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教育分析论文

2022-04-16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人才振兴,重在教育。开展农民教育培训、培育高素质农民,是一项基础性、长期性工作,也是一项民生工程,只有强化顶层设计和系统思维,在认识上高度重视,在措施上瞄准症结,持续发力、久久为功,才能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不竭的人才资源。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农民教育分析论文(精选3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

农民教育分析论文 篇1:

新农村建设中农民教育培训分析

摘要:基于河北省398位农民的问卷调查,对农民教育培训的现状、影响农民参加教育培训的因素及农民对教育培训的需求三个方面进行了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农民教育培训参与半低、培训时间短且缺乏连续性,培训渠道及培训形式相对单一。教育培训供给不足、内容供求错位、时间安排不合理等等因素制约了农民对教育培训的需求。在新农村建设中农民更倾向于接受短期的、与所从事的主要经营活动密切相关的培训。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 农民教育培训 河北省

建设新农村贵在以人为本,农民作为新农村建设的主体, 农民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新农村建设的进程。为了解新农村建设进程中农民教育培训情况,河北农业大学经济贸易学院于2007年8月组织了以“农民教育培训”为主题的农户问卷调查。问卷涉及农民教育培训的现状、影响农民参加教育培训的因素、农民对教育培训的需求三个方面的内容。遵循调查对象设定的广泛性和代表性原则,样本覆盖河北省11个地市,共设计选择了99个县(市、区),198个乡镇和396个行政村(每个地市选择9个县,每个县选择2个乡,每个乡选择2个村)为调查地点,调查对象为随机抽样选取的农户。按照拟定计划,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450份,回收问卷421份,其中有效问卷398份。从调查内容及被调查者的分布情况看,本次调查具有内容丰富、涉及地域广等特点,在河北省农民教育培训需求问题上具有较强的代表性。

一、农民教育培训的现状

(一)农民教育培训参与率低、培训时间短且缺乏连续性

通过对398个农民的调查,参加过教育培训的农民有246人,占61.81%,其中只有52人在2004、2005、2()06连续三年参加了各种农民培训,仅占被调查人数的13.07%。就农民教育培训的天数而言,被调查者在2004、2005、 2006年所参加的培训天数为1-7天的分别占被调查者总数57.07%、51.78%和42.68%。可见,仍有许多农民没有参加过教,育培训,同时农民教育培训时间较短且缺乏连续性。

(二)农民教育培训渠道及培训形式相对单一

农民教育培训根据供给主体的不同,可划分为政府部门、大中专院校、专业协会、龙头企业、民间培训机构等多种培训渠道。农民接受教育培训的主要渠道是政府部门提供的农民职业培训与农技推广、农业科技宣传与普及。调查显示,在参加过教育培训的农民中,35.77%是通过政府部门提供的培训,28.46%是通过民间培训机构,16.63%是通过专业协会,10.83%是通过大中专院校,仅有8.31%接受过龙头企业提供的教育培训。课堂讲授和现场实习是较为主要的两种培训形式,分别占39.80%和37.56%,而参加过网络技术和现代远程教育培训的仅占5.47%,可见这一现代化的培训手段还未得到广泛应用。

(三)职业技能培训和实用技术培训更受农民欢迎

目前影响农民增收和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最大制约因素,仍然是缺乏技术和创业技能。通过对“您接受过的培训类型”问题的回答发现,接受过职业技能培训的占调查者中参加过培训人数的40.80%,参加过实用技术培训的占35.80%。其他依次是学历教育、管理培训、综合培训。说明农民更加希望具有一技之长,倾向于接受能够直接增加收入和便于转移剩余劳动力的培训。

(四)农民教育培训效果显著

当问到“通过参加培训是否有助于增加收入”,有41.46%的被调查者认为参加技能培训对于增加收入作用明显,同时回答“有一些作用”的占54.07%,在被调查者中仅有4.47%的人认为作用不明显。同时农民对教育培训的满意度也能从一个侧边说明培训效果如何,在参加过教育培训的农民中,对于“您对教育培训的满意度”的问题,回答“比较满意或十分满意”的占54.38%,回答“一般”的占37.80%,而回答“不满意”的仅占8.54%。说明河北省的农民教育培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得到了广大农民的认可。但是同时不可忽视的是仍有部分农民对教育培训不满意,没有达到他们的需求。

二、影响农民参加教育培训的因素分析

(一)教育培训供给不足

目前我国农民教育培训的供给途径主要分为政府行为、学校行为、民间行为,且已呈现出多元化发展趋势。但在总体上农民教育培训供给仍然相对薄弱,且各种渠道的发展状况也明显地呈现出不均衡的态势。调查显示,43.97%的被调查者认为影响农民接受教育培训的最主要因素是当地缺少学校。可见,学校为主体的供给途径发展不足,未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多层次、多结构的农民教育培训的供给渠道。

(二)培训内容供求错位

农民教育培训的内容从总体上可分为农业技术培训和非农业职业技术培训。由于立足农业的总体设计与要求,所以各种渠道的教育培训基本围绕农业技术方面,对有利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二三产业领域内相关职业技术的培训则相对较少,这虽然有助于农业的发展,却在一定程度上与农民职业分化的现实以及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的要求有所差距,影响了农民参加教育培训的积极性。调查显示,35.18%的被调查者认为没有合适的内容是影响其参加教育培训的一个重要因素,可见培训内容的供求错位已成为影响农民教育培训的一个突出问题。

(三)农民教育培训时间安排不合理

受农业生产规律及农民日常作息规律的影响,农民教育培训时间安排得合理与否,影响着农民参与教育培训的机会成本的高低,进而影响教育培训参与率的高低。调查显示,27.14%的被调查者认为培训时间安排不合理。培训时间安排得合理与否成为了限制农民教育培训有潜在需求转化为现实需求的一个重要因素。

(四)培训费用超出农民承受能力

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2006年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为3,587元,而部分职业技能培训价格及职业技能鉴定费用却相对较高,如电焊工和车工的培训费用分别高达500元-600元和750元,技能鉴定费分别为305元和300元,这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农民对教育培训的需求。调查显示,21.36%的被调查者认为教育培训费用太高,已经超出了农民的可承受能力。

三、农民对教育培训的需求分析

(一)教育培训目的——增加收入和提高技能

对于“你参加教育培训最主要目的”,本题限选选三项,按照第一个选择的赋3分,第二个选择的赋2分,第三个选择的赋3分,乘以各自出现的频率经加权所得分数见下图。按加权分数排序,增加

收入和技能培训比重最大,然后依次为:得到尊重、获得政策扶持、获补贴、获学历、获证书。可见农民希望通过参加教育培训来增加收入和提高技能, 反映了农民急于致富的心理。

(二)教育培训内容——与所从事的主要经营活动密切相关

当问到“您期望哪些种植业的培训”时,回答“粮食”的占57.79%,同时需要注意的是398份调查问卷有280份回答家庭收入来源主要来源于种粮,占70.35%,可以看出农民对于种植业的培训需求与所种植的作物密切相关,粮农希望通过获取更多的关于粮食种植方面的技术来增加粮食的产量、提高粮食的品质。回答“蔬菜”的占20.35%,说明目前蔬菜生产进入了由数量扩张向提升质量、提高效益的新阶段,菜农希望通过培训掌握名、优、特、新品种蔬菜的种植,从而获得更大的收益。伴随着农业种植业结构的调整,许多农民希望通过多元化的种植达到增收的目的,比如回答“特种经济作物”的占11.56%,回答“水果”的占10.30%。

对“您期望那些养殖业方面的培训”问题,共设计了9个选项,各选项的排列顺序为:猪、鸡、羊、牛、特种养殖、水产养殖、鸭、鹅、其他。需要注意的是,其中被调查者中对于猪和鸡的养殖培训需求共占51.49%。说明农民对于大宗畜禽的培训需求更为迫切。

当问到“您期望哪些非农方面的培训”时,其中回答期望“机械、运输、建筑”这三方面职业技术培训的共占47.88%。因为机械、运输及建筑是吸纳农民工较多的行业,这也说明了农民期望通过这些培训获得更大的就业机会。回答期望“农产品加工或农产品贮藏”方面的培训共占24.05%。需要注意的是,398份问卷回答家庭主要经营活动为种植业或养殖业的有316份,占79.40%,说明农民所期望的非农方面的培训与家庭主要经营活动密切相关,农民希望通过农产品的深精加工培训从而获得更多的收益,这对安排非农培训的种类有重要的参考价值。由于受观念的制约,农民对餐饮、家电、家政、美容美发、服装、旅游、营销、通讯方面的培训需求相对较少。

(三)教育培训层次——短期培训

当问到“您期望接受的教育培训层次”时,有47.74%的被调查农民期望接受短期培训28.14%的期望接受一事一训,愿意接受证书培训的为21.11%,而愿意接受学历教育(中专或大专以上)的仅占3.01%,而可见目前农民培训需求以短期为主,证书培训对农民的吸引力不大。与上一个问题相印证,对“您愿意接受的培训时间”问题,回答“一个月以内”的共占90.95%,回答“一个月以上”的仅占9.05%,调查结果进一步表明农民以短期培训需求为主。

(四)教育培训形式——现场实习

当问到“您喜欢的培训方式”时,回答“现场实习”的占39.80%、回答“面对面讲授”的占37.56%,调查结果表明,面授形式取得了较好的培训效果。其中现场实习的形式最受农民的认可,因为现场实习的针对性强,并且授课内容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而电视广播、VCD学习等只能作为以上两种形式的补充。

(五)教育培训费用——100元以内

培训费用的高低是影响农民参加培训的一个直接因素。当问到“您认为可以接受的教育培训费用”时,共有97.24%的被调查农民可以接受的培训费用在100元以下,仅有2.76%的能够接100-200以内的培训,没有一个被调查者能够接受200元以上的培训费用。可见,尽管农民对于教育培训潜在需求巨大,但是现实的有效需求不足,农民对自己想学习和掌握的致富技术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资金的限制。

(六)教育培训地点——就近

对“你愿意接受培训的地点”问题,回答“本村或乡镇”的共占56.03%,在这其中选择本村的占38.44%。调查表明,大多数农民希望本着就近的原则接受培训。因为这样培训人员可以深入田间地头,进行技术指导和技术服务,解决农民生产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提升农民的科技素质,提高广大农民增收致富和自我发展能力,使得农民既可以方便的接受培训同时又能节约交通费用。

四、结论与建议

基于以上对河北省398位农民的调查问卷分析,可以得出以下几点主要的结论与建议:

(一)加大投入力度,建立农民教育培训长效机制

政府应加大对农民教育培训的投入力度,将经费纳入各级政府的财政预算,建立以政府投入为主导的多渠道投资机制,从而不断完善农民教育培训体系,增加教育培训供给,进而提高农民教育培训的参与率,同时缓解农民有限的收入难以支付较高的教育培训费用的情况。

(二)在农村广泛开展短期教育培训

农民对教育培训需求短期稳定性较大。短期培训是现阶段农民教育培训需求面最广、人数最多的一种教育形式。随着农业结构的调整和效益农业的深入发展,农民对新知识、新技术的渴望越来越迫切,短期培训以其时效性、实用性较强的特点最大限度地迎合了农民求实、求知、求富的需求。

(三)培训内容和方式应贴近农民需要

开展农民教育培训,应从培训内容和方式上向贴近农民、适合农民和方便农民的方向发展。根据区域特点,建立农民教育培训需求动态管理模式,围绕农民主要经营活动和资源优势,采用有效的培训方式举办各种实用技术及职业技能等的培训,进而从总体上提高农民的生产技术水平,增强农民的就业竞争力,不断提高农民收入。

本文作者:张丽丽 河北农业大学硕士

赵邦宏 河北农业大学经济贸易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责任编辑:姚开建

作者:张丽丽 赵邦宏

农民教育分析论文 篇2:

加强高素质农民教育培训对策分析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人才振兴,重在教育。开展农民教育培训、培育高素质农民,是一项基础性、长期性工作,也是一项民生工程,只有强化顶层设计和系统思维,在认识上高度重视,在措施上瞄准症结,持续发力、久久为功,才能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不竭的人才资源。

一、农民培训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经过近几年实践探索,农民教育培训取得了长足发展和显著成效,但与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任务要求相比,与乡村振兴对农业农村人才的迫切需求相比,与务农农民的实际需求和迫切期盼相比,在一些方面还有差距,仍存在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基础条件较为薄弱

教学设施、实训条件有待加强,特别是县级农民培训机构的办公场地、教室、教学设备等培训条件不能满足高素质农民培训的需要,村级培训场地或农民田间课堂数量较少,不能满足农民就地培训的需求。

(二)农民参训意识不强

由于城乡融合发展不充分,人才虹吸效应持续发挥作用,乡村素质相对较高的青壮年劳动力呈现净流出趋势,导致农村劳动力数量锐减、质量下降,很多地区留守老人、妇女成为农业生产经营的主要劳动力,农民培训不同程度存在组织困难、农民参训意愿不高、年龄偏大等问题。

(三)培训效果仍需加强

从教育培训供给看,存在大水漫灌现象,针对性有待提高。部分培育机构提供的教育培训产品与农民的现实需求不匹配,上下一般粗,没有分层分类,内容缺乏吸引力,不能解决实际问题,高水平、接地气的师资不多,精品教材课件缺乏,实习实训基地教育功能弱化。

(四)培训模式有待改善

农民培训需求日趋多元,农民从事的行业范围广泛,涉及种植、养殖、林业等多种类别,而且农民对培训时间、地点、周期等方面的需求日趋多元化和个性化。农民希望通过农学交替、弹性学制的方式参加农民教育培训,适应农民特点的课程体系和符合更大区域性特点的教材有待进一步增加。

二、农民教育培训提质增效对策建议

(一)做好农民教育培训顶层设计

在做好基础调研的基础上,从全局角度分类做好各类农民教育培训项目的顶层设计。一是加大教育培训投入,各级政府部门要加大对高素质农民工作支持力度,在确保项目培训经费专款专用的基础上,对以农广校为主体的农民教育培训机构增加支持,积极改善教学条件。二是加强培训项目设计,培训对象要有针对性,培训方式突出灵活性,教育形式采取集中培训与分散自学相结合、课堂教学与生产实践相结合等灵活多样的学习方式。三是整合农民教育培训资源,构建“一主多元”的农民教育培训体系,搭建好专业化与多元化相结合的高素质农民培训平台,以满足多层次、多形式的教育学习需求。

(二)因地制宜创新农民教育培训模式

一是要坚持以人为本,分类分产业培育。充分听取培训对象意见和培训需求,尊重农民意愿,吸引农民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教育培训中来。将他们分类分产业建档入库,开展精准培育。

二是坚持因地制宜,突出地域特色。根据产业发展水平和培训对象特点,在系统设计和整体布局的基础上,突出地域产业特点,因地制宜。

三是坚持探索創新,增强培训实效。创新教育培训层次,分层次细致,精准培育效果越好;创新教育培训内容,从农民培训需求和教育培训的目标要求出发合理设置培训内容;创新教育培训方法,鼓励学员主动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创新教育培训形式,顺应农民学习特点和生产规律,灵活采取“就地就近”和“农学结合”等教育培训形式,把教育培训办到产业链上;创新教育培训手段,充分利用空中课堂、固定课堂、移动课堂、田间课堂立体化教学手段,开发在线教育培训平台。

(三)加强农民教育培训课程体系开发

进一步规范农民教育培训课程体系建设,提高培训的实效性,保证农民培训质量,编制出符合各类产业生产经营实际、操作性和针对性强,不同层次自成体系的教育培训课程体系。一是加强引导统筹规划,农业和教育行政部门对农民教育培训课程及教材建设应加强引导,做好统筹规划。二是加强编制队伍建设,注重对师资队伍的基础培育和继续教育,保障编制的教育培训课程体系与时俱进。三是健全课程管理制度,建立科学、适用的课程体系编写、评价、选用等制度,进一步完善教材质量跟踪与信息反馈机制,规范教材管理,切实保证课程体系开发工作有章可循。四是加强配套教材建设,区分不同培训层次、培训对象和应用环境,有针对性地开展相关农民教育培训教材建设,为农民教育培训质量提供有力保障。

(四)推进农民教育培训师资队伍建设

一是要明确工作职责,选聘优秀师资,在选聘程序、选聘条件、工作职责、组织管理、考核奖惩等方面都作明确要求。二是要承担项目任务,加强师资培养,以承担农民教育培训的任务为抓手,切入农民教育培训师资培养,以高素质农民培育为依托,注重农广校培训教师培养和使用,做好全科班主任、农民田间学校教师、经营管理教师等师资培养,完善培训讲师团设置。三是加强师资培训,提升能力水平,重视讲师团成员教师继续教育。四是制定规划计划,加强管理考核,采用动态管理,实行聘任制,建立相关督导制度。

(五)加强农民教育培训过程管理

一是组织管理规范化、制度化,从培训对象、培训目标、培训形式、课堂教学、现场教学、线上教学、跟踪服务、培训组织管理以及考核评价与结业颁证等方面进行规范。二是规范高素质农民培训单位管理使用,建立高素质农民培训单位建设和管理,引导各地有序地开展农民培训。三是规范高素质农民培训档案管理,根据各项农民培训工作有关要求,强化农民培训学员和档案管理,保障农民教育培训质量和效果。

(六)服务农民学员全面发展

一是不断创新跟踪服务形式,紧紧围绕促进农民发展为中心,创新服务模式,完善工作制度,加强服务指导,推进农民学员从无业到创业、从创业到守业、从守业到壮业、从壮业到强业的健康发展。二是打造跟踪服务工作平台,增强学校与学员之间、学员与学员之间的联系沟通,与时俱进地建立微信群、同学录、联谊会、协会等服务交流平台。三是积极创新跟踪服务内容,根据农民学员需求,开展信息技术、教育培训、项目推介、扶持政策以及金融对接等服务内容。★

(作者单位:1.山东省农业技术推广中心;

2.山东省农业广播电视学校)

作者:王国荣 李文珊 左振朋 姜家献

农民教育分析论文 篇3:

宝鸡市农民教育培训调查分析

摘要:“三农”工作的核心是农民,为了更好地开展全市农民教育培训工作,我们对全市进行了为期半个多月的农民教育培训需求调查活动,本文作者在调研的基础上进行了科学的分析,以期找出农民教育培训的一些规律和特点。

关键词:农民培训 调查分析

为了全面了解农民的培训需求,有针对性开展农民教育培训,更好、更多、更快地培养新型农民,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我们开展了为期半个多月的农民教育培训需求调查活动。本次调研的目的是摸清全市农民素质状况、培训需求、意见和建议,为农民教育培训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为今后的农民教育工作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1 样本抽取及调查方法

我们在全市12个县区采取进村入户发放问卷和访谈相结合的调查方法开展调查,每个县区选择2个行政村,共发放问卷1200份,收回问卷1100份,其中有效问卷1000份。

2 调查问卷分析

2.1 家庭基本情况

被调查对象的文化程度较低,初中文化占到90%以上。家庭纯收入中外出务工的非农收入所占的比重很大,最高的占到95%,最低的占到77%。

2.2 农民素质情况

①农民受教育年限。在被调查对象中,5%的人没有接受过教育,接受1-9年教育占的85%,接受10年以上教育的占10%。小学毕业的占50%,初中毕业的占44%,高中、中专毕业占6%。

②对优良品种的选用。知道选用优良品种的占45%,知道一些51%,不知道的占4%。从调查中发现,大多数农民对选用优良品种有相当的知晓度,其收入水平与良种选用有一定的关系。

③对合理使用化肥。知道合理使用化肥的占53%,知道一些的占29%,不太知道的占7%,不知道的占11%。

④对正确选用农药。在调查的对象中,45%的人知道合理使用农药,知道一些的占30%,不太知道的占20%,不知道的占5%。

⑤对防疫工作的了解。认为防疫非常重要的占20%,重要的占80%。从调查中发现养殖户对防疫有一定的认识。

⑥发生疫病的正确处理。在调查的对象中,有5%的人选择捕杀,30%的人选择隔离,34%的人选择消毒,27%的人选择请专家诊治,4%的人选择封锁消息、赶紧出售。从调查数据分析,大多数农民掌握了疫病处理的常识和一些方法,但有50%以上的调查对象对疫病发生后的正确处理顺序不清楚,有颠倒现象。

⑦农业技术主要来源。从调查看,农业技术来源于农业部门的占66%,从专业协会得到的占10%左右,从电视、报刊、邻居等其他渠道获得的占24%,从网络上得到的不足5%。从调查数据分析:作为现代信息化的传媒工具——网络,在农民中的应用普及率最低,网络进村开展信息化服务工作的路还很长。总的来说,农民获得农业技术的途径不宽。

⑧惠农政策。农民心中的惠农政策的知晓率,按由多到少的顺序排列为减免农业税、农机补贴、良种补贴、粮食直补、农业综合补贴分别所占的比例为85%、78%、65%、50%、15%。由此可见,国家的惠农政策已深入人心。

⑨参加专业协会情况。在调查的数据中,只有10%左右的对象参加了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这充分说明我市当前农民参加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积极性和组织化程度不高。

2.3 教育培训需求

①2010年农民参加培训的天数。在被调查的对象中,85%的人参加过7天的培训,15%的人参加了10天以上的培训。

②农民参加培训的最主要目的。45%的农民以增加收入为目的,30%的以提高技能为目的,15%的农民为获得政策扶持,10%的农民想得到尊重或获得证书,获学历一项没有人选择。这说明增加收入已成为当前农民培训的主要最直接的目的。

③接受过的培训类型。70%的选择实用技术培训,20%的选择职业技能培训,1%选择管理培训(主要为村干部),9%选择其它。综合培训、学历教育则无人选择。

④接受的教育培训层次。在给出的5个选项中,20%的选择一事一训,80%的人选择短期培训。短期培训已成为当前农民易于接受的主要培训形式。

⑤期望接受的培训方面。70%以上的人认为:培训专业以畜、粮、果、菜、设施农业、特种种养殖、家电的使用与维修、机械的使用与维修为主。这与我市制定的畜、粮、果、菜、药等五大主导产业的发展目标是一致的。

⑥喜欢的培训方式。几乎所有的被调查对象认为采取面对面理论授课与现场指导相结合的方式最受欢迎。

⑦在愿意接受的培训时间方面。95%的被调查对象认为培训时间应8天为宜,如果与农时季节结合,每季度集中培训2天收效更佳。

⑧在接受的培训费用方面。除国家政策给予的免费培训之外,80%的被调查对象认为每期收费在50元以下的培训是可以接受的。

⑨培训地点。从数据分析可以看出,90%的农民接受在本村培训,9%以上的接受在本镇上培训,不到1%的人接受在本县城或城市培训。

⑩培训效果方面。30%的人认为培训教师应为专家教授,50%的人选择为当地农技人员,20%的人选择乡土人才。通过以上数据可以看出,培训教师应以专家教授和当地农技人员为主,乡土人才三结合来组建是最合理的。

⑾对培训后的知识掌握程度。39%的被调查对象掌握并能应用,45%的部分掌握但不能指导实践。10%的没有掌握,6%的认为没任何效果。

⑿影响农民接受教育培训的主要因素分析。19%的人主要原因是没钱,54%的人认为没有时间,10%的认为当地没有机构培训,16%的人认为没有合适的内容,1%的人选择其它原因。

2.4 意见建议

从调查过程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调查对象接受教育培训的愿望强烈,都想积极参加,85%的农民建议多举办培训,并提出培训要与农民实际需要相适应。

3 几点建议

本次调查对象大多数为留守农民,我们只能按照问卷本身反映的情况进行分析,可以看出,全市近几年的农民教育工作普遍得到了农民群众的认可和接受,取得了很大成绩,农民培训的积极性很高,但培训中的问题和矛盾依然突出,今后的农民教育工作须注重以下几方面:

3.1 提高农民素质是当务之急

农民素质低,农业装备差,农业现代化步伐缓慢。人才问题已成为制约“三农”改革和发展的关键问题。主要表现为家庭纯收入中主要以外出务工的非农收入所占的比重很大,最高的占到95%,最低的占到77%。培养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新型农民已成为当前“三农”工作的重中之重。

素质包含的内容较多,首先是教育文化素质,即对农业新技术学习和运用的能力。受教育水平低,综合素质较差,农业装备水平不高,都制约了农业先进科研成果和先进技术的转化推广,科技进步对农业生产的贡献率目前仅为40%左右,这种状况与当前农业面临的新环境极不适应,毫无疑问会直接影响到农民增收。

3.2 发展特色农业,发挥各地资源优势

调整农业结构,发展优质适销的农产品,必须走区域化、专业化,规模化的路子,各地要以资源为基础,确定适宜发展的主导产业,高标准地综合规划,联片开发,建设优质农产品商品生产基地、绿色食品基地,加大种植业,养殖业示范基地的建设力度,依次辐射和带动周边地区的全面发展。形成特色农业的规模化生产与集约化经营,也是农业增效与农民增收的重要措施。同时也要搞好区域布局和规划,突出区域优势。如我市创建的二十四个专家大院和十二大良种繁育中心就是这方面的成功典型。

3.3 加强现代化的教学设施和教学手段的建设

作为现代信息化的传媒工具——网络,在农民中的应用普及率最低,网络进村开展信息化服务工作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借助多媒体进行现代化的教学,扩大农民获得农业技术的途径成为当前农民教育培训的重要工作之一。

3.4 加大农民教育工作的投入

农民科技教育培训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工作,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政府应进一步加大农民教育工作的支持力度和投入,建立长效机制,充分调动各个培训机构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形成村村有培训,人人有技术的良好局面。

3.5 建立适合农民实际需求的稳定的师资队伍

农民教育工作要注重实效,从实入手,培训教师应以专家教授和当地农技人员为主,乡土人才三结合来组建是最合理的,这样才能使培训让农民乐于接受。另外,由于农业行业相对于其他行业来讲,属于弱势产业,一般较难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并培养和使用,所以,直接导致农业成人教育师资人才流失严重,师资力量薄弱,师资水平低。所以,探讨建立一定的激励机制是当前的重要任务。

3.6 农民培训要与农时季节结合

农业的时令季节性很强,农民随时都会碰到技术问题和难题,及时地进行培训和现场指导,可以降低农民群众的成本和风险,减少损失。

总之,农民科技教育培训是一项任务艰巨系统性很强的工作,面临的情况复杂、问题较多,要靠长期地不懈地努力才有可能见到成效。借助有效的推广工作,通过示范带动,使我市农民教育培训工作有亮点、有创新、有实效,通过教育培训使农业增产农民增收。

作者简介:赵宏斌(1972-),男,本科,讲师,主要从事农民教育、培训和农业职业技能鉴定工作,陕西省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宝鸡市分校,陕西宝鸡 721006

作者:赵宏斌

上一篇:煤矿科技创新论文下一篇:合璧典范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