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中国近代史论述题

2024-04-20

大学中国近代史论述题(精选6篇)

篇1:大学中国近代史论述题

上编综述

1.鸦片战争为什么是中国近代史的起点

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社会性质发生了变化,逐步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的主要矛盾发生了变化,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矛盾成为主要矛盾;中国出现了新的生产关系、新的阶级和新的思想。因此,鸦片战争就成为中国近代史的起点。

2.简述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和社会性质

(1)主要矛盾是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而前一个是最主要矛盾。

(2)中国的社会性质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3.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第一,帝国主义全面控制中国。资本-帝国主义侵略势力不但操纵中国的财政和经济命脉,而且控制中国的政治军事,日益成为支配中国的决定性力量。

第二,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专政。中国的封建势力日益衰败,但同外国侵略势力相勾结,成为资本-帝国主义压迫奴役中国的社会基础和统治支柱。

第三,封建剥削制度依然占据优势。中国自然经济的基础虽然遭到破坏,但是封建剥削制度的根基即封建地主的土地所有制依然保持着,它同买办资本、高利贷资本结合在一起,在中国社会经济中占着明显的优势。

第四,民族资本主义的力量还软弱。中国新兴的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虽然已经产生,并在政治、文化生活中起着一定的作用,但它的发展很缓慢,力量很软弱,还没有成为中国社会经济的主要形式。

第五,中国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极端不平衡。由于近代中国处于资本-帝国主义列强的争夺和统治之下,加上中国地域广大,以及在地方性的农业经济的基础上形成的地方割据势力的存在,近代中国各地区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发展是极不平衡的。

第六,中国人民的贫困和不自由程度举世少见。在资本-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下(后来还加上官僚资本主义,形成“三座大山”),中国的广大人民尤其是农民日益贫困化以至大批地破产,过着饥寒交迫和毫无政治权利的生活。

4.简述近代中国的两大历史任务及其关系

两大历史任务:必须改变帝国主义、封建主义联合统治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制度,争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必须改变中国经济技术落后的面貌,实现国家的富强和人民的富裕。

二者的关系:两大历史任务是互相区别、互相联系的。其中,前者是前提,为后者开辟道路,是首先要完成的。因为,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阻碍我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阻碍经济技术的进步。

5为什么说近代封建中国逐步变成了半封建的中国。

这是因为,外国资本主义列强用武力打开了中国的门户,把中国卷入了世界资本主义经济体系和世界市场之中。随着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洋纱、洋布等商品在中国大量倾销,逐渐使中国的农业与手工业分离,从而破坏了中国自然经济的基础,促进了中国城乡商品经济的发展,给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造成了某些客观条件。破产的农民、手工业者流入城市,成了产业工人的后备军。一批中国官僚、买办、地主、商人开始投资兴办新式工业。中国开始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中国已经不是完全的封建社会了。

6、近代独立中国逐步变成了半殖民地的中国

因为,鸦片战争以后,西方列强通过发动侵略战争、强迫中国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破坏了中国的领土主权、领海主权、关税主权、司法主权等,并一步一步地控制了中国的政治、经济、外交和军事。中国已经丧失了完全独立的地位,在相当程度上被殖民地化了。

西方列强侵略中国的目的,是要把它变成自己的殖民地。

7、近代中国为什么必须首先进行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

因为帝国主义列强决不会自动放弃在中国攫取的特权,封建主义势力也决不肯自动放弃自己控制的政权,所以,以改良的方式是不可能改变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联合统治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制度的。近代中国曾有不少人希望通过改良的途径挽救中国的危亡,如维新变法运动以及立宪运动等,但统统行不通。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等,也是在进行改良的努力归于失败、对当权者幻想破灭的情况下,才走上革命道路的。

第一章

1.资本-帝国主义的入侵给中国带来了什么?

资本帝国主义的军事侵略、政治控制、经济掠夺和文化渗透,造成了近代中国的贫穷与落后,阻滞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直接阻碍了中国的经济发展与政治进步。另外,在客观上促进了自然经济的解体。

参考资料:毛泽东指出:“帝国主义列强侵略中国,在一方面促进中国封建社会解体,促使中国发生了资本主义因素,把一个封建社会变成了一个半封建的社会:但是在另外一个方面,他们又残酷地统治了中国,把一个独立的中国变成了一个半殖民地和殖民地的中国。”

2.近代中国进行的反侵略战争的历史意义是什么?(1)、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野心,粉碎了他们瓜分中国,把中国变成他们完全殖民地的图谋。(2)用英勇顽强的爱国主义精神,铸就了中华民族的民族魂。(3)、教育了中国人民,大大提高了中国人民的民族觉醒。

3.近代中国反侵略战争失败的原因及其教训是什么? 原因:

(一)最根本的原因是社会制度的腐败

从皇帝到权贵,大都昏庸愚昧,许多官员贪污腐化,不少将帅贪生怕死,不仅不敢放手发动和依靠人民群众,反而常常压制与破坏人民群众和爱国官兵的反侵略斗争。

(二)重要原因是经济技术的落后

武器装备落后,军事作战能力落后,国家的综合实力落后。

教训:不推翻腐败的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制度,要想广泛动员和组织人民群众,去进行胜利的反侵略斗争是不可能的;落后就要挨打。

第二章

1.如何认识太平天国农民战争的历史功绩?

沉重打击了封建统治阶级,强烈动摇了清政府的统治根基;是中国旧式农民战争的最高峰,具有不同以往农民战争的新特色;冲击了孔孟之道的正统权威,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封建统治的精神支柱;有力地打击了外国侵略势力,冲击了西方殖民主义在亚洲的统治。

2、如何认识洋务运动的性质和失败原因、教训? 性质:洋务运动是一场地主阶级的自救运动。

失败的原因。首先,洋务运动具有封建性。其次,洋务运动对外国具有依赖性。再次,洋务企业的管理具有腐朽性。教训:说明企图在维持封建的上层建筑、经济基础的前提下,通过学习西方的器物技术来求强求富,是不可能的。

3.戊戌维新运动的历史意义及教训是什么?

历史意义:是一次爱国救亡运动;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政治改革运动;更是一场思想启蒙运动。

教训: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企图通过统治者走自上而下的改良的道路是根本行不通的。

4.《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天朝田亩制度》,是最能体现太平天国社会理想和这次起义特色的纲领性文件。其理想社会是“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保暖”。它是一个以解决土地问题为中心的比较完整的社会改革方案。

《资政新篇》,是太平天国后期颁布的社会发展方案。政治上主张,加强中央集权,制定法律、制度。经济上主张发展资本主义。思想文化上提倡兴办学校、医院、社会福利事业。外交上主张同外国平等交往,自由通商。它是一个具有资本主义色彩的方案。

第三章

1.近代中国革命发生的历史必然性是什么?

从根本上说,是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主要矛盾的斗争及其尖锐化的结果。

客观原因:帝国主义列强加紧争夺中国,中华民族危机加深,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进一步加剧。

主观条件:随着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民族资产阶级的社会基础和政治力量得到扩大。

革命形势已经成熟,统治阶级再也无法照旧统治下去了。2.孙中山三民主义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三民主义,即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

民族主义: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即—是以革命手段推翻清朝政府,二是追求独立,建立民族独立的国家。这是民族革命。

民权主义:创立民国,即推翻封建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这是政治革命。

民生主义:平均地权,后来又提出“耕者有其田”。这是社会革命。

三民主义初步提出了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是一个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

2.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是什么?

第一,推翻清王朝的封建统治,沉重打击中外反动势力,使中国反动统治者在政治上乱了阵脚。

第二,结束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政府,使民主共和的观念开始深入人心。

第三,给人们带来一次思想上的解放。

第四,促使社会经济、思想习惯和社会风俗等方面发生新的积极变化。第五,在一定程度上打击帝国主义侵略势力,推动了亚洲各国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潮。3.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及其教训是什么?

失败原因:从根本上说,是因为在帝国主义时代,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资产阶级的建国方案行不通。帝国主义不允许、大地主大买办势力不允许。

从主观上说,是其领导者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这主要是:第一,没有提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第二,不能充分发动和依靠人民群众。第三,不能建立坚强的革命政党,作为团结一切革命力量的强有力的核心。

历史教训:辛亥革命的失败表明,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没有能够救中国,先进的中国人需要进行新的探索,为中国谋求新的出路。4

篇2:大学中国近代史论述题

论述题:在20世纪30年代后期和40年代前期,毛泽东是怎样系统阐明新民主主义理论的?其意义有哪些? 在20世纪30年代后期和40年代前期,为了将丰富的中国革命实际经验马克思主义化,以便更好地指导抗日战争和中国革命,毛泽东撰写了《〈共产党人〉发刊词》、《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论》等理论著作。(2分)

(1)毛泽东首先揭示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主要特征以及中国革命发生和发展的原因。他阐明了中国革命分两步走的思想: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1919年五四运动以后的中国民主革命,已经新民主主义革命。它的前途是社会主义。

(2)阐明了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的基本纲领。政治上:建立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新民主主义共和国。经济上:没收官僚资本归新民主主义国家所有,建立国营经济,没收地主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允许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和富农经济的存在。文化上,发展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中华民族的新文化,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

(3)毛泽东指出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和党的建设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中战胜敌人的三个主要的法宝。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创立的新民主主义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成果。新民主主义理论的系统阐明,标志着毛泽东思想得到多方面展开而达到成熟。这个理论从思想上武装了中国共产党人,使他们极大地增强了参加和领导抗日战争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自觉性。

2毛泽东在1957年2月发表的《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讲话的主要内容以及意义? 毛泽东在1957年2月发表的《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讲话的主要内容:(1)提出了社会主义制度下存在着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必须区分这两类不同性质的社会矛盾。强调不能用解决敌我矛盾的方法去解决人民内部矛盾,只能用民主的、说服的、教育的、“团结—批评——团结”的方法去解决。要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作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系统阐明了正确处理各种人民内部矛盾的方针和方法(5分)。

(2)提出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一个重要指导思想是团结全国各族人民进行一场新的战争,向自然界开战,发展我们的经济和文化(5分)。

(3)对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作了科学分析(5分)。矛盾是普遍存在的。社会主义社会充满着矛盾,正是这些矛盾推动着社会主义社会不断向前发展。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基本的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这些矛盾,可以通过社会主义制度本身的自我调整和自我完善不断得到解决。

意义:《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是一篇重要的马克思主义文献。它创造性地阐述了社会主义社会矛盾学说,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发展,对中国社会主义事业具有长远的指导意义(5分)。

3如何理解近代中国的三种建国方案,两个中国之命运?为什么中国共产党的建国方案最终成为中国人民的共同选择?

(1)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前,中国存在着三种主要的政治力量:

一是地主阶级和买办性的大资产阶级。二是民族资产阶级。三是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城市小资产阶级。

(2)三种政治力量分别提出了三种不同的建国方案:

第一是地主阶级和买办性的大资产阶级的方案。主张继续实行地主阶级、买办的大资产阶级的军事独裁统治,使中国继续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道路。

第二是民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的建国方案。他们是要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以便是资本主义得到自由和充分的发展,使中国成为一个独立的资本主义社会。

第三是工人阶级和其他进步势力的方案。他们是要建立一个工人阶级领导的人民共和国,即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并经过这个人民共和国,逐步达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

上述建国方案摆在中国人民的面前,由他们在自己的政治实践中做出选择,但是,从根本上说,由于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并不具备现实性,可供中国人民选择的方案主要是两个:或者是继续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或者是创建新民主主义的新中国。

(3)中国共产党的建国方案最终成为中国人民的共同选择:

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之所以行不通,是由于当时中国所处的时代条件和国内阶级关系的状况所决定的。第一,资产阶级的共和国,外国有过的,中国不能有,因为中国是受帝国主义压迫的国家,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是他们不能容忍的。第二,民族资产阶级的力量过于软弱。他没有勇气和能力去领导人民进行彻底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争,从而为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扫清障碍。

篇3:大学中国近代史论述题

《中国近代大学精神史》对于中国大学精神的研究, 开辟了大学文化研究的新领域和新视野, 探讨的是大学最本质的东西。严格地说, 没有精神的大学不称其为“活”的大学。大学精神是一所大学的灵魂, 而在当下众多学人乃至大学领导依然缺乏对此问题的足够重视, 这显示出该选题对当今中国大学发展和品质提升的重要性, 也反映出该研究成果的现实价值。

该书是我国高等教育史研究中第一部专门研究大学精神史的专著, 视角新颖、领域开阔、探究系统、维度多元、个案生动、分析深入, 在一些重大学术问题上提出了新的见解, 具有开创性和示范性。

一是论证了中国近代大学精神的源流。该书指出中国近代大学精神不像一些人所认为的纯是西方大学精神的引进, “它的真正源头在中国丰富的文化积淀中”。如北京大学的制度多采用西方大学制度, 但是北大精神则多源自中国远古。蔡元培认为:“大学者, ‘囊括大典, 网罗众家’之学府也。《礼记》《中庸》曰‘万物并育而不相害, 道并行而不相悖’足以形容之。”北大的例子在中国大学存在普遍性, 这说明中国大学的精神具有民族性和文化继承性, 中华文化是其根, 中国精神是其源。

二是提出中国近代大学精神的元始具有强烈的社会性。北洋大学作为中国近代第一所大学在1895年创立时提出“自强首在储才, 储才必先兴学”, 这一“兴学强国”的大学精神;1898年京师大学堂建立提到“为富强致治之规, 朝廷以更新之故而求之人才, 以求人才之故而本之学校”也表明兴学强国的观点;1901年山东大学堂、浙江求是大学堂等省立大学堂都相继提出“伏维国势之强弱在乎人才, 人才之兴替视乎学术”的观点, 可见兴学强国精神是中国现代大学初创时期的共同精神诉求, 是中国现代大学精神的元始起点。这一精神是中国近代大学的特质, 它与当时的社会需求相一致, 反映出中国大学的社会性。

三是用大量史实证明中国近代大学精神的多样性产生于中西文化的融合。如蔡元培担任北京大学校长期间提出“学术自由、兼容并包”精神, 他所采取的改革举措“其中形而上的大学观源自德国”, 但二者之间“不复有中体西用或西政暗合古制之论, 而提倡吸收、消化和融合。”该书进一步指出了中国近代大学中西融合的特点——学人自主、民主科学, 最终得出结论“对立与交融——新大学精神的产生”。这一观点在近代高等教育历史研究上是新的突破。

四是提出了“依据大学精神特征的‘近代’界定”, 具有理论创新性。对于“近代”的界定是一个历史学界谈论的热点问题, 写历史必须先要断代。目前依据重大事件断代、依据社会形态断代、依据文化变异断代等提法都有, 但是从精神特征角度断代尚属此书唯一。为此该书解剖了香港中文大学的例子, 具有说服力。这一观点无疑给教育史研究带来新的影响。

该书以中国大学精神的演进过程为历史轴线, 注重历史资料的收集、整理, 解剖具体的教育实践案例, 考察中国近代大学精神产生的特点, 给予实事求是的理论分析, 丰富了高等教育研究的内容和视角, 达到了作者为中国大学“立心”“树魂”的追求。

篇4:大学中国近代史论述题

现代大学制度复旦大学贡献创建于1905年的复旦大学,在20世纪初叶,开创了中国近代私立大学教育的先河。复旦大学的办学特色,为中国近代大学教育的发展作出多方面的贡献,同时对现代大学制度的建设提供启示。

一、现代大学制度的定义

现代大学制度是指大学为适应现代社会发展需求,在政府的宏观调控下,面向社会依法自主办学、实施民主管理、全面落实作为法人实体和办学主体所具有的权利和责任相统一的管理制度。现代大学制度包括大学与政府、大学与社会的关系,涉及大学内部治理结构的完善和改革。从宏观层面来说,主要指政府宏观管理,市场适度调节,社会广泛参与,学校依法自主办学。从微观层面来讲,现代大学制度是指党委领导,校长负责,教授治学,民主管理。现代大学制度的核心是指在国家的宏观调控政策指导下,大学面向社会,依法自主办学,实行科学管理。

二、复旦大学办学特点

复旦大学创建于1905年。1905年,震旦学院140余名学生因反对法人干预教育从震旦学院退学。震旦学院校董教育家马相伯支持学生的正义行为,宣布出资创办复旦公学。从此,复旦公学成立。从复旦公学的创建过程中可以看出,它是当时有识之士在反法帝国主义夺权中重建的爱国民主学校。1917年,复旦公学开始招生本科,改名为私立复旦大学,下设文、理、商三科以及预科和中学部。1941年,学校改为国立。复旦大学作为中国近代著名的私立大学,在当时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有其独特的办学特色。

1.思想民主,学术自由

复旦大学创始人马相伯倡导教育独立、学术自由,是复旦大学所追寻的目标。马相伯主张学校应兼容并包,学术思想自由。他在复旦时明确提出囊括大典、网罗众学、兼容并收的办学方针。复旦校歌歌词中“学术独立、思想自由、政罗教纲无羁绊”,为复旦人对教育和学术领域的追求和理想。复旦大学校长李登辉坚持学术独立、思想自由。对于新思想的引进, 也非常关心。所聘请教师中有思想极为先进的人物,对当时复旦发展有很多影响。1924 年,复旦设立行政院,实行教授治校,建立起一套民主制度。

复旦大学因是私立大学相对来说比较独立,可以保护激进学生,有按学术标准或他们选择的学术标准办校的可能性。相比国立大学来说,所受政府束缚较少。

2.学生自治管理

复旦大学创始人马相伯认为,大学应是学者自由问学的机构,认为大学应培养学生的民主意识和自治能力,想把复旦办成一微型民主社会。复旦大学成立学生自治会管理学校,设有评议部、执行部和司法部,校务由学生推选干事自己管理。学生自治会除了安排食宿和同学们一般社会活动外,办了一所为师生员工服务的合作银行和几个合作机构。复旦大学积极提倡独立自由和学生自治精神。学生自治制是由学生选举出几位代表,组成一个委员会来承担学校的所有管理工作,院内各部事务全部都由学生管理。学生代表直接参与学校的行政管理。通过培养学生自治能力,分配学生担任行政职务是为了将来把民主价值观运用到社会。这一管理制度体现民主、自由、平等观念。这也形成复旦独特的治校风格。

3.中西会通,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并重

复旦作为近代中国知名的私立大学,它的教学有其独特的风格。首先,教学要求非常严格。在为学生奠定知识基础方面,复旦大学规定,学生凡国文、英文、算学有一科不及格者,不能升级,也不能毕业。复旦学生以基础扎实而著称。其次,非常注重外语教学。把英文、法文、德文、拉丁文列入必修科目,规定除了本国的历史、地理、数学等课程须用汉文外,其他科目都用西文教授。目的是培养中、西会通的人才。除此之外,复旦大学提出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并重的教育理念。复旦大学的办学理念是崇尚科学, 注重文艺, 不谈教理,容纳各种人文及自然科学知识。

设有中文、外文、历史、社会学、新闻、教育等系的复旦文学院在课程设置的广泛程度上,可以和美国文科学院相比拟,同时又注重职业训练。学生毕业之后,可能应付社会的挑战和适应社会的需要。成立于1917的复旦大学商学院是根据当时国际、国内商业发展以及上海民族工商业的需求, 创立此学科。它设有银行学、会计学、国际贸易和企业管理,为民族工商业培养一大批经营管理人才和理财贸易专家。

复旦大学的教学理念是中西会通,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并重。从复旦课程设置来看,有两点是其突出的特点。一是学校对于课程设置有较多的自主权,因而有可能根据中国培养高等人材的需要,来决定教什么或不教什么。二是注重实用知识的学习。当时的复旦课程设置,不仅向学生介绍了新知识,并且力求结合现实常发生的问题加以说明。

三、贡献

建设现代大学制度,其核心是指在国家的宏观调控政策指导下,大学面向社会,依法自主办学,实行科学管理。目前,中国大学制度存在很多欠缺,不管从对外关系上还是内部管理。中国大学作为学术组织,其主体地位缺失,大学存在严重行政性泛化现象,缺少学术独立与学术自由氛围。近代复旦大学在发展的过程中,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这些为目前的中国大学制度创新提供一些借鉴作用。

就大学与外部关系来说,复旦大学最初建立是因为反法帝国主义夺权所产生的,它是一所爱国主义民主学校。国外复旦大学创始人马相伯倡导教育独立、学术自由,而且复旦大学一直到1942保持其私立大学的性质,政府对其干涉相对较少,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学校在较独立的环境相对比较自由的发展。

复旦大学对现代大学制度贡献主要体现在其学校内部治理上。学生自治制度是复旦大学的一显著特色,其管理制度把学校管理权利交给学生体现民主、自由、平等观念,而其课程设置是其另一重要特色。其课程设置学校有较大的自主权,教授可以决定教什么不教什么,其教学内容很重视实用知识的学习。复旦教授和学生都重视学术自由,他们从中国教育传统中吸取知识来承担社会重任、关心实用研究的内在价值,来加以改造以适应社会需要。他们既不盲目追求西方学术标准,也不排斥引进西方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理论,而是想树立起中国近代学术标准。

参考文献:

[1]刘献君.现代大学制度建设的哲学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11,(10).

[2]程沧波.国立复旦大学[A].中华民国大学志[M].

[3]薛明扬.复旦杂忆[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4]赵少荃.复旦大学创立经过[J].上海高教研究,1984,(02).

[5]孙宏.复旦公学(学院)迁锡纪事[J].档案与史学,1999,(01).

[6]别敦荣.我国现代大学制度探析[J].江苏高教,2004,(03).

[7]宋秋蓉.近代中国私立大学办学成功地因素分析[J].高等教育研究,2003,(05).

[8]许美德.一个大学新传统的开创——复旦的早年[J].复旦学报,1982,(02).

[9]黄书光.论马相伯在中国近代高等教育史上的地位[J].高等教育研究,2003,(06).

[10]张建奇,杜驰.民国前期中国现代大学制度的确立[J].大学教育科学,2005,(06).

篇5:大学中国近代史论述题

第一章 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

三、简答、论述题

一、简述中国封建社会的基本特点。(2010.10)P2 答:

1、在经济上,封建土地所有制占主导地位,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尖锐。

2、在政治上,实行高度中央集权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在文化上,以儒家思想为核心。

3、在社会结构上,是族权和政权相结合的封建宗法等级制度。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是中国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

二、中国封建社会由盛而衰的主要表现。(2010.07)P3 答:

1、政治上,中央集权进一步强化,官僚机构膨胀,官吏贪污腐败严重。

2、经济上,人均土地占有量逐年下降,无地或少地的农民日益增多。地租剥削、赋税征收逐年加重,广大农民生活日渐困苦。

3、思想文化上,清政府厉行专制主义,大兴文字狱,整个社会一片死寂。

4、军事上,军力衰败,军备废弛,八旗兵、绿营不堪一击。

5、对外关系上,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严格限制对外贸易,使中国处于与世隔绝的状态。

三、试述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主要特点。(2012.07)P12 答:

1、资本帝国主义不但操纵了中国的经济命脉,而且控制了中国的政治,日益成为支配中国的决定性力量。

2、中国的封建势力同外国侵略势力相勾结,成为外国列强压迫奴役中国人民的社会基础和统治支往,3、中国自然经济的基础虽然遭到破坏,但是封建剥削制度的根基依然在广大地区内保持着,成为中围走向现代化和民主化的严重障碍。

4、中国资本主义有所发展,并在政治、文化生活中起了一定的作用,但没有成为中国社会经济的主体。

5、中国各地区经济、政治和文化发展极不平衡,长期处于不统一状态。

6、人民毫无政治权利,生活极端贫困化。

四、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主要矛盾及其相互关系是什么?(2009.07、2011.01、2012.04)P14 答:

1、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是两对主要矛盾。第一个矛盾是各种矛盾中最主要的矛盾。

2、两对主要矛盾之间的关系:一是当外国列强向中国发动侵略战争时,中国内部阶级能够暂时团结起来共同对敌,阶级矛盾降到次要地位,而民族矛盾上升到主要地位。二是当外国侵略者同中国封建政权相勾结共同镇压中国革命,尤其是封建地主阶级对人民的压迫特别残酷时,中国人民往往用战争得形式反对封建政权,这时阶级矛盾就上升为主要矛盾。三是国内战争发展到直接威胁帝国主义在华利益以及中国封建地主阶级统治时,帝国主义和国内封建主义完全公开站在一条战线上。

五、近代中国工人阶级的特点。(2009.07、2011.10、2012.01)P14 答:中国工人阶级除了具备世界工人阶级的一般特点如大公无私、富有组织纪律性等外,自身特点如下:

1、深受帝国主义、封建势力和资产阶级三重压迫和剥削,其革命性最强。

2、人数虽少,但相对集中,便于形成革命的力量和传播先进的思想。

3、主要是由破产农民和家庭手工业者转化而来,同农民有着天然的联系,便于结成工农联盟。

六、近代中华民族资产阶级的特点是什么(2009.04、2010.04)P14 答:

1、民族资产阶级在其生存和发展过程中,一方面受到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势力的压迫,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参加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或在斗争中保持中立;

2、另一方面因其力量薄弱,又与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势力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斗争中缺乏彻底的革命性。

3、中国资产阶级的两重特点和双重性格,决定它不可能引导中国的民主革命走向胜利。

七、近代以来中华民族面临的两大历史任务及其相互关系是什么?(2009.10、2013.04)P15 答:近代中国社会的性质和主要矛盾决定了近代中华民族面临的两大历史任务:

1、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

2、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两大历史任务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

其区别在于,二者的主体、内容是不一样的。前者要改变民族遭压迫、人民受剥削的地位和状况,是要从根本上推翻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统治秩序,解放生产关系问题;后者是要改变近代中国经济、文化和社会落后的地位和状况,是要充分发展近代民族工商业,解放生产力问题。

两者的联系在于,只有完成第一大任务,才能为第二大任务的完成创造条件。第二大任务是第一大任务的最终目的。

八、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人民反侵略斗争失败的主要原因是什么?(2010.01)P19-P20 答:

1、社会制度的腐败。近代以来封建社会制度没有根本改变。清政府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经常压制人民的反抗斗争,力主避战求和,为此不惜割地、赔款。

2、经济技术的落后。近代以来,中国经济技术落后,导致中国在武器装备、军队素质、综合实力等方面远远落后于帝国主义列强,必然导致被动挨打。

经济技术的落后是中国反侵略战争失败的重要原因,但根本原因还是社会制度的腐败。

九、中日甲午战争后,严复提出的救亡思想的主要内容是什么?(2011.07)P21 答:严复《天演论》的主要思想是:用“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社会进化论思想,激发人们的危机意识和民族意识。严复大声疾呼,世界上一切民族都在为生存而竞争,中华民族也不能例外,中国如果不能自强,就会“弱者先决”,亡国灭种,失去民族生存的权利,这些言论对中国人起到了振聋发聩的作用。

第二章 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

三、简答、论述题

一、《天朝田亩制度》的土地分配方案及其意义是什么?(2010.04)P25-P26 答:

1、内容:土地分配方案:确立了平均分配土地的方案,根据“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的原则,田地分为9等,好坏搭配,按人口平均分配,16岁以上分一整份,16岁以下分一半。

2、意义:它是一个以解决土地问题为中心的比较完整的社会改革方案,代表了农民要求平均分配土地的强烈愿望,反映了农民反对封建土地所有制的普遍要求;《天朝田亩制度》有更完备的内容和更触及封建社会矛盾核心的深度,应该说这个纲领是比历代农民起义所提出的口号的思想内容更为深刻。

二、《资政新篇》的主要内容及其性质是什么?P26 答:主要内容是:

1、在政治方面,主张加强中央集权;学习西方,制定法律、制度。

2、在经济方面,主张发展近代工矿、交通等事业;吸取外国的科学技术,奖励科技发明和机器制造;提出“准富者请人雇工”,即提倡资本主义的雇佣劳动制。

3、在思想文化方面,提出监督官员,改革弊政;主张革除社会陋习;提倡兴办学校、医院和社会福利事业。

4、在外交方面,主张同世界各国交往、通商;强调外国人不得干涉天朝内政。

其性质是:它是一个带有鲜明资本主义色彩的改革与建设方案,但通篇未涉及农民及土地问题。这一致命弱点,决定了这个方案从一开始就缺乏实施的阶级基础与社会条件。

三、如何认识太平天国农民战争的意义?(2009.04)P28 答:

1、它沉重打击了封建统治阶级,强烈撼动了清政府的统治根基。特别是它坚持14年之久,革命势力扩展到18个省,这是以往历次农民起义都比不上的。

2、它是旧式农民战争的最高峰,具有不同于以往农民战争的新的历史特点。特点是:建立了自己的政权,它颁布了《天朝田亩制度》,比较完整地表达了千百年来农民对土地的渴望;《资政新篇》则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具有资本主义色彩的改革方案。

3、它对儒家经典给以严厉的批判,一定程度地削弱了封建统治的精神支柱。

4、它有力地击了外国侵略势力。

5、它和其它亚洲国家的民族解放运动汇合在一起,冲击了西方殖民主义在亚洲的统治。

四、太平天国农民革命失败的原因和教训。(2009.07、2010.01、2012.10)P29 答:失败原因:

1、根本原因是缺乏先进阶级的领导。农民阶级带有小生产者固有的局限性。

2、没有科学理论与指导,不能正确的对待传统文化。

3、对帝国主义侵华野心的警惕性不够,缺乏理性认识。

教训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农民具有伟大的革命力量,但它不能担负起领导反帝反封建斗争取得胜利的重任。

五、洋务运动的历史作用是什么?(2011.10、2012.07、2013.01)P32 答:

1、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早期工业和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2、成为中国近代教育的开端。

3、传播了新知识,打开了人们的眼界。

4、引起了社会风气和价值观念的变化。

六、洋务运动失败的主要原因是什么?(2012.07)P33 答:

1、洋务运动具有封建性。其指导思想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洋务派只注重西法练兵和办企业,而不去改变落后的政治制度。

2、洋务运动对外国具有依赖性。洋务派依赖西方列强“求强求富”目的无异与虎谋皮。

3、洋务企业管理腐朽。洋务派采取封建衙门式的管理方法,使企业缺乏生机和活力。

七、19世纪末,维新派对封建主义妥协的主要表现。(2010.10)P37 答:

1、政治上,不敢根本否定封建君主制度,幻想通过合法手段实现君主立宪。

2、经济上,没有触及封建主义经济基础——封建土地所有制。

3、思想上,虽提倡学习西方,却仍借孔子之名“托古改制”。

八、戊戌维新运动的历史意义及失败的原因及维新派自身的弱点和局限是什么?(2009.04、2011.07、2012.01)P36-P37 答:历史意义:

1、它是一次爱国救亡运动。是维护民族独立和发展资本主义的救国运动反映了时代的要求。

2、它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政治改革运动。维新派鼓吹民权,提倡设议院,主张用君主立宪制来取代君主专制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封建制度。

3、它是一场思想启蒙运动。维新派大力传播西方的社会政治学说,形成广泛的文化革新运动,并对近代教育发展起了积极作用。

4、戊戌维新运动在改革社会风气方面也有不可低估的意义。失败的原因是:在于维新派自身的局限和强大守旧势力的反对。维新派的弱点和局限:

1、不敢否定封建主义;

2、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

3、脱离人民群众。

第三章 辛亥革命

三、简答、论述题

一、孙中山三民主义学说的主要内容。(2008.10)P44-P45

答:

1、民族主义,指“驱除鞑虏,恢复中华”。主要是以革命手段推翻清王朝的统治;变“次殖民地”的中国为独立的中国。但没有明确的反帝主张,没有明确把汉族军阀、官僚、地主作为革命对象。

2、民权主义,指“创立民国”。即推翻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的民主共和国。为资产阶级革命提出了一套建国方案,但没有明确广大劳动人民在国家中的地位,也难以保障人民的真正权利。

3、民生主义,指“平均地权”。基本方案是:核定地价,按价征税,涨价归公,按价收买。没有正面触及封建土地所有制,不能满足农民的土地要求。难以成为发动群众的理论武器。

它是一套在中国历史上不曾有过的资产阶级建国方案,是一个比较完备的民主主义革命纲领,推动了革命思想的传播和革命运动的发展。

二、1905年至1907年资产阶级革命派与改良派进行论战的意义及革命派的局限性。(2009.01、2009.04、2009.07、2011.01、2011.07、2013.01、2013.04)P45-P46 答:

1、内容:

1)要不要以革命手段推翻清政府,这是论战的焦点; 2)要不要推翻帝制,实行共和; 3)要不要社会革命。

2、意义:

1)论战划清了革命与改良的界限,使人们清楚地认识到实行民主革命的必要,参加到革命的行列。2)论战使资产阶级民主思想和三民主义学说得到更加广泛的传播,促进了革命力量的壮大,为推翻清王朝统治的革命斗争奠定了思想基础。

3、局限性主要表现在:

1)革命派未能认清帝国主义的本质,不仅不敢提出反帝口号,反而希望争取帝国主义的支持。2)革命派停留在民主制度的形式理解上,缺乏对民主建政的深入认识,方案不具有可操作性。3)革命派未能把土地所有制度改革和反封建联系起来无法真正解决农民土地问题。

三、1911年保路风潮发生的原因是什么?(2011.10)P47 答:1911年5月,清政府为筹集借款,宣布“铁路干线收归国有”,并将粤汉、川汉铁路的路权出卖给帝国主义,引起湖北、湖南、广东、四川民众强烈反对,四川省尤其强烈。保路运动遭到清政府镇压并造成成都血案,在同盟会会员的参与下,掀起了全川武装暴动。

四、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及历史局限性。(2011.04、2012.10、2013.07)P49 答:辛亥革命是一次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具有伟大的历史意义。

1、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在中国的统治。为中国人民革命斗争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2、宣告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结束和民国的建立。它结束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政府,使民主共和观念开始深入人心。

3、是一场思想解放运动。开启了思想进步和民族觉醒的大门。

4、促使社会经济、思想习惯和社会风俗等方面发生了新的变化。

5、打击了帝国主义在华势力,推动了亚洲各国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由于其领导者资产阶级革命派自身的软弱性,造成其局限性包括:

1、没有提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

2、没有充分发动和依靠群众。使得革命根基相当单薄。

3、没有建立坚强的革命政党,发挥团结一切革命力量的强有力的核心作用。

它的局限性致使辛亥革命难以摆脱失败的命运,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根本任务。它反映了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不能救中国。

第四章 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三、简答及论述题

一、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和意义是什么及局限性?(2009.01、2010.04、2010.07)P57 答:1915年9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成为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

1、内容:

1)提倡民主和科学。民主是指资产阶级民主思想和民主制度。科学是指自然科学,以科学的精神和科学方法来研究社会。

2)提倡白话文、新文学,反对文言文、旧文学,3)主张文学革命。

2、意义:

1)它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新文化同封建主义旧文化的斗争,是辛亥革命在思想文化领域的延续,沉重打击了封建专制主义。

2)它大力宣传了民主和科学,将人们从封建专制所造成的蒙昧中解放出来,开启了思想解放的潮流。

3)它为中国先进分子接受马克思主义准备了适宜的土壤,为以五四运动为开端的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创造了思想文化上的条件。

3、局限性:

1)脱离现实经济基础,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没有揭示封建专制主义得以存在的社会根源;脱离经济而把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失败的根本原因归之于思想文化,是错误的。他们提倡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不能有效地对中国社会进行改造

2)脱离广大劳动群众,他们把改造国民性置于优先地位,但是又脱离改造产生封建思想的社会环境的革命实践,没有把运动普及到工农群众中去,仅仅依靠少数人的呐喊,其目标就难以实现。

3)思想方法形式主义,少数人在思想方法上存在绝对肯定或绝对否定的形式主义偏向。二、五四运动爆发的社会历史条件(2009.10)P59 答:

1、新时代历史条件,它发生在十月革命所开辟的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新时代

2、新的社会力量的成长。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得到短暂而又迅速的发展。中国工人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力量也近一步壮大起来

3、新文化运动掀起的思想解放高潮的推动为五四运动准备了最初群众基础和骨干力量

4、五四运动的直接导火线是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

三、中国早期接受、宣传马克思主义的三类代表人物。(2011.01)P61 答:

1、五四运动前的新文化运动的精神领袖,其代表是李大钊、陈独秀。

2、五四运动中的左翼骨干,其代表是毛泽东、杨匏安、蔡和森、周恩来等。

3、一部分原中国同盟会会员、辛亥革命时期活动家,以董必武、林伯渠等为代表

四、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思想运动的历史特点是什么? P61 答:

1、重视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学习,明确地同第二国际的社会民主主义划清界线。

2、注意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学习、运用马马克思主义理论,实际上初步形成了马克思主义应当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思想

3、开始提出知识分子应当同劳动群众相结合的思想

五、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特点及伟大意义是什么?(2010.10)P64-P65 答:

1、历史特点:

1)一方面,它成立于俄国十月革命胜利、第二国际修正主义破产之后,得到了列宁领导的共产国际的指导和帮助,是按照列宁的建党原则建立起来的。它所接受的是马克思主义完整的科学世界观和社会革命论。

2)另一方面,它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的工人运动基础上产生的。中国工人阶级具有坚强的革命性,不存在欧洲那种工人贵族阶层,没有社会改良主义基础。

3)所以,中国共产党一开始就是一个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为指导思想的、区别于第二国际社会改良主义政党的新型工人阶级革命政党。

2、伟大意义:

1)它标志着中国革命终于有了一个坚强的领导核心。

2)中国革命从此有了科学的指导思想。为中国人民指明了斗争的目标、革命的前途和走向胜利的道路。

3)沟通了中国革命与世界革命的联系,使中国革命有了新的前途。4)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目就焕然一新了。

六、中共二大制定的纲领的主要内容。(2013.07)P66 答:

1、最高纲领:实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

2、最低纲领:即党在当前阶段(民主革命阶段)的纲领是:消除内乱,打倒军阀,建设国内和平;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达到中华民族完全独立;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

3、中共二大在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明确提出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

七、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对三民主义的新阐释是什么?(2012.04、2013.04)P68

答:

1、民族主义突出了反对帝国主义的内容,强调对外争取中华民族的完全独立,同时主张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

2、民权主义强调民权为一般平民所共有,不应为“少数人所得而私”;

3、民生主义在“平均地权”基础上增加了“节制资本”原则,并提出改善工农的生活状况。

这样,旧三民主义发展成为新三民主义。新三民主义和中共在民主革命时期的纲领在基本原则上是一致的,成为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和革命统一战线的共同纲领。

八、1924年至1927年国民革命的历史意义。(2008.10)P73 答:

1、它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统治势力,中国人民觉悟和组织程度明显提高,是迎接未来革命胜利一次伟大学习。

2、它扩大了中国共产党在中国人民中的政治影响,宣传了党在民主革命阶段的纲领,使党经受了一次洗礼,积累了初步的经验。开始懂得进行土地革命和掌握革命武装的重要性。为土地革命准备了必要条件。

第五章 中国革命的新道路

三、简答及论述题

一、1927年建立的国民党南京政权实行独裁统治的主要表现是什么?(2012.04)P76 答:

1、为镇压人民和消灭异已力量,国民党建立了庞大军队。

2、为镇压人民和消灭异已力量,国民党建立了庞大的全国性特务系统。

3、为了控制人民,禁止革命活动,大力推行保甲制度。

4、为了控制舆论,剥夺人民的言论和出版自由,国民党还厉行文化专制主义。

二、近代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特点是什么?(2009.04、2010.04)P79 答:

1、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比重很小,始终没有成为中国社会经济主要形式。

2、在民族资本中,工业资本所占比重小,商业资本和金融资本所占比重大。

3、民族资本所经营的工业,规模小,经营分散,技术设备落后,生产率低。

4、民族资本主义工业以轻工业为主,缺乏重工业,不能构成一个完整的工业体系。

4、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和封建势力有联系。三、八七会议的主要内容及其历史地位(2013.07)P82 答:

1、八七会议的主要内容有:

1)会议彻底清算了大革命后期陈独秀的右倾机会主义错误,确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装斗争的方针,保证中国革命的继续向前发展。

2)选出了以瞿秋白为书记的中央临时政治局。

3)毛泽东在发言中着重阐述了农民问题和武装斗争对于中国革命的极端重要性。

2、八七会议的历史地位。

1)八七会议给正处在思想混乱和组织涣散中的中国共产党指明了出路,2)为挽救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作出了巨大贡献。

3)这是由大革命失败到土地革命战争兴起的一个历史转折点。

四、“三湾改编”的主要内容及意义是什么?(2010.01)P83 答:

1、主要内容:

1)将原有的一个师缩编为一个团;

2)在部队中建立各级党组织并将党支部建在连上; 3)成立各级士兵委员会,部队内部实行民主管理。

2、意义:是建设共产党领导的新型人民军队的重要开端。

五、南昌起义的历史意义和地位。(2010.07、2012.01)P83 答:

1、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的第一枪,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前赴后继革命的精神。

2、它成为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革命战争、创建人民军队和武装夺取政权的伟大开端。

3、它揭开了土地革命的序幕。

六、井冈山根据地创建的历史意义(2012.10)P83 答:

1、它点燃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星星之火,为共产党领导武装起义树立了榜样。

2、它从实践上开辟了一条在敌我力量十分悬殊的情况下,共产党深入农村保存和发展革命力量的正确道路。这条道路代表了1927年革命失败后中国革命的发展方向。

七、中国红色政权存在和发展的原因及条件是什么?(2011.07)P85

答:

1、红色政权能够存在和发展的根本原因:中国是一个几个帝国主义国家间接统治的政治经济发展极端不平衡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大国。

2、红色政权存在和发展的两个客观条件:

1)国民革命的影响。

2)全国革命形势的继续向前发展。

3、红色政权存在和发展的两个主观条件:

1)相当力量的正式红军的存在。

2)共产党组织的坚强有力和各项政策的正确贯彻执行。

八、遵义会议的历史意义。(2009.10)P92 答:

1、它解决了当时具有决定意义的军事和组织问题。成立了由毛泽东、周恩来、王稼祥组成的三人团,全权负责红军的军事行动。

2、遵义会议在及其危险的情况下挽救了中国共产党,挽救了中国工农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开始确立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新的中央的领导,为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在政治上走向成熟。

3、它证明了中国共产党历来都是正视自己的错误,并注意从自己所犯的错误中学习前汲取教训的。不断把党及党领导的革命事业推向前进。

九、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的历史意义。(2010.10)P93-P94 答:

1、粉碎了国民党“围剿”红军、消灭革命力量的企图,是中国革命转危为安的关键。

2、通过长征,把中国革命的大本营放在了西北,为迎接抗日救亡的新高潮准备了条件

3、保存并锤炼了中国革命的骨干力量。

4、播撒了革命的火种。

5、铸就了伟大的长征精神。长征精神就是把全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坚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坚信正义事业必然胜利的精神,救国救民不怕任何艰险、不惜付出一切的牺牲精神,坚持独立自主、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精神,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紧密团结的精神,紧紧依靠人民群众,与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艰苦奋斗的精神。

第六章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三、简答及论述题

一、中共洛川会议制定的《抗日救国十大纲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2012.01)P108

答:

1、抗日救国十大纲领,强调要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关键在于使已经发动的抗战成为全面的全民族的抗战。为此,必须实行全国军事的总动员、全国人民的总动员;必须改革政治机构,给人民以充分的抗日民主权利,并适当改善工农大众的生活。

2、会议强调,必须紧靠统一战线中无产阶级的领导权,在敌人后方放手发动独立自主的山地游击战争,在国民党统治区放手发动抗日的群众运动。

3、《抗日救国十大纲领》体现了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和要求,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民战争路线,是彻底的抗日纲领。

二、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中阐述的中日之间相互矛盾的四个特点及抗日战争历史进程(2011.01、2012.10)P108-P109 答:

1、四个特点:敌强我弱,敌小我大,敌退步我进步,敌寡助我多助。

1)2)3)4)敌我力量的强弱,是侵略或被侵略的基本条件,决定了抗日战争只能是持久战。敌退步我进步是日本必败、中国必胜的主要根据。敌小国我大国,是敌我能否支持长期战争的主要条件之一。

敌少助我多助,虽然是附随因素,然而它对战争的过程和结局能起重大影响。

2、抗战的发展进程:抗日战争将经过战略防御、战略相持、战略反攻三个阶段。其中相持阶段是取得最后胜利的最关键的阶段。只要坚持持久抗战、坚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国将在这个阶段中获得转弱为强的力量。

三、抗战初期的平型关大捷及其意义是什么?(2011.07)P109 答:全国性抗战开始后,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立即投入抗日斗争。1937年9月,八路军第115师主力在晋东北平型关附近伏击日军,歼敌1000余人,击毁汽车100多辆。这是全国性抗战开始后中国军队的第一次重大胜利,粉碎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四、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的中间势力及争取中间势力的条件是什么?(2009.01、2012.07)P112 答: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的中间势力主要是指民族资产阶级,并明绅钟士和地方实力派。

争取中间势力的主要条件:

1、共产党要有充足的力量;

2、要尊重中间势力的利益;

3、要同顽固派作坚决的斗争,并能取得胜利。

五、中国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总方针是什么?(2013.01)P112 答:总方针是:发展进步势力、争取中间势力、孤立顽固势力。

1、进步势力主要是指工人、农民和城市小资产阶级。他们统一战线的基础,抗战的主要依靠力量。这是整个策略的中心环节。

2、中间势力主要是指民族资产阶级、开明绅士和地方实力派。它是统一战线的重要任务。争取中间势力的条件是:共产党要有充足力量;尊重他们的利益;同顽固派坚决斗争并聚星胜利。

3、顽固势力是指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抗日派。他们采取两面政策,既抗日也反共。共产党必须以革命的两面政策对付他们,又联合又斗争的政策。以团结为主。

六、抗日战争初期,国民党爱国官兵英勇抗敌的主要表现是什么?

答:

1、在抗战初期,在敌强我弱的形势下,国民党军队组织了淞沪、忻口、徐州、武汉会战等一系列大战役,消耗了日军,迟滞了日军的进攻。

2、国民党爱国官兵,不畏牺牲,英勇抗敌,用生命捍卫了民族尊严,打击了日军的嚣张气焰,鼓舞了全国人民。例子有:台儿庄大捷、八百壮士守四行等。佟麟阁、赵登禹等高级将领壮烈殉国。

七、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的伟大历史意义是什么?(2008.10)P118 答:

1、彻底打败了日本侵略者捍卫了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使中华民族免遭殖民奴役厄运

2、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使中国人民在精神上、组织上的进步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3、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大团结,弘扬了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

4、为战胜世界法西斯势力作出了历史性贡献,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

八、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的主要原因是什么?(2009.10、2010.04、2013.04)P118-P119 答:

1、中国共产党在全民族抗战中发挥了中流砥柱作用,这是与历次反侵略战争最大区别

2、中国人民巨大的民族觉醒、空前的民族团结和英勇的民族抗争,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决定性因素

3、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同世界所有爱好和平和正义的国家和人民、国际组织以及各种反法西斯力量的同情和支持也是分不开的。

九、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基本经验是什么?(2009.04、2011.10)P119 答:

1、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是中国人民战胜一切艰难困苦、实现抗战胜利的力量源泉。

2、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是中国人民团结奋进的精神动力。

3、中国人民热爱和平、反对侵略战争,同时又不惧怕战争。

十、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史上的历史地位(2013.07)P120 答:它不仅是中华民族求亡图存的民族解放战争,也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

1、它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

2、中国人民的持久抗战,大大减轻了其他战场的压力,为同盟国军队完成太平洋战场的战略转折和实施战略反攻创造了有利条件。

3、中华民族在夺取抗战胜利的同时,也赢得世界爱好和平人民的尊敬。中国国际地位随抗战胜利得到提高。

总之,中国是全世界参加反法西斯战争的五个大国之一,是在亚洲大陆抗击日本侵略者的主要国家。中国人民在抗战中,为了自己解放,为了帮助各同盟国,为了战胜法西斯、维护世界和平付了巨大牺牲,作出了伟大贡献。

第七章 为创建新中国而奋斗

三、简答及论述题

一、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国内形势发生的新变化是什么?(2012.01)P124 答:

1、中国人民的觉悟程度、组织程度空前提高。中国共产党和民主党派的力量都有壮大。全国人民渴望国内和平、民主、团结。

2、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政治代表国民党集团,坚持独裁内战卖国,继续走半殖民地半封建老路。中国面临两个命运和前途的斗争。

3、三种建国方案和两个中国之命运的斗争日益尖锐。

二、抗日战争胜利后全国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国内的三种建国方案(2009.07、2011.07)P124 答:

1、以地主阶级与买办性的大资产阶级的建国方案。它是维护地主和买办阶级利益的,与广大人民利益与愿望背道而驰

2、民族资产阶级的建国方案。这个方案在中国行不通。帝国主义不容许中国成为一个独立富强的资本主义国家。民族资产阶级在政治和经济上的软弱性没有能力去领导彻底反帝反封建的斗争。

3、以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城市小资产阶级的建国方案。在工人阶级及其正党的领导下,通过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建立一个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的人民民主专政的人民共和国。这一方案是引导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争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从而为实现国家富强开辟道路的科学建国方案。

三、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及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经济纲领是什么?P130 答:

1、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经济纲领: 1)没收封建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

2)没收蒋介石、宋子文、孔祥熙、陈立夫为首的垄断资本归新民主主义的国家所有; 3)保护民族工商业。

2、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1948年4月,毛泽东在《在晋绥干部会议上的讲话》中,完整地提出,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这就是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这就是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的总路线和总政策。

四、解放战争时期,解放区经过土地改革运动出现的新面貌。(2008.10、2010.01)P131 答:

1、广大农民对中国共产党更加信任和拥护,工农联盟以及解放区的人民民主政权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加强。

2、广大农民从封建的生产关系中解放出来,生产积极性空前提高,解放区农村的经济面貌得到明显改观。

3、大批青壮年农民踊跃参军,配合解放军作战,人民解放战争有了巩固的后方和最基本的人力和物力保证。

五、解放战争时期国民党统治区政治、经济危机日益加深的主要原因。(2009.01)P131-132 答:

1、抗战胜利后,国民党把接收变成“劫收”,大发“胜利财”,使民众期望破灭。

2、国民党违背全国人民迫切要求休养生息、和平建国的意愿,实行反人民的内战政策并为了支持内战从多方面加剧了对人民的疯狂掠夺。

3、国民党发动内战将全国人民置于饥饿和死亡线上,迫使全国人民团结起来共同反蒋。

六、全国解放战争时期,各民主党派与中国共产党团结合作的主要表现。(2011.01)P136 答:

1、重庆国共谈判和政协会议期间,各民主党派同共产党一起反对国民党反动派的内战独裁政策,为和平民主而共同努力。

2、在国民党当局撕毁政协协议、发动全面内战时,民主党派中的大多数同共产党保持一致;拒绝参加国民党一手包办的“国民大会”、反对国民党炮制的“宪法”。

3、民主党派的许多成员积极参加和支持共产党领导的爱国民主运动,为此流血牺牲。

4、在人民解放战争转入战略反攻并且取得节节胜利的形势下,各民主党派都公开宣言,站在人民革命一边,同共产党一道为推翻国民党的反动统治建立新中国而共同奋斗。

七、《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规定新中国的基本民族政策是什么?(2012.07)P141 答:

1、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

2、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应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3、各少数民族均有发展其语言文字、保持域改革其风俗习惯及宗教信仰的自由。

4、人民政府应帮助各少数民族的建设事业。使中国成为各民族友爱合作的大家庭。

八、《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中规定的新中国的国体和政体? P141 答:

1、国体:中国为新民主主义(即人民民主主义)的国家,实行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团结各民主阶级和国内各民族的人民民主专政;

2、政体:中国的国家政权属于人民,人民行使国家政权的机关为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各级人民政府。各级政权机关一律实际民主集中制。

3、它是《共同纲领》最基本、最核心的内容。

九、《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中规定的新中国经济工作方针是什么?(2011.04、2013.04)P142 答:

1、以公私兼顾、劳资两利、城乡互助、内外交流的政策,达到发展生产、繁荣经济之目的;

2、国家应调剂国营经济、个体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等

3、使各种经济成分在国营经济领导下,分工合作,各得其所,促进整个社会经济发展

十、统一战线作为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基本经验之一,其主要内容是什么?(2009.10、2010.10、2011.10、2012.10、2013.01)P143 答:

1、建立广泛的统一战线,是坚持和发展革命的政治基础,有其必要性和可能性。

2、统一战线中存在着两个联盟:一个是劳动者的联盟,主要是工人、农民和城市小资产阶级的联盟,这是基本的、主要的;一个是劳动者与非劳动者的联盟,主要是劳动者与民族资产阶级的联盟,有时还包括与一部分大资产阶级的暂时的联盟,这是辅助的,同时又是重要的。必须坚决依靠第一个联盟,争取建立和扩大第二个联盟。

3、巩固和扩大统一战线的关键,是坚持工人阶级及其政党的领导权,率领同盟者向共同的敌人作坚决的斗争并取得胜利;对被领导者给以物质福利,至少不损害其利益,同时对被领导者给以政治教育;对同工人阶级争夺领导权的资产阶级采取又联合、又斗争的政策。

4、新民主主义革命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新民主主义政治,经济,文化都 是由工人阶级领导的因而都具有社会主义因素。这些因素的增长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以后向社会主义转变创造了必要条件

第八章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全面确立

三、简答及论述题

一、为什么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2010.04、2010.07)P147 答:

1、帝国主义列强压迫中国、奴役中国人民的历史从此结束,中华民族一洗近百年来蒙受的屈辱,开始以崭新的姿态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2、在中国,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统治的历史从此结束,长期以来受尽压迫和欺凌的广大中国人民在政治上翻了身,开始成为新社会、新国家的主人。

3、军阀割据、战乱频仍、匪患不断的历史从此结束,国家基本统一,民族团结,社会政治局面趋向稳定,各族人民开始过上安居乐业的生活。

4、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为实现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创造了条件。

5、中国共产党成为全国范围的执政党,它可以运用国家政权凝聚全国力量,解放并发展社会生产力,以造福于整个中华民族。

二、新中国建立初期中国共产党面临的主要问题和考验。(2009.01)P148 答:

1、能不能保卫住人民胜利的成果,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

2、能不能战胜严重的经济困难,迅速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

3、能不能巩固民族独立,维护国家主权和安全。

4、能不能经受住执政的考验,继续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和艰苦奋斗的作风。

三、简述没收官僚资本对新中国国民经济发展的作用。(2010.10)P151-P152

答:

1、一方面,削弱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力量。旧中国官僚资本同民族资本的比例是8∶2,没收官僚资本,也就把中国资本主义的主要部分消灭了。

2、另一方面,壮大了社会主义的国营经济。没收官僚资本归工人阶级领导的人民共和国所有,就使人民共和国掌握了国家的经济命脉,使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居于主导地位。

四、新中国建立初期开展的“三反”、“五反”运动的主要内容和意义是什么?(2010.01、2012.04)P153 答:

1、“三反”:针对不法资本家行贿党政干部情况的严重发展,1951年底到1952年春,中国共产党在党政机构工作人员中开展了反贪污、反浪费、反官僚主义的“三反”运动,处决了犯有严重贪污罪行的中共天津地委前任书记刘青山、现任书记张子善,处理了一批党政干部。促进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的廉政建设起到了重要作用。

2、“五反”:1952年1月,中共中央决定开展反行贿、反偷税漏税、反盗窃国家资财、反偷工减料、反盗窃国家经济情报的“五反”运动。要求依靠工人阶级,团结守法的资本家及其他市民,打击了不法资本家的“五毒”行为,在工商业者中进行了一次守法经营教育,推动了在私营企业中建立工人监督和实行民主改革。

五、中国共产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内容及其特点,为什么说反映了历史的必然?(2011.04、2013.07、2008.10、2012.01、2012.07)P159-P160 答:

1、总路线内容:“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2、其特点是:“一化”“三改”,一化反映了生产力方面的要求,三改则反映出对生产关系的改造,体现了二者的统一。

3、为什么说其反映了历史必然

1)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的力量比较强大,它是实现国家工业化的主要基础。社会主义工业化,是国家独立和富强的当然要求和必要条件

2)资本主义经济力量弱小,发展困难,不可能成为中国工业起飞的基础,1950年后国家资本主义的发展,为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积累了初步的经验。

3)对个体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是保证工业发展、实现国家工业化的必要条件。必须通过实行农业合作化来满足日益力增长的人民生活和工业发展的需要。

4)当时的国际环境也促使中国选择社会主义。新中国在成立后,长期受到美国等资本主义国家的严密封锁和遏制只有社会主义的苏联能够援助中国

六、我国对个体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原则和方针是什么?(2011.07)P161 答:

1、在中国的条件下,可以走先合作化、后机械化的道路。

2、充分利用和发挥土改后农民的两种生产积极性,通过互助组、初级、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这种由低到高的互助合作的组织形式,实行积极发展、稳步前进、逐步过渡的方针。

3、农业互助合作的发展,要坚持自愿和互利原则,采取典型示范、逐步推广的方法。

4、要始终把是否增产作为衡量合作社是否办好的标准。

5、要把社会改造同技术改造相结合。

七、我国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经历的几种经济组织形式及其性质(2009.10、2013.01)P161 答:

1、互助式,这是具有社会主义的萌芽

2、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在土地及牲畜,大农具私有的基础上土地入股统一经营有较多的公共财产实行土地分红和按劳分配相结合的原则这具有半社会主义性质。

3、高级农业合 作社,将土地及其他只要生产资料归集体所有统一经营集体劳动实行各尽所能按劳分配的原则。

八、我国对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和平赎买政策的特点。(2009.07、2011.01、2012.10)P164 答:

1、有偿地、逐步地改变资产阶级的所有制。

2、在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同时,给予资本主义工商业者必要的工作安排。

3、不剥夺资产阶级的选举权,对其进步的代表人物给以恰当的政治安排。

九、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的意义是什么?(2013.04)P166-P167 答:

1、随着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中国继建立了社会主义基本政治制度以后,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制度也建立起来了。这是中国进入社会主义社会的最主要标志。社会主义公有制已成为我国的经济基础,这是社会主义改造的主要成果。

2、社会主义改造是在生产关系方面由私有制到公有制的一场伟大变革,使社会生产力从旧的生产关系束缚中解放出来,对生产力的发展直接起到了促进作用。人民生活显著改善。

第九章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三、简答及论述题

一、中共八大对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国内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的阐述。(2012.10)P172 答:

1、我们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这一矛盾的实质是先进的社会主义制度与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

2、党和全国人民的当前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来解决这个矛盾,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二、中共八大提出的我国经济建设和政治建设、执政党建设的指导方针是什么?(2010.01、2012.01)P173 答:

1、在经济建设上,大会坚持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即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方针。

2、在政治建设上,大会要求:

1)继续加强我国的人民民主专政; 2)加强国内各民族的团结; 3)继续巩固人民民主统一战线;

4)逐步制定完备的法律,建立健全的法制。

3、在执政党建设上,要提高全党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水平,健全党内民主集中制,坚持集体领导制度,反对个人崇拜,发展党内民主和人民民主,加强党和群众的联系。

三、陈云在中共八大提出的“三个主体、三个补充”的思想是什么?(2012.07、2013.01、2013.07)P173 答:

1、国家经营和集体经营是主体,一定数量的个体经营为补充

2、计划生产是主体,一定范围的自由生产为补充;

3、国家市场是主体,一定范围的自由市场为补充。

四、简述“七千人大会”的内容及其历史作用。(2010.04、2010.07)P181 答:

1、主要内容:对大跃进所造成的严重经济困难进行批评和自我批评,总结经验教训,明确工作方向,统一了思想。毛泽东在会上系统阐述了民主集中制原则。

2、历史作用:这次会议对于恢复实事求是、民主精神和自我批评精神起了积极作用,在贯彻落实“八字方针”、推动形势迅速好转的过程起了关键作用。

五、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两步走”的战略是什么?(2009.04、2011.04)P194 答:

1、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目标,是要把中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强国。

2、步骤采取“两步走”的发展战略,第一步,建成一个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第二步,全面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使中国的经济走在世界前列。

六、简述毛泽东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方面提出的主要思想。(2010.10、2012.04)P194 答:

1、要正确处理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的关系,以农、轻、重为序发展国民经济;

2、在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条件下,坚持工业和农业并举、重工业和轻工业并举、中央工业和地方工业并举、大中小企业并举等“两条腿”走路的方针;

3、正确解决好综合平衡的问题,处理好积累和消费、生产和生活的问题,处理好国家集体和个人的关系,统筹兼顾,适当安排。

七、毛泽东在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过程中理论贡献的主要方面。(2008.10)P194 答:

1、论述了必须实行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第二次结合”的基本思想;

2、提出了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学说;

3、阐明了建设社会主义的基本方针。

八、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方面,毛泽东提出的主要观点是什么?(2009.01、2011.10)P195 答:

1、我们的目标,是想造成一个又有集中又有民主,又有纪律又有自由,又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生动活泼,那样一种政治局面;

2、要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作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坚持人民民主,尽可能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

3、处理好中国共产党同各民主党派的关系,坚持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巩固和扩大爱国统一战线;

4、要切实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各项权利,尤其是人民参与国家和社会事务管理的权利

5、社会主义法制要保护劳动人民利益,保护社会主义经济基础,保护社会生产力。

第十章 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三、简答及论述题

一、为什么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伟大的历史性转折?(2009.04、2013.04)P199-P200 答:

1、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冲破了长期“左”的错误严重束缚,彻底否定了“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高度评价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并且断然否定“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指导思想;作出了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和实行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

2、全会恢复了党的民主集中制的优良传统,审查解决了历史上遗留的一批重大问题和一些重要领导人的功过是非问题。

3、全会结束了粉碎“四人帮”后两年在徘徊中前进的局面,开始了中国共产党在思想、政治、组织等领域的全国拔乱反正,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揭开了改革开放的序幕。

二、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的一系列重大决策是什么(2011.04)P200 答:

1、鉴于全国范围的大规模的揭批林彪、“四人帮”的群众运动已经基本上胜利完成,全党工作的着重点应该从1979年起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

2、为了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全会决定在党的生活和国家政治生活中加强民主,明确党的思想路线,加强党的领导机构和成立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

3、从现在起,应当把立法工作摆到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的重要议程上来。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法制,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具有稳定性、连续性和极大的权威,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三、邓小平南方谈话的主要内容及其意义。(2009.07)P201 答:

1、讲话内容:

1)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

2)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3)发展才是硬道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4)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5)我们搞社会主义才几十年,还处在初级阶段。

2、意义:

1)科学地总结了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的基本实践和基本经验,2)明确回答了长期困扰和束缚人们思想的许多重大认识问题,3)对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四、1979年3月,邓小平在理论工作务虚会上提出的四项基本原则(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及坚持这些原则的重要性。(2009.01)P201 答:

1、它是实现四个现代化有根本前提。

2、如果动摇了任何一项,就动摇了整个社会主义事业和现代化建设事业。

3、邓小平的讲话对排除来自“左”和“右”的方面的干扰和影响,保证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的进行,提供了可靠的政治基础,指明了正确的方向。

五、中共中央与1981年发表的《关于建国以来当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的主要内容及意义(2009.10)P 202 答:

1、它科学地评价了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指出:毛泽东同志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他的功绩是第一位的,错误是第二位的。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的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的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2、它从根本上否定了文化大革命的理论和实践,对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作出了基本的结论。决议还肯定了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逐步确立的适合中国国情的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道路近一步指明了中国社会主义事业和党的工作继续前进的方向。

3、它的通过标志着指导思想上的拨乱反正的胜利完成。它表明中国共产党是在政治上理论上成熟的坚强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中国共产党能够在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不长的时间里作出这样一个经得起历史检验的决议体现邓小平为核心的中共中央领导集体的成熟和元件体现出中国共产党在反省错误纠正错误的过程中总结新的经验探索新的道路的能力。

六、中共十三大提出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是什么?(2010.04)P209 答: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是:“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七、中共十三大的历史贡献。(2013.07)P209 答:

1、大会系统地阐述了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级的理论。

2、完整地概括了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一个中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两个基本点(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

3、制定了下一步经济体制改革(转变企业经营机制)和政治体制改革(兴利除弊,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任务和目标。

八、中共十三大制定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三步走”的战略部署是什么?(2013.01)P210 答:

1、第一步,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已经基本实现

2、第二步,到20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

3、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

为了更好的实现“三步走”战略,邓小平提出“台阶式”发展思路,同时允许和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逐步达到共同富裕的政策。

九、1992年初,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提出的判断改革开放是非的主要标准。(2011.01)P214 答:1992年初,邓小平南方谈话中讲到:强调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判断改革开放程度的标准: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十、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及意义是什么?(2010.07、2012.04)P223 答:

1、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2、意义是:

1)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2)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

3)科学发展观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重大理论成果。

十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稳步推进的主要表现。(2008.10)P230 答:

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继续得到巩固和发展。

2、基层民主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以农村村民委员会、城市居民委员会和企业职工代表大会为主要内容的基层民主自治体系开始形成。

篇6: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论述题部分

00846224刘拓

索引

1.中国实现社会主义的四个现代化的目标是如何确定的?

2.为什么必须着重从思想上建设党?端正党的思想路线有什么重要意义? 3.毛泽东对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给我们的历史启示是什么? 4.请结合历史和现实谈谈你对毛泽东关于“两个务必”思想的认识。5.从民族资产阶级两面性出发,去分析论证中共又联合又斗争的方针 6.简要论述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

7.如何完整准确地理解和把握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 8.怎样理解人民民主专政是有中国特色的无产阶级专政? 9.为什么说群众路线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路线? 10.怎样坚持和发展毛泽东思想?

11.中国共产党关于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的内容有哪些? 12.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历史意义和存在的问题是什么? 13.论述第一个五年计划的任务、意义和经验教训 14.试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

15.中国共产党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理论依据是什么? 16.中国共产党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中取得的主要成就是什么? 17.试述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意义 18.帝国主义侵略中国有功还是无功,有理还是无理?论述帝国主义的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历史命运和历史选择。

19.从中国近现代历史的客观实际论述中国革命的必要性与进步性。20.从中国人民自新求强的历史艰辛及最后胜利看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21.论述近现代以来中国人民所进行的“三大选择”的必然性与进步性。22.论述近现代以来中国的历史主线和历史主题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1.中国实现社会主义的四个现代化的目标是如何确定的?

1949 年3 月,毛泽东在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明确地提出,革命胜利后,必须稳步地使中国由落后的农业国转变为先进的工业国,把中国建设成为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2 分)

1953 年,中国共产党提出的过渡时期总路线,就是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并举的总路线。(2 分)

1954年9 月,周恩来在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如果我们不建设起强大的现代化的工业、现代化的农业、现代化的交通运输业和现代化的国防,我们就不能摆脱落后和贫困,我们的革命就不能达到目的。”这是关于四个现代化的最早表述(2 分)

1957 年2 月,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提出了将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工业、现代农业和现代科学文化的社会主义国家”的任务。(2 分)

1959 年底,毛泽东在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的谈话中明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原来是要求工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科学文化现代化,现在要加上国防现代化。”(2 分)世纪60 年代初,毛泽东在纠正经济建设中的“左”倾错误的过程中,提出了“以农业为基础,以工业为主导”的发展国民经济的总方针。(2 分)

依据毛泽东对中国现代化战略目标的论述,1964 年底,周恩来在三届人大一次会议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正式向全党和全国人民提出了要“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这一完整的“四个现代化”的战略目标。(3 分)

2.为什么必须着重从思想上建设党?端正党的思想路线有什么重要意义?

强调从思想上建设党,是毛泽东的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的重要内容和显著特点,是中国共产党能够保持工人阶级先锋队性质,不断提高战斗力的重要保证。(3 分)

着重于从思想上建设党,其主要原因在于:第一,从理论上讲,党的思想建设是党的各方面建设的基础。(3 分)第二,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看,着重于从思想上建设党,是马克思主义政党自身建设的普遍规律(3 分)第三,从中国共产党自身建设的实际看,党是处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会时时侵扰党,如果不加强这方面的建设,党就很难保持自己的先进性。(3 分)端正党的思想路线对充分发挥党的领导作用有重要意义,即党的正确的思想路线是党制定正确的政治路线的基础。而党的政治路线正确与否,直接关系着党领导的事业的兴衰成败,关系着党、国家和人民的前途与命运。(3分)

3.毛泽东对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给我们的历史启示是什么?

1956 年随着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中国社会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开始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历史时期。(1 分)

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对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进行了艰辛的探索,提出了许多具有独创性的见解,比如提出了社会主义社会矛盾学说和对中国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思考、提出了经济建设的方针及经济体制改革的思想等等,大大丰富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推进了毛泽东思想的发展。(5 分)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思考,是同如何借鉴苏联经验相联系的。毛泽东等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确立了走自己的道路。(5 分)

这一探索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形成的邓小平理论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材料,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积累了宝贵的经验。毛泽东对“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这一历史课题的探索,确实为后人作了开创性的工作。(2 分)

探索中的理论观点并不都是成熟的和正确的,也有欠缺甚至错误。任何杰出历史人物的思想和实践不能不带有那个历史时代的局限,应该看到,要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规律和我国基本国情获得全面、正确的认识必须经过长期艰苦的探索。(2 分)

4.请结合历史和现实谈谈你对毛泽东关于“两个务必”思想的认识。

1949 年3 月,毛泽东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的报告中,告诫全党要经得住胜利的考验,不要被资产阶级的糖衣炮弹所击中,他提出:“务必使同志们继续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3 分)

新中国成立后,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始终把加强执政党建设放在一切党务工作的首位,在全国范围内先后开展了整党、三反、整风等运动,积累了一些好的经验。(3 分)

毛泽东反复强调,必须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保持和发扬党的优良作风,坚持“两个务必”,反对脱离群众的官僚主义,反对贪污腐化。必须维护党的团结统一,严格执行党的民主集中制,接受党内和党外的双重监督。加强党的组织建设和干部队伍的建设,努力培养和造就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接班人。(3 分)

目前,党所处的地位、环境、条件,党所面临的形势、任务、目标,都发生了前所未有的新变化,党肩负的社会责任比以往更加艰巨和繁重,这就为党的建设提出了许多新的问题。新的形势下,坚持“两个务必”的思想具有重要的意义。(6 分)

5.从民族资产阶级两面性出发,去分析论证中共又联合又斗争的方针

1、一方面,民族资产阶级同帝国主义、封建势力存在矛盾,因而具有革命性的一面,所以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必须联合资产阶级和他结成民族统一的革命战线;同时另一方面,又要看到民族资产阶级同帝国主义、封建势力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又有妥协性动摇性的另一面,对此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必须对其进行必要的斗争。

2、要全面看待民族资产阶级的两面性。如果只看到他革命性的一面,而忽视或者看不到他妥协性动摇性的另一面,那就会导致一切联合否认斗争的错误倾向,相反,如果只看到他妥协性动摇性及其表现,而忽视或者看不到他还有革命性的一面,就会导致对民族资产阶级一切斗争否认联合的错误倾向。

3、抗日战争时期,对亲英美派的大资产阶级也要实行既联合又斗争的方针。因为日本侵华战争的扩大,其利益受损,因而有抗日的一面。但同时其出于阶级本性又具有反共和对日妥协的另一面。对此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必须保持高度的警惕,对其进行坚决的斗争,甚至不惜作流血的武装斗争。

6.简要论述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

1、社会主义社会主要矛盾的判断。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经济文化需要和当前经济不能满足这种需要的矛盾,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全国人民的中心任务是尽快的把中国从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变成一个先进的工业国。

2、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和发展动力。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依然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他是非对抗性的矛盾,他可以通过社会主义自身的发展而得到不断解决。

3、社会主义社会两类矛盾的原理。社会主义社会存在这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一是敌我矛盾,一是人民内部矛盾。敌我矛盾是对抗性的矛盾,要用专政的方式加以解决,而人民内部矛盾要用民主的方法加以解决。在社会主义人民内部是大量的普遍存在的,正确的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成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

7.如何完整准确地理解和把握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

完整准确地理解和掌握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是以科学态度来对待毛泽东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这就要以对毛泽东思想进行整体性的把握、准确性的理解,不能把毛泽东在某一条件下对某一问题所说的某一两观点,抽象地脱离具体条件去理解,孤立地从个别名词去把握。重要的是用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的观点把毛泽东思想作为一个思想体系去理解和把握,要善于学习、掌握和运用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来指导实际工作,尤其是要着重掌握毛泽东思想科学体系的主要内容和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只有这样,才能是完整而不分割、准确而不武断地理解和把握毛泽东思想科学体系,从根本上掌握毛泽东思想的精神实质。

8.怎样理解人民民主专政是有中国特色的无产阶级专政? 人民民主专政与无产阶级专政在本质上是一致的。从性质上来看,二者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国家政权;从内容上来看,二者都包含民主和专政两个方面,是民主与民主专政的统一;从历史使命来看,二者都是为了保卫无产阶级的政权,发展社会生产力,最后消灭阶级,实现共产主义。因此,人民民主专政实质上就是无产阶级专政。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创立人民民主专政理论和国家政权的同时,就赋予它新的内容和中国特色。第一,我国的人民民主专政衔接新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两不同的历史时期。在新民主主义时期,它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各个革命阶级的联合专政;在社会主义时期。它实质上就是无产阶级专政。第二,我国人民民主专政不仅包括工农联盟,还包括劳动人民与民族资产阶级的联盟,把民族资产阶级列入人民的范围,扩大了人民民主的范围。第三,人民民主专政在概念表达上准确鲜明,它准确在说明了我国的国家政权具有民主和专政的双重含义,比无产阶级专政的提法更符合中国实际,易于为广大人民所接受和理解。此外,我国的人民民主专政采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政权组织形式,实行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的政治制度。

9.为什么说群众路线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路线?

群众路线就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是群众路线的核心内容;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是中国共产党最基本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它揭示了党和人民群众的关系,指明了正确实现党的领导的根本途径。

群众路线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历史唯物主义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原理运用于党的全部活动中,而形成的党的一切工作的根本路线,是对党和党领导的人民革命斗争历史经验的总结。

群众路线是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决定的,是实现党的宗旨的必然要求和根本体现,是毛泽东思想的灵魂之一。

10.怎样坚持和发展毛泽东思想?

首先要完整准确地理解和掌握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不能只从个别词句去理解毛泽东思想。要善于学习、掌握和运用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来指导我们的工作,尤其要着重掌握毛泽东思想科学体系的主要内容和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和方法。

其次,要把毛泽东晚年的错误思想与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严格区别开来。毛泽东思想是指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集体智慧的结晶,而毛泽东晚年的错误思想则是被实践证明是错误的毛泽东个人的思想,它不属于毛泽东思想体系的范畴。

要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毛泽东思想。毛泽东思想是客观真理、科学的理论,它的主要基本原理、立场、观点和方法是必须坚持的,但它同马克思列宁主义一样,没有也不可能穷尽真理,只是为认识和发展真理而开辟了道路,它必定要随着时代、实践和科学的发展而不断发展。

11.中国共产党关于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的内容有哪些?

(1)新民主主义的经济制度是在国营经济领导下,实行国营经济、合作社经济、个体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和国家资本主义经济五种经济成分并存的制度。(2)新民主主义社会实行工人阶级领导的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人民民主专政,工人阶级领导权和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是新民主主义社会在政治方面的社会主义因素。

(3)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文化是实行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新民主主义的文化,是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4)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在国内是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的矛盾,在国外是中国同帝国主义国家的矛盾,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决定新民主主义社会将来的发展前途。因此对资产阶级既要联合,又要斗争,对私人资本主义经济既要允许其充分发展,又要限制其不利于国计民生的方面。(5)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带有过渡性的社会,是属于社会主义体系的和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性社会。

12.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历史意义和存在的问题是什么?

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逐步实现社会主义的工业化,它是总路线的主体;另一方面是逐步实现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这两方面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相互制约,体现了发展生产力和变革生产关系的有机统一,代表了全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反映了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是一条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的路线。

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反映了中国人民要求走社会主义道路,迅速发展国民经济,尽快变农业国为工业国,摆脱贫困,消灭剥削制度的强烈愿望,因此得到了全国人民的热烈拥护。

另外,这一路线集中反映了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探索中国社会发展和开创中国 社会主义道路的创造性贡献,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内容。

但是,由于当时对社会主义认识上的局限和受苏联模式的影响,没有充分认识到我国原来是一个经济文化落后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发展生产力是一项长远的任务,总想在不太长的时间内把生产资料私有制全部转变为单一的社会主义公有制,这样就总有“求纯”的倾向,从而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

13.论述第一个五年计划的任务、意义和经验教训

第一个五年计划是根据过渡时期总路线的要求逐步完成的。它的任务是:(1)集中主要力量进行以苏联资助我国设计的156 个建设单位为中心的、由694 个大中型建设项目组成的工业建设,建立我国社会主义国家工业化的初步基础。

(2)发展部分集体所有制的农业生产合作社,发展手工业生产合作社,建立对农业和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初步基础。(3)基本上把资本主义工商业分别纳入各种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的轨道,建立对私营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基础。

(4)保证国民经济中社会主义经济成分的稳定增长。

(5)在发展生产的基础上逐步提高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

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完成,加强了我国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为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打 下了坚实的基础。第一个五年计划在执行过程中有许多经验和教训:

(1)在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前提下,必须加强农业和轻工业的发展,特别是农业的发展,这对重工业和轻工业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在第一个五年计划中优先发展重工业是很必要的,而农业和轻工业发展速度压得太低也是不适当的。所以在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同时,必须重视农业和轻工业的发展,使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的发展保持适当的比例,不能片面地强调重工业。

(2)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必须贯彻量力而行的原则,实事求是,稳步前进,既反保守又反冒进,保持工农业发展的综合平衡。要加强调查研究,反对主观主义,使经济建设的计划建立在积极可靠的基础上。

(3)要正确地处理经济建设和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关系,贯彻统筹兼顾、全面安排的原则,照顾到国家、集体、个人三者的利益,充分地调动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4)在搞好综合平衡的条件下,要保证重点建设,以重点为中心,带动和促进整个经济建设的协调发展。

(5)增加生产,厉行节约,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是办好社会主义企业的重要办法和经验。

14.试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

我国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是有中国特色的改造道路,这条道路的内容有以下几个方面:

(1)遵循自愿互利、典型示范和国家帮助的原则,把农民引到社会主义的道路上来。中国农民为中国革命的胜利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是革命的主力军。对农民不能采取剥夺的办法,只能引导、说服和教育,使农民自愿地走合作化道路。(2)对农民的社会主义改造经过了具有社会主义萌芽性质的互助组、带社会主义性质的初级社和完全社会主义性质的高级社几个阶段。

(3)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采取了“定息”赎买的政策,采取委托加工、计划订货、统购包销、委托经销代销、公私合营、全行业公私合营等一系列从低级到高级的国际资本主义的过渡形式。

(4)正确掌握农民的阶级政策。

(5)区别对待中国的资产阶级,把对民族资本家的改造和对企业的改造结合起来。充分发挥资本家的个人专长,使之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

15.中国共产党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理论依据是什么?

(1)社会主义的基本矛盾学说 社会主义社会同样存在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但同旧社会的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的矛盾是根本不同的,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在生产关系和生产力基本适应、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基本适应条件下的矛盾,是在人民根本利益一致基础上的矛盾,是非对抗性的,又相适应又相矛盾,可以经过社会主义制度本身来解决。(2)社会主义社会的两类社会矛盾学说

社会主义社会存在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敌我矛盾是根本利益对立基础上的矛盾,是对抗性的矛盾,人民内部矛盾是在根本利益一致子基础上的矛盾,是非对抗性矛盾。因此,解决敌我之间的矛盾,采取专政的方法;解决人民矛盾时,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通过不同的具体方针、原则和办法来解决。(3)在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是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目的是团结各族人民,发展经济、文化,巩固新制度,建设新中国。

16.中国共产党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中取得的主要成就是什么?

(1)提高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基本思想

党中央和毛泽东正确地分析了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指出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因此国家的主要任务是保护和发展生产力。(2)提出了社会主义改革的基本思想 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明确提出了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学说,认为必须正确区分和处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作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必须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必须造成一个有集中又有民主、有纪律又有自由,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这一学说在理论上揭示了社会主义社会向前发展的基本动力问题,回答了社会主义改革的必要性、性质、领导者及主要问题等问题,为中国的社会主义改造提供了理论依据。(3)提出了经济体制改革的初步思想

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指出,要处理好国家、企业和个人三者的关系,发挥中央和地方的积极性;“八大”坚持既反对保守又反对冒进,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建设方针,提出了“三个主体、三个补充”。这些极富创造性的理论,提出了社会主义社会初级阶段经济体制改革的初步思想。

17.试述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意义

(1)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人独立自主地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开端。苏联模式曾被普遍认为是社会主义的唯一模式,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中暴露出来的问题和对中国国情以及中国建设经验的认识中,看到了苏联模式的弊端和局限性,进而提出了探索中国自己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任务,开启了建设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2)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过程中所形成的重要理论成果以新的内容丰富了在长期革命实践中形成的毛泽东思想宝库,成为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所提出的许多被实践证明是正确的理论观点和方针政策,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也具有长远的指导作用。

(3)探索中所提出的许多正确和比较正确的思想观点,或者为邓小平理论所继承,成为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或者为邓小平理论所吸收,成为这一理论的重要思想来源。而探索中所经历的曲折也从正反两个方面为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提供了极为宝贵的经验教训。

18、帝国主义侵略中国有功还是无功,有理还是无理?论述帝国主义的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历史命运和历史选择。

帝国主义侵略中国总的来说是无功的,无理的。当然并不能完全的说帝国主义侵华是完全无作用的,如鸦片战争使中国的一部分知识分子觉醒,他加速了封建主义的毁灭速度。

帝国主义列强侵略中国,客观上给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一定的条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但这与西方殖民主义者宣扬的“侵华有功”是截然不同的。帝国主义列强侵略中国的目的,决不是要帮助中国发展资本主义,它对中国资本主义发展的刺激作用是在客观上发生的,正如马克思所说,它们只是充当了历史不自觉的工具。

随着帝国主义列强侵略的加深,帝国主义越来越成为中国资本主义发展的最主要障碍。鸦片战争后,帝国主义列强通过发动野蛮的侵略战争,强迫中国签订一系列不平等的条约,从各方面控制和操纵了中国,在政治上,帝国主义列强践踏了中国神圣的主权,在中国割占领土,攫取了中国的海关主权、司法主权和外交权等许多特权;在经济上,帝国主义列强控制和掌握了中国的海关,垄断了中国的金融、航运、进出口贸易等经济特权,牢牢控制了中国的经济命脉;在文化上,帝国主义列强通过在中国传教,办医院,办学校,吸引留学生等文化侵略政策,麻痹中国人民的精神,培养为他们侵略政策服务的买办文人;另外,帝国主义列强还在侵略的过程中,杀人放火、抢劫财物,无恶不作,对中国人民犯下了滔天罪行,给中国人民带来无法估量的精神损失和精神伤害。

帝国主义的侵略使得中国人民开始总结教训,寻找救国的道路和御敌的方法,中国人开始有了普遍的民族意识的觉醒。由于中国自古以来就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传统,救亡图存成了时代的主旋律。近代以来,中国的志士仁人正是怀着强烈的危机感和民族意识,历经千辛万苦,不怕流血牺牲,去探索挽救中华民族危亡的道路的。甲午战争后的戊戌变法、辛亥革民,都是在救亡图存、振兴中华这面爱国主义的旗帜下发生的。这些斗争和探索,使中华民族燃起了新的希望,标志着中华民族进一步的觉醒。(回答该题应分别叙述帝国主义侵略在经济、政治、文化以及对中国人民犯下滔天罪行等方面加以说明,以增强论点的说服力,同时揭露侵略者鼓吹“侵华有功”的颠倒黑白的丑恶嘴脸。)

19、从中国近现代历史的客观实际论述中国革命的必要性与进步性。

必要性:近代中国的具体历史条件使它必须进行革命。首先,帝国主义对中国侵略太紧太深,它们不希望中国富强,也不希望中国通过改良而改变现状;其次,中国的封建实力根深蒂固、力量强大,不经过巨大的革命风暴无法将它摧毁;再次,改良本身的弱点及改良过程中的失误,从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改良的流产。因此中国近代的革命,不是革命者任意制造出来的,而是在帝国主义封建主要残酷压迫下,社会矛盾空前尖锐的产物。不革命,中国将无法取得进步,改良的道路走不通,近代各种改良的失败即说明了这一点。进步性:进现代中国革命经历了民主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

以辛亥革命为代表的民主革命使中国发生了历史性的巨变。它推翻了几千年来的封建统治,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给人民带来了思想上的解放,促使社会经济思想习惯等方面发生了积极的变化;推动了亚洲各国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潮。而五四运动打响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第一枪,五四运动具有旧民主主义革命不具备的特点,它表现了反帝反封建的彻底性,是一次真正的群众,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及其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中国革命展现了新的面貌。第一次提出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为中国革命指出了明确的斗争目标,开始采取群众路线的方法进行革命斗争,开始探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路线。在经过曲折艰苦的斗争后,1949 年新中国成立代表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反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斗争取得了最终胜利。

20、从中国人民自新求强的历史艰辛及最后胜利看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

鸦片战争以来到1949 年成立新中国,我们国家先后经历了反帝国主义侵略,新民主主义革命,中华民族抗日战争的一系列的困难及挫折,但是中国人民没有被打倒,而是凭着一种力量走到了今天,这种力量就是——民族精神。

中华民族的精神是我们生存和发展的支撑,我们要透过历史看到这种精神并继续发挥它的作用。

中华民族精神之一是爱国主义精神。这种精神充分体现在抗日救国的过程中“不当亡国奴”“誓死挽救民族危亡”的爱国精神感召着举国上下亿万民众,各阶级各党派万众一心,一致对外,显示着爱国主义精神是中华民族强大的凝聚力。这种精神支持着我们走到最后的胜利。

团结合作精神:日本帝国主义入侵,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时,中国共产党以民族利益为重,号召建立起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全民共同抗战,粉碎了日军速战速决的企图。抗联将士活跃在白山黑土,回民支队让日闻风丧胆,全国各界成立了救国联合会捐钱捐物,台湾同胞更是以65 万烈士的鲜血换来了台湾的光复。团结合作让我们赢得了最后的胜利。

艰苦奋斗的精神:不论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探索,还是八年抗战,中国的近现代史就是艰苦奋斗的史诗,就拿抗日战争来说,在敌强我弱的形势下,中国军民以一往无前,压倒一切的英雄气概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奇迹:37 年9 月,八路军115 师同日军展开白刃战,取得平型关大捷;38 年3 月中国军队在台儿庄摧毁日军精锐部队第五、十两个师团„„这种精神指引我们走向更多的辉煌。

总之,中华民族精神博大精深,我们之所以有今天的成就是我们民族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的生动体现。当然,这种传统精深要与时代精深融会,才能焕发更强的生命力。当今世界,综合国力的比拼,经济实力技术实力是物质基础,但离不开民族精神的支撑。所以我们要总结历史经验,从那段悲壮史中汲取力量,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凝聚民族力量,发奋图强,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民族的伟大复兴团结奋斗。

(注:答题思路,回顾历史,看到中华民族的精神所在并加以论述,联系实际展望未来)

21、论述近现代以来中国人民所进行的“三大选择”的必然性与进步性。

选择马克思主义的必然性:

事实表明,不触动封建根基的自强运动和改良主义、旧式的农民战争,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的民主革命,及照搬西方资本主义的其他种种方案都不能完成救亡图存的民族使命和反封建的历史任务,中国期待着新的社会力量寻求先进理论。这时俄国十月革命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而五四运动促进了其在中国的传播和其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所以这种全新的社会力量选择马克思主义作为理论基础是必然的。正确性:

(1)马克思主义使得中国先进分子从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转向马克思社会科学主义

(2)当时经济文化落后,军阀混战,帝国列强侵略下的中国只有靠马克思主义的指引才能找到真正的解放之路

(3)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是中国革命取得成功的关键,它联合了工人农民和士兵等,具有雄厚的群众基础

(4)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创造了思想条件,其理论也成为共产党党内的指导理论。

历史证明中国选择马克思主义是正确的,只有马克思主义才能救中国。选择共产党的必然性:中国共产党的成立,给因辛亥革命失败而迷茫的人民群众带来了光明和希望,为他们的斗争开拓了通向胜利的新航道。从此,领导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争、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实现振兴中华的伟大使命,历史地落到了中国共产党的身上。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就为之一新.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开天辟地的大事变”,从此以后,“中国改换了方向”。

正确性:中国共产党一开始便旗帜鲜明地以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斗争观点来观察和分析中国的问题,并且深入到工人中做群众工作,它作为最先进的阶级——工人阶级的政党,不仅代表着中国工人阶级的利益,而且代表着中国广大人民和整个中华民族的利益,是同帝国主义、封建主义根本对立的;它掌握着马克思主义这个锐利的思想武器,正是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斗争理论,为中国人民对于中国社会问题的解决指出了一条基本线索,指明了走向胜利的道路。中国共产党破天荒地第一次提出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为中国人民指示了明确的斗争目标.中国共产党作为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它的全部活动都是为工人阶级和人民群众谋利益的,是为他们的解放事业服务的,它就敢于相信、发动和依靠群众。中国共产党采取群众路线的革命方法,这是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政党和政治派别没有也不可能采取的。它解决了其他党派、团体所解决不了的中国革命的对象和动力问题,采取了其他党派、团体所没有采取过的依靠群众的革命办法。

这个情况表明,它能够胜利地担当起领导中国革命的历史责任。

选择社会主义的必然性: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不适合中国国情,不符合中国人民的意志,不为中国人民所欢迎.也是是中国国内封建势力所不允许的。总之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从根本上决定了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在中国行不通。中国共产党的正确政策及其领导的中国革命的不断胜利,促使民族资产阶级放弃了“第三条道路”。资产阶级的共和国让位于人民民主专政的共和国是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进步性:社会主义道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以最先进的马克思主义思想为指导,能最大限度发展社会生产力,是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消灭了剥削,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22、论述近现代以来中国的历史主线和历史主题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中国人民为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与“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两大历史任务而斗争的历史,即在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这就是中国近现代历史的主题。近现代以来中国历史主线共有四条:

(一)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反对外来侵略、争取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以及扩大国际参与、步入世界民族之林的历史进程

(二)近现代以来中国人民求强求富,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实现现代化的历史进程。

(三)近代以来中国人民争取和实现人民民主的历史进程。

上一篇:静宁县人才队伍统计与人才现状全县农业人才队伍基本情况统计如下下一篇:处事谚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