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

2023-05-17

第一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

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演讲稿

《坚持梦想》

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句话,从幼时开始就不断的出现在我们的课本中、新闻中、甚至成为一个特定的语言符号印在我们的脑海中,它可以是任何严肃场合喊得最响亮的一句口号。这是原本我对这句话的理解。但是自从我加入了民盟才真正的体会到了这句话的含义。

从开始接触民盟到成为民盟的一份子,也经历了2年多的时间了。这期间在民盟领导和老盟员的帮助下,逐渐了解到做为民盟的一份子肩上承载的责任是很重的。回顾往事,多少的民盟先贤为了发展中国的文化事业而鞠躬尽瘁,他们用自己的毕生所学培育了那么多优秀的人才,他们用自己的智慧建造了多少丰功伟业。他们成为了我精神上的导师,他们的事迹深深的感染了我,让我找到了发展的方向。

凭着自小对艺术的热爱我毅然决然的将流行音乐做为了我终生发展的事业并创建了自己的文化公司,这条路一走的就十几年,其中的过程是五味杂陈。

青岛是一个音乐之都,从第一把国产的小提琴在青岛诞生开始,青岛就画上了音乐的符号。解放以来有许多著名的音乐家从青岛走向了世界,有中国伟大的音乐教育家潭抒真教授、合唱指挥家吴灵芬教授、著名的小提琴演奏家吕思清。青岛也是一个流行音乐人辈出的城市,但是成名成家的却是凤毛麟角。那么原因在哪呢?那是因为,流行音乐不单单是通过音乐“本体”来发展,而且要明确地反映在系列的商业化操作的行为之中。而发展这些必须要有的就是一个市场。从青岛的演艺市场来讲,观念落后是最大的弊病。青岛的老百姓可以到啤酒屋喝一晚上的啤酒却很难走进音乐厅去听一场演唱会,喜欢给孩子听一些广场舞的音乐,却不知如何给他们提高音乐修养;即便想去看一场演唱会也要到处打听是否有赠票,而不是给那些为你的身心带来愉悦的艺术家们相应的回报。如此这般,导致了许多高质量的演出就避开了青岛市场。许多优秀的本土音乐人不得不离开青岛到外地发展,真正的好作品得不到展示。这就不断的印证了那句话:青岛是个出人才而不养人才的地方。青岛没有给流行音乐一个发展的土壤,在这个环境中生存的我们也是在艰难的前行。

所以自2012年开始,我和我带领的团队一直致力于岛城演艺圈的氛围培养与资源整合。我们把青岛优秀的音乐人才聚集在一起,为他们提供生活保障的前提下让他们有更多的时间去发展自己的专业和创作更好的艺术作品,同时也积极的为他们创建更高的展现平台,让青岛的音乐人组成一个强大的团队共同协作发展,取长补短使他们的优势得到充分的发挥。

从市场培养的方面,我们在这两年自行举办了各类音乐节、摇滚春晚等等具有影响力的大型活动。让本土音乐人逐渐被青岛的市民所认知和喜爱。努力让青岛的演艺事业走上一个良性的循环,也逐步提高了民众的欣赏品味。

在今年6月22日举办了我个人“留住这时光-孙俊青岛演唱会”,在这样入不敷出和各方的质疑情况下,是民盟给予了我强大的支持和鼓励,做为我坚强的后盾,让我跨过极高的入场门槛,成为首位在青岛大剧院举办个人演唱会的本土音乐人。同时也向众人提交了一份满意的答卷,并收获了极高的关注度。

做为民盟的一份子,我也逐步明了了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行走方向。那就是做好本职工作,为社会、为行业树立一个好的榜样,无论前方的路布满荆棘,只要义无反顾的向前走哪怕是遍体鳞伤,也要为后辈趟开一条平坦的发展道路。等到将来青岛演艺花开遍地的时候,会有人记得这是一批70、80后的前辈为之不懈的坚守和努力过的成果。

所以我认为,发展好自己的行业、努力实现自己的梦想,就是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增砖添瓦。

第二篇:――关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

一、发展中国稳定中国的必由之路 ——关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道路问题是关系党的事业兴衰成败第一位的问题, 道路就是党的生命。 我们 党和人民在长期实践探索中, 坚持独立自主走自己的路, 取得革命建设改革伟大 胜利, 开创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 前途命运。 历史和实践昭示我们: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 只有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才能发展中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团结的旗帜、 奋进的旗帜、胜利的旗帜,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方向。

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历史的结论、人民的选择

江河万里总有源,树高千尺也有根。总书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 是党和人民历尽千辛万苦、 付出各种代价取得的根本成 就。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在改革开放新时期开创的, 也是建立在我们党九十多 年长期奋斗基础上的,而其思想、理论和实践的源头,则可追溯到更远。从提出 社会主义思想到现在, 差不多有五百年时间。 从这个很长历史过程来考察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 就可以更加清晰地看到其思想发展的脉络, 更加充分地认识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和科学真理性。

社会主义五百年, 经过了从空想到科学、 从理论到实践、 从一国实践到多国 发展的过程。 二〇一三年一月, 总书记在新进中央委员会的委员、 候补委 员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研讨班上的讲话中, 分六个时间段对社会主义五百年 的历史进行了系统回顾和梳理,展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渊源和发展进 程。

第一个时间段, 空想社会主义产生和发展。 空想社会主义的开山之作, 是一 五一六年英国人莫尔发表的 《乌托邦》 一书。 这本书深刻揭露了资本主义原始积 累过程中的悲惨景象, 同时描绘了一个没有剥削、 人人平等的理想社会。 此后一 直

到十九世纪上半叶,有影响的空想社会主义者还有德国农民战争领袖闵采尔、 意大利的康帕内拉、 英国掘地派运动领袖温斯坦莱、 法国的摩莱里和马布利等人, 其中最重要的是十九世纪初三大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家——法国的圣西门、 傅立叶 和英国的欧文。 空想社会主义者揭露资本主义社会的罪恶, 批判资本主义制度的 全部基础, 论证未来社会代替资本主义的必然性和合理性, 对未来社会提出一些 积极主张和有价值的猜测。 但是, 他们的共同局限是唯心史观, 无法找到实现其 社会理想的正确道路和社会力量。

第二个时间段, 马克思、 恩格斯创立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十九世纪中叶, 随着资本主义社会化大生产不断发展,工人阶级作为独立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 台。马克思、恩格斯深入考察资本主义经济、政治、社会状况,批判继承德国古 典哲学、 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法国、 英国空想社会主义的合理成分, 创立了唯 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 并把社会主义思想置于这两大理论基石之上, 从而使社 会主义实现了从空想到科学的伟大飞跃。科学社会主义深刻揭示了资本主义产 生、 发展、 灭亡和共产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 对未来社会主义社会的 发展过程、发展方向、一般特征作了科学预测和设想。当然,马克思、恩格斯对 未来社会主义社会的设想主要是理论上的, 至于如何付诸实践, 还有待后人来解 答。

第三个时间段, 列宁领导十月革命胜利并实践社会主义。 二十世纪初, 列宁 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俄国具体实际相结合, 创造性地提出社会主义可能在一 国或数国首先取得胜利的理论, 领导十月革命取得成功, 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 会主义国家, 使社会主义实现了从理论到实践的伟大飞跃。 十月革命胜利后, 究 竟如何搞社会主义, 也没有先例, 列宁进行了深入思考和艰辛探索。 针对一九一 八年下半年到一九二一年春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暴露出的问题, 列宁进行了深 刻反思,提出了新经济政策,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进行了深刻调整。

第四个时间段, 苏联模式逐步形成。 列宁逝世以后, 斯大林在领导苏联社会 主义建设中, 逐步形成了实行单一生产资料公有制和指令性计划经济、 权力高度 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 苏联模式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促进了苏联经济社会快速发 展, 也

为苏联军民夺取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 但由于不尊重经济规 律等,随着时间推移,其弊端日益暴露,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严重体制障碍。进 入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后, 面对经济社会发展困境, 苏联和东欧国家也想进行一些 调整, 但在西方等各种势力强大攻势下, 这种调整偏离了正确方向, 终于导致一

九八九年东欧国家先后发生剧变, 一九九一年苏联解体、 苏共解散, 使世界社会 主义遭受重大曲折。

第五个时间段, 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的探索和实践。 我们党是第 二个在一个大国领导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 新中国成立后, 以毛泽东同志为核 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 在迅速医治战争创伤、 恢 复国民经济的基础上,创造性地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建立起社会主义基本制度。 但是,如何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是党面临的一个崭新课题。刚开始,我们只能 学习苏联经验, 但在实践中我们党很快就察觉到苏联模式的局限, 提出要以苏为 鉴, 独立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以毛泽东同志发表 《论十大关 系》、 《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为主要标志,我们党对怎样建设社 会主义有了自己新的重要认识。在后来的实践中,由于党在指导思想上“左”的 错误, 很多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正确思想没有得到贯彻落实, 甚至发生了 “文化 大革命” 这样的全局性、 长时间严重错误, 使我们党在探索社会主义历程中遭到 严重挫折。 尽管探索艰辛坎坷, 但我们党取得的积极成果是极其宝贵的, 为新的 历史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 第六个时间段, 我们党作出进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 开创和发展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粉碎“四人帮”以后,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以邓小平 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 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 实事求是的思想 路线,彻底否定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理论和实践,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和 理论勇气提出进行改革开放, 并明确提出必须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 怎样建设 社会主义这个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 一九八二年, 邓小平同志在党的十二大上发 出响亮的号召: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 走自己的 道路,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经过实践探索, 邓小平同志第一次比较系统 地初步回答了在中国这样的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

如何巩 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用新的思想观点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 义, 开拓了马克思主义新境界, 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新的科学水平, 创立 了邓小平理论, 成功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后, 以江 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 在国内外形势十分复杂、 世界社会 主义出现严重曲折的严峻考验面前捍卫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依据新的实践确立 了党的基本纲领、 基本经验, 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和基本框

架, 确立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 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 大工程,创立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开创全面改革开放新局面,成功把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推向二十一世纪。 新世纪新阶段, 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 强调坚持以人为本、 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加快生 态文明建设, 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 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 促进 社会公平正义, 推动建设和谐世界, 推进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 形成 了科学发展观,成功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坚持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搞清世界社会主义思想的源头及其演进,搞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发 展,就能明白,我们党在推进革命、建设、改革的进程中,是怎样经过反复比较 和总结, 历史地选择了马克思主义、 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的; 是怎样把马克思主 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 独立自主走自己的路的; 是怎样历 经千辛万苦、 付出各种代价, 开创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 世界社会主义五 百年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告诉我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 和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是历史的结论、人民的选择。

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由道路、理论体系、制度三位一体构成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实践、 理论、 制度紧密结合的, 既把成功的实践上升为 理论, 又以正确的理论指导新的实践, 还把实践中已见成效的方针政策及时上升 为党和国家的制度,由此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制度。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途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行动指南, 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根本保障, 三者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 二〇一二 年十一月,

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体学习时指出, “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特就特在其道路、理论体系、制度上,特就特在其实现途径、行动指南、根 本保障的内在联系上,特就特在这三者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上”。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是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是创造人 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既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又 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以及其他各 方面建设; 既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又坚持改革开放; 既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 力,又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条道路既不是“传统

的”,也不是“外来的”,更不是“西化的”,而是我们“独创的”,是一条人 间正道。只有这条道路而没有别的道路,能够引领中国进步、实现人民福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 包括邓小平理 论、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这一理论体系写出了科学社会主义的 “新版本”,是深深扎根于中国大地、符合中国实际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它 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是坚持、发展和继承、创新的关系。马克思列宁 主义、毛泽东思想一定不能丢,丢了就丧失根本。同时,我们一定要以我国改革 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 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 着眼于马克思主义 理论的运用, 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 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 在当 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坚持把根本政治制度、 基本政治制度同基本经济制 度以及各方面体制机制等具体制度有机结合起来, 坚持把国家层面民主制度同基 层民主制度有机结合起来, 坚持把党的领导、 人民当家作主、 依法治国有机结合 起来, 符合我国国情, 既坚持了社会主义的根本性质, 又借鉴了古今中外制度建 设的有益成果, 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点和优势, 是中国发展进步的 根本制度保障。

应该看到,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特色鲜明、 富有效率的, 但还不是尽善 尽美、 成熟定型的, 也需要不断完善。 邓小平同志一九九二年在视察南方重要谈 话中指出:“恐怕再有三十年的时间,我们才会在各方面形成一整套更加成熟、 更加定

型的制度。 ” 要坚持以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推动制度创新, 坚持和完善 现有制度,从实际出发,及时制定一些新的制度,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 行有效的制度体系, 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 为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新胜利提供更加有效的制度保障。

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而不是其他什么主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植根于中国大地、 反映中国人民意愿、 适应中国和时代 发展进步要求的科学社会主义。 如果说社会主义历经高潮与低潮、 成功与挫折的 历程, 是一部气势恢宏、 跌宕起伏的交响乐, 那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这部雄 浑交响乐的华彩乐章。

总书记在新进中央委员会的委员、候补委员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研讨班上的讲话中指出:“我们党始终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又根据时代条件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这就是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不是别的什么主义。”一个国家实行什么样的主义,关键要看这个主义能否解决这个国家面临的历史性课题。在中华民族积贫积弱、任人宰割的时期,各种主义和思潮都进行过尝试,资本主义道路没有走通,改良主义、自由主义、社会达尔文主义、无政府主义、实用主义、民粹主义、工团主义等也都“你方唱罢我登场”,但都没能解决中国的前途和命运问题。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引导中国人民走出了漫漫长夜、建立了新中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使中国快速发展起来了。

实践是最硬的标准,道路走得怎么样,最终要靠事实来说话。新中国成立六十多年特别是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经济实力、综合国力大幅提升,人民生活显著改善,国际地位空前提升。一九七九到二〇一二年,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百分之九点八,远高于同期世界经济年均百分之二点八的增速,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成功实现从低收入国家向中等偏上收入国家的跨越。这样的发展、这样的巨变,在人类发展史上都是罕见的。总书记指出:“今天之中国,同新中国成立以前之中国相比,同鸦片战争以后之中国相比,有天壤之别啊!”同欧美一些国家受困于金融危机、债务危机相比,同一些发展中国家陷入发展陷阱相比,同西亚北非一些国家政治动荡、

社会混乱相比,我国发展可以说是风景这边独好。事实雄辩地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条路,走得对、走得好。

近些年来,国内外有些舆论提出中国现在搞的究竟还是不是社会主义的疑问,有人说是“资本社会主义”,还有人干脆说是“国家资本主义”、“新官僚资本主义”。这些都是完全错误的。我们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那就是不论怎么改革、怎么开放,我们都始终坚持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坚持了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的基本要求。这就包括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包括坚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的根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基本政治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总书记指出:“这些都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体现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的内容,如果丢掉了这些,那就不成其为社会主义了。”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找到一条好的道路不容易,走好这条道路更不容易。过去,我们照搬过本本,也模仿过别人,有过迷茫,也有过挫折,一次次碰壁、一次次觉醒,一次次实践、一次次突破,最终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成功之路。现在,有些人议论这个道路、那个道路,有的想拉回到老路上,有的想引到邪路上去;有的是思想认识误区,有的是别有用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条道路,我们看准了、认定了,必须坚定不移走下去。要虚心学习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但不能数典忘祖,不能照抄照搬别国的发展模式。要始终保持清醒坚定,保持强大前进定力,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不为任何风险所惧,不为任何干扰所惑,真正做到“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4.正确认识改革开放前后两个三十年

路是一步一步走过来的。二〇一三年十二月,总书记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一百二十周年座谈会上指出:“一切向前走,都不能忘记走过的路;走得再远、走到再光辉的未来,也不能忘记走过的过去。”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探索,主要分为改革开放前和改革开放后两个历史时期。

对于改革开放前后两个历史时期的关系,有人在认识上还比较模糊。比如,有的认为改革开放以来的三十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而之前的三十年曾经出现过“文化大革命”这样的错误,因而用后三十年否定前三十年。有的则认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出现了许多以前没有的新矛盾,甚至认为我们走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偏离了社会主义方向,因而用前三十年来否定后三十年。正确认识改革开放前后两个三十年的关系,决定着能否正确评价中国共产党九十多年的历史,能否正确评价新中国六十多年的历史,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兴衰成败。

在这个大是大非问题上,我们要有十分清醒而坚定的认识。总书记在新进中央委员会的委员、候补委员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研讨班上的讲话中指出,“这是两个相互联系又有重大区别的时期,但本质上都是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在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开创的,但也是在新中国已经建立起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并进行了二十多年建设的基础上开创的。对如何正确认识这个问题,总书记从三个方面进行了深刻阐述。

第一,如果没有一九七八年我们党果断决定实行改革开放,并坚定不移推进改革开放,坚定不移把握改革开放的正确方向,社会主义中国就不可能有今天这样的大好局面,就可能面临严重危机。同时,如果没有一九四九年建立新中国并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积累了重要的思想、物质、制度条件,积累了正反两方面经验,改革开放也很难顺利推进。

第二,虽然这两个历史时期在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思想指导、方针政策、实际工作上有很大差别,但两者决不是彼此割裂的,更不是根本对立的。党在社会主义建

设实践中提出的许多正确主张,虽然当时没有真正落实,改革开放后得到了真正贯彻,将来也还是要坚持和发展的。马克思早就说过:“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不能用今天的时代条件、发展水平、认识水平去衡量和要求前人,不能苛求前人干出只有后人才能干出的业绩来。

第三,对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要正确评价,不能用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时期否定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也不能用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否定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时期。改革开放前的社会主义实践探索为改革开放后的社会主义实践探索积累了条件,改革开放后的社会主义实践探索是对前一个时期的坚持、改革、发展。对改革开放前的社会主义实践探索,要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分清主流和支流,坚持真理,修正错误,发扬经验,吸取教训,在这个基础上把党和人民事业推向前进。

正确认识和处理改革开放前后的社会主义实践探索的关系,不只是一个历史问题,更主要的是一个政治问题。古人说:“灭人之国,必先去其史。”近年来,国内外敌对势力往往拿中国革命史、新中国历史来做文章,竭尽攻击、丑化、污

蔑之能事,根本目的就是要搞乱人心,煽动推翻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这个重大政治问题处理不好,就会产生严重政治后果。想当初,苏联为什么解体?苏共为什么垮台?一个重要原因是全面否定苏联历史、苏共历史,否定列宁,否定斯大林,搞历史虚无主义,思想搞乱了。

历史就是历史,历史不能任意选择,一个民族的历史是一个民族安身立命的基础。不论发生过什么波折和曲折,不论出现过什么苦难和困难,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文明史,中国人民近代以来一百七十多年的斗争史,中国共产党九十多年的奋斗史,中华人民共和国六十多年的发展史,都是人民书写的历史。总结和吸取历史教训,目的是以史为鉴、更好前进。要牢固树立正确历史观,既不能割断历史,也不能虚无历史,坚持做到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成果决不能丢失,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成就决不能否定,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方向决不能动摇。

5.继续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篇大文章写下去

责任重于泰山,事业任重道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不断发展、不断前进的,需要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接续奋斗。总书记指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篇大文章,邓小平同志为它确定了基本思路和基本原则,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这篇大文章上都写下了精彩的篇章。现在,我们这一代共产党人的任务,就是继续把这篇大文章写下去。”这是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的庄严宣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前进的道路上不可能一帆风顺。经过几十年的理论和实践探索,我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的把握,已经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新的高度,这一点不容置疑。同时也要看到,我国社会主义还处在初级阶段,我们还面临很多没有弄清楚的问题和待解的难题,对许多重大问题的认识和处理都还处在不断深化的过程之中,这一点也不容置疑。对事物的认识是需要一个过程的,而对社会主义这个我们只搞了几十年的东西,我们的认识和把握也还是非常有限的。事业越前进、越发展,新情况新问题就会越多,面临的风险和挑战就会越多,面对的不可预料的事情就会越多。这一切都需要我们在实践中大胆探索、深化发展。

二〇一三年六月,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七次集体学习时强调,面对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新要求,重温党和人民共同走过的光辉历程,要提高对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把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继续推向前进。

一是必须坚持走自己的路。无论搞革命、搞建设、搞改革,道路问题都是最根本的问题。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这是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历经艰难曲折,付出巨大牺牲,在人民创造历史的伟大实践中得出来的基本结论。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是这样走过来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是这样走过来的,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也是这样走过来的。总书记指出:“站立在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土地上,吸吮着中华民族漫长奋斗积累的文化养分,拥有十三亿中国人民聚合的磅礴之力,我们走自己的路,具有无比广阔的舞台,具有无比深厚的历史底蕴,具有无比强大的前进定力。”中国人民在三十多年探索和实践中,找到了、坚持了、拓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道路,现在最关键的是坚定不移走这条道路、与时俱进拓展这条道路,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广。

二是必须顺应世界大势。“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正确处理中国和世界的关系,是事关党的事业成败的重大问题。中国共产党的诞生,社会主义中国的成立,改革开放的实行,都是顺应世界发展大势的结果。改革开放是怎么搞起来的?很关键的一条是我们党正确判断世界大势,确立了和平与发展是时代主题的认识,才有了党和国家工作中心的转移,才有了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的开启。在当今世界深刻复杂变化、中国同世界的联系和互动空前紧密的情况下,更要密切关注国际形势发展变化,把握世界大势,统筹好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在时代前进潮流中把握主动、赢得发展。

三是必须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我们党九十多年来之所以得到人民拥护和支持,从根本上说,就是因为能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就是坚持群众是真正的英雄,尊重人民首创精神,最广泛动员和组织人民投身到党领导的伟大事业中来。我们党领导人民打土豪、分田地,是为人民根本利益而斗争;领导人民开展抗日战争、赶走日本侵略者,是为人民根本利益而斗争;领导人民推翻蒋家王朝、建立新中国,是为人民根本利益而斗争;领导人民开展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改变一穷二白的国家面貌,是为人民根本利益而斗争;领导人民实行

改革开放、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同样是为了人民根本利益而斗争。在前进征途 上,只要我们党始终坚持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紧紧依靠人民,就能永远立于不败 之地。 四是必须加强党的自身建设。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我们党都高 度重视加强自身建设。 在做好党的建设日常性工作的同时, 先后开展整风、 整党、 “三讲”、“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党的先进性、科学发展观、党的群众路线等 学习教育实践活动, 对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提高党的领导能力和执政能力 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形势的发展、事业的开拓、人民的期待,都要求我们以 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 要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 牢牢把握党的建设总要求,不断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 政水平、 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使我们党在世界形势深刻变化的历

史进 程中始终走在时代前列, 在应对国内外各种风险和考验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全 国人民的主心骨, 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坚强领 导核心。 五是必须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 制度,是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长期奋斗取得的,也是经过长期实践检验的。我 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自信,来源于实践、来源于人民、来源于真理。习近平 总书记指出:“当今世界,要说哪个政党、哪个国家、哪个民族能够自信的话, 那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民族是最有理由自信的。”要在深入把握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学性和真理性的基础上,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 信, 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不断交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的合格答卷。

第三篇: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单元题

1.随着媒介市场竞争的白热化,商业利益和媒体责任之间的冲突日益尖锐,一些电视台只盯着收视率,不顾节目的质量,甚至背离社会道德,产生了不小的社会负面影响。下列对此认识不正确的是()

A.文化的发展应杜绝其商业性

B.要弘扬正气、发展健康有益文化

C.政府要加强监管、正确引导

D.个人要提高眼力、拒绝污染

2.“蚁族闹蜗居,神马驾浮云”,从虚拟世界到现实生活,网络热词成为了一种醒目的文化存在,真实地折射出时代的社会诉求,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甚至改变了人们的思维和表达方式。这表明()

①人们面临着文化消费的多重选择②人们在实践中创造和发展文化

③大众传媒的商业性影响越来越大④大众文化对社会发展产生影响

A.①②B.③④

C.①③D.②④

3.用现代动画技术制作的电视动画片《喜羊羊与灰太狼》,受到广大观众的喜爱,获得了上海炫动卡通卫视2008收视排行的特别奖,同名动画电影也取得了高达8 500万的票房。这主要说明,为人们提供的文化产品应当()

A.具有较高的经济效益B.运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制作

C.满足人们娱乐的需求D.采取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

4.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也在不断发展变化,群众性戏曲小品创作演出十分活跃,涌现出一大批精品佳作。这告诉我们,要想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必须()

①提供多种类型、多样风格的文化产品 ②采取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

③限制通俗文化发展④立足人民群众多样的文化需求

A.①②③B.②③④

C.①③④D.①②④

5.他是爱写诗的文艺青年,他是知名度最高的普通士兵,“雷锋”这个温暖的名字,半个世纪后仍然保持着巨大的魅力。对陌生人的关怀、友善的捐助、将个人得失置之度外的奉献„„每个普通人都可以成为雷锋精神的践行者。雷锋精神()

①历久弥新,是中华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②顺应时代,展现了平凡道德实践的经济价值 ③凝聚力量,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 ④根植群众,丰富发展了社会主义的先进文化

A.①②B.①④

C.②③D.③④ 6.城市建筑领域文化的生态平衡,是判断城市与建筑是否先进的标准。近年来有些城市以追求“现代化、国际化”名义,对具有地域特色的历史文化街区过多地拆除,造成千城一面的尴尬局面。强调城市建筑领域需要文化生态平衡,是因为()

①不同文化艺术风格的建筑,展现了民族文化的多姿多彩 ②在城市建筑领域,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同样重要 ③保护历史文化街区和有价值的历史建筑是城市建设的工作中心 ④建筑文化具有多样性,其空间环境情景能够影响到人们的心理愉悦

A.①②B.②③

C.③④D.①④

7.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因此我们要()

①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优先发展教育和科技②加强文化上的对外交流与合作 ③积极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④不断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

A.①②③B.①②④

C.①③④D.②③④

8.从2002年10月开始,中央电视台每年推出“感动中国”人物评选,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从身份不同、经历各异的获奖者身上,人们看到了理想、信念、精神和力量,他们以自己的行动从不同角度诠释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真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 ①坚持用马克思主义思想指导方向 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

③以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鼓舞斗志 ④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

A.①②③B.②③④

C.①②③④D.①②④

9.“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尊重文化多样性”“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的内在联系是()

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尊重文化多样性统一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 ②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利于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③尊重文化多样性不能违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④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关键在于尊重文化多样性

A.①③B.①②

C.①②③D.①②③④

10.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必须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这种文化自觉和自信表现为()

①对中华文化的发展前途充满信心②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充满自信③对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目标充满自信④对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充满自信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11.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时强调,我们一定要从战略高度深刻认识文化的地位和作用,以高度的责任感和紧迫感,顺应时代发展要求,深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建设文化强国。为此,我们应该()

①大力发展先进文化,支持健康有益文化,努力改造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

②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③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④坚持多元化的指导思想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A.①②B.①③C.③④D.②③

12.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弘扬中华文化,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下列内容体现“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是()

①民族虚无,崇洋媚外②文化“拿来主义”

③取其精华,去其糟粕④推陈出新,革故鼎新

A.①③B.②④C.②③D.③④

13.《关于做好2013农村电影“三下乡”活动的通知》指出,要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电影放映,营造欢乐祥和的社会氛围,丰富人民群众的节日文化生活,让电影下乡活动更加贴近实际,贴近农民。电影下乡活动有利于()

①实现公共文化资源共享,是消除城乡差别的关键步骤

②开拓农村电影市场,促进电影文化产业的繁荣发展

③保障农民的文化权益,丰富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

④加强精神文明建设,使之成为新农村建设的物质力量

A.①②B.②③C.①③D.①④

14. “虽然不言不语,叫人难忘记,那是你的眼神,明亮又美丽„„”当年蔡琴在演唱这首《你的眼神》时,就曾以特有的韵味打动过无数听众,在今春“我是歌手”的电视节目上,林志炫以不同以往的方式翻唱此歌,诠释经典,再次让人如痴如醉。由此可见,文艺表演应该 () ①为人民大众所喜闻乐见②倡导风格与形式的多样化

③立足于满足市场需求④坚持继承和创新的统一

A.①②③B.①③④C.①②④D.②③④

15.最美教师,最美妈妈,最美司机„„,神州大地悄然崛起一个“最美群体”。平凡中彰显大爱,震撼中激扬正气;平民英雄让感动常在,让真情永存。这启示我们应该 ()

①贵义贱利,追求高雅的精神生活②志存高远,坚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

③崇德尚义,自觉维护人民的利益④知行统一,身体力行争当时代先锋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16.古人以“桑梓”代表故乡,以“椿萱”代表父母,以“棠棣”代表兄弟„„可见古人对自己生存的环境何等亲切,他们能够把周围的事物伦理化。这给我们的启示是 ()

A.必须尊重和认同传统文化

B.认识世界要以发挥主观能动性为前提

C.要增强文化建设的自觉性

D.要发挥意识改造客观世界的能动作用

17.近期,中国电视剧《媳妇的美好时代》在坦桑尼亚热播,让坦桑尼亚老百姓了解到中国老百姓生活的酸甜苦辣。但是该剧在翻译成斯瓦西里语时,“小叔子、小舅子、小姑子、妯娌”等称呼只能简单处理为“哥哥、姐姐”。这表明 ()

①中华文化具有包容性②大众传媒具有文化传递的功能

③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特点 ④文化交流应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A.①②B.①③C.②③D.③④

18.近年来,我国文化产业发展很快,文化产品日益多样,文化消费也出现了许多新现象、新情况,一些人将贩卖隐私的花边新闻、热火朝天的口水战当作了自己的精神正餐。这说明 ()

A.文化建设要贴近群众

B.文化消费心理决定文化消费行为

C.要引导消费者提高文化鉴赏力

D.政府应提供更多健康的文化产品

19.(2012·高考福建卷)杜甫是“大地的诗人”,他如此真切、如此深情地注视着吾土吾民。他对公正的关切,对天下苍生的关怀,源于他最深刻的生命体验。杜甫活着,他依然行走于大地„„。这表明()

A.以人为本,维护人民利益始终是中华文化的价值追求

B.立足实践,反映人民的利益与呼声才能获得艺术的永恒

C.中华文化的感召力源于中华民族仁爱、中和的善良本性

D.中华传统美德以其先进性推动中华文化从历史走向未来

20.(2012·高考江苏卷)2012年4月,某地干洗店店主全家不幸罹难,店主姐夫含泪通知顾客前来取衣退卡还钱,被人们誉为“信义姐夫”。他的行为感动了许多市民,欠账的顾客也赶来还钱,商户们还自发挂出了“崇尚诚信,传递温暖”的横幅。这件事情表明诚信()

A.具有生生不息、历久弥新的品质

B.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华

C.能够引领社会主义良好风尚建设

D.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基础

21.(2013·天津文综)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然而,近年来我国“舌尖上的浪费”非常严重,每年餐桌上浪费的食物相当于2亿人一年的口粮。2013年初,为响应中央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号召,北京市一家民间公益组织发起了吃尽盘中餐的“光盘行动”;人民日报微博随即响应,并得到众多网络媒体的关注和转载,使之急速升温。这一活动唤醒了人们的节俭意识,反映了社会公众对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广泛认同。

依据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的知识说明“光盘行动”引起社会共鸣的原因。

22. (2012·高考浙江卷)近年来,W村在村民收入不断提高的同时,开展了群众性的“一碑两谱五星”乡村文化创建活动。所谓“一碑”,即树立一座精神丰碑,主要收集本村先辈在革命战争时期的英雄事迹;“两谱”,即撰写时代风范谱、尊老爱幼谱,主要收录在乡村发展、家庭邻里关系中的先进典型;“五星”,即创评“读书、创业、诚信、法纪、勤俭”等五项星级文明户。村民们以极大热情参与了这一活动,讲身边事、树身边人、自评自荐、互评互荐,精神面貌焕然一新。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发展的中心环节的有关知识,说明该村开展“一碑两谱五星”活动取得成功的道理。

答案

1-5ADDDB6-10DACCA

11-15DDBCD16-20CCCBD

21.【解题指南】本题以“光盘行动”这一社会热点为背景材料设计问题,考查学生从材料中获取信息的能力、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全面审题,明确限定的知识范围、内容指向、试题类型等问题。

【解析】首先明确设问限定的知识范围是文化生活角度;设问类型属于“为什么”——“原因类”题型,要求回答这样做的原因和意义;内容指向是“光盘行动”引起的社会共鸣。结合材料,依据所学知识可从大众传媒的作用、中华传统美德对人的影响、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导向作用等角度思考作答。

答案:(1)大众传媒具有强大的文化传递、沟通、共享功能。

(2)中华传统美德对人们有着深远持久的影响。

(3)社会主义荣辱观具有导向作用。

22. 【解析】本问考查思想道德建设的地位和作用。答好此题需要把课本理论和材料相结合。

【答案】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体现着社会主义文化的性质与方向,是文化建设的中心环节。W村开展的“一碑两谱五星”活动,紧紧抓住了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这一中心环节,保证了文化建设的正确方向。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思想道德的集中体现。“一碑两谱五星”活动的内容体现了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要求,为村民们提供了最基本的行为准则与价值取向。“一碑两谱五星”活动具有群众性的自我教育特点,自荐自评、互荐互评方式促进了村民自省自律,提高了村民的思想道德修养。

第四篇: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 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而努力奋斗

——在中国文联第九届全国委员会、中国作协第八届全国委员会全体会议上的讲话

时间:2011年11月26日 09时01分

来源:人民日报

作者:李长春

字号:『 大字体 中字体 小字体 』

我要评论

各位委员,同志们、朋友们:

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国作家协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圆满完成议程,胜利闭幕了。在此,我对两个大会圆满成功表示热烈祝贺,向新选举产生的中国文联、中国作协全委会委员表示热烈祝贺。

中国文联第九次、中国作协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紧紧围绕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这个主题,总结经验、分析形势、规划未来,是一次高举旗帜、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大会,是一次民主、团结、求实、鼓劲的大会,必将进一步动员激励广大文艺工作者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而努力奋斗。

党中央对这两个大会高度重视,胡锦涛总书记出席大会开幕式并发表重要讲话。讲话充分肯定了文艺工作取得的巨大成就,深刻阐述了文艺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高度,进一步阐明新时期文艺工作的基本要求和主要任务,号召广大文艺工作者认清时代和人民赋予的神圣使命,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高擎民族精神火炬,吹响时代前进号角,创作生产更多无愧于历史、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优秀作品,奋力开创文艺发展新局面,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贡献智慧和力量。胡锦涛总书记的重要讲话高瞻远瞩、内涵丰富,语重心长、饱含感情,充满了对文艺工作者的信任和期望,是指导文艺事业发展的光辉文献,必将对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产生重要而深远的影响。我们一定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切实把讲话精神落实到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的各个方面,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

自2006年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国作家协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以来,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文艺战线坚持“二为”方向、贯彻“双百”方针,紧跟时代步伐,顺应人民期待,推动文艺事业不断取得新成就新突破,巩固了大团结、大繁荣、大发展的生动局面。创作生产持续繁荣,各个门类百花齐放、异彩纷呈,涌现出一大批代表国家水准、体现民族特色、社会影响广泛、深受人民喜爱的优秀作品;坚持面向基层、服务群众,广泛开展各种形式的群众性文化活动,丰富了基层文化生活;深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极大解放和发展了文化生产力,形成了文化事业全面繁荣、文化产业健康发展的良好态势;积极开展对外文化交流,加快走出去步伐,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不断增强。特别是在迎接党的十七大、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和举办北京奥运会残奥会、上海世博会、广州亚运会亚残运会、深圳大运会等大事喜事中,在成功抗击低温雨雪冰冻灾害、汶川玉树抗震救灾和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过程中,文艺界推出一大批昂扬向上、振奋人心的优秀作品,举办一系列有声势、有影响的文艺活动,唱响了社会主义好、共产党好、改革开放好、伟大祖国好、各族人民好的时代主旋律,为成功举办大事喜事、妥善应对难事急事提供了强大精神动力,作出了突出贡献。广大文艺工作者思想解放、精神振奋、心情舒畅,积极性、创造性空前高涨,责任感、使命感和凝聚力、战斗力大大增强。实践证明,我们的文艺工作者队伍是一支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队伍,是一支勇于担当、善于创新、甘于奉献的队伍,是一支党和人民完全可以信赖的队伍!

中国文联、中国作协作为党领导的重要人民团体,在过去五年里,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党的文艺工作方针政策,在组织文艺界学习培训、繁荣文艺创作生产、推动文艺创新、培养文艺人才、加强行业服务维权、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指导和开展群众性文艺活动等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文联、作协的凝聚力、影响力不断提升,为团结广大文艺工作者、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作出了积极贡献。中央对过去五年中国文联、中国作协的工作充分肯定。在此,我代表党中央、国务院向在座的各位同志,并通过大家向全国广大文艺工作者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五年来我国文艺工作的丰富实践,进一步深化了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工作特点和规律的认识,积累了许多宝贵经验,概括起来就是:

第一,必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这是社会主义文艺繁荣发展的根本指针。

第二,必须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立足发展先进文化、建设和谐文化,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这是社会主义文艺繁荣发展的根本原则。

第三,必须坚持以人为本,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以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为人民创造更好更多的精神食粮,做到文化发展为了人民、文化发展依靠人民、文化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这是社会主义文艺繁荣发展的根本目的。

第四,必须坚持解放思想、改革创新,不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大力推进文化内容形式、方法手段创新,加快构建有利于文化繁荣发展的体制机制,充分发挥文化和科技相互促进的作用,不断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这是社会主义文艺繁荣发展的根本动力。

第五,必须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遵循文化发展规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这是社会主义文艺繁荣发展的根本要求。

第六,必须坚持党对文艺工作的领导,加强文艺战线领导班子和人才队伍建设,健全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调动广大文艺工作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营造团结鼓劲、和谐奋进的良好氛围。这是社会主义文艺繁荣发展的根本保障。

这些宝贵经验,继承了党领导文艺工作的优良传统,体现了新世纪新阶段文艺工作的成功探索,反映了社会主义文艺工作的本质要求,是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重要遵循,一定要长期坚持、大力发扬,并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

同志们,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是在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关键时期和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全会全面分析了当前形势和任务,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全会通过的《决定》,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总结我们党领导文化建设的经验,深刻分析文化改革发展面临的形势和任务,在集中全党智慧的基础上,阐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确立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提出了新形势下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重要方针、目标任务、政策举措,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指导我国文化改革发展的纲领性文件。以这次全会为标志,我们党吹响了向文化强国进军的新号角。随着时间的推移,将越来越证明,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是继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之后,我们党领导文化工作又一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事,我国文化改革发展必将进入新的重要阶段。

全会《决定》提出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大历史命题,强调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任务,以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弘扬中华文化,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这是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文化建设实践探索的基本结论,鲜明回答了新的历史条件下我国文化改革发展走什么样的路、朝什么样的目标迈进这个带有方向性、战略性的重大问题,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丰富和发展。广大文艺工作者要紧紧围绕这一重大历史命题,准确把握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新要求,准确把握当今时代文化发展新趋势,准确把握各族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新期待,进一步增强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责任感和紧迫感,进一步增强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自觉性和坚定性,进一步增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信心和决心,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抓住机遇,乘势而上,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进行文化创造,在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进程中建功立业。

下面,我就文艺战线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和胡锦涛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讲几点意见,与大家共勉。

一、牢牢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个兴国之魂,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根本任务。全会《决定》强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这一重要论述,深刻揭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文化建设中的灵魂作用,体现了我们党对文化建设规律认识的进一步深化,是全会《决定》突出强调的一个重点。

从精神生产的特有属性和内在规律来看,任何文化都是所包含的精神价值与承载这些精神价值的物质基础和传播形态之间的有机统一。文化的精神价值是文化的“魂”,是文化思想性的根本体现,是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力量源泉,决定着文化的性质和方向;承载文化精神价值的物质基础和传播形态是文化的“体”,是文化实现教育功能、以文化人的根本途径,决定着文化精神价值的传播力和影响力。“魂”与“体”相互依存、相辅相成,统一于文化建设的实践中。离开“魂”,“体”就没有精神价值的支撑,就会空洞无物,失去吸引力、影响力,甚至偏离正确方向;离开“体”,“魂”就无所依附,难以传播,文化的精神价值就无从实现。古今中外的历史表明,每一次文化的繁荣发展,都是文化“魂”与“体”完美统一的结果。文化之“魂”是以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为根基,并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赋以鲜明的时代内涵。当代中国文化之“魂”,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根源于民族优秀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并吸收人类文明成果发展起来的,适应了时代发展要求,集中反映着当代中国人民的理想信念和精神追求,是我国社会主义文化的引领和主导。在当代中国,一切文化产品只有生动地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个“魂”,才有主心骨,才有精气神。文化之“体”,有着鲜明的民族性、时代性,随着时代的发展有着不同的表现形式。当代中国文化之“体”的主要形式,包括国民教育体系、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文化产业体系以及各种形式的文化产品如小说、影视、戏曲、动漫等。这些“体”作为文化的物质基础和传播形态,都是承载、传播文化精神价值的重要载体和形式,都承担着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个“魂”的重要功能。广大文艺工作者要深刻认识和把握文化建设“魂”与“体”的辩证关系,自觉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体现到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各方面,赋予文艺作品更加丰富、更加深刻的思想内涵,推动全社会形成统一指导思想、共同理想信念、强大精神力量、基本道德规范。

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体现到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各方面,就要坚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头脑、指导实践,热情讴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生动展示中国人民奋发有为的精神风貌和创造历史的宏伟业绩,唱响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最强音。要把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作为文艺作品表现的永恒主题,大力弘扬中华民族自强不息、艰苦奋斗、顽强拼搏、敢于胜利的思想传统,深刻反映当代中国人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进取精神,进一步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要通过各种形式的文艺创作,大力倡导中华民族优秀传统道德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弘扬真善美、贬斥假恶丑,在全社会形成积极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良好风尚。要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在有力抵制各种错误和腐朽思想影响的同时,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激发社会思想文化活力,努力在多元多样中立主导、在交流交融中谋共识,不断巩固和壮大主流思想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二、全面贯彻“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努力为人民创造出更好更多的精神食粮

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根本遵循。全会《决定》指出,要全面贯彻“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立足发展先进文化、建设和谐文化,激发文化创作生产活力,提高文化产品质量,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这是党和人民对广大文艺工作者的殷切期望。广大文艺工作者要认清肩负的历史责任,自觉把“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的要求贯穿于文化产品创作生产全过程,为时代立传,为人民放歌,努力创作生产更多无愧于历史、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优秀作品。

全面贯彻“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就要始终坚持正确创作方向。这是文化创作生产的根本性问题。要牢固树立人民是历史创造者的观点,牢记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神圣职责,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坚持正确的文化立场,认真对待和积极追求文化产品社会效果,大力倡导一切有利于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社会和谐的思想和精神,大力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道德规范,坚持把学术探索和艺术创作融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事业之中,把积极的人生追求、高尚的情感境界、健康的生活情趣传递给人民。

全面贯彻“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就要把多出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相统一的精品力作作为不懈追求。精品力作是一个时代文艺繁荣发展的根本标志,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程上最耀眼的文化印记。在当今文化建设的春天里,人民呼唤更多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相统一的精品力作。思想性是指文艺作品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艺术性是指文艺作品审美育人、提升情趣、陶冶情操的作用,观赏性是指文艺作品赏心悦目、娱乐放松、愉悦身心的作用。思想性寓于艺术性、观赏性之中,并通过艺术性、观赏性得以实现。缺乏艺术性、观赏性,文艺作品就失去了吸引力,就难以为群众所喜闻乐见,以文化人的功能就无从谈起;缺乏思想性,文艺作品的艺术性、观赏性也就失去了灵魂,失去了内涵,失去了生命力。这就要求在文艺创作中,善于把深刻的思想内涵、丰富的知识信息与完美的艺术形式有机结合起来,在注重提升作品思想内涵的同时,不断提高作品的艺术魅力,增强吸引力和感染力。要发挥文学对各种文艺作品的基础性、支撑性作用。要发扬十年磨一剑的精神,甘于寂寞、心无旁骛,潜心创作、精益求精,不断挖掘作品的深刻主题,不断丰富作品的表现形式,不断提升作品的艺术境界,努力创作出更多经得起历史和人民检验的精品力作、传世佳作。

全面贯彻“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就要坚持把遵循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人民群众喜闻乐见作为评价作品最高标准。人民群众是文艺鉴赏和消费的主体,是文艺作品的最终评判者,要把群众评价、专家评价和市场检验统一起来。要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催生更多既叫好又叫座的文化产品。要建立公开、公平、公正评奖机制,开展积极健康的文艺批评,努力形成褒优贬劣、激浊扬清的正确导向。要运用主流媒体、公共文化场所等资源,拓展优秀文艺作品的推广手段和传播方式。

全面贯彻“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就要营造有利于优秀文化产品竞相涌现的良好环境。要坚持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充分发扬艺术民主和学术民主,提倡不同观点和学派充分讨论,提倡各种体裁、题材、形式、手段充分发展,推动观念、内容、风格、流派积极创新,鼓励探索,扶持原创,宽容失败,着力营造积极健康、宽松和谐的氛围,使广大文艺工作者的一切才华都有展示舞台、一切创造都有实现空间、一切贡献都能得到社会尊重,最大限度地焕发创新激情和创造活力。

三、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进一步增强社会主义文艺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必然要求。全会《决定》强调,文学、戏剧、电影、电视、音乐、舞蹈、美术、摄影、书法、曲艺、杂技以及民间文艺、群众文艺等各领域文艺工作者都要积极投身到讴歌时代和人民的文艺创造活动之中,在社会生活中汲取素材、提炼主题,以充沛的激情、生动的笔触、优美的旋律、感人的形象,创作生产出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相统

一、人民喜闻乐见的优秀文艺作品。这为广大文艺工作者深入贯彻、自觉践行“三贴近”原则指明了方向。

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实践证明,什么时候坚持了“三贴近”,就能创作出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完美统一的优秀作品,社会主义文艺就会焕发出蓬勃的生机和活力;什么时候偏离或忽略了“三贴近”,文艺作品就苍白无力、枯燥无味,社会主义文艺的生机就会窒息和枯萎。广大文艺工作者要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始终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自觉把“三贴近”作为文艺创作的重要原则,贯穿到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的全过程和各方面,把人民群众作为文艺创作表现的主体和服务对象,积极投身到讴歌时代和人民的文艺创造活动之中。要深入实际、深入生活、深入群众,向实践学习,拜人民为师,增强国情了解,增加基层体验,增进群众感情,从人民群众的火热生活中挖掘素材,从人民群众的实践创造中提炼主题,从人民群众的审美需要中汲取灵感,用群众喜欢的形式、说群众想说的话、讲群众能懂的话,使文艺作品雅俗共赏、深入人心。要适应群众文化需求的新特点新变化,积极发展新的艺术样式,努力创作生产一切有利于陶冶情操、愉悦身心、寓教于乐的文艺作品,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要坚持面向基层、重心下移,多创作生产传播适合基层群众需要的文艺作品,多深入基层和农村演出,多开展方便基层群众欣赏和参与的文化活动,进一步丰富基层文化生活。

四、坚持以改革创新为强大动力,推动文艺事业全面繁荣发展

改革创新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不竭动力。全会《决定》强调,文化引领时代风气之先,是最需要创新的领域。这就要求广大文艺工作者充分认识改革创新对于繁荣发展文艺事业的极端重要性,不断增强改革创新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要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自觉把思想认识从不符合文化改革发展要求的思想观念和思维定势的桎梏中解放出来,从不符合文化改革发展要求的做法和规定的限制中解放出来,从不符合文化改革发展要求的传统体制机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牢固树立遵循科学发展观要求,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要求相符合、与文化发展规律相一致的新的文化发展理念,热情支持改革,积极投身改革,勇于破解改革难题,在文化体制改革的大潮中激发创作热情,成就艺术辉煌。要紧密结合时代发展的新要求、人民群众审美需求的新变化、文艺创作生产传播手段的新变革,大力推进文化体制机制创新、内容形式创新、传播手段创新、业态创新、科技创新,使创新始终成为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的强劲动力,形成创新活力竞相迸发、创新成果充分涌现的生动局面。要善于把继承和创新有机结合起来,大力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五四运动以来形成的革命文化传统,学习借鉴国外文化创新有益成果,兼收并蓄、博采众长,不断增强文化产品的时代感和吸引力。要积极鼓励原创和现实题材创作,推出更多具有民族特色、体现时代特征、富有中国气派的文艺精品,展示中国文艺的创新品格和创新风范,引领中国文艺不断推陈出新、蓬勃发展。要高度重视互联网、手机等新兴媒体在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和新业态发展中的作用,善于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文化创造和传播,推进文化科技创新。要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不断总结提炼来自群众、生动鲜活的文化创新经验,推广大众文化优秀成果,在全社会营造鼓励文化创造的良好氛围,让蕴藏于人民中的文化创造活力得到充分发挥。

五、积极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不断增强中华文化在世界上的感召力和影响力

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增强中华文化在世界上的感召力和影响力,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要任务。要按照全会《决定》关于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重要部署,开展多渠道多形式多层次对外文化交流,广泛参与世界文明对话,促进文化相互借鉴,充分展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多姿多彩和博大精深,充分展示当代中国文化建设的最新成果,充分展示中国人民改革创新、和平发展、文明进步的精神风貌和良好形象,努力形成与我国国际地位相适应的文化软实力。要把政府交流和民间交流结合起来,在继续推动政府主导的文化交流同时,充分发挥文化产业和文化企业在推动文化走出去中经常性、持久性的优势和作用,着力打造一批有世界影响的知名文化品牌,培育一批具有较强实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外向型文化企业,努力构建以政府为主导、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化运作为主要方式的文化“走出去”新格局。

广大文艺工作者是文化走出去的中坚力量。要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积极参与政府主导的各种文化交流活动,努力开拓文化产业、文化产品走向世界的新渠道新途径。要遵循国际文化交流规律,适应国际文化市场需求,既充分展现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内涵、体现当代中国价值观念,又符合国外受众的思维方式、审美特点和接受习惯,努力做到“中国内涵、国际表达”,使中华文化越来越多地为国外受众所接受和喜爱。要积极吸收国外优秀文化成果,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学习借鉴一切有利于加强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有益经验、一切有利于丰富我国人民文化生活的积极成果、一切有利于发展我国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经营管理理念和机制,在提高文化开放水平的过程中增强我国文化的整体实力。

六、建设高素质人才队伍,为文艺事业繁荣发展提供有力人才支撑

建设高素质人才队伍,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要保障。全会《决定》指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队伍是基础,人才是关键。要按照《决定》提出的要求,坚持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的思想,全面贯彻党管人才的原则,加快培养造就德才兼备、锐意创新、结构合理、规模宏大的文化人才队伍。要实施好“四个一批”人才培养工程和文化名家工程,造就各领域各门类高层次领军人物,推出和表彰一批人民喜爱、有国际影响的名家大师和民族文化代表人物。要适应文化改革发展新要求,加强专业文化工作队伍、文化企业家队伍建设,重视发现和培养社会文化人才,扶持资助优秀中青年文化人才主持重大课题、领衔重点项目,抓紧培养善于开拓文化新领域的拔尖创新人才、掌握现代传媒技术的专门人才、懂经营善管理的复合型人才、适应文化走出去需要的国际化人才。要加强基层文化人才队伍建设,鼓励和扶持群众中涌现的各类文化人才,充分发挥群众性文化活动积极分子的作用,充分调动文化志愿者的积极性,打造一支扎根基层、服务群众、专兼结合的基层文化队伍。

广大文艺工作者要加强职业道德、职业精神和作风建设,努力追求德艺双馨。德,就是个人品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社会公德、职业精神、价值取向、社会信誉,以及理想信念、思想境界、精神追求等,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集中体现,是文艺工作者立身处世之根、人格魅力之本。艺,就是艺术才华、艺术能力、艺术思想、艺术风格、艺术境界等,是艺术造诣的集中展现,是文艺工作者成就事业之基、艺术魅力之源。德与艺相辅相成、相互促进。人品决定艺品,立艺先要立德。唯有德艺双馨,才能使高尚的人品和高超的艺品相得益彰、行之久远。德艺双馨不是他人的主观臆断,而是文艺工作者用自己实践铺就的人生轨迹,是历史和人民的客观评价。广大文艺工作者要自觉把德艺双馨作为毕生奋斗的目标,积累丰富知识,提高精神境界,培养高尚人格,树立良好形象,努力成为既富有崇高精神内涵又具有高超艺术才华的文艺家,成为经得起时代和历史检验的名家大师。

同志们,中国文联、中国作协是党和政府联系文艺界的桥梁和纽带,在团结凝聚广大文艺工作者、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事业、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中担负重要职责。希望新一届中国文联、中国作协全委会认真落实中央要求,把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和胡锦涛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作为当前头等重要的政治任务,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坚持正确文艺方向,坚持发挥自身优势,创新管理体制、组织形式、活动方式,更好地履行联络、协调、服务的基本职能,更好地发挥组织、引导、维权的重要作用。为此,我提几点希望:

第一,坚持正确政治方向,把广大文艺工作者紧紧团结在党的周围。要切实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从党和国家工作全局出发谋划工作,从人民群众愿望要求出发开展工作,使文联、作协工作更好地为党和人民的事业服务。要引导和激励广大文艺工作者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人民,始终与党和人民站在一起,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坚持用德艺双馨的标准要求自己,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积极投身文化改革发展的火热实践,在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伟大进程中展现艺术才华、铸就艺术辉煌。要关心和爱护文艺工作者,政治上充分信任,创作上热情支持,生活上真诚关怀,善于同广大文艺工作者特别是有影响的代表人士交朋友,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第二,提高服务水平、加强行业自律,更好地发挥文联、作协在行业建设中的积极作用。要改进服务方式,拓展服务领域,适应文化体制改革的新形势,加强与各类文化单位的联系,广泛团结各种组织形态、各种所有制的文艺工作者以及民间文艺工作者、业余作家、网络作者等各方面文艺人才,在评定职称、参与培训、申报项目、表彰奖励等方面一视同仁、做好服务。要加强行业自律,突出抓好职业道德、职业精神建设,努力概括提炼文艺界的核心价值观,研究出台文艺工作者职业道德公约和各文艺门类的行业规范,引导广大文艺工作者自尊自重、崇德尚艺,切实履行好人类灵魂工程师的光荣职责。要加强行业维权,建立科学、规范、高效的维权机制,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综合运用各种有效手段,依法维护广大文艺工作者的合法权益。

第三,发挥独特优势,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要充分发挥文艺界人才聚集、名家荟萃的优势,积极开展各种形式的对外文化交流,加强与国际文学艺术组织的沟通联系,积极参与国际文学艺术交流重要活动,努力争取国际话语权。要有计划地邀请境外文学艺术界知名人士来华访问,为他们了解中国文化提供机会,通过他们向世界介绍和传播中国文化。要进一步加强同香港、澳门的文化交流合作,加强同台湾的各种形式文化交流,共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凝聚力。

第四,加强自身建设,努力提升工作水平。要适应文化改革发展的新要求,进一步创新文联、作协管理体制、组织形式、活动方式,更好地履行联络、协调、服务职能。要全面加强文联、作协党员干部队伍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深入开展体现“三贴近”要求的“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提高文联、作协凝聚力战斗力。要按照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的要求,深入研究新形势下文艺界人民团体的地位、作用、职能、任务,建立健全学习培训机制、表彰激励机制、行业自律机制、维权服务机制、对外交流机制,逐步形成以中国文联、中国作协为主,地方文联、作协和专业协会相协调的服务管理网络,提升文联、作协服务文艺界的能力,努力把文联、作协建设成为团结服务广大文艺工作者的温馨和谐之家。

各级党委要把文艺工作摆在重要位置,列入重要议事日程,贯彻落实好党的各项文艺方针政策,深入研究文艺工作新情况新特点,及时解决涉及文艺繁荣发展的重大问题,切实担负起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的政治责任。要加强文艺战线领导班子和党组织建设,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用人标准,选好配强领导班子,充分发挥文艺战线各级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和广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要加大支持力度,创造良好发展环境。要加强对文联、作协工作的领导,理顺工作体制,创造工作条件,支持文联、作协充分履行职责,更好发挥作用。

在座的中国文联、中国作协新一届全国委员会委员,都是全国文艺界的优秀代表,具有广泛代表性和社会影响力,是文联、作协工作的中坚力量。委员的身份,既是荣誉,更是责任。希望大家珍惜荣誉,牢记使命,不负党和人民的重托,不负广大文艺工作者的期望,带头贯彻中央决策部署,积极履行章程赋予的职责,认真执行文联、作协工作安排,团结凝聚广大文艺工作者,不断开创社会主义文艺繁荣发展的新局面。

各位委员,同志们、朋友们!中华民族正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走向伟大复兴,中国人民正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征程中昂首迈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欣欣向荣、前景广阔,广大文艺工作者使命光荣、大有作为。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改革创新,奋发进取,为迎接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为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第五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图解

1.文化的地位作用:文化建设是中国特色事业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 中部分。其作用是: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 国文化发展方向: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特进方向,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 色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社文化发展目的:以人为本,文化发展为了人民、文化发展依靠人会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培育“四有”的 主社会主义公民。

义文化发展动力:坚持改革创新和科技进步,以改革促发展、促繁 文荣,不断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

化文化发展思路:把握文化两种属性(即意识形态和产业)、两种 发功能(教育引导和满足需求)、两种需求(人民基本文化需求和多 展样化文化需求),区分公益性文化事业和经营性文化产业,从而对 道政府和市场在文化建设中的职能和作用进行定位。

路文化发展格局:文化建设格局是一手抓公益性文化事业,一手抓

经营性文化产业;文化产业格局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文化对外开放格局是以民族文化为主体,吸收外来有益文化。

文化发展战略: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

系为根本任务,以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改革创新为动力,着力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坚持党对文化工作的领导,充分发挥人民群

众在文化建设的主体作用,充分发挥广大工作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郑俊杰)

上一篇:中国邮政储蓄银行面试下一篇:中国资本市场投资分析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