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保护也应受到关注及重视

2024-05-04

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保护也应受到关注及重视(共3篇)

篇1: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保护也应受到关注及重视

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保护也应受到关注及重视

近年来,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日益为社会所关注,然而对孩子们的心理健康有重要影响的教师们的心理问题却没有得到重视。专家指出,过高的社会期望、单一的职业评价标准、学生分数与升学指标,正使中小学教师们面临着巨大的心理压力——

资料图片:为缓解工作压力,北京石油学院附属中学的老师们正在利用业余时间进行拨河比赛。12月8日,中国儿童中心发布了《中国儿童的生存与发展:数据和分析》报告。报告显示,目前中国17岁以下少年儿童中,至少有3000万人受到各种情绪障碍和行为问题的困扰。中国儿童中心副主任丛中笑说,心理健康问题已经成为影响中国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重要因素,但是目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却仍处于起步阶段。

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正日益为社会所重视,然而对孩子们的心理健康有重要影响的老师们如果遇到心理健康问题,又该如何解决呢?记者就这一问题走访了有关专家。

升学让中小学教师压力很大

最近,中国社会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咨询室接到一个很长的电话,求助者是一位曾经参加过心理健康讲座的中年女教师,由于长期担任班主任,这位老师多年难尽为人妻、为人母的责任,丈夫又刚刚下岗,儿子因为一次“家庭战争”已经出走近十天,而这位母亲却不敢向学校请假,因为她正带着80多名毕业班的学生准备高考冲刺。

“要做一名称职的中小学老师,就意味着工作必须超负荷。”张虹今年34岁,是北京市朝阳区一所中学的历史老师,40名初二学生的班主任。聊起教师心理健康的话题,张老师切身感受颇多,“现在做老师压力太大了,尤其在基础教育领域,许多社会期望都集中到了老师身上,都希望老师教出好学生。一方面,素质教育、课程改革几乎是全社会的呼声,另一方面,升学考试仍然是衡量学生也是评价教师的最直接、最重要指标。结果,老师们既要积极改进教学理念,适应时代对教师职业的需求,又不得不沿用旧有的教学方法,应对升学对学生的要求。现在几乎所有老师都在被迫充电,各种所谓提升职业能力的培训和考试必须要参加,而且都要在正常教学和工作时间以外。至于孩子、丈夫、老人、家务,更是想都不敢想。”

十届全国人大代表、江西省奉新县乡村教师周丽珍对一线老师的压力同样充满感慨:“升学率是评价乡村中学教师的唯一标杆。每天5点跟学生一起出操直到23点才能回家,这对一名乡村教师是家常便饭。现在,班主任们又增添了一项新任务:到网吧找学生。”

北京市海淀区人大代表、石油学院附属中学校长孙丽华说:“我们许多老师人到中年,上有老、下有小,家庭的责任往往因为工作的缘故难以承担,需要配偶、老人额外付出。”

有专家指出,目前,过高的社会期望、单一的职业评价标准、学生分数与升学指标,是导致教师心理健康状况堪忧的主要原因。尤其是26岁至35岁年龄段的教师,自己对职业热情很高,而孩子等家庭压力又正处于最大的阶段,经济负担又相对较重,往往心理容易出现问题。

教师有心理问题会直接影响学生

一项调查显示,教师的心理状况会直接影响到学生。成天拥有愉快心情的老师,所带的学生性格普遍开朗;而爱猜疑的教师,班里学生“打小报告”的现象就多;有强迫倾向的教师,很容易让学生精神紧张。中年知识分子李女士讲述了一个自己孩子的烦恼:上小学5年级的儿子,由于家庭熏陶,从小便对国学、历史情有独钟。从上小学以来,孩子颇受班主任老师的喜欢,经常被推荐参加各种活动。但自从儿子所在班级由另一位老师接手后,李女士便感觉孩子开始厌学,性格也不如以前开朗,原来这位老师的脾气比较急躁,“满口之乎者也”的孩子经常被新老师评价为“油嘴滑舌”,老师的这种态度使孩子自信心受到了打击。北京青少年法律援助与研究中心在日前对北京近30所学校的315名中小学生进行调查后,公布了《教师语言暴力调研报告》。该报告显示,受访学生有近半数受到过老师的语言暴力伤害,其中三成学生在遭到语言暴力后会选择默默忍受、不对任何人说。调查同时发现,不同年级的孩子遭受老师语言暴力后的反应不同,当老师把家里教育子女的一些不恰当的方式带到学校的课堂上时,年龄小的孩子往往受伤害更大。

近来,时有教师体罚或伤害学生的事件见诸报端,一位从教三十余年的老教师对记者说:“最近看报常常揪心又伤心。如果极个别人的极端行为影响了整个教师群体的形象,那我们老师可太委屈了。”

中国社会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研究员高晶指出,目前整个社会正处在经济转型之中,不少人都处于一种压力状态。各行各业可能都会出现一些极端的案例,不能仅仅通过一两件事来判断整个职业群体。教师群体承担着为国家培养下一代的任务,应该受到整个社会群体更多的尊敬。而教师群体压力大又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如果教师的压力长期得不到减轻,就会影响心理健康,甚至造成一定的心理问题。作为最能影响孩子的人,教师的言行举止、喜怒哀乐会直接影响学生的情绪。

教师心理健康保护要“长短结合”

目前,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已经得到了推广和关注,但教师心理教育却得不到足够重视。针对目前中小学教师时常出现心理问题的现状,有人认为:应该引进一套专业心理学评估体系,对心态不合格的老师可以考虑调整岗位。

对此,多年从事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培训工作的高晶研究员持反对态度:“不能把考察特定职业(如宇航员)心理素质的评价标准照搬到教育体系,这种干预机制往往是以否定作为前提条件,应用到教师群体中,容易起到负面作用。应该建立一套广泛的心理健康关怀服务机制。”

11月10日,一场题为“让我们拥有快乐的心”的主题报告在江西南昌一所小学开讲,一位心理专家正在演示一套缓解心理压力的动作,听众全部是老师,他们像小学生一样,认真地跟随专家比划着。据了解,许多中小学都在积极探索减轻教师压力的方法。

但是目前,这种做法的推广也面临着一些困难。“为老师们提供心理辅导,我们也很愿意。”沈阳市的一位小学校长说,“我们自己也联系过一些心理专家,可是他们的收费标准对没有这方面专门经费的学校来说,还是太贵了。而且如果只搞一两次心理辅导,并不能解决得了老师们长年累月形成的心理负担,但是如果占用时间多一点,那些班主任老师又没有时间参加。”

“现有机制下,给老师们减负很难,但作为学校领导,我们在千方百计为老师们减压。”孙丽华介绍,今年10月份,该校为5位教师庆祝30岁的生日,校领导精心策划了“三十而立、美丽人生”的主题活动,全校35岁以下青年老师一齐为5位老师点燃蜡烛,唱响生日快乐歌,现场的气氛融洽而热烈。

孙丽华说:“建设和谐校园,不仅仅是环境美好,设施齐全,最主要的是人与人的和谐。学校的教职员工能否快乐地工作,和谐的相处是和谐校园的一个重要标准。因此,作为学校的管理者,我们也在千方百计为老师们的身心健康着想。比如,我们推行民主化管理,让所有老师都真正做学校的主人。虽然不是专门针对心理减压的,但在自己制定的规章制度下工作,老师们普遍感觉顺心了不少。我们还经常通过给教师家属写慰问信,打慰问电话等形式寻求教师家属们的理解,尽量化解家庭矛盾给老师们带来的心理压力。”

有专家指出,保护教师心理健康需要长效机制,但是不能仅仅限于“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上。在教师入职之前,将心理资质作为考量因素的做法值得考虑。特别是在目前一些地区,已经允许社会各界人士考取教师资格证的情况下,如果能在教师上岗之前提供相关的心理辅导和教育,使未来的教师们在入职前就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自我保护意识,这对教师个人、学校和学生都会有积极的作用。

还有专家认为,在建立长效机制的同时,也要从现有资源着手采取短期措施。比如说,在中小学老师进修外语和计算机时,适当安排一点时间,进行教师心理素质的拓展。此外,还可以加强目前各学校心理教师的作用。“不少人认为中小学心理教师是专门为学生们配备的。”高晶说,“其实,我们在培训各学校专职心理教师的时候,也就教师心理素质拓展与心理健康呵护做了专项讲解。我们认为,为本校老师提供心理健康方面的帮助,及时发现并化解教师各方面的心理压力,也是各个学校的心理教师的重要工作任务。”

篇2:关注农村中小学教师的心理健康

一职业倦怠及应对

目前, 部分中老年教师存在着一种对职业的消极心理而产生的疲倦感。具体表现在对工作缺乏热情和激情, 他们自认为已经干了大半辈子工作, 对循规蹈矩、按部就班、毫无改观的工作环境和社会地位表现失落, 也缺少积极性, 总觉得自己在学校的付出没有功劳还有苦劳。因此, 对工作不思进取, 对于再学习也有抵触心理, 在自己的专业领域内更鲜有发展。时间一久, 持有这种想法和做法的教师消极思想还会蔓延、传递给年轻教师, 产生消极暗示, 这样势必会影响到更多教师的身心健康, 引起潜移默化的暗流。

应对策略:职业倦怠直接导致职业疲倦, 会严重威胁课堂教学效率的高低, 进而影响到学校教学质量的高下。一般产生职业倦怠的教师在专业化发展中始终处于瓶颈状态。为此, 上级教育主管部门 (如教研室) 首先要随时下乡指导教师搞好教学研究, 多示范、多引领, 为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指明前进的方向, 引导农村教师走向专业化发展道路, 这种导向应该是积极的、必要的, 也是需长期进行的。其次, 要加强城乡置换交流工作的力度。农村学校的教师很容易产生职业倦怠, 在尊重教师个人申请的基础上, 可以安排农村教师到城镇学校交流工作。这一方面可以缓解教师的职业倦怠, 使教师因环境的变化而产生新鲜感;另一方面也可以促使农村教师的思想理念发生转变;最后, 就是实行岗位转换制度。对于因病或其他特殊情况实在不能胜任一线教学工作的中老年教师, 可以为他们安排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 以保证学校整体工作的正常运行。

二心理焦虑或抑郁及应对

农村教师由于所处的地域偏离市区较远, 工作压力也很大, 如初级中学面临升高中的压力、小学面临小升初的压力、质量抽测, 再加上来自社会方面的因素对教师产生的期望值过高等, 致使很多教师在情绪上要么表现为焦虑不安、烦躁异常;要么表现为意志消沉、无精打采、情绪淡漠、麻木不仁。如果这样长期压抑自己的不良情绪, 最终会导致心理疾病的产生。

应对策略:首先, 教师要对自己所从事的职业有确切的目标定位。既不能脱离实际、好高骛远、目标空大, 又不能胸无大志、目标过低或没有目标。一旦有了目标, 就要付诸行动并积极想办法去实现。其次, 学校领导层面要对教师确立正确多元的评价机制, 学会为教师适时减压。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 还有许多农村学校将分数奉为至上, 直接导致教师片面追求升学率而忽略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无形之中既加重了学生负担, 又加重了教师负担。所以教师为学生“减负”的同时, 学校领导还要为教师减负。最后, 教师自身要努力赢得社会各方面对教师职业的理解, 期望值不能过高, 可利用家长会引导家长正确看待教师工作的特殊性, 让他们明白教育不是万能的, 对农村教师不能求全责备、期望值过高, 进而营造一种风清气正的育人环境。

三人际关系紧张及应对

农村教师由于受到所处环境的限制, 与外界交往很少, 加之性格等诸方面的因素, 使得教师与学校领导、学生、家长关系处理得不是很好, 再加上职称评定、绩效考核等实质性的东西, 不知不觉间, 教师间的人际关系也在发生微妙的变化, 处理不好的教师就会产生抵触情绪, 这种情绪如果不能得以及时化解, 影响教学效率的同时, 也势必会波及教师的心理健康。

应对策略:首先, 学校领导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 加强人性化管理。经常深入教师群体, 与教师多沟通、多交流, 对教师的质疑能进行合理、耐心的解释, 善于化解教师之间的矛盾, 对个别教师还要做好个体的心理疏导工作;学校的各项工作尽可能做到公开、公平、公正、透明。其次, 丰富教师的业余生活, 引导教师保持良好心态。教师工作常年“两点一线”, 总会使人感到单调和乏味, 如果学校能适时组织一些趣味性的活动, 如教师联谊会、读书交流会、年级组排球赛、乒乓球赛等, 以丰富多彩的活动来激活教师的思维, 改善教师的工作氛围, 就会对工作起到事半功倍的促进作用。最后, 教师在人际关系的处理上还要学会把握分寸, 以扎实的教学基本功赢得课堂, 以幽默、风趣多样的教学手段赢得学生的认可, 用欣赏的眼光对待学生, 不以分数做唯一衡量成败的标准。教师与家长更应平心静气谈论学生, 用发展的眼光促进学生, 学会换位思考, 从家长的角度为家长着想, 理解家长, 尊重家长, 最终赢得家长的敬重, 进而达到教育的目的。

四对现实不满、个人攀比心理重及应对

部分农村教师不能正确看待自己工作的重要性, 常常不切实际地与他人相比, 结果一比就产生了强烈的心理落差, 不安心工作, 工作拈轻怕重, 好攀比, 牢骚满腹。久而久之, 既无益于工作, 又损害了身心健康, 得不偿失。

应对策略:首先, 农村教师要加强个人师德修养, 正确看待自己身在农村所从事工作的重要性和迫切性。热爱本职工作, 坚守岗位, “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 耐得住寂寞, 守得住清贫, 将自己所从事的农村教育工作真正当成一项伟大的事业, 唯有全身心地投入其间, 才会真正体会到教育的魅力和人生的价值, 进而才会实现自身价值。其次, 农村教师要博览群书, 丰富文化底蕴。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 知识更新之快, 更需农村教师多读书、善学习、勤思考, 把有用的新知识传授给学生, 而且要在实践中不断学习, 不断用新的知识来武装自己的头脑。最后, 农村教师要有确切的目标定位。认定位置, 确立目标, 正确地估价自己和别人, 并积极地付诸具体的行动中。相信在农村从教也会干出一番事业, 只要用心干, 踏实干, 照样有展示自己身手的空间和实现自己理想的土壤。

五家庭因素影响了农村教师心理健康

农村教师离家远, 上下班交通不便, 生活负担重, 精力有限, 力不从心, 加之子女受教育的环境、受教效果、夫妻关系、住房问题等因素, 成了摆在农村教师面前的严峻问题, 也成了很多教师的心病, 如果不能及时妥善解决, 就会衍生出更多新问题, 从而影响了农村教师的心理健康。

应对策略:首先, 上级主管教育领导部门要努力提高农村教师的待遇, 对农村教师要有倾向性政策, 鼓励教师安心工作;其次, 学校领导在管理方法上要灵活变通, 多倾听教师的心声, 切实为教师着想,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关心教职工的冷暖, 想他们所想, 急他们所急, 切实帮助教师解决一些工作和生活的实际问题, 消除后顾之忧, 让教师真正感受到由衷的温暖。

篇3: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保护也应受到关注及重视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 (以下简称《纲要》) 提出:“要以学生为主体, 以教师为主导,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关心每个学生, 促进每个学生主动地、生动活动地发展, 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 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1]教育大计, 教师为本。要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 作为教师, 尤其是义务教育阶段的小学教师, 承担着重要职责。心理健康水平是教师心理素质的一个重要反映和评价指标。小学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不仅会影响自身的教学表现, 而且会对教育教学对象的少年儿童产生重要影响。《纲要》的“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一章中提出, 要提高教师的地位待遇, 关心教师身心健康[2]。研究表明中小学教师正承受着巨大的职业压力, 教师处在国家要求、家长期望、教学竞争、人际关系、学校评定制度改革和自我发展等多重压力下, 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3]。调查显示, 拥有愉快心情的老师, 班里的学生性格也普遍比较开朗;而喜欢猜疑的教师, 班里学生“打小报告”的现象相对比较多;有强迫倾向的老师, 很容易让班里学生精神紧张。因此, 积极关注小学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 提高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和事业幸福感, 是落实《纲要》的重要举措, 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

(一) 社会环境因素。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人们的价值取向越来越多元化, 家长、学生及社会各界对小学教师的期望, 越来越大, 无形中增加了小学教师的工作压力。在这种形势下, 小学教师如果不能及时适应并有效化解各种矛盾, 就会出现一些紧张、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症状。小学教师的工作需要面对几十甚至上百名学生, 每个学生都有各不相同的学习能力和心理特点, 需要小学教师因材施教, 精心培育。因此, 小学教师在其劳动过程中所付出的智力、情感和体力的消耗相当大。但是, 由于小学教师的劳动产品的生产过程是缓慢的, 劳动效益是潜在的, 其劳动价值不易及时被大众觉察和重视, 导致小学教师不能相信自己的行为能有助于现实的改变, 于是降低工作的投入以达到心理平衡。这种习得性无助不断得到强化, 最终就会发展成为职业倦怠。另外, 小学教师职称评定竞争激烈, 衡量小学教师是否具备评定资格需要多方面的条件, 这也使得小学教师职业压力过重, 导致各种各样的心理健康问题。

(二) 教师自身因素。

容易产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小学教师, 主要集中在自我抱负高或自我效能感低、跟同事缺乏交流与合作的教师群体里面。有些小学教师对工作过于投入, 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来提高教育质量、实现自己的价值, 但当他们觉得自己的工作投入与工作所得不匹配, 或者工作效果没有达到自己的期望时, 产生职业倦怠的可能性就大大增加, 尤其是对于一些完美主义、理想主义的小学教师而言更是如此。如果经常由于目标过高而体验到挫折, 则容易引发心理枯竭。个人的需要和价值观, 也极大地影响着小学教师的职业满意度。如果工作符合其人生定位, 即使工作报酬不高, 工作强度大, 也不易产生职业倦怠感。而当小学教师对所从事的工作没有兴趣或缺乏内在动机, 或者自我效能感比较低, 但又不得不为之时, 就会产生厌倦情绪, 身心陷入疲惫状态, 工作绩效将会明显降低, 出现心理问题。另外, 小学教师因工作的相对独立性, 容易形成人际关系的有限性和自我封闭性, 这常常会导致小学教师在面对压力和挫折情境时, 感觉孤独、失落和无助, 如果长时期处于这种精神状态, 就会导致严重的心理危机。

三、改善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状况的建议及对策

(一) 教师要学会自我调适, 保持稳定乐观的心态。

人的情绪如果过于压抑, 会导致消极情绪无处释放, 而合理宣泄情绪, 是释放压力保持良好心态的重要方法。心理健康教育的宗旨也是“助人自助”, 因此, 小学教师要加强心理学、心理健康方面知识的学习, 重视自身的心理保健, 了解自己的心理健康状况, 掌握一定的自我调节手段和方法, 能够及时自己的异常心理波动, 积极面对, 主动调适, 保持稳定乐观的心态。

(二) 学校要构建教师心理保障机制, 维护教师心理健康。

学校要把维护和促进教师心理健康作为管理工作的一个重要部分。学校在评价教师业务水平和个人发展时, 不仅仅应关注学生成绩, 还应该关注教师们的心理状况, 对他们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辅导。学校应建立教师心理咨询、心理疏导体系和教师心理援助机制, 对教师提供心理健康服务, 提高教师应对心理压力的技巧, 帮助他们改善心理状态。如果发现有严重心理问题的教师, 应及时请心理医生为其治疗, 以免其对小学生造成不良影响。学校在完善有心理健康元素参与的教师评价体系和人性化管理方式的同时[4], 要把实现管理主客体的幸福人生作为管理追求的目标, 让双方在共同的思想观念、价值判断、行为准则的引领下, 实现小学教师的职业价值, 提高他们的职业幸福感。

(三) 社会要关注小学教师的心理健康。

社会支持对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的维护作用是无可替代的。全社会都应该为小学教师营造支持教师职业威望的社会氛围, 创造融洽、温馨的工作环境, 减轻他们过重的心理负荷。要理解教师的苦衷, 把“尊师重教”落到实处, 改善教师的生活和工作条件, 不断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学生家长也应该调整心态, 对小学教师公正、客观地进行评价, 理解教师的劳动与付出, 积极配合教师的工作, 与教师形成一股合力, 共同做好学生的教育工作。这样, 教师的工作压力及心理压力也会相应得到缓解。

摘要:小学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不仅会影响自身的教学表现, 而且会对作为教育教学对象的少年儿童产生重要影响。而中小学教师正承受着巨大的职业压力, 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积极关注小学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 提高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和职业幸福感, 是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的重要举措, 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小学教师,心理健康,职业压力

参考文献

[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M].中国法制出版社, 2010:4.

[2]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M].中国法制出版社, 2010:38.

[3]赵颖等.农村中小学教师职业压力与心理健康的关系[J].现代教育科学, 2011, 2:91.

上一篇:校团委工作流程汇编下一篇:手工的说课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