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公平分析论文

2022-04-16

[摘要]我国自1985年设立专门领导艺术教育工作的艺术教育司,经过几十年不断完善的决策和举措,全国学校音乐教育工作有了长足的发展。随着社会的发展,人民物质生活的不断攀升,学习音乐知识和器乐已成为人们追求丰富精神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教育公平分析论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教育公平分析论文 篇1:

国际组织文本中的教育公平问题分析

摘要:比较有教育影响力的国际性组织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这两个组织在教育政策方面有不少经典文献,而且对世界各国的教育政策的制定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质量与公平是长期以来国际组织文献中出现频率最高的核心词。通过对这两个国际组织1996年~2010年以来有关教育公平文献的对比和分析,梳理国际教育政策中公平的定义与内涵,以及有关公平的教育政策的走向。

关键词:比较教育 质量与公平 政策走向 发展趋势

一,分析文本的选取

1.OECD分析文本的选取。在OECD的出版物与文件中有关教育的文献500篇。其中有关公平的教育文献291篇,在online bookshoD和education and skill中查找到83个文本,除去无法下载的文本,可以下载的文本58个,跨度15年(1996年~2010年)。其中涵盖了OECD的教育概览系列文献,国家教育政策评论系列文献,以及有关重要会议、专题报告等。

2.UNESCO分析文本的选取。教科文出版物与文献数据库中用关于教育的文献共有61019篇,有关公平的277篇。用education equity查出185篇文献,其中1996年~2010年的文献116篇。文献列别包括重要的会议文献、专题研究报告、国别政策分析报告等方面。

二、教育公平的定义与内涵

教育公平的定义和内涵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OECD和教科文组织文献中对教育公平的理解主要有几个层次:90年代教育公平是机会公平和性别公平。不同性别的人均有受教育的权利,应该享有同等的机会。2000年以后,教育公平与教育质量相伴生。从关注机会公平到关注结果公平。教育质量的提高靠教育公平的推动实现,教育质量包含受教育的权利、教育公平和教育的适切性。2007年,OECD提出教育公平有两个维度:一是公正,即个人与社会背景(如性别、社会经济地位、种族等)不应该成为教育潜能发展的障碍;二是全纳,即要确保全民教育的最低基本标准(例如,保证每个人都能够阅读、书写和进行简单的算术)。教育公平的两个维度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2009年提出教育公平与教育效率、社会责任相关。政府对教育公平负有责任,要合理的配置教育资源。

三、教育公平问题相关文献在不同教育领域中的分布

在OECD有关教育公平文献中,基础教育占23%,高等教育占19%,职业教育占7%,综合占51%。其中,基础教育有关教育公平的文献主要以PISA项目报告为主,其他的还包括教育公平:残疾、学习困难和处境不利学生的报告。高等教育包括OECD大学教育评论系列,国家教育政策评论中有关高等教育的国别研究,有关高等教育的专题研究报告。职业教育主要是教育与培训,生涯指导等方面的报告。综合部分主要包括教育概览系列、今日教育系列,国家教育政策评论系列,国际教育政策分析系列,以及其他专题报告。

在教科文的有关公平的文献中在不同领域中分布情况:全民教育占7%,高等教育占7%,,没有与职业教育相关的教育公平的文献,其他部分占86%。其他部分包含全球教育政策、各国教育报告、专题报告、会议文件等。

四、不同年代国际组织对教育公平问题的关注程度和关注重点分析

无论是OECD还是UNESCO,在不同时代对教育公平问题的关注程度是不同的。我们可以从不同时代有关教育公平问题文献的数量分布看出这一不同:2000年以后,特别是2002年以后,OECD对教育公平问题关注逐步增多。

90年代OECD有关教育公平的文献主要是在国家教育政策方面。1997年一篇文献分析了gOECD国家的教育与公平》,其中主要观点是通过支持“终身学习”的理念,经合组织教育部长们强调促进“所有学习的重要性”。扩大学习机会,是经合组织国家的一个主要特点,但在新的社会和经济背景下受教育和培训较少的人更有可能被抛在后面。教育对于改变处境不利的机会的作用被广泛承认,尽管发展可能站在更公平的方式实现。质量和公平可以通过巩固和综合的政策办法同时加以解决。必须在学校和教育广泛采用良好做法,以促进效率。应鼓励在不同部门的教育和培训机会平等。终身学习方法的首要任务是提供平等的机会和更好的资源,提供更广泛的继续学习的机会。2002年的《教育政策分析》中关于教育公平的主要观点是提供教育机会。为了满足学习需求的持续增长,提供更广泛分布的教育和培训机会,确保资源得到有效利用,以及为处于最不利地位的人提供学习机会。教育政策分析2002就如何应付这些挑战最新国际经验,包括改善获得高质量的早期儿童教育和养育八项策略,学校在实现高层次公平,学生在阅读能力的技能方面具有良好表现;克服资源短缺的政策选择;教育跨越国界的成长,帮助弥合教育和经济使命之间差距,扩展的“人力资本”概念,以及更广泛的社会和个人利益。2003年OECD开始了PISA项目,此后的文献中有很多是通过PISA结果对教育公平问题的分析。早期选择与学校的不同和社会的分层密切相关,学校在学生政策、财政资源、课程与教学方面的自治的程度值得考虑,学校自制与更好的学生表现相关。高质量与公平是同时实现的。从2005年开始OECD的教育公平开始关注残疾儿童、学习困难和处境不利的学生。2007年OECD出台了一份文件:《教育与培训政策——不再失败:促进教育公平的十个步骤》,提出教育公平有两个维度:公正和全纳。教育公平的两个维度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促进教育公平的三个方面十个步骤为:在教育制度设计方面,①限制早期分流推迟学术选择。②管理学校的选择,以控制公平的风险。③在高中教育阶段,提供有吸引力的选择,消除死胡同,防止辍学。④提供获得教育的第二次机会。实践方面,⑤查明并对落后学校提供系统的帮助,减少年复读率。@加强学校和家庭之间的联系,帮助处境不利的家长辅导子女的学习。⑦承认多样性,并为流动人口和少数民族提供主流教育。资源方面,⑧为所有人提供强有力的教育,优先提供幼儿教育和基础教育。⑦直接给学生提供最需要的资源。⑧为更公平制定具体的目标,特别是有关学校成绩低和辍学方面的目标。

自2006年开始OECD开始关注高等教育公平的问题。2006年的《教育政策分析》的副标题就是关注高等教育。该文献主要观点是高等教育在国际化的背景下要提高教育质量,而教育质量、公平、效率密切相关。为提高教育质量可以接受国际学生,但是接受国际学生的同时还要考虑到对国内学生的教育公平政策。对公平的关注已经不仅仅是机会公平,同时还关注结果的公平。2008年OECD颁布了《为了知识社会的高等教育》该文献第一卷主要是讨论管理、资金和质量问题,第二卷讨论公平、创新、劳动市场、国际化的问题。其中对高等教育公平面临的挑战提出了三个方面的问题:(1)确保机会公平;(2)成本分摊不要损害机会

公平,(3)提高处境不利人群的参与。达到公平的主要政策指向为:①评估的范围和起源的公平问题,②加强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体系之间的综合设计,③为那些在教育中的不利人群的识别制定积极的识别政策,④为有天赋的学生提供奖励措施,为处境不利的学生提供积极的扶持。

教科文与OECD不同,教科文组织比较关注发展中国家,关心贫困、发展问题。为实现全民的参与能力和机会,1990年联合国正式发起了世界性的“全民教育(Education for All)”行动。其创新性和关键概念在于:满足学习需求(meet thelearning needs)}向所有儿童、青年和成人提供基础教育}学习的实际获得和结果;扩大的基础教育的手段和范围;社会各方面合作创造积极的学习环境,多样化(diverSified)的学习需求;女童教育与性别敏感性;教育途径、方法、内容、教材的针对性(rdevance),9个人口大国的全民教育等。

全民教育的目的是:为人们能生存下去、充分发展自己的能力、有尊严地生活和工作、充分参与发展、提高自己的生活质量、做出有见地的决策并能继续学习。因此90年代教科文组织最初对教育公平问题的关注主要集中在性别平等方面,大量的研究文献讨论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对男孩和女孩实现公平的教学问题,讨论男孩和女孩如何能够平等的学习科学与技术,讨论女性人力资源开发问题。1997年教科文发布了一份文件《教育与发展:传统与革新》,其中讨论了教育发展中的公平与卓越问题。同年,另一份文件关注高等教育入学与资助中的公平问题。1999年还有一篇文献讨论教育中的卓越、公平和多样性问题。

2000年教科文开始对全民教育十年进行评估与反思,人们发现:全民教育十年仅只关注到学校内的儿童,忽视了学校外人口的学习需求。世界教育论坛进一步将目标聚焦在六个方面:其中三个涉及性别。其他还有幼儿的养护与教育(ECCE),所有青年与成人的学习与生存技能培训,素养教育(1i~racy)、计算和生存技能;所有人的学习结果等,提出了“全民素养教育”(Literacy for AH)。此后,非正规教育、合作伙伴关系(partnership)、扫盲与素养教育十年、信息与交流技术(ICT)与教育、可持续发展教育十年、全纳教育等成为项目关键词。

因此,2000年以后教科文对教育公平的关注点也在发生变化,性别依然是教科文组织关注的重点之一,但是出现了很多新的关注热点,包括质量与公平,公平与发展,公平与效率等。2002年的全民教育监测报告的主题是:全民教育,世界在轨道中吗?主要讨论的是入学公平,性别公平以及弱势群体的公平问题,提出只有通过实现教育公平才能提高教育的质量。2003年~2004年的垒民教育监测报告的主题是性别与全民教育:迈向平等。主要关注点仍然是性别公平以及弱势群体的公平问题。2005年报告的主题是:提高质量。报告中认为质量中包含着权利、公平和适应性。教育公平与教育质量相伴生,通过教育公平促进教育质量的提高。提高教育质量就不仅仅需要关注教育机会的公平,还必须要关注结果的公平。2007年监测报告的主题为加强基础。公平开始和全纳联系在一起。此时的公平更加专注结果的公平,提出:公平问题,如何使学生的成就发生变化?该报告重新界定公平:在教育中,扩展儿童和成年人受教育的途径和机会是为了正义和公平。这意味着减少贫富差距的基础在性别、贫困、住宅、种族、语言或其他特征。2009年监测报告的主题克服不平等,政府的职责。在这篇报告中强调公平是政府的职责,需要通过资源的合理配置来实现教育公平。

教科文近几年来强调“从终身学习视角推进全民教育”。同时对教育公平的专注也开始进入更广的领域,特别强调公平与质量和社会责任相联系。教育应履行社会责任,关注教育的机会、公平和质量,顺应教育国际化、区域化和全球化发展趋势,增强研究和创新能力。

作者:王素

教育公平分析论文 篇2:

从教育公平角度分析齐齐哈尔地区技巧课音乐教育

[摘 要]我国自1985年设立专门领导艺术教育工作的艺术教育司,经过几十年不断完善的决策和举措,全国学校音乐教育工作有了长足的发展。随着社会的发展,人民物质生活的不断攀升,学习音乐知识和器乐已成为人们追求丰富精神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本文以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地区齐齐哈尔大学技巧音乐教育为例,以实际情况、调查研究着手,寻求最大化的实现技巧音乐课的教育公平的方式方法,提升对技巧课音乐教育的认知水平,以便更好地推动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地区技巧课音乐教育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黑龙江;齐齐哈尔;音乐教育;教育公平技巧课

一、公平与教育公平

公平的本质是协调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亦或是资源分配关系的相关规则。“公平”,从词义角度来看,与公道、平等、均等、公正的意思相近,但公平并非是均等,相对于均等它更朦胧,更具有抽象性。正因如此,所以长久以来公平

的概念一直都是模糊、朦胧、不具体的,更加没有可操作的实践意义。

教育公平同样如此,它是一个历史范畴,在不同国家、不同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含义。不仅仅是我国,实际很多发达国家同样存在教育不公平现象。大量移民涌入和日渐悬殊的贫富差距同样产生许多教育不公,但总体来看,西方国家在教育配置设施投入上还是比较注重公平的,这点的确值得我们学习。而中国由于诸多历史原因,教育投入和政策倾斜造成了“重點校”的诞生,重点校让家长趋之若鹜,于是高达几百万的学区房应运而生。而重点校通过择校、共建等途径,又获得远远超过普通校的教育资源,基于各种利益驱动,学校“寻租”活动由此产生,对社会产生不良影响。

二、教育公平理念

实际教育公平并非新观念,相反,教育公平的观念可谓源远流长,而追求教育公平一直都是人类社会古老的理念。从历史上看,最早提出教育公平理念的是古希腊的大思想家柏拉图,而亚里士多德则率先提出利用法律确保公民的受教育权利。两千多年前的古老东方,教育家孔子提出“有教无类”的民主教育思想。“有教无类”的思想基础来源于中国传统的启蒙教材——《三字经》中的“性相近,习相远”。“性相近”说明了人人都有成才的可能性,而“习相远”又强调了教育的重要性。基于对“性相近,习相远”的认识,孔子提出了“有教无类”的理念。也正是因为“有教无类”的思想,所以孔子的三千弟子中,什么阶层的人都有。“有教无类”的本义是不分贵族与平民,不分国界地区,只要有心向学,都可以入学受教。所以孔子的弟子来自蔡、晋、秦、鲁、齐、陈、宋、楚等不同国度,这不仅打破了当时的国界,也打破了当时的民族之分。此外,孔子弟子中有来自贵族阶层的,如司马牛、南官敬叔、孟懿子,但更多的是来自平民家庭的,如子路、仲弓、颜回、曾参、子张、闵子骞、子贡子夏等。而平民教育更能体现孔子“有教无类”的精神实质。

我国科举制从隋朝大业元年即公元605年开始实行,到清朝光绪三十一年即1905年,最后一科进士考试为止,共经历了1300年。这种一视同仁,不限年龄,面向不同阶层开放的科举制度同样体现出教育公平的理念,无论你是权贵子弟还是平常百姓,想当官全凭笔底功夫,不玩一点虚的,而且并不存在歧视,不限制年龄,像范进中举人时虽然已经年过花甲,但仍然可以参加考试。最后就是教育水平公平,考试时并不因为你师出名门而高看你,更不会因为你自学成才而轻视你,看的是你的真才实学,锦绣文章。

近代著名思想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他的一系列进步教育理论包括普及教育、平民教育、生活教育等思想,对中国近现代教育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在当时的历史下,对普及识字教育、扫除文盲,在很多方面是适应的。他积极倡导教育改革毕生致力于用平民教育取代,只为统治者服务的阶层教育,创办人民所需要的学校,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人才。

新中国成立后,1949年9月29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其中第五章文化教育政策第四十一条这样写道: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文化教育为新民主主义的,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教育。人民政府的文化教育工作,应以提高人民文化水准,培养国家建设人才,肃清封建的、买办的、法西斯主义的思想,发展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为主要任务。从《共同纲领》中我们可以看出,新中国重视社会公平、教育公平的核心价值。

近代西方国家同样重视教育公平,甚至在18世纪末,就已经有一些西方国家就已经制定一些立法措施,利用法律确保公民的受教育权利。而到了近现代,又出现了不同教育公平理念,即激进主义教育公平观、保守主义教育公平观、自由主义教育公平观和后现代主义教育公平观。激进主义教育公平观,追求的是结果上的公平。认为社会应保障每一个学生都有取得教育成功的机会,对那些没有取得教育成功的学生要进行补偿教育。保守主义教育公平观,仅仅是在法律上确保公民的受教育权利,但没有考虑到受教育者的差异性,所以实质上仍然有失公平。自由主义教育公平观,注重过程公平,要求从教育制度上平等地对待每个受教育者,保证人人都可以受到同等的教育。这些教育公平观在特定历史时期,对教育公平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但随着时代变迁,这些教育公平观已经不适应当下的教育环境。因此,我们可以说,教育公平是一个历史范畴,在不同国家、不同时期、不同社会背景下有着不同的含义和标准。它既是对社会现实的一种反映,同样也可以超越社会现实,它是社会现实与教育理想的统一,具有其历史合理性同样具有历史局限性。

现代普遍认同于后现代主义教育公平观,这种公平观理念不仅仅是确保了人人受教育的权利,而且同样尊重人所具有的差异性,主张部分国家、种族、年龄、性别等等,强调每个人都有受教育的权利。

三、技巧课音乐教育所具有的特殊性

相对于其他学校教学科目,技巧音乐课具有其特殊性。采取一对一而非一对多的授课模式,教师在面对学生教授某个技巧时,教学结果不得不被迫依照该学生的实际掌握、接受能力和技巧熟练程度而进行。有的学生某个技巧掌握的快,学习进度就快,反之就慢。此外,学生私下的练习时长和刻苦程度也同样制约着教师的教学进度和教学结果。那么如何能够最大化的实现技巧音乐课的教育公平?应该成为我们经常思考和讨论的话题,并科学有效地付诸实践。

四、技巧课音乐教育所显示出的教育不公

技巧音乐课较容易出现三种教育不公平现象,即教育机会不公平、教育过程不公平和教育结果不公平。

1.教育机会不公平

以齐齐哈尔大学音乐与舞蹈学院为例,全院音乐专业教师近百人,虽然都是高学历的专业教师,但教师因其技巧音乐课的特殊性,所以每位教师的实际技巧水平还是有所差异的,专业技巧水平较高、教学经验丰富的老教师和刚刚毕业、几乎没任何教学经验的教师同样被安排作任课教师,而技巧音乐课一对一单独授课的特殊性,就造成了这种教育机会的不平等现象。

2.教育过程不公平

对于技巧音乐课,教育不公平现象几乎无一例外都是非主观意愿的,甚至可以说是被迫的。一对一而非一对多的授课模式,教师在面对学生教授某个技巧时,教学过程不得不被迫依照该学生的实际掌握、接受能力和技巧熟练程度而进行。有的学生某个技巧掌握的快,学习进度就快,反之就慢。这势必存在教育过程不公,即便不存在主观意愿,但这种不公平却是客观存在的。

3.教育结果不公平

技巧音乐课,学生自身的实际业务基础、领悟能力、学生课下的练习时长和刻苦程度同样会造成技巧音乐课教育结果不公平。

五.技巧课音乐教育公平最大化的基本路徑

1.摈弃“同等看待”,强调“因材施教”

首先,不要“同等看待”。平等地给每位学生平等的机会。这就是“机会平等”。“机会平等就是要肯定每个人都能受到适当的教育,而且这种教育的进度和方法是适合个人特点的”。也就是说教育的平等不是指名义上的平等,而是个人化的平等,不是要把每位学生都拉平,而是针对每位学生的具体情况,使每个人都能获得最大限度的发展。具体到实际教学中,即在乐曲曲目和技巧练习曲选择上,要均衡考虑学生的实际演奏水平和差异性,不要机械的安排同一年级不同水平的学生演奏同一首乐曲或练习曲。

其次,采取积极意义上的区别对待。学生在实际掌握、接受能力和技巧熟练程度等方面存在差异,所以不能“同等看待”,但是如何对待这些差异?后现代主义的公平观是在尊重差异的基础上的公平。所以,既然人的天赋存在着差异,我们就应该正视这些差异,从差异出发,承认差异,尊重差异,以积极的态度来对待差异,看待平等,因材施教,通过适合学生自己的曲目或练习曲使每一名学生最大程度的展现自己,发挥潜能,这才是现代的平等观。

2.保障学生的权利和义务的统一

在教学过程中,学校和教师都要尊重学生的权利,尽可能为学生的权利的实现提供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营造出一个平等温馨的校园环境。不能把学生看成是工具,更不能把学生看成是奴隶。为学生建构一个平等正义的校园环境,确保每一个学生的权利。只有真正的尊重和保护学生的合法权利,公平才有建立的基础。

其次,在承认学生个人权利合法的基础上,也要坚持应尽的义务和道德责任。作为生活在社会和关系中的个人,不管是否意识到,都要对他人、对社会负有一定的义务和责任、肩负一定的使命。这是不以人的意志转移的客观存在。

3.是在教育关爱中分配公平

教育关爱是一种态度更是体现教育公平原则的主旨。公平原则即所有的学生都是平等的,无论其家境背景如何、性格如何、业务水平如何、家庭教育如何、学习成绩如何、教师都要如春风般温柔地对待学生,做到循循善诱,做到恒定的给予学生教育关爱。当快乐时带给学生快乐,当遇到压力时同样给予学生快乐,将关爱一以贯之。尊重每一位学生的天性并对其进行客观地评价。肯定每一位学生的优点,鼓励学生。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当然平等并不意味着就是抹煞差异。相反,平等更要尊重差异。这种平等和尊重是建立在对差异的尊重的基础上的,这种公平观理念不仅仅是确保了人人受教育的权利,而且同样尊重人所具有的差异性。实际上,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所以要尊重学生的差异性,在差异的基础上给予学生恒定无差别的教育关爱。

以上是我以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地区齐齐哈尔大学技巧课音乐教育为例,以实际情况、调查研究着手,寻求最大化的实现技巧音乐课教育公平的方式方法。虽然我们目前还无法保证技巧音乐课教育起点的公平,但是在教育过程中,我们能做到的是保证过程的公平,尽量使教育公平最大化,从而更好地推动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地区技巧课音乐教育的健康发展。

〔参 考 文 献〕

〔1〕马东风,刘倩男.论音乐教育与人格主体塑造的关系〔J〕.中国音乐教育,2010,(06).

〔2〕吴晓燕.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音乐教学新貌〔J〕.中国音乐教育,2008,(08).

〔3〕郁正民,宋蓓.从教育公平的角度看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J〕.艺术教育,2009,(11).

〔4〕金奉.请关注西部农村的音乐教育——对云南省沾益县农村音乐教育现状的剖析及建议〔J〕.中国音乐教育,2008,(10).

〔5〕黄披星.农村学校课外艺术教育活动初探〔J〕.中国音乐教育,2010,(08).

〔6〕张梅.农村课改,需要务实〔J〕.中国音乐教育,2008,(05).

〔责任编辑:杨 赫〕

作者:邹俊杰 王狄 邹祎祎

教育公平分析论文 篇3:

基于SWOT的特殊教育公平发展分析

摘 要:随着当前中国经济的日益发展、中国国际地位的日益提升,社会、家庭及残疾人本人对特殊教育的期望越来越高。运用SWOT分析方法对特殊教育公平发展进行了分析,探讨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政策性建议,使得残疾人的“特殊需要”得到维护,以促进特殊教育公平发展。

关键词:SWOT分析方法;特殊教育;公平性

随着当前中国经济的日益发展、中国国际地位的日益提升,社会、家庭及残疾人本人对特殊教育的期望越来越高。我国已基本形成了中央教育部统一领导下的各省、市、区县分层管理的特殊教育行政管理体系,同时我国对特殊教育事业的经费投入总量逐年增加。如何在分析特殊教育不公平的形成原因及其表现形式的基础上,对促进未来特殊教育公平进行研究是各国学术界和政策研究者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运用SWOT方法对特殊教育公平性的未来发展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政策性建议。

一、我国特殊教育公平性问题的现状

近年以来,我国针对特殊教育事业的投入力度不断加大,相关的各项经费都得到了快速的增加,为残疾人教育事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稳定的推动作用,使得更多的残疾人可以接受特殊教育。在中央教育部统一领导下的各省、市、区县分层管理的特殊教育行政管理体系中,地方各级政府投入经费所占比例远远高于中央政府,占总经费的绝大部分,同时由于各地区之间社会、文化、经济发展的不平衡等因素的制约,各地区特殊教育投入也必然会产生不平衡的现象,并且我们发现经济发达的东部沿海省份与西部经济落后的省份相比,投入经费总量差距巨大。又因为教育经费是特殊教育发展的血液,从而教育经费的不公平必然引起教育各相关表现形式的不公平[1-3]。

二、运用SWOT分析法对特殊教育公平性问题现状的分析

(一)SWOT分析法概述

SWOT分析方法是将所研究对象密切关联的内部优势(Superiorities)和弱势(Weaknesses) 以及可以用来挖掘的外部机会(Opportunities)、威胁(Threats)四种因素根据轻重缓急或影响程度罗列起来,然后运用系统的研究分析评价方法,将各因素相互匹配起来进行分析研究,从中得出一系列相应的结论,制定有效战略决策。它提供了四种可以选择的战略:SO战略、WO战略、ST战略和WT战略。SO战略就是利用内部优势去抓住外部机会的策略,WO战略是利用外部机会来改进内部劣势的战略,ST战略是利用优势去避免或减轻外在威胁的打击,而WT战略是指直接克服内部劣势和避免外部威胁的战略。其决策的主要思想:减少劣势与威胁,增加优势与机会(图 1)。特殊教育作为一项社会公益性极强的事业,其目前所处的社会环境可运用SWOT分析法进行分析。

(二)特殊教育公平性问题SWOT分析

1.优势。(1)为了贯彻执行出台的各项特殊教育发展方针政策,国家政府投入力度不断加大,各项相关经费都得到了快速的增加,对特殊教育的发展起到积极稳定的推动作用,奠定了强劲的物质基础。例如:从1996年到2007年这12年间各级地方政府对特殊教育事业的拨款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特殊教育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支出由46 261万元增加到 226 795.5万元。(2)经济发展越迅速、经济实力越雄厚的沿海区域的教育发展水平越高,对特殊教育经费的投入分配也较为平均。可以使国家以更大的政策及财政倾斜力度发展中西部的教育投入不合理现象。

2.劣势。(1)特殊教育的成本相对普通教育更高,特殊教育是为了满足障碍学生的特殊需求,必须具备一系列经过特别设计的教育专用场所、辅助设备、生活设施等。事实上,很多残疾学生行动不便,一般需要寄宿在培训机构,生活成本必然会相应地有所增加。另外,与健全人家庭相比,大多数残疾人家庭收入低,经济困难,而且往往还要负担额外的医药费和辅助器具费用,所以,很多残疾人家庭仅仅依靠自身的力量是无法承担高昂的教育费用的,这就需要国家和社会承担起责任,通过各种有效措施,采取各种方式加大投入经费,保证残疾人顺利接受教育。(2)我国在特殊教育事业方面的投入资金在教育经费中所占比例较小,特殊教育事业还是存在资金不足问题。

3.机会。我国对教育公平的持久性追求。为了积极稳步地推进残疾人教育事业的发展,党和政府将特殊教育纳入国家教育事业改革和发展大局之中,并将其作为八大教育发展任务之一强力部署,充分体现了党和政府对特殊教育事业发展的高度重视。在我国发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曾明确指出,“到2020年,建成覆盖城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并特别提出在未来的教育事业发展中应加大对残疾人教育事业的投入力度,“保障残疾人受教育的权利”。

4.威胁。(1)政府及社会为特殊儿童提供的入学机会很少、入学率低。可接受残疾人的学校由于结构布局和资金投入等方面的原因还是很少,教育的接受机制尚不健全,降低了特殊儿童接受教育的数量、质量。(2)特殊教育中同样存在城乡差距、地区差距和性别差距。地区之间、城乡之间的经济差距导致了特殊教育中的地区差异、城乡差距;家庭之间的文化差距导致了不同家庭对特殊儿童的不同教育态度,导致了特殊教育中的性别差距;(3)国家的政策和制度导致的经济因素以及学校的“应试教育”理念是导致特殊教育整体发展缓慢的最重要的因素[4]。

三、分析环境,准确决策

(一)适应形势,大胆探索

促进经费投入和公共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是解决特殊教育不公平问题的首选策略。其中教育经费是特殊教育发展的血液,特殊教育的经费投入在总量上是不断增长的,但在国家和社会的经费投入中所占的比重偏低,全国各区域之间以及城乡之间在经费投入和办学条件上也存在着严重失衡。此类问题都是我们必须认真对待、积极思考、稳步解决的。因此,首先加强制度保障,多渠道地筹措特殊教育经费;通过行政立法明确特殊教育的地位与发展特殊教育中政府的责任,对政府财政投入进行刚性约束,有步骤地形成中央和地方合理的投入比例。大胆探索,多渠道地筹措特殊教育经费,解决社会筹资方面开发不足、投入方向单一等问题。其次,针对公共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问题,国家要在配置特殊教育资源时发挥主导作用,从关怀弱势群体和贫困地区的角度出发,增加教育合理分配,保障全国大部分地区的残疾人的受教育权利。针对教育资源不能很好、合理地运用等现象,设立特殊教育行政管理机构,从办学效益、均衡发展和长远发展考虑,对部分地区的特殊教育闲置和分散资源进行优化转移,配置给落后地区,进而满足落后地区残疾人对高质量教育的需求,并且还要加强全国特殊教育机构办学质量的监督与评价的力度。在特殊职业教育和高等特殊教育中,应根据社会的需求设置一些能够合理就业的专业和课程,做到学有所用,学有所成,避免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脱节现象的发生,实现残疾人的自我价值,促进学生从学生到成年人的过渡[5]。

(二)取长避短,合理决策

关注和借鉴世界上其他国家在特殊教育上的发展经验,扬长避短,建立自己国家特色的特殊教育形式。美国的教育实行学区制,教育财政独立是其主要特点,州和学区有权征收教育税资助办学。特殊教育的经费小部分来自中央补助,大部分来自州和地方财政。特殊教育包括在教室、家庭、医院、体育活动室等残疾人出入的场所中进行的教学管理。美国资助范畴几乎覆盖了残疾人接受教育的所有方面,而且是全额免费的教学形式。英国政府设立各种类型的、具有各类用途的基金用于发展本国的全纳教育。日本实行免费教育,残疾儿童到普通公立学校就学,学校不得拒收,只要残疾人能考上,就能入校读书。日本特殊教育经费资助的对象,除了各类残疾儿童少年,还包括相关家长、教师和研究人员。加拿大的残疾人享有同健全人平等的受教育机会[6]。借鉴国外的经验,针对教育资源不能公平、合理运用等现象,我们提出以下建议:资助对象主体从特殊学校转向到残疾人本身;特殊教育经费的资助范畴应该以残疾人的“特殊需要”为前提进行设定;教育形式由特殊学校教育逐渐向随班就读学校教育转变,增加对随班就读残疾儿童少年的经费的投资额度,特殊教育教师和普通教育教师必须密切沟通,分享各自的知识和资源,制定施教方针。

参考文献:

[1]郭春宁.特殊教育应是国家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优先保障的领域[J].中国特殊教育,2011,(5):18-23.

[2]庞文,尹海洁.我国特殊教育经费投入的数据分析与讨论[J].中国特殊教育,2008,(12):13-17.

[3]周晓红,李刚.我国特殊教育经费投入的问题与对策解析[C].2009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学术年会论文集,2009.

[4]高丽,程宝良.我国特殊教育公平现状及应对策略的研究[J].中国特殊教育, 2006,(6):53-57.

[5]谢永飞.中国特殊教育的布局结构特点及调整建议[J].现代教育管理,2010,(12):25-28.

[6]谢敬仁,钱丽霞,杨希洁,江小英.国外特殊教育经费投入和使用及其对我国特殊教育发展的启示[J].中国特殊教育,2009,(6):17-24.

作者:孙慧玲

上一篇:职业教学改革论文下一篇:市政园林设计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