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商法保护人权论文

2022-04-18

民商法体系作为维护人权的基本法律体系,其通过规定社会主体的关系,对主体的合法利益进行保护,从而构建平等、公正的法律环境,以维护社会的稳定与和谐。但是由于人权与人权保护的概念相对抽象,其在不同时代、不同的社会环境中体现出的含义也存在差异,因此,民商法体系在保护人权价值方面也出现了一定的问题。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民商法保护人权论文(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民商法保护人权论文 篇1:

目前民商法对人权保护的现状解析

摘 要:民商法属于私法,用于调整非政府群体之间的关系。通过具体形式的交易,按照非合理利益方式进行维护社会的整体平衡。人权是以有效的自由、平等和谐为抽象化思维,通过生存发展的有效融合,不断提升我国民商权属规范管理中人权保护的分析过程,按照具体的思路,开展合理的建设性分析意见,不断完善我国民商法的综合参考完善管理。文章针对民商法中人权归属的相关意见和建议进行分析,研究我国民商法完善保护的具体参考分析意见。

关键词:民商法;人权保护;解析判断

法律法规是由人制定执行的,是人类在生产生活中,为了有效的提高综合历史文化发展水平,分析实际客观反映效果,强化人权归属的功能性,达到主体与个体之间的从属关系。按照人性角度进行理解分析,准确的判断法律法规的价值标准和功能水平,分析自然法学的相关依据,对社会的每一个个体进行自然化的分析,对权利分享标准进行尊重,确保民商法法律法规的合理制定,及时调整基本功能概念,以有效的人权保护为标准,加强人权保护相关问题的处理分析。

人权的基本概念分析

人权是依照社会的人为基础,按照共享权利的标准,对社会的每一个个体进行合理的对待,不断完善人权标准的道义需求,明确普通特性。按照社会经济发展全球化发展进程,加强人权的综合维护管理,确保国际化道义的原则制定效果,分析其是否符合人权保障体系,是否明确评价归属。一个国家包含优劣指标,分析实际层面的内容,根据人权进行合理的共识分析,在实践操作中掌握自然角度内容。人权实质的分析是完成生存与发展的管理,这不只是建立在自由、平等基础上的,人权是建立在自由平等的生存价值发展上的。依照人权归属的权责,合理的分析文化体系,确定标准使用用途。

从宏观的价值角度上,合理的分析保护人权的建设经济价值和根本目标,明确现代化经济的关键内容。按照人权的概念,分析时代发展的条件,依照国家公民自由保障为前提,实现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权是时代综合快速发展的体现。

民主商法对人权保护状况的分析过程

民商法分析概念中,按照人权保护标准规定原则,准确的分析《民法总则》,按照人权保护基本原则,分析司法鉴定中人权保护的体系标准,按照民商法的领域情况,依照存在的意义对人权建立完善的保障体系。

民商法过于原则化

民商法过于原则化,缺乏有效的操作价值意义,民商法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需要按照需求及时进行调整,分析平等主体之间,人身与财产之间的关系,分析实质的保障标准,按照民事主体的基本人权,制定符合法律法规规定的,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的民商体系内容。民商法律体系中包含《民法总则》、《婚姻法》、《收养法》等。根据实际情况,准确的分析法律法规基本意义,对人权进行保护,在民商领域中建立完善的人权保护标准价值,实现有法可依,有据可循的过程。民商法中缺乏合理的操作性,对人身权、财产权、知识价值等均具有合理的保护标准,但大多数往往过分流于形式化状况。《民法总则》第一百一十条中规定:“自然人享有生命权、身体权、健康权、姓名权、肖像权、名誉权、荣誉权、隐私权、婚姻自主权等权利。”,这体现出人权是受到法律保护的,但具体的详细规定在《民法总则》中没有规定。现代的民商法中,往往存在较多的法律条文,不符合实际要求,缺乏有效的可操作价值意义。

民商法运作过程存在行政运作风格

民商法的相关条文还以传统的模式为标准,法律规则中往往存在诸多的行政处罚问题和条款,很少可以直接对民商的主体进行权益保护,缺乏有效的人权法律法规管理。民商法的运作实施过程中,法律法规实施后承担的后果往往具有一定的行政特色,与人权保护的基本要求不同。《公司法》《著作权法》中规定的罚款条例中,往往带有行政保护的色彩意思表示,是对民商法调整人员平等关系的一种强行介入的过程,无法真实的体现人权价值。

民商法规在实体中承担错误的倾向性

民商法在实际运作过程中,重主体,轻程序,缺乏严重的错误倾向。案例实体分析中,往往公正、程序不准确。需要依照审判员的独立情况,审批案件往往具有一定的复杂性,重实体轻程序是其重要的表现。审判过程中,需要根据人民陪审员制度进行制定,确定权利归属,陪审形式往往形同虚设,任其发展,严重的影响案件的正常审理,影响实体的公正和程序公平,无法对人权进行保障。

民商法对人权有效保护的建议

加强立法发展规范进程

相比传统的刑罚、行政法,民商法没有出台有效的民商标准法典。民商法体系构建中具有较大的缺陷,为了有效的适应我国社会市场经济发展的建设需求,依照客观法律法规依据,逐步缩短缺陷周期,加强法律法规的进一步完善。依照保障人权标准,对国际内环境进行分析,加强我国公民的人权保护层次你化建设,转变现有的观念,加强立法保护发展进程。人权法律保护规范中,需要建立完善的立法体系标准,转变现有的应急立法管理模式,不可以在需要的时候紧急进行立法处理,需要以科学的预测基础为标准,建立立法,防患于未然。

建立全民商法的运行机制管理标准

按照需求制定科学化的法律法规运行机制,不断完善国家长治久安需求,完善人民基础人权保障。按照实际情况建立完善的民商法运行管理办法,通过权属规范细则,准确的分析法律法规的完整体系。民商法领域中需要依照专门的司法独立性,分析审判权、监察权的归属,确定行政单位的非法干扰原则,確保审判的公开公正性,保证主体基本人权的实现和发展。

提高司法综合人员素质的建设

按照法律法规标准,准确的分析人制标准,最终也需要有人延续人权保护过程。按照实际情况,提升司法人员的综合素质水平,加强人权保护的关键价值意义。以有效的司法队伍建设为标准,提升司法活动的公开公正性,实现民商法律法规的人权保护目标建设。加强司法人员队伍的综合技术培训和实战演练,在实际案例中分析司法操作方法,加强司法人员对人权素质水平的分析,明确人权保护建设流程,确定需求形式,判断有效提升人员素质保护的意义,这是符合司法综合人员素质培养建设目标的。

民商法的宣传与普及

司法有关部门需要加强对民商法的宣传与普及,加强对法律法规条文的解释,深入到群众中去,用法律为老百姓排忧解难,加强民商法中对人权保护的具体分析,这是适用于每一个人的,涉及到每一个人的切身利益。在民商法的宣传活动中,通过法律事务所、律师、媒体等多方面的沟通配合,实现对民商法人权保护概念的完美宣传普及,提高人权保护建设的必要性,加强民商法人权归属建设,提高民商人权保护建设细则的分析,落实具体操作行为准则,将民商法的具体内容应用到老百姓的具体生活中,实现对民商法中人权概念的有效宣传。

结束语

综上所述,民商法管理过程中,需要以有效的价值目标为标准,加强自由、平等的秩序建设,以有效的法律法规建设标准,将人权本质进行有效的诠释分析,对公民权益进行重要经济价值的判断,分析民商法中的人权保护问题,根据实际情况,从多角度出发,确定立法关系,建立科学民商法人权保护管理体系。

参考文献:

[1]苗慧.民商法对人权的保护现状探讨[J].法制与社会,2010,(8).

[2]王春辉.试析我国民商法对人权的保护[J].法制与社会,2009,(9).

[3]王明锁,郑奇.人格权立法模式的发展变化及其对我国民商法典的启示[J].河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1).

作者:宋金仁

民商法保护人权论文 篇2:

民商法体系中的关于人权保护的价值探析

民商法体系作为维护人权的基本法律体系,其通过规定社会主体的关系,对主体的合法利益进行保护,从而构建平等、公正的法律环境,以维护社会的稳定与和谐。但是由于人权与人权保护的概念相对抽象,其在不同时代、不同的社会环境中体现出的含义也存在差异,因此,民商法体系在保护人权价值方面也出现了一定的问题。基于此,本文从人权与人权保护的含义出发,结合民商法体系中的关于人权保护的价值,探究民商法体系的发展对策。

一、人权与人权保护

人权即生而为人应享有的基本权利,具体来讲,其主要包括法律规定的基本权利,作为生命体而应享有的基本权利,以及在实际社会生活中真正享受到的权利。从权利的主体划分,人权包括个人权利和集体权利,前者是指个人依法享有的生命、人身和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各方面的自由平等权利;后者是指作为个人的社会存在方式的集体应该享有的权利,如种族平等权、民族自决权、发展权、环境权、和平权等。随着现代社会的不断发展,人权在内涵上也不断延伸,并几乎涵盖了人身、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各个方面的权利。人权保护是对人权最基本的尊重,在现代社会发展中,人权保护不能仅靠道德体系维持,而是应该建立完善的法律体系。随着我国依法治国的理念逐步推进,人权与法律的结合不仅切实为个人与集体利益的维护提供了基本保障,更是为社会建设与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二、民商法体系中的关于人权保护的价值探讨

民商法体系是对民法与商法的统称,其中民法主要包括《民法通则》、物权法、合同法、婚姻家庭继承法、知识产权法、人身权法、侵权行为法等,其体现了调整平等民事主体的自然人、法人及其他非法人组织之间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的特点;商法则包括公司法、证券法、信托法、商业银行法、票据法、保险法等,其主要体现了调整平等主体之间商事关系的特点。我国民商法体系在社会经济发展的推动下进行了多次修改与完善,逐渐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一些新问题纳入其中,其中随着国家对人权保护工作认识的提高,民商法体系在规范人权,保护人员方面的价值也逐渐凸显。

民商法体系是维护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稳步推进,市场经济活动有序开展的基本法律体系,同时也是实现保护人权的基本手段。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只有对人权进行有效地保护,才能够调动其参与市场经济活动的积极性,例如某技术人员通过多年研究实现了某项技术的创新,并申请了专利,这时企业或个人在运用这项技术的过程中,必须要对专利权付出相应的费用,一旦出现侵犯专利权的行为,国家就会利用相关法律体系给予处罚,由此可见,民商法体系在调整平等主体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中的作用。

在社会不断进步,公民思想认识不断提高的背景下,人权保护逐渐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国家法律与道德体系建设的根本目的是维护每一个人的基本权益不受侵犯,从而为每一个人的成长于发展构建良好的法律与道德环境,这样人才能充分利用各种物质与精神资源进行创造,在实现自我价值的同时也为社会发展作出贡献。民商法体系作为保护人员的基本媒介,不仅承认了人权保护的重要性,也为侵犯人权的行为做出了强制性规范,更具体地体现了法律与人权的结合。在整个历史的发展进程中,在整个社会的发展背景下,人权,尤其是个体的人权是十分渺小的,因此,要想在社会中获得人的发展空间,就必须要利用契約的方式,建立法律体系,而这不仅是保护人权的需要,也是民商法体系不断完善的基本动力。

民商法体系对人身权利和财产权利这些基本的人权内容进行了解释与保护。人身权利与财产权利在人权保护中形成相互作用、相辅相成的关系,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只有保证了公民的基本人身权利,才能够从事经济活动,进而延伸出财产权利;而对财产权利的保护则为公民基本生存与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并进一步体现了人身权利的重要性。但是目前我国民商法体系在人权保护方面并不完善,尤其是随着市场经济环境日趋复杂,一些侵犯公民人身与财产权利的行为也呈现出隐蔽性、多样性的特点,其在加强人权保护方面往往力不从心。一些民商法在内容上过于笼统,缺乏具体而明确的规范,在操作过程中受到限制,最为典型的就是《民法通则》,其奠定了民商法体系的基础,但是在权利规范中更多的是原财性的,缺乏对现实情况的深入分析,形式化的规范使得人权保护困难重重;行政命令在民商法体系执行中占据主导,大部分的民商法在执行中沿袭着传统的模式和习惯,行政色彩浓厚,与人权保护之间存在明显的矛盾,削弱了执法过程的公平与公正;缺乏程序性,审判员在审理过程中常带有主观色彩,陪审制度不健全,影响了人权的维护和保障。针对这些问题,为切实实现民商法体系在人权保护中的价值,我国应积极推动相关法律的完善与执行。

三、民商法体系加强人权保护的相关对策

首先,渗透依法治国理念,推动民商法体系的完善。依法治国是现代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我国实现社会全面进步与发展的基石。相较于刑法,民商法在内容上存在着诸多漏洞,基于此,我国立法部门应从人权保护的角度出发,积极推动民商法体系的完善,总结各类民事案件的特点,结合社会各方面建议,并借鉴西方国家的民商法体系,构建科学完善,且具备中国特色的民商法体系。其次,健全法律执行体系,推动民商法体系在人权保护方面的价值实现。任何完善的法律体系都需要在执行中体现价值,民商法体系自然也不例外。我国执法部门应加强制度建设,严格根据民商法的相关规定对民事案件中不同主体之间的权利和责任进行划分,并维护独立的检察权,避免政府形成命令的干预,让民商法对人权的保护落到实处,提高公民对民商法的信任与支持,最后,注重对民商法体系中的人才培养,提高司法人员的专业素养。无论是法律的执行还是执行,都离不开人的参与,虽然民商法为社会契约,但是个人意志的影响依旧普遍存在,基于此,我国的司法部门应注重对专业人才的培养,强化其人权保护意识,维护司法队伍的公正、廉洁,为民商法价值的体现提供条件。

总之,民商法体系在管理规、规范经济生活,维护经济主体的合法权益,促进经济社会和谐与稳定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法律是现代社会保护公民权益的基本手段,也是法治社会构建的基石。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不断提高,法律体系也应与时俱进做出适当调整,而民商法体系作为人权保护的主要法律体系,其在应用与执行中依然存在诸多问题,因此,我国应在坚持依法治国的基本理念下,通过完善法律条款、构建制定体系、提高执法人员素质等手段,不断提升民商法体系在人权保护中的价值。

作者:丁紫君

民商法保护人权论文 篇3:

全球化背景下,人权保护国际化及中国的应有对策

摘 要: 文章从两个方面来论述全球化背景下,人权保护国际化及中国应有的对策。一 方 面是论述人权保护国际化,介绍人权的概念和内涵,人权国际保护的起源和发展,论述国际 人权法的兴起与发展,旨在更好地促进人权国际保护。另一方面论述中国人权保护的状况, 以及在人权保护国际化的背景下,中国持有的对策。从思想观念角度,介绍中国当代人权思 想,国家间缔结条约的义务的履行有赖于国内法的实施,介绍我国宪法和其他法律有关人权 保护的规定以及参与国际人权保护运动的状况。

关键词:人权 人权国际保护 国际人权法

一、人权的概述

人权是一个历史和发展的概念,涉及了政治、哲学、社会、文化等多方面的内容。人权 被用作法律概念,泛指与人本身有关的所有法律权利的总称。

人权这个概念源远流长,有着宽泛的语境。人权产生于17世纪至18世纪的英国和西欧的 自然权利的意识形态,并在法国的《人权与公民权利宣言》、美国《独立宣言》、《人权法 案》以及150多年的美国宪法理念中有着具体的体现。

在近代,《联合国宪章》则明确地、一般地表达了人权,序言中重申了“基本人权,人 格尊严与价值,以及男女与大小各国平等权利之信念”; 第1条(3)款“促成国际合作, 以解决国际间属于经济、社会、文化及人类福利性质之国际问题,且不分种族、性别、语言 或宗教,增进并激励对于全体人类之人权及基本自由之尊重。”第55条c款“全体人類之 人权及基本自由之普遍尊重与遵守,不分种族、性别、语言或宗教。”毫无疑问,这映衬 了人们脑海里无法抹去的希特勒法西斯的暴行以及“最后的解决”,即大屠杀。因此,《联 合国宪章》虽然没有界定人权,但是,却明确地再三强调保障人权,以免遭受与纳粹主义有 关的种族、宗教和其他个人歧视。

现代国际上所说的人权通常可分为两大部分内容,一部分称为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另 一部分称为经济、社会和文化权利。从另外一个角度,人权也可以分为集体人权和个人人权 这两部分。这些权利主要体现在联合国通过的《国际人权宪章》及其他一系列有关人权的国 际文书中,在各国国内,则体现在各国依据本国国情制定的国家法律中。集体人权(Collec tive Human Rights)主要指国家和民族在国际社会中所应享有的各项权利,如国家主权、 民族自决权,还有发展权、各国对其自然资源享有的充分主权。个人人权(Individual?Hum an?Rights)主要包括经济、社会和文化权利与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两大部分。

二、人权的国际保护

人权最初被纳入国内法体系时,主要表现在宪法的范畴。在欧美以及随后各国的法律实 践中,人权都是宪法确认的权利,由相关的部门法予以保障。法律的确认使人权得到国家强 制力的保障,不再单纯依靠政治团体的规则和社会群体的道德意识。法律的确认还使得人权 的概念更加明确,内容更加具体和稳定,使人权制度在一国法律范围内得到统一,避免了随 意性。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人权完全属于国内法的范畴。

1948年12月10日,联合国大会通过了人权委员会起草的《世界人权宣言》。宣言第一次 以国际文件的形式对人权保护内容做了较详细论述,为国际人权活动提供了一个基础。《宣 言》带来了显著的动向,一个称为“普遍性”,另外一个即人权的“国际化”,该宣言由联 合国大会发起与通过,这一点确认了国际政治体系已经接受人权为一个价值体系,赋予其在 大会政治议程中的首要地位。各国开始在国际舞台上以政治方法处理人权问题,同时各国开 始在双边关系中考虑人权的问题。这就涉及到了人权国际保护问题。

人权国际保护(international protection of human rights)是国际关系和国际法发 展到现代的产物,指的是国际根据其主权并依据公认的国际法基本原则,主要是通过签订国 际条约,确立各国一般接受的国际人权规则和原则,并承担予以尊重和履行的国际义务,由 有关人权公约所规定的国际机构或法律机制对这些国际义务的履行实行监督,加以保证。目 前,联合国通过和制定的人权公约与其他文书已经达到近百件,其内容涉及到人类生活的各 个方面。

人权国际保护的内容和原则很大程度上来自国内人权制度。人权国际保护与国内人权法 律制度有密切关系,但不是单纯的重复。经过国际社会和联合国半个多世纪的努力,人权 国际保护已经被各国所接受,国际人权理论与规则得到较大发展。

三、 国际人权法

国家合作通过国际法促进和保障人权主要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形成的,有关的原则和 制 度构成了一个正在发展的国际法新分支,即国际人权法。目前,绝大多数人已经接受了国际 人权法的概念,世界上许多国家出版的国际法论著、教材及其他一些书籍一般都包括有关人 权问题的章节,人权问题已成为国际法所关心的一项重要内容。在实践上,由联合国及其他 国际组织主持下制定的一系列有关人权问题的国际人权文书,被视为各国所应遵守的国际行 为准则,因此,在客观上,国际人权法作为国际法的一个分支已经成为事实,而且它在国际 法中的地位也日渐提高。有人称国际法中有关人权部分的规则为国际人权法(Internationa l Human Rights Law),也有人将这部分规则称为人权国际法(International Law Of Hum an Rights),但二者所指的内容大致相同。

目前,国际人权法主要由一系列条约构成的,这些条约主要包括:(一)1966年联合国 两个人权公约。1966年联合国大会通过了《经济社会文化权利国际公约》和《公民权利和政 治权利国际公约》,开放给各国签署和加入。这两个公约吸取了1948年《世界人权宣言》的 主要内容,并加以完善和发展。两个公约的内容涉及了法律上人权的基本内容和国际人权保 护的主要方面,被认为是关于人权的基本的国际法律文件。(二)专门领域或区域的人权条 约。1.专门领域主要包括:(1)消除各种歧视方面:《防止及惩治灭绝种族罪行公约》、 《消除一切形式种族歧视公约》、《禁止并惩治种族隔离罪行公约》、《关于就业和职业歧 视公约》、《反对体育领域种族隔离公约》等;(2)妇女儿童权利保护方面:《妇女政治 权利公约》、《消除对妇女一切形式歧视公约》、《儿童权利公约》等;(3)禁止奴隶制 和强迫劳动方面:《废止奴隶制奴隶贩卖及类似奴隶制之制度与习俗补充公约》、《废止强 制劳动公约等》;(4)保护被拘禁者权利方面:《禁止酷刑和其他不人道或有辱人格的待 遇或处罚公约》等。2.区域性的公约主要有:《欧洲人权公约》及其一系列议定书、《欧洲 社会宪章》、《美洲人权公约》、《非洲人权和人民权利宪章》等。

在人权保护国际化以及国际人权法建立和完善的背景下,如何使这些措施取得效果,这 就引发了国际保护人权机制的问题。目前几乎所有的保护人权条约中都规定了其相应的国际 保障或履约机制,其中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1)设立国际人权机构;(2)报告及审 查制度;(3)缔约国指控处理及和解制度;(4)个人申诉制度等。

四、 我国的人权保护

(一)我国当代的人权思想

我国政府和人民从自己的历史和国情出发,在积极参与国际人权领域中的活动和对外人 权斗争中,将人权的普遍性与我国历史、文化和现实的特殊性结合起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 色的社会主义人权观。这种人权观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1.人权普遍性的原则必须同各国国情相结合——第一是指人权主体的普遍性,即人 权是一切人,或至少是一个国家的一切公民或一个社会的一切成员,不分种族、肤色、性别 、语言、宗教、政见、国籍、社会出身、财产状况、文化水平等,都应当享有的权利;从国 际上说,则是所有民族和国家都应当享有的自由和平等权利。第二是指人权原则和人权内容 的普遍性。

2. 人权不仅包括公民政治权利, 而且包括经济、社会、文化权利;不仅包括个人人 权,还包括集体权。

3. 生存权和发展权是首要人权——生存权和发展权是首要人权,没有生存权、发展 权,其他一切人权均无从谈起。

4. 人权是权利与义务的统一——人权是权利与义务的统一,是我国人权观的基本原 则之一。

5. 稳定是实现人权的前提,发展是实现人权的关键,法治是实现人权的保障——人 权的实现离不开稳定的社会政治环境和经济、社会、文化的发展,离不开民主和法制的保障 。

6. 人权在本质上是一国主权范围内的问题。

7. 评价一国的人权状况不能割断历史,脱离国情。

8. 对话与合作是促进国际人权发展的唯一途径——国际社会维护和促进人权的唯一正 确的途径是对话和合作。我们主张在平等和相互尊重的基础上开展人权领域的对话和合作。

(二)我国法律对人权保护的规定

人权主要通过国内法体现和实现,国家通过国际人权条约促进对人权的尊重和保护,是 对国内法的辅助。因此,我国人权的保护主要也是通过国内法来实现。

1.我国宪法对公民的权利与义务的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我国的根本大法,在我国的法律体系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 2004年3月14日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通过了宪法第四次修正案,首次将“人权”概念引入 宪法,明确规定“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这是中国民主宪政和政治文明建设的一件大事, 是中国人权发展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宪法》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这是保障公民享受人权 和基本自由的重要原则之一。一切公民,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社会出身、宗教信 仰、教育程度、财产状况、居住期限,在适用法律上一律平等。中国的宪法关于公民享有的 基本权利主要规定在《宪法》的第2章里,这些权利包括平等权,政治权利与自由,人身权 利与自由,宗教信仰自由,经济、文化和社会权利,国家对妇女、儿童和婚姻家庭的保护等 。

具体来讲,平等权主要表现在《宪法》中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 等”的规定上。至于政治权利和自由,包括选举权和被选举权,言论、出版、集会、结社、 游行、示威的自由以及监督权、控告权和申诉权。关于人身权利和自由,不仅包括个人身体 的自由,而且包括个人的住宅权、人格权、个人通信自由等。经济、文化和社会权利主要包 括劳动权,公民的合法收入、储蓄、房屋和其他合作财产的所有权和继承权,休息和闲暇权 ,同工同酬权,享受社会保险、社会救济和医疗卫生权,受教育权,进行科学研究、文化艺 术创作的自由等。中国还采取了各种措施切实保护妇女、儿童、老人、残疾人等脆弱群体的 权利。

2.其他法律关于人权的规定。除了宪法以外,很多法律都有关于人权保护的规定。人权是一个很广泛的概念,有着丰 富的内涵。单一列举每部法律会使整个有关人权保护的法律规范显得杂乱无章,通过对法律 所保护的权利进行分门别类,可能会使整个系统更加清晰。中国目前阶段的人权法律法规大 致可以分为以下六种:(1)政治权利和自由。比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 务委员会监督法》、《反分裂国家法》、《信访条例》等等。(2)司法执法中的人权保障 。例如2006年6月29日通过并公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六)》、《中华人民共 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等等。(3)经济、社会和文化权利。有关这方面的法律法规内容是 非常丰富的,比如《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国务 院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若干意见》等都可以归纳到该类。(4)妇女、儿童、老人及残疾 人权利。比较有代表性是2005年8月28日通过的《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权益保障 法〉的決定》修正)、《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 保障法》、《中华人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等及其他的规定。(5)少数民族、归侨侨眷 的权益。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侨眷权益保护法》及一 系列的规定来维护少数民族、归侨侨眷的权益。(6)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基本法。

(三)中国积极参加国际人权保护活动

2006年6月19日联合国人权理事会首届会议在瑞士日内瓦开幕,中国作为人权理事会首 届成员国参与此会并提出了五项主张,体现了中国政府高度重视并积极参与联合国人权事务 的一贯立场,将为国际人权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我国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沉重的历史负担,巨大的人口、资源和环境压力,决定了包 括人权在内的各项事业不可能一蹴而就。我国政府根据国情和时代要求,贯彻以人为本、全 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努力构建和谐社会。我们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 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我们更加关注人的价值、权益和自由,关注人的生活质量、发展潜能 和幸福指数,致力于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我们更加注重社会公平,保护弱势群体的利益;我 们更加重视民主与法治建设,根据中国的国情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我们将“国 家尊重和保障人权”庄严地载入国家的根本大法——宪法。我们将根据这一宪法原则,继续 全面推进本国人权事业,认真履行国际人权公约义务,在平等和相互尊重的基础上与世界各 国广泛开展人权对话与交流。

同时,我国尊重和遵守《世界人权宣言》、《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公约》和《经济、社 会、文化权利国际公约》旨在促进和保障人权的有关规定,并积极加入有关人权保护的双边 或多边国家条约,比如《消除对妇女一切形式歧视公约》、《消除一切形式种族歧视国际公 约》、《关于难民地位的公约》、《关于难民地位的议定书》、《禁止并惩治种族隔离罪行 国际公约》、《防止及惩治灭绝种族罪行公约》、《禁止酷刑和其他残忍、不人道或有辱人 格的待遇或处罚公约》等。

在全球化发展的今天,人权是与和平、发展并重的三大支柱之一。人权国际保护的广度 越来越广,深度越来越深,各国更加积极参与到人权国际保护活动中来。笔者相信,在各国 人民的共同努力下,能够实现在和平中求发展,以发展促和平。

参考文献:

1.国家司法考试辅导用书第一卷(2006年修订版).法律出版社

2. 邵津主编.国际法.北京大学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

3. [美]路易斯.亨金著.国际法:政治与价值.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4. http://www.humanrights-china.org/cn/index.htm

5. http://news.xinhuanet.com/ziliao/2003-01/22/content_702907.htm

(作者单位:福州大学阳光学院法律系,同时系厦门大学民商法硕士在职研究生)

(责编:若佳)

作者:周素英

上一篇:医院计算机网络论文下一篇:历史新教材使用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