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执法保障人权论文

2022-04-20

摘要:“人性化执法”是行政机关在符合道德、保障人权的前提下进行的不违背人所具有的正常的感情和理性的执法行为。行政强制过程中“人性化执法”具有真、善、美三重向度,它的本质要求是公正,旨在保障人权。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行政执法保障人权论文(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行政执法保障人权论文 篇1:

如何尊重和保障人权,保证人民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

尊重和保障人权,是我们党和国家的一贯方针。《决定》把“尊重和保障人权”提到党的执政能力的高度来认识,强调在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进程中推动人权事业全面发展,这是很有意义的。

人权观念是资产阶级革命时提出来的,但绝不是资产阶级的专利。我们党在建党之初就举起了“争自由,争人权”的旗帜。我们党领导中国人民推翻三座大山,争取实现民族独立,实现人民当家作主,就是争取人权的生动实践。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提出了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确立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采取了一系列保障人权的强有力的政策措施,我国人权事业取得的进步和成绩是有目共睹的。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进一步尊重和保障人权,推动我国人权事业全面发展呢?

第一,要进一步维护宪法的尊严和权威,确保尊重和保障人权原则的实施。列宁曾指出:“宪法是公民权利的保障书”。人权是宪法的基本立足点和出发点,宪法在一切法律法规中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威地位和最高法律效力。要在全社会形成崇尚宪法、遵守宪法的良好氛围,维护宪法的权威;要加强立法监督和执法监督,坚决纠正各种违宪现象,坚决维护国家法制的统一和尊严。只有宪法实实在在地发挥作用,宪法规定的公民基本权利得到切实有效的保障,才能从根本上确保尊重和保障人权原则得到贯彻落实。

第二,要将尊重和保障人权贯穿于执政治国的全过程,落实到立法、执法、司法和执政、行政各个环节之中。由于自然、历史和发展水平的制约,我国在人权保障方面还有不完善、不尽如人意之处。为进一步发展人权事业,党和政府将采取更多的措施,包括十届人大常委会决定在任期内还将安排审议近六十部法律草案,如农民权益保护法、物权法、侵权责任法、社会保险法、社会救济法、行政强制法、行政程序法、行政收费法等,以及修改选举法、民事诉讼法、刑事诉讼法、行政诉讼法、义务教育法、传染病防治法,等等。这些法律都与尊重和保障人权密切相关。2004年4月,国务院颁布了《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确立了建设法治政府的目标,提出了深化体制改革、严格行政执法、强化对行政权监督等一系列推进依法行政、维护人民权益的重大措施。

第三,要将尊重和保障人权贯彻到社会生活各个方面,体现在人们日常的生产生活中。公民基本权利的本质是人权,尊重人权就是尊重生命。这就要求我们牢固树立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高度重视人的全面发展,充分尊重人在发展中的主动地位,确保人对发展的全面参与、对发展成果的平等分享;要从制度上确保党和国家政治生活的民主化和人民的当家作主地位,扩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切实维护公民的政治权利;要积极倡导社会主义的人道主义,努力营造尊重人、关心人、爱护人、帮助人、发展人的良好社会风尚。

第四,要创造尊重和保障人权的氛围。要在全社会广泛深入、持之以恒地开展正确人权观和人权基本知识的宣传教育活动。只有每个公民都充分认识人权的重要性和内涵,都具有强烈的权利意识与权利观念,在现实生活中能够依法尊重他人的人权,维护自身的人权,才能使尊重和保障人权的宪法原则在全社会得到遵行。同时,要对党政领导干部和公职人员进行执政为民、尊重和保障人权的宣传教育,使其牢固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只有他们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在行使职权过程中充分尊重和保障人权,才能从根本上促进人权事业的发展,确保人民的人权不受侵犯,不断提高全体人民享受人权的水平。

第五,要加强对外交流与合作,努力树立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的国际形象。要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以更加积极的姿态参与国际人权领域的活动,进一步广泛、深入地开展与世界各国在人权领域的对话、交流与合作,积极对外介绍中国尊重和保障人权的制度和实践,吸收一切有益于中国的经验和成果,不断增进国外对中国人权状况的了解和理解,进一步树立中国改革开放、和平发展和尊重人权的国际形象。

行政执法保障人权论文 篇2:

关于行政强制过程中“人性化执法”的法伦理思考

摘 要:“人性化执法”是行政机关在符合道德、保障人权的前提下进行的不违背人所具有的正常的感情和理性的执法行为。行政强制过程中“人性化执法”具有真、善、美三重向度,它的本质要求是公正,旨在保障人权。

关键词:行政强制;人性化执法;法伦理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人类文明的进步,尊重人权、保障人权的观念已深入人心,行政强制过程中的“人性化执法”的呼声日益高涨。行政强制过程中的“人性化执法”离不开伦理的指导。伦理学探讨道德的本质、结构及其理论基础,就此而言,伦理是终极意义上的善和价值本身,对人类意义重大。伦理在关注和致力于解决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实践品性得以彰显。行政执法依托一定的社会伦理,一旦离开了伦理的支撑,就如同人失去了灵魂。行政执法的公正性取决于它是否具有现实的道德属性。

一、行政强制过程中“人性化执法”的内涵

关于“人性化执法”的概念,法学界对此尚未形成统一的观点。“人性”指人的本性。《辞海》认为,“人性”是“人区别于其他动物的共性”,“化”表示“转变成某种性质或状态”,“行政强制过程中的‘人性化执法’”是指行政机关在采取行政强制措施和行政强制执行过程中,在依法的前提下,以符合道德、保障人权为宗旨进行的不违背人所具有的正常的感情和理性的执法行为。

“人性化执法”可以用来衡量执法之善,不仅指严格行使法律权利,还需要考量法律的内在道德。“法律坚守其内在道德,就是对人的主体性的肯定和维护,体现了对人的自由选择意志的尊重。”富勒将道德区分为“义务的道德”和“愿望的道德”。他认为,“如果说愿望的道德是以人类所能达致的最高境界作为出发点的话,那么,义务的道德则是从最低点出发。它确立了使有序社会成为可能或者使有序社会得以达致其特定目标的那些基本规则”。“义务的道德”是人类社会生活的必要条件和基本要求,确定而可行,大部分转化为法律规范。“愿望的道德”是人类对美好至善的追求,是人类生活的最高目的,与法律没有直接的联系。富勒的道德分层理论为我们认识“人性化执法”的伦理意义提供了借鉴。“人性化执法”可概括为由低到高的两个层级:第一个层级指行政机关依据公正的法律规范和原则依法执法;第二个层级,也是最高层次,指建立在依据实体法和程序法的基础上,在符合道德、保障人权的前提下,以促进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为最高价值目标的价值追求进行行政强制执法。法律的刚性不是通过粗暴执法体现出来的,“人性化执法”之柔与法律之刚并不相悖。一方面,必须防止以“人性化”为借口损害法律权威;另一方面,行政机关不能机械、僵硬地执行法律,置公民的人权于不顾,对其缺少必要的人文关怀。

二、行政强制过程中“人性化执法”的本质要求——公正

公正是对执法的本质要求。执法公正至关重要,它是行政机关行使行政权应遵循的基本准则。从字面上看,执法公正涉及两个概念:公正与执法。执法公正并不是执法与公正的简单叠加。就价值体系而言,公正是道德与法律最直接、最主要的交接点。公正是执法的价值准则,执法是实现公正的有效手段。行政强制过程中的“人性化执法”不是人情化执法,不是“打不还手、骂不还口”的软弱化执法,不是法外施恩,更不是首违不罚。

法律与公正密不可分。执法是对法律的执行,自然离不开公正的价值准则。公正是执法的生命。只有公正执法,才能化解社会矛盾,解决社会纠纷,维护社会秩序,保护自由、平等价值的实现。不公正的执法必将遭到人们唾弃。从伦理学的维度而言,公正是一种理想的道德标准;从法律的维度而言,公正是执法的源头和本质要求。公正作为社会的道德价值,对执法有评价和推动作用,是执法活动的价值准则。俗话说,“老百姓心里有杆秤”,这杆“秤”就是公正,它时刻在掂量执法的分量,评判执法的善恶,评判执法是正义的还是非正义的,是公正的还是偏私的。特别是在民主法治国家,公正发挥着巨大的评价作用。公正是法源的一部分,是执法活动存在的基础。公正对执法进步有巨大的推动作用。公正可以填补执法空白,可以纠正执法失误。公正推动了执法内在价值的转换,使我们由前现代的特权、压制、国家本位走向现代的平等、自由、个人本位。公正推动法律由“人治型”的法向“法治型”的法转換,公正推动实体法的完善和程序法质量的提高。

三、行政强制过程中“人性化执法”的宗旨——保障人权

人权是指人依其自然属性和社会本质所享有和应当享有的权利,不可剥夺,不可转让,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本质表现。人权是执法的终极目的,执法公正的最终指向是保护人权,维护人的尊严。这是执法公正最基本的伦理信条。人权的本质是一种道德权利。人的最基本的自然属性有三种:食欲、性欲和自我保存。以此为基础,衍生出生存权、安全权、健康权等为首要权利的法律上的人权。除了自然属性,人还具有社会属性。人的社会属性表现为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依存性、相互交往性和道德性。人的生存离不开相互依存。如果没有相互交往,相互依存也不可能实现。在相互依存和相互交往的基础上,逐步形成道德性。道德性使人能够区分善与恶,美与丑。依存性、交往性、道德性等社会属性为立足于人的自然属性的法律人权提供了必要性和可能性。“人既需要尊重他人作为人的法的权利,也需要他人尊重自己作为人的法的权利。在人类精神属性的作用下,法律人权就产生了。”所有进入执法程序的人的基本人权都应该得到保障。行政强制过程中的“人性化执法”具有人权价值。具体表现为:行政机关依据法律规定,在保障相对人合法权利的前提下,以相对人为主体,给予其最大限度的人文关怀,尊重其意愿,维护其尊严。大多数国家在法律制度中对人权予以保障。公正的执法活动是保障人权的基本要求。通过实体公正和程序公正的实现,相对人的人权不会被肆意践踏。《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强制法》的具体制度中也渗透着对人权的保障,如:“查封、扣押限于涉案的场所、设施或者财物,不得查封、扣押与违法行为无关的场所、设施或者财物;不得查封、扣押公民个人及其所抚养家属的生活必需品。”执法公正对相对人而言意义重大。相对人与行政案件的结果有直接利害关系。执法公正既是对相对人不法利益的否定,也是对其合法权益的保护及对人权保障的彰显。

就行政执法实践而言,“法律工具论”在我国历史悠久,根深蒂固。受此影响,人们一直把法律视为专政的武器和工具。很多执法者往往认为,行政强制执法就意味着强制和服从,无须“人性化”。这是对法律的一种误解。法律自产生以来,就以保护公民权利、促进公正实现为己任。人是法律的终极关怀,而不是实现法律的工具。

四、行政强制过程中“人性化执法”的三重向度

吴经熊先生曾提出“法律是艺术”的观点。他认为,“正义是真善美的复合体,而正义是与法律、司法紧密相连的,所以法律、司法也是真善美的复合体;真是正义的基础,善是正义的材料和目标,而美则是正义的品质”。他说:“当我把法律与其他艺术作比的时候,我并非在比喻或修辞的意义上来讲话。我知觉到一方面是法,另一方面是音乐、诗歌和绘画,二者是相同的……表达手段在音乐中是声音,在诗歌中是语词,而在绘画中是颜色,说到法律则是利益。不同只在于表现的材料和媒介,所有艺术的最重要方面都是一致的,那就是一种对称的、有秩序的、和谐的排列和对表现元素的有机组织。如果法律不是艺术,那它就什么也不是。”执法活动不是行政机关机械地行使现有的法律规范的活动,而是依据立法的原则和精神创造性地行使法律规范,诠释法律的德行,克服法律的暴政,借此維护社会公正的一种活动。“法律人的责任不仅仅是机械精细地、刻板而冷峻地操作法律,而且是要把伟大的博爱精神、人文关怀、美学的原则和正义的情感以专业化的理性而艺术的方式表现出来。”从卡多佐盛赞霍姆斯法官的裁判艺术的评语中,我们可以深刻体会执法公正之美。卡多佐认为,“在法律过程中,总有一些幽幽不明的部分,虚无缥缈,太模糊而无法被注意到,太具有象征意义而无法加以解释。他不仅注意到利益的权衡,而且事实力图将有限融入无限之中,力图在有限中看到无限。这些都不是逻辑思维可把握的,而必须诉诸感性,这种神秘、无限的回响,这种不可触摸的大话运行过程的回眸一瞥,这种无边宇宙在心灵中的轻轻一痕,正是审美的境界”。

执法公正蕴含着真、善、美三重向度。行政强制过程中“人性化执法”之真表现为客观,执法之善表现为平等,执法之美表现为高效。因此,对执法公正,我们也须如同马克思所说的那样,“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

“人性化执法”之真表现为客观。“真,是从世界的运动、变化、发展之中表现出来的客观事物自身的规律性。”“客观”指的是行政机关对事实认定和法律适用不施加个人偏见,包括事实认定客观和法律适用客观。行政机关要做到对案件的事实认定客观,必须坚守执法者中道。执法者行使权力时,只服从法律。

“人性化执法”之善表现为平等,即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从行政机关的角度而言,平等指行政机关严格地按照法律程序严格执法,努力实现程序平等、程序参与、程序公开和程序自治,对同类主体给予同等保护,确保执法公正。

“人性化执法”之美表现为执法高效。旷日持久的执法活动即使最终的处理结果是正确的,也会受到社会公众的谴责。在这种情况下,执法公正已失去了应有之义。执法高效具有以下表现:一是时效性,即行政机关对时效的严格遵守;二是低成本性,即执法活动要追求效率,严守时限规定,节约执法资源,降低执法成本,保证人们的合法权益如期、快速地得以实现。

综上所述,从法伦理视域探讨行政强制过程中的“人性化执法”,有利于提高社会公众对执法结果的认同感,有利于促进执法公正的实现。行政强制过程中的执法不应仅仅满足于依法执法,还应具有深厚的人性基础和丰富的道德内涵,以符合道德、保障人权、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其价值追求。

基金项目:江苏省法学会法学研究课题(课题编号:SFH2015D11)。

作者简介:周帼(1976— ),女,辽宁大连人,副教授,研究方向:法伦理学、经济法学。

作者:周帼

行政执法保障人权论文 篇3:

正当法律程序的价值分析

[摘 要]正当法律程序是由英国古老的自然正义观念发展起来的一种法律制度。其基本的内容包括“任何人都不能成为自己案件的法官”和“当事人有陈述和被倾听的权利”这两类内容。从法的价值角度分析,正当法律程序具有保障人权的实现、维持稳定的社会秩序和提高行政执法活动与司法活动的经济效益的价值。

[关键词]正当法律程序;秩序价值;效益价值

从历史的角度看,“正当法律程序”(due process of law )是由英国古老的自然正义观念发展而来的。英国的自然正义观念包括两个基本内容:一是“任何人都不能成为自己案件的法官”,二是“当事人有陈述和被倾听的权利”。由于英国的普通法直接来源于人们广泛接受的习惯法,因此,人们并不担心普通法的内容是否合理的问题。正是由于这个原因,英国的民众在参加司法活动时,他们所关心的是在参加司法活动的过程中是否受到了公平的对待。

经过长期的司法实践,英国的自然正义观念在具体的司法活动中逐渐转化为程序性正当法律程序制度。随着人类社会的进一步发展,人们除了关注在司法活动中是否受到公平对待之外,人们开始关注制定法的具体内容是否公正合理的问题。于是正当法律程序也就逐渐开始具有实体性的意义。随着美国宪法修正案第五条和第十四条的出现,正当法律程序的内容就正式发展为程序性正当法律程序和实质性正当法律程序。

一、正当法律程序的人权保障价值

从人权理论发展的历史来说,最初的人权仅仅被看作是一种自然权利或天赋权利。在人权理论研究中,人们根据人权内容的性质把人权划分为理想中的人权(从理论上来讲,人们应该享有的人权)、法律规定的人权(规范性法律文件确定的人们应该享有的人权)和实际享有的人权(在具体的社会政治经济生活中广大公民实际所能够享受的人权)三大类。

实体性正当法律程序的人权保障价值主要体现在对法律规定的人权的保障上。根据实体性正当法律程序的规定,当人们所制定的法律的有关内容涉及到公民的基本权益时,特别是当法律规定的内容涉及到公民的具体利益时,必须要符合正当法律程序的要求。首先,法律规定的内容涉及到公民权益的相关内容时必须要向全体公民公开公布,不得有任何的隐瞒;其次,法律所要规定的内容必须要在得到公众的广泛同意或认可之后才能正式公布并生效。如果没有经过这两个程序,任何通过立法的方式制定出来的涉及到公民人权的规范性法律文件都是无效的。

程序性正当法律程序的人权保障价值主要体现在法律规定的人权转化为具体享有的人权的过程中。首先,程序性正当法律程序通过规范司法活动来促进公民实际享有的人权的发展。第一,程序性正当法律程序要求在司法活动中,法官必须处于一种居中裁判的地位,在诉讼活动中不得事先对诉讼参与人有任何形式的倾向性意见。法官只能够根据各种合法的证据和有关的法律,按照法定的程序作出判决。第二,在诉讼过程中,法官和诉讼人之间不能够存在任何的利益关系,否则该法官必须要依法回避。第三,在司法活动中,所有的作为定案依据的各种证据必须要经过诉讼当时人的依法质证并被证明其真实合法以后才能够被使用。第四,各种诉讼人必须要能够得到法官的平等对待,他们的合法权利必须要平等地得到法律的保护。第五,各种诉讼活动必须要依法公开进行,不得对公众有任何形式的隐瞒。各种诉讼活动的最终法律结果必须是审判结果,同时这种审判结果也必须要依法向所有诉讼参加人公布。

其次,程序性正当法律程序通过规范行政执法活动来促进公民实际享有的人权的发展。行政执法活动在某种意义上而言是直接关系到公民实际享有的人权的范围的一种适用法律的活动。程序性正当法律程序在行政执法活动中的人权保障作用主要体现为如下几个方面:第一,所有的行政执法活动都必须要依法公开进行,不得进行任何形式的暗箱操作。第二,在具体的行政执法活动中,行政主体的具体执法人员不得和行政相对人有任何形式的利益关系。第三,在具体的行政执法活动中,必须要明确告知行政相对人具体的执法依据和法律事实。第四,涉及到行政相对人的重大利益的行政执法活动还必须要依法进行听证活动。

二、正当法律程序的秩序价值

从最广泛的意义上说,秩序是指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发展和变化的规律性现象。美国法理学家博登海默说,秩序“意指在自然进程和社会进程中都存在着某种程度的一致性、连续性和确定性。”就法的价值而言,法的正义价值与法的秩序价值都属于法的基本价值。在一般意义上法的正义价值要优于法的秩序价值,但是在一些特殊情况下,法的秩序价值要高于法的正义价值。例如,民事诉讼中的时效制度、善意第三人制度、表见代理制度等这些法律制度都体现了法的秩序价值优于法的正义价值的客观现象。

作为一种法律制度的正当法律程序,它的秩序价值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首先,正当法律程序提高了行政行为的公信力,维护了稳定的行政执法秩序。根据正当法律程序的规定,在行政行为中不存在绝对的不受控制的权力,因此也就排除了恣意妄为的行为。此外,根据正当法律程序的规定,在具体的行政行为中,行政人必须要听取行政相对人的陈述和辩解,这样就进一步地保证了行政行为的合法性和合理性。由于行政行為具有合法性和合理性的特征,其行为的结果也更容易被人接受。这样就提高了行政行为的公信力,形成了稳定的行政执法秩序。

其次,正当法律程序提高了司法活动的公信力,维护了稳定的司法秩序。司法活动是裁判是非曲直的活动,因此,公信力就是司法活动的灵魂。正当法律程序从如下几个方面提高了司法活动的公信力:第一,回避制度使法官与他所审理的案件及其参与人之间不存在任何利害关系,这样就为提高司法活动的公信力提供了前提,也符合人们的“直观正义”的要求。第二,公开审判制度和严格的程序运行规则使法官和其他参与人的行为都依法公开进行,接受社会的监督。这总要比暗箱操作更具有合理性,更具有公信力。在这种情况下更容易形成稳定的司法秩序。

最后,正当法律程序疏导了民意,维护了社会的稳定。这种对民意的疏导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正当的行政行为有利于疏导普通民众对行政执法结果的不满情绪。在现代法治社会中,行政主体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一般都会对行政相对人的具体利益受到消极影响。如果该行政行为是严格地按照正当法律程序的要求来进行,行政相对人即使不满意该行为的结果也必须要接受这种结果。第二,正当法律程序可以疏导民众对审判结论的不满情绪。一般而言,人们对司法活动的结果都怀有一定的期望值。当某种司法裁判的结果不符合人们的期望值时,在民众的心中会产生不满情绪。但是,由于正当法律程序的正当性特征具有相当强大的逻辑上的说服力,因此,人们不会对审判活动本身不满,相反,他们会接受这个审判结论。美国的辛普森杀妻案的审判结果就是一个非常明显的例子。

三、正当法律程序的效益价值

效益在经济学上原指以最少的资源消耗取得较大的效果。经济分析法学中的效益概念直接来源于帕雷托原理(或帕雷托效益原理)。经济分析法学中典型的效益观为“科斯定律”。它的第一律为:如果存在零交换成本,不管怎样选择法律规则,有效益的结果都会出现。它的第二律为:如果存在实在的交换成本,有效益的结果就不会在每一个法律规则下发生。在这种情况下,最好的法律规则就是使交换代价的影响降至最低的法律规则。虽然经济效益主义程序理论由于忽略了法律制度的人权保障价值、社会正义价值而受到人们的批评,但是,我们也必须承认,在具体的行政执法活动和司法活动中,我们都需要考虑它们的经济效益问题。从目前的情况看,按照正当法律程序的要求进行各种行政执法活动和司法活动是一种有利于提高该行为的经济效益的有效方式。

首先,正当法律程序减少了各种行政执法活动和司法活动的“错误成本”。任何一种行政执法活动或司法活动都可能出现两种结果:正确的结果或错误的结果。如果该活动最终的结果是正确的,那么得出该结果而花费的成本就是有效的成本;如果该活动的结果是错误的,那么得出该错误结论而花费的成本就是“错误成本”。以刑事审判程序为例,如果由于严格地按照正当法律程序的要求审理案件而没有给实际犯罪的人定罪量刑,那么该刑事审判程序就会产生第一种错误——让实际的犯罪嫌疑人逃脱了法律的制裁,并且产生了第一种“错误成本”。然而,如果没有严格地按照正当法律程序的要求审理案件,给一名无辜者定罪量刑,那么该刑事审判程序就会产生第二种错误——在让实际的犯罪嫌疑人逃脱了法律的制裁的同时,伤害了另外的无辜者,并且产生了第二种“错误成本”。由于在第二种“错误成本”中增加了由于误罚无辜而产生的额外的“错误成本”,第二种“错误成本”就要大于第一种“错误成本”。

其次,正当法律程序节约了各种行政执法活动和司法活动的直接成本。公共权力在行使的过程中肯定会花费一定的直接成本,这是一个无法否认的客观事实。但是,正当法律程序却可以尽可能地节约这种直接成本。第一,正当法律程序的分化原则排除了在行政执法活动和司法活动中的绝对权力,减少了任何的恣意妄为,降低了直接成本。第二,根据正当法律程序可以选择最优化的行政执法程序和司法程序,通过减少不必要的执法环节和司法环节而减少不必要的其他耗费。第三,正当法律程序的公开、透明的运行规则基本排除了各種“暗箱操作”,从而节约了程序的运行成本。

[参考文献]

[1]夏勇,夏敏.刑案庭审中检察人员控监职能的分离[J].法学杂志, 1999,(01).

[2]刘婷婷.正当法律程序对公民权利的保障问题研究[J].吉林教育, 2011,(26).

[3]陈轶.自然正义与正当法律程序比较研究[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6,(S2).

[4]陈凤超.程序公正是刑事诉讼立法的基准价值论[J].当代法学, 2007,(05).

[作者简介]解国华(1973—),男,湖北荆州人,长江大学政法学院,讲师,法学硕士,主要从事法理学和法史学的教学和研究工作。

作者:解国华

上一篇:文书处理工作完善论文下一篇:农民负担现状症结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