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解方程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五年级上册)

2024-05-15

课题:解方程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五年级上册)(共12篇)

篇1:课题:解方程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五年级上册)

课型:新授课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目标:

1、初步理解“方程的解”、“解方程”的含义以及“方程的解”和“解方程”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2、初步理解等式的基本性质,能用等式的性质解简易方程及检验的方法。

3、培养的分析能力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初步学会检验某个数是否是方程的解,培养学生检验的习惯,提高计算能力。帮助养成自觉检验的良好习惯。在教学中渗透环保教育。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解方程的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并掌握解方程的方法。

教学准备:教学课件。

教学流程:

一、复习铺垫:

1、教师:前面我们学了方程的意义,你还记得什么叫方程吗?(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方程。)怎样判断一个式子是不是方程?

2、判断下面哪些是方程吗?

(1)a+24=73       (2)4x<36+17       (3)234÷a>12

(4)72=x+16        (5)x+85            (6)25÷y=0.6

3、教师:上节课我们还通过玩天平游戏认识了等式的基本性质,还记得等式的基本性质吗?

4、新课引入:这节课,我们就来应用等式的基本性质去解简易方程。(板书课题:解简易方程)在学习解简易方程前,我们先来认识两个概念----方程的解和解方程。

二、探究新知:

认识方程的解和解方程:

1、看图写方程。

出示上节课用天平称一杯水的情景图。(100+X=250)

2、求方程中的未知数

教师:那么方程中的x等于多少呢?请同学们同桌交流,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学生交流后汇报:

方法一:根据加减法之间的关系250-100=150,所以X=150

方法二:根据数的组成100+150=250,所以X=150

方法三:100+X=250=100+150,所以X=150

方法四:假如在方程左右两边同时减去100,那么也可得出X=150

3、引出方程的解和解方程的概念。

教师:使方程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知数的值,叫做方程的解。像上面,x=150就是方程100+x=250的解。而求方程的解的过程叫做解方程。

4、辨析方程的解和解方程两个概念。

教师:方程的解和解方程这两个概念有什么区别?

5、完成课本57页做一做:X=3是方程5X=15的解吗?X=2呢?

探究例1:

1、出示例1图,让学生说图意后列出方程。

2、课件出示天平图,引导学生利用天平保持平衡的道理理解解方程的方法。

3、学生独立完成解方程,并板示,着重强调解方程的步骤和书写格式。

x+3=9

解:  x +3-3=9-3

x =6

4、引导学生检验方程的解。

探究例2:

1、引入和出示例2:前面我们利用天平保持平衡的道理求出了方程x+3=9的解,下面我们再利用天平保持平衡的道理来求出方程3X=18的解,同学们有信心吗?

2、课件出示天平图,引导学生利用天平保持平衡的道理理解解方程的方法。

3、学生独立完成解方程。

3x=18

解:  3x÷3=18÷3

x =6

方法总结:

1、交流讨论:如果方程两边同时加上或乘以一个数,左右两边会相等吗?

2、总结:利用天平保持平衡的道理(也就是等式的基本性质)等式两边都加上或减去(乘或除以相同的数),可以求出方程的解。

三、应用巩固:

1、完成课本59页“做一做”的第1题,先找到等量关系,再列出方程并解方程。

2、解方程。

x+3.2=4.6          x-1.8=4           x-2=15

1.6x=6.4            x÷7=0.3          x÷3=2.1

3、我会选

(1)32+χ=76的解是(   )

A、χ=42      B、χ=144     C、χ=44

(2) χ-12=4的解是(   )

A、χ=8      B、χ=16     C、χ=23

(3)5χ=60的解是(   )

A、χ=65      B、χ=55     C、χ=12

(4) χ ÷20 =5的解是(   )

A、χ=15      B、χ=100     C、χ=4

4、解决问题。

教师:请同学们认真观察图,你能根据题意列出方程并解方程吗?

四、全课小结、课外延伸:

教师: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请同学们思考生活中哪些问题可以运用解方程和知识帮我们解决问题,把你想到的和同伴一起分享。

五、知识扩展:

1、引出讨论:如果在解方程时,遇到减数或除数是未知数时,利用等式的基本性质如何解呢?

2、解方程。

100- x =15                  180÷x=30

课后反思:

学生在解方程的时候都喜欢用等式各部分间的关系来解,很少用到天平原理,不管用什么方法,只要能解对方程就可以了,但用等式各部分间关系解题时,要与学生强调加、减、乘、除各运算在移到数字的时候,符号有什么的变化,学生也常在这些地方出错。

篇2:课题:解方程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五年级上册)

教学内容:P105~106页例5、6和做一做。

教学目标:

1、初步学会ax±bx=c这一类简易方程的解法,知道计算这类方程的道理。

2、能正确解ax+bx=c的方程,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3、渗透事物之间相互联系又相互转化的观点。培养学生认真计算,自觉检验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ax+bx=c这一类方程的解法。

教学难点:化简形如ax+bx的含有字母的式子。

教学过程:

一、复习

解下列方程

3x-43=273x+4×3=27

二、新授

1、出示下图:看图自己提出数学问题并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

板书: 4x+3x(4+3)x

说明:这个式子中含有两个未知数。这就是今天要学习的解简易方程。(板书课题)

(1)这个式子怎样计算呢?学生分组讨论怎样计算,师巡视。

(2)分组汇报讨论结果:可能出现两种情况:一种认为4x表示4个x,3x表示3个x,4x+3x一共是(4+3)个x,也就是7x。或者先求一共有多少部车:4+3,再求一共多少元,就是(4+3)x=7x。

(3)教师对两种思考给以充分肯定后说明:两种思考方法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最后的结果都是正确的。板书如下:

4x+3x=(4+3)x=7x

答:这一天共卖出玩具车7X元。

(4)思考:上午比下午多卖多少元?口头列式后,板书:4X-3X=X。

(5)订正并提示:1个x,可以写成x,1可以省略不写。

(6)引导学生小结:一个式子中如果含有两个x的加减法,可以根据乘法分配律和式子所表示的意义,将x前面的因数相加或相减,再乘以x,计算出结果。

(7)练习:

4X+5X= 3.5t-t= 7b+b= 12a-2a-4a=

3X+6X-8X= 2X+5X+3=

学生自己计算结果,集体订正。

订正时注意特殊类型如:3.5t-t3x+6x-8x 2X+5X+3

2、将上题补充条件和问题:“玩具车一天共卖得56元,每辆玩具车多少钱?”

(1)生尝试列方程解答,师个别指导。

(2)集体订正,让学生讲计算过程,并板书解题过程。

解方程4x+3x=56

解: 7x=56

x=8

检验:把x=8代入原方程。

左边=4×8+3×8=56,右边=56。

左边=右边

所以x=5是原方程的解。

3、练习:P106做一做:独立完成,集体订正,计算小数时要注意小数点。

4、拓展:

师:其实,用方程解决问题在人类历史上早有出现,你们知道吗?请看书P106。

生看书后让他们谈一谈自己的古朴,以激发他们热爱数学的感情。

三、巩固练习

1、判断正误,对的画“√”,错的画“X”

(1)5x-4.7x==1.7x()

(2)8x+0.06x=8.06x()

(3)3.5x-x=3.4x()

2、P107第4题。

3、对比练习:解下列方程

3X+2=20 3X+2X=20 3X+2X+5=20

4、全课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的方程与前几节课学习的方程有什么不同?解这样的方程首先应该怎么做?

四、作业

篇3:课题:解方程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五年级上册)

师:解方程的第二步,方程两边同时进行计算,得出χ的值。左边χ+3-3,等于什么?

生:等于χ。

师:(板书:χ)右边9-3呢?

生:等于6。

师:(板书:=6)天平在变化的过程中,始终保持平衡,说明解方程时,得到的每一步都是等式,要求大家把所有的等号对整齐。为了把等号对整齐,一般要把“解”写到前面一点。

师:χ=6是不是这个方程的解?验算一下就知道了!把χ=6代入方程中,看方程的两边是否相等。我们一起来写验算过程。

师:先看方程左边,(板书:方程左边=χ+3)把χ=6代入方程中,χ+3就变成了几加3?

生:6+3

师:(板书:=6+3)6+3等于9。(板书:=9)方程左边等于9。再看看方程右边等于几?

生:等于9。

师:也是等于9。方程左边等于9,方程右边也等于9,说明了什么?

生:方程左边等于方程右边,χ=6是这个方程的解。

师:(板书:=方程右边)最后,下结论:所以,χ=6是方程的解。(板书:所以,χ=6是方程的解。)

师:验算的过程就写完了。现在,请同学们把课本打开,翻到58页,请小组的同学一边对照书中解方程的过程,一边讨论:解方程需要注意什么?(小组讨论)

师:现在,请同学们说一说:解方程需要注意什么?

生:……

师:还有没有要补充的?

生:……

师:把刚才几位同学说的,合起来就很完整了。会解方程了吗?

生:会了。

师:那就试一试!(解方程χ+7=10)

师:哪位同学愿意到黑板上来做?请你来吧!

(学生做题)

师:都做完了吗?一起来看看这位同学做的!你们觉得他做得好不好?

生:他全部都做对了。

生:我觉得有一点不好,他把等号没有对整齐!……

师:刚才这位同学给你提的意见能接受吗?

生:能!

师:有错就改就是好孩子!解方程不仅要注意方法,还要注意书写格式。做完后还要养成验算的好习惯。

师:老师还有一个问题想请教一下:为什么要在方程的两边同时减去7?

生:左边减去7是为了是方程左边只剩χ,右边减去7是为了使方程两边仍然相等!

师:说得很好!这道题你们都解对了吗?

生:解对了!

师:你们真聪明!一下子都学会了!老师还想考考大家,出一个和它们不一样的方程:χ-3=9

你们会做吗?

生:会!

师:这题也会呀!那好,试试看吧!请同学们先独立完成,然后在小组内进行交流。(点一名学生板演)

师:一起来看看黑板上的作业!他做得怎样?

生:做得很好,……

师:谁来说说:为什么要在方程的两边同时加上3?

生:是为了使方程左边只剩χ而有保持两边仍然相等!

师:你们同意他的说法吗?

生:同意!

师:看来,你们已经掌握解方程的方法了!

三、拓展应用

师:解方程还能帮助我们解决很多生活中的问题呢!

请看大屏幕:(课件出示)能解决吗?

师:能!

师:开始吧!(注意:可以不写出演算的过程,但是要进行口头验算。)

学生做题后汇报交流!

四、课堂小结

师:同学们真不了不起,不但学会了解方程,还学会了用解方程的方法解决问题!

篇4:课题:解方程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五年级上册)

教学内容:教材第61页例4,练习十一的第9-11题。

教学目标:

1、理解和掌握列方程解答问题的步骤和基本方法,能够正确列出ax=b的方程解答比较容易的问题。

2、自主探究,正确地列出方程解答问题。

3、培养学生独立探究的好习惯,并渗透环保教育。

教学重点:能够正确列出ax=b的方程解答比较容易的问题。

教学难点:根据题意找到等量关系,列出方程。

教学准备:例题情境图。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你知道一个滴水的水龙头每分钟浪费多少水吗?如果想要知道每分钟浪费的水,你能想到什么办法?

介绍教材中一位少先队员的做法:拿桶接了一段时间,然后称出其一共接了多少质量的水。

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这个问题。[板书课题:解方程]

二、探究新知

1、出示教材第61页例4的情境图,组织学生审题,分析题目的已知条件和问题。

2、找出题目的等量关系。

提问:半小时的接水量表示什么?

每分钟滴水量、30分钟、半小时的滴水量三者之间有什么关系?

[板书:每分钟滴水量×30=半小时滴水量

半小时滴水量÷每分钟滴水量=30

半小时滴水量÷30=每分钟滴水量]

3、根据等量关系式,哪些量是已知的?哪些量是未知的?我们应该设哪个量为未知数?

[板书:设每分钟滴水量为X克]

怎样根据等量关系列出议程,与同位说一说自己的想法。

提醒:设每分钟滴水量为X克,与已知条件“共接水1.8千克”单位不一致,应该怎样解决呢?

[板书:1.8kg=1800g]

组织学生列出方程,并在课本上完成解题过程的填空。提醒学生要验算。指名学生回答,集体订正。

[板书:解;设每分钟滴水量为X克。

每分钟滴的水×30=半小时滴的水

1.8kg=1800g

30x=1800

30x÷30=1800÷30

x=600

与同位交流验算的过程,集体核对。

三、巩固练习

1、教材练习十一第6题。让学生找出题目中的数量关系,指名口答。再根据数量关系列出方程解答。

2、实践运用

学校买来20米长的布,准备做16件儿童表演服。每件儿童表演服用布多少米?

王老师买奖品,其中有42棵练习本,是日记本的3倍。日记本有多少本?

四、全课小结:说说你今天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解方程

例4

解:设每分钟滴水量为X克。

每分钟滴的水×30=半小时滴的水

1.8kg=1800g

30x=1800

30x÷30=1800÷30

x=600

验算(略)答(略)

课后小记:

校领导对本课教学设计提出以下意见和建议:

1、从课堂反馈来看,本课的导入问题设计不太合适。当问“想要知道每分钟浪费的水,你能想到什么办法”时,学生回答拿一个容器接水龙头的滴水,1分钟后用工具测量所接水的质量。如果按学生的方法已经能够直接测量出结果,那还需要列方程解答吗?所以建议先出示“一个滴水的水龙头浪费水,同学们拿桶接了半小时,共接了1.8千克水。”然后请同学们思考知道这两个条件可以求出什么问题,如何用算术方法解答,并说明列式理由。这样既能够直奔主题,又能够使学生主动思考三个数量之间的关系。

2学生质疑“我想知道这个水龙头1小时共浪费多少水”,教师以这个问题不是咱们本节课研究的重点,只请一名学生口头列式并计算出结果后即一笔带过。其实,这里可适当拓展,让学生也试着分析其数量关系式。

3学生在新授前通过预习共提出了以下五个想要了解的问题“我想知道这个水龙头1小时共浪费多少水”、“怎样求每分钟滴水量为多少”、“为什么要将1.8千克要化成克”、“列的方程是不是已经学过的”“这题除书上的解法外还有没有其他解法”5个问题。我在新授前解决了第1个问题,紧接着我将学生的问题按照教学的顺序重新进行了编号,在教学中接号依次解决。校领导建议这些问题不必编号,当教师进行到某个教学环节时,适时指明所需要解决的相应问题即可。

4在评课时,校领导首先让我自己谈一谈本课最成功与失败之处。当时,我就谈到学生质疑的水平还有待提高,他们只重结果,却没有刨根问底的精神。大家普遍只关注到怎样解决这一实际问题,却少有人去关注为什么可以这样列方程(算式)。在本课的教学中,我是在引导学生读题后,要求学生去分析三种数量之间的关系,再选择其中最喜欢的一种列方程或算式解答。等量关系的引入很被动,学生解决也很被动,此处他们的学习热情较质疑时明显下降。如何调整教学,能够使他们的情绪始终高昂呢?校领导建议: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再大胆些,放得更开些,由于有例3的学习作基础,这里可以放手让学生先尝试解答例题,不会的学生可以建议他们翻开书本自学,其他学生则独立完成。在全班交流时,通过追问的方式将三种数量关系式一一呈现出来。这样的学习就是自主探究式的学习,这样的学习,学生学得更积极主动。

5、当教学完三种不同解法后,我请学生对不同解法进行点评,他们补充并完善了板书中的设和答,我也就顺手将答板书在黑板上,最后才对结果进行了验算。其实这种做法不严谨,应该先引导学生验算完后再写答,因为如果在难处中发现有错可以修正,不能写完答后再验算。

再教改进设计:

补充复习环节,请学生思考要求下列问题必须知道哪两个条件:

还剩多少米布?

要求速度

平均每天跑多少米?

平均每分钟浪费多少水?

由最后一个问题直接引入本课的学习。这样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提高分析数量关系的能力,同时能够顺畅地引入新课的学习。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第三5页例1。练习十二的第1-6题。

教学目标:

1.学生能根据等式的基本性质解形如ax±b=c的方程,初步学会列方程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培养学生抽象概括的能力,发展学生思维灵活性,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

3.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数学运用意识与规范书写和自觉检验的习惯。

教学重点:掌握解形如ax±b=c方程的解法。

教学难点:正确找出数量间的相等关系,列出方程。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

1、解方程。

X-2.5=10

0.4X=12

3.2+X=40

2、根据下列句子说出其数量间相等的关系。

1)女生比男生人数的3倍少10人。

2)这个月比上个月水电费的2倍多200元。

二、情景导入:

1、同学们见过足球吧?(出示1个足球)那你们观察过足球上的花纹有什么特点呢?

(出示例1)一起观察挂图,问:同学们能从图中获得什么信息?要求什么问题?

2、师:几位同学的观察能力都很强。老师还知道:那款黑白相间的足球是1970年墨西哥世界杯的比赛用球,此后的一系列世界杯用球都是在此基础上加以改进的。

三、探究新知:

1、小组合作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

师:刚才有一位同学想知道黑色皮有多少块,用我们学过的知识怎样解决黑色皮有多少块呢?

小组讨论,合作交流:

(一部分学生用算术的方法解答,在学生讲解题思路时,老师可以用线路图表示;另一部分学生找到题中的等量关系,并依据等量关系式列出方程;还有另外的学生找到另外的等量关系式,列方程。)

师:第一小组的同学用我们前面学过的知识成功的解决了这个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运用画线段图的方法,帮助分析,很善于动脑。其他同学依据不同的数据关系列出较复杂的方程,怎样解答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稍复杂的方程”。(板书课题)

2、小组合作探究稍复杂方程的解法:

1)生:我们还可以用黑色皮的块数×2=白色皮的块数+4这个等量关系式列方程,最后求出X=12,还要检验12是不是这个方程的解。(学生在黑板上展示解方程的步骤)

师:这位同学特别会想办法,利用我们原来学过简单方程的方法解决了这个问题,而且还有检验方程的好习惯。但像2X-20=4和2X-4=20这样的方程能转化成我们原来学过的简单的方程再解答吗?

2)(两个学生在黑板上展示两个不同方程的解法步骤,并检验)

师:同学们真了不起,这几个小组解答较复杂的方程都是先转化成简单的方程,然后用学过的知识去解决。请同学们不要忘记,最后要检验结果是否正确。

大家在用方程解决问题的时候,有什么共同特点吗?步骤是什么呢?

(生答完特点后,师生共同总结列方程解决问题的步骤:

①弄清题意,找出未知数用X表示;

②分析、找出数量间的相等关系,列方程;

③解方程;

④检验并写答语。)

四、巩固拓展:

1、解下列方程

4X+13=365

8+4X=56

3X-2=28

2、说出数量间相等的关系。

故宫的面积比天安门广场面积的2倍少16万平方米。

猎豹的速度比大象的2倍还多30千米。

亚洲的面积比大洋洲面积的4倍还多812万平方千米。

地球绕太阳一周的时间比水星绕太阳一周所用时间的4倍还多13天。

3、P66第二题

五、全课总结:

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作业:P66-P67练习十二1、3、4

板书设计:稍复杂的方程

例1

解:设共有X块黑色皮。

黑色皮的块数×2-白色皮的块数=4

2X-20=4

2X-20+20=4+20

2X=24

2X÷2=24÷2

X=12

验算:方程左边=2X-20=2×12-20=4

方程的右边=4

左边=右边

所以X=12是方程的解

答:共有12块黑色皮。

课后小记:

本节课担负着双重任务,不仅要引导学生正确分析等量关系,学会列方程,同时还要教会他们解形如ax±b=c的方程,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要注意节奏的调控,重难点处应把握好轻重缓急。

在尝试用算术方法解答此题过程时,我班学生错误频频。有的用20÷2-4,还有的用(20-4)÷2……。当然,也正是由于有了这些错误才使得学生对方程充满期待,正是因为这些错误才使学生倍感方程的“好”、“顺”、“易”。所以,错误并不可怕,合理利用它可以成为课堂的“催化剂”、“助动器”。

在教学例题时,我根据学生思维特点将教材中介绍的方程“2X-20=4”改为了“2X-4=20”对学生进行重点指导。因为根据条件“白色皮比黑色皮的2倍少4块”学生更容易分析得出“黑色皮的块数×2-4=白色皮的块数”的等量关系式。

篇5:课题:解方程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五年级上册)

掌握数量关系是正确解答应用题的关键。有时应用题的解答也有技巧,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这样一道题。

李大伯跑1.5千米,用了11.7分钟。李大伯跑1千米平均需要多少分钟?

同学们都知道这道题是用除法计算,

那么是:1.5千米÷11.7分钟

还是:11.7分钟÷1.5千米呢?老师介绍几种方法。

一、同学们可以这样想:看要求的量的单位。这道题是求“多少分钟”,应把11.7分钟平均分到1.5千米里,看看每千米平均需要多少分钟,所以算式是:11.7分钟÷1.5千米。如果是求“李大伯平均每分钟跑多少千米”

算式为:1.5千米÷11.7分钟

二、同学们还可以这样想:把题中的小数转化成整数。“李大伯跑2千米,用了12分钟。李大伯跑1千米平均需要多少分钟?”很容易理解为:12分钟÷2千米

即解答方法为:时间除以路程

第三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 概念和公式归纳

姓名

一、概念:

1、两个面相交的边叫做棱。三条棱相交的点叫做顶点。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分别叫做长方体的长、宽、高。

2、由6个长方形(特殊情况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围成的立体图形叫做长方体。在一个长方体中,相对面完全相同,相对的棱长度相等。

3、由6个完全相同的正方形围成的立体图形叫做正方体(也叫做立方体)。正方体有12条棱,它们的长度都相等,所有的面都完全相同。

4、长方体和正方体的面、棱和顶点的数目都一样,只是正方体的棱长都相等,正方体可以说是长、宽、高都相等的长方体,它是一种特殊的长方体。

5、长方体或正方体6个面和总面积叫做它的表面积。

6、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

7、容器所能容纳物体的体积通常叫做它们的容积。

8、a读作“a的立方”表示3个a相乘,(即aaa)

二、计算公式:

长方体公式:棱长和=(长+宽+高)×4

底面积(占地面积、横截面积、上面积)=长×宽

侧面积(左面、右面)=宽×高 前(后)面积=长×高

表面积=(长×宽+长×高+宽×高)×2

没盖的表面积=长×宽+(长×高+宽×高)×2

或=(长×宽+长×高+宽×高)×2-长×宽

体积(容积)=长×宽×高

长=体积÷宽÷高

宽=体积÷长÷高

高=体积÷长÷宽

体积(容积)=底面积×高

底面积=体积÷高高=体积÷底面积

正方体公式:

棱长和=棱长×12 棱长=棱长和÷12

表面积=棱长×棱长×6 (任意一个面积×6)

没盖的表面积=棱长×棱长×5

体积(容积)=棱长×棱长×棱长=底面积×棱长

三、体积单位换算:

高级单位化成低级单位乘进率

低级单位化成高级单位除以进率

进率: 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1000000立方厘米

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1升=1000毫升

篇6:课题:解方程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五年级上册)

课题:观察物体和多边形的面积。

复习目标:

1、能从观察不同的角度观察物体,并画出平面图。

2、回顾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并能灵活运用公式解决问题。

3、能运用公式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4、会计算组合图形的面积。

复习过程:

一、基础再现:

S=abS=ahS=ah÷2

S=(a+b)h÷2

二、基本练习

1.一个长方形框架,拉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后,()不变,()变小。

2.两个一样的梯形可以拼成一个(),它的底边等于梯形的()。

3.一个三角形的面积是60米,底边是12米,高(),与它等底等高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

4.一个三角形和一个平行四边形面积和底边都相等,三角形的高是12厘米,平行四边形的高是()

5.想法计算图形的面积。

6.一块梯形的果园,上底是250米,下底是350米,高100米,平均每公顷收苹果2.5吨,这个果园可以收多少苹果?

三、作业

1.总复习第6、7、8题。

2.P124第7、8、9、10、11题。

课后反思:

第三课时

课题:简易方程

复习目标:

1.会用字母表示数、数量、定律和计算公式。

2.理解方程的意义,会判断方程。能解方程并验算。

3.能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复习过程:

一、概念回顾。

1.什么叫做方程?等式与方程有什么区别和联系?什么叫做方程的解和解方程?

2.用字母表示数应该注意什么?

3.用方程解决问题的步骤是什么?

二、基本练习:

1.方程0.6X=3的解是()

2.a与b的和的一半是()。

3.梯形面积计算公式用字母表示是(),乘法结合律用字母表示是()。

4.判断。

(1)a×b×8可以简写成ab8。

(2)x+5=4×5是方程。

(3)方程一定是等式。

(4)a的立方等于3个a相加。

(5)a÷b中,a、b可以是任何数。

5.解方程。

10.2-5X=2.23×1.5+6X=335.6X-3.8=1.8

3(X+5)=24600÷(15-X)=200X÷6-2.5=1.1

6.解决问题。

(1)一个三角形的高是6米,底是20米,求面积。(用公式计算。)

(2)妈妈有200元钱,是小红的4倍多20元,小红有多少元?

(3)爸爸的年龄比儿子大32岁,是儿子年龄的9倍,爸爸和儿子各多少岁?

(4)学校买10套课桌用500元,已知桌子的单价是凳子的4倍,每张桌子多少元?

三、作业。

板书设计

课后反思:

第四课时

课题:可能性和编码

复习目标:

1、认识简单的可能性事件。

2、会求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并用分数表示。

3、通过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例,使学生初步体会数字编码思想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4、让学生学会运用数进行编码,初步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一、基本练习。

1、盒子中有红、白、黄、绿四种颜色的球各一个,只取一次,拿出红色球的可能性是多少?白色呢?

2、商场促销,将奖品放置于1到10号的罐子里,幸运顾客有一次猜奖机会,一位顾客猜中得奖的可能性是多少?

3、盒子中有红色球8个,蓝色球10个,取一次,取出红色球的可能性大还是蓝色球?

4、说出下面各组数据的中位数。

(1)35896

(2)251413182016

(3)

姓名 李明 陈东 刘云 马刚 王明 张炎 赵丽

成绩/米 6.8 4.7 5.8 4.7 4.6 4.1 3.2

5、介绍你自己的身份证号码,并说出各数字代表什么意义?

6、游戏:妈妈的卡片写有2、3、4、5、6,妹妹的卡片写有1、8、9、10、7,(1)每人任意出一张,有多少种可能?

(2)每人出一张,和为单数妈妈胜,和为双数妹妹胜,这公平吗?为什么?

(3)你能设计一个公平的游戏规则吗?

二、作业

1.P122

2.P125第12--17题。

板书设计:

篇7:课题:解方程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五年级上册)

编写者单位:绍兴县孙端镇中心小学编写者姓名:鲁明娣编号:

教学内容 列方程解决问题例4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用方程来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编者选择生活中的节水问题作为题材,以会解决形如ax=b的方程为前提,学生有了例2、例3作基础,能自己分析数量关系,找出数量关系,列出方程并解答,因此在例4解题过程中,可以让学生自主探究提醒学生不要忘记验算。

学情分析 在此之前学生已掌握ax=b这类方程的解法,能根据数量关系列方程等,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分析数量关系,多角度的思考问题,多做找数量关系的练习,在具体过程中让学生感受列方程应用题的优越性,把握列方程解应用题特点和关键。

教学目标 1、进一步学会如何利用方程来解决应用题

2、能比较熟练地解方程

3、进一步提高分析数量关系的能力

教学重点 能根据数量关系列方程解应用题

教学难点 能根据题意找数量关系并列出方程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修改意见

一、复习铺垫

师:要知道一本书还剩多少页没看,需要知道什么?

生:一本书有多少页和看了多少页

师:要知道要知道自己每分钟跑多少米,可以怎样获取必要的信息?

生:拿秒表测出自己的速度

生:知道跑的时间,和路程就能知道自己跑的速度生……

二、新课教学

1、出示某地区干涸的图片和一个滴水龙头的图片

师:同学们,你们看了这些照片想说些什么?

生:我们一些有水的地方要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

生:……

师:那你知道一个滴水的水龙头每分钟要浪费要多少水吗?(学生猜测)

师:如果你想知道每分钟浪费多少水,可以怎么办

生:我可以做实验测一下

2、一位少先队员做了一个实验,拿桶接了半小时称得共接了1.8kg

师:每分钟滴水量与半小时滴水量之间有什么关系?

师:你能根据题意找出数量关系吗?

生1:每分钟的滴水量×30=30分钟的滴水量

生2:30分钟的滴水量÷每分钟滴水量=30

生3:30分钟的滴水量÷30=每分钟的滴水量

师:你选择哪个数量关系?为什么?

生:选择1,因为乘法表示比除法表示更容易思考

师:设每分钟滴水浪为x克,它与已知条件“共接水1.8kg单位不统一怎么办?

生:半小时=30分1.8kg=1800g

师:请你动笔列出方程,并解答

请一位学生板书,并解答

师:同桌相互口头交流检验过程

师:小组讨论在解方程过程中要注意些什么?

生:等号对齐,两边要同时,还要验算

总结:(1)解方程时应该先写什么?(解)

(2)根据什么计算(数量关系)

(3)等号应怎么写?(等号对齐)

(4)怎样检查解方程是否正确?

(检验注意书写格式)教师根据学生回答进行板书

师:以后解方程时要求检验、写检验过程,没有要求检验的,要进行口头检验,养成口头检验的习惯

三、拓展练习

1、为了保护环境,又新小学开展了一系列的活动

你能看图找数量关系,并根据数量关系列出方程吗

2、同学们通过调查发现,每平方米阔叶林每天能制造75kg氧气,是每平方米草地每天制造氧气的5倍,每平方米草地每天能制造多少氧气?

师:你能根据题意列出数量关系吗?并根据数量关系列出方程

3、五年级(3)班环保小组成员小明收集费电池,称得一节5号电池重20k,一节1号电池是5号电池的4.5倍,每节1号电池重多少千克?

① 同桌相互说说数量关系

② 根据数量关系列方程

③ 同桌口头说说检验过程

④ 校对

2、如果小明收集了4节1号电池,那么需要收集几节5号电池他们的重量才会相等?

自己找数量关系,根据数量关系列方程,并校对

四、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还有什么疑问吗?

生:我们要节约用水,想出妙方保护环境

生:保护环境从我做起

生:我学到了解方程要注意些什么,还要检验保证解的正确性。

六、板书设计

(1)解方程时应该先写什么?(解)

(2)根据什么计算(数量关系)

(3)等号应怎么写?(等号对齐)

(4)怎样检查解方程是否正确?

篇8:课题:解方程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五年级上册)

一、说教材

1、教材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58-59页,例1例2。

2、教材简析: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学过用字母表示数和数量关系,掌握了求未知数x的方法的基础上学习的。通过学习使学生理解方程的意义、方程的解和解方程等概念,掌握方程与等式之间的关系,掌握解方程的一般步骤,为今后学习列方程解应用题解决实际问题打下基础。

3、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方程的意义、方程的解和解方程的概念,掌握方程与等式之间的关系。

(2)掌握解方程的一般步骤,会解简单的方程,培养学生检验的习惯,提高计算能力。

(3)结合教学,培养学生事实求是的学习态度,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渗透一一对应的数学思想。

4、教学重点及难点:理解方程的意义,掌握方程与等式之间的关系。

教具:天平一只,算式卡片若干张,茶叶筒一只。

二、说教法学法

(一)创设情境,自主体验

本课以游戏导入,通过创设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以激趣为基点,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让学生在操作、观察、交流等活动中感知平衡,自主体验,积累数学材料,为更好地引入新课,理解概念作铺垫。并且无论是生活中有趣的平衡现象,还是天平称东西的实际状态,都无不放射出科学的光芒,它们带给学生的不仅仅是兴趣的激发,知识的体验,更有潜在的科学态度和求真求实的精神。(二)突出重点,自主探索

理解方程的意义,掌握方程与等式之间的关系是本课教学的重点,让学生通过列式观察,自主探索,分析比较,逐次分类,讨论举例等一系列活动去理解方程的意义,掌握方程与等式之间的关系。使学生把知识探究和能力培养溶为一体,锻炼了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使学生学得主动,学得投入。同时层层深入的设疑和引导也渗透了教师对学生科学思维的鼓励和培养,使学生在探索与实践中不断亲历求知的过程,如剥茧抽丝般汲取知识的养分。

(三)自学思考,获取新知

在教学解方程和方程的解的概念时,通过出示两道自学思考题(1)什么叫方程的解?请举例说明。(2)什么叫解方程?请举例说明。”改变了以示范、讲解为主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带着问题通过自学课本,将枯燥乏味的理论概念转化为具体的例子加以阐明,既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也解决了数学知识的抽象性与小学生思维依赖于直观这一矛盾。

正是基于以上考虑,在教学解方程的一般步骤和检验方法时,也采用了让学生通过自学来掌握检验的方法及规范书写格式。

(四)使用交流,注重评价

篇9:课题:解方程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五年级上册)

教学目标

1.认识“魂、幽”等12个生字,会写“魂,缕”等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幽芳、漂泊”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懂课文,说说课文从那几件事情感受外祖父的思乡之情。

3.领悟梅花不畏“风欺雪压”的品格。

教学重点

体会“梅花魂”的含义和华侨眷恋祖国的情怀。

教学准备

1.查找有关梅花的资料,了解梅花的特点。

2.自学生字词。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魂、幽”等12个生字,会写“魂,缕”等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幽芳、漂泊”等词语。

2. 整体感知课文,弄清课文从那几件事情感受外祖父的思乡之情。

3.学习第二自然段,体会思乡之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揭题

1.我国古代文人墨客写了许多动人的诗篇来赞美花中君子。你知道我国花中四君子都有什么吗?(梅、兰、竹、菊)

2.(教师板书“梅花”二字。)你见过梅花吗?你知道梅花的品格吗?学生相互交流课前查找的有关资料。(播放一幅幅梅花图片。)

3.(教师板书“魂”字。)查字典说说“魂”字的意思。

4.揭题,质疑。

教师过渡语:是啊,梅花只不过是一种植物,它何来之魂?这个“魂”在文中指什么呢?让我们带着疑问走进课文,解答心中的困惑。

二、初读感知

1.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小组伙伴之间互相读课文,交流自读生字新词的效果。

3.全班交流,指名分段读。一些较拗口的地方提醒学生多读几遍。

4.用较快的速度再次阅读全文,想一想课文主要写了几件事?(五件事:a.外祖父常常教“我”读唐诗宋词,还常流眼泪、b.外祖父对墨梅图分外珍惜,“我”不小心弄脏,他竞大发脾气。c.外祖父因不能回国而难过得哭了。d.外祖父将最宝贵的墨梅图送给了“我”。e.分别那天,外祖父又把绣着梅花的手绢送给“我”。)

5. 试着给每件事拟个小标题。( 吟诗词流泪  珍爱墨梅图  分别时痛哭  赠送墨梅图  送梅花手绢)

三、合作交流

1.讨论交流:比较课文中首尾两段,你发现了什么?(第一自然段作者由梅花想到了外祖父,最后一个自然段作者又由梅花图想到了外祖父那颗眷恋祖国的心。在写法上这是首尾呼应。)

2.文中的外祖父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例:外祖父思念故乡、珍爱梅花。

四、交流第一件事,体会思乡之情 1.首先,让我们把目光集中在第二自然段,自由地读一读这段话,你的心里是不是产生了很大的疑问呢?(为什么外祖父读到这些诗句会流泪?)

2.(出示)

每当读到“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之类的句子,常会有一颗两颗冰凉的泪珠落在我的腮边、手背。

⑴读诗

⑵了解诗意(深深的思念之情,深深的忧愁之情)

⑶想象,体会情感:每当读到这些句子,外祖父的思绪就飘啊飘,飘到了家乡的小院里,飘到了家乡的小学堂里,飘到了家乡的田野里,飘到了他记忆中的每一个地方,他想起了--(伤心 悲伤 难受等)

⑷朗读练习。

五、积累运用

1.抄写生字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作业指导 P11  1、2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1.研读重点句子,体会作者的对梅花的深厚感情,对故乡,对祖国的深厚感情。

2.结合诗句深入体会,体会情感的升华。

3.课外拓展,美读古诗文,丰富积累古诗文,增强情感。学习课文借物喻人的写法进行小练笔。

二、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一、回顾感知

同学们,读了梅花魂这篇课文,我们知道了一位老华侨外祖父的故事,那么课文主要描写了外祖父的哪些事情呢?

(吟诗词流泪 珍爱墨梅图  分别时痛哭 赠送墨梅图  送梅花手绢)

二、精读感悟与梅花有关的事例 1.珍惜墨梅图

⑴默读第3自然段,你能感受到外祖父对梅花的钟爱吗?

(领会“古玩”--不甚在意;“墨梅图”--碰不得)

“古玩”(古董),所有的古董最大的特点是--(年代久远,价值很高等),可老人的态度是--“不甚在意”,换一个词也可以说(不太在乎,不是很在意等)(朗读练习)

⑵“这清白的梅花,是玷污得的吗?”意思是--(请多名学生改成肯定句,朗读训斥的语气)

⑶你还从哪里感受到外祖父钟爱梅花?(动作描写;朗读练习)

2.外祖父为什么如此钟爱梅花呢?梅花到底有什么特点呢?请同学们继续默读课文,划出相关的词句,写写你的感受。

⑴出示:

这梅花,是我们中国最有名的花。旁的花,大抵是春暖才开花,她却不一样,愈是寒冷,愈是风欺雪压,花开得愈精神,愈秀气。她是最有品格、最有灵魂、最有骨气的!

⑵理解梅花的坚强不屈的精神。(朗读练习)

⑶理解梅花是有气节的中国人的代表,是中华民族的代表。(朗读练习)

在外祖父的眼中,梅花魂其实就是什么魂?(板书:中华魂)

⑷齐读13自然段。

⑸正是对梅花的钟爱,离别前外祖父郑重地把珍贵的墨梅图和梅花手绢送给了莺儿。其实莺儿哪里只是带走了这两样东西,更带走了什么?(一位身在异国的华侨老人一颗思念家乡眷恋祖国的心。)

三、体会文章的表达方式 学习第5课时,我们通过一个个不同的景物,一次次感受到思乡爱国之情,今天,我们又一次感受到海外游子对祖国的眷恋之情。我们是怎样感受到的呢?(从一个个具体的事例中,感受外祖父爱梅、思乡、眷恋祖国的情感。)

四、想象练笔,升华情感。

今天,看着梅花图和绣有梅花的手绢,莺儿又打开了印有梅花图案的日记本,想着漂泊他乡、葬身异国的外祖父,写下了这样几句话:亲爱的外祖父……(请你以莺儿的身份来写这几句话)

(思念外祖父之情,回忆外祖父对祖国和家乡的思念,作者对这幅墨梅图今后会怎样保存着,以梅花精神作为自己的努力方向等。)

五、总结全文 同学们,海外的华侨华人,无论离开祖国多远,思乡爱国之情都是绵绵不断的。请大家静静地听,耳边传来的是让每一位漂泊在外的游子都为之震动的歌声。(播放课件:《我的中国心》)

六、作业指导 见课件

七、教学感受

篇10:课题:解方程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五年级上册)

九年义务教育人教版六年制小学数学第九册第二单元的《相遇问题》

2、教材分析及学生特点:

相遇问题是和人们生活、生产息息相关的数学的知识。本课研究两个物体在运动中的速度、时间和路程的数量关系。在这之前,学生已掌握的是关于一个物体运动的情况,了解了速度、时间、路程的相关概念,有一定的生活经验,但欠缺生活经验与所学知识之间的联系。

3、设计思想及理念

设计思想:

(1)注重生活资源与课堂资源的整合,为学生创新奠定必要的认知基础。

(2)注重数学素养和信息素养的整合,为学生创新提供另一条思考的路径。

理念:

(1)注重将已有的知识、经验与教师通过书本、网络所提供的资源进行整合,从而实现教学目的。

4、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相遇问题的应用题的基本结构,掌握解题方法。

(2)过程与方法:

经历观察、分析、概括的过程,使学生逐步形成观察、分析、概括的能力。通过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A: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活动的热情,培养人人参与学习和自觉把数学知识应用实际生活的意识。

B:培养学生在生活中提出数学问题的意识。

5、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重点:了解相遇问题的应用题的基本结构,掌握解题方法。

难点:掌握相遇问题的出发时间、出发地点、运动方向、运动结果的知识要点及相互关系。

6、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

1、复习旧知,引发联想

画面演示,画外音叙述:

这是一列货车,每小时行50千米,照这样的速度,4小时能行多少千米?

这是一列客车,每小时行60千米,照这样的速度,4小时能行多少千米?

请学生谈谈对这两道题的想法。

2、学生表演,理解概念

刚才,大家对前面的知识掌握的很好,今天,我们就要在速度、时间、路程关系的基础上,研究稍复杂的行程问题(师板书课题)。在学习新课之前,有四个词,请同学们理解一下。可以一人单独思考,用双手演示进行理解,也可以两人配合表演。

屏幕上依次闪动出现:相对、同时、相遇、相距

(1)请学生用动作和语言把这四个词的意思表演出来。注意:相遇与相距的区分。

(2)老师叙述,学生表演。

两个小朋友从甲乙两地同时相对而行,5分钟时,两人相遇了。

提问:问这两位同学,每人走几分钟,再问大家,他们同时走了几分钟。

(二) 尝试探索

1、出示例题

小强和小丽同时从自己家里走向学校。小强每分钟走65米,小丽每分钟走70米。经过4分钟,两人在校门口相遇。他们两家相距多少米?

2、提出问题

看到例题,你会想到什么问题?

师生对问题进行筛选,重点解决下面几个问题:

(1) 他们两1分钟走了多少路?2分钟呢?3分钟呢?

(2) 4分钟的时候会出现什么情况?

(3) 他们相遇时,小强和小丽所走的路程与他们两家相距多少米有什么关系?(让全班同学闭上眼睛思考)

3、列式讨论

(1) 请同学用算式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要能说出每一步的意思。

主要有两种思路:

第一种:65×4+70×4

第二种:(65+70)×4

4、认识速度和

题目中的65米、70米叫做什么?现在把65米和70米合在一起,谁能给这个和,起个合适的名字呢?

5、质疑

“对这道题还有什么不同的想法或问题吗”

(三) 巩固发展

1、基本练习

(1)两只轮船同时从上海和武汉相对开出。从武汉开出的船每小时行26千米,从上海开出的船每小时行17千米,经过25小时两船相遇。上海到武汉的航路长多少千米?

(2)五(1)班举行一个“艺术节”,分配小红和小丽两名同学折纸鹤,小亮折纸花,小红平均每小时折20只纸鹤,小丽平均每小时折25只纸鹤,小亮平均每小时折18朵纸花。这三个同学一起折了2个小时,正好完成任务。一共折了多少只纸鹤?

2、看图说题,列出综合算式。小组讨论,一人说题,其他人列式。

3、游戏

再请两位同学表演,并提问两人相对而行可能出现什么情况?

(1)两人相遇;

(2) 行走一段未相遇;

(3) 相遇后继续行走。

给两位同学带上不同的头饰。头饰上标有65米、70米字样,分别表示速度。

教师一边叙述,一边出示5分钟时间的牌子。

(1) 小红和小丽从甲乙两地同时相对而行,小红每分钟走65米,小丽每分钟走70米,两人走了5分钟相遇,甲乙两地相距多少米?

(2) 小红和小丽从甲乙两地同时相对而行,小红每分钟走65米,小丽每分钟走70米,两人走了5分钟时还相距200米,甲乙两地相距多少米?

篇11:课题:解方程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五年级上册)

3.5元                      3 5角

×   3                      ×  3

1 0. 5 元                   1 0 5角

例2

0. 7 2  扩大到它的100倍     7 2

×   5                  ×     5

3. 6 0                    3 6  0

缩小到它的1/100

六、课后记: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小数乘小数。(P.4~5页的例3和例4、“做一做”,练习一第5-8题。)

教学要求:

1、掌握小数乘法的计算法则,使学生掌握在确定积的小数位时,位数不够的,要在前面

用0补足。

2、比较正确地计算小数乘法,提高计算能力。

3、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和概括能力,以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小数乘法的计算法则。

教学难点:小数乘法中积的小数位数和小数点的定位,乘得的积小数位数不够的,要在前面用0补足。

教学用具:投影、口算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引入尝试

1、出示例3图:孩子们最近我们社区宣传栏的玻璃坏了,你能帮忙算算需要多大的一块玻璃吗?怎么列式?(板书:    0.8 ×1.2)

2、尝试计算

师:上节课我们学习小数乘以整数的计算方法,想想是怎样算的?

师:是把小数转化成整数进行计算的。现在能否还用这个方法来计算1.2×0.8呢?

如果能,应该怎样做?(指名口答,板书学生的讨论结果。)

示范:

1. 2   扩大到它的10倍         1  2

× 0. 8   扩大到它的10倍    ×      8

0.9  6   缩小到它的1/100         9  6

3、1.2×0.8,刚才是怎样进行计算的?

引导学生得出:先把被乘数1.2扩大10倍变成12,积就扩大10倍;再把乘数0.8扩大10倍变成8,积就又扩大10倍,这时的积就扩大了10×10=100倍。要求原来的积,就把乘出来的积96再缩小100倍。

4、观察一下,例3中因数与积的小数位数有什么关系?(因数的位数和等于积的小数位数。) 想一想:6.05×0.82的积中有几位小数?6.052×0.82呢?

5、小结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

师:请做下面一组练习

(1)练习(先口答下列各式积的小数位数,再计算)

(2) 引导学生观察思考。

①你是怎样算的?(先整数法则算出积,再给积点上小数点。)

②怎样点小数点?(因数中有几位小数,就从积的最右边起,数几位,点上小数点。)

③ 计算0.56×0.04时,你们发现了什么?那当乘得的积的小数位数不够时,怎样点小数点?(要在前面用0补足,再点小数点。)

通过通过以上的学习,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小数乘法的计算法则是怎样的?

(3) 根据学生的回答,逐步抽象概括出P.5页上的计算法则,并让学生打开课本齐读教材上的法则。(勾画做记号)

(4)专项练习

①判断,把不对的改正过来。

0.0 2 4                           0.0 1 3

×    0.1 4                      ×   0.0 2 6

9 6                               7 8

2 4                               2 6

0.3 3 6                     0.0 0 0 3 3 8

②根据1056×27=28512,写出下面各题的积。

105.6×2.7=   10.56×0.27=   0.1056×27=   1.056×0.27=

三、应用

1、在下面各式的积中点上小数点。

0 . 5  8         6 . 2  5       2 . 0  4

×    4. 2      × 0 . 1  8     ×    2  8

1  1  6       5  0  0  0     1  6  3  2

2  3  2          6  2  5        4  0  8

2  4  3  6    1  1  2  5  0     5  7  1  2

2、做一做:先判断积里应该有几位小数,再计算。

67×0.3       2.14×6.2

3、P.8页5题。

先让学生说求各种商品的价钱需要知道什么?再让学生口答每种商品的重量,然后分组独立列式计算。

四、体验

回忆这节课学习了什么知识?

五、作业

P.8 7、9题。

P.9 13题。

篇12:课题:解方程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五年级上册)

教学目的:1.掌握比较容易的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会用这种方法计算相应的小数除法.

2.培养学生的类推能力、发散思维能力、分析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

教具准备:视频展示台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 计算下面各题。

┌115÷5=()

23×5=()-│

└115÷23=()

2.计算下面各题并说一说整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2145÷15= 416÷32= 1380÷15=

二、导入新课:

情景图引入新课:同学们你们喜欢锻炼吗?经常锻炼对我们的身体有益,请看王鹏就坚持每天晨跑,请你根据图上信息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出示例1:王鹏坚持晨练。他计划4周跑步22.4千米,平均每周应跑多少千米?教师:求平均每周应跑多少千米,怎样列式?(22.4÷4)板书课题:“小数除以整数”。

三.教学新课:

教师:想一想,被除数是小数该怎么除呢?小组讨论。分组交流讨论情况:

(1) 生:22.4千米=22400米22400÷4=5600米5600米=5.6千米

(2) 还可以列竖式计算。教师:请同学们试着用竖式计算。计算完后,交流自己计算的方法。教师:请学生将自己计算的竖式在视频展示台上展示出来,具体说说你是怎样算的?小数点位置与被除数小数点的位置有什么关系?

引导学生理解后回答“因为在除法算式里,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商就写在哪一位上面,也就是说,被除数和商的相同数位是对齐了的,只有把小数点对齐了,相同数位才对齐了,所以商的小数点要对着被除数的小数点”.

教师:同学们赞同这种说法吗?(赞同)老师也赞同他的分析.

教师:大家会用这种方法计算吗?(会)请同学们用这种方法算一算.

四、巩固练习

完成“做一做”:25.2÷634.5÷15

五、课堂小结(略)

六、课堂作业

练习三的第1、2题

课后小记:

课题二:小数除以整数(二)

教学内容:教科书16~17页的例2、例3和相应的“做一做”中的题目,练习四的第4~8题.

教学目的:1.使学生学会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2. 理解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计算法则跟整数除法之间的关系,促进学习的迁移.

教学过程:

一、复习:

教师出示复习题:

(1)22.4÷4(2)21.45÷15

教师先提问:“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计算时应注意什么?”然后让学生独立完成。

二、新课

1、教学例2.师先让学生根据题意列出算式,再让学生观察被除数与除数有什么特点?(被除数的整数部分比除数小)

问:“被除数的整数部分比除数小,商会出现什么情况?我们在竖式中应该怎样写商?请同学们互相说一说。(在被除数个位的上面,也就是商的个位上写“0”,用0来占位。)

请同学们试着做一做。

学生做完后,教师问:在什么情况下,小数除法中商的最高位是0?

2、教学例3。师先让学生根据题意列出算式,再让学生用竖式计算。当学生计算到12除6时,教师提问:接下来怎么除?请同学们想一想。

引导学生说出:12除6可以根据小数末尾添上0以后小数大小不变的性质,在6的右面添上0看成60个十分之一再除。

请同学们自己动笔试试。

3、做教科书第17页的做一做。

4、教师:想一想,前面几例小数除以整数是怎样计算的?引导学生总结小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要按照整数除法的方法去除,商的小数点要和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如果有余数,要添0再除。)

教师:怎样验算上面的小数除法呢?(用乘法验算)自己试一试。

5、做教科书第18页的做一做。

三、课堂小结(略)

四、课堂作业

上一篇:公司机构改革方案下一篇:初中英语怎么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