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权理论

2024-04-08

人权理论(共6篇)

篇1:人权理论

李步云:论个人人权与集体人权

本文对个人人权和集体人权的含义、国际集体人权的理论根据、个人人权与集体人权间的关系进行了探讨和论述,对东西方之间、南北方之间在个人人权与集体人权对立与冲突的背景和原因进行了分析。作者指出,应强调个人人权与集体人权的统一性和一致性;集体人权是人类权利追求与实现的一种重要形式,国际集体人权概念的出现,是人权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已逐步为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所承认和接受;中国在过去一个时期曾存在过忽视个人人权的偏向,但现已走上既重视保障集体人权、又重视保障个人人权的正确发展道路。什么是个人人权与集体人权?“集体人权”是不是属于人权的范畴?这两类人权是一种怎样的关系?这些问题无论是在中国国内还是在国际上,人们对此都存在意见分歧。本文试图就这些问题谈一些笔者的看法。

一、个人人权与集体人权的含义

个人人权与集体人权是依照人权主体的不同而对人权所作的一种分类。个人人权是基于个人基础上的,每一个人都应享有的人权,其权利主体是个人。集体人权是相对于个人人权而言的某一类人所应享有的人权,其权利主体是某一类特殊社会群体,或某一民族与某一国家。个人人权是传统意义与传统观念上的人权。即使是现时代,个人人权仍然是人权的主要形式。从历史发展看,个人人权的内容是在不断扩展与丰富的。在人类文明已发展到今天的条件下,个人人权的内容已包含如下三个基本的方面:一是人身人格权利,如生命权、健康权、人身自由权、思想自由权、人格尊严权、通讯自由权、住宅不受侵犯权、私生活秘密权等等;二是政治权利与自由,如选举权、被选举权、言论自由权、出版自由权、集体自由权、结社自由权、游行示威自由权、信息权、知情权、监督权等等;三是经济、文化和社会权利,如财产权、就业权、享受劳保福利权、同工同酬权、休息权、受教育权、家庭权、参加工会权、享受社会福利权等等。集体人权包括国内集体人权与国际集体人权两类。国内集体人权,又称特殊群体权利。这主要是指:少数民族的权利、儿童的权利、妇女的权利、老年人的权利、残疾人的权利、罪犯的权利、外国侨民与难民的权利等等。国际集体人权,又称民族人权,按照现今国际社会通常的理解与承认,它主要是指民族自决权、发展权,此外还有和平与安全权、环境权、自由处置自然财富和资源权,人道主义援助权,等等。在中国,有的学者主张“把人权主体主要限定于个人”,“并把人权界定为个人权利”,反对把集体人权概念引进国内法领域。①A也有的学者认为,少数民族与儿童、妇女等特殊群体的权利,不是集体人权而是属于个人人权的范畴。国际上,也有不少学者只承认国际上有集体人权,即民族人权,而否认国内某些特殊群体权利是集体人权。②A笔者之认为一国之内某些特殊群体的权利是属于集体人权的范畴,主要是基于以下理由:一是这类人权同个人人权相比,在人权的主体和内容上都有不同。个人人权的主体是任何一个个人,而国内特殊群体权利的享有者是某一部分人群(如少数民族、妇女、儿童等等);在内容上,后者不仅享有个人所应享有的个人权利,而且享有自己作为特殊群体的一员所应享有的特殊权利。二是特殊群体通常会通过法律手段从国家得到整体上的特殊权利保障,如我国对少数民族通过民族区域自治法在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给予他们以各种特殊权利,属于这些特殊群体的个人,也主要是通过国家的这类群体特殊权利保障得到益处。三是代表特殊群体利益的一些民间组织或半官方组织,如工会组织、妇女组织、残疾人组织,可以在法律上代表该群体向国家提出一定的权利要求,或在政治上施加这方面的影响;某些特殊群体组织甚至可以为寻求权利救济而能够代表该特殊群体诉诸法律。从长远看,这种发展趋势必将日益加强。因此。笔者认为,把一些特殊社会群体的人权纳入集体人权的范畴,在理论上是可取的,在实践上有利于加强对一类人权的保障。在国际上,集体人权概念的出现,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事情。这次大战给人类带来的巨大灾难,极大地促进了全世界人民人权意识的觉醒与提高,从而开始了人权保护进入国际领域的历史性进程。本世纪60和70年代,许多被压迫民族在反殖民主义的斗争中成为独立国家。这些新独立国家曾为争取民族独立和主权平等作了不懈努力,独立后又因面临的种种困难与困境,产生了改善自己处境的强烈愿望。这对国际人权的发展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于是,民族自决权、发展权、和平权、环境权等集体人权分别以各种不同形式,通过国际组织的宣言或决议及一些国际公约被确立下来,并对传统的人权概念(即个人人权)提出了严峻挑战。这些集体人权现在已被国际上许多人士称之为“新一代人权”或“第三代人权”。这类国际集体人权不同于个人人权的的主要特点是:1.这类人权的主体主要是民族、社会、国家、国家集团等集体。其中国家是基本的人权主体,因为现今国际社会的基本组成单位是国家。这同个人人权的主体为个人是有区别的。2.国际集体人权的权利诉求对象主要是整个国际社会,它要求国际社会采取协调步骤与国际合作来保障这类人权的实现。而个人人权要求各个国家的政府采取不作为或作为,来保障每个人的人身权利、政治权利以及经济、文化、社会权利的实现。3.国际集体人权还是正在发展与完善过程中的人权。一方面,它主要是通过国际组织的一些不具法律约束力的宣言与决议所认可,还缺少具有约束力的公约来保障,或批准加入的国家还不够普遍;另一方面,权利救济措施与机制还很不健全不完备。总之,这一代新的人权打破了只有个人才是人权的主体,只有个人才能享有人权的传统概念,是人权发展史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集体人权与个人人权的界限,并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这主要是指集体人权从某一角度上看,同时也可以是个人人权。无论是国内集体人权、还是国际集体人权都是如此。如在中国,《妇女权益保障法》(1992)对妇女享有的各项政治权利、财产权益、人身权利、婚姻家庭权益作了全面的规定,对法律责任也有详细的条款。其中第48条规定:“妇女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被侵害人有权要求有关主管部门处理,或者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又如《民族区域自治法》规定,“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法院和人民检查院应当用当地通用的语言检查和审理案件,保障各民族公民都有使用本民族语言文字进行诉讼的权利。”如果诉讼当事人的这种权利受到侵害,他(他或她)就有权得到救济。由此可见,一国内某些特殊社会群体的人权,同时也可以是一种个人人权。当然这一点并不能否认特殊社会群体的人权所具有的集体人权的性质。国际集体人权在某种意义上同时也是个人人权,这可以从国际人权文书对发展权所作的明确表述看出。例如,1979年1月联合国人权委员会通过的第5(XXXV)号决议,重申发展权是一项人权,指出:“发展机会均等,既是国家的权利,也是国家内个人的权利。”联合国大会1986年12月通过的《发展权利宣言》也指出:“确认发展权利是一项不可剥夺的人权,发展机会均等是国家和组成国家的个人一项特有权利”,“发展权利是一项不可剥夺的人权,由于这种权利,每个人和所有各国人民均有权参与、促进并享受经济、社会、文化和政治发展,在这种发展中,所有人权和基本自由都能获得充分实现。”发展权作为一项“国家权利”即集体人权,其基本含义是,世界上的任何一个国家,首先是那些发展中国家(即第三世界国家)享有同其他国家“发展机会均等”的权利,它要求整个国际社会及所有国家,首先是那些发达国家,应在国际一级采取政策的、立法的、行政的及其他措施来保障这一权利的实现。发展权作为一项个人人权,其基本含义是,“各国应在国家一级采取一切必要措施实现发展权利,并确保除其他事项外所有人获得基本资源、教育、保健服务、粮食、住房、就业、收入公平分配等方面机会均等。”因为“人是发展的主体”,在一国内应保障人人“成为发展权利的积极参与者和受益者”。

二、国际集体人权的理论根据

长期以来,国际上一些学者、政府官员甚至有的政府只承认个人人权是人权,不承认国际集体人权也是一种人权。他们的一个主要理由是,国际上的集体人权,并不是一种权利,而是一些人或一些国家的一种利益上的要求、愿望、主张;它抽象而不具体,难以得到法律的保护,无法在权利受到侵害时得到法律的救济。从这样的理由出发,否认集体人权是人权的学者也往往否认一国内人们应当享有的经济、文化、社会权利也是人权。然而,这种理由不能成立。

首先,权利有两种,一是所谓“消极”的权利,即要求国家与社会“不作为”,以保障人的人身人格权利及政治权利与自由诸如生命权、人身自由权、言论自由权、选举与被举权等不被剥夺或受侵害。二是所谓“积极”的权利,即要求国家和社会的“作为”,以使人们的经济、文化、社会权利诸如就业权、休息权、社会福利权等得以实现。理论上、概念上从“消极权利”到“积极权利”的发展变化,是同实践上“三代人权”的发展变化相适应的。第一代人权受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和美国革命的影响,主要在欧美18世纪人权运动中产生。其内容主要是言论、信仰、出版、结社、通讯、宗教等自由以及免受非法逮捕、公正审判等权利,性质主要是属于公民权利与政治权利的范畴。它的诞生是以美国的“独立宣言”和法国的“人权与公民权利宣言”为标志。第二代人权受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社会主义运动和革命的影响,主要内容是经济、社会和文化方面的权利。它在宪法上的反映,在东方是以前苏联的“被剥削劳动人民权利宣言”为代表,在西方是以德国“魏玛宪法”为标志。第三代人权主要是从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的民族解放运动中产生并发展起来的,其内容就是现在我们正在讨论的国际集体人权,包括自决权、发展权等等。

第二,现今的国际集体人权就其性质而言,大致有以下两类:一类是以经济内容为主,如发展权、环境权;另一类是以政治内容为主,如民族自决权、和平权。发展权的内容是全面的,正如《发展权宣言》的导言中所讲,“发展是经济、社会、文化和政治的全面进程”。但在上述诸多因素中,经济的因素具有根本的性质。这从现今发展权的具体权利诉求中看得很清楚。正因为如此,发展权的实现,在现阶段主要是依靠整个国际社会以及世界各国特别是发达国家协调步骤与开展国际合作,首先和主要是在经济领域,提供与创造各种条件。环境权的情况也是这样。1972年通过的《人类环境宣言》指出:“人类有权在一种能够过尊严和福利的生活环境中,享有自由、平等和充足的生活条件的基本权利,并且负有保护和改善这一代和将来的世世代代的环境的庄严责任。”实现环境权的措施,主要是经济方面的;实现环境权的方式,主要也是依靠国际社会的协调与合作(大规模污染大气和海洋,要为强行法所制止,但这只是局部情况)。

民族自决权与和平权的性质与特点则和发展权、环境权有所不同。实现自决权与和平权的措施,主要是政治方面的;实现自决权与和平权的方式,主要依靠国际社会的强制手段。《公民权利与政治权利国际公约》、《经济、文化、社会权利国际公约》的第1条都规定,所有人民都享有自决权。在所有国际集体人权中,只有民族自决权在联合国人权公约中作了规定。根据《联合国宪章》及其他有关国际法文献,早期的民族自决权主要是指:“被外国奴役和殖民统治下的被压迫民族有自由决定自己命运、摆脱殖民统治,建立民族独立国家的权利。”在民族自决原则的影响与推动下,大批处于殖民主义统治下的第三世界国家曾经纷纷起来斗争,争取民族独立。到现在为止,先后获得独立的国家已有100多个,尚未获得独立的民族已经极少。随着形势的发展,民族自决权的中心思想与侧重点,已经是实施《给予殖民地国家和人民独立宣言》的下述有关条款:“所有的人民都有自决权;依据这个权利,他们自由地决定他们的政治地位,自由地发展他们的经济、社会和文化。”“一切国家应在平等、不干涉一切国家的内政和尊重所有国家人民的主权及其领土完整的基础上忠实地、严格地遵守联合国宪章、世界人权宣言和本宣言的规定”;“任何旨在部分地或全面地分裂一个国家的团结和破坏其领土完整的企图都是与联合国宪章的目的和原则相违背的。”所谓“自决”,本身就是一个政治概念。《给予殖民地国家和人民独立宣言》主张的民族自决权作为习惯国际法确立下来,已为国际社会所普遍认可。阻碍与镇压殖民地人民的独立运动,或阻碍与破坏独立国家实现自决权,要受到国际社会的严厉制裁,这已成为人权国际保护的重要实践。

和平权也如此。《联合国宪章》序言强调指出:“欲免后世遭今代人类两度身历惨不堪言之战祸,重申基本人权,人格尊严与价值……并为达到此目的力行容恕,彼如以善邻之道,和睦相处,集中力量,以维持国际和平及安全。”1978年联合国大会通过的《为各社会共享和平生活做好准备的宣言》,在国际上第一次将和平作为一项权利加以规定。该宣言“重申个人、国家和全人类享有和平生活的权利”。宣言还规定:“每一个国家和每一个人,不分种族、良心、语言或性别,均享有过和平生活的固有权利。尊重此项权利,正如尊重其他人权一样,是全人类的共同利益所在和一切国家(不论大国还是小国)在一切领域获得进展的必要条件。”1981年非洲统一组织通过《非洲人权和民族权宪章》也明确地将和平作为一项人权加以肯定。该宪章规定:“一切民族均有权享受国内和国际的和平与安全。”1984年联合国大会又专门通过了《人民享有和平权利宣言》。该宣言再一次庄严宣布:“全球人民均有享受和平的神圣权利。”放弃在国际关系中使用武力,以和平方式解决国际争端,已成为公认的国际法基本原则;保障人类享有和平权,已成为国际社会所普遍接受的一项集体人权并受习惯国际法的保护。任何破坏这一原则和侵害这一人权的行为,诸如侵略与非法占领他国领土、武装干涉他国内政、发动侵略战争,都要受国际社会的严厉制裁。联合国对伊拉克武装侵略科威特的制裁就是一个典型例证。

上述分析表明,民族自决权与和平权的性质和特点同发展权是有区别的。它们的实现方式,需要、也能够通过国际社会的强制手段来达到。由此可以证明,笼统地讲国际集体人权难以运用法律的强制手段来保证其实现,因而它们不是属于人权的范畴的观点是不正确的。

第三,即使是发展权、环境权这一类国际集体人权,它们的权利诉求和实现途径,也并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以发展权为例,要加速实现发展权,一方面,自然需要各主权国家的政府和人民的共同努力;另一方面,整个国际社会对此也有极其重要的责任与义务(这一点应更为突出)。正如《发展权利宣言》所强调:“各国对创造有利于实现发展权利的国家和国际条件负有主要责任”,“各国有义务在确保发展和消除发展的障碍方面相互合作”,以“促进基于主权平等、相互依赖、各国互利与合作的新的国际经济秩序”。事情很清楚,建立新的国际经济秩序需要国际社会各国的共同努力,但发达国家负有主要责任,联合国国际组织对此也负有重要义务。它们应当采取各种措施,诸如稳定与提高初级产品价格、改进技术转让条件、在不附加任何不合理的政治条件下增加资金和技术援助、抛弃贸易保护主义、减轻发展中国家的债务负担、改善和扩大给发展中国家的普惠制待遇等等。这些具体权利诉求已为过去的一些国际文件如1974年联合国大会通过的《建立新的国际经济秩序宣言》①B和《建立新的国际经济秩序行动纲领》所载明与认可,同时也为最近的一些重要国际人权文书所进一步肯定。例如,1993年6月第二次世界人权大会通过的《维也纳宣言与行动纲领》的序言第5段不仅全面阐明与确认了发展权的基本原则与主要内容,而且在序言的第6段中对发展权的某些重要的具体权利诉求作了规定,如重申要“尽一切努力减轻发展中国家的债务负担”。

保障国际集体人权得以实行与实现的机制已经建立,并将在今后继续加强与完善。破坏与侵害民族自决权、和平权的行为,固然要受到联合国大会、安理会、经社理事会以及人权委员会等机构的审议、谴责及制裁;对发展权这一类国际人权的保障,其机制也正在进一步完善中。例如,《维也纳宣言与行动纲领》在其第三部分中强调:“世界会议欢迎人权委员会设立关于发展权的专题工作组,并促请该工作组与联合国其他部门和机构协商与合作,为消除执行和实现《发展权利宣言》的障碍立即拟订全面和有效的措施,并提出各国实现发展权的方式方法,以便联合国大会能早日审议。”新设立的联合国人权事务高级专员,其任务是:“促进和保护一切人权”。当然,全面保护国际集体人权得以实现,是其根本任务。

从上述分析可清楚看出,国际集体人权并非如某些西方学者所主张的那样,它们不是“权利”而只是一种“要求”、“条件”、“机会”,只有个人人权才是人权。实际情况是,现在国际集体人权的概念已逐步为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所承认与接受。《维也纳宣言与行动纲领》对发展权作了充分肯定,而过去某些不承认发展权是人权的国家,也投票赞成这一宣言,就是证明。

三、个人人权与集体人权的相互关系

个人人权与集体人权的相互关系,无论是在中国国内,还是在国际上,都是一个普遍存在有意见分歧的问题。笔者一贯主张要强调两者的统一性和一致性,各个国家与国际社会应当对这两类人权予以同样的重视与保护,不宜讲它们之中哪种权利更重要,也不宜强调它们之中哪种权利层次与地位更高。①C

一般说来,个人人权与集体人权的相互关系是:个人人权是集体人权的基础,集体人权是个人人权的保障。为什么说个人人权是集体人权的基础呢?这是因为,首先,任何集体都是由个人组成的。任何集体从国家或国际社会的人权保护中所获得的权益,其出发点即最初目的,都是组成这个集体的个人,其落脚点即最终的实际受益者也都是个人。不承认这一点,集体人权就成了一个空洞的抽象而失去了任何实际的意义和存在价值。其次,我们虽不能说,个人人权同时也是集体人权,但可以说,集体人权从一定意义上看,或从一定角度上看,同时也是个人人权。本文在前面曾引用一些国际人权文书证明,像发展权这样的国际集体人权,同时也是个人人权。一国内某些社会群体权利如少数民族权利、妇女权利,在其遭受侵害时个人可以提起诉讼以得到救济。第三,任何集体人权的争取与获得主要依靠组成这一集体的个人作出积极努力和共同奋斗。要做到这一点,只有充分尊重个人权利以最大限度地发挥每个人的改造世界、建设国家与服务社会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方有可能。

为什么说,集体人权是个人人权的保障呢?这是因为,首先由社会自身的性质与组织结构所决定,集体人权的出现是必然的,也是必要的。集体人权是人类权利追求与实现的一种重要形式。在一国内,它要求国家与整个社会为保障某一处于弱者地位的社会群体的特殊权利,而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创造权利实现的各种条件和提供各种特殊保护,以使该群体的所有个人受益。在国际上,它要求整个国际社会采取协调步骤和进行国际合作,提供各种社会条件与法律保障,通过保护国际集体人权而使千千万万的个人得到好处。其次,集体人权也是促进和保障个人人权的基本条件。以民族自决权为例,如果一个国家是处于外国侵略、占领和奴役之下,国家的独立与主权遭受践踏,这一国家的人民的个人人权与基本自由就根本得不到保障。发展权也是这样。如果不改变旧的不平等的、不公正的国际经济秩序,建立新的国际经济秩序,广大的第三世界国家的经济、社会、文化和政治的发展,就会受到极大的阻碍;这些国家的人民的人权与基本自由就不可能充分实现。第三,把民族、国家和国家集团(如第三世界国家)作为集体人权的主体,也有助于运用其地位与作用,以更好地保障这种权利的实现。例如,60年代汹涌澎湃的反对殖民主义的民族独立运动以及为争取与实现发展权而努力奋斗的现今广大的第三世界国家,都对国际人权的实现与保障起了重大作用。

我国国内的学者中,有一种观点强调,集体人权应当高于个人人权。他们认为,“社会主义人权始终强调民族、社会、国家等等集体人权高于个人权利”,“个人权利固然重要,应该受到法律保护,但是,社会的、国家的、民族的、集体的权利更应该受到尊重和保障”,“强调个人权利必然导致个人主义,损害集体利益和公共利益。”笔者认为,这种观点是不正确的。首先,它并不符合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原理与社会主义原则。马克思曾经说过:“任何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人类的历史“始终是他们的个体发展的历史”②B。因为,个人的存在不仅是集体、社会存在的前提,而且个人的活动与发展也是整个社会的活动与发展的基础。马克思主义在论述自己的理想社会时,曾有过一个十分著名的论断,即《共产党宣言》所指出的,共产主义社会将是一个“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的联合体。

第二,从概念上看,强调集体人权高于个人人权,也是有问题的。所谓“人权”、“个人人权”与“集体人权”,都有其特定的含义。我们所讲的“人权”,其“权利”当然包含着利益的要求、分配与享有这一基本的要素。但是,并非所有的“利益”都可以归结为人权。这就是说,不能简单地在个人利益与个人人权、集体利益与集体人权之间划等号。在一个法治国家里,作为应有权利,个人人权必然外化(转化)为法律上的个人权利,但法律上的个人权利并不都是“人权”。人权存在于抽象的一般的法律关系中。只有当这种抽象的法律关系中的人权受到侵害或出现争议而转变为具体的(即特殊的)法律关系,这时候的权利才是属于人权的范畴。例如,某人与某人或某单位订立一个合同,其具体的权利与义务由双方当事人任意规定(以不违背法律的要求为限度),在这样的具体法律关系中的权利,就不是属于人权的范畴。又如,在国际范围内,一个国家的主权,它的安全与荣誉,它的独立权,是属于民族自决权、发展权等国际集体人权的概念与范畴;但在一国范围内,它就不属人权的范畴。任何个人都需要生活在一定的社会与国家里,个人人权的实现离不开它所生活的集体、社会与国家,个人人权的行使不能损害集体、社会与国家的利益,在不少情况下,个人利益要服从国家利益,但这是另外一个问题。当这种情况出现的时候,国家主权、国家的安全与荣誉等等,都不是作为“人权”来看待。国际上,通常都是这样理解的。从经济方面看,似乎“国家”的财产不得被侵害,这是属国内集体人权的范畴,其实不是。我们只宜说它是属于国家利益的范畴。从法律角度看,国家所有权是属于“权利”的范畴。这种“权利”也并不是人们通常所讲的人权。退一步说,我们把它看作是一国范围内的一种集体人权,一种同个人人权相对应的集体人权,那我们也不宜说集体人权就比个人人权“更高”。因为,我们在法律上不可以按照权利主体的大小高低来确立保护的等级,否则,我们就不能保证不同法律主体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而这正是市场经济所要求的。

第三,从实践经验看,个人人权与个人主义是两个完全不同、互相排斥的概念。伦理意义上的个人主义以追求个人利益而不惜损害他人的、集体的、国家的利益为其特点,这同合理合法的个人利益、个人人权是根本不同的。强调个人人权同产生个人主义之间并没有什么必然的联系。在很长一个时期,中国的实际情况,并不是强调个人人权过了头。而是过份强调了集体权利高于个人权利,加上各种主观与客观方面的原因,中国过去确实存在过有忽视保障个人人权的偏向。在我国,“文化大革命”的出现就是一个例证。这场灾难就是以“反对修正主义”、“防止资本主义复辟”为借口,肆意践踏上至国家主席、下至千百万公民的个人权利。鉴于这一教训,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才决心采取一系列政策和法律措施,如定刑法、刑事诉讼法、行政诉讼法等各种重要法律,来全面加强对个人人权的保护。特别是,现在中国已经走上了建立市场经济的道路,而市场经济的实行更为重视、保障个人人权创造了现实的经济基础与社会条件。与建立市场经济相适应,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也在稳步地向前发展。从此,中国已经走上既重视保障集体人权,又重视保障个人人权的正确发展道路。

如何认识与处理个人人权与集体人权的关系,是同如何认识与处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密切联系在一起的。几十年来,中国在自己的革命与建设过程中,由于十分强调与重视社会的整体利益,因而在消除阶级对立,提高广大劳动者的地位;在增进民族团结、增进社会福利、保障妇女儿童权益、提高社会道德水准;在维护社会的正义与公正、维系社会的和谐与稳定、促进社会的发展与进步等方面,已经取得了举世公认的成就。同旧中国相比,在发展经济、科技与文化教育方面,也取得了令人信服的成就。另外也要承认,虽然执政党和政府十分强调国家、集体与个人利益三者之间的统一、协调与兼顾,但实际上,在一个很长时期里,曾经存在有忽视保障个人利益的偏向,因而在很大程度上妨碍与束缚了个人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的发挥,也延缓了社会的进步。这有三个方面的原因。一是文化背景。中国古代社会曾经有过灿烂的文化,它的人本主义、大同思想、重视社会和谐、崇尚伦理道德,都曾对当代中国社会产生过正面影响。但是,古代中国封建主义的专制思想、家长制思想、特权思想、等级观念、轻视个人地位、缺少权利意识等等,又给当代中国社会带来了负面影响。二是历史原因。今天中国的执政党在取得政权以前,曾经长期处于地下和武装斗争中,在当时严酷的斗争环境下,十分强调整体利益是很自然的。三是制度因素。中国长期实行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权力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为重视社会整体利益,忽视个人利益,提供了客观条件。近十多年来,执政党和政府一直很重视对这个问题的解决。正在稳步地进行的经济与政治体制的改革,目的之一就是要在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上,作出重视、保障个人权益的重要调整,以求得个人与社会的和谐与协调发展。

在个人人权与集体人权的相互关系上,长期以来,西方一些发达国家过分强调保护个人利益、个人自由、个人人权,相对忽视集体人权与社会和谐,这有多方面原因。在历史上,17和18世纪的资产阶级革命曾以提倡个性解放、保障个人自由为主要思想武器反对专制主义。在制度上,以私有制为主体的自由经济,其思想基础与价值观念必然以个人为本位。但到了现代,情况已经发生并正在继续发生变化。由于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进步,社会不平等与社会冲突的存在,导致了国家干预经济与社会福利政策的出现,价值取向开始由自由向平等一方倾斜,以求得个人与社会的相对和谐。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西方有的学者在理论上对片面强调个人人权,否认或忽视集体人权的观念提出了怀疑与挑战。如荷尔曼就指出:“当西方人把焦点集中在个人权利而忘记社会权利和个人对社会的责任时,他们过于狭隘地定义了人权,当西方人把焦点集中在诸如言论自由、宗教自由而忘记如衣、住、保健等基本的人类需要时,他们也过于狭隘地定义了人权。只有当西方人把他们的见解扩大到不仅包括个人的精神的,而且也包括公共的和物质的人类和人权观的时候,一种真正普遍的人权观才是可能的。”①D

在世界范畴内与国际舞台上,长期以来东西方之间与南北方之间在个人人权与集体人权对立与冲突,是由文化的历史的背景和经济的政治的现实条件的差异所决定,同时也有政治和意识形态方面的原因。现在,世界两极对立与东西方冷战已经结束,世界一体化趋势已经形成,理论观念上个人人权与集体人权的对立与冲突,已经趋向缓和并正在求得共识,最明显和突出的表现,就是《维也纳宣言与行动纲领》。这一文件的第二部分第三段指出:“所有人权都是普遍、不可分割、相互依存和相互联系的。国际社会必须站在同样的地位上,用同样重视的眼光,以公平、平等的方式全面看待人权。固然,民族特性和地域特征的意义,以及不同的历史、文化和宗教背景都必须要考虑,但是各个国家,不论其政治、经济和文化体系如何,都有义务促进和保护所有人权和其基本自由。”这一共识的达成,既是世界新的格局的必然产物,也是人类理性的重大胜利

①A张文显:《论人权的主体与主体的人权》,见《当代人权》,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版,第36页。

②A参见孙哲《新人权论》,河南人民出版社版,第55页。

①B见该宣言的第4条第10、11、14、15、16等款。

①C见拙著《社会主义人权的基本理论与实践》,《法学研究》1992年第4期。

②B《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24、321页。

①D荷尔曼:《人权运动》,纽约1987年版,第6页。转引自徐崇温《人民的生存权是首要的人权》,《当代中国人权论》第148页。2003-10-20 作者/出处:法学

篇2:人权理论

尊敬的老师们、亲爱的同学们:上午好!

你们知道今天12月10日是什么日子吗?是“世界人权日”。

60多年前的第二次世界大战给人类造成了巨大的灾难。人类吸取了这慘痛的历史经验教训过后,为了避免这样的悲慘历史重演,在二战结束后,1948年12月10日,联合国大会通过并发表了《世界人权宣言》。1950年,联大决定将每年的12月10日定为“世界人权日”。

所谓人权,是指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每个人按其本质和尊严享有或应该享有的基本权利。这个宣言无疑对给予世界人民自由,以及把人类从令人窒息的种族歧视环境中拯救出来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因此,人权宣言是历史上非常重大的事件。如今联合国人权宣言已被翻译成250多种文字,遍布世界各地。

我们中国作为占有世界人口五分之一的大国,以占世界耕地面积不足百分之十的耕地,养活了近十四亿人口,这就保证了人民的最基本的生存权利。我们五十六个民族和睦相处,团结奋斗,凝结成一个牢固的整体。人民政府尊重宗教信仰的自由,缩小贫富差别,共同改革开放奔小康,这无不体现中国共产党的维权决心与意志。我们相信未来祖国的人权将会更美好。

今天,是人权日,让我们重申对《世界人权宣言》各项原则的承诺,让我们继续尽力,为人类谋幸福。

同学们,让我们以科学文明为材料,筑起一道百毒不侵的精神防火墙,使邪教思想永远远离我们的心灵,更加尊重和保障人权,努力真正成为一个让国家和人民放心的接班人!

我的演讲完毕,谢谢大家。

七年级二班全体同学

篇3:人权理论

关键词:人权成就,人权问题,建设重点,人权评价

作为我国相关领域的研究人员与学者十分关注的问题, 我国的人权保障问题一直受到人们的重视。中国人权保障现在是一个什么状态?哪些人权问题尚未解决?这些人权问题上升到什么地步?未来中国人权保障建设方向是什么?评价中国人权状况时要在什么的基础上进行, 大家应该是保持一个客观的理性的态度来表达自己的观点。

一、中国人权保障建设思路

(一) 提升对政治权利的保障力度

公民在生存的过程中, 往往需要被赋予一定的政治权利, 这代表着公民对生存质量的追求的结果。从某种意义上来说, 政府要想让宪法得到准确的实施, 就必须要公民有与之社会地位相符的政治权利。也就是说, 公民的政治权利是人权的具体体现方式, 也是一个国家人权状况的直接展现, 更是一个国家政治民主化的主要体现。一个国家的人权状况是没有底限的, 随着国际社会越来越重视人权状况, 我国的人权发展也面临着更加严峻的形势。在实际的工作中, 还有很多需要我们进一步规划, 进一步丰富的东西, 并且在人权发展的道路上还有很多困难需要我们来解决。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 我国的经济情况得到了极大地提升, 而政治环境也愈发稳定。我党的实践经验证实了政治与经济之间紧密的联系, 而要想人民生活富足, 人权状况良好, 就必须要想方设法平衡二者之间的关系。我国虽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经济奇迹, 但是仍然属于发展中国家, 国内的贫富差距仍然较大。我国优良的社会制度给人权发展提供了极大的好处, 政府应当首先致力于保证群众的经济权利, 在此基础上为其政治权利创造更大的可能性, 这才是一个社会主义民主国家所应当具有的社会制度。在我国的以往的发展道路中, 有的地方政府一味的强调要赋予公民适当的政治权利, 但是在实际工作中却忘记了自己的承诺, 甚至滥用权力, 使国家公务机关成为了贪污腐败的重灾区。这样的行为不仅不能为人民群众带来真正的人权, 反而为社会带来了不稳定的因素, 这种错误的发展方式应当给我国地方政府予以警示。经过了一段时间的发展, 我国保障人民群众政治参与权、政治请愿权等政治人权的情况已经得到了长足的进步, 但是还有很多需要予以提升与完善的地方, 这也是我国接下来的人权建设工作需要考虑到的地方。

(二) 提升对弱势群体权利的保障力度

作为人权保障工作中的重点与难点, 弱势群体的人权保障一直面临着较大的困难, 同时也体现了一个国家最基本的政治发展状况。弱势群体人权问题是社会发展的一个必然现象。对于弱势群体的人权问题, 我们要有一个比较理性的认识。在任何一个国家, 其法制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尺之一就是这个国家的社会保障体系是否完备, 而衡量一个国家社会保障体系是否完备的重要标尺正是该国对社会弱势群体权益的保障。在一国的人权保障体系中, 如果没能重视社会弱势群体, 其权利体系的构建肯定是不完备的。人权在性质上是一种道德权利, 可以用来评判现行法律制度。通过人权保障的贯彻落实来观察一个国家的法律制度是否完善, 不仅能看出很多问题, 也是体现弱势群体自身权利是否得到满足的主要方式。

(三) 提升对专项经济社会权利的保障力度

在人权的发展过程中, 社会经济权利的保障也是十分重要的内容, 也是人权保障更加高层次的发展方向, 能够给公民带来较高的生活质量, 实现公民政治权利的稳步增长。我国尚处于社会主义的初级发展阶段, 在此阶段就开始公民经济社会权利的保障工作, 具有划时代的意义。首先, 我国飞速发展的经济给社会带来的不仅是财富的剧增, 同时也带来了更多的人权问题。很多人民群众在就业、劳动权益保护、环境和谐发展等方面的权利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侵犯, 这对社会的长期稳定发展是百害而无一利的。其次, 中国现在的政治和社会管理还处于初级阶段, 许多制度还不完善, 社会管理体制还不健全, 由于政府之前把社会管理“大包大揽”, 因此不公平和低效问题也很多, 而许多司法救济不能落实到位, 这直接造成了很难实现经济社会权利。最后, 经济和社会权利是整个社会都会出现的问题, 其影响力也就很大, 它对社会稳定和社会发展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二、应当如何评价我国当前所取得的人权成就

(一) 对我国人权的发展要抱着批判却又积极的态度

中国人权问题的出现是一个必然的结果, 我们不能否认它的存在, 我们要明白这一点, 只要制定具体的措施进行努力建设和改进就好。以往的地方政府往往对人权建设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一概批判, 这种发展方式是不对的。相关工作人员应当提升自己的眼光, 从改革开放30年来所取得的成就来评判中国人权的发展状况, 而不是只要出现了问题就一概否定我国在人权道路上取得的成就。

首先, 人类社会中必然存在人权问题, 而社会的发展会让人权问题越来越凸显。处理好人权问题是我国社会发展中不可避免的任务, 也是社会发展过程中需要长期面对的问题, 我们不可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就解决好人权问题, 也不可能要求人民群众在极短的时间内就不再提出人权要求, 在实际工作中要赋予人民充分的人权。中国政府在长期努力的过程中, 已经解决了一些广泛存在的人权问题, 取得的成就有目共睹。在新中国成立之后, 我国人民群众的人权状况得到了较大的改善, 而建国50多年以来, 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 群众的居住环境和生活质量都有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而以往诟病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也得到了极大的改善, 国家通过信访等手段来展示了公民的声音, 通过严格的司法体系为公民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这些都是我国在人权问题上所做出的努力, 不应予以忽视。

其次, 人权的发展眼光要长, 不能只看一点就以一盖全。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 人权保障逐步完善是形势主流。如果从所有的历史发展角度来看, 现在是中国几千年历史演进中人民生存和发展最好的时期, 人们所享有的权利是以前不能相比的。这个事实是不能忽视的, 虽然在实际的社会中存在一些人权问题还有待解决, 但是我国人权事业总体处于上升期, 人权状况正在向着更好更快的方向大踏步改善。

(二) 人权发展具有客观性, 不能因为社会问题高发就忽略了人权工作的进步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进行, 我国社会迎来了新的发展时期, 在这个时期内, 中国社会正在发生着天翻地覆的变化, 社会转型需求强烈, 因此社会问题的出现是无法避免的。例如经常出现的公共卫生事件、食品安全事件等问题, 这些都是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必然会遇到的问题。我们不能一概否认我国社会发展所取得的成就, 而应当就事论事地解决问题。总的来说, 我国当前的社会问题有三个主要类型, 其一为落后的物质生活质量引起的问题。食品质量不安全、地沟油、矿难等事件使人们对中国出现的人权问题感到恐慌。董教授提出了两个观点, 一是, 对于现在的人权状况, 我们既要看到它的进步, 也要看到它的问题;第二, 看待人权问题要有客观性, 要看到社会问题高发的进步因素。社会的进步改变了人们的生活理念与生活方式, 高品质的生活习惯逐渐成为了社会主流。因此人们更加关心食品安全与食品卫生, 不仅仅是吃得好, 还有吃的健康与吃的放心。这也是导致食品安全类社会问题增多的主要原因。而第二类社会问题与我国社会的发展历史遗留问题是分不开的。我国以往由于监管不严, 催生了许多医疗、教育的乱收费问题, 使得民众叫苦不堪却又无处申诉。第三类社会问题来源于落后的社会民主管理制度, 说明我国当前的民主措施贯彻落实的力度还有待提高。

(三) 结合中国社会的实际需求来开展人权工作

不同的社会阶层群众对我国的人权现状有着不同的理解, 对如何提高人权也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不同的人群关注政治的方式与渠道有着一定的差异, 因此也导致了不同的人权需求。评价中国人权问题不能单独想当然的去评论, 应该结合中国的具体社会环境与人权现状, 全面客观地来评价人权的发展, 只有这样才能推动我国人权状况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

首先, 应当让人权保障与我国的经济发展直接挂钩。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 也是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 现阶段中国是以发展经济为首要目标, 这样才能满足国内人民的生存, 也才能保证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人权问题是当代国际社会生活中的一个重要问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中国老一辈的领导人在结合周边国际形势与我国具体国情之后, 制定出了一套适合我国长远发展的人权工作方式, 从法律层面给了人权工作更多的支持。随着改革开放时代的到来, 社会全面的经济发展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 不断恶化的生存环境, 难以得到保证的就业率以及一系列问题, 都让我国的人权现状面临着挑战。这些从某种意义上来说, 都是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附带品, 而要解决这些问题, 就需要进一步发展经济才能实现, 因此中国人权保障不断改善是一个基本潮流。

其次, 我国不能寄望于经济发展来改变人权现状。我国当前的社会中还存在很多有待解决的人权问题, 由于人权保障措施不健全, 我国当前的人权保障制度与西方发达国家还有一定的差距。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 中国在贯彻落实人权的过程中虽然面临着一个又一个巨大的困难, 但是也在困难当中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这与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是息息相关的。虽然经济发展给人权保障带来了一定积极的因素, 但是不能说经济发展一定能保证人民群众的人权。

第三, 人权状况要与中国社会的政局稳定结合在一起考虑的, 中国人权保障持续发展进步就在于此。一个国家人权制度的保证有赖于稳定的政治体制, 人权工作与政治制度才是分不开的。不合理的政治制度是导致群众的人权难以得到保障的关键因素, 假若权力过于集中, 很容易使相关单位称为贪污腐败的温床, 导致权力的滥用和腐败没有有效的制裁措施, 现在使用的立法也不能有效实施, 人权在司法方面, 落实不到位。因此在一定程度上说, 中国的人权保障涉及到的不仅仅是在法律范围内的问题, 更是一个政治问题和社会问题。中国人权保障进步, 政治体制的民主化改革就需要有效的实行。

三、结语

笔者认为在评价人权事件时, 对于侵权方和维权方都应该在民主与法治下去考察, 这样才能得到客观性和公正性的评价, 才能给人们更多正确的价值导向, 用正确的观点来看待我国的人权现状。假如有人的人权遭到了侵犯, 就应当主动寻求法律的保护, 追究侵犯人权者的法律责任。也存在一些打着维权的名义, 做了许多有损公共利益和法律规定的事的人, 比如比较常见的破坏交通危害等行为应当受到法律的制裁。对于通过权力来谋求个人利益的错误行为应当予以严厉的制止, 鼓励和声援的行为应该要命令制止, 同时还要严肃处理, 这样才能保证法治秩序。民主与法治并重的做法很好, 也只有这样的人权保障原则, 中国的人权事业才能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常健.科学理解和把握中国人权保障政策[J].理论探索, 2013 (5) :56

[2]季若望.全球化背景下中国人权保障对策浅析[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4, 33 (4) :127-131.

[3]田晓润.从<刑事诉讼法>的修改看中国人权保障变革[J].新西部 (中旬刊) , 2013 (10) :76-77.

篇4:人权理论

摘 要:本文以我国人权理论的实践研究和思考作为研究主题,首先,从西方人权思想的起源和西方人权学说的形成与发展两个方面对西方人权理论的历史沿革进行了概述,其次,对当前我国人权理论的历史进行了回顾,对当前的现状进行了分析,最后,从思想前提、实践核心、现实基础和坚实表现四个角度对我国人权理论的实践进行了研究和思考。期望能够为相关专家学者有所裨益。

关键词:人权理论;科学发展观;法治建设

引言

人权问题历来都是外界对我国的质疑焦点之一,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这一问题从不同的维度开始被研究和演化,尊重人权的时代已经到来,尊重和保护人权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而发展,已经逐渐成为公平的和充满人文关怀的文明社会的基础。我们通过对人权思想历史的回顾,探析人权理论的逻辑演进,同时,对当前我国人权理论的实践进行研究和思考。

一、西方人权理论的历史沿革概述

(一)西方人权思想的起源

人权的概念和理论虽然产生于近代的欧洲,但人权思想的萌芽却是非常古老的,甚至可以追溯到古希腊和古罗马。从古希腊的斯多葛派的自然法思想和古罗马时期基督教的创世平等观中,都可以看到人权发展的痕迹。之后,在文艺复兴的人文主义思潮和宗教改革的影响下,系统的天赋人权理念在近代由古典自然法学派所确立。从18 世纪到20 世纪,西方人权的内容和范围经历了深化、扩展和成长的过程,人权理论也呈现出一种多元化的状态。

(二)西方人权学说的形成与发展

17—18世纪的自然法学认为,自然法与自然状态、社会契约相结合,代表人的理性和本性,维护人的权利。古典自然法学是当时资产阶级反封建斗争的旗帜。西方人权学说正是在那时兴起和鼎盛的。根据洛克等人的学说,人权即指自然法所维护的自然权利,是人生而俱有的,因而在我国早期译文中译为“天赋人权”。直到现在有的西方思想家还将自然权利和人权两词并称或通用,并认为“人权是自然权利的现代用语”。

二、当前我国人权理论的历史回顾与现状分析

(一)我国人权理论的历史回顾

回顾我国人权理论的历史不难发现:旧中国广大人民群众没有人权可言。比如说:受教育的权利,在旧中国,绝大多数劳动人民享受不到受教育的权利,全国人口中80%以上是文盲,学龄儿童入学率仅20%左右,妇女90%文盲,少数民族文盲95%以上,还比如:劳动权是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但是,在旧中国,人民没有自主劳动的权利,劳动权操纵在占有生产资料的地主、资本家的手中,劳动人民时刻面临失业的威胁。1949年全国解放初期,城镇失业者达474.2万人,相当于当时职工的60%。

直到新中国在1949年成立后,我国才开始让公民享有各种基本的人权,并积极参与国际社会各类人权组织的保障维权工作,发表的中国人权白皮书就是最好的例证。

(二)我国人权的现状分析

我国人权发展较快,受到了全国各族人民和国际社会友人的高度肯定,第一,在生存问题上,虽然还有贫困人口问题困扰,但是整体来说已经摆脱了基本的生存需求;第二,宪法和我国相关法律赋予公民的广泛的政治权利,使得人民广泛的参与到了实际的社会和国家管理过程中來了;第三,我国公民享有经济、文化和社会权利在实际的社会生活中体现的更为充分,幸福指数和满意度指数都达到了历史最高水平;第四,我国司法中的人权保护有着明确的规定,而且随着我国法制建设的加快,无论是在立法还是在执法过程中,都对人权方面的保护越来越多;第五,宗教信仰自由在我国是受保护的,在我国,信仰各类教派的民众数量还是超过很多其他国家的;第六,而且针对我国多民族的特点,小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和思想自由也是得到了足够的保障。总体来说,我国的人权现状随着我国政治、经济、文化事业的均衡发展,得到了极大的保障。

三、我国人权理论的实践研究和思考

(一)坚持科学发展观不动摇是思想前提

坚持科学发展观不动摇是切实保障我国人权发展的思想前提,首先,科学发展观强调“以人为本”,这和人权保护的基本精神是完全吻合的;其次,科学发展观强调人与外界的和谐共存理念,这为人权理论的发展和完善提供了坚实的土壤;再次,科学发展观强调各个层面的和谐统一,也符合人权理论内容的丰富内涵和结构。当前,科学发展观这一科学、健全、成熟的思想体系可以为人权理论提供强大的思想支持,符合当前我国实际状况,也有利于未来的长久发展。

(二)人权与主权是实践核心

有外国专家称,从历史发展的纵向看,中国在保障公民生存权和发展权方面已经取得了惊人的进步,这是不可否认的。这也印证了一个观点,即人权与主权是实践核心。回顾我国的历史可以清晰的看到:人权和国家主权是密不可分的一个整体存在的,任何以颠覆我国国家主权为前提的所谓的人权维护都是别有用心的,要坚决擦亮眼睛来面对。

(三)人权教育是现实基础

人权教育是人权理论的现实基础,我们应该从以下几点推进落实:第一,积极推动人权教育,传播人权理念,让每个人都能理解人权的意义,塑造普遍的人权文化;第二,加强中学生人权教育,培养认识、关心以及参与公共事务的意识,认识和尊重人权,认同人权价值,对社会有归属感,并致力于创造社会的未来;第三,人权教育还要特别注意从娃娃抓起,应该探索尝试在基层义务教育中穿插适量的人权主义教育活动等。只有将现实基础打造好,才能从真正意义上凝练人权的未来发展根基。

(四)法治建设是外在的坚实表现

一个尊重和保护人权的社会必须是法治的社会,而我国现在正迈向法治的国家。之所以说法治建设是外在的坚实表现,是因为:第一,法治建设为人权提供立法保障。任何一个人权的确立都是以法律确认的形式存在的,没有立法就无从谈起后续的任何环节;第二,法治建设为人权提供执法保障。在行政执法、司法执法等过程中,法治建设的优劣直接决定并影响着人权的质量;第三,法治建设为人权提供维权保障。无论是司法诉讼还是行政复议等,都需要法治建设在相关流程和制度安排上做出规定。

结束语

当然,中国的人权状况绝非完美,正如中国人权研究会会长罗豪才在论坛上所指出:贫者愈贫、富者愈富的现象与人权要求是背道而驰的,绝大多数人分享不到成果的“发展”也是不符人权保障的;如何改变贫富差距扩大、劳动者报酬偏低、社会保障不健全、部分群体在发展中被边缘化,都是中国未来人权事业亟待解决的问题。

中国未来人权事业的发展,中国当前人权状况的好坏,只能让人权的主人翁─人民来回答;而可以肯定,绝大多数中国老百姓都会同意:人权不是抽象的政治理念,也不仅仅是言论或表达自由,人权是一种生存权利和尊严,而且和国家尊严分不开,只有国家富强、人民生活改善,这种权利才会得到根本的保障和发扬。

参考文献

[1] 韩庆祥.王勤.从文艺复兴“人的发现”到现代“人文精神的反思”——近现代西方人的问题研究的清理与总结[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06期.

[2] 苏俊凉.论我国人格权保护范围的扩张[D].华侨大学.2007年.

[3] 刘婧.马克思人权理论在中国的发展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0年.

[4] 李兴选.中国近代人权思想的兴起与曲折展开[D].第四军医大学.2007年.

篇5:世界人权宣言

1948年12月10日,联合国大会通过第217A(III)号决议并颁布《世界人权宣言》。这一具有历史意义的《宣言》颁布后,大会要求所有会员国广为宣传,并且“不分国家或领土的政治地位,主要在各级学校和其他教育机构加以传播、展示、阅读和阐述。”《宣言》全文如下:

序 言

鉴于对人类家庭所有成员的固有尊严及其平等的和不移的权利的承认,乃是世界自由、正义与和平的基础,鉴于对人权的无视和侮蔑视已发展为野蛮暴行,这些暴行玷污了人类的良心,而一个人人享有言论和信仰自由并免予恐惧和匮乏的世界的来临,已被宣布为普通人民的最高愿望,鉴于为使人类不致迫不得已铤而走险对暴政和压迫进行反叛,有必要使人权受法治的保护,于有必要促进各国间友好关系的发展,鉴于各联合国国家的人民已在联合国宪章中重申他们对基本人权、人格尊严和价值以及男女平等权利的信念,并决心促成较大自由中的社会进步和生活水平的改善,鉴于各会员国业已誓愿同联合国合作以促进对人权和基本自由的普遍尊重和遵行,鉴于对这些权利和自由的普遍了解对于这个誓愿的充分实现具有很大的重要性,因此现在,大会发布这一世界人权宣言,作为所有人民和所有国家努力实现的共同标准,以期每一个人和社会机构经常铭念本宣言,努力通过教诲和教育促进对权利和自由的尊重,并通过国家的和国际的渐进措施,使这些权利和自由在各会员国本身人民及在其管辖下领土的人民中得到普遍和有效的承认和遵行。

第一条

人人生而自由,在尊严和权利上一律平等。他们赋有理性和良心,并应以兄弟关系的精神相对待。

第二条

人人有资格享受本宣言所载的一切权利和自由,不分种族、肤色、性别、语言、宗教、政治或其他见解、国籍或社会出身、财产、出生或其他身份等任何区别。

并且不得因一人所属的国家或领土的政治的、行政的或者国际的地位之不同而有所区别,无论该领土是独立领土、托管领土、非自治领土或者处于其他任何主权受限制的情况之下。第三条

人人有权享有生命、自由和人身安全。

第四条

任何人不得使为奴隶或奴役;一切形式的奴隶制度和奴隶买卖,均应予以禁止。

第五条

任何人不得加以酷刑,或施以残忍的、不人道的或侮辱性的待遇或刑罚。

第六条

人人在任何地方有权被承认在法律前的人格。

第七条

在法律前人人平等,并有权享受法律的平等保护,不受任何歧视。人人有权享受平等保护,以免受违反本宣言的任何歧视行为以及煽动这种歧视的任何行为之害。

第八条

任何人当宪法或法律所赋予他的基本权利遭受侵害时,有权由合格的国家法庭对这种侵害行为作有效的补救。

第九条

任何人不得加以任意逮捕、拘禁或放逐。

第十条

人人完全平等地有权由一个独立而无偏倚的法庭进行公正的和公开的审讯,以确定他的权利和义务并判定对他提出的任何刑事指控。

第十一条

(一)凡受刑事控告者,在未经获得辩护上所需的一切保证的公开审判而依法证实有罪以前,有权歧视为无罪。

(二)任何人的任何行为或不行为,在其发生时依国家法或国际法均不构成刑事罪者,不得被判为犯有刑事罪。刑罚不得重于犯罪时适用的法律规定。

第十二条

任何人的私生活、家庭、住宅和通信不得任意干涉,他的荣誉和名誉不得加以攻击。人人有权享受法律保护,以免受这种干涉或攻击。

第十三条

(一)人人在各国境内有权自由迁徙和居住。

(二)人人有权离开任何国家,包括其本国在内,并有权返回他的国家。

第十四条

(一)人人有权在其他国家寻求和享受庇护以避免迫害。

(二)在真正由于非政治性的罪行或违背联合国的宗旨和原则的行为而被起诉的情况下,不得援用此种权利。

第十五条

(一)人人有权享有国籍。

(二)任何人的国籍不得任意剥夺,亦不得否认其改变国籍的权利。

第十六条

(一)成年男女,不受种族、国籍或宗教的任何限制,有权婚嫁和成立家庭。他们在婚姻方面,在结婚期间和在解除婚约时,应有平等的权利。

(二)只有经男女双方的自由的和完全的同意,才能缔婚。

(三)家庭是天然的和基本的社会单元,并应受社会和国家的保护。

第十七条

(一)人人得有单独的财产所有权以及同他人合有的所有权。

(二)任何的财产不得任意剥夺。

第十八条

人人有思想、良心和宗教自由的权利;此项权利包括他的宗教或信仰的自由,以及单独或集体、公开工秘密地以教义、实践、礼拜和戒律表示他的宗教或信仰的自由。

第十九条

人人有权享有主张和发表意见的自由;此项权利包括持有主张而不受干涉的自由;和通过任何媒介和不论国界寻求、接受和传递消息和思想的自由。

第二十条

(一)人人有权享有和平集会和结社的自由。

(二)任何人不得迫使隶属于某一团体。

第二十一条

(一)人人有直接或通过自由选择的代表参与治理本国的权利。

(二)人人有平等机会参加本国公务的权利。

(三)人民的意志是政府权力的基础;这一意志应以定期和真正的选举予以表现,而选举应依据普遍和平等的投票权,并以不记名投票或相当的自由投票程序进行。

第二十二条

每个人、作为社会的一员,有权享受社会保障,并有权享受他的个人尊严和人格的自由发展所必需的经济、社会和文化方面各种权利的实现,这种实现是通过国家努力和国际合作并依照各国的组织和资源情况。

第二十三条

(一)人人有权工作、自由选择职业、享受公正和合适的工作条件并享受免于失业的保障。

(二)人人有同工同酬的权利,不受任何歧视。

(三)每一个工作的人,有权享受公正和合适的报酬,保证使他本人和家属有一个符合人的尊严的生活条件,必要时并辅以其他方式的社会保障。

(四)人人有为维护其利益而组织和参加工会的权利。

第二十四条

人人有享受休息和闲暇的权利,包括工作时间有合理限制和定期给薪休假的权利。

第二十五条

(一)人人有权享受为维持他本人和家属的健康和福利所需的生活水准,包括食物、衣著、住房、医疗和必要的社会服务;在遭到失业、疾病、残废、守寡、衰老或在其他不能控制的情况下丧失谋生能力时,有权享受保障。

(二)母亲和儿童有权享受特别照顾和协助。一切儿童,无论婚生或非婚生,都应享受同样的社会保护。

第二十六条

(一)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权利,教育应当免费,至少在初级和基本阶段应如此。初级教育应属义务性质。技术和职业教育应普遍设立。高等教育应根据成绩而对一切人平等开放。

(二)教育的目的在于充分发展人的个性并加强对人权和基本自由的尊重。教育应促进各国、各种族或各宗教集团的了解、容忍和友谊,并应促进联合国维护和平的各项活动。

(三)父母结其子女所应受的教育的种类,有优先选择的权利。

第二十七条

(一)人人有权自由参加社会的文化生活,享受艺术,并分享科学进步及其产生的福利。

(二)人人以由于他所创作的任何科学、文学或美术伤口而产生的精神的和物质的利益,有享受保护的权利。

第二十八条

人人有权要求一种社会的和国际的秩序,在这种秩序中,本宣言所载的权利和自由能获得充分实现。

第二十九条

(一)人人对社会负有义务,因为只有在社会中他的个性才可参得到自由和充分的发展。

(二)人人在行使他的权利和自由时,只受法律所确定的限制,确定此种限制的唯一目的确在于保证对旁人的权利和自由给予应有的承认和尊重,并在一个民主的社会中适应道德、公共秩序和普遍福利的正当需要。

(三)这此权利和自由的行使,无论在任何情下均不得违背联合国的宗旨和原则。

第三十条

本宣言的任体条文,不得解释为默许任何国家、集团或人个有权进行任何旨在破坏本宣言所载的任何权利和自由的活动或行为。

相关介绍

《世界人权宣言》是联合国大会于1948年12月10日通过(联合国大会第217号决议,A/RES/217)的一份旨在维护人类基本权利的文献。由于该文件是由联合国大会通过的,《世界人权宣言》并非强制的国际公约,但是它为之后的两份具有强制性的联合国人权公约,《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和《经济、社会及文化权利国际公约》做了铺垫。许多学者、律师和法庭判决书依然经常引述《世界人权宣言》中的一些条款来佐证自己的立场。一些国际法律师认为《世界人权宣言》是一部习惯法,但是对于这一点学界还没有共识。

产生背景

一是当时(1948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不久,两次世界大战,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给世界各国人民造成了极大的苦难,德意法西斯和日本军国主义不仅发动侵略战争,而且所到之处肆意残酷迫害和屠杀人民,烧杀奸淫无恶不作,人民的生命安全和人格尊严都得不到起码的保证,财产被任意剥夺、破坏,损失不计其数。据统计,仅欧亚两个战场就各自死亡了两千多万人,整个人类的生存都受到严重威胁,可以说是人类历史上空前的浩劫。战争虽然以人民的胜利和法西斯反动势力的灭亡而告终,但血的教训使各国人民和政府深刻认识到维护基本人权的极端重要性。

二是反法西斯人民战争的胜利,也使各国统治阶级中压迫和敌视人民的保守势力遭到削弱,争取自由、平等、民主、进步的群众的力量得到加强。他们要求改变由种族、性别、职业、财产等差别所造成的社会歧视和立法上享有人权的不平等,要求政府维护、改善和扩大公民的基本权利。

三是帝国主义之间的战争客观上削弱了老殖民主义,同时启发、教育和锻炼了人民,结果在战后促进了亚洲、非洲、拉丁美洲原殖民地附属国人民要求国家独立、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违背人权基本原则的世界殖民体系面临瓦解的局面。

四是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巨大成就,在反法西斯战争中所起的具有决定意义的重要作用,以及战后东欧一批社会主义国家的产生,提供了一种不同于资本主义的新的社会制度、新的价值观念和人权模式,在全世界产生了广泛影响,出现了社会主义运动的高潮。

这些因素的综合形成了这样一种趋势,即人们开始觉悟到,能否免于战争、暴力、贫困而享受基本人权,已不是一国政府和人民仅仅依靠自己内部努力就能保证的事。虽然成立了联合国,在联合国宣言和宪章中都已重申人权的重要性,并把“对全体人类之人权及基本自由之尊重”列为联合国的宗旨,仍然是不够的,还需要专门以人权为主题,以参加联合国所有国家共同宣言的形式,宣布有关人权的基本原则和具体内容。所以1948年联合国讨论并通过《世界人权宣言》决不是偶然的,这是时代的呼声,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从历史发展的观点来看,以宣言的形式展示世界各国对人权这一重大问题的共识,顺乎历史潮流,这一行动本身就有进步意义。

简介

《世界人权宣言》由1946年成立的联合国人权委员会负责起草,加拿大籍的法学专家约翰·汉弗莱是主要起草人。其他的参与者还包括了美国总统富兰克林、罗斯福的遗孀埃莉诺、罗斯福、夏尔·马利克、吴德耀、张彭春和勒内·卡森等人。该文件于1948年12月10日提交联合国大会表决,在出席的56个成员国中,48票赞成,0票反对,8票弃权,另有2国代表缺席。《宣言》颁布后,大会要求所有会员国广为宣传,并且“不分国家或领土的政治地位,主要在各级学校和其他教育机构加以传播、展示、阅读和阐述。”

形成过程

《世界人权宣言》由1946年成立的联合国人权委员会负责起草,加拿大籍的法学专家约翰·汉弗莱是主要起草人。其他的参与者还包括了美国总统富兰克林·罗斯福的遗孀埃莉诺·罗斯福、夏尔·马利克、吴德耀、张彭春和勒内·卡森等人。该文件于1948年12月10日提交联合国大会表决,在出席的56个成员国中,48票赞成,0票反对,8票弃权,另有2国代表缺席。

美国与《世界人权宣言》

在1946年至1948年联合国制定《世界人权宣言》的过程中,美国与苏联及其他一些国家发生了激烈的争论,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和以苏联为代表的社会主义国家的两种人权思想进行了交锋。经过联合国大多数国家的斗争,联合国制定了一个不仅包括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而且包括了经济、社会和文化权利的人权宣言。由于美国的有关人权法律缺少经济、社会和文化等方面的权利规定以及美国存在着人权问题,在《世界人权宣言》通过后,美国曾公开拒绝执行《世界人权宣言》。

历史意义

《世界人权宣言》继承、吸取了人类文化遗产中有关自由、平等、人权的一般观念,特别是近现代西方国家有关人权的立法和实施经验,基本上反映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世界人民争取、维护人权的强烈愿望和当时多数人的认识水平,与当时欧美各国人权立法中体现的人权概念相比,在具体规定上有所充实和扩大,对人权的理论与实践作出了重大的贡献。大体说来,这些贡献是:

一、《宣言》对人权主体的规定比过去明确与完全,真正体现了人人平等的原则。在《宣言》的一系列条款中都强调“人人”,第1条是宣布总的原则:“人人生而自由,在尊严和权利上一律平等。”第2条则明确规定:“人人皆得享受本宣言所载之一切权利与自由,不分种族、肤色、性别、语言、宗教、政见或他种主张、国籍和门第、财产、出生或他种身份。”这是贯彻了联合国宪章的原则,但《宪章》比较笼统,《宣言》则进一步具体化了。这是总结了已往各国人权实施的教训,特别是法西斯主义、殖民主义压制、侵犯和剥夺人民人权的惨痛教训,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欧美各国人民在推翻封建制度建立民主共和国之后,虽然在宪法上明确废除封建特权,确立了人人平等的人权原则,但人民实际享受仍然是不平等的,很多人由于受到财产、种族、性别等等各种限制,被部分甚至完全剥夺了人权。如法国《人权宣言》公布后不久就实行《纳税选举法》,以纳税多少将公民区分为“积极公民”和“消极公民”,结果当时只有400多万“积极公民”有选举权,而2000多万“消极公民”被剥夺了选举权,而且只能选5万名富有者为“选举人”,由他们去选举议员、法官和行政官。占人口半数的妇女也被宣布为“消极公民”。经过长期斗争,直到二战以后才实现了投票箱前的人人平等。又如美国《独立宣言》虽宣布“人人生而平等”,但这个“人”不包括黑人、印第安人等有色人种,也不包括妇女。直到1870年才从法律上废除了奴隶制和种族歧视条款,1964年中才取消了选举权的“人头税”限制,1970年才废除了选举权的“测验文化程度”的限制。直到1920年法律才规定“不得因性别关系取消或剥夺合众国国民的投票权”,而1972年国会通过的关于男女平权的宪法修正案,至今仍未得到足够的州立法机关批准。其他一些国家也有类似的情况。加上当时是二战后不久,世界人民对德、意法西斯和日本军国主义残酷迫害屠杀人民、灭绝种族的暴行记忆犹新,老的帝国主义者、殖民主义者把殖民地、附属国人民视作下等人”、“劣等民族”,暴力镇压民族独立运动,无视甚至任意侵犯和剥夺当地人民人权的情况仍然严重存在。因此,《宣言》首先确定人权的“人”是指“所有人”,明确否定借口各种社会区别来限制或剥夺任何人的人权。这的确是吸取了各国人权实施的经验教训,反映了被压迫人民的正义要求,应该说是国际人权观念的一大进步。

二、《宣言》对权利的具体规定比过去更为广泛,内容涉及到人们社会实践、社会生活和社会关系的各个方面,与欧美人权的国内立法相比有些方面确实有所进步,因而可以说是代表了新的水平,丰富和发展了人权概念,提供了一个可资借鉴的范式,这对促进各国人权建设具有积极意义。展开来看,《世界人权宣言》共30条,其中27条是对具体人权的规定,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公民及政治权利。从第3条至第21条,主要是个人在社会和政治生活中应享有的各种自由和平等权利。客观地说,这类权利基本上是根据西方传统的人权观念和立法模式制定的,没有什么明显的进步。另一类是经济、社会、文化权利,即从第22条至第27条。其中第22条是宣布基本原则:“每个人作为社会的一员,有权享受社会保障,并有权享受他的个人尊严和人格的自由发展所必需的经济、社会和文化方面各种权利的实现,这种实现是通过国家努力和通过国际合作并依照各国的组织和资源情况。”第25条是宣布:“人人有权享受为维持他本人和家属的健康和福利所需的生活水准,包括食物、衣着、住房、医疗和必要的社会服务;在遭到失业、疾病、残废、守寡、衰老或在其他不能控制的情况下丧失谋生的能力时,有权享受保障。”并指出妇女和儿童享受特别照顾和协助。应该说,宣言的这些内容是对西方那种把人权归结为只是公民和政治权利的狭隘的传统观念的一个突破。正是以此为基础,后来联合国又进一步通过了《经济、社会、文化权利国际公约》和《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这两个公约与《宣言》一起构成了公认的“国际人权宪章”。而两公约在序言中都确认:“按照世界人权宣言,只有在创造了使人可以享有其经济、社会及文化权利,正如享有其公民和政治权利一样的条件和情况下,才能实现自由人类享有免于恐惧和匮乏的自由的理想。”这就是说《宣言》的精神是,公民的政治权利和经济、社会、文化权利是完整的人权的两个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两者缺一不可,尊重、实现、维护、发展人权,评价人权状况,必须坚持人权的全面性。这是《宣言》反映各国普通劳动者特别是广大经济文化落后国家人民的要求,而获得的国际人权观念的又一大进步。

三、《宣言》把权利和义务联系起来,否定没有义务、不受任何限制的绝对权利。《宣言》第29条强调“人人对社会负有义务”,在行使权利和自由时,要“受法律所确定的限制”,要“适应道德、公共秩序和普遍福利的正当需要”,特别是强调“无论在任何情形下均不得违背联合国的宗旨和原则。”这是正确的。这就是说,不存在什么个人的“绝对权利”、“绝对自由”,因为人总是社会的人,不存在与世隔绝、脱离社会和他人的孤立的个人,任何人只有与社会、他人发生一定的社会联系和关系才能生存和发展。《宣言》在人权问题上明确主张权利和义务统一的原则,反对那种只讲权利、不讲义务的片面的人权观,应该说这也是国际人权观念的一大进步。

四、《宣言》要求建立一种使其所载的权利和自由得以充分实现的“社会的国际的秩序”。这是《宣言》第28条提出的,这条表面似乎抽象,但只要联系《联合国宪章》的精神和《宣言》开始的《序言》就可以理解,实际上是在批判发动侵略战争和严重压制、侵犯、破坏和践踏人权的法西斯主义,以及殖民主义等压迫人民的暴政,指明国际人权事业的发展方向就是建立一种所有人(而不是少数人)都能享受真正自由、平等、人权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应该说,《宣言》这一条所蕴含的思想,符合全世界人民的根本利益,对促进国际人权 事业的健康发展和世界人民反对殖民主义、霸权主义、强权政治的斗争,建立尊重各国领土、主权,平等互利,和平共处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正义事业,是有积极意义的。

局限性

《宣言》在起草过程中虽然经过激烈讨论和反复磋商,但由于当时占主导地位的是西方传统的资本主义的价值观和人权观,因而即便是有所折衷和妥协,仍然不可避免地存在这样或那样的历史局限性。这些局限性有:

一、宣言在强调人权的普遍性、人权的共同标准时,忽视了人权的特殊性,忽视了共同标准的实现在不同国家具有不同特点。作为世界性的人权宣言,强调人权的普遍性是必要的、可以理解的,但整个宣言没有一处说明人权的特殊性,即人权的实现不能脱离而必须充分考虑各国的特殊条件和特殊表现,好像世界各国、各民族都处在同一经济、政治、文化水平上,问题和要求都相同,这显然是不全面的,是一项严重的疏忽。其实,现实的人不是抽象的人,都是具体的社会的人,一个社会的人权状况归根到底取决于这个社会的基本制度和经济文化发展水平,而每个人的人权状况既与他所在的整个社会的人权状况有关,又与他在各种社会关系中所处的地位,他所从事的工作、实践、生活等等情况有关。这都不是虚幻的、抽象的,而是具体实在的。所以,不仅不同时代、不同社会、不同国家的人权状况不尽相同,即便是同一时代、基本制度相同的国家、由于各国的经济文化发展水平等各种具体历史条件不同,人权的状况也都不尽相同。人们获得人权和改善、提高享受人权的具体要求也不尽相同。只有承认这个客观存在的事实,从不同的实际情况出发,才能正确认识和解决不同国家所存在的不同的人权问题,这就是人权的特殊性。《世界人权宣言》的作者们正因为不理解或不重视这个道理,所以在强调人权的普遍性、共同标准时忽略了人权的特殊性。

二、把人权限于个人的权利和自由而忽视了人民、群众、民族、国家的权利,即集体人权。最后投票决定《宣言》文本的多数官员们信奉的是西方以个人为本位的个人主义价值观,所以他们在起草和通过《宣言》时,只是强调个人的权利和自由,忽略了群体、国家、民族的权利和自由,以及对两者关系的正确规定。与此有联系的是这个缺点也表现在权利义务关系的处理上。整个《宣言》主要部分是讲个人的权利,很具体,虽然也谈到了对社会的义务问题(这点我们在上面已经充分肯定),可是只有一条原则,相比之下结构上是严重失衡。西方传统人权观片面强调个人的权利和自由、忽视义务和责任的倾向,在实践上已经造成了严重影响社会秩序的消极后果。这个缺点现在已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

还必须指出,正是由于当时西方仍然占有众多殖民地和附属国的老牌帝国主义强国代表的作用,《世界人权宣言》没有像公开谴责法西斯主义那样谴责殖民主义,明确宣告支持民族自决权和种族平等权,而这正是广大亚、非、拉殖民地附属国人民强烈要求的首要人权。后来,只是随着世界非殖民化运动的蓬勃发展,在社会主义国家和许多取得独立的新兴国家的努力下,联合国才于1960年通过了《给予殖民地国家和人民独立宣言》,1963年、1965年先后通过了《消除一切形式种族歧视宣言》和《公约》,并终于突破西方传统的人权概念,在1966年通过的《公民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的第一条上明确规定:“所有人民都有自决权。”之后,1968年纪念《世界人权宣言》发表20周年的国际人权会议通过的《德黑兰宣言》,1977年联合国通过的《关于人权新概念的决议》则以更加强烈的言词谴责种族隔离、种族歧视、殖民主义,认为这些都是大规模侵犯人权的罪恶,消除它们是人类刻不容缓的最迫切的任务。应该说这些是对《宣言》的修正和发展。

当然,《宣言》的上述这些缺陷和不足与它的巨大贡献相比,是次要的、占第二位的内容。但事实毕竟是事实,正视它对于推进国际人权事业是必需的。

影响 由于《世界人权宣言》是由联合国大会通过的,因此它并非一个强制性的国际公约;但是它为以后的两份强制性的联合国人权公约《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和《经济、社会及文化权利国际公约》奠定了基础。

许多学者、律师和法庭的判决书经常引述《世界人权宣言》中的一些条款来佐证自己的立场。但也有一些国际法律师认为《世界人权宣言》是一部习惯法。对这一点学术界尚没有达成共识。

篇6:国际人权日致词

我们要毫不含糊地说:酷刑绝不是打击恐怖的手段,因为酷刑本身就是恐怖手段。禁止酷刑已经为国际法所牢固确

认,毫不含糊,不容置疑,在各国管辖或有效控制的一切领土上对所有国家都有约束力,无论战争时期还是和平年代,在一切情况下适用。无论叫它什么,酷刑都是不能容许的,无论改换什么名称,残忍和不人道的待遇都是非法的、不可接受的。

各国必须遵守这一禁令,有力打击酷刑犯逍遥法外现象。任何形式的残忍、不人道或有辱人格待遇的策划者或授权者、这种行为的实施者都不应逍遥法外。任何国家都不应宽容第三方实施的酷刑。这就是说,如果某些人被送交另一国后可能遭受酷刑,就绝不能这样做。

国际社会必须发出强有力的声音,同声谴责一切形式的酷刑。今天,我呼吁尚未批准《禁止酷刑和其他残忍、不人道或有辱人格的待遇或处罚公约》和《禁止酷刑公约任择议定书》的所有国家批准这些文件。我敦促所有国家,允许酷刑问题特别报告员不受控制地接触有关国家控制下的被拘留者。对这些人而言,不受阻碍地接触是一项基本保护措施,因为与世隔绝,他们特别容易遭受虐待。我们必须共同为受虐待的被拘留者以及所有酷刑受害者和幸存者说话,使他们获得补救。

今天,人类面临着严重挑战。恐怖的威胁真实而直接。但是,担心恐怖分子绝不能因而采用恐怖分子的办法。对于更普遍存在的残忍和不人道的处罚,我们也不能听之任之。在许多国家,这种处罚不成比例地落到最易受伤害的人们头上,他们是被关押者、政治上无权和经济上贫困的人们。相反,无论何处发现这种邪恶现象,我们都必须重申人类最基本的价值,予以反击。

上一篇:(报纸刊登)的减资公告参考文本【适用于有限责任公司减少注册资本时提供】下一篇:高考70日誓师大会高三家长发言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