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历史中考材料论述题型专练(第1部分 中国古代史)

2024-04-13

2018年历史中考材料论述题型专练(第1部分 中国古代史)(精选2篇)

篇1:2018年历史中考材料论述题型专练(第1部分 中国古代史)

2018年历史中考新题型专练(材料论述题12题)

(第二版)

第一部分 中国古代史

1.材料论述题。(12分)

材料一:据《史记·商君列传》记载,商鞅废除井田制;合并小都、小乡、小邑、小聚为县,设置县令、县丞,共三十一个县,由国君直接委派官员治理;努力从事农业生产,耕耘纺织送交粮食布帛多者,免除本人徭役……变法五年后,国家富强起来。材料二:北魏孝文帝改革措施图示。

(1)材料一中,记述了商鞅变法的哪两个措施?(2分)材料二体现了孝文帝改革中的哪几项汉化描施?(回答两项)

(2)措施:建立县制(1分);奖励耕织(1分)。措施:图一:鲜卑官员及家属必须穿戴汉族服饰;图二: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图三:把鲜卑族姓氏改为汉族姓氏。(回答其中两项,2分)

(2)阅读以上材料,结合所学知识,从材料一、二中提取信息,自拟一个论题并展开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论证充分)(8分)

【评分标准】①论题(观点)明确(最高2分,论题或观点脱离材料不给分)。②论述:从两个方面(层面、角度)或以两个史实展开论述,做到史论结合,逻辑清晰(最高4分)。③结论:与论题(观点)一致,并对论题(观点)有升华(拓展、总结)(最高2分,结论照抄论题不给分)

【答案例示】

论题:改革是兴利除弊、振兴国家的重要手段。(2分)论述: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较为彻底的改革运动。经济上:改变旧有的生产关系,从根本上确立了土地私有制。政治上:实行县制,打击并瓦解了旧的血缘宗法制度,使封建国家机器更加健全。军事上:奖励军功,达到了强兵的目的,极大的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为秦国下一步的战略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2分)

孝文帝改革使北方民族融合步伐加快,加速了少数民族封建化的进程.有利于我国的民族大融合,有利于我国少数民族的经济的发展,有利于我国少数名族从奴隶制向封建制度的过渡,有利于我国民族的团结,为北魏的繁荣和北方经济的恢复发展作出了贡献。(2分)结论:改革革除了阻碍历史进步旧制度,创立了适合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制度。成功的改革往往顺应历史潮流,是振兴国家的重要手段。(2分)

2.材料论述题。(12分)

材料一 隋唐科举制……自产生之日起就确立了由政府出面招生,考生“皆怀牒(证件)自列于州县”的自由报考原则,不论贵族和平民皆可参加公开考试。……举凡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天文、地理、民族等各种与国计民生相关的大事,皆可为考试内容。……一切以程文(文章)定去留,为草野寒酸之士开辟了登仕之途……

----摘编自杨齐福《科举制度与近代文化》

材料二:从世界范围看,明清科技从总体上逐渐从先进转为落后,而且与西方的差距不断拉大。……八股取士制度严重束缚了人的思想和心灵,读书是为了做官,很少有人去攀登科学的殿堂,没能产生如同期西欧的天文、数学等近代科技。同时,因受封建制度束缚,人才培养不能和社会生产相结合,推动社会发展。

----摘编自牛翠萍《从明清教育解析中国近代科技落后的原因》

(1)据材料一,概括隋唐科举制的特点。(2分)根据材料二概括制约明清科技发展的因素有哪些?(2分)

(1)特点:政府主导;自由报考;考试选拔。(2分)因素:八股取士制度;封建制度;闭关政策等。(2分)

(2)阅读以上材料,结合所学知识,从材料一、二中提取信息,自拟一个论题并展开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论证充分)(8分)

【评分标准】①论题(观点)明确(最高2分,论题或观点脱离材料不给分)。②论述:从两个方面(层面、角度)或以两个史实展开论述,做到史论结合,逻辑清晰(最高4分)。③结论:与论题(观点)一致,并对论题(观点)有升华(拓展、总结)(最高2分,结论照抄论题不给分)

【答案例示1】

论题:谈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利与弊。(2分)论述:隋朝创立科制举,使社会中的平民知识分子开始有了发挥自己才华的机会,有了通过自己的努力去获得社会荣耀的出路。这样,不但刺激了社会各阶层的人敬慕知识和人才,也使得国家的管理开始进入了有序和知识化时代,中国的教育也因此而得到了促进发展。(2分)

但是科举考试到了明清以后,考试内容局限,形式死板,科举考试内容局限于儒家思想,形式是八股文作答,这种制度形式死板,思想束缚,一个人的才智往往不能得到发挥,人的灵气和才思会完全被淹没和禁锢。(2分)

结论:总之科举制度有利于人才的选拔,改善了用人制度,同时也促进了文化教育、文学艺术的发展。明清科举的八股文之风,使科举实际上是封建专制统治独裁的工具。科举在中国古代总的来说应该是积极作用大于消极作用。从制度的角度来说,科举制度确实是中国古代的伟大发明。(2分)

【答案例示2】

论题:中国古代科举制度对现今社会的影响。(2分)

论述:科举考试与功名利禄直接挂钩,一旦及第就会被授予官职,晋身于地主统治阶级。特别是平民百姓,想要改变自己的社会地位,参加科举是最佳的选择,所谓“考而优则仕”。所以参加科举的人,大都是冲着功名利禄而去,滋生了延续至今的功名位思想。(2分)

目前社会的招考制度,还存在“一考定终生”的现象,比如当今实行的高考制度。有些考生为了能上更好的学校改变命运,复读再复读,考了一年又一年。社会对学校教育的评价,也往往以高考升学率作为主要评判标准。这与古代的士人考科举,追求功名,不能不说有异曲同工的地方,科举制度对当今仍然有直接或间接的影响。(2分)结论:虽然今天选拔人才的制度比起古代的科举制度有了很大改观,但是科举制度追求功名的影响仍未根除。今后的人才选拔应该更看重人的全面发展,以导向多元的人才观。(2分)

篇2:2018年历史中考材料论述题型专练(第1部分 中国古代史)

班级: 姓名:

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6分)

材料一:学术融合是政治统一在意识形态领域里的反映。战国前期,儒、法两家的政治主张势如冰炭,两不相容。儒家政治着眼于管理“人”,主张通过“仁义”诱导的途径,塑造至善至美的理想人格,从而实现自家的政治理想。法家政治着眼于完善“物”,即富国强兵,主张通过“刑法”强制的途径,规范社会,从而达到自家的政治目的。然而,诸子百家在长期辩难争鸣中,相互取长补短,吸收借鉴,到战国后期出现学术融合的趋势。

——马执斌《“焚书坑儒”辨》

材料二:第一个肩负起学术融合使命的是三次担任稷下学宫祭酒的儒家巨子荀况。学术界公认荀子的学说兼采了诸子的精华。郭沫若先生称荀子开创了儒学为“百家总汇”的先河。特别要指出的是,荀子纳“法”入“儒”,以“儒”统“法”,提出德主刑辅,礼法并用的社会政治主张,是为建设新兴封建统治秩序服务的。

——马执斌《“焚书坑儒”辨》

请回答:

(1)材料中“百家争鸣”的局面形成于哪一历史时期?形成这一局面的根本原因是什么?(2分)

(2)材料二中的荀子是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请说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是谁?(1分)

(3)根据所学知识,请举例说明后世统治者如何纳“法”入“儒”,以“儒”统“法”的?(2分)

(4)根据材料说说诸子百家的思想对今天的社会有什么启示?(1分)

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自古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

——《贞观政要》

材料二:“蒙古等族人民成批迁往内地,汉族人也大量来到边疆,契丹、女真等族人民 1 早进入黄河流域,各族人民杂居相处,互通婚姻,逐渐融合。”

——《中国通史》

材料三:1771年,乾隆帝在承德避暑山庄的万树园摆下盛宴,招待从伏尔加河下游回归的部落首领渥巴锡,并举行一系列游园活动。万树园内鼓乐喧天,歌舞欢腾,洋溢着一派民族团结的欢乐气氛。

——《中国历史》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朕”是指谁?他实行了比较开明的民族政策,请举一例加以说明。(2分)(2)根据材料二并根据所学知识举例说出当时民族融合的方式。(2分)

(3)材料三所反映的清朝哪一历史史实,为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谱写了光辉篇章?(1分)

(4)中国古代民族史对我们当今处理民族关系有何启示?(1分)

3.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历代中央政府都采取了许多措施加强与边疆地区的联系。阅读材料,回答问题.(6分)。

材料一:《汉书》裁:“张骞始开西域之迹。”以后汉置西域都护,治乌垒城,统领西域。郑吉被任命为第一任西域都护。“汉之号令班(颁)于西域,始自张骞而成于郑吉。” 材料二:松赞干布对部属说:“我族我父,从未有通婚上国的先例,我今天得到了大唐的公主为妻,实为有幸,我要为公主修筑一座华丽的宫殿,以留示后代。”

材料三:左宗棠说:“重新疆者所以保蒙古,保蒙古者所以卫京师。”毅然开始军事行动,收复了除伊犁外的全部新疆地区。

(1)为什么说“汉之号令班(颁)于西域”是“始自张骞而成于郑吉”?(2分)

(2)松赞干布迎娶的大唐公主是谁?有何影响?(2分)

(3)左宗棠收复新疆后,为加强对西北地区的有效管辖,清政府采取了什么措施?通过以上材料,你得出了什么历史结论?(2分)4.中国现代历史学家陈寅恪先生曾评论:“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英国史学家汤因比说:“如果让我选择,我愿意活在中国的宋朝。”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清明上河图(局部)

材料二 每当人们在中国的文献中查找一种具体的科技史料时,往往会发现它的焦点在宋代,不管在应用科学方面或纯粹科学方面都是如此。……中国的科技发展到宋代,已呈巅峰状态。

——英国学者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

材料三 文学则文章由重形式改为重自由表达;艺术方面……则采用表现自己意志的自由方法;音乐方面……通俗艺术较盛,品味较古的音乐下降,变得单纯以低级的平民趣味为依归。——日本汉学家内藤湖南《概括的唐宋文化观》 请回答:

(1)材料二中作者关于宋代科技发展的观点是什么?(1分)结合所学知识,列举宋代科技发展的主要表现。(3分)

(2)材料三中,宋代“重自由表达”的主要文学形式是什么?(1分)

(3)综合上述材料,指出材料一与材料二、三所反映的历史现象之间的关系。(1分)

5.请仔细观察下列四幅古今中外的地图:

请回答:

(1)请仔细观察图一,地方上的这一制度历史上叫什么?它是哪一个时期的地方制度?(2分)

(2)请仔细观察图

二、图三说说秦和元在地方上分别推行的制度叫什么?(2分)

(3)请仔细观察图四的美国地图,结合所学知识说说它在地方上又推行的是什么制度?(1 分)

(4)结合所学知识,说说不同时期的中外统治者分别实行不同的地方制度的共同目的是什么?(1分)

6.阅读材料:

材料一:匈奴人失去河西,损失重大,唱道:“失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生长繁盛);失我焉支山,使我嫁妇无颜色(不能打扮得漂亮了)!”

材料二:史书记载,昭君和亲后,“边城晏闭,牛马布野,三世亡(无)犬吠之警,黎庶无干戈之役”。

材料三:“与朝廷和好年深,蓄汉人户休养生息,人人安居,不乐战斗。”

——苏辙《栾城集》 请回答:

(1)材料一和材料二分别反映了汉与匈奴的哪两种关系?(2分)

(2)材料

一、材料二分别反映的是什么历史事件之后的现象?(2分)

(3)材料三辽“与朝延和好年深”得益于什么历史事件?(1分)

(4)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我国民族关系的主流是什么?(1分)

7.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据史书记载,汉朝时江南)地域辽阔而人烟稀少;稻米和鱼是主要食物,人们还采集植物和贝类为食;放火烧荒,耕种水田;……没有非常富裕的人。

材料二:(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少数民族政权之间连连征战,百姓流离失所,大量逃亡,掀起了中国古代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浪潮,更多的北方人迁到了南方。——人教版《中国历史》

材料三:“江南之为国盛矣。……地广野丰(物产丰富),民勤本业,一岁或稔(rěn丰收),则数郡忘饥。……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 ——《宋书》 材料四:国家根本,仰给东南。——《宋史》 材料五: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货物以通有无。

——乾隆帝致英王的一封信

请回答:

(1)对比材料三与材料一,江南经济状况发生了怎样的变化?(1分)这一变化对我国经济格局产生了怎样的影响?(1分)

(2)依据材料二概括江南地区发生这种变化的原因有哪些?(2分)

(3)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材料四的这种情况最早出现于何时?(1分)此时为鼓励对外贸易,政府在主要港口设立了什么机构来加以管理?(1分)

(4)材料五说明清朝前期实行什么对外政策?(1分)这一政策实施的根本原因是什么?(1分)对我国社会发展产生了怎样的消极影响?(1分)

(5)综合以上材料及问题,你认为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的发展需要哪些条件?(1分)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纵观古今中外,教育对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材料一:春秋战国时期,垄断在贵族手中的文化教育逐步扩展。有些人创立学说并广招学生、大办私学,在思想、学术上形成一个繁荣局面。材料二:

材料三:19世纪60年代,日本需要培养大量有文化的公民,开始实施初等义务教育。大批外国教育家被请到日本办学,成千上万的日本人出国学习,回国后在校任教。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四:1916年,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在“兼容并包”的办学宗旨下,聘请了陈独秀、李大利、胡适等一批思想活跃的教授。北大校园各种社团、刊物风起云涌,思想在自由流淌,对全国思想界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为随后发生的一场爱国运动作了思想上的准备。请回答:

(1)材料一中“创立学说,广招学生,大办私学”最具影响力的代表人物是谁?并依据材料指出他“广招学生,大办私学”在中国教育发展历史中所起的作用。(2分)

(2)材料二所示图片涉及到我国历史上的什么选官制度?试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其积极影响。(2分)

(3)结合材料三、四指出教育在中日两国近代历史发展中所起的作用。(1分)

(4)综合以上材料,你得到什么启示?(1分)

参考答案

1.(1)春秋战国 社会大变革(2分)(2)孔子(1分)

(3)汉武帝时将儒家学说作为封建正统思想,但在政治制度上仍沿用秦朝的制度(法家思想: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意思相近即可(2分)

(4)儒家:礼、仁,和谐社会;法家:法制建设,依法治国,改革创新;墨家:兼爱非攻,爱好和平(意思相近即可)(1分)

2.(1)唐太宗 文成公主入藏(2分)(2)杂居、通婚、战争、贸易(2分)(3)土尔扈特回归祖国(1分)

(4)围绕“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共同繁荣”回答即可(1分)

3.(1)张骞最早出使西域 郑吉被任命为第一任西域都护(2)文成公主 密切了唐蕃经济文化交流,增加量汉藏友好关系

(3)设立新疆行省。新疆是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中华民族是由各民族共同缔造的,中华民族具有反侵略的光荣传统。

4.(1)观点:宋代科技是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高峰。

主要表现:活字印刷术发展 指南针用于航海 火药广泛用于战争(2)宋词

(3)经济发展(商业繁荣)促进科技文化的繁荣。

5.(1)分封制 西周(2)郡县制 行省制度(3)联邦制(4)巩固统治

6.(1)材料一反映的是“战”的关系;材料二反映的是“和”的关系。(或者“战争”与“和平”各1分)(2)①汉武帝时派卫青、霍去病在漠北大败匈奴(或者漠北战役l分)②昭君出塞(1分)(3)澶渊之盟(各1分)(4)“和”的关系(民族团结,友好相处意思相近即可,1分)

7.(1)由落后贫穷到先进富饶;(1分)为经济重心的南移奠定了基础。(1分)

(2)①北方战乱,南方相对安定;(1分)②北方人口南迁,带来了大量的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1分)

(3)南宋。(1分)市舶司。(1分)

(4)闭关锁国。(1分)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的封闭性和保守性(封建经济稳定)。(1分)造成中国与世隔绝,既看不到世界形势的变化,也未能适时地向西方学习先进的科学知识和生产技术,使中国在世界上逐渐落伍了。(1分)

(5)政治稳定;注重生产技术的改进和人才的引用;坚持对外开放等。(言之有理即可得1分)。

8.(1)孔子;打破了教育被贵族垄断的局面

(2)科举制度。改善了用人制度,扩大了官吏来源,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推动了文学艺术的繁荣,打破了特权垄断,具有一定的公平公正的合理性(3)推动了两国的近代化

上一篇:博白镇四中开展防灾减灾活动总结下一篇:秦军数却二世使人让章邯阅读答案

本站热搜