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测体积教学设计 (人教新课标五年级上册)

2024-04-23

巧测体积教学设计 (人教新课标五年级上册)(精选12篇)

篇1:巧测体积教学设计 (人教新课标五年级上册)

东城中心小学马跃民

活动内容:

利用可行性的操作方法测量较小的不规则物体体积。

适用学段:

高年级

活动目标:

通过让学生动脑想象和探索思考、讨论、实践等,开发学生智力,训练他们的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创新能力,动手能力;增强合作意识;提高运用掌握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激励学生积极探索、勇于创新的良好意识并激发数学学习的兴趣。

活动准备:

l.六个长方体透明容器,深底托盘、水,沙,适当大小的不规则物体若干个(红薯、橡皮泥、石块等),不规则塑料泡沫一块。

2.笔、纸、直尺、计算器。

活动过程:

一、 温故知新,揭示课题

师:同学们认识这些几何形体吗?谁能说说它们的名字?

师:还学过那些几何形体?

师:像长方体、正方体这些面和棱有明显特征的物体我们都称之为“规则物体”。

(板书:规则物体)

师:你会测量计算那些几何形体的体积呢?怎样算?

(板书:公式)

师:今天老师带来一些物体,

师出示出不规则物体(红薯、橡皮泥,石块等)

师:像红薯、橡皮泥、石块属于什么形体呢?

师:象这样的物体用数学语言来形容就叫做不规则物体。(板书:不规则物体)

师:它们的体积该怎样进行测量与计算呢?

(板书:体积?)

今天我们就来研究“不规则物体的体积测量”

出示课题:巧测体积

二、开动脑筋,展开联想

师:这些物体的体积是多少?该怎样进行测量呢?(独立思考,举手汇报)

1.把橡皮泥摔成长方体,量出它的长、宽、高各是多少,就能计算出它的体积。

2.把橡皮泥摔成正方体,量出它的棱长,同样能计算出它的体积。

3.把红薯煮熟后,放在模子里压成长方体。

4.把红薯煮熟后,放在模子里压成正方体。

………

师:大家说的方法都很好,不仅合理而且易行,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

针对可以改变形状的物体,确实可以把它变成规则的物体再进行测量和计算得到他们的体积.

(动画显示可改变形状的物体体积测量与计算)

师:像石块这样不能改变自身形状的物体体积该怎样进行测量呢?

师:请小组展开讨论,看看那个小组的成员最棒最聪明最先找到可行的测量方法。

(小组讨论,师巡视指导)

(讨论完毕,分别汇报)

师带领小结,肯定可行性方法,并注意探讨要注意的事项(如水面要平,物体要沉没于水中,精细减少误差等,注意卫生等),然后指导实践。

三、动手操作,体验实践

师:老师为大家准备了一些测量和计算的工具,今天我们就亲自动手利用这些工具来测量并计算石块的体积。

师:为了确保实验成功,在操作之前老师提醒一些需要注意的事项和要求,请看屏幕。

投影显示要求:

1、 每组1名组长,1名记录员,2名测量员,2名计算员。组长负责分工,大家听从安排。

2、 测量员负责所有数据的测量,为确保数据的准确每个测量员都要对所需数据进行测量,最后取用平均值。

3、 计算员负责实验中数据的计算,每个计算员都要进行计算并共同核对结果。

4、 记录员负责整个实验过程中的步骤记录。

5、 组长负责全面工作,并协助记录员对步骤进行整理记录。

师提醒注意:

每个组内成员都要尽心尽责、团结协作。

领会完毕,分组试验,教师巡视指导。

四、总结方法

1.分组汇报

(所测石块的体积是多少?是怎样得来的?重点汇报操作步骤。)

例如:

小组A

(1) 测出长方体容器的底面长和宽,注入适量的水并测出水的高,用“长×宽×高”计算出水的体积。

(2) 放入不规则物体(没入水面以下),测出这时水的高度,再利用长方体体积公式计算出这时水的体积。

(3) 用后来水的体积减去原来水的体积,得出的结果就是所测量的不规则物体体积。

小组B

(1)测量长方体透明容器底面的长宽各是多少厘米。

(2)将鹅卵石放入长方体透明容器里,然后加水至水而高出鹅卵石为止,然后测出这时水的高度,算出含有不规则物体时水的体积。

(3)拿出鹅卵石,再测出容器内水的高度,算出这时水的体积。

(4)用含有物体时水的体积减去不含物体时水的体积,得出的体积差就是不规则物体的体积。

小组C

(1)测出长方体容器的底面长和宽。

(2)放入不规则物体并注水至淹没物体,测出水面高度。

(3)拿出不规则物体,测出水面高度。

(4)用“长×宽×(高①―高②)”算出下降的那段水的体积。

小组D:

(1) 把容器内放在托盘内,注满水,测量并计算出水的体积。

(2) 把不规则物体放进容器内,使溢出的水流到托盘内,把托盘内的水再倒进清空的容器内。

(3) 测量并计算容器内托盘收集的水的体积,就是不规则物体的体积。

……

如果用流沙,道理相同。

2、教师根据大家的汇报,小结操作步骤。

(显示动画)

师:大家的实验方法与步骤都很科学,其实无论先测还是后测含物体时水的体积,再测不含物体时水的体积都属于一种方法、一个道理,即:用含物体时水的体积减去不含物体时水的体积得到这部分水的体积,也就是不规则物体的体积。另一种方法是直接测量并求出与不规则物体相等的那部分水的体积即所求的不规则物体体积。

五、畅谈想法,鼓励探索

1、为什么用水来试验呢?

水是液体,可以根据容器改变自体的形状。当物体放入盛水的容器中,因为物体占据一定的空间,所以就会排开一部分与它体积相等的水的体积,我们只要计算出这部分水的体积,就等于计算出不规则物体的体积了。一般我们称这种方法为“转化法”。

(板书:转化法)

师:我们今天用水来做中介进行了测量,请想一想除了水还有其他的物质可以进行这样的测量吗?

(面粉、流沙、石灰粉、泥巴……)

师:说得好,这些物质都具备可以改变自体形状的特性。

师:其实,智慧的人类早就开始利用转化法来解决实际问题了。

(画面显示从古到今、从国内到国外“转化法”的应用资料。)

2、师:在生活中如果遇到困难,不要畏惧,应多角度、多方位去思考,定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好办法。

3、我知道大家都是敢于思考和探索的勇敢者,我这里有一项任务交给你课下去独立完成。

出示塑料泡沫,显示:

怎样测量不沉入水中的不规则物体体积呢?

师:今天就到这里,收拾整理好物品,下课!

板书:

巧测体积

转化

规则物体←━━━━━━━━━不规则物体

↓↓

利用公式体积?

实验步骤表格:

试验步骤

第一步

第二步

......

......

......

篇2:巧测体积教学设计 (人教新课标五年级上册)

1.通过观察实际,使学生知道什么是体积.

2.认识常用的体积单位: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

3.能正确区分长度单位、面积单位和体积单位的不同.

教学重点

使学生感知物体的体积,初步建立1立方米、1立方分米、1立方厘米的体积观念.

教学难点

帮助学生建立体积是1立方米、1立方分米、1立方厘米的大小表象,能正确应用体积单位估算常见物体的体积.

教学过程

一、铺垫孕伏.

1.1米、1分米、1厘米,这是什么计量单位?

2.1平方米、1平方分米、1平方厘米,这是什么计量单位?

二、探究新知.

我们学习了长度和长度单位,面积和面积单位.今天我们要学习一个新概念:体积和体积单位.(板书课题:体积和体积单位)

(一)实验观察,建立体积概念.

1.教师演示实验:

第一步:出示有杯水的玻璃杯,在水面处做一个红色记号.

第二步:在水杯中放入一块石头,在水面处做一个黄色记号.

第三步:拿出石块后,再放入一大些的石块,在水面处做绿色记号.

观察思考:在水杯中两次放入大小不同的石块,有什么现象发生?为什么会出现这个现象,说明什么?

汇报归纳:水杯中放入石块后,石块占据了空间,把水向上挤,水面向上升.石块大占据空间大,水面上升得高;石块小占据空间小,水面上升得低.

2.学生分组实验.

实验方法:

第一步:拿出装满细沙的杯子,把细沙倒在一边.

第二步:把一木块放入杯子里,再把倒出的沙装回杯子里.

第三步:把杯中细沙倒出,把一大些的木块放入杯子里,再把倒出的沙装回杯子里.

观察思考:出现了什么结果?这说明了什么?

汇报归纳:放入大木块,外边剩的沙多;放人小木块外边剩的沙少.

这说明木块也占据了杯子的空间.木块大占据空间大,木块小占据空间小.

3.总结两次实验结果.

教师提问:以上的两个实验说明了什么?

学生归纳:物体都占据空间,物体大占据空间大,物体小占据空间小.

教师明确:把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板书)

4.比较物体体积的大小.

实物比较:字典和大词典桌子和椅子水桶和茶叶桶课本和练习本

(教师出示一组体积接近的物体)提问:这两个物体谁的体积大?

(二)认识体积单位.

教师指出:在实际生活和生产中,有时只凭感觉是无法判断出谁大谁小的,这就要我们精确地计量物体的体积.计量体积就要用体积单位,常用的体积单位有立方厘米、立方分米、立方米(板书)

1.认识1立方厘米(出示一块1立方厘米的体积模型)

这就是体积为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

分组观察,然后汇报:你知道了什么?

看一看:1立方厘米的体积比较小,是正方体.

量一量: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的棱长是1厘米.

说一说:棱长1厘米的正方体体积是1立方厘米(板书)

想一想:体积是1立方厘米的物体比较小.

议一议:哪些物体计量体积时使用立方厘米比较恰当?

2.认识1立方分米.(出示一块1立方分米的体积模型)

这就是体积为1立方分米的正方体.

分组观察,然后汇报:你知道了什么?

看一看:1立方分米的体积大一些,是一个正方体.

量一量:1立方分米的正方体的棱长是1分米.

说一说:棱长1分米的正方体,体积是1立方分米.(板书)

想一想:体积是1立方分米的物体比1立方厘米的物体大.

议一议:哪些物体计量体积时使用立方分米比较恰当?

3.认识1立方米.

思考:什么样的物体的体积是1立方米?

(板书:棱长1米的正方体,体积是1立方米)

议一议:哪些物体计量体积时使用立方米比较恰当?

4..比较:这三个体积单位的共同点是什么?不同点是什么?

长度单位、面积单位和体积单位又有什么不同点呢?

长度单位:线段

面积单位:正方形

体积单位:正方体

(三)计量物体的体积.

怎样用这些体积单位计量物体的体积呢?

计量物体的体积就是一个物体里含有多少个体积单位,它的体积就是多少.(板书)

(四)反馈练习.

1.看图说出物体的体积.

2.用12个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木块摆成不同形状的长方体.它们的体积各是多少?

(都是12立方厘米.不论物体是什么形状,含有几个体积单位,它的体积就是多少)

三、全课小结.

这节课你学了哪些知识?

四、随堂练习.

1.填空.

一块橡皮的体积约是8()

一台录音机的体积约是20()

运货集装箱的体积约是40()

2.连线:学校主席台的体积24立方厘米

书包的体积24立方米

碳素墨水盒的体积24立方分米

3.说说身边的物体的体积大约是多少?

五、课后作业.

下面的图形都是用棱长1厘米的小正方体拼成的,说出它们的体积各是多少立方厘米?

板书设计

体积和体积单位

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

第4课时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

教学目标

1.理解并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

2.能运用长、正方体的体积计算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归纳推理,抽象概括的能力.

教学重点

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公式的推导.

教学用具

教具:1立方厘米的立方体24块,1立方分米的立方体1块.

学具:1立方厘米的立方体20块.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提问:什么是体积?

2.请每位同学拿出4个1立方厘米的立方体,把它们拼在一起,摆成一排.

教师提问:拼成了一个什么形体?(长方体)

这个长方体的体积是多少?(4立方厘米)

你是怎样知道的?(因为这个长方体由4个1厘米3的正方体拼成)

如果再拼上一个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呢?(5立方厘米)

谈话引入:要计量一个物体的体积,就要看这个物体含有多少个体积单位.今天我们来学习怎样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

板书课题: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

二、学习新课.

(一)长方体的体积【演示动画“长方体体积1”】

1.拼摆长方体:请同学们四人为一组,用12个小正方体来拼摆长方体,并分别记下摆出的长方体的长、宽、高.

2.学生汇报,教师板书:

教师提问:这些长方体有什么共同点?(体积相等)不同点?(数据不同)为什么形状不同而体积相等呢?(因为它们都含有同样多的体积单位,12个1立方厘米)

教师引导:请观察自己摆出的长方体长、宽、高的数,除了表示出长方体的长、宽、高的长度外,还表示什么?

师生共同归纳:表示长的数,如4,除了表示4厘米长外,还表示出一排摆了4个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同样的道理,表示宽的数还表示摆了几排,表示高的数还表示有几层.

3.【演示动画“长方体体积2”】

第一组:请同学们摆出一个长4厘米,宽3厘米,高2厘米的长方体,说出它的体积.

一排摆出4个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一共摆了三排→摆两层

第二组:同上要求摆出长3厘米,宽3厘米,高2厘米的长方体.

一排摆出3个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一共摆了3排→摆2层

第三组:想象一个长5厘米,宽4厘米,高3厘米的长方体,说出体积.

一排摆出5个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一共摆了4排→摆2层

思考:请观察这些从实际操作中得出的数据,结合拼摆成的图形,看一看这些数据与长方体的体积有没有关系?是什么关系?(长方体的体积正好等于它的长、宽、高的乘积)

教师板书: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

教师:用V表示体积,a表示长,b表示宽,h表示高,公式可以写成:板书:V=abh.

出示投影图:

4.自学例1.

一个长方体,长7厘米,宽4厘米,高3厘米,它的体积是多少?

7×4×3=84(立方厘米)

答:它的体积是84立方厘米.

(二)正方体体积.

1.【演示课件“正方体体积”】

教师提问:此时的长,宽,高各是多少?变成了什么图形?

这个正方体的体积可以求出来吗?

2.练习

棱长为2分米,它的体积是多少平方分米?2×2×2=8(立方分米)

棱长为4厘米,它的体积是多少平方厘米?4×4×4=64(立方厘米)

3.归纳正方体体积公式.

教师板书:正方体体积=棱长×棱长×棱长.

用V表体积,a表示棱长

V=aaa或者V=a的3次方

4.独立解答例2.

光明纸盒厂生产一种正方体纸板箱,棱长是5分米,体积是多少立方分米?

(三)讨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方法是否相同.

学生归纳:因为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在正方体中长,宽,高都相等,所以公式中b,h都变为a.变换后,虽然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公式写出来不相同,但计算方法的实质是一样的,都是长×宽×高.

三、巩固反馈.

1.口答填表.

2.判断正误并说明理由.

四、课堂总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新知识?谁来说一说?

五、课后作业.

1.一块砖的长是24厘米,宽是12厘米,厚是6厘米.它的体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2.一块正方体的石料,棱长是7分米,这块石料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分米?如果1立方分米石料重2.7千克,这块石料重多少千克?

板书设计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

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

V=abh

正方体体积=棱长×棱长×棱长

篇3:巧测体积教学设计 (人教新课标五年级上册)

教学内容教材第43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在理解底面积的基础上,使学生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统一计算公式

(2)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探索研究将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计算公式统一起来。

(2)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体验合作探究的乐趣。

(2) 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发展学生的思维。

教学重点理解底面积的含义,统一公式的推导。

教学难点对长方体和正方体统一的体积公式的理解和运用。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指出下图中长方体的长、宽、高和正方体的棱长。(投影显示)

2、填空。

(1)长、正方体的体积大小是由确定的。

(2)长方体的体积=。

(3)正方体的体积=。

二、探索研究

1.观察。

(1)长方体体积公式中的“长×宽”和正方体体积公式中的“棱长×棱长”各表示什么?(将复习题中的图用投影显示出“底面积”)

结论:长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

正方体的体积=底面积×棱长

2.思考。

(1)这条棱长实际上是特殊的什么?

(2)正方体的体积公式又可以写成什么?

结论:长方体(或正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用字母表示:

V=sh

三、课堂实践

1.做第35页的“做一做”的第1题。学生独立做后,学生讲评。

2.做第35页的“做一做”的第2题。

首先帮助学生理解:什么是横截面;把这根木料竖起来实际上就是什么?再让学生做后学生讲评。

3.做练习七的第9题,学生独立解答,老师个别辅导,集体订正。

四、课堂小结

学生小结今天学习的内容

五、课后实践

做练习七的第10、11、12题。

旁批:

篇4:巧测体积教学设计 (人教新课标五年级上册)

授课日期 9月3、4日 课时 2

教学目标 1.认识“窃、腋”等7个生字,会写“窃、炒”等14个生字。正确读写“窃读、炒菜、锅勺、踮起脚、饥饿、惧怕、充足、屋檐、一碗、真酸、支撑、书柜、哎哟”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抓住主要内容,体会窃读的复杂滋味,感悟作者对读书的热爱,对求知的渴望,并受到感染。

3.学习作者通过细致入微的动作描写和心理描写来表达感情的方法,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生动。

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师生共同品读”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深层次对话的形式之一。在各自“品读”中,让师生之间展开自由的对话,通过对话,来相互启发,相互感染,共同提升对文本的理解。

教学重难点 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窃读的复杂滋味,感悟作者对读书的热爱,对求知的渴望。

难点:学习作者通过细致入微的动作描写和心理描写来表达感情的方法,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生动。

教学和媒体准备 1.让学生搜集名人读书的故事和读书名言。

2.制作课件。

教学过程 设计意图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交代背景。

1、同学们,你们喜欢读书吗?

你是怎样喜欢读书的呢?生表述.(2个左右)

提供一些成语给学生,如:废寝忘食、夜以继日、通宵达、爱不释手……

2、今天我们进入第一单元的学习,请阅读单元导读。

交流读好书的意义。

交流学习本组课文的要求。

3、过渡:接下来我们走进一位女作家--林海音的童年,看看她是怎样酷爱读书的。

揭示课题并齐读。

(1)你怎么理解窃读?这个词语呢?

窃字在字典里有3种意思,请选择。

课题中有一个字“记”,指的是一种文体,有记载、记叙的意思,我们以前学过的文章题目也有出现过,比如:游记XXXX记

(2)简单介绍作者:这篇文章的作者是林海音。

林海音出生在19,在她小时侯那个年代,读书是有钱人的享受,劳动人民因为生活贫困读不起书,一辈子与知识无缘。那些只供得起孩子上学的家庭,也没有多余的钱给孩子买课外书。虽然林海音出生在一个知识分子的家庭,但是贫困的经济状况还是无法满足她那颗渴望读书的心,她是怎样读完一本又一本心爱的书呢?

二、初读课文,理清脉络。

1、先自己把课文读一遍,不理解的词句作个记号,想一想课文主要写什么。

2、词语学习。

窃读贪婪惧怕饥肠辘辘支撑腋下哟

饥饿屋檐酸

知趣光顾鼓励暂时

读后分析:

“贪婪”什么意思?(渴求而不知满足)

“腋下”在哪里?(俗称“胳肢窝”)

“饥肠辘辘”什么意思?(形容十分饥饿。)

字形指导:惧、檐、酸、

3、读了课文,你知道童年的林海音是怎样读书的吗?

正如大家说的那样,因为家里穷,买不起书,童年的林海音只能在书店里偷偷地读完一本又一本书。所以作者说这是:------(怎样的读?)

窃读我们也可以说成什么?(偷读)

课文主要写什么?

4、理清脉络,默读思考: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窃读”这个特殊的经历?

(时间顺序或“窃读”事情发展顺序)

“去书店--在书店--出书店”找一找,分别是哪些段落。

分组齐读各部分内容。

完成口头填空:

以“窃读”为线索,作者按事情发展顺序记叙。课文开头先写“我”放学后()赶往(),在那里( )地阅读书籍的情景的记叙是课文的重点段落。作者用( )作为文章的结束。

三、深入学习,感受“窃读”的滋味。

1、课文中有一句话直接道出了作者窃读时的滋味,能找出来吗?生默读。

交流出示:我很快乐,也很惧怕--这种窃读的滋味!

(1)这是一种什么滋味?你能把它读出来吗?(指3-4名学生读)

(2)那作者快乐的是什么,惧怕的是什么呢?大家联系上下文,好好想想。

我们虽然无法亲身感受到那种窃读的滋味,但是,作者笔下的文字是鲜活的,这些文字会告诉我们作者的心情。先让我们在1-4自然段中去找找作者窃读时的快乐吧!自己默读1-7自然段,开始!

(交流时,引导学生养成以下交流习惯:我从这些语句中感受到了作者的快乐。生读句子后再说感受。)

【句段一】

啊!它在这里,原来不在昨天的地方了。

(1)分析:因为他找到了想看的书,所以心中是很快乐的。

这句话中有一个字最真实表现了作者当时极度的快乐,哪一个呢?

“啊”字是作者看到了她心爱的书时的惊喜,是与老朋友重逢般的惊喜,来,读一遍!读出这种惊喜。(指3-4名学生读)

(2)联系上下文,出示句子:在一排排花花绿绿的书里,我的眼睛急切地寻找,却找不到那本书。从头来,再找一遍。啊!它在这里,原来不在昨天的地方了。

分析:从这句话中,你感受到了作者窃读的快乐,还感受到了什么?(急切)

就带着这种寻书的急切和找到的快乐,同桌之间相互读一读.

出示整段:我跨进店门,暗喜没人注意。我踮着脚尖,从大人的腋下挤过去。哟,把短发弄乱了,没关系,我总算挤到里边来了。在一排排花花绿绿的书里,我的眼睛急切地寻找,却找不到那本书.从头来,再找一遍。啊!它在这里,原来不在昨天的地方了。

分析:在这段文字中,作者的动作描写是很精彩的,大家找找看!

从这些动作词中感受到了什么?说明理由。

指导朗读:从急切到惊喜。

【句段二】

急忙打开书,一页,两页,我像一匹饿狼,贪婪地读着。

分析:大家有没有这种体会呢,当你捧着心爱的书,读着读着,你也许会忘记--;你也许会忘记--;你也许会忘记任何烦恼,这时候的你快乐吗?

是的,这时候的作者也是这样快乐,她正快乐地沉浸在知识的海洋里。

再读这句话。你感受到了什么?

写出了“我”强烈的求知欲,对读书的渴望。

正如高尔基的名言:读书吧,就像一个饥饿的人扑向面包。--高尔基

【句段三】

我有时还要装着皱起眉头,不时望着街心,好像说:“这雨,害得我回不去了。”其实,我的心里却高兴地喊着:“大些!再大些!”

分析:再度这句话,这些都是什么描写?

发愁的表情和快乐的内心对比描写,让你感受到了什么?

(趣味盎然地写出“我”为雨天能够有个充足的理由读书而高兴无比,更加表现出了“我”对读书的热爱。)

2、总结。

这是一个多么酷爱读书的小姑娘啊!只要有书读她就特别快乐!那么在当时的环境下她能那么顺利快乐地读书吗?

那么我们下节课再来体会她窃读的惧怕心情吧!下课!

作业:完成抄写本。

第二课时

一、复习词语。

1、齐读上节词语,听写几个较难写的:屋檐、惧怕、酸、支撑。校对。

2、通过上节课的阅读,我们品味到了作者窃读时快乐的味道,作者为能找到想读的书而乐、为可以躲在人群中读书而乐、为可以因为下雨更长时间地读而乐,窃读真是其乐无穷啊!

过渡:下面咱们再来品一品窃读时的另外一种滋味--惧怕。

二、继续深入学习,感受别样滋味。

1、请大家快速阅读5-7自然段,你从哪些描写中体会到这种怕。

交流:

【句段一】

我害怕被书店老板发现,每当我觉得当时的环境已不适宜再读下去的时候,我会知趣地放下书走出去,再走进另一家.一本书要到几家书店才能读完。

(1)朗读。

(2)当时的环境已不适宜再读下去的时候,你认为会是怎样的一种情况呢?

(预设:1、书店的人少了,她容易被发现。

2、书店的店员或老板已经发现了她,盯着她看以示警告。

3、书店的店员或老板用语言呵斥,轰赶她出去……)

当学生想象表达时,教师适时点拨老板的眼神、语言、动作等。

(3)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段话,这段话选自林海音《窃读记》原文中的一段,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课文,指名一位同学读这段话。

【但在这次屈辱之后,我的小心灵却受了创伤,我的因贫苦而引起的自卑感再次地犯发,而且产生了对大人的仇恨。】

(4)是怎样的屈辱让这颗小小的心灵受到了创伤,甚至产生了对大人仇恨。你能猜到这段话背后隐藏的一个故事情节吗?

(5)也许这样的事情已经不止一次地发生,所以,她学会了察言观色,学会了伪装和保护自己。

简单交流句二、三。

【因此我要把自己隐藏起来。有时我会贴在一个大人得身边,仿佛我是他的小妹妹或小女儿。】

【我有时还要装着皱起眉头,不时望着街心,好像说:“这雨,害得我回不去了。”其实,我的心里却高兴地喊着:“大些!再大些!”】

所以--接说句式:当她感到当时的环境已不适宜再读下去的时候,她会:知趣地放下书走出去,再走进另一家。

为了隐藏自己,她会:贴在一个大人的身边,仿佛我是他的小妹妹或小女儿。最令她开心的下雨天,为了让别人更相信自己,她会:“装着皱起眉头,不时望着街心,好像说:“这雨,害得我回不去了。”

师小结:这是一个酷爱读书的孩子,在那个特殊的年代为了获取更多的知识而做出的一种努力啊!

2、正因为没钱买书而又极度渴望度读书,所以作者不得不窃读。作者提心吊胆地读,担惊受怕地读,窃读时又惊又喜欢,阅读的快乐与心灵的惧怕交融在了一起,幻化为一种复杂而又难忘的滋味,所以作者这样写,读--【出示】我很快乐,也很惧怕--这种窃读的滋味!

3、“窃读”还有别的别的滋味吗?默读8-9段。

(1)“饿得饥肠辘辘”是什么滋味?简单交流作者读书太饿了,太累了,腰酸了,腿疼了,脚也麻了。一直站两个多小时,收获很多,也付出很多。

这都是写的窃读的“苦”。

(2)“日光灯亮起来”是什么滋味?

(作者什么也没吃,却咽了一口唾沫,说明她一定从书中收获了很多知识,心里非常高兴。)

(3)“我走出书店时”是什么滋味?

(身体上很疲惫了,她却感到浑身轻松,说明她读完书后非常的高兴和满足。)

在林海音的童年记忆里,窃读是有苦有乐、苦乐相伴的滋味。如果让你来做一道算数题,要在苦和乐之间划上一个什么符号:等于?大于?小于?

4、小结:正因为有读书的乐,所以才会克服那么多的苦怕,即使提心吊胆,即使遭遇冷眼斥责,即使双腿酸麻,即使饥肠辘辘,林海音也对窃读乐此不疲,坚持不懈。

三、收获巩固,总结全课

1、她总会想起国文老师鼓励他们的话,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是怎么理解的:

【出示】记住,你们是吃饭长大的,也是读书长大的!

粮食哺育的是身体,而书籍哺育的是灵魂,一个只有知识与智慧不断增长的人,才是一个真正健康成长起来的人。

随机出示名言朗读。

【莎士比亚说: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

余秋雨说:阅读最大的理由是想摆脱平庸,早一天就多一份人生的精彩;迟一天就多一天平庸的困扰。】

2、作者是怎样把这种“窃读”的别样滋味写出来?

(1)复杂的心理描写

(2)细致的动作描写

引导学生回顾相关句子。通过这些描写的语句你感受到了一个怎样的林海音?

(强烈的求知欲望、酷爱读书……)

3、林海音就是在读书中成长起来的一位著名作家,因为从小就有这样的丰厚的阅读积淀,长大了的林海音从北京新闻专科学校毕业后任《世界日报》记者。30岁时回到故乡台湾,她主编、创办好几份颇具影响力的报刊杂志,并兼任世界新闻学校教员,业余还进行孜孜不倦的个人创作。她的创作是丰厚的,讫今为止,已出版十八本书。其中的一本小说集《城南旧事》同学们课后抽时间读一读,让书香伴我们成长,让我们也成为快乐的读书人吧!

从学生的生活导入读书生活,奠定全文学习的生活环境。

第二环节,经过4年的训练,如今只需在难的地方点拨一下,不必面面俱到。

注重培养课堂交流的好习惯。

第三环节,根据学生的发言随机安排,顺学而导。珍视学生阅读的独特感受,体现学生是课堂的主体。

适合点拨语言文字的学习,为下一节课的梳理渗透。

启发学生想象,挖掘文字背后所隐藏的感情。

导入原文,为了更好地理解作者的处境及文章句子所表达的含义。

学习语言,积累语言,品悟语言,体现语文教学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落实语文的基础。

借作者及故事引导孩子做快乐的读书人,落实情感目标。

作业(活动设计) 搜集课外勤学苦读故事至少3则。 延续文本的学习,在拓展中不断积累。

板书设计 1、窃读记

快乐动作描写

惧怕强烈的求知欲望心理描写

苦热爱读书

信息技术应用分析

知识点 学习水平媒体内容与形式 使用方式 使用效果

以上教学设计中涉及到的知识点 集体交流时,需时较长,学生的空间、记忆、概括等能力水平有限 制作PPT,图文结合 电脑与白板结合 非常好,节约了时间,使课堂高效完成。

篇5:巧测体积教学设计 (人教新课标五年级上册)

通过让学生欣赏图案,使他们认识到在我们生活周围的一些图案是由简单图形旋转得到的,同时让他们进一步体会到一个很简单的图形经过旋转就能得到一个非常漂亮的图案,真是太神奇了。从而激发了学生自己试一试、画一画的欲望。放手让学生自己设计,自己操作,自己描画,在实践中探索画旋转图形的方法。给老师留出了实现因材施教的空间。

让学生通过实物投影展示自己制作过程,使全体学生了解由一个简单的图形经过旋转制作复杂图形的全过程,同时,使学生懂得绘画的关键是找准绕着旋转的点,旋转的方向,旋转的角度。

通过让学生总结图形旋转的三要素,进一步加深认识,同时培养学生总结概括的习惯和能力。

通过用激励性的语言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通过练习,检查学生对这节课所学内容的掌握情况。

篇6:巧测体积教学设计 (人教新课标五年级上册)

1、3.6×0.47.25×0.8板演

2、把240缩小10、100、1000、10000是()

同步口答追问指出:移动小数点位数不够添0补足。

3、评议追问算法随即揭题

二、新课

1、例30.36×0.24

试算集体评议比一比一样对吗?追问:为什么积的十分位上是0?

你能用交换因数位置的方法验算吗?

结果怎样?说明什么?

2、例4小明体重35.5千克,爸爸体重是小明的1.8倍,爸爸体重多少千克?

集体读怎样列式?为什么用乘法?35.5×1.8表示什么意思?

估计积比35.5大还是小?为什么练习简评

3、香蕉买多少元?

每千克3.6元

师引出第一条规律,生说规律2、3。

一个大于0的数乘,积这个数

应用规律比较大小

3.2×0.8○3.2

0.56×1○0.56

0.63×1.1○0.63

0.9×2.7○2.7

三、练习

练一练1

练一练2

四、收获

篇7:巧测体积教学设计 (人教新课标五年级上册)

师:既然大家都认为这个转盘不公平,那怎样设计转盘才公平呢?

师:就按照你们的修改意见,改成三种颜色各占的转盘。

篇8:巧测体积教学设计 (人教新课标五年级上册)

设计理念:

《慈母情深》是人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五年级上册中的一篇略读课文。课文讲述的是贫穷辛劳的母亲不顾同事的劝阻,毫不犹豫地给钱让“我”买《青年近卫军》的事。从这件日常生活小事中表现出深沉的母爱。文章描写细腻,情感真挚,语言浅显易懂。

根据本文特点,结合新的课程理念。本设计注重以人为本,以读为本,尊重“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大胆放手,让学生在自主学习,自主感悟,合作交流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升华情感,提高阅读能力。

教学目标:

1.认识3个生字。理解词语“失魂落魄、震耳欲聋、龟裂、攥”等。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3.通过对母亲外貌、动作、语言描写的重点句、段,体会母亲的慈祥与善良和我对母亲的感激、热爱与崇敬之情。

教学重难点:

通过描写母亲的外貌、语言、动作和神态的重点语句,感受母亲的慈祥与善良,体会母爱的深沉,以及和我对母亲的感激和热爱。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入

1.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儿行千里母担忧啊!唐代诗人孟郊用一针一线道出了母爱,那我国当代著名作家梁晓声又是通过什么来表达伟大的母爱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梁晓声的母爱世界--让我们恭恭敬敬地齐读课题,让我们充满深情地读。

2.这份慈母情到底有多深呢?打开书97页,去读一读课文。

二、初读感知

1.自由读课文,要求:

(1)把课文读通顺,难读的句子多读几次。

(2)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2.初读课文后,对照课文内容,完成填空。

同学们,请根据课文内容,完成填空。

我一直想买一本书价( )的《青年近卫军》,想得整天( )。于是我来到母亲工作的地方,那里的噪声( )。我发现母亲工作得十分辛苦,本已不想说出( ),但当知道我是要钱买书时,母亲却毫不犹豫地用( )的手将钱塞给了我,立刻又陷入了( )。我鼻子一酸,( )着钱跑了出去,为母亲买了一听水果罐头。母亲知道后( )了我一顿,又给我凑足买书的钱,就这样我有了第一本长篇小说。

3.反馈

(1)难读词语:龟裂、攥着、数落

这一段中还有一个多音字,你知道吗?看到过龟裂的手吗?描述一下,这样的手用一个词来形容就是--

同学们,刚才你们在填空的时候,有没有发现有一个字写起来相当得繁?来,一起说,再读两遍。攥,我数过了,整整23画,伸出左手,用右手食指在上面把“攥”字写一遍,把这个字已经写好的,确认自己已经写好了,确认自己已经牢牢地记住了这个“攥”字的将左手握紧。 这紧紧地握住就是“攥”。

4.预设:完成了这段话的填空,有什么问题想问吗?(关于一元五角的疑惑)

出示资料:

一元五角钱在当时究竟意味着什么呢?那个年代,工人一个月的工资是20几元,学生一学期的学费是3元,梁晓声家有兄妹5人,父亲去遥远的大西北工作,为了养活一大家子人,常常一块臭豆腐要吃3顿,舍不得吃炒菜,而母亲在一个小厂做临时工,每月工资只有27元,为了省钱,她每天不吃早饭就去上班。由此可见,一元五角钱对于这个贫寒的家实在是一笔不小的数目。对母亲来说,是辛苦劳动近两天的收入!

5、读学习提示,明确学习任务

同学们,作者梁晓声能把这么一大段话(手指大屏幕)概括为非常精炼的四个字:慈母情深;他也能把这段话扩写为长长的整整35段话,是不是很厉害呀!我们来读一读学习提示,看看学习提示告诉我们怎样来学习这篇课文?板书:外貌 语言

三、感悟母爱

板块一:母亲的外貌

(1)请大家快速默读全文,用横线划出描写母亲外貌的句子?根据回答出示四个句子。都划出来了吗?没划的同学赶紧补好。

(2)自由读四个句子,从母亲的外貌描写中感受到什么?

同桌讨论,再交流,板书:辛苦劳累 挣钱

(3)来到车间,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脊背?在你的记忆中,一个十多岁孩子的母亲应该有怎样的脊背?母亲转过身来了,你看到了一双怎样的眼睛?在你记忆中,母亲应该有怎么样的眼睛?母亲掏钱时,你又看到了十个怎样的手指?在你记忆中,母亲应该有怎样的手指?

如今,这些都到哪里去了?(消失在生活的重担下)

(4)孩子们,难道母亲她不累、不需要休息吗?让我们来看一段文字--

(课件出示补充资料)

我以为母亲是累不垮的。其实母亲累垮过多次。在夜深人静的时候,在我们做梦的时候,好几回母亲瘫软在床上,暗暗恐惧于死神找到她的头上了。但第二天她总会连她自己也不可思议地挣扎了起来,又去上班……又弯曲着她那极其瘦弱的脊背,睁着她那双极其疲惫的眼睛,用她那十个龟裂的手指不停地工作。她拼命拼命地挣钱。板书:挣钱。孩子,这就是--慈母情深!

(5)再读后两句话,谁发现有什么特别之处?(连续用了三个“我的母亲”,)

师读平时的说法,有什么感觉?(置后:惊叹、突出母亲的疲惫、不敢相信、突出)

师生对读

母亲吃惊地望着“我”,“我”又何尝不是吃惊地望着母亲,如果“我”不到母亲工作的地方,也许永远不知道母亲是这样辛苦地赚钱养家。

母亲工作如此忙碌,一刻也没有休息。谁再来读下一句。

(连续用了四个“立刻”)试着不换气读完句子。

孩子们,母亲就是这样忙碌、单调枯燥地挣着钱,,我们再看看她又是在怎样的环境下工作呢?赶快在课文中找出,出示句子:七八十台缝纫机发出的噪声震耳欲聋。震耳欲聋的声音是怎样的?

如果你在这样的环境下,你会怎么做?

同学们,这七八十台缝纫机一刻也没停止过,母亲就一直在这样的环境下工作的!

昨天的母亲在怎样的环境下工作?读--

明天的母亲在怎样的环境下工作?读--

去年,母亲是在怎样的环境中工作--指一生读句子

明年,后年,又一个后年,母亲将在怎样的环境工作?读-----

是啊,这般辛苦劳累挣钱的母亲让你感到鼻子一酸,更是让你感受到了那份--慈母情深

板块二:母亲的语言

从母亲极其瘦弱的弯曲着的脊背,忙碌的身影我们读出了慈母情深,还从母亲哪些语言中体会到?用波浪线划出。指名读句子,说体会。

(1)对话

自由读,你在读这段对话的时候发现了什么?(母亲很急,很忙,没有母亲说,我说之类的话)

你能读出忙碌的感觉么?(同桌准备后指名读)

师生对读 注意是在怎样的环境下读书的,该怎么读?

小结:如此简洁的语言,让我们体会到了母亲的忙碌、辛苦,更让我们感受到了--慈母情深。

(2)母亲却已将钱塞在我的手心里了,大声对那个女人说:“我挺高兴他爱看书的!”

A、这句话中哪个字给你的感触最深?(板书:塞)

B、圈出这个“塞”字,母亲塞钱是怎样地塞?指名交流,如“用力”,果断,坚定……

师:是的,我的母亲就是这样坚定地、有力地将钱塞到我的手里,来,一起读!板书:毫不犹豫 给钱

师:母亲塞到我手里的只是钱吗?(爱、期盼、)

C、更令我感激的是母亲的一句话:(生接--“我挺高兴他爱看书的!”)

D、师:多么通情达理的母亲啊,普普通通的一句话,却道尽了她对我深沉的爱!这无私、伟大、纯真的爱汇成四个字,那就是--慈母情深

四、简介作家,升华“情深“:

1、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就是当代著名文学家--梁晓声。也就是从那一天起,他有了第一本长篇小说,也就在那一天以后,他再也没有向母亲要过一分零花钱,也就在那一年,他有了几十本长篇小说。这,都是他自己挣钱买的。这是一个母亲给予一个儿子的力量,母亲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催他奋进,终于使他成了大作家。

五、总结提升

1.(出示梁晓声简介)

2.梁晓声说:“忘不了我的小说第一次被印成铅字时的情景,我避开人躲在一个地方哭了,那一刻,我最想我的母亲。”

是母亲支撑我走上了文学创作的道路,所以我满怀激情地写下了这篇--

六、阅读链接

1.生活中,总有一个人将我们支撑,总有一种爱让我们心痛。这个人就是母亲,这种爱就是母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冰心奶奶早年远走他乡时对日夜思念的母亲的深情呼唤。

2.出示诗歌《纸船--寄母亲》:自由读--配乐朗诵

板书设计

慈母情深

辛苦劳累 挣钱

毫不犹豫 给钱

教学反思:

本课教学设计,我始终努力坚守以学生为主体,以情感的教学为主线,以个性的悟读为手段,让学生穿梭在语言文字中尽情地读,读出了意,读出了情,读出了语文的韵味。

1、抓住重点句子,让学生通过对表现母亲外貌、语言的重点句进行讨论、交流,体会母亲挣钱的艰难,感悟慈母情深。这样以句带篇,以点带面的方法,既培养了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归纳能力,又有效地突破了教学中的难点。而且,课堂上的讨论与交流,营造了自主、合作、平等的良好学习氛围,使学生自主参与学习,学生在研讨中碰撞出思维的火花,在切磋中激发出创新的灵感,在交流中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

2、注重以人为本,以读为本,尊重“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大胆放手,让学生在自主学习,自主感悟,合作交流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升华情感,提高阅读能力。通过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描写母亲的外貌、语言的句子,来体会平凡母亲的伟大,感受伟大的母爱,激发热爱母亲的思想感情。

3、课文记叙的是六十年代的故事,对于现在的孩子难以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这对理解课文带来了障碍。为了能让现在这些孩子体会到课文中的困苦生活,我补充了梁晓声的原著《母亲》中的几段文字,帮助学生了解当时的时代背景和生活环境,理解课文,更加深了对母亲的崇敬。

4、因而学生读得还不够生动,投入,致使氛围不够,情感不能得到提升。

上完这节课后,自己的第一感受就是学生一直在找句子找词语、思考、说理由。课堂中多了一份思考,少了一份“热闹”。这个热闹指的是对文章中的重点段落中的重点语句朗读很少,尽管补充了原著《母亲》中的几段文字,旨在帮助学生理解当时的时代背景和生活环境,从而感受慈母情深。但由于学生的生活背景与当时反差较大,在加上课堂上指导朗读得还不够细致,学生读的得还不够多。再由于本课内容及意境的深远,使得这一课时的时间会比较紧,我所预设的一些环节没能得到落实,使得本节课的交流朗读的过程中,对学生指导还不充分,读的递进层次没有得到完美的展现。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将不断反思,不断成长!

篇9:巧测体积教学设计 (人教新课标五年级上册)

(1)密切联系生活中的数学,帮助学生理解概念间的关系。

今天在教学前,我让学生学说话,就是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概括能力和对事物间关系的理解能力。于是我利用课前谈话让学生在找找生活中的相互依存关系,课中迁移到数学中的倍数和因数,这样设计自然又贴切,既让学生感受到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又帮助学生理解了倍数因数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从而使学生更深一步的认识倍数与因数的关系,

(2)改动呈现倍数和因数概念的方式。我改变了例题,用杯子翻动的次数与杯口朝上的次数之间的关系,列出乘法算式,初步感知倍数关系的存在,从而引出倍数和因数的概念,并为下面学习如何找一个数的倍数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这样不仅沟通了乘法和除法的关系,也让学生很容易感悟到不管是根据乘法还是除法算式都可以找到因数和倍数。

(3)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学找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虽然学生不能有序地找出来,但是基本能全部找到,再此基础上让体会有序找一个数因数的办法学生容易接受,这样的设计由易到难,由浅入深,我觉得能起到巩固新知,发展思维的效果。

篇10:巧测体积教学设计 (人教新课标五年级上册)

3.5元                      3 5角

×   3                      ×  3

1 0. 5 元                   1 0 5角

例2

0. 7 2  扩大到它的100倍     7 2

×   5                  ×     5

3. 6 0                    3 6  0

缩小到它的1/100

六、课后记: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小数乘小数。(P.4~5页的例3和例4、“做一做”,练习一第5-8题。)

教学要求:

1、掌握小数乘法的计算法则,使学生掌握在确定积的小数位时,位数不够的,要在前面

用0补足。

2、比较正确地计算小数乘法,提高计算能力。

3、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和概括能力,以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小数乘法的计算法则。

教学难点:小数乘法中积的小数位数和小数点的定位,乘得的积小数位数不够的,要在前面用0补足。

教学用具:投影、口算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引入尝试

1、出示例3图:孩子们最近我们社区宣传栏的玻璃坏了,你能帮忙算算需要多大的一块玻璃吗?怎么列式?(板书:    0.8 ×1.2)

2、尝试计算

师:上节课我们学习小数乘以整数的计算方法,想想是怎样算的?

师:是把小数转化成整数进行计算的。现在能否还用这个方法来计算1.2×0.8呢?

如果能,应该怎样做?(指名口答,板书学生的讨论结果。)

示范:

1. 2   扩大到它的10倍         1  2

× 0. 8   扩大到它的10倍    ×      8

0.9  6   缩小到它的1/100         9  6

3、1.2×0.8,刚才是怎样进行计算的?

引导学生得出:先把被乘数1.2扩大10倍变成12,积就扩大10倍;再把乘数0.8扩大10倍变成8,积就又扩大10倍,这时的积就扩大了10×10=100倍。要求原来的积,就把乘出来的积96再缩小100倍。

4、观察一下,例3中因数与积的小数位数有什么关系?(因数的位数和等于积的小数位数。) 想一想:6.05×0.82的积中有几位小数?6.052×0.82呢?

5、小结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

师:请做下面一组练习

(1)练习(先口答下列各式积的小数位数,再计算)

(2) 引导学生观察思考。

①你是怎样算的?(先整数法则算出积,再给积点上小数点。)

②怎样点小数点?(因数中有几位小数,就从积的最右边起,数几位,点上小数点。)

③ 计算0.56×0.04时,你们发现了什么?那当乘得的积的小数位数不够时,怎样点小数点?(要在前面用0补足,再点小数点。)

通过通过以上的学习,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小数乘法的计算法则是怎样的?

(3) 根据学生的回答,逐步抽象概括出P.5页上的计算法则,并让学生打开课本齐读教材上的法则。(勾画做记号)

(4)专项练习

①判断,把不对的改正过来。

0.0 2 4                           0.0 1 3

×    0.1 4                      ×   0.0 2 6

9 6                               7 8

2 4                               2 6

0.3 3 6                     0.0 0 0 3 3 8

②根据1056×27=28512,写出下面各题的积。

105.6×2.7=   10.56×0.27=   0.1056×27=   1.056×0.27=

三、应用

1、在下面各式的积中点上小数点。

0 . 5  8         6 . 2  5       2 . 0  4

×    4. 2      × 0 . 1  8     ×    2  8

1  1  6       5  0  0  0     1  6  3  2

2  3  2          6  2  5        4  0  8

2  4  3  6    1  1  2  5  0     5  7  1  2

2、做一做:先判断积里应该有几位小数,再计算。

67×0.3       2.14×6.2

3、P.8页5题。

先让学生说求各种商品的价钱需要知道什么?再让学生口答每种商品的重量,然后分组独立列式计算。

四、体验

回忆这节课学习了什么知识?

五、作业

P.8 7、9题。

P.9 13题。

篇11:巧测体积教学设计 (人教新课标五年级上册)

二、本单元学习内容的前后联系

三、与本单元相关知识学生的学习情况分析

本单元内容是在学生掌握了整数的四则运算、小数的意义和性质以及小数加减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由于小数和整数都是按照十进位制位值原则书写的,所以小数乘法的竖式形式,乘的顺序、积的对位与进位都可仿照整数乘法的相应规则进行,只要解决好小数点的处理问题就行了。鉴于此,本单元的编排十分注意加强与整数乘法的联系,以便引导学生将整数乘法的经验迁移到小数乘法中来。

四、本单元教学目标

1.自主探索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进行笔算,并能对其中的算理做出合理的解释。

2.会用“四舍五入”法截取积是小数的近似值。

3.初步理解整数乘法运算定律对于小数同样适用,并会运用这些定律进行关于小数乘法的简便运算,进一步发展数感。

4.进一步体会小数乘法是解决生产、生活中实际问题的重要工具。

五、本单元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能正确笔算小数乘法。

2.会用“四舍五入”法截取积是小数的近似值。

3.会运用整数乘法运算定律进行关于小数乘法的简便运算。

教学难点:

1.能正确笔算小数乘小数。

2.会运用整数乘法运算定律进行关于小数乘法的简便运算。

六、本单元评价要点

1.能正确笔算小数乘法。

2.会用“四舍五入”法截取积是小数的近似值。

3.会运用整数乘法运算定律进行关于小数乘法的简便运算。

七、各小节教学目标及课时安排

本单元计划课时数:14节

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 计划课时 授课日期

小数乘整数 1.理解小数乘整数的意义,掌握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法则,正确地进行计算。

2.通过运用迁移的方法学会新知识,培养类推的能力。

3.培养认真观察、善于思考的学习习惯,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 2

小数乘小数(一) 1.掌握小数乘法的计算法则,初步掌握在确定积的小数位时,位数不够的,要在前面用0补足。

2.比较正确地计算小数乘法,提高计算能力。

3.进一步培养迁移类推能力和概括能力,以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

2

小数乘小数(二) 1.初步理解倍数可以是整数,也可以是小数,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初步学会通过验算检查小数乘法计算的准确性。 1

积的近似数 1.进一步巩固小数乘法计算。

2.根据题目要求,会应用“四舍五入”法取积的近似数。

3.进一步体会“四舍五入”法是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工具。 1

连乘、乘加、乘减 1.初步理解整数乘法的运算定律对于小数同样适用并会运用。 1

整数乘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小数乘法 1.理解整数乘法的运算定律对于小数同样适用,并会运用乘法的运算定律进行一些小数的简便计算。 2

单元测试及分析 检测本单元的学生学习情况,及时进行查漏补缺 2

合计 11

八、各课时教学设计

第1节《小数乘整数》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理解小数乘整数的意义,掌握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法则,正确地进行计算。

2.通过运用迁移的方法学会新知识,培养类推的能力。

3.培养认真观察、善于思考的学习习惯,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

二、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初步学会正确计算小数乘整数。

2.教学难点:初步理解小数乘整数的意义,并用来解决实际问题。

三、预计教学时间:2节

四、教学活动

(一)基础训练

【口算】

0.75+0.8= 75×3= 2.4-0.8= 3000×140= 60-29=

150-90.21= 52÷4= 88×0= 804÷6= 40.05+70.1=

【解答题】(只列式不计算)一筐苹果,连筐共重57千克,卖出40千克,还剩15千克。筐重多少千克?

(二)新知学习

【典型例题】

1.创设情境,引入例1:买3个风筝需要多少钱?

2.合作探究,解决例1的问题。

(1)学生列出算式,并说明意义。

(2)小组讨论算法。

(3)汇报: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解释理由并进行交流。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4)引导全班同学比较发现今天所学的乘法算式和以前的有什么不同,同时板书课题:小数乘整数。

3.学习例2,进一步体会小数乘法的算理、算法。

(1)独立尝试。

(2)小组讨论计算过程。

(3)反馈交流。强调:先把第一个因数0.72扩大到它的100倍变成72,积也随着扩大100倍,要求原来的积,就把乘出来的积360再缩小到它1/100。(提示:小数末尾的0可以去掉)

【小结】怎样计算小数乘以整数?

(1)先把小数扩大成整数;

(2)按整数乘法的法则算出积;

(3)再看因数有几位小数,就从积的右边起数出几位,点上小数点。

(三)巩固练习

【基础练习】

1.课本第2页做一做。

2.课本第3页第1题。第1题是一步积(侧重对比)。

3.课本第3页第2题。第2题是要注意2.3×12是计算过程有两步积,最后在算两次积的和。

4.课本第7页第1题。

【提高练习】

5.课本第7页第2题。

6.课本第7页第3题。

【拓展练习】

7.课本第7页第4题。

8.列式计算:25个20.4相加是多少?

9.襄阳小学买了46个篮球,每个篮球45.5元,一共用去多少元?

(四)全课总结

怎样计算小数乘以整数?

(1)先把小数扩大成整数;

(2)按整数乘法的法则算出积;

(3)再看因数有几位小数,就从积的右边起数出几位,点上小数点。

这里要注意的是,小数乘法要末位对齐,而小数加减法是小数点对齐。

(五)教学效果评价(小测题)

1.计算下面各题。

0.13×4= 2.5×4= 723×51.47=

篇12:巧测体积教学设计 (人教新课标五年级上册)

教学内容:

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数学  第九册(第55、56页)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  使学生理解保持等式平衡的两条原理:

① 等式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相同的数,左右两边仍然保持平衡。

②  等式两边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 (0除外),左右两边仍然保持平衡。

(2) 培养敏锐的观察能力,能根据事物的表象概括总结,把抽象思维概念化。

(3) 能利用保持等式平衡的两条原理解决较简单的问题。

2、过程与方法

利用直观演示、通过合作交流等方法,使学生理解并总结出保持平衡的两条原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 通过与同学交流,共同努力,感受获得成果的快乐。

② 体验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培养学生的生活数学意识。

③ 渗透函数的思想。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使学生理解保持等式平衡的两条原理:(一)等式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相同的数,左右两边仍然保持平衡;(二)等式两边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 (0除外),左右两边仍然保持平衡。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理解并总结保持等式平衡的两条原理。

教具准备

电脑课件、天平称等。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创设情景

组织教学:

师:(出示跷跷板)大家看,老师今天给你带来了什么东西?

生:跷跷板。

师:我现在围绕它来编一个小故事,来考考同学们今天的注意力,请听:

森林里的动物在玩耍,其中一头大象跟一只蚂蚁在玩跷跷板--

(目的;引起学生注意力集中,并为本节课导入“平衡”铺垫。)

生:一头大象跟一只蚂蚁重量严重失调,不可以一起玩跷跷板。

课件导入情境:那这两只动物能一起玩跷跷板吗?

1、观察平面动画,你猜猜谁重?

(电脑课件演绎动物玩跷跷板)

(课件演绎)当跷跷板停下来(两边平衡),发现:

重量相等

花猫=兔子

(课件演绎)花猫得到一瓶水,而兔子不变(两边失衡),发现

重量不平衡

议一议:怎么办呢?

(课件演绎)兔子也得到一瓶水,但水分量不一样(两边失衡),发现

重量不平衡

2、导入课题:怎样保持等式平衡?(出示课题)

二、合作交流、探索新知

1、保持平衡原理(一)

(1) 讨论:如何使两边仍然保持平衡?

要求:与同学合作交流,并把结论写在准备好的卡纸上。

(2)  讨论完毕,学生自荐上台汇报结果。

( 目的:得出平衡原理(一)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相同的数,左右两边仍然保持平衡。)

(3)练一练:

2、保持平衡原理(二)

请观察下面画面:

(1)讨论:从中你得到什么结论?

要求:与同学合作交流,并把结论写在准备好的卡纸上。

(2)学生自荐上台汇报结果。

(目的:得出平衡原理(二)两边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 (0除外),左右两边仍然保持平衡。)

注:“0”的处理。

(3)练一练:

3、阅读课本第55、56页,质疑。

三、应用深化、举一反三

1、天平游戏

以天平及生活实物练习

2、原始社会市场交易情境图

(图8)根据画面内容,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并作解答。

四、回顾总结、反思升华

这节课,你有何收获?

板书设计:

结论(一):等式两边同时加    结论(二):等式两边同时

上或减去相同的数,左右两    乘或除以相同的数 (0除外),

上一篇:给九一班全体同学的一封信下一篇:中发集团招聘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