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的童诗 美丽的梦 教学设计及反思(人教新课标六年级上册)

2024-05-12

美丽的童诗 美丽的梦 教学设计及反思(人教新课标六年级上册)(精选4篇)

篇1:美丽的童诗 美丽的梦 教学设计及反思(人教新课标六年级上册)

深圳六约学校 王莹莹

设计理念:

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每一个儿童,都是一个诗人。”本教学设计按“读--赏--仿--创”四个环节设计。在课前“我爱读诗”板块中,通过美读美诵感知儿童诗的美,奠定喜爱儿童诗的感情基础,再交流感悟,鼓励学生谈自己对儿童诗的理解和认识;接着在“我会想象”板块中,通过富有童趣的童诗范例感知想象力的奇妙,对诗中比喻、拟人、排比、假设等艺术手法有初步的了解,再通过个人发言和小组合作进行直接想象和间接想象。有了想象的翅膀,在最后一个板块“我能写诗”学生通过儿童诗补白练习,思维的火花已经产生,为进一步创作铺一个台阶,消除学生对诗歌创作的畏难情绪。最后在轻松的音乐中,给学生充分的自由创作的时间,写好后同学交流,教师点评,培养血色很难干富有创意地表述自己所想所感的能力,初步感受儿童诗语言的精练、充满童真和童趣的想象等特点。

学习目标:

1、通过美读和欣赏初步培养学生对儿童诗的喜爱,感受儿童诗语言的精练、充满童真和童趣的想象等特点。

2、通过观察和仿写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能力和审美的能力,引导学生学会儿童诗创作的一些基本方法。

教学重难点:

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能力,学会在生活中寻找创作的素材,谈谈自己的梦想,鼓励学生写出童心童趣。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流程:

一、我爱读诗

1、儿童是天生的诗人,今天我们先分享几首童诗吧。

《跌倒》《生活的色彩是爱》《我想》……(多种形式朗读)

2、谈话巧导入:我们在诗海徜徉,我们在诗海拾贝,和美丽的儿童诗相遇,真幸福啊!大家既爱读诗,又会读诗,欣赏了这些诗,你觉得儿童诗与其他文学作品有什么不同?(指名回答)

3、总结并板书:儿童诗语言精练,有着丰富的想象,充满童真和童趣,读起来还琅琅上口。学习的最高境界是学以致用,下面我们就先到童诗芳草地来欣赏两首吧,看看哪首诗更有童诗的味道。

4、出示两首诗:

A 白云

星期日下午,我做完功课,到郊外散步。

看见蓝蓝的天上飘着一朵朵洁白的云,

好象棉花糖。我的手没天那么高,不然

就把那些棉花糖都拿下来吃。

B 白云

好多的棉花糖啊!

谁把它举得那样高?

叫人看到却让人尝不到

比较上面这两首诗,读一读,你更喜欢哪一首?为什么?

5、(指名回答)教师随机归纳:诗句简短而意义丰富;诗要分行;诗的韵律感、节奏感较强;诗需要更多的想象,散文较直接。

6、第二首更有诗的味道,那什么叫诗的味道呢?

投影出示:

所谓诗的味道:读了你的诗,让人觉得很美或很有趣,不经意地为之会心微笑,内心产生共鸣。

【设计意图:我们就要通过让学生听诗、吟诗,写诗打开学生想象的闸门,步入多彩的想象世界。回顾学过的童诗,从熟悉处入手,旨在缩小创作跨度台阶,以儿童诗为兴趣支点,叩击诗歌王国的大门,提高对诗歌的鉴赏能力。】

二、我会想象

1、怎样才能写出有诗味儿的童诗呢?那就要:有丰富的想象力,鸟儿要飞翔得凭借翅膀,想象也同样得有所依托。依托些什么呢?(课件出示:通常是依托比喻、拟人、排比、假设等艺术手法。)

2、请你说出以下诗句依托的是那种艺术手法?出示儿童诗范例,指名朗读品味,并说出所依托的是哪种艺术手法。

A“云像一个忙碌的画家/在天空画出一幅又一幅的图画/云像一个贪玩的小捣蛋/常常忘了回家”,就是依托了比喻的艺术手法;

B“稻田/这本书/风好爱翻/太阳好爱读/风翻来翻去/太阳一读在读/一直读到......./熟”,就是依托了拟人的艺术手法;

C微笑是开在脸上的花朵/微笑是挂在嘴上的蜜糖/微笑是最暖和的阳光/微笑比糖更甜/微笑比花更香.依托了(排比)的艺术手法

D如果我变成风/就到妈妈工作的地方/替妈妈/把脸上的汗珠/一颗颗吹干

依托了(假设)的艺术手法

3、有了这样是一些依托,想象的翅膀就能够飞得更高更远了。想写好儿童诗其实也不难,只要掌握一个小秘密,就能写出最美的儿童诗来,那就是拥有丰富的想象。下面我们就先来练习测测大家的想象力:看到蘑菇、彩虹你联想到了什么?(学生先在小组讨论,再举手发言)

4、(课件出示:小草、花朵、大树、萤火虫的图片)请你来开动脑筋,大胆地想象吧,看到这些图片你想到了什么?紧接着又想到了什么?(先选择图片中的一种事物,各小组内合作,把本组成员想象的内容写在花瓣上。)

5、能说说你是怎么进行层层想象的吗?(小组代表上台在太阳花瓣处板贴花瓣,组成两朵太阳花,并说说本组合作想象的过程。)

【设计意图:这一个环节巧在用童诗的生动带学生入境,又让学生通过比喻等依托方式说感受,其实就在进行诗歌创作的第一步,小组合作想象这个环节巧在让学生自己去深入比较和探究,悟到诗歌创作中语言的特点:含蓄、凝练,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

三、我能写诗

1、学会了最关键的是要用我们的想象写出优美的诗歌来,那才是真本事。下面我们进行一些补白练习,把空填写完整,你就会发现:其实,每个练习就是一首优美的儿童诗。课件出示:

花儿的梦是红的,/____的梦是绿的,/露珠的梦是____,/娃娃的梦是____

梦想是什么

梦想是什么?/梦想是美丽的小花,/只要有雨水滋润,/它就会________。

梦想是什么?/梦想是一朵蒲公英,/只要有风吹过,/它会___________。

梦想是什么?/梦想是金灿灿的阳光,/只要心中有__,/梦想就________。

2、课件出示:

写诗的要点:1.要写出美丽的想象。2.要加入情感。3.要分行。

3、今天我们就以“梦”为主题,找到你梦想中的奇特点,在梦想中要包含美好;在梦想中学会蕴藏力量。

(同学们伴着音乐《雪之梦》动笔创作)

【设计意图:“儿童诗补白”引发思维灵感,拓展想象的空间,促进学生创造力的发展,这个环节通过配乐创作,激发了学生创作的冲动,赋予了美好的情感享受。“现场创作”正如水到渠成,言为心声,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被启发出来,提笔写诗。在创作过程中,让学生充分发挥主体性,不拘俗套将五彩斑斓的童心世界展示出来。】

四、交流总结

1、推敲字句是否贴切。

2、语言是否精炼有诗味(教师可先作示范)

3、现场评改学生诗歌:学生朗读修改自己的诗作并朗读修改后的诗作。

4、总结:让我们用一位小诗人的诗结束今天的学习:

诗是一只背篓/盛满了大千世界神奇万物/诗是一个情绪收藏家/集满了我们童年的喜怒哀乐/诗是一艘载着理想的小船/帮我们悠悠驶向文学的大海!

【设计意图:通过讨论交流,初步尝试鉴赏诗歌等学习方式,发展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文字创作能力、想象力和创造力。】

五、作业设计

1、师生分工合作把原创诗歌打印编辑,成为班级诗集《美丽的童诗美丽的梦》。

2、在课外阅读活动中搜集儿童诗,诵读尝试加上自己的理解或评价。

【设计意图:儿童诗创作的秘密只有一个:那就是拥有丰富的想象力,只要通过大量积累语言,放飞想象的翅膀,就一定能写出优秀的儿童诗的。】

本课配套视频实录见:/xiao/sucai/1394.htm

自我评析--

1. 积累童诗 激发童趣

美学大师宗白华说过:“有诗的人生一定会多一点精彩。”我们不可忽略孩子惊人的记忆力,俗话说,少年之记,如石上之刻;这个时期,他们的吸收能力像海绵一样强大,给他们经典,他们就会吸收于内心深处,随着年龄增长,经典之精髓就会慢慢地在他们身上发酵,在积累中孩子的诗泉已经开启,他们在不知不觉中编织着诗歌,编织着梦想。

2. 创作童诗 润泽心灵

老诗人圣野说:“一个自幼受过儿童诗熏陶的人,长大肯定是个有是非观,有真性情的好人。”那种奇妙灵动、润物无声的自如状态,是需要长期的自我思考和打磨才能慢慢出来的高境界啊。所以童诗教学要重实质,不可肤浅,不可形式。当孩子们有了留心观察的习惯,他们会用一颗明敏的童心,去寻找生活中的真、善、美、慧!

附:金苗诗苑第五期诗集《美丽的童诗美丽的梦》两首

金苗诗苑 刘茹萍

发表于《特区教育》

蝴蝶停在花朵上,

她问花朵:

你是世界上最小的花吗?

花朵点点头回答,

尽管我很小,

但是我有一个

--彩色的梦。

花朵挥挥手,

它问蝴蝶,

你是世界上最小的蝴蝶吗?

蝴蝶也点点头回答,

尽管我很小,

但我有一个

--高飞的梦。

啊!

彩色的梦,

高飞的梦,

一个有理想的追求者,

你还能说他小吗?

梦是什么

六约学校六(2)班 戴莹莹

妈妈,梦是什么?

如山谷一般幽暗

如天空一样湛蓝

妈妈,梦是什么?

妈妈,梦是什么?

如小草一样嫩绿

如露珠一样晶莹

妈妈,梦是什么?

孩子,梦

既不是如山谷一般幽暗

也不是如天空一样湛蓝

孩子,梦是希望

如果你放飞它

那成功就会离你很近!

[美丽的童诗 美丽的梦 教学设计及反思(人教新课标六年级上册)]

篇2:美丽的童诗 美丽的梦 教学设计及反思(人教新课标六年级上册)

教材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62-64页。

地位作用:教材是在学生掌握了长方形、正方形等直线图形周长的基础上,第一次学习曲线图形的周长。“圆的周长”是学生初步研究曲线图形的开始,又是后面学习“圆的面积”以及今后学习圆柱、圆锥等知识的基础,是小学几何初步知识教学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依据课程标准

《课程标准(实验稿)》在第二学段具体目标中指出:探索并掌握圆的周长和面积公式。这意味着,学生对于圆周长公式的学习不是接受性的,而是应该经历自我探索和与同伴、老师的互动交流的过程来获取。

本节(课)教学目标

知识和技能:

通过具体的问题让学生理解圆的周长和圆周率的意义,能根据圆周率得出圆周长的计算公式,并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过程和方法:

让学生经历圆周率的探究过程,推导出圆周长的计算公式;通过小组合作探索,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综合及动手、动脑的操作能力,充分体现学生的合作意识,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介绍我国古代数学家祖冲之对圆周长研究的史实,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学习者特征分析

一般特征:学生在第一学段已经直观的认识了圆,建立了周长的概念,并会求直线段围成的图形的周长,对圆的周长有丰富的感性经验。

初始能力:就学生的前知识经验而言,他们已经经历了由直线围成的平面图形周长或面积的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积累了一定的探究经验。其中,学生不仅经历了测量,还体会了转化、面积守恒、等量代换等数学思想和方法,具备一定的初步的推理能力。

信息素养:就新知本身而言,学生对圆周长并不是一无所知,学生从直观中可以感知圆周长与直径(半径)有关系,通过学前调查了解到,有80%的学生愿意通过测量与计算来揭示这种关系;近60%的学生还知道圆周长的计算公式,并会计算;有一部分学生知道3.14,但是不知道圆周率,有的学生知道“派”,但是不知道它的确定含义。

知识点学习目标描述

知识点

编  号 学习

目标 具     体     描     述     语     句

1 圆周长的测量 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方法,合作测量圆的周长,体会“化曲为直”的数学思想,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合作意识。

2 圆周率的意义 通过观察、猜想、操作、推理等活动探索发现圆周率,理解它的意义,体会圆周率是个常数。

3 圆周长计算公式 引导学生根据“圆的周长与直径的关系”推导出圆的周长计算公式,实现数学知识的自我建构,深化学生的思维。

4 解决问题 利用探究得出的公式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体会到计算公式的简洁、实用,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项    目 内       容 解     决     措     施

教学重点 探究圆的周长计算公式并能正确计算圆的周长。 通过教学情境的创设和学生实践活动的开展,进行有效的自主探究式学习,让学生借助已有的知

识经验,探求新的知识。

教学难点 理解圆周率的意义。   “提出问题-形成假设-猜想推理-形成结论”

让学生经历圆周率的探究过程。

教学环境要求

我认为应该充分的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和认识,形成有效的学习资源,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交流方式,帮助学生理清对新知的认识,使不同的学生都能得到发展。

教学媒体(资源)选择

知识点

编  号 学习

目标 媒体

类型 媒体内容要点 教学

作用 使用

方式 所 得 结 论 占用

时间 媒体

来源

1 掌握测量圆周长的方法。 课件     演示“绕线法”、“滚动法” F G    通过转化方法体会“化曲为直”的数

学思想 2分 制作

2 通过观察、猜想活动初步探究圆周率。 课件 观察、猜想 G B    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加透彻,借助课件演示使学生感受到

了极限思想 3分 制作

3 通过计算验证,理解圆周率的意义。 课件 出示实验表格 D F     根据圆周率得出圆周长的计算公式,培养了学生数据整理

能力 1分 制作

4 系统的认识圆周率。 课件 圆周率的历史 H G     学生了解了人类对圆周率研究历程,领略了有关计算圆周

率的方法 5分 下载

5 根据圆周长的计算公式,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课件 巩固练习J J     学生体会到计算公式的见解、实用,培养了解决问题的能

力 12分 制作

①媒体在教学中的作用分为:A.提供事实,建立经验;B.创设情境,引发动机;C.举例验证,建立概念;D.提供示范,正确操作;E.呈现过程,形成表象;F.演绎原理,启发思维;G.设难置疑,引起思辨;H.展示事例,开阔视野;I.欣赏审美,陶冶情操;J.归纳总结,复习巩固;K.自定义。

②媒体的使用方式包括:A.设疑-播放-讲解;B.设疑-播放-讨论;C.讲解-播放-概括;D.讲解-播放-举例;E.播放-提问-讲解;F.播放-讨论-总结;G.边播放、边讲解;H. 边播放、边议论;I.学习者自己操作媒体进行学习;J.自定义。

板书设计

圆的周长

圆的周长:围成圆的曲线的长

圆的周长÷圆的直径=圆周率(C= π d   C=2 π r )

教学策略阐述

本课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通过教学情境的创设和学生实践活动的开展,积极实践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让学生在探究活动中,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主动进行操作、猜想、验证、思考与交流,经历知识的产生与形成的过程,积累解决数学问题的经验,从而获得解决数学问题的方法。

课堂教学过程结构设计(本栏为课堂教学设计的重点,应详细阐述并绘出流程图)

教学

环节 教师的活动 学生的活动 教学媒体(资源) 设计意图、依据

一、开门见山,揭示课题 出示“圆”,板书课题“圆的周长”。 观察“圆”,说出圆的有关知识。 出示课题 在课的起始阶段,开门见山,迅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把他们的思维带进特定的学习情境中。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圆的周长含义。

指着圆,“什么是圆的

周长”

2、测量圆周长。

师:测量你手里的圆片周长,你会采用什么方法?

3、探究圆的周长计算公式。

①设疑:圆形花坛、黑板上的圆、旋转小球的轨迹,能用刚才的方法求出周长吗?

②猜想:引导观察两个大小不同的圆,思考圆周长和它的直径有没有关系?进一步思考有什么关系?

③探索规律:把测量出的几个圆片的周长填入表格,计算一下圆周长是直径的多少倍。

④引入圆周率:教师介绍“圆周率”的知识。

⑤建立公式:圆周长总是直径的π倍。根据这句话,知道了直径,怎样计算圆的周长?    边指边说,圆的周长的

意义

小组合作,把结果记录在表格中。

汇报成果,交流方法。

观察、思考

猜测圆的周长与直径的关系,并说说自己的想法。

学生动手操作,计算,汇报。

谈谈推理感受。

学生听后谈谈自己对圆周率的认识。

独立思考后,推导出公式C= π d   C=2 π r

演示“滚动法”、“绕线法”

出示“圆形花坛”

出示“圆外接正方形”、“圆内接正六边形”

出示表格

演示“圆周率的历史”

出示圆的周长计算公式 借助实物,找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深化认识周长概念。

使学生能用绕线和滚动的方法测量周长,同时为下面的探究公式做好准备。

创设情境,感悟“围”“绕”测量圆的周长的局限性,使下面的学习有了驱动力。

通过观察猜想活动培养学生会合请推理和估测的意识。

培养学生数据整理和分析的能力,积累进行数学实验的经验。

让学生了解自古以来人类对圆周率的研究历程,领略与计算圆周率有关的方法,感受数学的魅力,激发研究数学的兴趣。

通过前面的探究,进一步明确圆的周长与直径的关系,建构公式模型。

三、实践应用,内化提高 1、直接说出各题结果

2、判断题

3、解决实际问题

4、提高练习

独立尝试,集体订正。

先独立思考,再交流讨论。 出示习题 在新的情境中应用圆周长的计算公式,进一步对圆周长的计算公式进行解释。

通过辨析巩固圆周率是常数的认识。

提高学生感知圆周长与直径之间的关系。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了什么收获?

教学小结

反思交流

回顾本节课学到的知识,完善、提高学生的认识。

个性化教学

为学有余力的学生所做的调整:

在学生猜想圆的周长与直径的关系时,让他们在圆片上画一画、比一比,为假设找出依据;在实践应用过程中,设计一道提高练习,满足他们探求知识的欲望。

为需要帮助的学生所做的调整:

考虑一些学困生知识基础,在测量圆的周长、探索圆的周长与直径的规律时,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发挥集体的智慧,使他们在小组内共享研究成果;在练习设计中,安排了一些基本题,让他们能够自己解决问题,保护了学习积极性。

形成性检测

知识点

编  号 学习目标 检 测 题    的 内    容

1    利用公式计算

圆的周长 直接说出各题结果。(单位:厘米)

① d=1  c=? ② r=5  c=?  ③C=6.28  d=? r=?

解决教材中的“做一做”。

2    巩固圆周率是

常数的认识 判断题。

(1)大圆的圆周率比小圆的圆周率大。  (     )

(2)圆的周长是它直径的π倍。 (     )

(3) π就等于3.14    (    )

3    进一步对圆的周长的计算公式进

行解释 解决问题:测的一棵大树的周长约8米,它的直径是多少米?半

径呢?(结果保留两位小数)

4    综合应用圆的周长计算方法 提高练习:

白兔、灰兔以同样的速度从同一地出发,外圈直径是40米,内圈直径是30米和10米,白兔沿外圈跑,灰兔沿内圈跑,谁早到终点呢?

教学预测、反思

课前,我参考很多的课例,发现有一个共性的地方就是:大家都利用测量和计算的方法引导学生探究后,结合试验所得数据,讲授圆周率的概念。对周长与直径之间的比值一定感受不强。那么在教学中能不能利用直观与推理相结合的手段让学生对这个问题有所感受?

篇3:美丽的童诗 美丽的梦 教学设计及反思(人教新课标六年级上册)

[案例]

师:一起来读一读我们今天要来学习的新课文。

生: (齐读课题)

师:预习过吗?

生: (齐答) 预习过。

师:预习过的请举手。 (学生纷纷举手) 有一个良好的预习习惯终身受益。现在老师请三位同学上来。谁愿意上来?

生: (小声嘀咕) 干嘛?

师:不要问干嘛。谁愿意上来?不知道干什么, 有勇气上来的老师佩服他!

生: (部分学生举手)

师: (从举手的同学中请了三个人上台板演)

……

师:下面, 我们写三组词。听老师报词语, 一组一组竖着写。 (给上台板演的三个孩子分工, 一个写一组) ……每组词语老师只念一遍, 所以一定要听仔细。

师:第一组——蜜蜂、蝴蝶、蜻蜓、蚂蚱

生: (板演的第一个学生写, 台下的其他学生一块写)

生:写好的要养成习惯——举手, 看看谁写得快。 (等学生完成后) 下面请你接着写一个和上面四个词同一类的。

生: (第一个板演的同学补充的是——蚂蚁)

(第二组词语是:倭瓜、黄瓜、玉米、韭菜、谷穗)

(第三组词语是:栽花、拔草、下种、铲地、浇菜)

……

师: (三组写后) 现在还有一个词——“草帽”, 你看看应该写在哪一组的下边。一定要分清楚属于哪一组。 (对黑板上的孩子) 你们三位想好, 这个词应该谁写就谁写。 (对台下的学生) 你们必须要写, 你看写在哪儿比较合适。

生: (板演的孩子都没写;台下孩子大多写在边上, 单独一列)

……

师:今后我们预习课文, 要把生字、生词画下来, 看一看怎么写, 再读一读, 然后记住它。知道了吗? (生:知道) 如果有可能可以把课文中的词语进行归类。这样记得就更清楚、更准确、更牢固。明白了吗?

……

师:在“我”童年的眼里, 这些昆虫、庄稼又是什么样的呢?让我感觉到这是一个怎样的园子呢?请你用心读一读课文的两个自然段——集中描写园子昆虫和庄稼的两个段落。找到后大声地用心读书。…… (预习检查告一段落, 进入新课研读阶段)

[评析]

薛老师的听写看似信手拈来, 细细品味, 实是匠心独运:

一、考验自信的强度

“不要问干嘛。谁愿意上来?不知道干什么, 有勇气上来的老师佩服他!”是啊, 摆在我们人类面前未知的东西太多了, 我们无法保证总能在一切尽知的情况下工作、学习和生活。但也正是因为有了这诸多的未知, 才练就了人类探求未知领域的本领, 赋予人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如果因为不可知、不确定的因素便停步不前, 那么科技岂能进步?社会岂能发展?所以, 孩子从小便应受到这方面的训练——敢于向未知发起冲击。不知干什么, 依然敢举手, 体现的正是挑战未知的信心、决心和勇气。因此, 从发问初期的小声嘀咕——“干嘛?”到有十几个孩子举手, 反映了自信强度的递增。从中可见, 举起的不只是手, 举起的是自信!

二、检查预习的实度

布置预习是广大教师经常使用的常规教学方法之一, 新课学习之前, 这几乎是必不可少的一项作业但有些教师在检查孩子预习效果时往往是君子动口不动手——习惯于让孩子读读生字、词 (经常是教师事先已准备好, 或抄于黑板上, 或显示于屏幕上) 和读读课文, 且还常常自以为高明——节约了宝贵的课堂教学时间 (写字词势必要占用较多的教学时间) 。然而, 问题往往就出在这里。孩子到了高年级, 习作中的错别字那么多, 与我们平时“节约宝贵的教学时间”、“君子动口不动手”的检查预习效果的方式是不是有一定联系呢?本案例中, 教者则舍得花时间, 借助听写把孩子预习时生字、词的自学情况真实地反映了出来, 同时也利于引导孩子今后扎扎实实搞预习。

三、检验听力的精度

细心的教师一定发现:现在的孩子往往比较浮躁, 没有良好的倾听习惯。争取发言时, 人人积极, 小手林立, 有了机会, 扬眉吐气;没有机会, 则垂头丧气。“失落”的心自然难以听得进别人的发言。然而, 薛老师却有言在先:“一组一组写”。“每组词语老师只念一遍, 所以一定要听仔细”。相对于大部分老师习惯采用的报一个写一个的听写形式, “听一组词语, 再写下来”对听力的精确程度要求明显提高了, 耐心倾听的时间被拉长了。老师提出的“一定要听仔细”的要求必然促使孩子侧耳倾听, 长期坚持, 必然能大幅度地提高孩子的听辨能力, 也有利于培养孩子良好的倾听习惯。

四、训练思维的深度

在孩子写出第一组词语“蜜蜂、蝴蝶、蜻蜓、蚂蚁”四个词之后, 老师要求孩子“写一个和上面四个词同一类的”。这已不再是词语识记中的简单再现, 而是必须调动思维的有效参与, 进行分析、综合、做出判断而进行创造的过程了, 于是才有了“蚂蚁”一词的“诞生”。而“草帽”一词的听写乍看似乎不着边际, 实则是继“蚂蚁”之后的思维深度的进一步强化与递进, 从板演的三个孩子一个没写, 到下边的孩子单独写一列可见一斑。

五、降低理解的难度

篇4:美丽的童诗 美丽的梦 教学设计及反思(人教新课标六年级上册)

1.学会“埃、伦”等12个生字,正确书写“冶炼、溶解、沉淀、分析、隐退、乏力、荣誉、头衔、里程碑、人声鼎沸、卓有成效”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喜欢的部分。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感悟居里夫人的在科学研究中所体现出来的卓越的思想品质,体会“美丽”的深层含义。

4.感悟作者的表达方法,体会文章的语言美。

学习重点:

1.学习本文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人物描写方法。

2.理解本文叙议过程中穿插引用古今中外名人言行的作用。

3.领悟居里夫人崇高的精神境界和伟大的人格魅力。

教学难点:

1. 学习本文运用的多种人物描写的写作手法。

2. 理解居里夫人“美”的内涵。

教学时数: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出示课题,围绕题目质疑

1.板书“美丽”,请同学们谈谈对美丽的理解,你在生活中见过什么很美丽?

2.板书“跨越百年的”,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新课文《跨越百年的美丽》,看到这个题目你有什么问题要问吗?

问题预设:这篇课文写了谁的什么事?课题的美丽表现在哪里?什么样的美丽能跨越百年?这里的“美丽”有什么特殊的含义吗?“跨越百年”指的是什么时间?课文为什么要以《跨越百年的美丽》为题……

同学们,让我们走进课文中去寻求答案。

二、自主预习,初读感知

1.自由练习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检查生字的认读情况,指导较难写生字的书写, 12个生字要求会认会写。

2.再读课文,划出不理解的词语,通过查字、词典,联系上下文,看图或小组讨论等方法解决。本文涉及到一些物理方面的专用词语,学生理解起来可能会有一定的困难教师可适当讲解,如,放射性元素镭 物理学 人工放射性 天然放射性 工业废渣 冶炼 溶解 沉淀 分析 酸碱 试管 量杯 诺贝尔奖

3.指生朗读课文,检查是否读得正确、通顺,重点指导较难读的句子。

4.整体感知课文,了解课文的大致内容。默读课文,解决课初提出的问题:这篇课文写了谁的什么事?

5.再读课文,提出课文中不懂的问题。

问题预设:文中含义比较深刻的句子理解方面的问题,如“这点美丽的淡蓝色的荧光,融入了一个女子美丽的生命和不屈的信念”“玛丽居里几乎在完成这项伟大自然发现的同时,也完成了对人生意义的发现”“它从一个漂亮的小姑娘,一个端庄坚毅的女学者,变成教科书里的新名词‘放射线’,变成物理学的一个新的计量单位‘居里’,变成一条条科学定律,它变成了科学史上一块永远的里程碑。”“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在所有的世界著名人物中,玛丽居里是唯一没有被盛名宠坏的人。’”

三、交流资料,认识 居里夫人

1.学生交流搜集的居里夫人的资料。

2.教师对居里夫人进行简单介绍和补充。

第二课时

一、回顾旧知,导入新课

1.认读听写生字词。

2.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师述:上节课同学们围绕着题目和课文内容提了很多问题,这节课我们就通过读课文来探讨这些问题,相信通过读书我们一定会有更多的收获和更新的认识。

二、品读感悟,全班研讨

关于“美丽”的探讨

同学们上节课提了许多有关美丽的问题,如“课题的美丽表现在哪里?什么样的美丽能跨越百年?这里的“美丽”有什么特殊的含义吗?怎样理解“这点美丽的淡蓝色的荧光,融入了一个女子美丽的生命和不屈的信念”等等。让我们再次走入课文,去感受这份美丽。默读全文,看看课题的美丽表现在哪里?划出相关语句。

居里夫人的外表美

指声朗读相关语句,谈出对该句的体会和认识,在感悟的同时,结合看图,相机进行朗读指导。

镭的颜色美

想象当时的情景,尤其是在“幽暗的破木屋的映衬下”这点略带蓝色的荧光显得更美,指导朗读相关语句。

居里夫人的内在美,人格美

指导学生抓住全文有关语句进行朗读、感悟,注意读悟结合,切忌空谈;教师要善于点拨、提升和概括。

巨大贡献是美

关注语句:

1. “她的报告使全场震惊,使物理学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而她那美丽、庄重的形象也就从此定格在历史上,定格在每个人心中”

2.“它从一个漂亮的小姑娘,一个端庄坚毅的女学者,变成教科书里的新名词‘放射线’,变成物理学的一个新的计量单位‘居里’,变成一条条科学定律,它变成了科学史上一块永远的里程碑。”

3.“她一生共得了10项奖金、16种奖章、107个名誉头衔,特别是获得了两次诺贝尔奖。”

勇于探索、忘我献身是美

关注语句:

● 居里夫人却立即提出了一个新问题,其他物质有没有放射性?……别人摸瓜她寻藤,别人摘叶她问根。”

●“为了提炼纯净的镭,居里夫妇搞到一吨可能含镭的工业矿渣。他们在院子里支起了一口大锅,一锅一锅地进行冶炼,然后再送到化验室溶解、沉淀、分析。实验室只是一个废弃的破棚子。玛丽终日在烟熏火燎中搅拌着锅里的矿渣。她衣裙上、双手上,留下了酸碱的点点烧痕。”

●“终于经过三年又九个月,他们从成吨的矿渣中提炼出了0.1克镭。”

●“……镭射线也在无声地侵蚀着她的肌体。她美丽健康的容貌在悄悄地隐退,她逐渐变得眼花耳鸣,苍白乏力。”

●“皮埃尔不幸早逝,社会对女性的歧视,更加重了她生活和思想上的负担。但她什么也不管,只是默默地工作。

●“她一如既往,埋头工作到67岁离开人世,离开了她心爱的实验室。直到她死后40年,她用过的笔记本里,还有射线在不停地释放。”

■淡泊名利是美

●“她视名利如粪土,她将奖金赠给科研事业和战争中的法国,而将那些奖章送给6岁的小女儿去当玩具。”

●“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在所有的世界著名人物中,玛丽居里是唯一没有被盛名宠坏的人。’”

三、回归整体,提升认识

1.回读全文,谈谈对课题的理解。

照应问题;什么样的美丽能跨越百年?“跨越百年”指的是什么时间?为什么说居里夫人的美丽“跨越百年”?课文为什么要以《跨越百年的美丽》为题……

百年是虚指:意即“永恒”,她的伟大发现对社会的贡献永恒,她的优秀品质和人格精神永存。

2.总结收获,拓展阅读。

再谈对“美丽”的理解,或说说居里夫人的美丽给以我们的启迪?

读读课后“阅读连接”中的资料,课下读一读介绍居里夫人或其他科学家的书,做读书笔记或写读后感。

上一篇:关于环保童话故事下一篇:二年级作文爱护树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