不平凡的平凡人生活的戏剧。楚门从呱呱坠地到长大成人,所有的生活经历都被完整设计与安排。成长的环境是在一个无比巨大的布满摄像机的摄影棚,周围的所有人都是演员,而他的一举一动随时都在世人面前暴露无遗。那些楚门身边的亲情、爱情和友情的制造者——那些配角们,为了自己的生活与同样窥私的欲望,而联合起来上演了一季又一季的“悲欢离合”、“感人肺腑”的直播连续剧集。他们的行为话语都是在机械地按照导播的设计而实施!从这一意义上来说,楚门似乎并不是那个最可悲的人,他只是一个牺牲品和受害者。而他身边的那些演员们明知是“演戏”还是如此卖力倾情的演出,更带有几分“善意的谎言”或“无知的囚徒”的悲剧色彩!而片中的那个媒体导演,他自以为是的把自己置于“上帝”的位置,以安排与控制他人的命运为乐。他觉得自己比别人更加了解和熟悉他人的思想,并认为自己早已把这个世界的纷繁复扰看得清清楚楚。也许越是这种歇斯底里式的自我挣扎,才更能反映他对现实世界充满的悲观和绝望,也因此他才会试图通过营造这样的世外桃源来弥补对现实世界的失望心理吧!这样一个自我玩耍的“上帝”或许更应该博取更多的同情与眼泪。

三、围城之争——未来渺茫的楚门

楚门的最终理想,是要到外面的世界去——走出这个虚假的“真人秀”演播厅,去找寻一个真实的生存环境,还原自己真实的本来生活。为此他放弃了一切,抛开了看似幸福美满的家庭、相濡以沫的亲人、肝胆相照的朋友,以及前途光明的事业,甚至还克服了平生最大的恐惧——海洋。

在电影里,他最后成功了,因为这只是电影。试想,如果电影继续下去,将会是一个什么境况呢?楚门将不得不面对这样一个崭新问题:他根本无法适应外面其实才是最“真实”的世界。每到一个地方都会被观众认出,依然没有秘密,更无隐私权可言,更可怕的是连在摄影棚里那种虚假的安全感都会丧失;他不容易找到工作,因为电影中我们已经知道他就和普通人一样没有什么特殊的才能;即使有了爱情,结局会怎样也很难说,因为真正的爱情也会伴随着真正的伤害,激情之后一切归于常态……。求职糊口,供房供车……,楚门若想要获得现实世界的成功,只能靠再次出卖自己的名声来娱乐大众。然而,他绝对再也找不到当初的快乐了。即使他可能会是个好演员,但是之前的精彩演技统统来自他全无意识的本色“演出”啊。

真正的世界就是这么现实而残酷,没有那么多感人肺腑和温情脉脉。就如电影《天堂电影院》中的一句台词——“生活要比电影难得多”。于是,问题的关键出现了:楚门要追求的梦想原来就是现实的生活,而“现实”天生就是与“梦想”互换的,现实就是梦想,梦想即为现实。楚门的行为本身就是矛盾的辨证统一。相信影片中的“上帝”——媒体导演最后对楚门所说的话“外面的世界有更多的欺骗和狡诈”是出自真诚和善意的。显然,生活是复杂的,楚门“出去”以后的日子注定不会太舒坦,那么他又何必自讨苦吃呢?被窥视的楚门如果值得同情,坐在电视机前那些无聊的人们是不是也应该被同情呢?那么,谁又来同情看着电影痴笑的我们呢?

四、结语

笼中鸟的欲望,总是带着少许的悲壮与凄凉,或许笼外的看客是被更大笼子之外的上帝所细观,也未可知。就如卞之琳《断章》中写到的一样“你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矛盾中的矛盾永远才是真实的生活,而真实的真谛才是那美妙不绝的欢呼声!这是影片《楚门的世界》带给我们的思考。

参考文献

[1]边剑.从《楚门的世界》看媒介拟态环境下的群体失衡[J].电影评介,2008(02).

[2]郭永红.真实的荒诞与决绝的逃离——对电影《楚门的世界》的哲学解剖[J].名作欣赏,2009(18).

[3]邢润梅.电影《楚门的世界》与媒体权力的文学解读[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S1).

《楚门的世界》:大众传媒下的现代性

《楚门的世界》是1998年的一部经典电影,电影讲述的是30年前奥姆尼康电视制作公司收养了一名婴儿,他们刻意培养他使其成为全球最受欢迎的纪实性肥皂剧《楚门的世界》中的主人公,电视台搭建了一个庞大的小镇布景,高科技卫星全天24小时将一个男孩真实的生老病死作为肥皂剧的内容,向全球观众播放,于是,楚门的一举一动,都感动着几十亿人,他每天所面对的人—母亲、妻子、朋友、客户、邻居、乞丐等每一个人,都是训练有素的演员。这一切却只有一人全然不知,他就是该剧的唯一主角——楚门,就在这样的生活中,楚门像只困兽般快乐满足地生活着,终于,影片的结尾,楚门在强烈的自由欲望的趋势下最终探明真相,并下定决心闯出自己被控制的世界,选择了自由的生活。纵然,我们没有人会像楚门所生活的环境那样一切都是在做戏,自己的成长不是别人所规划的,自己的初吻,自己的婚姻并不是别人一手策划好的,我们生活的世界并不是一个巨大的片场,是一个真实的世界。但是,影片的真正意义在于对于现代人的探讨,对于科学技术发展下的大众传媒对我们生活的重大改变。影片所讲故事,其中的一段,特别强调科学技术对于真人秀的巨大作用,真人秀是建立在一个宏大的片场中的,片场里潜藏着超过5000个隐秘的摄像机,是靠着高科技卫星转播的,这是科学技术发展的成果,科学技术的发展,促进大众传媒业的巨大进步,才有了拍摄真人秀的可能。而我认为,这也是切中暗含的主题。这部电影之于我的强大的共鸣,更多的,是我们对于高速发达科技下大众传媒对我们生活的重大改变,这更像是一种从媒介狂欢和人类的异化。

我们现代人生活在一个大众传媒高速发展的世界里,各种各样的网络、报纸、杂志、广播带给我们的信息,感受着前所未有的高效和充实。人类用自己的智慧,创不断地创造出一个又一个传媒业的神话,一个又一个传媒巨头如雨后春笋一般层出不穷,互联网、物联网、移动互联网、云计算一个又一个新的名词的提出,现代社会中文化正在以一种新的方式开始告诉高速传播,数码产品、流行时尚、名车豪宅成为了现代新型文明的代名词和人类身份地位的象征,成为大家在前台和后台都会侃侃而谈的话题。一个以数字为记录的世界慢慢取代了一个以实物组成的客观世界,现实的世界变成了谷歌地图里面的街景,世界变成一个虚拟的地球村,储存在互联网的“云端”里,一切看得见的摸得着的都变成“云端”里以比特为单位的文件。千姿百态的世界多样性文化在大众媒体的的作用下趋于西化,慢慢同一为单调、机械的“美利坚文化”,多民族的世界在媒介的建构下,被划分成失去地理跨越感和时间跨度感的“地球村”。

随着大众传媒技术的发展,人人都有可能感到自己是传媒的主人,掌握着文化传播的工具。美国《纽约时报》专栏记者托马斯·弗里德曼曾在他关于全球化的书《世界是平的》上把互联网誉为“碾平世界的第一大动力”,他认为我们的世界已经是平坦的。可以说我们被自己每时每刻创造的“文化产品”包围,并从中得到乐趣。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使人人都可以自由的享受着所谓“平等”的话语权,人人都可以以便利的渠道向全世界人们发布自己独一无二的声音。网络把世界连为了一体,信息爆炸性的发展,比特的字符单位代替了文字所构成的世界。人们足不出户便可获取信息,从事商业交易,医疗保健,社会交际,参与政治。计算机成为了人们生活的中心,给人们提供科技带来的便利的同时占据了人本该享有的真实时空。

所以,渐渐的,人们只会对着电脑屏幕打字,而忘记现实中该怎样用笔写字;只会在虚拟空间上与素不相识的陌生人敞开心扉,吐露心声,而忘记怎样与身边的人交流沟通;只会在论坛上对着某场赛事品头论足,而忘记亲自锻炼去体验大汗淋漓的快乐;只会在自己的微博上发出140字的简洁感慨,而忘记与人的面对面交流;只会在网上浏览世界各地风情的图片,而忘记亲自踏上那些神秘辽阔的土地……在这样的环境中,人类渐渐失去了交往能力,失去了行为动力,失去了对现实世界的信任和亲近,那样,我们不也就是一个个真实的楚门么,虽然,我们周边的东西是可触的,但是这种可触的世界在科学技术高度发展的今天,在大众传媒狂欢中的世界里,一切都在被重新建构。

人的本质的丧失,就是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发生的。马尔库塞在《单向度的人》中谈到,人的异化,是人与其创造的客体的分离。人的异化就是本来由人所生产和创造出来的应当属于人的东西不再属于人,而成为异己的,与人对立和反对人的东西。一方面,媒介给人们虚拟出了一个热闹繁荣的、物质极端发达的多彩世界,通过“物质”的充溢把人渐渐“非人”化,使之沦为整日为物质而疲于奔命的忠实奴隶,使之渐渐失去了“自然人”的自由。

马尔库萨也曾这样描述社会文化领域的“单向度”:在工业化发展的进程中,文化也在适应社会的需要而商业化、世俗化、物质化、标准化、大众化。文化一反前工业时代精英文化的那种个性的、理想的、与现实保持距离的,保持否定限度的特性。在技术理性极大发展,人类的理想和现实距离减小,乌托邦的幻想失去源头的现代社会,文化也低下其高贵的头。不再是人类理想的载体,而是与它曾努力批判的社会同化,由批判的文化、否定的文化,变成肯定的文化,即肯定现实的文化。

现在遗憾的是,我们人类沉浸自以为是的物质海洋里,做着“自由”的美梦,我们满足于信息化、数字化、网络化建构的“平坦”的世界里,并不断的赞赏我们这种“平坦”的世界,可是,事实上,我们的世界依旧是崎岖不平的,只是我们自己不清醒,不知道自己已经戴上了社会舆论的镣铐,套上了媒体宣传的枷锁。而这个世界正以所谓的“楚门式自由”取代不自由,以互联网的快速点击和网页的快速转载来麻痹人们的思考,以铺天盖地的实体广告和点对点的数字广告来刺激人们已取得各种经济效益。人越来越脱离人的自然本质状态,一步步的趋向符号化,购买商品的“使用价值”这一马克思政治经济学范畴,而成为了身份地位的象征符号,更加的具有社会性和社会化。所谓的高雅音乐会,就像《楚门的世界》里那些怀旧的古典符号一样,带给楚门的与带给我们的一样,是一种调侃,更多的是一种嘲笑,对于处于建构中世界里被麻痹人们的嘲笑,是一种虚幻性的满足。

另一方面,媒介对所谓“大众文化”的大批量机械的复制,使文化产品堕落为商品,使人类的最内在的反映也已被彻底的僵化、和单调化,每个人的个性都被泯灭在了乌合之众的海洋里;任何特殊的呐喊都被湮没在各种声音的海洋中,没有较大的影响力,被当作一种非主流的形态被视为社会的异端,任何特殊的情感,都被既定成了一种单一的模式,经历着似曾相识的际遇。在这样的环境里,人像是生产车间上一个个被流水作业加工后的机器零件,没有独立鲜活的生命,只能井然有序的列队迎接着相同或者相似的命运,就像《单向度的人》所描述的,现代是一个崭新的“奴隶”社会,不同于以往,这是一个高贵的“奴隶”社会,努力得到的是充分的满足,而与之而来的,是“奴隶”思想价值的单一,他们仅仅是一个单纯的工具,而社会得以延续下的要求,便是不断的生产出千千万万个这样的“奴隶”。就在这样的环境中,媒介不再是提升人类灵魂境界,而成为帮大众消磨时光的,让空虚的生活很快的过去……我们整日看到的是报纸给我们呈现的“世界”,接触到的是电视给我们营造出来的“天下”,谈论的是网络提供给我们的“议题”,还没有意识到我们所接受媒介信息都是被媒介选择过、加工过的一种类似于真实的建构。

不仅如此,媒体猛烈的宣传使大众自动放弃思想。变得麻木平庸,成为文化中的被奴役者。电影用它的内容感化观众,用一个又一个众望所归的结局赚取观众的欣赏;电视用它的价值观教育观众,让每一个观众都自觉的遵守主流的价值观;报纸精心编排的内容,努力为公民塑造一种看似真实的民主。人们的生活仅仅局限在了媒介为我们的建构中,人人都像楚门一样经历人生,即使有苦,有乐,有欢,有笑,可是,这是什么?完全是一场梦!就像电影《盗梦空间》中描述的,我们喜欢在梦的深层中,喜欢在迷失域里,喜欢沉浸而不愿清醒,喜欢梦,喜欢梦中建构的美好生活。

篇8:《楚门的世界》影视鉴赏

这部电影的编剧安德鲁·尼科尔的作品很大程度上都围绕着对“我”的认同, 在真假虚实之中不断拷问着人们“我是谁”、“我属于谁”。在电影传达的所指和能指之间, 不应止步于媒体事业的是与非, 还必须看到这部电影基于现实的超前和夸张的想象。超前性在于对科技发展的展望与未来人类生活的衔接, 夸张性在于揭露冲突的直接和残酷, 楚门不仅身在谎言和摄像头之中, 连他从出生开始就赖以生存的世界都只是一个摄影棚而已, 楚门最终走出了影棚也只是因残酷现实产生的众望所归的心理需要。

这场真人秀的制作人克里斯托弗为楚门搭建了一个巨大的摄影棚, 这个被称作桃源岛的小城才是正常的世界, 而影棚以外的真实世界是一个病态的世界。楚门是克里斯托弗的公司收养的婴儿, 尽管桃源岛是虚拟的, 但对楚门而言, 他成长的环境就是这个摄影棚, 这就是真实的社会。

如果以楚门与小白鼠的对比, 真人秀就好比小白鼠试验, 楚门居住的社区就如同笼子, 对应着食物槽 (饭厅) 、水槽 (啤酒) 、排泄处理 (卫生间) , 还有木屑和滚筒 (保险工作) 、同伴与配偶 (好友马龙和妻子梅丽) 、注射和电击 (生活事件) , 以及实验员和观察员 (剧组和观众) 。从对照中可以看出, 克里斯托弗为楚门模拟了社会的基本元素, 使他在这个社会中成长, 在这些关系中认识自我、构建自我, 为他的社会认同提供了一个相对完善的发生环境。

这个模拟的社会也是克里斯托弗所认同的理想社会。楚门每天听着“贴心”的广播驾车上班, 路上“巧遇”的陌生人已经变成热情的老熟人, 有一份时而可懈怠时而有压力的小职员工作, 有一个开朗活泼又“忠心耿耿”的妻子和一个总是“及时”出现听他倾述心事的朋友。在这个理想社会中所构建的生活模式, 正是一个平常人的典型生活, 这也正是尼科尔传达出的社会生活普遍基准。

而人需要通过探索外在世界而获得对自己和世界及其关系的认识。对于年近三十的楚门, 摄影棚难再满足他对外探索的需要。楚门对初恋情人的思念具体化他出走的强烈动机, 克里斯托弗为了留住楚门采取了很多手段控制和营造使楚门原地生活的社会环境。

其一, 让他人否定楚门探索的意义。首先是老师的否定, 小楚门说自己想成为像麦哲伦一样的探险家, 老师却说已经没什么可探险的了, 否定了他梦想的价值和意义。其次是妻子的否定, 当楚门提出世界环游一年的想法, 梅丽指责他不现实得像一个青少年, 否定了他探索世界的合理性和适宜性。他的好友马龙每当楚门有脱离桃源岛的想法时都不置可否, 让楚门出走的想法得不到朋友的支持和认同。

其二, 剥夺他探索的交通方式。克里斯托弗设计了楚门的父亲因他而溺亡的桥段, 让楚门恐惧水, 切断他出海离岛的途径。在工作中安排他坐渡轮, 强化这个恐惧。广播总是播放着行车走马三分险的讯息, 旅行社总是贴着空难海报, 电视适时播放在家千日好的节目, 向楚门暗示未知的不确定性和出行的危险。当他决定出走时, 在旅行社订不到机票, 坐长途汽车遇到故障, 自驾遭遇堵车、火灾、临检禁行等。

其三, 用情感向他施压。妻子梅丽给他灌输生育小孩的建议, 想以亲情的依恋关系拴住他。当饰演楚门父亲的演员意外出现, 母亲再次暗示父亲的死归咎于楚门。当希尔维亚被带走, 安排母亲大病和婚姻来留住他。当楚门计划出走时, 母亲拿出童年照片与他分享, 想让快乐的童年经历和生活的美好回忆使楚门留恋此地。当楚门已经怀疑自己生活的真实性时, 马龙再次出现, 以一段感人肺腑的友情宣言为筹码让楚门安心。

克里斯托弗想要创造的是一个接受现实并满足于现实的楚门, 让桃源岛供给他归属感和安全感, 让观众看到楚门安于桃源岛是他自己的选择。如卢梭曾说:“没有任何形式的服从能与保持自由外貌的服从堪比完美。”尽管无处不在的摄像头的监控保证着这些控制的有效性, 但正如楚门对克里斯托弗所言:“你不可能在我脑子里装摄像头。”

剧中的频繁失误如同社会的加剧变迁。随着电子媒体的出现, 多元文化的冲击带来社会的不稳定变化, 个体在当中无法锚定自我, 已有的社会认同备受挫折。这种挫折感是形成防御机制的根源, 防御的结果使个体接受现实而逃避自由, 这也是克里斯托弗想要的结果。

同时, 这种防御会让个体不断确认他的自我认同与社会期望是否出现断裂。一次广播频道的跳转让楚门感觉自己被监控, 他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 以种种与常日不同的行为举动来试探。但他的初步判断没有得到亲友的响应, 自我与他者的之间出现难以协调的不一致性, 由此而来的信任便开始动摇。

信任的危机让楚门重新审视自我和他者存在性问题。他最先注意到的是他人的存在, 妻子取消誓约的手势, 街上的行人车辆都在围绕他转圈。在试探信任的过程中, 存在的有限性被一层层揭露, 最终使他确认自我认同与社会相断裂的事实。他开着车躁狂不安, 冲过火墙和断桥, 攻击临检警察, 甚至恐吓和威胁梅丽, 心理焦虑在认同危机下一触即发, 躁郁情绪在矛盾和冲突中一度失控。

这时, 自我认同的需要便开始膨胀, 以支撑个体存在的本质意义。同一性一旦混乱便让个体无法明确自己是怎样的人, 内在的死亡感和心理的空虚感随之而来。克里斯托弗一直试图重建楚门的信任感, 让马龙以兄弟情义打动他, 还让他与已逝的父亲重聚, 以打消他怀疑的念头。然而信任的萎缩已让楚门无法再满足于他者, 他必须亲自找出事实, 稳固已有的自我认同, 维持自我同一性。

当楚门抵达摄影棚的最边境, 真人秀的真相也彻底被揭露, 在绝望中, 楚门问了克里斯托弗三个问题:“你是谁”、“我是谁”、“一切都是假的吗”, 这些问题关系到他验证自我认同的有效性和重新维系社会认同的连续性。当得到的答案是只有他自身是真实的时, 被观众观看和喜爱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社会认同。真假的意义不再仅是信任与欺骗, 更是一并威胁到他的自我认同。

认同的焦虑使人产生羞耻感。“泽雉十步一啄, 百步一饮, 不蕲畜乎樊中。”同一性被质疑使先前得到的认同难再信任, 失信的负罪感转化为公共性的羞耻感, 自尊便岌岌可危。这也是楚门为何不顾汹涌风浪宁死也要航海出走的动因。

电影使我们潜在的焦虑对象化, 使社会认同的羞耻感具体化。然而现实生活中, 笼中笼外并没有明显的界线, 楚门跨过了桃源岛的出口, 走入的是另一个混沌的现实, 迎接的是新一场信任与风险的较量。这也正是我们时代的心理焦虑。

摘要:本文通过比较电影情节与现实环境的同构性, 分析了克里斯托弗如何为楚门搭建理想社会并采用否定、剥夺和施压的手段留住楚门, 以及楚门怀疑并发现真相的心理动因和认同危机引发的心理焦虑及其现实意义。

关键词:尼科尔,电影,社会认同

参考文献

[1]Christian Metz.C.Britton, A.Williams, B.Brewster and A.Guzzetti, Trans.Psychoanalysis and cinema:the imaginary signifier.London:Macmillan Press.1982.

篇9:楚门的恐怖世界

制作过《电锯惊魂》系列的狮门影业这次端出了惊艳的恐怖片颠覆之作,不过你得有足够的耐心。

前一小时套路十足。5名大学生去郊外林中小屋旅游,包括金发大胸妹、运动肌肉男、迷糊瘾君子、智慧男和清纯妹——性格是遇险恐怖片的典型配置。在地下室里,他们读了房主日记,触发僵尸出现。然后便是血浆、尖叫,依观众的亲切感程度,大胸妹先死、肌肉男随后、清纯妹活到最后。一切都是在无数恐怖片中出现过的标准郊游遇险模式。

稍有不同的是开头出现的中老年男人。仿佛《楚门的世界》,他们是这场杀戮真人秀的幕后导演。当大胸妹说树林好黑时,他们就调亮灯光。当肌肉男脑子正常地说要聚在一起抵抗怪物,他们就偷放毒气,让肌肉男回归无脑定位,大家各回房间,以便被怪物各个击破。

精彩在最后半小时登场。幸存的瘾君子和清纯妹发现了幕后研究基地。原来,森林下面是个庞大的奇异世界,恐怖电影史中的无数经典怪物被关在一个个透明的电梯格子里。如果主角们吹响地下室的海螺,就会放出人鱼;如果播放音乐盒,就会放出满脸牙齿的芭蕾女孩……清纯妹终于痛苦地领悟:“他们让我们选择了怎么死。”

主角们决定砸场子。“让party开始吧!”按下按钮,怪物倾巢出动。电梯叮叮连响,群魔乱舞,刚才还在喝酒庆祝的研究人员全体哭喊,一片血海。

如果仅止于此,《林中小屋》还只是恐怖怪物大拼盘,不至于让人拍案叫绝。更有趣的是它没把那些研究人员像《心慌方》一样架空,而是在讨论他们到底是谁?他们在全球有分部,日本分部第一名,美国分部第二名;他们每年要按模式献祭安抚古老生物,祭品死亡顺序不能错,代表处女的清纯妹必须留到最后。

原来,他们就是恐怖片制造业,要献祭的古老生物就是观众。到这一层面,《林中小屋》已经不只是恐怖片,更是嘲讽恐怖片流水线生产的黑色幽默片。监视器里,日本分部失败了:小学生们围着贞子一样的女鬼唱歌,把她净化成了一只青蛙。

研究人员有时还代表观众自身,大概因此,电影开头才不惜篇幅地用日常无聊对话表现他们是平常人。清纯妹被僵尸虐杀时,影像投在研究基地的大屏幕上,几乎没人去看她——研究人员正举行庆功酒会,像一切日常生活中的工作聚会。他们一点儿也没把主角正在死亡当回事。他们关注的重点像大多恐怖片观众一样:“经典的结局!当货车冲进湖里的时候,我尖叫了。”“要是有个男人鱼就更酷了。”

如果这些死亡放进别的片种里,早已成为大悲剧,但在恐怖片中,死亡本身是轻飘的,怎么死出花样带来惊吓才重要。

人们为什么爱看恐怖片?它释放了怎样的阴暗?会不会有一天,那些为观众死去的恐怖片主角们集体站出来向观众抗议?谁知道呢!

《危险关系》

上映时间:9月27日

导演:许秦豪

主演:章子怡 张东健 张柏芝

知名教授的遗孀杜芬玉帮助丈夫生前一直资助的东北流亡同胞,并积极在上流社会圈中鼓舞众人行善爱国,但她最后却成为谢易梵与莫婕妤之间情欲打赌的对象。

《二次曝光》

上映时间:9月29日

导演:李玉

主演:范冰冰 冯绍峰 霍思燕

美容咨询师宋其无意间发现了男友和闺蜜的私情,一怒之下杀了闺蜜,掩饰和逃亡生涯随即开始。她的爱情、欲望、亲情和无法治愈的疼痛,都随着她的一次神秘远行浮出水面……

《飓风营救2》

上映时间:10月7号

导演:奥利维尔?米加顿

主演:连姆?尼森 玛姬?格蕾斯

法米克?詹森

上一篇:元旦快乐手抄报内容下一篇:返厂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